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知识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7

财经知识素养篇1

一、课程的实施意义

21世纪的世界金融市场日益成熟,人类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每个家庭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财经决策的责任与风险,这使得财经素养上升为公民管理个人财务、处理财经问题、维系个人生存的核心能力。因此,财经核心素养教育问题已被很多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并已在英、美、俄等国家和地区先行先试。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与崇尚理财的国度,国人从对个人收入进行预算和管理、储蓄与投资、抵押贷款到退休储蓄,都希望能做出明智的财经决定和经济决策。如此一来,财经核心素养作为个人生活与理财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便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乎个人生活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发展。

为此,承担教书育人重责的高中学校理应将财经核心素养列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适时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开设相关的财经素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所以,为了帮助中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财经知识,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世界,以抵御金融风险,学会在各类财经情境中从容自信地参与各类经济活动,有必要在高中阶段开设专门的财经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二、课程的实施目标

通过开设财经核心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财经专业术语,使学生了解与财经有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良好经济素养,使学生能够将财经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较好的理财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如何从容冷静地应对各种经济环境,有效降低济风险。

财经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实践,要让学生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为重点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财经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从容地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成长为造福国家与社会的财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实施方法

财经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经素养知识课程,内容涉及财经基础知识、基本理财常识等;二是财经技能活动课程,内容涉及与财经相关的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具体如表1所示。

1.测试piSa财经核心素养。通过学习piSa的测评方法,借助《piSa财经素养(FinancialLiteracy)测试题》测试学生的财经核心素养水平,从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地解决问题。

2.读懂财经术语,提升财经素养。帮助学生知晓、读懂和理解一些基本的财经术语,如GDp、单利、复利等,培养学生在数据时代必备的财经素养;向学生普及财经基础知识,如课堂上可以用具体的新闻来给学生做案例解读,或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情境搜集相关的财经术语。

3.学点理财知识,培养理财能力。理财是每个人一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理财分消费和储蓄两个方面,理财及理财行为最终表现为对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金融工具和理财服务的选择。如可让学生分组活动,各组寻找一款理财产品,运用理财知识,从风险和收益角度分析产品的“好坏”。

4.走近财经专业人士。通过邀请财经界专业人士来学校做报告或与财经电视频道携手合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财经方面的知名人士,感受财经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财经知识的兴趣和效能。

5.锻练财经口才。通过财经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财经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可通过课堂问答与讨论、财经专题的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落实。

6.学会写财经新闻报道。通过开设财经素养写作课程,让学生喜欢收看财经电视频道,从媒体获取相关的财经信息,并且能够尝试由易到难地撰写财经新闻报道。但这要求教师要对财经新闻的写作形式和技巧进行教学,可结合典型的财经新闻事例,或让学生阅读报刊上的各类经济新闻,阅读企业家传记,培养学生对财经新闻的敏感度。

7.校内财经核心素养实践课程。可通过上网检索、“一周理财反思”等财经核心素养的校内模拟活动的开展,来落实具体指标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财经技能。教师可收集足够的财经资料,通过情境模拟等方式开展财经实践活动,使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校外财经核心素养社会实践。通过开展调研、校外访谈等财经核心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学生所学的财经知识,落实具体指标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财经技能。

四、课程的实施评价

财经知识素养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财经知识素养篇3

财经素养与财经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分析piSa财经素养试题编制技术,探讨如何考查年轻公民的财经素养,寻找有效开展财经教育的方式与方法,都是颇有意义的研究。本文以piSa2012财经素养试测后解密的10道样题为例,剖析其试题编制技术。

一、财经素养与测评框架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根据oeCD(2013)的界定,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自信心,以便在各种金融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提升个人和社会的财经保障,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该界定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财经素养的结构和行为特征;二是发展财经素养的目的[2]。

(二)财经素养的测评理论模型

财经素养的测评希望回答类似如下的问题:年轻一代怎样才能做好准备以应对日益全球化、日益复杂化的新兴的金融体系?根据财经素养的高低,谁才是年轻一代中的领导者?为了获得有效、可靠且可解释的数据以回应上述问题,oeCD(2013)以内容(包括知识与理解力)、过程(包括认知策略与方法)、情境(即知识、技能和理解力的应用范围)三个维度构建了财经素养测评的三维理论模型,并根据参与测评的国家与地区的15岁学生共同面临的财经问题,规划了测评试题在各个维度的分布比例,如表1。

二、财经素养样题与测评指标分析

(一)财经素养样题

样题作为oeCD-piSa对大众公开的题目,主要用于解释其测评理念、测评方法、测评程序和测评的有效性。因此,这些题目的题型、认知水平、内容领域、情境选择都具有典型意义。财经素养的样题共分9个单元10道题目,具体如下。

单元1在市场

番茄可以零售,2.75元/千克,也可以成箱购买,22元/箱(10千克)。(广告图片略)

问题1.1箱装的番茄比散装番茄价格更实惠。请给出一个理由支持该观点。

问题1.2对某些人来说,买一箱番茄不是个明智的财务决策。请解释为什么。

单元2消费选择

小芳与朋友合租住房。他们已工作两个月,还没有任何积蓄。他们拿的是月薪,且刚拿到薪水。他们制定了下面“待办事项”清单。

问题2清单中哪些开销是小芳与朋友急需解决的?

在每项开销后选择圈出“是”或“否”。

单元3摩托车险

去年,小王为他的摩托车在a保险公司购买了保险,保险内容包括赔偿摩托车因意外损坏和被盗造成的损失。

问题3小王计划今年在a公司续保。不过去年以来小王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表格中的这些因素可能怎样影响小王今年的摩托车保费?

在每个因素后圈出“增加花费”、“减少花费”或者“没有影响”。

单元4银行失误

小王在西德兰银行存钱。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

问题4对小王来说,以下哪个陈述是好建议?

