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的传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45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1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更好地在人类文明中以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贯穿其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在世界文化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极大了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内涵,我国古老文明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也将传递民族强烈的道德、情绪感染力及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就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做一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赋予艺术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艺术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更好地发扬。这种文化与艺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交融、升华中不断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

1.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对人们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传统文化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经过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判断、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2.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艺术实创作和欣赏,但艺术精神高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指导着艺术实践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文化艺术精神不断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人们的创造灵感、欣赏水平,对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在当代多元文化形式并存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并能够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精神有很好的领会与把握,同时,能够发展出一种较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并提炼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精神,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1.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多元化趋势明显,我们唯有高擎中华艺术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各级各类续续的文化艺术教育,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力度,主要是艺术欣赏、艺术审美的教育。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2]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2-155.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3

关键词: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国家与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详细、充分地显示出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种类,还可以生动、深刻地体现出地区与社会人文精神及景观。除此之外,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可以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使地区内外的人们通过这个层面进一步了解地区人文精神与风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区内外的人们更好地交流,甚至实现融合。

1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存在的关联

1.1传承为发展指明方向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发展群众文化指明了方向。站在概念层面来分析,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在政治观念和经济发展上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日益发展的重要经验。从历史发展历程可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诞生于本民族先祖时期,传承状况虽然比不上社会的更新,但是因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因此这是对社会发展的最佳纪实。这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可以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视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如唐诗、宋词及元曲等内容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诸多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慢慢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上获得了全新的发展。[1]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都在无形中受到那些与时俱进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即使是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文化也对群众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所以,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发展群众文化指明了方向。

1.2发展是传承的途径

群众文化的发展有了传承的前提与累积,就成了传承和发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也可以说,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获得了人们的理解与认可,同时通过有效融合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沉淀和考验,不会因为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磨损或消散。发展群众文化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稳扎在群众层面,通过众多普通群众的一传十、十传百和专业教育中获得了传承发展,并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繁荣而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其影响力。[2]

2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方式

2.1依靠民俗文化资源,联系地区特点与时代特征,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这是传统精神的一种体现。但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些民俗文化要想获得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适度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使得一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还需要人们不断创新,融合现代工艺和技术,让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适应时展趋势,与时代接轨,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可以发展民俗工艺品、民俗旅游以及通过网络环境来传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及群众文化。除此之外,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人们充分利用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以此造就地方文化品牌。[1,2]

2.2通过旅游业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相对人特别是城市居民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人喜欢旅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过旅游可以看见其他城市的不同景观,这为传播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一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传播发展这种文化。但是,在此过程中应避免这种文化旅游过于商业化,从而在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的同时,有效推进该地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1]

2.3适度整理加工及规范,取其精华

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时,需要采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不仅要看到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精髓,合理挖掘和传承,也应看到两者的不足之处,做好整理和转换工作。在民间民俗文化中挑选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质部分,进一步挖掘利用,相反,针对不适合社会发展、劣质部分就应推陈出新。[2]民间民俗文化应与群众文化有机整合,促进民俗文化发展。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4

【关键词】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符号;文化传承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是我国艺术领域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装饰与实用的统一、表号化的艺术手法,形成了朴拙和谐、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装饰艺术作为视觉形态的艺术符号,更多表达的是一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而只取形不取意的借鉴模式,必定缺失其背景下的人文信息。因此,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符号,实现其艺术文化更好的传承,是设计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符号

(一)装饰图案符号

图案符号是一种二维的视觉语言,视觉表现也可以是三维图像,用来进行交流与传达信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建筑的装饰图案更多的是寄予人们的情感生活和人生哲理,多用象征、寓意、谐音、文字等表现手法。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石漏窗通常取名为梅竹石窗、喜鹊登梅石窗等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名称,装饰纹样多用回纹以及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符号,如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铜钱象征禄等。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宣传封建迷信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比如被作为装饰构件而砌在门楼上的砖雕,题材采用祥云、瑞兽、神话传说等;再比如莲花门窗木雕、梁枋木雕,多采用反映儒、道、佛三家教义的“二十四孝”“中庸之道”“八仙过海”等题材。

