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1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档案馆;建设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2013.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2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林怡,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讲师,福建宁德355000

[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29―0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人才的缺乏,致使文化服务产品单一,人们对很多文化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亦少,更谈不上创建文化服务品牌了。在广大农村由于没有用健康的歌舞节目、体育比赛、电影等占领新农村的文化阵地,致使封建迷信势力猖獗。同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能够向社会成员分配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其中突出的问题还有弱势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和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缺少

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呈老龄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项目吸引不了很多的参与者,致使人才十分缺乏。这是由于编制、职称的瓶颈效应使得留人难,很多文化工作部门编制少、待遇低,这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机制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

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大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运转高效、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活力。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改革目标,建立职能科学、合理,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机构,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二)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

体系。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动力 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要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人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解决历史欠账,缩小城乡差别。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

(三)整合载体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要着力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制定方案,抢救和保护一批“民保”、“文保”工程。尤其要注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广电覆盖面,力争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建设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示范乡镇,从而带动其他乡镇再建设、再发展,最终通过上下联动、乡镇互动,进而促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建设。

(四)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

整合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影视文化、健康文化,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整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用以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整合历史文化、环境文化,用以提高文化的品位。建立文化供给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权利。确保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健全,确保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把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形成运转高效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的有效手段,推进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在农村要以满足农村群众文体活动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指导和引导乡镇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用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遏制腐朽封建迷信在农村的蔓延。

(五)整合人才资源,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路径;多元参与

从国际竞争的历史可以发现,文化力是国家软实力最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从国内发展现状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软实力带动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文化事业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路径研究可以解决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能够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与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内容方面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观点,但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路径研究还比较少,亟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参与监管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社会化路径。

一、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路径经验对标

(一)美国社会力量为主要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经验。美国国家到州郡等各级政府一般会不会设专门的文化管理的行政机构,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化力量为主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在美国,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都会交由社会组织来提供,比较常见的包括公益性文化组织、大学和社区文化工作站、兴办的各类文化公司等,通过市场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然而,政府也不是完全对文化服务置之不理一般会以联邦政府文化基金或者文化法律政策来引导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或文化资金会用来资助公共文化服务,但一般不会是以直接补贴的形式来进行资助,需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公司或组织进行主动申请,择优补助,以国家艺术基金会和人文基金会资助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需要展开申请者竞争)。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吸引力较差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也会适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从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来源经费也可以看出美国以社会力量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经费来源中50%来自于各类文化主体的收入(文化公司的产品及服务收入、社团和组织的会员费等等),43%来自于社会上的资助(企业捐赠、个人捐赠),仅有7%来自政府的资助。此外,政府也会通过财政手段支持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对于从事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质的文化团体或公共电台、公共电视台免征所得税,并减免为公共文化服务赞助的个人或公司的税额。综合来看,美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程度很高而且体系完善,主要以民间的各类文化组织配以市场化的文化企业来进行供给,主要有公会、工会、大学或社区的文化社团、学术机构和文化公司等,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通过市场来得到公民的认可或消费,政府不做严苛的管理同时也不是主要资金供给方。在这种体系下,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通过市场化机制的优胜劣汰来选择,民众享受到自己满意和喜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英国“一臂之距”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经验。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但是较之美国社会化模式又有不同。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立了具体的政府管理体系,在中央设立文化行政主管机构进行统筹,同时又设立了主导具体运营的国家艺术理事会,在地方也设立了地区艺术理事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但是,有了管理体系并不意味着英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很低,恰恰相反,英国的公共文化管理坚持“一臂之距”的原则从而保证了其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路径。在此原则下,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一方面坚持“政府只管文化不办文化”的基本原则,政府只是依靠指定文化政策来调控公共文化服务的的发展,而不对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干预;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将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交给非政府组织,并且坚持只指定政策,不直接与文化组织和团体发生实质管理管理,更多会通过非政府中介结构,如工艺美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博物馆委员会等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评估和资助,大大减少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从经费来源方面看,英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都是独立经营管理,政府仅是对认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财政拨款支持,未列入重点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或者得不到民众认可的,政府则不会资助,同时对经费资助的公共文化项目评估会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保证公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综合来看,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程度稍逊于美国,但总体也比较高,一臂之距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管办分析、管理为辅”的特征,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加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生产的实际情况,也能促使各种团体生产出更符合民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法国中央引领多层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经验。法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了政府、文化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体等多元来源,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协调、分工、合作等,形成了一个相互监督、共同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法国形成了中央机构为主要支撑和引领主体的国家福利性配置机制,以及企业、“社会第三部门”等多元参与的社会性配置机制。具体来看,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多层次的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家,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兼具政府优势和社会化优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1959年以来,法国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引领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法国文化部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均有文化部分涉及具体工作,中央和地方在公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发展形成了综合协调机制,法国各大区文化局与所属省政府共同建设和资助公共文化,同时各市、镇政府以及政府所属文化部门也开展具体的执行和支持工作。同时,法国在中央各级政府宏观的参与和合作下,还形成了社会组织、社团的法人、企业、文化公司和志愿者等多原话向公共领域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加离了商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公共文化赞助体系和基金会制度,鼓励企业和私人向公共文化领域捐资,建立非营利的各类文化基金会,动员社会资源来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来看,法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经验与美国和英国经验有比较大的区别,它是以中央政府为第一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有能够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且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央引领下的多层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比较值得中国借鉴的一种社会化路径模式。

