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31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 语义web 限制因素 创新采纳

[分类号]G203

1 前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其拥有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各种社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它通过对社会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内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社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主要解决如何让正确的知识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人的问题。许多社会组织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系统作为自己的专家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系统在语义一体化方面的缺陷,导致其难以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知识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支持,语义web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范例,它可以用来转变知识管理、支持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语义web作为现有web的延伸,为提供信息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式,使得人和电脑可以合作工作。语义web用来处理机器加工语言,其数据定义和链接方式有利于信息与知识的发现、自动处理、集成、共享和重用,从而确保机器之间的沟通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讨论目前的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利用合适的方法把语义web应用到知识管理系统中。

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的缺陷

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如tyndalet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知识管理的工具,它用来支持知识的创建、共享和传递。信息技术通过在知识管理中扮演架构者和创造者提高了商业价值。许多企业提出了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如Kulkami等人通过DeLoneandmcLeans信息系统成功模式提出了知识管理成功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工作聚焦在信息系统(包括知识管理)的成功因素,而很少有研究关注信息系统的障碍或缺陷。事实上,即使商业价值往往来源于知识管理系统,但是如果创新和实践之间存在滞后或差异,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不会改善企业的业绩。这也说明了知识管理系统和商业价值之间存在着某些障碍或限制因素。一般把这些障碍归纳为两类:技术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主要分析知识管理系统内障碍的技术因素。通过分析目前的相关研究,这里把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不满意的因素分为两类:系统质量的限制因素和知识质量的限制因素,如图1所示:

对图l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因素,如搜索限制、缺乏整合和功能的不方便影响了用户的满意度。同时,知识的冗余、残缺以及虚假知识的堆积也对用户的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改变或克服知识管理系统的局限,以提高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满意度。

3 语义web技术的复杂性及其构成

对复杂技术的充分理解是成功建立或提高商业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语义web构成相当复杂,它是由若干相关技术构成。语义web的实现依赖于三大关键技术:XmL、RDF和ontology。语义web服务的主要方法是利用ontology来描述web服务,然后通过这些带有语义信息的描述实现web服务,从而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调用和组合。图2通过UmL描述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了语义web技术的协作关系: 如图2所示,ontology语言如DamL+oiL、owL和RDF、RDFS一样,都是基于XmL语法生成。owL在DamL+oiL的基础上改进开发,并利用DL(Desc邱tionLogic描述逻辑)来表达知识,这是因为推理对于ontology的设计、集成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owL的基础上,继承于DamL-s的owL-s为web服务的自动化提供了便利性。也就是说,owL-s作为一个桥梁,把语义web和web服务两大支撑技术连接起来。

4 利用语义web改进知识管理系统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知识管理系统的因素主要有系统质量和知识质量。系统方面的缺陷是由技术的原因造成,而知识的缺陷包含人和文化的原因。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语义web如何支持知识管理以及基于语义web的知识管理系统是怎样克服技术缺陷的。在本文中,将利用语义web技术构建一个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语义以及机器运算的能力。图3显示了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过程的关系:

语义web的语义和机器运算能力,为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语义一体化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信息过载。因此,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可以克服现有系统整合和知识查询的障碍。

4.1 利用语义web克服知识查询的缺陷

语义web可以帮助我们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更有效地查询知识。这是因为在语义web中,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利用RDF表达为元数据的形式,这种资源转换方式使得用户查询和获得知识如同使用数据库一样方便。同时,语义web的RDFS和ontology可以对查询语句进行语义分析及句法分析,这样,通过语义web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准确的知识。语义web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背景知识,这是因为ontology语言,如owL支持推理功能和领域知识。这种推理功能和上下文感知能力使得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查询能力大为提高,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为适合的知识。

社会组织内、外的信息资源和web信息资源都可以转换为RDF描述的资源。而无论RDF描述的资源,或知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在文档管理系统中进行检索。此外,网页的一部分或一个句子以及文档的一个部分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对象。这样,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在进行知识查询时有能力对知识对象单元进行检索,而不仅仅对文档进行检索。

4.2 利用语义web克服语义整合的障碍

一般而言,整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和过程整合。数据整合的目的是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数据的彼此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应用整合的目标是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性。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或应用中大量存在句法和语义的异质性,这就导致了整合的障碍。直到最近,企业应用整合

(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ai)提出了利用标准化和互操作的中间件来进行减小整合的障碍。虽然这些传统的整合方法,如利用中间件和标准化可以轻松地整合异构数据库中提取的结构化数据,但是当整合非结构化数据或来源于HtmL、文字处理文件和电子表格文件中的知识时,这些传统方法就会力不从心。