在每个陈述后圈“是”或“否”。

单元5工资单

小芳的老板每个月通过划账到小芳的银行账户来支付工资。下面是小芳7月的工资单。

问题57月31日,小芳的老板给小芳的银行账号划拨了多少钱?

a.500元B.2500元

C.2800元D.19600元

单元6股票

下图是B公司12个月的股市行情图。(图略)

问题6关于该股市行情图,下述观点哪个是对的?

单元7新贷款

李太太在a融资公司贷款8000元,贷款年利率是15%,她每月还贷150元。一年后,李太太仍欠贷款7400元。

B融资公司给李太太贷款10000元,贷款年利率是15%,每月需还贷150元。

问题7如果李太太向B融资公司贷款,可能出现的消极财务结果是什么?

单元8旅游经费

小兰每周在一家餐馆工作三个晚上,每晚工作四个小时,时薪10元。小兰每周还能挣80元小费。小兰每周把总收入的一半储存起来。

问题8小兰计划存600元用于假日出游。她需要几周才能存满600元?

单元9新银行卡

丽莎住在西德兰国。她收到一张新银行卡。(卡图片略)

问题9第二天,丽莎收到银行卡的个人身份识别码(pin)。丽莎应该用pin做什么?

a.在便签上记下pin并放进钱包;B.把pin告诉朋友;

C.在银行卡背面写上pin;D.记住pin.

(二)样题的测评指标分析

按照测评模型的三个维度,结合背景信息的呈现形式、piSa2012试测考生回答的正确率,分析上述10道样题,得到表2。

10道样题的财经信息呈现形式很丰富,如:广告、图片、文字描述与说明、表单、统计图、表格等,涵盖了15岁孩子经常接触且能够理解的多种财经素材。在piSa2012试测中,考生作答正确率的跨度从40%至超过90%,较好地区分出考生财经素养的差异。

1.关于内容。10道样题在内容维度上的分布比例为C1∶C2∶C3∶C4=4∶3∶2∶1,与测评框架中的预设比例基本一致。

货币与交易(C1)。一是指能够理解货币的不同形式和使用目的,如:能够分辨支票与货币,理解货币用于兑换商品和服务,能够分辨个人支付与网上支付等方式的不同,认识从他方获取资金的不同方式和在人们(或机构)间的资金流动,理解向人借债与借钱给人,知道付息与获息的原因;二是指能够处理和管理简单的货币交易,如:能用现金、银行卡或其它方式购物,会用提款机取钱或转账,会正确计算汇率,会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的消费项目来比较其性价比,会检查银行对账单并觉察其不合常规之处。例如:Q1.1通过比较番茄每千克单价来分辨两种购买方式的性价比;Q5通过阅读工资表单来辨认出实发工资额;Q9是使用含有pin的银行卡时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这三道题在内容上属于货币与交易类型。

规划与理财(C2)。一是指管理收入与消费的知识和能力,如:能识别不同的收入类型并计算收入,会通过草拟预算来安排定期的消费与储蓄;二是利用收入和其它资源提高短期和长期财经保障的知识与能力,如:懂得如何操纵预算中各种因素,评估不同消费方案的影响并能确定短期和长期的优先消费项目,会提前规划未来的支出,理解积累财富的观念、复利率对储蓄的影响、产品投资的利与弊,认识到为实现长期目标或改善环境而储蓄的好处,知道政府税收和收益怎样影响财政规划与管理。例如:Q7要求考生能审视并评估从一种贷款转向另一种贷款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该题主要考查要点属于管理消费的知识与能力类别;Q2要求考生能够区分想要事项和必须事项,并明确需要优先处理的事项;Q8要求考生根据收入状况为未来消费(假日出游)提前规划储蓄活动。Q2、Q8两道试题的考查主要涉及利用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知识与能力。

风险与回报(C3)。这是财经素养的核心领域,主要包括:融合管理、平衡和抵制风险的各种方法的能力,在财经情境中对可能出现的财经收益或损失的理解力。该领域有两类特别重要的风险,一是个人无法承受的财经损失,如灾难性损失;二是金融产品的固有风险,如信贷协定中利息的变化率。具体而言,C3的测评内容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可以运用某些金融产品(含保险)和金融活动(如储蓄)来管理和抵消各种金融风险;二是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分散投资的益处,违约支付账单的风险,签订信用协议;三是理解和管理与个人生活、经济生活和其它外在因素相关的风险与回报;四是理解与金融产品的各种衍生产品相关的风险与回报。例如:Q3涉及购买保险以抵消可能面临的灾难性损失的知识,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影响摩托车保险费用高低的因素,主要归入上述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Q6通过解读一只股票的股价年走势图来确定增长率和最佳买入时机,属于理解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回报。

财经格局(C4)。涉及金融世界的性质与特点,包括知道消费者在金融市场和理财环境中的权益和责任,理解财经合约的主要含义,了解相关的信息资源和法律规章。具体而言,C4的测评内容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买方与卖方权利与责任的知识,和运用该知识的能力;二是关于财经环境的知识和理解力,包括:辨别哪些供应商值得信任,哪家产品和服务可以寻求法律保护,选择金融产品时向谁咨询,到哪里寻求金融事务帮助,知道金融诈骗并知道怎样合理预防该类事件;三是关于财经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的知识与理解力;四是关于经济因素和外部因素造成影响的知识。例如:Q4放置在网上银行背景下,用电子邮件创设了可能出现的金融诈骗情境,考查学生是否知道怎样妥善处理诈骗邮件信息,主要归入C4的第二方面。

2.关于过程。10道样题在过程维度上的分布比例为p1∶p2∶p3∶p4=1∶4∶4∶1,基本接近测评框架中的预设比例。

识别财经信息(p1)。这一过程在个人搜索和访问金融信息资源、识别或认出其中的相关性时发生。例如:Q5需要考生在工资单这个信息源中认出与实发工资相关的数据,主要考查的认知过程属于识别类。