(四)日本的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经验。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日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全是“政府主导供给”的模式,但是自20实际90年代开始,日本的民间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和赞助的热情与日剧增,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现在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供给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特征。具体来看,日本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中文化厅是部级的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主要进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疏导事务,并且从财政上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支持,对民间艺术团体在艺术文艺活动举办方提供资金和活动场地等的具体支援。在日本,非营利组织是日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供给模式的倡导者,企业、公司的资金赞形成了多种可助公共文化服务的基金,有政府主导的,由企业建立的,也有有海外机构设置的。2003年后日本通过法案修改,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种特殊的运营模式—“指定制度”,即日本向欧美国家学习,修改法案后允许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的运营权外包给私营部门,设计并形成了了“指定制度”之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很多文化场馆的业务就全部交给民营性质的公司承包,政府只负责制定招投标计划,不再参与文化设施日后的日常运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程度大大加强。综合来看,与欧美一些文化大国相比,日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起步较晚,经费来源也相对不足,一些创新性制度弥补了部分差距,形成了以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于社会化视角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瓶颈问题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主体不合理,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提升。对标国外先进的经验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投资参与投入的结构。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长期以来,政府是主要的投资主体,更多的依靠财政拨款进行对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同时,在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在推进过程中由于缺少“经济效益”的刺激,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少“GDp”贡献力,因而变得缺乏发展动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因而造成难以满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提升。

(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条块分割”现象阻碍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的部门和产业众多,因此需要更好的管理协调机制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在我国各行业系统、各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一些工作重复进行,同时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基层工作队伍的培养)又做得不够。同时,由于这种条块分割,带来企业、社团或者个人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的过程中,相关政策相互矛盾或者滞后,从而又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三)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力量匮乏,亟需专业性人才和机构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一支与之匹配的运营管理队伍,但是由于过去文化事业供给过多的由政府提供,长期受到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因而,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力量面临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比如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资金、人员管理等普遍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目前虽然政府在主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和场地已建立和配备起来,但缺乏运行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运营者,表现为既却专业的机构,有缺专业的运营人才。

(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当下市民多样化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由于受到主管部门和机构调研条件有限的阻碍,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供给的服务项目和产品在不同城市或者区域趋同,造成同质化想象严重。同质化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大量重复建设,有效利用率低,而且没有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不同需求,民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更好的满足。亟需通过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解决这个突出矛盾。

