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入门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44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1

【摘要】几何学习对象从“数”转变成“形”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变到逻辑推理。学生学习几何,入门很难,文章就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入门;平面几何;概念;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89-01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相关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源本。平面几何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门教学的成败。初一学生处在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始发阶段,处于生理、心理上急剧变化的阶段。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好动,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情趣又不稳定,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品质尚不成熟。同时对学习对象从“数”转变成“形”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变到逻辑推理感到难以适应。而几何教材一开始又以概念居多,全部要求记忆,给学生以枯燥无味的感觉,增加几何入门的难度。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要有思想上的认识和准备

“几何入门”教学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活动方式、思维对象发生变化。由“数的运算”变到“形的推理”过程中,用到的概念增多、定理多、图形多,而且图形复杂。造成学生思路紊乱,书面表达困难。随着学习的深入,加上教学引导的不恰当,好奇心就会慢慢转变为厌烦心,产生畏难情绪。认清入门知识在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就要高度重视入门教学,用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来引起学生对入门知识的重视;板书认真,语言准确,图形规范;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避免产生中小学知识上的矛盾。小学教材中通过概念的介绍,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练一练、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试一试,它们不注重逻辑推理,不重视抽象思维,没有公理、定理,属于实验几何范畴。中学要求从实物模型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教材转向公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充分把握新旧教材同一知识点的差别,“教师的职能之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欲望”。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培养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也会对入门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爱护、关心。过激的言词和不信任的眼神都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厌恶。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却能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认识几何的重要性,揭示几何学在自然界中呈现的几何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情趣。几何体在人的生活周围无处不在,几何图形所呈现的自然美、对称美、和谐美到处可见。引导学生去观察几何图形,如房门、窗的形状和搭配,房间地板的铺设图案,古庙、古塔的建筑形状,思考四个角的塔会比六个角的塔更好看吗?长方形的课本做成三角形可以吗?让学生思考用途,分析性质,使学生感知几何知识随处可见,几何原理无处不用,增加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因地制宜,以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学做一些测试实验,向工人师傅了解一些几何知识的运用,如门窗做好之后,没有安装以前为什么要加钉两根长短一样的木条?建筑搭架为什么要拉斜杆(三角形的稳定性)?营业门市的拉门为什么是四边形构造(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跟小学一样,做一些剪、折、搭、拼的练习,观察身边物体的图形结构,使几何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确实有用,也确实可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除了要求质量之外,对形状的要求也十分重要,提高几何图形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加学习兴趣。

三、开始就认真上好“导入语”

教材中的“导入语”是书的宗旨和纲领,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这些对象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它所介绍的概念是一切几何的起点,能顺应人们对新事物好奇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几何的开始之时,能对几何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将是一片茫然。

四、抓好概念教学,强化几何语言训练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达形式,是构成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是几何这个庞大建筑物上的每一块砖头。清晰概念的准确判断是正确、迅速地进行严密推理的基础,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的实质,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论证、推理、计算。作为几何的基础,概念在入门阶段比较集中,因此,应要求学生首先要熟记每个概念,在熟记的基础上去理解概念,去把握各自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讲解概念时尽可能从生活、生产的实例中引入,如用黑板角、桌角、时针等引入角,用手电光、太阳光、探照灯的光引入射线,用墙与墙相交说明平面与平面相交。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和联系的思维方法,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它们的本质差异,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辨别概念,并能较好地掌握概念。比如,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和中垂线,它们都经过边的中点,不同的是一个是和对角顶点连接的线段,另一个是和边垂直的直线,而对于等腰三角形来说,底边上的中线在底边的中垂线上,它们与三角形中位线又有联系和区别。概念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几何语言特点是文字、符号、图形相结合,规范的几何语言是严密地进行逻辑推理的工具。在几何语言的教学中,首先要求老师讲清楚,学生听清楚。老师要逐句地讲,学生要逐句地听,其次要求学生要注意模仿,加强模仿练习。同一句话,有时可以用不同的字母叙述,如“直线aB垂直CD”可以换成“直线eF垂直mn”。再次,对于几何术语,可以边讲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去说,去画,同样地也可以画好图形后,让学生去说。入门时的几何语言的学习,就是要象教小孩子讲话一样,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学习、练习,使学生对每一个几何语句都能熟记,都能理解。

