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学科普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16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1

我国儿童外科基础教学早期兼容于儿科学和外科学,在医学院本科教学中,儿童外科基础部分大多出现于儿科学教材中,由儿童外科医生进行讲授,部分病种则在外科学讲授。在少数设有儿科系的医学院则具有较为完整的儿外科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儿外科教学在儿科学和外科学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独立成科,不再被外科学和儿科学大纲涵盖。上世纪90年代,医学院系改革,多数儿科系被调整,儿外科基本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儿科学没有儿外科内容,外科学中只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疾病和运动系统畸形,仅少数院校开设儿外选修课。

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的困境

发达国家的儿外科规培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德国学者曾对20余个国家的儿外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在美国,必须经过5年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认证后才能进入儿外科专科培训,其余国家的平均培训时间为6年3个月。在我国,儿外科作为二级学科,在规培中作为培训科目之一独立招生。综合性医院极少设儿外科专业或缺乏规培能力,故儿外科规培基地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培训主要在儿外科各专业轮转。医师一旦完成规培,也基本就业在各儿童专科医院。由于受训面和就业面窄,儿外科规培基地生源紧缺。相反,每年的外科规培基地供不应求。由于外科规培未将儿外科纳入培训细则,经过规培的外科医师对儿外科临床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不具备接诊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他们一旦进入基层医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儿外科病患。不难看出,现行的住院医师规培过早专科化,造成外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与其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临床能力间尚不够契合。

三、儿童外科疾病就诊中的窘况

由于儿童年龄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上海市仅有的四家设有儿外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儿外科医师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满足就诊需求。我们亟需将儿外科常见病的诊治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极大困难。首先,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初诊主要在基层,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分散在各级医院的儿科或普外科医师。近年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儿童外科教学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全科、儿科、外科规培中也没有儿外科培训内容。因此,全科医师在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体检时往往漏诊新生儿或婴幼儿外科疾病,儿科或成人普外科医师容易在接诊儿外科急症或肿瘤患儿时发生漏诊误诊。造成该年龄段的儿童外科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二级医院,儿童外科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也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必须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这势必导致儿外科常见病诊治在今后几年仍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况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和困境,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儿童外科临床能力,需要一个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长期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第一,建议将儿童外科常识融入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内容,这不仅能普遍提高医学生对儿童外科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培养医学生对儿外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学生选择从事儿外科专业。

第二,建议将儿童外科列入临床实习轮转范围,尤其要加入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全科方向的医学生实习内容中。临床实习是让医学生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互结合融会贯通的关键途径。通过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议调整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并在国家执业医师考核中加入儿外科内容。洛杉矶医学中心2009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外科住院医师普遍认为培训中轮转儿外科是具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他们期望每年有一些时间来做儿外科手术。因此,建议在现行的外科规培细则中,适当加入儿外科临床轮转,培养和提高外科医生处理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对于有条件开展儿外科培训的全科规培基地,建议在3年培训中加入2周的儿外科轮转,让全科医师通过临床实践熟悉儿外科常见病,初步具备在社区医疗服务中正确识别儿外科常见病的能力。

五、总结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2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精细、松软又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也成了家庭和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食品,那与食物密切相关的儿童龋病现况如何呢?2007年11月我院对农村在园儿童的龋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先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1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2刷牙和漱口习惯

3讨论

3.1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有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4预防对策

要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卫生、妇联、计划生育等行政部门要采取电视播放、广播宣传、健康教育三下乡、各种大型节假日及农村集市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的普及性、反复性及实用性;各级医院可制作口腔保健知识活页、宣传栏、播放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短片等;各医疗保健门诊的口腔科应设立咨询台,配备有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承担咨询和宣传任务;口腔医师要把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在每个门诊病人的诊疗工作中;口腔保健专业人员利用幼儿家长会为幼儿家长、幼儿园保健医、幼师集中授课,讲述龋齿的危害、平衡膳食、少吃含糖食物、氟化防龋、使用含氟牙膏及保健牙刷、正确刷牙、餐后漱口等口腔保健知识,通过各种方法让儿童、家长及幼教人员仅可能多地获得精练的、通俗易懂的口腔保健知识,逐渐转变家长的态度及观念,以正确指导儿童的行为习惯;幼儿老师要落实儿童一日生活常规,实行一人一杯,一日三次刷牙及进食后漱口等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减少龋病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5.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李向东,马晓莉.灞桥区小儿龋病发病调查分析[J].西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7(3):43-44

[4]肖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6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4

