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11

文化艺术成果篇1

关键词:施工技术;质量;创新;成果

1工程项目概况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工程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西纬六路北,西邻西经六路,东邻西经七路,总用地面积2.254公顷。该工程由鄂尔多斯市政府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投资建设;由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北京中建设恒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监理;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

本工程是集民族文化活动,特色展览,全面健身活动,老年交谊活动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建筑,是鄂尔多斯市构筑文化强市全力打造的标志性建筑,是该市城市建筑的一座新地标。该工程设计在功能上分a、B两个功能区,长126.9米,宽75.2米,高38.17米,总建筑面积42285.17。由民族用品展销、500人多功能观演厅等组成。地下一层,地上六层。a区主要使用功能:地下一层为人防和车库,地上有咖啡厅、绿色网吧、民族用品展销、多功能展厅、综合培训室、摄影工作室、录音工作室、研究室、文化中心管理办公用房等。B区主要使用功能:500人多功能观演厅、综合排练厅、老年交谊室、室、歌舞厅等。

2施工技术质量创新成果

2.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该工程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及泵送施工技术。混凝土总用量为35000m3,基础底板和外墙混凝土采用防水混凝土。

在该工程中,预拌混凝土应用率达100%。地下结构长120m,宽75m。底板混凝土厚600mm,外墙厚300mm。设计有四条后浇带,地下室内、外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后浇带为C40两种强度不同的混凝土间采用密目钢板网支模,在外墙部位另加钢止水板和橡胶止水带。较好的解决了地下室内、不同混凝土衔接浇筑问题。

预拌混凝土技术使混凝土工程施工速度加快,无现场搅拌造成的环境污染,搅拌站使用散装水泥,节约了原材料和包装费。预拌混凝土采用了粉煤灰替代技术,大大降低了水泥用量。

2.2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HRB400新三级钢筋应用技术:结构受力钢筋,应用量1500t;

粗直钢筋绿肋直螺纹连接技术:直径25的受力钢筋接头,应用量1.5万个;

预应力应用技术:B区结构主梁,计约10t。

HRB400新三级钢筋是建设部2003年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该种钢材强度高,可焊性差,对对焊作业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与采用传统的二级钢相比,节约钢筋100t。

本工程采用3.5万个滚压直螺纹接头,主要应用于基础筏板、梁、柱中直径在16至25的粗钢筋。

滚轧直螺纹连接技术大大提高了钢筋接头质量,保证了施工进度,可以做到全天候施工。粗钢筋滚轧直螺纹连接无明火作业,使用的机械功率小,现场连接仅由人工扳手操作,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本工程采用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共计节约钢材80余吨。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本工程B区4.97m层楼面、12.57m层梁采用预应力技术,柱距最大跨度达22m。

采用预应力技术,减少了结构柱数量,使整个展厅宽敞恢宏,减小了梁截面高度,整个观演厅、大排练室更加高大气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使用功能要求。

2.3新型胶合板模板应用技术

本工程所有结构模板均采用新型复合覆膜胶合板和普通钢管支撑体系,总计使用6.6万的模板。

本工程局部构件、预应力部位超高柱、a、B区连接通廊、超大面积楼面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工期短等是模板施工的难题,通过采用新型模板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保证了建筑的清水混凝土外观效果。

采用新型胶合板模板提高了混凝土表面质量,减少甚至可以杜绝漏浆现象的发生,不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结构标准,而且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2.4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室内填充墙体采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计约6000m3;

彩钢板屋面板纵向无搭接保温隔热系统,计约400。

GRC板外墙围护系统,计约4000。

室内填充墙体采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其优点: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较标准机砖自重轻、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好。370标准墙的保温隔热效果只相当于190厚的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通过使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节约土地资源,减少一般机制砖制作过程中能源消耗。而且,因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自重轻,减少梁上静荷载量,减少结构配筋,提高结构安全可靠度。

彩钢板屋面板纵向无搭接施工技术:本工程部分屋面板为彩钢板屋面板,屋面板四侧设计混凝土排水沟。属屋面安装施工一般分为檩条安装、底板安装、吸音棉安装、支码安装、钢丝网安装、保温层安装、金属面板安装等几个阶段,采用此材料、此工艺施工的金属屋面具有工期短、曲线流畅、无渗漏隐患等成效,取得了较高的效果。

本工程屋面板的施工方法简便,且无需大型机械设备,纵向的屋面板采用无搭接工工艺一次铺就成功,施工中可与现场同步施工的其它分部项工程穿行。

外墙GRC板围护结构,其特点是自中轻、保温效果好,装饰性强等特点。由于GRC板是采用预制场成型,现场吊装的工艺,从而保证了其质量要求,并可以和其他工种穿插施工。从而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5建筑防水新技术

工程地下室采用结构自防水及SBS卷材防水卷材防水;室内地坪采用丙烯酸新型建筑防水涂料。

建筑密封材料:幕墙密封技术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

该工程地下室防水采用了混凝土自防水和柔性外防水相结合的双重防水体系。地下室为C35(S6)混凝土掺膨胀剂进行结构自防水。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底板下口采用SBS卷材防水,防水面积12000m2。另外后浇带、施工缝、沉降缝、特殊部位等均在构造上进行了防水处理。双重防水体系效果良好,至目前均未发生任何裂缝和渗漏现象;室内地坪未发现返潮和渗水现象。

建筑密封材料:幕墙密封技术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

本工程采用外维护结构和外装饰采用幕墙形式,作为幕墙的密封材料采用硅酮耐侯密封胶。硅酮耐侯密封胶具有较强的防水防漏性能,密封性能好。

2.6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整个建筑物采用激光铅垂仪、全站仪进行测量定位、放样。

整个建筑物采用激光铅垂仪、全站仪进行测量定位、放样;

由于本工程空间造型复杂,轴线较多,轴线点误差必须符合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但又不允许有过大的积累误差,因此为了保证轴线符合验收标准和轴线控制随时能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度,只有采用内控及外控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施工测量。

2.7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本工程施工现场使用计算机8台,并建立内部局域网,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快速传递。使用的软件有:microsoft2001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2001工程计划软件、CaD2004、office2001、神机妙算预决算软件等。建有项目专有网页(ntyb.省略),向外界宣传项目最新消息。

(1)采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编制的精确度和科学性。

(2)运用microsoft2001项目管理软件辅助工程进度管理,合理安排劳力、物力、财力资源。

(3)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辅助工程技术质量资料管理。采用excel可简单、快速、完美地完成各种质量统计技术工作,及时提出针对性预防、纠正控制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成本、合同管理。两年来,共向业主等发送文函壹佰多份,不仅挽回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为日后间接损失的谈判工作,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5)运用aUtoCaDR2004绘图软件,绘制施工大样图,参与工程修改设计及工程二次装修设计。施工图中难以避免设计失误,不少分部项工程施工及其节点处理,难以用口头或文字形式来表达施工方式,而采用R2004辅助施工设计,不仅简单地表达了施工方法,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保证了在施工成本最低化条件下的施工可行性。

(6)采用神机妙算预算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项目核算管理,提高了编制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各有关部门,为工程成本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文化艺术成果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人才培养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转贴于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文化艺术成果篇3

关键词:高校;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8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74-02

艺术作品是承载和传播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表达。作为艺术作品的蓝本,生活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可参与性与社会性。作为承载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等职能的综合性高校,应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积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作品。

一、综合性高校注重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效激发综合性高校学生艺术创作的活力,创作符合时代美学特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创作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校园是传递知识,汇聚社会正能量的摇篮。在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的影响下,在崇尚科学与文化强国的感召下,富有青春与活力的高校师生的艺术创作,不仅能丰富大学生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还能提升校园艺术氛围、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是高校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培养师生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的重要抓手。

(二)高校艺术创作是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高校艺术创作是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民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扎根生活,面向校园、社会需求的高校艺术作品,既能向社会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凝聚力,是高校服务社会、实现文化产品的有效、良性供给的重要载体。

(三)高校艺术创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阵地

中国梦诠释伟大复兴,反映人民诉求,给道路以自信,给精神以翅膀,给民族以魂魄,给“醒狮”以力量。[1]高校师生的梦都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师生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升华感情,迸发创造活力,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才能唱响主旋律,才能把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送到大众手中,满足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体现个人价值,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责任。

二、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现实基础

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既需要有艺术创作的土壤,也需要有生产艺术作品的种子;既需要有适合校园艺术创作的环境,也需要有对符合新时代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需求。当前,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综合性高校师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高校青年学生能够激发艺术创作激情。高校当中聚集了大量优秀青年,他们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人民,高校艺术创作具有先天的人员优势,特别是高校艺术院系汇集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艺术创作热情、旺盛的艺术创作精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能够碰撞出艺术创作的灵感,能够创作出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校园文化的交融,富有朝气的艺术作品,又往往会感染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热情,进一步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高校教学相长间勾勒出艺术创作的美景。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保障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2]高校的教育职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与艺术家单纯创作不同的创作体验,高校的多学科交叉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活蓝本和灵感启迪。艺术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艺术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其艺术设想,也可以在收集到学生们的一些创作素材时形成个人创作成果,正所谓教学相长。高校师生合作创作艺术成果,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传承和发展教师的艺术思想,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稳定部分艺术创作风格。

(三)高校包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成果。即使艺术创作成果暂时难以为社会、市场所认同,仍旧可以在师生中传播,缓冲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艺术产品成长提供孕育场所。艺术作品为社会认识需要与艺术品传播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当某些类型和内容的艺术品能够搭乘适时的社会环境态势,那么就能够为社会所认可,但是若该艺术品内容和形式不具有即时社会认可性,则面临没有艺术市场的尴尬情境。高校运作过程中并不完全以市场因素为推动力,高校能够包容新思想、新观念,同样也能包容新的艺术形式。因此,高校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更具有安全感。