(二)装饰文字符号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文字符号也是主要的装饰纹样,如福寿文字纹样的花窗。但是更多的文字出现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正厅上,正厅上都有堂名,即房子的名称,也有人家称“居”“轩”“庭”等。既是房子的标识,又寄托着祖辈们对后代的期望。字体常采用大楷字体,请名家书写,以展示屋主的气势。徽州传统民居厅堂上有挂楹联的习惯,因此文字就成为装饰的主要题材,通过书法和诗文来表现视觉艺术和文学内涵,以此教育儿孙。例如,“敬义堂”“松性淡逾古,鹤情高不群”等文字,突出反映“仁、义、礼、智、信”及“忠、贞、节、孝、勇”的儒家思想。中堂位于堂匾下方,题材多为山水图画,四条屏字画挂于东西两侧居多,如常见的有楷书文字“朱子治家格言”等,而厅堂的柱子上一定悬挂着楹联。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文字不仅供人们欣赏,而且蕴含着较强的生命力、深厚的生活基础及群众基础,其人生哲理无时无刻启迪着后人,累世传承。

(三)装饰色彩符号

如果说图形符号作为图像形态,通过视觉感受来进行交流与传达信息,那么色彩符号则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在建筑装饰艺术符号中,装饰色彩符号彰显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积累了许多的视觉经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显示木质的自然原色为主,整体色彩效果以黑白为主,集中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装饰色彩上,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木雕装饰只是涂上一层具有防腐功能的桐油,彰显木料材质本身的纹理美,清晰雅致。清朝中后期,彩绘图画作为一种有色的装饰方式渐渐进入建筑装饰中,常用素材以牡丹葡萄、蝴蝶、石榴、仕女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人物形象为主。由于彩绘图画具有防水、防火和防虫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室内的天花板,不仅可以作为装饰,更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的实用功能。

二、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符号的保护与传承

建筑本身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建筑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本身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人类历史的印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传统设计语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借鉴意义,因此文化传承尤为重要。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后人对传统民间文化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养分,使其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在保护过程中,积极推进徽州古村落保护工程,重点不单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修复,而是对徽州整个村落环境氛围的保护。例如,近年来徽州宏村的旅游人数激增,人们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游览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历史悠久不宜保存的对象,可以以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来进行收藏与展示。这样的文化修复,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真实物品,还可以通过文字阐述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其更深处的意蕴。当然,参照模仿不仅仅只有在当地呈现,如徽王府、四川的“清华坊”以及万科第五园等都是延续借鉴了徽派文化,这也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仅仅对形的提取是不能满足其精髓的传承,还需要从意境中挖掘,使之形与意兼备。关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可以通过对装饰艺术符号的应用来呈现,如可以把马头墙、斗拱等建筑装饰部件的雕刻元素运用到建筑中。

结语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皖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极具地方特色,是皖南区域文化的象征。对于徽派文化,可以通过有形的装饰艺术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促使设计师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作为设计师,无论采取哪一种传承方式,都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和谐共处的原则,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只有对中国悠久的人文信息进行充分的发扬与利用,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使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印迹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汪森强.徽州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田慧子.论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美学特征和语言符号[D].安徽工程大学,2013.

[3]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夏天.徽州传统民居文化继承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9).

[5]李画.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4.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5

