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音乐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43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河北省乡镇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72-04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河北省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这对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应尽快设法改观。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养之一,是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美育,是提高人对美的感受、感悟能力,引导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虽然大大超出了具有美育功能的文化作品的范围,但对文化作品的美感能全方位地提升美育功效,提高人的认识品味和人格品位。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是人类对外界的最神奇的反映,她仅仅使用七个音符创造了无数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中又演绎着无穷的奇妙变化。创新是音乐的特质,没有哪一种人类文化能像音乐这样,一旦离开了创新就会失去自身价值,即使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也远远达不到音乐表现人类认识的高深莫测的层次。

音乐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素养能直接作用于非智力素质,提高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素质,继而迅速提高智力学习的效果,促进素质的提升。

音乐能提高人的交际能力。音乐是人类通用的交际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地球生物的共同语。音乐没有国界,不分民族,是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她能突破语言障碍,以共同的乐感将崇尚、情趣、志向相投的心灵融汇到一起。

然而,按音乐的功能、价值而论,我省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态令人堪忧。

二、我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纵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未彻底消散。音乐等非中考学科,不仅在县域中小学,即使在城市中小学也普遍不受重视。因此,不少县域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呈现如下状态,令人十分担忧。

(一)专业教师少,教师业务素质低

专业音乐师资队伍薄弱是我省县域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多由班主任或他科教师兼任,有的甚至由年岁偏大、其他课程任课能力较差的教师去补缺,总认为音乐课“就那么回事儿”,学生不会唱歌也不影响升学。

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导致我省农村中学80%-90%没有达标音乐教室,甚至没有音乐教师。即使有音乐教师,但绝大多数不识谱,更不识五线谱,不懂乐理,不会任何一样乐器……只会唱一唱流行歌曲。

(二)课堂教学不规范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要求:“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师资队伍的背景下,我省乡镇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很难实现规范教学。

1.不按教材施教。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资源。但大多教师各自为政,教学随意:既不按教材提供的适合学生接受的作品施教,也不遵循教材所设计的循序渐进的知识、技能进行训练,甚至自选内容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需求,而只为省事儿、轻便,一味按自己的兴趣或所知随意采用。

2.不教乐理,不教识谱。现在,不做音节训练、不教识谱、不教乐理的音乐课十分普遍,大多音乐课,从头到尾只有唱,充其量只能算唱歌课。不少音乐教师,从进了教室打开录放机,让学生跟着一直唱到下课,既不给学生做音阶训练,也不教识谱,更不教乐理。因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了九年,极少能独立唱歌,大多数学生离了录音找不到调门、唱不了歌,而且五音不全。学校开展歌咏活动的时候,不少班级很难节目,因为全班一齐唱就乱成了“多部合唱”。

3.不范唱。现在的音乐课,即使教新歌的时候,也很少见教师的范唱,而绝大多数是使用光盘教唱歌。非专业教师离了光盘、录音带上不了音乐课似乎情有可原。但即使专业教师也大多不范唱,只给学生放光盘。好一点的,播放的是经选择、较适合学生学唱的,领着学生跟着光盘唱两遍;差一点的则把机子打开,音量放到最大,盘子一放到底,盘里的歌声、学生的说话声和吵闹声在教室里混响。

(三)课堂纪律涣散

这样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致使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学生各自为政,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闲聊、吵闹,平时较守纪律的学生则不影响他人,安静地写其他学科作业、看闲杂书籍。即使那些爱好唱歌的学生,也只能跟着音响乱唱一气,完全谈不上学习和训练。学校要求也低,认为学生能够在教室里坚持40(45)分钟就能交代过去;教师则应付差事,即使是专业教师上课,在教室守住学生不出教室,不影响他班上课就算完成任务,课当然就很难上好。

总之,这样的音乐课,连唱歌课都称不上,就更谈不上音乐审美教育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改善我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督导,规范办学

纵然,在国际人力竞争日益激烈的紧迫形势和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呼声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加速了进程,但是,基层教育行政和实施机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彻底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思想,阻力仍然很大。而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督导,规范办学,却是彻底改变我省县域中小学音乐课现状的根本措施。“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的确不无偏颇,但是,也的确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及其所有个体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实在应该负责任地为孩子们认真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音乐课程是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教育对社会及其公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搞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教学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和公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提高未来公民的艺术素质,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因此,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务必真正以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眼光,以办好人民教育的良心和本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抓好、管好作为艺术教育主渠道的音乐课程的改革。

抓好、管好音乐课程改革,要有保底的具体措施。一要确保音乐课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课程地位,不得用中高考课程去挤占、挪用、替换音乐课;二要建设合格、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标配或培训专业音乐教师,彻底杜绝班主任或他学科教师随意兼任音乐课程教学的做法;三要配置并不断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诸如最底线的伴奏乐器、音响设备和教材课本;四要严格遵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各领域的各学段“课程内容”标准,按部就班地教好各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五要建立正常的评价制度,按照或比照“音乐课程标准”和本校实际,酌情制定利于本区域或本校音乐课程和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办法或条件,以评价促教促学,督导教师教好、学生学好音乐课程。

(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除了要提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水平,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1.自强,提高师德。当一个好教师不容易,当一个好音乐教师更不容易。因为在千军万马争走中高考独木桥的形势下,音乐教师是和其他非考科目教师同样的“多余人”。但君不见,素质教育就要领军,创新教育正在叫响,艺术教育已引起社会关注,音乐教育的需求在逐渐增长。音乐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好教师,首先必须自信、自强,这是任何一个人追求梦想、创造业绩的主观前提。只有自强才能奋力,只有奋力才能前进,只有前进才能发展。无论从我们的社会责任看,还是就自己的人生追求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都应该在十足的自信心、强烈的自强心的自我鞭策下,甘于寂寞、不怕困难,踏实本分、隐忍自励,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凭自己的才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开创自己的天地,创造教学新业绩。

2.达标培训。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务必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知能基础,确保他们的未来发展。为此,省、市、县三级相关领导和职能机构都要切实抓好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对达标教师,要引导他们加强自我继续教育;对非标教师,则务必组建培训队伍,实施硬性的达标、岗前培训。

建议开办“中小学流动式音乐教师培训班”和“教师音乐学校”,专门进行针对我省农村音乐教师的课程达标培训。培训班可一季一期,一期中、小学各一班,两市或一市一期。教学内容按课程标准要求设置。这样,可望在几年之内对我省农村中小学非标音乐教师轮训一遍,有效提升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可吸收诸如已退休的音乐教师或该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培训工作,让他们为我省教育事业发余热、尽义务、立新功。

3.加强考核。国家即将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资格注册制和资格认定国家统考。我省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要抓住这个机会,落实好音乐教师的达标考核,不走过场,严格把关,切实优化我省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质量,促进所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认真备课、上课。编写教案,要认真领会课标要求,理解教材的体系特点和编写意图,并结合学校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精选、吸收、整合与实际相吻合的乡土歌唱教材,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斟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清晰、简明、实用;课堂教学要彻底摆脱那种盲目追赶流行“金曲”时髦,课堂充斥流行歌曲的极其幼稚、庸俗、不负责任的做法,严格遵循课标、课本、教案,紧扣以唱歌为主的作品演唱、作品欣赏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这三个教学底线,上好每一堂音乐课。从而促使学生一步步地达到课标提出的目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活跃课内外学习形式。音乐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痕教育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感受、体味音乐,在拍拍、蹦蹦的欢乐中受到浸染、熏陶,润物无声地受到教育。音乐课程自身先天就具备了充分的“活跃”基因。课程标准在“表现”这一教学内容领域的表述中,已经列出了十分丰富的音乐表现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结合校本特色活动,创造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例如,将学生带出校园,面对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赞美家乡,抒发热爱歌唱大自然的情感;面对在田野中劳作的父母兄长,赞美劳动,表达珍惜粮食的情感。又如,在课堂中可开展各种竞赛,比歌唱的质量(音色、音量、情感),比参与的积极性;比赛又可分为个体和团体、清唱、演唱等,个体赛比演唱水平和争强好胜的精神,团体赛则比合唱、齐唱水平及其相互配合的协作态度;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和积极性,形式不拘一格,不厌其新。

