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17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综合护理

   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伴恶心、头晕、颈项强直及活动受限,个别患者可出现谵妄、抽搐、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致死率极高,存活者多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60例脑出血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措施,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康复的最佳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我院大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平均(57.8±7.6)岁。所有患者均按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中枢性偏瘫、头痛、舌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等。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由专业护士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评估病情,确定护理重点,配合医生抢救,尽快使患者脱离危险期,进入最佳恢复状态,同时对观察组实施如下综合护理措施。

1.2.2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发病,头痛难忍,担忧预后,常恐惧害怕;当患者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时常烦躁不安、悲观失望,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康复。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主动热情的关怀、体贴入微的护理,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恢复健康。

1.2.3生活护理:选择半流质饮食或软饭,避免干硬、粗糙、辛辣的食物。无吞咽功能的患者可给鼻饲,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半卧位喂食,保证患者每天水分及营养的摄取。饮食中酌情添加粗纤维素成分,餐后1~2h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肠道润滑剂。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关节僵直、足内翻及足下垂等后遗症情况。

2结果

   观察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5例;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有1例发生肺内感染,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无压疮发生,对照组12例发生压疮,5例发生肺内感染,3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后遗症情况:观察组6例出现后遗症,对照组18例出现后遗症;观察组并发症、后遗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脑出血是内科、神经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压升高等容易发生脑出血,青少年个别也会发生,多为血管畸形破裂其他疾病所引起[1]。综合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及时评价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确定护理重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相互沟通、共同努力,以最优质的护理,最大的情感支持,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健康。康复护理可明显恢复患者肌力,减少后遗症[2-3]。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出现足内翻及足下垂的病例仅3例,而对照组有13例出现该后遗症,说明综合护理对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躯体功能恢复都有良好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总之,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护理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减少后遗症,提高存活率,增强患者生存的信心,消除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4参考文献

[1]卢彩云.脑出血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9):20.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2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焦虑的心理护理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忧虑的心理护理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否认的心理护理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2.5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2.6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冠心病康复护理

3.1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3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坐位训练;⑥站位训练;⑦步行训练[1]。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4010(25.0)17(42.5)13(32.5)27(67.5)

观察组4014(35.0)22(55.0)4(10.0)36(90.0)

p值

3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4

正确的诊断是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提。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异常;其次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检查;最后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Ct、超声、膀胱造影、尿流动力学等进一步明确诊断。膀胱造影能客观反映膀胱和膀胱颈部的改变,确定是否有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现象。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措施

1,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电刺激:盆底肌群影响尿液的储存与排放,尤其是膀胱。传统方法采用小腹放置电极片,目前多采用经肛门或阴道置入电极,通过刺激阴道粘膜或直肠壁间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电刺激因其操作简便,未见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其适应症以及电刺激的输出频率及刺激时间的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异。

骸神经刺激和骸神经调节:陈忠等研究显示骸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骸神经调节用较低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骸神经的传入纤维,经脊髓和脑皮质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储留。

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经尿道的膀胱内电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缩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它能够诱导和改进膀胱感觉。

阴部神经调节:阴部神经由起自S2-S4神经根的体神经纤维组成,是支配盆底肌、肛门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与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经。国外对于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报道鲜见。

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学习条件反射理论,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提高或恢复高级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及调节从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复,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包括饮水计划、排尿习惯的养成,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饮水计划: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很难严格保证每2小时饮水,而且输液量的不同及患者个人饮水习惯的不同饮水量也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制作个体计划。

排尿习惯训练:苏善英等将“运动想象”理论应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为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试图排尿,同时由他人缓慢开放导尿管放尿,也可仅有想象而不开放尿管。该方法因其简单便于操作适宜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

膀胱训练:常保东等研究显示,综合性膀胱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研究报道多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受场地局限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效果无具体数据支撑,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

1,导尿护理

导尿方式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尿管转变为间歇导尿,现阶段无菌间歇导尿逐步被清洁间歇导尿取代。

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储留,适用于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生命体征未平稳时,短期内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长期留置增加感染风险。黄瑞瑜等回顾性分析62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现留置导尿管4周内发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达到72.7%。

无菌性间歇导尿:国际尿控协会推荐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为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何莉等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导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7.1%,好转率25%,感染率为1.25%。虽然无菌性间歇导尿弥补了留置导尿的许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关导尿频次对尿路的影响、尿管的选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实际应用中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属于间歇导尿的一种,是在清洁条件下而非无菌条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间歇导尿的方法。moore等对照实验表明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最终尿路感染率无差异。因此只要掌握具体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洁间歇导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向其做好宣教,让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洁间歇导尿的每一个细节。

2,护理管理工具的应用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各种护理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王桂荣等通过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艾艳等对65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也取得了满意效果。刘文伟等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训练组残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4%;训练组尿路感染率4%,对照组46.4%。可见,应用护理工具来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3,心理护理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5

目的:分析探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63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措施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

