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护理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45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1

【关键词】护理服务;基层;慢性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的加快,我国的基层慢性病管理的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护理服务对基层的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对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37人,男性患者43人,年龄在61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9.2±2.9)。排除标准:(1)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2)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3)患者具有急性心肌梗死。(4)患者具有不稳定性的心绞痛。(5)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2方法对于选取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康复需求,慢性病的诊断,随访资料等的录入,为选取的患者建立数据库。慢性病一般为在二,三级医院中确诊的病情为准,一般为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参与实验进行护理完全为自愿行为。对患者的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检验,设p

2.结果

2.1健康指导服务的情况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评分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健康监测评估的情况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监测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基层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估护理后的患者的基层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基层护理整体意义评估护理后的患者的基层护理整体意义评估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服务对基层慢性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护理服务的逐渐开展,逐渐得到了慢性病患者的认可,并且从医院护理为中心转化为以基层,家庭护理为中心[2]。基层的护理的质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满意。可以通过基层护理的质量评估以及基层整体意义评估等方式进行检测护理服务的质量[3]。在检测中临终关怀服务较差,可能由于护理人员的技能以及沟通技术较差,导致临终关怀的服务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4]。护理服务的实行可以有效的提高基层的慢性病的管理率,从而提高慢性病的治疗的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慢性病的住院率以及复发率。在基层慢性病管理中使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杨春梅等[5]研究的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对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分析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本文中选取发生长期慢性病并大于60岁的患者80例,进行基层的护理服务。对护理前后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需求的评估以及健康监测的评估,护理质量的评估,护理整体意义的评估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的患者的健康指导服务的评分优于护理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宁艳花,何生兰,刘国莲等.银川市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家庭访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1):122-124.

[3]林函,米雪盈,万群群等.在校大学生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8):149-150.

[3]肖曼丽,王望红.舒适护理在对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5):158-159.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2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560-0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慢性支气管炎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并反复发作为特征。慢性支气管炎可导致支气管壁产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逐渐为黏液腺泡所占有,破坏支气管纤毛清除功能,从而使纤维组织增生,管腔变窄,终末支气管被炎性分泌物阻塞,严重者影响通气功能,使肺部感染经久不愈,甚至可以引起窒息而死亡[1]。因此,提高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水平,延缓病情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科护理人员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采取治疗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慢性支气管炎病人98例,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52~81岁,平均病程10年。单纯型支气管炎38例,喘息型60例。合并肺心病33例,呼吸衰竭17例。临床特点为:多于冬季发病,早期症状轻微,晚期因炎症加重,症状常年存在者30例,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典型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并反复发作,查体见有桶状胸45例。多数为感冒、感染、寒冷、抵抗力下降及过敏等因素为诱因导致发病。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进行室内通风1次(15~20min),室温保持在20℃,湿度60%。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至少饮1500ml。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3

【关键词】慢性疾病;社区护理;管理;质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9-02

当前,我社区人口数量很多,并分散不均匀,慢性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其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在收集患者的资料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还会增加随访的费用,并且我社区的医疗水平和医护人员数量整体不足。然而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体护士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本”,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旨在给社区居民最好的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还对患者做日常的心理护理工作。在随后的访问中,社区居民对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高度的评价,取得了居民的高度信任。对此,我社区服务站并未松懈,继续加强护理的管理工作,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好处。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接收护理了3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段在53岁-72岁,平均年龄为65.3岁,他们的病情程度几乎相同。这32例老年患者之间都接收过医院的专门治疗,现在出院后,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其实行护理工作。

1.2护理方法

1.2.1血压监测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星期三都组织专门的护士,在社区服务站门口开设血压监测点,并通知患者定期来测血压,以便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家庭居住较远的患者,我服务站也组织护理人员去患者家中上门检查。

1.2.2血糖监测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每个星期五上午对患者进行免费的血糖常规检查,对于未到服务站检查的患者,通过联系后,择日统一检查。

1.2.3指导服药老年人记忆力差,很容易忘记服药或不准时服药,现在的药物有很多品种,药品的使用方法、服药时间也辨别不清,这就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情况。我服务站就组织护士,频繁地给患者打电话,告诉他们一些药品的知识和常识,并且在患者的药品外包装盒上用不同的颜色做标记,让患者以分辨颜色来区分药品,这样方便省时,不容易出错。

1.2.4指导患者做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加快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科学合理的指导患者做运动,比如:散步、舞蹈、打太极拳、简单的球类、健美操等等。运动强度保持中等稍偏下,因为患者合并高血压,就不适宜剧烈运动,防止使病情加重。

1.2.5开展疾病知识宣传大会定期在社区活动中心广场开始疾病知识宣传大会,透彻地给患者解析糖尿病和高血压,让他们对疾病有更充分地认识,还要宣传疾病康复的知识,让他们学会自己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疾病康复进程。此外,还大力宣传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患者疾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结果

在经过1年的护理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可随访。其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6.87%,由次可以看出,32例患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工作有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给了我站护理人员最大的信心和高度的信任,护理人员既帮助居民告别了疾病的痛苦,也提升了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整体水平和声誉。这得益于本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较好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3讨论

社区护理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作为主体。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单个的病人以及其家庭,而是社区中的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社区护理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预防疾病、减少并发症和残障,以延长社区居民的寿命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广,且护理对象繁多,需要经常深入到社区和患者家庭中单独进行护理工作。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健康问题,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敬业精神。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去参加知识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对护理的认识程度和对居民的责任心。对于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指正纠正。并定期对患者的满意度和意见调查,以便随时调整护理工作方式。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待遇,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大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护理的工作中来。还要完善社区护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运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护士和患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整个护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总之,社区护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只有努力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才能使居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医疗改革政策中的益处。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提高社区的医疗水平,使老百姓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02).

