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09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农业,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机械化农业,什么是现代化农业。首先,所谓机械化农业就是通过使用机器农机等现代机器进行农业的操作、管理、种植以及生产,以降低人工率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生产效率。所谓现代化农业是指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而我国目前的农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业现状中,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较解放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及率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当前农业机械化现状的具体分析如下:

机械化发展存在不完整性和局部化,并且伴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购买农业相关机械的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也就相对较快;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农民对农机的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在同一地区内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农民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进行收玉米,而有的农民则需要利用手工进行收玉米。对于这一现象,其中又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约。首要因素就是价格因素,从下表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就以玉米与花生为例。

正因为一亩地的净利润如此之少,各种费用如此之高。所以,为减少支出并提高收获质量,更多的农民还是选择自家小型机械并加上人工进行秋收。另一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大型机器供农民使用,农民雇用大型机械还需要排序等待,而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这种等待是消耗不起的。还有一点是,一些农民认为机械化作业的质量不如人工且价格比较高,因这样不划算而采用人工生产。因此,只有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选用机械化生产。

农机及相关机械覆盖率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新型农业机械化装备数量不足,还有一部分机械化装备老化严重。并且在农村现有的机械化装备中,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中小型动力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就拿玉米联合收割机来说,虽然是快速简单,但是收下的玉米还是得耗费人力来进行剥玉米,并且在收割的过程中对玉米杆的粉碎不彻底,大块状的玉米杆较多,将会影响下一次的犁地与种植。还有就是会受大风等恶劣天气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玉米杆倾倒,无法机械收割,因此农村的机械化农业需要更新型的玉米收割机。这就需要增加高性能的新型机械化装备在农村的覆盖率,并且调整其结构。

三、农民科技素养以及农机组织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农村有着较强的外出务工潮流,青年人几乎都到城里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都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正因为如此,现有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普遍较低,对农田作业机械的操作能力较低,经营管理的能力也就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质量下滑,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没有真正的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有一定的技术和新型农机的农业大户特别少,农机专业服务队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以使农机经营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效益较差。

解决对策及建议:

自中国加入wto后,在农业上也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正确的利用好机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地选择农机及机械化技术,借鉴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切从实际出发。

集成相关的科技、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机质量与作业效果提高,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并进行推广,对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改革创新,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加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努力引进、试验、推广新型农机具。

加强农村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科学技术素养,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农机、农田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建设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对农民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一系列的帮助。

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要结合当前当地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机的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争取在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分级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

稳固基础打好基底的最好方法就是增产,增又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知识经济的21世纪更支持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为此,我们更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机械化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促进了农业的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平台,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艳华.农业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92-93.

[2]张鹏.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60-363.

[3]姚宝刚.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79-83.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二者联系

农业机械化关联着区段内的总体进展。机械化范畴内,制造业被划归第二产业,作业服务被设定成第三产业。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衔接着多重的产业,构成桥梁纽带。促进机械化进展,有序平衡城乡,调配农业架构内的可用资源。依托这种途径,创设了新颖情形下的城乡关系,促进了信息化,助推同步进展。作为必要途径,农业路径内的机械化要协同进展;在最大范畴内显出综合优势,提升新的高度。

1解析二者关系

1.1识别总体关系

社会进展之中,机械化被看成农业延展的必要选择。借助机械化,助推产业进步。最近几年,机械化提快了原有的进展速率。现有条件之下,机械化促动了长久态势下的农业进步。借助于信息化,显出信息优势,带动着跨越情形下的农业发展。信息变更了惯用的偏旧进展路径,整合了制造业、区域流通行业;在全面态势下,它添加了产品之中的技术内涵,提升竞争实力。机械化依循的新颖路径,提升劳动素质,增添了总体架构内的经济成效,提升竞争能力[1]。

1.2针对节水层面

对比传统路径下的沟渠灌溉,节水特有的新颖技术延展了灌溉的范畴,凸显节水优势,增添总体产能。从这一视角看,它显出了不可替换的优越特性。从现有状态看,节水技术整合了低压路径的灌溉输送、渠道防渗依托的技术、微灌以及滴灌。从可持续特有的视角看,助推节水技术,可保持长久态势下的产业进步。

