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35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1

关键字:中职教育;电子专业;学习超市

中图分类号:G71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和等级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目前较先进的一体化教学教改模式,本文尝试提出构建学习超市的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学习超市的优势

1、主动性强。传统课堂是全班同学按同一教学进度,同一教学内容施教,忽视了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差异,容易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跟不上;有兴趣的同学劲头十足,没有兴趣的同学睡觉、玩手机、讲闲话,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现在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发展,而传统的课堂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没有选择权,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深入学习下去,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电子专业在掌握电子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多个技术发展分支,如电气控制、家电维修、电子产品设计等。在学习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向,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

2、因材施教。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合作越来越精细,不仅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方式过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在学习超市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习超市的建设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振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吸引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学习成绩与推荐就业挂钩,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专业特长:通过“三段式”实训法,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通过在同一学习项目中设立中、高级两个等级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学精学深;通过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以企业标准为检验指标,强化学生的专业特长。

3、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学内容的开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教师宣传、学生自选的选课方式,促进教师对本学科整体发展规划的研究;通过教师评比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

4、提高实训基地的职教特色水平:通过“三段式”实操训练教学法,促进实训基地生产化建设;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实训基地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

三、学习超市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项目,到学习超市相应学习区域学习。

(2)每个月学生可以进行一次重新选择。

2、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1)全部在实训场地训练和上课,边练边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以真实工作或产品为学习主要内容,按照完整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学习超市业余时间、晚上及周末均开放,学生可以到学习超市自由学习和训练。

3、成绩与顶岗实习挂钩

(1)采用学分制评定成绩,通过学习考核合格后,计相应学分,一般每个项目中级层次的学分为3-5分,高级层次的为8-10分。

(2)必须取得25学分以上,才可以获得顶岗实习的资格,否则不得参加顶岗实习活动。通过这个举措,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每月组织一次合格性考核,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考核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专业特长

1、选拔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

(1)教师自愿报名参加。

(2)系部公开选聘,选择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

2、采用“三段式”实训法,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1)按照实验型实训、学习型实训、工作型实训的进阶,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专业技能。

(2)实训场地配备真实产品、设备,供实训使用,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

3、学习项目分中级、高级两个层次。

中级、高级层次分别计学分。通过中级层次考核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高级层次,鼓励学生学精学深,打造自己的专业特长。

4、在学习过程中,以企业标准作为检验的标准,使学生的所学即能所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长。

(三)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1、教师的选拔

(1)学习超市分为若干个学习区,每个学习区负责某类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一位主讲教师负责。

(2)主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产生。

2、教师主要工作内容

(1)主讲教师负责本学习区教学内容、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主讲教师负责本学习区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教师对本学科整体发展规划的研究,提高教师对该领域发展趋势的认识。

3、教师的评比

(1)制定教师业绩评比细则,包括学生人数、合格率、续读高级层次比例、学生满意度等指标。

(2)每学期评比一次,重奖业绩优秀的教师,营造出你追我赶积级上进的工作氛围。

(四)提高实训基地职教特色水平

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实训基地能满足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随讲随练,从而促进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水平提高。

2、通过采用“三段式”实训教学法,实训基地不仅要有实验教学仪器和模拟实训教学设备,更需要配备真实的产品或设备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实训基地生产化建设,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总之,希望通过构建学习超市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也能通过教学相长,培养一支专业精、懂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2

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成绩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之一。在她看来,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以及家人支持与名师提携,是像她这样“不冒尖”的普通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

“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如何养成?

今年3月25日,29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在法国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该奖项的首位国内得主。

2005年,应佚伦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后免试直升分析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1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及纳米光谱电化学,涉及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工作。

听了她的简历,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位“超级女学霸”的形象。不过这位透着浓郁书卷气又不失青春可爱的姑娘在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我的求学经历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发言中,坦然说自己从小到大都非学霸,而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她说,她与来自其他国家的14位当年度“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谈及“初高中教育对人生走向的最大影响”时发现,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国度、背景,但是她们一致认为,是学生时代志趣发掘与呵护奠定了自己未来对于科学事业的选择。

童年时,应佚伦也曾自发上过钢琴班、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兴之所至又“半途而废”,不过父母对此均不强求。同样,父母也未给她报过任何补习班,对她的成绩也无强制要求。应佚伦的父母均从事绘画工作,但他们同样在绘画上也并未对她有所特别要求或制定远大目标,如今应佚伦对于绘画也仅限于临摹还不错。

在应佚伦的父母看来,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继承衣钵和考级拿奖重要,这让应佚伦到现在都很感动。