五、抓好图形的识别教学

几何图形是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旦完成这种抽象概括,用准确的语言给出定义后,我们就应该根据定义去识别图形,因此,识别图形是几何学习的关键一步,教学中要紧扣概念,不断变换图形的形态、方向,反复练习识别。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做:

1.概念从图形中抽象出来,图形在概念的规范下得到,如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对顶角。图形识别时,抓住概念的三个特征:两条直线相交得到,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其主要特征是两条直线相交,最好能配以一定的反例图形。

2.经常变换图形的形态、方向,让学生从各种形态的图形中去识别图形,增强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

3.用“移出法”识别图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复杂的图形采用“移出法”来进行识别,从实例出发,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盛震.浅谈平面几何入门教学[J].教师,2011,(21).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2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分析探讨了知识管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目的和对策。

1知识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知识能力与开发潜能,促使教师应用知识以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外语教学部门整体对外的竞争力。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和领导阶层的有效配合,还需要相应的组织文化、信息技术及评估方式。各项因素的形成与管理都应当相互协调,这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并促使知识管理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开展。高校外语教学部门英语教学的优势体现在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输送人才,而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决定这一切的关键因素。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外语教学部门应当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知识管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它能促进部门内部的知识流通,提升教师个体获取知识的效率。对于现有知识的再次利用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外语教学部门竞争力的目的。

知识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活动,因此,对知识进行捕获、识别、编纂、分享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措施。有意识地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储存起来以提高高校的总体知识存量,同时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目的,这些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对知识进行编纂整理,并积极促进知识在教师之间的分享,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最终提升英语教师的总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外语教学部门是该知识管理过程的载体,部门内部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文化与价值观是知识管理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明确知识管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目的、内容、步骤、策略,以及为贯彻实施各项策略所需的基础构造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知识管理的内容

外语教学部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个人才能、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2.1个人才能

所谓教师个人才能主要是指来自于那些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工作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师的才能。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应该如何使这部分内隐的知识固化下来(外显),并且在部门内部流通,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避免资源浪费,是外语教学部门知识管理的重心。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利用了多种资源来教学,例如听力、阅读、口语。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及时的资源分享显得尤为重要。部门应当促进教师之间进行资源交流,让学生可以获取多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个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而积累了经验,这些知识是隐藏于教师个体内的,是不容易被整理和分享的,外语教学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将这部分知识从教师个体中提取出来并进行整理、储存和交流。让宝贵的教师个人知识固化在部门内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将教师的个人才能融入部门文化而长远地发扬下去,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2.2内部构造

企业的内部构造有若干组成成分,如技术、文化、观念等等。教师是在特定的内部构造中创造价值的,那么,如何将外语教学部门的内部构造有效地组织管理起来将是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又一难题。一方面,知识管理可以推动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另一方面,通过部门的内部管理,促使教师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部门可以将各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所采用的资料储存下来,并进行整理、编辑,将一些原本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这有利于知识在部门内部的流通。同时,要确保每位教师能轻松地获取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并利用该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外部构造

师生关系、教师与外界企业的沟通以及部门的品牌地位构成外语教学部门的外部构造。部门经由外部渠道所获取的知识资产,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长期与学生和外界企业的信息交流中,部门采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管理能将这类知识固化在部门内部,从而节省人力与物力资源。通过知识分享,教师可以利用已往的经验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在知识的再利用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进一步增进知识资产的价值。这些外部资讯来源可以向部门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整理与学习,教师能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外语教学部门的整体教学水平。

3知识管理策略

外语教学部门可以形成不同的以知识为导向的策略,然而各项策略的核心任务是促进知识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包括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在采用恰当的策略之前,部门应当对自身特殊的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对于外国语部门来说,有两种促进知识交流的战略方式:编纂和个性化。

3.1知识编纂

知识编纂是指从个体汲取知识,然后存入部门资料库。知识来源于教师、学生、外界企业、外部专家以及政府单位。对于采集的信息,应当进行整理、拣选,将有价值的、实用的知识存储在资料库中,以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习交流。编纂策略的优势在于当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搜集和重获时,不必与知识的来源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这为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库获取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例如英语阅读、听说等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经验,这样一来就免去了面对面交流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资料库可以长久地保存知识,避免了知识的流失。资料库中的知识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搜集、整理信息,并且及时地更新资料库。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3

黄建立

从2001年到今,我已在文昌工作了三个年头,从初一到初三,对我来说是质的飞跃.在这三年中我竭尽所能地做好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有用的、有效的手段于教学过程当中,使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之路作好铺垫.在这三年中,初中几何教学是我碰到的最大的困难,特别是初二几何教学.