虽然传统方法可以在数据层面上实现句法和结构的整合应用,但是无法做到语义的整合。换句话说,传统方法允许用户共享不同系统的数据,并通过中间件提供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然而在极端条件下,传统整合需要n个中间件在不同的系统间进行匹配和转换,此时如果没有人为干预,软件就无法理解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这样,整合也就无法实现。而基于语义web的整合,如图4所示,软件通过利用RDF和ontology充分理解不同数据的含义,从而可以自动进行运行。语义web使得软件可以访问异构系统,从不同的资源库中提取相关的知识部分,在不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合成,最终为用户提供合适的知识和信息。

4.3 利用语义web提高SeCi模型的知识质量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教授nonaka和Konno认为,知识创造流程的模型必须要对知识创造的动态特征有深入了解、必须要对流程本身进行有效管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SeCi模型。SeCi也就是知识的四种创造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m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malization)。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线社区的交流在知识交换和创造的过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义web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在线交流有能力更直观地发展、使用和操纵新兴内容和知识结构。同时,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中采用语义和ontology可以为在线交流提供语义互操作性。下面将讨论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和SeCi模型中知识创造流程的关系。

社会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个人经验来分享隐性知识。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其语义一体化的能力有利于在线交流社区交换隐性知识。

在SeCi模型中,外化是指阐述和发展包含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具体讲,就是用语言符号把隐性的想法与诀窍表达出来,实现知识外显。这需要标准化、概念化,使隐性知识变为可重复的工业化知识。在nonaka看来,由“比喻”到“类比”再到“模型”,是外化知识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个人的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能造成知识推理和表达结果的不同,从而对知识的外化产生偏差。因此,利用语义web技术,包括RDF、RDFS和ontology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知识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推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知识外化中人的因素的干扰。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外化。

组合化是指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组合化最重要的是获取、传播、编辑和组合显性知识。例如博客作为网络上的一种显性知识,博主可以很容易地把其他博客链接到自己的博客中,并答复或添加知识。写博客就是一个创造、获取、编辑和合成显性知识的行为,一般而言,博客可以看作为语义web的一个典型应用。这是因为写博具有语义集成和知识自动处理能力。

最后,内在化是指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外在的显性知识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基础,同时成为社会组织资产的一部分。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在网络检索时,使用户能够解决传统关键字检索方法所造成的信息超载问题。语义web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可以找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准确的网络资源,同时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的质量。

5 结语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2

关键词:Soa;红色文化;数据共享;数据中心

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存的继承,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好多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来说,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红色档案、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红色资讯、红色访谈、红色影音、红色图片等一系列资源,存在形式也多样化,这些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同时也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教学资源,然而,如何对这些大量繁杂的资源进行高效管理及利用是目前的信息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给红色文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机遇,我国信息化管理目前仍然存在着数据源多样化、数据分散、系统之间难以对接、数据共享程度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利用Soa技术可全面解决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上述问题。

1Soa技术架构介绍

为了全面解决网络环境下各种业务集成的需要,同时要将完成特定任务的功能实体进行连接而提出了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是一种分布式的软件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系统封装成不同功能的模块,并通过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进行连接,具有高内聚、低耦合、互操作性强等特性,Soa本身是一种软件架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技术的组合,它超越了技术的范畴,Soa的关键内容是服务。在Soa中,它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或者是一个系统内部的一个功能单元定义为一个服务,这些服务按照统一的约定和规则定义接口规范,各个服务之间采用松耦合的形式进行集成,从而可以形成新的系统,这种集成方式可以使不同系统的组件联合起来,从而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与交互。

为了实现Soa架构,主要使用web服务技术,它能使运行在不同平台上的各种应用系统无需借助另外的软硬件资源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系统的集成,主要采用的协议有Soap、wSDL、UDDi等,最终实现不同系统间跨平台、跨编程语言的互操作性,实现高度的可集成性,Soa技术应用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间的耦合,提高数据的重用性。其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Soa架构可以通过在应用系统的对外接口上采用一致的标准进行封装,使原来的应用系统无需修改就可以和不同的平台兼容,应用系统在集成时可以采用一致的接口标准来进行双方的系统集成,避免了原资源的重复规划和部署;其二,Soa架构本身提供了一种称之为松散耦合的机制,可以只使用一种通用的接口标准就可以集成调用其他系统的服务,在此实现过程中,无需考虑服务内部的实现细节;其三,Soa架构中的注册中心UDDi可以weB服务的方式存放所有应用系统的实体信息,只要服务提供者在注册中心注册了自己所能提供服务的数据信息,就可以被本架构中其他任何系统的服务请求者发现并申请使用。Soa主要由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三部分构成,Soa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2红色文化资源介绍

