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52

红色传承教育篇1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70周年,这是一个让人倍感自豪、催人奋进的年份。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引导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志向,从小立志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月7日,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八(2)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在校政教处主任顾荣荣、校大队辅导员顾进的组织下,来到冈西镇爱国教育基地----白果烈士陵园,寻访红色足迹,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争做铁军传人。

上午9点整,少先队员们来到白果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果烈士雄伟的汉白玉雕像,汉白玉雕像基座上烫印着红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队员们哀思油然而生,自觉地排好队,瞻仰白果烈士纪念像,并缓慢地围绕雕像一周以表敬意。

白果烈士,原名邓延熙,字康民,曾用过邓涤、邓者羽等名。1919年1月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城区殷家墩园子街。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参加鲁西北特委从事抗日活动。同年,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聊城青年救国团团长,8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被调至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部工作,随军转战到苏北。1941年初任八路军5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任师政治部宣传队长,后调该师第七旅二十一团三营任教导员,为了新区建立政权的需要,担任原三区(冈西区)区委副书记、书记,化名“白果”。1941年8月22日,日寇向苏北盐城抗日根据地扫荡时,为掩护革命战友,因不会游泳不幸溺水,光荣牺牲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岗乡五岔河口,年仅二十二岁。1992年6月,以原白果生产队为主体人口组建成冈西第一个居委会,居委会以烈士名字命名——白果居委会。1998年和2001年又两次修建并扩建广场,安放用汉白玉铸成的烈士全身雕像。2012年,白果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场所。

红色传承教育篇2

>>文化视野下高等教育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探析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刍议高等教育评价下新视野的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视野下高等教育中的通用性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文化传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畲族高等教育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研究高等教育中文化传承与职业训练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述评国家战略视野下的美国高等教育探究高等教育评价下的新视野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研究女性主义思潮视野下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中外研究者视野中的金融危机与高等教育社会变革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田建国.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0430(2).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2.

[4]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5]谈娅.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6.

[6]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1103.

[7]黄亚果.红色旅游载体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5157.

[8]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921.

红色传承教育篇3

为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2021年3月25日上午,XX区委政法委党支部在XX公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同志们共同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在纪念碑下面对党旗再一次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参会人员在XX区政法委书记XXX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全方位了解了XX革命烈士参军、入党、斗争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牺牲后的精神传承。丰富的史料、详实的解说让全体党员干部仿佛回到了烽火峥嵘的革命岁月,由衷体会到所有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忆峥嵘岁月,汲取持续奋斗之力。通过此次主题教育,政法干部思想深受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继承革命烈士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结合目前开展的教育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踏上新征程。

红色传承教育篇4

1、学习武山县红军长征强度渭河的红色历史。

从1935年9月25日到1936年10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先后经过武山。武山是天水地区第一个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全部经过的县,是天水地区红军长征驻足时间最长的县,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及鸳鸯、山丹区苏维埃政府、鸳鸯、山丹区农会,也建立了天水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是天水地区建立基层党的组织最多的县,武山起义是解放战争中发生在甘肃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武山地下党靠自己的武装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2、参观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简介武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党史资源。武山县在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武山县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纪念馆分三个单元四个章节,由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武山,武山早期党组织建设、武山县工委领导下的武山起义和武山东梁渠四个部分组成,共展出各种图片100余幅、革命历史文物130余件,陈展面积200多平方米,以图片、沙盘、雕塑、电子视频、实物展示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真实展现了从1935年红军过境武山到建国初期武山的革命历程、经济建设和沧桑巨变。

3、武山县鸳鸯镇红一方面军长征强度渭河纪念碑。

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于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北侧,渭河大桥西端约40米处,现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体呈梯台状,通高7.5米,底座长2.1米,宽1.8米,高0.6米。通状为红色花岗岩,下设建围栏、台阶,并铺设红色花岗岩,有护栏,周围栽植有塔松、侧柏、海棠等观赏性树种。碑文为“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上款“公元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五日”,下款“武山县人民政府、二零零二年八月一日”。