不过,无论什么活动,教师首先不仅要使自己动起来,还务必让自己感动起来,这是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否则,教师就是说破嘴皮,也难有身教效应。教师富有激情的范唱,即使嗓音差一点,也胜过光盘、音带中的歌手百倍,学生能与他们的老师歌同曲、情相融,是他们最大的课堂享受,最容易得到情感陶冶,最容易触动心灵。

(四)组建音乐社团,组织激励性活动,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组建学科社团和组织激励性学科活动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社团是特长生之家,特长生能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同学们积极学习该门课程。音乐课程学习更是如此。凡是组建音乐社团并开展了常规活动、创造了成果的农村中小学,其音乐教育教学状态都较好:课堂纪律稳定,情绪盎然,学生积极,教师轻松,效果显著,学有所得。据统计,在一个班中,音乐社团成员的人数达到15%,就能影响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逐渐实现这样的状态。音乐社团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即可,不宜细分,必要时,当然可按个体特长分别开展学习活动。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困惑出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71-02

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作为有失教育公平的一个问题,正逐渐成为相关学者、领导、家长、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针对内蒙古包头农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师教学、学校音乐课的开设情况,通过相关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包头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相关领导和教员们谋求切实可行的出路。

一、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困惑

剖析包头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现状,探究根源并抓住主要矛盾,是加快摆脱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具2005年统计,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各市、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

(注: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7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人口截止2004年底。)[1]

内蒙古包头市各区、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极不均衡。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的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快。这些因素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如青山区的赵家营村、张家营村和曹家营村以逐步成为“城中之村”。人口集中带给这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三个重要优势:一是便于管理、便于交流、便于改革;二是教育经费保障及时;三是信息传达及时。如青山区教育局“针对该区新接收的四所农村小学,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保障农村小学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办法,从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学校基础设施改造、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进行规划,确保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提升。[2]”因此,这三区的周边及市内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较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较为乐观。

而另外六个区、旗、县(九原区、白云鄂博矿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典型的“牧区”中的农业,“地广人稀”成为这六个区人口分布的突出特点。各区中的各农村小学具有离城镇远、分布零散、农村学校大于城镇学校比例的特点。例如,固阳县农村乡镇中心小学15所,村中小学18所,而城镇小学只有7所[3]。这项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比例远大于青山区城乡小学之间的比例。这六个区的乡村教育无论从学校硬件、投入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和临近的城乡教育相比相去甚远。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面临着管理不便、交流不便、信息传达闭塞等困难。尽管近年来我区、市级财政加大了对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但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证。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坚持留下来的教师也面临着教师老龄化和教学方法老龄化的现实问题。2004年,教育部便下发了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但是在笔者2009年的调查得知,这六个区的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有人对此深入进行学习,10%的老师学习过,时至今日再没有接受过深入学习课改的培训;72%的老师知道新课程标准,而18%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是什么。这项调查中突出体现了合格的农村音乐师资严重缺乏和教学方法落后的严峻问题。在此现状下,音乐教育很难讲求质量,甚至在人口稀少的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开设音乐课。

因此,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的主要根源。它带给农村一线教师“显现”的困难大致可以总结为: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经费缺乏、教师评价及鼓励机制不适用、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教育观念滞后等。

(二)音乐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关于中小学学生音乐兴趣及音乐素质现状,笔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从以上两项结果看:非常喜欢音乐的要比非常喜欢音乐课的高48%;喜欢音乐的要比喜欢音乐课的低3%;不喜欢音乐的要比不喜欢音乐课的低出22%;无所谓喜欢音乐的要比无所谓喜欢音乐课的低23%。内蒙古包头农村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矛盾突出。通过笔者访谈得出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除了由于教师本身能力有限,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外,最为主要的是农村学生对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内容非常不感兴趣。包头农村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不统一,初步统计有近五家出版社的教材在使用,而相关部门对课改后的教材使用培训极少,缺乏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材统一筹划管理与培训。

据相关部门统计得知: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有近五成以上的学生返乡务农,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八成。而在校学习的音乐课程内容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笔者的调查显示:包头农村中小学生通过音乐课学习歌曲的只占7%;通过社会实践、媒体广播、网络等学习音乐达到93%。农村学生在校学习音乐的教学资源贫乏,缺乏乡土音乐课程设计及乡土音乐教材,这些都迫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在校学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因此,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村实际相脱节是包头农村学生课堂音乐学习困难的另一个重要障碍。

二、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出路

根据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总结问题展望未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所有关注此问题人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应该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建立城乡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扶贫助困”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为包头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音乐教科书提供保障。兴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农村中小学中心校,以此改善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对无法实现九年一贯寄宿制的中小学应全面改善其音乐教学设施,定期筹拔专项资金,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农村各个中小学建立相应层次、相对专业的音乐教室,购买相应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教育信息化让包头市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式。

(二)加强包头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的培训力度。

包头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是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并存,因此,定购或自行翻译编写多民族语言或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诸如内蒙的长调、短调,蒙汉调,二人台音乐等都可编入农村乡土音乐教材中。购置各种民族乐器和具有地方特色音乐的乐器,开设相应的音乐课程。聘请和培养符合包头农村音乐发展的专业音乐教师,例如可聘请符合条件的部分乌兰牧骑的演员或民间艺人。同时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福利待遇,适当降低农村教师评职称的“门槛”,调动农村音乐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农村音乐教师资源不足和因为不安心农村工作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的问题。把城市超编的音乐教师鼓励到农村去工作,给新毕业的大学生更多走向农村教书育人的工作机会。

(三)搭建包头农村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平台。

首先,包头教育厅(局)要将农村中小学音乐活动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规划,定期举行中小学生歌咏、器乐等比赛,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者到专业地方学习或选送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其次,市、县(旗)、乡(镇)要根据地方特色,在包头农村中小学也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学音乐团体,比如合唱团、管乐团、童心演出队等。利用“五一”、“六一”、“十一”或地方风俗节日庆典活动、文娱晚会,让这些团体参与其中。第三,加强城乡音乐活动交流。每年,由教育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学生或音乐团体到城市学校来,让城市学生到农村中去,以一帮一、手牵手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城乡学生至少在音乐方面的互补和共识。

(四)依托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包头农村中小音乐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依托包头师范学院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事业长期“服务”,形成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新特色。第一,利用包头师范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较多的优势,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同时开展农村音乐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并培训包头农村音乐现代远程教学点管理人员和维护设备人员。第二,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优势,开展有效的农村地方音乐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等科研。为包头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农村中小学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图书资源丰富、信息来源广范、科研成果密集、教学设备较好的优势,可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教育调查和音乐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包头师范学院的教师可与农村基础音乐教师建立稳定的关系,提供音乐教学指导和咨询,参与教改实验,推广适合当地师资、设备条件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并根据当地对基础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新要求,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总之,解决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将是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除了积极呼吁相关领导大力重视,积极促成改革之外,作为从事少数民族农村基初音乐教育的教师们更需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不畏艰难的积极的寻求改变自我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引自:2009年1月12日包头日报《青山区教育局关注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女》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亮,韩荣芳,侯凤石.关于河北省S乡镇中学男女生教育现状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0:240-241.

