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24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1

关键词:减少经济损失;加强数字监管;测绘数据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阿拉善盟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

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形态以戈壁、沙漠、丘陵为主;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阿拉善盟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有优越的成矿条件,具有矿种齐全、分布集中、储量丰富、质量优等特点,基本分布规律为东煤炭,西萤石,南磷北铁中部建材石料盐、碱、硝,目前已发现矿产种类84种,探明一定储量的47种,现已开采的矿种40种,其中湖盐、花岗岩、无烟煤、冰洲石储量全区第一,煤、盐、铁、芒硝、萤石石膏、大理石、白云岩等多种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并形成了优势产业;其中煤炭资源产地33处,累计探明储量是13.47亿吨,铁矿产地209处,累计探明储量2.73亿吨。

2009年全国矿业权核查工作完成后,得到的核查结果阿拉善盟地区共设有309个采矿权,其中已具有企业规模的204家,探矿权500多个,并有很多探矿权正在转到采矿过程中,以上的基本概括,不得不说阿拉善盟是一块物产丰富的宝地,矿产资源开发优势巨大是本地区的一大特点。

自然土地情况

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是22.05万,人均占地面积1.22平方公里;是全区人口最少人,均占地面积最大的盟市。土地广阔有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其中荒草地多、耕地少且沙漠化程度高是阿拉善的一个现实状况。

耕地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南部巴润别立镇、嘉尔嘎勒赛汉镇,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与阿拉善左旗境内,沙地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右旗境内,宅基地占地比例少,有大面积的土地空闲,得不到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在全国矿业权核查中,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大量繁琐而准确的数据均来自于基础测绘工作中。

阿拉善盟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跨度较大是阿拉善盟的一大特点,而且很多矿区均在人烟稀少或者是无人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补给困难是很多矿山企业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要及时了解这些矿山企业的开采情况就比较困难。

部分矿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超层越界、回采率低、或者偷挖盗采的情况,这样就回造成很多问题;向上超层会使得地面与地下采掘巷道之间的自然土层、自然岩体越来越少,在自然土层的承载力小于土层自身重量的时侯就会造成地面塌方事故,给在生产中的人员、财产安全造成无法挽回损失;有越界问题存在,也可能与相邻矿山企业产生经济纠纷;回采率低会使资源大量的浪费;偷挖盗采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在经济上没有为地区带来效益,反而在矿产资源整体规划上造成破坏,导致以后很难再进行大规模整体化的开采,更会对地面上的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以全盟煤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阿拉善左旗古拉本镇二道岭矿区为实例,位于阿拉善左旗贺兰山中段,所含煤地层均为侏罗系下统汝箕沟组,含煤11层,含煤地层总厚197米,煤层总厚26米,属优质无烟煤。

2005年以前,古拉本二道岭矿区有60多对采掘井口,分布凌乱,生产规模不统一,经过井下测量后得知,85%的矿山企业生产力较低,回踩率不高;很多优质煤炭均作为煤柱子留在矿井下无法采出,年生产能力不足10万吨,是很多小型矿山企业的现状,且由于到处开挖的小型井口,给大片煤层造成了整体破坏,以至于以后无法进行大规模开采,造成了资源大量浪费,有关部门将测量所得数据逐级上报国家后,国家立即作出了调整。

2008年下发有关文件,关停年生产能力不足15万吨的煤炭企业,这样就给大型煤炭生产企业腾出了空间,让大型企业更好更快的发挥其在生产设备先进上的优势与潜能,井下采出率高,安全更有保障,这样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实实在在的为地区经济税收提供了动力,也带动了本地区一些产业的发展,为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9年国家进行了一项系统庞大的全国矿业权核查工作,阿拉善盟矿业权经过14个月的外业基础测绘工作,和8个多月的内业数据处理、坐标转换、成图、及数据库录入,完成了全盟309个采矿权和500多个探矿权的核查工作,经过外业测量得到了全盟所有采矿企业的总开采量、年开采量、保有量等准确数据,和所有探矿权的进展情况;国家有了这些准确的数据就可以对全国、地区的资源配置做出整体规划与局部匹配,有助于国家税收经济的提升。

2012年国家又重新对煤炭矿山企业做了整改,要求再提高生产能力,避免资源浪费,这样就使得一些企业面临生产方式的转变,就全盟优质煤炭产地古拉本矿区来说,已经投入到这一生产方式转变的环节中来:由原来的井下生产转变为露天开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正在进行中,这样的的开采方式与以前的井下生产相比优势大,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基本做到无资源浪费,将地下煤炭资源全部采出为企业与社会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面积大,土地类型多,未利用地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由于全盟土地广阔人口少,很多地方是监管的盲区,出现了很多非法占地、用地、未批先建等现象,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后,此类非法现象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有,也会及时发现及时查处,为地区经济挽回了大量的损失;也给部分企业避免了未批先建的罚款损失,彻底杜绝这种侥幸心理的滋生,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测量的大量数据,进入数据库后弥补了从前国家对土地资源数字监管的空白,土地监管力度加大,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国家就可以更好、更快的更新土地调控政策。

2013年,对阿拉善左旗葡萄墩—腾格里工业园区一体化区域,进行了1::2000、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经过实地踏勘,外业测量等环节,历时5个多月最终提交了成果。

有了这些成果后,前期就可以做出整体规划,使规划区内部的的道路、厂区、办公区、水电线路及所有的附属设施更加合理的进行布置,然后根据地形与地类的变化,做出局部的调整与设计,并可以做出施工前土方开挖的投入预算等,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理想的的效果,仅从基础测绘所得到的地形图上做出大量的前期工作,从整体布局到局部调整、从建筑设计到土方开挖预算,并可根据地形的起伏,植被的疏密,地质情况的分析,使所有设施做到最科学最合理的部设。

如何让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管控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部门监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能让监管部门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管控,又可以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已经成为了年度常规工作,对所有矿山企业的开采矿种、开采规模、、动用储量,保有储量、超层越界等情况进行实地测量,避免开采矿种与实际不符,擅自扩大开采范围而造成越界行为;破坏地面植被而造成牧草场退化,使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也可以防范偷挖盗采等情况发生,防止资源过渡开采,导致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而土地的地类图斑一经实地测量确定后,可以适时的对草牧场的退化与覆盖,沙漠的扩张与收缩,植被的破坏与恢复等许多资源环境问题的变化进行监测,防范因植被的破坏而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2

关键词:矿产资产资源资本

原有的管理体制经过几次较大的经济变革以后,出现了些许矛盾和问题,这些因素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实行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实行,怎样实行,实行多长时间等问题,成为了现下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1.区分矿产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管理

1.1矿产的资源化管理的实质是财富管理

矿产包含很多类型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矿产的需求量不断提升。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战略部署,矿产的资源化管理实质为财富管理。矿产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财富”,矿产的资源化管理的核心是“财富的多寡”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的多少”的问题。由此可见,矿产的资源化管理,能够更好的管理资源,并且进一步供应国家的需求和社会上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1.2矿产的资产化管理实质为经营管理

按照正常的观点来看,矿产可以看做是某种“成本”。矿产资产化管理的实质,就是经营管理。首先,国家会考虑到矿产的使用年限,会对社会上的真正需求进行分析和了解,不会像当下的情况这样混乱;其次,将矿产看做是一种资产进行经营以后,不会长久的采用单一形式去经营,根据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形式的发展去更新,相信会得到理想的成果;第三,经营管理是针对矿产资源,并非其他的普通资源或者某种产品,矿产与民生、国家、社会、国际关系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矿产经营管理,可以实现管理手段上的更大提升。

1.3矿产的资本化管理是人格化收益管理

我们将矿产作为资本,实现矿产的资本化管理的核心,就不仅要关心“财富的多寡”,而且要关心它是否进入生产过程为企业所确认的资产。同时,要看它是否把对利润(净收益)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按照资源、资产、资本的特性,将矿产实现资本化管理,实质上是矿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管理。另外,矿产的资本化管理也是为了形成良性循环,当下的管理趋向于固定式、传统化管理,并没有取得特别优秀的成果,人格化收益管理完全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更大的进步。

