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普性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09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1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而赋予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整体护理实践中最成功的环节之一[1-2]。卫生部健康教育中的儿童保健包含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喂养和营养指导、预防接种、疾病的筛查、佝偻病的预防、贫血的预防等多项内容[3]。医院儿科的儿童保健教育是实施儿童保健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医院儿科的现状是只重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很少涉及儿童保健教育。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判定标准(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调查方法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正确(例)错误(例)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281270.0

2~3岁体检时间34685.0

3~6岁体检时间32880.0

辅食添加时间221855.0

表2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正确

(例)基本正确(例)不正确

(例)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0112927.5

基础免疫4828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652927.5

肺炎疫苗5251075.0

2.3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如果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前的健康宣教中包含一些简单、常见的儿童保健知识,不仅可以起到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要,促使儿童积极保健,减少可预防疾病的再发病,还可以提高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2

关键词:超常儿童;教育公平;少年班

中图分类号:G6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49-03

超常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帮助超常儿童更好的发展是专家学者正在探讨的问题。教育公平分为教育内部的公平和教育外部的公平。教育内部的公平即保证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外部的公平即保证所有人都应该获得平等受教育权的机会。

一、“少年班”的非合理性分析

根据罗尔斯正义论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设立“少年班”存在着不公平性。与普通学校相比,“少年班”占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普通学生与“少年班”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未平均分配。并且笔者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社会上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部分落后地区的儿童受教育权利都无法保证,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极度缺乏,在这一前提下仍将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超常儿童这一优势群体将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1.过于关注儿童的智能而忽视其身心发展健康。作为被选的这些超常儿童,他们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智能,而“少年班”的设立就是在于尽可能的发展这些智能,所以课程的设置与编排更倾向于适合他们智能的发展而非适合他们年龄的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儿童,他们有普通儿童所具备的一切特点。课程内容的编排偏重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倾向于逻辑与抽象思维的形成,而超常儿童的心理则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认知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将会给超常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可能在他们发展的初期较为隐性,但用一生的发展来衡量则会渐渐体现。

2.无法满足艺术、体育等特殊超常儿童的特殊需要。超常儿童的超常智能体现在各种方面,“少年班”课程的设置固然多种多样,德智体美劳都有所涉及,但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少年班”的课程可能更多的仍旧注重在传统智能(数理化语文等)方面,而对于手工,艺术,体育等较为特殊的智能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并不完善,并且开设手工、艺术、体育课可能更多的目的在于帮助拥有传统智能的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文理兼备,全面发展,而非是为了在这写方面有超常智能的超常儿童的更好发展。虽然结果是有用艺术类智能的超常儿童得到了比普通学校多的发展,但是“少年班”的课程安排实质并非如此。并且与传统智能的教育资源相比,艺体手工类的教育资源较少,这是违背罗尔斯平等自由原则的。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他们的最佳匹配程度不同,即是部分拥有特殊智能的超常儿童没有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资源,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涵义。艺体类的超常儿童可能处于较为弱势的群体,而如何做到兼顾“传统智能”的超常儿童与“艺体类”超常儿童,在“少年班”内部做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是有待思考的。

3.选拔机制的不公平性。西安交大“少年班”选拔机制是从面试、笔试和心理测试三个方面,比重较大的是面试环节。面试的专家组由工科、人文社科、心理、中学教师、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等5~7名专家和学生组成,从而对面试者做到更为综合全面的考察[1]。在这一环节中还有对百科知识的检测,来判断学生的综合知识。然而,该选拔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超常儿童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存在着超常智能而非全才,西安交大的选拔方式更多的在于选拔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这一选拔方式将更多的选拔出多方面努力的特长生而非具有潜能的超常儿童。韩寒的语言文字功底很好,普通学校教育制度无法适合他,而他似乎也与立志于培养超常儿童的“少年班”无缘。从选拔机制这一角度来看,相对于接受多种培训的综合实力很强的特长生而言,只具备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特殊智能的超常儿童是处于弱势群体的,罗尔斯的差异原则便是允许对弱势群体提供额外帮助,但是如何甄别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并且给予他们正确适当的帮助,如何完善选拔机制使其能够真正实现选拔的目的,仍值得我们探索。

4.“少年班”的设立违背了儿童教育的目的。关于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也即是说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受教育的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非是将教育变为一种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2]。而今部分人认为“少年班”的设立并非仅仅是服务于超常儿童,也是给从小注重发展的孩子提供机会。笔者不同意此观点,假设“少年班”的设立是公平合理的,它是为了帮助超常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之更好的发展,完善其人格。而对于全面发展的“特长生”来说,家长、培训机构培养他们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一种功利性,是为了让他们进入某类学校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一做法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它使教育成为了成器的教育而非成人的教育[3]。

