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27

机械职业教育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1776

国内刊号:32-1457/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机械职业教育篇2

 

焦点一:产教研、行校企影响力人物齐聚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受教育部委托,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批准成立的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的专家组织,由十五个具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成,有成员单位481家,会员人数达到1485人。参加本次扩大会议的主要有机械行指委主任陈晓明、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房志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等100多人,他们都是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会议期间,机械行指委陈晓明主任传达了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介绍了机械行指委2016年工作。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房志凯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各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2015年工作回顾及2016年工作设想进行了发言。大会还分会场讨论了机械行指委2016年重点工作的落实、各专指委工作职责分工、机械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重点观测专业创新建设、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等。

 

焦点二:与会者称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让人震惊

 

在大会间歇期间,与会代表们参观了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项目“企业项目训练中心”以及学校荣誉苑、七彩阳光俱乐部等。大会还特意安排了半天时间组织参会人员前往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参观“3C智能制造工厂、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点、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劲胜公司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合作企业,两家单位联合新鲁班教育科技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东莞市模具(国际)职教集团等联合推出的培养“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人才的“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及其九大平台”曾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称之为“机器换人的东莞样本”。在总结大会上,行指委还专门邀请学校曹永浩校长就学校“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做法向与会者作了专题报告。

 

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没想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此让人震惊。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大家都说在这所学校找到了答案。其中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先生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司徒渝先生所讲的话最具代表性。夏校长表示,他曾经多次出去参加学术会议,都能遇到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葛司长曾对他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实践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得很好,有机会要带领他身边的一些院士和大学校长来参观,今天来到这里,果然是名副其实。司徒渝书记表示,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这次大会真是无缝对接,这所学校正好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型,正好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做职业教育的典型,正好是“立德树人”的典型,机械职业教育要想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就要像这所学校一样“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有志于成为“大国工匠”。

 

焦点三:机械行指委下一步工作动向

 

本次大会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推动职业学校机械类教育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可以带动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升,三是可以营造很好的职业教育创新氛围,四是可以为“中国制造2025”添砖加瓦,五是可以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起到促进作用。

 

据机械行指委主任陈晓明先生透露,行指委下一步将推出几个全国性的活动。一是筹划举办行业内竞赛,比如工业机器人操控大赛、焊接技术大赛等,让教师、技术能手参与进来,以赛促教带动发展。二是举办行业内名校长论坛、微论坛。三是推行“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让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四是拟进行首届“中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调动行业内部工作积极性。

机械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方法问题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职业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由于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使得社会普遍缺乏专业的机械制造人才,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职业院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背离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综合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来开展,而不是依靠教学内容来决定,但是,许多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背离,从而降低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1]。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践能力,通过科学的设置课程和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技能,而不是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割裂开来。但是,在职业院校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2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机械专业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仅仅以灌输、讲解纯理论知识为主。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完整、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过于强调对本位思想,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忽视了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具体工作情境的联系,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1.3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是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在设置课程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倾向于灌输、讲解重复的理论知识,而机械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2]。同时,在实训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不断地重复、交叉的情况。由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脱离教学实践,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高,创新能力较低。

二、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但是,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机械制造专业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安排教学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从而提升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适当选择零件制造控制、机械加工实训等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的科学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数控技术专业上,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计知识比例,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机械制造业时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许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改革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机械制造人才,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职业院校的稳定发展[4]。

参考文献

[1]尹亮,娄丽莎.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v.13;no.4102:78-80.

[2]徐文娟,李慧娟.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v.32;no.15506:184-186.

