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24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1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三农;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6-0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政府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倡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随后,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然而,通过研读该领域的众多文献,笔者发现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甚相同。例如,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也有学者将其理解成以农村户籍的人为培养对象的中职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模糊不清将阻碍有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对其理论研究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因此,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含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首先,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农民)聚居地。然而,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可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还是城镇户籍的人,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包含其子女),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

非农业技术,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从价值层面分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0):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孙连勇,刘冬,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3(19):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2011(6):27.

[6]黎瑛,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3(8):59.

[7]陈胜祥,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2014(1):56.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2

关键词: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对策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工作中,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及对策探究,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中需要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促使企业职业教育能够满足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结合企业职工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和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重视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及对策探究,并将有效的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工作环节,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职工教育发展概述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企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了企业职工的个人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提升。为了有效的完善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在深入分析自身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职工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促使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与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

一直以来,由于企业职工教育受到计划经济的约束,制约了职工教育的有效发展及职能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逐渐成为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问题之一。同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也导致企职工教育无法使用安全和经营工作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企业实现长期的规划目标,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二)现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现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之一。在企业职工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现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企业职工教育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无法通过职工教育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极易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职工教育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在企业职工教育工作中,职工教育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也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问题之一。由于职工教育经费不足,相关部门不能按期开展职工教育活动,导致其工作无法满足际工作需求,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管理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职工教育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对于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深入分析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究解决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的有效对策,成为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一般情况下,解决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的有效对策主要包括: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调整或者加大资金投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发展,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发展对策之一。通过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方式,完善以往企业职工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强化职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定合理的职工教育方案,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实施企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一发展对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企业的职工教育中,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职工教育的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通过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的方式,有利于鼓励职工积极地参与到职工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此外,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改善企业管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重视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一发展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调整或者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改善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调整或者加大资金投入,成为解决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的有效对策之一。在企业职工教育工作中,调整或者加大资金投入,有利于管理人员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并配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完善职工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职工主动、认真参与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或者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开展职业教育活动非常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门,其自身的职工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工作及经济效益的发展。如何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探究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及对策,完善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方案,对于企业实现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应充分重视企业职工教育发展障碍及对策的探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马龙涛.企业职工网络教育解决方案[J].现代企业教育,2002,(05).

[2]王聪.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

[3]方永旭.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4,(17).

[4]高德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泰安师专学报,2001,(04).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3

关键词:包头;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整个教育发展现状战略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同全国一样,其招生也呈下降趋势。这既有全国性大气候的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头市原有中等职业学校47所,其中职业高中13所,有教职工1265人,在校生9116人;劳动技校17所,有教职工1301人,在校生6178人。全市现有中专17所,其中职工中专8所,教职工352人,在校生13000人;普通中专9所,教职工1206人,在校生13855人,其中市属中专12所。包头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都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一些部门、行业、大中型企业举办并管理的一批面向本部门、本单位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包头市的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各个职业学校也在市政府的政策鼓励下,积极开展与企业以及区内、外的大学联合办学,还积极开展产教结合,开办校办工厂、公司,不但增加了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而且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网络,初步建立起了布局合理、专业配套、管理科学、运转灵活、职前职后沟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包头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职业教育呈滑坡趋势。1993—1998年,是包头职业教育的鼎盛时期,部分职业学校如财经学校、电力学校、轻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粮食学校等的新生录取分数线相当于自治区重点的分数线。但自1998年以来,包头的职业教育开始滑坡,职业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降至280分左右。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包头市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又降至标准分18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数线更低,就连曾经辉煌一时的学校如不降分也招不满学生。

2.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从历史上看,职业学校历来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经济的调整而波动的。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着眼就业,强调职业定向性,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而现代社会要求兼顾就业和发展,强调职业适应性,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要求职业学校改变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过于学历化的办学倾向、固定而不灵活的长学制、严重滞后的专业教学设施,以及呆板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优质的教育供给与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要。因此,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3.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人事计划控制之间的矛盾。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专业确定了,学校就需要招聘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师。但是职业学校的人事调动是由有关部门的计划控制的,各职业学校教师的编制也是有限的。

