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篇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篇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02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1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电力系统应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电量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能源;(二)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要不断提高单位电力的产出,降低单位产值电耗,努力开展节能工作,采用节能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电力资源节约相统一;(三)电力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能充分反映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电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电力与经济一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动态性原则。经济、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指标建立时,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3、简明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容简单、准确、明了、具有代表性,经过加上处理后,能将问题清楚地反映出来;4、可比性原则。为了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以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料具有延续性和可比性。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含义。1、目标层。目标层是整个体系的最高目标,即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2、指标层。在目标层下共设立了四个指标:(1)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电耗,是指实现单位产值的平均电力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单位产值电耗=电力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它可用来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值及其用电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地淘汰一些耗能高的旧设备,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过程,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发展节能技术,降低了单位产值的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耗;而生产的电气化水平日益提高,则使产值单耗提高,加之价格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产值单耗不断变化着。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产值电耗相对较高。它的倒数一单位电力gdp产出,是消耗单位电能所生产的产值,用公式表示即:单位电力gdp产出=国内生产总值/总用电量。它反映了我国电力电能的利用效果,是衡量电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单位电力gdp产出越高,表明该国电能利用的效率越高。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得到我国电力的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2)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是电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即: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了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宏观性指标,它的意义是取得单位国民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电力生产及消费的相对增长幅度。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弹性系数小于1,则情况相反。电力弹性系数可分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电力弹性系数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用电特性变化的作用。主要受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值单耗变化和居民用电水平提高的影响。

三、我国电力发展前景及战略性建议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前景。根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可以看出电力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优化和调整电力结构、实现电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和有利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导致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电力需求增幅是平稳的。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由以前重视数量扩展转到提高数量和效率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也决定了电力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议。1、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认清只有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电力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树立电力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电力部门自身发展,忽略与其他部门联系的状况。应将电力工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的大环境中,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与电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使电力工业的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2、市场机制可以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形成,而要靠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依靠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转贴于

远景规划、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规划,制定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等);3、针对电力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低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彻底改变电力过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局面,要不断大力发展电力工业,要优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用电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供应基本充足地区的负荷预测工作,为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4、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推进全国联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加快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建设一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质量,降低农村电价,从而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针对目前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有调峰能力的电厂,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改造现有机组增加调峰能力;另一方面,实行需求侧管理(dsm),鼓励需求侧用户采用各种有效的节电技术和负荷调节措施,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发电成本,减少电力和负荷需求,改善负荷特性,取得明显的节电经济和环境效益。实际上,实施dsm使电力公司和用户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双赢;5、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调整电价结构,制定合理电价水平。电力企业要运用价格杠杆对市场作出灵敏反应,建立灵活的电价机制,对某些电费支出占成本比例很大的客户可以实行分段折扣销售;将峰谷、腰电价,丰、枯电价拉开合理的档距,向用户让渡一定的价值,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要取消不合理的价外加价,刺激用户用电;农村电价要和城市实行“同网同价”;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也应制订鼓励措施,对于超过一定数量给予优惠政策;6、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现代电力企业制度,提高电力企业管水平,建立一支懂得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2

关键词:电力需求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体现了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

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高,电力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电力需求导向下,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电力企业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可以说电力经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规模经济。

电力经营的垄断特性明显。在一个省级的区域内,电力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企业——省电力公司,从事着覆盖省域的电力销售;该企业销售的商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企业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形成电力经营垄断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特许省电力公司专营该区域内电力;规模经济和资金密集而形成的自然垄断。

电力是一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能源,在现代社会里它是公共产品,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弹性与其他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从价格弹性特征看,电力作为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动力,富有弹性:当电力价格变化时,引起电力需求量变动比较大;电力价格升高时,大多数居民将减少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电力价格下调时,大多数居民将增加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以电为动力的工业完全无弹性。不论电力价格变动与否它们的生产线不会因电力价格的变动而停止或新增,因此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都会相对固定不变。

四、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张相协调的措施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深远的。为此,针对我国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促使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及措施,保障电力安全与供应。从供应端来看,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电力的“先行”作用,贯彻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进行电力建设的长远规划,打破电力短缺的周期性。要保持对电力工业的持续适量投入,加大和完善电网,改善电网传输效率,提高电网的可靠性,这是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从需求侧来看,要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进行电力建设的同时,必须将能源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集约发展置于同打破电力“瓶颈”同等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较低的电

力和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1.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重点发展水电,不断改善水电电源结构,同时做好水电河流规划和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保持必要的前期储备。适当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逐步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快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继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适量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适当发展核电。

2.优化布局,促进西电东送。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的布局,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加快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开发进度的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提供市场空间。西电东送既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对电力工业实现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力争在部分电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的机制,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跨越,提高科技在电力行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4.大力推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力消费,降低高峰电力需求。缺电时需求侧管理可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需求侧管理可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实施需求侧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必须加大需求侧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之在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在宏观上把握住电力发展的基准限,而不受当年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底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由此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电力需求仍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电力工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做好电源和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积极应对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与电力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民经济;经济增长。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缓解了传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连年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实现,消耗大量资源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以煤炭为例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最保守计算,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将直逼30亿吨标准煤,这是难以想象并且很有难度的。这些煤炭燃烧消耗之后产生的生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状态一直进行下去而得不到改善,那么中国经济将面临资源严重紧缺甚至枯竭的风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巨大压力。

