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08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1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指什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的。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要想把启发式教学贯彻到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下面再来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是综合性极强且知识跨度比较大又注重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中学地理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映入学生的眼帘,培育着学生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此同时,地理学科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揭开自然界神秘的面纱,引起学生不断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学好地理,益处颇多。但说实话,地理这门学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和运用好教学方法。很多同学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但是苦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是由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当,让同学们觉得地理知识极难理解。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就仅仅是学到了书本上的、老师讲授的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他们并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展开联想过。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学得再好,它也是“死了”的知识。为什么说学生掌握的是“死了”的知识呢?因为地理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个事物、每种现象之间都是有或明显或微妙的联系的,真正把地理知识学活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可以运用相连性去解释的。长时间以来很多同学都把地理划分到副科的范围当中,普遍认为地理可学可不学,缺乏对地理学科的准确定位。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学科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地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断地给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不断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那么有些人就提出疑问了,何必要费劲费时地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呢?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无限的知识,老师讲、学生记不就行了吗?错!这些人的想法就是完全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宗旨,我们让学生掌握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把“金钥匙”,帮助学生打开探索知识的大门。这样教师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启发下收益颇多。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呢?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这里“材”是指课堂气氛、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是指不同的启发方式。因为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营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为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做铺垫

启发式教学中,“发”是“启”的目标,“启”是“发”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发”还要看教师“启”的能力和形式。所以在开讲前营造适当的课堂气氛就很重要。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并随时调节课堂上的气氛。“案例分析”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开场方式。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然后选择一些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案例,譬如,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环境恶化现象比较严重,像“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异常”“南极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名词会频频出现在新闻里。那么,引发这些污染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生活上的不便?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威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很积极踊跃地讨论回答,大胆地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再做总结性的知识概括。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课堂气氛就会比较轻松活泼,原本难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爱听奇闻轶事这一心理特点,在知识教授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故事,投学生所好,不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学科特点有的放矢,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自然地理重原理,需要理性思维。所以自然地理的讲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人文地理则重观念。人文地理主要从文化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一定的感性思维。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教学得多打比喻,触发联想。

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影响广泛且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针对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如何在高等几何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等各个环节合理有效地应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高等几何;射影几何;二次曲线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思想.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而思想家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创立的“产婆术”开启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中仍具有极强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可有意寻找一些既能结合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2)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沟通氛围.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类比联想、比喻联想和研究争论,教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影响的良性互动.高等几何是初等几何的进一步深化,被各大综合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列为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但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庞杂且难懂,因此其“难说难教”之说由来已久.启发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高等几何的学习兴趣,建立抽象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能使该课程易学易懂.基于此,本文将从高等几何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初步探讨在高等几何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等各个环节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启发式教学.

1高等几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几何是对空间进行描述的一种有效工具,是数学中最为直观、具体且与现实生活最为贴近的一门学科.高等几何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是几何发展过程中最富特色的部分,主要组成内容是欧氏几何理论、仿射几何理论、射影几何理论以及非欧几何理论,且变换群观点和公理化思想纵横贯穿其中,在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2].掌握好高等几何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等几何不同于传统的欧氏几何,具有自身的抽象性,因此不易理解.此外,由于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减少了教学课时,再加上教师和学生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等让高等几何的教学面临很多问题[3].

1.1根深蒂固的欧氏几何思维

欧氏几何是直观的,而高等几何主要研究的射影几何理论引入了理想元素(或称无穷远元素)与复元素,使射影几何从直观进入到抽象.如在射影几何里两条平行线相交于无穷远处(称为无穷远点),而无穷远点的轨迹是一条无穷远直线,且在射影变换下不保持线段的长度与角度的大小等度量性质,这些与传统的欧氏几何理论是非常不同的.这对于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欧氏几何知识,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欧氏几何思维模式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

1.2教学进度快、

“授之以鱼”教学法及知识结构不完整高等几何课程内容丰富、抽象,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采用“满堂灌”教学法,“授之以鱼”,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导致师生间缺少交流,学生少有时间主动思考,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教学分离.此外,由于课时较少,教学进度很快,许多蕴含启发性思想的定理也往往一带而过,如帕斯卡定理与其对偶定理———布利安桑定理的特殊情形,它们虽易于理解却不易证明,这些特殊情形的证明不仅蕴含着射影几何的核心思想,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二次曲线理论.最为困扰的是高等几何中有些核心内容讲不完,甚至完全没时间讲,这使得学生对高等几何的认识理解不全面,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不利于学生奠定基础,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与建构数学思想.

