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损失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09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1

渔业养殖和增殖作为现代渔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省渔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以渔民增收和渔区和谐为首要任务,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713.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655亿元,出口水产品107.5万吨,创汇34.1亿美元,渔民人均收入8136元。但是,随着渔业养殖的快速增长和资源增殖的深入推进,以养殖生产为源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资源增殖的规范管理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为渔业养殖业和增殖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法加强对渔业养殖和增殖的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现代渔业的顺利推进,非常迫切和必要。《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是依法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我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我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是省政府就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政府规章。《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现代渔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主线,以渔业养殖和增殖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相结合,将渔业养殖、资源增殖、检疫防疫、监督检查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为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办法》共分7章43条,主要设置了渔业养殖管理、增殖管理、防疫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具体细致的规定了养殖规划,养殖容量,苗种生产许可,养殖损害补偿,增殖项目管理,增殖保护区设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水产品包装标识,渔用兽药、饲料等使用管理,水产品生产销售、监督检查等内容,设置科学,内涵丰富。《办法》注重制度创新,在9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建立了新的法律制度。一是养殖调查评估制度。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划分渔业养殖区域,确定养殖容量,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失水渔民补偿制度。规定因工程建设占用养殖水域、滩涂,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并明确由有关部门制定补偿标准和办法,弥补了上位法的空白,为我省失水渔民获得合理补偿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增殖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增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增殖工作明确目标、保障经费,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四是增殖经费保障制度。规定设立渔业增殖专项资金,有利于渔业增殖资金来源、管理、使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五是增殖保护区建设制度。明确增殖保护区设立和批准的主体、程序及保护区相应的管理制度。六是增殖生态安全评估制度。规定对渔业增殖生态实行安全评估,并采取措施,确保水域生态安全。七是渔业水域生态损害补偿制度。规定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渔业生态损害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补偿。八是重大疫情捕杀补偿制度。明确因预防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情,采取捕杀、消毒、隔离、销毁措施,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补偿。该项规定对渔业生产过程中及时控制疫情,挽回渔民损失将起到重要作用。九是法律责任。《办法》对于新设立的禁止,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对《办法》的贯彻落实将提供罚则保证。同时,《办法》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健康养殖和无公害生产制度、苗种生产规划许可制度、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渔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管理制度、水产品标识制度等19个方面对上位法的规定进行了细化,使整部规章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管辖范围内从事渔业养殖与增殖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渔业养殖与增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辖区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水利、畜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渔业养殖与增殖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康养殖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制度。引导、推广水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渔业养殖与增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养殖单位和个人依法组建或者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加强自律管理,为成员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二章养殖管理

第七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渔业苗种生产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本行政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渔业苗种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未取得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经营性渔业苗种生产活动。渔业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渔业苗种应当采用人工培育方式获得,不得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渔业养殖调查评估制度,科学划分渔业养殖区域,合理确定养殖容量,适时调整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养殖的,应当依法取得养殖证。

第十二条渔业养殖用水应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养殖场所的进排水系统应当分开,养殖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从事渔业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养殖用水水质监测,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经净化处理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后方可使用;污染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节水、节能、环保的方式从事养殖活动。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制度,定期组织对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检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四条从事渔用兽药和渔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在渔业养殖中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药品、生物制剂、防腐剂、保鲜剂,渔业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执行。

禁止使用假、劣渔用兽药。禁止将原料药直接用于渔业养殖或者向养殖水域直接泼洒抗生素类药物。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药物残留量超过标准的水产品。

第十六条渔业养殖单位应当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对渔业养殖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和停用日期,疫病发生和防治情况以及收获、捕捞日期等进行如实记载。水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

鼓励从事渔业养殖的个人建立水产品生产记录。

第十七条因工程建设占用水域、滩涂,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增殖管理

第十八条渔业增殖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分级实施的原则,通过放流、底播、移植、投放人工鱼礁以及划定渔业增殖保护区等方式,涵养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十九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渔业资源状况和水域特点,编制全省渔业增殖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编制本辖区的增殖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渔业增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业增殖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渔业增殖管理机构承担。

渔业增殖项目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渔业增殖专项资金,并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渔业增殖工作所需经费给予保障。

渔业增殖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应当专项用于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

第二十二条渔业增殖应当使用本地原种亲本及其子一代,不得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

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和成体,不得擅自投放到自然水域。

第二十三条建设人工鱼礁应当按照渔业增殖规划要求,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本底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并向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和其他可能污染水域环境的材料建设人工鱼礁。

第二十四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渔业增殖规划,在渔业增殖水域设立保护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未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渔业增殖保护区从事捕捞生产。

第二十五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渔业增殖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确保水域生态安全,防止对水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种质等造成不良影响。

因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渔业生态损害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态补偿。

第四章防疫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监督管理工作。

水生动物防疫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七条从事水生动物的苗种培育、养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水生动物防疫条件。

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依法进行检疫;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的,必须强制补检。

经检疫不合格的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应当予以销毁。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必要的渔用兽药、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为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提供保障。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水生动物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应当立即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应当根据疫情,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启动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因预防、控制重大水生动物疫情,采取捕杀、消毒、隔离或者销毁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保障渔业养殖与增殖水域生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入海和入湖河流水质的检测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提高入海和入湖河口的水环境质量。

第三十二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有关专家,对可能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渔业水域生态状况以及水产品病害、养殖容量等信息。

第三十三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渔业生产发展需要,制定有关渔业养殖与增殖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

销售的水产品必须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运输、销售水产品过程中,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的水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捕和销售。

第三十四条水产品生产单位以及从事水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单体或者批次的水产品进行包装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标识;严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水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经检测不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有权查封、扣押,并可以责令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召回其水产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公布。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用兽药使用和渔用兽药残留检测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处渔业养殖过程中的违法用药行为。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违法生产、销售渔用兽药或者违法生产、销售、使用渔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渔业养殖与增殖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使用天然苗种进行养殖生产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渔用兽药的,或者虽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的,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生产、经营的渔用兽药(包括已出售的和未出售的渔用兽药)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无法查证核实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无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生产设备。

生产、经营假、劣渔用兽药,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终身不得从事渔用兽药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渔业苗种和水产品,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和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亲本或者苗种用于渔业增殖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将用于养殖的渔业亲本、苗种或者成体投放到自然水域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三)擅自采捕或者销售有毒赤潮发生区域内水产品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3

1月25日,农业部、康菲石油、中海油总公司同时消息说,经过行政调解,康菲已与农业部以及中海油达成了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的协议,将由康菲出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河北、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和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及补偿问题。

此外,康菲和中海油还从它们承诺启动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基金中分别拿出1亿元和2.5亿元,用于天然渔业资源修复和养护、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评估和科研等方面工作。

