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28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音准;歌唱教学;重要性;音乐

一、音准的概述

1、音准概念

无论什么样的歌唱形式,音准都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音准就是在人歌唱过程中所发出的声要同律制严格相符。在歌唱艺术中,对音准的训练也就是通过声音色彩以及调试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把握和调控来将歌曲中所涵盖的情感和音乐形象更好的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抽象化的音乐元素――音准,只有通过对人体器官的不断训练才能更好的感知和把握,所以对歌唱来说也就具备了相当大的难度。从音准分类角度来看,音准主要分为了声音音准以及旋律音准两大类,其中旋律音准属于一种横向关系,具体指的是两个音乐要素之间的旋律运动的准确性;而声音音准是指多个声部共同发声时的旋律的准确性,它是一种纵向关系。由此也可知,音准其实就是横向旋律和纵向旋律运动准确性的总称,其所具备的两个明显特征就是运动性和方向性。

2、影响音准的要素分析

对歌唱音准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演唱者的发声技巧

在演唱者歌唱过程中,如果演唱者没能掌握一套优秀的发声技巧,那么在其演唱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出现气息不稳、声音失准、音量过大等现象。

(2)演唱群体的共鸣调节

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针对合唱形式的表演,在合唱过程中,演唱者能否准确的保证共鸣和谐作为了影响音准的一重要因素;比如部分演唱者的声音尖而细,那么他也就无法发出一种低乏音;又如部分演唱者声音共鸣比较松散,那么他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合唱整体的高乏音,进而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个体发声无力的现象。

(3)演唱者的声乐功底

歌唱表演属于一种声乐艺术形式,也要求表演者能够具备一定的声乐基础。比如一些声乐功底较浅的歌唱表演者,在歌唱过程中涉及到重声区和轻声区的转换时,因为不明白匀速呼气和含满气息,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现声带张力的松弛,音色偏高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音准效果。

二、音准对于歌唱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1、音准对于歌唱效果的展现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音准是歌唱者能够准确表达歌曲曲谱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歌唱表演艺术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以及顺利的完成歌曲所包含的情感的准确表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学生的歌唱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具备一种优秀的音准能力,那么对于其能够取得更优秀的歌唱表演艺术效果以及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声乐优势提供出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歌唱表演艺术中,学生个体的内功训练对于表演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音准的训练,一个良好的音准,对于实现学生个体声音优势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声音效果的有效加强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音准训练作为了学生歌唱学习的首要环节,在学生学习某一歌曲时,其最先接触的必定是其曲谱,通过对曲谱的音准练习,也只有实现准确的发声,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综合整体训练。

2、音准关乎和声色彩的协调

对于歌唱艺术,特别是针对合唱表演艺术形式的歌唱,需要对多个发声个体进行统一的配合,由此才能更好的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混合音效。在合唱表演过程中,不仅需要歌唱个体对自身音准进行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也需要所有的歌唱者能够对音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方能实现一种和声色彩的完美协调。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就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音准的校对,也只有在确保每一个声音都能准确发声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接下来的集体和声训练。

3、音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进行歌唱学习

在歌唱教学中,音准作用不可替代,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音准概念,才能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做到对音准尺度的准确把握,进而完成对作品的准确演唱。只有能够完成单一声部作品的准确演唱,才能去进行多声部声乐作品的演唱训练,相比器乐的多声部训练,多声部的演唱音准训练难度更大,但这对于学生和声色彩以及调试调性的准确把握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学生对于音准的学习过程,也是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趋向的形成过程,而且它也是同学生歌唱形式的训练以及学生视唱练耳相关的各种功能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在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的音乐美感习惯在歌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以改变或形成,而对于最终的定势也会直接的对学生的审美定势产生影响。这样以来,音准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如果对于一首歌曲,歌唱表演者如果连音准都无法正确的把握,那么还谈何表达感情和勾勒相应的音乐形象呢?所以,对于歌唱艺术,音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同时这也深刻的揭示出了在歌唱教学中音准的重要地位。学生也只有具备了一种良好的音准,才能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意境进行准确的展现,所以在现代歌唱教学中,音准作为了一项最为基础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学生音准感的有效途径

1、做好发声准备,为学生的演唱练习打好基础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还没有打开口腔就急于歌唱,以至于只是简单的随便呼喊几句就会出现疲劳不适,更为严重的甚至导致声带受伤,进而出现唱歌跑调等现象。所以,在实际的歌唱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进行歌唱训练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促使学生口腔能够充分的打开,并掌握相应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技巧去弥补先天器官的不足,使学生的发生器官能够充分的胜任歌唱教学课堂中的歌唱训练,借助这种训练方式来缓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疲劳感和不适感,使得学生的发声能够做到连贯和柔和。

2、让学生学会倾听,找到音准

在传统的歌唱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多注重的都是学生的演唱能力的训练,而对于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的训练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但从实际来看,要想更好的完成音乐表演,其前提就是要先学会聆听,学生所具备的倾听能力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音准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歌唱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借助一些乐器来进行辅训练;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形式也要坚持不断的改革,在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所借助的主要器具就是钢琴,但这并非也就是一成不变的,除去钢琴之外,课堂之上还可以有效地借助其他一些乐器;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声音的高低,可以将竖笛引进课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聆听歌曲范唱,在歌唱过程中,要对歌曲的一些重点段落进行重复聆听,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旋律和音量的记忆;为了更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情绪,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设置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活动,来发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参与到训练中来,使学生在体验有趣的活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多次聆听的反复训练,从而为其后期的歌唱训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循序渐进的建立音准感