(四)高校具备艺术创作的软硬设施。综合性高校一般都建立了现代化的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响资料,开设了诸多趣味性艺术课堂,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这些都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电子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也为高校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活动等多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如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让・罗伯逊教授在牛津艺术在线撰写的文章《21世纪的艺术》中所说,“21世纪的艺术家更善于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不断地实现艺术媒介与形式的‘混搭’,并从中挑选出最能够表达自己概念和目的的方式进行自行的创作”[3],高校便捷的媒介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途径与保障

激活高校艺术创作的氛围,将高校作为艺术创作的阵地,视高校师生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具有前瞻性的认识,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一般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包括了人文社会、理工等众多学科。不可否认,高校的不同学科都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艺术作品,但笔者认为高校艺术创作的主阵地依然是艺术类学科。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扶持高校艺术教育,爱护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保护高校艺术教育成果。

(一)艺术类教师考核机制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艺术类教师的考核应多标准、多渠道,跳出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中注重科研成果的桎梏,鼓励艺术类教师多创作,以创作作品质量、数量作为评价高校艺术类教师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适当辅助以科研成果。高校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教学专注精神直接影响全社会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水平,艺术类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也不免要遵从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时多依据教学与科研两大评价标准,而且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艺术类教师不同于单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师,他们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取向与科研评价机制本不同步,但艺术教师也需要在现有工作体制中得到认可和评定,因此不得不将精力转而进行艺术类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无疑会侵占艺术类教师的创作精力,折杀他们的创造激情。现有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在诱导艺术类教师屈从于体制而妥协艺术创作,这其实在间接忽视引导艺术类教师放弃艺术创作。

(二)加大高校艺术类教学的投入。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艺术类教学对器材、场地的要求更为严格,艺术教学需要有专业的琴房、器材、画室、演播厅等,艺术教学前期投入高,且投入设施利用率依各个学校办学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不可或缺的设施也许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但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利用率并不高,较之于其他学科门类设备使用情况,艺术类教学设施投入大、即期收益低。因此在高校资金分配上,艺术类教学投入需要给予特殊重视,资金分配者应该认识到艺术类教学投入的收益特点是长远的、温和的、持续的,艺术类教学投入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建设,产出立竿见影,投资者需要用历史性眼光去看待艺术类教学的投入,在时间的沉淀中静观艺术产出的徐徐画卷。

(三)社会需要对艺术类教学成果给予长远的、全面的认识。艺术类教学成果和创作成果即期效益不明显,艺术对于社会的贡献具有滞后性,不同艺术形式影响角度和影响力度均不尽相同,很多艺术作品在推出初期并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也许还会事与愿违,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成员阶段性喜好有很大关系。艺术教学成果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很难用一般规律来预测和解释。因此,对高校艺术作品应有包容性,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作品都应鼓励创作。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校园及区域公共文化机构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传播校园艺术创作成果。

参考文献:

[1]程冠军.中国梦很好地体现了“大众化”[n].学习时报,2013-05-13.

文化艺术成果篇4

关键词:现代陶艺;综合性;文化产业;陶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J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01-03

本文所指的陶艺本非指传统的陶瓷艺术,而是在现代语境下的现代陶艺,如果把中国至彩陶以来的几千年的陶瓷文化作为背景,现代陶艺只是其中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是受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它是以陶、瓷、釉料等材料为媒介,打破中国传统审美规范的限制,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无限可能性,进行陶瓷艺术的各种创新实验,强调表现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反映或关注社会问题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主要还是限于其实用性的功能,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哲学。这种传统价值观统治中国陶瓷界数千年,它的师徒传承式的技艺和规范限制了陶瓷制作技艺的广泛传播,因此陶艺制作和传承一般仅限于传统的陶瓷产区,随着现代陶艺观念的推广和传播,现代陶艺制作从陶瓷产区延伸到各大院校然后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这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多数人对现代陶艺的内涵并不明了,但毕竟扩大了现代陶艺的影响,使我们有理由对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一、陶艺成为当代艺术综合性发展的代表

陶艺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代表,首先中国的现代陶艺与中国的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并为艺术多元化作出了贡献。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的重要展览,各类风格并存,表现情感,反映时代特色成为大多数陶艺家的心声。艺术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下,善于包容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吸收,中国的陶艺家以其创作体现了中国艺术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成果。比如陶艺界代表人物周国帧,其老师是罗丹弟子的学生,他的动物题材的陶艺作品,既有西方写实造型的基础,又保留了本民族的写意、概括的特色,可谓中西合璧的典型。

再者,陶艺作为跨界艺术的代表,综合性特征明显。一般陶艺分类上按功能来分,主要有陶艺饰品、生活陶艺、陈设陶艺、建筑陶饰等,按类型来分有陶板画、陶艺雕塑、陶艺浮雕、实用器皿等,如果把陶艺放在现代艺术的范畴里,则陶艺跨越了众多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陶艺与绘画、设计、雕塑、综合材料、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性艺术的代表。拿瓷板画来说,过去只是陶瓷的装饰手段,在20世纪,珠山八友在瓷板画中加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使瓷板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瓷板画以陶釉等材料为媒介,吸收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等成为独立画种,也可以切入当代艺术,比如成为装置艺术的某个组成部分。

现代陶艺的形式丰富,它可以是平面的,以绘画的形式任意自由地表现形、色、肌理效果;可以是立体的雕塑作品,发挥其材质的独特性;可以切入综合材料艺术,拓展了传统的陶瓷语言,同时表达某种观念;可以出现在影像、装置作品中,成为独特的艺术媒介,因此现代陶艺比其它艺术种类更充分、自由地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真是无所不能,这正是其成为当代艺术代表的重要条件。

二、陶艺教育所承载的当代文化内涵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像美国虽然是现代陶艺的发源地之一,却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日本文化也没有中国文化深沉博大,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现代陶艺的代表国家。

当然现代陶艺也不是横空出世,美国文化正是吸收了世界各国文化而形成了自身特色,日本同样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包括中国陶瓷文化的成就,形成了本民族的陶艺特点。比如日本把中国的绞胎装饰纹样应用于现代陶艺制作,许多西方现代陶艺家从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既是财富又是个包袱,当我们沉醉于古人制作的陶器器型的标准规范、釉色的精美绝伦时,我们猛然发现复制再也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如果不另起炉灶,只会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不打破传统的审美原则,中国陶艺的辉煌只能停留在历史博物馆和古董市场里。

“传统陶艺生产的审美惯性和官方对待陶瓷行业的态度及类别划分造成普通大众对于一些‘纯艺术’门类的‘创新’还能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念,而对‘陶瓷’的创新是相当的不理解,使中国当代陶艺的起步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比其他艺术门类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1]

中国的陶瓷艺术长期被纳入设计工艺体系,离不开实用、经济、美观的功能型产品生产要求,对现代陶艺是个束缚。陶工有高超的制作技艺,但分工严密,缺少独创性是其主要缺陷,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难以使陶艺人脱胎换骨般地转型为创造型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无视现代艺术的发展,只关注于自身的技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院成为发展现代陶艺的温床,首先它没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师生们乐于接受现代美学的影响,创造上可以不拘一格,敢于借鉴任何陶艺的新观念,对传统陶瓷艺术也能传承和吸收。再者师生们一般不受功利性目的限制,师生们既是拿来主义者,又是陶艺创新的主要力量,陶工因为生存要求需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师生们则可以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潜心创作,所以现代陶艺在中国发端于学院就不足为奇了。

发展现代陶艺并不能抛弃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恰恰是从传统陶瓷文化切入,从中国文化符号切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语言,陶艺涉及技艺和创造力,没有关于陶瓷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好的艺术家也无法实现其创造,因此现代陶艺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从民间的陶瓷作坊中学会制陶技术,然后才能进行自由创作。

把孩童时代玩泥巴的兴趣,逐步发展为专业的素养,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不会有现代文化的产生,现代工业文明带给我们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单调和重复,传统手工业文化淳朴、自然的方式,使我们身心受到熏陶。

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趣也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陶艺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以管窥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陶俑,可以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中国的陶瓷茶具,所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审美观念、禅宗哲学;中国各个时代的陶瓷艺术,像秦汉的雄浑大气,宋元的清雅端庄,明清的富丽华美,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陶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高校的陶艺教育尽管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但长期被划分在工艺美术的范畴,脱离不开实用美术品的束缚,使得现代陶艺的推广严重滞后,师生的创作观念受到束缚,长期以来,现代陶艺不受重视,在陶瓷产区和民间作坊,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以致无从推广,现代陶艺长期以来仅限于学院内小范围发展。

由于对现代陶艺的不理解,甚至分不清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区别,对现代陶艺重视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尽管目前有许多学校开了陶艺课,社会上也有大量陶吧等玩陶场所,由于软硬件投入不足,大多仅限于拉坯、画陶、玩陶泥等简单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陶艺还很困难,与现代陶艺的创造性要求相差甚远。把陶艺教育从工艺美术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使现代陶艺的纯艺术性得以发挥,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得以体现,是现代陶艺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此等观念和意识,高校陶艺教育只会落入传统陶瓷制作的俗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代陶艺的理论建设滞后,使得现代陶艺教学上出现模糊的方向,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理论刻不容缓。许多陶艺家的经验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传统陶瓷理论也很少得以总结并被分享,这使得中国现代陶艺界理论名家寥寥,著作不多。