机械职业教育篇4

对机械类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的探索1.浅谈中职教育在课程结构与设置方面的不足目前中职生源是中考中高中录完后剩下的生源,生源的质量、素质及学习兴趣大为降低;目前中职的教学体制为三年,基本上各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至两年半,一年至半年毕业实习。这就使得目前的中职教育出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生源质量下降和在校时间缩短的矛盾,这就要求课程结构及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达到要求。其次,由于经费和设备等原因,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等现象,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另外,中职教育教材由于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一直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过于强调系统化,在一门教材中,各种内容面面俱到,以至各课程之间相互重复、交叉;而且有些教材还存在着与实习脱节、与生产应用脱节等间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挤掉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2.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针对上述中职人才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和中职教育中目前遇到的相关问题,,结合洋浦及周边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结构及设置作如下探索,采取以下对策:2.1.“基础+核心”课程模式的建设文化基础(语、数、外、计算机应用)课程、德育心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必不可少,是课程的基础,但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合理的压缩或精选,紧扣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的文化、理论知识结构来选择内容。而技术能力课程是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基础+核心”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能力本位课程,它的教学应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也就是从过去“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向引导、探究的方式过渡。调整教和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基础+核心”课程模式的建设中要注意一下问题:(l)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训课,强化技能衫11练。中职人才的岗位是一线,技能是相当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在课程结构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实训课和实训课安排的合理性,强化训练,炼就学生过硬的技能。保证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把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习安排到每个学期,并保证实习实训的课时量,要使学生真正达到中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在实训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企业生产技术的要求,按能力要求选择项目,直接为培养技术技能服务;并且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注意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如钳工工艺学的测量部分和工具部分等内容。这避免了教学中的重复,又使学生真刀实枪,一讲就懂,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2)适当设置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强化英语和计算机教学。中职的英语课程不能简单仿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因为中职学生没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又人学基础差,要达到英语能力要求不是一件易事。提高英语能力,除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外,则要强化教学,在整个学程中不间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而对于计算机应用来说,尽管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毕业生连简单的办公操作都不会的现象。笔者认为,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除保证教学的课时外,一是要保证计算机的上机时间,使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二是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应用上,让学生会用,掌握操作,尽量用新的教材,跟上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步伐,掌握新的操作方法。(3)要重视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性很强的设置与专业相近的第二专业课程,或设置第二、第三专业的选修课程。如焊接专业设置铆工工艺和钳工工艺课程,安装专业设置焊接工艺课程和电工基础等。使学生掌握自己专业的前提下,掌握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宽专多能。(4)不能忽视相关内容的课程。综合素质是人生的创业、发展、成功的重要素质,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职业指导、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公共关系学、现代礼仪、企业管理、创业和心理教育、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2.依据企业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获取职业技术技能的基础。现有的中职机械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过大,内容重叠较多,重点过多过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利于课程的安排。而且课程设置应符合周边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伴随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编写校本教材可以使教材的建设紧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就业。为此学校应成立机械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小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重点开发、编写专业课和实训课教材。校本教材不但要切合周边企业的产业发展,突出专业课程,保证专业课课时量和学习周期,而且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技能,更要获得学习、研究的方法。

建设合理、高效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1、根据需要增添适于教学和科研的设备,设备投人应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通用性等特征。参照周边企业常用或通用的生产设备,结合教学用途在学校建设模拟生产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使设备设施趋于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更贴近实际生产,有利于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设备设施应具有高技术含量、紧跟时展前沿,确保生产实训项目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要求上要与企业实际生产相一致,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实际应用的本领。在环境和设备选择上不仅能满足校内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能承担各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实训场所的适用性。2、加强与周边企业开展合作,在学校有技术、有设备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引入先进的加工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产教”结合,使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成为本地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利用企业作为学校新型的实习基地并促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新时期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和新的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准确、规范、熟练的操作。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另外,专业课教师应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与交流,关注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规程,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做到“活学于企业”而“活用于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即一体化教学。实践证明,在一体化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该确立切实可行的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一体化教学中用好此方法,可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数控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把数控机床原理、构造等高深的理论知识都掌握了再学数控机床的操作,学生可能早被这些复杂高深莫测的内容吓倒了,根本没有兴趣再学数控技能。若采用项目教学法,直接围绕加工一个零件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切实掌握相关知识。2、巧用“梯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来促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梯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实训课程设置阶段“梯式目标”,各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梯状。本人在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梯式目标”,识图一工艺编制一程序编写一计算机模拟仿真操作一可切换的开放式小型数控车床操作一生产型数控车床操作一加工产品。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不一样,在每个实训阶段实现目标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在教学时没有生硬的强求全班统一步调。这样,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自然地分布于一个个实习项目中的每个“梯式目标”,无形中对学生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团队精神是取胜的法宝,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将学习者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全力去取得成就和成功。在实训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好差搭配均匀分组,在采用“梯式教学法”的同时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各组间开展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也可解决只靠教师一人指导全班所有学生的问题。三、结束语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招生和就业压力的严峻,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向社会输送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优秀技能人才。而洋浦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机械类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认清形势、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放眼未来,促使机械类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本文作者:阮琼琳李彦工作单位:海南洋浦技工学校