但是对受影响的养殖户来说,这些钱似乎并不够。受这次溢油事故影响最大的区域是河北和辽宁沿海,《华夏时报》援引河北乐亭县捕捞协会会长刘占成说法称,在当地,很多养殖户因为溢油事件一年赔了100多万元。

此外该报还援引了另一组数据,从2011年7月份以来,浅海受到溢油污染的养殖户达到186户,而且在收购期没有一户达到出口标准、没有一家客商到乐亭进行收购。

到目前,天津海事法院已经接受了河北29位渔民对康菲和中海油的索赔诉讼立案,29位养殖户控诉称,因污染环境给原告造成的损失共计2.35亿元。

但更多受影响的养殖户提出的诉讼尚未立案。107位渔民向康菲提出索赔诉讼的律师赵京慰现在正在根据天津海事法院的要求,进行立案前的渔民身份核查。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107位渔民将总共向康菲提出4.9亿元的赔偿,他们的养殖场大的有上千亩,小的有几十亩。

而且,康菲现在还没有明确公布赔偿的具体细节,比如赔偿对象是所有受到影响的渔民还是之前寻求政府帮助的部分渔民、渔民何时能够得到赔偿、赔偿的额度是多少等。赵京慰说,目前为止,他所代表的渔民还没有接到赔偿的通知,也没有人向渔民们解释赔偿的流程和细节。

此外,公告中并没有解释这10亿元的赔偿金额是如何得出的,其计算的过程和标准也没有说明,监管渤海湾生态环境的8个部委也没有把全部监测数据拿出来作为渔民和受损企业的索赔依据。

赵京慰认为,这次“行政调解”从法律上来讲也说不过去,因为养殖物的所有权人是养殖户,如果要进行调解,必须以渔民同意调解为前提。并且,农业部、康菲石油及中海油的公告中均未提及调解对象和调解方式等问题。如果有的渔民没有提出调解申请,即不同意调解,最终的解决也不能以行政调解的方案给予赔偿。

对此康菲方面表示说,农业部、康菲、中海油三方协议提出的方案由农业部建议,康菲石油也认为这一方案更快捷,如果渔民不接受农业部的方案,完全有权利通过法律途径继续索赔。

别人都是怎么赔偿的?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赔偿

2010年4月20日,英石油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爆炸,约2亿桶原油泄漏入海,酿成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事故发生不到两个月,Bp自愿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并建立GCCF(海湾海岸索赔工具)运作该项基金。Bp的200亿赔偿基金漏油事件发生后不到半年内就顺利运作。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4

我国是一个渔业大国,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我国,渔业属于高风险行业,渔业保险作为渔业生产的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转移和管理风险,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促进我国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研究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渔业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发展渔业保险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了我国渔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渔业保险;发展;政策性

渔业保险是由保险人为从事渔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在捕捞作业或水产养殖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损失补偿或人身给付的一种保险,主要险种包括渔船保险、雇主责任险(针对捕捞的渔民)、内陆渔民平安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淡水养殖保险和海水养殖保险。

1发展渔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促进渔业安全生产

渔业风险较大,既面临着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又面临着比较突出的人为风险,一旦发生风险,会给广大渔民带来重大的财产生命损失。做好渔业安全生产,促进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渔业风险分散和转移制度,这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渔业产业政策的需要。渔业保险是促进渔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完善渔业安全风险保障机制。

1.2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

渔业属于大农业范畴,渔业保险是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将渔业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因此,开展好渔业保险工作也是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更好地发挥保险参与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保险对分散和降低渔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作用,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建设现代渔业。

1.3有利于维护渔区的和谐稳定

渔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渔业的发展对稳定国民经济和保持社会安定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渔业生产基本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经营者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事故,一些渔民生产自救能力弱,有的渔民家庭甚至因此返贫,生活无法保障,影响着渔区的社会安定。渔业保险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对投保渔民进行经济补偿,有效地维护了渔区的和谐稳定。

2我国渔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渔业保险包含在大农业保险的框架下,其发展特点与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一致性,如果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单纯的商业性渔业保险难以开展。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山东省针对商业性渔业保险没有财政政策支持,仅对互助渔业保险给予一定补贴,由海洋渔业厅和市县两级财政补贴,省级财政没有补贴。补贴比例也较低,一般在40%左右,远低于农业保险80%的补贴比例。农业部的专项资金补贴额度也较小,目前能够享受农业部补贴的渔民只占参保人数的2.5%左右。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导致我省渔业保险发展不足。

2.2风险较大且无法准确评估

渔业生产风险较大,且无法准确评估,由于海洋风险的特殊性和灾难性,一旦出险防灾防损措施不易奏效,损失往往很大。根据中国渔业互保协会1999-2008年的经营统计,渔船的保险损失率比普通财产的损失率高6到10倍以上。养殖险的风险就更为突出,尤其是查勘定损环节,以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控制自然风险和人为的道德风险。养殖成本难以准确确定,而且由于难以查勘,势必存有较大道德风险。因此,基于渔业保险的风险特点,从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海水养殖险很难大规模开展。

2.3商业保险公司业务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渔业互保协会在行政和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插足,只有在渔业互助保险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时,投保人才会选择投保商业性渔业保险,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的渔业保险份额占比不足30%。养殖业保险风险巨大,保险公司也难以承受巨额亏损。结果导致保险公司只盯住渔业互保协会开展较好的渔船保险、雇主责任险、船工险等传统险种开展竞争,以己之短,比他之长,没有在险种上进行创新,没有站在渔业保险的外延去考虑开展业务,说到底是找不准渔业保险业务的切入点。

2.4渔业保险应对大灾的风险能力较差

渔业保险特别是是互的渔业保险,存在偿付能力不足和分散风险渠道不畅的隐患。互保协会通过自己计提风险准备金和分保的方式分散风险,按照保费的3%计提风险准备金,结余资金也转入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余额较小,一旦遇到台风之类的大灾,赔付压力巨大,蕴藏着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隐患。而且互保协会是社团组织,不具备进入再保险市场的主体资格,无法通过再保险市场来分散自身承担的责任风险。

3相关政策建议

3.1加大对渔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构建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将渔业保险纳入到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推动财政部门给予渔业保险如渔船保险、雇主责任险、渔民人身保险等一定的保费补贴,这是促进我国渔业保险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国务院6月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目前我国仍未将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补贴险种,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细则,对渔业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进一步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

3.2充分发挥渔业互保协会的作用

渔业互保协会开展的互助保险行政强制色彩较浓,承保理赔各个环节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费用率也较低,这也是其开展业务的最大优势,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比拟。而且承保和查勘业务主要由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机构等渔业行政部门的人员兼职办理,将渔业保险与渔业安全监管只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体现渔业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而且由本身就具备事故调查、责任认定等行政职能的渔政渔监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查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查勘水平和理赔效率。从目前来看,互助保险模式在渔业保险业务中占优势地位。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渔业互保协会的作用,为渔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3.3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扩大业务空间