[2]王珊槐.关于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和思考[J].群文天地,2012,17:236.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4

乡镇中小学美育现状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相关部门于1999年6月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美育并不仅仅只是美术教育,虽然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方法,但是广义上的美育是美的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这就要求美育需要从这些领域入手,使学生们充分感知各种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生活情趣。而不应该把审美教育理解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因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一种提高人文涵养的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美育即美术教育的观点仍被大部分人所认同,这就形成了一定认知的误区。

而在乡镇地区,加上应试教育思想仍旧占据着主流地位,素质教育流于表面,美育依然步履蹒跚。本文通过对重庆14个地区(巫溪、万州、潼南、奉节、荣昌、涪陵、大足、铜梁、开县、渝北、酉阳、沙坪坝、江北、垫江、九龙坡、北碚)的乡镇中小学有关群体(532人)的美和美育的价值观和美育的认知进行了调查分析及对比,以期对乡镇中小学学生的美育提供有价值的事实依据。

二、调查内容分析

1.重庆地区乡镇中小学美育教育现状及分析

(1)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美的含义认识都集中分布在艺术与和谐之间,具有较高的统一性。

(2)对审美趣味的认识

整个地区对于善良、真诚、智慧的认同度最高。成熟的审美偏爱有其相对固定的中心,但又不是偏狭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常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成熟的审美标准是普遍性的,对审美创造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符合大部分审美实际。6个群体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统一性,这对于学生的爱美教育来说是一个基础。

2.审美教育

(1)美育的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中能准确认识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的人数只占到总体的30.53%,中学生中能准确认识的也只有48.92%,还不足总人数的一半。

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忧心。为此我们对学生周围的环境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的情况更为严重。

首先,是对于美育的含义,学校和相关机构方面能准确认识美育的仅占到50%,而且剩余的50%都认为美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教育。家长和教育机构方面也只达到60%、55%。在调查的6个群体中,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仅以72.58%的准确率位居第一。家长、老师、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的对于美育的认识误区是造成学生们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美育的基本知识普及程度严重不足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是在谈及美育应该涉及的学校课程时,在老师、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之中认为学校涉及美育的课程只包括美术、音乐、语文的概率至少为10%,大大高于其他学科的4%。这是一种对美育的不全面认识,再加上对传统豆芽学科――音乐、美术的偏见就直接导致学校、老师、教育部门对于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大大减弱。

最后,是学校、相关机构单位对于美育活动的开展始终处于于一种被动状态,超过半数的相关机构认为自身对美育的相关活动的建设是有待于提高的,但是对于其他机构的联系合作态度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占到75%,而学校甚至达到了87%。相关机构是美育的重要实施基地,对于整个社会的美育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积极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美育的态度

①美育的重要性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美育知识普及程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重庆地区各个群体对于美育的重要性还是给予了比较高的肯定,认为美育重要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75%。但是校方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美育和艺术教育的误区,同时认为美育很重要,那么就直接导致了学校美育很可能存在着以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情况。把美育的功能局限在学生艺术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之上,加之认为涉及美育的学校课程仅包括语文、美术、音乐,这就大大削减的美育的作用。而导致学校对于美育的认识误区和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还得深究于乡镇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乡镇教育机构的认识,而其对于美育的认识准确率仅达到55%。

在认为美育十分重要的群体更多地集中在小学生、家长、老师里,而家长和老师在美育含义的基本认识上是都明显优于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的。这也证明了普及美育知识对于提高美育的重视程度是极为关键的。

②开设美育课程必要性

各类人员认为开设美育课的必要性呼声高:尤其是校方高达100%;教师94.54%;教育机构93.33%,只有中学生认为开设美育课程的必要性低于70%,其它都在80%以上。这些都说明各类人员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很大提高。

中学生希望在美育课堂上得到艺术修养的占29.75%、鉴赏能力的占24.71%、专业技巧的占19.45%、情感体验的占15.10%、外界信息占9.15%,其余占1.83%。可以发现中学生对于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这也符合美育的要求,可是为什么在开设专业的美育课程的必要性上,中学生的认同度是最低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学的美育课堂现实情况到底如何。

首先,是课时设计上。大部分的乡镇学校在课表上设置了每周1~2节的专业美育课程(美术、音乐),但是由于缺乏教师以及应试的种种原因使美育课程无法保质保量的进行;

其次,是老师的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的缺乏。根据校方的数据反映:13%的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音乐教师;47%的学校美术音乐教师来源是相关老师兼任。那么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受不到较为专业的艺术教育,更何况是美育教育了。

再次,是课程的内容。从学生方面了解到,现在乡镇地区,由于对美育的认识偏差,在音乐和美术课堂上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情况依然严峻。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虽然上课的主要内容是相关理论及鉴赏,但是因为老师自身知识储备及教学技能问题,对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专业,传授方式单一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这样的课堂上当然难以获得所需求的艺术修养及鉴赏能力了,而且加之在中学的升学考试制度下,美术和音乐学科成绩是不被纳入评比的,课时又总是被主科挤占,学生更加觉得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了。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紧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从而改善教师配置状况。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乡镇教育机构对上级主管部门有一种依赖性,不够积极主动,得过且过的思想比较严重。

(3)审美能力

①对学校环境的审美感知

学生对于学校环境的感觉虽然排在第一位的都是舒服,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仍旧有18%的学生对于学校的环境是持一种中性偏下的态度,而这种概率在中学生之中甚至高达到46%(其中近20%是没有感觉)。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环境的态度是不够满意的。

为什么中学生在对美育的认识的准确率比小学生高的情况下,对学校环境的感觉却更低?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探究,发现在应试教育下,中学比小学更为强调考试分数,所以中学生的活动休息时间大大被考试科目任务所挤占,再加上真正意义上美育熏陶的缺失,学生对于美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导致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麻木不满。

②对美术专业名词了解

学生对于这些名词的了解度都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还存在这一题空白的情况。除此以外,学生对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了解度还不足2.4%

要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认识了解的来源途径。通过调查我们得知,这些认识的来源顺序情况如下:媒体(书、电视、网络)、老师、家长、同学。其中孩子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39%,老师28%,家长15%。

至于家长、老师了解度最低的是《父亲》。这说明本地区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度还有待于加强。媒体应当更多地担负起传播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责任,使广大人民了解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而让美育也能与时俱进。

三、创美教育

1.看图形想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力想象力不够丰富,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75%,笔者认为这和长期进行应试教育是有直接的联系的,甚至有学生直接联想到了数学的公式以及考试,基本上形成了定势思维,失去了美好的想象空间,丧失了创造多种美的能力。

2.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超过3/4的学生在这里写上了励志的名言警句,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虽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名言警句,鼓舞斗志的,但是过于统一了就会使学生失去很多其他方面的美好感受。这些很明显是受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同学、偶像、家长等等,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在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四、结论及问题讨论