1.3忽视与中学几何的联系

高等几何与中学几何联系非常密切.中学几何学习的内容是欧氏几何,研究的问题往往比较直观,但其是所有几何的基础.中学几何中的概念与处理问题的技巧对高等几何的学习影响深远.高等几何虽然比较抽象,但内容和方法往往可以从中学几何中找到根源,是中学几何的深化,如无中学几何,高等几何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由中学几何一步步引申到高等几何,以及将高等几何中的某些结论在特殊情形下导出中学几何中的经典结论.这种只专注高等几何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忽视与中学几何联系的教学方法使得高等几何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不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尤其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犯绝对化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1.4重知识,轻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按照“公理、定义、定理、证明”的步骤去推理演绎,而对于概念的形成、定理的发现、公式的美妙之处以及理论的艰难发展过程往往只字不提,对课程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最多仅是一带而过,更不会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这使得课堂往往枯燥乏味,学生难于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慢慢地可能对这门课丧失兴趣,甚至厌恶.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建构有效课堂.

2具体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以下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尝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2.1备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能够有效利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在备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故备课中不仅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而学生基础有好坏之异,接受能力有快慢之别.教师应掌握这些具体情况,准确预料到在授课过程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才能围绕教学目的做到恰到好处地对学生激发疑问、启发诱导、促其深思,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利用启发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学有所获,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2课堂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启发式提问是最富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贮备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问.以达到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同时还可渗入故事启发、直观启发、类比启发等不同的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在此笔者以在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i)为了消除学生对高等几何这门课枯燥乏味与难教难学的根深蒂固的误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介绍一些这门学科的有趣发展历史及美之所在.如射影几何如何为绘画艺术提供理论支撑,及把对射影几何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笛沙格、帕斯卡、彭赛列、蒙日等人物的传奇故事串讲在课堂中,这会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i)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射影几何中著名的帕斯卡定理与其对偶定理———布利安桑定理[4]时,先给出定理,再画出图形,然后开始证明定理,少让学生参与其中.但如果让学生自己画一些特殊的图形感受一下这两个定理的奥妙,不但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教学过程也会事半功倍.(iii)二次曲线理论是高等几何中研究的重点,是中学圆锥曲线的深化.按照代数中根的判定定理容易判断非退化的二次曲线与无穷远直线有3种位置关系,分别称为椭圆、抛物线与双曲线,其几何图形依次分别为图1中的c1,c2(与无穷远直线l∞相切)与c3(与无穷远直线l∞有两个不同交点)[5].但这种方法虽然易于解释,却不易理解图形为何如此,笔者发现众多学生仍不明白为何抛物线与双曲线会形如图1中的c2与c3,这是因长期以来受中学几何中欧氏圆锥曲线图形的束缚,我们这里仅给出双曲线的几何解释.图2中的(a)为我们熟知的双曲线标准图形,设直线l1与l2为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在拓广平面中,双曲线与其渐近线相交于无穷远点,如图2中的(b)所示,设双曲线的左上支与l1相交于无穷远点p∞,而双曲线的右下支与l1也相交于无穷远点,又因一条直线只有一个无穷远点,故以上两无穷远点实为一点,即l1的无穷远点p∞.这说明双曲线的左上支与右下支通过无穷远点连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形象地理解为双曲线的左上支一直向上走会碰到无穷远点p∞,通过p∞继续向前走即为双曲线的右下支.同理,双曲线的左下支也与右上支通过无穷远点Q∞连在一起.这时就可理解为何双曲线是形如图1中c3的封闭曲线了.(iV)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具体的图示、模型、动画演示等直感性很强的示例,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以此对学生进行直观性启发,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进而让学生感受射影几何的神奇与美妙.