2.实现矿产管理的三位一体对策

2.1理顺矿产管理,明确管理主体

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与传统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从理论上说,国家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包括国家管理矿产资源的方式和制度。内容有:矿产资源的范畴、所有权、国家行政管辖权及其划分、矿产资源政策及法律制度等。要避免多头管理所出现得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必须改革现有的矿产管理体制。由此可见,理顺矿产管理、明确管理主体,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帮助。首先,理论矿产管理,意味着原有工作将会得到有效处理,不会因为某些不明确的关系或者是某些不清楚的问题产生影响,会进一步节省成本,降低负面影响的范围;其次,明确管理主体,会对今后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整理,减少固有的损失,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为国家的有效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2.2矿产管理必须确保矿产品定价权

矿产管理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确保矿产品的定价权。首先,矿产是一种有价产物,越珍惜的矿产,其价格越高。在实行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工作中,产品定价权必须保证在国家的手中。很多人认为,市场因素和社会需求才是矿产品定价的主导。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将上述两项因素作为定价原则,将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会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会导致价格漫天飞涨,甚至是对国家的经济体制产生影响。其次,产品定价权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那样不仅仅是对行业形成了威胁,甚至对国家形成了威胁。综合来说,矿产管理在确保矿产品定价权时,需要从多项工作出发:第一,要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有效估量今后的工作发展态势,不要让其他因素成为主导,而是要让主动权掌握在国家手中;第三,定价方式要让社会接受,而不是价格的同时,引来无数的否定声音。

2.3矿业管理要促进矿业资本市场发展

矿业的发展对国家而言,需要在多方面努力,除了上述的两项对策以外,还必须促进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虽然为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矿产行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单单应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没有办法将效益最大化。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已经对我国造成了相应的影响,与其面对日后的负面影响,不如现阶段主动拓宽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将负面影响变为正面影响,让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各项经济事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属于一脉相承,不能将二者完全剥离开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将日后的各项工作提升到重要日程上,切实的执行工作标准,达到工作指标,实现一个稳步提升。

3.总结

本文对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进行了经济方面的研究,从当下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要想真正意义上实行矿产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位一体管理,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未来的工作空间较大,要排除的障碍较多。值得注意的是,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那的核心动力,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实现,而且要根据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来进行管理,单纯应用某种古板的管理手段,势必导致恶性反弹。

参考文献:

[1]朱晓勤,温浩鹏.对矿业权概念的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3

论文摘要:在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突显的背景下,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出发,辨证分析了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提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认识矿产资源价值,以均衡价格论来研究矿产资源价格的辨证观点,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辨证统一。

0引言

矿产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或地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自然富集物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国家资源安全问题突显,因此开展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矿产资源价值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点是揭示了商品的社会性和劳动的二重性,他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作为劳动自然属性的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作为劳动社会属性的抽象劳动,体现了人和人的关系,创造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劳动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来衡量,进而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考察矿产资源价值,关键在于确认矿产资源中是否凝结了人类劳动。马克思在阐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曾论述到:“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产、树木等,都是这样”,这种论述长期以来,造成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产生了“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矿产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因此矿产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传统资源价值观。

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矿产资源价值是不依赖于价值认识或评价主体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矿产资源价值,矿产资源就难以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矿产资源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矿产资源价值,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新的形势提出了对劳动价值理论如何理解和认识的新课题。******总书记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理论观点,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矿产资源是由天体、地壳的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但矿产资源与普通自然赋存物不同。一方面,矿产资源的物质性能和存在形式是自然界赋予的,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矿产资源是经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经过地质勘查劳动后才发现和确定的。实践证明,地质勘查工作既包含了简单的体力劳动又包含了复杂的脑力劳动,最后确定了矿产资源的具体空间位置、矿产资源数量以及品味。总之,矿产资源是经过人的努力而被认识的,在进入社会、被开发利用前经过了一系列的劳动,可以说,矿产资源在人类认识其使用价值、开采、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凝结了人类的“附加劳动”;为了了解其使用价值、开采矿产资源及创造加工利用矿产资源的条件而付出的劳动就形成了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

笔者认为,尽管劳动价值论可以从人类认识矿产资源的角度作为解释矿产资源价值的基础、理论核心,但运用劳动价值论全面解释矿产资源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是不完全的,尽管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根据经验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商品包含了多少劳动量,或耗费了多高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那么价格就低;相反地,即使一件物品不含任何劳动量,如果其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价格也将很高;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解释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还应从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等方面继续研究。

2供给一需求理论与矿产资源价格

2.1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供给是’‘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是“这同一种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的总和”,而且这两个总和作为两个集合力量互相发生作用,而供给与需求对价格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马克思始终坚持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反复指明价值是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着这个重心来拉平的。价格上下波动和偏离价值,始终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进行。

马克思关于供求理论的阐释,揭示了价值对供求关系的深刻影响,是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面掌握和理解劳动价值论对我们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安全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马歇力’的均衡价格论在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提出了现代万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均衡价格论。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直接决定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

在论证均衡价格决定和形成的基础上,马歇尔认为需求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价格越高,购买者就越少,销售量就越小;反之,如果价格越低,购买者越多,销售量就越大。供给价格就是售卖者对自己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它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撇开价值来谈价格决定,使价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资产阶级庸俗化的表现。同时,供求决定论只能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如何围绕价值波动的现象,而对于供求平衡时的价格决定却无法解释。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显然更具有科学性。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的价值以下,但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假定说,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平衡的,或如经济学者所说,是相互抑制而停止发生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值一致。所以在研究这个价值的本质时,我们完全不用谈供给和需求对市场价格发生的那种一时的影晌”。另外,均衡价格论还引入了边际效用论。马歇尔断言,商品的需求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通过买者主观上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测定,但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取决于“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把价格围绕价值的市场性波动归结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尽管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还存在一些理论缺陷,但是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首先,马歇尔将物理学的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体系。马歇尔就是用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平衡和相等来说明市场体系的均衡,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的。这种方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矿产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分析工具,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均衡价格论中有关供给、需求、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形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尽管马歇尔抛弃了价格的基础—价值,用价格决定取代了价值决定,但是他关于供给、需求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市场机制实现形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必须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决不能轻率地予以全面肯定或否定。

最后,关于价格偏离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辨证的理解这个问题。短期内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导致价格出现波动,价格可能偏离(或高于或低于价值),但是长期来看,这种价格的偏移始终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进行,事实上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4

1.1探矿权的字面解释

根据辞海的解释,“探”一字有摸索、探测、寻求之意。由此可见,“探”作为一个实意动词,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意义,经过“探”所产生的劳动成果,理所当然应该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探矿权,顾名思义,即是指基于摸索、探测所取得的有关矿产资源信息、技术等成果而享有的权利。对于“探矿权”这一概念的字面含义的理解,可以比照“著作权”这一概念来解释。“著”的字面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撰写,它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作”即作品,也就是“著”这一劳动所产生的成果,二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著作权,是指作品的创造者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视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由此可见,探矿权的组词结构与著作权类似,字面含义也符合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智力成果的特征,因此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

1.2探矿权的法律含义

理论界在对探矿权进行定义时,依据其定义时涵盖的具体权利内容的多少不同,有三类观点。一是狭义说,该主张的代表就是1994年3月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在金瑞林先生主编的《环境法学》介绍了这种观点,江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该观点仅着眼于“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即勘查权,对探矿权的界定相对狭隘;二是保守说,如崔建远先生认为:探矿权是指探矿人在已经登记的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勘探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的权利。三是广义说,探矿权是指权利人根据国家法律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享有的对某地区产资源进行勘查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广义说实际上既包括了勘查权、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还将“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等收益权能涵盖其中。从我国目前《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规定的探矿权人所享有的具体的七项权利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来看,“广义说”对探矿权所下的定义是较为准确和完整的。

