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13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0-02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态度等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因此,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中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按照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由烃到烃的衍生物、由单官能团化合物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循序渐进地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的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二、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空间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并提出和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

1.调查的对象

通过访谈老师,听课以及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高三学生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都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关键期,能较强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调查的问卷内容

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新课程下中学有机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现状,依据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编制了针对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调查问卷―《探究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问卷调查》。

3.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一题统计与分析

由以上表中数据显示,非智力因素对各班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2、4、5、7、8这几个题目中从兴趣、意志、动机及个性方面整体看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原因分析与对策: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它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它可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第二题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的统计:

从上表的各班空间题目平均分来看(总分28分),学生的空间能力基本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标准偏差也反映出各个班内部学生的空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发展。

原因分析与对策:

通过问卷题目的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空间能力与化学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基础题目的成绩差异不大,准确率都比较高,三个班级总的平均分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构建空间模型的立体观念。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模型操作和电脑模拟模型表征分子的三维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与展望

当前,对教学策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已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5.5.

[2]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王凤兰.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8(7).14-17.

[4]张正威,赵立颖.教育综合大纲解析[J].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411.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2

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等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多、记忆难、理解难,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不好,则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提高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笔者认为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繁多,课时少。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其课时数压缩在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化学是我校非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繁多、枯燥、难点多、立体感强。课程涉及的物质种类多,相关反应多且难记,反应条件复杂。特别是涉及反应机理及立体化学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抽象,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二)学生自学能力差。

大多数学生上课不愿随着老师的讲授思考,只是一味坐着听。这样根本不能了解有机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只有了解了反应物的结构与性质,才能知道反应的机理。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学习有机化学。如果只靠单纯记忆,则很难学好有机化学。有时候老师讲述一个知识点重复十遍,但是下一次课再问学生还是很茫然。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上课不思考,下课不复习。

(三)考核方法简单、死板。

平时考核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手段,而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定的,这就造成学生只需交了作业本就行,所以很多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根本不是参考课本完成的,而是抄袭参考书上的答案,完成任务就行,根本没有理解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上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

二、采取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考虑,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由问题提出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讲同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牛奶发酵产生的乳酸,肌肉运动产生的乳酸,以及糖发酵产生的乳酸这三种不同来源的乳酸,分子式相同,构造式相同,但是其使偏振面旋转的方向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不同呢?从而展开这一章的讲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掌握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书本知识,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新一章的知识的时候,必须重点讲述物质的结构,只有掌握了物质的结构,才能了解物质的性质。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如果遇到已经讲述过相同的知识点时,就应该将已学的相似的知识点再一次向学生提出,让学生一并记忆,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学习的诀窍,同时可以巩固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时,应当及时出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及改进平时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3

一、策略

1.设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教育理念。因此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突出具有生活化和实际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甲烷这节课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应让学生体会甲烷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对能源利用的思考。

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生活化教学情景就是指在教学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带有生活的气息,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在讲授乙醇这节课时,生活化情景引入有很多,事件引入:山西假酒害人案引出甲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里,进入乙醇的学习。实践引入:每天我们都要清洗,展示多芬沐浴露、海飞丝洗发水图片等。

3.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复杂、深奥、抽象、枯燥的有机化合物知识融入生活中便会将其简单化、通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例如:在讲授乙醇的化学性质时,结合饮酒后人的行为,分析酒精在人体内的变化。教师先介绍:少量饮酒――促进血液循环。过量时,乙醇-乙醛-乙酸,并通过探究实验“模仿乙醇在人体当中的变化过程”――即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出反应方程式。并追加酒后驾车的检查原理的资料和乙醇汽油,乙醇在医药方面的贡献,让学生感觉到乙醇在我们身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能源问题的思考。

4.实施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知识要学以致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学生要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生活化的教学中还要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找到身边的知识,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5.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和作业

习题和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在习题和作业的情景设计上也应该生活化,教师要细心留意生活中存在的有机化学现象或问题,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习题。例如:

(1)在设计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比较的习题时,可用家庭厨房中可以用鸡蛋壳浸泡在食醋里面,或者可用醋酸除水垢等生活经验作为问题情景。

(2)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1,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官能团是______,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与乙醇反应,这种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出现水杨酸中毒反应(如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此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静脉注射______溶液。

二、思考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策略;舞蹈教学;幼儿时期;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如何提升幼儿教育的有效性,是相关幼师与幼儿园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舞蹈教学活动是幼儿艺术课程中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艺术气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但受到教学观念、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多种问题,包括教学方式与手段过于陈旧、幼儿学习兴趣不高、舞蹈类型较为单一等。教师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通过游戏化教学策略,丰富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促使幼儿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

一、寓情于景,营造良好舞蹈艺术氛围

幼儿具备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征,合理融入游戏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舞蹈艺术氛围,促使幼儿成长,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做法:

1.激发灵感

兴趣直接关系着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会舞蹈的魅力,通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等方式,激发幼儿舞蹈的灵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多感受大自然的美,寓情于景,为幼儿创建轻松愉悦的舞蹈学习氛围,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舞蹈的喜悦,如在教授“银波绿舟”的舞蹈时,教师可以用“观察家乡”的游戏引入,要求幼儿以某一个或者两个动作“舞动”出家乡,幼儿既能够模仿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也能让幼儿凭借自身的想象表演,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展现空间,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舞蹈的灵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放飞想象