在正视互保协会在渔业保险经营中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加强与互保协会的合作。互保协会称可以在其没有涉及的险种上为保险公司提供查勘理赔上的帮助,为保险公司渔业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农业保险开展的经验,联合互保协会,引入水产技术专家在风险评价、费率精算、产品设计及理赔定损等关键环节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渔业保险管理和技术水平。

商业保险公司应将渔业保险的发展外延向海洋保险延伸,扩大渔船建造(船舶)险的规模,积极开展渔业加工企业企财险、产品责任险等涉渔险种,探索开发渔业码头综合险、渔业海洋油污责任险等新险种。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可以积极尝试在海水养殖保险上有所突破,从风险管理技术要求较低的水产品种如海带开始试点,循序渐进的开展海水养殖保险。学习借鉴大连獐子岛风力指数保险经验,探索开展渔业指数保险试点。

3.4完善渔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渔业互保协会风险共担机制,采取商业保险公司与渔业互保协会签署渔业保险合作协议的方式,按约定的共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促进商业保险机构平台优势与渔业互保组织行业优势的结合,从而有利于分散大灾风险、保证渔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生.山东渔业互助保险运营情况的调查[J].保险研究,2012,(6):49-57.

[2]王朝华.论我国渔业保险的发展机遇和方向[J].中国渔业经济,2009,(5):5-11.

[3]曾省存,刘飞,刘明波,吕瑞贤.中国渔业保险现状分析和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渔业经济,2011,(3):36-47.

[4]张聪,姜启军.我国渔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0,(3):477—479.

[5]万婕.我国渔业互助保险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6):18-22.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5

积极营造现代渔业发展政策环境

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建设,抓住机遇出台政策、增加投入,为渔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出台现代渔业扶持政策,提升海洋渔业战略地位。国发[2013]11号文件出台、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大政发〔2014〕12号),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现代渔业发展政策措施,对2017年前大连市现代渔业建设发展做出部署。提出到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0%,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年均增长12%;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40万吨;海水增养殖面积稳定在60万公顷。实施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市海洋渔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全市各区县建设现代渔业的积极性,带动了社会资本对海洋渔业的投资。二是明确现代渔业建设重点任务。为实现现代渔业强市目标,大连市结合地方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明确十大建设任务,即:大力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提升水产原良种保障水平,强化水产养殖标准化改造,加快捕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提升渔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公共投入。大连市政府加大了对海洋渔业的财政投入,在增加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斥资2亿元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在长海县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连因渔业而兴,渔业在大连奋进,2013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415.5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经济总产值837.7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7.6%;渔民人均收入2.4万元,增长14.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35倍,比农民人均收入高6283元。

大连市的做法启示大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是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做大做强渔业产业体系

大连市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渔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体系”,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底播增殖和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养殖模式,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近500万亩,建成了大规模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河豚增养殖基础设施;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4个。二是做强水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基地,现有13个渔业专业乡和8个渔业加工园区,3个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渔业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吨。培育4大类30家龙头企业,有19家被评为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3家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4家渔业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成立21家渔业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80%以上的渔户进入产业链。三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渔业。拥有部级休闲渔业基地5家,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渔家乐”遍及全市渔村、海岛。仅大连庄河鹭岛海洋休闲渔业基地一家企业,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等产业于一体,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7951万元。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渔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品牌、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

大连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发展渔业。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渔业,兴办外商投资渔业企业1000余家,与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贸易,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和劳务输出等项目合作。积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达到318艘,建成了设备先进的金枪鱼、鱿鱼钓船队。獐子岛集团以海珍品底播养殖和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渔业是大农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现代化渔业一定是国际化的渔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调结构、增实力、强管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效益好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另一方面要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水产品的出口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投向水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渔业。

不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大连市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针,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养护行动,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2008年至2013年,大连市累计投入资金22.2亿元,投放人工渔礁1569万立方米(空),改造海底面积41.3万亩;投入资金14232.58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87.51亿尾。大连市还制定实施《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到2017年,计划重点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处,年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万亩,年增殖放流地域性优质水产苗种30亿尾(头)。大连獐子岛集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海参、鲍鱼、贝类、鱼类等海珍品的底播增养殖,已建设20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水生态增养殖的典范。大连庄河富谷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1万亩,放养海参和真鲷、牙鲆等底栖鱼类,每年放养海参2000万头,鱼苗70万尾,采捕海参80-90万斤,商品鱼10-15万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二是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了三山岛、海洋岛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斑海豹部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三是强化监测和评估,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定期质量状况信息。建立涉海工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措施。四是加强渔政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非法捕捞,清理“绝户网”。大连市不断加强执法码头和补给基地、渔船检验等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进渔业执法人员进驻30座重点渔港。大连市渔业渔政部门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坚决查处“三无渔船”。同时,加强“绝户网”清理,庄河市渔政监督管理所对沿岸地区的蠓虾网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已经基本全部清除。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协调统一。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清理打击非法捕捞和“绝户网”,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不断加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大连市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安全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市县两级海水产品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察体系,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1家、市级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1家、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6家、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个。拟在2017年前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个,扩大渔业无公害产地覆盖面。二是坚持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建设。大连市拥有各等级渔港196座、各类渔船26639艘,为重点渔港和渔船配备自动识别避碰系统终端(aiS)5000套、救助信息终端(GpS)21500套。全市参加渔业互保渔民1.5万人次、渔船1100余艘。到2017年拟建设国家重点渔港3座,市重点渔港5座,维修改造中小渔港40座,基本形成大中小泊位相结合、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渔港防灾减灾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养殖渔业保险保障。大连市渔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在养殖保险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8月7日,獐子岛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开展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试点,当风力达到八级以上,即启动损失赔付。根据双方协议,2013-2014年,双方约定保费2000万,保额4亿元,实际人保全年简单赔付了2800万元。2014年8月,双方续签协议,约定保费3300万元,保额5亿元。2013年8月16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瓦房店启动海参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对506亩海参养殖因风暴、暴雨、高温、冻害和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6

关键词:生物资产生物特性价值评估

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评估行业提出了越来越具体和严格的要求,评估行业从一个只有二三十年发展期的新兴行业迅速成长壮大、日益细化,为不同领域、不同目的的评估需求制定准则和提供参考。生物资产作为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区分于其他非生命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特殊资产,正是由于生物资产的生物特性,使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区别于具有普遍规律可循的其余资产的价值评估。

