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57

国民经济调查篇1

一、基本评价

今年上半年,乡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县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转型突破、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支柱强乡、科教兴乡、特色富乡、和谐稳乡”的战略,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为工作核心,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民生,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全面完成2013年上一阶段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快推进“三化联动”,实现乡域经济新突破

1.创新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资金投向,依托乐宜高速公路,抓住屏山新县城搬迁、宜屏快速通道开工、越溪河旅游开发及成贵铁路的启动等发展机遇,围绕“12345”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营造“效率高、作风实、成本低、服务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坚持内引外联,实施企业对企业、项目对项目、资源对项目的对接招商。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储备,力争引进发展1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资源开发企业,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依托乐宜高速泥溪出入口,打通“北通道”,完成至泥溪重点乡镇公路连接线建设,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做强做大乡内现有企业规模,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个。

2.强化场镇管理,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场镇规划和治乡战略,争建“镇”。紧紧围绕党的十精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县府工作思路,以“三化联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为抓手,转变治乡观念,以撤乡建镇为目标,启动场镇开发,将重农村转为重城镇的并重发展。坚持场镇建设规划引领作用,抢抓成贵高铁开工建设和越溪河旅游开发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力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严厉打击乱占、乱建、无序开发行为,新建农贸市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完善各类配套设施,配齐配强场镇管理人员,持续抓好农村和场镇“五乱”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门前双五包”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使城乡居民文明卫生习惯有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规范污水和垃圾处理,规范交通、施工等秩序,加强场镇绿化、美化、亮化等风貌塑造,实施兴街道路整治工程,提高绿化率,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乡镇,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做强做大生猪、油樟两大支柱产业。依托和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油樟、晒烟、洋芋、林竹、花生、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大户,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实施劳务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输出,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和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根本性的转变。争取实施永乐村的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完成1个村以上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切实消除用电安全隐患。深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口以上,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竞争力。完善农村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有根本性的转变。

(二)加快培植财源,实现财税收入新突破

1.大力培植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狠抓工业经济为重点,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支撑,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挖掘税收增长潜力,强化征管,确保财政增收上有新的突破。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支持金融业、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力促进财税金融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农业发展、商贸流通繁荣的促进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使乡域经济发展有根本性的转变。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现民生改善新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和“小乡办强教育”理念不动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兑现“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完善场镇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场镇低收入群体、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救灾救济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创建工作,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大计生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健康共享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落实“一把手”抓环保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水域环境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和整治力度,依法保护耕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4.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执法和隐患治理,切实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创新社会管理,巩固新一轮平安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和“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快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形象提升新突破

1.全面加强效能建设。全面深入开展“抓党风、促政风、转作风”集中教育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政府机关办事流程,严格落实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实现目标考核变貌升位。认真落实“两集中”,规范化运行乡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绩效评估机制,推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

2.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乡方略,着力打造法制政府。大力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认真办理“12345市民热线”,确保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3.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强化政府作风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行政监察、财政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五)重点抓好十件实事办理

一是完成至泥溪镇重点公路连接线工程;二是修建岷江乡九曲湾护岸工程;三是修建农贸市场,开发岷江河畔家苑;四是倾力服务成贵高速铁路建设;五是硬化1-3条村道;六是实施1-2个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七是完成兴街街道硬化;八是完成红庙、金坪、丰富三村村小校点建设;九是完成永乐村天燃气安装工程;十是协助完成高场至观音35kv输变电线路安装工程。

二、几点建议

为全面超额完成2013年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实现新调整的奋斗目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定实现奋斗目标信心。虽然下半年追赶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但乡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实现今年新调整后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远安自身发展和解决发展中困难问题的需要,从而切实深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逝者如斯夫的紧迫感,坚定实现全年新调整奋斗目标的信心不动摇,以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再添措施、再加力度,保持和发展上半年的良好势头,全力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任务。