分析财经背景中的信息(p2)。涵盖了对提供的信息进行解释、比较与对比、综合分析等认知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将其中潜在的信息通过推断明朗化,以延伸对信息的理解。例如:Q1.1需要考生根据信息通过简单计算与大小比较说明箱装番茄价格更实惠;Q3需要考生对每种因素进行比较,将“把旧摩托车换成马力更大的摩托车”中潜在信息“由于马力增大,万一出现车祸可能导致的损失也会更大”明确延伸为“需要增加保费”,将“给摩托车换新颜色”中潜在信息“这不影响摩托车的使用”明确延伸为“对保费没有影响”,将“去年发生了两次交通事故”中潜在信息“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明确延伸为“需要增加保费”;Q6需要考生通过比较12个月的股价得出9月股价最低的推断,并将这个推断明确表达成9月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段,另外,还需要根据6月股价与次年5月股价计算得出股价的年增长率;Q7需要考生透过表面上B融资公司贷款年利率较低的信息,发掘出B融资公司因贷款起点高导致可能会欠更多债、还款时间更长、需要支付的利息更多等论点,并判断它们属于消极后果。以上试题均需要考生对题目给出的信息加以延伸,因此其认知过程主要属于分析类。

评估财经问题(p3)。其主要过程在于利用财经知识和理解力进行财经判断,在形成相应观点的过程中展现出批判性思维。例如:Q1.2需要考生在知道箱装番茄的价格更实惠的情况下,应考虑大量购买却难以吃完反而造成浪费、或者可能有些人负担不起大量购买的成本,从而得出成箱购买番茄不是明智决策的判断;Q2需要考生根据“是否当务之急”这个标准对所列出的开销活动进行判断;Q4需要考生首先意识到电子邮件存在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在这一假设下,运用相关经验逐一剖析给出的建议是否能够排除金融诈骗的可能性;Q9需要考生明确个人身份识别码(pin)对关联的银行卡的意义,以辨别题目给出的四种方式中哪一种才能确保pin使用的安全性。以上试题均展现出考生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因此其认知过程主要属于评估类。

运用财经知识和理解力(p4)。其主要过程在于采取计算、演算、推理等有效行动来解决财经问题。例如:Q8需要考生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储蓄所需要的时间。该试题需要考生采取有效的行动,因此其认知过程主要属于运用类。

3.关于情境。10道样题在情境维度上的分布比例为t1∶t2∶t3∶t4=2∶3∶4∶1,与测评框架中的预设比例非常吻合。

教育与工作(t1)。15岁孩子开始考虑关于教育与工作方面的经济问题,例如,了解工资单,为上大学而存钱,研究申请学生贷款的益处与风险,等等。Q5的问题情境是工作环境下识别工资单上的特定信息,Q8的问题情境则是课外打零工的工作环境下计算收入所得,这两道题目的情境维度均属于t1类。

居家与家庭(t2)。与15岁孩子相关的家庭日常开支、预算与决策、购买与记录,以及与同伴外出短期合住时发生的财经事件,均归为这一维度。Q1.1和Q1.2的问题情境是在市场购买番茄,Q2的问题情境则是与室友讨论优先开销,这两道试题的情境均涉及家庭或居家生活的经济话题。

个人(t3)。个人情境包括与合同相关的事宜,如开通银行账户、购买个人消费品、支付娱乐活动等,还包括处理与大额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事宜,如信用卡、保险等。Q3涉及个人续购保险事宜,Q6与个人购买股票相关,Q7研究个人再贷款问题,Q9需要学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使用银行卡时最安全的做法,这四道试题的背景都与个人理财有关。

社会(t4)。社会情境包括知晓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理解纳税和政府收服务费的目的、知道商业利息、考虑消费者购买力的作用等;也可以延伸到思考金融抉择,如向非盈利组织和慈善机构捐赠等。Q4涉及到金融领域的诈骗行为,属于社会情境。

三、财经素养样题的编制特点分析

财经素养测评延续piSa其它领域的测评传统,采用单元的形式设计试题,一般每个单元包含1-3道题目,这些题目共用一个财经背景材料。财经素养测评虽然2012年才正式开展,但其试题编制的方法与技术、测试材料的选取、测试重点的定位、评分方法的制定等已初显特色。

(一)严格按照测评理论模型构建试题库

与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测评一样,财经素养的测评也建构了专门的测评理论模型。虽然10道样题的数量偏少,无法覆盖三个维度每种类型的丰富内涵,难以充分阐释财经素养测评的理论模型,但是这10道样题的编制仍严格按照理论模型设计,每道题目根据设计意图分属唯一的内容类型、过程类型、情境类型。这样,有利于对考生的作答进行归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关联数学与阅读素养,更聚焦财经观念与意识

财经素养不仅体现为财经知识与理解力、运用能力,也与学生数学素养和阅读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财经素养只涉及数学素养中的数量领域,如果学生受限于数量计算,那么势必影响其对财经问题的分析与理解,但该问题可以借助适当的工具(如计算器)来弥补。然而,像数感、数字多种表现形式的熟练度、心算与估算技能、对计算结果合理性的评估等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本质上也是财经素养的一部分。另外,虽然财经素养的题目陈述尽可能清晰、简短以便把对阅读能力的需求降到最低,但在某些情况下,读懂和解释财经文件或伪财经文件中的术语与措辞本身也是财经素养的一部分。公开的10道样题,都只涉及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且成功解决问题依靠的是学生的财经判断,而不是其运用计算的情况。在阅读题目素材时,Q4需要考生觉察出电子邮件自身可能是金融诈骗的一部分,Q5需要考生识别术语“实发工资”与“工资总额”的不同,Q6需要考生理解股价年增长率的意义,Q7需要考生理解贷款年利率的意义,Q9需要考生理解个人身份识别码(pin)的意义。这些财经类的基本术语与措辞聚焦财经观念与意识,凸显了对财经素养而不是阅读素养的考查。