4.“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的职业学校教师不多。目前包头职业学校师资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的教师不多,即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文化课教师不懂专业知识。而实际上,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否做到“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既带有普遍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模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由于政策的原因,一直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缺少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使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滞后。

解放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到“”时期,许多中等专业学校被停办,校址被占,职业中学则被一扫而光。1976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为2:1,比例严重失调。“”后,为了缩短由于“”所造成的与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拉长的距离,全力发展普通教育,培养精英分子,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技术人才紧缺和为了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又一蜂窝地上马职业学校,有的地方没条件便“创造条件”建职业学校,把普通教育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实行“一校两制”。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没有升学机会的就业前准备教育,是终结性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就业岗位的需要量,这种终结性教育模式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就业岗位高文凭化,要想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得有大学文凭。因此,90年代中后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演越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读普通高中以便以后考大学。实在考不上大学的,家长宁愿出巨资送孩子出国也要读大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每况愈下,成了“学业失败者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普通教育的地位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总结过去,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即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它们两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具有同等地位,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职业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的地位不一致也在培养模式上显示出来。由于普通教育实行的是继进性模式,学生上普通高中后还可以进大专、上本科、读硕士、攻博士等,这正好迎合了当前的岗位文凭高移的需要,加之近两年大学招生人数迅速增加,普通高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进入普通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而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终结性模式,上了职业学校似乎是断了上“正规”大学的路,尽管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也多是到大专层次。这样就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学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现在,我国要实现科技进步不仅需要大量的中层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高层劳动力,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许许多多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竞争。包头提出以科技产业为龙头,对高、中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大。但据市劳动局的权威人士说,包头市企业什么样的人都有下岗的,就是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下岗的。

包头市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当缺乏,由本地区培养年轻的高级技工已经成为包头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据了解,现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提出要办本科班,但未被批准。这就或多或少地说明有些人的观念还未真正转变过来,他们的思想还未完全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高瞻远瞩地看待整个教育,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低于普通教育。不能否认,职业教育实施本科层次的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如果职业教育的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三)文化课与技能课处理上的偏差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类职业学校到底是以文化课为主还是以技能课为主?这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培训为主,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或实际操作人员,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从事多种行业的工作,即使不改行,也需要知识的纵向更新或横向扩展,要适应这种知识的更新、扩展就需要有较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因此,认为职业学校应以文化课为主。而事实上,职业学校的学制、课时与普通高中一样,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因此,如何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合理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进行三元整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能否很好地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包头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状况,如学历达标率不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失调,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及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专任教师对口状况差等。

三、解决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怎样解决包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包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两者的关系和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而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使之更适应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懂管理、善经营、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二,要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试办高职的重点大学进一步试办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根据地方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地方需要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有了地方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第四,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应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及问题,招生时向学生及家长作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解释职业教育的专业、术语、教学模式,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使社会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最终使他们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

(二)明确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和普通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方向。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训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证明,打造面向市场的实用技术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2.专业设置的定位。各学校要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精品专业。

3.办学层次的定位。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对多方面、多层次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能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

(三)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聘任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不管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高师毕业生,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只要具备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条件,就可以加入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来。

2.立足以地区服务为核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由地区职教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和专业变化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与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其定位应以服务地区、服务各级职业学校为宗旨,以适应地区未来职教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为支撑。

3.保证聘用质量,完善管理秩序。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多方面细致了解,选择时一定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标准和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来衡量,既要明确职责,落实待遇,又要严格考核评估,决不能放松管理。