1.本地区对于美的认识偏向较为统一,对于学生的爱美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教育机构还是相关机构对于美的认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统一性,这对于乡镇中小学生的美育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通过和被调查人员的一些交流,中间有相当多的人对于美的认识仅仅流于表面,雷同于一种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标准答案。笔者认为这对于美育来说是一个潜在的不容忽视的根源性问题,就是因为美的观念不能深入到人的精神层次才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出现,我国的美育教育事业才长久地停留在政策理论层面,只有从根本意识上解决才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美育的发展。

2.对于美育的基本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不能深刻认识到美育对于完善人性的重要作用。

美育的基础性知识普及程度还有亟待加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美育这一“软任务”、“慢任务”相关单位人员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被动与应付思想。美育的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也推进了乡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美育的相关单位人员也应当把眼光放长,远抓住机遇,积极把美育发展壮大起来,为我国的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不可多得的社会美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被闲置,甚至还未被开发保护利用;有的被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被私人占用,甚至圈地为界,收取高额的参观费;有的即使对外免费开放,也没有对参观者起到很好的宣传熏陶作用,没有配备相关的讲解设备人员。这些都是社会美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是学校专业美育课堂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美育课时得不到保障,专业老师欠缺,主管人员部门的失位,教学资源开发的缓慢,都是导致学校美育的得不到落实的原因。

五、对策与建议

1.立足当地文化背景,积极寻找情感突破口,使美的观念深入精神层面

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办法,统筹社会各种力量,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等各个角度加深人们对美的理解,使爱美、尚美的观念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爱美所以育美,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把美育重视起来。例如,本地媒体部门可以深入挖掘相关文化资源制作科普片;根据传统节庆,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亲民性强的活动展览;本地优秀工作者工作精神汇报;创建城市名片等。

2.加快对美育知识及审美理论方法的普及程度,尽快解决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美育基本的要害部门需要加紧对美育知识的普及,帮助其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与审美的必备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美育参与的积极性与美育的教学质量。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册、主题宣传片、赛课、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以及督促机制等。

3.从理论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切实可行配套的方法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各家庭的不同情况,抓住地区、学校和家庭现有优势,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寻求贴合实际的高效方法。例如:北碚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如雅舍、老舍故居、张自忠墓、缙云山等,组织深入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情操;沙坪坝可以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和众多博物馆展览馆保持联系,定期参观,提升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学校之间举行交流工作会议,保持沟通联系,吸取美育探索经验,共同发展。家长和学校之间密切联系,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并相互督促,以期更高效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完善的人。

4.重视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言传身教

社会各界的成员都应当在生活中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知识,并加以不断实践总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并将爱美、审美、创美的知识方法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特而完美的人。

总之,虽然美育任重而道远,但是相信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学校、老师、家长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的未来将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曹廷华等.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赵淑华.新编美学基础教程[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4.

[4]聂振斌.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湘西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的湘西农村中小学,却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湘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对湘西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对湘西农村多所中小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促进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够

在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课表上所呈现的课时量形同虚设。领导教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人们普遍认为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领导业绩的的指标。因为音乐课对升学率没有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常常被看作是“副科”。现有的课时,通常会被“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挤掉。音乐课的开设与否,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认识如何,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常不被领导重视。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思想,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美育教育,把学校的音乐课看成是可有可无,可以任意调剂的学科。

2、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发现,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这样的一个现状:音乐教师基本上不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为了适应政策的号召,一些老师通过函授拿文凭,成为“专业音乐教师”。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就连基本的识谱、基本乐理都不会。

由于音乐教育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学校便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取而代之的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一个老师兼教几门课,这是常见的!湘西经济落后,导致中学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限制。

3、教学设备欠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教材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并用多重形式呈现(如:录音带、录像带、VCD等)”,“标准”在教学硬件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而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欠缺,音乐课还停留在“喊唱游戏”阶段,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偶尔上节音乐课也是在班里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常把限有的经费投资在“主科”上,例如:购买些化学、物理仪器等。受“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的禁锢,作为“副科”的音乐课,改善其教学设备更是遥遥无期。

4、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不够

湘西以土家族、苗族居多,传统的苗族人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真实的原生态歌曲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音乐文化。湘西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深刻地理解湘西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并使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对保护湘西的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教育机构在思考本地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一些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脱节。例如,苗族的传统芦笙节,每到节日之时,芦笙吹起,载歌载舞。然而,湘西大多数苗族居住地区已经淡化这样的节日,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慢慢地被“潮流”侵蚀,不仅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被“汉化”,更有被取代的危机。

5、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保证艺术教育经费。”对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农村,专业教室、钢琴等设备由于经济所限短时间内可能实现不了,但是,对于价格不是很昂贵的电子琴之类的常规乐器应予以保证。县、镇教育机关的教育经费有限,本来就不是很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加之分歧又多,投入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就少之甚少,甚至没有。有限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教学开销,根本谈不上购买音乐教学设备。

二、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中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苏霍姆林斯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各领导老师应牢牢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音乐教育来加强和引导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这就要求各阶层领导老师转变观念,打破升学率的禁锢,大力发展美育,改变“只有升学率才能救学校,才能发展学校”的看法。

2、城乡互动

积极推行合作学习,加强文化交流是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迫切的教学需求。音乐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在强调校本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努力与外界联系。县、镇、学校领导应鼓励一线教师进修学习,鼓励其组织学生参加城镇的音乐演出、比赛。鼓励其到艺术学校,省、市优秀的学校观摩教学。在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城市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革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地组织教学。

3、因地制宜,发展乡土音乐

湘西音乐艺术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苗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农村中小学,不闻钢琴、小提琴之音,但得清秀山间之鸟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用树叶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极易融入音乐课堂,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湘西苗族有着广为流传的山歌。乡音演唱的山歌,成了湘西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或表达苗族人朴实、善美的本性,或表现苗人强悍、勇敢、向阳花的性格。山歌是苗族人的社交工具,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本区域的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实现音乐民族化,避免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身上逐渐“汉化”的趋势。

4、加大音乐教育投入,优化音乐师资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根本上要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首先,政府的投资,这是资金筹备的主要渠道。其次,利用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有利契机,解决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合理利用湘西美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吸收社会资本,弥补教育资金短缺。

湘西农村的音乐教育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巩固现有师资,提高其福利待遇和地位,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其次,鼓励音乐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再次,大胆引进专业音乐教师,解决音乐教师不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俊英,农村实施音乐教育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24(4):74-75.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6

调研工作采取资料调查法、个别访谈调查法、表格调查法等方法,分2个层面进行:一是各地填报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二是从每县(市、区)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全市33个乡镇和60所中小学,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调研人员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分析,对所查数据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认真核实。

调研工作得到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各地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为调研组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一、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各县填报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基本情况

专任教师数教职工数编制数空编超编数

小学216092392723144783

初中137111641220434-4022

高中5426687850901788

合计407464721748669-1451

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基本情况(见表2、3、4、5)。

表2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基本情况

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424317.7278411.6265011.0319813.3383516.0303712.6418017.4

初中374622.8389923.7230914.1169210.314428.79725.9235214.3

高中213631.1121017.687212.65568.12493.62533.6185126.9

表3全市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基本情况

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未定职教师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690.71274353.21021042.68053.3

初中11847.2720143.9765046.53772.1

高中83112.1196728.6361752.64636.7

表4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中专中专以下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3155.5997841.71212950.75052.1

初中478729.1902655.0241014.71891.2

高中30.04448565.278011.3150021.81101.6

表5-1全市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思想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社会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其他当年

