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十篇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十篇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36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1

abstract:withthegradualincreaseofmarketeconomictrends,theimportanceofthedevelopmentofserviceindustryfornationaleconomyisincreasinglyprominent.ForJilinprovince,positivelydevelopingserviceindustryandimprovingthescaleandqualityofservicesisanimportantpartof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anecessaryrequirementtoaccelerateindustrializationandmodernization.inthispaper,takingthedevelopmentoftheserviceindustryinJilinprovinceforclues,theeffectofFDiondevelopmentofserviceindustryinJilinprovinceisstudied,andonthisbasis,thesuggestionsforfurtherusingforeigninvestmenttodeveloptheserviceindustryareproposed.

关键词:外商投资;服务业;吉林省;影响

Keywords:foreigninvestment;serviceindustry;Jilinprovince;impact

中图分类号:F719;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3-02

0引言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位于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山地丘陵,物种多样,物产极为丰富。吉林省在发展对外贸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吉林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在由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区中处于中心位置,具有极为优越的区位条件。同时,随着吉林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服务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扩展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就必须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服务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优势,推动外资企业和当地企业的广泛合作,发展更高层面的服务产业。对于吉林而言,利用外资是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吉林省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投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额也日益上升。据统计结果显示,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比例较“十五”期间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全省共签订1118个投资项目,比“十五”时期少了620个;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分别累计为179.56亿美元和66.25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05倍和1.15倍;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实际利用FDi额346293.5万美元,其中独资经营企业74205.75万美元,占到投资额的21.43%,合资经营企业247352.5万美元,占到投资总额的71.42%。

在外商的投资分布上,外商投资领域逐步扩大,涉及行业众多。目前,吉林省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餐饮住宿业等行业。在吉林省的外商投资结构中,工业投资额较大,在整个外商投资中占据主导位置,而服务业投资额仅次于工业居第二位。

1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

为深入研究和分析外商投资的特点,本文外商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外资来源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

1.1投资领域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吉林省外商投资额的逐步提高,外商投资规模和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以往一些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也开始允许外资进入。但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吉林省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比重逐步上升,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等高利润行业,而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产业和第一产业在外商投资中所占比例较低。

1.2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分析在吉林省的外商投资中主要包括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三种投资方式。此外,吉林省还出现了一些外商投资的新兴合作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从总体来看,1985-2010年,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方式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逐年上升。独资经营利用外资金额从1990年的3万美元增加2011年的74205.75万美元,平均增长1177.821倍。合资经营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252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47352.5万美元,增长了46.69倍。2004年之前合资经营在利用外商投资中占主导地位,而从2004年到2010年,合资经营在利用外商投资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独资经营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在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独资经营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合资经营。而合作经营在利用外商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不太高。

外商投资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独资经营,其原因主要在于:

①被投资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在对外开放初期,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往往会限制外商投资的进入。而中国加入wto后才逐步扩大外资引进规模,放宽外资投入方式和投资行业的限制。

②外国投资者的主观影响。外商在对某国进行投资之前,通常会选择合资经营方式,以迅速地进入国外市场,降低投资风险。当外商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被投资国的特点后,为进一步提高利润率,提升经济效益,会通过成立独资企业的方式进行投资。

1.3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来源分析随着吉林省外商投资的逐步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外商选择到吉林省进行投资。从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区的变化情况(见表2)来看,吉林省的直接投资主体为港澳台地区,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所占比例较低。

2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吉林省的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低,发展仍呈现滞后性据以往统计数据分析,吉林省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所带动的就业值比重以及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据世界银行的同期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收入国家,服务业的增加指在GDp中占72.2%,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占52.3%,而在低收入国家为49.8%。2008年,吉林省人居生产总值约为2000美元,按中等收入国家计算,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仅占30%,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偏低,且二者差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2.2服务业发展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分析吉林省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可知传统服务业如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零售批发业等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高,而现代服务行业如金融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在新兴服务业领域拓展不足。2009年,交通运输业、零售批发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所有服务业中的比例为57%,仍占主导地位,金融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层次有待提高。

3吉林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战略建议

3.1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要想推动吉林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必须加大外资引入力度,优化外资投入结构。外商投资对吉林省的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服务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增长。因此,为进一步吸引外商来此投资,吉林省政府首先就要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这个投资环境不仅包括外部环境还包括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①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首先要确定行政服务这一理念,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完善对有关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和企业监管制度等,增强制度优势。②规范市场法治环境吉林省应进一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规范的市场法律制度,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健康稳定规范的法制环境。③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协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为各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平等的市场经营环境。④营造周到优良的服务环境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职能,促进行政工作人员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3.2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大FDi的开放力度要想进一步推动吉林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就必须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而要想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提高吉林省的市场化程度。因此,吉林省政府要从本省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吉林省政府还应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限制,适当降低外商在服务业市场的准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外商投资,拓宽投资领域,增加其在新型科技产业的投资比重。另外,政府还应积极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增强区位优势。

4小结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逐步发展,其服务业市场化发展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当地现代现代服务业的逐步成熟,为进一步增加当地服务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促使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并逐步形成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就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外资,提高服务规模和质量,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杰长,姚战琪.服务业外商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2]张亚娥.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

[3]徐婧.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现状与建议[J].价值工程,2007(04).

[4]郑小兰,郑松涛,张增绪,宋先锋,王晓路.利用外商投资发展石家庄服务业[J].探索与求是,2001(05).

[5]马静,逯宇铎.开放服务业市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6]钟晓君,刘德学.广东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2

关键词:服务业FDi;第三产业;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94%上升到2011年的43.42%,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一比率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时《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2012》指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服务业发展呈现三大不足——就业吸纳能力不足、服务消费发展不足和国民经济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近几年,中国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在面对外商不断加大对中国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比重的利好状况的同时要努力营造投资环境。2011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34亿美元,占全国FDi总量的47.62%,首次超过制造业(521.01亿美元)。因此,研究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同时,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国目前用第三产业的统计体系代替服务业统计体系的。

国内外学者先对FDi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经验研究,而后逐步开始关注因果关系研究,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则深入分析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以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为代表,它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服务业FDi在技术、就业、贸易、联动性及非经济领域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nadiaDoytch,merihUctum(2011)通过对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其各自部门增长的影响以及溢出效应对东道国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制造业通过进行具有刺激性经济活动来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戴枫(2005)利用中国1983-2002年的数据,对服务业利用FDi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FDi对服务业的结构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是非常明显。赵琼,杨志华(2010)研究了FDi对北京、上海的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认为服务业的FDi主要流向房地产行业,而外资对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投入较低。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三大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整体竞争力。近几年围绕服务业FDi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已成为实证和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行业上来讲,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对制造业的研究已经趋于饱和,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业总体以及其代表性行业的效应的研究是不足的;因此,本文利用1985~2011年的数据,采用基于VaR方法的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

(一)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规模大幅攀升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外商投资开始之初的70年代末至1998年服务业FDi处于上升的状态,而在之后的四年间特别是2000年服务业FDi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由于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按照入市的承诺中国逐步扩大了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度,此后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也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62.5亿元,服务业FDi约占同期总量的47.62%,已在增速和比重上完全超过了制造业,成为了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二)服务业外资分布不均衡

依据《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的数据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相关行业进行归类,形成了14类行业。而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还有金融业等服务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服务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特别是房地产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导产业,其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到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额的近一半。虽然排名第二、第三的产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皆属于生产业,但是处于较低层次的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对生产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居第四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年来的外资投资比重在不断增加。FDi在金融保险、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比重很小。这都表示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时分布不均衡,存在结构性问题,生产业吸引外资的比重不大,而传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三)服务业外资投资方式倾向于独资与并购