电子商务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在资源配置方面,电子商务有着传统产业无法替代的优势。

电子商务大大提高市场效率,通过利益杠杆优化资源分配资源配置将趋向最优状态。电子商务降低了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轻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到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互联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得到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将会取得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着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产出、保护环境的集约型方式转变。电子商务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电子商务为中国企业创造发展机遇。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如今的时代是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若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提高交易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商品成本来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运用将给为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电子商务突破行业和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网上交易,大幅度扩大了交易范围。通过互联网传递和储存,企业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对电子商务发展也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电子商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和购买成本。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供货厂和消费者提供一个直接交易平台,大大缩短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距离,从而企业可以降低库存甚至以零库存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了库存成本。另外,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销售询价、报价和确定存货等活动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电子商务使得供货商和消费者及时获得对方的最新数据。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市场上的各种需求信息,解决传统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息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从而为顾客提供所更好的商品或者服务。

二、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被公认为能衡量测试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本文根据支出法来对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总额。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用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因素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产品,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网上购物,增加消费支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计算机、互联网、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刺激消费。电子商务高效便捷、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极大地吸引了商家与消费者,双方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网店规模将逐渐增加,消费者也更多地传统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转向网上交易,从而促进了消费和流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引起相关电子产品的消费大大增加,促进计算机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

2、投资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方式,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库房、存货、物流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电子商务将促进网络广告的发展,激发了企业对广告的投资需求。从现实来看,电子商务可以扩大资金来源、支撑体系建设。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电子商务利用其优势,成为企业度过经济寒冬的重要选择。因此,投资机构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3、政府购买对经济的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政府采购也相应会增加。这些配套服务需求的增长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对网络数据安全性、企业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有严格的要求,政府也会增加相关采购支出来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4、净出口对经济的作用。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民经济;经济增长。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缓解了传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连年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实现,消耗大量资源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以煤炭为例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最保守计算,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将直逼30亿吨标准煤,这是难以想象并且很有难度的。这些煤炭燃烧消耗之后产生的生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这种状态一直进行下去而得不到改善,那么中国经济将面临资源严重紧缺甚至枯竭的风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巨大压力。

电子商务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在资源配置方面,电子商务有着传统产业无法替代的优势。

电子商务大大提高市场效率,通过利益杠杆优化资源分配资源配置将趋向最优状态。电子商务降低了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轻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到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互联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得到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将会取得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着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产出、保护环境的集约型方式转变。电子商务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电子商务为中国企业创造发展机遇。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如今的时代是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若要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提高交易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商品成本来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运用将给为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电子商务突破行业和产品物理特性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网上交易,大幅度扩大了交易范围。通过互联网传递和储存,企业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对电子商务发展也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电子商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和购买成本。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供货厂和消费者提供一个直接交易平台,大大缩短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距离,从而企业可以降低库存甚至以零库存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了库存成本。另外,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销售询价、报价和确定存货等活动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电子商务使得供货商和消费者及时获得对方的最新数据。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市场上的各种需求信息,解决传统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息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从而为顾客提供所更好的商品或者服务。

二、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被公认为能衡量测试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本文根据支出法来对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总额。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用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因素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1、消费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产品,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网上购物,增加消费支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计算机、互联网、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刺激消费。电子商务高效便捷、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极大地吸引了商家与消费者,双方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网店规模将逐渐增加,消费者也更多地传统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转向网上交易,从而促进了消费和流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引起相关电子产品的消费大大增加,促进计算机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

2、投资对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方式,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库房、存货、物流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电子商务将促进网络广告的发展,激发了企业对广告的投资需求。从现实来看,电子商务可以扩大资金来源、支撑体系建设。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电子商务利用其优势,成为企业度过经济寒冬的重要选择。因此,投资机构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3、政府购买对经济的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政府采购也相应会增加。这些配套服务需求的增长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对网络数据安全性、企业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有严格的要求,政府也会增加相关采购支出来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5