机械职业教育篇5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职业素养

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有些人办事急躁,不潜心工作,凡事跟钱挂钩,碰到一点问题就畏难退却,欠缺的恰是大国工匠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一词成为全国各地行业当中最时髦的流行语。而大国工匠身上那种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并非一时半刻就能具备,也不可能在就读职校的极短几年里就可以形成,但职校生在校求学时间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则是必需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才有可能在进入行业后形成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在二十几年教学实践中略有几点感悟,在此总结供大家参考并指正。

一、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素养是指个人在执行某项工作时应拥有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的总和。它既包括个人在品格、学问、才华和体格等方面的先天的素质,又包括后天通过磨炼而习得的技能与素养,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综合效果。它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而平时我们所讲的职业素养重点是指隐性职业素养,即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总体表现。

二、培养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1.职场用人准则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原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此处的“德”即要求员工有良好的品德,这就是职业素养;而不录用“不会做、不屑做小事的人与不服从团队利益的人”。而现在的中职学生现状甚是堪忧:他们作为零零后,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即使自身再苦再没钱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子女提出的条件。故大多职校学生就业憧憬过高,只看重薪水和待遇;劳动中拈轻怕重,缺少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个人利益至上,不肯受企业制度的束缚;眼高手低、频繁调换岗位等等,以至于很长时间都难以融入新的工作岗位,极难得到领导认可,更谈不上被上司赏识和重用,只能混天度日。所以,必须让他们明白——唯有具备优良的敬业精神,方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产品才有高质量,工作才有高成就。2.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按照“素质冰山”理论,显性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构成中仅占1/8,职业素养中却包含了7/8部分隐性职业素养。从个人成功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看:隐性素养外在行为显性素养能力提升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发展潜力成功。因此只有拥有了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才可能自发自动地显示出良好的显性素养,才可能有更多的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直至取得成功。这是因为,个人的工作价值由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两个因素决定,而绝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能力高低,而忽视职业素养水平养成和提高,故他们在工作中只发挥了10%~30%的才能。如果得到足够的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就能施展其才能的50%~80%。个人的才能和专业常识固然重要,然则,要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甚至获得功成名就,最要紧的并不是他的才能与专业常识,更在于其所拥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如何。