对现代陶艺的研究涉及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理解,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一直伴随着艺术的探索,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学院教育应该拓展现、当代艺术的教育,为现代陶艺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2]。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在陶艺作品中许多作品并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存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理。与此观点有些相似的是当代著名学者阿瑟・C・丹托在其文章《艺术和意义》中指出:“使艺术成为艺术的并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这便解释了为什么要弄清楚艺术是什么,就得如此依靠作品的意义,而后者正是艺术评论之所求。”[3]在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其它艺术风格的忽视,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千人一面的现象,在陶艺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性和独创性应受到重视,但如果在观念上受制于写实风格的影响,则很难打开现代陶艺之门,在现代陶艺中,即使同样是制作一个瓶子和罐子,由于其后隐含的艺术本质和现实存在并不一样,因而赋予作品以新的含义,有别于传统实用的瓶子或罐子。

再者中国陶艺教育投入不足,一般性院校的陶艺设备不足,相比西方陶艺教育的普及和设施完善,师生们很难享受到烧成作品后的,往往仅限于造型的训练。

中国传统陶艺观念的发展还使技术和艺术严重脱节,陶艺圈内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陶艺家寥寥,有些传统工艺师以大师自居,但在观念上全无创新,作品虽然在市场上受追捧,但却无法与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有强烈的陶艺创作热情,却忽视陶艺技术要求,无法把握陶瓷的技术而使现代陶艺陷入粗制滥造的地步,或者不懂基本的美学原理,视丑为美,混淆了大众对现代陶艺的审美判断,以为粗糙、残缺、狂放、不完美就是现代陶艺的标准,简单的认识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严重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文化产业对陶艺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创作者、推广者、接受者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条。陶艺教育既培养了创造者,又培养了欣赏和接受者,但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当代艺术的受众有限,就像一般大众,宁肯买一个碗、罐之类的实用器皿,也不肯为看不懂、无用的现代陶艺买单,这就要求现代陶艺不但要培养创造者还要培养懂得欣赏现代陶艺的受众。

总之,现代陶艺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的一大亮点,在高校审美教育中具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跨界性、综合性、普适性、应用性的优势,高校陶艺的发展要为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陶艺教学模式,提升高校陶艺教学的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磊,白明.中国今日陶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3-4.

文化艺术成果篇5

[论文摘要]中国艺术学科的成长,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艺术理念支持。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是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关键时期二是要认真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三是要研究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建设的策略。

一、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

“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是基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国美术界,当时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性解析,从而为中国美术文化的新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如果说中国艺术文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变迁成长,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国首次自觉地寻求变革而至。那么,从2oo9年开始应该有再一次促进新成长的自觉意识和实在行为。这是人类历史和现实环境给予中国艺术文化的良机与使命。从中国当下在全球的态势来看,是具有新的持续飞翔的语境和条件。…中国及中国艺术文化学人当下是需要时刻明白自己已经具有了独立、健康、跨越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关键是需要在促进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成长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要不断自觉、不断提升、不断拓进。

首先,中国艺术文化本来就有自我之根脉。中国艺术文化的根脉是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认识论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忽视和缺失的。今天中国艺术文化新的自觉和新的发展之缘由与自信底气,就来源干中国艺术自己本来的根脉。不论讲中国艺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好,还是说诉求创建中国艺术学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之根。

从原理上看,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当下我们审视、形成和确立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缘由的。中国艺术文化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传统。不仅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文化传统等艺术形态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纪才兴起的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视艺术,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传统内涵。为什么有学者在反思回顾论及中国画在2o世纪8o年代后出现的一些历史事项后讲:“有趣的是,‘末13论’提出之后,中国画却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笔墨等于零’说提出之后,当代中国画家们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笔墨’,黄宾虹和他的笔墨论大行其道,使许多画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和文化特性等问题,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这是要感谢‘末日论’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为中国画有它自身深厚的传统内容,所以国画家们才不会盲从于一人之论而失去自我。总之,在者力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之时,要守候中国艺术文化的本来之根脉。

其次,“西来东失”的走出。如果从中国近现代的艺术观念、艺术术语、艺术创造方法、艺术评价标准等视点看,中国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了“西来东失”局面。但是,当下是到了走出这种非常态局面的历史时期了。因此,走出“西来东失”的时刻也是促进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语境因素。换句话说:走出“西来东失”的标志,就是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赫然建构与矗立。

所谓“西来东失”,是指中国本土文化随着西方等外来文化侵蚀而衰微的社会现象。由于西学东来的声势强大,致使中国本土艺术文化遭到了时在的哲学人士、政治人物、艺术从业人员等多类人物的抨击或改良,故而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文化都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体性定位之行为的局面。但是,在当下,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进步和认识水平与实力的增强,那种唯他者是从的社会语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到了要向他者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艺术思想、艺术文明的时期。因此,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构建好了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有了厚实的中国艺术文化宝藏,才有向他者推荐自己的资格、自信和实货。

再则,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30年之改革开放的积淀基础。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不可忽视的认识论基础之一的是l978年至2008年这3o年问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纵观中国艺术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无论是艺术观念、艺术价值取向、艺术体制、艺术学术、艺术学科、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组织、艺术审查、艺术传播、艺术交流、艺术消费、艺术生态、艺术变迁,还是在艺术人才、艺术从业队伍、艺术文化产业、艺术受众、艺术语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迁提升、积淀起了丰厚的财富。没有这些已有的艺术文化基础,是很难去规划和设定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提升与腾飞的。所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艺术的历程与得失,应该有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系统学说。

为什么需要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为什么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因为中国艺术文化在当下新生长的迫切需要。中国艺术当下的中国处境是:中国整体的发展要求中国艺术文化应该有经典性的反映与成就。所以,中国艺术当下的变迁成长,应该有与昔日之不同的取向与面貌。只有这样,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的中国艺术匹配不断崛起和强大起来的中国整体社会。另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中国艺术文化成为强大中国构成的重要内容元素。那么,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艺术与昔之艺术如何的不同?如何的变迁成长?如何的成就满足?这些都需要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做出回答。可见,中国艺术文化生长新起点的需求,是中国艺术文化再次自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中国艺术的未来是应该在中国自主的艺术价值立场、艺术价值诉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观念支持下的卓越变迂成长成就。

二、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伟大的民族。不仅历史久远而丰厚,而且是绵延成长从未间断过。历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应该还有些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l世纪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二第一个国家夏。从此,中国进人了灿烂的文明时期。而当下的中国是在公元21世纪开初便创获了新的伟大复兴的生存语境。这个历史的巧合或历史的必然,内在逻辑地注定r中国是到了应该充分自觉认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创本土文化新辉煌的最佳时刻。在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视野里,我们ti土看到,在悠k的中华艺术历史长河中,在原始时期,我仃】先人的艺术思维认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长和发展。比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中,是已经充分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外化能力。随着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积,即便是在先秦时期,我国在艺术认识论、艺术创造方法论、艺术作品集成、艺术理论定格、艺术历史累积、艺术功能社会化、艺术核心价值确立等方面都有了卓尔不群的伟业建树。从“画论”视点看,在战国时期就已露中国绘画理论的端倪。著名美术学者俞剑华曾讲:“中国画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鬼魅易、犬马难之言,已开画论之端。”l3从造物设计视点看,无论是实践上的创造、作品集成,还是理论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铭文字造型、篆书形态,战国时考工记著述等等都是中华艺术文明的经典、自豪与再创中国本土艺术文明的重要学理逻辑和基础。事实上,中国本土艺术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证明。仅从美术与设计艺术两个视点来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纹盆、河姆渡文化中的双凤朝阳牙雕、商代殷墟玉凤》、岩画、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与兽面纹玉琮等实在创造物,就是中国整体文明不可缺失的铁证。因此,在当下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创建与累积。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至少有两个自卑,一个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另一个是对中华本土艺术的自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表现在:认为民间艺术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将民间艺术的价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间艺术却是艺术之根。瞧不起民间艺术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认识,揭示了一些人对中国草根艺术文明的可贵价值认识不足。就在当下,那种对中国草根艺术形式认识不到位的观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评。“至少在央视春晚上,流行歌手归为音乐舞蹈类,而二人转,小品归为语言类。二人转其实就是一种说唱艺术,与美国的Rap、Hip—hop都属于一种根源性、底层的音乐。但是,美国人可以把这一贫穷黑人社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成为全球文化潮流,中国人却始终只把二人转看成为一种舞台表演或北方曲艺。”l4实践证明,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自卑将导致对中华文化整体认识的自卑心理与认识的产生。一些人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自卑反应在:认为中国的艺术不如西方的艺术科学和高级,故而,一味地要用外来艺术改造中国本土艺术。比如:被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8971971)在l957年称之为“无祖宗的世界主义者”的江丰(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国画改革会议上说:“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必然淘汰。将来定有世界性的绘画出来。油画能反映现实,能作大画,是有世界性的。i】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将时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中国画系取消”。不过,“这种排斥其他画种的说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国画家的不满。”l6i对中国自身艺术文化的自卑的结果,是导致中国本土艺术走向虚弱化。这种不良的民族艺术认识论和具体的误导性艺术民族创造实践方法论,无疑是不利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创造和成长。在当下的语境促进和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的重要认识与行为,就是要让中国本土已有的经典艺术文化继续发挥光芒与应有作用。

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是丰厚的。仅从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看,艺术认识论的“行己之道”、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写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尽意等观念、艺术价值论的“文以载道”、艺术辩证法的虚实论、“不似之似乃为似之”、艺术变迁论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方法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人达士,不拘于一家”、“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评价论的“气韵生动”和“意境”学说、“品级论”,以及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无形”、音乐艺术的“大音希声”、舞蹈艺术的“舞,动其容也”、园林艺术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等众多艺术学理,都是应该不断闪亮的重要的中国本土艺术思想。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梳理和经典编码中国已有本土艺术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构建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抛弃中国已有的经典艺术思想。