4、参观武山博物馆

武山县博物馆位平县城州北文体申心西区,是我县唯一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2016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现馆藏各类文物3000多件,古钱币2万余枚,其中珍贵文物近200余件(一级6件)。本馆还收藏有近现代名人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启功,潘天寿、沙孟海等人的85件套书画作品(其申康务学先生捐赠的有73件套),这些地域文化浓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藏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先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是研究武山乃至渭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4、参观费家山毛泽东长征宿营地

红色传承教育篇5

(一)教育性

早在大革命时期,红色体育活动就在安源的学生、工人、民众中蓬勃开展,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革命纲领,教育他们要有强壮的身体、坚强的意志、铁的纪律,才能为国家、民族承担拯救与复兴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红色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使活动参与者在体验中回顾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开展爱我中华,继承革命先辈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培育人们的红色体育文化活动意识,传承红色体育文化的竞技拼搏精神,塑造人们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在参与红色体育文化竞技比赛活动中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传播革命传统文化、净化人们的美好心灵、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弘扬社会正气,树立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青年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立足民族复兴,创建美好家园。

(二)凝聚性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建立新中国,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红色体育文化活动是一个大家庭的盛会,它没有民族之分、军民之分、城乡之分,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竞技、共同拼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可以通过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彰显革命精神特色,打造地域红色体育文化品牌。通过红色体育运动会,增强了红色文化区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提高了人们的红色体育文化传承意识,践行了革命先辈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竞争展示中互帮互助,形成一种向心力、合众力,从而形成一种国家、民族的凝聚力。

(三)健身性

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具有军民共建的特点,既凝聚军心,也凝聚民心。通过红色体育运动,提高军民强健的体魄,满足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有了强壮的身体,才能在战争中战胜敌人、保存自己,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早在苏区时期就提出了开展红色体育“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以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增强军民的战斗力。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在竞技中娱乐身心,展现军民的鱼水之情,在体验中获得锻炼的价值。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活动也是对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补充,能够有效的促进和引导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从青少年锻炼抓起,以红色体育文化精神为指导,寓教于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锻炼观,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四)传承性

红色体育文化既是对革命战争年代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精神文化的拓展与延伸。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体育文化思想为新中国的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战争年代的吃苦耐劳精神、牺牲奉献精神成为我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源泉和精神动力,展现了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决心,促进了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激励着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大赛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并取得了竞技赛场上辉煌的成绩。红色体育运动会的素材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通过红色体育运动会这种表现形式,以继承革命战争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服务红色区域经济发展,达到融军事、竞技、娱乐、教育、传承于一体的红色体育传承品牌。

(五)创新性

红色运动会是一项具有时代特色、鲜明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特色运动会。红色运动会源于对革命战争年代的体育文化、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人物的精神刻画与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军旅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红色运动会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充分地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到体育文化运动,利用风趣灵活的赛事规则和比赛形式,生动展示了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军民的感人事迹和人民军队的顽强作风,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达到运动育人的目的。利用红色体育文化特色,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旅游、红色体育文化户外运动,建设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健身品牌项目,对拓展红色体育运动市场,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价值。

(六)和谐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立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洗礼凝炼出来的先进文化,才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分子为之鼓舞、为之改造世界。通过红色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对革命战争年代辉煌历史的回顾与传承,体验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形成军民同乐、城乡共建,实现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体育文化与红色文化协同发展、传承与发展统筹兼顾、竞技与娱乐协同发展、挖掘与保护协同发展,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协同发展,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整体、一个奋斗目标。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意识、锻炼意识,满足了人们身心内外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社会建设环境中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

二、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革命遗址遗迹、人文景观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其原有价值及环境的情况下应加强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教育、户外体育旅游、健身、举办红色体育运动会、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艰苦朴素精神,使人们在缅怀历史、追求和谐、构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激励人们励志图强。