因此,探矿权可以定义为:探矿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在一定期限和一定范围内享有的对某地区进行勘查并基于勘查成果而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探矿权的权利人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实际上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享有权,而“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即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使用权,与知识产权制度中知识产权人享有的权利完全吻合。

2从探矿权的特征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首先,探矿权具有较强的法律规定性。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是因申请而取得的,申请人作为探矿权的主体,其主体资格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探矿权的行使范围也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成果的转让和公开性、直接支配性、强制使用性、时间存续性,特别是它的财产性,非法律明确规定难以实现。

其次,探矿权具有专有性。探矿权是政府对探矿权人的一种行政许可,不允许其他主体未经许可而进入划定范围内进行矿产勘查工作。探矿权具有排他性,设置探矿权的最初动因就是避免不同主体在同一区块同时进行矿产勘查的重复交叉现象。探矿权若无特别约定专属于探矿权人所有,具有专有性。

最后,探矿权具有差异性。探矿权设置的程序、许可权限和尺度,对不同矿产种类有不同规定。由于矿体(床)的隐蔽性,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床)赋存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地质认识的有限性,不仅使探矿具较大的风险性,也使探矿过程往往有一个多次反复认识的过程。探矿发现率的高低,对地下情况描述的准确与精确程度,与探矿者掌握地质理论的多少,经验是否丰富,探矿工程部署是否得当,信息采集、提取的技术是否先进,辨识能力的强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探矿权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3从探矿权的客体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3.1探矿权的客体不是物,因而探矿权不是物权

物权成立的前提是对物的占有,没有物,就一定没有物权的存在,且此处的物,是指能满足人的需要,能为人所支配和控制的实在物质对象。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因而探矿权属于物权。这种观点是不堪一击的。如果是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占有、支配作为客体的矿产资源,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然而根据现行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法律关系在申请人经批准取得矿产资源这一法律事实发生时就已产生,勘查许可证的颁发,确立了探矿权人的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可见此时探矿权人对矿产资源

并未实际占有,也不可能实际占有,更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对此进行直接的管领、支配、并享受其利益。显然探矿权不可能具备物权的绝对性、支配性、一物一权等特征。

3.2探矿权的客体是地勘成果,因而探矿权具有知识产权属性

探矿的本质是探矿权人对某一区块投入信息(即理论、经验、对前人成果的认识),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技术采集新的信息(表现为地质描述、图形、数据等),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而形成的各阶段普查或勘探报告则是信息的表达。由此可见,关于矿产资源的信息及其表现形式——勘查报告,即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是探矿权的客体。地勘成果具有知识产权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权保护。地质勘查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往往要选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其中如果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法保护。

其次,地勘成果权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要求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成果地质资料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文字报告、分析图表等,属于文字作品和图形作品,其表达形式受著作权法保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可见,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法规也承认部分地勘成果的作品性质。

再次,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构成商业秘密要符合信息性、未公开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等条件。地勘成果(也称“地质信息产品”)从概念和构成条件上讲,除去已经公开的部分,受到著作权、专利权保护的部分,其它相当一部分信息都可以纳入商业秘密的保护范畴。这些信息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实践当中地勘单位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也多采取保密措施不予公开。信息所有人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权。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科学发现,是对矿产资源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矿产勘查成果是探矿权人的创造性劳动—科学研究成果。探矿是发现矿产资源信息的过程,探矿权的目的物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是勘查成果,是矿产资源信息及其载体,目的物与客体分开,正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特征之一。明确探矿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对于维护探矿权人权益、促进矿产勘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蒋承菘.地质矿产行政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国土资源部[J].矿产资源法修改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4,(12).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95-02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机制采用了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和法律制度研究还相当薄弱。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生态补偿更多地被引入经济社会领域,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刺激手段,可以狭义地将其理解为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所给予的补偿,相当于国外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概念。广义的生态补偿是指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大系统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系列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制度措施的综合,包括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等工程修复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对使用自然资源收费提高环境门槛、通过对污染者实行经济惩罚遏制环境破坏等[1]。生态补偿侧重于由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支付费用,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进行补偿,从而使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

进入21世纪,虽然对于生态补偿的概念仍然林林总总,但是从总体上开始趋于一致,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等等[2],认为生态补偿应包括损害者付费赔偿和受益者补偿两个方面。

(二)生态补偿的领域

生态补偿涉及的领域众多,纷繁复杂。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区分:从生态保护的类型分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的补偿、流域的生态补偿、矿产等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也有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划分为纯公共物品的补偿,包括国际补偿、区域补偿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准公共物品的流域生态补偿类型;属于准私人产品的生态补偿类型,主要指要素补偿,如森林、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和土地资源开发等[3]。

(三)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工业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方面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实现矿区环境恢复的要求。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能够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和矿山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从而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一直是近几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高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害。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征收矿产资源税,90年代中期进行了进一步改造,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94年起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通过一系列措施矫正其外部性。尽管国家和地方有将补偿费用于治理和恢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但在政策设计上却没有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

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对矿山开发中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不能履行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采矿人应向有关部门交纳履行上述责任所需的费用,即矿山开发的押金制度。

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要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目前中国针对矿产资源开征的主要税费项目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以及探矿权价款税和采矿权价款税等。从中国目前的投资体制看,这些税费已经构成中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实行的诸如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等一系列矿产资源税费政策,都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的补偿问题,导致矿山企业和其他相关受益者应承担的生态恢复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严重不足,社会成本增加,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从税费的使用方向来看,目前还没有一项税费真正体现了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政策含义。可见,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严重忽视了矿业活动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成本没有进入矿产品价格体系,导致矿产资源税费征收越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投入增长越缓慢,矿山生态环境退化趋重的格局,严重地制约着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经济不发达,而矿产资源丰富。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草原和荒漠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存在较多问题。第一,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主要是由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构成,偏重于补偿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没有考虑到补偿环境价值和公平价值。第二,补偿的标准单一而且标准太低,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对纳税人来说有重复收取的嫌疑。第三,权利和义务主体不清,需要进行调整。第四,个别地方补偿方式的不合理,造成补偿对象的错位,有失公平。第五,资金来源和分配的研究不够细致,尤其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特殊权益没有足够的关注。第六,民族地区生态补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即哪些可以作为生态补偿来征收,哪些可用生态补偿补偿,同时以市场权益交易的方式筹集生态补偿经费等问题需详尽分析。

三、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应借鉴和探索已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

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项目投资体制来看,政府始终是治理矿山环境工程的主导者。全国性的生态服务应当由中央财政支出来解决,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加快生态补偿的法制建设,急需以法律的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建立反哺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管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督促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义务。其次,借鉴和探索已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际情况的补偿机制,加快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当前,需要明确补偿原则,明晰矿产资源的产权,明确矿业权主体及其的权利与责任,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能够内化到使用者的身上,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首先,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对现有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加以分析,选择是对《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将生态补偿的内容补充进去,还是制定专项矿区环境保护和修复法或者制定专门的《生态补偿条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范围、标准、方式用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这是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亟须填补的空白[4]。

通过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和机制,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于草原和荒漠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优化牧区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增强牧区未来适应环境变化和需求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于丰富生态补偿理论,弥补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研究的不足,推进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长期化、制度化、法律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

[2]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6

1生态文明与矿产资源管理机制

在矿产资源管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我国矿产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储量登记管理、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税费管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等制度。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新的具体要求,我们必须沿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把资源消耗、生态风险、环境损害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继续开展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

2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制度及体系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规范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1986)主要是为了满足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需要,侧重从管理角度规范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导致在立法目的上“重行政管理、轻权利保护”,存在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矿业权权能不明晰且发展受限、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过低、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衔接不顺畅、行政监督管理职权冲突、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内容亟待完善等问题。