应佚伦初中就读于上海一所普通中学――娄山中学,当时她就对生物、地理等“理科副科”掌握得特别迅速,也显示出特别的兴趣。“初一,当长宁区少科站生物兴趣小组来校招收学员,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从初一到初三,在那个兴趣班上,我实实在在动手做了许多有意思的生物实验,例如昆虫标本制作,小动物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标本制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应佚伦说,“这些动手做的生物实验让我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并能刺激我去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现在回想起来,应佚伦非常感谢她的父母,当时一直支持她去参加这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我记得,他们为了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辐射获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猪笼草,几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鸟市场寻找猪笼草。如果没有那么包容与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应佚伦说,娄山中学严谨的校风也培养了她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做笔记、如何自学、如何详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从小形成的学习方法,使得她能快速投入到每一项科研工作中去。

初高中接触化学后,应佚伦就发现自己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化学成绩基本能保持在班级前三甲。高中应佚伦考入上海市三女中,由于该校建有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可自由出入使用,更是成为她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乐园”。

“我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植物组织切片,亲手操作了多个实验,这让我不仅记住了概念公式,也通过实践还理解了其中缘由,大大增加了我对化学与生物的兴趣。”应佚伦说,“上海市三女中宽松与自由的学习环境赋予我更多的空间,在课余生活中主动学习各种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拓宽眼界,也使我更加确定了对化学的喜爱。”

独立让自己更早看清目标

应佚伦说,她至今都能背出上海市三女中的校训:独立、能干、关爱、优雅,“市三女中把‘独立’放在校训首位,我觉得对‘独立’个性的培养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独立’判断能力,我可能也会‘随大流’地选择大学与专业,而不是毅然选择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华东理工大学。”

应佚伦认为,“独立”这一点或使得她比同龄人更早看清自己的特点,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踏踏实实、专注地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应佚伦说,市三女中“独立”个性的培养潜移默化地使她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素养,“初高中教育是兴趣的启蒙,是塑造个性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需要营造适合学生的资源环境,提供成长建议。这样的介入又不能太多太限制,堵塞学生个人探索与独立选择通道。”

大学阶段,则是应佚伦自我认识、自我提升阶段。“大一、大二的时候我通过学习基础及专业课程,将初高中阶段启蒙的兴趣,逐渐转变为专业,从而确定自己的事业目标,抓住先机,提前进入新状态。”应佚伦说。

华东理工设有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课程,鼓励独立承担小课题的机制,这种提前接触,就像是一块关乎未来与专业选择的“敲门砖”,对她明确自己想从事的目标有很大的助益,“通过这些实验和课程,我发现分析化学是我喜欢的,因为它能够去研究一些分析化学的手段,认识研究生物和化学的本质,在大三我明确了细分专业的一个目标,我想要读分析化学。”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3

[关键词]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113-04[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23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作为一种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资源与服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是培养高校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科竞赛是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对开发新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学校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以学科竞赛为吸引载体、开放实验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自主性,是培养主动学习与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载体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组织和实施的实验。受兴趣、知识和能力的刚性约束,大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做起?如选什么实验项目、怎么设计、如何组织、如何开展等,缺乏有效的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有序开展。学科竞赛目的明确,时间进度清楚,有相应的软件支撑,甚至有学科竞赛指导书,竞技性强,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这为大学生自主进行开放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我校依托“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平台,由eRp学生俱乐部组织,吸引学生自主参加开放实验,包括大赛的相关规则、竞赛软件的培训、竞赛练习、校内竞赛活动的组织等等。这既吸引了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提高了实验设备、软件、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活化了自主开放实验,也增强了大学生专业学科俱乐部的凝聚力。学科竞赛已成为我校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载体。

二、学科竞赛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驱动力

学科竞赛驱动大学生进行自主开放实验,主要源自四个方面的动力:知识学习原动力、能力培养内动力、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学分吸引动力。

1.知识学习原动力

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的原动力。学科竞赛是以专业知识为竞赛的理论基础,重在检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多由老师主讲、主考,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面向全国财经类院校,竞争力非常强。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主动学习竞赛所需相关专业学科知识。我校大一参赛选手和非经管类参赛选手(约占校内参赛选手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经管类专业知识大都是在参加比赛的练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即使是经济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也需要在参赛中努力再学习和巩固专业学科知识。

2.能力培养内动力

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的内在动力。渴望提高实践能力是很多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通过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的选择、计划的安排、市场的分析、广告的投入、销售策略的选取等,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组织实验,从宣传、报名、组队、软件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与广大同学、实验中心人员、指导老师、甚至技术后台服务商等广泛联系,能够锻炼和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3.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

学科竞赛荣誉与经济激励是大学生参加竞赛和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动力。参加学科竞赛有机会获得竞赛名次,并获得相应的竞赛荣誉、奖品和奖金。为配合“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我校设立了校内赛,校内赛获奖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西南大区赛,大区赛胜出者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总决策。获得全国大赛、大区赛和校内赛的选手均可获得学校提供的创新奖学金,这是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要激励力量。同时,学科竞赛获奖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4.学分吸引动力