(一)创建红色体育文化教育参与平台

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凝聚着深厚的育人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功能。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红色教育平台有:12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30条红色精品线路;208个红色教育基地,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建立红色体育文化活动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教育服务参与平台。以遗址遗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红色体育为内涵建立红色体育文化陈列馆,在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城乡体育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档案资料的动态挖掘与保护,展示它们的教育性、时代性及传承性。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形式和规则,生动地展示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军民的鱼水之情和感人事迹。这种别具一格的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社区、公司、企业中积极开展,利用特别节日和旅游景区将红色体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运动健身、革命传统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运动与参与,培育人们的红色文化意识,传承红色体育文化精神,塑造人们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培育红色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热土

红色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特点。它所形成的红色体育文化项目不但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开发前景广泛、旅游价值较高。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环境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建立以红色体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发展思路,突出地域红色体育文化旅游特色,尽可能将红色体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域特色融合在一起,彰显红色生态运动旅游。发挥红色体育文化旅游教育功能,在参与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故事、红色文化的旅游实践过程中,使旅游者在感悟感知中凝聚一种拼搏精神、奋斗精神,激发参与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利用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与旅游景区进行合作,组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红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和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如扭扁担、爬雪山、过草地、送军粮、自行车比赛、攀岩比赛、登山比赛、重走长征路等休闲娱乐的健身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涵。让旅游者在体验中自觉的参与到保护革命圣地,爱护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达到红色旅游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打造地域红色体育文化运动品牌

1.打造红色体育运动会。红色体育运动会是指集红色文化元素与体育文化元素为一体,具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它是将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巧妙的融入到体育竞技比赛和大众体育娱乐活动,是一项集健康体育内涵的新赛事、新项目、新品牌,它对推动地方的产业经济、休闲旅游、体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拓展体育健身市场,丰富军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挖掘、整理、开发红色体育运动会项目资源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红色文化特色和环境,组织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开发,打造特色,建立品牌。各地域开展的红色体育运动会要充分体现它的地域性、时代性、先进性、教育性、健身娱乐性。加强红色体育文化与群众体育的有机结合,融运动参与、竞技展示、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加强运动组织与竞赛创新,力求突出地域红色文化特色,发展品牌效应;加强红色体育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整合,丰富红色体育运动会内涵;加强地域红色体育文化与周边红色体育文化的横向联系,拓展、拓宽红色运动会的规模,提高运动参与质量,扩大教育影响,加大传承发展力度。

红色传承教育篇6

红色歌谣蕴含丰富,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在拯救国家危亡与人民争取当家做主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直至今日,其价值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育人方面。通过学唱红色歌谣,可以掌握红色歌谣的音乐形式与特点,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意志与人们的理想追求,传播革命精神,让幸福生活下的我们谨记那段革命的历史,奋发图强。部分高校清楚了红色歌谣的教育价值,试图把红色歌谣学唱与声乐教学联系起来,在声乐教学中融入红色歌谣,传承红色歌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文化教育。

一、红色歌谣作品的选择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红色歌谣,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红色歌谣传承与高校声乐教学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红色歌谣传承与保护工作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在高校声乐课中很好的传承红色歌谣文化,教师要立足于当前红色歌谣在声乐课中的现状,组织设计红色歌谣欣赏与品鉴课,让学生通过鉴赏红色歌谣作品,用心的领会红色歌谣中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激发强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对红色歌谣进行鉴赏,首要工作就是选择好红色歌谣作品,进行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点要素。