牙防工作汇报

我区于1997年相继成立了牙病防治中心、牙病防治领导小组和牙病防治指导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口腔医院。1997年口腔医院组织专业技术队伍进入学校、农村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免费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同时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大课堂,创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牙防新模式,于1998年创建了第三批全国牙防先进县。2011年区委区政府将“实施儿童健康成长工程,免费为全区6—12岁儿童预防龋齿”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2012年区委区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兖发【2012】27号)中将该项工作列入民生保障体系。

区口腔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给全区适龄儿童提供舒适优雅的就诊环境,投入43万元建立了集口腔健康教育和牙病防治于一体的儿童牙病防治中心,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以防促治,以治促防”的工作方针,以儿童口腔健康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实施儿童口腔健康保健和疾病综合干预措施,专门设置了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通过宣教、演示、讲解、录像和现代口腔健康知识相结合、教育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儿童及家长得到丰富多彩的口腔健康教育,从而,使口腔保健知识进入学校,带入社区,融入到家庭,使口腔保健知识得到有效普及,使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确保窝沟封闭质量,新购置了15台儿童专用牙科治疗椅和高档的封闭器械和材料,科学设置各职能科室,多次举办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按照要求统一印制了工作资料和宣传资料,发放了《致家长的公开信》和《***市6—12岁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知情同意书》等相关材料32万余份,并在全市小学相继开展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主题的校园系列宣传活动,设置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栏200余块,发放口腔健康教育光盘200套,口腔保健知识答卷33000余份,口腔健康教育处方4万余份,安排流动影像宣传车在学校周边循环播放窝沟封闭光盘,充分调动儿童及其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市口腔医院为保证做好这项工作,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手册和多套应急方案,安置了安全实施,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扎实做好“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医疗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充分考虑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又便于儿童就诊,窝沟封闭工作时间延长到晚9:30分,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完全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这一举措得到老师和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窝沟封闭工作中,口腔医院的全体职工在院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工作,密切配合,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为按时完成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窝沟封闭工作涉及到17所市直学校和7个乡镇,共82所小学,共计45053人,检查人数33123人,实际封闭人数32751人,共接待学生及家长61573人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大课堂1000余次,使家长和学生得到了系统、正规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口腔保健知识得到有效普及,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95%,建档率达100%,有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牙模型为儿童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步骤,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儿童达95%以上;市口腔医院在全年工作中做到了稳中求妥,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未出现一例纠纷、差错和事故,实现了“0”投诉的目标,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的各项指标达到市政府的要求,给区政府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5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6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参加由钦州市钦北区区教育局主办,湖南爱眼公益基金、钦州爱尔眼科医院承办的钦北区儿童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钦州爱尔眼科医院对各界领导们能给我们这次为钦北区青少年儿童眼健康提供服务的机会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为该项目启动付出辛勤工作的钦北区政府、钦北区教育局、各学校领导和钦州市第八小学的全体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向莅临今天活动现场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儿童的近视、远视、弱视等各种视力问题与患病率逐年升高,青少年眼部屈光不正问题尤为突出和严峻,这不仅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障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作为钦州地区的专业眼科机构,做好青少年儿童的眼健康守护者是钦州爱尔眼科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秉承“共享全球眼科智慧,立足地方健康服务”的医疗企业理念,努力做好眼健康普及推广工作,并已在各级领导和疾控中心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联合各学校为学生开展了多次近视防控公益讲座及免费视力检查活动,且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7

【关键词】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4-02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于一体的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基本卫生服务。[1]儿童是家庭的重要的成员,儿童的健康可以决定人一生的健康,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健康水平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目前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2]。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全民素质的提高。儿童卫生工作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是通过健康教育、咨询预防接种及儿童生长发育筛查等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及正常人格的形成,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减少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患病率,提高儿童的总体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即开始探索初级卫生保健模式,70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县、区、村级三级卫生机构,首创了三级“医学卫生保健网”。目前全国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原则是:“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卫生部门实施行业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管理体系

1.1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第一线接触点,两者共同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运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以解决常见病诊治以及社区预防保健为主要职能。