想象力是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的能力,幼儿因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在课堂中分散精力,甚至出现嬉戏打闹的问题[2],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呵斥的方式制止,但该种方式会打击到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可借助“游戏化教学策略”,融入在舞蹈教学中,当幼儿出现过分吵闹的情况时,教师可通过“oneoneone”的韵律引导幼儿重新回到课堂,即当教师说道“oneoneone”时,幼儿马上将小手放在桌子上,并配合教师说出“oneoneone”,每说一个“one”,就在桌子上轻轻拍一下手,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也可给予幼儿想象空间,培养幼儿想象力。同时,以舞蹈韵律的游戏形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协调好舞蹈教学目标与幼儿舞蹈能力之间的关系,幼儿可凭借自身想象,更加有灵气地展现出舞蹈。

3.引导模仿

模仿是提升幼儿舞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合理地模仿,通过大量的模仿动作,形成幼儿对舞蹈的初步理解,提升幼儿舞蹈的专业技巧[3]。如学习在“绕手腕”的专业动作时,教师可让幼儿模仿“采茶”的动作,通过接龙的游戏方式,促使幼儿练习“绕腕”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幼儿,确保其模仿动作的规范性。

二、借助游戏,引导幼儿感受舞蹈气息

舞蹈能够帮助幼儿抒发出自身情感,但真正让幼儿理解舞蹈作品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舞蹈作品中的人物,使其更加体会到舞蹈作品的深意,促使幼儿将情感融入到舞蹈中,以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想法与喜爱,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做法:

1.学会观赏

幼儿在接触到舞蹈时,会被舞蹈的旋律、动作吸引,但真正到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舞蹈动作的难度所吓到,从而不愿意跳舞或者出现排斥跳舞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始舞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游戏教学方式,让幼儿学会观赏。如在学习“我的朋友在哪里”的舞蹈时,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幼儿展示台湾地区其他小朋友的生活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品尝台湾地区的美食,促使幼儿喜欢上台湾地区的文化,降低舞蹈教学的难度。

2.梳理情节

幼儿舞蹈作品抒发的情感与其他作品相比,比较单一,但因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4],因此,教师应合理划分舞蹈作品的情节,并帮助幼儿梳理好,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舞蹈游戏活动,如在学习“剪羊毛”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绵羊喂养区域,让学生接触到羊毛,并布置绵羊扮演角色的任务,使得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剪羊毛的过程,更加懂得“剪羊毛”舞蹈中收获的喜悦,更全面展现出舞蹈的情感与韵律。

3.抒感

抒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最终目的,幼儿能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喜、怒、哀、乐,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追求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如“舞蹈接龙”,给出某一段音乐,让幼儿根据自身理解而跳舞,并“选聘”小评委,引导幼儿欣赏舞蹈的同时,锻炼幼儿舞蹈技能。

三、定位舞蹈,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1.寻找参照物

幼儿园舞蹈多是集体舞的形式,对幼儿动作的整齐划一性要求较高,幼儿还需完成各种动作的变换,因此,舞蹈教学的难度较高。教师可以给幼儿定好参照物,通过摆放毛绒玩具等方式,让幼儿寻找到舞台中心点,加强幼儿之间的联系交流,降低队形变换的难度。

2.选定指挥者

对于较难的舞蹈动作或者需要变换队形时,教师可以选定1-2名幼儿作为指挥者,发出相应的指挥口令,科学帮助幼儿记忆队形变换,选择指挥者时,可利用“斗舞”等游戏方式,让幼儿评选出最信得过的指挥者,确保指挥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课程作为幼儿重要教学活动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开发幼儿智力,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更可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舞蹈过程中抒感,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化教学策略,综合考虑幼儿舞蹈兴趣、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游戏活动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将游戏融入舞蹈中,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舞蹈基本技巧,引导幼儿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艳.幼儿园中游戏化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7(9):96.

[2]卢洁琛.游戏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当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2):2-3.

[3]王区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32(8):78-79.

[4]李秀枝.音乐为幼儿早期教育插上梦想的翅膀――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5,55(27):132.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学习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optimizationofLearningStrategiesinnetworkSelf-learningenvironment

ZHanGFang

(CollegeofForeignStudie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throughautonomouslearningfromthenetworkselectionontheimpactofenglishlearningstrategies,theimpactfactorsofnetworklearningstrategies,andhowtotrainlearners'learningstrategiesinthenetworkenvironmentandotheraspectsofenglishlearningstrategies,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learningstrategy,andproposeautonomouslearningtooptimizetheenglishlearningstrategiestoenhancethelearners'learningability.Bythechoiceofteachingstrategies,learnerstheirownfactorsandtheautonomouslearningenvironment,theauthorproposestheadvicestooptimizethelearningstrategiesinordertohelplearnerstoliftthetroubles.

Keywordsnetwork;autonomouslearning;learningstrategies;optimization

0引言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解决了我国目前大学英语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缺乏,充分利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持的语言学习环境,已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孙颖,2008)衡量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学习策略的选择。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关乎学习能力能否有效提高,于是提出了通过优化学习策略以改变学习者的这种困境。

1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以及网络自主学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

语言学家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总结自己及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直接策略用于学习本身,间接策略用于协调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提升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步骤,学习策略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尤其重要是因为它们是积极的,自我指导的参与,这也是发展交际能力的重要工具。适当的语言学习策略能够使能力得到提高和信心变得更大。

网络自主学习对英语学习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好的学习策略。好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衡量英语教学和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针对自己的个体差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学习计划,最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研究发现,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反馈中,71%的受试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对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帮助,他们会采用更多的学习策略。

(2)自主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策略密切的相关性。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非常重要。网络自主学习效果得到优化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相关,他们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利用课外上机搜索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习内容和信息,制定学习计划,反思学习方法,激发了自身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学习者只有真正掌握了某一些具体学习策略之后才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

2制约和影响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制约和影响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