生物资产的概念

我国学术界目前在生物资产的定义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文认为,生物资产的概念可从字面拆分为“生物”和“资产”两部分。生物,根据生物学的定义,指具有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资产在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中的定义为: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由此,生物资产应是涵盖“生物”、“资产”两者基本意义总和的物质资产。

生物特性对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

(一)生物资产具有生命性

具有生命是生物最本质的特征,是生物资产与其余所有类别的资产最明显并且最独特的区分,生物资产的生命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自然增值性。生物通过代谢得到生长,在此过程中,生物从大自然中获取营养成分,通过有序的酶促反应进行物质的积累转化,完成质量和数量的增长,实现生物资产的自然增殖。该过程是完全自发的,是亿万年形成的规律。人类为了促进该过程的进行,使用高效的化学产品(如肥料),甚至改良物种基因,使生物成长加速,性能优化,进而得到更多更好的生物产品,但这并未改变生物的自然增殖性。该特性使得生物资产价值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加,直到其成熟,价值达到最高点,然后随着生物的老化,价值开始逐渐降低直至为零。应荣枢(1998)对果园价值进行评估时,计算了果树生长价值的累积,将其作为果园最终价值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2.成长阶段性。生物的个体成长过程非常有规律,通常,人为将其笼统的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幼苗(崽)期、初成期、成熟期、老化期。将这种分段方式具体到不同生物品种上时,学者们根据待研究生物的阶段特点进行了更加专业的细分。如小麦一生经历营养生长、并进生长、生殖生长;奶牛的生长被划分为犊牛、育成牛、泌乳牛、干奶牛、围产牛五个阶段;森林由幼龄林开始,经历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直至死亡结束。生物在成长各阶段表征出各异的生命状态,作为资产具有不同的功用,在它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特征相匹配的评估方式。胡海川等(2012)研究了适用于各阶段奶牛价值的评估方式,对未成熟的奶牛选择复原重置成本法评估,成熟具有泌乳能力的奶牛采取收益法评估,淘汰奶牛作为肉用禽畜用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3.周期时效性。单个的生物体是有寿命限制的,而生物的繁衍使得一个物种能够世代续存。每一代生命的平均寿命被认为是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不间断的循环,直至该物种灭绝消失。生物的生命周期因物种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酿酒酵母120分钟进行一次分裂生殖,天然林地的育成周期则长达几十年甚至百年;我国海南岛小麦一年三熟,而东北小麦一年仅可熟一次。人们对生物资产的需求仅存在于其一个生命周期内的某一段时间内,例如,饲养奶牛是为了获取在它在产奶期的牛奶,种植果园是为了成熟期收获瓜果。所以,一类生物资产的最大价值因人类的需求具有周期性的时效。

4.个体差异性。生物体经过不断生长最终成熟,它的生长状况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内因指生物的控制基因,外因指生物成长过程的外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水肥状况等。在生物资产的最大价值时段内,每一生物个体的成长状况都不完全相同,即使对于同一片农田同一品种的成熟植株,或是同样饲料同批喂养的牲畜,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在进行生物资产评估时,不能像对待工厂产品一样进行简单的同一化处理,要充分考虑生物的个体差异性。但若对一项生物资产中的每一生物个体进行差异化分析评估,虽然最终汇总结果将会非常精确,却需要相当数额的评估人员和耗费大量时间,评估工作将变得非常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可对在相同外部环境下成长的生物资产采取抽样分析的方法简化评估工作,也能使评估结果相对准确。

(二)生物资产价值受双重外部环境影响

生物资产作为生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作为资产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中受不同外部因素的影响。

1.生物资产价值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在大自然中受当地气候条件、水文环境以及相关其他生物(如植物害虫等)影响较大。当风调雨顺、水肥充足且在生物成长过程中没有病虫侵害时,生物资产价值。反之,当受到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时,如恶劣的天气、火灾、洪水、干旱、虫灾等,生物资产都将大幅减产,价值受损。

2.生物资产价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会受到阶段性社会热门事件或者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生物资产也不例外,如中药材受追捧,田七等草药资产价值翻番;健康生活理念使粗粮身价大涨。欧洲疯牛病肆虐期间,所有牧场价值都受到重大冲击,不管该牧场是否感染疯牛病。其余资产受到社会事件影响时,可选择暂时放弃进入市场流通等方法避开风头,减少损失。而生物资产因为具有强的时效性,一旦影响事件发生在生物资产最优价值阶段,过后就会迅速贬值,相比于其他资产,损失较难挽回。

3.生物资产与周边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一种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与周边环境(非生物成分)及其他生物(生物成分)一起构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这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自身状况,还与它所在的生态系统整体价值有关。侯元兆等(2005)首次全面评估了我国森林资产价值,得出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的生态服务价值大于其立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追求狭义上生物资产的经济效益可能超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环境恶化,如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沙化。反之,周边环境的受污程度也会使以此为依托的生物资产发生相应贬值。陈刚(2002)评估了石油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不仅大量渔业资源在短期内死亡、中毒,长时间来看,也将影响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种群扩大。

4.生物资产的观赏娱乐性。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让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专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生物,如各种宠物、绿植花卉等,稀有、名贵的生物品种价格惊人,并且呈现连年高涨的走势。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逐步研究娱乐性生物资产的价值。陈明宝(2008)提出了休闲渔业的概念,分析了它的内涵和功能,剖析了它的价值构成,并详细阐述了休闲渔业价值的计算方法。

由生物资产的以上特性可以看出,生物资产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确切描述其特质的资产,它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左右,任何一种因素的不同,都将使最终的评估价值产生差异。生物的特性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各种性质间相互联系,对生物资产价值的影响也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以至于至今仍未有系统的、权威的关于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

对我国生物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生物资产评估行业目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很多细节上还不甚完善,本文着重于分析在生物资产价值评估过程中由于对生物特性认识较浅造成的不足,通过研究归类,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善:

(一)建立完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准则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该准则服务于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并对生物资产的计量和披露作了说明。该准则仅作为农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指导,忽视了娱乐性的生物资产,也未提及生物资产的生态价值评估,微生物、细菌等其他生物资产更不在列。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对现有生物资产的准则条款进行完善,包括对生物资产定义的重新说明(除动植物之外,酿酒使用的酵母菌、治疗疾病使用的细菌等微生物都应列在生物资产的定义之内);将娱乐性生物资产加入生物资产的分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补充生物资产生态价值的计量方式。

(二)在对生物资产的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影响

查阅有关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文献可发现,近几年来,学者们将研究侧重在生物资产计量和生物资产管理两大方面,仅有较少比例的研究考虑了生物资产的综合价值。在生物资产的特性中,生物资产处于周边生态环境中并对其产生影响。开发利用得当,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双丰收;反之,生态系统破坏的难以逆转将使人们自食恶果。由于生物资产的生态价值如此重要,所以在生物资产评估中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