三、在机械课堂中如何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职业指导、日常管理等多种途径获得,纵贯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非是开一、二门职业素养课就能解决那么简单。故在教育中要重视、强化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教育,确保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好迈向大国工匠的第一步——做一名合格的工匠。1.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敬业意识教育课程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不仅要讲解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跟学生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寻找合理的切入点,适时对他们进行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单纯、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的舞台。如:机械制图是机械制造业中的共同语言,小到字体的书写、图线的画法都有其严格的国家标准规定,在画图实践中都必须要严格遵守。而学生中会有这样想法——现在可以用CaD、CaXa等软件画图,机械制图手工画图就不用学了。殊不知:机械制图课程的手工绘图过程不仅可以加强对已学过的国标知识的掌握,而这种几乎苛刻的“挑剔”行为更能培育他们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更有利于对他们践行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另外,它还能为CaD、CaXa等软件画图提供画图基础,提高画图的正确性和速度。又如:对于钳工实操课,也有学生认为如今已有数控机床、数控铣床等先进的设备来加工产品,钳工实操又脏又累、加工效率低、产品精度不高,故根本没必要再开设此类课程。而笔者认为开设钳工实操课完全有必要:一是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尤其有关立体线面切割问题的解决,进而有利于其读图能力的培养;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持、坚守的那种敬业精神;三是更何况诸如航天技术等高尖科技中的重要零件也需要工匠大师手工完成,根本无法用机器替代。实践证明,能严格遵守国标、一丝不苟地手工画图的学生以及钳工实训中肯吃苦的学生往往也是数车、数铣实训中的佼佼者。同时,为提高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效果,在活动课教学中可聘请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充足的专家做专题培训,以提高学生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也可邀请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述其成长历程、成功的经验,他们的事迹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可特邀企业的技能巨匠来校作报告,详尽讲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与忠诚。2.以实训为突破口,保障职业素养的培育实训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加操作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逐渐将知识内化成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教学。职校生通过参加实训操作,不仅能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而且技能训练的各项规范要求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工匠精神的精髓。(1)严格执行企业标准,规范实训设施配置。如果无企业元素的引进,无职场背景的渗透,无持久耳濡目染的熏陶,仅靠教室内的理论教学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乏味和低效的。学校严格根据国家技能评定的标准来购买实训设施,以此来提升硬件设施的配备。对数控、数铣等实训设备布局、配备等严格按企业规范要求布置;张贴各工种安全操作规范以及安全标志;在实训工场里合适的地方开辟宣传窗,介绍在机械行业中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技能巨匠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企业规范的同时领会工匠精神。(2)全面推行7S管理,落实制度保障。学生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人,然后才是高素质的好员工,最后才有可能成为大国工匠。故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必须从日常行为规范开始,全面推行7S管理,其7S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7S管理的理念认为人和环境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唯有爱干净的学生,才会爱考究,而不是到处“凑合”,否则“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更就无从谈起了。7S管理所强调的是“人的品质”,只有学生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才会做什么事都高标准、严要求,直至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追求——看重细节、寻求完美、精益求精。学校从各方面履行7S管理,与企业管理衔接,模仿企业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的实训过程中就做到:实训结束后必须搞好机床卫生,按规定放置好实习工具和卫生工具等。通过7S管理塑造学生的形象,帮助学生规范行为,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慢慢感受企业规范并实现自身行为的转化,培育其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养成极高的职业素养,最后提升他们自身的社会竞争力。(3)严格执行制度,强化实训规范。唯有在实践操作中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践行,才会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为此,学校特制定了《实训工场7S管理制度》《数控实训中心机床维护和保养责任分布图》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若只有制度却没有严格的执行力度,则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成为摆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害而无利。故平时由实训处、教务处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每周以抽查的形式对钳工、数控、数铣等实训工场进行突击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督促其整改,检查结果与期末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严格执行制度。另外,教师更要注重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时刻都能表现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确保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人人都积极主动投入,严格依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实训,保证他们顺利通过实践考核的环节,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3.以顶岗实习为转折点,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非常好的途径,尤其是学生下厂实习前的顶岗实习,更能加强对职业素养的烙印,使学生提前具备职业人的素质,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企业的要求。(1)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注重职业素养渗透。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职业素养注入其中,让学生一踏入企业工作就能上手规范操作,基本具备合格工匠应有的素质。例如:学校在与海亮集团合作的过程中,专门邀请海亮集团的知名工程师来学校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以方便学生联系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注重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派学校教师深入海亮集团进行理论培训,以传道授业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海亮集团的员工。这样,通过相互交流、渗透来传播职业素养。(2)创设“四阶梯式”环节,加强职业素养的内化。在机械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需改传统的“三阶梯式”实训教学模式,增设“四阶梯式”——在校企联办实训车间的顶岗教学实训环节。这样,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训,既节省了实训成本,又提高了专业技能。另外,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师傅的教导,学生每天按规定的反复操练,甚至与企业巨匠零距离的接触,都不自觉地规范着学生职业习惯,促进其职业素养内化,如此可以实现向高素养飞跃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深化“新型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内涵。总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校要全方位、多渠道展开,要高标准、严要求,抓住一切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机会培养其职业素养,逐步渗透大国工匠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做好迈向大国工匠的第一步——做一名合格的工匠。学生如若能长期发扬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必能铸就为一代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卫伟.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0).

[2]王在勤.技工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3]赵素萍.职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之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2).

