大学身心健康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29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1

[关键词]高职生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3-01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1]高职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职业大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会贯通,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路上顺利走向成功。以下将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会贯通的迫切性。

一、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通

在大学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更透彻地对自身心理和素养进行了解。在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征后,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更准确更深刻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一方面,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激发个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使高职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辅助了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推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课程目标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定义、要素、结论和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分析自己性格和心理的能力,从而掌握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技能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会主动抽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意义有帮助的内容并进行强化,有目的性地学习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与发展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课程内容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基础,以心理学为主指导行为实践。生涯规划课程以实践设计为主,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情感、意志、爱好和气质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适合哪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从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地逐步对自身进行剖析和掌握。只有正确地掌握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气质要素,才能正确地规划人生职业生涯,定位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三)课程教师一体化和工作深度化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和融通性[2],由同一位教师兼授两门课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很难达到。在大学里普遍都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其负责的是对应专业的教师,无法实行课程教师一体化,也无法从整体把握学生对两门课的统一结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争取课程教师一体化外,还需教师具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渗透的意识,打破两门课程各自为营的局面,深度开展课程实施工作。

二、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的融通互动

积极的心理指导人的积极行为,高职生的内心是否健康是合理并积极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若有着积极的心理,更能激发内在的正面能量,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取,最终达到人生职业的辉煌。这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给人所带来的正面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个人带来成功和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思想波动大,性格易烦躁迁怒,若不能合理地排解负面情绪,很容易一蹶不振影响整体人生轨迹的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此时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保障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机构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贴切合理地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通过耐心的沟通、彼此的信任和深入的了解之后,心理健康机构可以更准确地给予对应学生的真切建议,起到了互相配合、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心理健康机构只是一个客体,起辅助作用,真正设计和完成人生职业规划的还是高职生本身。

三、强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实践的融通互动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是主观原因,而未来的职业生涯确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紧密地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大挑战。在学生时代,职业生涯显得遥不可及,但其就业形势形成的压力却又迫在眉睫。作为学生的培养基地,学校是否具有合理严谨的学生培养模式和衔接就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围绕就业对口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展开,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校方领导应多与社会单位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助协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同时尽量为学生争取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2

[论文内容提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现代阅读,2010,11

[4]肖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优势研究[j].知识经济,2009,12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3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teachingCombinedwithCareerplanning

YeXiaolu

(Zhej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00)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sfourmajorproblemsexistin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andtheirpsychologicalmanifestations,andtoanalyzethecausesoftheproblem,notingthatstudents'psychologicalproblemsgeneratecomplexsocialfactorsandpracticalfactors,andthenpresentedcorrespondingsolutionaccordingtodifferentpsychologicalproblems.

Keywordsvocationalstudents;careerplanning;mentalhealtheducation

1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就业机会日趋紧张,用人单位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规划。但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只凭单薄的文凭和常规的专业技能在求职竞争中屡屡碰壁。甚至有些高职毕业生将就业压力一味的消极埋怨高校扩招和社会结构失调,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皆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高职院校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据调查发现,由于多方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与校园活动中。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达到全方位的效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早的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对自己个人职业选择主观因素的分析。

2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普及,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高校必修课程范畴,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大一公共必修课之一。但由于这门课程发展时间较短,框架不够清晰,使这门课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并面临着重重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预防和干预为主,发展为辅,大部分内容都重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把课程教育引入了被动式防守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繁多,但效果甚微。如今说教式已不流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但一直都没有形成一种极具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较为提倡的体验式授课法,仍是停留在理论上居多,实际的教学手段呈现甚少。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方式依然陈旧,平时的考勤、作业加上期末的试卷测试或小论文,合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与其他课程无异,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因此教学评估不能评估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真实情况,有失公正。

3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均属于心理学的分支,都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全人”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看法。1909年,帕森斯第一次阐述了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的人之匹配理论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职业。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诞生和发展。而在心理健康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人的成长不是等心理疾病发生以后再进行矫正,而是要在教育中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大学正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逐渐向职业过度的准备与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促进了自我认识和外在职业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自我意识的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激励-强化自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意志品质、情绪健康、自我认识、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等。可见,两者内容的重合度较高。而且,之所以大学阶段为个人心理问题高发期,是因为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大部分学生陷入了目标缺失期。因此,为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在入校之始就开始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自己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况且,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自我认识教育方面,能打通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三者间的任督二脉,很好地弥补当今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灌输这方面的缺陷。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使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更为系统有序,环环相扣,而且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具体,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因此,构建一套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4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

4.1调整教学目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以潜能开发与良好心理素质为培养目标,自我认识与自我规划相结合,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积极面对生活,乐于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品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阶段,而是持续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个人内环境建设的基础。