[2]夏同霞,晏永慧,杨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08).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4

关键词:安全目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29-0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数为老年慢性病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和疾病迁延,均成为影响老年住院期间安全的因素。针对疾病及个体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住院环境已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现将我科2007-2009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全年收治的45例,全为男性,年龄50~73岁±3.2。2008年全年共收治39例,男性38例,女性1例。年龄57~92岁±2.3。2009年全年共收治43例,全为男性,年龄61~91岁±2.8。均根据X线摄片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三组病人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007年没完全实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2008年对全科患者实行总的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2009年逐步将安全目标教育与管理细化到病人与病科,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特别是肺心病这种慢性高风险疾病,其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现将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2安全管理的护理措施

2.1预防患者跌倒的安全护管理措施

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缺氧致活动无耐力,且多为老年病人,患者均存在骨质疏松情况,一旦跌倒多造成骨折,引起严重并发症,以致死亡。所以预防跌倒显得极其重要。首先要进行跌倒高风险评估[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干预,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在患者行走时有家属或护士陪伴,有需要时按床头铃等,在容易发生跌倒的地方挂警示牌[2];地面不可过湿,物品摆放整齐,走道有扶手;对一些有高风险的不良习惯、动作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在晨、晚间、进餐时段及夜间0~5点加强对跌倒高风险患者的巡视,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在锻炼过程中更要确保安全。对患者实施防跌倒干预后还需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已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如果依从性仍差者,须进行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及时修改方案,加强措施的落实,反复深化指导。

2.2呼吸道的安全管理措施

2.2.1吸氧的安全管理:合理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引起的症状和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缩。采取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的原则,以防吸氧不当造成呼吸抑制。做好患者吸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吸氧时应先开流量开关,再开总开关,调节好流量后再插鼻导管入鼻腔。停止吸氧时应先拔出鼻导管,再关流量开关。操作时先行示范,再看病人自行操作,直至患者能完全掌握为止,但一般情况均由医护人员给予操作。在吸氧过程中注意四防等用氧安全,定时按要求每日更换湿化的蒸馏水,每周更换吸氧管、湿化瓶并进行消毒,以免引起吸入性呼吸道感染。夜间患者入睡后仍需多巡视,以防吸氧管脱落造成缺氧。

2.2.2患者痰多粘稠而不易咳出时,因气道分泌物多,有造成窒息的危险,应给予翻身拍背等,使附着于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痰液脱落而咳出,多饮水以湿化痰液,以免痰液阻塞引起窒息而加重感染。痰液粘稠常诱发顽固性咳嗽加重呼吸衰竭,给予平喘、祛痰及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注意安全操作,如:雾化器不可抬得过高以免药液流入口腔;使用一次性氧冲雾化吸入器时注意氧流量,不可开得太大,使用减压器以免引起不安全的事故;用电动雾化吸入器时不可将药液和水泼洒在吸入器上以免电路短路引起危险,流量大小要适中并做好消毒工作。正确采集标本,如痰标本、血气分析标本等。

2.3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患者如使用喷雾平喘剂时应教会患者按要求正确使用。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滴速,因患者多为心、肺功能差或有心衰情况,所以输液速度应严格控制以免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输注氨茶碱类的解痉平喘药物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以免引起心律增快等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时更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多数口服药会引起胃肠道反应[3],无特殊要求者应饭后服药,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2..4皮肤安全管理

多数患者活动障碍被迫加之缺氧、水肿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皮肤并发症,应积极主动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每日给予热水擦澡,骨突出处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涂擦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给予气垫床,局部加垫软枕等皮肤减压措施。

2.5保持大便通畅

因为便秘,排便用力易引起气喘、气促,加重心肺负担,使组织缺氧加重,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仍便秘者可行润肠通便措施,切忌费力排便。患者因胃肠道淤血及活动减少致饮食不佳,易引起营养不良而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多给予易消化、优质蛋白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可少食多餐。

2.6做好外出检查的安全工作

患者外出检查时准备充足的氧气供检查过程中使用,并注意运输工具的安全。气喘、气促明显者采用轮椅坐位较合适,但应系好安全带,推轮椅应缓慢,以防意外。

2.7防止院内感染

此类患者由于呼吸道粘膜已被破坏及其他各种因素如基础疾病、激素的应用、营养不良等,造成抵抗力降低,最容易引起感染[4],所以病房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三次,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空气直接吹向患者,以防着凉。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病房物品摆放不可过多,定时行紫外线消毒和空气培养等监测。

2.8密切观察病情

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心衰体征,有无消化道出血、酸碱失衡情况并注意观察尿量,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预防和处理,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3结果

4讨论

通过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病种与病人的个体化安全目标管理后,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得到及时的控制,意外事故及并发症明显减少,让患者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明萍,王静.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老年保健,2003,6(1):64.

