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10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1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2

关键字:中职学校礼仪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从礼仪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修养和风度,增强个人的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礼仪言行,更是提高自信心、重塑健康人格、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1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明

中国有着优良的文明传统,重视和加强礼仪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礼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优良品质

人的礼仪、礼貌、礼节受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支配,而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仪、礼貌表现出来的。可见,道德蕴涵着礼仪,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有效载体。礼仪讲究细节,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通过可操作、可实践的礼仪行为教育及相关的实践训练,在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良好行为的方向发展,把抽象的、概括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深入化,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使学生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3)形成和谐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学生就能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封闭、自卑、情绪激烈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甚至有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不良情绪体验,他们更需要借助礼仪的学习、应用,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并凭借它去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心理问题。此外,礼仪实践能指导学生塑造良好形象,讲究仪容仪表之美,并在外在形象的改变中获得精神上的振奋,久而久之,自卑心和羞怯感会逐渐消失,自信心则逐渐增强,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职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行为举止符合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标识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则难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才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良好的礼仪也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礼仪规范要求也是现今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学习和运用礼仪,已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尤其是中职生这样面临直接走上社会的群体,良好的礼仪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应用礼仪有助于他们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使其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形成良好校风

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养成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大力开展礼仪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见证。而一个处处可见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校园,必是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因而说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确不为过。

2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校应当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校本课程―礼仪教育的根基

①制定《学生礼仪常规》

我们以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制定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礼仪常规》、《学生礼貌用语》,其内容涉及礼仪的诸多方面:着装礼仪、进校礼仪、课堂礼仪、环境礼仪、交通礼仪、公共礼仪、课间礼仪等,便于学生按照礼仪规范行事。

②创编《礼仪操》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和行业职业要求,我们将日常礼仪、职业礼仪、航空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中的礼仪肢体动作提炼出来,以基本礼貌礼仪态势为基本元素,创编《礼仪操》,并配备了音乐,让学生通过做礼仪操,改变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形体状态,培养其良好形象和健美身姿。

(2)礼仪进课堂―礼仪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礼仪的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我们在礼仪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法改革、师资培养与配置等方面加强研讨,并且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礼仪教育。

①专业课程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

我们的专业课程开设有《礼貌礼节》、《公关艺术》、《礼仪修养》、《市场营销》、《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风俗,宗教要求等知识,了解礼节礼仪的要求。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坐姿、站姿、走姿等肢体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塑造姿态美,优化气质风度,强化内在修养。

②在基础课程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

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旅游历史、英语、地理等课程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3)礼仪活动―礼仪教育的强化

我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如开展“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校园礼仪之星”比赛,通过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形式,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达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4)礼仪考核―礼仪规范的落实

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促动是不可少的。

学校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立学生礼仪示范岗、教师礼仪督导岗,对学生入校仪容仪表要求进行示范和检查,各专业部设有礼仪部,每日进行礼仪督导、检查评比,把学生在校的礼仪表现与“星级班级”、“星级学员”、“奖学金”、德育学分等各项评比挂钩,对学生礼仪养成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5)礼仪实践―礼仪思想的深化

实践是深化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礼仪实践过程中有了直接体验和感悟,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礼仪要求,使礼仪思想进一步深化。

学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情景育人模式中,专门设有礼仪岗、校长助理、处室服务等岗位,使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有参与礼仪接待工作的机会。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感悟礼仪的魅力。

(6)礼仪表率―礼仪教育的引领

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教师,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做讲礼仪的表率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学校通过为老师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与学生一起做礼仪操、在师德要求中纳入礼仪的相关要求、实施“尊重的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让全体教师做礼仪教育的引领,全校形成师生讲究尊蕈、强调沟通、力求互动的礼仪文化氛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作为联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更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是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极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楼世洲,周国权,潘正文.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发展研究,2001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职业导向;酒店实用礼仪;课程改革