2.2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管理不到位自2001年全国范围内各级矿产资源的规划编制和实施陆续展开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走上从无序混乱到有章可依的进程。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对国内外能源和矿石等的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日趋紧张,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尽管我国已经陆续完成和启动第二轮、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方式和制度依旧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的影响,未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仍然存在规划体系界定不清、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规划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规划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2.3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初步建立了矿业权市场,并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矿业权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因此,造成我国矿业权市场建设中存在各地矿业权出让发展不平衡,做法不一致;矿业权市场主体不规范;矿业权退出机制不完善;矿业权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规范;矿业权市场监管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技术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人口压力并未缓解。但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理念,矿产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与国际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相比,尚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2.5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权监督和行为监督。它主要是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矿业产权、矿产勘探开发技术、遵守法律、遵守矿产规划等进行监管。从中可以发现,现行的矿产资源监管并没有针对矿山环境进行特定监督,只是把生态环境监管放在法律和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会导致矿山开发企业只重视当前利益、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忽视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对于涉及到生态环境有高危的相关矿产资源行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安监部门等的监管协作进行指导和规范,造成令出多门,难以区分主次,各部门之间在权力配置上互相交叉,导致部门职权不清,会降低生态文明背景下矿产资源的监管效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需要根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多方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设计。

3.1政治因素在我国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必须高举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政治因素对于一项管理制度的诞生有重要的影响。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受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方针政策等影响,她们决定了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前进方向。

3.2经济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不断走向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贡献力量。矿产资源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等要素对于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3.3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可见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的设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比如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设计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为矿产资源管理的实现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而人的活动就要靠社会主义价值观来予以指导。所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要考虑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

3.4社会因素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就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当前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即对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必须体现人民的呼声,维护人民的利益,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改革后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目标。

4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机制框架设计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中去。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政治建设中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矿产资源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4.1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现有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主要制定于上世纪80、90年代,其中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在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这些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此,应该实现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首先,明确《矿产资源法》中关于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规定。现行的《矿产资源法》第32条第1款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但在法律责任章节中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更没有对行政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矿山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规定。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矿产资源法》里应规定相应的矿业主管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矿业企业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条款,重视矿业环境保护才能使我国矿业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其次,《矿产资源法》环境责任机制的实行,也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不是一种单独的法律责任,需要通过很多法律手段来加以实现,例如加入矿产资源规划考核、环境保护保证金、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监管等法律制度,同时在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法律责任的规定,确定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责任体制,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的矿业发展及矿业环境保护起到更坚定的保证作用。再次,统筹考虑《矿产资源法》与相关法律的合理衔接。做好《矿产资源法》与《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等在矿业用地、矿业权开发行政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方面的衔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协调管理。最后,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立法,融入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绿色发展,为制定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全面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4.2完善矿产资源储量储备制度,突出矿产资源生态国情矿产资源储量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需求和生态保护所需能源、原材料的物质保证。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领域涵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动态监管、资源补偿费征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以及对储量的矿业权评估备案、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汇交等进行了延伸管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综合分析,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方面,在全国范围进行全面清查,尤其是了解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包括了煤炭、铀、铁、铜、铝、稀土等重要矿产。在了解它们储量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的同时,针对这些重要矿产资源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也要充分调查,并在现有及可预见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基础上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其次,构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实施细则。再次,加强对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管理,严格限制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压覆。最后,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在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矿产资源空间开发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4.3实现矿业权市场管理动态化,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矿业权市场管理是矿产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矿产资源价值,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矿业权市场出现的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规范矿业权市场的交易主体。生态文明背景下,矿业权市场的交易主体必须进行规范,这样既有利于建立有序合理的矿业权市场,同时可以明晰矿业权,促进矿业权流转,促进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到矿业权交易市场,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提高矿业权市场的准入门槛。矿产资源必须从从业年限、信誉水平、资本金额、满足的技术条件、环境评价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这样既可以防止对矿业权市场进行投机干扰,又可以借助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整个产业的节能集约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再次,完善矿业权市场的退出机制。矿业权交易市场中,因政策调整,政府部门不能履行合同时,要退还受让方的矿业权价款,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为此,要制定退还矿业权价款的条件和办法,完善关闭矿山,退还矿业权价款具体规章制度,从而维护矿业权市场稳定,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绿色发展。最后,重视矿业权市场上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积极开展矿业权市场中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与矿业权交易的协调运行,并制定其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对一些达到开发利用条件的废弃尾矿和贫矿,也设立矿业权,并象征性收取一些矿业权费用,同时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和相关补贴,鼓励有实力的矿产资源企业进行开发,从而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4.4健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优化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明确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其法律效力。对《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相关条文进行适当的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矿产资源规划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其次,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视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要注意与国内外的资源价格走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在需求相结合。再次,矿产资源规划要统筹好本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规划制定前应深入了解规划制定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实现矿产资源的动态规划,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制定行之有效保障机制予以支撑。基层规划工作情况影响到上一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基层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的基础。解决基层规划工作遇到的问题,加大对基层(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的配置。如加大中央财政对基层适当扶持、加强对基层规划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配套监督监管机制,从而避免规划工作的低效率和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同时保障其依生态文明理念所制定的规划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大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保障,特别是在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完善基层规划工作信息处理与更新工作;建立规划信息系统与其他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协作机制,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与其它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

4.5矿产资源税费管理制度生态化,强化税收对生态调节作用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缺乏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矿产资源的耗竭。为此需要对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进行以下完善:首先,矿产资源税费立法的生态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融入渗透到矿产资源税费立法工作中去。在矿产资源税费法律体系中,要体现诸如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建立循环经济的矿业市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其次,调整原有矿产资源税费种类。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产资源税进行合并,新资源税应完全用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解决矿业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而不作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体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由设立矿产资源权利金和矿业权价款来实现。再次,构建矿产资源生态税费体系。设立或完善诸如生态环境保护税、矿山环境修复保证金等税费制度。并根据矿山开发环境评价结果,制定不同的税率,客观体现出破坏环境的经济成本,从经济角度来调节人们在矿山开发利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通过人们的趋利,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固定的资金来源。最后,完善矿产资源税费的管理,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实现相关环境保护税费的专款专用。对于专门用于矿产开发的税费,财政和税收部门应专设账户,同时定期对账户进行监督审计,以防挪作他用。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7

正文: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根据《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并办理登记。这表明,取得探矿权应当通过严格的行政程序来进行。但是,探矿权必须依法申请取得,并不意味着探矿权只是一种行政特许权。

取得探矿权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法律关系。一方面,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应当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对探矿权人的资质、勘查顺序等条件做出强制性规定,并通过审批等行政程序授予申请人探矿权。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因此,取得探矿资格的民事主体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在这个合同关系中,作为探矿权人的公民、法人与矿产资源所有人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探矿权人通过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取得了作为民事权利中准物权的探矿权,也就是公民、法人经过行政特别许可而享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勘探开发国有自然资源或对资源作某种特定利用的权利。这一权利可以称之为“特别法上的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区别于其它物权之处在于,如果“特别法”有特殊规定的,应当首先适用该法,在没有其他规定时,才适用民法。因此,国家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必要的管理、监督和行政审批内容,保障了国家整体利益不受侵害。

尽管探矿权是经过行政许可取得,受到行政管理和监督,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探矿权仍然属于物权范畴,理由如下:

第一,探矿权的取得和变动,应当予以公告。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勘查区块登记发证情况,应当定期予以公告”。可以看出,探矿权公告制度是物权变动公示原则的要求。同时,探矿权的此种权利的设立和转移均需要经过登记。《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这种登记管理制度,体现了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保护了物权交易的安全,稳定了矿产资源勘探的有序进行,保护了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这里的有偿取得,是指探矿权申请人向国家提出探矿权申请时,申请人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探矿权使用费和资源税),获得勘查矿产资源的探矿权。过去多年来,探矿权被作为一种“资格”以行政授予的方式无偿取得。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也使得探矿权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可见,探矿权的物权属性随着探矿权有偿取得制度的制定得以确立。

第三,探矿权是排他性的权利。《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取得探矿权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勘查或者采矿活动”。法律应当保障探矿权人能够对其依法取得的工作范围进行勘查作业,并排除他人的干扰和妨害。这一规定符合物权法“一物一权”的原则。即在同一勘查工作区范围内,同一期限内,不能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矿权。