(二)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继续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资金、平台、资源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难题,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搭建平台。继续强化相关部门办理政府“十件实事”的工作责任,对政府“十件实事”建设进展情况加强检查督办和专题研究,有效解决实事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进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快政府“十件实事”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义务教育均等化、学前教育等民生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凝聚全县上下推进远安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民经济调查篇2

【关键词】经济普查;专业抽样;方案;研究

一、关于专业抽样调查及其发展

近代中国的社会调查需要从上个世纪初外国传教士主持或指导的一些调查算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抽样调查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1994年我国成立了企业调查队。同年,还改革了统计调查的方法体系,由此也从法律上确立了经常性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在各行各业中,专业抽样调查方法已成为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二、专业抽样调查的弊端

专业抽样调查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经表现出过其积极性和适用性。当然,其弊端也逐步得到了暴露。如服务业的专业抽样调查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主要表现为:覆盖面不全、系统性不强、规范性缺失。这些缺点也导致得到的统计数据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抽样框的问题。抽样框即被用作抽样的总体。抽样框是开展服务业抽样调查的重要依据。作为研究对象的目标总体,理想的抽样框应该是使调查的全体和目标总体表现出完全的一致。但实际调查中,常常出现两者的不一致,这样就会致使抽样框出现误差。

第二,样本量的问题。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从总体中按一定的程序抽得的一部分个体或抽样单位组成了抽样调查的样本。在现实的专业抽样调查中,常常需要对预先设计的样本量以及其它多个因素如数据需求、精度水平和现场的操作等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有可能就会造成样本量和预先设计的偏差,从而给专业抽样调查带来误差。

第三,专业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实施专业抽样调查的难度往往是最大的,这无形中也对抽样调查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利用经济普查数据改进专业抽样方案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认识国情、摸清家底的重要举措。每次经济普查都有自己侧重的任务,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标就是:摸清各类单位以及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实现对其的全面了解。除此之外,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还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查实,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以及基础信息数据库、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更新。经济普查的结果可以为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资料保证。利用经济普查数据改进专业抽样方案是可行的。

首先,国民经济总体核算的各项总体核算都必须依据可靠的专业统计调查和财务会计资料。进行专业抽样调查,自然需要依据可靠的专业统计调查的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经济普查的数据而获得。

其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为搞好国民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保证。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进行专业抽样调查时也就有了科学的数据和依据。

再次,在经济普查中所取得的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将可以大大弥补国民经济核算中进行专业抽样调查时所必需的资料。经济普查覆盖了除农业以外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取得除农业以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最完整的数据资料,可以弥补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缺口,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资料缺口,为专业抽样调查提供丰富的资料保证。

国民经济调查篇3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继人口普查后我国进行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对于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经济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就我市而言,搞好经济普查是掌握市情市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工作,是履行政府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工作。各乡(处)、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地安排、落实好我市的经济普查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9%。农村、城市的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其经济单位、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我们对第

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开展经济普查就是要全面掌握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重要信息。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经济普查的意义体现在:第一,开展经济普查,准确掌握开远市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搞经济普查,就是要摸清家底,十年搞两次,是很大的基础工作,普查取得的数据将为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第

二、开展经济普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已成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企业和个人都非常关注政府信息的,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微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引导微观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之一。第

三、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次经济普查,是我国对现行普查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普查。通过普查弥补基础统计资料特别的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口,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为今后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为推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

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和配合,不是任何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这项工作不仅是统计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更是各乡(处)、各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够确保普查任务的全面完成。这次普查集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于一体,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工作难度之大,都是以往各项普查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对普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乡(处)和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给予解决,决不允许推诿、扯皮,甚至搁置不办的现象发生。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抽调业务精干、作风过硬、熟悉普查业务的干部,充实到经济普查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技术监督局抽调的人员,于9月20日到市经济普查办报到;市发展计划局、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建设局、市乡镇局视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调。三、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

普查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圆满完成。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普查的质量。只有广泛、深入地做好普查宣传工作,才能赢得社会各届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把普查宣传贯穿于经济普查始终,各级普查机构、新闻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普查的重要意义及有关要求,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发动要讲求声势、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各办事处和社区、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各级各部门都要精心策划,早做准备,注意上下联动,在今年年底以前将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分阶段逐步推向高潮。

