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42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1

1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养成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1.1学生成长需要

当代学生追求新鲜的和刺激的事物,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满足,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为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分享,才能够保障课堂效率和教育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甚至会逃课,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吸引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课堂中来,将有趣的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人格养成教育中来,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问题。

1.2现实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有些事物或者理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但是学生只有在对世界的多元文化内容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完善人格和价值观,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中人格养成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需要发扬,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帮助中华儿女建立新的价值观,新的中国梦,作为未来的追梦人,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学生,还是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有责任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的融合是必然要实现的。

2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养成融合的对策

2.1建设完善的职业人格养成方案

80年代美国提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倡在人文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二者应该是合二为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将中华文化融入进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学校和相关的职业教育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职业人格发展方案,特别是要将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的特点考虑在内,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职业教育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人格养成中更要将学生的性格特征考虑在内,根据学生的特征置顶完善的职业人格养成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念。考虑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学校可以加强人格养成队伍建设,招聘一些社会人士或者是校内外的优秀学生,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进行指导,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或者是支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人格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格养成的教育缺一不可,需要坚定职业发展重人格养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先进理念,这样才能够保障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序完成。

2.2利用互联网技术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或理解,学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出去。首先,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教育人,养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公众号,在公众号中一些新鲜的事物和内容。比如说学校公众号可以常规的社会新闻也可以抓住学生追求新鲜刺激和时尚的心理特点,传播中国潮流。其次,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教育人格养成相关微博在官方微博中或者是直接转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如说中国传统优秀服饰,包括唐朝服饰,汉服,宋朝服饰等,并在微博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和距离。最后,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这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与学生建立积极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职业教育的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沟通和分,学校要对网络平台进行常规的管理,包括要注意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要将学生人格养成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2.3重视校园文化中人文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十分重要,所以职业院校要想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的融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学校要发挥示范性的作用,学校需要开展一些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开展一些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加强活动中的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各类宣传形式,弘扬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将中获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进去,比如说中国元素,通过有计划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美丽校园中收到良好的人文氛围熏陶。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

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引起了中职教育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职学校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坚持做到培养学生自身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中职德育教育应坚持做到以培养中职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良好习惯,让德育教育成为中职学生终身受益的发展服务。将现代的中职德育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身修养与道德行为的规范,因此,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与文化教育同样重要的教学项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培育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将中职德育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能起到创新中职德育与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效果。中职教育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因此,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文化课基础水平存在着普遍不高的现象。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求比较严格,就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大多数中职学生的素质是好的,他们懂得爱祖国,爱家庭,有理想,有道德,懂得感恩,能够做到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积极应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无法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不懂的如何感恩,为此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加深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中职学生的来源也属于教育选拔中的弱势群体,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淡漠,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道德意识缺失,文明修养不足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都有较多的体现,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是现代教育值得引用和借鉴的教育方式,传统文化中严谨的治学方式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助于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更有助于中职院校对德育教育的管理与规划。在现代德育教育中,中职院校应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学的教育理念,以塑造中职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出发点,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以往的中职生德育教育中,中职教师以现代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中职生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就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传统文化作为培养中职生道德理念,健全人格的精神源泉,鼓励中职生积极面对人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精神世界塑造的积极作用,并且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做将来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孝悌,学会感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渊源流传,而如今中职教育的中职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以孝为先的观念,中职教育者可以通过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了解什么是孝悌。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而高素质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要从学生的孝悌观念着手,百善孝为先,如果中职生不能做到孝敬父母,又如何能做到成为有素质的人才,因此,中职教育者要教导中职生孝敬父母,争取做一个有道德素质的对社会有用之才。感恩教育是提升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恩是影响人一生的观念,现代社会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与学会感恩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确定明确的学习方向,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就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职生学会孝悌,学会感恩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了中职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以告诫我们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教育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职教育者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德育教育中来,中职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加上社会阅历与认知事物的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无法以好的心态面对,容易冲动致使矛盾激化,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职德育教育者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职生豁达、平和的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对于中职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三中职学校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