不任课

小学教

师数量56089477800776705498355646530421139232

所占百

分比(%)2.641.436.13.63.32.31.62.92.51.90.61.1

表5-2全市中学专任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技术其他当年

不任课

中人

数1026220423798455647998858811842386531351297108613

%7.516.117.46.24.15.86.46.413.42.83.92.52.10.84.4

中人

数32984683751047426823729574214524813517910261

%6.115.615.49.48.74.94.45.413.72.74.62.53.30.24.8

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集中,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队伍各学段均缺编。由表1可见,小学段超编783人。但据调查分析,实际小学缺编严重,一是非教学人员(多为接班)比编制规定超66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二是外借教师55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2.5%;三是病休教师(重大病号)20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6%;四是联校机构占用小学教师编制129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5.9%。合计占用小学教师编制45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21%。若与超编783人相抵,实际缺编3802人;初中段缺编4022人;高中段超编1788人,但与办学规模相比,仍存在惊人的缺口。目前我市高中在校生12.1万人,是五年前的2倍,而编制仍以五年前在校生为基数,实际应增加编制4615人,高中段缺编2863人。因此小学和高中实际缺编6665人。

3、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初中段化学、地理、历史教师富余,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编严重;高中段整体学科教师缺编。据调查,有的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某一科或几科教师偏多,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被调研的村小学及教学点的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运河两岸、音乐、体育、美术8门课,长年累月一个面孔贯穿始终,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现象。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及艺术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80%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某乡镇四处完小三个教学点中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上音乐课只能靠听录音带,搞歌咏比赛,开运动会都十分困难。小学外语缺口最大,某乡7处完小和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镇5处完小,4个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乡小学只有1名英语教师,只能跨年级教学和“走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职工构成结构不合理。非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比例偏大,全市中小学非教学人员编制5143人,实际超编1328人。

5、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的占46%。某乡共有小学教师84人,平均年龄47.2岁。目前,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年龄越大。

(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被调研的33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聊城大学曾对来自4个县参加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是多数达不到初中英语水平。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某县两个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的教师仅为3%。其他教师第一学历均为电大、教育学院、中师或是接班人员。某乡镇中学第一学历正规师范专科毕业3人,其中1人是校长,1人是教务处主任,只有1名专任教师。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见表6)。据调查,某乡镇民师转正97人,占全乡小学教师的61%。由于民办教师普遍学历偏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某办事处民师转正的小学教师中经常被学生家长电话投诉的达13人,另有5人主动申请离开教学一线;某乡一民师转正教师长年在教学点教小学1、2年级数学,由于学校合并改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但分数式她都不认得。

表6全市农村小学民办转公办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民办转公办教师数比例(%)

全市18945942649.8

(三)我市中小学代课教师依然大量存在

1、分布广泛。从地域看,多数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愈严重;从学段看,小学和高中代课教师较多,初中相对较少;从城乡看,代课教师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较为集中,城区中小学总体偏少,主要存在于高中学校。

2、数量较大。根据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代课教师有2690人(参见表7)。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在调查表中显示没有代课教师,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一些县代课教师数量很大。某县代课教师总数达到1699人,占该县全部教师数的20.4%;某镇代课教师79人,占该镇教师的31%。估计全市实际代课教师约3500人。

表7全市代课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代课教师数代课教师比例(%)

小学2160921379.9

初中137112241.6

高中54263296.1

3、素质不一。高中段代课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年富力强,很多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素质偏差,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有的虽具有相应学历但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隐患较多。国家已禁止使用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存在隐患较多。乡镇政府大多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管理上放任自流。在聘用上,有的由乡镇统一招聘,有的由村庄自行聘用,有的由学校自主招聘(按照规定,乡镇和村没有中小学教职工的招聘权)。招聘后,大多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在使用中,受当地财政或领导换届的影响,代课教师时有时无,去留不定。他们看不到发展前景,存在着临时观念,人心不稳,而且都有强烈要求转为正式教师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引发许多纠纷,这些都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稳定的消极因素。

(四)教师健康状况不乐观

被调研的乡镇中患偏瘫、心脏病、癌症、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教师一般有一二十人,一旦不能上岗,大都本人出资外聘代课教师。某县若学校支付代课费,财局不仅通报学校还扣发患者20%的工资。患颈椎病、腰椎病、咽炎等慢性职业病的教师就更普遍了。而教师的医疗保险还非常滞后,多半实行的是合作医疗性质的医保。某县医疗费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报销50%,1000元以下自费。

(五)教师工资仍有陈欠

调研发现,部分乡镇教师工资陈欠尚未还清。某镇党委、政府2002年12月15日为解决同年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书面同意联校贷款37.5万元发放教师工资,并承诺本息由镇党委、政府偿还,时过四年本息已达52万元,当时承诺仍未兑现。52万元的债务压在联校校长身上,每逢过年校长四处躲债,无心考虑教学工作。同时该镇还欠2001年6个月的教师工资。

(六)农村中学有负债运行现象

某县三个乡镇由于“普九”和功能性用房建设分别负债50万元、100万元、170万元。欠债只能从每年收取的学杂费中偿还一些。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后,债务偿还成为了问题。

(七)经费拨付运行不畅

目前,县教育经费拨付是由县财局拨到乡财所,由乡财所拨到乡中学或联校。而乡财所拨付不及时,影响正常教学。某乡2006年的生均公用经费5.2万元,县、乡两级政府各承担2.6万元,县财局已足额拨付到乡财所,但乡财所不仅乡政府承担的部分未拨付,县财局拨付款也未划拨。

(八)摊派教师订阅党报党刊

11月中旬正值报刊订阅高峰,某镇党委下达2007年党报党刊订阅一览表,全镇中小学教师要完成5.6万元的报刊摊派任务。夫妻均为教师的就要订阅2份聊城日报,需547.20元,教师意见很大。镇委要求,如果完不成任务由乡财所扣学校经费。

三、原因分析

(一)师资配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开始启动,2005年起在中小学全面推行。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必然会出现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二是教师学科间调整措施及力度未能及时跟上。一方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普通重视不足,没有按时开足课时。三是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师资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农村教师观念和教法陈旧。四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新机制未能有效构建,知识更新与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少,缺少持久有效的专业支持。致使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外流,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

(二)教师编制标准不适应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市农村小学缺人问题主要是编制标准低和班额小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小学编制标准未能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和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编制核定未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出现了“一刀切”现象,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与城市倒挂。

据专家测算,现行的农村教师编制标准须在校生达到300人时才适用[1]。农村人口分散,效能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到了极限,受走读半径限制小学(教学点)仍然比较多,分布较分散,班额较小。据统计,目前农村小学班额在35人以下的班级占60%(其中班额在25人以下班级占25%),这使得农村小学按编配人无法满足需要。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按山东省执行的城镇师生比1:19核准编制配置师资,并折合成班级数计算,或者按教育部每班配备2.1—2.4名教职工的折算标准,基本符合我市的状况。

高中教师缺人问题主要是核编工作滞后造成的。省里规定,教师编制三年一核,上次核编是2003年,依据2001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十五”期间,我市高中规模逐年扩大,至2006年,学生数已经翻了一番。但教师编制没有随高中规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教师补充出现受编制所限的困难。

(三)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职能(招聘录用,调配)仍没有到位,难以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将教师的管理权上收到县;已经上收到县的,尚有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将教师人事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教师管理某种程度仍处于多头并管状态。