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几何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水平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初二几何教学中,这种分化并不仅仅是由学生的智力造成的,而与几何教学工作有着很大关系,研究初二几何教学工作有关问题,对防止两极分化,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认识初中几何教学目的、地位、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初中几何的教学目的:掌握初中几何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几何计算和有关几何作图的基本技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由实践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以及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几何形象的空间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呢?就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尽管可以通过数学各科和其它学科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几何这一学科所起的作用是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独到的。这是由于几何知识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即利用前面所学的图形知识(概念、公理、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新的图形及性质(概念、公理、定理)这种逻辑关系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几何的这种独特作用,搞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在几何教学中。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及爱好是推动人民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特殊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素曾说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数学,而对数学的兴趣又来自于欧几里德几何。这说明欧氏几何中蕴藏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极有利因素。但不当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初学几何的学生望而却步,一开始就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几何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几何导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并以极大的热情备好、讲好导言课,使学产生一种要学好几何的良好愿望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奠基作用。

第二、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配合教材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几何方面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使他们把几何学习与祟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认真抓好几何的入门教学

几何的入门教学,就内容而言,一般指几何的基本概念、相交线、平行线和三角形这三章(即初中几何第一册),现行初中几何教材的这三章的内容已涉及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作图等几何作图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既是入门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形成初中几何入门难的主要原因是:

1、学科内容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几何的入门概念多,而学生开始又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语言。

3、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

为解决初中几何入门难的问题,人们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重视几何入门的教学,根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定出几何入门教学的整体计划及具体措施,是解决入门难的前题;选用付合几何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适当放慢进度,分散难点,逐步提高要求是入门教学阶段的原则;加强几何概念教学,注重几何语言训练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搞好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1、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五、几何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索性,趣味性,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更多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这门学科,带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这门学科。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做出更多创新的调整。在高中阶段,教师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扎实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更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为所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要真正为学生们着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之下,高效而满意地学习高中地理所有的学科知识,让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学科素质。所以,兴趣是所有一切的开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一、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

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抽象地理解,难度比较大,印象也不够深刻,但如果教师能够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巧妙,能够诱发他们思考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带着强烈的兴趣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把知识扎实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弟弟的生日怎么会比哥哥的大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一开始感到非常的疑惑,后来联想到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以后,他们似乎有所理解,不过至于具体的原因还是不清楚。因此,教师接下来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把相应的规则向学生讲解清楚。所以,精心设计的好问题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去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的提升,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伴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有强劲的学习动力,在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也能够表现得更加坚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刚开始学习地理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着地理学科给学生展示出的一幅幅奇妙的地理画卷,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更加直观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相对比较直观地认识地理学科的现象,进而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们可以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去构建自己较为扎实而完备的地理学科知识系统体系。这对于学生高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地理探究任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并且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分析很多的地理学的规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地唤起他们更多的探究欲望。总体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地理学科的教学也要将这些生活经验高效地利用起来。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教师要从调动他们学生兴趣的角度,从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人生理想目标建构的角度,激发他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真正喜爱地理,带着一种使命感去学习和研究地理。所以,兴趣是动力,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扎实地将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三、运用合作与竞争的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同样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中,通过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知识传递和深入探究之中。通过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之中。而且围绕着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的竞赛可以在班级之内有效的开展。根据竞赛内容的不同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出更加灵活多样的竞赛形式,例如,关于地图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拼图游戏,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个组最先把一幅世界地图拼接完整。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一般在课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类似这样的竞赛性质的游戏活动也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为了让学生高效地学习高中地理这样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能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价值感,有效地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5