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独资服务企业比重大幅上升,外商并购中外合资服务企业中方资产、转化为外商独资企业或外商控股企业的案例迅速增加,外商对华投资的独资化渐成趋势。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外商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增强,尤其是在入世谈判中,中国开始放宽对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为外商独资进入创造了条件。另外,近年来跨国并购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四)服务业外资投资区位选择多元化与集中化

加入wto后,服务业外资投资区位有着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某些地区转移的趋势,这使得服务业外资在中国投资设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但是中国的外商对服务业的投资还是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集中在以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1985-2011年的数据,以服务业GDp为因变量、服务业FDi为自变量。为消除异方差性,对变量作了对数变化,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与检验。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历年统计年鉴,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采用的是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而服务业GDp的数据为中国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数据处理方法是参照当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对1997年以前各行业的合同利用外资数目进行缩减来近似代替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数目,同时计算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额按照美元和人民币当年平均汇率折合成人民币。

(二)aDF检验

由于经济分析中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会导致伪回归等问题。因为,本文先用aDF检验对LnSFDi和LnSGDp两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结果表明,LnSGDp和LnSFDi的aDF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大于临界值,因此这两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DLnSGDp和DLnSFDi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临界值,因此这两组时间序列变量是平稳的。从而可以得出,LnSGDp和LnSFD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序列存在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同阶单整,因此LnSGDp和LnSFDi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协整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建立回归模型,并用oLS法进行估计;第二步是研究残差项的单整性。

首先建立服务业FDi和第三产业GDp之间的均衡关系模型(1):

LnSGDpt=α+βLnSFDit+μt,t表示时间(1)

利用oLS法进行估计,得到模型(2):

LnSGDpt=6.09+0.67LnSFDit(2)

(16.19)(11.25)R2=0.835

从t统计量的大小可以看出:截距项和斜率都通过了t研究。

其次,检验残差项的单整性。建立残差项的自回归模型(3)如下:

Δμt=αμt-1+∑ni=1θiΔμt-i+εt(3)

对模型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2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统计值1%检验值5%检验值10%检验值平稳性

μt-4.310439-3.788030-3.012363-2.646119平稳

由此可知,LnSFDi和LnSGDp之间的协整关系成立,即LnSFDi和LnSGDp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上述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产值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当滞后期为2和5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LnSFDidoesnotGrangerCauseLnSGDp;当滞后期为3和4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LnSFDidoesnotGrangerCauseLnSGDp。因此,接受LnSFDi是LnSGDp的格兰杰原因,而拒绝LnSGDp是LnSFDi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以认为,外商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

四、结论和建议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中国服务业产值增长的原因,而服务业产值的增长却并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与戴枫、姜建平和赵伊川得到的“服务业利用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相一致。由于之前的学者是使用协议外资额来代替实际利用外资额,而本文直接使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时利用了最新的数据,最终导致了弹性系数的大小大于之前学者所得到的结果。这也说明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正逐步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随着服务业吸收外资规模的大幅攀升,服务业自身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属性就要求市场经济制度必须更趋完善和健全。

2.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和区位。为了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外资适当的指导。政府应该吸引外资对其他新兴服务行业的投资有利于服务业的均衡发展,缩小其他行业和房地产的差距,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重视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培育,建立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倾向于独资和并购,这就要求服务业在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重点培养本国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从而使得人力与资本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anam.FernandesandCarolinepaunov,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servicesandmanufacturingproductivity:evidenceforChile[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12,97

[2]BangaandB.H.Goldar,ContributionofServicestooutputGrowthproductivityinindianmanufacturing:preandpostReforms[J].iCRieRworkingpaper,2004,139

[3]JiataoLi,GuisingerandaleksandraRiedl.LocationFactorsofFDiandtheGrowingServices,economy:evidencefortransitionCountries[J].economicsoftransition,2010,18,(4)

[4]陈龙云.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

[5]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3

abstract:Sincetheaccessiontowto,asChinagraduallyfulfillsitswtocommitments,openingupareashasfurtherexpansionandFDicomesintoChinaserviceindustry,therearesomenewtrendsandchanges,andthedevelopmentofChina'sserviceindustryhasaprofoundimpact.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服务业;新变化

Keywords: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services;newchanges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33-01

0引言

入世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服务业的新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开放要相对滞后。但从2001年以来,按入世承诺我国迅速提高了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的进入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1进入规模不断扩大,进入速度不断加快

我国目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国。入世以后,,我国服务业正在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扩大开放,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政治形势,使我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随着服务领域开放度的逐渐加深,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继制造业之后又一较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其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加,2001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为111.81亿美元,到2007年增加到309.83亿美元,服务业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23.85%上升到41.44%,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2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逐步从消费者服务领域向生产者服务领域转变

从产业结构看,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消费者服务领域,其次就是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相对较少。截止2002年,从我国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看,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占21.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3.2%,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仅占2.27%。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服务的比重较小。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从2003年开始,外商投资于房地产等消费者服务领域的比重明显下降,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生产业投资迅速增长。2003年房地产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全部服务业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为31.06%和37.57%,与200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分别增长了24.9%和228.0%,金融保险业其项目数、实际使用金额分别增长了35.3%、117.5%,社会服务业其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分别增长了24.1%和41.2%,显示了服务业吸引外资科技含量高的投资正迅速增加。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行业继续以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大幅增长。2004~2008年继续了这种趋势。

3独资经营日益成为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

入世以前,许多外资服务业由于我国在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选择了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形式,如在零售业我国就有外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65%的限制。入世后,随着我国国际资股权比例限制的放宽和国际资业务领域或地域限制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外资服务企业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进入我国,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服务业中,外资企业在以独资形式建立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53.29%,合资企业占34.53%,合作企业占9.9%,股份有限公司占2.26%。[1]在服务业中,独资企业形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三是金融业。这些行业在服务业外资中所占份额较大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大多是属于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不同,这些企业不需要大量的开办成本,物质资本投入较少,更多的资产体现为专业人员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诀窍以及全球化的品牌和营销网络,从降低交易成本和防止风险扩散的角度出发,采用独资的进入方式对于外资企业更有利。

4跨国并购将在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中逐步被采用

企业跨国投资有两种基本的进入途径:一种是绿地投资,也叫新建投资,即在目标市场设置、创建一个新企业;另一种是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即在目标市场上以现金或股票收购一家已有的企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包括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如1996年,跨国并购金额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所占比重接近一半,也就意味着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1/2还是新建投资方式完成的,但随后几年一直到2000年,跨国并购活动很快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其比重在80%以上。2000年至今,全球跨国并购规模创记录地达到11400亿美元,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为81.5%。就国际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的分布看,若按出售额计算,1990年全球跨国并购中初级产业仅占3.4%,制造业占50.1%,服务业占46.5%,到2000年以上各比重分别为0.8%、73.6%和65.2%;到2004、2005年以上各指标又分别为5%、32%、63%和16%、28%、56%。[2]可见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并购额在全球三大产业并购金额中的占比也基本上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5服务业外商投资越来越注重以全球战略的眼光来发展在中国的业务

外资企业逐步将中国纳入全球化的市场体系进行经营,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越来越具有长期性及国际视野,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后盈利的重要区域。比如大多数外资零售企业都做好了3至5年不赢利的准备,中国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迅速成长的市场、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了他们信心,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管理能力为他们提供了承担风险的能力,他们已做好了在中国市场长期作战的准备。同时,外资企业通过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以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截至2007年底,仅落户上海的外资总部经济项目就有593家。[3]外企这种全球化的战略规划,有利于实现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全球流动,有利于企业追求长期利益,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及竞争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玉春,杨逸.FDi流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9(1).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4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1-0070-04