对于学生音准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音准感。音准的训练,可从每一个最基本的音符去着手,对于一些不易掌握的音阶的学习,可以借助一些相应的音程和曲调去进行反复的训练,只有对于基本的音符,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才能为后期音准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状态的差异,设计出一些趣味性十足的音乐游戏,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音阶音准。

4、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方法,促使其能够准确的把握音准

对于学生音准感的培养和训练应讲究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帮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能够做到准确的发声。首先是教育学生学会哼唱,这也是解决音准问题的最基本条件。在歌唱教学中,哼唱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混声和假声,由此对于声区的统一就有了较大的帮助;接着就是小声的歌曲试唱,这对于学生音准感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节。在前期哼唱的基础上慢慢的放大声音,采用小声试唱的方法,实现声音的集中。这种小声试唱的方式,不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和紧张,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发声练习,建立起一种正确的音准感。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感觉意识歌唱教学高位置和低位置

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除要掌握发声技巧、呼吸、共鸣等重要的歌唱技术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感觉。声乐教师们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发声的感觉、注意呼吸的感觉等。找到这些感觉,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感觉意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唱歌时体内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感觉。尽管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找到自己的科学发声方法。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说:“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对一个人所适合的方法,可能对另一个人就不完全适用……”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曾说:“每个人的嗓子在结构上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每个歌唱者都应去探索他自己的歌唱方法。”虽然二位大师已为我们悟出了歌唱方法的真谛,但人们仍可以从实践中提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关歌唱的问题——歌唱中的感觉。

我们把歌唱者的自我感觉叫做“内感觉”,把听众的感觉叫做“外感觉”。许多歌唱家都有过体验,米·康潘纳利说:“有那么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声音的好坏,常常受自己耳朵的欺骗。”伊·威廉斯说:“当我的喉咙处于最良好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我感到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笔者认为,歌唱者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中的感觉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先要让学生辨别什么是错误的感觉。与其说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唱”,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听”,也就是学会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寻求一种“内感觉”与“外感觉”统一的声音。学生总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感觉”后才能真正找对感觉:今天用这个感觉唱出来的声音,到明天用同样的感觉竟会唱出完全不同的声音,或者再次找到了那种声音,感觉却变了。

感觉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出发点,有的学生追求音量,有的怕累;有的求亮,有的怕亮。他们经常会用教师要求的意识去唱自己心目中追求的声音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的感觉意识,只有双方配合才能减少教学上的困难。然而,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教学的成败作用更大,一些名教师也难免犯“内感觉”代替“外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坚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学生,而不管学生的具体感受,动机虽是好的,却会扼杀学生的感觉意识。

还有些教师出于自己对某种音色的偏爱,不管学生原来的音色特点、演唱能力,而硬要学生们去唱教师喜欢的声音,结果也是可悲的。中国有“脑后音”的说法,有些声乐学生真的在脑后去找声音,造成声音出不来,这是混淆内外感觉的又一例子。为了防止把“内感觉”代替“外感觉”可能产生的反作用,有必要对有些经常可能混淆的概念做一些分析。

一、高位置和低位置

人们习惯于把声音位置的高低作为衡量声音正确或错误的尺度,这是不妥当的,原因是他们把声音“重”和位置“低”混淆了。如果以舌头为上下意识的分界线,那么人的发音中枢——喉,本身就是在低位置上。由于歌唱的传统要求,正确的声音必定要具有高位置的“外感觉”,因为没有声带质量的改变,高位置的“外感觉”永远也不会产生。可见,自我感觉上的高位置不等于实际上的高位置。反之,声带质量减轻了,即使唱者“内感觉”毫无高位置的感觉,从“外感觉”的效果来说位置却已相当高了。

二、靠前和靠后

声音必须充分唱出来,“外感觉”一定是靠前的,但“内感觉”却未必一定是靠前的。卡鲁索认为自己的意识在颈背后,并说自己的高音是从背后的地板上发出来的,但在“外感觉”上,他的声音具有极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还有一些人,接受了“歌唱的秘密是靠前、靠前、再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结果唱出来的却是白声。可见靠前的“内感觉”和歌唱需要的靠前的“外感觉”不是一回事。正确的歌唱活动,是一组肌肉活动的结果。以瑞典声乐家发明的声道调节法为例,第一共振峰产生的调节原理是:放开下巴,打开喉咙。第二共振峰在放开下巴的基础上,舌根退后。这和有些声乐教师所强调的“口咽部分摸压元音,用口咽部分集中声音”的方法一致。第三共振峰在前面两个动作基础上,将舌后部抬起。这又和有些声乐教师提出的元音要在舌根和软腭之间形成的理论相符。第四共振峰在前面三个动作上,再加上舌前部向硬腭抬起。这与现代许多教师强调的声音集中在硬腭前、门齿后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抽掉了第四共振峰所要求的舌前动作,不就是后面唱法常用的意识吗?如果抽掉舌根向后向上的动作,单一地使用舌前部的动作,先把声音安放在齿后的话,那必然唱出的是靠前的白声。这就是为什么靠前的“内感觉”不等于歌唱要求的靠前“外感觉”的原因。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幼儿园合作性歌唱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歌唱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也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品格。纲要中也指出了:幼儿歌唱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幼儿歌唱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而喜欢歌唱是幼儿的天性,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歌声。做游戏、学本领时,传来的是快乐的歌声;遇到悲伤的事时,从他们心里传出的是伤心的歌声……可以说,歌唱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前,幼儿园歌唱活动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一般歌唱教材的演唱形式单调。虽然幼儿歌唱教材有许多,但是这些教材内的歌曲大多都已经规定了演唱方式,比较单调,幼儿唱多了就不愿唱了。其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现在的教唱活动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以“唱游”形式为主。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一边游戏一边快乐地歌唱。事实上,并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唱游”形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歌唱兴趣和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将合作性歌唱融入幼儿教学的方法。