国民经济调查篇4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在全市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组织开展了城乡住户调查(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农产量调查、农村贫困监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畜禽生产情况监测等十多项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抽样调查工作,为满足国家宏观决策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管理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统计调查数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和各级党政组织开展经济社会管理对统计调查数据需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切实加强以城乡居民收入调查为主的事关民生问题的统计抽样调查工作,发挥抽样调查工作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抽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加强统计抽样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统计抽样调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管理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支持国家调查系统不断加强统计调查能力建设、抽样调查网络建设和统计调查基层建设,认真开展各项抽样调查工作,维护统计调查部门的权威性和统计调查数据的严肃性,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可靠,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积极稳妥推进,不断完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

要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坚持积极改革、稳步推进的原则,密切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全市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要按照国家关于地方政府统计部门与国家调查队业务分工,全市国民经济抽样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统一组织实施,各县区统计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队以及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承担相关调查工作任务。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法规要求,全力维护国家统计调查数据的权威性,相关调查数据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调查数据为准。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积极开展全市城乡住户调查、农村贫困监测、农产量调查、居民消费价格、工业生产者价格、规模以下工业等国民经济指标的周期性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要依据样本抽样原理和抽样方案,执行最严格的报批程序,抽选出符合市、县区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各县区统计局、调查队要按照要求向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报送城乡抽样调查样本框等相关调查资料。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水平

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工作质量水平,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国家、省和市统计调查制度和基础建设要求,要会同市统计部门加强县区统计、调查部门的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工作考评,着力建立健全各项抽样调查、数据管理评估等工作制度,严格规范数据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各个工作流程,加强抽样调查数据的科学评估和管理使用,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相关调查数据和调查信息报告。要加强全市国家统计调查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综合素质,满足统计调查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各县区统计局、调查队要抓好城乡调查网点辅助调查员、记账户和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掌握调查基本知识,提高调查记账质量,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强化城乡统计调查职能

国家统计调查队承担着全市城乡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职能,切实夯实国家统计调查基层基础是城乡统计调查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各县区政府要积极支持国家统计调查队和地方统计调查队全面加强基础建设工作。国家统计调查队要根据全市城乡统计调查工作需求,及时了解各项城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指导辅助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完成国家调查任务。要选优配齐调查人员,科学选取抽样调查点,高标准配备调查设施,全面提高城乡统计调查能力。要关心城乡辅助调查员、城乡住户记账员、规模养殖户报表填报人员,激发城乡辅助调查员活力,按照调查制度规定,认真做好城乡统计调查数据采集、报表填报和数据上报等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城乡统计调查职能的有效发挥。

五、加强社情调查,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统计调查队和地方统计调查队要切实发挥统计调查职能,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落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大社情民意调查监测力度,及时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和苗头性问题。特别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实施、市场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农村贫困问题和城乡消费、工农业生产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热点,广泛开展调查,认真分析研究,有效掌握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信息情况,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调查篇5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Chi-Square=70.567,df=1,asymp.Sig.(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调查篇6

调查表明,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尚难缓解和国内“两难”问题较突出的背景下,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运行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见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有巴曙松、常修泽、程永照、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迟福林、丁宁宁、高善文、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少安、黄卫平、睢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梁优彩、梁中堂、刘世锦、刘小川、马晓河、潘云、任若恩、史晋川、舒元、苏育平、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汪同三、夏兴园、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藏旭恒、张宝通、张承耀、张军、张军扩、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业安、周学曾、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68位经济学家(以姓名字母排序)。

对经济形势判断和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保持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为5.13,比二季度略有提高;预期景气指数为4.79,与二季度相比略有下降,继续处于景气线下方(见图2)。

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回升,但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关于美国经济,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6%和3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会“保持平稳”和“出现回升”,不过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29%)认为会“继续下滑”(见图3);关于欧洲经济,调查显示,27%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债危机影响明显缓解,(欧元区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道”,53%认为欧元区经济“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幅波动”,14%认为欧元区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