(四)实行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一体化

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都属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面具有诸多的共性,这就使得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具备了可行性。实行“一体化”管理有如下优点:第一,不但可以使各种职业学校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而且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计委、规划委和劳动局了解本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专业设置、培养层次等。第二,职业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区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帮助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以及各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等问题,从而解决前面所述的各种矛盾。第三,职业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区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职业教育中知识、技能的更新,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协助学校和解决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荐问题,同时,控制各企业招收外地的打工者,从而解决职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第四,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等。

当然,实行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目前技校是由市劳动局出资办学,绝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则又是由区政府出资办学的,如果统一划归市教育局管将涉及几个亿的固定资产问题,真正执行起来较为复杂和有一定的阻力。其次,由于目前各区的职业高中均由区政府拨经费,一旦实施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不利于提高各区的办学积极性。因此,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思想虽然较为理想,但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区为单位,实施各区的“大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即在管理体制上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并对所属分校进行统筹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一校注册,多校上课;在学制管理上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在教学上实行立体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师资共享,教育设备、设施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早日成才。

实施“大职业教育”的可取之处在于:(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学生如努力学习就可多掌握点知识技能,按时或提前毕业,如不努力学习就得推迟毕业,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改变职校学生学风不浓的状况。学风浓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也就多了,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也就增强了;(2)通过分层分类的立体教学与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既能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得更多的技能,从而达到“宽基础、重技能”的目标;(3)有利于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光靠一所学校还是不够的,只有走“大职业教育”的路子,实行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4)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能通过自身的改革迅速地步入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使职业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

1.变横向管理为纵向管理。把实行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变为实行纵向管理的模块组。每个模块组包括几个相近的专业,这样做有利于各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的实习安排、就业推荐等,从而克服原来教研组长要负责本年级七、八个甚至更多专业的双证考、实习、选用教材等工作的缺陷,同时能较好地了解本模块组三个年级的教学情况,也更有利于统筹协调和进行教学评价。

2.将执行部门和职能部门分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般来说,各校各年级组与学校各处室是上下级关系。就教务处而言,以上各项工作都由教务处来执行,也由教务处负责检查督促,教务处既是执行部门又是职能部门。这从管理学上来说是很不科学的。职能部门与执行部门相分离,可使职能部门从繁琐杂事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能调动执行部门的积极性;可使原来一个年级几个专业的横向管理为一个专业三个年级的纵向管理,从而不仅有利于立体分流改革的实施,而且有利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用、实习的安排指导等,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变行政性管理为经营性管理。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人们习惯于将学校教育视为纯消费部门,忽视了教育的产业地位和它在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学校由国家经营,统一管理,没有任何自,因此学校本身的经营职能受到限制。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学校逐步发挥了经营职能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筹措教育经费等,也通过向劳动力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学校经营管理的内容因此日益充实和丰富。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赋予职业教育意义深远的含义;建立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任重道远。正如吴启迪副部长在200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就一定会健康顺利地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3.

[2]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

[4]翟海魂.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m].职业技术教育,2003,(5).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4

   (一)领导之间政府树立起“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委员会,能够有效的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导和管理资源,及时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二)上下级之间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职责。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教育决策制定中有充分的建议权,是本级政府在职业教育行政的主导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被授权并有能力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本级政府行政决策之间起到调和作用。(三)领导与被领导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从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转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政府职能合理定位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宣传,加强规划、监督、调节、规范、准入,提供信息服务等。给予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教育,鼓励他们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四)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农业、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参加,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二者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一)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文化的因素渗透到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之中。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点的位置来抓,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合理比例,职业类学校与公办高中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结构优化发展。促进中职和高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机制。(二)城乡之间根据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效开展的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招生与招工融为一体,形成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安排资金,提供条件,指导就业的系统,系统保障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实现就业供需两利。支持大中型企业或地方行业系统自主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或生源地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所需的劳动者,做到岗位目标明确,能力标准统一,校企联接通畅。(三)跨地域、区域科学分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分“输出”、“就地”、“引入”和“双向”等主要服务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招生、就业政策。实施跨域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区域不同发展需要有效运用生源供给、跨域招生、跨域校企合作或分段培养等措施。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四)职教与经济社会认真调查研究并熟知当地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比例,设计培养方案,开发培训项目,指导就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支持和协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调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使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能力和学生就业意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统一。