4.2延伸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标准,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向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整合转变,将培养方向从心理健康的学生过渡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职业人。因此,在心理适应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环境的心理适应过渡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再进一步过渡到求职与就业环境的心理适应;在学习心理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压力应对、考试焦虑调适过渡到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习惯养成,再进一步过渡到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等潜能开发与行为能力训练;在情绪健康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情绪问题的解决过渡到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再进一步过渡到对自我情商的开发;在人际关系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友谊与爱情的处理过渡到人际沟通技巧,再进一步过渡到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自我认识和人格健全板块的教学中要从自卑心理与自恋心理的调适过渡到对自身气质、性格与兴趣的解读,再进一步过渡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

4.3创新教学形式

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笔者一直尝试以心理游戏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每堂课都设计一个与本次课程目标相关且全体学生可参与的心理游戏,游戏结束后以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次游戏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经过教师统整与延伸,深化内涵,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在轻松氛围与主动参与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点。以人际关系板块中的沟通技巧内容为例,设计了“天使与主人”的心理游戏,每位学生将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折叠投入一个盒子内,然后每位同学在盒子里抽取一个小纸条(如果抽到自己的名字将重抽),偷偷记住纸条上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这位同学的主人,自己就成为自己主人的天使。用一周的时间,天使要为主人默默的服务但不能被主人发现。在下一周课堂上,如果天使一直没被自己主人发现,但在谜底揭晓后,主人却想得起来自己的天使帮助过他,天使获胜;如果主人早已猜到自己的天使,则主人获胜。游戏结束后,全班开始讨论三个问题:(1)天使和主人获胜的技巧有哪些?(2)哪些天使和主人是你喜欢的?(3)在校园中,你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4)在职场中,你又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套既贴近学生自身又容易实践的人际沟通技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4改进教学评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期末测试或者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估方式,但为了增加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可以将阶段性评价作为一部分比例的成绩,如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一部分为自我分析,在课程初期完成,教师修改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正。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程度给予成绩,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对任务的理解,也能更好得达到任务效果。第二部分为学习规划,可在课程后期完成,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修改与给予成绩。第三部分为职业初期规划,可放在学生大二、大三时的就业指导课上继续完成。类似这类阶段性的教学评估方式将成为未来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

4.5增设课外咨询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疾病的排查与心理问题的咨询,未来应该增加发展性的咨询项目,比如学生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咨询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完善化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层面的人格与意志的健全,心理健康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更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层面的自我意识觉醒,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张豫晋,姜琪.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2(1).

[3]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7).

[4]门瑞雪,李菲,范志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刘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6]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教文化,2013(1).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县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营造健康环境、普及健康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培育健康干部”为主题,以增强干部队伍身心素质为目标,以规范干部日常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坚持科学引导、扎实推进,坚持贴近实际、干部参与,坚持宣传倡导、健全机制,努力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进而带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理念

要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知识教育,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一是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乡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争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专题讲座。二是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完成县委组织部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计划。三是发放《干部健康手册》到每一位干部手中。

2、制订健身计划,普及体育锻炼

全乡机关干部根据自身状况制订一份全年健身计划,计划中要明确健身的目标、锻炼的时间、选择的体育项目等。全乡领导干部的健身计划须于5月1日前报办公室,并由主要领导审阅签字。

健身计划制订后,每一名干部都要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按计划进行锻炼。要求每名干部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少于1个小时,每人至少掌握并经常参与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全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体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比赛。乡里将适时组织几次全乡性的篮球、乒乓球、登山等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以赛带练、以赛促学的方式,在广大干部中普及一项适宜全体机关干部的健身操,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并保证每天做一次健身操。

3、进行健康体检,掌握健康状况

健康体检是了解干部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治疗疾病的重要举措。每年要安排全乡干部进行至少一次健康体检。每次体检结束后,由体检医生填写体检表并提出健康诊疗意见一式两份,一份由医院存档,一份交体检者所在单位。如发现特殊重大病情或特殊阳性体征的情况,医院要及时向乡党委报告;需要进一步检查、住院治疗或转外就医的,严格按照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于虚报瞒报重大病情,延误干部诊疗时机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开展谈心活动,化解心理隐患

根据平时掌握的干部心理情况以及干部本人要求,乡党委、政府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机关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听取他们的倾诉,了解掌握干部的所想、所盼、所做、所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抑郁、急躁、焦虑等问题。每个干部每年度写一份思想汇报材料交乡党委,以便掌握干部思想动态。谈心活动要形成制度,每年每位干部至少开展2次谈心活动。如遇有特殊情况的,还要及时找有关干部谈心。