三、基于“供给—需求”双维度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社会化路径建设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我国需要建立“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市民”的梯次供给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者和供给核心主体,企业可以以社会责任为纽带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者投资公共文化运营,成为参与主体,各类第三部门(民间团体)为特色主体,市民(自发组织)为共建共享主体。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为依托引入多方投资参与。通过文化场馆建设和剧团建设等投资为抓手,吸引多元投资,企业投资、风险投资、个人投资都可以在法律约束的条件下有效键入,从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并且可以以多元参与为契机,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公共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从而更好的满足需求。

(三)以需求差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创新研究。根据普惠的大众公共文化需求——差异性的偏好公共文化——高端的公共文化需求三个类型,分别采取政府全款购买服务、奖励性补贴、市场自营三种运营模式。具体讲,基础的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投入购买,但需要科学的预算制度和监管机制;对于有一定差异性偏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可以采用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形式支持供给方提供服务;对于高端个公共文化需求,有市场自营供给,但是政府可以通过贴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等间接手段支持市场供给者。

(四)基于扩大公共文化消费的公共文化资源经营模式创新。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可以适当收取费用,用以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化。比如对剧团和社团可以利用“院线经营—优惠收费—公益回馈”的模式。

四、总结

综合国内为外文化发展的趋势,根据十大提出的最新要求,我们需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补齐短板,但是也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坚持政府引导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策略,形成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化路径,有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冠达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

作者:王前锋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赵鹏,金业钦.美、英、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府定位[J].党政干部学刊.2016(02)

[2]于晗,赵萍.日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及运营模式[J].新视野.2014(06)

[3]张彦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跨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朱旭光,郭晶.双重失灵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经济论坛,201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4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主要是以总结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的为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的建构及其管理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探讨

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开始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齐勇锋认为,政府对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进行准确的类型化区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由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组成的混合的供给模式。深圳学者陈威等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与手段、公共文化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体系等。

(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主体的相关研究

随着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限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刘敏认为我国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以政府办文的方式为主导的重要原因在于现行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保障体制还是以基本财政保障方式为主,没能形成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同时也缺乏激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和税收政策体系。毛寿龙则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并不是非要由政府来主导,而由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共同参与更能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价值追求。在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向社会、市场、个人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整合多种资源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投入方式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资源投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取着支撑性基础作用。魏鹏举认为,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投入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尤为明显。齐勇锋等人认为,应以公共财政资源为基本保障,综合运用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多元的投融资手段,刺激和引导社会经济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认为,公共财政资源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支持应将重点房子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网络的建构和公共服务运转的保障上。在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投入方式,应逐步从直接拨款向以财政资源为杠杠,刺激其他公共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提升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互动参与机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孙若风从公民权益的视角,认为公民的文化参与包括文化知情权、文化表达权和文化监督权。只有强化民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是公共文化服务切实紧紧围绕民众公共文化权益这一核心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部分学者认为,官方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信息不透明、公共文化参与渠道不顺畅、公共文化参与的制度不健全是导致公民文化参与意识不强和公共文化参与水平不高主要原因。

(五)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是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断强化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责任,切实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沈望舒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应涵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指标;公共文化需求度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指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指标;公共文化人才素质指标;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指标;公公文化满意度指标等。深圳部分文化学者认为,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应主要分为四大类:公共文化发展规模指标;公共文化社会参与指标;公共文化资源投入指标;公众的公共文化满意度指标。

(六)关于农村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研究

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以吴理财教授等代表的农村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严重滞后,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日渐衰败。学者李军鹏认为,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权利的实现,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性意义。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背景下,农民工公共文化呈现出边缘化特征,主张针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总量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供需不对称、公共文化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二、评述