5.部分“少年班”的设立是变相的“培优教育”。《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而现今所反对的培优教育,一个重要表现便在反对分班制度,反对学校依据学生的水平强制将学生分配到特定班级就读,反对每类班级的整体师资水平不同,即反对学校开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而“少年班”的选拔便是从众多学生中选出的在这个年龄阶段表现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学生,“少年班”的师资便是从众多教师中选拔出更为优秀的教师;为高水平学生配备高质量师资不正是我们所反对的培优教育吗?作为普通学校尚不允许进行培优教育,那还有什么理由全国性的、公开性的、大范围的开设“少年班”来进行培优教育。

6.“少年班”无法促进每一个超常儿童的发展。在谈到“少年班”成就时都是以“大多数”而非全部,每个“少年班”的超常儿童成才比例并非为100%,那么这些数据中不包含的、那些未成才的儿童放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能否成功?对于“少年班”的超常儿童个体来说,他们中的每位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对于超常儿童班来说,按照每次的评价结果,他们中注定有较平凡普通的,与表现优异的超常儿童相比,表现平凡的超常儿童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度较低,教师对其的期望较小。而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关注度与期望与学生的发展成正比。若这些平凡普通的超常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他们获得的关注度和期待较高,也许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少年班”的设立对没有突出成就的超常儿童来说,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发展好,也即“少年班”的教育不是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而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内涵。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的建构路径

虽然“少年班”的开设可以促使很多超常儿童的才能发展,但它无法满足每一个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转变超常儿童的培养路径,从“少年班”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中转变到普通学校普通班,对超常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能够更有利于超常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也能够促使其特殊才能的发展。

(一)教学编排的多样化

1.普及小班精心教学。借鉴贺淑曼教授提到的英才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在普通学校实行“精耕细作”,选拔优秀的老师,普及小班精心教学(最好30人以内),从而达到因人施教、开发潜能的目的[4]。“少年班”对超常儿童选拔机制的不合理性,选拔年龄的束缚性,将一些大器晚成型的“潜”天才和只具有某一方面超常智能的超常儿童拒之门外。针对这一问题,普通学校的“精耕细作”不仅能帮助超常儿童超常智能的发展,给予超常儿童更多的发展空间,帮助超常儿童在心理与智能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还能给常态学生一个更好发展的机会。小班进行教学实际上给了每位常态学生一个自己属于大器晚成型超常儿童的信念。同时,在普通学校进行学习极大地舒缓了超常儿童的压力,减少了心理疾病出现的比率。

2.中小学开设选师制度。超常儿童无法在普通学校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适应特定的学科老师的教学方法。尽管“少年班”的教师水平较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被更多的学生接受,但是仍旧有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可以借鉴大学的选课(师)机制,虽然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是必修课,但是老师并非必须是指定老师。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授的老师,相互比较,选出最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科老师,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实行选师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有充足的师资,这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有相应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的丰富性

1.对普通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有关超常儿童知识、技能的培训。有关专家学者呼吁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普通学校的师资并不能够开发超常儿童的超常潜能,而师资力量不够的原因便是普通学校领导与教师对超常儿童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针对这一原因,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对普通学校领导、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每所普通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老师,从而更好地为特殊儿童进行服务。

2.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课业发展指导教师。作为班主任或某一学科教师,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若要求他们在照顾到全班上所有学生外,还要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无疑是给他们增加负担。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课业发展指导老师便是很好的解决方式,课业发展指导老师并不教授特定的某一学科,而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任务的。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较于其他老师,也会更加了解学生的特点。课业发展指导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超常儿童,并且他们接触超常儿童的机会更多,这极大地促进了超常儿童的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部分超常儿童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趋于普通或是弱势,学校的仅以学习成绩总排名来评价学生的方式极大地不利于他们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突破单一的笔试成绩定能力的局限,参考平时表现,用平时表现与笔试成绩比例分配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主观感受,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学生课堂的互动、举手的次数、完成作业情况、学习的态度等都可以作为参照的标准。对于偏科较为严重的超常儿童,学校可以适当倾斜学科的评价比例,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少年班”开设这么多年,确实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使部分超常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开设“少年班”这一行为违背了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原则。同时忽视其正常年龄,无法公平地顾及到拥有特殊超常智能的超常儿童,选拔的不合理性以及对少年班未成才儿童的不公平性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在关注早年便显露出某方面天赋的超常儿童之时,也应关注到大器晚成型的超常儿童,如何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各种“潜在”的超常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红霞,杨鹏,唐飞.少年班大学生招生改革与精英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铁芳.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是扩大公平还是制造不公平――与刘彭芝先生商榷[J].学术争鸣,2010,(2).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3