机械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工程机械行业;四导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73-02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原则。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

1工程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成为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2012年,我国成为超越美国、日本、欧洲后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一定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但全国培养工程机械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院校还很少,导致该行业技能型人才匮乏。

行业背景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品由完全引进到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的产品新供应链的组合,完成了以代销转向产销结合继而发展整车销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品牌经营模式。短短几年间,中国大地不再是单一的进口机型,也不再是孤立的玉林柴油机,日趋成熟并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中国徐工集团、柳工集团、、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厦工集团、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近几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

行业人才需求在迅速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面前,为之推动进步,确保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上迅速显现缺口,具体表现在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方面。

在人才数量需求方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全国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导致人才数量紧缺。

在人才质量需求方面,当前全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长春市经营各类工程机械的公司为例,各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虽在逐年上升,很多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2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技能掌握的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导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产生更高要求。

人才数量的短缺与人才质量的滞后均体现出行业人才缺口的现状,这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人才培养是要受时间周期所限的。面对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亟待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上创新思维,推出符合行业所需、教育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普遍现状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工程机械行业专门化的今天,搅拌站、压路机、挖掘机、叉车等工程机械设备因其功能不同而在销售、维修、售后服务方面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人才需求的专向性,而学院依靠自身发展、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快速培养出专向人才无可匹配,缺乏的不仅仅是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连专业技能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只能达到触类旁通,到企业工作还需再进行对接式专向培训。由此,无法快速缓解行业迅速发展与专向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必须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2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适合学院实施、企业可行、校企联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实行企业冠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实行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方式。学生在入学之初由学院组织与工程机械相关企业签订冠名班,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经营日本小松挖掘机为主的“小松班”、以经营玉柴工程机械为主的“永大班”、以经营拌和站为主的“原进班”、以经营三一重工为主的“恒日班”、以经营柳工机械为主的“柳工班”等与企业品牌、经营项目相对接的工程机械冠名定单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入学后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校建立企业产品实验室,实现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

实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与企业实行冠名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紧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共同承担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立工程机械行业董事会或理事会。把有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领导与相关政府教育职能官员、高校资深专家等重要人士结合在一个行业组织机构里,共同规划、承担行业人才培养任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在连续五年与区域工程机械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以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社会资源补充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相关的合作关系,本着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董事会主要董事为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各冠名班企业领导等。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事宜均以董事会讨论后决议实行。

实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在实行冠名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以来,充分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训环境发生变更,结合“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实行“四导制”这一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学生成才、企业用才、双方管理、人尽其才。

“四导制”即新生入学后在高年级学生中选聘一名优秀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辅导员助理,选聘一名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教师为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一名专业上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学业导师,并从对口冠名班企业中选聘一名有丰富工作经验、高超技能的工程师为班级职业导师。

3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赢

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并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冠名班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财、物的问题如何解决作为校企共同承担的任务。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以企业真实设备、产品为实验对象,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到冠名班企业深入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企业真实环境与设备、生产一线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零距离顶岗,免去了以往1~2年的企业培养阶段,改善了学校实习、实训条件,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缓解了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紧张需求。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使高职教育吸纳了企业高层领导的加盟,在行业的发展规划上、培养人才需要的能力上提出远见卓识,并有能力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比如董事会机制下的职业技能操作竞赛、企业文化进校园、行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以及成立自主创新基金。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使企业更深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及行业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真实的校园文化教育平台。

“四导制”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双方管理,三方教育,互通共进,达到校企双赢

1)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助理在“四导制”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组织的作用,弥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缺失之处。

2)具备系统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成为学生很好的“营养师”,他们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真正缺什么,能够怎样有效地补什么,确保学生正常健康地成长。并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选修课程,参加合适的社团,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来源于企业工作岗位上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导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科前沿技能传授、行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好地体现了全方位育人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为之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行业的阶段性需求,适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教育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有实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机械职业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课程;优化整合;改革;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85-02

当前,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于是,很多院校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为缩短,致使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目标的需要,而现行教材又存在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学校学的知识用不上、社会需要的知识没学到的现状。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的目标,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当前学校所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整合和改革。

一、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用型人才。这要求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因此势必要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而要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学校就应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而从现有的课程设置看,很多课本知识理论性内容偏重,明显与生产实际要求脱节。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这门课为例,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存在内容偏多、理论偏深,理论与实践联系内容相对不足的现象。拿“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来说,目前我们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他们很难想象刀具的一些几何角度,真正操作机床刀具时,遇到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教学过程抽象空洞,不能满足人才目标的需要。