而合作性歌唱教学模式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能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去;其次,发展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再次,给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分享的机会,培养了幼儿初步的分工合作意识,使之形成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性歌唱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拓宽了幼儿歌唱表演形式。由此可见,合作性歌唱教学的重要性。经过这一年多的尝试与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得出了在幼儿园中长期地、有目地开展初浅的合作性歌唱教学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结论。

二、实践与指导策略

(一)感受合唱,喜欢合唱,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20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发展听觉必须要让幼儿学会欣赏。在合唱的最初阶段,我选择了让幼儿去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唱歌曲,在欣赏这一过程中感受、聆听、了解合唱,分辨合唱与其他一般集体歌唱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响、音色,以激发幼儿对合唱的浓厚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合唱中,进而为下一步具体开展合作性歌唱做好铺垫。

案例1:歌曲欣赏,了解合唱

在考虑到幼儿对歌曲的熟悉度上,我选择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歌曲《同一首歌》,进行了同一歌曲对照性的欣赏。第一遍让幼儿欣赏独唱的版本,第二遍让他们欣赏童声合唱的版本。然后,让幼儿说一说,“这两首歌曲的不同”。

幼儿:“第一遍时只有一个人唱,而第二遍时,前面一半是一个人唱,之后就有许多人一起唱。”

教师:“第二遍有时一个唱,有时是大家一起唱的,这叫合唱。他们前后唱的歌词内容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

老师:“那你最喜欢哪一遍?”

幼儿:“第二遍,因为一个人唱时,他的声音很好听,而且声音有点响亮,到大家一起唱时,他们的声音就有点小,很温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合唱,感受到了合唱的音色美、和谐。

除了选择像案例中幼儿熟悉的一些歌曲外,教师也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合唱曲目,如《黄河大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让幼儿进行欣赏,使之充分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这样,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他们就能对合唱产生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2:我的第一次合作性歌唱教学

今天我很有精神地带着小朋友走进了钢琴房,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进行合唱教学,所以选择了一首容易掌握且演唱形式比较简单的歌曲《哈巴狗》。像往常一样,我将整首歌曲完整地教给幼儿(在每个乐句尾加上了一个衬词“汪汪”),他们掌握得很快。接着就开始了合唱教学,我先采用了师――生合唱形式:现在老师请你们和我一起用合唱的形式来合作唱这首歌曲,老师唱歌词,小朋友唱“汪汪”。合作开始了,我快唱完一句时,将手指向幼儿,他们马上把手放在耳朵旁接唱“汪汪”。第二遍时,我和幼儿互换了角色,为了配合幼儿,我也将手放在耳朵旁接唱。之后,我又问:“刚才是老师与你们合作唱歌,还有什么方法进行合唱?”他们马上意识到男孩和女孩一起来合作,也是可以的。在我的指挥下,他们又进行了两遍,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地说:“我们还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等进行合唱。”尝试着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幼儿一边唱一边互相面对面地做着奇怪的动作,虽然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很完美,但是每个幼儿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

本次活动中,我真正看到了幼儿因为歌唱而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我自己从中也得到了同幼儿一样的快乐。歌曲《哈巴狗》教唱活动,采用了主要演唱形式――合作性歌唱。与传统的集体歌唱相比,在合作性歌唱教学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本首歌曲,还培养了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合作性歌唱带给自己的快乐。

(二)合理选材,适当加工,使歌曲适合合作性歌唱

合作性歌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国外对此的研究很多,与国外相比,国内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研究成果都相对薄弱,尤其是适合幼儿进行合作性歌唱的歌曲较少。因此,在实践中我大胆地尝试了将一些演唱形式单调的歌唱内容进行简单的改编,以增加歌曲内容的合作效果。改编的宗旨:从幼儿熟悉的演唱形式出发,合理选材,适当加工。

案例3:改编歌曲,增加歌曲内容的合作效果

歌曲《虹彩妹妹》节奏明快,唱起来朗朗爽口,幼儿非常喜欢。虽然歌曲的第一段可以接唱的形式进行合唱,但是第二段字句工整,很难进行合唱,对此,我进行了改编,尝试了多种方式,最后决定模仿《欢乐颂》的演唱形式――伴奏式,就此《虹彩妹妹》整首歌曲演唱形式改为:第一段为接唱形式,第一声部唱歌词,第二声部唱衬词“恩海呦”;第二段为两个同旋律的声部合唱形式,第一声部唱歌词,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的基础上,同旋律唱“啦”。此外,我还将《平地造高楼》改编成了填充式合唱:第一、二乐句分成两个声部,第一声部唱歌词,第二声部则在句尾分别加上演唱力度较小的“手拉手”和“往上走”,其余变为齐唱,并在歌曲结尾加上演唱力度较强的“嗨”。改编后的整首歌曲变得饱满、有精神,充分体现了一幢幢高楼耸立的场面和气势。