一是教师流动困难。某县县域内教师流动需县长签字、编办审批,乡镇政府同意,县财局认可,方能进行调配,县教育行政部门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很困难。该县一个镇中学超编教师45人,向本镇缺编小学调配分流,至今一个也调不动,该镇小学由于缺教师,联校不得不外聘25个代课教师,每月支付7500元代课费,用生均公用经费垫付。二是教师补充不及时。从表8可以看出,小学、初中新教师补充数远小于自然减员数,教师进不抵出。某县自01年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政策取消后,至今尚未向农村小学、初中补充过新教师。其他县补充的教师多是到高中学校任教,能派到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某乡中学八年没有补充过教师,建校三十年没补充过音乐专业教师。某乡联校校长说:若再不补充年青教师,小学校长已选不出来了。三是教职工分流工作做得不到位。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但大部分县对非教学人员及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教师没有完全按规定进行调整和分流。

表82003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调出、自然减员和补充新教师情况

a.自然减员和调出人数B.补充新教师情况C.净增教师数

(C=B–a)

小学16741113-561

初中1182790-392

高中6811563882

2、农村教师待遇未落实到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大多数县没有给农村教师落实“三金一补”的社会保障政策,个别县还存在城乡工资两个标准,仅有个别县落实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农村教师上浮一级工资的政策;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差,大部分农村小学多人一个办公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成为标准的走读教师;初中教师双职工有一间宿舍兼办公室,单职工没有宿舍。

(四)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人员补充和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有的县(市、区)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承诺多,行动少。在中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基础教育人力成本而不愿引进正式教师。尽管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大多数县区农村教师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划拨到县财政,再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实质上仍由乡镇财政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乡镇财政紧张,仅保障现有人员的工资就存在很大的困难,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乡镇政府普遍拒绝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

四、对策建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新的历史起点为契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有计划统一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制定中小学教师招录规划,根据学段和学科结构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小学段音、体、美专业教师每完小需各配1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两完小配1人,英语专业教师两完小配3人,同时兼顾专业语文、数学教师每学科4人,每乡镇一般4处完小,共需28人,全市共计3640人,可分三年补充;初中段分三年为每乡镇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每学科招录1名正规师范类专科毕业的教师,每学科有1位带头人,全市共计1200人;高中段要按现有学生数核算编制,缺编人员可分三年补充。

二是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者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要开展专项督导活动,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彻底清理的县(市、区),建议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三是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对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部门应会同人事部门做好安置工作。年轻教师可参照公务员分流政策安排进修或直接分流;年龄较大且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建议实行离岗政策,离岗年龄参照机关单位改革53岁,待遇不变,不占编制,这样可节省编制10513个,其中小学5698个,初中2838个,高中1977个,用于招聘新教师;非教学人员超编的学校,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其中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调整到教学岗位上去,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坚决予以分流;建议为重病教师办理内退,不占编制;精简联校机构,一般联校机构9—20人不等,且占用教师编制,建议联校机构设3人(1个校长,2个工作人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撤销联校。

四是积极稳妥地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建议出台措施,依法逐步清退代课人员,坚决杜绝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

(三)加大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师资流失问题。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改变目前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的发放途径,实行“校财局管”。既解决了教师县域内流动的问题,免去乡政府、县编制、财政部门繁琐的手续,又保障了学校经费及时到位。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国家规定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议落实农村教师的“三金一补”社会保障政策和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仍执行的20年前的标准(15元/月),建议适当向上调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

一是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教师队伍县域内统一管理。各县(市、区)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市委组织部等联合下发[2004]8号及市委、市政府两办[2005]30号文件的规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和校长队伍的管理,真正做到还权与教育。目前,这一政策市直学校落实较好,自2005年市直学校解决入编教师310人,2006年又解决96人,市财政每年增拨经费800万元,到2007年市直中学37个空编将全部解决。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尽快受权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招聘和调配农村急需的中小学教师。

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以县为单位按学生数核编的办法,试行以学校为单位,按班级数兼顾班额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改变由县编制部门直接核定到学校的做法,实现由县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依据在籍学生数、标准班额、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计算并分配中小学编制数额;创新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建议县(市、区)政府仿照县财政预算由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做法,将当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方案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实现人大监督、政府保障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可根据学生数量、学校布局调整、本县财政状况、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等,及时调整教师编制数量,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估。建议市政府在教育综合督导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督导,其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导。督导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落实、《县级政府近3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制订、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招录计划、农村中小学急需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的招录情况、教师工资发放机制建设、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情况、乡域内、县域内教师人力资源调动、交流、配置状况等。

(六)其他建议

1、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2、在乡镇驻地尽快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3、建议采取开放式的教师招录方式,走出去,到省内外的高等院校引进本专科人才,形成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广东乡土音乐;音乐传承;乡土音乐教材

1广东乡土音乐教育的建设情况

1.1广东乡土音乐教材发展的历史沿革

广府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为乡土课程和校本教材提供大量的文化资源,使中小学课程知识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最早的广府文化乡土教材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由一位名叫黄节(1837~1935)的顺德人编写出版了《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广东乡土格致教科书》。黄节独立编制的这三套教材,可谓是广东教育史上第一批乡土教科书,为广府文化的乡土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2004年起,广东省内各地各校开展了以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佛山市南海区平洲高中教师张汉锋编写了专门用于乡土教学的《粤剧艺术研究》,内容包括粤剧发展的源流、粤剧与佛山、粤剧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广东音乐与曲艺等。2006年,《广州市小学乡土音乐》获得审查通过并运用于教学中。2009年,珠海市斗门第三职中编写了《沙田民歌校本教材》,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编写了《咸水歌校本教材》。其他涉及乡土音乐内容的教材有《顺德人文读本》、《乡土中山》、《客家文化之都―――梅州》、《揭阳文化》等综合乡土教材。

2005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雷雨声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走进音乐世界》教材里,有独立的单元介绍学习乡土音乐,内容包括粤曲、广东民歌、儿歌,形式包括音乐欣赏、学唱民歌等,这是广府地区广泛使用的一套教材之一。

1.2广东乡土音乐在某些地区中小学传承的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要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作品纳入到音乐课的教学中。在《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指出:“教育必须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在民歌发源地的一些民歌爱好者、地方音乐教研组和个别学校领导纷纷响应,开展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活动。

以下是笔者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谈和资料搜集,了解到不同的乡土音乐在不同地区的一些中小学传承的状况。在广府地区的校园里传承乡土音乐是极个别现象,以下所介绍的学校都属于乡土音乐重点推广基地。

广东沙田民歌在2007年6月1日被正式列入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这个课题由珠海市六位沙田民歌爱好者发起的,并在同年10月12日,他们就如何保护、研发珠海沙田民歌举行开题报告。这六人小组借着斗门第三职中的教学平台,通过各种方式教学生学唱和欣赏沙田民歌。该校的所有音乐老师都被要求学习沙田民歌,以便在音乐课上教学生欣赏、学习。校园广播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播放半小时的沙田民歌,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目前六人小组一直着手编纂沙田民歌教材,把他们对沙田民歌的研究用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