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从先秦至今,应该说是在不断创生增厚的。当下的历史任务是更需要中国艺术学人认真对待和重视运用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术、艺术思想的时候了。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对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创造行为的评价结论是值得重视的。他说“如果以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吴冠中的文章,会找出许多论证欠充分、推理不严密的地方,许多批评吴冠中文章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对突破美术习规的定势,拓展美术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理论领域中,吴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观点仍然是频频引发争论的话题。因为他继续向秩序挑战,因而这正是一种价值,一种分量。因为它越过人们难以摆脱的二元对立定势,让我们看到中国绘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其实,中国许多艺术学人在突破艺术习规、拓展艺术边界、丰厚中国本土艺术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下与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和明白这一点。及时认识到和肯定中国艺术人自有独到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成就,是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累积的当务之急。

三、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策略

探寻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随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制定确实可行的战略。因此,能够明确认识到研究制定建设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策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当务之急。

首先,确立大气的思想认识之策。此之大气,意即宏大开阔的思维、视野与气势。以大气的思想认识论来指导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力求避免自卑、低俗、小气、狭隘等思想意识、思维与行为。

文化艺术成果篇6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电脑绘画艺术比较观念技巧

传统绘画艺术,在这里是区别于电脑绘画艺术而言的,指将各种颜料、涂料,用笔、刷或其他工具绘制到纸张或布等载体上的绘画艺术方式。电脑绘画艺术指在电脑中使用各种软件进行绘画创作的绘画艺术方式。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绘画艺术以科技化、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电脑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通过下面一些比较,我们来了解它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从起源和发展上来说

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西方的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等多个流派演变时期,中国绘画也经过了很多流派的演变,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电脑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电脑绘画艺术是一个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随着现代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的发展开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

二、从作品最终的效果上来说

传统绘画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有着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

电脑绘画艺术的创作也具有自身的魅力,它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电脑绘画艺术在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文化、借鉴数码艺术的优势、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在某些方面能产生传统绘画艺术不能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使之成为一种有魅力和生命力创作方式。

三、从艺术价值观上来说

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格等因素,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尊重。相对于电脑绘画作品来说具有唯一性。即使是艺术家本人都不可能制作出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对于好的艺术品来说这也提高了它的收藏价值。

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而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现象,它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价值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四、从对技巧的掌握上来说

传统的绘画讲究技法和制作,传统绘画艺术需要多年专业技巧的训练、多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对于电脑绘画艺术来说,一个稍具美术知识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软件学习,都可在电脑进行绘画。电脑绘画者只要掌握相对比较简单的鼠标及功能键的操作,熟悉相关的绘画艺术软件,就可以用现成的颜色、线条和图形等进行创作了。

在电脑技术运用于绘画艺术之前,艺术家要表现幻象、魔幻的画面需要极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绘制技巧,纵观西方现代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各种流派中,艺术家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常常要有很好的创意和高超的技巧,如立体主义主要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否认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喜欢将对象进行错位处理;未来主义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喜欢表现物体的速度感和机械化;抽象主义主张运用最简单和最原始的视觉形式来表达事物,因此喜欢用色块和线条来表现;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超现实主义画家兼用抽象与写实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梦境般的世界,常常表现一些梦境和意识流的画面情景,如代表人物达利他的画追求极度的无条理性,运用分解综合和意识流的手法描绘梦境和偏执狂的幻想,以似是而非的客观真实记录他主观的奇思梦想。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运用绘画、装置、拼贴、丝网印刷、现成品集合等手段进行创作,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熟悉的歌星影星、广告海报、可口可乐等形象,通过选择和仔细的制作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用以展示时代生活;和波普艺术同时出现的“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加强绘画效果的艺术,多以静态的、抽象的几何图案及其明暗、色彩渐变的不同组合造成观众视觉上的错觉或幻觉效果,其形式包括平面绘画和立体作品。它常采用的手法有黑白对比或补色对比的几何纹样错位、重复,造成错觉的空间感和变化感,它排斥一切自然的再现形象,也不表现任何情感和思想,仅探讨纯粹色彩和图形的视觉效果,等等一些艺术流派以及常用表现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创作,大多会绞尽脑汁,如果那些艺术家用现在的电脑绘画软件来进行制作,一定容易得多。

电脑系统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展现出一个诱人创作天地,其成品是艺术的构思与现代电脑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电脑绘画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系统所具有的强大图文生成、处理和变化功能之上,是人们在电脑屏幕上进行创意制作的过程,这不但方便了制作,更为实现创意、捕捉转瞬即逝的意念、产生许多鬼斧神工的奇妙效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如如果制作“欧普艺术”中的“视幻艺术”,在电脑中对两个图形之间进行封套变化几秒钟就可完成一系列中间渐变效果,画面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波普艺术中的拼贴效果、复制效果更是电脑的基本操作,运用电脑中的拷贝、粘贴等功能就能轻易完成制作;超现实主义描绘梦境和偏执狂的幻想,在电脑中运用多种图片进行加工合成,或在三维软件中加入各种环境特效,产生出近似"荒诞"或梦幻般心灵情感体验的效果,经过一定的软件学习也是很容易制作出来的。如果不谈创意只谈制作,上面所讲的现代艺术流派中的许多艺术作品的效果,使用电脑来完成,其技巧相比较而言要简单得多。

当然这两种绘画艺术各自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传统绘画在表现笔墨表现技法上更自然,但在表现华丽炫目中却很无力。

数码绘画很难表现一些自然的细节,但它在表现出一些很"炫"的感觉、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五、从艺术创作的观念上来说

传统绘画艺术需要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累、多年的专业技巧的训练,才能进行高水平的艺术性创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电脑绘画艺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有用不完的纸张和笔墨,有数不清的色彩以及大量的图供选择,多次的反复修改而不用担心影响画面效果,可将多种效果进行比较选择更好的等等,另外电脑能够储存和呈现大量的素材,以此为基点,允许人们在这些材料上任意的添加和修改,有利于他们即兴的联想和创作。在这些方面,传统绘画制作形式相比较而相形见拙。因此,电脑绘画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喜爱。

由于种种优点,在电脑绘画艺术中出现了一些误解,似乎只要学会了软件的运用就能制作出好的电脑绘画艺术作品,忽略了艺术素质、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美术语言对电脑绘画艺术的重要作用,实在是对电脑绘画艺术缺乏了解所致。不难见到在一些电脑绘画艺术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充满了"电脑气"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一味的玩弄制作技巧,画面上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砌,似乎不必有好的意念,只要有一台计算机,把收集到的素材加以拼凑就可以搞创作,这些显然是电脑绘画艺术创作的误区。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洞开了无限延展的视觉空间,电脑绘画艺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手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作为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但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电脑仅仅只是物化了人的意识,所做的只是帮助我们准确、生动而高效的表达意图并对我们的想象力提供若干补充,并没有代替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电脑绘画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运用电脑作画时,着重点应该立足于艺术的修养,其次才是技术的训练,让电脑为表达情感而作画。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将技术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它表明创作者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驾驭这种新的媒介,并借技术语言准确、生动地传达的思想。因此,在电脑绘画艺术这个领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依然是作品的灵魂。

总而言之,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仍然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弥久愈香,不论电脑绘画艺术发展如何先进,是决不可能取代传统绘画艺术,电脑绘画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另一种绘画艺术工具,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丰富了传统绘画语言并用以表达出新的艺术观念,是传统绘画艺术的延续与发展。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电脑绘画虽然无法代替传统绘画,但是,电脑的参与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大众性,为人们认识美术,提高创造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化艺术成果篇7

关键词:巴林石;雕刻;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0-02

绚丽多彩的巴林石温润细腻、软硬适度,是雕刻艺术创作的优质材料。“石不能言最可人,文化真谛是灵魂”,这句话很有道理,意义颇深。是谁给了巴林石的文化灵魂呢?是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巴林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艺术用石。虽然巴林石有着天然的美色、天然的图案,但如果没有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它就脱离不了一堆矿料或者说一堆石头的原始状态。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使巴林石焕发生命活力。巴林石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实现巴林石价值并成倍升值的关键要素。所以,根据多年从事雕刻艺术的实践体会,笔者从艺术角度谈谈对巴林石雕刻的切身感悟。

一、艺术发现

巴林石有五大类别百余品种。开采出来的石料称为原石。当见到一堆原石或者拿起一块原石的时候,人们一般总是特别在意原石品种的鉴别,是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的哪一类哪一种呢?然后根据石种谈质论价。但在雕刻家的眼里,除了鉴别石种之外,最注重的是艺术内涵。无论哪个品种,都必须首先确定他的审美取向和适合功能。适合于打造印章、雕件或剖光磨成自然型都需要通过艺术发现来确定。无论哪个品种,也都需要以艺术发现为前提,通过艺术加工或艺术创造,最后成为艺术品,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艺术发现,就是人们常说“慧眼识珠”,既能看透物质属性的珍奇,又能看透艺术属性的宝贵。艺术发现价值在于,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块原石,经过艺术家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也能实现价值的数倍递增。反过来讲,即便是再好的原石,如果没有艺术的发现,就可能出现加工的失误,造成价值的损坏。总而言之,艺术发现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艺术发现就是将巴林石的天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结合起来,使它美上加美,保值增值。

二、艺术创新

我们伟大祖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具体到四大名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来说,也是有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历程了。南方的雕刻艺术,名家辈出,占据优势。北方的雕刻艺术,因为有了巴林石而人才辈出。至于雕刻艺术的创作步骤、创作手法、创作技巧等,雕刻艺术大师们都多次反复的讲过,我在这里没有必要老生常谈。仅就艺术创新略加论证。