1.2笔者所在的地区是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南京市近年来一直执行的是《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制度。每一位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分娩的产妇,婴儿出生后,其家属必须持《南京市母乳喂养随访卡》和《江苏省孕产妇保健管理卡》到产妇产后休养地妇幼保健机构开具《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后,方可获取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书》。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流动儿童。笔者所处地区,农村人口占主力军。由于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一些农民还抱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机会的增多,和国家诸多的利民政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所以本地区农民生二胎的机会增多。这种怕政府超生罚款的畏惧躲避心理和农民务工人员流动增多,给孕产妇的系统产前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造成部分母子的生命安全隐患。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创造条件,通过多方渠道宣教,提倡生男生女一个样。另外,告知他们是否超生和接受母婴保健服务是两个概念,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到体贴入微的母婴保健服务。原则上要他们必须持系统、规范管理的孕产妇保健卡,才可以在本地区接产医院分娩和索取《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本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接产单位反馈信息的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出具《母乳喂养随访回执单》后,会立即通知各相应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即时去产妇休养地随访。与此同时,每月通过与计生部门,计免预防接种部门,派出所,开村医例会等多渠道沟通,杜绝计划外超生,外地出生等可能遗漏儿童,保证他们接受优质、全面、系统的儿童保健服务。

1.3目前本街道共有11个行政村,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名村医担任新生儿访视工作。他们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均具有医学中专或大专水平。区级妇保所通过专业培训访视人员,统一发放新生儿访视包。包里面配齐必要的设备。婴儿秤,皮尺,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表,脐带卷等。让村医初次对随访产妇进行健康指导和母乳喂养宣教,发现异常情况即时向街镇级或区市级转诊。每个儿童入户访视不得低于2次,即时知道新生儿的体重和身体状况,从而了解他们的喂养和营养状况。对于出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或患有先天缺陷或先天疾病的儿童,酌情增加随访次数。

1.4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平时做好0―4岁儿童生命监测追访工作,即时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存和儿童异地转入和转出情况。每月定期例会,按时向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杜绝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对辖区内所掌握的儿童每月活产数分男女上报,按儿童保健管理4.2.1程序进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预约。即时通知他们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儿童保健医师的健康管理。发现满月没有及时接受到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逐个电话通知,保证每一个儿童,包括外地户口的流动儿童接受到全程优质的儿童保健服务。

2儿童社区保健的特点

2.1服务对象: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是0~7岁儿童,以正常人群为重点,进行群体保健工作。具体任务是:(1)保护和促进小儿整个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2)早期发现身体、精神和性格的异常,并提出有效的矫正和治疗的方法;(3)找出异常的原因,进行人群的疾病控制和个体儿童的预防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2.2服务特点:儿童保健提供的服务是生命准备阶段的服务,内容从胎儿期保健、婴儿期科学喂养技巧、幼儿卫生常识、幼儿日常照顾、幼儿智能发展等一系列的管理到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青年阶段打下基础。

2.3服务内容:儿童保健提供的是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内容主要是以社区为中心对儿童进行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严格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及护理指导,普及社区母乳喂养知识,对社区儿童进行心理发育咨询,性启蒙教育,营养指导,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儿童体检,儿童多发病,常见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家庭环境指导,计划免疫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儿童保健工作。从最基本的称体重,量身高,到较高层次的智力发育,行为指导。常规项目包括生长发育监测、母乳喂养与营养指导、计划免疫、贫血与维生素D缺乏症筛查、微量元素的检测、心里行为发育评估、一些器官功能的检查(如心脏、大脑、肝脏等)、缺点矫治与康复训练等项目[3]

3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从普及健康教育开始。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儿童时期缺乏自卫能力,其健康易受到营养、疾病、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保障儿童身心健康、防治各种疾病、进行早期教育等,是儿童保健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如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创作儿童保健的相关影像资料与电子网络,印制多种儿童保健知识小册,宣传单,利用各种相关会议、举办家长学习班等,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增强群众保健意识,更新观念,让广大家长及群众理解及主动配合儿童保健工作。

4提高儿童保健医师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

现阶段六合区各街镇从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17名医师,虽然40以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中级以上职称,但第一学历大多是以中专为主。而且几乎没有一位所学专业是儿童保健专业,这样的一批儿童保健队伍,对儿科专业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之甚少,对解决儿童保健服务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如促进心理健康、肥胖儿童干预,亚健康的问题等)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4]。不能满足广大家长日渐增长的儿童保健需求。加上现在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不断规范的儿童保健考核指标和各项新的指令性任务,有的儿童保健医师疲以应对。在基层单位,由于医务人员编制不足,一些儿童保健医师甚至还要兼职一二做别的工作。如:计划免疫,慢性病电脑录入,健康教育宣教,结核病防治,居民死因管理工作等等,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更谈不上技术交流以及对健康教育,发育行为等边缘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笔者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多给予儿童保健医师关爱,各卫生部门协调,减轻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时加速儿童保健队伍的建设,邀请有经验的医师,积极开设有关儿童保健知识方面的讲座,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的认识水平。举办在职人员提高班、专业培训班,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学一点理疗,心理、语言及作业治疗等临床应对技能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并改善儿童及保健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儿童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监测和干预中的质量,以适应高水准的,较深层次的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5]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赵传言儿童保健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165-166