实践证明,对合作性歌唱曲目进行适当改编,能使幼儿演唱后取得比原先曲目更丰富绚丽的艺术效果,而幼儿也更喜欢用合作性歌唱的形式进行演唱了。

(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开展合作性歌唱教学

合作性歌唱艺术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集体歌唱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演唱形式,对演唱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幼儿园教育中,教育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还不具备独自完成合唱的能力,教好他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开展合作性歌唱教学。

1.合作性歌唱的形式

(1)对唱式。包括接唱式和领唱式。接唱式在合作性歌唱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分句对唱(如歌曲《小动物在哪里》一声部唱:小鸡小鸡在哪里;二声部唱:唧唧唧在这里)和断句对唱(如歌曲《虹彩妹妹》一声部唱:虹彩妹妹;二声部唱:恩海呦)两种。领唱式在合作性歌唱教学中主要运用在发声练习当中。如歌曲《谁唱歌儿》《山谷回声真好听》《小耳朵真正灵》等。通过对唱式的合作性歌唱,逐渐将初步的分声部概念、合作元素和形式巧妙地转移到了幼儿的头脑中。

(2)衬腔式。它是高于对唱的一种歌唱,衬腔一般在歌曲中每个乐句的结尾,要求幼儿能分辨乐句。待幼儿熟练之后,教师要针对衬腔在节奏、内容上进行一定的创编。如幼儿非常喜欢的、简单的歌曲《哈巴狗》,第一声部唱歌:一只哈巴狗,第二声部在乐句尾加上衬腔“汪汪”。先让幼儿创编衬腔节奏:汪汪汪或汪汪汪等;之后,让幼儿进行内容的创编:如一只小山羊,咩咩咩。运用两声部简单的时间交叉、节奏的对比进行合作性歌唱,大大增加了幼儿对合唱的兴趣。

(3)填充式。即第一声部演唱原歌曲歌词,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休止或延长音处唱适当填充式的词曲。

(4)伴唱式。即一个声部唱歌词,一个声部唱衬词,请幼儿为熟悉的歌曲配衬词伴唱,启发幼儿根据性质和情感选择衬词。

(5)分声部式。可以是旋律的先后和歌词的不同。旋律的先后:如歌曲《拨浪鼓》中第一声部唱“天晴朗”,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的基础上唱自己的“天晴朗”。这个合作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仅要唱好自己的歌词,把握好自己的旋律,还要注意互相倾听对方,以保持两个声部和谐、协调。

(6)专业式。此种形式在幼儿园的合作性歌唱中很少被采用到,因为它需要对象有一定的特长,而且小组唱比较合适。如果幼儿园中要成立类似于一个合唱团,那就应该采用此种形式。

2.合作性歌唱的教学策略

一般策略:指采取一些简单的形式,如接唱式、衬腔式、填充式、伴奏式、分声部式等;创新策略:指在打破一般策略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元素。

(1)借助图谱,合理摆放,使合唱形式更丰富。图谱是在节奏乐、欣赏、歌唱中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实在合作性歌唱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图谱。图谱能将歌词以及声部之间的合作一目了然地展现,并将一些复杂的合作简单化。合作性歌唱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合唱的形式化作直观的图谱展示给幼儿。

案例4:《买菜》见附图1

附本首歌曲歌词:

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鸡蛋圆溜溜呀,

母鸡咯咯叫呀。青菜绿油油呀,鱼儿蹦蹦跳呀。萝卜黄瓜西红柿,

大豆毛豆小豌豆。哎呀呀,哎呀呀,菜儿多又多。

首先,图谱上的一张张小图片帮助了幼儿记忆歌词;其次,在图谱的作用下,通过互相讨论和尝试动手摆放,幼儿想出了许多的合唱形式。如(附图中的图谱1)幼儿根据图谱的颜色进行了合作:①先分成男、女两组,红的由男女一起唱,绿的由女孩唱,蓝色的由男孩唱,根据颜色的次序,两组合唱;②(附图中的图谱2)红色一个人领唱,中间的绿色、蓝色分成两个声部,即在同一时间段内,幼儿同时歌唱,但所唱的歌词是完全不同的;③在(附图中的图谱3)由于多了男孩和女孩的头饰,幼儿就说:“红色领唱,中间绿色由男孩唱、蓝色由女孩唱,最后一段中的男孩、女孩也要分开唱,最后一张红色的大家一起唱。”

案例5:《拨浪鼓》

歌词:天晴朗花儿朵朵绽放

本歌唱活动主要采用了分声部式中旋律先后的合作方式。在活动中提倡幼儿自己设计图谱,图谱中的图代表着所唱的歌词内容;绿色和黄色个代表着一、二声部;“0”代表着空拍。通过图谱不仅帮助幼儿记住了歌曲,最重要的是将分声部中旋律先后的合作性歌唱的方式直观、简单化了,使幼儿在图谱的提示下更容易掌握这个方式。

图谱式的合作性歌唱教学策略让幼儿自主地将以前积累的合唱经验进行了消化,自由创编了许多的演唱形式,并将合作的方式直观、简单化了。可以说,在合唱中运用图谱是幼儿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中学习合唱向自己探索合唱形式的一种转变过程,教师必须重视。

(2)创编游戏,情景表演,使合唱形式更丰富。多数幼儿都喜爱游戏,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精神饱满、感到愉快。因此,在合作性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游戏,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年龄特点,将一些歌曲游戏化,创编一些动作、表演来辅助合唱,以增加合唱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兴趣。