第一,艺术思维创新。北方的雕艺者,绝大多数都是从南方拜师学艺的。南方的雕艺家、雕艺大师对北方雕艺人才的培养哺育功不可没。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艺在个人。任何一位雕艺家的成长,都不可能总在老师的呵护下生活一辈子,学徒总是要出徒的,雏鹰长大总要飞翔蓝天的。在巴林石雕艺界,特别是在社会各界经营巴林石、收藏巴林石的人们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说到雕刻艺术,总是有言必称南方最好,南方最高。有人不惜千里周折,将巴林石原石拿到南方去找人雕刻,然后再拿回来在当地展示,这种自我贬低北方雕艺人才和雕艺成果的偏见,不利于打造本地雕艺行业的品牌,也不利于南方与北方雕艺的和谐并举与市场的共同繁荣。事实证明,北方的艺术家雕刻的巴林石精品,在国内国际的历次雕艺大展赛中,摘金夺银者大有人在。所以,笔者认为巴林石协会、内蒙古和赤峰市的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创新艺术思维,大力宣传本地的雕刻艺术人才和雕刻艺术成果,培植雕艺文化名人,打造雕艺文化名牌,逐步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优势。

第二,艺术风格创新。巴林石雕刻的艺术风格是指雕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总体特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市场的巴林石雕件,总体上还是学习或继承了南方的雕艺风格,传统风格的东西太多,创新风格的东西太少了。在雕刻题材、雕刻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多数还停留在原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上,缺乏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作品风格、时代风格、民俗风格、自成一家的雕刻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雕艺家长期的创作实践、文化修养、艺术造诣、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综合积淀,是雕艺家成熟的标志。事实证明,并非每个雕艺家都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有的人雕刻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从雕刻技艺的水平和雕刻精品的数量上称得起雕刻家,但却不是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只有那些刻苦探索、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雕刻大师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冯久和、林亨云、周宝庭等,都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流派。笔者衷心希望我们内蒙古和赤峰市的雕艺大师,能够在艺术风格的创新上做出表率,成为北方雕刻艺术流派的领军人。每个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刻苦求索,执着追求,争取有所作为。

第三,艺术产品创新。巴林石雕刻创作,要在艺术产品的创新上狠下功夫,只有不断推出创新的艺术精品,才能打造品牌,创出名气。艺术产品的创新绝不是模仿制造,而是人无我有的全新创造,包括继承传统的创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民族特色的创新等等。中宝协雕刻艺术大师钱高潮先生用四大名石创作的365枚中国历代皇帝薄意印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先生创作的中国十大元帅雕钮印章、蒙古族风情系列雕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英杰先生创作的古代散文名篇微雕艺术品等,都为我市雕刻艺术产品创新做出了示范,值得我们雕艺界认真学习。每位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努力,争取推出创新产品,为弘扬巴林石文化做出贡献。

文化艺术成果篇8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甘肃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的创意与准备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资源的数字化检索、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介质存储下的文化资源正在逐渐消亡,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检索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建设一套科学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甘肃历史文化悠久,艺术资源丰富,民间文化遗产繁多。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全面、抢救性地收集、记录、整理全省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反映甘肃文化艺术的历史、艺术科研的重要成果,为甘肃艺术科学研究提供一套系统、可靠、翔实的研究基础资料,对甘肃文化艺术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系统保护与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21世纪甘肃艺术科学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处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亟需研究的课题。《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的最初创意与动机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前期准备,2005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获国家课题立项,我作为课题组的总负责人,顿感肩上的千斤重任,因为我深知,承担这个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其一,该课题是国家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首批数据库项目,也是甘肃省艺术科学继“十大艺术志书集成”之后,获得立项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长的项目;其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摸清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家底,建立动态运行的文化艺术研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全新的宏大信息化系统工程。资源库的建设完成,将会是全国目前唯一一项综合性的电子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其三,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前沿性的开拓项目,既无大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挑战和压力,只有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是最好的、唯一的选择。课题获国家批准后,我及时向各级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甘肃省文化厅高度重视,连续三年,把《资源库》建设纳入当年度的全省文化重点工作。历任主要厅领导多次来所调研该项目的进展。经过多方争取,甘肃省财政厅向《资源库》下拨了专项科研经费,为课题的启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无私帮助和指导,为课题的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了课题项目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项目概念

(一)艺术资源元数据

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从已有的结论看,元数据的含义是逐渐发展的。“元数据”一词,早期主要指网络资源的描述数据,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其后逐步扩大到各种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目前,“元数据”这一术语实际用于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描述记录,指的是关于艺术资源数据的数据。

基于应用,可以将艺术元数据分成以下若干种:

艺术数据结构:艺术数据集的名称、关系、字段、约束等;

艺术数据部署:艺术数据集的物理位置;

艺术数据流:艺术数据集之间的流程依赖关系(非参照依赖),包括数据集到另一个数据集的规则;

质量度量:艺术数据集上可以计算的度量;

度量逻辑关系:艺术数据集度量之间的逻辑运算关系;

etL过程:过程运行的顺序―并行、串行;

艺术数据集快照:一个时间点上,艺术数据在所有数据集上的分布情况;

星型模式元数据:事实表、维度、属性、层次等;

报表语义层:报表指标的规则、过滤条件物理名称和业务名称的对应;

艺术数据访问日志:哪些数据何时被何人访问;

质量稽核日志:何时、何度量被稽核及其结果;

艺术数据装载日志:哪些数据何时被何人装载。

(二)艺术资源数字图书馆与艺术元数据

艺术资源数据库实际上就是艺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将艺术资源数字化后,支持艺术数字化资源从数据到信息乃至艺术知识的全部相关转化流程。它集艺术资源收藏、服务和保存为一体,包括艺术资源数字化从创造、传播、使用以及保存的全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各种集收集、组织、存储、和推送数字信息,并提供有关数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凸显。《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就是这种数字图书馆中的专业图书馆。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环境,它把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的收藏、服务与个人结合起来,用以支持甘肃文化艺术资源从数字数据到信息乃至知识的全部相关转化流程。数据库中的数字收藏是建设该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根据文化艺术数据库的特点,该专业数字图书馆馆藏按照媒介划分可以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根据该数据库的特殊需求,从数字资源的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讲,数据库的馆藏资源又可以分为一次文献(如电子图书)、二次文献(文摘数据、书目数据)、三次文献(元搜索引擎的索引)。

《资源库》的管理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1)资源采集,即对文化艺术数字资源进行采购、数字化加工和采集链接的馆藏体系。(2)文化艺术资源整理,即对文化艺术资源数据的加工,对资源进行描述、揭示和组织的体系。(3)文化艺术资源的保存,包括对文化艺术数据的存档、保存、存储。(4)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即将分散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服务按照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艺术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应用系统采用相同的层次模式,即数据库的组织结构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提供一致的接口,使各个单独的子库之间真正结成一个虚拟的、有组织的、相互操作的、可伸缩的整体甘肃文化艺术资源网络信息,实现跨资源、跨系统的无缝连接和检索。

各层次的含义为:

文化艺术资源存储层:文化艺术数字资源的存储与管理,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于不同的系统中。

文化艺术资源加工层:按照拟定的文化艺术资源标准规范对资源进行数字加工和元数据加工。

上述两层可以统称为文化艺术资源层。

文化艺术资源应用层:通过搜索引擎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检索、调度、获取、传递。

文化艺术资源服务层:文化艺术资源库作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交互、为用户提供服务窗口。

(三)艺术资源元数据规范

1、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戏剧数据库》为例)

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用于描述或标识艺术信息资源对象的内容、属性和外观特征,包括描述、定位、管理、检索、评估和选择、交互等方面。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的内容结构包括艺术资源核心元素、艺术资源类型核心元素、艺术资源个别元素。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戏剧数据库》剧种元数据著录标准:戏剧剧种元数据由核心元素、戏剧剧种类型核心元素、个别元素三部分组成。

核心元素:指在各类资源对象的描述中都通用的元素,包括5项:名称、创建者、创建时间、主题与关键词、描述。

戏剧剧种类型核心元素:属于资源类型核心元素,指根据戏剧剧种资源的特点,设计出相似资源共同所需的元素和修饰词,以尽可能保证数据之间的互转换性,包括6项:剧种属性、流布地区、剧目、音乐属性、代表人物、班社剧团。

个别元素:以戏剧剧种为特定资源对象的属性、特点为基本对象,仅适用于戏剧剧种,可不用于交换,包括2项:剧种源流、剧种照片。

2、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及设计

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或称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标准,指描述艺术资源的具体对象是元数据产生的相关规则的集合。一般包括完整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时所需要的元素项集合,个别元素及其修饰词项的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等。

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设计流程包括艺术资源分析、初步设定、手工著录检测、征求意见、完成艺术元数据规范(初稿)、联机著录开放实验准备、应用规则建立等多方面步骤。

三、项目的实施

2005年12月,本项目正式启动,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从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着眼,在组织管理、工作方式、标准规范等方面探索和实践,建立成熟的工作体系和规范,为项目全面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项目组织机构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成立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课题组。并以聘任各数据库负责人的形式,聘请所内业务人员担任各子数据库的负责人,责成各数据库负责人组织人员完成全省文化艺术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课题组成员除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业务人员以外,还包括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如民间音乐数据库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西北师范大学合作,民间舞蹈数据库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戏曲文献数据库与甘肃省图书馆合作,影音数据库与甘肃省艺术档案馆合作。通过集体攻关,发展本所科研实力,推动人才发展。通过与外单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制度建设