随着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服务业已开始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之一。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1/4、1990年的不到1/2上升到2002年的60%以上,约为4.4万亿美元;全球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从1989―1991年的54%发展到2001―2002年的67%,约为5000亿美元[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加之入世后对wto承诺的全面履行,我国服务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如何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研究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我国如何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1979―1983年是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服务业吸收外资金额较少,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房地产业和饮食服务业。1988―1991年是低迷阶段,虽然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由于引资重点在第二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减慢。1992―1995年是高速发展阶段,政策的深化和开放范围的空前扩大,推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1996―2001年是稳步发展阶段,政策的调整使服务业外商投资额与前一阶段相比大幅下降,投资结构也有很大变化,房地产、社会服务业比重下降,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及仓储投资比重上升。2002年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入世后我国服务业有序地向外国开放国内市场,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20多年来,我国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偏小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均衡,服务业与制造业差距较大。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的产业分布中,服务业吸收的投资比重较低,一直介于25%―30%之间。1979―199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在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份额分别为2.9%、60.3%和36.8%。1991―2003年间此数值为1.98%、68.6%和29.4%,第三产业外资份额明显偏小[3]。

2.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

外资在服务业内部呈倾斜式分布,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所占比重很小,近几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主要倾向于比较成熟的行业,且多为消费业,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新兴生产业领域投资少,因此,尚未充分引导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服务业能级提高和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是很大。

3.资金到位率低

如图1所示,我国服务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之间存在差距,除少数年份比较接近之外,大多数年份实际投资额大大低于协议投资额,并且近几年该差距不断增大,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到位率低。2004年,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为335.8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140.5亿美元,资金到位率仅为41.8%。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我国许多项目延期,增加国家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会占压我国大量人民币配套资金,加剧国内资金紧张程度。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对服务业的开放比第一、第二产业晚,开放程度较低,并且开放过程中一直比较审慎,在外资流入量、流入方式、地域范围等都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加入wto之后,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速度都有所提高,但各领域的开放进程不尽相同,销售、教育、交通运输、旅游等相关领域的开放程度较高,而建筑工程、信息、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限制较严。服务业总体开放度较低影响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各部门开放度的差异影响了外资在各服务行业间的分布。第二,国家资本流动对东道国不同产业的投资选择与产业导向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越是发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越能吸引境外该产业资本进入,反之亦然。而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低,发展相对滞后,较难吸引外资流入。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由1978年的23.7%上升为2003年的33.2%,远低于与我国人均GDp接近的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的水平;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仅在海运服务、劳务出口等行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虽稳步上升,但尚不足30%;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主要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业等知识、技术密集服务业发展较慢,新兴服务业少,生产业发展不足,与国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第三,投资环境尚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不连续、不稳定、不全面的现象,这一方面阻碍了一些外资的进入,另一方面也给一些投资者可乘之机,出现经营不规范、资金到位率低等问题。

二、外资进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能为东道国提供资金、技术、就业机会,提升东道国的产业竞争力,但同时也可能对东道国国内产业构成竞争压力,甚至威胁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

1.正面影响

有关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转型经济国家的研究表明,转型经济国家所缺乏的服务惯例、服务品牌和差异化的服务都可以通过利用外资获得,并且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提高东道国员工的技能、持续地改进服务质量以及充分利用全球的金融、电讯和商务服务网络都有很大的帮助[4]。

第一,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水平。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实现:(1)示范效应。外资服务业以商业存在的形式进入为我国服务业提供了近距离、直观地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的机会。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性,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必须集核心技术、管理经营、服务内涵为一体,保密难度较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比制造业更大,其先进的技术、知识、项目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相对滞后的服务业的发展。(2)催化效应。对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交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外资的进入能够打破垄断格局,促进国内企业在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下改善经营状况,提升自身发展水平。(3)牵引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帮助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建立与全球服务业价值链的联系,提高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生活的需求。服务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服务业的对外投资需以东道国为市场,即外资服务业的产品基本在东道国销售,而很难返销或转销。对于我国尚未充分发展的服务部门,服务的开发和提供尚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和消费者的需求,一些生产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外资的进入可以填补这些领域的缺口,满足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需求,促进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于服务质量和效率不理想的部门,外资的带动有助于其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口,还能促进我国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间接地为价值链中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外资服务机构进入我国后大多雇佣我国的劳动力,并对雇员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使我国员工可获得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跨国公司的“软技术”,提高素质,并可产生扩散效应,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负面效应

第一,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会对我国服务业产生冲击,尤其是一些非完全竞争行业和幼稚行业。与外资服务企业相比,我国服务企业在技术、管理、体制上具有明显劣势,在与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一些较弱的国内服务企业甚至服务行业可能陷入困境。例如,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组织管理制度落后,自1992年零售业对外开放以来,随着国外零售业巨头的纷纷进入,国内零售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外资进入可能威胁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例如信息服务的对外开放可能导致我国信息资源大量外流,如果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资料泄露,则可能威胁国家政治安全;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在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秩序比较混乱的情况下,使中国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教育、新闻、娱乐、影音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构成冲击,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外资流入会造成国内服务业高素质人才流失的压力。外资服务企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来了对国内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造成了国内人才流失的压力。外资的进入将全球人才竞争引入了中国市场,外资公司在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可能造成国内企业的优秀人才流出,对我国服务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尽管外资的进入伴随着风险,但其巨大的正面效应对我国服务业现阶段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国服务业要快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必经之路。应当在研究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状况和外资进入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并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控制,趋利避害地利用外资推进我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1.坚持开放,吸引外资

由于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总额还较小,我国应当不断优化国内引资环境,吸引外资流入。

第一,逐步科学地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是一个渐进的、有管理的过程。加入wto以来,我国陆续按期履行了入世开放承诺,开放了金融、分销、物流、旅游等领域,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但建筑设计、工程、城市规划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业等领域的承诺还未到期,需要继续履行。我国服务业应根据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继续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对吸引外资有重大作用。我国“十一五”计划明确指出,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等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水平[6]。要跟随全球服务业知识化的趋势,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转变。

第三,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也是吸引FDi的影响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对于房地产、社会服务业、餐饮业等对人力资本准入限制不高的传统服务业具有明显吸引作用。但我国服务业的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技能优秀的人员较少,人员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难以吸引金融、信息、咨询等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的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创造人力资本存量的优势。

2.合理疏导,为我所用

在充分认识其意义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

第一,提高引资的有效性。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严格审核其进入资格,减少投机性国际游资的进入。对外资到位率低的问题,应制定相应措施对已签订投资合同的外商进行监管。

第二,采取有利于我国的引资方式。随着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采用独资的方式进入。对于我国而言,合资、合作的方式更利于国内服务业汲取溢出效应。因此,我国应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我国服务业,并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加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战略联盟,获得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等。

第三,引导外资流向。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资,我国在引资过程中要根据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和推行政策措施等合理引导,使外资服务业的地区分布、投资规模、持股比例等与我国国民经济需要和各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对现代、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有所侧重,鼓励外资投向金融、信息、物流等行业,加快薄弱行业的发展;对内部带动性强的行业加大外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邮电通信、餐饮等后向关联性强或前向关联性强的行业,通过行业间的传递带动其它行业共同发展;对社会服务业等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可放宽限制,通过充分竞争提高行业的水平。

3.趋利避害,减少风险

尽量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风险:(1)合理开放的同时适度保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较为薄弱,若盲目开放而完全不保护,容易造成对国内服务业的过大冲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条款,对我国服务业实行适度的保护。(2)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创造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许多服务部门仍然存在垄断,在一些允许外商进入的服务领域,仍禁止或限制本国的一些经营者进入,这不利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我国应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市场的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从而提高国内服务业的竞争力。(3)进一步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和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目前我国虽然在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部门具有审批外资进入的法规和条例,并在《合资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内容,但尚无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立法,这不利于我国对一些敏感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对外资的进入和运营实施有效监管。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法规体系,规范行业经营,降低外资可能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worldinvestmentReport2004:theShifttowardsServices[R].Unitednation,newYorkandGeneva,2004.1-4.