2.教学内容偏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难以理解;以致他们学习的兴趣不高,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强调金属内部组织结构对性能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想象力不足,他们听起课来就觉得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对此,他们掌握知识的难度加大,极易失去学习兴趣。而他们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听课时就更加会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

3.教学内容存在多科重复现象。当前,企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多实习时间,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课程设置时,要满足够用和实用。而现行的教材很少采用新模式、新特色,部分内容陈旧,缺乏对科学技术最新进展的体现,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间存在重复。例如,专业基础课中的《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的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有重复现象。就拿‘螺纹连接’这部分内容来说,两门课都讲到了螺纹的形成和螺纹的结构要素等内容,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理论课程内容编排重复,理论总学时就会增多;而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他们又要加强实践教学,因此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的可行性

1.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践性性更强。这遵循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立体几何知识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同时对理论不太感兴趣。课程的优化整合,简化教材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所讲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使教材里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实用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现在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使用目的性很强。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现行的高职教材,大多没有随着企业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而适当作出调整,因此,对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整合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

三、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优化整合的措施

1.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要推进产教合作,强化行业的指导作用;明确本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让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2.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提炼专业必备知识。学校应组织老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实习。老师依据所学的专业特点,明确今后的岗位所用的知识,充分把握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学生的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形成以实用性为主线,理论教学围绕实际应用展开;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克服“繁、难、偏、旧”的弊端,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把今后岗位所用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加以分析,精心筛选书本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提炼专业必备知识。

3.删减合并课程内容。由于现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与教材体系存在教学内容多科重复、科目过多和知识缺乏整合的现状,因此在内容设计上,教师把那些重复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删减合并,几门课能合在一起的,合在一起统编教材,内容如果在一门课程中出现了就不应该在另一门课程中再出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例如,可以考虑将《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合并,在《机械制图》这门课讲解齿轮这部分内容时,也应把传动原理的内容讲解清楚,而不需要又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又把基本概念重复讲解。

四、结语

课程经过整合后,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将更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花在理论课上的学习时间会有所减少,但所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却不会减少。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同时对知识的学习将更加感兴趣、更有热情。并且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更切合实践的知识,也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存在,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磊.高职高专办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慈风梅.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材的优化整合[J].教学研究,2006,(7).

机械职业教育篇8

论文摘要:文中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为了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本校已有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机械产品设计员(师)就业为导向,建立机械产品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大力培养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就业意向学生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现实背景及意义

机械是工业的的基础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各种新型机械设备、机械传动产品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及社会的需要。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师是机械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重要岗位,近年来这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可以以机械产品设计师能力为培养方向,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措施下,完成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寻求机械产品设计的职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别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现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对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作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与实践。

(1)企业机械产品设计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2)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定义;(3)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实施方案与实践等。

以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以机械产品设计员职业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具体为:教学体系中技术基础课前二年培养计划不变,第三年第一学期重点开设与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的课程,增设机械产品设计相关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在岗位任务分析前题下,对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正确定位,编写机械产品设计专业教材。以企业产品设计实例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内容。以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培养技能,以适应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职业技能的要求。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兼职教师共同研究打造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以机械产品设计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大方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能力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和创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出了校门就能投入机械产品设计工作和自主开发创业。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就业为导向,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与改革实践。使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用人需求,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蓄个人职业发展潜力。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有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有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多环节、多方位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数字化机械设计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企业结合共同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共同编著出版具有机械产品设计的就业导向专业教学教材,使本课题研究成果更适用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通过在企业调研、互联网资源查询,充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内涵、职业特点、职业任务、职业等级和社会企业需求等信息。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研究,打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为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机械产品设计职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创新。编著“机械产品设计”教材,教材内容定为,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员)就业为导向,按照机械产品设计任务和流程,较全面讲述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标准、设计工具软件和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程序,配有可实际操作的机械产品设计实例,提供实训任务等。

机械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CDio

技工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为社会培养应用职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即对学生的实用性技能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有别与其他学校,体现出职业特征。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推行CDio教育改革是当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方向。