关键词:灾害地质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02-02

一、引言

灾害地质学是工程地质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同时该课程也是资源勘探工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选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述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了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等[1]。那么如何讲授这门课,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由培养文化型、学科型专门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转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实践及考核等方面着手,加以简要阐述。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发其好奇心,然后激发其挑战欲。可分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即学科溯源、前景展望和方法掌握[2]。学科溯源主要说明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的,前景展望是带学生去发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地质灾害现象,二者使学生在宏观上有了正确方向的导航和一探究竟的欲望。而如何才能在这条知识的长河中随意畅游,让学生学会如何“走出去发现问题”和“走进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方法掌握,这里的方法就是指老师教学的内容、模式和手段等,而掌握则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正规出版的灾害地质学教材多为统编教材,内容丰富但不深刻,着重普及性介绍,缺少专业系统的地质灾害勘探研究内容,尤其对于我们以地质学为基础的学院更有必要编写出版一本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满足培养学生动手、研究、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教材。笔者目前正在从事编著工作。但这还不够,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尚处于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之中,地质灾害预警精度很低,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治理工程和防御措施还有待完善,许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还很不够,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基本素质,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将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与具体工程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增加了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如在讲到地震这一章时,可把汶川地震作为引子贯穿于整个章节;从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特点到震级强度与破坏性,以及预防和减震,汶川地震都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此外,向学生推荐土木工程网、岩土论坛等热门论坛,鼓励学生在论坛中交流、学习和下载相关资料,使其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强大交流平台,终身受益。

四、互动对话的教学模式

创建积极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讲课、演示、讨论、作业、辅导、考核等),更加深入、广泛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拓宽交流渠道,使之做到教师常在学生身边,学生常在教师心中,交流无处不在。同时引入协同学理论,注重教学过程的交流与对话,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改变现行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不再单一地只讲知识,而向重知识、重思想、重方法三者并重的模式转变。使讲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更多注重启发与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对比讲解“滑坡”与“崩塌”这两个概念时,由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小组选派代表发言,组员相互补充,并可以把曾经观察到的此类地质现象形象地表达出来。同学们畅所欲言,两个枯燥的概念顿时像赋予了生命“滑移”、“滚动”起来,经过教师最后的总结,这两个重要的地质概念就清晰地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印象极其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五、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

灾害地质学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讲授法,课程中有很多概念与地质现象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向学生解释概念、描绘情景,但其中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讲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如果把野外采集的大量地质图片和视频,制件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课件,利用其形象直观的静态及动态演示功能,具体地显现出灾害及其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灾害特点及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再加上适时适度的讲解,就可以做到把知识化难为易,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六、走近灾害的实践环节

灾害地质学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地质名词和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与理论,不配合一定的实践,学生不能掌握彻底。加强实践教学不但是课程本身的需要,也是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改革课外辅导方法,将学生明确划分给任课教师及助教,由他们负责所分学生的课外辅导工作,课外活动的方法有指定阅读参考资料、参加实际科研和生产项目,使学生真正地走入到“地质灾害”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在假期由“老师联系学生自愿”去周边的各地质灾害科研及生产单位进行调研学习,通过实际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的实习加深学生对灾害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检验的结合。

七、全面客观的考试考核

将考试的目标调整到对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能力的双重考察上来。改变现在本科教学70%+30%的成绩处理方法,力求考试(核)的形式多样化,适当地增多考试(核)的次数,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综合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卷面题型,在把握住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查的基础上,减少单纯知识题型的比重,扩大能力题型的比重,尤其是加大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的考查,树立“一点突破的创新成果要比全面掌握的知识更有价值”的新观念。灾害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环节中表现积极、提出创新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以此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潜能。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出勤状况和课堂表现的评定。建立在多样化考试形式、综合考试评价之上的全面客观考核方式,更注重个人能力的考察,体现过程与创新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及掌握。

八、结语

教学方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所有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都完全适合。重要的是要依据多方面条件,使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6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1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情感的交融。

搞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研究性教学建立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1授课是科学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由授课的科学性决定的。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不同的专门人才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一组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得到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一门课程就是一门分支或亚分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授课的科学性。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形成都是经过若干年、乃至上百年(有些更长)的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授课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将授课看成一门科学,进行科学授课。1.2能力是目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授课的任务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采取研究性教学。1.3育人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研究设课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2.1注重学习过程传统的普通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后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研究性教学则不同,它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是具体的分数,也不一定是具体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2.2注重体验教学传统教学过多强调让学生记忆,理解,__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1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情感的交融。搞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研究性教学建立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1授课是科学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由授课的科学性决定的。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不同的专门人才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一组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得到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一门课程就是一门分支或亚分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授课的科学性。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形成都是经过若干年、乃至上百年(有些更长)的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授课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将授课看成一门科学,进行科学授课。1.2能力是目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授课的任务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采取研究性教学。1.3育人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研究设课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2.1注重学习过程传统的普通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后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研究性教学则不同,它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是具体的分数,也不一定是具体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2.2注重体验教学传统教学过多强调让学生记忆。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7

[关键词]“3+X”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③。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98年高考第31.32.33题,99年高考第31题,均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是属于《哲学常识》同一体系内的综合。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X”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97年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和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个成员国,加上3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7%以上,影响力相当大。