建立创新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开放实验学分对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具有强大吸引力。我校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除了可以免费申请实验教学场地、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教师等实验教学资源,还可以申请获得开放实验学分。该学分可以冲抵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对学分没修满的同学具有强大吸引力。

三、学科竞赛学生自主开放实验项目创新

1.开放实验“项目超市”概述

开放实验“项目超市”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创新的一种开放实验模式。“项目超市”由众多动态、精小灵活的实验项目组成,对全体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方位开放,学生进入“项目超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并获得学分。

“项目超市”中的每个实验项目为4-8学时。项目来源于老师科研项目、第二课堂素质项目、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转化成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知识结构形成和能力提升需要,进入“项目超市”,自主选择开放项目进行实验。累计合格15学时,可获得1学分,累计合格30学时,可获得2学分。“项目超市”中的项目主要是老师、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设计并指导。学生的自主性仅体现在项目选择环节上,很受局限。“项目超市”中虽设有学生自主开放实验项目,但因缺乏载体或难度太大,开展很困难,项目也很少。

2.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思路

将学科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模块转化成开放实验项目,拿入开放实验“项目超市”,由学生俱乐部组织,获奖学生(获得过部级或地区级该学科竞赛奖学生)主导,带着有兴趣参与该学科竞赛的学生团队自主开展实验。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竞赛“传、帮、带”的开放机制,提供获奖学生传授竞赛知识和竞赛技能的正式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有兴趣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参加自主开放实验和学生俱乐部,培养学生自主开放实验兴趣。有利于建立学科竞赛参与长效机制,提供更多学科竞赛学习、演练的机会,传递学科竞赛正能量,从而提高学科竞赛整体素质和竞赛实力。

3.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特点

(1)依托性

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依托全国高校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及其软件技术平台。通过学科竞赛的博弈晋级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探索解决模拟竞赛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积极追求取得竞赛的最好成绩。在自主实验的整个过程中,从准备阶段,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竞赛资料,在专业主干知识上不断扩展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软件培训阶段和实验实施阶段,都要依托竞赛软件技术平台。因此,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重要依托载体。

(2)自主性

学生自主开放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将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过程等环节都有较大的自主性,赋予学生使用实验资源的自、实验内容的设计权、实验过程的控制权等。在实验前,学生拥有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实验项目的提出权,实验方案设计权;实验过程中,学生拥有修改实验方案、自主选择设备、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步骤的主动权;实验后,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大家的讨论来解决实验中的新问题、新发现。使学生的实验从“要我实验”转向“我要实验”,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大学生管理决策大赛”开放实验项目的提出、组织、竞赛软件的培训和实验开展、实验中问题的解答、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等,都由eRp俱乐部自行组织和实施。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指导老师才介入。

(3)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包括实验服务、实验教师、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验场景等资源的开放;二是实验主体的开放,包括对全校大一、大二、大三等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学生的开放:三是实验过程的开放,凡是愿意参加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加入,每学期eRp俱乐部都会组织,也可以中途加入,还可以加入技术后台的“茶馆”练习;四是实验管理的开放,借助开放实验管理信息平台,实验管理部门公开实验资源条件、项目内容、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等资源信息和管理办法。全方位的自主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精髓所在,这既是自主开放实验的本质特点,更是开放实验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学科竞赛开放实验项目的转化与实施

1.“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学科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是由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每年举行一次,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推动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个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响应高等学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号召,成功组织2009、2010、2011、2012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校内选拔赛,参加了全国大赛。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和实验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80多所院校500多名师生会聚一堂,交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学科竞赛对促进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范式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区域示范辐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转化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老师指导eRp学生俱乐部,根据“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的内容,将其转化成了企业战略管理与控制、财务分析、生产运作管理、销售管理等一系列自主开放实验项目,共计16个学时(见表1)。

3.“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

(1)项目审核环节。开发成功的学科竞赛项目,经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合格后,放入开放实验“项目超市”中,供学生选择。

(2)项目选择环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每学期第4-5周开展开放实验“项目超市”选择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开放实验管理信息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40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实验班,3-5名学生一组,经营一个模拟企业。