《资源库》建设启动以来,课题组大力加强与探索项目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织制定了《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资料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采集设备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信息中心机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和指导课题研究中各项工作。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确保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的信息准确和信息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提高文化艺术信息采集设备使用效率,促进文化艺术信息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项目组成员还自行编制了《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编辑体例》、《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录入表》、《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代码表》、《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简报》、《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采集标准》等指导性和实用性强的资料。尽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程序复杂,涉及单位、人员多,文化艺术资源数量大,但由于精心组织,预案到位,管理体系成熟,项目工作始终有序进行,工作进度和信息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工作。在本课题申报阶段,经多方论证,确立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社会科学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收集数据方面主要采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量表的制作、分类和分析,使数据系统化,归类科学化。《资源库》下设戏剧、曲艺杂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艺术科研、影音、图片等10个数据库,采取“多层知识网络”模式建构内容。通过数据库和引文链接等各种知识链接方法,把多个层次的数据库融为一个具有知识网络结构的整体使用。同时,各层数据库也可独立使用。最终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结构标准,使其可与国内外各类数据库在统一检索平台上同时使用。例:

根据已经确立的研究方法和课题项目的框架结构,《资源库》信息采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3月)为准备阶段。赴北京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调研“中国记忆”数据库。成立课题组、组织信息采集技术培训、制定《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录入表》、《声像信息记录表》等。第二阶段(2006年4月-2008年12月)为采集、技术指导、专项培训和重点试点集中采集阶段。课题项目负责人责成戏剧、曲艺、民间文学数据库负责人自行独立采集。通过两年扎实的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全省这三个方面的信息采集工作。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10年初)普遍采集和审核阶段,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深入铺开。在2006-2008年已完成戏剧数据库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反复论证试点数据库的经验得失。多次组织专业和技术部门有关业务专家开办专题辅导,并将阶段性成果及项目试点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会科技处审核指导。2010年6月,全省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基本全部报送至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信息中心机房进行管理。

在《资源库》建设项目实施中,主要采取了三种文化艺术信息采集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遴选业务骨干,担任各数据库负责人,组成信息采集工作组,赴各地进行信息采集。二是立足于《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甘肃卷》的现有成果,作为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三是强化田野调查工作。及时抢救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艺术资料。比如对河西宝卷部级传承人郑殿有、甘南藏戏、民间舞蹈等的抢救性拍摄。

信息采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字数据信息的录入和二维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审核――汇总。首先由各数据库人员做好所属资源的采集(文字、照片,声像)、梳理、分类。其次由各数据库组成人员制定本数据库的元数据标准,并按照标准对数据进行合成、录入等工作。然后根据现有条件,各数据库承担人负责对录入元数据的初审,课题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入库元数据的定审。最后,各数据库所有元数据信息报所内信息中心汇总进入《资源库》。其中,要求做到每条数据逐一检查,审核率达100%,条目内容文字错误率不超过万分之四。对出错率超过规定要求的(采集录入数据的检查,准确性和完整性控制在1%以内的,即为质量良好;误差在1%-5%之间的,为合格;误差超过5%的,为不合格),将错误数据记录表分别发回各数据库负责人,限期改正后重新报送数据,进行验收。

(四)设备建设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先后用课题专项经费,分两次购置了相关设备。设备配发使用以保证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需要为原则,同时兼顾信息采集完成后文化艺术数据信息动态管理的需要。信息中心机房按照“运行稳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技术要求,由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完成。机房硬件设备主要包括:pC服务器、光纤磁盘阵列、备份管理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UpS设备、专用空调等。自运行以来,经有效管理和维护,机房整体运行状态良好,为保质保量完成《资源库》项目建设的实施,全面促进甘肃省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通过课题项目合作方式得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获得该中心“中国记忆”数据库的全部软件,作为《资源库》建设运行平台。同时,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积极筹措资金,为单位采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数码相机及摄像器材,信息化设备设施初具规模。大幅提升了全所的硬件建设。文化艺术研究的保护和管理信息化手段逐渐普及。

(五)人才培养

信息化人员队伍的建设是一项与项目工作成败、项目工作质量水平息息相关的长期性、延续性工作。自项目启动以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立足自身,高度重视项目人员队伍的业务培训,鼓励各数据库负责人开展专题攻关研究,先后在元数据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课题组除参加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举办的有关培训外,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还在选择培训时机、确定参训人员范围层次以及培训教学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精心部署、科学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分期分批举办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专项研讨、专题讲座等各类培训课12次,举办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软件操作和影像拍摄专项技术、质量研讨培训,培训业务骨干近30余人(次)。以本所业务骨干为主组成的文化艺术信息采集组在课题负责人的领导下,常年坚持战斗在基层文艺信息采集第一线,不畏艰苦,不计名利,潜心业务,精益求精。经过《资源库》的建设,采取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的办法,用具体的《资源库》项目带动和有目的性地培养了一批适合担任科研工作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使本省艺术科研工作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也使甘肃省文化艺术科研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项目的成果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在甘肃艺术科研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从科研意识、科研概念到科研手段、科研方法等方面跟上了时展的步伐,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课题通过现代电子手段的数据化和影像化处理,系统、翔实、客观地收录和整理甘肃文化艺术资源。为特色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对艺术科学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备的知识信息资源,并建成甘肃文化艺术研究的检索、查证与评价系统。项目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涵盖全省文化艺术门类的高科技、综合性数据库

截至目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完成的建设格局,成果内容涵盖甘肃戏剧数据库、甘肃曲艺杂技数据库、甘肃民间文学数据库、甘肃民间音乐数据库、甘肃民间舞蹈数据库、甘肃民间习俗数据库、甘肃民间美术数据库、甘肃艺术科研数据库、影音数据库、图片数据库等10个子数据库共76个分库的数字资源系统,录入条目上万条,文字资料30余万字,音视频资料数百小时。初步做到检索、使用相互关联,达到数字资源一体化。

(二)创建了一整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形制和体系的数据库元数据标准

在课题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课题组通过集体攻关、学习借鉴和自我研发,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子库结构分类,创建了一整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元数据建设标准。包括视频元数据加工标准及加工流程、文本元数据加工标准、图片数字化加工标准、音频数字化加工标准,以及各数据库的设定和编制标准,定义数据库结构、字段,最终建成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数字化检索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参考。

视频元数据加工标准

1.原生数字视频保存使用标准

2.非原生数字视频保存使用标准

3.流媒体保存使用标准

流媒体采用rmvb格式。

视频资料数字化流程图说明

1.拍摄高清视频资料:用SonyZ7C等数字摄像机拍摄视频资料。

2.建立场记文件:详细填写场记表。

3.DV磁带编号、上架、建立清单。

4.打开电脑、SonY等型号数字磁带录像机电源。

6.将DV带放入录像机磁带仓。

7.用eDiUSnXHD高清采集卡采集视频,保存为aVi文件。

8.依DV带内容及主题加以剪辑分段,并依文件名命名规则予以重新命名。

9.导出mpeG2编码文件,并转流媒体RmVB文件。

10.按照影音数据库元数据著录标准完成元数据著录。

11.将视频资料装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将Rmvb文件导出到web服务器。

文本元数据加工标准

截至2010年6月,《资源库》采集的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基本涵盖了甘肃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主要艺术门类。在力争做到资料采集的广泛性的同时,还将采集到的文化艺术资源按照民族和地域的特色分布,制作了甘肃戏剧剧种、甘肃曲艺曲种、甘肃杂技项目、甘肃民间歌曲、甘肃民间舞蹈舞种、甘肃民间美术、甘肃主要民间习俗活动、甘肃省艺术科研院所等8个种类的文化艺术资源分布图。以图文的方式将甘肃文化艺术资源种类、名目、分布区域展现出来。今后将通过《资源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实现数字化的链接,可以使用户便捷地查询和浏览,对甘肃省的文化艺术资源逐步做到摸清家底。

由于资源信息量过大,目前有60%资源进入《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中心机房,由3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更新维护,初步实现了文化艺术信息的动态管理。其他资源信息将在最近三至五年内完成数字化处理和分类入库工作。

(三)在《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平台基础上,申报成功并开展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

立足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成为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的科研基础和特色。《资源库》的资源优势在课题申报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截止2010年,共有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研究》、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甘肃部分)》、《甘肃省艺术院团现状调查研究》、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天山雪传奇校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甘肃省艺术院团现状调查研究》、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重点项目《网络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甘肃省文化艺术六十年》等1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在此平台上完成或申报成功。

在《资源库》基础上,从2004-2010年,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丛书系列,分期出版了“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丛书”、“甘肃特色文化艺术研究丛书”,如《秦音恋――王晓玲艺术人生》、《陇上秦声――尚育民剧作集》、《跬步集――甘肃艺术科学论文选集》、《骊探丛》、《甘肃民间谚语选注》、《华亭曲子戏研究》、《梅之韵》、《花儿与花儿剧》、《甘肃文化艺术60年》、《甘肃加快戏剧大省建设论丛》等。

《甘肃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不仅在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研究、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现代化信息手段管理、文化艺术资源的“动态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通过文化艺术资源调查项目的开展,初步摸清了甘肃全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家底,打造了一个科技含量高,内容充实、辐射面广的艺术科研平台。《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艺术研究、文化决策、文化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业务工作,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艺术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甘肃在21世纪的艺术科研方面的发展上了新的台阶。

五、项目的二期建设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填补了甘肃省艺术科学资源数据化建设的空白,其整体架构及文化艺术资源分类对其他省市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从从项目的工作性质来说,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短期之内不可能穷尽善美。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繁杂的甘肃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我们自身的能力以及可调动资源的规模,依据本所的学术传统和长线发展战略,精心选取典范,定向开展田野调查及立档和采录、存储工作,完成了初步的资源库的整体架构和建设规模。因此,项目的结项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资源库不断地丰富和优化将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长期和常规的工作。下一步,《资源库》的工作思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结项转段,纳入常规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续建工作,明确《资源库》建设初级阶段已结束,项目将转入日常基础性工作阶段。安排专项经费,由各数据库负责人各司其职,组织人员不断丰富和优化各数据库的建设内容,为激励先进,促进工作,将其纳入本单位年度考核、评估、奖惩的内容,逐步建立项目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业务指导,扩大信息采集