(一)树立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职院校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所以,就要求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争取做到对中职生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职教育者在中职院校中提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首先,应树立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中职教师应教会中职生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中职生应选取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腐朽部分。因此,就要求中职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部分用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中职教育者对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理念要有足够的认识,中职教育就是做到人人成功的教育,要求中职教育者将人人成才的理念完整的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制定合理的教育环节,通过德育育人的实践,真正的做到人人成功的教育目的。

(二)创建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首先,应该创建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这样不但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有效展开。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然后有组织的实施有效计划,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还有助于协调和保障德育教育,并且负责工作情况的检查落实,以确保德育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还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案应根据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争取做到工作方法新颖独特,工作内容得当。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单一对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中职教育者和相关管理者,争取做到“人人讲道德,德育人人抓”的良好局面。中职教育机构应有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才能做到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中,首先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中职教育应打造一只优秀的德育工作团队,以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质量,打造优秀的德育工作团队应从加强中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入手,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为主要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教师做起。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更有利于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的模式,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因此,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培训教师传统文化做起。中职教育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培养训练,打造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并且地资源共享效益。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我校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改革课题,鼓励申报省级、部级教改课题,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和特色总结为书面正式报告供其他高校借鉴参考,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知名度。此外,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网站,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及物流类专业的知名度。总之,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我校的实践课程开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学校也为基地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实习生,个别学生还被企业正式录用,并取得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受到了企业好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08-184.

[2]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5-228.

[3]刘玉荣,张进,涂铭旌,石东平,唐英.“双实双创”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46-148.

[4]吴立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30-131.

[5]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96-97.

[6]马粤娴.Cpe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基地建设对策探求[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2):88-89.

[7]梁建胜,王志明.高校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65-167.

[8]罗漫玲,江文丽.基于校企合作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3(18):121-122.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9

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教育、岗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使现在社会思想价值体系受到多方面思潮影响的情况下,更应学校、企业、社会三力合一,制定与实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德育教育体系。

在高职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思路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还要充分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基石作用。传统文化又被称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且深具民族特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为有益的补充。我国的很多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都是以这些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八荣八耻”就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

1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基石

1.1传统文化决定德育教育的方向

德育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除了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就是要拥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产生于我国的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与民族血肉相联,传统文化别经典的教育理念对德育教育的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例如《弟子规》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中的古文类,《弟子规》虽然不是每位学生都需要进行背诵的,但是,“首孝悌,次谨慎”的思想却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体系中,我国的德育教育的方向一直遵循着“仁、义、礼、智、信”儒家教育思想。偏离了传统文化,也就偏离了德育教育的方向,会使德育教育陷入误区,会使一些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趁虚而入。

1.2传统文化涵盖德育教育的内容

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职业教育几个部分。而这些教育内容其实一直是被涵盖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从传统文化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取出来的。例如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点行为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中学阶段就是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而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重点则更关注于学生个性特质,更强调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利用正确的方法适应社会,调解自己。无论是哪个阶段侧重于哪一个方面,其实这些内容都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影子”。例如《孟子》中注重礼仪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注意道德品质培养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注重心态的培养“养心莫善于寡欲”。从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教育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都是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觅到的。

1.3传统文化指导德育教育的实施

我国传统文化不但指导德育教育的方向,也涵盖了教育的内容,并且还指导着德育教育的实施。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仁”为核心,“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体现在兄弟姐妹之间,同样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本着这份“仁义”之心,学生在听从教师教导时,也要本着这颗“仁义”之心。儒家思想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我国德育教育实施的传统文化还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念,坚持“德才兼备”人才培养标准等,都是传统文化指导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2高职德育教育特点

2.1职业观培养为重点

高职学生的职业观的形成是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科学的职业观,会对学生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产生很大影响。职业观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能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培养目标中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就会激发出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从而达成职业目标,摆脱学生自身“失败者”的定位。