5、建立健康档案,把握健康脉搏

根据健全体检和谈心活动的情况,乡党委、政府与医院建立干部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每次体检情况、重大疾病诊断书、慢性疾病诊断书,预防治疗措施以及心理症状、心理健康评估情况等。同时,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制度,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三、几点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保健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乡保持干部身心健康活动领导小组由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事务。

2、各负其责,团结协作

各部门尤其是在本方案中承担了具体任务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对实施本方案予以积极支持、配合,确保保健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6

心理健康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生理机能健全、心神和谐统

一、心理功能于社会行为良好、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年教育部引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年又引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也是指导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必要的规划。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走出阴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的维护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团体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辅导。主要塑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和班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联系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3)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开展是不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中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意见,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7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生命教育,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双全互动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双全互动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生命教育,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双全互动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双全互动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了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支撑。本年度,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认证。同时,将适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提高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收集整理,定期以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更新观念,要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围绕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和谐、阳光、快乐、健康”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范文;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评比活动;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中午12:30~13:10、下午的14:40~15:40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这一形式的推出,可架起心理互动的桥梁,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终极目标。

  四、月份工作安排

  三、四月份:

  ⒈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XX年工作计划范文。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4、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

  五月份:

  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六月份:

  ⒈继续指导班主任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七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九月: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2.思品老师确定心理辅导内容。

  3.心理咨询室正常开放

  十月:

  1.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2.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小调查。

  3.进一步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室内部环境。

  十一月:

  1.出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

  2.班主任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十二月:

  1.迎接上级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验收、检查。

  2.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8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0-03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5]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7,12.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9

【关键词】高校;健康管理;学生体检服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49-01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要求不断提升,而高校医院长期承担着广大高校学生的健康管理任务,健康体检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健康管理先进模式应用在高校学生体检服务中,促进体检内涵和外延升级,这是高校医院需要关注、践行的课题。

1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步骤

1.1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1.2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1.2.1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库

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

1.2.2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2.3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周而始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只有周而始、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2学生体检在高校健康管理全程中的重要位置

2.1践行高校学生体检服务升级

以往我们的学生健康体检后的统计分析只局限在疾病发病率的排序及筛查受限学生上;防治措施一般局限于科普知识宣传及查出疾病的治疗及休退学上。这种服务是一次性的、非连续性的,缺乏全面的评估,缺乏检后积极主动的干预等后续服务,实质上不能达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真实目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求,只有将健康体检贯穿健康管理全过程中,才是全程负责的体检方案,才能使高校大学生体检事业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体检升级,才能达到践行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管理目标要求,更好的给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2构建大学生体检健康管理平台

2.2.1大学生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医疗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基础健康体检,分析体检结果,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学生康复治疗、预防保健、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门、高校健康体检中心、高校医院预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指导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1]。

2.2.2全程管理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在进行学生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检查、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体检――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体检――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健康管理日常工作目标相结合,改进工作,落实措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2.3新模式下大学生健康体检的3个环节

2.3.1严抓体检质量,科学设置体检项目,提升服务效率

大学生入学体检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体检标准要求及本校学生身体状况,结合体检中心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为大学生制定体检套餐服务,这一步应该做到科学制定体检项目,体检有规范流程化管理,做到优质高效,并有真对性体检服务。另外,在体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发现异常情况选择合适的复检体检项目,选择好体检项目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病情及时间、合理安排体检的复检时间,做到从时间安排上确保体检的质量。

2.3.2健康体检后评估客观全面

在完成了体检及信息的收集后,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健康状况的平判,疾病风险的预测,为下一步健康干预做准备,这一环节应做到客观全面,不夸大,不遗漏。这要求体检科室的医生及体检科室主检医师符合国家体检科室规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高度负责,做好受检者生活方式,病史,健康危险因素,心理状况等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评估不是单纯的体检数据的罗列,一定是建立在每位大学生健康信息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结论。

2.3.3制定体检后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健康干预措施,即健康干预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大学生体检后的健康实际情况,制定健康干预的基本内容,着眼点应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的需求,健康教育的开展,特殊疾病治疗及管理等方面计划。首先通过发放健康管理资料、开设健康管理选修课、多种形式健康知识讲座、师生健康座谈会等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其次还可以通过发展健康社团,如:卫生保健协会。也可通过校内网页宣传强化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健康干预是大学生健康管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3]

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保健医疗机构工作规程》赋予高校医院的重要任务,健康管理是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健康管理应用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服务中,不但将赋予体检更丰富,更规范的内涵,使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效果出现质的飞跃。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以健康体检为载体,实现全面健康管理为目的的全新服务,是高校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带动高校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切实为高校教学科研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宗喜,蔡晓波.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102-106.业http

大学身心健康规划篇10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