对于美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学家普遍表示不乐观。调查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实施该计划“主要是奥巴马政府应对中期选举的举措”,61%认为“对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作用有限”,37%认为此举会“加大财政赤字并加剧未来通胀风险”和“表明美国经济仍有二次探底的危险”,只有13%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刺激计划“将有力带动美国就业和实体经济复苏”。

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势必影响中国出口的稳定增长。调查显示,4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下降”,比二季度高11个百分点,比认为“持平”和“上升”分别高12个和24个百分点。同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贸“顺差减少”的占50%,比认为“顺差不变”和“顺差增加”的分别高20个和30个百分点(见图4)。

国内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经济增长趋稳,预期未来通胀压力可控。

今年的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是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适度控制。

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增长20%-30%,明显低于去年水平。经过调控,8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二季度高6个百分点;7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正常”,与二季度持平。

近一半(46%)的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或超过10%,平均预测值为9.9%,比二季度略高0.1个百分点;受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预期未来经济增长放缓,53%的经济学家预期2011年经济增长9%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9.3%。

2010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5%,涨幅比7月扩大0.2个百分点,通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调查显示,对于未来六个月的通胀压力,56%认为会“加大”,比认为会“减弱”的高35个百分点,还有24%认为会“不变”。

不过,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压力是温和的。八成的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Cpi同比增长低于4%,平均预测值为3.4%,比二季度预测值低0.3个百分点。

从输入因素看,78%的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不会构成太大压力;从历史上中国与通胀关系最密切的粮价来看,鉴于从相关的信息反馈,2010年可能仍是一个比较丰收的年份,粮价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预期人民币适度升值。

调查显示,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合适”的分别达59%、63%和47%,均远高于认为“高估”的比重。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美元,认为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高估”的占57%,比认为“合适”的高25个百分点;认为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保持稳定”和“趋弱”的分别占48%和42%,比二季度分别高1个和18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考虑中国出口的国别特点等因素,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平稳趋升的态势。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会“升值3%以内”,比二季度高13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近期来看,主要是房价调控难度较大、民间资本缺乏出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

“新国十条”出台半年以来,房价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所缓解,但过高的房价尚未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调查显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和“较高”的分别占55%和38%,两者合计占93%,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认为“过高”的比二季度高9个百分点。

2010年9月下旬,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相对多数的经济学家并不预期房价会因为调控而下跌。调查显示,43%认为四季度房价“上升”,比认为“下降”的高14个百分点,这与二季度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下半年房价会下滑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认为2011年末房价将比2010年末上升的达到58%,比认为“下降”的高34个百分点,17%认为“持平”。

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调控难见成效”是目前中国经济短期(半年内)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与之相关的还有“民间资本缺乏出路”(53%)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较大”(46%)。此外,认为是“节能减排压力大”“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下滑”的分别占50%、44%、29%和21%(见图5)。

民间资本缺乏出路一方面成为推高房价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造成民间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民间投资“不足”的占68%,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而且,近六成(5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民间投资增长将“持平”,还有20%认为“增长放慢”,两者合计达78%。

从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收入差距过大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等。

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认为中国经济长期(一年以上)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等造成短期行为严重”的均占51%,居首位;其次是“收入差距过大”,占49%;认为是“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过度依赖”的占47%;其后依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37%)、“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33%)、“经济运行中行政干预严重”(33%)、“部分行业垄断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公平”(3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29%)、“劳动者报酬偏低”(26%)、“社会诚信缺失”(24%)和“人口老龄化及人口红利的衰减”(11%)。

其中,收入差距过大和劳动者报酬偏低等因素是造成消费需求很难明显突破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消费需求“旺盛”和“正常”的分别占12%和64%,两者合计达76%,比二季度低2个百分点。而认为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持平”和“增长加快”的分别占70%和19%,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步伐对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至关重要。