[2]周君桂,李亚洁,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49-251.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5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血液透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3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79-02

慢性肾衰竭期可以引起全身各个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规律的血液透析是可行可靠的出路[1]。笔者现将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血液透析的换9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45-88岁,平均年龄为64.93±4.85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两组患者情况、护士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透析前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环境管理血透室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血透室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血液透析治疗室一部分是血液透析准备室。①空气消毒,血透准备室一般备用UV照射,每天一次,每次照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血液透析治疗室则是采用的空气消毒仪,每次早晚各消毒一次,每次消毒时间为一个半小时。②物体表面消毒:血透室内的座、椅、床等物体表面以及地面用1:100的含氯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如有体液、血液以及分泌物是用1:50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保持物体表面进行随时消毒。透析的床上用品要保证每人一套,一人一换。

1.2.2血透机的管理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完毕后,对血液透析机进行严格的消毒,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机的外部有污染,甚至有不能被肉眼所看到的污染,可以采取1:100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如被血迹或者体液污染时则用1:50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血液透析机内部消毒按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保养及处理。

1.2.3患者的管理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要在透析前测量患者的体温并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第一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要在血液透析治疗前进行各项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例如肝功五项、梅毒、艾滋病等全方面的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告知家属及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嘱其遵循血液透析室的相关规定,是患者自觉地对疾病感染进行控制[1]。对于患者出现阳性检查报告的患者实施分区分机专人透析治疗。

1.2.4各种检测标准的管理对于血液透析所用的水要每个月进行细菌培养一次,感染监控规定,透析用水和透析液之间的细菌数不能超过250cfu/m3;每个月进行治疗时环境的空气细菌培养,检查细菌数不得超过500cfu/m3,每月进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指数不能超过10cfu/cm2,医护人员要注意手卫生,双手的细菌指数不得超过10cfu/cm2,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及时将感染因素控制或消除。

1.2.5加强护士管理在血透科室制定详细的风险学习的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学习,在临床上加以实施,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培训和考核,对新职工实施一对一的培训与指导,将本科室的各种工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告知新来员工,尤其是各种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逐一传授给他们[2]。

1.2.6培训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要从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入手,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首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要对新工作的护士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有上岗资格才能正式工作。熟练各种透析方式、操作方法以及透析的原理;对于常见的透析出现的并发症要有预见性,并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发症的发生。熟知透析工作的每一项操作中的风险,加强每一项操作的安全意识[3]。

1.3效果评定由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调查表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两组时间段抽取100例病例进行比较,满分为100分。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在2012年度开展护理流程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儿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慢性肾脏病的血液透析的护理管理与医院内感染息息相关,加强血透室的护理流程管理,严格制定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凡进入血透室的工作人员都应执行血透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血透室的护理质量。经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流程管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人员培训、操作流程的规范、加强物品管理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控制血透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4]。开展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明显的降低院内感染率,提高血透室护理工作质量,并且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岩.血也净化风险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9,6(5):635.

[2]何爱贞.医院血透感染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6(5):739.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6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综述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以慢性心力衰竭居多。据统计,2013年美国心力衰竭病人再住院率为22.9%,国内研究也显示:出院心力衰竭病人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58.4%。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

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现状

Riegel等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和墨西哥、泰国两个发展中国家2082例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是不足的,美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好,泰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差。王丽萍[6]对广州地区住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低。徐静等对安徽某医院102例住院病人调查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仅为47.56分(满分为145分),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邵欣对北京市住院的12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状况不太理想,并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呈下降趋势。

1.1饮食管理

为了预防液体潴留、症状的恶化及再住院治疗,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低盐饮食,严重者还会被限制液体摄入量。然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病人能严格遵循低盐饮食,且28.9%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每天摄入的盐从来不或很少低于6g[10]。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90d内饮食中盐摄入知识的缺乏是其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病人认为:如果吃的食物比较咸,多喝水就可以把它排掉了。此外,缺乏来自朋友及家人的支持,在餐馆吃饭无法提供低盐饮食等因素也是病人无法坚持低盐饮食的原因。

1.2活动管理

以往认为:休息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基础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病人进行运动。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所有稳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只要能够耐受所制订的运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并进行运动锻炼。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虽然80%病人认为: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研究者制订了详细的运动计划,3个月后仅有不到一半病人能够坚持运动计划。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坚持其他方面的自我管理,运动锻炼的依从性最差。对运动的认知水平低、担心运动带来不好的后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及相关激励措施是影响心力衰竭病人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1.3药物管理

在慢性病病人管理中,不坚持服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对心力衰竭病人服药情况的系统性评价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率为10%~98%,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赵文艺等对我国380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表明:住院期间病人能严格按医嘱用药,出院4个月后47.1%病人不能按医嘱服药。Butler等对100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调查显示:出院后30d80%的病人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出院1年后降至60%。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不依从会增加住院率及再住院率。osterberg等研究显示:20%~6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不依从。