【关键词】现实技术科普读物早期阅读

现实技术也称为aR,借助计算机技术将现实生活中较难体验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进行虚拟化操作,并通过电子屏幕将现实与虚拟画面进行交织的一种技术,为儿童打造了全新的视听感官世界。aR技术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掀起了儿童阅读模式的新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各界的讨论与关注,尤其是作为家长更是对现实技术图书表示出更多的牵挂与担忧。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客观收集家长对现实技术科普图书秉持的态度,并作出总结与分析。

一、现实技术应用在科普图书中的优势

1、现实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传统科普读物只是用简单的图文形式展现科学技术知识,能表达的内容局限、不够完整和清晰,导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如,由于图形绘制的原因,有小朋友错把小猫认成小狗,错把番茄当作苹果。传统科普读物也不能很好的展示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及已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事物。增强现实技术能将所有事物及过程通过虚拟世界完整呈现,并与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衔接,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

2、现实科普图书契合儿童心理发展特性。在对aR的具体评价中,许多家长表示显示现实技术科普图书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同意阅读形式很新颖,观察出儿童对此书表现很大的兴趣。可见aR技术应用在科普读物中确实不同于传统的科普读物,能通过技术处理把课本内容从二维图形转换为可以发出声音、可以运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从视、听、感、观各方面激发孩子的兴趣,使现实科技读物变成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亲和性的科普读物。由于儿童的热爱,与科普读物真正契合和的感官发展需要,使得现实科技在科普读物中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一般读物,能使儿童更加投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2]。

3、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读物得到家长认可。在实践调查中,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科普图书之后,有大部分家长对aR图书做出较高的评分,表明家长对科普图书持肯定态度[1]。阅读结束后,许多家长主动询问了aR图书的购买渠道,其最后呈现的购买力度与图书评价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现实科技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二、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图书中的挑战

2.1电子设备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

现实技术的实现需要借助手机、摄像头、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协助来实现,这些因素使部分家长对儿童使用科普图书的有益性产生质疑。有些家长表明担心儿童因过分沉溺现实科技科普图书对视力、语言发展能以以及亲子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确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儿童联盟在2000年时曾对使用电子产品的儿童身体、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做过系统调查,并明确对低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提出反对意见,表明电子产品确实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亚洲最近的调查也显示儿童的近视发病率以攀升至29%,而且发病原因与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表明,3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益处[3]。

2.2现实科技对儿童发展利弊及教育有效性质疑

调查中,有家长对aR图书表示出否定态度,认为儿童在aR科普书中的投入,会使传统的父母向儿童传授故事的这一方式受到冲击。并且质疑aR技术的运用是否能真的带来有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aR技术在图书中的内容显得单薄,而且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并且aR技术显示的内容对儿童理解图书所传递的内容没有本质上的显性帮助,可能对儿童视力、情感与认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结语:aR技术在儿童科普读物上的技术应用使图书行业又迎来发展新机遇,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上也能高度契合儿童发展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会伴随质疑与挑战。aR技术的运用,应正视可能为儿童成长发育带来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结合科普课本的真正教学目的,用aR的丰富的视听感受特性,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为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带来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孔素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03:98-100+103.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4

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早期儿童发展。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可以说,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早期儿童发展工作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0~6岁儿童早期发展还没有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和能力。城乡二元结构使这方面的政府公共服务一直难以覆盖农村地区;跨部门合作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或未得到有效落实;与早期儿童发展有关的资源难以有效地进行整合;服务队伍没有建立或者不够稳定;合适的服务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加之当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后,父母与儿童亲子分离,使得儿童在家庭结构不完善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科学的养育,潜在问题严重。总的来说,早期儿童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给农村大龄女童、育龄妇女、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和0~6岁儿童等提供早期儿童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依托在中国中西部地区10个省20个县的140多个非正规教育项目农村社区非正规教育知识信息资源中心,于2009年指导15个县开展了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得到了目标人群和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政府领导和合作部门的大力称赞,反响十分强烈。为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非正规教育项目办公室在2009年度总结会期间组织项目县进行了活动经验交流,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总结等环节给出了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并于2010年指导20个县开展了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两年的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活动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和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儿童养育知识和技能,存在着这一方面的强烈需求。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中强调“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母亲的科学素质和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农村家庭育龄妇女所掌握的健康知识直接影响家庭中儿童的健康发展。