2.2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高职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生产与建设的主力军,会是社会建设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建设生力军的爱国主义情结与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决定的。近些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取得了重大发展,这时,一些国内的分裂势力,与国外的,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蠢蠢欲动。例如达赖集团鼓动的自焚事件频繁发生,新疆东突分子制造的惨案。国外也是同样,日本对的居心叵测,菲律宾非法射杀了台湾渔民后拒不道歉。这些事例都说明我国国内外环境依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就不能停止,反而更要加强。

2.3注重诚信教育

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全球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很多不良的思潮涌入我国,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身心。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会挺而走险,发生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诚信”教育的缺失。2001年由于高考作文题目为《诚信》,引发了全社会对诚信的讨论。面对当前诚信缺失的社会现状,诚信教育成为了高职德育教育的重点。

3高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基石作用的发挥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基石,就像雨露一样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像土壤一样给予爱国主义成长的养分,像阳光一样普照学生的心时,培养其诚信的品质。

3.1传统文化是职业观培养的雨露

学生职业观的培养首先要通过“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其次通过将“精英职业观”转换为“大众职业观”,也就是高职的学生在认识到具有高职学历已不再是精英群体,要做更多的实在的,大众化的工作;最后,学生对职业的标准、内涵与意义要有一个公平的评价。而这几个途径都依赖于传统文化作用发挥。例如“大众职业观”的培养,传统文化中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对学生的一个启示。重要的职业观思想中“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同样是正确的职业观。

3.2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土壤

我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战国时有屈原投江殉国的对国家忠贞之举,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爱国主义渗透于传统文化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说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土壤,就是侧重于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对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产生强烈的了解之情。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悠,文化璀璨,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体系,必然会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更强烈,更坚定。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提供养分,爱国主义必将在其供给下变得枝繁叶茂。

3.3传统文化是诚信教育阳光

诚信也成为了道德体系中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已经不局限于“诚实守信”的表面意思,还有自强不息、知荣知耻的延伸涵义。传统文化中涉及到诚信内容的文化有很多,例如,《庄子・鱼父》中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都属于传统文化中提及诚信的内容。发挥传统文化的基石作用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历史名著,多开展一些名家的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领略传统文化,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诚信有关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缕阳光,让学生进行诚信品质培养时,感受到了温暖,感觉被历史文化的阳光照耀,让学生感受到诚信是自古以来就被人尊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洪玉梅.用传统文化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J].学术探索,2013,(3).

[2]孙淑红.传统文化:高职教育绕不开的话题[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江秀华,周燕琳.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浸润作用及方法探微[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4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思想政治教育;

G711

中职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通道导致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侵蚀学生思想意识,对此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是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现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一步整理得来的一系列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未来的从业道路上更加适应社会与岗位的要求,以促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本国民族文化,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特殊思想教育,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与学生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本土风俗文化具有同源性,更易被学生认可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作用及具体方法

(一)作用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爱国主义思想也是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为基础的教育,其包含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中职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基础建设任务,学生需要有着为祖国奉献的思想精神才能自我激励认真负责并完成建设祖国的任务。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制定积极的人生规划,以保证学生能够用积极热情的生活工作态度去对待人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能够按照义务要求在社会的不同岗位中履行职责,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

2.树立和谐发展思想,利于学生融入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的思想观念为中心,“和”指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复杂多变,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很难做到仁爱待人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使得许多学生因一时的失误错过许多好的发展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导学生严于律己、仁爱待人,教会学生待人处事的态度。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可稳定即将入职学生浮躁的心理,纠正现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实用主义心理,避免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消除学生疑虑,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现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虽然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但却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诸多矛盾也为学生带来了许多疑虑。西方文化功利性为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道德为主,而现今一些网络言论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泛化,导致学生处理事情上对主道德还是主利益而疑虑。另外,传统文化集体利益为主,而现今社会强调个人权利,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时,学生也困惑正确的选择。对此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令学生明确道德界限与个人所享有的相应权利,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相关实际问题。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宽广,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令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起到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方法

1.注重实例举证,加强示范教学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需要加强经典实例引入分析,以经典人物形象引领学生感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辩证地分析事例中涉及的思想内涵。在事例的选取上,教师应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新鲜事例,并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不能一味地为学生展现正面,也要从反面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想,进而让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应当注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