   (一)教育思想系统了解现代教育思想脉络,使其成为当地职业教育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解决职业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以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去倾听不同的教育思想、主张、意见,并且及时地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明了国家在管理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并使其体现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中。(二)它山之石持续地关注和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优秀成果和高效做法,通过吸收、改进、整合补充形成本地的领导方法、管理思路、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区域间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借鉴合作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办学理念,并相互趋近,形成新模式。引进通用性强、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资格证书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通用性,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区域外、境外就业创造条件。(三)调查研究领导者养成深入实际习惯,重视现场考察,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毕业生对职业教育政策、行为和效果的真实看法。系统持续的采用调查、统计、分析手段,明晰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探求职业教育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拥有足够的样本调查毕业生就业、适应岗位要求和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所受教育的意见建议,借以评判教学效果。(四)反思求变依据职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政策,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从而获取新的认知,获取创新性成果。运用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事实、结论,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本区域教育行为及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对照国内外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案例,发现、提取、归纳可借鉴之处,用于完善教育技能、创新管理办法。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特色模式,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社会对于技术型与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上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院校。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关照之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贡献教育机构。受到企业与社会的重视,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高职教育院校未来的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在新背景之下,笔者选择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1、高职教育的作用与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复合型与技术型的人才越发需求。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各大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与优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企业的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水平不断提高。比如说我国工业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以及现场技术人员等等,这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作用。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诸多院校当中,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高职院校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院校,所以,国家教育部门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新背景之下,高职教育面对着大好的发展前景,加强高职教学管理特色模式的研究极为重要。

2、高职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起步较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特色的认识不足,传统的办学理念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利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2.1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传统,定位不科学。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每一年,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都要随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适当的转变,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这也是抵制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原因。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并没有将高职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育进行区别与分离,在教育定位上存在着不明确的问题,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会出现混乱的现象。许多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者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较为浅薄,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几个中专院校组成的,这些管理者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尽树立,使得办学目标出现不明确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计划理解不尽科学。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传统以及定位不科学,使得高职院校的老师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解不正确,盲目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向。

2.2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受到高职院校学生合并而来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中的教师都是中专学校原来的老师。这些教师都属于中等职业老师,教师人员存在超编现象。这样的师资队伍就使得教师队伍质量与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要求不符,教师专业知识能力不足以及实践能力较低会影响到技术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也在不断升级与变化,许多教师面对变化中的教学任务不能完全胜任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受到扩招的影响,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也在扩大,这就使得一些素质不相符的教师仍然在校任教。另外,从教师对于高职教育的理解方面来讲,许多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应当以应用技术作为教育主体,利用必需与够用的教学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加之高职院校的教材短缺,只有利用校本教材进行反复教学,更有一些学校利用中职院校的教材开展教学。这就使得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些学生甚至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会迷失方向。面对这样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会从高等院校进行师资队伍的调动,虽然这些教师会凭借其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教师的欢迎,却因为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师资力量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模式的建立。

3、新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模式建立对策分析

3.1加强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教学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有一定影响。高职院校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理念的建立,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展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职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力与物力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还建立与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与教学质量的反馈制度。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来讲,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需要对理念进行恰当地运用,将实际操作与职业标准进行结合。如果高职院校的实际条件允许,教学管理者要还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于学校毕业人才的看法,将不足的地方进行及时弥补,引导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