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等目标受众提供科学健康的早期儿童发展理念与知识,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养育观,通过技能的培训,促进行动,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文化氛围的提升,为科普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深化跨部门合作,共享活动资源,通过活动促进县科协同其他部门的合作。

二、活动的组织领导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活动在部级层面的总体协调和管理。县科协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和组织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县科协与当地卫生、医院、妇联、计生、幼教等多部门建立合作,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给予了县科协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三、活动内容

包括孕前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儿童营养、儿童安全、亲子游戏、儿童智力发展、科学育儿、(地方)婴幼儿常见疾病、儿童健康检查及处理常识、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等内容。

四、活动形式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专家讲课、科普展板展示、技能演示、实际操作练习、知识解答、亲子游戏、健康测试、有奖知识竞答等形式,并且注重参与,做到“听、看、做”相结合,“问、答、评”相结合。活动中,专家尽量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讲解,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实际操作分解到位,注重技能传授和理念传播。多个县还利用投影设备播放图片和视频片段,增大了活动的信息量,使活动更生动、形象,内容更易被受众接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很多欠发达地区妇女群众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受众台下听”、“发明白纸”等科普活动方式,让活动始终保持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了她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她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技能。

五、活动资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年》、《早期儿童营养画册》、《孕期与新生儿护理》等早教光盘和图书,中国科协提供了《优生优育》展板和挂图,当地科协、卫生部门编印了相关科普知识材料,购买了婴幼儿玩具,聘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幼教老师等。

六、活动成果

通过举办农村社区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大龄女童培养了儿童养育的科学观念,了解并掌握了早期儿童发展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2009年有2560名,2010年有3585名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大龄女童、1~6岁儿童等参与活动。此外,活动还提高了县科协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程度,探索了农村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

七、活动创新之处

1.农村社区早期儿童发展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创新性内容。活动实践和效果反馈证明,这些内容贴近农村社区生活实际,契合农村社区群众的需要,实用性强,能够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问题。从长远看,对于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基层群众对这些内容的科普活动很欢迎也乐于参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浅显易懂,符合当地群众的接受程度并且乐于参与其中。

3.动员和组织多方面力量参与,利用了不同机构开发的成熟科普资源,是跨部门合作的成功实践。县科协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了非正规教育项目在基层设立的140多个村知识信息资源中心,联合当地卫生局、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局、妇联、疾控中心、幼教等多部门开展活动。如陕西省丹凤县,县人口计生局负责组织学员及培训场地,妇联负责联系培训师资,科协负责提供培训资料、培训效果的收集及开展相关活动。陕西永寿县与县妇联合作,由县妇联聘请县妇幼保健站的医生作为专家参加活动。湖南平江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咨询、义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就诊难的实际困难,并与县医院联系,组织妇女进行免费妇科检查。

4.送科普活动上门,使活动目标受众在家门口就能充分、便利地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普活动大餐,真正做到了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深入农村基层。

八、未来工作展望

1.各级科协应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利时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

2.在政府领导下,积极深化同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早期儿童发展科普专家队伍。

3.利用农村社区的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小学、幼儿园等,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早期儿童发展社区资源中心,定期开放,组织专家到社区资源中心开展活动,尽可能提供一站式的科普和资源服务,并使之长效化。

4.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县级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网络,通过社区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目标受众的需求和问题,组织专家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现场科普等形式加以解答和指导。

5.提高0~6岁儿童家长的参与程度,通过开展诸如“优秀社区妈妈评选”、“我为儿童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带动更多家长参与,传播科学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为社区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做贡献。

6.重视父亲在儿童早期发展科普活动中的作用。

活动典型事例

青海省同仁县科协通过与妇联、妇幼保健站等多部门合作,在扎毛乡麻什当村、年都乎乡尕沙日村、保安镇群吾村集中组织孕妇及育龄妇女举办了每村各一期20人,每期4天共12天的培训班,聘请南措加和夏吾措两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当地专家,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讲授了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孕前注意事项、产前检查、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及农村常见食物资源的种类、常见妇科疾病、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传染病的危害和定期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等相关知识。在讲授中,两位专家结合当地当前广大妇女的健康现状实际,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详细讲解了上述内容,并就村民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在河南汝阳县鸭兰村,专家为家长讲解婴幼儿各时期发育情况的标志并就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时,一名母亲提出自己11个月大的孩子还没长出一颗牙齿,并且他的头看起来好像戴了一个紧箍咒,针对她的问题,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听了专家的讲解妈妈才知道原来孩子的营养没跟上,缺钙、锌等多种维生素。