纵观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研究者从自身的学科本位出发,从国家的视角自上而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亦有从西方的经典理论出发,借助西方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经验,寻求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对公共文化领域实行多元治理。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不能局限于自上而下、由外而内这样单一的研究思路,要看到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动态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不能总是将国家意识形态、现代城市理性及其生活方式移植到整个农村社会,缺少“从下往上看”和“由里往外看”的底层、内部视域。就目前研究而言,还是停留在问题—对策的单一模式化研究,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跨学科、多层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构成、机制方面的学理性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

[3]陈威.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5

【关键词】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措施

近年来,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国家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理念及战略构想。另外,中央还提出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也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这说明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更加明确了。

国家在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加快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快。

一是加大投入农村文化事业经费,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扩宽服务渠道,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期间的全国农村文化事业费相较于“十五”时期的投入是其的7.5倍。“十一五”期间,全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在全国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国建成了县、乡、村网络,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提供了载体。

二是为了使农民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国家实施了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了面向农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等,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借助各地县城和农村的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设施,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全面推进了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实行了免费开放措施,获得一片叫好声,获得群众的认可。为了加快构建服务体系,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如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书屋建设工程等,积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提高,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就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和不平衡,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全国范围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差距很明显,城市也明显优于农村,即便是在一个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也是分布不均衡,这些变化给农村共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单一,资源不丰富,文化产品脱离群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快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步伐,为满足群众的更多精神文化需求做了很多努力,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还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文化创作发展很快,但是具有地域性、传统特色的文化作品相对较少;二是农村网络不健全,文艺演出和其他文化服务的数和量都还不够。

(3)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慢。资源共享工程出于建设初期,资源很难有效整合,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因此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有待提高。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因此要不断完善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制,实现文化公平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建设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动免费开放工程,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多在政策、资金和人才上加大对农村的扶持,提高服务水平和保证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作出更多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改变了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这必然要求采用现代技术来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仅抓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让公众随时随地享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立更好的文化平台,从而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3、打造公共文化的特色品牌,实施文化人才战略

不断打造公共文化的特色品牌,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要因地制宜,抓住地方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品牌人物等,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群众文化产品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中。另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

4、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活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着力点要面向农村和基层,改善服务方式,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制定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文化政策,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方法。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来越高,因此要不断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得广大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伯龙,竺乾威,何秋祥.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政策执行的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课题组.让人人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

[3]胡林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

[4]宋洪远.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8.

[5]树坪.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J].鄂尔多斯文化,2011.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研究;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13-02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信息化、知识经济化社会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之一。因此,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类齐全、服务质量稳定、能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制体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四是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城市空间、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下面以江西省永新县为例,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重点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其现状问题如下:

(一)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政策法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人才队伍、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五方面建设进行开展。其中,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针对永新县争创“全国文化大县”为目标要求,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15条)等政策法规,走出了一条“穷县办富文化、小县办大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采取“财政出一些、向上争一些、社会捐一些”的方式,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加强了各级文化站的建设,又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改善和优化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在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注重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方面,经多方筹资建成三湾改编纪念馆、龙源口大捷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保护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包括:首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需要,使得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存在面积不足、购置经费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严重突出;其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化且存在断层现象,特别是高级、拔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第三,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以永新县图书馆与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联姻,采取托管型建设模式为例。永新县建有24个文化站和241个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在后续管理经费方面基本为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图书更新、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农村读者新需求;此外,几乎所有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都是中小文化程度,在图书管理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偏低,且服务形式单一,以致后期读者活动参加人数日益降低。

三、完善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针对当前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为加强和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文化部门、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永新县为例,一是要借助城市规划和河东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升级改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是启动乡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工程,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永新县为例,一是紧紧抓住列入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脉片区开发范围这一战略契机,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享受融资、税收、规费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融资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在全局重要位置;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三是要结合县域经济考核,建立严格的文化发展考核体系,制定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4.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一是要以文养文,要引导各文艺团体采取单位冠名、个人赞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二是要以文联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打上文化烙印,市场销售和商品价值就会好于一般商品,文化也借产品销售得以传播和弘扬;三是要以文招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5.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惠民措施,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民生净福利的重要指标,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措施,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权利问题。要制定专门计划、采取倾斜措施,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6.根据江西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图书馆建设先进经验,应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即以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托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共建单位(个人)为基础的合作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图书馆自身为基础的直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实现图书馆场馆建设和服务设施配置的均等化。