论文摘要:水库大坝等水利枢纽工程、水力发电、跨流域调水工程等除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外主要体现是巨大的社会效益,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电“永不衰竭”的清洁能源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血液,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首要是防洪减灾保护生命安全,开发水力发电是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最重要措施,农田灌溉、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及饮水安全、黄金航道、河流生态健康、维持可持续发展与修复环境的南水北调、同时也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与优美风景区。总之,水利工程体系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现在与将来一定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无法估量的社会公益性是第一位的也将是永恒的。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力发电;绿色可再生能源;公益性工程水利枢纽工程通常是水利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枢纽按承担任务的不同,可分为防洪枢纽、灌溉(或供水)枢纽、水力发电枢纽和航运枢纽等。多数水利枢纽承担多项任务,称为综合性水利枢纽。水利工程就是水的利用与水害防止的工程,包括灌溉、防洪、排泄、蓄洪、航运等。水利(力)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广泛性公益性、投资规模大、项目类型多等特点。开发水利、水电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电“永不衰竭”的清洁能源是经济发展血液的一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体系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现在与将来一定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无法估量的社会公益性是第一位也将是永恒的。1.防洪减灾保护人的生命权是第一位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是造成的人类生命灾害是首位的,其次旱灾,强风暴台风、地震和海啸等。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伟大摇篮,历史上黄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多沙、悬河、善淤、善徙、善决。特别是下游,洪水决溢十分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水利兴利除害,保障工农业的发展与饮水安全我国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灌溉,水利工程保证着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利对支撑和保障粮食增产的作用更加突出,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水利基础保障能力显着增强,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中国现在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我国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13年底,国家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3.水力发电是最大的绿色可再生能源3.1大力发展水能资源利用在全球能源供应短缺与国内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水电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水电是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优先发展水电。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经济开发利用率仅为26%。水电开发现状和能源结构以及能源需求,大力发展水电既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3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增长110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目前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此外,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从1952年到2008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95%下降到68.7%。水电、核电、风电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全国水电装机达到1.7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6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轨经济;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00-00

1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1政府服务的缺位

许多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长期以来就是经济建设型的强势政府,其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投资和建设的兴趣远远大于提供社会服务的兴趣,使许多基本的公共品严重短缺及基础服务的缺位。

1.2政府行为的越位

越位是指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过多,它强化了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以法治理念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

1.3政府角色的错位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管理目标和存在依据是从宏观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提供公共事务服务和公共物品,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利益集团行为发生了“错位”。一些地区的政府变成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准赢利性组织,行为高度趋利化。比如,某些转轨国家治理质量,受到政府官员利用“贪婪的黑手”竭力过分设立规制以攫取受贿的收入的危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统治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手段。政府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要求,政府要切实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以服务社会的态度从事社会管理。

2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

2.1建立明晰和有约束力的产权制度及有效的金融制度

以关系型融资为例,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受到东亚发展经验的启发,引入了政策设定的相机性租金的概念。他们认为政府有能力控制存款利率,使之低于竞争性利率的水平,实际利率仍能保持正数。他们将这样的政府行为称为“金融约束”。金融约束只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租金的实现取决于银行动员存款的竞争力。如果居民的储蓄倾向对利率不敏感,且居民在银行的推动下更多以存款的形式而不是非生产性形式持有其资产,那么金融深化就可以实现,价格扭曲造成的福利损失也可降到最小。

2.2维持法律和秩序,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公平是一个有力量的政治观点,管制的目的有时候就是为了达到平等。政府能力的增强是市场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对不断出现的市场经济交易争议的性质进行裁决,这意味着,政府的责任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需要政府能够确立和实施“游戏规则”,促进广泛同意的社会目标的实现,为公共部门的活动筹集资金,生产性地使用政府收入,保证合同的执行,保护产权、生产公共物品。

2.3与民间机构相互合作,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抑制市场失灵

维托•坦茨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为了行使其职能,需要一些发育良好的、由称职的个人管理并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所引导的机构。市场增进论认为,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培育民间部门的协调秩序,而不是替代民间部门,政府的职能应是协助民间部门的制度发展。

3以电信行业为例说明政府职能转变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电信行业是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大量的沉淀成本和成本弱增性等特点。1980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按照基础电信协议的要求,对本国的电信管制机构进行了重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制机构。通过各国电信管制机构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电信部门管制改革方面,引入私有化和成功的规制政策,从而鼓励私人投资和有效的运作,给这些国家的电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好处。这些国家从规制体系和效率着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价格控制,有力地剌激创新和技术效率。

通过观察和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及阿根廷对电信行业管制的改革,可以看出,这几国的改革围绕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这四国都放松了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允许更多的电信运营商进入电信行业,从而形成竞争的局面;其次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进行产权改革,除美国改革前其电信企业已经是民营性质外,其他几国都进行了民营化的改革。再次,为了解决管制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在具体的管制方法上更多地使用了激励性管制,如在价格管制上,从价格认可制改成了价格上限认可制;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电信业的开放程度也在F不断扩大,尤其是1997年《电信基础协议》签定以后,各国纷纷开放自己的电信市场,使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4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

4.1转变政府观念,重新确立政府的职能范围

政府的自利行为和自利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与政府自利性约束机制的缺失有直接联系。约束政府自利性,首先要约束政府公共权力的范围,即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又被称为是“无限”政府,政府被赋予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政府权力没有边界。其结果是不仅出现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出现了许多的权力寻租和官员腐败现象。