礼仪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门新兴学科,既符合时代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酒店实用礼仪》是我院根据酒店行业的需要、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虽然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礼仪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其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及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顶岗实习反馈意见入手,立足行业和岗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探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酒店岗位群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因此,《酒店实用礼仪》课程内容应立足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同时兼顾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心态,紧抓“酒店”、“实用”两个关键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三大主要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并从这些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服务礼仪操作点,提取符合这些职业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知识和技能。以前厅岗位为例,其前厅岗位服务礼仪知识开发过程见下图。因此,《酒店实用礼仪》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形象礼仪、谈吐礼仪、见面时常见礼节、仪式礼仪、电信礼仪、馈赠礼仪等)和酒店岗位礼仪知识(包括前厅服务礼仪、客房服务礼仪、餐饮服务礼仪等)两大板块。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酒店实用礼仪》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

礼仪知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行业特殊性的特点。因此,在酒店礼仪的教学过程中,既应重视对学生通用礼仪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其就业的适应面,又要重视对学生酒店岗位礼仪知识的传授,以加强其酒店就业的竞争力。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分三步走,即奠基础、重应用、抓实践。

(一)奠基础

这一阶段的酒店礼仪教学内容主要以礼仪基础知识为主,目的是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社交过程中各种礼仪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形象设计的能力。高职学生对于礼仪知识并不像专业知识那样全然陌生,他们所缺乏的是礼仪使用的意识和技巧。因此,在基础礼仪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形式,而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采取启发性、互动性、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仪容、仪态时,教师应注重示范性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程度还可以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让学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再比如说学习电话礼仪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也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重应用

这一阶段的酒店礼仪教学内容主要以酒店餐饮、客房、前厅三大业务部门的岗位服务礼仪为主,目的是要让学生把基础礼仪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酒店岗位服务中去,是对基础礼仪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因此,在酒店岗位服务礼仪的教学中应以岗位服务流程为主线,在各个操作点上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酒店礼仪知识和技能。这个阶段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有项目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任务的形式针对某个具体接待对象或某个具体活动设计礼仪服务规范和流程,还可以在前厅、客房或餐饮实训室内让学生对照相应的职业礼仪标准模拟接待。当然,项目完成后或者情景模拟结束后的讨论和点评环节非常重要,可以采用自我总结、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边实践、边总结,自行解剖,寻找差距。

(三)抓实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基础礼仪知识和岗位服务礼仪知识的应用,严格来说并不能与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构成纵向发展关系,而是应该贯穿于这两个阶段的始终。因此,酒店实用礼仪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课堂实践,这主要是把各礼仪知识的应用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第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礼仪服务的机会,如参加各种学校会议中的礼仪服务、校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开业或重大活动中的礼仪服务等。这可以让礼仪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是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在真实的酒店岗位上对礼仪知识的应用。这时候不能对学生采用“放羊式”的管理形式,礼仪指导老师应该全程跟踪学生实习动态,定期观察或让学生汇报自身实习状况,对学生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的有关礼仪知识使用的困惑进行解答。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酒店实用礼仪》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存在“平时悠闲,期末紧张”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平时学习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到了期末考试候就开始紧张,临时“抱佛脚”现象比比皆是。这与“一卷定命运”考核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种考核形式的结果往往就是学生一考完就把课程知识全部忘记。《酒店实用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它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不应该仅以一张试卷为依据,而应使考核与实训相结合,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的开始,教师就该课程的特点、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思路、考核形式、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门课程中所将学到的知识和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在每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设计相应的“理论+操作”考核项目,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对于前厅服务礼仪模块,可以采用随机抽取服务场景,让学生当场投入到模拟接待中去,这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岗位服务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当然也可以在技能考核的过程中,穿插礼仪知识提问等环节,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酒店实用礼仪》课程改革的保障

《酒店实用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以下方面保障。

(一)提高课程地位

高职院校一般会把课程分为考查课和考试课。考试课是必考课,且一般为专业核心课程,期末考试接受学院教务处的监督和管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试时间。而考查课则由任课老师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最后提交学生课程成绩即可。于是,慢慢形成了学生对考查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为了提高对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我院于2010级酒店管理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中把《酒店实用礼仪》改为考试课,同时增加课程课时,并列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实践证明,随着礼仪课程地位的提升,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建立弹性学制