2.1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英语学习动机就是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英语学习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广泛领域的学习动机相比有以下的特点:不确定性、个性化、动态性、自主性。网络自主环境下有着明显学习目的和强烈学习动机的英语学习者学习经历要更丰富,学习策略选择运用能力越好。态度反映学习者对某一个目标的喜好程度。学习态度积极和对学习有自信的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会更高。

2.2外语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语学习变得灵活方便了,特别是网络平台,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信息可以在师生之间迅速地沟通和交换,进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好更高效的学习环境。

笔者认为外语环境也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和教育制度。外语学习与文化背景知识密切关联,特别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理解英语知识。我国的教育制度从某个层面上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环境因素。学习者的负担过重,承受大量的课业安排,导致发展不均衡;另一个则是应试教育,掩盖了学习者展现自己的优势。为了达到应试教育的目标,学习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

2.3学习者自身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学习策略的一大因素之一,特别是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因素。学习者在高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受高中教师指导学习策略选择模式的负面影响,过渡到大学后却是自主学习,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心理落差,,脱离了教师就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导致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中迷失了方向。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学习者遨游在网络资源丰富世界中,一不小心就会沉迷在网络诱惑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更别提如何使用学习策略了。

2.4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的不足

尽管现在的网络环境是一个很流行的学习模式,拥有着速度快、效率高的美誉,但是现有的网络学习系统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首先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减少或阻隔了师生或生生之间见面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其次,网络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资源参差不齐,一旦学习者无法克服网络诱惑就会误入歧途,这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求知欲不大,学习态度自然而然无法端正,学习者也就无法专心地去思考使用学习策略来学习英语了。

3优化英语学习策略的建议

英语学习策略在网络自主学习的环境下,优化英语学习策略不仅跟学习者自身有关,而且与教师和环境因素都有联系。因此我们在优化英语学习策略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3.1发挥教师的作用――培养网络学习者掌握优良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自身以适应最新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习者营造一种宽松的自主学习气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者所需的信息,并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管理能力。

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的激励者。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上,材料、教具选择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者的态度,使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的提供者。教师是最了解学习者在什么阶段使用哪些学习策略,面对如此繁多的网络学习资源,教师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学习的信息,才能避免学习者浪费网络学习时间。教师除了提供资源外,还要鼓励学习者和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以达到使用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英语。

3.2重视网络学习者的作用――优化自身的英语学习策略

学习者之所以采用学习策略是为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能力,也应具有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的精神,还应当保持时刻都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调控学习情绪。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要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克服人机互动不足并且克服网络诱惑导致分心的问题。

学习者以学习过程为途径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现有的一些软件进行自我监控,对自己所学的材料展开纠错。一段时间后,再利用网络某些软件来检查这段时间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自己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达到了最佳的效果。然后继续制定下个计划,采取不一样的学习策略看是否也能达到此种效果以优化自身的英语学习策略。

学习者以学习策略为手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学习者要了解有哪些学习策略,然后慢慢在学习中渗透这些学习策略。在网络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监督,交流后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3.3自主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给外语教学手段,特别是外语知识的呈现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Hyte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其他环境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网络平台是满足现代教学模式的一个大环境,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平台,是贯彻落实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需要。

4结束语

既然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密切相关,那我们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把培训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贯穿在课堂当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优化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7.

[2]顾素芳.优化学生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学习实效[J].科学教育,2004.

[3]刘文宇,查吉安.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J].外语研究,2010.

[4]李秀芳,吴恒贤.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视频公开课;幸福课;教学视频分析;aRCS动机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72-04

引言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正式推出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ware),引发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很多国际知名高校都已加入开放教育资源提供者行列。网络公开课(或称视频公开课)是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它将现场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完整记录,以视频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提供视频形式公开课这一行为实际上并不新鲜,但引起我国网民和社会广泛关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在网络上了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顶级名校的精品课程视频,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和推崇,引起社会对网络公开课的热议。2011年5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等方式,组织部分名校申报、建设首批优质国内视频公开课。

不少研究指出学习和借鉴国外网络公开课对发展我国视频公开课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追捧,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原因:(1)网络视频的传播特性。网络公开课以网络视频为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直观、动态、连续、便捷等特性,比较符合网民的观看习惯,容易引起学习兴趣。(2)名校名师效应。这些网络公开课大多来自世界名校,由名师主讲,这对很多网民具有很大吸引力,借此可体验名校的课堂氛围,领略名师的授课风采。(3)语言因素。一方面,网络公开课是学习英语的绝好视听材料,很多网民希望借此提高自身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在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开课有了中文字幕,这为网民理解网络公开课内容提供了极大帮助。(4)优秀的授课品质。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不论从课程选题、授课内容,还是从讲授方式、教学氛围等方面来看,这些网络公开课无疑具有较高的品质,能够得到“淘课族”们的认可。学习国外网络公开课的重点应该是学习他们的授课品质,特别是在讲授方式,即如何教方面。当然,国外网络公开课中也有品质差、无人问津的,那些受到广大网友喜爱的公开课应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如幸福课、公正课和死亡课等。严冰指出,“中国大学公开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应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探索公开课建设进程,赋予公开课以灵魂,不能仅是赋予其形,更要赋予其神。”本文选取广受网民关注的哈佛大学幸福课进行个案研究,从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角度分析该课程缘何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及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其神”有更深入的认识。一研究目的

幸福课是备受网民热捧的网络公开课之一,由哈佛大学“名不见经传”的教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讲授。幸福课的主题比较新颖,这是其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课程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阅读、写作,并没有人教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而幸福课就是以此为目的的一门课。但光有新颖的主题是不够的,合理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为重要。“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幸福课开设的初衷。幸福课的受欢迎程度已无需多言,那么,从学习动机角度来看这门课程为何如此受欢迎?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试通过幸福课教学视频分析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如下两点。