案例6:《下蛋喽》见文末

幼儿在改编后的歌唱活动中一边合唱一边根据自己合唱的内容做相应的、有趣的动作表演,从内心发出了笑声。这样的合唱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三、实践成果

(一)幼儿的发展

1.提高了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现代心里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幼儿喜欢歌唱是天性,但也要注重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在实践中,教师应及时认识到部分幼儿对一般的集体演唱参与性不够时,就要马上改变普通的歌唱形式为合作性歌唱。经过这一年多的尝试,幼儿在歌唱中能主动参与,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对歌唱的兴趣。每当音乐课时间一到,孩子们就问:“老师,今天我们是不是学唱歌?”“是的。”这时传来的是他们的兴奋声:“肯定又要合唱了。”合唱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在午餐前、中午休息时、自由游戏时,他们都会三三两两地自由组合,分配好声部,进行合唱活动,甚至他们在家中时常会把家长也分成二个声部,自己来当指挥,快乐地合唱。由此可见,幼儿已经将此作为一种游戏的方式。

2.集中了幼儿注意力,促进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不稳定、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极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而开展合作性歌唱教学,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形成有意注意。合唱中通常教师会把幼儿分成两组,即两个声部,要求幼儿按照指挥者的不同手势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要求合唱中的每个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如在合唱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给了第一声部,第一声部马上就要根据手势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时的其他声部并不是无事可做,他们同样要等待教师给他们手势,这样循环、重复操作,就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逐步发展。此外,在演唱过程中,幼儿既要倾听其他声部又要倾听自己在集体中的声音,时刻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长此以往,这就能够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3.提高了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合唱不但具有艺术功能,也具有培养人协作精神的功能。在合作性歌唱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幼儿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是否太轻或者太响,歌唱速度和自己组中是否一样,让他们知道,在合作性歌唱中只要有一个人出错,那么这整一组队员发出的声音就会很不协调。对此,为了让幼儿在合作性歌唱中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最先几次合作中,我曾尝试用录音的方法,录下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并让幼儿进行分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渐渐地在合作性歌唱中有了较明显的合作意识。

4.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合作性歌唱给幼儿提供了思维能力发展的机会。如在图谱式歌曲《卖菜》歌唱教学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一些有关歌曲的图片,经过他们自己小组讨论和动手摆放,在之前对合唱形式掌握的基础上,创编出了3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的发展

1.促进了师幼之间的情感共鸣

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在合作性歌唱中,教师的指挥对于幼儿准确表现歌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对歌曲节奏、速度、呼吸和力度的表达,从中能感受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传达和意会。

案例7:我的两次指挥实践

在合作演唱《小雨沙沙》时,第二声部应该用轻柔的声音来回应,但由于过于兴奋,他们用了较强的力度来唱,这时我马上做出了“轻轻指挥并厥起嘴、瞪大眼睛的表情”――表示你们不对,幼儿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当他们第二遍唱,我“轻轻摆手、微笑,并且下意识地低下身子”,马上幼儿就用了细雨般的声音唱了出来。另外,在歌曲《哈巴狗》中,我将指挥的手势进行“童化”处理――双臂屈于胸前并手下垂代表第一声部,手在耳朵旁扇动两下代表第二声部。在看似不正规的指挥下,孩子和我却玩得不亦乐乎,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总之,幼儿年龄较小,教师的指挥应通过灵活的眼神、夸张的动作、多变的表情(这些都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来缩短与幼儿的距离。久而久之,师生间的情感就会更融洽。

2.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教师是幼儿合作性歌唱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幼儿模仿的直接对象。教师的音乐感知、体验和表达能力以及驾奴幼儿合唱教学过程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等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合唱的兴趣和效果。所以教师仅有歌唱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合唱训练的方法。因此,在开展合作性歌唱之前,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各种合唱形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熟练的乐理、和声知识,并选择、鉴别适合幼儿演唱的形式和歌曲,进行示范性教唱;其次,教师要仔细分析歌曲性质以及根据合唱形式对部分歌曲进行合理地、认真地加工。再次,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摸索着设计一些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的指挥方式。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无形当中就提高了教师的艺术素养。

四、思考与讨论

(一)如何在合作性歌唱中注重音色、音准、气息的运用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作性歌唱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互相协调统一,音色融合、柔美,即俗话说的“声音抱成团”。可见音色和音准在合唱中的重要性,可以说音色是否统一、和谐,音调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合唱的艺术效果。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幼儿有“喊唱”的习惯,无形中就铸成了音调不准的问题,自己的声音与整体声音不协调,脱离了合唱群众,却不知如何去调整气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合作性歌唱训练中将音色、音准、气息的运用作为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这些方面的练习,从而让幼儿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发声。

(二)如何在其他领域中加强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改变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而合作性歌唱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合作性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仅能增加歌曲的趣味,改变幼儿对歌唱活动的态度,消除幼儿歌唱的疲劳,也为幼儿提供了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机会。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需要幼儿积极地学习、合作、交流,如何在这些领域中渗透合作性学习,使幼儿学习得更轻松、愉快也应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新课改;歌唱教学;选歌;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3-01

作为一名走在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程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而歌唱教学,作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经常使用的课程类型,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研课上,我们看到的歌唱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了歌曲教学,唱了两节课,又开始丰富歌曲,例如加入乐器伴奏,或者加入声部等等,这样一首歌要练一个月,歌唱它本身的魅力却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都唱腻了,不想学了,他们嚷着要学流行歌曲,说唱歌曲了。造成学生逆反书本上的几首歌曲。