(3)项目实验过程环节。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班配2-4名获奖学生作实验指导老师,指导《商道》软件的应用、竞赛的背景、竞赛的规则、企业管理决策及经营绩效分析等;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每学期5-16周开展开放实验教学,但因学科竞赛项目属创新项目类,又有远程网络和软件的支撑,开放实验时间灵活多变。实验过程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集中在实验室演练或模拟赛方式。主要是软件的使用、竞赛规则的熟悉等初级阶段的练习和竞赛模拟决策绩效分析等高级阶段时,学生单个或几个人通过网络交流存在困难,需要面对面,头脑风暴式交流,甚至需要更多该学科竞赛高手聚集切磋论道。模拟经营环节涉及企业生产、物流、市场营销、财务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多个方面,学生相互讨论,切磋很激烈,是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知识融合的好时机。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团队协作。二是远程网络分散开放实验方式。可根据比赛进程和演练需要,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采用网络开放实验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学生可在寝室或家中等能上网的电脑上操作,通过竞赛QQ流实验演练中遇到的问题,学科竞赛指导老师在线答疑指导。集中与分散开放过程相结合,增加了实验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4)项目实验考核环节。在考核环节,主要设有三个观测点:一是网络痕迹。考核学生选项、实际经营决策运行情况等;二是模拟竞赛经营过程和绩效。考核学生在经营管理企业的决策过程中经济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能力,参与经营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三是企业经营分析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分析与评价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等。三个观测点中,前两个观测点一般由学生指导老师完成,最后一个观测点由教务办指定的指导老师完成,指导老师最后评定学生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成绩,并交教务办。

五、结语

学科竞赛与开放实验教学有机融合,是驱动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一种创新模式。

第一,学科竞赛是学生自主开放实验的载体和驱动力。依托学科竞赛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原动力、能力培养内动力、荣誉与经济激励动力、学分吸引动力等内外驱动力作用,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的问题,塑造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科竞赛作为自主开放实验项目,依托学生自有组织eRp俱乐部,学生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学分、获得荣誉和奖金等等: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有组织的凝聚力。

第二,学科竞赛自主开放实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和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科竞赛中,并将学科竞赛中遇到的知识盲点,通过自身努力或相互学习不断充实,即促进了对竞赛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其大赛竞技平台《商道》软件,通过模拟一个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其涉及企业生产、物流、市场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企业知识的多个方面,很多参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大多是只对某一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要全面了解运用整个软件和经营一个企业,参赛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收集相关知识材料,或者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组队,达到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促进了团队内部的协作与发展。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4

一、组织化学兴趣小组

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全面教育,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如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反应迅速、领悟能力强,即通常所说的“聪明”;精力旺盛、勤奋好学、求知欲强、自尊自爱,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见解。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我们认为具有一定的上述素质的高中学生就是我们参选的竞赛苗子。对于参加竞赛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要满腔热情地指导他们,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有困难时给予可能性的解决,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使他们稳定地、全身心地投入初期培训活动中。

二、根据竞赛大纲,做好前期指导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

总得来说,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一是指要有本学科足够宽的知识面,二是要有足够深的知识层次。我们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完高中化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并定时进行检查,发现遗漏问题及时补上。为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每人配备一套大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材及相关的辅导书,在讲授中学某一专题时,适当地渗透大学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知识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拓眼界的一种原动力。利用化学科的特点(思考性、直观性、实验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重视兴趣广阔性的培养与兴趣持久性的协调,提高兴趣的境界,诱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其钻研创新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结合培训辅导内容,贯穿化学史,讲杰出化学家的重大贡献;联系化学事实,展望化学前景,讲新材料、新能源、新发现;提供实验条件,创造动手机会,探索实验成因,开放实验室;开办化学专题讲座,写化学小论文;制作化学教具和进行其它科技小制作等。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由于参赛的学生是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完高中化学学科的全部内容,所以竞赛试题的命题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于高一、高二学过的化学学科内容,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基础性较强、思维要求不是太高的试题,只是跟高考试题相比,许多知识来源于中学课本,又远远超出了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许多知识来源于大学各年级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我们辅导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四,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竞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层次高的竞赛,实验试题所占的份量越重,而且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其它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验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接获得化学感性认识,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熟练规范化地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如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滴定管的正确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倾析、蒸发、萃取、分液、结晶);锻炼学生独立驾驭实验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应急措施和方法,做到处事不惊。

第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三、学校应定期组织校级竞赛

学校定期组织竞赛是为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校制定的校级竞赛规则如下:

为充分满足部分同学学习上的高要求,并使我校的学科竞赛能广泛、有序、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选拔人才,特拟定本规则。

竞赛时间:每学期期中考试后。

报名办法:以班级为单位,各科课代表负责报任课教师(每学科每班报名人数不得超过15人),由高一、高二化学备课组长汇总,定期考试,统一阅卷,按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各30名。

四、竞赛辅导教师要经常收集、整理和编写竞赛资料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5

 

本文所涉实践调查在怀化市辰溪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进行,参与调查的学生288人,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7份,其中普通班140份,实验班137份。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和合作,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相关历史知识的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提升、知识理解程度加深、学科成绩提高。

 

1.学习兴趣增强

 

