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34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1

论文关键词: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初中版)

 

1、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同时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达到人手一份,课堂效果不理想。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机等制作成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将手机的外放喇叭用导线撤出来,放置在密封针管里,把手机音乐打开,密封着喇叭的针管里就传出了音乐,然后用力往外抽针管,喇叭的声音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改进后的做法的优点:当针管内的空气变化时,声音的传播介质就发生了变化,声音的传播效果也起了变化,根据“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结论。不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达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电与热”这节课上,老师们经常做的演示实验是:

a: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课本做法如图所示:

两瓶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由于电路没有分支,通过两段金属丝地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瓶中煤油的温度变化,得出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实验方法是通过相同质量的煤油的升温情况,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因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这样演示起来初中物理论文,学生很难观察,即可视性差,其次煤油升温变化不如气体膨胀变化快捷明显,实验效果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第一个是铜丝电阻5欧,第二个是镍铬合金丝电阻10欧,两塑料盒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通过两段金属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塑料盒所连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种通过密封在塑料盒中气体的膨胀,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不但其体膨胀明显,而且通过U形管来观察时,可观察性强。

b:在探究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镍铬合金丝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实验中

课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合金丝通入大小不同的电流,观察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龙源期刊。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试验方法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通入同一镍铬合金丝中的电流,记录相同时间,比较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此试验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温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温才能开始第二次改变电流后的升温,记录时间也很麻烦,容易产生误差,更不用说前面已经说过的,通过温度计观察煤油升温,班内演示时可视性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三段金属丝的电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R2、R3并联,可知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通电相同的时间后,比较两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样由于并联的分流作用,相同电阻的两段镍铬合金丝R1、R2在同一段电路中通电时,电流不同,时间相同。又可同时对比着观察塑料盒内气体膨胀引起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可以同时比较,不但可操作性强,可观察性也很强。

3、演示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节上,有测量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演示实验。

课本要求如图所示: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使它沿长木板匀速滑动,由二力平衡知道,从弹簧上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跟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该种做法缺点:木块a被测力计向右匀速拉动,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与运动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须要求木块a匀速运动,?耸被动Σ亮Σ庞氲簧测力计的拉κ且欢云胶饬Γ而实际操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弹簧秤的指针总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动,很难使木块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值。出现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变化,或认为它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构筑木块b,木块b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改进后的优点:使木板滑动,木块b和弹簧秤相对地面静止,无论木板运动速度如何,木块相对木板都滑动初中物理论文,且木块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时,此做法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更容易读准示数。同时也更加使学生明白: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体会相对的含义。

4、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用弹簧秤称出石块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将弹簧秤挂住的石块浸没入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示,再用弹簧秤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G桶+水,最后计算:F浮=G物-F示,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较得出:F浮=G排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做起来既繁琐,误差又大,当老师拎着弹簧秤讲解时,示数不稳定。且比较起来不具有同时性。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实验过程中,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减小,弹簧秤B的示数增大,比较发现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相等,从而可以得到结论F浮=G排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尽量避免玻璃管与小桶之间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进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进后的优点: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较得出结论;弹簧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秤示数更稳定;弹簧秤B的示数直接反应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上课时不用老师拎着弹簧秤读数,便于老师的讲解。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2

作者:潘中举左安友罗琬华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转贴于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3

关键词:晶体熔化;小孔成像;摩擦起电

一、对晶体熔化实验的改进

在做晶体熔化实验时,课本上提供的是海波(硫代硫酸钠),而学校的海波大多含有杂质或是存年旧货,实验时,虽然利用了水浴法加热,但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还是不断上升,很难保持不变,即使不变,保持时间也很短,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真正观察到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体会不出晶体熔化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做这个实验时,用冰替代了海波。具体的方法是:首先用温度计测出教室内的温度,让学生知道室温高于冰的温度;然后将适量的棒棒冰倒入一次性纸杯,多少以完全能够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宜(太多实验时间长,太少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不能浸没玻璃泡);再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纸杯内的棒棒冰中,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时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由于是“室温”自然加热,冰融化时保持0℃的时间较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到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特点;之后讲述晶体熔液凝固的特点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即可。棒棒冰和纸杯在学校小卖部就可以买到,又多又便宜,可以安排同桌作为一个小组,把老师的演示实验转换成学生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物理的兴趣。