礼仪知识应用是非常灵活的,面对不同的时间、场合、对象,其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同的。因此,若要能正确、灵活地使用礼仪知识,需要不断地现实环境中实践,积累经验。因此,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做到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建立相应的弹性学制。目前,已经建立弹性学制的酒店管理专业很少,或者建立的弹性学制缺乏深度。不管是采用“2+1”和还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方面,仍旧存在学习在校、实践在岗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现象。因此,要提高礼仪的教学质量,酒店管理专业可以考虑设立弹性学制。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礼仪课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要融为一体,而且不仅要求教师“言传”,更要“身教”,故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做好礼仪教师的选拔,另一方面应重视对礼仪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多为教师提供各种业务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业务研讨等机会,以保证教师能及时获得最前沿的科研信息以指导专业教学和科研。

(四)完善校内实训室

礼仪课程既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那么就需要有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场地。即使不具备在酒店实际岗位上课的条件,校外实训室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因此,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这是《酒店实用礼仪》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物质保障。但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条件比较差,只配套基本的实训操作功能,如餐饮实训室就只有桌椅及配套餐具,或者客房实训室内只有几张床,忽视实训室内的装潢和设计,完全没有酒店餐厅或者客房的氛围。这样的环境无法让学生产生在酒店服务的联想和感觉,因此学生在实训时经常会呈现懒散、无法进入服务员角色状态的现象。

(五)提供学生礼仪服务的机会

如上文所述,学生参加各类礼仪服务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礼仪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活动。一方面,酒店专业教研室应与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或学生社团多联系,及时获取学生社会活动礼仪服务信息,做好学生的推荐和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专业教研室应与各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寻找礼仪服务的机会,同时也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自己寻找礼仪服务的机会,专业老师则做好咨询及顾问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许海丽.关于高校《社交礼仪》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2]洪玲.职业导向模式在服务礼仪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J].经济师,2011,(02).

[3]胡彬彬.谈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的改革[J].内江科技,2009,(03).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礼仪教育途径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表示相互尊重、友好、敬意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既包括重大活动中的各种仪式,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节。加强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和求职能力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和意义

1.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立,就是立身。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最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要立足于社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立事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必须学礼、知礼、用礼,明白如何做人,懂得怎样与人交往。

加强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中职学生,为将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礼仪教育能塑造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而言语得体、服饰得当、礼仪到位的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中职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

3.加强礼仪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关于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交往原则,这些教育措施必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使校园充满和谐与温馨。

4.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实施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外在形象,也可促使其文明素养、精神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招生政策的放宽,当前中职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校学生多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生活习惯较差,礼仪教育被部分家长漠视甚至放弃,而社会的诸多消极因素也对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如拜金主义、懒惰消沉、垃圾文化等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中职生礼仪缺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对中职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1.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制定教师文明礼仪准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言行并重,为学生树立可以终身效仿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和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生动、直接、具体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规范教师言行,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学校把教师礼仪培训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主讲的《教师礼仪》视频,并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礼仪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礼仪教育。在《教师文明礼仪准则》制定以后,还要求每位教师签署承诺书,强化对这一制度的执行。

2.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开设校本礼仪课程

学校组织礼仪专业教师编写了《校园生活礼仪》《饭店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职业生涯礼仪》四本礼仪校本教材,内容涵盖服饰、仪态、升旗、课堂、用语、谈话、问候、行走、迎宾、就餐、做客、握手、递名片、自我介绍、应聘等多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专业技能、工作相关的礼仪,涵盖了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方面面。通过礼仪选修课、班团活动课、德育课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将礼仪知识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

3.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

学校不定期举办礼仪专题讲座、礼仪操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礼仪主题班会、校模特队礼仪风采展示等活动,明确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美丑。利用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学生“礼仪之星”、“微笑之星”、“文明使者”评比活动,倡导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路、做文明事”。