1.4症状管理

当夜间出现呼吸困难时,56.4%的病人不能意识到这是心力衰竭的症状;52.0%的病人不能意识到疲乏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国内研究也报道,40.6%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能正确识别心力衰竭的症状。每日监测体重是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基石,然而ni等发现40%的病人没有认识到每天称体重的重要性;36%的心力衰竭病人认为可饮用很多的液体。46.7%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从来不或很少称体重,51.1%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会称体重但不是每天。

1.5情绪管理

抑郁或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患病率且与心血管的负性事件相关。一项对129例心力衰竭病人的前瞻性调查发现:焦虑和低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病人的转归。2006年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总体的抑郁患病率为21.6%。有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确诊或者管理不当,部分心力衰竭病人不愿向医护人员透露他们的情绪状态,因为他们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其次,医护人员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心力衰竭的身体症状上或认为抑郁等负性情绪症状是病人的正常反应。

2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

2.1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00年Riegel等开发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Riegel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对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决策。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包含65个条目和6个分量表,这6个分量表包括自我护理过程的4个阶段(认识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这一变化、实施治疗策略、评价实施策略效果)、病人实施策略的难易程度及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的条目比较多,不适合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价工具。

2.2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1999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理理论编制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量表包括药物治疗的依从性(8个条目)、求医行为(7个条目)和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4个条目)3部分内容,测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0.68,由于信度较低,ar-tinian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该量表包括求医行为、症状的自我管理、遵医行为、疾病信念、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等方面,包括29个条目。该量表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心力衰竭病人执行自我护理行为的频率。

2.3欧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2003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完成,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主要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自我护理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得分范围0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护理能力越差。该量表被译成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版本,应用广泛。南方医科大学王丽萍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4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施小青等[31]设计了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管理及症状管理。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分为从不,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每个维度得分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总和,量表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1年龄与性别

目前年龄、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邵欣通过对16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年龄、性别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并无影响。田芳英等虽未发现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的影响,但结果显示年龄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有正向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服药、饮食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逐渐增高。Lee等认为:病人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差,积极执行自我护理管理的水平越差。Chriss等研究发现:男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要高于女性,并且老年男性会更积极地参与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维持中。Hoist等对接受了1年社区医院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比男性要好。

3.2文化背景

刘辉等对新疆某医院6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存在差异,汉族优于维吾尔族病人。而吴静等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民族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维吾尔族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总水平高于汉族病人。

3.3婚姻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婚姻对自我管理有影响。部分研究表明:未婚病人自我管理较差,已婚男性因配偶照顾自我管理行为良好。artinian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他认为:未婚者生活方式受家庭的影响较小,更多的依靠自己维持健康,因此未婚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要好于已婚病人。

3.4文化程度

田芳英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正面影响着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遵守饮食计划及坚持服药等。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也发现:教育程度与自我管理间有正性作用,结果发现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病人高2倍~3倍,比高中学历病人高1倍。而邵欣[8]的研究并未发现教育程度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3.5经济因素

邵欣研究发现:收入高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较好。Suwanno等表明:收入通过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间接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发现经济收入越差,病人病情越重,自我管理能力越差。吴静等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收入对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大,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woda等[40]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质性访谈发现:低收入人群虽然了解低盐、低脂饮食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钱买健康的食物,饮食管理较差。

3.6病程

国外有研究发现:病程越长,心力衰竭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管理症状,通常更容易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及身体的变化,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而国内邵欣研究结果与其不一致,即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病人长时间的控制管理疾病,许多病人难以长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随时间的延长其自我管理行为呈下降趋势。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发现:病程少于5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11年~15年病程的病人低4倍,但病程大于16年以上病人自我管理水而呈下降趋势。

3.7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

Suwanno等对40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病人病情越严重、合并症越多,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差。合并症数量越多会引起更多的症状,这会使病人很难控制,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研究与其结果不一致,Rockwell等研究认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病人症状越多,其掌握症状的自我护理知识越多,因此自我护理行为也越好。

3.8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主要反映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及面对周围环境挑战的信念。较高的自我效能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人们改变个体行为、保持健康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对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或信心影响其自我护理管理,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要高。

3.9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互为因果,生活质量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生活质量可被视为自我管理的一种结局。张凤侠等对北京市远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生活质量就越高。Jaars-ma等认为: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3.10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社团等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社会支持积极影响多种慢性疾病的结局,一般认为:通过积极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可改善病人的预后。Friedma等发现:大多数病人在去医院治疗前都会与家庭成员讨论症状,家庭支持在心力衰竭病人寻求治疗心力衰竭症状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家庭支持的病人缺乏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其自护行为也较差。除了家庭支持外,同伴支持能够改善病人的自我保健行为,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病人出院后每周同伴指导者通过电话指导或家庭访问,时间持续1个月~3个月,结果发现干预组自我护理管理在90d内显著增加。但有学者认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个体体验或感受到的支持即主观支持比实际存在的社会支持即客观支持更有预测价值。且心力衰竭病人感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管理症状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170.

[3]胥磊,周金娜,王爱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80-82.

[4]王丽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1-45.