二、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

许多学生按课本要求将易拉罐改制成小孔成像的器材,组装好后,拿去观察物体,结果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课本错了,感到非常失望。我做了一点小改进:在按课本要求组装好器材后,再做一个比易拉罐稍大的纸筒,长度为30厘米左右,套在易拉罐半透明纸一端,使半透明纸处在较暗的区域,这样远处的物体通过小孔在半透明纸上成的像,从套筒中看过去,非常明亮清楚。若在晴天中午看绿色植物,好像还是彩色的呢。

三、对摩擦起电实验的改进

课本上在讲述摩擦起电时,用的是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带电,毛皮与硬橡胶棒摩擦使硬橡胶棒带电。当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箔片张开的角度很小;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可能是玻璃棒和硬橡胶棒的带电量太小或者是它们的质量太大,排斥或吸引的过程显得非常缓慢,而且偏转角度很小,现象不明显。这个实验在空气湿度较大时很难成功,特别是在我国中南部地区的早晨或阴雨天根本做不成。笔者亲眼看到在省级教学比评中,选手为了实验万无一失,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用红外线烤箱对设备加热、除潮的办法,而这样的条件在农村和山区的学校是不可能有的。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用丝绸与学生吸饮料的塑料管摩擦使塑料管带电,用棉布与泡沫摩擦,使泡沫带电,它们的带电量较大。如果将摩擦过的泡沫,在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来回擦几下,箔片张开的角度甚至可达150°。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由于它们的质量相对较轻,排斥或吸引时偏转迅速,而且偏转角度很大,效果非常明显,即使在空气湿度较大时也能成功。塑料管和泡沫很容易获得,也可以将这个演示实验转化成学生实验,变看老师做为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物理规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实验效果不好的时候,只要多动动脑筋,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动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总可以找到改进或者替代的办法。以上是我的一点小小体会,方法很简单,但很实用,贡献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索建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4

1让实验仪器发挥更大的作用

初中物理课本中,大部分的实验是来自于实验仪器的应用、定律的应用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然而,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课本的要求来进行实验的,其发散性思维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可以把实验灵活的加以改进。例如:在学习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物理仪器使用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些扩展性的测量内容:让学生用刻度尺测手指的长度、一步之间的距离;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串钥匙的重力、水平拉动文具盒的拉力;用温度计测室内外温差等。在验证规律定理的试验中,我要求学生换一种器材或方法从另一角度再验证,克服照本实验的僵化和刻板。例如在测固体密度实验中,我拿了一铅球,要学生通过实验,鉴别铅球是否是铅做的。在量筒放不进铅球的情况下,学生们用了很多方法测出了铅球的体积,很有兴趣的做完了实验,加深了对密度知识的理解,继而又启发学生,现在有各种卖金银首饰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鉴别金银的仪器,于是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发明了能方便、准确的鉴别首饰真伪的装置。

2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根据物理原理多设计实验方案,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设计方案。例如做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学生实验,在学生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后我会要求学生自己再设计一些不同的电路,可以添加开关和灯泡。这时,同学们的兴趣很高,相互之间都讨论起来,并连接成设计的电路。这时我会给予一定的意见,并询问他们的电路的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电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电学实验都可以改变,例如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要求学生做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我提出问题:如果只有一台电流表或电压表,在给你一个定值电阻(阻值已知)的条件下,设计实验来测量一个未知电阻。学生根据一定的提示和欧姆定律,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各种实验器材就能做出这个实验。

在实验探究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决定因素中,虽然影响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分别是振动频率和幅度,但是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实验来探究。而学生身边刚好有很多探究这个问题的器材,比如:直尺、笔筒、皮筋、吸管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手上的这些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例如将直尺按压在桌子边缘伸长点和伸短点后拨动尺子听声音,其音调不同;拨动尺子的力度不同响度也不同;沿着不同长度的笔筒的边缘用力吹起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还可以设计很多这样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学生结合电视中看到的睡钉床的情景,制作了一个装置:一块木板上只有一颗铁钉,另一块木板上密密麻麻钉了很多钉子,将两个相同的塑料袋装满水后分别放到两块木板上,放在只有一颗钉子上的袋刺破了,而放在有很多钉子上的袋没有被刺破,这个现象很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增大受力面积使压力的作用效果变明显的原理。