关键词:胃肠肿瘤;围手术期;快速外科康复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9-01

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护理模式不断更新变化,快速康复外科在此时应运而生,FtS是目前临床上在围手术期外科护理中一项新的护理措施。所谓快速康复外科(FtS)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各种处理措施,以减轻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尤其应用在胃肠肿瘤手术治疗中已取得显著性临床疗效。本次就相关内容展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63例胃肠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各项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肠肿瘤。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9.5±14.31)岁;对照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6.5±14.0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1.2.2观察组此基础上采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措施干预。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及时沟通,时刻关注患者内心变化,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使患者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2]。②术前宣教:除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所患疾病一些相关性知识,让患者有一定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术中护理:术中注意保温,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26℃,湿度控制在50%~60%范围内,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心脏病并发症的出现[3]。术后护理:①疼痛护理:可在术中安置镇痛泵,或定时给止痛药,有效的止痛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加快排气排便的速度,恢复经口饮食,减少输液量及输液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精神状态。②术后早期活动:鼓励和协助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辅助患者床上翻身和活动,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自主翻身及下床活动,第3天下床活动,在病房和走廊活动及户外活动。③术后饮食护理: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改为半流质或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忌烟酒。注重粗细粮搭配,保持营养均衡,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④引流管护理:术后尽早去除引流管及导管;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

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1例,吻合口漏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8%;而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3例,尿路感染4例,应激性溃疡2例,吻合口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25%,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FtS护理是在围手术期中系外科、麻醉科等各科室的综合护理手段,通过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护理及通过各种方式介绍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消除患者顾虑及负面情绪,使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接受治疗,术后进行相应指导,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另一方面,在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取得满意效果[4]。通过本研究结果不难得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满意度67.86%),差异性较为显著(p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皋文君,袁长蓉.女性高发癌症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5):3090―3092.

[2]倪元红,黄小静,江志伟.胃癌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65-67.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6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外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90-01

我们自2010年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oSaHS患者的优质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2010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11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105例,年龄28~60岁,平均41岁,女性5例,平均46岁。体重指数21.3~35.9kg/m2,平均32.6kg/m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1.5~108.6次/小时;最低血氧饱和度60%~79%,平均66%;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76例,糖尿病患者23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下腭咽成形术,术前70例患者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采取以快速康复外科为理念的优质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措施,使用沧州市中心医院绩效考评中统一使用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3观察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后疼痛、静脉输液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体质量下降情况;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t-test),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3FtS理念的应用

由于oSaHS患者上气道解剖结构和功能异常,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导致代谢障碍,诱发或加重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术前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特点给予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护理,运用FtS理念通过全程连续的护理,随时掌握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反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3.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FtS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康复理念认为,适当的围术期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和术后指导)对临床治疗可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复[1]。

3.2术前护理

(1)Cpap治疗:术前3~7d予以Cpap辅助治疗。监测前心理护理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常规检查患者准备情况并记录。监测中随时观察连接患者身上的各个电极有无松动、脱落,特别是零点以后应加强巡视,除观察呼吸运动外还应警惕脑血管病及心脏疾病的发生。

(2)行为指导和护理准备:指导控制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防止术后咳嗽和打喷嚏引起出血。术前用奥硝唑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术前1d按医嘱备皮,男患者剃胡须。术前晚应用鲁米钠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安。术前6h禁食,术前2h禁水,之前可饮适量糖水可增强患者手术耐受力,并减少术后的胰岛素抵抗发生率。

3.3术后护理

(1)术后常规护理:对全麻清醒后,未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需置入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以防麻醉未完全消退而引起上呼吸道塌陷阻塞。

(2)疼痛的管理。腭咽成形术后,患者疼痛明显,通常持续数天或数周。疼痛不仅造成患者痛苦,影响睡眠而且还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出血的几率。我科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泵镇痛(芬太尼1mg和赛格5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微量泵48~72h持续给药,速度为2ml/h),配合使用中枢止吐药和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等。止痛效果好,可降低应激反应,利于患者尽早活动及进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感染的预防:腭咽成形术后,口腔自洁能力减弱,食物残渣滞留而引起继发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按时刷牙,每逢进食后用清水漱口至清洁,再用复方氯己定含漱1分钟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伤口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及疼痛性质的变化。

3.险防范:oSaS患者术前长期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脑血管功能,机体的耐受能力差。护理人员应对该病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对意外的预见性。平时应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和急救处理能力,准确的术后评估,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伴有高血压、心功能异常、血氧饱和度低和肥胖患者要给予特别关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夜间加强病房巡视,观察患者睡眠状态及血氧变化,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2]。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7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康复护理;心理干预;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8-02

基于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临床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90例患者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9.5±1.4岁;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90例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患者,均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基于手术创伤性较大,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1]。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tX-*3〗±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治疗组患者康复中断率为6.67%(3/45),对照组患者康复中断率为22.22%(10/45)。对比两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治疗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在患者实施子宫切除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给以其基本心理支持,对于出现意外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2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