2.3课后体现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后精挑细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避免对知识点机械重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借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总结

高等几何课程不仅仅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整的几何公理体系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及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故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龙淑,王新兵.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6):6-9.

[2]王继顺,周明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等几何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04-105.

[3]李雪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初探———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152-155.

[4]梅向明,刘增贤,王汇淳,等.高等几何[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特色要求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教师导读激发。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教师启读、精讲。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学生的理解精练。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4.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4

教师应在学生错误的动作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纠错。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注意学生的模仿和相关动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当立即予以指正,并作为典型问题,启发学生不要出现类似错误。

在纠错时,教师应运用自作自找的思路进行启发,不直接指出,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了解自己的错误,引起思想上的重视,以及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教师还应在课堂训练一定环节和阶段中,进行总结和启发,掌握好时机的选择,待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心理和生理上容易松动和把握不精确时,教师应在此时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启发,引起学生长久、牢固的记忆。在小结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规范动作和失误情况作出点评,并启发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教育。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对篮球的教学,在教学中可应用感情启发的方式。在篮球活动中,对感情的启发教学较为重要,若队员得到高兴、快乐的情感训练时,教学效果较为理想,若感情的体验是悲伤、厌恶时,教学效果会变得较差。教师应恰当掌握感情启发的应用,以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和接受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应对掌握技能较慢的学生在感情上积极鼓励和启发,不能严厉批评,致使学生受挫自暴自弃,对掌握速度较快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做较高难度的动作,积极进行情感教育,既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不能让学生骄傲自大。教师应合理运用情感和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在进行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对比方法。例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几种方法的对比训练教学,让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进行比较、优化技能,受到启发,使学生在启发中不仅创新篮球的技术,而且改善学习方法,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应用比喻启发时,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生活常见和教学中常用的形象比喻来启发学生。例如,对教学当中羽毛球教学,用形象化的“看手表”比喻反手击球前的架构,指导学生在手背和击球面要朝向自己脸部,形成看手表的动作,这就是内旋的动作启发。

在外旋时,教师可把动作比喻成“按图钉”,指导学生在反手击球时,运用大拇指顶压拍柄。在打羽毛球时,教师还可用拉弓射箭的启发方式对学生进行正手击球时的动作进行讲解,在正手击球之前,大小臂的夹角应大于90°,由于大小臂的运动半径较大,发力的空间就会强大,像拉弓射箭一样。在指导学生运用击球时,形象地说明击球面旋转的不同角度可称之为“方向盘”,把大拇指放到球拍的斜棱上,击球面能旋转180°,可把球打到球场的任何位置。这样,学生强化了记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实际羽毛球的练习中牢记教师的这种教学,活学活用。

三、结语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流体力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21-02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针对这一现象,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从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学生处于“愤”或“悱”的状态,之后才是教师的“启”和“发”。也就是说,学生要先经过努力思考,却仍不能解除心中疑惑,这时教师才应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所以说,启发式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应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学,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不得。启发式教学的第二步才是教师的指导或引导,无论是对语言的精准表达,还是解题的思路或技巧指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三步,是对学生刚刚解除的疑惑进行考查,以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熟练掌握,以期学生能在学会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与“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相对立。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

二启发式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实践

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看,教师要想启发学生,其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疑惑,并且是在思考后不能解答的前提下,才进行启发。因此,老师的职责是如何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在学生迷茫而无所得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1.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精心营造启发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重视后用启发式教学。每一位教师应从教学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营造启发式教学情境。