[2]陈晓宁.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05.34-42,64-66.

[3]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

[4]Starem.advancing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sinSloveniawithForeignDirectinvestment[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1,21,(1).

[5]李京.全球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相关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5(1).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5

80年代以前的状况

根据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国家对于本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和物,除国际法上规定的例外外,都享有排他的管辖权。[2]据此,主权国家对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享有绝对的管辖权和监督权。资本输入国作为主权国家,能规定其领域内有关财产取得和转移的一切事物,而且有权决定其境内法人和自然人从事经济活动,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非法行为。[3] 所以在外国投资范围内,对外国人的商业活动范围,加以一定的限制,入对某些企业不准外国人经营,只允许本国政府经营,或本国国民经营,或本国国民的经营管理,或外国人可以参加某种企业,但参与权或股权需低于本国国民等等。这也并不违反国际法原则,而且是国际法所公认的合理例外。[4]

各国外资法一般都不在资本输入国所有经济领域内对外国投资者给与完全的国民待遇。资本输入国为了确保外国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对外国投资的范围加以限定。一方面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保留在政府和国民手中,另一方面,将外资引导到本国亟待发展的行业和部门,使外国投资于本国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因此,各国采用法律规定,或投资指导目录,货采用许可证的方式,允许或鼓励那些产业部门投资,限制或禁止那些产业部门投资。。

这些限制或禁止的产业部门,可以说主要是服务贸易的部门。[5] 由于服务贸易,尤其是通过资本流动实现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涉及一些直接关系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政治与文化等敏感问题。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现实很强的垄断性。[6] 也就是说,由各国政府几乎拥有完全垄断性质的,或给与特许经营的公共事业,如城市供电、供水、燃气、公交、地铁或产业如邮政、电信广播、电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某些基础产业如车站、机场、码头,[7] 在80年代末以前,几乎都是禁止或限制外商进入的行业。[8]限制或禁止投资的措施范围很广,主要是与市场准入有关的措施,这一类措施是开业权问题,它是对进入各国建立各类服务性公司和机构加以限制或管制,乃至禁止。从限制和禁止的措施看,具体包括:1、对于国内特定的服务业部门或公司,完全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2、对服务业投资的地域限制;3、对服务业投资的公司数量限制。

发达国家外资准入限制的范围较小。外资禁入的范围主要有国防军事、通讯、宣传部门、公用事业、交通、银行等。如美国在通讯、航空运输、沿海运输、水电、原子能、银行业、保险业等领域做了限制性规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对在本国已有一定发展基础,需要重点保护的服务贸易行业进行禁止或限制,如印度尼西亚外资法规定:凡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事业、企业并关系到多数国民的生命者,如港湾、公用发配电、通信、海空运输公用铁路等,不允许外资全面控制。泰国外资法禁止向政府专营的武器、烟草、铁道、港口、国内民航等部门的投资,凡属限制外国投资的部门,外资一般只占少数股权,而且需经过严格审查。 巴西禁止外资在航空沿海运输、新闻、电力等部门投资。

80年代末期后的变化

由于国家本身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发展使政策失去了对投资的控制力,各国看到保护措施的代价高昂,以及其他国家为采用开放措施反而取得成功,促成各国调整本国服务贸易开放政策。

服务贸易问题引起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的严重关注,成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议题,并在1994年最终达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惠国待遇和逐步自由化等方面的规定,大大推动全球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法的变化。从国内法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日益认识到外国直接投资有间接投资不可替代的优点,均修订了外资法中歧视性规定,自由化倾向越明显,随着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各国政府区域形成共同的政策标准。[9]至1996年止,65个国家(10个发达国家,55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中采取了98项有利于自由化的政策[10].从双边关系看,90年代以来,各国为签署对保护和促进的双边投资协议。到1996年6月已有将近1160个条约,约有2/3时90年代缔结的。在多边层次,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缔结区域性公约,实现投资自由化。联合国、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也在努力促自由化进程。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

进入90年代,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江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延伸至服务,它包括了除政府服务采购外的索由服务贸易,并将要素移动服务作为自由化的重要目标。服务贸易的定义不仅涉及跨国境的服务消费和提供, 也涉及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通过自然人移动提供服务。因此,也必然涉及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及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成员国遵守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由于涉及12大类、155个细分的服务分部门,所以,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直接投资及投资法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1、《服务贸易总协定》促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都参加服务贸易总协定,实行不同程度的自由化,尤其是公共设施、运输、电讯、金融及保险等服务设施的现代同时促进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都在进行民营化改革。

2、关贸总协定要求与建立国际直接投资形式的商业存在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移动自由化,从而在另一成员国境内由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提供服务。关贸总协定,对于成努开放得的服务业内的,经批准建立机构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未经世界贸易组织同意的情况下,禁止对其实施限制(包括对流动资产交易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因而,就资本而言,关贸总协定模糊了资本与流动资产交易之间的区别,如果一国就建立外国服务机构做出了公开承诺。则对投资的影响是巨大而积极的。

3、《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当需要资本提供服务时,资本必须能自由过境转移,这必然会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如有关市场准入的16条注释中规定:“若一成员在有关通过第一条(服务贸易的定义)提供服务的提供服务的事宜方面做出承诺,并且这种资本过境转移时服务本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则该国也因此承诺,允许此种资本移动。”该规定那个模糊了资本与流动资本交易之间的区别。因为资本的国际移动时服务贸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从另一角度,他代表了一种对经常项目(资本交易项目)没有影响的资本移动,对资本移动自由化由积极影响。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制订之前,关贸总协定对于国际贸易自由的推进和努力主要集中于货物贸易领域,对服务贸易一直未进行统一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诞生为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保障,它确立了通过各成员国连续不断谈判,促成各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服务贸易总协定》促成发达国家基本消除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11]

二、发达国家基本消除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限制

1、关于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与公司建立的限制的减少

通常对外资的限制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与公司建立方面的限制,消除这类限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全部开放。过去存在与服务部门的许多限制,随着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也逐步解除,尤其是在通信、土地买卖、空运、中介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自由化程度较高。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发达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一些产业部门仍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里需指出的事,许多发达国家使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在一体化组织内部也在积极推进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自由化,例如,欧盟成员之间的限制很少。

2、 国际直接投资所有权与控制的规定较少。

发达国家在绝大多数行业已经放弃强制性的拥有多数或少数股权作为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定。但是,股权限制仍作为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某特定行业的一种手段。发达国家有利利用股权限制控制产业的私有化程度,或限制其进入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服务行业,如通信、广播、空运。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具体承诺、对等谈判基础上开放服务贸易。所以,许多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仍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某些行业,以及进入的公司数目进行限制。例如在银行、保险、专业、服务、通讯、空运、广播电视等行业。经合组织的调查表明,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对特定领域的投资,以及空运、海运的投资都加以限制。有9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希腊、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美国、)对采矿或自然资源开发加以限制;有18个国家限制外空公司从事银行或金融服务;有8个国家对无线电、电视、广播或出版部门的外方控股公司进行限制。

三、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

(一)、放宽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各种限制

1、 进一步减少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予公司建立的限制,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工

业,一般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国内一些行业及公司的建立建加以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对国家直接投资的限制都是武断的。因为特定领域的措施和政策往往具有一个以上的目的和效果,在是始终并不一定能实现其政策目标。为此,发展中国家页充分认识到消除这类限制是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标志,努力放松,甚至对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对外资禁入的行业限制,事的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外资法,一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是在所谓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只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事,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等行业。

发展中国家保留为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重大利益而采取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某些限制。一般这些考虑被视为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一般原则的合理例外,并且在近期也不可能回消除。但以此为目标事是限制的领域较少,主要由广播、电视、金融保险等少数服务行业,一极少数资源开采业。