(三)扩大生物资产的分支研究

生物资产是一个非常广泛、包容众多的概念,但目前我国在生物资产评估的研究上基本局限于森林资产、渔业资产、果园资产、奶牛资产等少数几种常用的农业生物资产上。对于具有观赏娱乐性的资产(如花卉、药材、宠物)、微生物资产(酿酒酵母等)、数量较少的自有生物资产(如自留地)等的价值研究较少,还有很多生物资产分支尚未被归类研究。

(四)建立专业的生物资产评估机构来规范市场

生物资产的特性要求评估人员在拥有评估知识之外,还要具有基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素养,能够识别生物的成长过程和状态,考量生物资产的生态影响,进而制定适当的评估方案。这对资产评估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应当建立专业的生物资产评估机构,培养一批专业的生物资产评估师,能够准确对生物资产进行划分、归类,不断完善生物资产的评估细则,对不同生物资产制定相应的评估措施,规范目前生物资产价值混乱的市场。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重要的森林资产的评估与保护,企业在买卖农牧场时对其价值的考量,人们开始认识到生物资产的价值。生物资产独有的生物特性使其价值评估比其他非生命资产的价值评估更具不确定性,评估人员只有基于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评估方式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如今,我国农牧场、林场、果园等都基本实现了集体化管理,科学技术也十分发达,管理者或评估者可对待评估生物资产建立数据库,随时跟踪生物成长状况,对各阶段生物特性进行实时分析,选择不同成长阶段相对应的评估方式。也可以根据数据库进行抽样分析,减少工作量,提高评估效率。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农、牧、林场建立起自己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全国数据进行联网分析,将会大大方便比对、分析各地不同生物资产的评估价值,得到更加合理的结果。这将是生物资产评估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

2.侯元兆,吴水荣.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与补偿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5(6)

3.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2006

4.应荣枢.果园资产评估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8,27(2)

5.王伟,许守澄.奶牛价值的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8(7)

6.胡海川,张心灵,范文娟.我国奶牛价值评估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7

海洋污损和溢油灾害

2000—2010年,浙江海域共记录到海洋污损事件504起,累计污染面积超过410km2(表2),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28900万元。引起海洋污损的主要原因为有陆源排污污染、养殖污染、农药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和溢油。如,2003年11月,台州市椒江、路桥两区沿海滩涂发生重大渔业污损事件,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大约为32.0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00多万元。海上溢油灾害主要是海上作业和航行过程中的溢油造成的海上污染灾害[4]。自2000年以来,浙江海域发生的溢油(含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累计51次,累计污染面积超过310km2(表3),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4000万元,溢油(含危险化学品泄漏)量累计超过2500t。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溢油灾害造成的海域污染面积、经济损失和溢油量绝对不止表3中列出的合计数值。因为2000年、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均有溢油事件发生,但污染面积缺失;同理,2000年、2009年和2010年溢油造成的经济损失和2010年的溢油量数据缺失;2006年,现代独立轮特大溢油事故造成近400t重油泄漏,舟山海域成灾面积约300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而表3中仅以1000万元计。浙江海域的溢油灾害主要发生在舟山—宁波海域,这与宁波—舟山港本身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宁波-舟山港拥有镇海、岙山、大榭、册子岛等四大25万吨级以上油码头和储备基地,年卸油能力8400万t,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海上交通枢纽。溢油灾害对浙江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7-20]:①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溢油事故产生的油膜覆盖大面积海域,造成海水严重缺氧,使大量藻类、鱼虾贝类和海鸟死亡,或使经济鱼、虾、贝类因富集石油烃而产生异味。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海上油膜阻断光合作用和“海-气”交换,从而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破坏海洋生态平衡。③海岸带严重受损。溢油抵岸,玷污海滩,不仅危害滩涂动植物资源,还将影响海洋水产养殖,造成海产品污染;而清除其污染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外,溢油污染还将对沿岸风景、红树林、滨海度假旅游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沿岸旅游业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

浙江沿海的主要入侵生物为互花米草。20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互花米草的消浪保堤保滩功能,浙江省开始在玉环县桐丽五门滩涂试种互花米草。2000年之前,互花米草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温州沿海,面积约392.1hm2[8]。2000年以后,互花米草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分布面积也随之增加,到2007年其面积已经扩大到4812hm2,主要分布于温岭、黄岩、苍南、平阳、瑞安、温州市区、西门岛、西沪港以及杭州湾南岸(三北浅滩)[9-12]。据资料统计,到2010年,互花米草在浙江沿海的分布面积已经扩大到6924hm2,主要分布于苍南、温州湾、乐清湾西门岛、台州湾、三门湾[13]、象山港和三北浅滩。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入侵性,对芦苇、滩涂底栖生物、养殖生物和红树林的生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能够与芦苇等本土植物争夺光照和营养物质,威胁当地的滩涂养殖和生态系统健康。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能够拦截随潮水而来的鱼虾贝类,潮水退落时,鱼虾贝类被拦截缺水死亡,从而威胁渔业生产,宁海市就有好几千公顷滩涂深受其害,每年损失超过5000万元[12]。至2010年,乐清湾西门岛上的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已经扩大到1705hm2,仍在不断入侵岛上有限的红树林,严重威胁红树林的生长。而互花米草的清除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难以根除。

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1浙江省已经实施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1)省、市、县三级海洋监测体系建设

浙江省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起步于2001年,至2007年,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基本具备实施全省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能力。至2010年,省、市、县三级监测机构已发展到26个,包括1个省级中心、5个市级中心(站)、20个县(市、区)级站。业务化任务监测已经覆盖全省近岸海域,监测预警报业务涵盖9大类21项,包括全省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性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赤潮监控区专项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涉海许可监督检测、专题监测、监测质量保证。此外,2008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出台了《2008—2015年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能力建设规划》,确定了全省海洋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省级机构为龙头、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

2)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态灾害防范措施

浙江省历来十分重视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态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从方案、预案的制定、监视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①方案、预案。制订了《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方案》《赤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②监视监测系统。监控范围由2002年建立赤潮监控区,至2008年扩大到全海域;监测手段从调查船、飞机到卫星遥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监测系统;建立赤潮志愿者队伍,至2008年受聘志愿者达三百余名;防污染专项行动,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实施船舶油污水排放口铅封。③宣传力度。省级赤潮灾害信息通报,市级赤潮灾害信息通报,县级赤潮监测简报、报告。

2今后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浙江省虽然在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灾害防范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在溢油、海洋污损和生物入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欠缺。浙江省又拥有宁波—舟山港这样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海上交通枢纽,一旦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浙江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今后的对策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策方面