[5]徐静,陈桂华,邵素云,等.心力衰竭患者心衰自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0):1020-1023.

[6]邵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1-80.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7

关键词:自我管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模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致残率与死亡率[1,2]。并且疾病自身可受气流受限,患者自身能力与知识缺陷,影响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可能由于他们自身对于疾病认知不足,造成很多心理障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不强,加重了社会及医疗负担[3,4]。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转变,精神、心理、行为因素受到学者普遍关注,认为管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持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巨大[5~7]。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也需要长期自我管理,社会与家庭投入巨大,鼓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动参与的自我管理项目已经得到健康专家的认可[8]。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自我管理干预在CopD患者的应用情况。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情况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病主要呈进行性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4000多万人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残人数在500万左右,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大约千万患者长期受到生活的制约,生活质量不好[9]。研究表明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耐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导致低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

2自我管理干预

2.1自我管理干预的定义自我管理为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生理、社会变化、管理症状与治疗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管理干预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实现相关目标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

2.2自我管理干预的形式到目前为止,现有的治疗手段仅能延缓其病程进展,总体效果不好,也还没有明确的药物能够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与进程,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不佳。干预方式主要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的自我管理效能信息,包括小组和个人教育,辅以现代影像学等教育材料。也可以进行家庭式个体教育项目,教育完成后每月1次电话随访,由健康专家对患者进行1次/w的个体教育[11]。此外运动训练因其对呼吸功能的益处也越来越多,在自我管理项目内容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括固定自行车训练、步行、登楼梯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教育小册子进行干预,其不仅方便患者了解疾病知识,还为干预人员提供了参考教材。

3自我管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模式与价值

3.1自我管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模式帮助患者建立正性的认知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健康教育,从而降低焦虑、抑郁引起的相关应激作用;告知患者干预流程,使其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和谐,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要结合患者年龄、性别、既往手术史等给予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积极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自预,使其以放松心情的心态来缓解焦虑和恐慌情绪,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由患者评价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能力。尊重患者,对其隐私及相关资料进行保密,消除其顾虑,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及时告知患者恢复及愈后预测等情况[12]。也需要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的循环过程不断修订和改进,使得临床护理标准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积极的预后效果,才能将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

3.2自我管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自社区医务人员可组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团体的形式举行各种活动,增强家属对患者的关心、支持、理解和鼓励,从而减少患者疾病的加重次数,进而减轻了社会医疗负担。有学者也评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患者住院率的远期影响,为他们搭建相互学习,让患者在活动中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对他人的观察学习,结果显示干预2年后仍可降低住院率[13]。还有学者用普适生活质量量表与疾病特异性的生活质量量表检测1年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14],也表明提高自患者我管理及相关疾病知识和技能,改善身体功能和情绪功能及生活质量[15~17]。

总之,CopD具有高发病率与高致残率等特点,自我管理干预在CopD患者的应用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花兰.老年呼吸感染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分析及护理[J].亚太传统医药,2011,7(6):112-114.

[2]何宁宁,崔恒,黎国萍,陈璐.护理干预对减轻肝移植术后精神症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99-101.

[3]ahnSH,parkBw,nohDY,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indisease-freesurvivorsofbreastcancerwiththegeneralpopulation[J].annoncol,2007,18(12):173-182.

[4]陈建英,唐仕平,魏文慧.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4):173-175.

[5]GroveK,Dahlaa,moumt,etal.anxiety,depression,andqualityoflifeincaregiversofpatientswithcancerinlatepalliativephase[J].annoncol,2005,16(4):1185-1191.

[6]刘雪梅.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6(11):89-90.

[7]刘贤亮,谭景予,刘芳,等.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110-112.

[8]StoreyDJ,watersRa,HibberdCJ,etal.Clinicallyrelevantfatigueincanceroutpatients:theedinburghCancerCentresymptomstudy[J].annoncol,2007(2),18:1861-1869.

[9]仝慧娟,吴涛.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4):89-91.

[10]魏素华,任中华,朱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例自我护理能力培养[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45-47.

[11]陆永秀,陈细定,胡晓岚.多维度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住院病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3(11):98-100.

[12]于书慧,郭爱敏,张香娟.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22-23.

[13]于书慧,郭爱敏,张香娟.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78-79.

[14]李丽蓉,崔妙玲,赵琳.自我管理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9):22-24.

[15]陈晔,邓燕青,陈捷,等.自我管理干预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9):112-114.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8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干预;幸福感;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5-0095-03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受凉、吸烟及感冒常诱发或加重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反复感染或伴有喘息。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常年存在,并在一些诱因的情况下急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医学的发展已经从以往的“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疾病的疗效不仅仅体现在生理层面,逐渐关注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等层面[2]。护理工作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观察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54~75岁,平均(65.3±13.7)岁。所有患者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均未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的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护理干预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9±14.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8±15.3)岁。两组的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炎、解痉、止咳等治疗。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嘱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注意翻身拍背。