2、 对国际投资流入所有权与控制的规定趋于放宽。

90年代以来,以强制拥有多数或少数股权作为限制外国直接投资进入的做法逐渐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基本允许外国公司拥有全部股权。但是,股权限制人作为限制国际投资进入某些行业的一种手段。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投资进入银行、保险、专业服务、通讯、空运及广播等领域的股权限制,或规定外国公司数目。另外,一些国家规定的国际投资逐步退出要求和与利润再投资的有关规定,都已基本撤销,如印尼。泰国、拉美国家。

3、 经营限制。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服务外国公司建立后,为了减少外国公司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对其经营活动实施限制,如要求优先聘用当地人员和当地成分要求。这些限制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约束,使发展中国家成员作了相应调整,大大放宽了这方面的限制。目前仍存在的经营限制主要集中在外资公司经营业务方面的限制。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允许外资金融公司经营东道国本币业务。

4、 授权和汇报。

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的对外资禁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服务产业,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者通过兼并或收购〈m&a〉方式进入,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发展中国家保留一定程度的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的审批制度,如对进入特定服务行业或参与某些经营活动,投资额超过一定数量须经外资主管部门审批。

三 结论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90年代以来,全球投资政策自由化是大势所趋,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表现为消除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消除限制或歧视性待遇的进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与服务业直接投资者都有关的制度的建立,亦即外国直接投资法规、政策的国际协调,规范,所以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或是事实上作为其条件的各种法律和政策的出台。

注释

[1]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减轻或者消除所谓的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观念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与或不给与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2)提高给与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与外国投资者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3),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的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营(例如制订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世界投资报告》)

[2] 陈安:《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

[3] 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4] 海德:《国际法》,第650页以下。哈克任斯:《国际法汇编》转引自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5] 参阅杨鹏慧:《世界组织法框架下我国外资准入制度研究》,《投资研究》2000年10月,第44页。

[6] 陈已昕:《国际服务贸易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7]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8] 例如“公用事业(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各大类均有)、航空《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11类第c项)内陆运输(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11来第DeG项)电讯(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2类)国际与武器弹药(批发、小总贸易和零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2类第4大类)印刷(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D类第F项)无线电和电视(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二类第D小项)投资银行、保险、商业银行(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7类第B项,原子能、石油(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1类第F项。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第4类。)

[9] Jeswald Salacuse,Foreigh investment law and Regulation,1997)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6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FDi;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4-0100-05

一、引言及文献

学术界关于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industry)的定义很多,但一般的研究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作为生产产品或服务的中间投入,为生产者提供中间产出的产业,如Bhagwati(1984),Grubel&wlker(1989),Juleff(1996)日等。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并超过以前任何时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迅猛。并大致呈阶梯状由该项产业的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并逐步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产者服务业只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转移,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活动之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才涉足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浪潮,之后日趋活跃。

参照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对服务业国际转移方式的划分,本文把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方式概括为对外直接投资、业务离岸化和项目外包等三种方式,而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生产者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生产者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的生产者服务业,并对这些要素的国外使用进行控制的国际交易方式。在生产者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转移到国外的生产要素既包括资本,也包括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形式既包括设立受投资者控制的工商企业形式,也包括通过非股权安排形式的连锁分支。它是不可进行远距离贸易的生产者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的主要形式。

由于世界各国对生产者服务业范围的划分并不一致,如英国SiC把批发分配业、废弃物处理、货运业、金融保险业、广告、研究与发展、贸易协会等划人生产者服务业;而德国的生产者服务业范围包括:运输、仓储、销售及管理研发等;美国、日本等划分方法又不相同。因此,大量的有关研究一般注重于外商直接投资或者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Borensztein,Gregorio和Lee(1995)使用6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89年的小组数据,检验经合组织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FDi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工具,为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国内投资。又如,arrken和Harrison(1999)为研究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采集了委内瑞拉4000多家制造商1976~198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外资比率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国内学者陈浪南、陈景煌(2002)也对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FDi存量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特别是在1992年之后,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0.4%~0.6%。大量的研究表明,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如魏作磊(2007)通过对服务业FDi对印度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认为外包形式的国际服务业向印度转移是促进印度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1世纪初以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FDi流动数据表明,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作用明显。然而,由于各国关于生产者服务业的划分范围不一,相关的数据难以取得,有关生产者服务业FDi对东道国产生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将利用中国历年有关的统计数据,以中国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来研究生产者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始承接国际生产者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并且日益成为发达国家转移生产者服务业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因此,研究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特别是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东道国产生的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资本投入和提高就业水平等效应,最终都落足于提高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水平上,因为GDp水映了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当我们衡量一国引进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时,应该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重要指标的影响。本文试图利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实证模型,考察1991-2005年中国生产者服务业FDi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说明

表1是1991~2005年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实际利用FDi的情况。但是,由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认识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统计数据中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划分存在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表1和表2。

一是所包含的行业范围的统计口径不一,其中,1991~1997年的生产者服务业内容大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教育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三大行业;1998~2003年的生产者服务业包括: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共五大行业;2004年以后,生产者服务业又有新的分类,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六大类行业。但是由于1991~1997年的其他生产者服务业的数据较少,所以它们的缺失应该不至于影响计量的结果。

二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1991~1996年只有合同利用外商投资的数据,没有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数据。本文把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占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比例作为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占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比例,尽量使其接近真实的数据。

三是1991~1997年的数据当中,房地产业是与公用事业等一起合并计算的,其中能直接剔除的只有公用事业一项,其它项目难以剔除。但由于房地产业占大部分份额,又按照上述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占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比例缩小,应该不至于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务业FDi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否如此显著,还很难以判定。并且,由于本文只是在FDi和GDp之间建立的简单模型,其他因素放进残差项统一考虑,没有具体分析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就业增长、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所以难免不够周全。

(2)从1991~2005年的生产者服务业FDi与GDp的增长速度上看,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说明生产者服务业FDi并不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说明中国生产者服务业FDi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7

一、跨国直接投资回升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一)跨国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重拾上升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13929.6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影响,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创近年来的新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跨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从2004年起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611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9%.该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均认为2004-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保持恢复性增长,重拾上升轨道。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是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分流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迅猛。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尽管仍达3670亿美元,但已比2002年减少了25%.其中,流入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仅300亿美元,减少53%,处于12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不断上升,达1720亿美元,增长9%.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是亚洲、中东欧等一些新兴国家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东欧和非洲发展潜力较大。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070亿美元,增长14%;流入非洲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增长28%.2003年流入中东欧的跨国直接投资降至210亿美元,减少48%,;而流入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则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降至500亿美元,减少3%,是自1995年以来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低水平。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表明,2004-2007年,亚洲、中东欧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国直接投资地区;2004-2005年,中国、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美国和英国是跨国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

(四)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38.2亿美元,年均增长23.4%.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降,致使跨国并购明显降温。汤姆逊金融公司估计,2005年1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由2004年4季度的6700亿美元降至5130亿美元,下降23%,但这仍是自2001年全球并购活动停滞以来最高的单季水平之一,表明跨国公司正再度考虑将并购作为增加企业利润、解决战略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跨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4万亿美元左右)。

目前,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领域。2002年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领域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1990-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领域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领域增长了9倍。

(六)跨国公司内部服务离岸外包方式愈来愈盛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以白领岗位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从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已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出去。目前国际间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项目90%源于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据主导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电信服务项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项目的60%和共享服务项目的55%.离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跨国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

二、我国吸收外资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未来几年我国吸收外资仍具增长空间

1990-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9%,中国年均增长22.6%,中国吸收外资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由于未来几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外商来华投资信心明显增强,预计我国吸收外资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二)一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手机、个人电脑、住房等领域成为消费热点,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04年汽车销售达507万辆,增长15.5%;手机销售近2.3亿部,增长27%.200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9.1%、54.9%、11.2%和9%;2005年1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又分别增长29.1%、40.1%和25%,零售业、房地产业合同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60.1%、36.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汽车、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继续成为外资争相进入的重点领域。

(三)服务外包逐步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一大亮点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呈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拓宽、参与群体日益增多的趋势。我国是新兴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通过推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吸收外资领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国际数据公司预测,未来5年中国it产业将年均增长13.2%.作为继日本之后的亚太地区第二大it市场,中国在该地区将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跨国并购法律法规体系,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已越来越多。据汤姆逊金融公司统计,2004年外资在华共完成2141个跨国并购项目,价值240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吸收外资的近40%.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预计今后跨国并购在我国吸收外资中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吸收外资地域格局将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稳步推进

目前,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外资最为集中的地区。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85.9%,比1999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全国的11.1%,比1999年上升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全国的3%,比1999年下降1.6个百分点。2004年,东北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9.8%,比1999年上升5.6个百分点。2005年1季度,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升至90.9%,中西部地区不足10%.