加强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22];制定严格的陆源排污监督制度,加强部门联动,积极推进涉海环保协同监管;建立海洋生态灾害分级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客观、科学的分级评估标准;加快制定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规划,尽快制定海洋生态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规则;制定海岸带发展规划,加强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湿地和滩涂的生态环境保护。

2)技术方面

进一步加强现有海洋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赤潮灾害预警系统,建立重大海洋污损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提高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23];加强国际国内地区间监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海洋环境监测、观测信息共享;逐步开展生物入侵业务化监测,充分利用3S技术,及时监控海洋动态变化过程,逐步建立海洋生态灾害数据库,客观地评价海洋生态灾害;做好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8

一、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结症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后,政府会采取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惩罚。惩罚通常都重点立足于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却缺乏对受影响居民的损害补偿。即使居民获得了相应补偿,也因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而缺乏公平性,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我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付费”,污染的集体或个人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以金钱补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这导致了污染者缺乏责任意识,降低了污染补偿的效率,拖延了救济时间,使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的现状,发现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污染损害评估标准不明确,公平性缺失。工业废水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追究污染责任者所应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工业废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一方面,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使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浒苔等很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污染物也间接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沿海居民越来越重视滩涂养殖,从以前的养鱼、虾、蟹到养殖更具有经济价值、具有观赏性的水生动植物。这些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也给一部分人创造了就业机会。①然而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切断了部分以海产养殖为生的居民的物质来源,对居民产生影响。由于工业废水污染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损害无法直接衡量,导致了工业废水污染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各地的补偿规定不统一,缺乏公平性。

第二,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成效。政府在污染损害补偿工作中属于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即环保、海事、渔业等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对各自负责的水域进行分工管理。根据规定,各地环境保护局定期汇报污染排放情况,同时,中国环境总站也每年至少两次报污染源排放情况,每年应不少于两次,以便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并受害居民的损失。该规定使政府定期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并方便查看整改效果。但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频率极低,并未按照规定报告,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海洋污染的重视程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强,且监测结果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官员私吞补偿款的现象日益增多,本应获得补偿款的居民无法得到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可见,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政府部门忽略了本应承担的监管失责的责任,忽略了作为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主要污染责任者都执行“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使排污者产生错误的意识,认为排污是应享有的权利,付费就是承担的责任。因此,排污者并没有关注污染后对国家和社会的补偿问题,在排污时无所顾忌,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而政府在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时注重强调减少排污,并没有强调造成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在整个损害补偿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在海洋污染损害追究责任时,排污者相互推诿。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潜伏性强,周期长,“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使得海洋环境问题出现时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对主要责任者进行处罚。

第三,污染处罚力度小,影响补偿进程。我国先后通过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都对海洋污染防治进行了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或单位应缴纳罚款,这虽然使得环境污染补偿有法可循,但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忽略了责任者若并未按规定缴纳罚款,相关责任人是否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问题。此外,《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补偿的相关规定,其中并非所有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都应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漏洞,通过私人方式用远低于法律规定的赔偿金额补偿当地居民,逃避相关环境主管部门的问责。②大部分的法律或规定仅明确了原则性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但却缺少具体的赔偿措施,法律或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措施较为模糊,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罚过轻。海洋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多数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害仅通过缴纳罚金即可免责,罚金的数额远不能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只有造成严重损害的,才予以刑事处罚,使得补偿缺乏强制性。

二、解决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工业废水污染使居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也使我国在补偿问题上陷入困境,除了在法制方面的滞后外,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环境的环保观念,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笔者认为,针对现阶段我国在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于法律、政府监管等几方面。在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方面,我国政府的基本应对措施已初步成型,但在保障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政府应真正做到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同时认清自己是间接责任者,做好污染损害的补偿问题,保障沿海居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致力于探究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机制,重点探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发现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完善海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着力于解决我国海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的问题。

(一)建立对工业废水污染的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污染影响评价制度,首先应明确评估主体,可以是当地的环保局或政府委托的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其次应确定评估对象,重点评估对象主要包括渔场、自然保护区、海滨游乐园、养殖区等;最后要确定评估依据以及评估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可包括生物资源损害、主要污染面积等方面,评估依据应以并以污染物的浓度增量为准。另外,也应充分利用学校以及有相关技术的社会团体或组织等进行污染检测,最后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明确主要排污者的责任条款。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不易评估,且缺乏严格的标准,因此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部分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细化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估制度。如山东省颁布了以损失数量为标准的补偿措施,即对本辖区海洋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不足1000万元的,应由设区的财政部门直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赔偿要求;造成1000公顷损失的,需缴纳2亿元补偿费。此类规定较为详细,标准明确,使补偿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监督管理力度工业废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污染者的直接责任,也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间接责任。在保证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政监督,确保补偿真正落到实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不仅取决于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发挥其经济职能和文化、社会职能的同时,也是社会运行的监管者。在社会危机发生的同时,既要发挥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要负责事件的预防,在污染补偿方面最能体现政府的监管预防职能。政府应明确定位,不仅要做好污染的预防、监管工作,还应意识到作为间接责任者的定位。政府作为监督者和管理者,应发挥好作用,防止海洋污染事件的扩展,以免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利益受损。为了确保补偿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也要加强外部监督。政府应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很少,且大都进行公益服务,缺乏政策倡导型的组织。而大部分群众所熟知的组织,如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等,都是半官方社会组织,具有政府背景。由此可见,我国缺少能够真正站在公众立场上表达意愿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应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决策的过程中接纳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并鼓励其在污染赔偿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做好指导工作。我国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处理办法是“先污染,后付费”模式,即当排污违反法律规定时,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罚款处罚。这种处罚方式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才采取措施,罚款的金额远不能弥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补偿也不到位。因此,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形成一种新型的模式———先付费后污染,也可称为“优先赔付”。在“优先赔付”的前提下,污染者先向政府缴纳排污的费用,获得政府颁发的排污许可证,其中明确规定排污的限度,并派遣专业人员监督,当排污达到限度是时则不再允许其继续排污。排污者事先缴纳的费用则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金,作为政府清理污染的费用以及利益相关居民的补偿。这种“优先赔付”的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污染损害,保护海洋环境,也能对受到污染损害的居民提供补偿。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9

关键词水产品;镉;危害;安全评估;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5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326-02

SecurityassessmentofmetalCadmiumpollutioninaquaticproducts

wanGweiLiUGuo-qing

(Dongguanentry-exitinspectionandQuarantineBureau,DongguanGuangdong523072)

abstractthemetalcadmiumharmtothebodywasbrieflyintroducedinthispaper,throughthesecurityassessmentofaquaticproductsinZhejiang,FujianandGuangdongthreeprovinces,themethodofdeterminationandremovalofcadmiuminaquaticproductswasexpatiatedandcountermeasuresandadvicesaboutcadmiumpollutionofaquaticproductswereproposed.