从学生政治课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一第一学期时,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别不大。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政治课上实验班表现出比普通班更浓厚的兴趣。

 

如问题“你对政治课的兴趣程度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普通班有21.4%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5.0%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14.3%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9.3%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27.1%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8.6%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9.3%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5.0%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

 

而相比普通班的数据,实验班的数据变化则相对明显,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实验班19.7%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8.4%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11.7%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10.2%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变化为44.5%的学生选择“a.非常感兴趣”,50.4%的学生选择“B.比较感兴趣”,3.6%的学生选择“C.一般感兴趣”,1.5%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可见,实验班同学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增加明显,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也有增加,但幅度较小。

 

问题“你对政治课增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回答中,实验班67.1%的学生选择了“B.融入历史知识,增加了趣味”。由此可知,思想政治课堂中整合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趣味,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科整合模式得到了学生认可和接受。

 

2.课堂参与度提升

 

下面3个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探究合作的能力在提高。

 

对问“政治学习中,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普通班有1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表现为“a.积极发言”,77.1%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实验班有15.3%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73.7%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普通班有18.6%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75.0%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实验班有41.6%的学生选择“a.积极发言”,54.7%的学生选择“B.主要听老师讲”。

 

可见,实验班的学生更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一种更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政治课堂。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政治教学中整合了历史知识的小组讨论题目,在题中既加入了多角度的提示或要求,又增加了趣味性,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性。

 

“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中,你的表现通常是?”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实验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为8.0%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3.1%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43.8%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5.1%学生选择“D.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为21.2%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54.0%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24.1%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0.7%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

 

而普通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为10.7%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5.0%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36.4%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7.9%的学生选择“D.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15.7%的学生选择“a.积极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47.1%的学生选择“B.有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33.6%的学生选择“C.听取他人发言,不太发表意见”,3.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参与小组讨论。

 

可见,政治课堂整合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同样起着显著作用。

 

3.知识理解程度加深

 

“你对思想政治课本上知识的理解程度是?”,这题调查学生对政治教科书中知识的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普通班28.6%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7.8%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13.6%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数据为34.3%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4.3%的学生倾向“B.大部分理解”,11.4%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

 

而相比普通班,实验班的变化则相对显著,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的数据,实验班29.9%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54.8%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15.3%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D.都不理解”。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数据变化为53.3%的学生选择“a.充分理解”,40.9%的学生选择“B.大部分理解”,5.8%的学生选择“C.只能理解一小部分”,没有学生选择都不理解。

 

可见,普通班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增加,但幅度较小。而实验班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则显著增强,原因在于,实验班在政治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且为学生所熟悉的历史知识对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政治知识点进行解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情意和技能。

 

4.其他能力提高

 

最后,问题“经过政治课程学习,你主要获得了哪些成长?”主要调查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以致用能力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各方面数据变化显著。如C选项“多角度看问题”两年间,普通班数据变化仅为8个百分点,而实验班达到了26个百分点。D选项“学习方法改善”普通班数据变化为7个百分点,而实验班为14个百分点。e选项“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而普通班数据变化仅为4个百分点,实验班数据变化为24个百分点。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政史整合这一模式的政治课堂中,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及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加强。

 

5.学科成绩提高

 

在进行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之前,有效地分析了2012级高一新生的政治学科入学成绩。从学生政治学科学习成绩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辰溪二中2012级学生入学时,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政治学科平均成绩差别不大,都在70分左右,甚至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略低于普通班级(普通班为71.6分,实验班为68.2分)。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到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时,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政治学科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提高的幅度大大超过普通班。

 

从学生政治学科平均成绩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到高一第二个学期期中时,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政治学科平均成绩逐渐拉开距离,实验班平均成绩实现了由略低向追平向超过的转变。随着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的开展,到高二第一个学期期中时,普通班平均成绩为80分,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5.3分,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超过普通班5分多。

 

到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即政治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教学实践进行2年时,实验班政治学科平均成绩达到了88.4分,普通班为81分,平均成绩相差7分。政治课程上实现历史知识的渗透激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政治课堂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理解政治知识点的能力,因此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科成绩。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6

这所受到广泛赞誉的学校,就是滨城区实验小学。走进干净整洁、书声琅琅的校园,浓浓的“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会将你深深包围。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学校里累累硕果的各项科技活动吧。

走近“小哥白尼”科学社团和“小牛顿”班

你见过会吃鸡蛋的瓶子吗?见过舞动的纸蛇吗?这些可是学校“小哥白尼”科学探究社团里设置的科学小游戏哦,同学们超级喜欢呢。这些游戏还包括“用纸杯烧水”、“乒乓球自如地进出杯子”、“能抓住气球的杯子”、“制作热气球升空”、“用薄纸托水”、“筷子在不同液体中的有趣现象”、“水托住曲别针”、“用火柴梗和硬币烧出人体艺术造型”等10多项。