四、小结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的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伟大任务。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观念意识的提高,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将取得飞速发展。因此,永新县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的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发展目标,是新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对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云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云南要在继续总结既往优秀经验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行高效、惠及全民、城乡统筹、特点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貌复杂,民族众多,拥有世界罕见的文化多样性。多年来,伴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前行步伐,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政策制度保障逐步完善。云南率先出台全国首个从文化民生、文化惠民的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制度性安排的地方政府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2〕52号),从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重点倾斜和优先保障;意见根据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同时,云南省文化厅及时制定下发了《云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云南省文化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各州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为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保障,推动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促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具规模。云南已初步建成了省、州/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服务中心,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等多层级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9个、文化馆148个、乡镇文化站1384个,达标率分别为804%、689%和50%。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州市、县级覆盖率达100%;农文网培学校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达78%;形成了上有省级分中心、州市支中心,下有县级支中心、乡镇服务点和行政村服务点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五级服务网络[1]。

三、构建和完善云南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统筹规划幅度和政策保障力度

1.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格局构建

明确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格局,是当前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规划投入、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组织管理、监督保障、绩效评估。见图1:第一,规划设计的关键是要注重对全局的宏观把控和各项建设资源投入配置的统筹规划。

第二,政策法规建设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制定出台完善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方针政策和相关建设、服务与管理标准;各级地方也需积极配套制定地方性建设意见和实施细则等;为推进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依据。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五级综合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设备配置,提高建设标准与服务能力。省、市两级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完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区县主要是改建和扩建文化馆和图书馆,并在结构布局上注意省市一级场馆的辐射半径,做到标准提高、布局合理,在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建立特色博物馆;乡镇和街道主要是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的建设,力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和农村的建设重点是文化室、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根据条件还可以采取流动图书室等灵活的文化服务方式。

第四,产品与服务的重点是要推进和保障“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共享文化信息资源”七项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提高社会性的文化自觉;要强化市场运作兴文化,发展创意性的文化产业;要扶持和激励文艺创作,打造精品化、品牌化的文化产品与活动。

2.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升保障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责任,要强化学习,加深认识,做好规划、认真践行,不断加强机制化建设。云南正在研究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施办法》、《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百分之一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加强政府依法保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促使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进程。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大投入的重点是强化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

一是“稳步扩容”和“快速补短”相结合,形成目标引导和差异化发展的投入机制。第一,要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现有的财政投入政策,建立经费投入的刚性约束机制,稳步扩展公共文化经费投入增量;第二,要以农村和基层、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以“快速补短”的方式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第三,争取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农村文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地方财政扶持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事权、财权责任,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机制。第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成办法;第二,建立分类、分级的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投入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不同种类的文化服务中的财政投入比例,确保各地区人均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大致均衡。

三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第一,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地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造血功能;第二,完善市场化筹资机制,塑造“资源-资产-资本”的文化发展模式;第三,完善社会化筹资机制,营造“建-享-用”相配套和“建-誉”相结合的文化自觉赞誉氛围。

2.夯实基础的重点是统筹兼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一是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重点保障基本建设。第一,继续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投入与建设;第二,继续推进实施广播电视通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实施;第三,继续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第四,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促进基层农村的文化信息传播和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是以现代化、信息化为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起点。第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坚持标准化和实用性相统一,加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提高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二是完善共建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重点加强城乡接合部、贫困地区、边境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3.遵循资源配置的三项基本原则,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