1.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不少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安排了红色歌谣内容,选材精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学唱红色歌谣之余,了解红色歌谣作品的背景、艺术特色、词性、曲调、旋律及革命战争的史实,深刻的体会红色歌谣中蕴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解读红色歌谣的内涵,对红色歌谣文化的传承有着很高的作用。但是,这其中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尽量选择符合学生综合特点和兴趣的红色歌谣作品,让学生在学唱与鉴赏红色歌谣的过程中喜欢上红色歌谣,只有对红色歌谣产生了喜欢的感觉,学生才有了解红色歌谣背景、歌词、曲调、内容及艺术特色等内容的热情,进而对红色歌谣传承与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红色歌谣作品《中国梦》,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贴近流行音乐,很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接受能力。若选择这类红色歌谣作为鉴赏作品,能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便于红色歌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红色歌谣作品的情感要丰富,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歌谣的内容与革命战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密切相关的,都是爱国情感非常饱满的歌谣,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是最直接的。红色歌谣走进高校,学生学唱与品鉴红色歌谣,歌谣中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敢拼搏的精神会直接感染学生,达到一定的德育与美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整个民族爱国情感的凝聚。选择的红色歌谣作品要有真挚的情感,或歌颂祖国,或颂扬先进的人物,或赞颂工农群众的奋斗精神,或鼓动白军反抗,总之情感要丰富与真挚,这样才能用情感人、用情育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如,《十劝工农歌》《我和我的祖国》《送郎当红军》《我爱你中国》《娄山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这些都是富含爱国情感的红色歌谣,选择这些作品进行鉴赏,更利于大学生了解红歌文化。选择红色歌谣作品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审美情趣,同时也要兼具德育功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鉴赏红色歌谣作品中了解红色歌谣文化,并受红色文化的艺术熏陶,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热烈的爱国情感,积极投身于中国梦建设工作中来。

二、红色歌谣作品鉴赏

把红色歌谣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传承红歌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全而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全面而和谐的成长。由于学生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在学唱红色歌谣的过程中感受与体验红色歌谣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审美价值观,以满足声乐教学与红色歌谣传承的需要。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进行,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以学生的心理认知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兴趣,吸引学生积极鉴赏红色歌谣,了解红色歌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通过分析红色歌谣作品的背景、词性、曲调、旋律等,从专业角度给予红色歌谣概念的界定。同时,为红色歌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引入奠定基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反映红歌文化的歌谣作品进行欣赏品鉴,进一步确定红色歌谣的历史价值与教育价值,德育与传播功能。对红色歌谣作品进行赏析与品鉴,是高校声乐课传承红色歌谣文化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红色歌谣作品鉴赏课。笔者以红色歌谣作品《映山红》为例,对此作品的鉴赏进行了设计。

第一步:

播放《映山红》,让学生倾听。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映山红》歌谣,让学生对这首红色歌谣作品的曲调、歌词等有个整体印象。

第二步:

讲述《映山红》创作背景与过程。给学生讲述此作品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表达了对红色歌谣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使学生对此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图有个了解。之后,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映山红》的创作过程,增进学生对此作品的认识与了解,便于学生更好的领悟创作人的创作意图及作品要表达的情感。

创造过程讲述:《映山红》作为一首经典的红色歌谣作品,创作过程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歌曲的任务后,从10月29日开始夜以继日的创作,到11月14日就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并配上了合唱,全部通过摄制组要求,准备回北京录制歌曲。正在这个时候,傅庚辰在一次会议上看到了《闪闪的红星》第三稿剧本,其中一首歌的歌词是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看到这些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歌词,傅庚辰怦然心动。同摄制组几经商讨,考虑后决定更换歌词,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非常契合当时工农群众期盼胜利,期许美好生活的真实心境。通过对《映山红》创作背景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此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便于学生理解歌声中的情感,

第三步:

结合《闪闪的红星》影片对《映山红》进行赏析。《闪闪的红星》是一部儿童影片,讲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江西苏区柳溪村中一个八岁儿童(潘冬子)在党和革命前辈教育下,与大土豪胡汉三的生死斗争并逐渐成长的故事。当影片中响起悲壮的《映山红》歌声时,潘冬子的眼中闪烁着仇恨的泪花,把整部影片的爱国情怀推向高潮,学生的爱国情感也随之达到一定高度,心潮澎湃,心情激越。特别是葫芦丝的演绎如泣如诉,声声悲泣,仿佛声线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低落在学生的心田,穿透时间的阻隔,把学生带入那段惨烈的战争硝烟里,真切的体验那个年代人们的爱国情感与斗争精神。