继续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信息采集,一方面要组织开展更加广泛的田野调查,进行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训,指导、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市艺术研究所自行开展一般信息采集,逐步充实和完善《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系统。

(三)深化动态管理,转化科研成果,创新科研体系

1、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甘肃主要艺术资源数字动态监控研究试点,延伸创新领域。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甘肃文化艺术资源数字检索体系,完成省级艺术科研数据库动态监控管理标准,实现甘肃文化艺术资源的全数字化和艺术科研手段现代化,最终建成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数字化实时监控检索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如与张掖市人民政府合作,对甘肃河西地区艺术资源数字动态监控研究。对河西地区流布的几种戏剧、曲艺实时动态监控,设立河西宝卷、凉州贤孝、秦腔、民勤曲子戏动态监控试验区、高校研究示范点。建设河西艺术资源数据库,完成河西宝卷、凉州贤孝、秦腔、民勤曲子戏动态监控,制定监控管理标准规范。实现甘肃省河西文化艺术资源的“摸清家底”与“动态管理”。河西地区试点成功之后,向全省推广。

2、与高等院校建立研究示范点,转化科研成果,创新科研体系。依托数据库平台,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调查、教育的艺术数字平台、监控管理研究试验区和教学示范区。与高等院校建立研究示范点,以“文化艺术进课堂”的形式以及与文化企业合作,进行文化产品开发等形式,转化科研成果,将传统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达到教、学、研、产的新型艺术科研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艺术科学研究水平。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是用现代电子数据科技手段建立的集资料收集、资料相互连接、方便检索查询的文化资源使用共享的平台,做好资源库信息中心机房的维护管理工作,实现文化艺术信息实时更新与动态管理,探索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利用模式,有效转化科研成果,是今后艺术科研的努力方向。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大库存容量,规范管理资料存储,合理使用资源,调配资源成为《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工作流程,任重而道远。(责任编辑:楚小庆)

[wt4,5HZ]ConstructionandRelevantthinkingupon"ResourceDatabaseofGansuCultureandartResearch"

GUShan-zhong

(GansuprovincialinstituteofCultureandart,Lanzhou,Gansu730030)

文化艺术成果篇9

关键词:茶壶制作工艺;陶艺教学;影响思路

引言

对于陶艺教学体系来说,其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相匹配。但是从目前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状况看,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学载体,其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茶壶作为陶艺产品在饮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元素,无论茶壶设计理念,还是茶壶具体应用表现,都能展现陶艺技术的具体设计内涵。因此,融入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当前陶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并且逐渐开展了有关陶艺技术教学的相关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对陶艺教学的体系化认知,以至于整个陶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想要完善开展陶艺教学体系,实现其学科价值,需要认清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陶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脱节。陶艺是一门技术,因此其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的技术理论融入,同时也必须体系化开展实践活动。想要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就必须将陶艺实践教学与陶艺技术理论教学进行融入。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将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停留在技术理论教学状态,忽视了陶艺技术实践理论的全面有效融入。正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就使得整个陶艺教学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其次,忽视陶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理念融入,过多强调其技术体系,没有认识到陶艺的文化载体属性。虽然陶艺在生产初期,其是以生活应用为出发点,因此,整个塑造过程中,更多是一种塑造技术的体系化融入。但是随着当前陶艺技术发展程度日益提升,加上陶艺生产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需要认识到其中具有值得被我们继承的文化元素。而只有将这一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整个陶艺教学的价值。目前陶艺教学不仅是技术上的传承,其同时更是对陶艺文化内涵的全面有效认知。事实上,无论是陶艺制品生产,还是陶艺制品的具体融入,其整体都是一定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所以,一旦缺失文化内涵的融入,就很难实现其理想教学目标。最后,陶艺教学缺乏实质性载体,学生认知不具体,同时陶艺教学理论体系较为单一,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之间缺乏完全有效的融合。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陶艺教学,其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因此其需要有相关载体作为铺垫。而当前,多数学校开展陶艺教学都是通过抽象手段和方法具体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认知效果都不理想。

2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内涵

茶壶是整个茶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用于饮茶、泡茶之外,整个茶壶也可以被用来自饮,因此茶壶是对饮茶文化有成熟而体系化的融入。通常情况下,茶壶由四大部分组成,壶盖、壶身和圈足以及壶底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茶壶基本形态多样,将近200多种,当前使用较多的茶壶,其质地主要为紫砂陶艺茶壶和瓷器茶壶两大类。在整个茶壶质地中,其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体系性。在进行茶壶加工制作时,其通常主要有以下过程:首先,确定此次茶壶加工制作的设计立场及核心,也就是该茶壶主要阐述什么内涵,表达什么理念。通过确定设计需求之后,进而确定茶壶加工设计方案。其次,在结合茶壶制作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揉泥、制坯、印坯、利坯、添釉、上色、画坯从而完成茶壶的陶艺坯胎制造,进而通过烧制技术,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茶壶。最后,必须认识到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壶加工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在整个茶壶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融入完善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只有整个茶壶中能够展现和阐述相应文化内涵,才能最终实现其茶壶加工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陶艺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需要和值得被体系化继承的重要元素。当前随着陶艺技术这一传统文化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陆续开设了陶艺教学体系。

3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思路

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以往整个教学过程中文化内涵缺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传承载体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整个陶艺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的理想目标。而将茶壶制作工艺应用到陶艺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首先,体系化探究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流程及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陶艺技术生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对于陶艺教学来说,想要实现其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将其当做一门技术,而应该将其当做技术生产与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开展陶艺教学时,想要完善应用茶壶制作的具体工艺,就需要将整个茶壶制作过程体系化和规范化,通过完善实践应用,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其次,丰富研究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文化理念和内涵,从跟本上实现陶艺教学活动的人文素养目的。陶艺教学是以陶艺技术为切入点的教学活动,但是想要深化和升华整个教学活动,则应该注重赋予其中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往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时,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技术教学上,忽视了整个陶艺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因此其整体教学效果被大打折扣。通过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整个陶艺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最后,完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元素,体系化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当前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陶艺艺术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引入具体的陶艺加工实践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陶艺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茶壶制作工艺作为当前陶艺技术与传统茶文化体系化融入的工艺,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体系化融入了陶艺文化,同时也有着必要的茶文化内涵,因此,要结合茶壶制作工艺,挖掘陶艺技术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引入茶壶制作工艺不仅能丰富整个陶艺教学活动的内涵,同时也让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融入。

4完善探索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开展的具体影响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在长期以来的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除了具体的茶叶之外,饮茶的茶壶,描述采茶、饮茶过程的音乐、舞蹈、文学等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传统文化正在经历较大发展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那么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失传。与茶文化一样,陶艺技术也是我国极具生产应用历史的具体技术,在几千年的陶艺加工过程中,其也与饮茶和茶文化实现了成熟融合。因此,整个陶艺技术与茶文化的共同点在与茶壶这一饮茶工具。所以选择茶壶做为了解陶艺技术及陶艺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极具现实性。因此,茶壶制作工艺能够为陶艺教学体系化开展提供重要切入因素。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教学,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陶艺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陶艺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从而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陶艺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价值。结合茶壶这一器具的独特特点,因此当前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进行切入,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增强陶艺课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丰富陶艺教学的具体文化内涵。通过陶艺教学文化内涵的融入,从而为陶艺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化和目标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帮助。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是实现陶艺文化与茶文化在新时期传承价值目标的主要方法。随着多元文化传播日益加快,如今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传承压力,由于缺乏体系化的文化内涵传承,加上时代化的价值理念日益多样,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而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如果能够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有效丰富陶艺教学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传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效认知陶艺文化和茶文化。此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陶艺技术、茶文化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如今陶艺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能够有效提升茶壶制作工艺水平,优化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从而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5结语

虽然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陆续开展了陶艺教学体系。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时,由于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理想。尤其是当前更多教师将陶艺教学当做技术类教学活动,忽视了陶艺教学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随着现阶段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融入借鉴合适的教学元素,推动陶艺教学活动优化。茶壶作为陶艺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茶壶制作工艺体系化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将为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寻找到合适的传承载体,从而丰富陶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沛雪立.传统与当代———探讨学院式陶艺教学的当代特征[J].装饰,2006(7):86-87.

[2]毛文青.现代陶艺教学课程设置思考—以钦州坭兴陶艺术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2X):119-120.

[3]王楠楠.对我国现代高校陶艺教学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3(9):27-32.

[4]汪冲云,汪阳坤.论茶文化影响下的瓷制茶壶演变历程[J].农业考古,2015(5):70-76.