材料二、99年9月主席在出席第七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1)从哲学上看,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从政治常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如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例如: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零分,一个令全球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世人凝视的时刻;随着高亢、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莲花区旗在澳门上空徐徐升起。零时4分20秒,——这位446年来首次踏足澳门的中国最高现职领导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被人为分隔达400多年的澳门从此回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门从此诞生了。

1、澳门是由—————组成

a、澳门半岛B、路环岛C、凼仔岛D、大濠岛

2、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莲花、大

桥、海水是澳门的

a、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B、政治特点和自然景观

C、历史特点和人文景观D、经济特点和人文景观

3、下列选肢能正确反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是

a、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澳门地区繁衍生息

B、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澳门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

C、明代,澳门被我国辟为进行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渐占领

4、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B、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D、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以下哲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

a、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C、再次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D、充分体现中国由衰落到强盛的历史

7、辨析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门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题是以澳门回归盛事为背景材料,从地理、历史、政治、时政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地理角度进行考查;第2题从地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3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考查;第4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5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6题从政治常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7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辨析。④

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种“综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3+X”模式的政治课教学肯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8

[关键词]“3+X”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③。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98年高考第31.32.33题,99年高考第31题,均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是属于《哲学常识》同一体系内的综合。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X”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97年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和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个成员国,加上3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7%以上,影响力相当大。

材料二、99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出席第七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1)从哲学上看,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从政治常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转贴于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如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例如: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零分,一个令全球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世人凝视的时刻;随着高亢、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莲花区旗在澳门上空徐徐升起。零时4分20秒,江泽民——这位446年来首次踏足澳门的中国最高现职领导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被人为分隔达400多年的澳门从此回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门从此诞生了。

1、澳门是由—————组成

a、澳门半岛B、路环岛C、凼仔岛D、大濠岛

2、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莲花、大

桥、海水是澳门的

a、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B、政治特点和自然景观

C、历史特点和人文景观D、经济特点和人文景观

3、下列选肢能正确反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是

a、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澳门地区繁衍生息

B、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澳门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

C、明代,澳门被我国辟为进行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渐占领

4、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对独立主权的行政区域B、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D、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以下哲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a、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C、再次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D、充分体现中国由衰落到强盛的历史

7、辨析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门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题是以澳门回归盛事为背景材料,从地理、历史、政治、时政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地理角度进行考查;第2题从地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3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考查;第4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5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6题从政治常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7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辨析。④

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种“综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3+X”模式的政治课教学肯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9

一、实施创新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陈旧繁琐过重的内容减下来,并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因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水融”、“画龙点睛”、“潜移默化”。

二、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我引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学生:“这首诗符合水循环的规律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作答。有的说“李白真不错,知道黄河之水是来自于天上的降水”;有的说“李白的‘不复回’用错了,黄河水到了海洋还要回来的,水是循环的。”此时,我不予评定,只问:“还有吗?”于是,同学们提升思维的闸门,许多新奇的思想滚滚而来。有的说:“黄河之水来自于冰山融雪,不能简单归之于天上。”有的说:“长江可用‘奔流’二字形容,黄河由于污染严重,早就不‘奔流’了,很多地方还‘断流’了!”……由于经常这样提问,学生就逐渐养成主动拓展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贴近生活识“地”析“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

一天,空中阴云密布,一场大雨就要来了,我赶紧让学生在学校工地上拉了几车大沙和一车石子,倒在操场的下坡处,堆成小山状,让学生们站在不远处的大会议室的走廊上,细心观察雨水冲击的情况,我在一边给他们讲解,提醒学生哪个地方像是塌方,哪个地方又像是泥石流,哪个地方又像是河流冲蚀。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劲头十足。雨停后,我带领着学生们跑到坡下的操场上,让他们细心观察坡下的情况,沙石的分布一目了然。在给他们讲解课本第四章的河流地貌时,洪积平原一般是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较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可是,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少,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呈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洪积扇。洪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多个洪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平原。

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学完了这部分知识,这样比照本宣科不知要好多少倍,也比课本上的实验要好得多,学生一看都明白了,老师省劲,学生易懂。由于适时地调整了课本的内容,学生也感到比较新鲜和有趣。