1.3针对耕地层面

法制社会之中,妥善保障耕地,抑制住过量情形下的耕地运用。借助新式农机,提升了区域内的保护水准。借助农业机械,有序开垦耕地、变更了产能偏低的草场及耕地;整合开发滩涂,治理盐碱荒地。此外,机械化调和了植被生长依托的小范畴环境,立体节省耕地。最近几年,水土流失及偏多区段的沙漠化都被阻止,减少耕地损耗。针对化肥农药,也凸显了明晰的抑制价值。由此可见,耕作持续发展也不可脱离这样的机械化[2]。

2维护区域生态

大量布设地膜、选购化肥农药、焚烧剩余秸秆,都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区域污染。这种污染加剧,带来生态毁损,缩减了应有的环境质量。这种情形下,机体健康被伤害,威胁持续发展。应当注重污染,化解这一疑难。

2.1调控深度施肥

增添粮食产能,经常大量施肥。添加过量肥料,浪费更多原材,且缩减了区域以内的总收入。对于农业生态,它也增添了伤害。借助机械手段,创设了深施肥依托的必备技术。这样一来,减小总体投入,增添村民收入,同时保持生态。在现今时段内,深施肥可被推广接纳。

2.2精细喷洒方式

截至目前,机械化范畴内的农药喷洒含有弥雾喷粉、偏热烟雾喷洒、偏低量的喷雾、防止滴漏手段。对于常规手段,新颖技术缩减了消耗掉的20%总药量,缩减了50%的总用水。然而,投入进来的植保机械仍并不足够,叶片残存下来的累积药物超出了40%,区域污染偏重[3]。这种情形下,创设毒性更低的喷洒流程、借助精密喷洒来推广采用新颖农机。维持农业生态,保障行业安全。

2.3借助机械还田

秸秆还田方式,改善了区段固有的土体状态,缩减蒸发径流。同时,它还添加了区段之内的土体养分,抑制丛生杂草。探究实践表示:秸秆还田添加了土体之内的氮磷钾,借助自然资源,有序调和了水肥及区域内的气热。可以蓄水保墒,增添了有机质,变更作物品质。它抑制住了焚烧秸秆附带着的偏多污染,节省投入资源,提升产出成效。

2.4回收残存地膜

地膜覆盖情形下的种植正被拓展。在每一年度内,消耗掉的塑料地膜都超出了几万吨,还在不断累加。后续回收不够完备,残存下来的地膜偏多,带来田地污染。调研得出的数值显示:残存地膜归结得出每公顷660千克[4]。这种巨大数目,相当于添加了十多层冗余的地膜。残存地膜干扰着区块内的植被发育,造成地块荒废,毁损区域生态。借助机械予以回收这样的残存地膜,应当增添厚度,增添抗老化性。延展运用年限,缩减回收难度。借助机械地膜,在最大范畴内助推了可持续的总体进展。

3摸索进展路径

着手变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依循分类指引,侧重予以突破。协同退耕还林以便发展保护性的新式耕作。构建试验示范,整合农牧行业。指引村民去选购更适宜的农机类别,适当予以运用。鼓励选购复式特性的新颖机具,提升利用成效,添加总体收入。与此同时,针对各类农机,都要提升质量。接纳新颖技术,侧重调整固有的农业构架,摸索新颖技术。设定出来的关键流程含有机具研发、粮食作物研发、经济类的生产。细分产品层级,侧重加工转化。构建新颖机制,协同区段内的院校予以共同研发,调配农机必备的多样资源。选出来的侧重点涵盖了水稻机械耕种、机械秸秆还田、烘干产粮地块。设定跨区作业,跨区作业要延展原有的总规模。注重跨区指引,尤其注重机收。消解区域差异,缩减了不平衡。增加反哺力度,推进集约态势下的跨区进展,构建更为优良的协助思路。

结束

农业持续进展,不可脱离综合架构内的技术支撑。缺失了机械化,就很难吻合新时段的进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中,机械化显出了不可替换的价值,起到关键指引。面对资源短缺、面临剧烈竞争,应能变更偏旧思路,不可牺牲环境。调整固有的产业构架,提升总体范畴中的产业成效,配合重点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术,刘一明.农业机械化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5(04):1-6+31.