2.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流体力学课堂中的运用

第一,总结式启发和回顾式启发。流体力学是以流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受力及静止、运动规律。前后知识逻辑性强。每部分知识结束时,应及时总结,进而抛出新问题,引发学生课后思考。甚至可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先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从没解决的问题入手,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完“流体静压强的两点特性”后,可及时让学生思考,如果流体是运动的,那么其动压强是否还具有这两点特性,从而引发学生的疑问,这样不但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静压强大小与作用面方位无关的原因,还会使其带着兴趣去学习流体动力学的内容。

第二,现象启发式。流体力学课程概念多,前后内容逻辑性很强。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人类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浅显到深入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时应经常与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现象相联系。例如,讲“流体黏滞性概念”的时候,让大家思考手接触不同流体,如空气、水和油时的感觉,从感觉上区分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黏滞性,并认识到它们与手的黏附力不同。接着让学生分析原因,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黏滞性的本质是内摩擦力的结论。

用现象或实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明白,流体力学中的概念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与现象紧密联系的。对这些本质的理解及知识的获得反过来可以解决、解释很多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并能从本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第三,对比式启发。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对比方式:一是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规律进行对比。例如,在讲气体能量方程时,与前面的液体能量方程对比,说明气体能量方程形式上的不同。再如,气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与液体相对比,甚至把流体的压强分布与粉体或固体的压力进行对比。这样,可以使知识的区别清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二是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加速对新知识的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将理想元流伯努利方程、理想总流伯努利方程和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的成立条件及方程形式进行分析对比,可贯通旧知识和新知识,使学生加速对后者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加深的过程。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断提升和深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分析得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对比,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书本知识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第四,练习式、作业式启发。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方程较多,因此,进行习题训练成为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思考题的练习与讨论。在课下作业题目的布置上,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典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于一些难点,教师在启发和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逐步深入,在争论中得出答案。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6

关键词:启发式;正向启发;反向启发;观察启发;推理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扩散启发;讨论启发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里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并未说明怎样去启发、怎样去引导学生进人“愤、悱”状态的具体方法。由此可知,在古人那里,强调启发式教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学技巧而言.的。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已不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各学科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何种教学手段,只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激情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精神,都可视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是两种相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是激发“愤、悱”的情境和实现“启、发”目的的有效途径,,但提问必须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不论进行哪一种类型,哪一种方式的提问,提问前对伺什么、怎样问、问哪些学生这几个问题胸中一定要有数,切忌盲目、随意地发问。下面就课堂提问这种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在讲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的两党合作的原因和条件时,可提问:两党性质不同为什么会合作?学生在思考时可再提出一些问题来辅助学生思考:中共有没有合作愿望?有没有合作愿望?为什么?两党性质不同但有没有相近的目标?中国人民当时面临的敌人力量如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1927年的中国共产党是否与现在的中共一样成熟?通过这些问题一层一层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并且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掌握。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投影、网上信息的资料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让学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示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特点?接着再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是哪种类型的工业较多?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深刻影响,进而进一步得出认识: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夹缝中发展的。

四、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晶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六、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七、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人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丁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明抬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八、讨论启发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形式

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应用,能够使历史教学效率大大地提升。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巧妙使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讲述过程中的启发,以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抓住拿破仑这个关键性人物,根据拿破仑是“双刃利剑”的论断设置启发式教学思路。一是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法国资产阶级为何要选择拿破仑?二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国内分析,拿破仑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利剑”?在国外,拿破仑又是如何发挥“双刃利剑”作用的?在这样带有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下,学生在思考时会有明确的方向,思考问题的针对性更强,避免走弯路,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三是采用启发式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解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时候,可以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二、巧妙设置启发式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探究

初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设置的启发式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探寻问题背后的答案,直到完全找到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问题的设置。从不同角度设置启发式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正面进行发问、进行启发。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出启发式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如,在教学与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步骤:(1)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纷纷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反面进行启发式发问,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让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如,笔者从反面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的现在可能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纷纷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有利于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环境。

三、设置发现式启发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运用发现式启发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启发式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的方式获取知识,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在发现式启发模式下,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四、注重多种启发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启发中不断提升