咸水歌是中山水乡的特色民歌,在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咸水歌成了这个学校校本课程的“主角”。2001年,学校尝试性地成立了一支专门唱咸水歌的小型民歌队,校领导专门请来熟悉咸水歌的前辈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角色,一边辅导音乐老师一边教学生。2003年,该校正式将咸水歌写进了校本课程,民歌队员也逐渐壮大起来。2004年,学校正式把咸水歌当作音乐课的一部分,渗透到3~6年级的音乐课程中。2009年,该校正式成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点。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目前佛山活跃着数百个私伙局,但近年来佛山的粤剧市场一直在萎缩,观众日趋老龄化,为此,有政协委员提出要让粤剧进校园,在学校里推广普及粤剧教育。2002年,佛山市几所小学陆续以课内教学、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开始了粤剧、粤曲教育的探索,请来粤剧、粤曲名家为中小学音乐老师讲课。但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由于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粤剧教材的编写等多种原因,多所学校的粤剧教育于2007年戛然而止。

2广东乡土音乐传承存在的问题

以乡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新世纪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综合上述的情况来看,广东的中小学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标准》的指导思想,广东乡土音乐只在个别学校进行推广和传承,并不是在全市或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其传承问题突出表现在:

2.1地方和学校的乡土音乐课程意识淡薄

地方教育部门推广乡土音乐教育的力度欠缺,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学校难以实施乡土音乐教学,更不可能建立完善的乡土音乐教学体系。以上重点推广乡土音乐教学的学校,在乡土音乐课程实施、乡土教材的编写、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能够日益完善,但它们却在推行民间音乐进课堂时没有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参与。笔者认为这和地方教育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推广力度密切相关。

2.2学校经费不足

学校很难为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持续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重点推广乡土音乐的学校能够维持下去,全靠一批艺术家、爱好者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但最终离不开的却是当地政府的经费支持。学校的教育经费更多的是用于应试类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上面,能用到音乐课程教学上的很少。

2.3乡土音乐教学师资短缺

年轻的音乐教师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认识不够,乡土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要在学校大范围地传承民间音乐,首先要保证师资力量。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乡土音乐外,还要参与搜集、改编、创作等工作,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优秀民间艺术。

2.4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紧缺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8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由收集整理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9

【关键词】乡镇高中舞蹈教学训练困难对策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知能、气质于一体,对青少年各方面素质均起着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是很独特的一门教育,在高中学校教育当中并不属于高考必考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却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甚至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导致乡镇高中的舞蹈教学与训练面临许多困难,本文着重分析如下。

一、面临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一方面,虽然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废除应试教育,向以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素质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转变,但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的教改、考改没有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素质教育只是空口号。所以,应试教育仍在各学校内占据重要地位,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仍是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部分的县局领导和学校领导都认为高考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他的非高考科目都是次要的,特别是艺术类这一块。而另一方面,为完成国家素质教育任务的需要,使得每一年市县两级都要举行中小学文艺汇演,学校又不得不抽调教师学生组织训练和参加。在这种矛盾中县局领导和学校领导所奉行的宗旨,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最少的学生拿到最高的奖项。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就放在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则始终处于“冷门”学科的状态。从长远来说,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师资设备不足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舞蹈虽然好看,而且容易模仿,但是没有专职或兼职的专业舞蹈教师训练,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虽然目前我国有众多的舞蹈艺术学院,但他们培养的都是专业舞蹈人才,且很少有毕业生到学校去执教。所以师资力量的缺乏,让许多学校无法开设舞蹈这门课程。但大多数乡镇高中目前严重缺乏专业舞蹈教师。以横县为例,全县六个高中学校只有一个高中配备专业舞蹈教师。而其他五个高中都没有专业舞蹈教师。非专业舞蹈教师的示范动作做得比较差,不能给学生良好的直观感,所以,学生对教师所授的课也就不会有较大的兴趣。二是舞蹈教学设施不足,如专门的舞蹈训练教室。一般学校只重视体育训练场地的建设,至于艺术类训练场地,城镇学校尚未完全保证,乡镇高中更难保证。就算有,也因设备太过简陋,无法达到训练的要求和目的。另外,为参加舞蹈比赛而排演的舞蹈,有些学校因资金问题却不能提供服装、道具、排练场地、时间等,这严重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生兴趣不高

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乡镇初中学校只配备了音乐教师,舞蹈教师在每个初中学校几乎都是空白,所以,毕业于乡镇初中的高中新生,他们的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可想而知。二是毕业于城镇初中的高中新生,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既缺乏毕业于乡镇初中学生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平时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偷工减料;又好高骛远,总想一步登天,直接学习成品舞。三是训练时间有限。乡镇高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在下午五点半至六点半,舞蹈教师一般只能使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课外训练,但这个时间同时是学生的吃晚饭时间和洗澡时间,或者其他运动时间。所以,能用来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每次训练都不能系统地完成训练内容,给学生造成教师以应付式训练来完成任务的坏印象。

二、解决面临困难的相应对策

(一)转变落后观念

舞蹈以其生动的形象、多彩的舞姿、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吸引着广大学生在审美的意境中畅游,在舞蹈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体魄,提升素养。为此,舞蹈艺术有着它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功能。这一特殊功能,决定了舞蹈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全社会必须转变对舞蹈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强了解舞蹈的功能及舞蹈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作为主管教育的县局领导和各所学校领导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舞蹈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只有端正对舞蹈教育的态度,正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让舞蹈教育真正全面地走入乡镇高中课堂。

(二)充实师资设备

一方面,聘请或招聘是解决师资问题是最根本办法。一个优秀的专业舞蹈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一般包括舞蹈创编能力、理论教学的能力、电化教学(课件教学)的能力、专业技能演示能力、专业表演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等等。这是普通音乐或美术老师所不具备和能替代的。目前,城镇高中专业舞蹈教师尚未普及,更别说乡镇高中了。所以,从别的学校聘请专业舞蹈教师或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专业舞蹈教师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要改善舞蹈教学训练条件。在开齐开足舞蹈课程的前提下,各地要在办学经费中保障用于改善舞蹈教育设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篇10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妇女地位改观,农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者们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为日后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那就是乡村建设运动,它是由一些民间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发起,通过在农村兴办教育,发展生产,流通金融,改善公共卫生,移风易俗等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据统计,当时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本文试图从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角度,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谨愿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所补胭。

进人二十世纪,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主、科学等现代化气息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但这种新气息在广大农村的影响是微弱的,农民大众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早婚、缠足、迷信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到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先进的知识分子亲自将民主之风带到了农村,把科学之习送到了农民手上,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和农民业余生活方面。

一、妇女受到重视,社会地位有所改观

旧中国妇女深受传统礼教和习俗的压迫,处在社会最底层,而这种现象在风气闭塞的农村更为严重。进人近代以来,妇女地位虽有所改变,但农村妇女的状况仍然是不容乐观。乡村建设者们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负责人梁漱溟,1936年在山东省立十二校师范女生乡村服务训练处的讲话中,集中阐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认识。他说:“妇女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或说是文化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它是跟着社会大改造、文化大转变的问题而来的。”同时,他还看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不平等,认为“在社会上妇女的地位,妇女的生活,有改善的必要”。有鉴于此,各实验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逐渐受到重视。