1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幸福课缘何受欢迎

幸福课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优秀的授课品质最为基础。幸福课的受欢迎从某种角度上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本文以颇有影响的aRCS动机模型为基础,对幸福课的教学视频进行编码和分析,揭示其在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方面的特征。

2归纳幸福课教师在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如今,大学生学习动机普遍不足,课堂教学质量引起很多人的担忧。“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教学视频分析基础上,归纳幸福课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为我国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策略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课堂教学视频分析方法对幸福课进行个案研究。

1教学视频分析

教学视频分析是一种基于事后观察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与传统课堂观察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教学视频分析中,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系统观察,分析和研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寻求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视频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手段,即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或他人(特别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找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经验,进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网络公开课这种课堂传播形式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在世界范围的交流,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了宝贵资源。

教学视频分析包括确定研究主题、录制或获取教学视频、组织观察研究等主要步骤。其中,设计编码系统是进行视频观察的基础。编码系统的确定既可以是研究人员自主研发,也可以借用已有的编码系统。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将aRCS动机模型作为视频分析的编码方案。

2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视频编码

动机是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有效学习以适当水平和强度的学习动机为基础。凯勒(J.m.Keller)整合了相关的动机研究成果,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并与教学设计的宏观理论相结合提出了aRCS动机模型。aRCS动机模型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有效性已得到很多研究的验证。aRCS动机模型将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要素分为: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四类,即认为教学过程应能够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和相关性、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提供一种满意感和成就感。aRCS动机模型自提出后不断发展,本研究以一个包含有4个一级策略、22个二级策略、60个三级策略的三级结构模型作为视频分析的编码方案。

三研究过程

网络上的幸福课教学视频共有23节,每节时长75~80分钟。随机选取其中的九节课(第1、4、5、7、9、10、13、15、19节)进行视频分析。参照课堂视频分析的常见做法,选择以30秒为一个单位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和编码,如表1所示。首先对课程视频进行观察和记录,即在反复观察教学视频的同时,客观地将教学过程简要记录下来(如表l的第2列)。完成记录后进行编码,编码按aRCS第三级策略进行,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该时间段内出现的策略进行编码(如表1的第3列)。由于某一策略可能占用了多个时间段,编码的第二步对出现跨时间段的一次策略进行合并与时间标注(如表1的第4列)。

表2是九节课全部编码结果的汇总(受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前两级策略的编码结果),所有编码由一名研究人员完成。编码完成后,随机选择了一节课(第4节)进行编码检验,即邀请一位研究生对该节课进行观察与编码(提供给该研究生课堂观察记录,但不提供编码结果),然后对两者的编码进行比较。对于不一致之处,又邀请另外一名研究人员进行编码,最终确定不合理编码4处,占本节课编码数的3.5%,编码质量可以接受。

四研究结果

教学视频分析是一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根据编码数据分析课堂教学行为,还可以通过将统计数据重置于课堂情境中,用文字描述做进一步分析,进行更全面的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本研究结果如下。

1幸福课教师aRCS策略使用特征

从一级策略来看,使用最多的是a类(注意)策略,每节课的使用次数基本在90次左右;其次是R类(切身性)策略,每节课的使用次数在20次左右。从二级策略来看,所有二级策略都有被使用,其中a2(具体化)、a3(变化)、R1(经验)、a4(幽默)、a1(不协调)、R4(需要匹配)被使用相对较多。从三级策略来看,a22(对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原则作举例说明)和a23(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轶事、个案研究、传记等)被使用的次数显著多于其他策略。概括而言,幸福课教师有充分地使用aRCS动机策略,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能够“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

在分析所有教学视频的基础上,将幸福课教师教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

(1)具体化的举例贯穿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给出概念的定义,直接将新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各种具体化策略来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发现,平均每节课使用a2“具体化”策略50次,a2策略所用的时问平均占整节课时间的35%左右,特别是a22和a23策略被大量使用,甚至可以说具体化举例的策略贯穿全课程。

(2)具体化策略与变化策略组合使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维持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大量a2“具体化”策略外,还组合使用a3“变化”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维持。分析发现,平均每节课使用a3“变化”策略20次左右,且a3“变化”策略常常与a2“具体化”策略组合使用。

(3)在组合使用具体化策略和变化策略后,接着配合使用相关性策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进一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分析发现,R类(切身性)策略常常配合a2、a3策略一起使用,即往往紧跟在“具体化”和“变化”策略之后(除R11策略“课堂开始时复习上一堂的教学内容”外),目的是帮助学生积极地把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和生活切身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学生更易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学习对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达到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效果。

(4)使用具有亲和力的策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同时树立榜样。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信任感和榜样感,这也有助于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维持较高的学习动力。教师使用了很多发挥其亲和力的教学策略,比如,几乎每节课都有使用个人化的例子,大胆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与困惑,分享自己的家庭与想法,使用家庭化与个人化的图片等。

2幸福课教师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具体策略

虽然aRCS动机模型对教师教学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对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仍显不足。本研究结合编码数据,采用定性观察法对教师教学策略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出幸福课教师所采用的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具体策略。以a21策略为例,a21是指“将重要的对象、观念系统或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教师具体是如何用“直观的形式”进行呈现的呢?先将九节课中所有编码为a21的记录集中到一起,在观察对应时间段教学视频的基础上,将教师使用的a21策略归纳为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4个具体策略(参见下方列表)。依照这种方法,将幸福课教师使用最多的a2、a3、R1策略具体化为如下的25条:

a2具体化策略:

a21将重要的对象、观念系统或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用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通过在黑板上画图解释抽象概念或过程