3.2加强教学模式的时代性。与其它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点就是为社会服务,要面向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想到得到发展,就要对教学的思路进行扩展,使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计划与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高职院校都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社会当代劳动力基本素质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及优势,以自己的特色来提高竞争力。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机械地记忆一些专业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没有重视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应该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程设计之时,教学管理者要利用实践课程的融入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角度来看,教学管理者要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对企业对于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总结与分析,了解好外部条件。高职院校利用这些调查结果对学校的专业进行有效的调整,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创具有特色的专业,开发特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一些资金投入较大的专业,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联系,共同进行对口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口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3.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单师型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阻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然而一些具有科研实践经历的人员,只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背景与实践方法,没有经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培训,不能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传授给学生。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提高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模式建立的重要基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是新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必要举措。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在职教育来提高教师人员的素质。高职院校应当正确利用职业教师培训活动以及高校师资培养方法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培训力度的加大,提高教师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规范。学校可以引导教师深入到各个行业的企业当中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与实践。第二,学校可以与企业取得长期的合作关注,将企业中的专业人员请到学校内担当实习教师或者指导教师。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常教学,指导教师则负责丰富教学内容,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希望当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正确分析教学管理现状,利用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促进高职教育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英.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的探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03)

[2]刘旭东.谈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及校园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高职特色。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着校内专业教育和校外企业实践两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两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院每年均有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期限不等的顶岗实习,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学生需求为主线,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需求是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大学三年,高职学生会产生多种心理需求,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成才。因此,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坚持以生为本,深入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需求是其在校需求的主线。一项关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择业需求最大、学习需求居第二位、个人需求最低。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职业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各系部开设专业概论等课程,将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职业困惑。

(2)入学入厂两跟进,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因此,需要紧抓入学入厂两个关键期,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

①入学后跟进。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新生虽然对所学专业、对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深知自己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在一入学就开始关注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职业需求在三个年级中最高。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及时跟进专业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非所爱的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育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通过专业社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品牌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校园,在校园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尽早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顶岗实习活动中。

②入厂后跟进。入学后的系列工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做了一定心理铺垫,使学生能够客观并相对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实习中。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贴近企业和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定期下企业了解实习生的心理动态、现场解决学生心理冲突、给予学生及时疏导等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企业中面临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逐层深入四落实,做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①落实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2011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要求,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又有一定的差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也需要具有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学生善于动手而短于理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把握高职学生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开设《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心理学》《人际交往》等选修课,服务于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正向引导其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②落实宣传、营造积极心理文化。宣传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除了要丰富宣传载体和宣传形式外,更要重视宣传内容的方向性。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心理学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有异常人格甚至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然而,心理学又是一门专业强较强的学科。高职只有三年时间,学生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难有时间全面了解心理学。因此,为避免高职学生对心理学一知半解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类似于医学院学生的“大二综合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宣传方向上应重视学生兴趣的积极引导。

③咨询、关注学生个体及小群体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整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点面结合,做到既关注个体又兼顾小群体需求。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不在校园且部分学生分布分散的特点,采用电话、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④落实培训、提升心健队伍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⑤多方合力、三结合共筑心理危机防线。危机干预一直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工作中坚持三结合,即心理排查和日常发现相结合,长效干预机制和即时保障机制结合,家庭、学校和医院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成人

教育,2013(1).

[2]朱水龙,张亚.构建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模式[J].宿

州学院学报,2012(11).

[3]廖克玲,廖艳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探讨[J].经

济研究导刊,2010(7).

[4]齐力,黄坚.高职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需求状况的对比分析[J].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

教育事业的改革是教学质量的替身以及效益增加前提,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相对薄弱,与本科制大学教育还有一定距离。办学条件差,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切实做好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工作,让我国职业教育阶段性的扩大,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填补我国社会上职业技术性人才的缺陷,使我国的教育机制达到均衡。

1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现状

(1)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来看,整个职业教育模式与西方的职业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结合西方的教育模式开展,但是与西方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另外在教学课程的传授方法上较为单一,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分析。