一、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对机械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的相关统计数据,2009―2014年期间,我国产业工人数量高达4000万,其中从事机械相关行业的工人占比高达24%,每年机械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且需求量逐年增多。此外,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也证明,机械专业实际应用能力越强的毕业生,社会需求缺口越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机械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对技工教育的期望较高,这为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二、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械专业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材滞后,与时代相关性不强,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制造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二是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师资匮乏,双师型教师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技工院校机械教学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技工院校机械教学中的双师型教师不足。三是机械教学设计中的实习实训教学仍然不足,更多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以单纯的讲解模式来完成的,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原因分析

一是从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来看,由于技工院校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只需要“混”个毕业证。二是职业教育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但多数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并不够深入,合作企业对学生实践学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与要求也不高。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现行理论与实践课的配比设计需要进行反思。四是技工院校教育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以及不平等待遇,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目标

从当前社会对机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及技工院校机械教学的现状来看,技工院校机械教学模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劣势,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种状况的出现需要职业教育对现状进行反思,并在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在CDio为基本环境的技工院校机械教学中,必须结合CDio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践上来看,一是要构建符合CDio教学模式的环境,二是要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三是要突出工程思维,四是要制订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与内容

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技术的目的在于发明,工程核心在于建造。技工教育是一个设计性研究过程,这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环境与之匹配,而CDio模式深刻反映了设计性研究的本质属性。在CDio教学环境下,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两大参与主体,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突出教学互动,体现教师的指导者、引导者、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提问者、学习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二是要求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密切配合,打造理论联系实践的机械教学模式,从CDio理论出发分别聘任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在工厂教学中完成衔接。三是以项目教学为典型特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形式,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完成学习过程。

3.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为了验证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在职业技术院校机械教学中的效果,采用实践教学实验的方式,将CDio模式与技工院校常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首先充分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导生制”方法进行项目任务教学;其次基于流程再造的思想撰写任务日志,即将工人工作中的工作日志模式引入到机械实践教学环节,由教师设置“任务目录清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习;再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推进协同化学习。

机械实践教学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CDio模式下,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很好,而且学生的参与度、能力培养、教师参与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CDio模式下,机械教学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包括:会思考了、学习主动性提高很多、老师引导作用更强、学习前需要准备的相关资料更多、对就业的信心更足了。由此可见,CDio模式下的技工院校机械教学效果更为明显,体现了CDio模式的优势。

四、基于CDio的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创新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内容,保障技工院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将技工院校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列入规则中,保障学校在开展技术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顺利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其次,为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可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通过招标的方式,对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再次,号召各地方政府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网络,优化中职院校布局,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最后,从学校方面继续开放式办学,深入推进小企业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素莲.职业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7).

[2]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

机械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职业素质

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机械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了强化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效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企业服务,结合实际,应该及时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1.机械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内容理论强,教学周期长,实践教学时间不够。

1.2德育与智育的发展不协调:机械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由于生源的质量问题增大教学难度。另外学生文凭的轻易取得,学生学习毫无压力,使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1.3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理论教师还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训教学。

2.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

为了强化机械专业职业教育的效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企业服务,结合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围绕机械专业要求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法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专业课教学时间。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2)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为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打好基础。根据此专业人才目标,按实际所需合理地调整理论教学体系。理论基础教学要以“必要”和“够用”为度,舍弃与此专业方向联系不大的相关内容。

(3)改变教学方法,实行“一体化”教学。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中,采取以模块为单元组织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讲授中,以现场教学、实物教学为主,现场边讲边组织教学。

(4)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以实验、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先从机械设备、机械零件的认识,识读零件图到机械设备的操作,最后进行校内基地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只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

3.1不断完善校内机械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校作为部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先后配套300多万元进行机械专业的设备购置。

3.2加强校企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

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所需开设专业,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企业为我校提供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训师资并接受学生实习。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中,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与企业达到零距离接触。

3.3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3.3.1上好职业道德课,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学校要强调上好德育课,以爱国主义、重大历史纪念日等级传统道德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综合防治素质的提高。

3.3.2加强实践活动,锻炼优良的职业道德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本行业具体而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是在书本上、课堂中体验不到的生活。

3.3.3加强毕业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毕业前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必要的指导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目前企业经营及管理特点等。总之,就业前的指导教育让学生达到了解、适应、融入环境,最终能改变环境的目的。

3.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