第四步:

总结归纳。《映山红》是一首赞颂红军与革命英雄的红色歌谣,深切表达了对红军、英雄的崇敬。其中,葫芦丝的演绎增添了此作品的悲情与悲壮感,使作品与故事的年代背景、人物形象更加契合,让整首红色歌谣不仅有情,更有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距离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很久远,但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淡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应从红色歌谣作品中承袭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并内化在自身的认识、意志、品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热烈的爱国情感,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红色传承教育篇7

利用红色资源,搭建传承平台。以通往井冈山的公路为载体,结合山形地貌,通过壁画、雕塑、剪纸、彩绘等手法,精心打造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示范带,集中展现永新的红色革命史。多方筹资,先后建设“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永新将军馆、湘赣革命纪念馆等1个部级、3个省级、1个地市级、6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邻近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优势,创建“红色培训”大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仅2016年,“红色培训”课堂承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精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秋溪建党等10个永新红色经典故事编印成册,以讲读形式让干部群众重温红色故事,增强红色记忆。自2006年以来,邀请永新籍将军何继明,每年义务到三湾村宣讲革命故事和“三湾改编”历史,形成“将军讲堂”宣讲品牌。邀请老红军后代在“将军讲堂”授课,通过讲述父辈或祖辈故事,把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严格的家风家教等传递给当代人。

开展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走访征集41名开国将军、7名正部级干部、37名副部级干部资料,制作完成每人一集30分钟的纪录片,编写《红色记忆・永新籍开国功臣传》。编印《永新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丛书》,作为理想信念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县党员干部。自筹资金拍摄以反映贺子珍早期革命历史事迹为主线的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在市、县电视台展播,用先辈革命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永新县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仍面临种种问题,如许多旧址破损严重,修缮经费匮乏,保护现状堪忧;对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宣教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起点不高,参与人数不多,影响面不大,等等。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人文财富,一旦损毁不可再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投入。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旅游推介、节庆活动等,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竞争力。

红色传承教育篇8

关键词:红色教育;传承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33-1

学校红色教育指在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以发扬红色精神来设计各种教育活动,熏陶、引领,打造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红色”情怀的人,激励有志青年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奉献社会。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坐落在黄海之滨,三仓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将军战斗过的地方。为了进一步传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教育新一代青少年继承先辈的遗志,发奋学习,同时,挖掘和抢救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仓学区的高初中和小学联合进行了三仓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发掘与整合,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

三仓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然而,由于与粟裕将军同时代的健在的老前辈、老英雄都年事已高,为了发掘和挽救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我们组织了学区的老师和学生挨家挨户进行搜集、整理、汇编,录制影像多碟;与上海新四军老战士协会、新四军研究会保持密切接触,学区初中师生代表2007赴上海参加粟裕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搜集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实物、寻找红色教育的文化载体,到粟裕、等老一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觅实物,搜集了石磨一副、碌碡一只,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战争年代就读的小学教室的大理石门窝一对;一辆曾经为支前推过军粮和弹药木制独轮车,以增强对低年龄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熏陶教育的直观性。

我们认为,红色文化内涵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应该涵盖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仓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传承红色文化。我们先后开发了创造盐碱地上夺高产的全国劳模顾存义的事迹、造福三仓地区子孙万代的三河一路工程的壮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英模的事迹,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材。同时近期将收录学区教师、历届杰出校友、在校优秀学生的事迹材料,展示学校师生风采,用身边传承红色文化的先进事迹激励鼓舞人心,树立示范标杆。