2.添加文化情节,重视传统思想教育

可以在课堂设计上添加文化教学情节,让学生模拟历史文化人物,以情景扮演、小品、演讲等方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促使学生切身了解感受文化人物的思想,主观感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积极扩展教学途径,如通过建立校园思想政治教w网络平台并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正能量”辐射,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学生思想,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

3.结合中职背景,构建传统文化下职业思想政治教学课堂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参与度,促使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的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运用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教师课堂设计应当积极以职场为背景,向学生展示实际职场工作中涉及到的思想政治矛盾以及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思想态度来面对职场存在的各种难题。教师也可以采取实习式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到工厂实习,培养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构建传统文化下职业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三、结语

中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指导学生形成正向人生观与价值观。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冲击,中西方文化相互排斥必然导致学生在生活乃至今后职业生涯存在待人处事的矛盾。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处,结合时展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度与宽度,提高学生为人处事能力,利于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6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时代。总书记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在激烈人才的竞争中,思想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质量要求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往往占据首位。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仅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更要重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为未来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也是打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前提,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我国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我国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高职学生作为技能型劳动力人口中在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较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群体,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上来说,职业教育也有培养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要求。“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应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道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的学生品德培养形成,起着的重要影响。

3.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合适不过的“教材”。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奋进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成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载体。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提高他们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至关重要。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要实现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转变观念。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总书记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培养合格的、有责任心的接班人和社会公民视为己任,努力构建一种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对教育的育人功能有所忽视,高职院校中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素质教育的现象,对于“人”培养关注不够,对于“如何做人”强调不足,造成部分学生思想水平低、心理素质差、责任心不强、公德意识低下。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质以及艺术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更有效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转变观念。同志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民族文化上不能独立,经济上也不会独立;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上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伟大复兴。这给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中国教育似乎要有新的定位。”这就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要培养“爱岗敬业”的接班人,就要把具有传统职业精神的教育文化与现实结合起来,融优秀传统文化于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精神催化剂。

三、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笔者所在学院一直探索凸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建设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以“突显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特色的职业道德课程、以“强化职业操守”为特色的专业课程和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特色的通识课程,多渠道拓展综合素质教育,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具有高职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丰富的职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融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我国而言,在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时,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罗素曾说:“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在德育目标上追求群体道德价值,追求社会有序;中国传统德育强调“仁”,倡导个人的社会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礼”,致力于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高职院校的德育课为学生成才提供了思想道德方面的保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德性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中,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完善,成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等,强调人的道德内化,认为人应当自立、自觉等传统文化知识,能促使学生心智成熟,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朽灵魂,是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秀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念能引人向上、顽强拼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论语・学而》中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种重行的知行统一理论,有助于学生去除浮躁习气,养成关注细节善解人意的良好作风,有效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也提出了“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丰”。这些能使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明确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影响。

2.建立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特色的通识课体系

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建设“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特色的通识课体系。如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书法艺术欣赏、中国画鉴赏、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民族戏剧欣赏、中国古典小说欣赏、中国武术等课程,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其文化内涵,让经典传统文化赋予现代人精神力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

3.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系列主题活动,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例如,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班会,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依托工会资源请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影视片等;通过组织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使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素养。

4.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老师将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强化职业操守的教学理念贯彻到专业课教学中。笔者所在学院的人文艺术系实施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七S”专业课管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授课和指导学生创作时,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理念和设计中,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实施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人文艺术系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突显传统文化元素,让师生在校园内时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并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开展经典诵读、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7

综上所述,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为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发挥先掘作用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望呢?下面将从以下五点进行详细阐述。

1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的词汇。先说“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而创新教育理论则不仅包含了以上两点涵义,而且还赋予了创新更新更深更远层次的涵义。这可以理解和解释为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产品所获得的包含以上两点即创造发明和新经济效益外更多的更长远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蓄备力量。也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通过以上阐述不仅从狭义上更从广义上进一步理解了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自然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2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前,首先要知道创新教育即教育的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1)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如:学生主体论、教育民主化、教育公平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等。(2)创新教育内容和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修订课程方案,更新教材内容。(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新模式。(4)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案例性、实践性的学习等。(5)创新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创新型的考核评价内容。