[2]武建设.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15(01):9-12.

[3]张悦丹.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12):4-5.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0

abstract:Byinvestigatingthedatarelatedtoagriculturemechanizationintianjin,thearticleanalyzedtheexistingsituationandproposesthemodernagriculturemechanizationsystemintianjin.itrequireddevelopingsubstantialagriculturalindustrytostrengthen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cooperativesbyintensifyingdevelopmentsecurityandimprovingthequalificationlevelofinvolvedstafftopromotetheinnovativesystem.

Keywords:agriculturemechanization;situationanalysis;suggestions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他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机械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议题[1]。

1天津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1农机购置补贴投入逐年递增,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农机购置补贴自2004年起成为国家和天津市强农惠农政策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农户不断扩大,中央和天津市级财政累计安排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亿元,带动农民投资超过5.7亿元。农业机械总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4.1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0.2%;每公顷耕地拥有动力14.6kw,位于全国前列。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31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27.18%;小型拖拉机拥有量3.18万台,比“十五”期末降低10%;大中型拖拉机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达到29.57%,比“十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1.84万部,比“十五”期末增长24.32%;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88万部,比“十五”期末减少2.1%;拖拉机配套机具与拖拉机比值达到1.32,比“十五”期末提高0.16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保有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动力机械结构得到显著优化[2-12]。

1.2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2010年天津市耕、播、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6.05%,比“十五”末期提高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率先跨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2010全市耕、播、收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94.67%,81.89%和45.03%,比“十五”末期分别提高18,24和19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收获、水稻播种和水稻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42%和59%,分别比“十五”末期提高35,39和25个百分点[2-12]。

1.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益稳定提高

2010年,天津市农机化作业组织已超过1.6万个,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近5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5个,服务范围遍及70个乡镇,服务能力超过13.3万hm2,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近11万人,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有力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9.73亿元和9.46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19.87%和65.96%。其中,每年夏季的小麦跨区机收可为天津市农机手创收约1000万元。农机作业服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12]。

1.4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和农民需要,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激光平地、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现代物理农业和设施农业等一大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机械化技术,其中,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累计达到7.3万hm2,超过可实施面积的50%。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在武清区和宝坻区建立,建成生产示范基地9个。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成果不断涌现,研制开发出日光温室卷帘机、全幅玉米联合收获机、挤奶机等一批新产品,“十一五”期间获国家专利24项。制定天津市地方标准8项,农业部行业标准8项,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2-12]。

1.5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机化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宣传、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完成了16个农业机械企业8个类型的156种农机产品的新产品鉴定和推广鉴定,核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109个。组织了补贴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开展农业机械打假宣传和质量咨询服务活动,检查农业机械维修点和农业机械经营点3023个。乡村农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累计81783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2929人次,增长18.77%。2010年天津农机化信息网改版,年点击率超过74万次。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2个、平安农机示范县(区)1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42个、平安农机示范村357个、平安农机示范户3625个。新增移动安全检测线5条,配备安全监理车辆12台。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审批的信息网络平台建成投入使用[2-12]。

1.6农业机械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了耕作质量和耕作速度,确保适时有效播种、收获,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农产品的增产,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机械化生产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门路。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效地发挥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通过从事农机服务增加了收入,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致富。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实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显著[13-14]。

2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2.1现状分析

近年来,天津市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发展平稳,其中,机播面积2011年达到41.78万hm2,比2001年增加1.73倍;大中型拖拉机2011年全市拥有量达到14300台,比2001年增加1.49倍,具体见表1、表2[2-12]。

2.2存在问题

2.2.1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型农业机械与小型农业机械比例不均,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比例不均,种植业机械与其他各业机械比例不均。

2.2.2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除小麦生产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外,玉米机收、水稻机械化育秧与插秧发展还比较滞后,果蔬及养殖业领域机械明显不足,满足不了新形势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天津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2.3农业机械科研能力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导致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能配套发展。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引进滞后,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4各级农业机械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的经费不足,装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机部门只能保障基本工资,缺少开展服务工作的专项经费,不能满足高新农业机械发展和指导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需要。