第四,探矿权人有收益和转让的权利。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的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在完成法定义务后,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探矿权人取得探矿权后,在支配这种财产权利的过程中,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勘探数据等地质资料的取得,探矿权可能会增值。同时,由于可以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可以通过采矿获得勘探投入的回报。探矿权人在完成法定义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转让等方式处置其探矿权并通过探矿权的转让获取勘探投入乃至探矿权增值的回报。

由此可见,现行矿产资源法律,通过探矿权登记、有偿取得和使用等方式,保障了探矿权人的对其探矿权长期稳定的,独有的,排他性的所有权利。目前,“外国矿业法普遍规定矿业权为准物权,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目前,我国矿业权管理部门和理论界也逐步重视物权法立法动态,希望把物权法的若干原则落实在矿业权上。”确定这一性质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作为高度市场导向的矿产勘探风险投资行为,必须充分明确财产的权属关系。确定了探矿权的物权属性,其经济价值才能够得到合理的体现。探矿权的管理才可以按照物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来运作,有利于理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关系,可以更好的明确探矿权出让人(即国家)和投资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于投资人,也就是探矿权出资人对其探矿权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行使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其次,进一步保障了探矿权作为物权进行交易的需要。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无论是转让其依法取得的探矿权,还是从他人受让探矿权,在完成法定义务的前提上,应作为一项财产权利进行转让交易,以确保其投资利益,也能够以此作为确定交易价格的基础。

再次,财产权利的确定,保障了作为物权,在依法取得后不受行政权利的干扰和影响。除了按照矿产资源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探矿权人有缴纳税费、汇交地质资料、保护文化古迹等法定义务外,行政机关应当保护探矿权人行使正当的财产权利。同时,探矿权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物权法的保护方法即物权请求权的救济,对于这种权利的侵害可以通过民事程序来提供补救。

最后,保障了探矿权顺利转为采矿权。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探矿权人优先申请采矿权。同样,作为一项财产权利,采矿权的取得,也要实行登记和有偿获得。在获得商业性地质发现后,无论是探矿权人自行申请采矿权,还是转让给他人从事采矿,探矿权及采矿权物权属性的确定,保证了探矿转化为采矿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保障了相关人的法律权益。

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基于这一规定,中方合作者在对外合作中当然可以将探矿权作为对外合作的投入。笔者认为,在中方合作者以探矿权作为投入与外方合作者合作的情况中,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探矿权的所有者

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国合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目前,我国矿产勘探领域的实际情况是,大量的探矿权人是各地的地勘单位,如地勘局、地勘大队、地勘院等。而这些单位,无一例外的属于事业法人,而非企业。相信随着国内矿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商业性地质勘探的推行,上述情况将逐步改变。但就目前而言,一般的事业单位是无法作为中外合作企业的中方合作者的。在一些省编制机构对于地勘单位的编制文件中,可以看到“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的规定,以及“管理地勘经费”的职责。基于这种情况,这些地勘单位只能参照“其他经济组织”而作为合作者。另外,由于地勘局往往作为中外合作企业的中方合作者,但探矿权的登记人可能是地勘局所属地勘队、地勘院等。在实践中,这种现象所造成的行政管理的痕迹十分明显,不符合探矿权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难以理清法人财产权关系,必须尽快通过地勘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以改变。

(二)探矿权转让时限

中方投资者在以探矿权作为投入与外方投资者合作时,探矿权投入在法律形式上是一种转让行为,须符合《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而按照该《转让管理办法》,探矿权转让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探矿权出让人应当持有勘查许可证满两年。也就是说,中方投资者只能以其持有两年以上的探矿权作为出资或合作条件。在实践中,由于前条所述的情况,中方投资者可能还以下属单位所有的探矿权作为合作条件或出资。如果严格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上述规定,在实践中将难以操作。

(三)探矿权租赁

目前,存在着一种通过探矿权租赁与外方合作的形式。比如南方某个合作矿产勘探项目。外方合作者经由商务部批准,设立了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这家外商投资企业从中方探矿权所有人那里租赁其探矿权并从事勘探活动。勘查许可证不做变更,但上述租赁行为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从矿产管理法律来说,目前我国只规定了探矿权转让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转让探矿权而获得使用权。没有不转让探矿权而转让探矿权使用权利的规定。也就是说,探矿权租赁行为或租赁合同缺乏必要的法律地位。由于矿产资源勘探的特殊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探矿权使用权利的转让行为必须实施必要的管理和审批。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行,有必要为探矿权租赁行为的审批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探矿权租赁费用也有必要做出规定。因此,就目前来说,探矿权租赁的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

(四)探矿权评估

探矿权评估是探矿权投入的必要组成。在目前的中外合作探矿企业中,中方如以探矿权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涉及国家出资形成的,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必须进行评估。为了实现探矿权评估的有序进行,国土资源部还先后出台了《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暂行办法》、《探矿权评估报告备案办法》等规定。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目前的探矿权评估,是从类似国有资产管理的角度,从防止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流失的目的出发所做的评估。但是,从更广的范围来讲,非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如果准备以出资形式转让,也应逐步实行先评估,再作价的道路。好处在于,一方面,中立的、专业性的矿权评估机构的存在,为探矿权实现市场化流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为探矿权、为探矿企业最终走向股票上市,走向社会融资的道路打下了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探矿权评估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外合作勘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8

关键词:矿业权;可持续发展;权利重构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2-0063-07

我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于1986年,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改。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矿产资源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对其进行再次修改已势在必行。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矿产资源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出对现行《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国土资源部从2003年起就对与矿产资源法修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立法草案也已修改数次,但到目前为止,新的矿产资源法何时能够出台,仍不能确定。此次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所用时间之长反映出了该法修改中所争论的问题之多、之复杂。从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宗旨、定位到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税费、矿产勘探开发监督检查、矿山环境保护等主要制度设计,都是争议和讨论的对象。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矿业权问题联系在一起,矿业权问题已成为矿产资源法修改的核心问题。如果把矿业权问题解决了,矿业领域的相关关系也就理顺了,涉及矿产勘探开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基于此,笔者试对我国矿业权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构,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法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当前有关矿业权的争论

虽然我国《物权法》明确将“探矿权和采矿权”规定在“用益物权”部分,但我国学术界对矿业权的争论并没有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而停止,反倒是《物权法》为相关争论添加了新的因素。综观我国学术界对矿业权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矿业权的定义的争论,二是对矿业权法律属性的争论,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

(一)矿业权的定义之争

学术争论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否则毫无意义。矿业权在我国只是一个学术概念,相关法律并未对其作明确界定。学界对矿业权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第一,将矿业权定义为国有矿产资源使用权,作为“我国用益物权中的一个独立类型”。这种观点涉及矿业权的法律属性问题,相关争论在下文述及。第二,认为矿业权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此观点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驳,理由主要有: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设计,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为各自独立且并存的权利,并非包含关系;矿产资源所有权是矿业权之母,矿业权乃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派生;在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得转让,而矿业权由国家以外的主体享有,可以有条件地转让;矿业权是通过一定的权利出让方式产生的,其与矿产资源所有权在客体、性质和价值追求方面都不相同。第三,将矿权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矿业权又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下文中主要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矿业权法律属性之争的分析。此外,有学者主张矿业权无法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后两者的本质差异揭示了矿业权作为其上位概念的尴尬。还有学者干脆直言矿业权的“虚无性”,指出探矿权和采矿权只是人为的糅合,将之上升到法律中会使制度冲突更加明显。

(二)矿业权的法律属性之争

1

矿业权债权说。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化了的债权,因为矿业权基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同而产生,其直接支配的是国家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作为一种准不动产被开发利用时,开发利用人必须给付对价。部分学者认为债权说不妥,理由是:第一,债权为特定人之间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及免除、抵消、让与债权之力,而按照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及解释,矿业权不具有上述性质和效力。第二,债权说与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在1986年《民法通则》和《矿产资源法》出台时,我国学术界几乎没有对物权展开研究,《民法通则》更是规避物权这一概念,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得出矿业权属于物权的结论。