·用形象化、生活化的事例类比抽象概念或原则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化展示

a22对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原则作举例说明:

·列举一个原则或概念的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使用可以体现抽象概念的实例

·使用与教师个人生命相关的例子

a23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轶事、个案研究、传记等:

·使用有趣味性的小故事

·引用其他专家或名人的话语或故事

·使用教师的亲身经历或家庭故事

·介绍某一研究者所开展的研究

a2变化策略:

a31变化声调,使用各种身体语言:

·讲解过程中适当地来回走动

·配合教学内容的手势

·习惯性表达节奏的手势

·随内容起伏调节声调和语速

a32变化教育形式:

·讲解过程中插入现场练习

·讲解过程中插入互动游戏

·鼓励学生间进行互动

a33变化教育媒体:

·讲解过程中穿插视频教学

·通过ppt展示配合讲解

·利用黑板上的图画与文字配合讲解

R1经验策略:

·课堂开始时,复习上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强调有相关性的己学知识

·与上课同学的生活学习经验相联系的内容与例子

·结合同学们已知的经验与知识

五总结与启示

以幸福课为代表的国外网络公开课受到网民的热捧,授课品质是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视频分析方法,从学习动机角度对幸福课进行个案研究,对其教学进行了深度剖析,对其优秀的授课品质进行了验证。在幸福课中,教师使用了大量符合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和维持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鉴于课堂教学的特点,a类(即注意)策略是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策略,R类(即切身性)策略有一定使用,c类(即自信心)和S类(即满足感)策略在课堂内使用很少。进一步来看,具体化表征、利用变化、联系已有经验、借助幽默和冲突、体现亲和力等是幸福课教师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优秀授课品质的主要体现。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学习策略;英语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界定,这也正说明学习策略是广泛的。归纳起来,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第一,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第二,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第三,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二、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把学习策略和学科体系结合起来的研究。用学习策略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学习英语,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学习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生良好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使用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我们必须要先明确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并且尽量弱化其他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从而正确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

学习策略除了包含学习方法和技巧外,还包含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调控等。课程标准中的英语学习策略具体内容包括认知策略,即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如预习、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查找信息等)、元认知策略也称调控策略,即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如明确学习目标、制定计划、参与课外活动、自我评价等)、交际策略,即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如与人交流、克服障碍等)、资源策略,即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因此,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入手。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

学生在英语学习之前,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善于记要点,善于借助视觉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课后对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语境学习词汇,善于做课堂笔记,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

2.培养学生的良好调控策略

学生不能形成良好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动机能促使人在不同的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手段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满足其中需要。还有助于人们进行行为的调节、选择、调控、定向、导向,使人们按正确的方法与策略,向预期的目标前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和学习需要。加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对外语的积极态度,认识外语学习的意义,善于发现外语学习中的乐趣,在外语学习中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不怕犯错误,注意并调整英语学习中的情绪,乐于向其他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英语学习计划,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反思自己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评价积极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策略

良好的交际策略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熟练的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因为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局限,对学生的交际策略培养相对较为薄弱,加上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偏重于应试教育,所以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交际策略应用的非常有限,而且性格差异和性别对于交际策略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交际策略的时候更要注意方法。多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注意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让他们敢于开流,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做到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善于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培养学生有效地寻求帮助的能力,在交际中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注意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

4.培养学生良好的资源策略

英语学习仅靠单一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英语学习是无限的,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能囊括所有的知识。所以,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就需要借助更为广阔的资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使用工具书来查找信息,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

(二)弱化消极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文秋芳、王立菲(2004)对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进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述评。与西方学习者的理论相似,他们将影响英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因素分为环境方面和学习者方面,环境因素包括有文化背景、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和学习任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风格和性别。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策略的同时要避免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

1.弱化不良学习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英语最好在英语国家的环境中与母语是英语的人接触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练习语言表达,理解词语的意义,而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汉语拼音对英语的学习影响较大,很多学生使用汉语拼音对英语进行标注,这对英语学习是一个误导。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弱化中文,尽量避免中文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学习物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策略形成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家长对英语学习策略意识不强,一味追求成绩,买了大量的练习册和辅导资料,报补习班,把希望全寄托在课外辅导上,但都是虎头蛇尾,让学生学习更加被动,英语基础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策略的形成,致使教师的教学也感到无力适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增强责任心,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不要盲目敢进度,深入浅出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教学环境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校内,班级内都没有英语的踪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愿望会减弱,因此创设教室内外的英语环境非常重要。软环境,即教师的语言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实践的面、量和频率等,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影响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要避免因教师自身的因素造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2.弱化学生自身不良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生自身不良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不努力,学习风格不正确以及性别差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就要弱化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绩,高的学业成绩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因此,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喜欢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其次,避免学生懒惰情绪的产生。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生的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懒惰情绪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也是影响良好学习策略形成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懒惰和厌学情绪的产生。最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学习风格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有的学习风格会让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格对于学习策略的形成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摒弃不良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总之,教师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教学任务也不只是教会学生读多少篇英语文章,记多少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运用英语学习策略,获得自学的能力,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周风燕.英语学习策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教师动机策略;大学英语教学;使用频率;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95(2013)01-0042-0006

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二语动机研究逐渐由社会心理学导向转向学校教育导向,主张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环境研究二语动机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尤其开始日益关注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而在国内,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英语热”持续升温。在高校,英语更是早已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不足让很多教师一筹莫展。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运用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1研究背景