每次社团举行活动前,都要张贴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宣传海报,面向全校同学公告,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学生们每次活动都早早地来,迟迟离开。他们都积极动手,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体味着大气压力的神秘,热空气的魅力以及水的威力。

这些妙趣横生的小游戏吸引着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科技的领域,他们惊讶、欢呼、感叹着,大自然是如此神奇,不可思议,从而奠定了他们对科技探索的信心。

另外,学校还常年开设了深受大家喜爱的“小牛顿”班,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原材料,一架架带有小电机的飞机模型载着科学的梦想飞上了天空;一个个充分利用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原理的小灯泡亮了起来,映红了孩子们惊奇而又兴奋的小脸庞......

科技活动精彩纷呈,让科学“happy”起来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

操场上一群同学手里拿着各种飞机模型,在进行投掷比赛。为了让学生们增长科技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学校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比如每年学校会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科技小赛事,像橡筋动力模型飞机比赛、空气动力快艇拼装模型比赛、“杭州号”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拼装模比赛、“开拓者”太阳能车动力赛车竞时赛、“F1”空气桨电动赛车和机器人大赛。“小哥白尼”社团和“小牛顿”班里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科技模型的制作和调试进行深入探究,他们发现:橡筋缠绕的圈数如果超过200圈,飞机停空时间就能超过20秒,也就是达到了飞行时间的最上限。

“付出就会有回报”。同学们在比赛中,不仅获得了很多优秀奖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不仅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学会了在实验和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

10月份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也是学生们翘首以盼的节日。“科技节”上共分为竞赛和展示两大部分。竞赛包括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充分体现学生创新与智慧的项目:如纸飞机掷远、转动魔方、赛道赛车等。展示项目涵盖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实物类,也包括班级“科技”板报、手抄报等。在“科技节”期间,学校还会主动与当地科协联系,邀请有关人士为学生进行科技讲座,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勇攀科学高峰。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神舟十号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学校利用各教室的多媒体网络,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本次授课。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让同学们对航天科技加深了了解,播撒下了立志献身祖国科技的梦想种子。

“漫漫科技路,创新在心中”

科学作为一门经过整合与实践的课程,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科学学科任课教师为了上好科技课程,充分利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挖掘,以观察实验和技能操作为平台,让学生能够实现从好奇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学校则紧紧抓住“研训”这一核心,重视教师的教研和培训工作,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投资数万元,支持科学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购进教学所需实验器材。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7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430079)

“角平分线”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的尺规作图及性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汪晓勤教授在《Hpm视角下的“角平分线”教学》一文中,研究了“角平分线”的历史,并设计了将其融入教学的一个简要过程。笔者以汪教授的设计为基础,借助超级画板软件强大的作图、动画功能,给出了细化、完善的“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并得到了一些关于技术、历史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感悟。

一、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情境问题:如图1,在公园深处,有两条人行道形成的岔路,工人们要在岔路之间、距路口一定距离处安装一盏路灯,使其照得两条人行道一样亮,问灯柱应该立在什么地方?

教师可在一旁提示:要使路灯照得两条1人行道“一样亮”,灯柱就必须立在两条人行l道所成角的平分线上。同时,运用超级画板将岔路抽象成一个角。

[设计意图:利用取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如何求角的平分线,实现了“数学化”的过程。]

(二)尺规作图

教师可先介绍教材上的作图方法,再提问学生:古代数学家是如何作图的?由此,教师可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和他的《几何原本》,并利用超级画板展示其作图过程:如图2,在角aoB的一条边oa上任取一点D,以为0圆心、oD长为半径作圆弧,交角aoB的另一条边oB于点e;再以De为边作等边DeF,连接oF。

接着,教师可利用超级画板的测量功能测量角DoF和角eoF的大小,同时移动点D,引导学生发现在移动的过程中两个角的大小始终相等,从而确定射线oF即为角aoB的平分线,欧几里得的作图方法是正确的。

此后,教师可追问学生:古代数学家作图背后的几何原理是什么呢?也即,如何从逻辑上证明,而非从事实上验证射线oF平分角aoB?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如图2,由作图可知线段oD一oe,FD=Fe,又oF边公用,因此oDF∽oeF,从而角DoF=角oF,即射线oF为角aoB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引入数学史可以恢复数学背后的“人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自古以来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证明作图方法之前用超级画板演示动态效果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概念。同时,通过作图方法的严格证明,要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和应用背后是科学理论的支撑,学习数学一定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性质探究

学会了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角平分线与角的两边之间有何关系?角平分线有什么特征或性质?此时,教师可反问:为什么前面的例子中灯柱要立在角平分线上?