1.采用观察启发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察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发式引导。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一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情形的图片、影像资料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理解日寇凶残的本性和中国抗日的不易和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笔者以近段时间的事件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事件的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深刻了解属于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坚持理国,让学生从事件认识到爱国与每个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2.采用对比启发方式

对比启发也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指的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如,将中国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发展起来。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受到了教育界,特别是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

一、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启发式教学,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的特征有二: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教学内容,做到难易适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二是教学互动的民主性,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性。要求师生在教学中应当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有勇气针对学习过程中未知、不理解甚至教学内容中的谬误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灌输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学习”而言的。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实质在于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学习,自主参与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等良好的心态。

二、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主动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探明数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认识数学能力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学习数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如果一些狭隘的认识左右了学生内在的认识和情感的话,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会存在严重问题。

2.接受数学信息的能力

数学中常见的文字、符号、图像(形)等3种表达语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达语言所导致的接受方式的差异,不同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及理解程度会因人而异。

3.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学习的核心。分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角度问题,但主要看是不是自主选择分析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数学本身是从量和形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概念、命题,及各种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认识其内涵和本质。

4.反思能力

学生是否对数学感兴趣,是否喜爱数学,是否对数学学习持有正确的态度,是否乐意克服困难去解决数学难题,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情感体验、倾向性特征、行为表现的自我反思,自觉反思不仅成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优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构建启发式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构造一个简单的情境,而后教师对问题换个提法,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调动起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面对这些,教师不应该去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比较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从提出问题到解决的过程,进行加深理解,并适时总结解决方法。这样,把探索问题的主动权推向学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优秀的教师善于培养学生潜在的动机,使学生因解决某个题目或问题而感到愉快,从而对于这类问题及衍生的问题更加发生兴趣。以讲授法为例,教师在讲授时要讲得生动有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所讲授的内容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接受,使他们的学习从死记硬背变成富有意义的学习,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智力。在讲述时,教师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的讲课思维之中,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师生间的共同活动。

3.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门的训练可使学生从中逐渐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逐步提高观察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供观察素材,用启发性谈话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发现,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思想性、系统性及启发性的结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课、如何思考、如何记笔记。起初,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指明哪些是重要部分,并写在黑板上。以后,教师就让学生独立记笔记,在听讲后,把要点追忆在笔记本上。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或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就笔记的不同记录方法进行交流,以此提高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形成“比、学、赶、追”的学习氛围。

5.提高自身的知识及业务水平,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首先,是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弘扬勇于探索和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并坚持数学的素质教育方向。其次,应该在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下工夫,切实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在推行启发式教学中,由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灵活,使得学生思维更为开阔、灵活,想象力也就更丰富,学习过程中会常常提出许多“不合常理”的问题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精心备课,并设计教案,充分估计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的“内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外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师这个“外因”通过科学的途径,让学生这个“内因”发生转变。从而,在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数学思想,树立了科学的数学观。

参考文献:

[1]李田秀.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9):73.

[2]岳桂杰.启发式教学在机械类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职体育短跑专项

中国分类号:G8

短跑作为中职体育教育中重要的专项之一,除了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学习主动性,更需要教学方式的牵引,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将可利用潜能最大化发挥的作用。本文同过对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取得了如何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在中职体育短跑专项教学中的方法和经验。