首先,女子的受教育权得到重视,开始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建设者们鼓励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他们还加强对农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家事培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如定县专门设表演女平校5所,做推广妇女教育之实验,还为妇女开设有家庭缝纫纺织等课程。在邹平乡学村学专门设立了妇女部,使妇女有了自己学习和聚会的场所,她们可以边学习边从事编织等副业生产。惠平的乡村青年救护班从救护、卫生训练、父母教育和文化学习等方面对妇女开展教育。通过接受教育,妇女的文盲率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定县。据平教会1930年所做的调查和推算,定县7岁以上人口约为33.03万人,文盲约27.4万人,占83%,其中男子计17.01万人,文盲率约为69%,女子计16.02万人,文盲率约为98%。12一25岁青年中,文盲率约为74%,若单以男子论,文盲率约56%,单以女子论,文盲率约94%;到1934年6月底,全县14--25岁的青年中文盲占39%,男青年中文盲占10%,女青年中文盲占73%。可见,女子的识字水平明显提高了。虽然在众多农村妇女中真正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束缚妇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使女子有机会走出家庭,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其次,长期以来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压迫妇女的传统礼教和习俗被革除,这主要表现在缠足、早婚、买卖婚姻、溺女等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政府多次勒令禁止,缠足和婚姻陋俗在农村地区仍未去除。为了彻底取缔这些不良习俗,各实验地一方面在乡村民众中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以各种方式进行劝导,说明其害处。如邹平乡学村学中教员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带领高年级学生通过演讲、办黑板报、喊口号、讲话剧等形式宣传女子放足、禁止早婚、破除迷信等,并且专门编了《放足歌》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教给学生唱。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组织,制定具体条规,进行严格查处。具体表现在放足方面:邹平县专门成立了女子放足督察委员会与督察处,负责督察禁缠足的工作。各乡学设立了“放脚委员会”,具体执行县政府关于严禁青年妇女尤其是少女缠足的命令,如有再缠不放的,可以施以罚款。各乡学户籍室按户登记名册,检查落实妇女放足的情况。彭禹廷所在的镇平也明令规定30岁以下的妇女需一律放足,违者每月罚钱1000,至放大之日止。革除陋俗方面:邹平明确规定:“男未满17岁,女未满15岁者,不应订立婚约”,“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女家接受男家聘礼不得超过150元”,“违者按照行政法从重处罚其法定人及介绍人”。江宁实验区针对村中盛行的抢埔现象,明令规定禁止抢蠕。对于镇平农民的溺女之习,彭禹廷等负责人则制定法规,违者重罚,如果确属家庭贫困不能养育者,可送救济院收养。

经过各试验地宣传教育和行政查处,各地农村束缚妇女的丑恶现象有所消除。邹平第六乡乡学中“二十岁以下的女子次第把足都放了”,无锡各实验区婚丧改良成就显著,仅1931年1月就有3对新人接受劝导,没有大规模举办宴席。1934年11月至1935年3月,又有21户农民按照改良办法举行了婚礼,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江宁的抢婿现象也有效地得到遏制。总之,随着各项改良措施的进行,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再次,各实验地先后组织和成立了专门的妇女组织,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妇女自身的权益。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人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妇女组织开始出现,如女子夜校、保姆训练班、主妇会、闺女会、母亲会、女子放足委员会、妇婴卫生会等等。这些女性利益团体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妇女的自觉意识,提高她们的独立地位,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妇女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如邹平的妇女组织由乡学村学倡导成立并受其领导,活动主要集中在教育、风俗改良和公共卫生方面。妇女部在妇女中开展启蒙教育,传授生产生活常识。1935年首善乡率先成立的妇婴保健会,由本地热心此事的妇女义务承担,负责本乡妇婴保健,并在县卫生院指导帮助下,先后举办了家庭卫生训练班和保产妇训练班,为5个乡培训新法接生员近百人。江宁的母亲会则主要是向16岁以下的妇女传授妇女保健和育婴常识。汤山农民教育馆的民众学校妇女工读班,其宗旨就是利用乡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传授一定的文字、常识,并提倡家庭工艺以改进其生活。此外,妇女组织还协助成人部、儿童部等其他组织参与植树造林、修河筑路、宣传卫生常识等社会事业,在整个农村社会改进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分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突出表现,这更加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区妇女开始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传统礼俗的影响和束缚,农村妇女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一些乡村妇女在政治上逐渐觉醒。根据国民政府1929年9月19日公布的“乡镇自治施行法”以及1930年7月11日对其的修正,“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乡镇区域内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两年以上,年满二十岁,经宣誓登记后为乡镇公民,有出席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及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这样,女性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男性公民一样的政治权利。通过参加乡镇大会和乡镇长选举活动,一些妇女初次行使了民主权利,开始走人乡村政治生活。虽然农村妇女在实际参政水平上仍然有限,但这无疑是在农村长久以来僵化的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给妇女生活带来了一丝春风,启发和增强了她们的公民意识,社会状况有所改进。

总之,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各实验区,农村妇女受到了重视,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为日后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农民业余生活日趋丰富

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且能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在农村,由于生活简单,缺乏各种文化机关和社会组织,娱乐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吸毒等社会陋习盛行,缺乏社会娱乐又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因此,定县实验区工作者提出“凡想改良农村的,对于乡村的娱乐不能不加以注意,以求用娱乐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改良农民的习惯,增进农民的知识,启发农民的团体及社会的意识”。其他各乡村工作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把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农民从事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作为其改进农村的工作之一。

各种娱乐活动中最普遍的是茶园的设立。如无锡的民众茶园,其宗旨是“利用民众闲暇生活,由娱乐人手,以达提高民众智识技能,改良民众生活”。在茶园的壁间挂有许多含教育意义的对联、地图及通俗图画、标语等,还配有各种报纸、民众读物、识字挂图画片等。茶园的活动除了喝茶,主要有娱乐(打乒乓球、下棋、乐器弹奏、唱歌比赛等)、演讲、阅读书报、谈话(乡村工作人员与农民一起讨论问题)。此外,茶园还代农民写书信和各种契约。据统计,每晚都有40多个农民来茶园听书,结果“使民众之生活,得受陶冶,而有所改进”。晓庄学校的中心茶园,形式如同普通茶馆,只是壁间挂一些有意思而浅显的图表,并备有象棋、乒乓球等娱乐用品。茶园不准、吸食鸦片,只许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

平教会认为,戏剧在平民教育中具有焕发农民向上意识,介绍一般常识,施行公民训练等作用,因而“一方面研究实验乡村戏剧之内容与形式,一方面运用戏剧方法为农民教育之工具,以期增进农民对艺术的欣赏,创造民众化的戏剧”。他们根据乡村特点,创造改编了一批剧本,进行了多次公演,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在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师生则是排练文明戏,即现代话剧,然后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这些文明戏大都是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他们还组织农民自编自演节目,如贺家村演出的三天,每天的观众都在1500人以上,三天结束后仍有不少人要求续演。

另外,还有许多试验区建立专门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以供村民娱乐之用。如邹平贺家村村学办了一处村民文教活动中心—达德园,园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新剧社、音乐队、操场、武术团等,以上设施对全体村民开放。徐公桥地区先后建成体育场、公园各一处,供农民平常业余游憩之用。江苏省立汤山农民教育馆则建立娱乐室、民众运动场、弈棋室等。娱乐室内有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每间1日中午12时至1时开放,每次听众约70余人。民众运动场平均每日有三四十人加人练习,旁观者不计其数。举办象棋比赛时,参加者也十分踊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下棋兴趣。特别有意义的是,农民教育馆还专门设立了儿童乐园作为汤山全镇儿童游戏和运动场所。园中设备主要有秋千、滑梯、轩轻板、木杠、木马、石凳等,并经常组织儿童会、童话会、儿童运动会等活动。1930年总计人园儿童7294人,1931年8一10月份,每月人园儿童达一千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