1.1学校教育导向的二语动机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在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及其同事的引领下,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侧重探究学生对二语、二语本族语者及二语文化的态度等社会心理学变量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该语言的动力。90年代后,二语动机研究开始从社会心理学导向转向学校教育导向,强调从课堂教学实际的角度建构二语动机理论模式,突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重要作用。

1.2二语学习中的“去动机”现象及教师影响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二语学习中“去动机(demotivation)”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是造成其学习动机减退的主要因素(Domyei,1998;arai,2004;梁良,2008)。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有必要开展二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研究,推动教师调整自身行为,避免或消除对学生动机的不利影响,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实证性研究很少。Gardner&tremblay(1994)指出,尽管很多基于直觉或理论探讨的动机策略建议可能具备一定的价值,但未经实证的检验,仍不宜在教学中推荐使用。鉴于此,Dornyei&Csizer(1998)用问卷的方法调查了200名匈牙利英语教师对51项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频率,总结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10项宏观策略,即“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tencommandmentsformo―tivatinglanguagelearners)”。此次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调查了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动机策略观念与运用情况,使动机策略研究具备了实证的性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

参照Dornyei和Csizer(1998)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国内学者季明雨(2004)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赵娜和王俊菊(2010)及尤陈静(2010)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也分别调查了教师对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频率。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二语动机策略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从教师的单一角度进行调查,对动机策略的目标对象――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鲜有涉及。调查内容也都仅限于表层,即仅关注教师对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频率,对可能影响教师动机策略运用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

1.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从“如何教”到“如何激励”的转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指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促使其主动学习。而相应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使教师自觉采取各种策略,充分发挥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可见,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一味强调如何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即从“如何教”转向“如何激励”。

在上述研究背景的驱动下,笔者拟从师生双重视角展开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实施效果以及教师个体因素(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对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的影响,以期为从根本上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切实的指导。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

(1)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如何?哪些策略经常使用?哪些策略很少使用?

(2)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课堂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是否产生影响?

(3)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教师的性别、职称、学历和教龄)是否会影响其课堂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

(4)大学英语教师经常使用的课堂动机策略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效果如何?

(5)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对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2.2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在本项研究的第一阶段,笔者分别在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5所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以下简称5校),实施了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随后从参加了问卷调查的105名大学英语教师中,随机抽取6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的第二阶段以上海电机学院12名大学英语教师和他们的96名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验证大学英语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及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对动机策略实施效果的影响。笔者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这一阶段的调研。12名教师填写了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96名学生填写了常用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之后随机抽取其中16名学生参加集体座谈。此外,对12名教师中接受过访谈的2名教师的大学英语精读课进行了随堂观察。

2.3研究工具

(1)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综合参考了Domyei&Csizer(1998)基于三层次二语动机理论的动机策略量表、Domyei(2001)基于二语动机过程模式的动机策略量表及Domyei(2005)基于二语动机自我体系的动机策略建议,并根据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和预测结果进行了增删和改编。最终形成的问卷包含12个分量表和62项具体动机策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记分,从“很常用”到“从不用”,分别对应5-1分。alpha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总体内在信度为0.952。

(2)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

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主要参考了tschannen―moran&Hoy(2001)设计的《俄亥俄州教师效能量表》短表,将原量表中的题项由第二人称的问句转换为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表达,合并内容有重复的题项,并从长表中另选题项添加。调整后的问卷包含3个分量表和12个具体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记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5~1分。问卷的总体内在信度为0.684。

(3)大学英语教师常用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

上海电机学院大二年级组有12名教师参加了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得出32项常用动机策略。以此为依据编制常用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该问卷同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记分,从“非常有效”到“完全无效”,分别对应5-1分,此外标明如果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从未运用过某项策略,则在该策略对应的空格处填0。

(4)访谈提纲

教师访谈提纲拟定了15个问题,旨在深入了解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其运用动机策略的体验。学生座谈提纲包含20个问题,旨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常用动机策略实施效果的反馈。

(5)课堂观察主要观测点

课堂观察旨在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参与情况。主要观测点包括:教师如何展示和讲解课本知识点?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补充了哪些文字、音频或视频材料?学生对补充材料的反响如何?组织了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具体是怎样开展这些活动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何?师生互动采用了哪些形式?效果如何?教师如何管理和维持课堂纪律?如何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2.4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1)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及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

2011年9月,分别在5校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及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调查结束后运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偏相关系数分析。

(2)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访谈

2011年10月上旬,对6名参加了问卷调查的教师先后进行了访谈。访谈记录经整理和分析,用作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调查结果的解释和补充。

(3)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调查

2011年10月底,对上海电机学院96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了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共发放96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运用SpSS13.0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以连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依据,将受试学生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并对两组学生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4)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实施效果访谈

2011年11月中旬,组织16名参加了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集体座谈。座谈记录经整理和分析,用作对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调查结果的解释和补充。

(5)课堂观察

2011年10月间于上海电机学院,到参加了问卷和访谈的2名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班级进行了随堂听课,每位教师听课3次,每次一节(45分钟),总计听课270分钟。听课过程中,笔者围绕主要观测点,即时作了详细的笔录,提炼归纳后作为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的验证和补充,同时为动机策略实施效果访谈提纲的拟定提供参考。

3结果与讨论

3.1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

运用SpSS13.0对动机策略使用频率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所有策略使用频率的总均值和每项策略的频率均值。其中频率总均值为4.2822,单项策略的频率均值最高达4.8762,最低只有2.8000,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意动机策略的运用,但各项策略的使用并不平衡。