(三)素材多样且真实,重点考查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

关于财经素养,piSa2012和piSa2015均同时采用两种模式:纸笔测试和计算机测试。由于财经素养不是测试主领域,且需要兼顾纸笔测试结果和计算机测试结果的等值性,因此,试题设计限于静态背景,但尽可能再现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所以运用了包括市场购物、消费选择、续购保险、电子邮件诈骗、工资单、股票买卖、银行借贷、旅游规划、银行卡使用等15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的各种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未来生活中需要个人运用财经素养的场景,以突出对面向未来生活能力的考查。

(四)开放题的重点放在运用财经知识和理解力对信息进行多角度体验与分析

从问题的设计来看,财经素养的开放题设计紧密联系财经场景,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均突出财经主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运用财经知识和理解力来解决问题。例如:在Q7中,学生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解释如果李太太向B融资公司贷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一是可能会欠更多的债,二是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三是还清贷款的时间会变长,四是可能必须支付取消在a公司贷款的某些费用,凡是可以归入这四类的作答都是满分。

(五)客观化的阅卷编码规则与样例尽可能降低了阅卷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财经素养开放题的作答情况不仅涉及到财经知识和理解力,还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体验、家庭影响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作答情况非常多样,给阅卷编码者带来很大困扰。为了尽可能降低阅卷编码者主观因素对学生作答的影响,piSa制定了详细的阅卷编码指南,把每道开放题的编码规则与作答样例结合在一起,尽量对各种可能的答案给出具体描述,以使阅卷编码者更容易应对实际编码过程中的各种答案情境。这种做法已经成为piSa的良好传统和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oeCD(2013),piSa2012assessmentandanalyticalFramework:mathematics,Reading,Science,problemSolvingandFinancialLiteracy.p139-166.

http:///pisa/pisaproducts/piSa%202012%20framework%20e-book_final.pdf

[2]邱F玮编译.piSa财经素养测试样题[J].上海教育,2014(1),24-26.

财经知识素养篇4

关键词:学科;专业;财政学;能力导向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3年开始招收财政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遵循“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想,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鲜明地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品质和能力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能力导向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要求。

二、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抓手:“质量+特色”

1.确保培养质量:能力见长

(1)明确界定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和培养目标。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地反映在财政人才培养的品质、特征、就业方向和人才规格等方面。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综合素养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基本能力体现在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等。财政学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运用财税知识解释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综合应用经济和财税知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从专业能力上看,既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又要有其他非财政学专业的无可比拟性;既要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相衔接,为从事财税公务员储备后备人才,又要使财政专业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能从事普适性的行政、经济、管理等工作。财政学专业能力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和“四项能力”的要求。

(2)构建能力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财政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间的逻辑主次关系和时间序列关系,制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个学年度的能力培养任务和计划。以能力培养作为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立足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克服长期以来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通病。

2.突出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

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来完成,在专业特色建设上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创建适合财政学专业特色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大财税会计类和统计管理类课程的权重,专业研究方向侧重税务和税收实务人才培养。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财政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来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1.构建体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

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广博、厚实、专业、特色的思路,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为基础、财税类专业必修课为主干,财税类选修课、金融投资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支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应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尤其注重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贯穿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2.以“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

财政专业能力提升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内容、教材优化、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和师资队伍六个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从课程教学环节、实训实习环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环节、暑期和专业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多维度考察专业问题,思考专业本质。从财经问题和财经现象规律:“事务—常务—时务”这一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1)明确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授课逻辑。以经济学学科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专业课程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剖析、演绎、归纳、推理,逐步让学生掌握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知识。

(2)构建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从财税现象到财税本质,从具体财税活动、财税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通过规范判断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指导和评价现实问题。

(3)以“价值规范—现实描述—理性选择”为教学路径,突出财政专业特色。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国际税收和国际财税实务等,推进地方财经院校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4)开展立体式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各门专业课程以主题、案例、项目、情境、实务、仿真为主要形式确定核心内容的教学方式,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标准。

3.构建“实训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1)依托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和校外多个财政税收实习基地,完善和健全实习实训平台,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培养,达到“学”与“习”的统一。详细科学地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让学生走入财税课程实验室,使学生对财税业务从理性认识转化到感性认识。

(2)依托知识拓展平台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可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打造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财政专业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展开互相讨论,也可与老师进行交流咨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查阅网络提供的财政方面的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电子资源,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熟谙本学科分析工具、熟悉国情、省情及经济发展特点,并具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管理、会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财经知识素养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0[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来看,本科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人才”这一层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迫切要求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一)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且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理财人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财务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意识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创新。

(三)强化专业应用性特色

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将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教师选聘、课程体系设计、仿真实验环境营造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质量,努力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奠定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深度合作。

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要求从时间上、空间上、知识体系上、管理手段上、人财物安排上做到“四个协调”:即能力、知识和素质相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分散训练和集中考核相协调;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计重实践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开辟广阔的知识视野;增加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应用型课程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从事现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财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等。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基础训练、课程单元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五个训练层次相配套的实验训练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训练内涵建设,既有手工实验,又有计算机训练;既有课程专项实验,又有沙盘综合技能实验;既有角色模拟体验,又有岗位真实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五)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模拟和仿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但其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具体实际应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搭建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场企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同时聘请现场理财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讲授、创业课程的讲解、实践课程的辅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

(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其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其次,要引进一批既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理财规划师或财务分析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人才,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协调发展的培养规格、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立足地方、择业为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2]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财经知识素养篇6

关键词 高校财经新闻人才 学科培养模式 社会需要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立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200433,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杭州310018