当学生指出距离相等才能“一样亮”后,教师可先利用超级画板进行验证:如图3,给定一个角aoB,作出它的平分线oD.在oD上任取一点C,利用超级画板的测量功能测量点C到角两边oa、oB的距离,可以发现在移动的过程中点C到oa、oB的距离始终相等。那么这个性质如何证明呢?可再引导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最后,教师总结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同时,强调这是角平分线的非常重要的性质。

[设计意图:回到课堂开头的问题,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角平分线及其性质的认识。]

(四)拓展引申

掌握了角平分线的作图和性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将一个角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然后提出问题:能否用尺规作图完成三等分角?学生尝试失败后,教师可指出:三等分角问题是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之一,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尝试利用尺规作图完成三等分角,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世纪才有数学家证明利用尺规作图是不可能完成三等分角的。

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量角器或者超级画板通过测量来作图。对此,教师可指出:尺规作图因其良好的准确性而被广大数学爱好者推崇,我们学习几何学不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然后,教师可以讲解美国总统林肯学《几何原本》的真实故事。

[设计意图:再次引入数学史和名人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自然引入几何学的价值,将本节课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二、教学感悟

弗赖登塔尔所说过:“没有一种数学思想像当初被发现那样得以公布。技巧得到了发展和使用,一旦问题获得解决,就会把解答的程序颠倒过来,使火热的创造变为冰冷的美丽。”他把这种呈现方式在数学专著或数学教科书里的表现称为“教学法的颠倒”。如何避免这种颠倒?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引领学生重温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欲望更加强烈,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的精髓。如何更好地将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需要我们从教育取向出发,深入研究数学史,并作出合理的取舍和选择,进行创造性构建;同时,遵循趣味性、科学性、有效性、可学性和新颖性的原则。

目前,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部分信息技术的产生并非出于教学的目的,而把普适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就会费力不讨好。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需求出发,整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画图是为了讲道理、讲清道理,数学的道理常常表现为形与数的统一、变化中的不变。例如,函数图像(曲线)与函数解析式(方程)是联动的,是一回事;三角形不论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为此,我们需要动态几何作图软件辅助教学,以生动、深入地讲清一些道理。这样的软件所作的图形应该有两个基本特点:(1)图中的对象可以用鼠标拖动或用参数的变化来驱动;(2)其他对象会自动调整其位置,以保持图形原来设定的几何性质。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的超级画板和美国的几何画板都能很好地实现这些功能,而超级画板的功能更加全面——甚至可以概括为“动态几何作图十函数曲线作图十几何图形变换十图形和表达式动态测量十逻辑动画十图形跟踪和轨迹十符号计算十数值计算十编程环境十统计图表工具十公式编辑器十课件平台”。

综合来看,将数学史引入数学课堂往往会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而利用超级画板强大的作图、动画等功能,可以清晰、准确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体验性,从而增强数学史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有效性、可学性和新颖性,让数学史更容易走进数学课堂。此外,数学史上很多漫长、繁复的探究,在超级画板快捷而冰冷效果的映衬下,会显得质朴、笨拙,却又热情、可爱——在这古今对比中,也能让学生感到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人本身的渺小和伟大,获得情感的升华。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8

【关键词】科学教育兴趣点施教侧重点

一、科学课的课标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小学生在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会更加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2]。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学生的兴趣决定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方向、方式方法以及效率和效果,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小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所谓的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是指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感兴趣的方面,擅长的方面,能够轻松掌握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可能就是打开他们学习科学的钥匙,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教学无疑是将教学效果最优化,然而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3]。

大多数的科学教师都是根据《标准》来设计课程,需要让孩子们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第一是“人人都能学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4]。这也就要求科学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任何层次学生兴趣并使他们都能理解接受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内容理论难度不能太大,形式要有吸引力,是科学学习的基础。所以现实教学中科学老师经常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强化更为科学的理论,而把有难度的深化探究放在课程主要内容之外。

二、小学生对科学课兴趣点的统计分析(略)

三、科学课教师授课侧重点统计分析(略)

四、师生统计结果比较与建议对策

除了针对小学生和科学老师的问卷之外,论文还对非科学教师的成人做了问卷,这些人可以算是接受过科学教育的成人。样本总数为35,其中男性13人,占样本总数的34%,女性23人,占样本总数66%。在20-30年龄段的有29人,在30-40年龄段的有3人,在40-50年龄段的有3人。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点在哪,再加上上文对小学生和老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三者来比较师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兴趣点差异。