建议宏观经济政策趋稳

坚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注意调控的时机、力度和重点。

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货币政策“适当”,比二季度高11个百分点;34%认为“偏松”,比二季度高3个百分点。

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关于央行最适宜的加息时间,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认为是“2010年四季度”,与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偏松”的比重相当;三分之二认为是2011年以后,其中认为是“2011年一季度”“2011年二季度”和“2011年下半年及以后”的分别占20%、13%和33%(见图6)。同时,近七成(69%)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新增货币信贷在7万亿至8万亿元,与年初制定的计划较吻合,说明目前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对于2011年的宏观调控,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有所区别,财政政策应继续保持2010年相对积极的力度不变,货币政策则应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度收缩。

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财政政策应“保持不变”,比认为应“适度扩张”“适度收紧”的分别高48个和56个百分点(见图7);对于2011年货币政策,5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适度收紧”,47%认为应“保持不变”,只有2%认为应“适度扩张”。

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经济学家普遍建议将重点集中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与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等方面。在财力的分配上,建议向地方政府倾斜,特别是结合城市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重大议题,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健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削弱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过度依赖。

调控力度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长短期目标及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等多重关系,综合考察和使用各种调控手段。

此外,经济学家还建议,在运用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特别是减税政策。

巩固和加强房地产调控,适时出台房地产税。

为应对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坚持和加强房地产调控,其中认为房地产调控未来六个月应“保持不变”和“进一步收紧”的分别占38%和41%,两者合计达79%;17%认为应“伺机而动”;只有5%认为应“适当放松”。

对于房地产税,66%的经济学家认为,为保持房地产价格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出台,比持相反意见的高32个百分点。但是,对于出台时机和征收细则等,经济学家存在一定分歧。认为“2010年四季度”“2011年一季度”“2011年二季度”和“2011下半年及以后”的分别占20%、18%、4%和24%;而认为“很难操作,短期无法出台”的占33%,其比重与对房地产税持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相当。

对于如何征收房地产税,认为应“仅对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征收”“仅对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征收”“根据住房总面积(无论套数)划档区别税率”和“不限套数、面积实行无差别税率”的分别占22%、20%、33%和23%。

此外,经济学家普遍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保证汇率制度改革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国民经济调查篇7

首先,旅游经济统计的历史数据不完整,缺少连续性,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其次,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统计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旅游活动对其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这是由于现有的统计体系在统计和核算范围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旅游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与国际旅游经济统计对接时也缺少权威性。以统计项目为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有大量项目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在统计旅游从业人员中《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只统计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3项,并没有把在景点景区中就业的人数统计在内;另外在计算住宿业中就业的人数时,只统计星级饭店所就业的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住宿业中招待所、小型旅馆、商务宾馆、各种度假村、经济型饭店等的相关就业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其他”项的使用不够科学。《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的就业这一项的统计中,显示的“其他”项占旅游业的就业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项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旅游经济统计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由于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没有例入国民账户体系,所以国民账户与其统计体系并不匹配,因此旅游经济统计得到的的相关统计数据就会缺乏权威性,也就不能够更好地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比较。各省区的旅游经济统计也与国家的旅游经济统计不相统一,所以双方所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因而也影响了各方面对其所提供数据的信任度。

3.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的计算

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由于旅游经济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充分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公共政策,同时也无法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旅游业的投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统计。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需求方是比较单一的游客,供给方则涉及了众多国民经济的产业。而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是从旅游者即从旅游需求方来进行的旅游调查与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93)中,对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是建立在产出的基础上的,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单列产业。这样就导致旅游经济活动隐藏在现在已有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中的因素,或在旅行、住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关于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显现出来,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4.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统计中统计指标不够科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货币指标太多。我国现行的旅游经济统计多数是非经济的指标。如旅游人数统计指标,旅游产业规模统计指标类别中所要求的统计数字在整个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二是旅游消费类的统计指标不全面。我国的现行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包含详细的旅游消费统计数据,如境外的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及出入境的旅游消费等各种不同类别。其中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还缺少关于出境的旅游消费的统计这种非常重要的环节。仅有个别的尝试性的分析中国公民赴国外旅游的消费特征与消费评价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赴国外旅游支出的统计体系。根据wto统计,中国在全球出境旅游消费中已排名在前十位,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中已经取消了“审核制度”、“配额制度”等相关出境规定,同时也放宽了我国公民携带外汇出境的限额,这些现象都需要我国尽早建立出境的旅游支出统计体系。第三是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有些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旅客周转量、城市交通客运量等指标,由于很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目前接受调查的单位不掌握它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导致该指标在旅游经济统计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5.旅游经济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国民经济调查篇8