四川剑阁县开展了女性和儿童知识讲座、现场B超检查、义诊、体检等活动,汉阳镇中心村快要当妈妈的喻凤参加了这次活动,听了讲座,领取了活动资料,做了B超检查,她的身体和胎儿的发育都很正常,临走时她非常幸福地对工作人员说:“感谢这次活动,免费检查身体,使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养孩子,如何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非常有用、有意义,我要做一名科学的妈妈,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内蒙古敖汉旗是部级贫困县,当地妇女普遍缺乏孕期保健和优生优育知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孕妇杨春兰刚刚怀孕一个月,对妇幼保健一窍不通,这次的培训对她来说犹如雪中送炭,通过几天的培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她非常认真和自信地表示,从现在开始要按专家说的去做,科学胎教,合理营养,定期检查,注意保健卫生。

甘肃安定区科协、科技局联合7个项目村组织开展了以优生优育为主题、育龄妇女为主体的集宣传培训、咨询服务、游戏娱乐于一体的优生优育活动,并特别邀请了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的两名主任医师参与活动。通过医生的诊断,发现周家河村的儿童大多数有铅超标问题。对这一问题医生提出要尽快正式体检化验,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对当地儿童的危害。

陕西永寿县在健康知识培训中,结合当地实际,特别就日常食用的硒碘盐知识做了讲解,专业人员与农村妇女面对面座谈,对个别农村妇女目前身体不适等问题,专业人员建议到县城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5

随班就读,就是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随班就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及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各级政府要普及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在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关于“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管理,强化领导,努力提高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招收残疾儿童4.98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6.2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9.38%和61.12%。相对于全国的其他省和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特殊教育年会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校的各类残疾儿童达11500多人,随班就读的约4000人,还不到35%。

要改变发展落后的现状,就要找出发展落后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使随班就读获得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较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部分残疾儿童的潜能,促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教育的一体化,实现真正的教育融合。[2]

二、调查方式与对象

我们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四个城市的27所有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16所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9所特教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由此发现,不同的人对随班就读持不同态度、有不同认识。

三、随班就读现状调查分析

1.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残疾儿童属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当得到我们的关注。由于各级政府对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没有硬性规定,是否接纳取决于各个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因此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3]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1)怕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班级的排名

问卷调查显示:在58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中,有52位担心影响学校的声誉;在102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教师中,有79位担心影响本班在全校的排名。

当前,虽然各中小学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地方仍在实施应试教育,并以高考、中考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好坏。[4]针对小学而言,为了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优质而充足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而声誉对于一个学校是否能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学习较好或个别学习突出的学生身上。[5]在那些领导和教师看来,如果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势必会影响该学校、该班级的竞争实力。因此,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会拒绝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甚至一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也被拒之门外。

(2)对残疾儿童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对残疾儿童有效教育的必要前提。问卷调查显示:在118位普通学校的教师中,有79位对残疾儿童不了解,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所以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3)管理难度大

管理难度大是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因为管理难度大而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分别占到62.1%和43.1%。

相对于正常儿童,残疾儿童由于残疾的种类、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很多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担心把他们招进来会给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增加难度。[6]

(4)个人的成就感低

经过教师的辛勤培育,正常儿童的潜力能被激发出来,乃至将来成才,这使普通学校的教师有较高的成就感。而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可能等同于正常儿童。[7]这样一来,教师对他们付出的精力并不少于正常儿童,而他们成才的可能性却远远不及正常儿童,导致教师个人的成就感低。这也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少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问卷调查显示:表示愿意接纳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在自己的学校或班级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别占13.4%和13.6%。尽管这个比例很小,但也是可喜的,它体现出观念的转变,表明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

(1)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在9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领导中,有5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约占55.6%;在16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教师中,有14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占87.5%。他们普遍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2)对残疾儿童有所了解,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1位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其原因在于,他们具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的知识。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原广西南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较为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他们而言:当年,没有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实在是一种遗憾;而今,可以在普通学校教导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8]当然,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其他教师,他们也更加发自内心地了解、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