3.2.1心理安慰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等,有效减轻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护理工作。同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3.2.2积极心理暗示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经常会出现康复效果不佳的现象,该种现象属于康复训练的正常现象,不影响患者康复。但患者对其不了解,因此疑惑自身病情,丧失继续进行康复治疗的信心。此时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患者讲解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告知患者只要正确、科学的坚持康复训练就会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指引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3康复训练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基础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康复过程、康复时间等,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同时指引患者家属学习一些简单的康复教学,避免因患者家属手法不对,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2]。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采用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康复中断率、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均同采用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8

【关键词】产后延伸护理;产褥期妇女;泌乳量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36-01

产褥期是指从产妇分娩到全身器官恢复正常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8周。该阶段也为新生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应给以产妇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产妇预后。产后护理延伸服务对产妇康复具有关键作用,扩展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护理措施,为产后护理的发展趋势,能帮助产妇恢复健康[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的60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无妊娠合并症、精神疾病、严重心肺功能和其他全身性疾病,且产妇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为21~30岁,平均年龄(25.6±4.4)岁;妊娠36~41周,平均(38.9±2.1)周;产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5±0.3)d;其中18例剖宫产,12例经阴道分娩。对照组年龄为22~31岁,平均(26.1±4.0)岁;妊娠37~40周,平均(39.1±0.8)周;产后住院时间4~8d,平均(6.1±0.8)d;其中17例剖宫产,13例经阴道分娩。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患者入院后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等护理措施,产后没有实施任何康复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延伸康复治疗措施。产妇分娩24h后,通过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实施子宫恢复和催乳等康复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持续治疗3d。产妇出院7~10d,对其实施回访或是电话预约,携带便携式康复治疗仪上门对产妇实施护理服务,同时,用手法按摩方法对产妇实施内分泌调节、子宫恢复、乳腺疏通和腹部形体恢复等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项治疗时间为20~30min,间隔15d进行第二次治疗。并对产妇泌乳量进行详细记录。

1.3判定标准[2]泌乳量多:不仅能满足新生儿需要,还剩余乳汁;泌乳量适中:正好能满足新生儿需要;泌乳量少: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相比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基于分娩时耗费体力和会阴口疼痛等原因,产妇极易出现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生理功能不协调,出现泌乳量不足和子宫恢复不良等现象,影响产妇和新生儿健康。产后护理措施在产妇康复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促使产妇尽快恢复形体,同时,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血液循环,对局部水肿具有良好消除作用,提高泌乳量。因医院和家庭的脱节,导致一些产妇出院后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此时,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医院功能、职责和服务理念普及到家庭中,为产妇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产妇在家也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服务,促使其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通过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低频脉冲刺激内部,其能模拟婴儿吮吸,但刺激强度为新生婴儿的10倍,便于产妇结缔组织运动,调节神经放射机能,反射性的促使泌乳,改善微循环和乳汁瘀积状况,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3]。研究中,通过实施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可有效提高产妇泌乳量,促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汪忠意.产后护理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5,35(1):91-92.

[2]黄方.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62-4264.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9

关键词:社区医院;老年病;高血压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社区老年人治疗意识和防范高血压并发症的意识。本次研究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现将有关措施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为(68.23±2.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2~81岁,平均年龄为(69.12±2.73)岁。所有患者都符合高血压治疗标准,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具有可比性。

1.2方法96例患者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2.1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的过程当中,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记忆减退,因此必要的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告知患者什么可以做,要经常保持,什么不能做,可以有效起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指导保持居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

1.2.2饮食指导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过程当中,饮食健康与否与对高血压的复发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治疗高血压防止高血压复发的关键所在,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当中,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不知道在患有高血压后要注意饮食,有的老年人还抽烟喝酒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过当中,社区医院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制作一个详细的食谱,告知饮食应该注意事项。高血压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患者大力宣教,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和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限制盐的摄入。

1.2.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现代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提辅助提高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很多老年人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加上身体不适,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不能理解疾病的护理措施,对有效的护理措施采取拒绝的太多,因此在实际的社会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的过程当中,社区医生要详细的告知老年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

1.2.4药物指导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药物指导对防范高血压复发,控制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医院的护理当中,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药物对治疗和控制老年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搞嘱托患者要按时服药,正确的服药,提高药物的实际效果。药物防治高血压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措施。

2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在复发人数为1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28例。对照组在复发人数为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复发人数和遵循医嘱人数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3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6]。

本研究结果说明,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艳萍.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44-545.

[2]衣扬.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37-538.

[3]董翠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259-260.

[4]陈秀萍,郭B玲.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44-245.

康复护理的措施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5结论

目前,临床方面针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统一意见,且研究成果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内容以及训练强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秀习.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6):656-657.

[2]彭淑芬.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新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2(11):520-520.

[3]王娟.脑梗塞后遗症期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新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40(11):188-188,127.

[4]黄丽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19):403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