怎样才能够解决好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选歌问题,选歌问题是不是这么无足轻重?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来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观点。

我认为,在歌唱教学模块中选用练唱歌曲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1.注意流行歌曲与教材歌曲相搭配

笔者曾经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随口哼唱歌曲,尤其是当今流行的歌曲,如"超级女声""闪亮男声"唱的歌和某些当红影视歌明星唱的歌等,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大多是:"他们的歌唱得带劲"、"他们的表演、跳舞很火、很吸收人"等,而50%的学生不喜欢唱课本上的歌曲,认为课本上的歌不好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这一调查不能不令在一线工作的音乐教育者们感到震惊和汗颜,它警示我们,歌唱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仔细思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引起的,在歌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教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艺术处理。这种教学模式嚷书本歌曲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2.根据歌曲程度选用

歌曲有深、浅、难、易之分,歌唱学习的成效几乎都体现在歌曲教材的演唱之中。发声技术练习都是在一定的音域范围内活动,歌曲教材应与发声练习的音域发展相适应,音域是歌曲程度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和学习进程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程度的歌曲教材。我们训练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发声及练声方法,掌握正确的呼吸及吐字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及歌曲表现能力。如果选曲时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在技术和艺术上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曾说:"假如有一位声乐教师,在你还未受过两年或三年以上的训练,就让你唱近代歌剧,那么恕我不客气地说,这位老师在毁灭你的艺术生命,等你发觉时,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挽救。"因此,准确把握学生所掌握的演唱能力,选择难易适中的歌曲教材是非常之重要。

一首歌的好坏不是以大小难易来界定的,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歌,只要学生把它唱得完整、细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即定的目标,这对培养学生重视艺术的完美性和完整性很重要。曲式结构决定歌曲的大小,歌曲的难易程度是以音域的宽窄、音程跳动的大小,体裁和题材及一些必要的声乐技巧来区分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某段时间所掌握的声乐技巧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切忌不因人而定,因能力而定,一概用难度较大,音域宽广、音程复杂的歌曲作为声乐训练曲目。

3.根据年龄特点来选择曲目

我们所施教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变声旺盛期和变声后期,从生理角度看,处于变声期阶段的学生,声带弥漫性流血、水肿、声门闭合不严等,过分强调或选曲不当,极易造成变声期声带的损坏。因此,恰当的音域范围是非常重要的,歌曲的旋律必须限定在歌唱者可以较自如地演唱的音域范围之内,每一个学生的音域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所能及的最高音及最低音的发声质地也是不一样的,"月满则亏,水满则益",在选歌过程中,歌曲音域的选择一定要留有余地,应随着生理机能的完善和歌唱技术的提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歌唱每一个音时,既不紧张,又不费力地把自己最稳固、最自然的声音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

4.在歌曲选择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在少年时期,为此,我将初中歌曲选唱的呈现方式,定位为一种少年文化。从"少儿的世界出发,让少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歌曲选编中要有开放性。通过学生反映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歌曲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并将其他教师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到歌曲选材之中。歌曲的内容和形式要改变,要具开放性,让学生喜欢,要重视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歌曲内容要贴近实际,符合学生需求。

根据新课程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来建构教学内容这一理念,在设计、编选音乐歌曲内容时,非常重视内容的生活化且富有情趣;非常关注歌曲内容与学生

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歌曲内容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选唱,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积极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以多种生动活动的歌曲和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凡有成效的音乐歌唱教学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与交流。而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歌唱教学,不仅不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反而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甚至是对其音乐兴趣的扼杀。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歌唱学歌唱学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学音乐审美价值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歌唱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唱歌教学应以审美情感为主线,通过感受、体验音乐,实现情感性、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还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对音乐的感悟。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如何让美妙的歌声无处不在,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教师的形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会穿一些带有“音符”或“高音谱号”图案的衣服,抑或戴一些“乐器”图案的头饰,让学生仿佛立即置身于音乐情境中,为歌唱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

二、重视范唱的魅力

范唱是唱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靠音乐打动学生,让学生一听就觉得歌曲好听,就觉得喜欢、想学,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范唱必须是感人的高水平的歌唱。例如《小竹桥》是一首节奏欢快、旋律跳动、歌词朴实的歌曲,叙述性地表现了苗汉少年亲密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在范唱时我不仅深情地唱了,还动情地表演着,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为我拍手伴奏,歌曲结束后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就证明这首歌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歌唱欲望。

三、调控学生的音色

演奏钢琴作品时,必须根据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运用不同的触键方式,以演绎不同的音色。那么演唱歌曲作品,难道不需要调控学生的音色吗?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都忽视了对歌唱音色的塑造。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喊唱”现象,学生的音色浑浊,这样即使学会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轻唱”,“用最美的声音演唱”,但是缺乏对演唱音色具体的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演唱缺少生气和色彩,无感染力。以《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为例,它是一首极为抒情优美的歌曲,词曲简洁、质朴,充满诗情画意,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位充满母爱的妇女,俯视着摇篮中的小宝宝,轻轻地唱起了摇篮曲。无疑,演唱时音色必须柔和、轻盈。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个别班级出现了“喊唱”现象。听到大声而混杂的声音,我立即制止,并引导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场景,并要求学生面带笑容,感觉头腔在歌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立即调整自己的音色,随着优美的钢琴伴奏音,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柔和、甜美的声音。