一、高度重视,扎实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务院决定今年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各级统计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牵头负责做好此项工作。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紧组建经济普查组织机构,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二是抓好普查经费的落实,确保必要的工作条件;三是抓好普查办成立以后内部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骨干力量尽快到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四是抓好经济普查的业务培训和清查工作;五是抓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工作,为经济普查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统计监测,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2、抓好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报表报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报表制度要求,坚持“统一、效能、精简”的原则,科学组织年报、定报。结合*实际情况和在地统计的要求,搞好专业沟通协调,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切实提高数据质量。严格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时限要求,并通过网络对外公布。

3、做好GDp核算及下算一级工作。严格按照省局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全市*年度生产法、收入法以及支出法GDp年度核算任务,确保GDp年报数据质量;同时,在认真做好全市GDp年度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今年各季度的GDp核算。继续实施《GDp下算一级方案》,提高各专业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4、巩固反映民生和社会和谐方面的统计成果。认真做好“效益*”统计指标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统计监测工作,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决策的“指挥棒”、考察各级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标尺”,成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以及检验是否为民办实事的标准。

5、做好其它重大调查工作,掌握市情市力基础信息。认真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确保调查数据质量;认真做好农业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总结表彰等后续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污染源普查等重大调查;加强和完善工资统计和社会统计调查工作。

6、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新特点,提高优质统计服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深层次问题,开展调研、及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运行分析信息。

三、努力探索,千方百计完成统计工作新任务

7、抓好能源统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部署,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能源统计核算和节能降耗工作需要的地方能源统计制度。统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能源统计业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安全、灵活、高效的能源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等一体化的能源统计信息系统。

8、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研究高端服务业统计。积极借鉴国家统计局的做法,发挥好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要继续加强部门间的配合,落实有关部门服务业统计责任,保证统计资料的畅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9、抓紧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新开工项目的统计和检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密切配合,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要坚持依法统计,以实行规定的标准为依据,切实做好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

10、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调查。贯彻落实市政府召开的“研究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工作,不断总结探索我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经验。

四、加强统计改革和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11、继续抓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效益*”统计指标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估指标体系》,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考核依据;继续加强GDp核算和下算一级工作;积极研究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统计与推算方法;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和方法;研究调查失业率,增加反映农民工情况的统计指标;加快研究反映自主创新状况的专利企业统计新方法;积极探索促进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12、继续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保障现有直报系统的3万多家企业,15个专业网上直报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紧对工商企业清查以及基本单位清查后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培训,并纳入网上直报统计。进一步完善直报系统功能,建立全面符合*统计现状要求、功能强大的统计业务综合平台,满足政府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和统计业务拓展的需要;加紧建设、完善*市统计数据交换中心和统一的统计业务工作平台,大力提升各种统计业务的处理、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推进统计信息化工作再上台阶。

13、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认真按照“五五”普法规划要求,制订*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强化建设法制型、责任型、服务型机关意识,建立并推行行政责任制,督促各级统计人员依法履职,对失职、履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行政责任追究,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各级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法统计,切实按统计法和新颁布的《*经济特区统计条例》办事;重视社会公众的意见,对群众在统计方面的咨询、投诉及时答复,妥善解决;认真抓好《*经济特区统计管理办法》的报批工作,积极稳妥地探索统计中介市场的培育问题。