在看到面临的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吸收外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各国对跨国直接投资的争夺更加激烈。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各国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超过490项。韩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七免三减”;越南实行“四免四减”;马来西亚、印度实行“五免十减”;泰国为3到8年免税等。

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所降低。随着外资的大规模流入,目前我国局部地区已出现“民工荒”现象,造成工人工资全线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削弱。《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2005年2月外来打工人员的减少使广州市最低工资上涨34%.目前广州市工人月平均工资为70-80美元,比越南、柬埔寨高70%,比印度尼西亚高1.2倍。作者甚至惊呼“中国廉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方针

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要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外资产业和区域结构

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加快的趋势,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国内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跨国公司来华设立更多的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提高跨国公司的整体投资效能。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出口采购中心,鼓励扩大在华采购出口,更多进入其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专业人才聚集的地区建立服务外包的试点基地。继续支持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全力打造政策优势,促进外资踊跃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积极稳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对会计、电信等服务业,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要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审慎开放。

(四)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顺应全球跨国并购迅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试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突出外债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切实防范金融和外债风险。

(五)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

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外资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加快外商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招商引资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变相出台优惠政策、盲目攀比、层层压指标等无序竞争行为。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实施、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鼓励和规范民间投资促进机构发展。完善投资促进方式,更好地打造会展、电子商务、网站等招商引资平台,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8

【关键词】投资促进服务外包投资服务Bpo接交能力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后期调整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外包,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低碳经济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服务外包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加速发展。全球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成立机构,理顺机制,竞相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爱尔兰、东欧、印度、菲律宾、中国、东盟、巴西等竞相承接美、日、欧盟等外包业务,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加入了接包竞争的行列。如果我国能把握住这一重要机遇,加速产业优化和升级过程,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投资促进工作推动我国以服务外包形式利用外资成为我国投资促进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20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稳较快回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从结构上看,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8.6%和27.6%。2010年,仅在服务外包方面就出台近30项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服务外包企业突破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2010年全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达15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50%,为我国利用外资,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这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发展服务外包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投资促进方式,加快通过服务外包利用外资步伐。

一、服务外包投资促进方式有其特殊性

投资促进是各国政府、民间机构、企业通过制定有利于资本合理流动的政策、法律、措施,调整体制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并应用多种适宜的技术和方法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或生产一定产品,做好相应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吸引资本和对外投资,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行为。投资促进方式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手段、模式等。有效的投资促进是吸引大规模、高质量外商投资的基础。其他国家投资促进机构的经验显示,尽管促进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一般原则与制造业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服务外包投资促进来说,不能照搬,一些方式、手段是新的,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这种新的特殊产业转移的比较完善的促进手段和方式。促进跨国公司投资服务外包业务,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推介、项目推介,还需要采用新的适宜的投资促进方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扫除跨国公司在我国服务外包投资道路上的障碍,实现服务外包投资便利化。因而投资促进机构和投资促进工作者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关投资促进服务的特征、企业运作、知识产权保护、价值链协调组织以及市场驾驭艺术等,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外商通过服务外包投资。例如,对于出口导向外包投资,诸如呼叫中心、计算机相关服务、医疗和社会服务、地区总部和研发服务等,要应用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自由经济区等各种各样的自由区激励方式,同时要区分各个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成功的服务外包投资促进不仅仅是要应用和发挥现有的优势,而且要创造新的亮点。

二、科学规范投资促进工作,正确定位政府在加快服务外包发展中的角色

政府是投资促进主体之一,投资促进工作主要由多种性质的政府投资促进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机构来完成,其主要职能是:营造投资环境、塑造对外形象、提供周到服务、搭建招商平台、组织大型活动、提供鼓励政策、制定规划和法规等。但是,投资促进工作绝不仅仅是政府投资促进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机构的事情,而是多单位、多部门、多人员共同协作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标榜政绩,以引资数量为标准,在投资促进工作中盲目攀比,过于追求规模与声势,存在“泡沫招商”、数字浮夸的现象。一些地方出台有违国家政策的优惠措施,不仅危害了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且造成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一些地方不顾部门性质和职能,一味压指标、分任务,将引资数量与干部政绩考核、个人收入挂钩等等。可见,许多地方政府在投资促进工作方面存在误区。

事实上,投资促进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但不应超越服务的范围。商务部《全国投资促进战略》规定:“促进外商投资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投资促进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综合工程,由政府投资促进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机构、引资企业所共同承担,三者各司其职、工作各有侧重、相互不可替代。”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为企业和园区等的引资与建设服务,引导并建立承接服务外包的良性机制。例如,可考虑在地方政府成立外包行业机构,具体负责为本地区服务外包业务提供服务并进行监管,包括:进行行业动态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代表企业利益参与地方有关政策的制定;组织和组团参加行业会议和展会;帮助外包供应商建立自己的可靠度和信誉度,建立企业信誉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创建地区外包门户网站,对外宣传本地区外包整体形象,介绍本地区外包产业链构成,宣传和推介地区企业,利用网站建立交易平台。不过,必须注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投资促进服务职能应当更多地由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机构来承担,而不是由政府代劳,以适应服务外包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在目前全球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在承接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应是“引导、支持、调控、服务”,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认真研究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打造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外包促进政策,提高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在商务部指导下,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积极有序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服务外包协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地投资促进机构等组织的作用,针对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战略和具体意向,制定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多元化定制服务,积极有效开展投资促进工作,力争跨国公司将其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五是注意东、中、西地区协调、均衡发展,特别支持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发展工作。

三、以培养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为重点,推进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预计到2013年,我国离岸外包业务执行金额将达到300亿美元,为此需要再培养至少120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以满足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培养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领军人才是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工作。服务外包业需要基层从业者“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必须着力解决人才紧缺、人才培养与实际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积极实施外包人才培养工程,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建议在某些大学设立服务外包专业或学院,目前东南大学已成立服务外包学院,着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培训从业人员,加强投资促进队伍建设是搞好投资促进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工作方法、手段、语言等培训,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技能,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

四、着力完善通过服务外包吸引外资服务工作

树立和加强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外商投资立体式服务,塑造良好形象。落实投资便利化,在投资前期、中期、后期服务三个阶段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成功的投资者是最好的宣传员,因而要保护好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整合资源,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扶持政策、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完备的孵化功能于一身的产业园区,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对外有效引资引智,对内有效起到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各具特色及优势的专业园区。在政策上,要规划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成立由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专门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设立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产业园区、人才引进和培养、跨国公司入驻、促进对外合作、企业专业认证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实施人才战略,形成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引得来”的良性机制;加强中介机构建设,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同时要积极提供创新式服务,特别是要建立服务外包的绿色通道。对企业进行专业化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对所出现问题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进而提升企业招商竞争力。例如,大连软件园就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业务解决方案中心、物业设施管理中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在招商和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人才订制”服务,邀请企业参与教学、培训课程设置,甚至直接请企业人员进入课堂授课,提高人才的实用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五、充分开发服务外包业务,间接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机会