Keywordsaquaticproducts;cadmium;harm;securityassessment;status;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水产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平衡性好、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正因如此,水产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水产品的外贸出口、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发展,水质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超标是尤为突出的部分,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尤其是镉属于剧毒物质,对人体各系统、脏器都有毒性作用。浙江、福建、广东3个省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及进出口贸易地区,通过对上述3个省水产品中镉污染安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其检测与去除方法,提出了如何防范水产品镉污染问题的对策。

1重金属镉对人体的危害

镉是剧毒元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十分巨大,急性镉中毒通常经10~20min后,即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伴有眩晕大汗虚脱上肢感觉迟钝,甚至出现抽搐休克。

慢性镉中毒可以通过食物水和空气而进入人体内蓄积下来。吸入含镉气体可致呼吸道症状,经口摄入镉可致肝肾症状。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体内积聚过量的镉而损坏肾小管功能,造成体内蛋白质从尿中流失,久而久之形成软骨症和自发性骨折。长期饮用含镉离子的水,镉离子就会沉积在骨骼中,阻止钙离子的吸收,导致人体钙离子大量流失,引起骨质疏松、骨折、骨痛、骨骼病变。动物试验和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镉还可使温血动物和人的染色体发生畸变。镉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主要致前列腺癌),也经动物试验得到证实,但尚未得到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的证实。摄入硫酸镉20mg就可以造成死亡。

2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我国各海域江河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海域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1],而且已经影响到水体的质量。我国水产品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水产品产地集中程度高,且多数集中在海洋大省。下面就将从浙江、福建、广东3个省,分别简述其区域内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并按行业标准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规定:镉含量(以Cd计)软体动物≤1.0mg/kg,甲壳类≤0.5mg/kg,鱼类≤0.1mg/kg,按GB2762-2005中鱼类镉的限量为0.1mg/kg,按GB2733-2005中规定,鱼类镉的限量≤0.1mg/kg进行评估。

2.1浙江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张永志等[2]对浙江省主要城市市场中的水产品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研究,所取样的水产品品种为:鳊鱼、大黄鱼、冻虾仁、南美白对虾、河蟹、黑鱼、黄鳝、鲫鱼、甲鱼、青蟹、梭子蟹、沼虾,按GB/t5009.45-1996水产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样品的消解,重金属镉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测定,结果镉含量较高的种类为:梭子蟹、青蟹、河蟹、大黄鱼、冻虾仁等,其中梭子蟹超过了行业标准nY5073-2001的限量要求。

2.2福建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陆秋艳等[3]对福建省水产品中镉蓄积量进行检测,在莆田、泉州、厦门、连江等9个地区的集贸市场及养殖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水产品,将所采集的样品分为:甲壳类、鱼类、贝类和软体类4类。所采集的水产品中,鱼类取背部肌肉,虾类取虾仁,蟹类及贝类取可食部分,样品消化采用微波消解法,重金属镉的分析采用agilent75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按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评估,结果甲壳类和贝类的超标率分别为16.70%和24.55%,鱼类和软体类符合标准,未超标。

2.3广东省水产品中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王许诺等[4]对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在广东沿海的柘林湾、深澳白沙湾、长沙湾、大湾4个贝类养殖海域进行采样,样品采集后现场用海水冲洗干净,若壳上有附着物,用硬毛刷去除,然后切开闭壳肌清除体内杂物,用有机塑料板取出所有软组织和体液,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按《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GB/t5009.15-2003),采用日立2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调查结果的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5]衡量,调查样品都符合要求。

牛显春等[6]对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食用水产品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在茂名水东港口养殖区布设4个点进行采样,所采的样分别为甲壳类、鱼类和软体类3个大类。结果与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简称“限量标准”)进行对比,其比值(即质量指数)>1的,视为超标。结果水东港及其近岸海水中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

黄长江等[7]对湛江港海域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进行评价,在南三岛与东海岛之间海域向鱼排养殖区及潮间带赶海渔民购得新鲜活体墨吉对虾(penaeusmerguiensis)、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杂色蛤(Venerupisvariegata)、长蛸(octopusvariabilis)、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红笛鲷(Lutjanussanguineus)和尖吻鲈(Latescalcarrifer)等。样品甲壳类、双壳类、头足类和鱼类等共7个品种,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分析,调查结果表示湛江港海产品中镉的污染程度加重趋势非常明显。同时,湛江港鱼虾类组织内镉含量也明显高于国内其他海域,其污染形势比较严重,其中口虾蛄肌肉镉含量已接近严重污染水平。

3水产品中镉的检测与去除方法

水产品中镉的检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t5009.16-2003)执行。水产养殖中为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生产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户应挑选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场地建设养殖场。建场时,必须预留10%~15%面积的池塘作为水质净化储水池。若检测到进入储水池的水体受重金属污染,应及时进行处理,经处理的池水才能通过渠(管)道放入养殖池塘。处理方法如下。

3.1药物处理

采用eDta对水体进行处理。此种方法对水体中重金属的消除较彻底,但成本较大,一般多用于鱼苗的孵化育种和科研中。

3.2生物吸附

有些水生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和蓄积的作用。如刚毛藻对含汞废水的忍耐度较大,并可吸附蓄积去除水中的汞。因此,可利用这些生物净化水体。

3.3淤泥吸附

混浊的淤泥能吸附水体中大量的重金属,淤泥沉淀后可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其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一是用水底增氧机。其管道都安装在塘底,可泛起塘底表面的淤泥,消除水底中的有害氨氮和硫化物,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二是出鱼后降低鱼塘的水位至60~80cm,把增氧机全开,可泛盖塘底表面的淤泥,然后立刻进水,这样利用浊水中淤泥的吸附作用可降低水中重金属的含量。三是用黄泥开浆全池泼洒,用黄泥375~600kg/hm2,同样利用其吸附作用以降低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4水产品镉污染问题的对策

要降低水产养殖中的重金属污染,最好的办法是从根源上着手,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近几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各级渔业行业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水产品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的措施主要针对渔药、饲料等投入品,而对重金属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有力措施也少。

4.1防止渔业水域污染,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治理工业“三废”,消除其对渔业水域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有关工矿企业要积极改革工艺。受污染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渔场周围3km范围禁止建设严重污染企业[8]。减少重金属镉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大力治理水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江、河、湖泊中重金属镉的含量。

4.2加大对水产养殖的用药管理和专项整治

建立水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加强对剧毒农药生产、使用的管理,积极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以减少水产品中的重金属镉的残留量。积极开展水产品重金属镉的污染和残留的检测工作,严格执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重金属镉限量的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或经销商坚决予以关闭和取缔。

4.3全面调查养殖区域重金属镉污染情况,做好养殖区域布局规划与调整

定期监测江河水质,建立预警制度,及时向全社会监测结果,以指导养殖生产。支持研究与推广养殖新模式,大力发展可持续渔业即绿色水产品,以应对水产养殖中重金属镉的污染。

4.4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

各部门应明确分工、协同共管,渔业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与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工商行政、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从而形成监管合力,保证水产品安全。

5参考文献

[1]周怀东,彭文启.水环境与水环境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永志,王钢军.浙江省主要城市市场中的水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6):56-59.