(3)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一定的倾向性

问卷调查显示:在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上,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大多是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儿童。其中,选择肢体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49.3%和35.6%,选择听力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31.3%和51.7%。而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的残疾儿童却很少被选择。究其原因,他们认为:肢体残疾儿童虽然行动不便,但智力水平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差别。例如,聋童除了听觉障碍之外,其他方面对学习影响不大,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何况大多数聋童可以通过助听器来接受教育。而那些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残疾的儿童则与正常儿童差距较大。例如,智力落后的儿童学习能力差,不受约束,不容易管理;又如,盲童自理能力差,行动和学习等方面都有不便之处。[9]

3.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随班就读存有顾虑

残疾儿童能否顺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想法。问卷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家长(占33.9%)表示愿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些家长的普遍共识有两个:一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能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正常儿童的言谈举止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特教学校教材难度偏低,到普通学校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能学到较深的知识。[10]而多数家长(占66.1%)还是心存顾虑的,他们不愿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1)担心孩子受欺侮

家长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被孤立,受欺侮。毕竟,这些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如果普通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疏忽了,那么残疾儿童很可能会受到个别正常儿童的排挤、戏弄甚至殴打。

(2)担心教师放任自流

家长的另一个担心就是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理睬。一方面,教师有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导;另一方面,教师精力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11]总之,如果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那么随班就读势必会变为“随班混读”。这样下去,必然会使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最终回到特殊教育学校。

(3)担心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将来的发展

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学习、行动等方面必然会有一些不便,而正常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自私、娇气。所以,正常儿童很难慷慨地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至于残疾儿童在很多方面困难重重。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残疾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到将来的发展。[12]

4.其他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落后还存在其他几方面原因。

(1)经费问题

很多学校经费紧张。如果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那么学校的教学成本就会增加、办学经费就会紧张。

(2)教师待遇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特殊教育津贴,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师费力不少,待遇却不高。

(3)教师的考核标准问题

大多数普通学校是以升学率和班级在学校里的排名来衡量和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如果班上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那么很可能影响该班的升学率及其在学校里的排名,最终影响到在该班任教的各位教师的年终考核。因此,缺乏对随班就读教师客观的评估和考核是制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一大原因。

四、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培训势在必行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状况、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特殊学校的学生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和认识,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培训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随班就读教师,仅靠师范教育的单一途径是不能解决的。

首先,国家必须统筹安排,协调教育、民政和医疗卫生等部门,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集体力量,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国家要为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及教师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证。[13]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随班就读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并为教师受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殊教育行政领导和研究机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教研人员,必须统筹协调,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咨询、研究和服务等。

其次,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中心作用,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咨询。[14]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管理理念,又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科研工具,还有极富针对性的小班授课。我们完全有理由充分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在科研管理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他们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基地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讲学和观摩等形式,对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具体、形象和直接的培训,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

最后,要培养随班就读的教师树立“大特殊教育”的观念。现代社会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15]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可能是封闭的,而必须是开放的。凡事不能只靠个人力量,而必须要让各方面参与,接受各方面帮助,获得各方面资源。随班就读教师要树立“大特殊教育”的观念,把自己在微观环境中所从事的特殊工作置于特殊教育整个领域的宏观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之中,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充实、提高自己,做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顾定倩,钱丽霞.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4).

[4]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于素红.美国一体化教育殊教育教师的任务[J].特殊教育研究,1997(2).

[6]黎龙辉.英国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的评价[J].中国特殊教育,1999(1).

[7]银春铭.是实施“全纳”还是特殊教育――两种相反观点的争论[J].特殊教育研究,1997(1).

[8]方俊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0(1).

[9]彭霞光.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韩进.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华国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陈云英,华国栋.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试验:农村的成功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3]胡庆芳.美国实现全体儿童教育优异的纲领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14]孙钢.隔离制特殊教育和一体化特殊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1).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6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宣传婚前保健知识,增强新婚人员的自我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建立区产前诊断机构。产前筛查覆盖镇达80%以上;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在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2%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4/10万以下;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十五”时期基础上有所下降;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2%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

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全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2%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2%以上,儿童七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重视生理、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降低儿童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托幼机构符合卫生保健标准的合格率达86%以上;

中小学生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面达90%以上,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防止未成年人吸毒;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浙江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母婴健康。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行业管理。

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镇街道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

3.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童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童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

5.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全区特别是农村实施“母亲安全”工程,提升产科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6.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7.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倡导尊重儿童、儿童参与意识。通过新婚学校、妇女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8.严格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社区、乡镇也要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强儿童体质。

9.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10.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充分发挥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全面开展儿童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远离教育。

二、培养教育方面

一主要目标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

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率达到90%80%中心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以上;