2.2.5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同天津市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形势不相适应资金投入的缺乏,成为制约天津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些国家支持的项目由于缺少地方配套资金或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而难以开展;农业机械科研创新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薄弱;重大农业机械化项目及技术推广投入不足,一些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农业机械难以迅速推广,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15]。

3加快天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业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具体负责农机业的相关机构;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建立以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农机业的认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及广大农民群众投资农机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四是加大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操作娴熟的高素质农机操作人员队伍,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全面的农机管理人员队伍,来适应农机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加强基层农机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安全监理等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16]。

3.2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专业组织,经过近年发展,已遍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天津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存在着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予以解决和完善,使之发展动力强劲。目前,天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不规范、无序竞争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选取一批实力较强,经营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并大力推广其好的经验和做法。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在于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服务对象,农机作业就有了稳定支撑,也便于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个平台还便于对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同时也为农机的日常维护提供了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大大有利于日常生产中,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减少闲置,同时使农机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和利用,稳定了农机作业市场,调动多方面投资农机业的积极性[17]。

3.3创新农机化科技推广体制

首先,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农村一线,详细了解农村一线农机的实际利用情况,调查农业生产中对农机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提供新型农机具及使用技术,真正做到为农民的实际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各级政府还要优化农机资源和农机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当前,农机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积极与农机合作社、农机科研院所等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辐射带动功能,合力推进农机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能、低耗、耐用的农机产品。第三,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力度,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较陈旧,这就要求农机推广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切实达到推广的效果[8-21]。

3.4大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机化的技术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农机化技术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跟上时展的要求,要不断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更新,满足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要求。可以通过农机业相关科研院校定期组织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使其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其次,定期组织农机推广人员深入到农村进行实践,这样可以深入了解农民的新需求,保证农机技术推广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农机推广人员赴农机化发达省份交流、学习来开拓眼界。

3.5农机化发展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农机业要以“低碳环保”为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结合当前新技术,发展低排放环保型农业装备,达到高效低排标准。发展低碳节能型农机,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型高效农机,将是农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前,市场对农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机必须达到国家相关环保排放标准要求;二是农机必须高效低耗。这些将是我国未来农机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农机企业正加大节能型农机的市场投放力度,同时广大农户也十分看重农机的高能低耗。所以,今后我国农机企业应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的农机产品,真正做到符合国家目前环保的相关政策[22]。

参考文献:

[1]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2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3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4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5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6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7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8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09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0]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0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1]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1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2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3]孙芳君,张波.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4):10.

[14]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6-17.

[15]张宗毅.2013年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1):7-11.

[16]刘晓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8):116-118.

[17]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18]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19]旋海锋,李卫.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18-21.

[20]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教育体系;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东北三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的快,以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2.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度不高

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机事业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的政府部门都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政府部门比较注重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能够带动政府的政绩,所以就将农业这一部门忽视了,而且农机部门对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知名度上影响不是那么深,再有就是农机部门自身的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机编制常常被换用,很多被调到农机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都对农机了解不深刻,而且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录用和调动也没有一个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要求。

2.2专项资金紧缺

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资金也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农机部门选择的是将农机具一次性购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回收期较长,农民投入的风险较大,从整个东北三省的农机发展状况来看,其农业机械的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型农机具都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辅的配套设施也与农机具的发展不像匹配,新型的农机具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制约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2.3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列是非常少的,在东三省,辽宁地区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弱,而吉林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吉林地区的农机工业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而黑龙江地区的农机行业近几年的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虽然黑龙江地区也尝试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但是无奈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的响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颁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法律高度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加强政府对农机资金的补贴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才是确保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2)政府部门对农机购买者可以实行贷款支持,支持的贷款额度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贷款的期限最多可以延长至十年,虽然说承担的风险还是有的,但是这样的风险是我们购买者能够承担的范围。