总体概括一下为: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通过实施以上五点来实现教育的全新转型。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做出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二是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变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即在培养演绎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以上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创新教育理论的作用则是在改革这些基本内容前提下所产生和体现的。创新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知识和单向思维模式向灵活掌握与双向思维模式转变;使职业教育更加民主化、公平化、个性化;使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体系走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调动起了大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等方面参差差异而失去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育理论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加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则在于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培养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国家经济形式要求的新型人才即具备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浅述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总结并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国的职院语文教育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至今仍在语文教学中熟知并运用至今的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其中的重要篇章,仍然是作为语文教学中激励同学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人生目标和确立人生信念,追求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座佑铭。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知学、乐学、做学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感悟。如讲述做人道理的《三字经》文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句原意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给人的启示则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再如《论语》中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以上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教学生如何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与丢弃的宝贵经验,这些做人的道理和对待学习做学问的治学态度是职业学院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进行扎实学习与掌握各项学习技能的重要教育理念,同时这些也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发扬和传承的,而不是摒弃掉的。

4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于职院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国学文化教学内容不可忽视更不可摒弃,它对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是通过对同学们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使同学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扎实学习功底,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心智,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同学们勇于探索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以培养同学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也恰恰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看似传统,但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却有着非凡而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内容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推行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可是,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正确的理解这一工作的真正内涵,导致工作中出现理解的偏差,缺乏充分的认识,只重视实践和技能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却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只有专业技能却不具备素质。这一现状使高职教育培养远离了原有的目标,使高职学生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一、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

(一)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高职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了解和认知,是高职院校教育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弱化趋势,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着冲击,使人们思维和传统不断受到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职学生中发生文化失衡与断层。本次研究调查了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分析了高职学生思想形成的特点,经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等工作可以顺利实施,使高职学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选择东北大学2011级、2012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院系有法律、管理、中文等5所院系8个专业,根据专业人数的比例进行样本的抽取。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96份,回收率是98.7%。其中男生147人,女生149人,选择2011级与2012级学生比例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自身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前景态度,设计调查问卷中问题,对高职学生进行调查。

(四)研究结果

1、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

高职学生价值观由行为取向和对事物评价来反映,是行为内在的动力,可以说,高职学生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以价值观作为导向,也是价值观的表现。面临现代多元化信息发展,价值观和文化意识之间会不断融合与冲击,现代高职学生在这种文化冲突中成长,对价值观与信仰的形成都需要社会认同和教师鼓励,才能形成稳定社会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个人做出的贡献决定了价值的实现,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认为价值观是高尚的人格决定的,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成功的事业才能体现出价值。众多态度也是学生价值观的不同标准,虽然大多高职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符合社会主流发展,却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过于重视个人的舒适和自由,甚至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些价值观正是代表了当代90后的高职学生,自身的矛盾性正是体现了价值观没有形成的现状。90后高职学生注重个体,追求个人主义和无信仰,这种选择占有35%的学生。这种个人信仰的缺失十分严重,使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无法完整形成,也会使高职学生丧失精神的支柱与奋斗的目标,导致社会缺乏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1]。

2、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调查问卷中设计几道题目,关于中国传统历史、现代传统文化内容,对照标准答案后发现,高职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还不到30%。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的程度。

3、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调查问卷中,有95%以上的高职学生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却不足,有40%学生认为自己只掌握表面,仅有极少数学生能深入掌握书法或者国画中的一门,甚至有30%学生完全不懂传统文化艺术。我国教育课程多设置古诗的学习,课外诗词90后学生却基本不了解,有80%表示大多古诗词都不会背诵。

4、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显示有85%以上高职学生承认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需要继承,多数高职学生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有30%左右高职学生表示乐于接受,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繁忙和其它原因,都不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适应度上,有50%以上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阐述了人生道理,能够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用处,不如学校教授的专业知识作用大,还有少数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过于陈旧,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2]。