关键词:文化空间;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井陉

引言

民俗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理、人文以及历史等等,同时更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针对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呼声增高,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这虽然体现出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加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当前的实际保护传承问题。本文以井陉为例展开研究,提出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种类丰富,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我国河北省井陉拉花,是十分传统的民族舞蹈,起源于早年民间庙会、祭拜神灵的活动,井陉拉花在20世纪初迎来发展黄金时期,是当地人民十分热衷的舞蹈形式。我国对井陉拉花的保护重视度较高,不仅在1996年已经将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同时又在之后的2006年,将井陉拉花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里仅是举例说明,井陉县还包括多种多样民俗文化种类,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类型,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特点,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对当代青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思想造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导致民俗文化已经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地位。除此之外,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退,部分古老的民俗文化已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已经凸显,这些均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瑰宝,如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是民族发展的损失。所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是促进其源远流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然而在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井陉县为例,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当今已经逐渐消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与人才缺失和匮乏有密切关联,导致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井陉县庙会重头的独特的民间技艺“皇纲”表演,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性不足,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去主动保护和学习,导致经典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濒危的状态,不禁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其次,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河北省城市进程速度较快,许多地区均建起高楼大厦,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气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逻辑均受到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被破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最后,政府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和发挥,导致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贯彻落实。一方面,河北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了提高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井陉的民俗文化采取商业性用途的开发,这种手段很容易导致民俗文化变质,影响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政府在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于濒危的民俗文化,缺少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缺少长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

3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3.1树立正确保护传承观念

群众文化与群众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保护传承观念,有利于促使井陉县人民深入认知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使其从思想高度上提高认知,积极参与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其一,可以从教育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层层渗透,对井陉县的人民群众展开民俗文化保护教育,使其均具备良好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井陉县当地的学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为学生系统化讲解民俗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可以将民俗文化贯彻于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其二,河北省政府应高度重视,对井陉县民俗文化的宣传加强力度,在地区内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氛围,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人人保护、人人传承。

3.2营造良好保护传承空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阳光,同理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打造优质的保护传承空间,才能促进井陉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县级农村地区均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许多地区的古建筑均被拆毁,对于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空间环境受到了损坏。针对此情况,需要协同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空间,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并且针对井陉县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同样需要融入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物等均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底蕴,减少表面气派。同时避免将传统古建筑的违规拆除,打造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井陉县。

3.3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事实上,文化空间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大量衰退,这种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井陉为例,政府部门可以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使旅游景区充满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井陉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针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资金投入,并付出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针对井陉县来说,可以建设井陉民俗文化博物馆,构建民俗文化科研机构,促使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

建筑的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传承。一座建筑的装饰艺术可以准确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价值朝向和社会观念。装饰艺术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为建筑本身增加了许多色彩,使粗糙和平淡的建筑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用于装饰的原料通常有彩画、壁画、粉刷以及雕刻等,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和形状的变化进行建筑装饰。中国是四大文明国之一,且是目前唯一一个现存的文明古国,这为中国的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中国在发展的中经历了不同阶段,因此,建筑装饰也各有其特点,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装饰都是不尽相同的。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随着社会的需要正在大兴土木。那么,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怎样利用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呢?这成为当下建筑装饰艺术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1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逐渐出现了制度化状况,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对建筑的装饰做了一定的规定并赋予了相应的含义,不同的装饰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1.1实用主义的装饰风格

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建筑本身更加具有色彩,而更多的是注重这些装饰的实用性,从一开始的半穴居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构造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筑的实用性越来越强,人们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在建筑中居住时候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进而结合时代的文化和建造者的思维进行装饰的设计。所以,在传统的建筑装饰中,装饰的基本作用就是为了提升建筑的整体实用性和舒适感。比如建筑中所用到的斗拱、抱鼓石以及雀替都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进而进行设计的,只不过在后期这些设计的作用有加入了装饰的元素,逐渐演变为建筑装饰的手段和形成固定的装饰风格;除此之外,建筑物上的门窗、具有对称原理的格扇主要是为了在糊纸的时候进行固定,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花纹图案。

1.2中国文化特色

在中国历代的建筑中,都充分的对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进行了展示,在建筑的装饰上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历史上,在一些官邸中的雕塑所装饰的文案以及各类装饰性画作,比如狮子象征权威和威严,这在当今的检察院和法院的门口也会见到这样的雕塑;再比如历史上皇宫的建筑,一些柱子上会雕刻“龙”,龙代表着天子,是权利的象征,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除此之外,在古代的建筑装饰中,也比较注重等级关系,对不同等级的身份的人,其建筑的装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古代,斗拱的使用只能在官位比较大的住宅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文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装饰的颜色上也做了明确的等级划分,皇亲贵族的屋顶一般都会采用黄色进行装饰,皇帝以及皇宫的装饰通常会使用龙的图案。