4.全面实施养成教育,营造校园礼仪文化环境

(1)宣传礼仪规范,渲染遵礼氛围:在校园内设立礼仪画廊和板块,在班级板报中宣传“每日一则”、“每周一规”、“一日文明规范”等礼仪规制;在楼道墙面及教室墙上,设立“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的大型标语以规范学生的仪表礼仪;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栏、校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宣传、普及礼仪知识,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值周班礼仪培训:学校实行学生值周制度,每周有一个班级值岗,负责当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学校要求值周班学生每天定期检查、监督学生礼仪规范,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以促进广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

5.实现家校联合互动,让学生把礼仪带回家中

学校积极开展有利于家校互动的各种主题活动。例如号召每位学生做文明礼仪的使者,把“文明礼仪带回家”,将自己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与父母进行交流,并做父母的监督员,纠正父母不正确的言行,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学生把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充分利用家长会,加强家校共建活动,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也能在点点滴滴中,在举手投足间,做好孩子的榜样,从而形成学校主抓、家庭配合、双方联动、三方受益、互利共赢的局面。

6.延伸礼仪活动,为建设文明社会志愿服务

学校将校园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行为规范中,并让他们彼此相互促进,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学校多次组织共青团志愿者到绍兴福利院或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到街道社区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帮助社区清理卫生死角。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总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中职学生才能成为礼仪形象良好、让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地方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也是一项意义深远而艰巨的任务。对礼仪教育内涵的厘定是研究此课题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地方院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科学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正确确立、内容体系的合理设定、培养模式及基本途径的有效构建意义重大。

一、关于“礼”和“仪”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被古人称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1.关于“礼”。

“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1]所以从本质上讲,“礼”就是尊敬,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者敬人也。“敬人本身包括自尊和敬人两方面”[2]。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

2.关于“仪”。

礼者敬人,这种尊敬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仪”,即把对交往对象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特定的规矩表达出来。所以“仪”就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形式。

3.“礼”和“仪”二者密切相连、不可或缺。

“礼”是尊重,“仪”是表达;“礼”是标准,“仪”是将“礼”具体化、形象化,是将“礼”的内在精神内涵通过恰当的外在形式有效地表达;“礼”是抽象的,是“仪”的道德本质,而“仪”是外显的,是“礼”的物质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关于礼仪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要交往就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礼仪就是人类社会用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所谓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对礼仪的理解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礼仪是行为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是社会公认的规矩、习惯、行为准则。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自觉学习、共同遵守的,如果违背了,就会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荀子・修身》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礼仪无小事,细微见精神。在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要立足细节,从小处着手,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礼仪品位,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

2.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古人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他们将礼作为基本的修身手段,坚持以礼修身,对人的吃穿住行都作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强调只有借助礼,人才能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达到理想境界。所以,礼仪不仅能体现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而且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2)礼仪是“德”的表征。“德诚于内,礼形于外”。礼仪是内在道德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

礼仪是表现道德思想的重要形式和表达道德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考察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举止,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道德素质状况和道德水平。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就是说只有把“修德”与“正容”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人。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因此,我们讲究礼仪,并非因为喜欢表面形式,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内涵。

(3)礼是德的保证。《荀子・修身》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以礼待人,以礼行事正是德的要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来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正如孔子所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综上所述,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

3.礼仪是社会的剂和调节器,有利于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仪的追求是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礼记》说:“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仪强调尊重他人,约束自我,互相理解与合作。礼仪以诚实守信、平等友善、宽容豁达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故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就提升了。正如闻名世界的《西方礼仪集萃》的作者埃米利所说:“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4.礼仪是交往艺术,是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礼仪有多种类型,有不同的适用对象,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礼仪的内容主要包括形象设计和沟通技巧两大部分。形象设计就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等。而沟通技巧则是教人们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如何恰当表达尊重和敬意;怎样做才能广结善缘,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礼仪可以说是一门交际的学问,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金钥匙。学习应用礼仪强调规范性、对象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礼仪素质