3开辟家庭实验室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5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改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物理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近年来,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认识,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实际操作。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部分教师素质偏低。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观察实验素质、实验思维素质和实验操作素质。其中实验思维素质和实验操作素质表现在设计和完成实验中,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索质的反映。由于部分物理教师缺乏实验的操作技巧,缺乏实验考核的命题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和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做好课前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小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激发矛盾,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物理小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我所吸引,思想非常活跃。我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学生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注重操作能力培养。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读出能力,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①基本仪器及规范使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涉及的基本仪器主要有米尺、天平、停表、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等。②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例如,对于一个电路的连接,我们一般是让学生按照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电流方向进行连接,亦可从电源负极出发逆着电流方向进行连接,连接完成后要认真检查连接的正确性,甚至进行试触,以检查连接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有的学生,抽象思维敏捷,他不从电源开始连接,也不顺着电流方向或逆着电流方向连接,只要他连接正确,我们也不要批评他,反而要给予肯定。③探究实验故障的排除: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也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

3.切实重视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和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6

1.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发展得依然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和学生各自存在不同问题。就教师而言,许多教师为了缩短教学时间,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预先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并把实验报告印制好,在实验过程中分发给学生。学生只需依照实验报告上所写的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验难度,但是,也缩小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从而实现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做液体压强实验时,教师把所有仪器都准备好,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即可。

就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包括缺乏团队意识、实验前不预习、对做实验没有兴趣。很多学生缺乏自觉预习的习惯,在实验之前不认真阅读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又不能自主思考,过度依赖教师,做实验时习惯边看书边做,降低实验效果和速度。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比较大,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时没有团队合作意识,不与同组学生交流讨论,甚至故意放慢实验进度,不让同组其他学生做实验。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喜欢做物理实验,课堂上表现散漫,玩耍实验仪器,最后要交实验报告时,抄袭其他成员的实验数据,还有某些学生故意破坏仪器,让其他组成员无法正常进行实验操作。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时,学生将凸透镜损坏,导致教师无法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原理。

2.加强物理分组实验的课堂管理

2.1选拔优秀的实验小组长,是加强课堂纪律的基础。

实验小组长是分组实验各个小组的领导者,负责管理好组内成员的纪律,分配好小组成员的任务,保证实验有秩序地进行。因此,实验小组长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有威信且组织能力强,人数控制在8到10人,在学期初进行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小组长需要做的是:(1)管理好实验仪器。在实验之前做好仪器的清点工作,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就管理仪器方面对实验小组长进行强化培训。例如,常规仪器的清洗、保存、维修方法和紧急事件的处理。(2)帮助同组成员。小组长在完成自己的试验后,帮助并指导实验中有困难的成员,提高实验完成效率。例如,在做电路实验时,小组长在完成自己的电路制作后,可以根据其他成员的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2.2搞好“三定”工作,保证分组实验质量。

分组实验的“三定”工作指定位、定人、订仪器。进行分组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好各自的实验桌,并做好登记工作。在实验座位安排上做到定人、定位。一旦发生仪器损坏情况,需及时处理。若有学生故意损坏仪器,则需加倍或按原价赔偿,增强学生爱护仪器的责任心。例如,进行光实验时,教师要做到“三定”,分配好实验桌,当实验桌上的光具座有损坏时,赔偿需落实到人。

3.物理分组实验器材需创新

初中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能够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分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为实验设备设定了较高的硬性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器材,以便实验灵活进行。器材创新可使用自制分组实验器材的方法,自制器材来源于实际生活,取材方便,制作过程简单,同时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能明显体现,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例如,研究光的三原色时,学生可以选取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再用硬纸板做成一个长方形窗口,用于固定玻璃纸,当手电筒的光照在玻璃纸上时观察和记录颜色的变化。在验证液体压强是否存在的试验中,可以用废弃的饮料瓶作材料,剪下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并套上气球皮,用橡皮筋加以固定,通过观察气球皮的变化验证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

4.物理分组实验需拓展

分组实验的拓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展物理分组实验能够使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结果的印象。近年来,物理分组实验的拓展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目前,话题的讨论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不足;改进;效果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物理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成败。

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现行初中物理教材部分实验进行了改进,现列举如下:

一、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改进方案

1.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苏科版课本第110页活动5.5“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在正常情况下选的器材是刻度尺、秒表、纸锥,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锥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他物体而改变路线。

2.实验创新或改进方法

方法1:取一根1.4米长、很细且光滑的铁丝穿过纸锥,然后把铁丝固定成直线,这样一来纸锥的下落路径就是直线,且时间也很好测量。方法2:取一根1.4米长并且内径3厘米左右的直管和一个大小合适的钢珠来完成这个实验,实验时让直管倾斜到合适的角度,以控制小球的下落速度,保证测量时间准确。