3.3加强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2)东北三省要建立粮食生产、调出调入和贸易等方面信息的定期收集和制度,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情况,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农户种植意向和存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定向定点的调查。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很多农业耕地被撂荒,农业土地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要对目前的农业耕地问题予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建设就要加快。中国农村土地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为了整治这些土地,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业土地规模化,以将农业机械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

1.1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土地流转可以将分散的农村土地连片,集中经营,使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发挥作用,高效率运作。土地流转为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因此不断地提高。土地的规模扩大之后,具备农业土地经营管理能力的承包户就会凭借自己经营实力以及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对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结构,使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1.2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机械合作发展速度

农村实施土地流转之后,农业机械化运行的过程中还会结合农业技艺,使农业种植不再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而是运行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农业机械设备也会根据土地流转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也会相应地提高。目前中国的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大户以及专业的专业合作社已成立,当地的农民都看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成效,就会对农业机械合作社产生积极意识,农业机械合作社扩大规模,就会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2.1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

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农业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之后分给农民种植,使得土地的地块比较分散。土地上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是农民根据各自的需要穿插种植,并没有实现统一化,中国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分散的地块无法使用这种农业机械设备。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技术上存在滞后性,运行中就会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而且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也会降低。

2.2土地流转没有具体落实且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使得土地流转并没有切实地发挥作用。其一,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在运行中不断地完善,虽然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没有认识到位,也不会对土地流转持有支持的态度。其二,土地流转政策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承包者对具体的扶持措施不够充分了解,对于土地资源以及土地质量并不了解,也无法对投入大量的资金回收率进行预计,就会持有怀疑的态度,对土地流转的发展非常不利。其三,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到具体实施中不够规范化。承包户参与土地流转,是其自主参与,而且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定,特别是流转合同和有关实施细则内容都没有规范,使得土地承包普遍没有落实到协议中,而是采用口头约定的方法居多,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3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

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主要体现为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农业设备使用效率地低。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在运行中,不仅其性能单一,而且需要消耗的油量大,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必然会降低,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结构的优化非常不利。

3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

3.1根据农业机械化情况要求对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情况不同,土地流转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土地流转运行中,对相关的机制不断健全,由此使得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具体落实到位。流转土地的承包户要从政策上获得支持,还要得到一定的扶持,以使得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规模化的同时,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包括农业机械承包户、农业企业等等都要接受扶持。所以,要加大扶持力度。土地流转中通过农田对调,就可以使得分散的农耕地经过兼并之后连成片,一些弃耕的土地经过合理兼并和划分之后流转给土地承包者。为了鼓励粮食种植承包户和农业机械承包户,需要在落实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就从农业优惠政策上予以倾斜,特别要将相关的补贴落实到位,诸如机械设备的燃油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维修等等,都直接关乎到承包者的利益。

3.2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要予以完善

其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增加,是确保农业机械化顺利展开的关键,从政策的层面予以优惠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各项补贴资金要严格落实,并专款专用,不可以擅自挪用。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各项配套服务要落实,改善农业机械化服务条件。

其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农村的土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机械设备运输和使用中的耕地道路、排水渠道、灌水渠道等等,都要强化建设工作,这是保证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田园化方向发展,将分散的土地合并,使得原有的小田成为大田,就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不仅改善了农业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

其三,农田连片种植,还要进行合理规划。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种植,连片种植需要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而且种植方式上要保持一致。包括农业耕种、农业播种以及农作物的采收等等都要规范化,保持一致,在机械化设备的运行环境下,创造良好运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其四,农业机械化要满足农业环境保护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根据农业需要积极地引进新技术设备、采用具有节能效能的设备,以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同时提高其使用效率,机械运行中也会降低成本。农业机械设备的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其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结束语

中国的农业经济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业机械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给农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土地流转之间所存在着相关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需要机械化全程作业,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对扩大农业经济规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国.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J].广东合作经济,2017(1):23-30.

[2]许北鸥,习羽.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7):16-16.