我国一直重视传统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直接投资,但往往忽视外商通过服务外包形式的直接投资。前者既提供订单又提供资金,后者只提供订单而不提供资金,企业的运营资金需要接单者自行通过当地银行融资解决,只是后期结算才得到外国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多选择较少依赖本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传统领域外商直接投资而不是服务外包业务。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外商直接投资国际竞争的影响且证券市场表现一时还难以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我国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开发服务外包业务,从而间接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应对外商直接投资国际竞争的对策,拓宽引资思路。

六、加强引导和指导,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重点项目

国际经验表明,通过促进服务外包投资可以大大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和吸收跨国公司来华设立面向其销售网络的生产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产业配套及物流配套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要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国内企业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与效益,特别对于新进入的外资,必须加强投资方向的引导和指导;要精选一批对优化结构和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高新技术、附加值高、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服务外包招商引资项目,加强宣传和推介。

七、搭建服务外包业务拓展平台和交易平台,积极开展外包招商活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并发挥品牌宣传、推介效应

首先,全国各地市应结合实际情况搭建服务外包业务拓展平台,利用多种形式促进服务外包引资。例如,中国软交会作为中国唯一部级软件交易会在大连的举办,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每年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参展,大连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软件企业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国际服务外包交易会,邀请世界著名服务外包的发包商和接包商参展,将交易会逐步打造成专业化的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平台。

其次,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研究,分析规律,整合资源,针对外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招商。例如,大连市从2002年开始在日本定期举办人才招募活动:大连市政府设专项资金支持举办“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先后在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和大阪,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天津等地组织召开大型招聘活动,130多家企业提供了一万多个招聘职位,30多家企业参加了现场招聘活动。在对美国花旗银行进行招商时,高新园区针对银行业特点,将大连的金融、会计及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整合后提供给花旗,顺利促成了花旗银行落户大连。

再次,要充分利用宣传、推介途径扩大国内外影响,形成品牌效应。例如,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科尔尼、加德纳在全球外包方面的研究报告中都提到大连,并把大连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案例来说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优势;美国多家主流媒体还撰文介绍大连外包业务发展前景。2006年以来,美联社、《计算机世界》、《纽约时报》、日本nHK电视台、《国际商业日报》、《华尔街周刊》等知名国际传媒先后介绍大连软件产业的专题报道。通过品牌宣传,大连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投资环境在国际外包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八、加快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外包技能

仍以大连为例,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国家在大连设立了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服务东北地区的国际数据传输出口,设立了大连与全球数据的直达电路。建设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设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创业和研发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进入服务外包市场时间不长,急需提升关键员工的商业管理技能,并增加高质量项目经理的资源。这就要求从事服务外包的公司在原有教育培训基础上,必须增加新的管理培训计划,使其员工获得全球商业理念的培训。关注于培训诸如责任感、首创精神、好奇心、商业远见、有效的沟通、团队建设和适当的商业行为等“软”技能。无论对于发包商还是接包商,全面变革管理战略对业务流程外包(Bpo)行动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接包商而言,技术、人才、接交能力(transition)是极其重要的(见表1)。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与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9.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9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增长,一国的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服务经济。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np在300~2500美元时,产业结构处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人均gnp在1万美元左右,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高的达75%。在过去的5年中,印度服务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8.6%,而在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只占了40.1%。《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当前跨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在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全球最大的5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超过半数;而且在其他500强制造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服务业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制造业业务的收入。当前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

   我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后将鼓励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并且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同时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投资业绩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国家走过的传统道路,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发展,在发展制造业中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仍然是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然而印度的发展却并未经历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是提前进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形态。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

   [49]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低资源消耗、高环境质量和较低且平稳的发展速度的特点。同时,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的调节和指导功能。中国在面临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应当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某些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上应向现代服务产业倾斜,培养新的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增长点,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的结构.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在全球范围展开,并且走出形式多样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放松了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的管制,这成为服务业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服务业已不再单纯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谋取利润。在现阶段,我国在服务业“走出去”方面尚缺乏整体规划,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推进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要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

   1.2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发展海外投资

印度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世界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不断成熟壮大,逐渐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并不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是集中在可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先进信息技术领域。印度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全部都是私营企业,印度企业跨国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新技术与专利,以此在全球市场上建立强大的地位。例如,米塔尔钢铁集团(mittalsteelgroup)斥资320亿美元合并了欧洲安塞尔(arcelor)钢铁公司,是2006年度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界m&as交易。同年,印度塔塔(tata)集团以11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钢铁生产商corusgroupplc。米塔尔与塔塔集团都是印度国内极其著名的私人财团,现已成长为在国际市场上令西方发达国家不容小觑的跨国公司。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自由化措施,如放宽投资限额、取消金融部门海外投资公司最低净值等,从而推动了印度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反观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海外投资的主体中占据着绝对地位,这些国有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大都来自于国内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且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并未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阻碍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例如2002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通过决议反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俄罗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竞标活动,其理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有公司,有悖于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初衷。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的并购案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许多美国议员指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的雪佛龙公司争夺优尼科公司并非一场公平竞争,他们认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有企业,背后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雪佛龙公司则是在自由市场经营。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并购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重视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多的支持民营企业跨国行为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极强,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作为中国一流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参股为五角大楼和美国陆军提供入侵检测设备的3com公司,致使五角大楼的高官忐忑不安。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外因为我国海外投资的国有性质而设置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和机制灵活的特点。但囿于融资困难、信息匮乏、风险顾虑等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海外投资的能力和潜力,但是仍对走出国门踟蹰不前。为此,中国政府应借鉴印度投资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性做法,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1.3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从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来看,近年来,印度企业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图以全球作为舞台进行战略布局。它们选择海外收购目标时不单从价格因素考虑,而是选择那些价格具有吸引力、同时对自身低成本的工程设计和生产模式能形成互补的企业。以塔塔钢铁公司收购科鲁斯为例,后者的前身是英国国家钢铁公司,被誉为钢铁业“王冠上的明珠”,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欧洲市场的丰富经验.

   “吞并”科鲁斯后的塔塔不但跻身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更重要的是能生产出更精密的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同时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且该项目对塔塔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的汽车项目也将起到战略支持的作用,是一项“布局高远”的交易。另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大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出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通过收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以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十几年时间里通过138次收购整合资源,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同时还通过收购,掌控了自己生产所需的60%的铁矿石。此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还特别注重目标公司的品牌、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认为吸纳这些无形资产对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印度爱萨集团2007年收购加拿大阿尔戈马钢铁公司后就保留了原公司的管理层和供应商.

   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主体选择上还是对外投资的区域与产业,都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战略性资源为主要动机。特别是今年来,中国采掘业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2月12日,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大锣刚刚敲响;2月16日,五矿集团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洲矿业公司的鼓声又起;2月17日,谈判桌上鏖战5个月的中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签订,这都将预示着,2009年中国海外收购已经在矿业、能源等资源领域全面展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源的约束问题突显出来,有必要进一步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以获取战略性资源为主的宏观投资动机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若从企业发展fdi的微观动机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向印度企业学习,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大都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管理落后、长远发展目标模糊的局面,这些都难以继续推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中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需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来整合全球资源,需要借海外投资之举来优化自身的发展结构。目前,通过外资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受到发达国家对本国先进技术外流的严格限制,也不能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因此应该直接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高科技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或在发达国家拥有当地先进技术的企业合资或直接收购当地高科技企业,以便及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企业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国际顶尖级企业,而并购海外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则成为了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的最好办法。而当前,此次金融危机在为全球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为中国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中国的企业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其形成紧密的股权合作关系以达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4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发挥政府支持和服务的功能

印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为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印度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本国公司的相关海外融资限制,发生了从“限制”海外投资到“积极引导甚至鼓励”的重要转变,大力支持本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合资、独资公司,以及进行海外兼并活动。印度央行也逐步简化了印度公司的海外投资手续,并大幅放宽了投资限额,目前,印度公司每年海外投资资金上限为公司资产净值的200%,这对于具备海外投资实力的印度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鼓励.