(2)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及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在逐渐改善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部门构建了职业教育课程的体系,模块性授课是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模式上现代化、规范化的教育。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开设的较晚,在国内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方法可供参考,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学习都是在摸索着前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上进展较为缓慢,并且很难去形成相应的规模。

(3)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的招生体制来说,招生体制采用高考制,这就无法避免在中等的职业教育模式上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这对于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高考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方法的改革,高考的重点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实际技能的要求知识附加项目。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带来了约束,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学习为了自身的效益只能选择应试教育模式,这是考试制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上的问题。

(4)师资力量的问题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较晚,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所以也就导致了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如果没有一个高等的专业素养就无法对职业教育工作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的看待目前改革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职业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而目前的教师整体水平不一,理论教师的实际技能较差,而实践课教师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较为薄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全面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2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对策分析

(1)从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还无法系统化、规模化开展。所以我们需要去建设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完善教育体系,规范教学模式,根据我国现状对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展开思考。构建符合我国国家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2)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解决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完善国家的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方面上的精神投入,建议开设相应的部门来单独解决职业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提高专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更好更快的进行下去。

3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工作才刚刚起步,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笔者只是对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对于改革工作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可以对教育工作人员有所帮助。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长,还需要教育工作着不断的努力,解决教育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09).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8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解读职业教育现象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反思课程教学问题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升,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向职业学校的教学人员提出了挑战,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解读一反思一建构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1 解读职业教育现象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学人员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学人员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学人员接受、理解、主动融入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解读职业教育现象,其解读包括认识一感悟一明确。

认识。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职业教育同样是为了学生的生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生命的质量,寻找职业教育之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职业教育价值观,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的,正确处理“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等关系。认识职业教育,认识课程改革,认识教师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真正理解,从而迈向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

感悟。在教育的园地里,我们时常忙于耕耘,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往往见怪不怪,一旦我们用心读完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准,再行体验则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www.133229.Com于是对于“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为什么他们总感觉学习生活枯燥乏味?为什么他们对科任老师和学科教学持反感的态度”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具备普通高中或普通大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就不能按照那些普通学校的要求进行。只要我们悟出到了这个“道”,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就一定能创作出无限精彩的教育技术以及适合学生的教育策略。

明确。在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感悟,我们便会深刻地明确为什么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同时也深刻地明确了为什么课程教学人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找出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建立自信等等。

2 反思课程教学问题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升

“一个正真的生命在于它的思想”。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提升,在反思中明断。所以我们要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做到经常反问一思考一扬弃。

反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教育的生机。上一次课,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都应该问问“我”、“教师”、“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从反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当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突破再循环往复,这样的反问对我们洗脑,主动寻找改革非常有效。

思考。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素养,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从实际问题着眼思考、研究教育。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是不是矛盾?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以问题为学习的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等等,这些都是在课程的过程得以表现,如何将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构成。如果我们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提高的习惯,那就把“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贯彻到了实处。

扬弃。新课改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哲学扬弃,就是发扬以前课程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以前课程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在批判、否定中继承、创新。如2o世纪五、六十年代职业课程教学以技能为本位,20世纪末由技能为本位转为能力为本,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再次发生新的变革,由能力为本位转向素质为本位,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局限,转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如何建构课改体系,因此我们教学人员必须激活自己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兴奋点,强化课程教学改革意识,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做到:理念一整合一重建。

理念。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彻底见效,首先应该树立“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观念,同时应该明确以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宏观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和课程具体的微观目标。二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各目标的主次问题。课程有多重目标,在职业课程教学目标中,首先必须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是第二位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职业课程评价的标准和原则问题。职业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课程评价标准最基本的原则是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9

职业素质是对人才选择的根本标准依据,因此高职院校逐渐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体育教学属于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高职体育教学对职业素质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高职院校为了发挥自身的价值功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尽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高职体育教学属于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的方法相对陈旧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发挥出优势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1高职体育教学对职业素质的作用