4.2完善政府自利性约束机制

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设置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在追求集体目标上,政府对改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当这种能力良好发挥时,该国经济便蒸蒸日上。若情况相反,则发展便会止步不前。”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的不规范为政府的自利行为提供了大量的生存空间。重构政府经济职能,就是要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要严格限制,以减少权力寻租,约束政府自利性的生存空间。

4.3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自利性的约束机制

政府的社会职能在政府职能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治安、人口、环境、保险福利、公共服务等等。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政社不分,政府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约束政府自利行为,主旨就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范围、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向新型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转变。

总之,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转型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政府的主要职能也要随之有所改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也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7

一、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例:构成当今世界一次能源主体的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特殊的当期和长期资源开发成本。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2.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根据英国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年报的研究结果,可见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调查,石油仅够开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59年;煤炭相对较丰富,也只能开采239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勘探化石燃料资源地域的不断扩大,储量将会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资源;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储量按91年的开采速度还可开采23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便是石油纯进口国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能源资源并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付能源需求的状态之中,因此: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问题是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并存。二方面,极为短缺的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开发便可以长期发挥效能,甚至永远使用的清洁能源资源——水能的开发利用却不到10%。而在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中,却有相当数量是用来发电的。由此可见,产业经济政策如何使我国短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决策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都是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七五”计划末“八五”计划初,全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全国都面临缺电的紧张局面,到处是一片拉闸限电的场面。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门便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办电。从此,我国的电力建设便硝烟四起,各种电力建设方式一哄而上,这种混乱局面为决策加大了风险。例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开发条件较差,输送困难以外,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决策的风险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斥巨资建设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滩电站,以满足四川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但是,该电站的建设经历了将近15个年头。这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力,的持续紧张,从90年以后,四川便陆续在四川东部地区建设了好几座大型火电站。其结果是,二滩电站一投产,就面临着四川电网电力过剩的尴尬局面。到头来,不得不大量弃水,每年要蒙受近2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当然,二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又如,新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布局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况是,要么开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资太大开发经济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或者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形成产业效益,所以,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

4.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同时,这些外部性问题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煤炭占我国能源的3/4。电力生产主要是火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左右,而火电中约85%又是煤电。我国用于发电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脱硫技术因为成本问题还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电的开发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一些高坝大库的建设,不但诱发水库地震,引起山体滑坡,而且水库淹没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

运输问题:天然气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开采度很低,我国主要的终端能源形态还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烟尘污染,有些城市如兰州,工农业生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用天然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主产区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运输成了制约天然气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障碍;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等北部省份,运输问题同样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其成本也是非常惊人。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决定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大量失业人口还会加剧。

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订产业经济政策时,应体现以下作用:

1.维护公平竞争。采取税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垄断法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控制总量平衡,合理规划各种能源形态的发展布局。采取信贷、价格、关税等政策解决总量平衡问题;采取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措施达到各种能源形态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形态应给予特殊支持。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法规和标准,保障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控制能源工业对环境造成损害。

4.提供社会保障。通过财政支持,提供社会保障,对特殊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开发。未来的能源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有能源项目的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

6.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决策风险,增强公众对能源工业的理解和支持。

7.必须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要解决资源的制约问题,应加大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为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发展寻找战略性资源储备。开展国际合作,在安全和稳定并与我国具有传统友谊的地区和国家建立能源基地。现阶段应尽可能加大力度的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类能源资源。

8.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变西部地区资源性经济为产品性经济。在政策上应给予扶持,其力度应比当年建设经济特区更大,这样运输和就业问题也可得到解决。

二、部类政策因素

由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不同部类的作用、对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一般性生产单位,也有特殊性生产单位;有国家需要鼓励和大力发展的生产单位,也有国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缩的生产部门等等。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服务的对象同样山是干差万别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众一般性消费,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费等等。因此,在为两个部类提供服务的时候,能源工业各部门不但要有自身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准则,而且在政策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能源商品的时候,并不可能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生产,因此,部类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应过程中起作用。

1.在生产资料的供应领域里

我们把能源需求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商品在生产资料供应领域里应该属于中间需求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宏观经济关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表示,也可以用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与各部门总产值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能源经济中的部类政策因素,就必须考虑国民经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能源商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间能源需求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较小的,但是我国中间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于发达国家,提高能源产品转化效率,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各行业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在生产资料领域里的能源消费政策就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引导我国的各类企业不断地探索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例如: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约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5%—80%,但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里;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能源形态和产品,应当严格加以限制。对于热能转化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与此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形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二次能源产品的使用,给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能源产品用之于人民群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水一样重要,我国政府下大力气于上个世纪末实施了村村通电工程,又于九·五计划末期开始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电的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困扰电力工业在消费领域里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消费政策应当引导居民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能源形态,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的能源消费向电气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又可以大大地推动电器行业的大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中,减少农民支出,采取转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开发成本,补贴农民能源消费。