   目前中国还处于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初始阶段,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且需要配套政策、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有限。因此,政府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合力.

   首先,要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我国已出台的有关对外投资法规看,多是针对企业出国前的审批管理等,而没有完整的对出国后行为管理的对外投资法规,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一部纲领性、权威性的法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境外投资发展的要求,并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并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案,以法律性文件取代政策性文件的主导地位,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规范、健康的发展。对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活动,保障他们的权益.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以支持企业对新行业领域市场的开拓并提供公共服务.

   对“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对外投资基金,或者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投资海外的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如对返销产品特别是运回的资源产品,应免征进口税,对作为投资带动出口的设备产品应免征出口关税,同时完善进一步国际税收制度,维护对外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尤其要重视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掘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力,从而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可以适度放宽外汇管理政策,在目前人民币经常性收支项目自由兑换的既定前提下,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出入.

   再者,要完善对外投资的服务体系。政府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使企业海外投资更加便利,从而更有效率的开展对外投资。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的信息多和快,谁就能抢先攻占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我国感受国际信息冲击的时间普遍比西方国家晚3-6个月,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难以开拓自己的领先领域。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服务,及时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各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篇10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增长,一国的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服务经济。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np在300~2500美元时,产业结构处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人均Gnp在1万美元左右,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高的达75%。在过去的5年中,印度服务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8.6%,而在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只占了40.1%。《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当前跨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在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全球最大的5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超过半数;而且在其他500强制造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服务业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制造业业务的收入。当前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期刊

   我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后将鼓励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并且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同时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投资业绩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国家走过的传统道路,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发展,在发展制造业中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仍然是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然而印度的发展却并未经历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是提前进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形态。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

   [49]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低资源消耗、高环境质量和较低且平稳的发展速度的特点。同时,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的调节和指导功能。中国在面临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应当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某些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上应向现代服务产业倾斜,培养新的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增长点,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的结构.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在全球范围展开,并且走出形式多样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放松了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的管制,这成为服务业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服务业已不再单纯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谋取利润。在现阶段,我国在服务业“走出去”方面尚缺乏整体规划,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推进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要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

   1.2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发展海外投资期刊

印度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世界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不断成熟壮大,逐渐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并不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是集中在可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先进信息技术领域。印度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全部都是私营企业,印度企业跨国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新技术与专利,以此在全球市场上建立强大的地位。例如,米塔尔钢铁集团(mittalSteelGroup)斥资320亿美元合并了欧洲安塞尔(arcelor)钢铁公司,是2006年度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界m&as交易。同年,印度塔塔(tata)集团以11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钢铁生产商CorusGrouppLC。米塔尔与塔塔集团都是印度国内极其著名的私人财团,现已成长为在国际市场上令西方发达国家不容小觑的跨国公司。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自由化措施,如放宽投资限额、取消金融部门海外投资公司最低净值等,从而推动了印度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反观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海外投资的主体中占据着绝对地位,这些国有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大都来自于国内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且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并未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阻碍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例如2002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通过决议反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俄罗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竞标活动,其理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有公司,有悖于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初衷。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的并购案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许多美国议员指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的雪佛龙公司争夺优尼科公司并非一场公平竞争,他们认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有企业,背后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雪佛龙公司则是在自由市场经营。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并购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重视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多的支持民营企业跨国行为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极强,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作为中国一流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参股为五角大楼和美国陆军提供入侵检测设备的3Com公司,致使五角大楼的高官忐忑不安。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外因为我国海外投资的国有性质而设置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和机制灵活的特点。但囿于融资困难、信息匮乏、风险顾虑等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海外投资的能力和潜力,但是仍对走出国门踟蹰不前。为此,中国政府应借鉴印度投资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性做法,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期刊

   1.3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从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来看,近年来,印度企业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图以全球作为舞台进行战略布局。它们选择海外收购目标时不单从价格因素考虑,而是选择那些价格具有吸引力、同时对自身低成本的工程设计和生产模式能形成互补的企业。以塔塔钢铁公司收购科鲁斯为例,后者的前身是英国国家钢铁公司,被誉为钢铁业“王冠上的明珠”,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欧洲市场的丰富经验.

   “吞并”科鲁斯后的塔塔不但跻身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更重要的是能生产出更精密的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同时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且该项目对塔塔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的汽车项目也将起到战略支持的作用,是一项“布局高远”的交易。另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大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出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通过收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以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十几年时间里通过138次收购整合资源,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同时还通过收购,掌控了自己生产所需的60%的铁矿石。此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还特别注重目标公司的品牌、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认为吸纳这些无形资产对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印度爱萨集团2007年收购加拿大阿尔戈马钢铁公司后就保留了原公司的管理层和供应商.

   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主体选择上还是对外投资的区域与产业,都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战略性资源为主要动机。特别是今年来,中国采掘业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2月12日,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大锣刚刚敲响;2月16日,五矿集团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洲矿业公司的鼓声又起;2月17日,谈判桌上鏖战5个月的中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签订,这都将预示着,2009年中国海外收购已经在矿业、能源等资源领域全面展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源的约束问题突显出来,有必要进一步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以获取战略性资源为主的宏观投资动机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若从企业发展FDi的微观动机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向印度企业学习,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大都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管理落后、长远发展目标模糊的局面,这些都难以继续推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中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需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来整合全球资源,需要借海外投资之举来优化自身的发展结构。目前,通过外资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受到发达国家对本国先进技术外流的严格限制,也不能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因此应该直接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高科技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或在发达国家拥有当地先进技术的企业合资或直接收购当地高科技企业,以便及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企业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国际顶尖级企业,而并购海外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则成为了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的最好办法。而当前,此次金融危机在为全球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为中国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中国的企业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其形成紧密的股权合作关系以达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4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发挥政府支持和服务的功能期刊

印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为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印度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本国公司的相关海外融资限制,发生了从“限制”海外投资到“积极引导甚至鼓励”的重要转变,大力支持本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合资、独资公司,以及进行海外兼并活动。印度央行也逐步简化了印度公司的海外投资手续,并大幅放宽了投资限额,目前,印度公司每年海外投资资金上限为公司资产净值的200%,这对于具备海外投资实力的印度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鼓励.

   目前中国还处于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初始阶段,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且需要配套政策、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有限。因此,政府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合力.

   首先,要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我国已出台的有关对外投资法规看,多是针对企业出国前的审批管理等,而没有完整的对出国后行为管理的对外投资法规,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一部纲领性、权威性的法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境外投资发展的要求,并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并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案,以法律性文件取代政策性文件的主导地位,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规范、健康的发展。对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活动,保障他们的权益.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以支持企业对新行业领域市场的开拓并提供公共服务.

   对“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对外投资基金,或者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投资海外的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如对返销产品特别是运回的资源产品,应免征进口税,对作为投资带动出口的设备产品应免征出口关税,同时完善进一步国际税收制度,维护对外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尤其要重视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掘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力,从而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可以适度放宽外汇管理政策,在目前人民币经常性收支项目自由兑换的既定前提下,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出入.

   再者,要完善对外投资的服务体系。政府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使企业海外投资更加便利,从而更有效率的开展对外投资。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的信息多和快,谁就能抢先攻占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我国感受国际信息冲击的时间普遍比西方国家晚3-6个月,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难以开拓自己的领先领域。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服务,及时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各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