1.实现调查分析

作为中职体育教学机构其教学目的主要在于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的全面性发展教学,为了提升学生对体育专业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将教学状态调整为当下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必须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真,所以本次试验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真实心态,另一方面作为一份数据作为对中职体育短跑专项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其实就问卷调查形式的测验或者说与学生真感受的沟通,相关中职教学机构之前也有过同样的方法,基本学生对于传统的中职体育短跑专项教学的态度都大致相同,下面这份数据是其他学院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这个图标是通过问卷调查后结果统计而来,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分别位所不同的中职院校体育系短跑班的学生,每个中职院校发放100份问卷。从问卷调查所统计出来的数据中可以清晰的表明,中职院校体育系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热爱是值得肯定的,百分之87的数据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尽管对体育这个庞大的体系热爱,并不意味着对短跑有兴趣,问卷调查中,从人数比例来看,喜欢短跑运动的,只占总额的百分之19,也就是说,短跑项目处于体育领域中受欢迎指数较低的,而百分之67的学生认为短跑项目过于枯燥无味,正面的解答出了为什么短跑项目在体育教学领域中“不得人心”,同样可以作为解释的就是普遍学生认为,短跑专业的进修对日后工作无多大宜处,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从两个方面证明了一点,第一,普遍中职体育系学生对短跑专项不够重视,甚至抱以轻视的态度。第二,我国对短跑项目重视度不高,没有将短跑融入社会发展,就业率不高,从事范围狭小,导致短跑专项与现实社会有所脱节。

2.何为启发式教学引导

外因与内因正好呈对立的,它不是通过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自律,而是通过学生自身以外的人或事激发引导鞭策督促而形成的学习动力,外因启发并非一定是老师,严格的说外因启发并非一定定义为人,因为外因启发与内因虽然在形式上存在不同,但是是有直接连接关系的,比如说,当学生自己本意识不到的创意和心得,通过自身以外,比如眼前环境的影响,或者旁人之间不经意的对象,甚至是一片落叶,这些并非摒着去刻意引导的因素,却因此受到了启迪,同样被称之为外因启发。

所以清楚了这一点,老师在高职体育短跑专项中实施引导教学就能够明确如何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引导方式绝非是教师将自己的理念通过环境或创设去传达给学生,这不能称之为引导,真正的引导,是教师以激发学生内因引导而进行的外因引导,在引导教学的实际应用当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随着引导方式的深入,很容易将引导在无形转换为“填鸭式洗脑”教学,所以在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一定要将心态方正,摆正引导教学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在中职体育短跑专项中的正确应用方式

3.1树立正确的学习体育心态

对于任何学习或者工作而言,一个好的心态意味着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多教师也都知道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学习心态来面对学习是多么重要。然而我国经济水准等各方面的提高,加剧了社会各行业的竞争激烈,就学习而言,大部分人普遍对体育这一课程抱以偏见,我们都知道体育课程同样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之一,但是从没有过哪个学校将清晨第一二节课划分为体育,这种传统性的学习观念,导致了学生认为体育无非只是学习中的附属品,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宣传实际性非宏观的宣传,体育短跑训练对人体肌肉塑造非常有效,可以让学生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形态,而且能够磨练意志,这种种对体育的宣传,会让学生从内心认可体育短跑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心态。

3.2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如果是学生自主选择对体育的学习,那么无法处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兴趣的推导,另一种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某种目标或渴求。然而中职体育课程属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之一,也就是说,由不得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样会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定位发生模糊,认为自己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降低了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短跑专项的兴趣,在其短跑训练中,切勿为达到结果而忽视过程,要知道只有快乐主动的学习过程,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而要想使体育短跑训练在快乐无忧的氛围中进行,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将短跑训练的模式向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靠拢。

3.3对学生兴趣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进行了解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排斥体育并非对体育短跑抱有偏见,而是出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比如不自信,还有一些是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安排中感到恐惧,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体育产生距离。所以为了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亲近体育短跑专项训练,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根据学生心理身体实际状态进行训练项目的合理分化,这样不但能够减缓学生在体育短跑训练中的身体负担,更一步的从实践走找到自信。

结束语

体育不仅仅作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体育课程相对其他学科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体育短跑专项教学中,除了在课程专业技术上需要一定革新,在师生关系上也应当有目的的进行改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接触最频繁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心理的定位和喜爱程度,对教师受教课程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除了对专业教学方式的重视以为,更应当重视如何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体育短跑训练教学中没有硬性的师生身份压制,让学生从心理到身体,完全沉溺在快乐的短跑训练中。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特色 要求 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二、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四)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2)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

(3)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