1.2.2干预组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外,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康复等[3]。①心理护理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多有不良的心理情绪,或悲观或焦虑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均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在患者入院的时候通过对话以及向家属了解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接受治疗。②健康教育除了常规的入院须知、医院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等常规健康教育外,还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相关知识、发病机制、急性发作的诱因、加重的可能诱因、治疗护理安排等,并积极热心解答患者的疑问。通过健康教育,一方面让患者对医院环境了解,缓解陌生环境的紧张感,一方面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③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作息表。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避免主动或者被动吸烟。让患者了解烟雾、花粉、灰尘和化学气体等对气管的刺激以及危害,避免接触这些有害物质。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厨房安装抽油烟机等。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以逐渐锻炼肺功能。进行腹式呼吸锻炼。规律的运动锻炼能够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④指导康复在慢性迁延期要坚持锻炼,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缓解期的患者也要注意功能锻炼,可以用中药增强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

1.3效果判定

1.3.1主观幸福感分别于入院时和6个月后随访评价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4]对患者进行调查,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指数。情感指数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1~7级评分。生活满意度从十分满意到十分不满意评价患者的幸福感。总分的计算为两者按照权重相加。分值区间为2.1~14.7分,分数越高越不幸福。

1.3.2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于入院时和6个月后随访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5]进行评估,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项)、社会活动能力(7项)、抑郁心理状态(8项)、焦虑心理状态(7项)。1分为最好,2分为好,3分为差,4分为最差。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比较

见表1。入院时两组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出院后6个月随访,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指数(9.2±1.9)分,低于入院时(p<0.01)。护理干预组6个月随访主观幸福感指数(4.3±1.1)分,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也低于对照组6个月的随访结果(p<0.0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总分在入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比较,有所下降(p<0.01),但下降幅度不如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组以上各指标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并且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纤毛粘连、脱失,黏膜和黏膜下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和黏液腺肥大,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6,7]。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急性加重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病程长的患者病变可向周围组织扩散。扩散至黏膜下层的肌层,可导致平滑肌束萎缩、断裂。周围纤维组织的增生可导致管腔塌陷以及管腔僵硬。病变扩散至肺泡壁,导致肺泡组织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间质纤维化[8]。因此,临床上预防疾病急性发作、预防疾病加重、缓解症状、延长缓解期的时间对改善患者肺功能、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加上在多种因素下会出现急性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评价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物层面,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幸福感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幸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9]。

有研究证明,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而戒烟可以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病情缓解,甚至痊愈。本文的研究中,护理干预组在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的时候,均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并鼓励患者戒烟。其他如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物等慢性刺激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发病诱因。因此嘱托患者室内经常通风、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等对促使患者康复、预防患者急性发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0]。

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首发病因,一般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和加剧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嘱咐护理干预组的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从而减少感染诱发的病情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加重期多在寒冷的季节,气候的骤然变化常常是导致继发感染、病情加重的诱因。这是因为冷空气降低了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同时能够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降低也是导致支气管炎发病的重要原因[11]。老年患者多存在呼吸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球蛋白减少、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因此发病率比较高。嘱咐护理干预组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必要的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预防复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之一。呼吸道的副交感神经反应性增高,在微弱的刺激下就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疾病反复,常常会出现负性情绪。护理干预组在入院时即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使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能够有效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合理的措施以预防疾病的急性加重以及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合理科学的锻炼一方面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急性加重,也能舒畅患者的心情。

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出院后随访6个月,调查两组的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以及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差异均不显著,出院后随访6个月,护理干预组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和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以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调整心态,科学地进行锻炼、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预防急性加重,全方位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是一个慢性过程,合理的康复指导能够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预防疾病的反复和进一步恶化,从总体上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纯.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61-62.

[2]王玉玲,古力巴尔・托留夫,汪忠诚.急诊患者全程护理中应用现代和传统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护理疗效对照研究[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3):50-52.

[3]蔡燕.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2,26(10):2863-2864.

[4]KennethD.whatpredictswell-bing:aconsistentself-conceptofadesirableself-concept[J].JournalofSocialandClicicalpsychology,2006,25(2):228-247.

[5]KarthaG,CalleJC,marchiniGS,etal.impactofstonedisease:chronickidneydiseaseandqualityoflife[J].UrolClinnortham,2013,40(1):135-147.

[6]杨海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J].中国蒙医药(蒙),2012,7(10):730.

[7]李玉娟.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62-64.

[8]刘二云.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04-3305.

[9]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194.

[10]刘东杰,刘春晖,邢淑慧.浅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与健康教育[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58-959.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9

[关键词]疾病不确定感;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5(a)-0031-03

theresearchoftherelevancebetween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ofparentsandfamilymanagementconditionof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

maXiao-chen

DepartmentofChildren′sHealthprevention,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ofJiningCityinShandongprovince,Jining27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evancebetween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ofparentsandfamilymanagementconditionofthe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toaffordtheinterventionbasisfortherapyandrehabilitationofchildrenwithchronic.methods200parentsof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swereinvestigatedusingFammandmUiS-Fm,andtherelevanceofbetweenFammandmUiS-Fmwasanalysedby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ResultsthetotalscoreofmUiS-Fmofparentsof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was(105.46±15.17)points;thetotalscoreofFammofparentsof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was(195.46±11.24)pointds,amongthem,thescoreofsickchildrenrecognitionwas(15.46±2.14)points,thescoreofcareabilitywas(38.22±6.42)points,thescoreofdiseaseburdenwas(15.16±2.71)points,thescoreoflifedifficultywas(57.35±8.54)points,thescoreofdiseaseinfluencewas(37.29±5.22)points,thescoreofparentsrelationshipwas(31.35±3.18)points;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showedthattherewasasignificantrelevancebetween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andfamilymanagementmethod.Conclusionparents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ofthe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isanimportantfactorsthataffectsfamilymanagementcondition,toreduceparents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canimprovefamilymanagementconditionandpromotebodyandmentalrehabilitationofsickchildren.