由此可见,能源经济的部类政策因素不仅会对能源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把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成本,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以能源产品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区域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别巨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国最发达地区深圳市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币,其中的最贫困家庭,全部财产价值不足200元人民币。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扶贫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面向全国贫困人口的政府计划,我们应把这项计划同西部能源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西部的能源建设项目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的,移民都是贫困人口的搬迁。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加快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部类政策应当鼓励和引导能源产品消费企业提高单位能源产品消耗的转化效率,减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在作为消费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家庭电气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用发表全国的部类政策还不够,还应有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此,立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有所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来就非常巨大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以逐步缩校

3.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给予提高产品单位能源转化效率的能源消费以政府扶持,提供贷款贴息、对能耗降低部分给予政府补贴和奖励;减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产品生产。

4.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就全国来说,经过1993年到2000年的发展之后,估计2000年后我国农村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5%~70%。这些增长绝大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就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是幅度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特殊区域政策来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西部落后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世纪福音。因此,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就要结合西部落后地区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情况,在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方面,给予区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根据我国关于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原国家能源部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经过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国经济的总规模,分高、中、低三种发展速度对我国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三个方案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1990-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大于9%的情况来看,表中的预测绐定值还是偏低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不论是太阳能还是生物能,都拥有巨大的储藏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生物质能中,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按1992年资源量计算,分别达到2.7亿t和1.3亿t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的转化技术、农村小型沼气技术以及城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热能和风能的储藏量也很大,且风能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从能源形态政策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和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已成为该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在此项目中,又是以水电为主。从这一点来看,能源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态转移了,但是,在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的诸多问题。

根据205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能源王业发展的想定方案,我国电力工业在新能源的应用方面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应用中就占主导地位。由1990-2050年我国电力供应可能装机容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核电和新能源将分别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电和新能源则分别占到12.5%和4.5%,到时候将与有5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我国的铀资源,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为100-200万t铀。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证程度的估计是:对近期发展目标(2000年6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有余;对中期核电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20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可以保证;对远期核电发展目标(2050年前建设1.2亿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将有希望。考虑到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专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中叶,核能有可能是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类利用的能源形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因此,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护和大力提倡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限制、禁止零星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存在着私人小煤窑同国营大煤矿争资源的现象,存在着农民从国家油田盗取石油以及土法练油的现象,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破坏和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蔓延的趋势。因此,保护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

2.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3.社会保障政策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8

论文摘要:强调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并对区域经济理论中电信业研究的脉络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加强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蓬勃兴起,信息化浪潮不断涌动,世界电信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电信业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我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电信业的关注和研究。

1区域:电信业发展的立足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电信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上进行:一是技术的角度,二是经济的角度。如果撇开技术的角度而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电信业的话,当前的研究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电信业的本质属性和一般意义上的规律性;二是从部门层面上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立足于区域,产业的整体性是由普遍布于各个区域的内容构成的。中国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各区域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各区域电信业的普遍发展,很难想象中国电信业能有现在的发展成就,因此,探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问题也应该从区域的角度着手。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经济活动的区域化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土面积的广大必然造成资源赋存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沿革轨迹、人文背景以及政策操作等方面各区域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根植于本区域各种经济因素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存在,本身就说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共性,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各区域各种经济活动差异性的综合表现。

“七五”以来,从我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一方面各区域电信业的发展显著,另一方面各区域电信业的发展不平衡,而这些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差异有密切的联系。从区域的角度看,区域电信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电信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也必然会反映到区域电信业之间的差异上来;反过来,区域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区域电信业之间的差异也必然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容进而促使差异的形成和强化。因此,从区域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至少会更加有利于以下的工作:

(1)全面了解各区域电信业发展的异同,掌握其规律性,为指导区域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充分认识电信业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指导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正确把握区域电信业之间以及区域电信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电信业之间、区域经济之间、区域电信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2区域经济理论中电信业研究的痕迹

尽管在区域经济理论中并没有显著的对电信业的研究,但这并不妨碍区域经济理论为我们从区域角度对电信业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一,区域经济理论中所涉及的产业研究已反映出各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其二,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的透视,已经显现出电信业发展的区域痕迹。

2.1产业区位理论与电信业区位因子定位

产业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首开了产业区位研究的先河。他在1826年撰写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性,认为各个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应具有各自适宜的区位。此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2]一书,创立了工业生产的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其中运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palander)认为产业活动的位置应该以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为依据[3]。美国经济学家胡佛(Hooverem)则分析了产品中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并对制造业生产地域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4]。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在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工业活动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的观点[5]。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也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的模式。另外,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和美国学者弗农(RVenon)还分别对贸易区位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区位进行了探讨。

上述这些理论所涉及的主要是工业企业、农业种植地带的区位选择[6],而没有涉及诸如交通、电信等第三产业。一般,我们将前者称为区位性产业,将后者称为非区位性产业[7],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前者具有比较强烈的区位指向性,聚集性明显,后者具有较强的非区位指向性,分散性明显。或者说,前者只布局于各种条件都适宜的区位,而后者则是在各个区位“遍在分布”。然而所谓非区位性、遍在分布的产业并非在各个区位的发展都是同等程度的。事实上,我们从上述理论所感知的是,产业布局于各个区位依赖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而产业在各个区位的发展也依赖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既指区位性产业也指非区位性产业。