学区各学校以三仓烈士陵园为德育基地,以粟裕等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为素材,形成了区本特色的系列化德育校本教材。学区内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在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和搜集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编成了适合各学段的校本教材。高中部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围绕《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掘与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大量素材并开发了《红色丰碑》校本教材,学校按校本教材实施计划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体会交流和学习征文评比活动,其校本教材被评为东台市一等奖;学区初中“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由江苏出版社出版,分《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三册,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把红色校本作为学校校本教育的主教材:初一《红色纪事》、初二《红色颂歌》、初三《红色传承》,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配套的系列教学参考书,使该教材更加完善和丰富,学校还计划在近期将该套教材向纵深推进,编写出第四册教材,展示学校师生风采,以及在校优秀学生的事迹材料。体现红色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红色”性格和气质的、具有三仓学区特色的红色传人,红色文化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红色采风》课程案例光盘报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并新建了以粟裕命名的教学楼、红色文化广场,这些教学设施的投入,有效地激发了师生教和学的热情,提高了办学质量;学区小学坚持开展对新课程的全面研究,努力发挥省实验小学的示范作用,在开发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编写了一些列校本教材,其中《红土地》、《绿土地》等校本教材被评为东台市小学组一等奖。学区内各级学校在分层次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效整合,让这方面的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

区本特色的红色探究、开发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学区初中校红色艺术团编演的《中国潮》、《红色赋》、《迷彩魂》、《爱之梦》、《七捷颂歌》等系列作品在全市中小学文艺演中均获得一等奖;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板获盐城市综合实践评比一等奖;有关学区区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分层次开发策略《分层次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关于学区研究性学习学段衔接的探索》于2008年3月在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进会议上作了交流。学区各校还积极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到周边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青少年德育基地参观学习,各校开辟专栏,交流活动心得。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接触了社会,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拼搏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德。

红色传承教育篇9

——苏尼特左旗红色教育工作方面经验做法

为贯彻落实“切实把红色资源开发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苏尼特左旗把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历练品质、提升素质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近年来,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旗委组织部和旗委党校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的共同努力和紧张筹备,2018年4月迎来首批学员,纪兰党性教育基地在西沟这片红色土地上应时而生。基地的创办,为进一步丰富西沟红色党性教育功能,扩展西沟红色党性教育对外培训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历练品质、提升素质,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培训的载体和平台。

始终践行“融合党建”使命,集中开展“党员活动日”

2019年7月1日,苏尼特左旗举办了“融合党建谋发展不忘初心践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全旗各基层党组织党员、离退休老党员等参观苏尼特左旗党性教育基地、创业孵化园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情况以及观看各单位党组织表演的文艺演出,集中开展党员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展现党员风采。

一是党员活动日成为集中学习日,以学修身促提高。以“三会一课”等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持续性经常性地组织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使广大党员理解精髓,领会上级精神,把握精要,进一步坚定信念、坚守信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把党员锻造成先锋模范。三是党员活动日成为爱心传递日,传统美德永相传。利用党日活动不间断的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爱心传递”党员志愿服务,把党的温暖、志愿者的爱心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人,充分彰显和诠释了新时期党员引领作用的真谛,强化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大爱力量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始终落实“传承红色基因”要求,做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红色传承教育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红色网站;德育机制

在青年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今天,高校红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新平台。可以说,构建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将校园网建成立德树人的新阵地,秉承“育人为先、德育为先”的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已成为当今高校贯彻、落实“十”精神,提升德育成效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红色网站的发展及其作用

(一)高校红色网站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第一个红色网站是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业71班自发建立的网站,该网站的宗旨是: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随后,各个高校的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对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在网络平台下思路更开阔、内容更全面、手段更丰富、速度更便捷、效果更突出。2004年,“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开通运行,标志着高校网络德育进入了深化拓展的新阶段;而2005年以来涌现出的博客、网摘、微博等红色网络传播新载体,则使高校德育对网络技术形式的应用进入了一个主动创新的探索新阶段。