全国高校财经新闻教育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有5家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其余均为2000年之后创办,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截止2010年7月,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财经新闻专业方向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约27,多数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缺少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科研基础,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发展模式。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还没有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新闻院校还是传媒机构,都还需要继续作大量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所谓“模式”,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莫兰认为,一个群体内多数人认可的目标和大家共同实施的行为就是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过程与方式。其中,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理论层面可将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学生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大学教育要聚焦于大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人才培养计划应配合各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尽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不必要的学习内容;比较排斥学生接受教育以迎合社会需要的思想。该模式的优点是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由发展,有可能打破人为的学科壁垒;缺点是课程效率低,针对个体学生需要设计培养方案的成本效益低,同时学生对自己未来真实需要的判断可能出现误区从而很难适应社会。

学科培养模式。这是大学人才培养中最常见的组织模式。其核心思想认为,存在着按某种自然方式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要素分组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每一学科的学者已经或能够开发出可靠的、精心设计的认知体系,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这种模式传统悠久,受到普遍尊重;学校管理者对这种模式比较自信,组织比较容易;教材建设容易。但缺点是学校课程跨学科化不足;学科或专业越分越细,学生成为牺牲品;学科内容可能落后于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

社会需要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维持和拓展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训练学生在社会中发现信息的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和创造新机会的能力。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相关的洞察力和技能为目标,属问题主导型教学。其优点是职业或行业教育取向被授予优先权;围绕现实组织课程计划,使教学计划在适应社会变化上有较大的机动性;不太强调知识传授,重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缺点是教师在认定哪些需求在培养计划中体现比较困难;事实上会造成鼓励大学生过早地作出选择。

二、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概言之,现阶段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因应社会经济生活快速发展和财经媒体加速扩张的需要,也是财经类院校寻求多科化、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对蓬勃兴起的财经媒体来说,既通晓财经知识又能熟练采写新闻报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1998年该校财经新闻专业开始招生。为了解决财经和新闻“两张皮”问题,该校十分注重融合型师资的培养,创新办学模式,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事实也表明,这种既懂新闻传播又懂经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就业门路很广,2003年首届毕业的40名财经新闻专业学生中,除了考研和出国占了25%以外,50%的去了新闻媒体如《中国财经报》等。目前,这种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被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普遍采用。其主要特点是:(1)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新闻学+经济学为主打;(2)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提高财经知识理论等专业素养;(3)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能力。

2 以创新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社会需要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多元,使得能深度解读、预测复杂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高层次财经新闻人才越来越成为财经媒体的急需。国内一些高校以创新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媒体“订单式”的社会需要模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因机构调整现已被撤销),自2003年起该中心每年都与英国《金融时报》联合举办“财经新闻国际培训高级课程”,这是国内首家面向新闻界高级采编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课程。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多渠道媒体公司――环球资源合作,大力推进清华新开办的“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该项目包括一个两年制硕士班和一个针对全国在职记者的财经报道高级培训班。课程设计重点放在中西方企业和财经市场的比较研究、中国企业案例分析、财经调查新闻的报道技巧。。此外,清华还和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合作成立“清华日经研究所”,共同培养高层次财经新闻人才。这种社会需要模式的特点是:(1)面向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培养高层次的财经新闻人才,(2)校企联手,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3)因针对性强,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我国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顺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我国财经媒体正处于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无论从量和质上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矛盾、割裂的现实急需对现有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革。

1 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矛盾制约着人才培养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课题组对全国开设了财经新闻方向的2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矛盾是当前财经新闻教育中的根本矛盾。财经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受众需求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而财经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是在学校多科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由过去承担公共基础课的中文教学师资团队创办,往往既无财经知识的积累、又无新闻传播的知识储备,与新闻业界也缺少有机联系,发展起点较低。另一方面,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教学之间未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以上种种,形成了财经新闻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位差。

2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感

当前我国高校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上多采用学科培养模式,大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名,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克隆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忽视了新闻媒体对财经新闻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具体表现为:教学缺乏针对性,教材选择与综合性新闻院校趋同,难以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的课程特色;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感,造成学生就业目标不够明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加重了新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状。

3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

目前高校财经新闻专业主要设置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为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这种通行的“财经专业课+新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多不过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非有机融合,结果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割裂现状。

各院校的新闻类课程设置比较统一,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学理论、以及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开设率最高(见表1)。课程总体上与一般新闻学专业高度一致,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特色的融合型课程开设得较少。目前之所以未开设此类课程的原因中,首要问题是缺乏师资,此外还受到专业教材、设备以及资金的限制(见表2),这些现实困难需要学科整体建设加强。

4 缺乏既掌握经济学理论又熟谙新闻业务的融合型师资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院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师资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实务经验缺乏等问题,其中有86.4%的专业教师需要加强新闻工作实务经验,有63.6%的师资需要加强财经领域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具有新闻实践经历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经济学素养教育,有77.3%的教师有待弥补经济学知识(见表3)。可见,融合型师资的匮乏是制约财经新闻教育的瓶颈之一。

三、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反思

(一)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

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正式设立于2001年9月,依托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主要为各类新闻媒体培养熟练掌握财经专业知识的高级新闻人才,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培养文秘、宣传等专业人才。该专业方向开办近十年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到目前为止,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新闻媒体,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政府管理部门,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1 确定“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学院确定了“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培养模式,即把财经新闻和文秘专业方向设置在以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为依托的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突出培养具有经济学基础和新闻文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此举可充分利用经济学科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在专业设置中,重点学习财经理论,兼学新闻理论,培养学生财税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文字表达、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社会实践,在多个媒体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

2 实施“l+3”教学培养模式,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从2005年起,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开始实施“1+3”教学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各二级学院学习一学期后,第二学期初通过考核,第三学期转入财政学专业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修读完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的全部课程后,将获得财政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同时又拥有财经新闻专业的学历背景。