14、提升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加强以提高人员素质为核心的统计队伍建设,分层次地开展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继续落实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搞好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培养更多的优秀统计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国民经济调查篇9

关键词:《江村经济》;人类学;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53-01

商务印书局2001年版的《江村经济》,它包括江村经济、重访江村、三访江村,可以说这是一本费老对江村进行的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民族志,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①全书一共分前言、调查社区、家庭结构、继承与财产、亲属关系的扩展、中国的土地问题等十六章。而横贯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在书中费老提出了发展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模式,着重介绍了家庭副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化形势的需要。

《江村经济》在我国及国外人类学史上的意义

在书中的序言里,马林诺夫斯基就说:“《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①它对以欧美为中心的传统人类学有了很大的突破,这是由于从传统上看,与社会学相比,人类学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它以异民族、异社会、异文化为自己的研究客体。人类学曾一度被认为是关于“原始的”、“未开化的”土著种群研究。二是人类学十分强调实地调查、强调参与观察、强调掌握调查地区的语言,而且实地调查工作的时间不能太短,最少为期一年,这样才能够亲眼看到一年中各个季节性活动。三是人类学家通常都是研究者,而不是变革者,他们会把所研究的社会原貌作为探求的目标,很少去影响或引导社会的变迁。

而《江村经济》却颠覆了这些传统,予以“创新”。一是它没有局限于异民族,而是研究自己熟悉的本民族。如果说马林诺斯基提出了人类学必须“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那么费老的《江村经济》则是非常出色地实践了这一要求。二是它改变了之前的人类学者以好古、猎奇为心理的单纯研究,从而树立了一种试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研究。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第十六章,都在论述“对社会制度的成功的变革”,论述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并联系这一点来论述人类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的作用“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②费老的这些突破以及其他贡献,使《江村经济》获得了国际声誉。当然,对这本五十年前的早期著作,费老自己指出,“总觉得有许多不能惬意之处”。③为了“补足早年的不足”,费老打算编写一本《江村五十年》,这体现了费老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而且他也身体力行,在八十年代完成了这一心愿。

《江村经济》对我国人类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费老曾在该书中指出,为了解决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需要有两步,第一步是实行,这种改革之所以“必要”和“紧迫”,是因为它能“解除农民的痛苦”,并能保证“我们与外国侵略者斗争的胜利”,④第二步,把恢复农村企业作为“根本的措施”,这是因为“仅仅实行、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⑤关于解放后进行的,费老在《三访江村》中指出“中国人民能取得改治权力和改变土地制度,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②关于发展农村企业,即“工业下乡”,费老也在《三访江村》中指出“我觉特别兴奋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我几十年前所想象的目标已在现实中出现,而且为今后中国经济的特点显露了苗头。在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家,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应当集中在少数都市里,而应当尽可能地分散到广大农村里去”。⑥确实,作为江村研究继续的小城镇研究,我们国内人类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写出不少的优秀民族志著作。如《林村的故事》《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等。

《江村经济》作为一本精典的民族志,书中必定少不了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介绍,为初学者认识学习田野调查方法开启了大门。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可划分为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等类型。一般意义上的实地调查多采用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方式。⑦首先在于调查“点”的选取上,费老在致谢时说到“吴文藻教授和史禄国教授鼓励我用深入实地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我的姐姐把我介绍给这个村庄并资助我工作,她那为改善农民生计的热忱,确实鼓励了我从事这项调查研究工作。”③费老选择江村作为其调查“点”。原因一:这里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二,这里能代表中国当时农业发展的水平;三,这里的交通水陆交通能联接城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费老本身是吴江县人,做调查时语言是相通的,再加上姐姐是蚕丝改革的负责人,能为他提供该村有价值的资料。其次,收集资料。在书中费老特别强调用观察和访问法来收集资料。尤其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问。还有,绘制图表。在此书中,费老附有大量的示意图和表格,来说明问题和做比较性的分析。如全村土地的分配、村中房屋的建构、土地的继承图示等等。最后就是撰写报告,《江村经济》它为民族学实地调查和写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本,全书包括背景、主题、方法和文本风格,是一个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民族学实地调查和写作的叙事范本,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启蒙读本和经典范本。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费老的实地考察法都是从实际研究中提出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指导进一步的研究,让理论与方法在实地调查中达到和谐统一。