[3]陆秋艳,吕华东,邱秀玉,等.福建省水产品中铅镉铬蓄积量检测[J].调查研究与分析,2009(1):1.

[4]王许诺,王增焕,林钦,等.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J].南方水产,2008,4(6):83-8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073-2006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6.

[6]牛显春,周建敏,熊德琴,等.水东港及其近岸海域食用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及无公害评价[J].广西科学,2007,14(3):299-302.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篇10

第一条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水域、滩涂和国家规定由本省实施渔业监督管理的水域从事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以及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措施,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渔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渔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渔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立渔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水生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渔业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对下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协助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管理工作。

第七条本省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跨市、县的或者两个以上市、县共同生产作业的渔业水域、滩涂,由共同的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或者由共同的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的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第八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章养殖管理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对水域、滩涂利用的统一规划,会同交通、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海事等有关部门,制定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防洪、防风等规划相衔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商品鱼生产基地和城市郊区重要养殖水域的保护,划定养殖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水域、滩涂养殖容量的调查评估,根据养殖区域的自然承载力,确定养殖容量并实施监控和管理。

第十一条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域、滩涂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承包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后,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领取养殖证,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注册登记后,发给养殖证。养殖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需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从事养殖的单位和个人需持有养殖证方可申请水产品原产地证书、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资格等。

第十二条核发养殖证应当符合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规划和区域养殖容量要求,并优先安排以下当地渔业生产者:(一)养殖水域、滩涂毗邻所在村、乡(镇)的;(二)因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捕捞业转产从事养殖业的;(三)因养殖规划调整另行安排养殖场所的。

第十三条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

第*条从事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按照养殖证许可使用的范围进行生产;(二)合理使用渔药、饵料、饲料、添加剂,并做好使用记录,不得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渔药、饲料、饵料、添加剂等;(三)不得向养殖水域倾倒生产、生活垃圾;(四)及时合理处置被污染或者含病原体的水体和病死养殖生物,防止病害传播;(五)防止对水域生态系统有危害的养殖品种逃逸。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并加强监督管理。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并协助做好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养殖的水域环境、水质状况、水生生物毒性和疫情等的监控,并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养殖品种和方式予以限制。养殖水域环境遭到污染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或者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暂时关闭养殖区域。

第三章水产苗种管理

第十七条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生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从事生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后三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对不予许可的,必须书面说明理由。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应用良种良法,按照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进行生产,建立生产和技术档案。生产和销售的水产苗种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销售的水产苗种应当附有质量合格证。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产苗种质量的监督管理。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产和销售单位进行苗种质量检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生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应对辖区内水产品批发市场、水族馆等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经批准拥有高危水生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进口、出口水产苗种、亲体以及从境外引进水生生物物种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从境外引进的水产苗种、亲体及其他水生生物物种,必须在指定的场所养殖、孵化,需转售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产苗种进口、出口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四章捕捞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发展远洋捕捞业,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合理安排近海捕捞,严格控制沿岸渔场和江河的捕捞强度。

第二十三条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毗邻海域捕捞限额的分配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国家和省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他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相关市人民政府确定或协商确定。捕捞限额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船网工具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功率。新造、改造、进口、购置渔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船网工具控制指标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从事捕捞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申领渔业捕捞许可证。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以及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的渔区或者公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其他作业捕捞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第二十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方可发给捕捞许可证:(一)有渔业船舶检验证书;(二)有渔业船舶登记证书;(三)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的捕捞许可证,应当与上级下达的捕捞限额指标相适应。

第二十七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休渔期、禁渔区等保护渔业资源的规定和渔船作业规范;不得在航道、锚地设置碍航渔具;禁止在渔业水域倾倒、遗弃副渔获物、渔具。大中型捕捞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按规定使用船位监控装置。未经批准,不得进入他国管辖水域作业。

第二十八条因养殖、科学研究及其他特殊需要在特定的渔场、渔汛、使用特殊方法捕捞,或者捕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定置作业、采捕小贝类作业以及潜捕作业,不得跨县生产。确需跨县生产的,必须向渔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条渔业船舶所有人应当为其水上作业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开展海上自救互救和船东互保业务。

第五章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样性,对稀有、濒危、珍贵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原生地实行重点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进行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加强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以及人工鱼礁区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人工增殖放流的监督管理。在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应当进行科学评估。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和人工鱼礁礁体以及礁区的保护管理。人工鱼礁的建设实行规划论证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单位和个人可以投资兴建准生态型、开放型人工鱼礁。

第三*条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的渔获物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

第三十五条在鱼、虾、蟹等经济水生动物产卵场和洄游通道建闸、筑坝等建设项目及水下开采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渔业环境监测站,纳入全省环境监测网络。其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依据。在鱼、虾、蟹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养殖场等重要渔业水体不得新建排污口,已建排污口的应限期治理或搬迁。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水工建设、疏航、勘探、爆破、兴建锚地、排污、倾废等不得损害渔业资源。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支持从事捕捞业的渔民和渔业生产经营组织从事水产养殖、休闲渔业或者其他职业,对统一规划转产转业的渔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以适当补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辖区内渔业水域和渔业资源状况划定游钓等休闲渔业区。从事休闲渔业的船舶必须符合相应的安全适航标准,并经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检验登记。未经检验登记的,不得从事休闲渔业经营活动。休闲渔业船舶安全适航标准及休闲渔业安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未依法领取养殖证或者超越养殖证许可使用的范围进行生产的,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妨碍航运、行洪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渔药、饵料、饲料、添加剂,向养殖水域投放生产、生活垃圾,以及不合理处理被污染或者含病原体的水体和病死养殖生物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销售的水产苗种、亲体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以及未经批准擅自从境外引进水生生物物种的,进口的苗种、亲体未在指定场所养殖孵化或者未经批准转售的,没收非法引进的水生物种、苗种、亲体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捕捞作业规范,在渔业水域倾倒、遗弃副渔获物、渔具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未按规定填写渔捞日志或者未按规定使用船位监控装置的,责令改正。

第四十三条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的,使用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渔具,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没收渔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因水工建设、疏航、勘探、爆破、兴建锚地、排污、倾废等破坏渔业资源,造成损失的,致害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