(二)高校红色网站的作用

红色网络文化具有先进性、思想性、知识性等多重特点,承载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也体现着现代网络技术在传播文化、传授知识、传送理想、传承文明、传递正能量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它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贡献了力量。首先,红色网站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新型载体,具有继承、传播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作用。其次,红色网站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模式,为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定准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引领网络文化向高品位、高层次健康文明地发展。再次,红色网站是“青马工程”的培训基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红色网站宣传先进思想、传播先进文化、传递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教材和学习平台,成了培养红色青年的摇篮。

二、当前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的困境

(一)红色网站管理权责归属不明,导致网络德育工作机制不能有效发挥

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主要倾向于选择由党委组织部(28.32%)或由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技术部门共同负责(21.17%);学生主要选择由学生工作部门(32.76%)或由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与网络技术部门共同负责(19.45%)。这反映了当前高校红色网站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权责归属不明的问题。这种状况直接弱化了红色网络德育工作机制效能的发挥。

(二)网站建设不健全、网站内容更新缓慢,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部分红色网站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有的红色网站与其说是网站,还不如说只是几个简单的网页,内容寥寥无几;有的版块则是有标题无内容;有的则出现“死更新”,网络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这些情况都显示了当前红色网站发展的动力不足、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

(三)红色文化主体单一、形式单调,导致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素材

目前,我国高校红色网站在内容设置上过于强调政治教育功能,有的只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或是只转载马列经典著作和文章,或是只刊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红头文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的精神现状把握不准、网站内容与大学生的“红色精神文化”诉求难以有效对接的问题,这也大大削弱了红色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实效性。

(四)红色网站线上线下缺乏有效互动,导致吸引力不足

有的网站虽然设立了《在线交流》版块,目的是能够提供一个让学生与老师、师生与领导互动交流的平台,但是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往往流于形式。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红色网站虽有“红之形”,但缺乏“红之实”,红色网站的影响力和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匮乏。“有意向无动向”“有传播无拓展”“有学习无体会”“有过程无内容”俨然成为当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通病。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困境的突破

(一)在管理机制上明确红色网站管理权责的归属

秉承“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高校应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该中心应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与教学科研任务,负责对网上思想文化和舆论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红色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

(二)准确解读“红色”内涵,提高网络德育的科学性

对于“红色”,我们要准确解读它的内涵。“红色”应该包括符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切思想和风格,而不应当仅仅被误认为只有党史、党政教育才是“红色”。当前,高校红色网站既要避免全是枯燥的党政教育,又要避免完全偏重点击率而忽视价值文化方面的引导,应当特别注重当前红色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倡导以多样化和开放灵活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德育服务理念

一是开设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模块。首先,开设丰富多彩的网上党校专栏。开设网上党校,为大学生提供入党导航。其次,运用网络传播优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再次,创建大学生择业教育专栏,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观。二是创办特色栏目,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红色网站将内容和形式的定位指向本校的学生,关注他们身边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着眼于本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之所需。把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严肃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的核心内容,变成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形式。

(四)利用网络优势做好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

一是增加影音比重,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多媒体性。因此,红色网站在建设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影音资料的比重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实时更新,增加互动性,提高参与的价值性。首先,紧跟社会热点,报道新闻时事,让大学生自由地参与讨论。其次,关注学生身边事、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改变传统的“政治说教”的教育方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道德教育扎根于学生生活中,从而使红色网站建设从限制向发展转变。三是设立并积极运用网上论坛、在线交流等互动模式,架设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五)大力宣传红色网站,打造品牌效应

对学生来说,红色网站依旧是新生事物,要想吸引他们“长期注意”,“首次注意”的形成是必要条件。高校红色网站的受众是本校学生,因此在校内媒体上宣传是必要和必需的。高校可以举办会,推介和宣传红色网站,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海报、广播、报纸等进行大力宣传,来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张泽伟.“红色网站”为何缺乏吸引力[J].瞭望,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