职业素质是目前人才选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的职业的了解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以及职业心理等。而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的实现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才能够更快的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人际交往能力是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环境,提升工作的效率。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生提供了较多交流合作机会,学生在共同完成某一向教学任务时,会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说: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中的某项游戏以及共同完成体育比赛等,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够更好的完成,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不是很熟悉,同学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很难进行沟通交流,而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学本身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顺利推动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1.2高职体育教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目前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呵护下发展成长,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可能会选择逃避。而体育教学则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例如:体育界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感人的事迹。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优秀运动员的这些事迹融入教学中,来感染学生,并且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更加从容的面对各种压力与挫折。

1.3高职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分析问题,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并用自身的知识以及能力去有效的解决问题。而学生在今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就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能无法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因此也可以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不断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体育教学中学习某个体育技术动作,在练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教师的纠正下,学生会去认真的观察教师的动作要领,并且分析出自身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及时的去改正,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体育运动本身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当中,能够促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地状态,在此种状态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等,为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途径

2.1创新体育教学的手段

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高职体育教学一直延续着出传统中仅是传授技能的简单教学方法,不能够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作用,因此必须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生的交流协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游戏环境中,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际能力,而且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更加的完善。

2.2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促使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出此种优势作用,需要体育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首先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对体育教师加强培训力度,促使高职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中逐步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再次体育教师要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学习,并从长远角度看待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把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挂上关系,从而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3总结

高职体育教学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有效结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从传统的体育知识传授,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作者:米力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篇10

一、班级导师制的实施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分离、教书与育人工作相割裂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从专业教育中剥离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其他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则容易忽视自身的育人责任。班级导师制的实施则有助于改变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状。由于班级导师的担任者既有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般管理人员,又有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他们通过共同承担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从而很好地把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问题。实践表明,班级导师制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其实施有助于营造“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的制度,在这种学生管理模式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把主要的工作精力都放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奖助贷、党团建设等一般性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而对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如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策略指导、恋爱交友困扰、不良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则极少涉及。而班级导师制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和个别帮扶,它要求每位班级导师要在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人际交往、家庭背景以及心理特征等基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切实有效的导航和帮助。

3.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许多高校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许多教师都是一上完课就匆匆离开教室,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爱,师生关系疏远淡漠。而班级导师制的实施,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交流和交往互动中,班级导师表现出来的学识、品行、才能、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和影响,这些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因此,通过实施班级导师制,能够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接触、交流、分享和互动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和改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方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是事关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实施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班级导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以及社会职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指导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班级导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奠定坚实基础。

二、班级导师的基本职责

1.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不高,部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诚信意识、挫折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同时,高职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得过且过的心理较为严重。因此,班级导师要注重与高职学生交流、谈心,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班级导师要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做好学生的学业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高职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目标迷失、学习动机缺乏、厌学心理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班级导师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心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认真抓好高职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特别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转变高职学生在学习的不良情绪,使高职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前景,对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学习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3.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等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不少高职学生出现自卑、厌学、焦虑、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为了及时化解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班级导师要高度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科学指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环境适应、自我意识、人际沟通、情绪调节、恋爱交友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对人生和职业发展普遍缺少深入思考和科学规范,容易产生方向和目标不明确、角色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班级导师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高职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要进入的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及其发展前

景,了解行业岗位、职位的需求,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做高职学生的职业引路人、职业生涯规划人和人生导师,帮助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好人生。同时,班级导师还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求职指导,要帮助高职毕业生掌握求职应聘的基本技巧,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班级导师制的完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育人责任。班级导师制的实施成效首先取决于全体教职员工对这一制度认识、理解和认同程度。为此,我院在正式实施班级导师制度前专门在全院召开了班级导师制实施动员大会,学院主要党政领导在动员大会上就实施班级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实施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促进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实施班级导师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领悟,强化了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为全面实施和推进班级导师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