进一步分析发现,有27项策略的频率均值超出了总均值(见表1),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教师行为、努力和自信3个分量表。接受访谈的教师也表示平时在教学中很注重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强调持之以恒的努力对提高英语成绩的重要性,并会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季明雨(2004)、赵娜和王俊菊(2010)及尤陈静(2010)的研究发现。和他们的结论相一致的常用策略还包括“营造轻松愉快、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及“任务讲解清晰明了”。

此外,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量表中有部分策略(主要涵盖于目标、目标语相关价值、纪律、评价和反馈分量表中),由于在季明雨(2004)、赵娜和王俊菊(2010)及尤陈静(2010)的研究中没有包含,所以无法比较。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受试教师也较为经常地使用这些策略,包括“向学生讲明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授课”、“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英语”、“认真记录学生考勤”以及“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见表1)。

季明雨(2004)及赵娜和王俊菊(2010)都在研究中发现教师较少使用小组策略但较多运用学生自主策略。本次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小组量表中“教学中定期组织小组活动”策略的使用频率较高(见表1),而学生自主策略量表的5项策略频率均值都低于总均值,且其中“鼓励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设计”和“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三项策略的频率均值都低至4.0000以下(见表2)。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学校近年推行大学英语教改,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手段,开展任务型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受此影响,教师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任务导向的小组学习与交流活动。另外相比季明雨(2004)的调查中“每班80~100名学生”的规模,本次调查涉及的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班学生数多在35~40人左右,也使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教师运用有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策略呢?访谈中教师a说:“开始我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但是应者寥寥,好像都在等着老师公布标准答案。所以后来我也就放弃了”。教师B则谈道:“学生大多喜欢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语言规则,然后记住这些规则。对每堂课学什么、怎么学,也习惯于听从老师安排”。看来,在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形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的英语学习习惯,“积习难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运用自主动机策略的积极性。而教师策略运用的不足,反过来又更加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何防止这种恶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最后,对于“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教师c直接指出这种做法不适合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学生:“如果你让学生给自己打分,那我可以肯定,人人都会给自己打高分”。

从表l和表2中还可以看出,目标、目标语相关价值、小组、兴趣及评价和反馈分量表内部各策略的运用也不均衡。目标策略中,受试教师较经常地“向学生讲明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但较少“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涉及目标语相关价值的策略中,教师较为重视课堂上师生对英语的运用、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真实的语言教学材料的选用,却很少邀请英语本族语者和高年级学生来班级交流。小组策略中,教师比较注重“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小组活动”,但较少能够“为小组学习提供持续的指导”。兴趣分量表中,教师大都较重视通过“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补充材料”及“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组织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不是很积极。在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方面,教师经常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但不常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教师访谈结果显示出与问卷调查结果较高的一致性,同时揭示了教师较少使用以上提及的相关策略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是由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造成,或是受到教师时间、精力、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3.2教师自我效能感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是否

对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产生影响

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受试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472,p值为0.000(见表3),达到显著水平。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对动机策略的运用越积极。受试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与其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另4为0.021、0.099、0.085和-0.052,对应的p值依次是0.838、0.329、0.400和0.606(表略),均远未达到显著水平。教师的动机策略使用频率与其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无关。3.3教师常用课堂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

动机策略实施效果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动机策略实施效果的总均值为4.2415,表明策略实施效果总体上比较理想。将各项策略的效果均值和总均值相比较,结果发现有12项策略的效果均值差为正数,说明这12项动机策略的激励作用相对更大。它们分布在教师行为、自信、课堂气氛、目标语相关价值、兴趣、评价和反馈以及任务量表(见表4)。其余策略中有4项策略的效果均值低于4.0000(见表5)。学生访谈的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一结论,同时反映出学生之所以认为这几项策略未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主要是因为策略本身缺少激励性、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考虑不周、指导不充分或对教学设施运用不当等缘故。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仅仅是播放和展示电子课件,因而阻碍了多媒体网络有效发挥“丰富教学手段、增加信息输入量、强化感官刺激、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陈坚林,2010:69)”的优势和作用。访谈中,学生提及的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做法恰恰涉及教师很少运用的动机策略,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具体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定期组织英语角等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一些和英语本族语者交流的机会等。对此,教师应予以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求调整。此外,课堂观察记录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保持积极的师生互动及发挥学生的教师小助手作用,这两项策略问卷量表中没有包含,但从课堂观察的情况看,颇受学生欢迎,访谈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激励作用再次得到多数学生的肯定。

3.4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对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对高低水平组学生的问卷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32项常用动机策略中,有9项策略的实施效果均值无明显差异,包括:“充分备课”、“教学投入,富有激情”、“表示对学生的关心”、“营造轻松愉快、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英语”、“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价值”、“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补充材料”、“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及“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见表6)。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两组学生除“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价值”及“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策略以外,其余7项策略的实施效果均值在4.4583至4.8750之间,说明这7项策略对高水平和低水平学生都能够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32项策略中,有23项策略(占策略总数近四分之三)的双尾显著性概率均低于0.05(见表6),表明它们对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激励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查看这23项策略的t值和均值差是正数还是负数,可以发现高水平学生更倾向于受到目标、目标语相关价值、小组和任务策略的激励,而低水平学生更容易为努力、自信和纪律策略所鞭策。此外,低水平学生更渴望获得教师的帮助和尊重,更看重师生关系。高水平学生则对教师的教学风范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分享英语学习的体验,更能够受到教师高期望的激励,更偏好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以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和学生英语水平相关。换言之,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受到某项动机策略的激励程度就可能明显有差异,因而验证了Domyei(2001)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影响动机策略有效性的假设。

4结语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学习策略;时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1-0017-01