5、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态度

通过本次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普通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弱。

学历影了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本科学生比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高,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学生受到的教育也更丰富,有95%本科学生乐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有30%本科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深刻影响,有97%以上的本科学生肯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学历会影响人形成不同人生观与世界观,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

学生居住地和父母职业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最重要的因素即学生自身和家庭方面的影响,父母观点和家庭环境会影响学生人生观,本次调查显示,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更全面,更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相比,也更清楚传统文化的两方面,有优秀的内容,也包括了糟粕和封建迷信[3]。

总之,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保持着比较乐观的态度,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必要的关注,关注是由学生的热情决定的,大多高职学生认为这种关注的热情与政府的宣传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大多高职学生保持乐观,个别学生持悲观态度。

二、提高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对策

(一)从认识上提高

可以说,从认识上提高,是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方法,高职院校的领导要从认识上提高,能够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积极主动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对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对教育制度进行编制,提高组织和领导。各高职院校教师也要了解高职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际的缺失情况,增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在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也可以设置文化讲座,培养传统文化主动学习的意识。高职学生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成长,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态度和主动性[4]。

(二)以理性的方式对待

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可以说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础,我国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态度一直是取精化,弃糟粕,才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好的适应,保持和现代精神文化发展的协调一致。由于传统文化属于客观的存在,具有两面性,也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家长专制和君权神授等观念和现代思想有着违离的内容,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以辩证和批判的方式来继承,才能真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内容,防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利思想影响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5]。

(三)使素质得到强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础是强化学生的素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既有仁爱、伦理、道德,也有感恩、敬业与中和等精神因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成功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与包容、诚意等品质学生的重要价值取向。要为学生确立起正确的“正己”和“修身”的标准,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可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6]。

(四)使教育的载体进一步创新

只有把教育的载体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得到根本保证,真正现“六个一”方式的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定要归类到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是高职学生完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堂,这是因为思想政治课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很多相似点,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党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的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在形成中也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理论[7]。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思想教育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程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融合,使思想政治课堂丰富多彩,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教授方式需要灵活应用,所以,授课教师一定要具备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素养,才能灵活开展多样式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政治课也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能够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到对学生的培养中,从实践应用中实现育人和塑人的作用[8]。

2、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实现对高职学生知识的教授与做人的指引。由于高职教师在教学的前延,和学生有着长期的接触,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引进中国传统文化,以有效的引导与灌输,使学生得到影响。可以说,高职教师自身传统文化水平会影响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学习。高职教师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深受影响,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传统文化水平。高职教师要努力的把课堂的教学营造出灵活而生动的学习氛围,使专业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学里引入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使学生专业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提高[9]。

3、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高职教师可以对不同年级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名著导读和民俗、风土人情及古诗词鉴赏等课程。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高职学生各门专业课程同等重视,以必修学分的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应用到高职教学中。对《大学语文》等课程中也要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深入考试改革,把考核学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与应用上。高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地理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一起参观中国传统文化遗址或者古迹等处,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实践中,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应用得到提高。

4、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

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这个宣传阵地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加强课堂中的教学,使学生把专业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职教师同时要注意课外教育,开展电影展播和中国传统文化诵读等活动,使高职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得到提高。

5、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注重文化环境的优化,良好的环境才利于高职学生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格。高职院校要想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将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文化中,使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与道德意识都得到培养,打造出有特色的高职校园环境,使环境育人作用得以发挥。可以通过校园的静态文化,例如:道路和景观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命名,把校园内将雕塑和景观石的命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实物使高职学生受到影响。同时,也要提高校园动态文化方面的建设,要积极发挥出学生社团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协会和书法、绘画等协会组织的方式,来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才艺竞赛等,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得到顺利开展。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到高职校园的校风、校训里,形成核心理念。通过校园的网络和广播等平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的征文和名篇选播等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10]。

6、以传统节日作为载体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定要以传统节日作为载体,高职教师一定要重视起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意义,对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以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的方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家名著诵读、传唱爱国歌曲、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涵[11]。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利于个人修养提高的。可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经淡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这和我国提倡的对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是违背的。社会环境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高职院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只有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的教育作用,才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高职学生个人的道德与修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弘扬,这也是现代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保新.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要素、问题及方法[J].中国外资,2011(15).