3.实验效果及说明

以上两种方法各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在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各位同行一致反应较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改进方案

1.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苏科版课本第85页活动10.6“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易拉罐加热以后不便于拿取,烫手;(2)罐口密封时,操作不方便,不易把罐口完全密封,而且密封时易碰到罐体被烫伤,特别是学生亲自动手时更具有危险性;(3)易拉罐放在铁架台上,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变形扭曲,易从铁架台上翻倒掉下,影响实验的观察,甚至会使水从罐中洒出影响实验。

2.实验创新或改进方法

取一个在生活中常用的、材质较薄的、盛矿泉水用的瓶子,然后向矿泉水瓶中注入少量的高温热水,拧紧瓶盖,然后上下摇晃多次,使瓶身受热均匀,打开瓶盖,迅速把热水从瓶中倒出,并立即再拧上瓶盖,直至拧紧,然后在瓶身外侧浇一些冷水,把矿泉水瓶放在桌面上,等待两分钟,会发现瓶身慢慢变瘪,学生自然能想到瓶身是被外侧的空气压瘪的,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

3.实验效果及说明

此方案选材较少,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操作,而且主要是实验的安全性较高,瓶口的密封性很好,只要拧紧瓶盖,无论怎样放置,都不会因漏气影响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推广价值极高。

此外,本活动中的覆杯实验如果选常规的玻璃杯,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水容易掉下来。而我在做此实验的时候选取的是酸奶瓶子,效果非常好,从来没有出现过水掉下来的情况,并且瓶口朝向多个方向皆可,同事纷纷称赞,效果很好。

三、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改进方案

1.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苏科版课本第13页活动1.4“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尺子振动的快慢学生不易区分,特别是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较短时,根本看不出尺子的振动,学生总以为尺子振动得很慢,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2.实验创新或改进方法

我在做此实验的时候改用儿童用的小自行车。将自行车放在讲台上,请一位学生帮忙固定自行车,使后轮悬空,用手转动脚踏使后轮转动,再用一个硬卡片靠上后轮轮胎,即可发出声音。然后逐渐改变转速,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随之改变。自然可以得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实验效果及说明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8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实践

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理科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开展一定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亲手操作的环节中,体会出知识的内涵。其中,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占据了大部分,所以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结合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育单位应该加大改善的力度,从根本上保障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1.1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逐渐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利用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来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效果,其中演示实验就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同时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的理科人才。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的实验过程进行管理和规范,这种活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得到亲手实验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演示实验还可以提高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都是理论方面,学生仅仅依靠理论的知识点,不能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到知识的重点,这种实验教学的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到了现象,进而通过与理论结合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学校效果。

1.2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求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的工作,首先,物理教师要明确演示实验的目标,并能按照实验的要求,向学生讲解出明确的实验说明,并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时的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内容。然后,物理教师要合理的操作实验步骤,做到正确的示范,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教师规范的操作步骤,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能力,使学生在单独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步骤去完成实验的过程。最后要求物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配合实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可以跟随自己的操作步骤,进而使学生深入到知识内容当中,只有这种严格要求的实验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

2.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措施

2.1加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措施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水平,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学校应该结合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加强。首先,要对初中物理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通过学校领导开展的教育工作,可以使物理教师充分明确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使物理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然后,学校要根据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控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物理教学是理科学科,要求学生要有大量的动脑机会,可以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所以只有强化了教师的综合水平,才能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其可以利用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2.2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措施

结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从实验的效果开始进行改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去设置实验的改进方案,确保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改变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使学生也负责一部分的实验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又能使学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分析。物理教学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教具,使学生全面的投入到演示实验中,这种简便易行的制作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的过程,来对演示实验的流程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可能出现的演示实验现象。自制教具可以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对于经济水平匮乏的学校来说,可以节约学校投入的资金,也可以丰富教师的实验教学手段,利用简化的实验器具,来完成演示实验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教育是我国重点的发展事业,初中物理教学是衔接学生升学的重要内容,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演示实验问题,本文通过从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联系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改善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所以学校应该结合演示实验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管理和监督,使物理教师可以认真落实教学的任务和职责。同时也要对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使其可以更加深入的渗透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煜华,孙明,许文龙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多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1(15):120-123.