[Keywords]Childrenwithchronicdiseases;parents;Diseaseuncertaintyfeeling;Familymanagement;Relevance

随着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改变,儿童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据统计,我国有10%~20%的儿童患慢性疾病,2%~4%患严重的慢性疾病[1]。儿童患慢性疾病无论对儿童本人还是对其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他们会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冲突[2]。近年来,疾病不确定感是心理学专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且,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已由患者逐渐扩展到患者家属[3]。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家属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性及其应对策略[4]。由于慢性病儿童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低,作为主要照护者,患儿父母的认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对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考察,发现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明晰影响患儿健康的家庭管理因素,以期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慢性病儿童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非单亲家庭,父母为患儿主要照料者;②家庭中患儿年龄为6~16岁,患儿疾病符合慢性病标准,即病程预计>3个月,每年至少住院1个月,疾病干扰日常生活[5];③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的躯体疾患,无智力障碍,小学文化程度以上;④知情同意,同意参加本研究。其中父亲25人,母亲75人。患儿父母年龄28~53岁,平均(36.28±6.53)岁;婚姻状况:已婚93人,再婚7人;父母文化程度:小学8人,初中43人,高中27人,大学及以上22人;职业:工人27人,个体经营者12人,公务员或干部10人,农民39人,无业者12;居住地:城镇53人,农村47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16人,1000~3000元49人,3000~5000元23人,>5000元12人。

1.2方法

调查前,先判断慢性病儿童父母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病儿童父母,由本课题研究人员向其介绍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征得慢性病儿童家长知情同意后,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让其填写问卷。对问卷答题理解不透而无法自行填写的患儿父母,由研究者以中性无暗示的语言协助填写问卷,答题时间20~25min。

1.2测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慢性病儿童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患儿病种、患儿病程等内容。

1.2.1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isheluncertaintyinillnessscale-familymemberform,mUiS-Fm)[6]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用于测量亲属患病后家庭成员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内容包括对疾病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总分为31~155分,分数越高,表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家庭管理测量量表(familymanagementmeasure,Famm)中文版[7]。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家庭对患儿疾病的反应和照护方式以及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量表共6个分量表53个条目,分别测量家庭照护的6个方面:①患儿认可(5个条目);②照护能力(12个条目);③疾病负担(4个条目);④生活困难(14个条目);⑤疾病影响(10个条目);⑥家长关系(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等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等级,分别赋予1~5分。各分量表的总分越高说明父母认为患儿越正常、管理疾病越容易、父母关注疾病的程度越高、照顾疾病越困难、管理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家长越能相互支持。中文版Famm的Cronbach′a系数为0.52~0.86,内容效度(CVi)为0.84,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中间值(=3分×条目数)作为参照,得分高于中间值认为测量内容处于较高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情况

患儿父母mUiS-Fm总分明显>78分,具有较高疾病不确定感(表1)。

表1患儿父母mUiS-Fm量表评分结果(分)

2.2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状况评分情况

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分量表得分<中间值,其他分量表均大于中间值(表2)。

表2患儿父母家属Famm量表评分结果(分)

2.3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存在高度相关性(p

3讨论

3.1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分析

目前,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患儿父母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3],有研究表明[8],家庭成员对疾病结果的不确定感是普遍的特征。所谓疾病不确定感是是指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能力,属于认知范畴。有学者认为[9],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来源为管理患者的症状、家庭生活、照护需求和角色的管理及日常活动。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护理和支持者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显示[3],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控制感呈负相关。

本次调查显示,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分数明显大于总分最高分的50%,表明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这与有关学者研究报道相一致[10]。其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结果提示,父母对慢性病儿童疾病认知方面能力不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采取相应的医疗照顾行为(如卫生宣教、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慢性病儿童父母家庭管理状况分析

有学者认为[11],慢性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依从性较差,忽视患儿心理问题,家庭应对失败。医护人员应针对患儿照顾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鼓励其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在本研究中,患儿认可得分低于中间值,说明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日常生活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健康孩子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父母疾病管理能力(照护能力)的得分稍高于中间值,但总体水平不高,说明患儿父母能够正确对待患儿的疾病,能够在照顾疾病和维持正常家庭生活中基本保持平衡;家长关心得分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在对待换儿和照护患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较好的相互扶持,共同管理疾病。父母对疾病担心状况、父母疾病管理困难状况、父母疾病精力消耗状况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对患儿疾病的担心和关注程度、父母管理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困难程度、父母对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知,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疾病不乐观,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大,负担较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这一结果提示,一方面,慢性病儿童父母照护患儿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给家庭带来了不良后果,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应引起医务工作的关注。

3.3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都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管理能力关系到患儿的健康状况。慢性病儿童父母良好的疾病管理能力能够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反之,则不利于患儿的康复。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与个体获得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程度有关。个体若能对疾病知识掌握较丰富,社会支持力度越大,则越能具有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呈高度相关性,其中,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与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呈高度负相关(p

综上所述,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慢性病儿童家属的社会支持,以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管理方式,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

[参考文献]

[1]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2]王惠梅,李庆鳞,何淑贞,等.慢性病儿童父母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3):177-179.