[2]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3]于伟峰,商植桐,齐景爱,等.天津市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11(04).

[4]齐瑾.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5]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

[6]石书臣,张杰.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5-6.

[7]汤新芳,光耀.对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3).

[8]王姝琛.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实践――以中医院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7-58.

[9]赵晓慧.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9

摘要:在当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是社会中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但是如果学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反而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的作用。所以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平衡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将中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人才。本文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探究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希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可以让广大中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素质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微弱,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概念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同时,我国中职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扩招,造成学生的整体质量无法统一。所以上述的原因让中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1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始终是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上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而恰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所以说,目前中职教育院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进而也就无法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如果缺少了能够指导今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因此缺少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之所以学生选择中职院校,主要是想要学习一些技能,为今后做好打算。有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缺少了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今后的成长受到阻碍。此外,在中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较差的承受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所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更加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3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单纯的是要指导学生,重要的是要将其作橐恢忠帐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人格方面的培养,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的传承下去,是当前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上,还在于能够进一步引领实践,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表现上,中职学生应该身体力行的将其表现出来,做到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在班级中应该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的荣誉而战,对待同学融洽互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此外,还应该主张仁爱,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最后,还应该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7):19-24.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文化传统师傅制

[作者简介]曾繁相(1962-),男,福建尤溪人,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福清35030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67-02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战后崛起的关键。”其先进的“双元制”成为许多国家效仿或复制的职教模式。纵观德国社会发展过程,处处都体现着国民对劳动尊重、对技术严谨、对生活务实的态度。这些良好的民族性,不仅深深地影响德国国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是促进了全民重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发展与崛起可归因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

(一)思辨性的文化传统塑造了德国人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贵族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纯粹的思辨活动,由此形成了古希腊重思辨的文化氛围。这一传统不但推动了希腊民族思辨精神的发展,也广泛、持续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发展。源于古希腊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注重思辨也是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品质锻造了这个民族严谨而又深刻的科学思维能力。哲学家康德第一个把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纳入“科学”认识范畴之中,认为教育方法应成为一种科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以及技术、工艺、操作技能、技能训练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都是科学,都应该被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德国人对科学的独到理解,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日渐成熟,当19世纪中叶“务实、实证的自然科学观念和方法”得到德国社会普遍接受时,反映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科学”便在德国思辨文化的土壤上得以发芽成长。这种传统的思辨文化使德国人产生了“现世色彩”的教育理念,摆脱了宗教注重“来世”的教育理念的束缚,充分肯定个人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坚定了德国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勇气,以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为人生最大目标。“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与德国人对‘科学’的独特理解不无关系。”①而德国人能够对“科学”一词有独到的理解,与德国文化源头的思辨性传统更有直接关系。

(二)传统的“师傅制”传承了德国人重视“技艺”的教育价值观

德国职业教育的雏形可追溯到西罗马时代。当时各族纷争,族群互斗,战争频发,战乱不断,军旅生活和骑士文化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战争需要消耗武器、粮草及各种生活保障用品。为满足连绵不断的战争需求,各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从西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受骑士文化影响,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称号的册封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欧洲也逐渐产生了‘行会’。”②即“手工业行会”。“行会”负责统管各类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及其师傅称号的册封,“行会”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工作评价作为最高德行的机构。