[2]丁宗一.我国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新阶段[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481-482

[3]陈笑辉,郝晓宁,李士雪,等我国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74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8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儿童医院,护理对象是0—18岁的儿童,因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健康教育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贯穿于医疗、预防、护理工作全过程中,且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因素。我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10年多,针对儿童病人的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健康教育是儿童病人的重要需求

1.1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从而使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对儿科工作特别重要,只要防护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儿疾病可以预防,在儿童时期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对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给予正确指导,不仅能降低小儿的发病率,对成年时期的常见病亦可起到预防作用。

1.2父母爱子心切,不论孩子疾病轻重,一旦生病,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急于尽快治好,思想上会产生许多疑虑。如渴望了解:孩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得的?有无传染性?如何治疗?能否根治或复发?怎样预防?等等。此时,护理人员如果不失时机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解释及指导.家长非常乐于接受,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治疗因素

儿童病人,尤其小婴儿不能正确述说病情,只有通过家长向医生表达所观察到的现象,精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小儿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也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往往大声哭闹,拒绝检查或治疗。医护人员以和蔼耐心的态度,轻柔细致的动作进行检查及治疗,就能让患儿感到象在家里一样,能消除他的恐惧,这样既可得到患儿的信任与合作,又能密切医护与患儿家长的关系,使其更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治疗,使患儿及早康复。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有侧重的健康教育。

3.1.1对学龄前期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3—6岁为学龄前,此阶段,儿童与外界接触多,受他人影响也增多,但其主要活动场所仍然在家庭,因此必须对家长和儿童同时施教编发儿童预防、保健方面的卡通图片册,当患儿人院时,护士将小册子发给家长,并告诉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使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1.2对学龄期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7—14岁为学龄期,该期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走出家门,进人校门,活动度和自主性明显增大,因此,对此期患儿要充分掌握其心理状态,了解其兴趣、爱好,给予关心、和鼓励和患儿交朋友,诱导其倾吐内心的担忧、焦虑,并有针对性地对本人进行循循善诱的健康教育,使其感到被尊重被信任并用实例启示患儿,帮助他们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3.2根据健康教育原则,营造舒适、体贴的诊疗服务环境。

以病人为中心也是儿科健康教育的原则。儿童病人年龄跨度大(从初生婴到10余岁儿童),就诊或住院由家长陪伴。小孩子对医院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家长也有许多焦虑与不安。针对这些特点,医院尽力营造优美安静、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护士的工作服是有亲和力的粉红色;各病区墙面挂有许多有趣活泼的卡通彩色画;每日在病区播放一些儿童歌曲;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候诊区安置彩色钢塑椅,并置放了滑梯、摇椅、玩具等供病童玩耍;门诊大厅备有婴儿推车,避免了家长交费、取药时既要抱小孩,又要拿钱拿药两手不便的麻烦;各楼层都有电热水器及磁卡、ic卡电话;各候诊区滚动播放有动画效果的健康教育宣传片及动画片。所有这些设施,大大方便了群众,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减少了家长待诊的紧张情绪,改变了医院长期给人的低沉、抑郁、痛苦的形象。病区秩序井然,医疗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3.3诊疗过程中运用轻柔的动作和温馨的话语,发挥健康教育治疗因素的作用。

文明服务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多关心患儿,逗弄、扶摸、搂抱患儿,用儿童能理解、能接受的语言与患儿交谈,都能充分发挥健康教育治疗因素的作用。如检查口腔时说:“宝宝,张开小嘴看看,有没有小虫”;注射时说:“像小蚂蚁叮一下,不疼”;多说鼓励的话,如“我喜欢你,你真勇敢,直乖,是个好孩子”,让患儿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与患儿和谐相处。同时,多与家长交谈、交流,家长的心理态度对儿童病人有直接影响,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针对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某些方面不仅要讲,还要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怎样的喂奶或喂药方式不易导致婴儿呛奶或窒息,怎么护理皮肤,小婴儿何用尿不湿等,都应手把手地教会家长。这样不仅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而且融洽了护患关系,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儿童医学科普教育篇10