[3]刘秀静,喻姣花.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57-59.

[4]mishelmH.Uncertaintyinillness[J].Jnurs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5]perrinJm,BloomSR,GortmakerSL.theincreaseofchildhoodchronicconditionsintheUnitedStates[J].Jama,2007,297(24):2755-2759.

[6]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增订本[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7]张莹,魏珉.中文版家庭管理测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19-22.

[8]pelletier-Hibbertm,Sohip.Sourcesofuncertaintyandcopingstrategiesusedbyfamilymembersofindividualslivingwithendstagerenaldisease[J].nephrolnursJ,2001,28(4):411-417,419.

[9]千永日,姜哲,崔敬爱.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1,9(31):2821-2823.

[10]mupF,maFC,KuSm,etal.FamiliesofChinesechildrenwithmalignancy:thefactorsimpactonmother′sanxiety[J].Jpediatrnurs,2001,16(4):287-295.

慢性病护理管理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啖、喘息、发复作为特征常见病,严重时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发病率为人群的3.82%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3%[2]。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近一年来,我院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叙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100例,所有患者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6-88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于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出院后定期复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

13疗效标准痊愈:病状、体症,实验室检查和X线胸片都已恢复正常,痰培养阴性;显效:病状、体症,实验室检查达到正常水平或都有所减轻,痰培养阴性,X线胸片基本吸收或者部分吸收;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pc<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结合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无效有效率%

实验组502819394

对照组5012201864

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

3.1心理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是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其病程较长,并且容易迁延复发。因此,很多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易出现烦燥、报怨、不配合治疗等行为。患者心理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病情和情绪变化,耐心进行健康护理讲解,使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在合理必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4]。

3.2饮食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要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补充营养,则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注意充足的热能供给和优质蛋白供应,提高机体功能,如:牛奶、瘦肉、鱼、豆制品等,摄取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餐后进食量不足时,应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进食过多水份,餐后避免平卧,有利于消化。腹胀的患者应进软食、细嚼慢咽。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汽水、豆类、马铃薯和胡萝卜等,避免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食物、坚果等[5]。忌烟、酒和浓茶。

3.3呼吸肌训练护理慢性支气管炎存在系统性的炎症改变,炎症因子可引起体重减轻和骨骼肌萎缩,营养不良引起各型肌纤维萎缩及其组成发变异。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肺过度充气可引起胸廓和膈肌的几何形态学异常(桶状胸)[6],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呼吸肌功能障碍。吸气肌肉训练能增加吸气肌力和耐力,减轻患者主观和劳力性呼吸困难,主要包括控制性慢呼吸训练(如:吹气球),缩唇式呼吸,加压腹式呼吸,缩唇腹式呼吸,控制性深呼吸。

3.4排痰护理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咳嗽发作的时间规律,观察痰液量、颜色和气味,并留取痰液标本待用于实验室检查。告知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在患者深呼气2/3时咳嗽,并重复数次,这样可使患者在深呼气的同时带出少量肺底分泌物,提高咳嗽效果。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须采取刺激气管的方法帮助引起咳嗽,具体方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骨与环状软骨下缘的交界处,或用双手轻度按压患者的上胸部与下胸部,同时配合咳嗽,以加强膈肌反弹力量,达到排痰效果。对于痰液粘稠不易排出的患者,可采用重力作用排痰,即使患者变换,同时轻拍患者背部,还可采用露化吸入法[7-8],具体做法是:当露化器喷出烟露时,使患者用口含住露化器的口含嘴,并紧闭双唇,使更多的露化液吸入患者体内,露化吸入结束后,及时轻拍患者背部,以排出痰液,进而疏通气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协助翻身,拍击背部,拍击时从下向上、从外到内,从而促进痰液松动排出。

3.5健康教育要多向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有关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原因,预防方法等,使得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并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另外护士要告知患者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要有规律,避免患者出现过度劳累的现象,鼓励患者多进行户外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针对患者的爱好以及健康状况,为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季节和体质调节保暖措施,预防感冒,保持病室内一定的温度、湿度、勤通风换气、定期消毒、排除室内的有害气体及病菌,使患者养成在空气不清新的环境下有戴口罩的习惯。

4、讨论慢性支气管炎是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它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因此,除应用药物治疗以外,各种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实验组50例患者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肌训练护理、排痰护理、健康教育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64%(p<0.05)。说明了护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莹.慢性支气管炎42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1):86-87

[2]唐秀芬.化痰被祛瘀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8,11:29

[3]王小惠.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59-60

[4]于秀英.30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55-56

[5]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8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6]郑则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进展及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