《江村经济》成为中国人类学史上的里程碑,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和细细揣摩的。在怀着对老一辈大师们的敬仰心情来拜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像总有一盏明灯指引处在黑暗困顿时的你,像一股暖流注入你饥寒交迫的学术生命,让我们看到光明和未来。

注释:

①②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郑杭生.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J].

国民经济调查篇10

[关键词]:江村经济反思费孝通

自我国思想家严复对《天演论》算起,他第一次将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带入了中国的浪潮,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影响着中国早年的学人,以此开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程。在学科传入的近百年间,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人类学家与学者,而费孝通则是国内与国外培养的学者中最有成就的人类学家之一,其著作《江村经济》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学本土化的历程,同时也是西方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本文从先生的写作过程、《江村经济》的贡献以及最后讨论当今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使命与责任,缅怀大师、追随步伐,人类学、民族学探索在路上。

一、先生与《江村经济》

先生的《江村经济》写于1938年,是先生在英国伦敦政治学院求学于马林诺夫斯基时的毕业论文,因此其还有一个英文名称“peasantLifeinChina”,直译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是中文版《江村经济》的副标题;就像先生在题目一样,书中对位于江苏吴江的开弦弓村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系统对该村落的现状进行了记录。

当我们翻开江村经济的扉页时,我们会看到一段话“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由此展开了一段先生的奋斗史与不愿被轻易提起的往事。先生早年读书于东吴大学学习医学科,后由于各种原因求学于北京大学学习社会学,深受美国社区研究的归国社会学家吴文藻从此开始了先生的社会科学研究,由于其良好的悟性以及发奋的努力后考入清华大学跟随史禄国教授学习人类学,在学习期间其对体质人类学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为其大瑶山的花篮瑶的研究奠定了体质人类学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在恩师吴文藻的主持下,先生与自己比翼双飞的才女王同惠喜结连理,开赴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期间,他们定期向吴文藻老师汇报调查状况。但事情有时充满了遗憾,在调查过程中前往下一个村落时先生与王同惠在向导的带领下掉队,因此迷失方面误入抓捕猎物的陷阱使先生受伤严重,为了救助先生王同惠独自原路返回,却在焦急中迷失方向、溺水身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或许是先生最难忘的时刻,新婚燕尔的夫妻就这样各自天涯。先生受伤后返回吴江养病,期间在开弦弓村边养病边挨家挨户的进行调查,这为《江村经济》的写成收集了资料。同时利用先生姐姐的费达生有力资源,并对该村新兴的近代工业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先生由于养伤的机遇,为其博士论文的写成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先生也曾有过表达,是王同惠成就了《江村经济》的书写,或许是命运的巧合与安排,让先生在悲痛交加的情况下,完成两人曾经的愿望支撑先生完成了调查,同时先生也完成了对花篮瑶数据的整理工作,最后使《花篮瑶社会组织》得以问世成为了王同惠的遗著。

二、《江村经济》及其贡献

在《江村经济》的序言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布・马林诺夫斯基写到: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看作是应用人类学和人类学的。①

因此该著作对于人类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人类学的发展史。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对异民族、异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异社会结构的分析,西方国家认为异文化是落后和野蛮的,希望由原来的文化与社会发展来反观当重构今天西方的发展历程。而先生的《江村经济》便有所不同,是本土中国对自己所生活的本土社会的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者不仅仅要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对主客观的转换中寻找制衡点,使民族志的写作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先生撰写并完成《江村经济》的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也掀起了高潮,各国反对殖民统治,驱赶殖民者,而人类学、民族学主要是以研究异文化以及殖民文化为基础的,此时的学科研究基点被打破,因此学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而先生的著作正在此刻提醒并昭示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即本土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