县辖16个乡、镇、场,411个行政村,总人口744315人。县卫生局辖16个乡、镇、场卫生院,411个村卫生所。全县已婚育龄妇女147645人,7岁以下儿童52582人,5岁以下儿童35364人,3岁以下儿童22009人,当年出生6411人。

二、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围产期保健工作是妇幼保健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极大地提高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孕产妇和新生婴儿的生命安全得到大力保障。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大力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县妇幼保健院增设围产期保健门诊、高危妊娠门诊及孕妇学校。当年活产数6411人,产妇总数6404人,孕产妇系统管理5503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84%;产后访视5669人,产后访视率88.43%;住院分娩6173人,住院分娩率96.29%;新法接生6351人,新法接生率达99.06%;孕产妇死亡3例,孕产妇死亡率46.79/10万。

三、扎实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系统管理率,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儿童保健工作是妇幼保健另一项重要内容,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倍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当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46941人,儿童保健管理率达89.27%;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19350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7.92%。5岁以下儿童营养评价,实查29565人,结果显示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1.15%,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待改善。县妇幼保健院"六一"儿童节前夕,在县教委大力支持下,在各幼儿园教职员工积极配合下,对城镇所属的7所幼儿园集体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共体检2109人,检出缺点疾病630人,检出率为29.87%。对检出的轻度贫血176人,佝偻病120人,龋齿350人,腹股沟疝9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3人,在保护儿童隐私前提下,提出相应的诊疗处理意见,深得家长的好评。通过群策群力的保健措施实施,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7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32‰;婴儿死亡率58例,婴儿死亡率9.05‰。

四、积极做好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改善妇女整体健康状况,保护劳动力资源

妇女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国家一直给予相应的保护政策。县、乡医疗保健、计生部门共对79443名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普治,检查率为161.42%,查出妇科病35808人,妇科病率为45.07%。在县妇联大力支持下,县妇幼保健院坚持一年一度的城镇妇女病查治工作,3-5月份共普查单位98个,普查人数870人。由于普查的项目全,有乳腺检查、妇科检查、B超检查、阴道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及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妇女患病率达80.00%,查出子宫颈癌3例,属较高水平。经过相应的规范治疗,妇女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五、继续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杜绝计划生育手术死亡的发生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仍是妇幼保健重要内容。县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单位,一直注重对乡级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培训,取得明显效果。当年各项节育手术总数4884例,放取节育器占49.30%,输卵管结扎占2.83%,人工流产率占10.24%,药物流产占20.07%,引产占2.52%,无一例引产死亡发生。

六、做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为全省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自1996年以来,我县一直是省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点。孕产妇死亡监测在全县实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在崔桥乡实施,出生缺陷监测在县医院和保健院实施。多年来县医院妇产科、小儿科、保健院保健科、崔桥卫生院防保站,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甘干奉献,每季度向上级输送宝贵的科研资料,为全省制定切实可行的妇幼卫生工作方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七、实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我县妇幼卫生工作紧跟时展步伐

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在我县实施以来,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妇幼保健工作服务能力。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项目信息科学管理、青少年保健门诊及计划生育规范服务培训,以及项目县互访参观学习,使我们大开了眼界,把握住了妇幼卫生发展的时代脉搏。青少年保健门诊、孕妇学校、围产期保健、计划生育服务门诊的规范建立与正常运行,使我县妇幼卫生工作跟上了时展步伐,妇幼保健工作面貌一新,优质规范服务及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县妇女、儿童、男性及青少年受益非浅。

八、实施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掌握个案信息,锻炼一批专业技术队伍,进一步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

2009年国务院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各乡、县直医疗保健单位及时网络直接出生、死亡及缺陷信息,保健院保健科负责终审。自2009年6月下旬实施以来,截至到11月22日已累计上报6870例,出生缺陷17例,不但及时掌握了个案信息,拓宽妇幼保健服务内涵,而且锻炼一批专业技术队伍,进一步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

九、做好项目信息管理暨年报培训工作,为做好项目及常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县是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第六周期项目、淮河流域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河南省妇幼卫生监测项目,进入9月份以来,国家、淮河流域、省、市相继举办了信息管理及年报培训,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相关信息,我们整合各项目信息及年报内容,于2009年9月27日至29日,举办了项目信息管理暨年报培训班。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医疗保健单位、私立接生医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防保站长、妇幼专职、网络直报及季年报人员40人,接受了培训。为做好项目及常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