尽管上述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没有涉及交通、电信等第三产业,但是逐步地已将它们作为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提炼出来。由于电信业的出现比交通运输业晚得多,因此,交通运输状况基本上成为工业区位论之后各个区位理论都重点考虑的布局因子,按照这一思路,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中,随着通信作用的增强,通信因素也将会成为产业区位布局的重要因子。

2.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与电信业区域传导效应

对于区域电信业的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就空间范围来看,区域所反映的空间远大于区位所反映的空间,区位经济活动只是“点”状经济活动,而区域经济活动是“面”状经济活动,而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着眼于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eoisperrour)和代维尔(JRBoudeville)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集中于增长极,增长极的内涵中既包括具有支配和推进作用的主导产业,又包括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增长极产生的扩散效应,带动临近地区或其它部门的共同发展[8]。梯度推移理论则强调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9]。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总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然后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由向中心流动;二是扩散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由中心向流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hman)的产业关联效应理论明确指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将加剧两地区之间的差异,涓滴效应将缩小两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无论是极化效应还是涓滴效应,都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美国学者威廉姆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认识,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做了证实性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他认为,在一国经济的早期阶段,区域间的不均衡增长是显著的,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的增长差异会渐趋缩小,区域经济将越向均衡增长。这一假说承认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到缩小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以上这些理论尽管由于立论的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政策启示有所差别(例如增长极理论、倒“U”型假说强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的非均衡增长,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强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非均衡增长),有些理论本身甚至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例如倒“U”型假说[10,11]),但这些理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共性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另外,这些理论都承认区域间存在着相互的经济联系,并突出表现为区域间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而我们从许多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这些效应的产生实际上与担负区域间经济联系任务的交通运输业的区域间发展分不开,通信业的出现尽管晚于交通运输业,但就生产性质来看,与交通运输业是类似的。实际上,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通信尤其是电信业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交通运输业一起,成为两条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而区域经济和区域电信业发展的状况,则直接影响电信业这条纽带的带动强度。

2.3区域自身经济发理论与电信业自身的区域色彩

霍依特(H.Hoyt)等人的经济基地理论[12],将区域经济结构划分为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基本部门是为区外广阔市场提供产品、技术、劳务等为主要职能的经济部门;非基本部门是以为区内提供产品、技术为主要职能的经济部门。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是由基本部门带动的,基本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而非基本部门是为区内服务的,其构成在各区差别不大,它只能与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基本部门以一定的联系方式对其他非基本部门产生影响,并延伸到区外,形成区际生产联系与合作。因此,基本部门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乘数效应。然而,我们也看到,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部门,但区域非基本经济部门的作用不可抵估。一方面,非基本经济部门本身就构成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它对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非基本经济部门为基本经济部门服务,因而间接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第三,区域间基本经济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非基本经济部门。而依照这一理论的划分,区域通信业应该属于区域非基本经济部门的范畴,因此,我们对区域电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应给予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系列原来的不发达区域获得了迅速发展,而用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这些区域的发展,因此,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2.3.1新产业区理论

该理论是基于对近20年来在许多国家的一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集聚而成功地形成成熟型产业的事例研究而出现的[13-16]。普遍认为,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的影响[17])是新产业区的主要识别标志,专业化生产所形成的成熟产业是新产业区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在新产业区中,企业的生产内容更多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也更多地依赖现代联系方式,由此,我们已看到在新产业区研究中通信的痕迹。实际上,对新产业区域研究本身也现现代联系方式有关。曾有学者提出“光滑”的生产空间概念[18],其意是指随着运输方式的现代化和信息传输的飞速发展,距离在经济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日益减弱,资本和工厂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在这样“滑溜溜”的生产空间,有一个具有“粘性”的新产业区,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2.3.2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次大战后,跨国公司及其科学研究动的迅速增加和各国贸易壁垒的显著降低,极大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由于跨国公司具有自身的生产经营网络,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及其地理上分散活动的功能一体化,给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区域经济本地网络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之间的联系和冲突问题[19]。因此,如何协同全球网络与本地网络的关系,调节全球化和地方化过程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矛盾,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新课题。而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明显促进因素是运输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区域本地网络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电信网,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是建立在各区域的电信网基础之上的。转贴于

2.3.3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区域增长的研究框架[20,21]。该研究认为,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具有区域聚集特性,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地方环境,学习过程在知识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学习过程对地方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在这种地方环境下,相互联结企业、客户、研究机构、大学和地方行政当局的网络关系能够增强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提高各行为主体伴随竞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发现新解决方法的能力。实际上我们看到,尽管该理论更多地是在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聚集的原因,但其中也充分体现了对通信的关注,因为有利于创新的地方环境本身就包含着现代通信网络环境和发达的电信产业,同时,依赖于地方环境的学习过程也包含着对电信产品的充分消费。