四、调动学生的情感

要唱好歌,除了把握嗓音外,还要掌握好歌词。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唱好了歌词,才能将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大凡儿童歌曲都会通过对美好事物及情景的描写,来抒发美好纯真的情感,所以歌词中的每个字词蕴含着美好的意境和画面,在演唱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词”化为“形”,以词传情,即将唱出的字词演化想象为一幅空间的美丽画面,再根据歌词表现情感,那么,学生演唱时自然会更投入。实践中,我发现借助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意境,以“词”传“情”。例如《愉快的梦》:“摇啊摇啊摇啊,我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喂咿快来看,那就是神奇椰子岛,可爱的小矮人正在岸上快乐跳舞歌唱……”我鼓励学生勇敢大方地去表演,随着歌词变化动作和眼神。学生立即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仿佛自己也坐上了梦之船,共同分享畅游的愉悦。

五、分享学生的快乐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学习;音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62-01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又一边的唱;虽然在老师问“喜欢不喜欢唱这首歌”时,孩子们能条件反射似的给予回答:“喜欢”,但仍表情默然东张西望,在老师的言语提醒下虽有所表示,但这些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师教我学、师说我听”的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式。然而,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用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倡导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新审视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一、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歌曲。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二、由动作引导进行新歌教学活动

由动作引导的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赋予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场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四、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唱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例如,创编歌词,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五、唱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初中音乐课堂歌唱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XqXXX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65.3565―

③节奏编创

3/4:X―XX―XX―XX――

④旋律体验

3/4:5―65―35―65――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9

一、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引领艺术歌曲走进声乐教学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器乐与键盘专业考进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大,相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声乐是一个陌生的专业,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如何从“零基础”培养成将来能从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综合性人才,是大多声乐教师颇为“头疼”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演唱艺术歌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教师应以此为抓手,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点,让学生演奏艺术歌曲,突出艺术歌曲伴奏的重要性,以演奏的手法让学生体会艺术歌曲的内涵,真情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哼唱艺术歌曲,“以哼带声”,以达到学生接受和爱好艺术歌曲的目的。当然,方法相通,教法各异,对学生学习艺术歌曲兴趣的培养应因人而异。在歌唱中融入艺术歌曲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演唱技巧的把握,有较好的引领作用,适应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声乐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演唱艺术歌曲对气息的要求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歌唱的生命。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技巧是相对的,而基础性的声乐学习气息是最关键的。气息是控制声音强弱、力度、连贯等方面的重要载体,艺术歌曲相对于其它歌曲体裁而言,对气息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如何更好的展现声音,就需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在控制声音时,才能真实的表现情感,做到收放自如、控制有余。萧友梅先生的艺术歌曲《问》,是一首有代表性的短小精致的艺术作品。这首歌寓意深刻,反映了爱国青年对军阀混战,祖国大好河山支离破碎的感慨和忧虑之情。在演唱时,重点是把握对气息的控制,乐曲中连续两个三度下行的叹气式音调,要做到身体、气息、位置的完全统一,才能达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乐曲高潮部分“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平稳推进,在三连音和上行跳进时,要做到从容不迫,推向高潮。在乐曲结尾处,要把气息融入身体中,把声音落在气息上,以吟唱、叹气、感慨的状态演绎声音,给人以回味悠长、无奈的感觉。

3.演唱艺术歌曲对文化素养的要求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知识的积累,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判断、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演唱艺术歌曲时,除了对气息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演唱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从作曲家的创作角度去演唱作品、把握作品。在声乐教学中,是声乐教师重视而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才能引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综合提高。好的作品,总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在演唱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时代特点,才能在演唱时把握寓意,真情演绎。艺术歌曲寓意深刻,演唱者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演唱者能否真正的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只有充分发挥演唱者娴熟的技巧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听众受到作品的感染。文化素养体现着一个人综合知识的积累,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对于声乐技巧的把握和歌曲的完美表现,有着重要而不可估量的作用。

4.演唱艺术歌曲对情感的要求

声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音乐是倾诉人的内心情感的艺术,而演唱艺术歌曲就是要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述。只注重声乐技巧的演唱,只能是苍白而无力的演讲。情感在歌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艺术歌曲对这点更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歌剧是一种整体艺术,而艺术歌曲精致细腻,旋律寓意深刻,声音与情感结合紧密。演唱者只有彻底理解一首艺术歌曲之后,才能准确表现歌曲的内在情感,完全地将自己融入作品,这是演唱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也因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的不同,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所表现的作品内涵也有所不同。声乐是一门情与声相融合的艺术,有声无情或有情无声都称不上是声乐艺术。正是艺术歌曲的细腻规范,而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它突出的体现了情与声的融合。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十分严格,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要更为科学、合理,学生也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抒情性的声乐表现力是演唱艺术歌曲的必要条件,艺术歌曲的演唱要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要综合运用音乐表现、语言表达和声音控制等因素。第二,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注重歌曲的“二度创作”,完成从声音到情感的艺术转型。艺术歌曲与歌剧演唱风格不同,歌剧注重剧情、服装、道具、表演等,在歌剧演唱中更要注意和其他角色的配合,是一个人和多个人综合协调能力的演唱。而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歌剧的演唱,它没有歌剧所必须的布景、服装等,在演唱中,注重声音技巧的展现,要具备综合的文化素养才能表现作曲家的创作内涵和作品情感的需要。第三,艺术歌曲的演唱把握诗意和处理细腻的特点。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借鉴欧洲作曲家的创作模式,短小而细腻,具有室内乐的特点。以诗歌为词是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寓意深刻,诗意浓厚,在演唱时要注意色吐字的清晰,气息的控制,旋律的美感,情感的把握,诗意的画面等特点。