1.3与环境相协调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被人们所推崇,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对天地以及所生存环境的尊重,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在人们在建造的过程中,会充分地考虑与环境的协调,在建筑开始之前,要进行必要的祭祀,认为这是对天地和环境的尊敬。同样,在对建筑的装饰文案中也会考虑到祈福因素。比如很多建筑的大堂内都会有桃子的装饰,因为桃子代表着长寿,牡丹象征着富贵。在古代,人们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因此人们在建筑的同时考虑带与环境的协调性,会使用水藻、莲花打了个水中的植物进行建筑装饰,以达到祈福的需求和防火的功能。除此之外,传统的建筑对环境的装饰要求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分布,如屏风、回廊以及花窗的等建筑构造,在许多空余地方都会栽植花草树木。

2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方式

建筑作为一种为人们提供住所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除了发挥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向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和建筑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不仅仅是体现建筑艺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体现,根本地为文化的体现和传承提供了导向。

2.1装饰色彩的文化传承

对于建筑的中的色彩体现,在传统观的建筑中屡见不鲜,各种建筑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象征皇权的色彩是黄色,而普通平民的住宅则多用黑白相间的色彩,更注重和环境的协调。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色彩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传统建筑色彩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飞檐类型的设计,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上海世博会会馆的整体建筑所使用的色彩是中国红,中国红寓意着红红火火,进而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再如江苏苏州博物馆,设计师考虑了江南的重要色调,即黑白灰素雅的色彩,但是建筑的整体结构确利用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2建筑装饰图案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地利用传统建筑中装饰图案的应用,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中,建筑的主体,包括梁、柱子都会进行很多图案的设计,这些图案一般有草木、动物甚至人类来艰装饰,一方面,能够使建筑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人民利用这些装饰以达到祈福的作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设计蕴含了人类的情感和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图案设计中,要从分保证和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要注意各种图案所包含的寓意,切勿弄巧成拙。比如江苏苏州博物馆所使用的装饰图案是各种各样的吉祥纹样,使整栋建筑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

2.3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雕刻文化历来已久,并且在现代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雕刻的材料有多种,包括石头雕刻、木材雕刻以及砖雕。首先,木雕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操作,通常应用于建筑的柱子、檐口以及梁上,雕刻的内容和装饰文案一样,包含了多种动植物。其次,由于石雕的材质较硬,通常见于建筑的台阶、柱基等地方。由于石雕所使用的材料不一样,雕刻图案相对容易保存,且保存时间更长。最后,砖雕一般会出现在寺庙、墓碑以及住宅打了个建筑上,主要用于祈福。在现代的建筑雕塑设计中,应多尝试采用雕刻的方式,在一些公共建筑或者是在园林的建筑中,都能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语

建筑装饰在建筑过程中有着很总要的意义,不仅蕴含着人们的情感,更是蕴藏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更是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中,要想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应该关注传统建筑的图案装饰,从装饰的色彩、装饰图案以及雕刻艺术这三个方面入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晓檬,吴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中外建筑,2013,02:67-68.

[2]张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177.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7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8

关键词:文化传承艺术设计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71-02

高等教育承担着推动文化多样性、做文化创新的先行者的重要使命,系统研究传统文化、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促进文化的传承是高校的重要职责。

1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的学习、传播、应用和发展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传承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锤炼其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形态、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和社会规范,蕴含了民族的生存智慧,具有不断自我调整、与时共进的品格,是艺术设计创造的源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艺术设计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发扬本土特色和优势是每一个设计人员不可忽视的课题,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应用和创新纳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同时,文化内容的融入能够提升设计的人文价值,为现代设计开拓新的空间。