[2]宋雪红,王敬之,华雪霞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32(15):452-456.

[3]徐利维,张龙华,邢饶刚等.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及教师实验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62(140:159-163.

[4]赵海燕,崔正德,高庆玲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资源开发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41(13):123-126.

[5]杨宏伟,李晓晨,朱宝欢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22(15):147-150.

【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9

例1探究发声的桌子正在振动.

(1)将钢笔帽立在桌面上,敲桌子,桌子发声的同时,笔帽倒在桌面,说明发声的桌子正在振动.

(2)将翻开的物理课本立在桌面上,敲桌子,课本页面间距在不断增大的同时,课本也随着敲桌子的动作摇晃,最后倒下,说明发声的桌子正在振动.

(3)将纸质粉笔盒盖翻开,让它在水平位置悬空,敲桌子时,粉笔盒盖上下晃动,说明发声的桌子正在振动.敲的越快,粉笔盒盖晃动的越快,说明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敲桌子的力越大,粉笔盒盖上下晃动的幅度越大,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在桌面上放一杯水,轻敲桌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说明正在发声的桌子在振动.敲桌子的力越大,波峰越高,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敲桌子的速度越快,波纹越密集,说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引导学生用不同速度和力度鼓掌,仔细辨别掌声的变化,得出鼓掌速度越快,掌声音调越高,鼓掌力度越大,掌声越响亮(响度越大).

例2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让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在纸片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不动,稍过片刻,亮点处的纸片就会被太阳光烧焦或点燃,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将火柴头放到太阳光下凸透镜焦点处的瞬间,火柴头就会被点燃,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3)将手掌由远向近,不断靠近太阳光下凸透镜的焦点,手掌会觉得越来越热,当手移到焦点处时,手掌会钻心的疼,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要提醒学生注意,千万别拿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去观察研究,以免将焦点移到眼睛,灼伤眼睛.

例3由手的不同感觉体验蒸发吸热和液化放热的规律.

用嘴沿着与手掌水平平行的方向不停地吹气,手背感觉到凉快,是因为吹气加快了手掌中水份的蒸发,由于蒸发吸热,所以手背觉得凉快;用嘴正对着手背呵气,手背感觉到温热.是由于口中大量的水蒸汽遇到手背液化,由于液化放热,所以手背感觉温热.不停地吹气,手背越来越冷.不停地呵气,手背越来越温暖,且手背上会有水珠出现,呵气的时间越长,水珠越多越大.通过观察和体验,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蒸发吸热和液化放热的规律.

例4改变物体的内能.

(1)引导学生来回快速搓手,体验磨擦生热,明白磨擦生热是做功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2)引导学生鼓掌,体验鼓掌能使手变热,明白鼓掌使手变热,也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这是近年来教育者一直倡导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者需要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做出改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做出创新和改革。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对等。

中学学校的课时安排一般按照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制定,但是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大多有冲突,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按时完成庞大的教学内容,并且初中物理课程十分注重实验实践,但物理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初中物理教学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部分较为薄弱。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很多学校忽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有的学校一周才安排一节物理实验课,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并且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室设备较为落后,教学器材不全,设备不全,偏远城市尤为明显,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困难。

(三)教学方法继续创新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仍有很多学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较低。

二、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课程课时较少,教学内容繁多,实验课程较少,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需要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改动,并且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吸收更多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课余时间对初中物理学科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直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教学内容十分庞大复杂,但是课时只有一节,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力的例子,自主阅读教材,阐述生活中力的作用和原理,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验收。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初中物理课程,并对教学任务进行了解,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思维方式,全面提高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二)提高实验设备水平,强化实验教学部分。

一些学校的初中物理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学校可以联系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设备水平,改善实验教室环境,完善实验设施。初中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实验课程对初中物理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加强实验部分的教学非常重要,学校要适当对实验课程课时进行改动,增加初中物理实验课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的开课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实验方式理解,加强实验环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且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初中物理实验可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调自主探究,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上继续一次创新和改革,现今很多学校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教师灌输为主,将知识点罗列开来加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繁多复杂,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要彻底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完全将学生作为主体,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寻找知识点,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获取新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更不容易被遗忘,因为学生是利用所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因此对新知识的原理将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容易将知识活学活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物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对初中物理课程课时安排做出适当调整,保障教学质量,对学校物理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补全不足的物理实验器材,确保物理实验课取得一定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自主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