3研究的必要性

在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到了电信业,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我国当前来看,发展信息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其中就包含着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问题。而通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通信产业,这些都集中于区域电信业的发展问题上,因此,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从区域角度研究电信业的发展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3.1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

加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电信是信息化的基础,电信产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对电信产业发展的关注是信息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另外应该看到,国民经济信息化离不开区域经济的信息化,电信产业在各区域发展的状况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各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基础。由此来看,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从电信产业和区域双向上加强建设,尤其要求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和研究电信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问题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变化问题,以期找出不断发展的优势和政策制定的方向。

3.2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不断优化升级和不断现代化,加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电信产业的建设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使区域经济不断具有活力,能够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一定区域上,而区域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因此,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产业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国电信业的飞速发展是超常规式的,这种发展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更应该将电信业与区域结合起来。

3.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各个区域在发展中合理配置资源,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产生互动效应。电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明显的连带效应。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的程度。将电信业落实到区域的范围进行研究,找出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特点、差异变化的趋势和原因,能够使各个区域进一步明确电信业在其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各区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投资和布局,提高本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并保持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联系奠定基础。

3.4电信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电信业本身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性质,这就要求电信业的发展必须各个区域协调配合,以确保网络畅通。电信业的这一特性为电信业在各个区域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电信业的区域性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性,只有真正了解电信业在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和结果,才能正确选择电信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为制定电信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thunemn,J.H.Von(1826).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weber,a.(1909).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7]石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8]黄以柱.区域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9]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0]周振华.地区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2]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park,S.o.,markusen,a.Generalizingnewindustrialdistricts:atheoreticalagendaandanapplicationfromanon-westerneconomy[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95.

[14]markusen,a.Stickyplacesinslippyspace:atypologyof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Geography,1996.

[15]Grabber,G.theembeddedfirm-onthesocioeconmicsofindustrial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

[16]amin,a.thegolbalizationoftheeconomy:anerosionofregionalnetworks?theembeddedFirm[m].London:Routledge,1993.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政府角色环境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买卖双方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打破了旧有工作经营模式,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和推广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效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电子交易手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已纷纷制定政策,发展中国家正在加紧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力争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领制高点,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6,198个,较2007年增长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287.8万个,较2007年增长91.4%,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破纪录的近2万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的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万亿元人民币。相比2007年,BZB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08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BZC/CZC在2008年保持约30%的增长,表明中国电子商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二、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电子商务成长面临的环境是:政策法规不健全,政企不分,垄断依然存在,企业网络意识相当薄弱,金融电子化还没实现,信用制度不完整,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电子商务只是在媒体、技术方案提供商、网络厂商中很热,而真正应该热起来的千千万万企业却没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信息化革命带来的“跳跃”机会,就成了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特别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并致力于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吴邦国同志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努力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更有效地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以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建立高效率的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思想指导下,实现政府职能与管理手段的战略性调整,建立适应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新体制,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这包括一整套关于产权保护、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的制度与法律,以及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工作部门与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官员。同时,完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增强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

三、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3.1政府是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设计师

中国虽说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当前电子商务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不规范,市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政府的作用尤其关键,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决定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未来,规定着整个社会的努力方向。如何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并缩短在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特别需要有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以结束电子商务发展的混乱无序、各自为政的状况,做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政府部门依靠政策进行宏观指导,从战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3.2我国政府是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铺路人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的成长不仅取决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营造一种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法律、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家、企业、客户等单位按一定规范与程序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共同完成有关电子活动。在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前提下,政府需要运用国家能力,铺筑电子商务发展的康庄大道,为电子商务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公正的法律环境;二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营造完善的市场环境。

3.3我国政府是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行动者

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篇10

水利电力工程在我国秦朝李冰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那时候直接称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筑坝蓄水,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可以防洪,在旱季的时候可以灌溉,通过储蓄水可以改善水环境,可以更加方便的为人民造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民利益水利工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除了基本的筑坝蓄水、防洪、防悍等功能外,人民还利用水能来发电,即使我们所说的电力工程。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在,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水利水电的发展给我国综合国力带来不少收益,电力设备的供输,拉动了经济内需,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也为我国广大人民生活带来福音,通过水利的防洪防旱使广大人民免于了自然灾害。在我国国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过程中,水电水利工程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拉动了我们经济内需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益。所以,水利电力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分析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质风险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我国国营企业,关系着我过综合经济国力的发展。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国家相关管理者的高中重视,对于水利电力工程的具体选址方案、设计方案、施工单位、施工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检测监督单位、工作力度等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也做到了严格督检。但当水利电力工程投放到应用的时候,仍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广大人民安全、国家经济效率等等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杜绝这种不好的现象发生,相关的管理部门要防微杜渐,提早发现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2.1探析水利电力工程潜在风险的特点。