3 实行综合导师制度,为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发挥师资力量

2001年该校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率先提议并实行综合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导师,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该制度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把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松散、阶段性的关系转变成明确、稳定的关系。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综合导师制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轨道,其创新之举及其获得的实践成果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二)反思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对于当下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创新不无启示。但同时也应看到,该培养模式在践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还有诸多亟待改革之处。

1 课程体系中通识类和融合类课程相对不足,财经类课程缺乏针对性

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自2005年起实施“1+3”的教学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进入财经新闻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专业背景杂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完成。另外,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的财经知识内容庞杂、过于专业,而且财经类课程教学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这些都使得原本缺乏经济素养的外专业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知识,导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者,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融合类课程开设得较少,一些基础的融合类课程如《财经新闻报道》、《财经新闻评论》等均无条件开设,所谓财经和新闻“两张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2 实习阶段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的局面

目前该校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实行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制度,虽然能使学生对一般性的新闻实务操作有所了解,但由于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是分开的,实习过程并非由授课教师亲自指导,新闻媒体虽然接纳了学生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该专业方向曾提出了“师傅带徒弟”、“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但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这种教学方法曾一度被忽略,结果又形成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

3 融合型师资的匮乏一直困扰着财经新闻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学校内部的师资调整等因素,财经新闻和文秘专业方向的专职教师只有3名,总共要承担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担任融合型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着年龄老化等问题,师资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由于国内财经新闻教育远远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实践,既具备经济学素养又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才尚十分稀缺。因此,现阶段宜有计划地引进具有新闻学或经济学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多方面创造条件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

四、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或许给当下高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囿于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该校依然固守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未能实现新的转型。鉴于此,正视问题,提出对策,实为当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根本。

(一)有必要实现从学科培养模式到社会需要模式的转型

当前国内高校财经新闻人才的学科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这与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学科培养模式的专业化细分特点必然造成课程的跨学科化不足,直接影响了“财经”和“新闻”学科的深度融合;学科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财经媒体实践;学生的自主性不足亦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高要求。可见,转变现有的学科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从培养目标、过程和要求来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有必要实现从学科培养模式到社会需要模式的转型。这种社会需要模式体现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上必然包含以下两方面要求:(1)以职业为取向的财经新闻本科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培养方案;(2)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办学历史、发展定位等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通识教育+经济学知识背景+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从财经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合格的财经新闻人才至少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即通识教育,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良好的新闻学功底。依此来考虑财经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宜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知识背景+新闻学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通识教育是打造“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第一步,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高校对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就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威斯康星新闻学院规定本科生的四年期学习课程,必须由四分之一的新闻课程、四分之三的人文社科课程组成。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科基础课程为主,甚至占到了75%。而目前国内高校财经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仅仅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建议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开设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秘学、文化产业等与新闻工作相关度较高的课程,且通识教育课程应占总学分的50%。经济学学科基础是提高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财经新闻教育的重点,因此应将经济学课程“前置”于新闻专业课程提供给学生修读,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应有别于其他专业开设的同类课程。当前各高校财经新闻专业开设新闻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几与一般新闻学专业雷同,没有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的特色,且“接近1/3的学校甚至未开设财经新闻概论类课程,其它具有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开设更少,说明对专业方向的特色挖掘还不够,未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体系”。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融合问题,必须开设一些融合类课程比如《财经新闻概论》、《财经新闻报道》等。

(三)借鉴“密苏里方法”,切实加强财经新闻实践教学

所谓“密苏里方法,是依据这样一个主张,即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基石。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的方式。”目前国内高校亦开始重视新闻实务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在财经新闻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颇值得高校借鉴。该校经济新闻系建设有现代化水平的报纸编辑、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硬件条件优越;并且与解放日报、文汇新民等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媒体普遍反映该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适应力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同时,有必要借鉴北大、清华校企合作的经验,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之路。近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已主动和北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新闻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由报社提供奖学金和部分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从学生中挑出合适人选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毕业后到报社实习,考核合格后报社留用。对于媒体和高校来说,此举可谓实现了“双赢”。

(四)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两栖”素质,培养融合型师资

财经知识素养篇7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未来岗位群或行业不同,导致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自身特征,因而其相应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必须改革。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路,以期为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财务管理 专业核心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一、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改革

(一)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高校本地及周边区域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服务高校本地及周边区域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适应高校本地及周边区域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依托高校本地及周边区域相关企业,围绕投资融资、工程项目审计,培养掌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熟悉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惯例,具有知识面广、技能扎实、应用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岗位群

根据用人单位意见和历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历程一般经历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其岗位群分别是初级岗位群、中级岗位群和高级岗位群,每类岗位群的岗位如表(1)所示。

(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及要素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岗位群可知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财务核算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投资融资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和财务审计能力。每种能力进一步细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如表(2)所示。

(四)财务管理专业相应知识结构

相应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前沿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内容: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基础会计知识、经济法知识、市场调查与预测知识、税收法律制度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知识、文献信息检索知识和应用统计学知识。专业知识内容:财务核算知识、财务预算知识、投资融资知识、财务控制知识、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理财规划知识、资产评估知识、财务审计知识。法律知识内容:国际、国家、行业、企业财务方针、财务政策、财务准则、财务法规、财务惯例等知识。前沿知识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所属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五)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需要相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做支撑,因此,其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应做以下设置。如表(3)所示。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财务管理软件应用实训、会计信息化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项目评估实训、课程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二、应用技术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特征

(一)培养人才区域定位不同

理论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一种通用人才,没有特定的地域性和针对性。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针对高校当地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岗位群和行业特点来培养的,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容易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培养人才工作岗位定位不同

按照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规律看,一项生产技术的产生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需要人们去从感官中寻找规律、再变成科学技术、最后转化生产应用的过程。理论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负责前一阶段,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后两个阶段。理论型大学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主要是负责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准则的制定、制度的设计。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后两个阶段,即准则和制度的落实、执行。注重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效益的提升。所以,往往更有实用性。