一是普遍均等原则。云南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省内分配公共文化资源时,也要以实现最低公平标准,保证机会均等为前提和目标,向农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普遍均等的原则。

二是差异化原则。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是客观现实,而且不同区域的情况、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区域,在城市和农村应采取差异化的投入原则。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和循序渐进原则。不同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文化投入差距是长期形成的,因此,缩小两者的差距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上,要统筹兼顾各级各类资源,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流动以及投入使用的效益最大化,逐步缩小差距。

4.加快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一是要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各地要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标准化建设。云南也应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指向,根据自身实际和建设实践要求,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框架。

二是以标准化建设来促进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只是结果的均等,更应是机会均等、过程均等,要补齐短板,兜住底线,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首先是区域均等,通过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和发达地区一样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城乡均等,通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使公共文化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然后是人群均等,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推动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2]。

三是建立多部门共建协调机制。2014年3月由文化部牵头成立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3],共由20个部门联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的协商和部署。云南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着手建立地方的多部门共建协调机制,整合和调动各部门资源,共同建设这一具有全民普惠性的重大文化工程。

(三)建立以需求为牵引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1.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科学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应该是“上下结合,双向互动”。一是扩大群众有序参与范围,鼓励群众公开表达公共文化需求;二是完善民主决策程序,让群众的意愿在决策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体现;三是畅通拓宽和缩短信息链,积极展开网络政务,让群众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和影响供给决策;四是要分层级配置决策比例,尽可能将公共文化产品决策权下放到基层。

2.建立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服务新模式

服务模式设计的优势是具有普遍推广的便利,目的是为了尽量避免受到特殊条件的限制,寻找到服务对象的共性特征和对应措施,注重的是一般方法和逻辑的设计,使得每一个运用模式的具体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地填充资源和内容。

服务模式设计的前提是对服务对象的细分。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是以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的属性结构特点来规划设计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供给渠道模式。

一是针对服务时间的模式设计。第一,根据基层劳作时序和节假日规律设计服务模式,可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分为节庆服务和日常服务两类。第二,根据多数人群的作息时间设计服务模式。全面推广云南省文化厅创新性地推出的“错时服务”新举措,各级文化站、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根据所在辖区居民的需求,调整服务时间,解决居民上班时间与场馆开放时间重叠的问题,错开对外开放时间,以保证在读者最多的时段开放,在读者最少的时段休息。

二是针对服务对象的模式设计。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点等,结合当前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情况,以当地服务对象的主要群体属性为重点,以群众文化需求为牵引,进行产品与服务内容的规划设计,以具体内容设计来搭建供给渠道,以保障有效供给来调配各项资源,构建出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服务供给模式。

3.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鼓励群众自办文化

一是构建向农村倾斜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制度。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纳入制度供给范围,明确供给目标、范围和标准,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和产品供给按更高的比例增长。

二是培育符合农村实际的公共文化产品市场供给机制。第一,要确定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供给范围,建立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特许经营”制度;第二,要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产权,逐步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纳入市场供给;第三,要进一步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空间,以政府拥有所有权、其他权力交由政府以外的经济组织的方式,或者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如租赁、特许经营等)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合理配置产权和经营权;第四,要借助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基金融资等方式为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第五,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现代市场允许的多种形式参与公共产品供给。

三是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发展民间文艺团体,丰富地方文化服务产品与内容。第一,要鼓励群众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自发性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第二,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贴近群众需求,开展文化服务,促进群众的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

4.加强我省保山示范区、楚雄、昆明示范项目经验的理论提升和文化惠民云南经验的宣传推广

一是总结规律,加强理论提升。第一,要总结示范区(项目)中优秀建设经验的决策逻辑,激发其他地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第二,要揭示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的深层次动因,要以有效实现功能和提高实际使用率为绩效核心指标,不盲目扩大规模;第三,要总结出优秀经验中地方领导组织与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第四,要发掘出优秀经验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打造提升其文化附加值的一般性做法。二是加强文化惠民云南经验的宣传和推广,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渠道资源,构建出立体全面的宣传推广格局。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公共治理格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及法律法规属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构成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多元公共治理格局,是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公共治理格局