水利电力工程作为国家经济运用的大项工作项目,就其本身规模的庞大,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可计数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潜在风险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不可抗力的因素,它是随机、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从世界各国的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何种管理模式下的水利电力工程都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它的潜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水利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2明显水利电力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结合世界各国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成功、失败案例,从我国自身水利电力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水利电力工程现状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以及潜在危机。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潜在风险主要因素包括:首先,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时存在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设计背景、设计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等等都将会对工程造成潜在的风险。设计者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如果不在多方面考虑,忽视了包括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以及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疏忽等,对工程实施地方的地形、洪灾、山体滑坡、水位等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估,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在施工单位工作时如果偷工减料、擅自使用质量不达标等建造用材等等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设计者在设计工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其次,水利电力工作运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水利电力工程在建造成功后,实施运作的时候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因素,让水利电力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潜在的风险。比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中国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都要运用很多高新设备,在建造的过程中、实施运作的过程中都存在改变原始自然环境的现象。由于水利电力工程对原始的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了当地本来的生态环境,筑坝蓄水,淹没了大片的田地,从而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弊端。田地、树木的减少迫使原本的空气质量下降,大量的筑坝蓄水,导致人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少野生动物没有了栖身之地,频率灭绝。同时,河流阻断,使原本大千世界的丰富物质无法正常的生存,彻底的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比如:社会利益导致矛盾冲突。水利电力工程的运作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因为社会利益的需求不同,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民产生矛盾冲突。就说人们水电费这个话题,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加上管理制定的不完善,管理者在对待收费标准时就会有所偏差,乱收费等现象已经屡禁不止,因此而导致的经济利益冲突,在到达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到水利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再说水利旅游,由水利电力而兴起的水利旅游,由于经济所到来的利益冲击,将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水利电力的管理,除此之外,水利发电站的经济维修、设备保养、水利监管以及电力监管等等可能会产生社会利益的管理资源,都将会是影响水利电力工作正常运作的潜在危机的社会因素。比如:水利电力对周围居民的威胁。水利电力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项目,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工业污水,面对污水排放的问题,一些水利电力工程做的很好,但不排斥个别的工程直接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这将严重影响水域的环境,污染了整个区域的水,使生活在周围的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到处居民出现生命安全。

3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中在各个具体项目,工作流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管理者必须要首先了解这些安全隐患存在的地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及时的排解这些安全隐患。下面谈谈如何破除水利电力工程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3.1水利电力工程的规划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在规划阶段中,工程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识别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安全系数,尽量避让安全隐患。如果选址没有选正确,选在一些根本就不适合建造水利电力工程的地方,那么注定这个水利电力存在着必大的安全隐患,为整个工程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在选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活动断裂的地段和有着滑坡倾向的地段,选在一些较为平坦、相当稳定的地域。如果选址的过程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存在隐患的地域区段,在工程师设计图纸的时候,施工人员在建设施工的时候,一定得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弥补选址上的不足。

3.2水利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

水利电力方面的专业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材料的客观、认知、全面、科学的分析之后,结合以为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的成功案件,进行精心设计,避免潜在风险的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得通过科学评价,找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地质方面的安全隐患。从地理知识上,可以知道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构造等多方面的性质特征。就水利电力工程在地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地质是否抗滑,具有稳定性以及地质是否坚固,具有坚韧性。设计者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水利电力工程对地质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所选址地的地质实际情况,就行操作设计。比如:防洪方面的安全隐患。水利电力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坝蓄水,所以,防洪是对工程检验的首要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利电力工程的防洪能力,通过选择优质的建造材料,高新的设备措施,提高对洪水的反冲击力,增大设备的泄水能力,从而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消除因为洪水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设计完成之后,一定得对整个水利电力工程做出系统的风险系数评估,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报告后,在根据报告对这个设计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对主要建筑以及重要设施设备,在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上,要全面的看待问题,细致化的看待每个具备。同时,设计还必须参照,借鉴国内外水利电力工程成功的优秀案例,最终再做出详细、科学的设计方案。

3.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指整个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是将理论的设计付诸行动的全过程,把握好这个施工阶段,是保障水利电力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为水利电力工程的管理者必须根据风险控制整个工程进度,随时监督、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做好质量把关等细节工作。在整个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水利电力工程管理者必须就设计者预计的地质情况、安全隐患、潜在风险同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核查。可能出现与设计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隐患,这个时候管理者要高度的重视,在遵守设计原则基础下,结合当地工程挖掘现状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监管好各个工作细节,督促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整个工程进行填筑时,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握“质量”这到门槛,水利电力工作管理监督的重点应该从“安全隐患”调整到“质量风险”,严格打击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在对工作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开展。

3.4水利电力运作阶段。

在水利电力工程投入到正常的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就应该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面对意外情况下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损失。工程的紧急预备方案要充分考虑运作工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设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应该做出怎样的相应措施。由于水利电力的具体运作,机械设备可能会有损坏,管理者必须定时进行监管、维护,在监管、维护的工作中,管理者必须得通过详细的规则制定,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身上,实现责任分摊落户的政策,注重管理制定的实用性。同时,水利电力工程运作所带来对环境以及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对水利电力工作人员因为社会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等,管理工作者都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给予处理。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