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和成人在科学课中都最喜欢动手实验环节,其次成人比较喜欢的还有课外知识拓展和解决生活问题,然而超过90%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的是探究思考与讨论的环节。探究思考是课标要求的重点,老师在设计课程中肯定也是把这个放在首位。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探究思考不如动手实验有趣,探究需要的是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考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讨论需要的是总结和语言概括能力,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把探究过程和动手过程穿插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探究过程的难度,让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过程中要怎样设计训练“三动”的活动是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的“三动”即为“动脑”、“动手”和“动口”。在实验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实验的原理、材料、步骤以及每一步的目的,注意事项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减少了动手实验时走弯路的几率,增加了实验成功的概率,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动手之后还应该再有一个动脑的过程,记忆实验过程步骤,思考实验中的现象,概括总结实验结论,最后才是动口。动口培养的是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当众发言的勇气,是让孩子把知识内化成自己东西的重要一步。这样把孩子们喜欢的动手实验同教学重点探究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乐在其中不产生排斥厌学的心理。但是有超过40%的科学老师认为现在一周两节的课时太少。课时太少导致很多内容不能仔细讲解,所以为了达到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老师有时就会缩减动手实验的时间,把需要学生动手的部分变成演示实验。如果再加上学校硬件设施较差,那别说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验了,可能连演示实验都不能做而变成视频介绍或者教师口述实验。所以如果要想在教学中实施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动手实验,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更需要校方的硬件设施保障和教育部关于课时安排的支持。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9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调查方法

1.2.1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结果和分析

2.1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xx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篇10

教师应通过科研实践丰富深化自己,把握学科最新动态,把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带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据创造性思想和第一手科研材料进行讲授,才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著名教育家雅斯贝斯说,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2]。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3]。”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纵观化学专业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实验的学习这个阶段是培养有机化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重要阶段。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门功课感兴趣,学生就愿意思考、愿意探索,凡事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会发现问题,而创新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新颖度、重要性是创新性大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感兴趣呢?对于初学的学生应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授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如有机化学的章节安排一般是根据官能团的分类,依照氧化态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各章知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后面知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前面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掌握新知识的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烯烃迁移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迁移杂环化合物,卤代烃迁移醇和醚,醛酮迁移羧酸衍生物,醛、酮和醇迁移到糖等。此外,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如讲授Claisen酯缩合反应时,根据反应机理可提出如下问题:(1)哪一步反应推进平衡右移?酸的作用是什么?(2)含有1个α-氢的酯缩合反应能否得到Claisen酯缩合产物?(3)该反应用氢氧化钠、甲醇钠做碱可以吗?(4)为什么在酯缩合反应中,一般得不到二酰基或三酰基化合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发散性问题去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由于化学这门学科来源于实验,每一个反应及其进展都可找到原始文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习惯,通过文献的查阅,一方面更深刻地掌握具体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文献的阅读,借鉴大师的科研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新知识的引入,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将科研热点引入课堂既可丰富所学知识,又可通过热点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如2010年3位科学家RichardHeck,ei-ichinegishi,akiraSuzuki因发现Heckreaction,negishireaction和Suzukireaction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3个反应在教课书上没有,但又是科研热点,因此教师可以布置文献查阅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知识,然后集中讨论。在实验课教学中,首先要精选实验,通过选定实验给学生完整的有机实验知识,同时通过典型的合成实验训练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精心研究实验遇到的问题,达到实验内容科学、先进、合理和适用。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教师在教学中适度引进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如:相转移催化技术、光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超声波光学技术、微波化学技术等。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开展研究性教学实验。如在1-溴丁烷的制备中发现有2-溴丁烷产生,那么2-溴丁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生成机理是什么,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生成的原因,然后设计实验去证明自己的推理。像这样的案例,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得到有价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专业系列选修课(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参与的学生主要是对有机化学感兴趣,如果第一阶段的学习没有做好,这一阶段参与的学生就会很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超过2/3的学生进行了该阶段的学习。通过该阶段专业系列选修课的学习,可以系统、延伸、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以大学生课外创新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能力课外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往往能够自发地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求解,这就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说,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但是课外科技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科研课题、固定的实验场所和学校经费的投入,而且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我校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选择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一对一负责优秀的本科生,本科生与教师的关系如同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这项举措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人数限制,有好多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求知欲,有机团队的教师每人都带了十几名本科生,他们放弃了寒暑假的休息时间,把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寒假进入实验室,一直延续到大四的毕业论文。在最初的寒假期间,往往是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完成课题,在此期间,不仅要学会一些大型仪器的操作,熟悉课题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从大二暑假开始,学生独立或组成小组介入自己的研究课题,可申请学院或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前已完成一项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还有两项正在进行中)。在此期间,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百折不挠、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经过近几年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系学生不仅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加强,许多学生参与的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同时考取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在研究生面试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最近3年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山西省大学生实验竞赛中,有机实验的竞赛选手分别取得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实验经费的短缺、实验场所的限制等,这可能也是地方师范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为建设和谐、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和完善。

作者:赵三虎翟保评孙金鱼赵明根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