所谓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我认为礼仪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表层的礼仪行为、幔层的礼仪习惯、中层的礼仪意识、核心层的礼仪精神。礼仪行为是外显的礼貌、礼节等,礼仪习惯为具有稳定、自觉特质的思维与行为定势。礼仪意识是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观念和原则。礼仪精神则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个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3]从根本上讲,礼仪素质就是一种礼仪精神。

礼仪素质的以上四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礼仪精神是礼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礼仪意识的形成;礼仪意识决定着礼仪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礼仪意识,就有怎样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又铸就了具体的礼仪行为,具体的礼仪行为则展现着礼仪素质的高低。

四、关于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进行礼仪行为训练,培养其礼仪意识,塑造其礼仪精神,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专门性活动和过程。

由于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礼仪与道德紧密联系,故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的,礼仪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礼仪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礼仪是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仪容仪态等外在表征,实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养和人生态度。礼仪强调人格魅力与外在形象的同等重要,所以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识的培养。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其宗旨在于塑造礼仪精神。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有了以上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我认为所谓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养成礼仪习惯,逐步完善自我行为,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彰显自我良好气质,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理应是知书达理、文明有礼、待人以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道德滑坡情况十分严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说明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诚于中而秀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

[2]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师范生;礼仪问题;礼仪教育;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晨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51~55.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文秘;社交礼仪;教学教师

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按照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文秘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文秘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和文秘专业有关的各门课程的系统。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专业实验、社会实践教学等内容。社交礼仪属于社会实践教学。

一、中职文秘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在很多中职学校,担任礼仪课程教学的老师并非文秘专业的老师。笔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开设文秘专业的学校,很少聘请该专业毕业的老师,大多数学校都是用原有的语文老师来教这门课。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个就是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语文教师顾名思义,其专业是中文方面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相反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就较为困乏了。因此在教授课程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错误,使之选择了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的课程都有不同的特性,比如语文、数学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通过例题,将解题的思路及技巧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去解答其他的同性质的题目。而礼交礼仪课程,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与其同等重要的还有课后实践的操作。很多老师都没有把握好这一点,特别是现在收集整理学校都抓升学率,因此,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强记课本上的知识。要知道秘书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重点并非只是要求掌握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只是基础,重点是要将书本的东西化成行为动作,并且反复地练习,使其看上去自然大方,并努力将其变成为习惯。

(二)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职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礼仪课程的教学。中职学生有自卑、偏执、敏感、盲从、冷漠等心理因素,一般具有这些心理特征的学生们并没有很好的心思上课,特别是在上纯理论课时,学生们更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很有可能有上课睡觉、开小差、讲空话等事情发生,如果这时老师用了不当的方法制止,很有可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这将严重影响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2)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实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是礼仪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进入角色情境,对案例的处理常常过于简单化。再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道具、场景等难以满足需要,常使学生的情景表演如同过家家,无法达到标准。

二、社交礼仪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在教学上的改变和发展

(1)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形象的认同。教师在上礼仪课时要有氛围,比如,通过服饰礼仪课的讲解,让学生把握着装的原则,体会职业装的魅力;邀请专业美容顾问为学生的个人形象设计提供参考意见,帮学生把握形象要点;开展职业风采大赛等课余活动,提高学生对形象设计的兴趣;组织观看典型录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组建礼仪队,积极承担校、系各项活动的礼仪工作,加强实践性;因人而宜,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职业熏陶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差距,进而产生自我“革新”的需要。

(2)选择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案例及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是礼仪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进入角色情境,对案例的处理常常过于简单化。因此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现有条件,在真实场景中让学生逐个展示个人礼仪风采,如走势、站姿、坐姿、上下楼梯引导及进出门引导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电话礼仪、会务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商务活动礼仪等综合礼仪的训练,要求学生融会贯通、运用得体。此外,为方便模拟,每个案例可根据情境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情节。

(二)打破体例,补充实训案例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8

论文摘要: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相应的礼仪规范及行为准则。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认识先行,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创新,理念要先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树立以下理念:

(一)互动理念

“互动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言传身教,讲究礼仪常规,才会带动学生明礼。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影响,光靠家庭和学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以此才形成礼仪教育合力。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动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展现,其主体地位也能够顺利实现。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只要人人讲礼仪就能使双方或多方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从心理上互利互惠。一个拥有礼仪的孩子,其内心是善的——有爱人之心,行真诚之道,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礼仪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当一个受过交往礼仪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个人的彬彬有礼的对待时,他肯定内心是愉悦的,也会快乐地以礼相待,这样,双方都能从交往礼仪中得到快乐,所以说交往礼仪的培养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讲礼仪是双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现。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礼仪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重,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尊严,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才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四)灵活理念

“灵活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礼仪常识是一般不变的,但运用礼仪要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随时变通。礼仪的规则是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变的,所以,对于礼仪的运用也要灵活应变,这种适度的应变表现在: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民族、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与己关系密切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与己关系疏远者,礼仪应比较讲究。礼仪要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场合,礼仪应简洁。礼仪要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二、与时俱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内容要时代化

礼仪是为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出现交际活动中的新观点、新问题,进而要求礼仪产生变化,使之适应社会。所以,礼仪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小学生交往礼仪在内容上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一)弘扬传统,与国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沉淀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且生生不息,具有极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应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在弘扬传统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会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他们强调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国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为长幼有序是我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家庭礼仪的最重要部分,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好”的优良传统。要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

小平同志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小学生礼仪养成亦要放眼世界。礼仪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还要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饭要吃饱。”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这种状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又如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在中国文化下,人们面对赞美常常表现为“谦虚式”,以“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这一类话予以应答,掩饰心中的愉悦。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坦然”面对他人的赞美,以“致谢式”报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仅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让小学生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三)促进融合,与时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彻底的中国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礼仪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互补,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对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催发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往礼仪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况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势必影响到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当历史的年轮进入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求人们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还要求人们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在小学也应用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

三、循序渐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体系要序列化

(一)礼仪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教师、护士、厨师等,其特点表现为嬉戏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等。其次是游戏阶段,此阶段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与约定,将之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的泛化阶段,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根据科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就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以促进儿童的交往礼仪的认知和道德结构不断地产生新的质变,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渐进发展的,一个阶段发展成熟后才有可能进人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学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

(二)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的序列化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还要序列化。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我们在交往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并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际要求去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积极检查、督促学生,时时事事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行为指导,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想

小学生交往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促成学生的交往礼仪顺利养成。特别是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当采用,如低年级就应多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训练法、故事启迪法、游戏感悟法等,而高年级可以多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岗位体验等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落实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对礼仪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笔者认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总目标主要是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生活化,在理念科学化、内容时代化、体系序列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使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潜移默化的交往礼仪行为养成,开心快乐地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目标体系——内容上的“三级九档”。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9

论文摘要: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相应的礼仪规范及行为准则。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认识先行,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创新,理念要先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树立以下理念:

(一)互动理念

“互动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言传身教,讲究礼仪常规,才会带动学生明礼。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影响,光靠家庭和学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以此才形成礼仪教育合力。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动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展现,其主体地位也能够顺利实现。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只要人人讲礼仪就能使双方或多方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从心理上互利互惠。一个拥有礼仪的孩子,其内心是善的——有爱人之心,行真诚之道,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礼仪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当一个受过交往礼仪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个人的彬彬有礼的对待时,他肯定内心是愉悦的,也会快乐地以礼相待,这样,双方都能从交往礼仪中得到快乐,所以说交往礼仪的培养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讲礼仪是双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现。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礼仪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重,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尊严,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才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四)灵活理念

“灵活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礼仪常识是一般不变的,但运用礼仪要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随时变通。礼仪的规则是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变的,所以,对于礼仪的运用也要灵活应变,这种适度的应变表现在: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民族、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与己关系密切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与己关系疏远者,礼仪应比较讲究。礼仪要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场合,礼仪应简洁。礼仪要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二、与时俱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内容要时代化