2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主要指: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传承,而设计思想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关文化传承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可以从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传统设计思想、传统设计方法和设计元素等四个层次展开。

2.1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和合是中国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精神,呈现了对人生的肯定,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自觉运用这一生存智慧,可以有效地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冲突、人与社会对峙、人与人疏离等价值难题。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对经济建设和人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所必须思考的。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文化的消极后果日益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天道的生态思想值得借鉴,天人合一的价值原则启迪我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的理想是以和为贵,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要求谨守仁道,提倡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对待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欲理合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儒家文化的修身之道要求通过长期的自觉与自律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个人欲望被过分张扬的今天,传统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身心和谐的自由境界。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同时要认识到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竞争精神等现念,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活力。

2.2中国传统设计思想

我国传统的设计文化有着特有的创造理念、审美模式和造型规律,反应了中国造物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造物实践是中国人体察天道人文的最深刻的基础,以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的方式,体现了经世致用、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内容可以从观念、制度、器物等方面展开。其中观念层从价值观和审美出发,是对造物设计的要求和评价;制度层从形制要求出发,根据象征、礼仪确定式样要求;器物层是对日常生活中实用型器的具体规定,包括:器皿、工具、仪器等。

中国传统设计可以从天与人、道与器、理与气、文与质四组辩证关系来进行分析。“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是中国传统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建立天-人-物的和合关系是中国设计文化的最高理想。道器并重是中国传统设计的重要规律;通过“载礼释道”,维护社会秩序是中国传统造物的基本功能。传统造物讲究“理”,要求造物符合物性和法度;同时也讲究“气”,对气韵生动的追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文与质的统一要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中国传统设计理论包括:造物观念、历史和风格演变等内容,其思想体系融汇技术和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内在的观念定势,其丰富的内容和辩证的理论对于当今艺术设计和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3中国传统设计方法

中国传统设计有独特的造型规律、视觉定式和构形方式,反映了中国艺术创作和造型方法的独特性。中国传统设计讲求“制器尚象”,注重心理意象创造,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社会意义和祈福、辟邪等观念的表达是传统设计最显著的构形意识。在设计方法上注重整体把握“意象”,强调特征融入观念和情感;注重物与物、物与人的交感对应。

中国传统设计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提取事物的理想模型,建立符号与传达关联,以类型化、程式化的设计艺术进行设计。这种方法以视觉经验和审美理性为基础,传承各种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稳定性,追求调和持中的理念。

中国传统特有的设计方法还包括“造物应时”,强调设计随环境变化,重视时间和节气,因时而变,是动态的、整体的时空系统。天人合一的追求和时空一体的观念的影响下,传统设计讲究物与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适应。传统设计强调适应机制和调节机制,其多维、动态、有机的文化生态观非常值得当代设计借鉴。

在造型、色彩、材料等设计方法上,中国传统设计自成体系:在造形上综合协调设计要素,对形状变化与功能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色彩上以五原色为基础,用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材料方面注重取材应时,因材施艺;在内部结构上追求秩序,空间规划讲求四方八位,注重方向和布局的趋势;在构成上讲求数理关系,对设计要素的大小、比例等有很多程式格律要求。深入领会和掌握这些设计原则和方法,能为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提供有效途径。

2.4中国设计元素

中国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被广泛认同的典型形象和符号。中国设计元素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反应出现代人的情感和意识。中国设计元素主要表现在特有题材和典型图案上,这种认知度高、代表性强的典型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广泛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国特有的题材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观念意识、伦理信仰和生活习惯,还包括特有的工艺技术、地方名胜、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中国传统题材丰富多样,是创造民族风格和本土化设计的重要素材,具有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传统设计中逐步凝练出典型的图形和纹饰,这些视觉图像的形式构成、意境和寓意充满了中国美的格调,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

中国元素不仅指视觉形象,还包含了中国思维特有的文化概念。文化的内容通过符号系统实现沟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求符号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再造。中国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传统素材的模仿与拼贴,而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与当代生活联系,通过合理转化体现其文化价值。