四、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

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勇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如:在讲“商业的布局要素”时,我首先要大家用语文知识写一则招商广告,内容是:“有一门面要出租,请大家自设广告词。”同学们疑惑不解地开始写广告,为了让自己的“门面”早点租出去,同学们绞尽脑汁想广告词。有的说自己的门面“处于繁华闹市区”;有的说自己的门面处于“生活小区,人口密集”;有的说自己的门面“离进货地点不远,交通方便,成本低”……。我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推销门面,让其他同学选出一个最好的门面。然后我问大家:“为什么选他推销的门面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最后并总结出商业布局的三大要素: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离货源近。

五、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内外两个层面。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另一方面是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边听边质疑,而非机械地听,要探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

地质学入门知识篇10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09-02

《地球科学概论》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以传播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地球科学是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的集成基本科学。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的、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因此,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整体、综合与创新的地球系统科学概念,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思路出发,强调地球系统的综合研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还应注重加强大气科学、环境地质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结合各个基础学科门类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地球科学基本问题,涵盖地球历史、地球系统、地质资源和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体系。虽然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因课程涉及面广,在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演进,均因学生专业层次和老师的认识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紧跟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使课程教学既能反应该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内涵,又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是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

《地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地质基本课程,是在原来《普通地质学》、《基础地质学》等课程基础上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来的。其课程内容虽然是以传统的《普通地质学》为基础,但增添了诸如行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资源与环境等相关内容,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阐明地质学问题,对非地质专业学生起到地质学科启蒙与专业知识体系搭建的作用。该门课程可以看作是地质学的一个大“绪论”,学科定位是一门地学素质教育课程。虽然教学对象并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非地质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涉及到与地质学相关知识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轻自然的人为灾害、水源净化、大气演变、有毒及放射性矿物处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矿区沉陷治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课程内容可以为保持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地球科学知识与服务。因此,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各门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但科学家们渐渐认识到要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及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而过去地球科学内各分支学科只注重研究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在特定时间内的结构与作用过程。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更广阔、更全面的地球观。因此,现有教学应体现现有科学进步对地球科学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地球内部各个系统的认识,还要体现在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地学思维的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人与地球协调发展的认识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

《地球科学概论》与《普通地质学》区别不大,后者主要阐述的是地球的各种地质作用以及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内容;前者则是在后者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形成的,不仅包含了《普通地质学》的内容,还拓展到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学科间的跨度交叉与渗透,要求教学内容更要反应地球科学的进展,拓宽与人有关的地球科学内容,才能更及时有效地反映课程内涵,传递知识。但地球科学的范围太广了,而学时是有限的。因此,作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学科定位是一门地质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构筑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因此,在传授地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传授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科学的系统性。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正确论证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社会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自然环境,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以及掌握如何运用地球科学的手段与思维解决、减轻人类面临的环境、灾害和资源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定位、结构授课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在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展示地球科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与环境科学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后续章节讲授过程中,应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地质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绪论,主要有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意义及其与环境科学的联系等内容;第二部分讲地球起源与演化和物质组成,主要有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与其所处环境的起源与演化、如何知道地球的过去、地球的物质组成等内容;第三部分讲地球的内外圈层,主要有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内部圈层相互作用及物质转化与机制等内容;第四部分讲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开始讲解之前,均以提要的形式对本章授课内容进行兴趣引入,并将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各章结束后,针对章节内容部署有思考题和联系题。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各章后还提供了可以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为学生进一步拓展、扩充知识范围与深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基础。结合课间课余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有限的学时中,面对地球科学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果讲授内容面面俱到,学生反而会感到庞杂和难以接受,学着吃力,兴趣也会下降。因此,教学内容设置还在涵盖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接合近年来学科内的进展,并将环境恶化、环境灾害、资源短缺等与环境工程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讲述,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据了解,不少学生选这门课不是因为认识到学习地球科学的作用与意义,而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与选课任务。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的主体课程,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少学与多学一个样的懈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清、兴趣不高、甚至逃课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们尽量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授课内容做成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点,有助于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课件制作要突出生动、明晰、条理性强的特点,并多插入形象的图版以丰富内容,呈现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当板书、适当提问、问题引导,在课堂上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讲课避免照本宣科,更应结合实际,对重点、难点要做到深入浅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主动参与,以延伸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现象,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或观点。然后,老师再进行逐一解答,并给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结果,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巩固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与“填鸭式”的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万天丰.地球科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2]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3]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4]许延浪,杨友运,袁炳强,等.“地球科学概论”课教学规律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7,(4):98-101.

[5]李艳,唐晓春.高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