全区普遍实行小学6周岁入学。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5%以上;

盲、聋、弱智三类残疾适学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5%99.5%98%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50%和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

26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提高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的普及率,使我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100%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二主要措施

1.各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2.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依法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村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4.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并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早期教育知识,开展亲子活动,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提高早期教育的实际效果。

5.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继续扶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健全帮困助学机制,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工作。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快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育,构建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三、法律保护方面

一主要目标

1.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保障儿童参与权。

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维护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全区社区儿童维权保障和违法犯罪预警站设立覆盖率达到80%,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杜绝使用童工;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和重犯率在2005年基础上有所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5%以上;

乡镇中心学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比例达到100%

4.利用法律援助机构,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完善、提高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功能与作用;

建立和完善儿童法律援助机构;

提高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并不断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2.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法官、检察官等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3.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监督管理。

4.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5.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检察、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侦查、、审判各阶段要采取适合未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6.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关注“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7.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8.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工作,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保障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救助、教育等工作。

四、成长环境方面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即占全年天数的80%

城市环境噪声小于55dB

城镇生活污水处置率大于75%以上;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改水受益率达到9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大于90%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动场所;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1个区级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部分科普、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票价;

全区少先队员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率中心城区达90%以上,农村达70%以上;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安全合格率,保障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教育和医疗康复状况;

提高聋儿、肢体残疾儿童及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

二主要措施

1.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2.建立和完善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农村乡镇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

3.各类媒介要传播有益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办好各类少儿艺术比赛活动。

4.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抓手,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落实《浙江省少先队雏鹰争章实施细则》发挥少年儿童雏鹰网站的作用,开展“全区千名亲子绿色上网行动”引导少先队员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道德,规范环境行为”为目标的绿色教育行动,通过举办“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和生态区建设。

6.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探索建立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7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8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融合教育就是希望在一个相对融合的环境下,让那些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起进行互动,增加这些特殊儿童学习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上,根据他们的特长来进行教学服务。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在早期,对于特殊儿童一般是进行隔离教育,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归,融合教育的理念不仅很好的体现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就是把0到6岁的特殊儿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儿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儿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碍发生的的原因,按照个别差异原则,及时开展教育服务,并及时提供一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协助。

二、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行政支持方面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幼儿园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很难获取相应的协助,导致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面产生挫折和负担。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通报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员对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顾虑,一些设备和制度缺少弹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负责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就导致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需求其他机构的协助。

(二)经费保障方面

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也没有办法给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经费补助。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执行,一旦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家长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比较担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长就会对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缺少了解和关爱,就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产生阻碍。家长除了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担心和质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中。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要求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担心上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却找不到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

(四)幼儿教师方面

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开展特殊儿童的师资培养,所以目前面临着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流动的问题。普通幼儿教师跟特殊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上采取的教学理念也不相同,这两类教师在教学合作上就会存在难度。因为那些巡回辅导教师来幼儿园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普通教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跟特殊教师沟通的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学前儿童特点了解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级中包含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但是教学人员编制不够,就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困难。

三、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增加经费预算

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政府部门要给与充分的经费支持,让幼儿园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特殊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发展方面,从而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2、妥善推进特教知识进修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进修班,对给幼儿教师进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案例培训。幼儿教师在进修的时候,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障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认真的规划,从而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中有选择的余地。

3、专业团队认真执行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在对各个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特殊儿童的需求,适当的延长辅导时间,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状况进行一些弹性处理,给普通幼儿教师一定的协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积极跟普通幼儿教师合作,拟定相应的特殊儿童教育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执行的成果监督,定期对巡回教师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假如幼儿园没有办法在融合班级中增加教师人数,就要适当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适当的安置特殊儿童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级设置在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旁边,当普通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员寻求帮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参观,让特殊儿童家长看到特殊儿童跟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要让他们多了解特殊儿童,明白这些特殊儿童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学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有那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班级管理方式等等都记录下来。

2、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

特殊儿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体中,就是想让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要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演出活动中,可以安排特殊儿童给小伙伴们去献花,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分为,而且特殊儿童也同样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排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3、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具体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儿教师要熟悉这些知识,给家长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也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因为要把特殊儿童安排到普通幼儿园中,加入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师资力量等就难以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所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策略。(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全纳安置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8).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9

【关键词】 儿童保健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效果

目前我国儿童营养状况问题并不乐观,主要存在营养缺乏、营养失衡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对儿童进行保健教育,满足儿童成长发展的营养需要。在儿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可以促进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儿童营养知识,为儿童制定合理的饮食,从而保证儿童身体营养状况的均衡。