制约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习环境、年龄、性别、学习动机、态度、语言学能、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其中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方法和一系列行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作用于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制约大学外语学习策略因素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者的策略取向,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外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拓宽学习者的策略视野,扩大策略的选择范围,使其针对个体差异使用更有效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减少和避免教学和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应该成为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策略行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定或作用于学习策略使用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外语学习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提高大学外语的学习效果就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创造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文化环境决定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取向,动机取向又反作用于策略行为,进而影响学习结果。制约大学外语学习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是以知识为本、属于应试教育的静态评价体系,如过分强调四、六级统考的指挥棒作用,通过标准化、规范性的考试考核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

同时,用人单位及有关部门将四、六级证书和过关率作为评判毕业生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等片面做法,对“分数崇拜”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凡此种种都“过分看重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忽视了交际得体或有效与否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从而诱使满堂灌、死记硬背等工具性教、学动机,导致“高分低能”、“用法”取代“运用”等费时低效现象。总之,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策略,因为它必然促使学习者对所使用策略得失利弊、机会成本的权衡。因此,首先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及其他评价体系人手,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创造有利于外语运用能力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转变传统的重文轻语、厚积薄发等学习观念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widdowson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并不能代表交际能力,语言技能的积累也并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交际能力。相反,过分强调语言技能会阻碍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运用是语言学习的归宿,又是语言学习成功的保证。因此,要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就必须转变传统语文教育中知识本位、崇尚知识积累、“重文轻语”、“厚积薄发”等观念和做法,实现从“认知”到“实践”、从“学听、说、读、写”到“在听、说、读、写中学”、从“学交际”到“在交际中学”等的转变。

三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开展学习策略介绍和培训

语言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语言本身教学,而应着重学习技能、策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即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为“'学会'……是一时性的,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而'会学'能使人终身受用,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会学',才能学好,才能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据我们了解,多数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在于策略意识不强,策略选择范围狭窄,主要局限于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知识的贫乏,加之不少的外语课堂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触及学法方面的点拨。因此,正如Stern所言,学习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习者能灵活选择学什么,特别是如何去学,才能培养其自我管理技能,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

四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使学习过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学习过程涉及一系列策略的运用。尽管认知策略与语言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作用于语言的接触和使用机会,但元认知策略或管理策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其他策略的成效。mally指出:“不懂得使用管理方法的学生,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方向或机会回顾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也没有机会思考未来的目标。”因此,增强管理意识,确立合理的目标、制定适当的计划、灵活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提高外语学习效果的保证。

五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主要涉及人际互动及对情感因素的调控,积极的社会/情感策略可以增加语言的接触和运用机会,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对学习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尽量减少“情感过滤”,又要坚持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减少灌输式讲授,更多地使用互动式教学,同时要求学习者尽力克服焦虑、羞怯等消极情感因素,更多地开展合作式学习和功能性操练。

面对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在众多的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因素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至关重要。学习策略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外语学习成效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指导及训练应成为外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外语学习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吴了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奇民.制约外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动机因素[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l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篇10

动机作为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型决定因素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学习英语的原始动力并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创造可持续性的学习动力。考虑到动机在学习英语中的重要意义,动机的复杂性结构特征及其如何影响英语学习过程等内容是国内外过去的研究重点。但是近二十年来,动机策略研究和学校教学相结合,虽然关注的是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但是它对怎样指导英语教师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此外,高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所以研究高中英语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英语动机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Dǒmyei&Csizer(1998)和Dǒmyei(2001b)等。这些研究受试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类教师。但是国内对于英语动机策略方面的研究受试是以本科在校的大学生为主,对于高中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力度不足。本文是以高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动机策略,以此协助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动机[1]。

动机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研究还处于研究动机策略内部的理论模型与结构特征的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动机策略研究注重对学习行为的管理,强调分数与奖励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学习知识与技能所需动机策略的研究。九十年代初期,英语动机的理论研究主要针对消除教育心理学与英语动机领域间存在的差距。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对英语动机策略进行研究。

二、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分析

Dǒmyei(2001b)认为学习动机策略是推动学生个体与学习目标有关行为的方式,指为了实现系统持久性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而有意识进行的动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强化以及保持学生的动机,避免受到其他竞争行为的削弱。当持续监控发现学习进程速度呈放缓与停滞趋势时,动机策略的使用可以加强学生的投入,进而及时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Dǒmyei(2001a)指出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征,可分成学生自我调控策略以及教师使用动机策略这两大类型。在动机策略实证性分析方面,成效较为明显的是Dǒmyei&Csizer(1998)[2]。

通过调查发现,受试高中英语教师对于动机策略在课堂教学上的使用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涵盖:学生努力、自主学习等策略以及英语教师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行为等。通过研究发现适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机宏观策略主要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愉快又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学习,等等。也有些英语教师认为组织小组竞赛和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策略。下文针对其中的四点策略进行分析[3]。

(一)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动机策略分析

通过科学调查发现,以考察学生语言知识点为核心的高考英语是限制英语教师采取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动机策略的主要因素。此外,还存在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师个人精力十分有限、班级规模偏大等因素。

(二)和英语学习评价机制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

通过调查随访发现,高中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会造成以持续性反馈以及以小组成绩为模式的评价方式难以实施。同时,虽然新的学分制是以灵活性的教育管理观念为指导,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小组成绩方面的评价机制还存在着不足。

(三)和英语教学活动趣味性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

一些高中英语教学环境的不完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培训力度不足。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英语教师采用以教师和教学材料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受到限制。

(四)和小组学习目标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中英语教师注重小组活动,但是对学习目标导向的方法与效果却比较迷茫。从小组学习目标导向的动机策略方面而言,动机策略的实施力度不足[4]。

此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燕,等.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研究,2011,10(03):121-125.

[2]华惠芳,季明雨,秦晓晴.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