3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的方法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研究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构成层次,分析其与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落实文化传承的目标。

3.1文化传承融入教学的方法

通过调查目前艺术设计教学情况、文化传承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在设计教学中文化传承的经验和方法,分析教学内容与设计师素质培养的关系;通过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寻找艺术设计专业和课程与文化传承的契合点。

融入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建立在对文化传承的优势、内容、难点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同时结合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来展开。根据艺术设计的知识结构,文化传承的内容可以分为理念、方法和应用三个层次,对应这三个层次的特点,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为了使专业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应该相应专业教学的要求,从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出发,梳理相关知识体系,针对性地组织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通过文化传承内容的渗入,探索中国美学的独特文化基因及其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和创新方法,构建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目前的调研和尝试发现,由于课时有限,在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体现文化传承存在很多困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结合具体的课程,通过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的安排来进行。在不断的尝试和教学改革中,我们对教学效果和规律要进行细致的评析和总结,确保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2文化传承融入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教育中融入文化传承的理念和内容,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设计的文化价值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难点。通过融入高校的专业教学,以时代和生活为导向,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应用中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认识和思维模式的反应,是艺术设计的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深入到文化结构中探寻艺术设计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解析艺术设计的根源和途径,而不仅仅停留在符号和形式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握中国文化和传统设计的精髓,能够提升本土设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艺术设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应用中体现价值,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发掘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为当代设计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资源,对高校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杰,姜泓冰.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12-01-30.

[2]彭修银.东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郭建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11-11-04.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9

关键词:筹,斜吹;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240042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的民族民间吹管器乐中,“筹”是一种单管形状的吹奏乐器,由于历史久远,筹器已鲜为人知,厚重的中原民间宗教音乐文化中,这种不开吹孔、采用斜吹的一种民间乐器――“筹”,看上去虽十分简约,但正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吹器,却是古代笛、箫一类单管乐器的原始形制,由于乡村百姓的传承,使得筹成为了中国吹管乐器的文化源头。

一、筹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

1985年前后的考古发掘中,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出土了20多支骨管乐器,这类乐器也很有特色,呈现出多音孔的艺术造型,工作人员采用碳14和树轮校正测定后,认为这些乐器大概距今有长达8000-9000年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音乐文化价值。尤其是这批新出土的骨管乐器在吹口方面,与筹(在河南民间流传)乐器的吹口完全一致,吹法也极度相同,这样也就引起了人们这种斜吹之筹的浓厚兴趣,有的音乐学者开始对筹这种乐器进行学术研究,而吹筹的艺术特色和吹奏技艺也就逐步由民间而走上了艺术殿堂。

在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85年)中,筹乐器就展现了一种濒临灭绝的吹奏乐曲独具的艺术魅力。曾任中国音乐学家协会副主席的赵飒先生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他在整理中国乐器发展史时,曾到过名寺古刹实地走访,但遗憾的是却未遇到会吹筹这类乐器的爱好者。这次他担任了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评委,并现场看到了艺人对筹乐器的精心演奏和吹技艺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后,心情也很愉快,并在《河南日报》媒体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他说:“这次回河南使我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在河南发现还有人会吹筹。以往我一直认为,筹这种古老乐器的演奏在中国已经失传。”赵、飒先生后来还主动委托河南音乐学者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关文章比如