1 儿童保健教育的涵义

儿童保健教育包括儿童身体保健和儿童心理卫生两部分。儿童身体保健是指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体,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要求,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优美自然的成长环境、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主要包括正常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游戏的伙伴、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2 儿童保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的效果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主要来自2011年初来我所进行健康检查并存在营养问题的86名儿童。儿童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男性44名,女性42名。将86名儿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名,男性22名,女性26名。铁钙缺乏儿童1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6例,肥胖儿童18例,维生素缺乏14例,有28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对照组38名,男性22名,女性16名。铁钙缺乏儿童3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0例,肥胖儿童14例,维生素缺乏10例,有20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所研究的儿童均无智力方面的问题和营养流失问题。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对儿童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照组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及普及营养知识,只向父母提出儿童存在营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医生初诊后进行1-8个月的跟踪研究,并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为三个等级:营养未改善、状况好转、营养改善。营养未改善是指营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者变得更糟;状况好转是指最后的营养状况比就诊时有所好转;营养改善是指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为状况好转和营养改善之和,评价对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营养状况所起的作用。

2.2 研究结果 研究86名儿童的营养状况见表1,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讨论

2.3.1 我国儿童目前的营养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营养缺乏主要表现为铁钙缺失、蛋白质缺乏、维生素不足,铁钙是儿童成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着儿童智力、骨骼的生长,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佝偻病;蛋白质为儿童成长提供所必需的营养,如果缺失就会导致身高体重不增、免疫力低下、消化吸收功能落后、智力落后,最终导致成长缓慢;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缺乏或者不足都会对儿童产生重大影响。营养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肥胖,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肺活量,增加心脏的负担,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不合群等,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

2.3.2 导致儿童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哺育方式不科学,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2.3.3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营养未改善4例,占8.3%,状况好转8例,占16.7%,营养改善36例,占75%,有效为44例,占91.7%;对照组营养未改善16例,占42.1%,状况好转6例,占15.8%,营养改善16例,占42.1%,有效为22例,占57.9%。研究表明,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保健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

3 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营养知识的普及在儿童保健教育中有着良好的效果,营养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儿童家长提高对儿童营养和健康的认识,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能够使父母为儿童制定良好的营养和饮食结构,补充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儿童保健教育的发展,也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敏,何井华,邢誉.营养教育对护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所,2010(08).

[2] 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22).

[3] 洪梅.儿童保健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06).

儿童科普性教育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一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调控课堂情境的相关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学科知识方面,幼儿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方面,更需要根据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并开展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对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在唱歌、弹琴、画画等艺术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年轻教师此方面技能有衰减趋势;教师知识面不够广,人文与科学素养不够;儿童发展理论、师生互动、儿童动机的激发、个体差异、学习与认知过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也没有形成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氛围,也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的实践性知识。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反映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偏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通识类基础课程缺乏

学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普遍缺少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通识类课程,更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导致学生时也能和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2、必修课程比例过大

据调查发现,各高校学前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只占课程总学分的20%―30%不等,而必修课程高达70%―80%,学生也不能跨学科跨专业在全校内选课,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难以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降低,影响到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培养。

3、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中,教育与心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比例过高,分科过细,包括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课程、儿童游戏等等,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和时间不足。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空泛、单一,与实际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后只获得了一个个学分和抽象、呆板、孤立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反映考试完后甚至连一些概念原理原则都没留下,这就难以达成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另外,一些课程重复设置,如将教学法细分为活动指导总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等,这是典型的分科思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纸上谈兵,学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教、、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以及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性知识。

4、教育实习时间短,走过场

教师的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在复杂分析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情境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来源于教师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的个人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是,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偏短,而欧美等国的师范生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简单,很多学生只将实习目标定位为学会上课。流于形式,只局限于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掌握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5、艺术体育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相比,艺术体育类课程普遍课时偏少,影响了学生这方面的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给儿童家长和一线幼儿教师造成什么都不会的印象。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增设通识类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比重

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出发,增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保证学生的一专多能。这类课程并不是指当今高校非常重视的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不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标,缩减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比例,改变过细的分科,整合课程门类,精选未来教育教学中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将普通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合为一门课程,将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课程列为选修,将教学法类课程也有机整合,不必分科开设,最多把艺术活动指导单独列出。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加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联系,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3、强化教育见习实习

增加实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将课程计划一半的时间安排为各种教育见习和实习,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根据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见习实习安排;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形成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