文化艺术成果篇10

一、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

管理是在追求理想目的、最佳效果的意欲支配下对所控制的事物进行规划、设计运作的过程。管理是对被管的事物通过一系列的人为干预进行操控,这种操控如能科学、合理地配置要素就会实现管理者预设的目标,取得最佳效果,相反则会背离管理者预设的目标导致效能低下,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是生产中的要素,是生产力的构成部分。

文化艺术管理是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操控,实施人为影响的过程,为了达到预设的理想目标、最佳的文化艺术效果,人们会运用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对文化艺术活动设定目标、策划、组织实施。文化艺术管理最终的成果是精神产品或演出活动,这些产品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营利性产品以利润的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营利性文化艺术产品若想获得最大利润,产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者)、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者、生产的物质条件(设备、设施、场地、道具等)都会影响其效益的产生。在某些文化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中,创造者或管理活动的作用往往会超过物质性条件的作用,如:有先进的传媒技术和设备、设施、场地,以及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创作队伍,但没有好的创意就不会产生好的艺术产品;再如:有好的创意、设备等条件,没有专业和科学的策划、营销产业链的管理,依然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因此文化艺术管理及科学性是获取文化艺术产品效益最大化、最佳化不可缺少的方面。营利性的文化产业是将文化艺术的资源借助资本力量,运用高科技手段、现代信息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转化为经济形态获取最大利润,其中文化艺术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

营利性的文化艺术产品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有别于物质性的商品,因此对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与物质性的商品生产、销售、管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营利目的相同,经营模式相似,都以最终的利润作为衡量的标准;不同点在于最终产品不同,生产者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管理的特殊性在于,产品的生产要靠管理者对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包装、策划、挖掘、对消费群体的培养等方式进行。它有别于有物质物化商品生产的原料一加工一产品一销售的过程。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管理要走特殊的路径:策划一组织一管理一产品一销售,其中涉及创意、投资者、文化艺术家、演员等方面的沟通,涉及经纪公司的运营、旅游资源的开发再造等;要遵守相关法规、伦理、道德;要有人的包装、设备、设施的筹备、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要有国际化的占位、眼光和对消费群体的了解、培育。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文化艺术各领域不同还有细微的差别。

二、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一)文化产业及特性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最先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他们的原意是否定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认为通过科技、机械化、自动化方式生产出的文化产品,虽然打着文化的旗号,但由于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缺乏文化本应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的文化产品而不包括演出和造型艺术的形象产品。2003年文化部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杜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杜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包括生产销售数字化的产品,如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包括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如戏剧、舞蹈、体育、娱乐等,还包括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饰、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行业。”概言之,就是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概念界定:为杜会公共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要经由产业化过程发展,这种过程要有资本的推动,投入到营利性的文化产业中的资本所追求的利润目标与工业资本是一样的,但生产流程和最终产品却是不同的。工业产品是物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是精神性的;消费不同,物质性的产品消费有通行性,如食品、衣物等,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文化产品的消费受制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格调、艺术修养等。工业产品生产经过加工流水线;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要经过编排、演出、创作、出版、发行、旅游产业的经营等等。虽然工业产品生产和文化艺术产品生产都运用高科技手段,但运用的方式、生产的效果却不同。《阿凡达》运用的是三维科技手段、汽车生产运用的是自动化流水线工艺。因此工业生产的管理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的管理完全不同,因为生产者、生产思念过程、产品不同。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管理的作用异常重要,没有一流的策划不能有《泰坦尼克号》的名片、高票房的演唱会、经典的作品、成功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因此对文化产业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发展的愿望与目标已经明确了,但如果不能找准推动发展的管理方式,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其愿望目标就是虚设的。

(二)要重视文化艺术管理的要素

只有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文化产业特点,善于管理才能孕育出《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喜洋洋与灰太狼》《快乐大本营》《女子十二乐坊》、迈克尔杰克逊等的精品。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不相同,它不是以数量取胜,工业产品可以薄利多销,文化产品的质劣将无处销售。文化产品以独有性、精优性取胜。《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收入相当于十部二十部甚至更多的电视剧。根据文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来组织生产和营销正是文化艺术管理者的天职。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艺术管理者是艺术产业化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实现良好经济和杜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艺术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的属性,还具有艺术(审美)特性,而且艺术(审美)特性是居于首要地位,艺术管理者必须懂得艺术的基本规律,要考虑到艺术的本质特征,符合大众对艺术的要求,帮助大众提高欣赏艺术的能力”。文化艺术管理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力,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创造精品的推力,是创造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韩国的文化艺术管理,策划出的一出出韩剧、音乐组合;好莱坞的大手笔推出了一部部经典叫座的影片。没有文化艺术管理者的策划、创意、恰当的运营、演职人员的选拔及全球的营销策略的定位,是不会把文化艺术各要素联结起来,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进而取得上乘的效果和惊人的经济收益的。是文化艺术管理者,即制片人、经纪公司、文化企业的Ceo的智慧、创意、才能的展示才把文化艺术要素合理地配置、运转,才把艺术家和市场、大众联系起来,才能挖掘艺术家的才能。只有文化艺术管理者的高品位才能推出高水准的审美产品,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文化产业的哪个门类、哪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文化艺术的管理,要想取得文化产业发展的预期效果必须重视文化艺术管理的要素。重视文化艺术管理的科学1性“在众多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构成中,懂艺术、会创意、善经营的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是居于第一要素的关键角色,对当下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只有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合格的人才有能力协调好管理、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只有专业管理人才能够“追求卓越性和艺术真诚,追求亲和力和受众开发,追求公共责任心与经费的有效使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管理要素运用的现状

(一)管理者任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创造了许多政策、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营造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航向明确了,而如何驶向预定的地点,需要舵手和航线,舵手是文化艺术管理者,航线由舵手指明。要由大牌的文化艺术策划人、经纪人、管理者从不同角度操刀才能产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忽视了。目前文化产业中的管理者来源有:第一,文化艺术体制正在转轨过程中,构成文化产业大的院团管理者来自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原来的领导人;第二,专统的艺术管理人才一般直接来源于艺术创作者,既有属于‘艺而优则仕’的领导型管理者,也有属于很难在专业上发展下去转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服务型管理者;另外一个来源就是被动地从艺术之外的部门或行业转过来的交叉跨界型的管理者”;第三,一些私营个体的管理者,他们既不是文化艺术人,也非专业管理人才,而是家族成员。这种管理者任用的状况很不规范。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管理者任用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管理者任用不规范的原因: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市场不成熟,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无视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另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粗放型阶段,没有集约化的国际水准,在低端运行不能凸显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刚性需求;第二,文化体制转轨过程中传统的惯性作用没有消解,虽然许多省份已经把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但这些新诞生的企业却不能像工衣业的大型企业一样在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上去找会管理的高端人才,又因为这些企业要消化文化事业单位转轨的人员,让原来的领导者有岗可转。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市场化操作,但在管理人才的运用上却不是走市场化道路;第三,一些文化艺术家自己创办的个体文化企业难以摆脱中国民营企业的弊端,观念上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上阵还是父子兵”的家族观念,不愿在市场上聘用职业经理人,也害怕职业经理人掌握他们的私密、对他们不忠诚,也难舍经济利益给职业经理人。

(三)管理者任用不规范造成的后果

管理者任用的不规范,严重阻滞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表现为:第一,没有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进行专业、科学的管理就不会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运筹。虽然文化体制改革了、政策优惠了,但是文化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很难;第二,目前文化艺术管理者除少部分能适应市场的规则有所成就外,很难推动所管旗下的文化产业,因为按传统的方式任用的管理人员和改制转轨过渡来的领导人,往往带有传统的观念和惯性作法,难有突破性的创新,而文化产业对创新则有特殊的要求,虽然文化体制改革了,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文化产业中人事制度没有大的突破,就不会通过管理要素激活文化产业中的各要素,打造出国际一流的精品;第三,没有顶尖级管理大师的推动,难以参与世界文化产业大战,只能抱着文化大国,文化资源丰富的金碗无计可施,眼看着文化资源被抢夺、流失;第四,文化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弊病是“长不大”“做不精”,难成大业,只能是“小打小闹”。

四、重视文化艺术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在观念上重视管理要素

对文化艺术的管理无论中外都古已有之,但对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视却是起源于欧美,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先见之明,推动了欧美文化产业抢占了先机,甚至有些国家超过了钢铁、汽车对GDp的贡献。我们要借鉴西方的做法,这是明智之举。因此,必须在观念上重视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站在战略高度来思考科学管理、专业管理的问题,这样才能让管理释放出生产要素的能量,用先进科学的管理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在实践中落实科学、专业的管理

“中国的创作水平很高,然而相比国外的类似团体,收入却异常低,其中的根源就在于不懂得如何为艺术获取资源,也就是不懂得‘艺术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落实科学、专业的管理。为此要改革现有任用管理人才的机制,尽快消化掉转制遗留下来的人员安排问题。对艺术团体管理人员的任用走市场职业经理人的道路,通过这些人才专业化的筹资、策划、运营、销售,激活文化产业各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改变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

美国的百老汇“文化产业发展走的市场化道路,文化产业产品都是商品。百老汇剧目的生产过程可以说从剧本创作选题开始便进入了市场化的动作模式。这种组织形式的核心在于‘制作人制’即由制作人针对观念群体的审美趋向、票房纪录确定选题,再由制作人寻找对此感兴趣的投资商,待这一切都最终敲定后,才寻找合适的剧作家写剧本,作曲家作曲”。百老汇的运营是多种力量的组合,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他们通过对市场的调研、找观众作谈、专家论证、资金筹集、选题、请剧作家、作曲家、营销、票房统计等环节进行生产,这种生产绝非小小的一个家族企业所能完成的。因此,专业管理团队的进入才能解决民营企业的“长不大’“做不精”的问题。民营企业要克服家庭观念,应不惜重金,聘用职业管理团队。放弃粗放型经营道路,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要素提升运营水平和竞争力。

(四)为引入先进的管理要素创造条件

国家应创造政策、法规条件,让文化艺术管理者人尽其才、发挥才智。国外的强势管理力量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他们不仅充分调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还挖掘使用了我们的资源,如:美国的《木兰》剧不仅开发题材成为文化产品,还创作了古代木兰的兵器、服饰等衍生产品,打造产业链,获取巨大收益。我们面对此种情况无能为力,这无疑暴露了我国文化管理层的弱势。为了迎接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挑战、竞争,保护文化产业资源,抵制西方强势的抢滩,要多方创造条件发挥文化艺术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