《吹筹艺术谈吹筹》(发表时署名“文虎”),刊发在《人民音乐》(1993年第l期)刊物上,该文章对河南知名吹筹艺术进行了介绍和研究,这样一来,筹乐器的艺术特色通过研究和媒体传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爱好。河南的这类筹乐器在吹口形制、演奏的持式吹法方面,与贾湖出土的“骨笛(时称)”基本上一样,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乐器应更名为“骨筹”,比较恰当。音乐家吕骥先生在《传统音乐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文中说:“前几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在定名上,我们大家几乎都以为是没有可怀疑的,应该称之为‘骨笛’,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了。可是,最近河南民间音乐研究者有事实根据的不同意见。因为筹在形制上和吹法上跟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基本相同……因此,河南一些音乐家认为出土的不是骨笛,而是骨筹。”吕骥对于更改名称问题,也赞同并给予了肯定支持。河南开封市的尼树仁研究馆员撰写了《中州佛教特有乐器“筹”的溯源》论文,对筹乐器的进行了比较深入探索和细致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把筹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溯源,作者认为鹰苗、冒顿、潮尔、簌和筹是近亲;簌、筹为同一乐器,筹是簌发展与完善的高级阶段;筹(包括它的原始形态)的始祖是河南贾湖骨笛;对于筹及相关乐器的形制、吹法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有详尽的描述;并认为唐代诗人元稹“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中的“筹”,实际上就是指筹这种乐器。许昌市音乐家协会王文亭主席撰写的《许昌传统音乐的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2000年度社会科学重点调研课题)一文提出,依据北魏时期河南巩义古窟寺(386-543年)中雕刻的《帝后礼佛图》画面中有关吹筹人的生动形象,作者认为北魏时期筹己较广泛流传,是当时宫廷乐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典礼仪式不可缺少的乐器。此外,河南筹乐器的研究尚有其他学者的专文论述。

二、筹艺术的文化价值

筹乐器出土于中原地区,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或者说中华音乐文化的一件瑰宝,筹在我国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被民间传承,展现了这一古老乐器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的喜爱程度,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筹蕴含有一种音乐文化的密码和力量,因而能够被历代不断传承。

筹作为一种起源甚古,带有膜孔竹制单管斜吹之乐器,多用于中原一带的佛乐、道乐之中。目前河南许昌的筹乐器从演奏技巧上看和竹笛非常近似,但筹的音色与笛子相比较,其音色更为柔和,比较契合了人的内心感受,这种筹能够为演奏者自然地调节整体的音高,并且改变吹奏的角度后也能够奏出颇具特色的圆滑的大二度气滑音,很有艺术情调。筹乐器主要流行于河南中原地区,相关的音乐资料比较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许昌卷》目前收录较全。过去,筹是寺庙音乐中的一种主奏乐器,在民间一般由一些还俗的乐僧和道士进行演奏。在中原大地上,佛教和道教之间互相排斥争斗又吸收整合,相互影响、成长和发展,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也是借鉴吸纳。所以,目前筹演奏的音乐曲牌中,筹曲有关佛教音乐的有《油葫芦》《傍妆台》《皈依佛》等,筹曲道教音乐的有《锁莲枝》《傍妆台》《起五更》《道场启》《三清偈》《翠黄花》《三宝赞》《汉东山》等,另外,流行的民间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尺工合》《凡思调》《山坡羊》《月儿高》等。以筹主为奏乐器的乐队演奏形式非常严格、严谨。如果在行进中,则由法铃、炉为首导进,按照管、笛、笙、箫待旋律性乐器和木鱼、碰钟、手鼓、手镲、云锣等节奏性乐器为先为,依次排为纵队。为了充分表达宗教那种庄严、神秘、柔和的气氛,求得一种特殊的效果,乐手们会调动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时甚至采用大铜器、放鞭炮来烘托气氛。

筹目前的存在已危在旦夕,更谈不上发展壮大。筹濒临无人继承一方面是由于史料记载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后传统的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旗号的错误导向下,受到了致命性的冲击和破坏,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支柱的社会基础遭受到摧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无前例”的“”也把与宗教有关的都作为打击焚毁的对象,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对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中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但是筹在历经时代风雨冲刷后,依然在中原民间被承传,能够存活下来,说明这种吹奏乐器的文化底蕴丰厚,也还有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市场,作为一种宗教音乐