由于社会重视手工艺和技艺的发展,师傅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特权,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物。这一传统成为德国人重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基础,影响了德国人独特的人才观念的形成。评价人才不是唯学历、职位,而是依据人们对社会贡献度的大小。培养一名技术精湛的劳动者与造就一个知识广博的博士研究生,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从事一线生产劳动的技术工人始终被当作人才来培养和使用。与我国不同,他们不被社会鄙视,也从无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觉。这一传统经过社会发展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德国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精神,人们普遍以自己有过工艺生涯的经历为荣。劳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掌握某种职业技能不仅是人们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不是被某种压力所迫,更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类别,职业学校是塑造技术型人才的摇篮,理所当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更不可能被视为末流教育或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三)马丁・路德的“天职观”发展了德国人尊重劳动的教育价值观

马丁・路德是欧洲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的宗教改革不仅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对教育带来了重要影响。他是提出政府应实施强迫义务教育观点的第一人。他的“天职观”理论影响了德国人尊重劳动、热爱职业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德国人独特的工作观、职业观、人才观的演变和发展。马丁・路德认为,天职具有“世俗性、平等性和神圣性”,并且不限于职业。在他看来,不论是受了圣职的主教、牧师,还是鞋匠、工匠和农民,只是工作内容不同,没有贵贱和高低之分。马丁・路德的“天职观”是德国职业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人尊重工作、热爱劳动的良好传统形成于中世纪的“行会”,但对工作和劳动形成的具有浓厚色彩的影响,还是来自于“天职观”。在德语中,“职业”一词具有经济和宗教两层含义。职业不仅是一种工作,一种生存工具,更是上帝对臣民的角色安排。忠于职守就是服从上帝的安排。农夫、工匠、鞋匠等,都把劳动看成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因此成为德意志城市文明的一种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

这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劳动观、工作观,与中世纪中期前业已形成的观念相融合,产生了更加强大的自律性,从而形成了“德意志人的工作拜物教,培养出大量的工作狂,许多人视工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这种工作观逐渐渗入德国文化,积淀在德国文化之中,构成德意志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德意志人不断施加影响,输送对劳动和工作的尊重,致使德国人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于许多民族”③。尊重工作、尊重劳动的最终结果,促进了崇拜劳动技能、崇拜技术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使具有特殊工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人成为受人尊重和爱戴的社会阶层。“工作使生活愉快”“工作第一,享受第二”的观念就逐渐进入了德国人的血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弘扬了德国文化国家观的教育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来看,德意志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到中世纪初期已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城市,各路诸侯冲突不断,战火连连。由于长期战乱、饱受异族欺凌,致使德意志人对民族强盛极其渴望。“虔诚爱国”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成为德国的主流价值观,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

这种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了德国人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职业的选择。他们富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希望国家尽快强大,民族尽快振兴。对他们而言,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他们把生产产品的质量提高到国家强大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把个人的技术水平与提高产品质量相挂钩,进而与职业教育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了一片废墟,经济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国家也被一分为二。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国家的运行机制是当时面临的第一要务。德国国内自然资源十分贫乏,恢复生产进而振兴经济只能依靠大量出口成品或半成品。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产品质量优劣一般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具有娴熟技能的技术工人、先进的生产方式、严格管理和检测制度。人是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技术工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更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秘密武器,也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有力保证,受到重视和厚爱更是无可非议。

教育是文化的过程,文化通过教育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德国的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使德国人对劳动、对人才、对职业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到认识,在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认识形成了德国人严谨、务实、敬业、尊重劳动的民族风格,使德国职业教育在这样的土壤上得以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类别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种社会因素的支持并形成合力,其中相关社会文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源头动力,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探究和借鉴他国的职业教育,并非是照搬他国的历史和经验,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使文化不断传承和延续,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传承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和思想观念中,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时教育产生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以本国的国情为基础,研究和借鉴他国职业教育,是改进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我国具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小农意识长期占统治地位,阻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未能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虽然自20世纪末以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天的职业教育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政府单方面就能包办的事情,国家政策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不能包治百病。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以质量为前提,加强内涵建设,既要注重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更要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作用。要改进学生职业观念,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做人的作用。其次,企业要把参与职业教育当作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支持、配合、主动介入,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经费的支持。再次,社会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尊重、关注、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最后,政府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所出台的政策要具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强大靠山。只有政府、社会、企业、教育机构等各界共同发力,进而形成合力,才是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