2

矿业权准物权说。有学者主张矿业权是准物权,认为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或工作区的地下部分及赋存其中的未特定的矿产资源,这种客体的未特定性与典型物权的客体确定明显不同,故可将矿业权称为准物权或者视为物权,这种准物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其在权利客体和权利构成上都具有复合性。有学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准物权的定性表明了矿业权与传统物权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时强调了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具有物权效力,可适用物权法上关于物权的规定,这一定性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学者对矿业权准物权说表示反对,认为无论是矿业权客体的复合性或不特定性,还是按特别法规定的物权、依特别法的特许程序取得的物权,都不能必然得出矿业权属于准物权的结论。而且,准物权在概念和类型上难以明确界定,将矿业权归属于准物权这样一个内涵与外延模糊的概念无助于进一步明确矿业权的性质。

3

矿业权用益物权说。把矿业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学说。该学说认为除物权法规定了传统的用益物权外,许多特别法中还规定了采矿权、取水权等用益物权,依据物权法基本理论,应把包括矿业权在内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归于用益物权⑩。但该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对。如有学者指出矿业权的行使是在不断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处分矿产资源,从而使它与旨在用益而不是消耗和处分财产的他物权有了本质的区别,并且矿产资源具有耗竭性,其不能满足用益物权的构成要件。有学者认为如果探矿权是用益物权的话,其权利客体必然是“物”,但将探矿权的客体界定为“物”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将采矿权归于用益物权是对矿产品和矿产资源关系的僵化认识。有学者认为探矿权在受行政干预的程度、权利客体的特定性、权利内容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与用益物权不同,故将探矿权定位为用益物权并不恰当。有学者认为把采矿权归于用益物权的理论脱离了实际,如此将因采矿权的行使而导致矿产资源在开采后转化为矿产品,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客体的被处分,致使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无法恢复,这一点不符合用益物权的特性。

4

矿业权准用益物权说。我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部分学者改变了之前对矿业权所持的看法,

指出矿业权以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为基础,是一项私权、财产权,在法律属性上更接近用益物权,但鉴于矿业权具有较强的公权色彩,有别于传统民法中的用益物权,故可称其为“准用益物权”。准用益物权说虽然表面上给人新颖的感觉,其实并非理论上的创新,只不过是把准物权学说更具体化了一些。准用益物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物权,矿业权准用益物权说难逃学界对矿业权准物权说和矿业权用益物权说的诟病。

5

探矿权知识产权说。有学者主张探矿权属于知识产权,其客体是地勘成果。但有学者指出此种认识混淆了探矿权与地勘成果权,是错误的。

6

采矿权自物权说。有学者将采矿权归为自物权即所有权,表现为采矿权人对其所有物的全面支配,不限于占有、开采、收益,凡实际上可能实现而法律未禁止的支配均包括在内,特别是包括了对矿产品的最终处分。但有学者指出自物权学说混淆了矿产品和矿产资源两个不同的概念,故不可取。

7

物权取得权说。该学说认为物权取得权就是民事主体依照法律的具体规定而直接取得物的财产权,据此,享有采矿权只是有权挖掘矿产,采矿权的客体是采掘等事实行为。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矿业权的客体不是行为,而是特定矿区或工作区内的地下土壤及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

8

探矿权为物权化的债权,采矿权是债权与所有权的组合体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无法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探矿权和采矿权应当分别独立规定。探矿权确认书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行政合同;探矿权的直接客体是行为,即请求自然资源和土地所有人对探矿权人在一定范围内的勘探活动予以许可、辅助和容忍的行为;探矿权的间接客体是探矿行为可能涉及的土地、矿产资源等物。无论从行政合同的角度还是从权利客体的角度,探矿权都符合债权的特征,但矿业登记、特许、公告、设界等活动已使探矿权具有一定的对世效力,所以探矿权为物权化的债权。采矿权由矿产资源开采权和矿产品获得权这两种物权化的债权组成,而矿产品的获得、保有、处分等行为对应的是所有权,因此应将债权和自物权组合在一起来定性采矿权。此外,传统民法理论还把矿业权称为特别物权、特许物权等。

上述有关矿业权的各种学说都从不同角度对矿业权的特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理论界对矿业权众说纷纭?怎样才能走出这种争论的僵持局面而科学合理地对矿业权进行重构呢?

二、争论的原因及现实危害

学界对矿业权存在分歧和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及其所涉利益在客观上的复杂性,二是传统民法的私权思维模式对人们主观上的影响。

(一)矿业活动所涉利益的复杂性

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国家(由政府代表)、矿产资源的勘探者和开采者、社会公众等主体及其各不相同的利益。我国《宪法》、《物权法》、《矿产资源法》都明确规定矿藏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三条进一步声明地表或地下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分配实施统一管理。因此在我国,国家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开采活动,首先涉及的法律主体就是国家。当然,在现实中,国家不可能亲自去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直接主体是探矿者、采矿者。《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把普通公众卷入其中。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所涉及的多种类型的主体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诸多不同的利益相互交织、难以分割。

探矿者和采矿者希望通过勘探、开采活动把地下矿产资源变成可以出卖的矿物,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16条的规定,探矿权人的利益主要体现为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所获得的收益和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30条的规定,采矿权人的利益主要体现为自行销售矿产品(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所获得的收益。由于探矿权人按照工程设计施工所回收的矿产品毕竟数量有限,出卖此类矿产品往往不能弥补其在探矿活动中的投资,所以在现实中,探矿权人的收益主要通过获得其所探得的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来实现,而采矿权人的利益主要通过出卖其开采的矿产品来实现,因而无论是探矿权人还是采矿权人,其最终利益目标都是把矿产品卖出以获利。尽管有些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通过直接出卖自己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而获利,但无论探矿权和采矿权流转多少次,其利益载体都是可以开采、出卖的矿产品。此外,由于赋存于自然界的矿产资源与土地密不可分,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必然涉及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并且,矿产资源勘探实际上就是在地壳中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种活动,如果探矿权人在特定区域内没有找到矿产资源,其利益就将得不到实现,此时的探矿权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探矿权人的利益要比采矿权人的利益更为复杂。严格地讲,探矿权人的利益表现为对所勘查地域范围内赋存矿产资源的一种期待。

探矿人和采矿人借以获利的矿产品都是从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中获取的,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过程中,国家首先要实现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应当享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在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权利金制度来实现,在我国则通过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来实现。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往往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利益、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因而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一般都动用公权力对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如对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主体、权利的行使、矿产品的出卖等方面附加种种限制性甚至是禁止性条件。此外,生态环境管理也是国家职责和权力的一部分,国家要保障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二)矿业权理论分歧是运用传统民法的私权思维模式去处理复杂矿业利益关系的结果

现实中,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及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管理义务、探矿人和采矿人的经济利益以及广大民众的环境利益都附着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矿业权理论分歧的客观原因。面对矿业活动所涉及的复杂的主体及其复杂的利益关系,我

国绝大多数学者都采取了传统民法的私权思维模式去应对,力求把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统摄到传统民事权利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矿业权理论。二战以后自由主义思想的复兴使权利话语重新回到世界理论话语的霸权地位,人们习惯于用权利思维――赋予利益主体以民事权利来解决各种问题。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人们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赋予探矿人和采矿人以权利从而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在理论上就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权为核心的矿业权。由于大陆法系民法理论上的权利已经体系化,民事权利在总体上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又分为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人身权是权利主体针对人身利益而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针对知识产品而享有的权利,这两类权利的客体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人身利益和知识产品不是探矿人和采矿人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的主要利益追求,所以要想把探矿人和采矿人针对矿产资源的利益转化为一种民事权利,则转化的目标一般都被锁定在财产权中的物权和债权。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这一活动始终都伴随着国家公权力的控制,所以权利思维模式下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就被贴上了准物权(更确切地说是准用益物权)、自物权、债权(或物权取得权)等权利标签,这些权利标签在理论上又产生了矿业权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这样,复杂的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及其所涉及的复杂利益关系就被运用性质模糊的矿业权、充满争议的矿业权理论来涵盖和处理了。