(三)知识结构不同

理论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理论知识讲究系统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强调专精实用。理论知识讲究“实用”“够用”。

(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同

理论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都按照学科设计制定,主要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注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按照“岗位群或行业—专业核心能力—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教学环节”制定。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财经知识素养篇8

1高等财经教育实况

一是新世纪中高素质人才的塑造,需要教师的辅助与引导。纵观国内高等财经教育运行状况,其在师资队伍构建上缺乏科学性与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数目较少,以及教师对国内财经市场发展状况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了解的层面较为肤浅等方面。二是与财经教育相关的教材相对陈旧化,此时高校学生在经历四年的学习进程,有些内容理念反复出现,教材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致使学生对国际上因经济改革而不断变更的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三是高校财经教育在教学目标编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没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设置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四是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的问题,“条块分割”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长期沿袭,导致与高校财经教育相关的资源实用价值被大大削弱,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跨世纪的战略性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面向知识经济高等财经教育做出的改革

2.1建立健全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经工作者提出的标准为不仅要求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积极建设带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是极为必要的,国家教育部对其也是大力支持的,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内,针对财经专业编制了20个重点项目,其又被细化60余个子项目,其是几十所高等学校数百名教师智慧的结晶。整合进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广泛的学习财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提供富足性资源,“t”型人才即“厚基础、宽口径”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做好学科专业整改工作是基础,强化其兼容性,使其带有综合性特征,从而与知识经济时展模式存在大面积的交集,也就是说完善知识体系这一发展对策的编制与推行,强化了单科知识的广泛性。

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的核心为中心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关的学科专业群。知识体系以财经类核心知识为重心,囊括了文史哲、经管法、人力资源、国际法、国际准则等多样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技能。

总之,知识体系的建设健全,是高等财经教育迎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策。

2.2建立可持续教育观

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趋势,高等财经教育应该摒除一次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型、高校与社会教育整合式的自主终身学习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将自体局部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念取而代之,从而确保高等财经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教学成效等多方面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推广,重视的是对学生连贯性教育,而不是阶段式培养,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在完善学生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续教育重视的是因人而异,例如对一些群体积极开展计算机知识传授工作,强化他们现代化意识同时掌握一些现代化技术,而对于性格毛躁、敢于创新的青年w生,应该积极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以及知识讲座活动,宗旨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实施,为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在财经教育进程中的应用另辟蹊径。后续教育模式的启用,使高校财经教育知识体系处于不断被优化与更新的状态中,高校也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工作,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行奠定基础,可见其两者是唇齿相依的,从而使财经人员业务能力与素养与知识经济时代运行规律更加匹配。

2.3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个行业招揽的是具备职业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培养出的高材生是具有现念以及现代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经济市场多变的环境表现出强烈的适应性,对其各类问题有效的应答,这是创新行为方式产出的动力源泉。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参照财经市场发展形式以及学科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组织好学科与专业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调动本校大学生积极应用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为创新行为方式的产出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为其供应与社会发展形式相匹配的知识内容。

此外,协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对财经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优化办学条件均是极为有效的应对对策,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高等财经教育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深度而广泛的学习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奠定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学生的辅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现存财经知识体系提出新见解,参与进学术体系研究进程中,为新型财经知识的产出铺路垫石。

3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重新设置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新型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借助优化教学条件的形式优化办学质量等发展对策的应用,在协助高校落实高素质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体现巨大应用价值。也就说。本文论述的内容,对高校财经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南荣素.建立基于教育营销理念的财经高校筹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2]纪新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苗月新,吴小龙,南荣素.基于Stp营销战略的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oL].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1).

财经知识素养篇9

关键词财经新闻翻译素养立场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ontheLiteracyofFinancialnewstranslationpractitioners

meiXuef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nkouUniversity,wuhan,Hubei430212)

abstractnewstranslationeffectsduetothespecialnatureofitssubjectmatterandmakethetargetlanguagechoiceconditionalityisparticularlyevident,inthetranslationoffinancialnews,thetranslatorshouldpayspecialattentiontotheirpoliticalpositions,terminologyandtranslationmusttakeintoaccounttheprecisewikipediaandeasytounderstand,makethetranslationmoreaccurate,morestandardized,moreauthentic,moreattractive,sothatprofessionalstandardsandpopularizedtheexpression.

Keywordsfinancialnewstranslation;literacy;position;professional

财经新闻翻译既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翻译财经新闻,译者需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说到能力,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语言的转换感悟度高。谈及素养,首先是对待翻译的态度,译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行,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率尔操觚,胡乱翻译。概括而言,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须具备三大素养。

1政治素养

财经新闻译者应具备极强的政治责任感、新闻敏感度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观察经济动态,重点突出地在海量经济信息中客观、公正地选择和处理有价值的财经信息。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涉及、领土、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种族、性别、肤色等问题的翻译时,译者要正确处理。如新闻报道在涉及“大陆”、“台湾”等词语时,不可将“大陆”译为mainlandChina,而应译为themainlandofChina。此外,国外新闻有时将台湾写成RepublicofChina,汉译应处理为“中国台湾”,而不应直译为“中华民国”。

在涉及领土问题时要注意争议地区的名称表述及其翻译。如在翻译我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时,用词要彰显我国,而在翻译独岛、马岛时,则要体现中立的原则,在译名后添加括号做出相关注明,如独岛(日本称为竹岛)、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刘其中,2009:54-56)。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还表现在:财经新闻翻译的取材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受众的需求,翻译内容的选取不应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利益集团利益所左右,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等服务。