礼仪是为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出现交际活动中的新观点、新问题,进而要求礼仪产生变化,使之适应社会。所以,礼仪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小学生交往礼仪在内容上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一)弘扬传统,与国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沉淀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且生生不息,具有极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应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在弘扬传统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会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他们强调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国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为长幼有序是我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家庭礼仪的最重要部分,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好”的优良传统。要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

小平同志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小学生礼仪养成亦要放眼世界。礼仪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还要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饭要吃饱。”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这种状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又如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在中国文化下,人们面对赞美常常表现为“谦虚式”,以“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这一类话予以应答,掩饰心中的愉悦。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坦然”面对他人的赞美,以“致谢式”报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仅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让小学生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三)促进融合,与时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彻底的中国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礼仪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互补,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对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催发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往礼仪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况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势必影响到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当历史的年轮进入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求人们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还要求人们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在小学也应用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

三、循序渐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体系要序列化

(一)礼仪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教师、护士、厨师等,其特点表现为嬉戏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等。其次是游戏阶段,此阶段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与约定,将之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的泛化阶段,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根据科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就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以促进儿童的交往礼仪的认知和道德结构不断地产生新的质变,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渐进发展的,一个阶段发展成熟后才有可能进人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学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

(二)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的序列化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还要序列化。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我们在交往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并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际要求去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积极检查、督促学生,时时事事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行为指导,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想

小学生交往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促成学生的交往礼仪顺利养成。特别是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当采用,如低年级就应多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训练法、故事启迪法、游戏感悟法等,而高年级可以多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岗位体验等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落实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对礼仪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笔者认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总目标主要是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生活化,在理念科学化、内容时代化、体系序列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使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潜移默化的交往礼仪行为养成,开心快乐地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目标体系——内容上的“三级九档”。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修养对策

一、高职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现今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当前高职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高职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有些学生乱穿马路,闯红灯,相互拥挤的上下楼梯;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

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比本科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低,文化基础较差,礼仪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多,对最基本的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穿着礼仪等知识不了解。高职学生的礼仪意识淡薄,总觉得在高职院校里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技能,考到专业资格证书,其他的可以到社会上再学,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在礼仪方面意识淡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自己都还没意识到,比如:吃完东西乱丢外包装袋、随地吐痰、上课期间吃零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都体现一个学生缺乏礼仪修养意识。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高职学生带来消极影响。高职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可度降低,表现出规范行为,如:闯红灯、酗酒打架、偷盗等不文明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化已成为部分高职学生的一种追求,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有些高职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平时对孩子过分娇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重视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孩子的礼仪教育,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行为规范,自私自利。其次,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就使得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影响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礼仪修养的缺乏。

(四)学校方面的影响。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已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日常的礼仪修养,而是看考试分数的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接受和学习,也深刻说明了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有些教师职业责任缺失和职业形象缺失,职业责任缺失表现在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在课堂上讲课不顾学生反应,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爱心,只是单纯的完成个人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没有起到教育引导作用;职业形象缺失表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常常不修边幅、着装随意或浓妆艳抹,这些较差的职业形象,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疏远,导致学生尊师礼仪的缺失。

三、提升高职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信息时代,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报纸、横幅、宣传栏等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弘扬礼仪文化、推崇礼貌之风,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同时应加强校内学术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课外阅读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礼仪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礼仪系统学习的良好途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各类职业礼仪课程。笔者认为礼仪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演练法

笔者将理论知识点讲授完,进行示范,学生练习后,进行课堂模拟礼仪场景,找同学起来演练,比如“为他人介绍礼仪”,首先笔者讲授为他人介绍时应遵循尊者优先了解对方的原则和国际公认的介绍顺序,进行示范,然后模拟不同情景找学生分角色演练,这种教学的效果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学生讲授法

对于讲授“领带的系法、西餐用餐礼仪”等章节,笔者在讲授完基础知识点后,让学生们自己来讲授,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记忆的更深刻、操作的更准确。

3.小组讨论教学法

在教学中,笔者把适合的问题和案例留给学生,鼓励他们一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找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

教师是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树立好的榜样,注意个人的礼仪修养。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礼仪修养,它是一门必修课。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礼仪修养教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