[3]刘异玲,肖李,李松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选择投资战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46-48.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VaR;aDF;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9-03

一、引言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食重要产区。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0年的1178×104kw发展到2010年的10195.9×104kw,三十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均增长28.87%。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机事业的补贴力度,大力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

二、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总产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变量定义如下;Y表示农业总产值,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X表示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具体是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

以Yt表示第t年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绝对值),以Xt表示第t年年底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以1994年的农业生产价格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出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实际值,用yt来表示剔除价格后农林牧渔业实际值。为消除存在异方差存在的可能性,分别对yt和Xt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做Lnyt和LnXt。

(二)aDF法单位根检验

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必须对相关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运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yt、LnXt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并运用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利用aDF检验法,得到Lnyt、LnXt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上页表1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yt和LnXt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变量也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均为i(2)序列。

(三)协整检验

因为时间序列Lnyt和LnXt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对Lnyt、LnXt进行协整检验时,表2显示协整检验结果,通过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有1个协整方程,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表2的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其中包括迹(trace)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以检验水平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检验有34.58374>15.49471,

0.000256

14.26460,0.000256

(四)VaR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滞后2阶情况下,对VaR(2)模型的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相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2)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统计性质良好,可以成为随后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础VaR(2)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五)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当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3]。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系统对冲击的反应是不稳定的。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正冲击给农用机械总量带来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会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从上页图2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量长期对农业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但产生的影响缓慢。也就是说农用机械的投入在短期内不能立即促进农业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aDF、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等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1.河南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机械化短期波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资金投入、农业劳动力、耕地土地面积、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方面,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4],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困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河南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资金比较低、对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少,难以在河南省农村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2.脉冲响应得出河南农用机械总量正冲击会对农业产值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缓慢。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持续地为农业机械化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长期来看,农业总产值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互动作用趋于平稳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增加补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使农民能支付得起购买农机具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机购买者实行贷款支持,组建和扶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组织,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贷款投入[5]。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农业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用机械化推广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现阶段,河南是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大省,要使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需促进种植业内部调整和结构优化,优化农作物品种,扩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6]。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9).

[2]王德华.河南省农机事业发展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中国农机化,2011,(7).

[3]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4]谢韵清.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要性及现状分析[J].农林科技,201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分析探讨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控制农业机械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农村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仅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现,同时破坏资源、浪费资源,造成土地进一步贫瘠化,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对于社会整体发展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对于农业造成的环境资源影响已经达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概念也是在该环境下形成以及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地控制以及遏制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使我国农业逐渐往绿色化方向转变,农业的整体发展也愈发重视环境问题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使用频率逐步增加,由于农业机械型号以及类型较为固定,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以及土质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各个地区农业机械损伤程度不同,农业机械需要进行维修的量以及次数较为频繁,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浪费体现在农业机械零件的不断更换,使用的材料存在相应的辐射性以及不可循环性,每一次维修丢弃的零件以及材料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有些材料是不可循环资源,传统形式维修之下农业机械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因此,需要引进的维修方式是绿色维修技术,现今绿色维修技术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处于不断地更新完善状态中,本身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为实际的发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效果以及作用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改进方向。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不足。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技术处于探讨阶段,使得对于人才的要求处于增加当中,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该方面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的培养难度。且能够实际进行农业机械绿色技术操作并且将操作结果达到预期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无法定性,该方面人员无法对农机出现问题的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从而无法将农业机械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以及辐射材料进行计划性更改。最终导致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得到实际的实现,所使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向不完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处理方向不完整,主要体现在:①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的范围有限制以及使用的内容有限制,无法使用较长时间;②所使用的材料辐射大以及使用的材料损伤之后无法使用农业机械类型进行合理化维修,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也无法对损伤严重的机械进行有效地维修,无法在保证绿色维修的情况下进行维修。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在既保证成本低的情况下达到效果好、效率高的目的,这也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维修材料以及维修工艺落后。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需要各种类型的维修材料的支持,如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清洗过程中所使用的清洗材料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取的改进方向单一,没有在选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分析,找出效果更佳、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维修工艺落后体现在维修过程中没有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勘察,没有对设备的各个零件以及角落进行分析查看,从而导致维修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疏漏,该种疏漏不仅仅影响农业机械的运作、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还影响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安全。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探究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对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有的内容以及技术操作进行培训,让技术人才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技术上让技术人才进行自我探索,进行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进行相应的创新,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在该环境中逐步发展完善自我,并且能够提升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作用,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探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主要是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观察,以及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将农业机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维修,防止出现大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这样能够避免维修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也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以及减少维修花费的时间以及经费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维修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能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率。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研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的主要探究是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其中出现问题或者存在问题的部件进行圈定,对需要改进以及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明确划分,进行相应的方案制定,对于所采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在现使用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定向研究。