二、教唱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艺术歌曲风格严谨,对演唱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歌唱者要具备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掌握较高的声乐技巧,在处理作品时要做到细腻、准确,才能正确的塑造的音乐形象,达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艺术歌曲拓宽了声乐教学之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艺术歌曲的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艺术歌曲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律:

1.比较中选择教学方法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声乐的学习在音乐学科中是最抽象、最复杂的技术训练。声乐演唱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声情并茂,艺术歌曲不同于其它歌曲的演唱,在理论和技巧上有共同之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述,作品内涵的把握。对于教师而言,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学方法,娴熟的演唱技巧,全面的艺术修养等,只有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在教唱时,才能依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的选择艺术歌曲,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国家、地域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了解不同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在比较中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诠释、演唱艺术歌曲。

2.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艺术歌曲,因材施教。艺术歌曲不同于一般歌曲的演唱,与歌剧演唱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演唱艺术歌曲时,要具备较好的声音控制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对学生而言,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在教唱艺术歌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声音条件、演唱习惯、音色、语言等诸多因素,在教唱时,依据学生特点选择艺术歌曲,制定切实可行的声乐训练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声音特点,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唱出歌曲表现的内涵。

3.循序渐进

声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声乐学习中,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记急于求成。在艺术歌曲的教学中,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要注重基础训练,不可盲目追求教学效果,防止“拔苗助长”现象的滋生。演唱艺术歌曲,需要具备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等诸多因素。教师在训练中,应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歌唱姿势、歌唱状态、气息训练、发声技巧、情感把握、表现力等方面。气息是基础、是关键,是歌唱的生命,是一切声音毛病的根源。可想而知,气息在歌唱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声乐的训练中,却是大多数教师忽略而未引起重视的关键环节。对于气息的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要养成长期练习的习惯,要持之以恒。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谁懂得歌唱的呼吸,谁就懂得怎样去歌唱”。在艺术歌曲的教学中,要切实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增强自身文化艺术素养。

结语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篇10

一、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歌唱活动,主要是歌唱者生理与心理的相互配合,以此才能更好地对情感进行合理表现。因为歌唱过程中,主要借助歌唱者的身体为基础,需要发声部位的积极配合,才能使歌唱更加完整。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呼吸、吐字咬字、发声以及共鸣等,这些生理活动共同结合才能促进将歌唱活动积极表现出来。而作为歌唱老师来说,应该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这样也是对学生歌唱心理机制的启发,以此能够使歌唱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和谐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老师,仅仅注重训练学生的歌唱器官,而且将歌唱器官的训练作为声乐教学的所有内容,而这恰巧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交流的重视不够。另外,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能合理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歌唱气息,而且在发声过程中,对学生歌唱气息的要求比较高;另外,还有的老师注重开发学生的音域,以及华丽的音色等。但是这都没有考虑到学生歌唱过程中自身心理素养的形成。此外,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正确指导不够,这样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一些学生声乐学习起步较晚,不能全面了解声乐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所以,作为声乐老师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生理与心理上的调控。

二、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

(一)歌唱生理

所谓歌唱生理,也就是歌唱器官。而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器官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运用的乐器则是人们身体器官,而且主要借助呼吸、共鸣、发声以及语言器官等,这些器官的伸缩性比较大,而且对于没被受过训练的人来说,不能发出各种优美的声音。因此,歌唱生理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歌唱心理

对于声乐学习来说,不仅仅借助声乐技巧性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加强自身歌唱心理能力的提升。作为声乐教师中的歌唱心理来说,主要是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歌唱者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等。而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声乐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活动的产生,都是需要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进行。所以,心理活动会对人的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为歌唱活动来说,借助心理、生理等共同配合才能得以完成。而作为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传输信息的过程也会对歌唱过程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三、生理与心理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的表现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作为声乐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生理的歌唱,还要注重歌唱时学生心理情绪的表达,也就是要将生理与心理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作为声乐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准确性、生动性,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将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积极调动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声乐的学习。在声乐学习中,良好的歌唱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学生在歌唱中情感的渗透。但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能科学结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生理方面的歌唱比较注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观察到一些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较差,歌唱过程中的勇气不够,这就使得一些歌唱基本功比较强的学生最后被不良的心理素质给毁坏。因此,在歌唱教学过程中,作为声乐教师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将歌唱生理与心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能够为学生的歌唱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声乐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加强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在上课前,老师应该将学生引入欢快的教学环境中,有助于学生歌唱情绪的调动,以此能够使师生的情绪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才能在歌唱训练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代入进去。因此,作为声乐教师来说,自身的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能力与特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运用,才能使学生树立歌唱的信心,以此能够帮助学生的声乐学习与发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积极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养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毅力。对于学生的声乐训练来说,顽强的毅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毅力较强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受到一些挫折会一蹶不振,这种心理素质不利于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因此,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毅力与斗志,培养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态度,以此能够使歌唱过程中的困难得到合理解决,以此能够有效促进歌唱的学习与发展。最后,在歌唱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外在的因素,这也会对歌唱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作为歌唱教学老师来说,应该积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合理调控,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一定提升。特别是在考试以及比赛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会对自己的歌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生理素质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平时得到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振奋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才能在未来的歌唱活动中做到不怯场,而且能够积极融入自己的情绪与感情,从而对声乐作品进行完美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