一是要加强领导,强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事”地位。第一,必须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领导、决策和管理责任;第二,强化落实有关部门责任,建立各部门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真抓实干、协调推进的文化工作机制。

二是要转换角色,职能部门尽快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向。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文化单位的关系,实现政府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办、养合一的直接生产方式向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供给方式转变。

三是要强化职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尽量完成“配角”到“骨干”的换位。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政府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公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并通过专门的文化行政部门对其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

四是要加强引导,推进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多元化与共同治理格局。应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关系,要以充分实现公共文化功能为目的,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力量进行整合运用,要求各类型组织机构互相配合,发挥各自功效,实现共同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社区(村组)、其他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与对话的制度框架。

2.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第一,逐步充实专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向基层提供优秀人才政策,逐步实行农村文化工作者公开招聘制度及从业资格制度,有效促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第二,重点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以招录、聘用或组建文艺协会的方式整合原群艺馆、艺术院团的专业文艺人才队伍;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民文艺骨干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创新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新路径,鼓励当地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同时,建立艺术类专业毕业实习生到基层志愿服务的长期合作机制,建议通过省文化厅联系省内艺术院校或师范艺术生的毕业实习生,每年分批次到基层文化馆、站实习。推进“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社会聘用人员+志愿者”的人才队伍模式,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二是完善地方文化人才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保障基层文化队伍的稳定。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基本待遇、福利的有效保障,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同时要完善聘用人员的待遇和管理办法;二是对调动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激励机制建设,要为他们提供学习成长和职级晋升的公平机会,要完善对其工作绩效的评估与奖惩制度。

结合保山市的动态统计评估网络设计与实践经验,按照理论构建的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格局,兼顾实践中的操作性和数据采集可靠性,进一步归纳评估维度和提炼核心指标,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框架。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组织管理与支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共5个方面,并初步构建出33个二级指标。

[参考文献]

       [1]重视文化民生夯实文化基础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标准化均等化——在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云南省文化厅,2014-02-24.

[2]立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eB/oL].中国文化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8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信息化、知识经济化社会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之一。因此,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类齐全、服务质量稳定、能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制体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四是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城市空间、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下面以江西省永新县为例,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重点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其现状问题如下:

(一)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政策法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人才队伍、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五方面建设进行开展。其中,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针对永新县争创“全国文化大县”为目标要求,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15条)等政策法规,走出了一条“穷县办富文化、小县办大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采取“财政出一些、向上争一些、社会捐一些”的方式,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加强了各级文化站的建设,又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改善和优化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在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注重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方面,经多方筹资建成三湾改编纪念馆、龙源口大捷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保护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包括:首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需要,使得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存在面积不足、购置经费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严重突出;其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化且存在断层现象,特别是高级、拔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第三,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以永新县图书馆与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联姻,采取托管型建设模式为例。永新县建有24个文化站和241个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在后续管理经费方面基本为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图书更新、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农村读者新需求;此外,几乎所有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都是中小文化程度,在图书管理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偏低,且服务形式单一,以致后期读者活动参加人数日益降低。