3结语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意义是保证农村环境的稳态发展,保证资源受到一定的保护,因此,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作者:王东升单位:驻马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孙富,崔铁成,郑明理,等.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探讨[J].时代农机,2015,(8).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8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指导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高速腾飞,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已经进入农用电子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在农业工具机械中最活跃的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1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高便捷化

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是在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农业机电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静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逻辑分析甄别以及综合处理信息进行预判。

1.2网络化,信息采集多元化,农业数据信息环境模拟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覆盖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现代农业机械中,已经成为电子集成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的高效率工作产物。电子信息的高速度数字处理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高效率运行的网络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1.3信息处理高效便捷化,智能辅助理想化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式各样的动态为自然信息的基石,用高效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分享互动和及时分析,使得信息上的各类动态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管理。相对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的好处,充分调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辅助性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农业工具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农业改良机械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具体含量情况进行自动化的对农作物的施肥作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具体受灾状况来调节农药在农田间的使用量,根据当地农田的干旱情况及时灌溉,喷灌,进行自动化的用水量调节。电子信息智能化的可以调节拖拉机黎作土壤时的深度状况,及时改善土壤量化栽种标准,防止耕田土地固结和肥力下降等状况。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合成信息技术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得出与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耕作以及其他植被影响状况等。就可以减少各种农田耕种成本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负担,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还十分有利于周围农田环境的保护。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使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便捷化不断迈进。自动化的农业数据分析使种农业耕作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经营可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达到便捷化,精细化。从而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耕种与协作步骤劳动,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化收入。介绍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与管理系统,引入这种当今发达的农业生产概念,可以为我国今后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1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串联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一定方式的改良与升级。让新一代的农业电子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适用于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田耕作劳动等环节。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内涵是在各个农业劳作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电子信息化机械代替人为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田种植业过程中,使用农业信息自动化的拖拉机、联合割种机、水源排灌机、机动运输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联合种植,播种,操作运输等方面进行全自动信息化的作业,使全部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为机械化到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过度。从而实现现代各农业生产部门中电子信息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化,可以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电子信息技术化下的农业机械的背景应用状态

2.2.1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动力,也重视整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自动化,智能化多角度的提高农田的自我耕作效率,解决众多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不足的影响。

2.2.2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国力确定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发展规模与进程,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具体农业状况,劳动力改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适应性发展。

2.2.3我国经济农业,劳务农业,持续性农业,可规划农业,劳动力导向性农业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着重以农业生产为先头兵,加大三农科技与创新投资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与改革,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科技化的农业机械广泛的推广下去。

2.2.4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农业可理性化服务而不断迈进。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种与农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在集成高效化发展的模式下,充分带动各种链式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

2.2.5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断创新,不断迈进,是其优质内涵。在集约化,智能化的模范电子信息带动下,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标。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9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刘易斯(1964)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从初步阐释了农村劳动流转对工农关系的影响。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通过论述传统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希克斯(1945)、速水佑次郎(1949)、林毅夫(1983)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HansBinswanger(1986)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也受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陈升(1986)提出“户办、小型”的农机经营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许锦英(2002)认为,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与经营体制,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化发展机制。黄季锟(2002)、林万龙(2007)、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研究,大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劳动力流转改变了农村人地禀赋关系,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诱致农机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的技术变迁。实际上,从诸多田野调查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流转使农业的生存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要素追求报酬最大化而“脱农”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农地非农使用、农民非农就业、农资非农投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获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除港、澳、台及重庆、海南、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8年共24年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05―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1949―2004)》、《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全面度量不同年份、省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机耕水平、机播(种)水平与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指数,加权因子分别为0.4、0.3、0.3,它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指各类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含兴办实体)当年的全部生产经营服务收入和个体户经营农机化服务的收入,它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取其对数形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及其二次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农地经营规模、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以及截面、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乡村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作为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程度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用以考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他未知因素的时空特殊性及其衍生的异方差问题,本文设定截面固定效应项与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与时期异质性。此外,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形式。