(三)现有矿业权理论的危害

现有矿业权理论给学术研究造成了误导。第一,现有矿业权理论使探矿权和采矿权趋同化,忽略和掩盖了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本质区别。把矿业权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就容易将矿业权所具有的性质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共性,从而使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趋同化,换言之,使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性质趋同化。但实际上,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性质截然不同。探矿活动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探寻矿产资源是否存在,只要能够最终确定矿产资源存在或者不存在,探矿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探矿活动也就可以结束了。而采矿活动是采挖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并将之变成采矿人可以出卖的矿物以获取利益,其性质和目的与探矿活动截然不同。第二,现有矿业权理论使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地位被边缘化。现有矿业权理论以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利益及其保护为核心,把探矿人和采矿人视为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主角,这无形之中就把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主角地位给边缘化了。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控制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其才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核心主体。非国家主体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只是基于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的意愿和批准,探矿人和采矿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跃国家之上而成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主导者。

在实践上,现有矿业权理论不仅是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偏低的理论根源,而且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领域诸多乱象的诱因之一。我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31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从制度设计来看,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与国外流行的矿产资源权利金相类似,其目的是补偿因矿产资源开采而给矿产资源所有者造成的矿产资源减少等经济损失,体现的是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收益。我国《物权法》第123条明确将探矿权和采矿权规定为用益物权,在法律上确认了矿业权用益物权说(或准用益物权说)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实践中排除了其他矿业权理论的应用,把消耗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变成了法律上的用益行为。依矿业权用益物权说(或准用益物权说)收取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只能体现矿产资源的使用,不能成为处分和消耗矿产资源的对价。根据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0.5%-4%计征,而国际上多数矿产资源权利金费率都在2%-8%之间。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等重要能源的补偿费都只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的1%,而国外石油、天然气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一般为相关产品销售收入的10%-16%。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矿产资源远比中国丰富的国家,其石油、天然气、煤炭(露天矿)权利金费率也高达12.5%。在我国,一方面,国家的矿产资源被矿业权人消耗和处分,另一方面,资源补偿费只能按使用费的标准征收,其中的差价就转化为矿业权人的超额利润,如此进一步滋生了我国矿业领域中的诸多乱象,如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开采回采率低、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时常发生等。

三、我国矿业权的重构

现有矿业权理论积弊丛生,对其进行分解和重构已是势所必须。有学者认为目前的采矿权包括探矿权应当被一分为三即静态矿产物权、动态开发行为权和行政特许授权,但这种重构还是不能反映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的本质,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的包括国家对矿产资源生态价值的管理权和对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所有权。国家的矿产资源生态价值管理伴随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全过程,是对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一种无时无刻的约束,以保障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由于矿产资源的生态整体性和非特定性,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国家所有只是一种抽象的经济拥有而不是一种法律所有,要想把这种抽象拥有转化为法律上的所有,还必须通过勘探把矿产资源特定化。有学者指出“矿业权是建立在抽象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之上的”,但他忽略了矿产资源从抽象拥有到法律所有的转化过程,从而扭曲了探矿活动的本质。要想揭开探矿权的秘密,必须首先对探矿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

严格地讲,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功能是使抽象拥有意义上的矿产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所有意义上的矿产资源。只要某一区域内是否藏有矿产资源的结果被确定,则针对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勘探活动已经完成。因此,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结果就是形成国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在有矿产资源存在的情况下),而矿产资源的勘探人(如果是非国家主体的话)对其所探得的矿产资源不享有任何权利。也即,严格意义上的探矿活动并不是一种权利,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仅仅是一种勘查的话,则探矿权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其实,既然一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矿产资源都为国家所有,那么国家当然有权力对其拥有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确定,如果没有得到国家的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去探查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国家的矿产资源。同时,为了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国家有义务去勘探、确定矿产资源,此属于国家的事情,其费用也应当由国家承担。实践中国家往往通过自己的机构或委托其他具有勘探能力的民事主体去进行勘探,前者的勘探属于国家行使自己权力的过程,后者的勘

探属于民事主体完成国家委托的任务,国家应当按照约定勘探任务的多少给予其一定的报酬,其在勘探过程结束后应当将勘探成果的档案资料交给国家,作为其完成国家委托之勘探任务的证明。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0条规定:“矿产资源勘查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有偿使用。”如果勘探人对委托合同规定的勘探任务完成得比较出色,国家可以给予奖励。

然而,由国家出资委托、勘探者完成的勘探活动怎么在现实中变成勘探者的权利(探矿权)了呢?关键原因在于国家扭曲了勘探活动的本质,把一部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转让夹杂于勘探活动之中,使勘探活动成为了具有利益性的行为。由于勘探活动的功能是确定某一区域是否藏有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无论是否勘查到矿产资源,勘探活动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勘探活动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理应由国家承担。但如果国家能够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到矿产资源勘探中,就可以把原本由国家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民事主体,为了达此目的,国家把通过勘探确定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让与给勘探人,并承诺这部分矿产资源的法律所有权优先转让给勘探人,这里的优先是一种除要求采矿者具有相应采矿资质外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的时间在先,只要具有相应采矿资质的探矿人想取得其所勘探确定的矿产资源的采掘权,他就可以取得。这样,不仅勘探人有动力对勘探活动进行投资,国家还可以向勘探人收取一定的勘探费。上述对勘探活动所进行的技术上的处理,虽然可以实现国家吸引民间资本并转移探矿风险的目的,但它把原本与勘探活动具有不同本质的矿产资源所有权转让行为揉入探矿活动之中,结果使原本简单的勘探活动复杂化,给探矿活动蒙上了一层权利外衣,以至于部分学者在论及探矿人的权利时首先认为探矿人对其勘查区块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没有规定探矿人享有这种“权利”,反而曾明确规定(原《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第25条)两个以上探矿权人可以在相同的工作区内取得探矿权。

勘探工作完成后,抽象的矿产资源被特定化,从而形成了可操作的国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此时,国家可通过其组织机构对作为所有权客体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也可以把其矿产资源所有权转让给其他民事主体,由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无论是由能够代表国家的组织机构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还是由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都是国家行使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的结果。在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的情况下,国家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实际上应该存在一个转让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的合同,其他民事主体依此合同获得矿产资源的法律所有权并向国家支付相应的价款,而国家因此将失去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并获得对应的价款,这种对价补偿使现有矿业权理论造成的资源补偿费偏低的现象失去了依据。同时,矿产资源所有权由国家转移给其他民事主体是在转让合同有效成立、合同当事人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后,而不是现有矿业权理论所指的在采挖之后。至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价款的多少及其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既可以在采挖前、也可以在采挖后支付。其他民事主体获得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后,其所采挖的矿产资源理所当然归其所有,由其自由出卖。但由于有些矿物对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国家一般都对这些矿物的处置进行干预,限制或禁止其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而由国家指定的机构购买。这是自德国魏玛宪法以来世界各国民法中的普遍规定。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9

关键词:矿山资源;危机;产业经济;发展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1.1矿产资源基本概念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它具有可耗竭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1.2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

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质量上的绝对性,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服前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而又常常乱挖滥采,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矿产资源耗竭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服务社会时必然带来可利用价值的损失。

2矿产资源危机的表现

2.1不合理开采问题突出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这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①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②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浪费、高能耗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所以,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矿产产权管理、产权转让的混乱、不健全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②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由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来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来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3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①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②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2.4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思考

3.1重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培育与建立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3.2规制和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及规范产权市场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另外,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3.3积极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①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②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3.4持续完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目前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或以发现成本为主,或以成本法结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为主,或认为主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p)如前所述应包含资源原始价值(p0)和普查勘探等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p1)两部分,并要考虑勘查风险、矿藏埋深、矿石品位、矿石结构、采选冶难度、交通条件、储量及储量级别等因素。为了便于价格管理,解决资源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事实,可以比照建筑定额方法,制定全国或省区的各类矿种的基本价,再考虑上述实际因素乘以调整系数(t),用公式表示为:p=(p0p1)×t,p0、p1的确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矿产资源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高岭土资本化会计核算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开放城市,广西地质队1978年在北海合浦县十字路乡,廉州镇,常乐镇探明高岭土矿,累积探明花岗岩风化壳型砂质高岭土资源储量近30000万吨,可采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北海高岭土资源淘洗率高、含有害杂质少、矿石粒度细、品质好。高岭土可用于造纸、化工、油漆、涂料、橡胶、医药和陶瓷等行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北海高岭土产业成为北部湾经济开发的重点发展产业。