三、完善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针对当前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为加强和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文化部门、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永新县为例,一是要借助城市规划和河东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升级改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是启动乡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工程,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永新县为例,一是紧紧抓住列入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脉片区开发范围这一战略契机,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享受融资、税收、规费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融资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在全局重要位置;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三是要结合县域经济考核,建立严格的文化发展考核体系,制定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4.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一是要以文养文,要引导各文艺团体采取单位冠名、个人赞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二是要以文联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打上文化烙印,市场销售和商品价值就会好于一般商品,文化也借产品销售得以传播和弘扬;三是要以文招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5.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惠民措施,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民生净福利的重要指标,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措施,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权利问题。要制定专门计划、采取倾斜措施,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6.根据江西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图书馆建设先进经验,应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即以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托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共建单位(个人)为基础的合作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图书馆自身为基础的直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实现图书馆场馆建设和服务设施配置的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9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必须被广泛关注的民权和民生话题。然而,我国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投入上并非相对平等。因此,建立适合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央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各地都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建设启动较早的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例,京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服务体系已经完善,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有率达到100%;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95%以上。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各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的广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是规划阶段,与发展较早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即使是农村文化建设较好的省份,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现象也很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央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严重偏低。国家投入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近年来,虽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增加了,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仍存在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三是文化专干兼职太多。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首先,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状态。然而,目前农村文化服务产品比较单一。其次,地方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下乡”,却很少注意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这种现象导致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筑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网络。

(二)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才能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要动员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事业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三)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及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稳定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首先,积极实施农村文化队伍骨干培训工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农村文化对象进行全面培训。其次,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让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投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二要强化竞争和业务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和方式

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是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问题的有效方法。据调查显示,农民最需要的文化需求包括:贴近生活的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实用有效、数量充足的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广泛覆盖的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等。为此,必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满足农民的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改变传统的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形成政府、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五)重塑政府服务理念和文化管理职能

基层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应定位于主导、支持和监督。所谓主导,具体讲,基层政府应从具体的对市场经济个体的直接管理转变到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宏观指导”为辅的职能模式,由管文化转变为办文化。重塑基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

一是必要原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农民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享受基本文化权利。

二是可及原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如果提供的是有偿服务,也应该保证费用必须控制在大多数农民有能力支付的范围之内。

三是均衡原则。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均等化,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阶段性原则。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安秀梅.政府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明,主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一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施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10

所谓机遇,是说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形势会有更加健康的发展,而发展会给改革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当然这些机遇同时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也是新的挑战。

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业化城市”和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集市型城镇”将要向现代生活和消费城市转变。这个时期,公民权利的意识将迅速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将急遽增长。

其次,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人口数量较大、相对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将会出现。这个阶层不仅将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而且将会表现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大意愿。

第三,还是在这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职能将被释放出来。这就为第三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因此无论从需求的方面,还是供给的方面说;也无论是从物质准备方面,还是体制环境方面说,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新构建目标的条件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充分。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精心设计,适时出台各项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使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个较大飞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进行制度设计,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认为,一个能够保障每一个人充分发挥文化创造潜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分享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政府的“执行力”较强,财政资金较为充裕,“做什么”的问题较为容易解决,“怎样做”的问题突出出来。

“怎样做”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构筑一个链条整齐、决策民主、廉洁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建设好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搜集环节,以及这些表达基础上的公共选择环节。接下来是建立民主、透明的公共文化预算体系,让预算形成、拨付、分配、执行、审计、验收所有环节成为全程可监督和可问责的。要有效克服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就要以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决策机制公开化。

2、适当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比例,使文化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到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长时间的投入不足,历史欠帐需要尽快弥补。有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文化投入占财政投入1%以上,比我们目前的投入水平(0.4%上下)要高出一倍半还多。在国际比较中,我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馆藏水平之低,首先就是投入差距造成的。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未来几年迅速提高文化财政投入的比重。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建议对此首先进行专项研究。

3、以改革的精神,吸取国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经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格局。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私人品还是公共品)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差距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必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又不应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而是应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换句话说,政府一方面要直接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制定规划和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使得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能够产生放大效应,起到主导和导向作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4、改革一线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

继续推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的一线文化机构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应根据其提品的公共属性或商品属性进行区分,根据机构的营利与非营利性质进行区分,让原文化事业单位中更多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和营利的文化机构回归市场,成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日益丰富的竞争性文化商品,从而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用在刀刃上”。同时要鼓励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各类文化产业机构、民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开服务效率竞争,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

5、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