为便于分析,本章对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设定为mach、machs,对解释变量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人均农地经营规模分别设定为indus、agri、incom、Labor、Land。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machs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Xit=(Laborit,Labor2it,indusit,agriit,incomit,Landit)

β=(β1,β2,β3,β4,β5,β6,β7)t

i=1,2,3,…,28;t=1,2,3,…,24

在上述模型中,αi是个体固定效应项,包括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28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Xit有关系;αt是时点固定效应项,包括随时点变化而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4个时期有24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与Xit有关系;εit是误差项,满足一般假设e(εit|Xit,αi,αt)=0。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mach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通过梳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截至1995年,随着农用平价柴油供应正常的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机械化优惠政策全部废止,而始于1996年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标志着中国农机化发展从自给性的农户自营农机模式向社会化的农机作业市场模式转变。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分界点对面板数据模型分两时段予以实证分析,利用eviews6.0对模型予以运行,运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根据表1的模型估计结果,在1996―2008年期间,Labor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其二次项符号为正,其经济意义在于:农村劳动力流转与农机作业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在小于临界值增加时,它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逐渐衰减的负向激励。其中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离农”程度加剧,尤其是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期间,indus(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化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indus)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甚微,且是负向激励作用,这与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三,agri(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观测期内,agri的增加对提高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与1985―1995年相比,1996―2008年时期agri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负向激励作用。从经济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的增长诱致农户资金逃离农业与农村,不利于农户采用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人均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在1985―1995年时期,Land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以及农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开展诱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machs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machs(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始于1996年的河南省跨区小麦机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利用eviews6.0对machs面板数据模型予以运行,得到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85―1995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2.235,在1996―2008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899,其经济意义在于:在1996年前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机经营的影响经历了从负向激励到正向激励的反转,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自1996年以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indus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99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估计结果显示,agri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1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在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第三,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判断是相背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农户或者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扶持下,越有利于推动自行购置农机具的自用型农机模式发展,而农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地区更容易接受市场化的农机服务。

四、结论

回顾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替代劳动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的转变。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负向影响,对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农机经营存在着正向激励,但对农机装备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HansBinswangeragricult-

uralmechanization:aComparativeHistoricalperspective[J],theworldBankResearchobserver,1986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蔡.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5]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a・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25―32

[9]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98(09)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且人均耕地少,这就使得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难以完全吸纳,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状态下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充分的支持和补贴。其次,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各个方面还不完善,进一步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例如机械使用对能源供给以及环境的重大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机械使用量的不断增长,耗油量也不断增加,于此同时机械的使用效率也不高。此外,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加大了机械化的成本,并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着眼于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研发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机械化研发的投入,特别是要对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产业进行技术的扶持。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根据国情建立相应的机械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同时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机械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机制和研发体系,并引入到市场竞争中,为机械化注入竞争的血液,推动机械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为了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引导院校的参与,共同克服技术难题,真正的做到优势互补,加快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机械推广速度和范围

农业机械的研发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开端,研发出适合地区使用的农用机械以后,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措施进行机械的推广,即让农民了解到机械的性能和效果,进而调动其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推广团队,方便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包括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方法,提高农民使用机械的素质。此外,还需要向不发达地区进行技术的推广,使农民及时的了解产品,并自觉的使用,特别是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到机械化的信息,真正的使其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只有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机械知识,才能够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机械,充分的发挥其增收和增产的作用。

(三)建立机械化发展体系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用知识武装农民,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科技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将乡村机械化使用率作为干部考评点,建立科技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更要增强农民对机械使用的信心,建立适当的机械使用风险保障机制,鼓励农民使用新机械,要确保通过机械的使用让农民看到实在的好处,通过收入的增加让他们自发使用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发展的环境,设立机械使用基金,确保机械的使用而增收,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农业机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企业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成.科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

济,2012(02)

[2]张晓山.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