2专业理论和百科知识的素养

财经新闻翻译跨越多个专业领域,译者在具备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需要熟悉并掌握英汉财经语言特征和习惯表达,了解国内外财经媒体生态。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领域的认识。经济类基础知识涵盖经济的方方面面,如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保险、消费等。对于此类知识,初学者必须不断地自我学习,加强积累,如阅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教材,多听经济类专业讲座,多看网络课程和电视财经点评。

除具备必要的经济类基础知识外,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熟悉诸多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如汽车、房地产、电子、生物科技等等。关于此类知识的获得,《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曾说:“参照自己的专长,或者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进去,时刻关注该领域的动向,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并经常与业内人士探讨,久而久之,对于该领域或行业内发生的财经事件,……起码在专业角度方面,可以做到胜人一筹”(陈立敏,2008:62)。

其次,财经新闻译者还须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财经新闻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人物访谈等都具有各自的新闻特点,系统学习并切实掌握传播学理论知识,对把握以上新闻类别及其特点很有帮助。

最后,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百科知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在急剧变化,财经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在广度与深度上也在不断地扩展,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新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了解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用百科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3语言素养

由于经济领域的广阔性、专业性和复杂性,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令读者觉得陌生,费解,枯燥,常常陷入尴尬境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所以,翻译文字的再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财经新闻译者来说很重要。

财经新闻汉英翻译由于自身题材和作用的特殊性,使译语选择的制约性尤其明显,专业词汇多,难懂,很多词汇的行业意义与普通用意相差很大,不仅很容易造成经验主义的错译、硬译或死译,使读者不知所云,而且,即便是正确的翻译,其独特的行业含义也容易造成普通读者的理解障碍。

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译者如若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了解英汉财经新闻文本的异同,不熟练掌握英汉语言转换技巧,则难以胜任财经新闻翻译的重任。

深厚的语言功底表现为对汉、英两种财经语言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正确理解指要透彻理解财经新闻原文,包括其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纯熟运用语言的能力,指能用地道的目的语言(财经汉语)传达原文意义。理解原文和运用译语都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汉、英语言修养,熟悉英汉财经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并知晓造成这些在选词、构句和谋篇层面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如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等。财经新闻翻译的语言素养具体包括如下:

3.1熟悉英汉新闻文本特征

熟悉英汉新闻文体特征,包括新闻的层次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表述逻辑,以及新闻的五个w(what/who/when/where/why)和一个H(how)等要素。了解英汉新闻文本在以上特征视点上的差异,对做好英汉财经新闻双语转换非常重要。另外,新闻语言用词平实简短、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多用普通受众使用的日常词汇和表达方法,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在句法结构上,多使用主谓宾结构,多用动作动词。导语与正文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唐突。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结构的译者,不懂财经新闻文本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的译者能做好财经新闻翻译。

3.2编译能力

熟悉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的结构和各构成部分的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编译工作极为重要。财经新闻译者通常需要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方法处理英文翻译,也就是编译。编译是英汉财经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被国内外新闻机构广泛采用。英汉新闻编译集新闻写作、翻译、编辑于一体,三项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鉴于财经新闻编译的特殊性,财经新闻译者要做好编译工作,除要了解编译的特点和原则外,还应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能熟练使用英汉双语进行写作、翻译与编辑,掌握东西方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客观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等,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国内外知识,熟悉欧美社会和文化。

3.3惯用法意识

翻译是文字的转换。文字转换一个是创造和循规的过程。所谓循规,也就是要按照目的语语篇的专业表达或者通俗表达来安排文字。把英文财经新闻翻译为汉语财经新闻,就要按照财经汉语和汉语新闻的习惯表达来组织文字,采用汉语中的惯用财经语言说话,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沿袭汉语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说内行话,不说外行话。如asharpslow-down(大幅放缓),growth(增幅),consumerspending(消费者支出),asharpweakeningoftheyen(日圆大幅贬值),risingstockprices(股市走高)等,也鲜明地再现了财经新闻语言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特征。

因此,在翻译财经新闻时,要在不歪曲篡改原文本意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地道的目标语,运用受众惯常使用的、最为喜闻乐见的词汇、句型和逻辑,向读者传播财经资讯。

3.4数字意识

财经新闻中有大量的经济数据。数据表达越精细,报道也就越具有权威性。从事财经新闻翻译,要具有数字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的中英文表达形式和转换技巧。财经新闻数据有的表部分与总体,有的表定量与流量,有百分数(percent)和百分点(percentagepoint),同比(year-on-year)和环比(month-on-month),以及基点(basicpoint)、比率(ratio)、方差(variance)、指数(index)、平均数(mean)、中位数(medium)、众数(mode)等形式(周乃菱,2009:34-38),正确认识这些数字语言的表现形式、语义差异与表意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翻译意义重大。

3.5双语转换能力

以上各种意识和素养,在翻译实践中都必须依靠财经新闻译者的双语转换能力得以落实,予以体现。做好财经新闻翻译,译者要具备足够的双语转换能力,涉及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译者熟悉英汉语言差异,包括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物称与人称、繁复与简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主动与被动、静态与动态等,以及了解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如增词、减词、合并、拆分、转性、换形、换序等。实践方面就是能把以上理论知识具体运用于翻译实践,能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正确选词择义,熟练处理长句、难句,拥有高超的双语转换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践的双语转换能力对做好财经新闻翻译也至关重要。

财经新闻语言既要专业、精确、经济,又要通俗、易懂、充满人性化特征。财经新闻描述新闻事实,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不夸大缩小,语篇高度凝练,概括性强。财经新闻的这些特点对财经新闻译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经新闻译者要具备极高的政治责任感,须掌握大量的财经专业知识,还须熟悉百科知识与英汉新闻文本特征,了解英汉财经双语的惯用表达,拥有较高的编译技能和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财经新闻翻译岗位工作,译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

参考文献

[1]陈争峰,许小花.新闻传播学视角下外宣翻译者的基本素质.新闻知识,2012.

财经知识素养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