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筹乐器实际上成为了研究吹奏音乐的一种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实值得肯定的,因此承继这一优良音乐文化传统,展示其文化价值,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筹这类斜吹乐器发音难而且音量也不大,其实这本身就是它的艺术个性,也可以说是特色之一,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性。现在的问题在于真正认识筹,才能传承并发扬筹所承载的文化,假若进行开发把筹等斜吹乐器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改进创新后使之进入豫剧、曲剧等乐器群体中,推上广场文化的舞台,就能够使特殊的斜吹技法得以保存,也使演奏活动的器乐文化丰富多彩,从而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为发扬推广这种极富东方文化底蕴和富有传统特色的吹法,使这种古老的乐器再次为世人展现艺术魅力,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来支撑,努力打造筹艺术基地,加强“筹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这不仅是造福国人,更是造福全人类。

三、筹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历史发展证明,只有保护好民族特色才具有竞争力和世界意义。“筹”这类乐器假若孤立地看似乎是竹笛的一种变体,若任其衰落那将会造成巨大的艺术损失。如何传承保护就是在现有的资料和研究中,从实际出发,对与之相关的的历史线索和蕴涵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求,这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来清理我们思路。

为此,我们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逐步进行研究、探讨。(一)筹乐器的渊源;(二)筹乐器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三)筹乐器演奏的音乐(四)筹乐器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并且采取具体措施,着手抢救、挖掘、整理现有资料,保护传承人和传承形式,以待深入研究。从筹的渊源上看,它曾是中华文明史上干系着中国吹管乐器的源头大道,它的这种历史辉煌已衰微成历史余响。因此,对筹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不是让其苟延残喘,而是望其强身健骨,是为发展而生存,是以发展求生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筹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望及其在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的转换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我们确定筹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的目标。筹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模式,在这方面给国际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无形文化遗产具有维系民族存在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力,这就需要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不断地坚守和持续地坚持。比如日本对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遗产的看作国宝,国家每年提供有资助,在培养传承人才方面国家也有相关的资金。日本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借鉴。所幸的是,我国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有关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活动已启动,力争在5年内初见成效。我们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吏应该保护好历史上传承已久的丰厚文化遗产,并且在新的时期进行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绽放出新的文化艺术之花。

文化艺术的传承篇10

一、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公益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它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且具有强于文化站和群艺馆的客观优势。县级文化馆一般具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所必须的设施条件,对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开发和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与群众交流的便利条件,容易引起共鸣。以凤山县文化馆为例,其建筑面积为3039.32平方米,而且配备了馆务办公室、非遗文化研究室、音乐舞蹈室、美术、书画、摄影、戏曲山歌创作研究室、综合辅导室、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这就决定了凤山县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

(一)挖掘与整理。县级文化馆基于其特殊的群众基础优势,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基层文化馆由于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因而与民众联系的最紧密,也就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将其整理记录下来,使其得到保护,并以特殊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展示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包含持续拥有和展示利用两个层面的含义。文化馆作为特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利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馆可以在前期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已有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充分展示,比如凤山县文化馆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举行民族风情文艺晚会,用当地原汁原味的舞蹈和山歌演唱诠释了凤山的古老传说,将民俗民风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形式使得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识性,非常有助于推动其传承和保护。文化馆的展示利用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创造,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东西,进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跨时代的史料价值和当代的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辅导与引导。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中的另一个特殊功能还体现在辅导和引导方面。这里所说的辅导不仅包括对文化传承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思想等方面的引导,还包括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辅导以及对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辅导,能够达到规范民众思想,启迪民众智慧的作用。凤山县文化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开展基层文艺骨干戏曲山歌舞蹈声乐等培训班,分别从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当地民俗与舞台艺术创作的关系,山歌的编创与演唱;戏剧小品编导演的基础理论与技法,舞蹈编导演的技法和作品分析等对学员进行辅导,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调研工作,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加强对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在这方面,国家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文化馆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还要强化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走入基层,走近百姓,将流传在民间的各类艺术搜集上来,然后加以整理研究,或搬上舞台,或编印成书、或制成音像作品等,使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

(二)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随着我国人民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思想认知、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文化馆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每个人的责任,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来提升宣传效果。比如,文化馆可以借助自身的地域优势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重视对已拥有和新发现的文化艺术的展示和利用,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