一、高岭土资源资本化的含义和意义

矿产企业经营者在取得高岭土资源的经营权时,支付给高岭土资源所有者的采矿权整体价值,高岭土矿产企业把这项支出记作一项资产――递耗资产(矿产资源资产),随着开发生产过程,分期摊入产品的成本中去,从而在收入中得到补偿就是高岭土资源资本化。

高岭土资源资本化对于加强高岭土资源管理,高岭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岭土资源的有偿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现高岭土资源的所有者权益。高岭土矿产企业经营者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得高岭土资源所有权时,必须向所有者支付一定费用,使所有者获得收益,在经济上维护了所有者合法权益。

(二)促成地质勘探成果转化为商品。地质勘探部门在高岭土勘探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来源于国家直接拨款,资本化后,高岭土资源资产就包括了勘探费用和成果价值,这部分价值作为收益支付给所有者,再由所有者国家补贴给地质勘探部门。

二、高岭土资源资产价值的计量

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正朝着资本化的方向发展,对矿产资源评估的方式方法也逐渐完善。作为一种矿产资源,高岭土资源资产价值的计量完全可以实现高岭土资源真实价值的计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高岭土资源资产就是高岭土资源价值的资本化,高岭土资源资产价值就等于高岭土资源的资本化价值。那么,高岭土资源资产的价值计量就等于资本化后的高岭土资源的价值计量。在我国资源性资产评估方法已逐渐成熟,矿产资源已经实现资产化管理的背景下,可以实行高岭土实际价值的计量。高岭土资源价值确定可以使用正算法――以成本为基础的,也可以采用逆算法――以收益为基础。

三、高岭土资源资本化后的账务处理

高岭土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资产符合递耗资产的所有特征,所以高岭土资源资产完全可以按照递耗资产处理,即高岭土经营企业在购买或租赁开采权时必定有一项支出,我们把这项支出记入“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在高岭土资源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再分期转入高岭土产品成本,从其收入中逐步得以补偿。

(一)高岭土经营企业直接购入或投资转入高岭土采矿权时的资产化确认。对高岭土资源整体价值先进行评估确认,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有下列几种情况:

1.用货币资金购买开采权。高岭土经营企业用货币的形式直接购得高岭土资源的采矿权,购买后,递耗资源资产相应地增加,此项应记入“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账户的借方;同时,银行存款减少,这项费用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2.如果以高岭土资源整体价值资产化作为高岭土资源资产,这种情况递耗资源资产增加,应在“高岭土资源资产”账户记入借方,相反的作为一项长期支付给所有者应付款,记入“长期应付款―国家”账户贷方。

(二)租赁形式下高岭土资源资本化的确认。高岭土企业和高岭土资源所有者以确定的高岭土资源整体价值,用租赁的方式获得高岭土资源采矿权,使高岭土资源资产增加,此项记入“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账户的借方。

其价值确定分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分期租赁的支付款,按照分期支付租赁款的现值和资本化后高岭土资源资产的价值。高岭土资源资产价值也应作为应付的租赁款,记入“长期应付款―高岭土资源租赁费”账户的贷方,具体账务处理:借: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贷:长期应付款―高岭土资源租赁费;支付时,产生的差额处理为财务费用为:借:长期应付款―高岭土资源租赁费,财务费用,贷:银行存款。第二种情况:租赁时已约定高岭土资源的整体价值,则按高岭土资源的整体价值记入。

(三)用借入分期付款形式获得采矿权时的确认。国家出让采矿权时还有一种借用形式,即高岭土资源的所有权并未转移,只是经营企业用借入分期付款方式借用了高岭土资源的采矿权,这就意味着用高岭土资源整体价值增加高岭土资源资产时,高岭土企业的权益也增加了,作为国家对高岭土企业的一项长期借款,账务处理:借: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贷:长期借款―国家;经营企业每期向国家支付高岭土资源相关款项时,账务处理:借:长期借款―国家;贷:银行存款

(四)增值时的处理。高岭土企业在确定高岭土资源资产后,随着高岭土矿床开采和利用的进行,又发现了新的高岭土储量,这就使得高岭土资源资产在原来确定的基础上增值,即借:递耗资产―高岭土资源资产;贷:未实现增值。

四、高岭土资源资产的折耗处理

(一)高岭土资源资产折耗指的是随着经营企业开采工作的进行,作为确定的递耗资产逐渐转移到高岭土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递耗资产是在开采中产生的,直接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折耗费用就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折耗是递耗资产成本的转移价值。因此,递耗资产的折耗具有三个特点:

1.折耗只是在开采工作进行时发生。

2.折耗是矿产资源自身的直接耗减,即固定资产实体的耗减。

3.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资产不能重置。

(二)折耗的确认与计量。高岭土资源资产折耗的计算是以高岭土资源资产的价值作为基数,减去预计土地残值的余额,(单位产品折耗率=递耗资产总成本-土地残值)。我们常用的递耗资产折耗的计提方法主要是“产量法”,具体公式为:递耗资产折耗基数÷估计的总开采数量=单位产品的折耗费用,每期应提折耗额=每期开采数量×单位产品折耗率,计算出应提折耗额,然后计入当期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中。

(三)高龄土企业固定资产部分如何折旧。我们对于开采高岭土资源时,购置的相关设施等固定资产类应做计提折旧,如何合理地对这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应按照两种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1.折旧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期比高岭土资源资产的开采期长,则应折旧固定资产的核算年限以高岭土资源资产的开采期为准。这样防止高岭土资源耗竭后,折旧价值转移没有承担对象。这类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年度开采数量÷估计可供开采总数量,得出年折旧费。

2.预计折旧固定资产使用期比高岭土资源资产的预期开采年限短,那么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它本身预计使用期来核算。

(四)分阶段计提折耗。根据高岭土矿不同阶段的生产情况,运作成本来计算单位产品折耗。

1.高岭土矿山生产能力。高岭土矿山生产的生产方式与规模取决于高岭土矿床条件,高岭土矿山生产要经历基建、达产、稳产、衰减四个阶段,稳产期长,矿山经营效益就越好。通常,达产期产量由小变大增长迅速,此时开采部位矿床顶部和边缘,生产进入稳产期,高岭土矿床处于最佳利用期,高岭土储量位于矿床最丰富的部位,最适合采掘。至衰减期,采掘难度增大,产量开始逐渐下降,至闭坑结束。

2.根据高岭土矿山单位制造成本。高岭土矿山企业在各生产时期的产量规模不同,决定单位制造成本也不同,随着矿山不同生产时期开采位置、开采难度的变化,单位制造成本也随之变化,变化规律在达产期最高,逐渐降低到稳产期,至衰减期又变高。

3.根据高岭土单位产品折耗成本变化。经营企业进行开发生产过程中,高岭土资源资产价值,逐渐以折耗形式分期摊入高岭土产品成本中。与上文中提到的制造成本不同,单位产品折耗成本根据矿床不同开采部位的资源对采矿权资产价值的贡献不一样。它的变化规律从达产期逐渐升高到稳产期,后又变小,直至为零。由此可见,稳产期单位资源资产价值大于达产期,衰减期的单位资源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北海高岭土资源资本化,对于加强北海地区高岭土资源的管理,促进北海高岭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高岭土资源产业作为北海地区的优势产业实现资本化后,将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本文从高岭土资源资本化的意义,概念出发,论述了高岭土资源资产在核算过程中,确认、计量、折耗、折旧等会计处理方法,希望对高岭土资源产业的会计核算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振宇,何旭东.矿产资源资本化[J].有限金属(矿山部分),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