2.1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意义上讲,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而成的人文景观和精神;从狭义意义上来讲,红色资源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红色资源也是历史资源,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追求自由、真理风雨历程的记录,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辉煌的革命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2.2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是受益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红色资源是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着民族精神,红色文化能够激励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探索,对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价值观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基于Soa技术架构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模式

3.1红色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红色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效率,扩展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功能,最终实现“数字教育”、“数字管理”,“数字服务”,达到提高文化传播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基于Soa架构技术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数据服务中心为基础,主要包括八个子系统:红色档案系统、红色文化系统、红色旅游系统、红色资讯系统、红色访谈系统、红色影音系统、红色图片系统、红色展台系统。各个子系统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

(1)红色档案系统:包括历史事件、红色战役、红色人物、红色记忆、红色文物、红色恋情等内容。

(2)红色文化系统:包括红色文学、红色书画、红色诗词、红色歌曲等内容。

(3)红色旅游系统:包括精品线路、经典景区、旅游指南、红色游记等内容。

(4)红色资讯系统:包括权威、红色日历、红色快讯等内容。

(5)红色访谈系统:包括红色人物访谈、红色大讲堂等内容。

(6)红色影音系统:包括战争战役、历史档案、人物访谈、红色影视、红色歌舞、旅游视频等内容。

(7)红色图片系统:包括新闻图片、历史图片、旅游图片、民俗图片等内容。

(8)红色展台系统:包括红色家园、红旅展台等内容。

3.2基于Soa技术架构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体系结构

由于红色资源存在多样性,时限性,再加上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不断研究会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会出现数据量大,种类繁杂等情况,如果不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会出现资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现象。而基于Soa架构技术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高效、安全、准确、操作简单等的管理,它是通过调用Soa的统一的系统服务来申请服务,而其它的系统都是把自己的部分功能通过服务的方式在Soa架构中提供出来,供需要服务的其他系统调用。在该模式中使用Soa技术,可以将系统的注册、服务及功能的订阅、服务、路由选择等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让各类用户按照各自的使用权限准确、可靠、安全、高效地通过管理系统访问系统中的各种红色资源。基于Soa技术的管理是实现各种业务系统整合的基础,在管理系统中,用户通过单点登录,实现用户权限管理,各应用系统的集成,系统的配置管理,用户界面管理,个性化服务,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存储,访问统计等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思想就是在统一的标准制约下,对各类红色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总的技术体系结构要满足红色资源多业务变化的特点,随着管理技术的发展,不会对本管理体系构成较严重的影响。基于Soa架构的思想设计该管理系统,就是使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转移到服务请求与服务提供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在整套的管理中,任一子系统都是通过调用Soa中统一的服务系统来申请服务,而其他的子系统也都是将自己的部分功能通过服务的方式在Soa架构中提供给其他子系统使用,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构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基于Soa架构技术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建设可以按照分层的思想设计成5层,分别为基础网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公共应用层和用户层,还有跨越各个层次的信息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整套系统的服务运行管理维护体系等,层与层之间是服务提供与服务使用的关系,如图2所示。

3.3数据共享中心的设计

数据共享中心的设计要能够连接不同的管理子系统,并且要能够将管理系统指定的数据提取出来,经过相应的处理、分析和转换,能够自动地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为相应的系统提供服务,为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提供安全、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实时数据共享。该数据共享中心还要能够适应不同的数据结构、支持跨平台操作,同时还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共享中心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其一、要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源,如access、mySQL、SQLServer、oracle等;其二、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在使用传输过程中被第三方篡改或丢失;其三、要能够符合实时、高效及按时传输的要求,当服务请求者请求数据时,系统要能够及时触发数据传输,实现实时的业务传输,如果用户先前已经成功申请了服务,系统应该按照事先约定好的业务规则进行数据交换、增量传输等业务;其四、数据共享中心应该具有完善的日志管理功能,要对数据的共享及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实现详细的系统运行日志记录,便于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按照Soa技术的思想,基于Soa技术架构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中心的设计可以根据分层的思想设计成4层,由数据层、适配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构成,如图3所示。

数据层在整个存储系统中主要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共享,为上面的服务层和应用层提供所需的数据;适配层主要负责数据在数据层和服务层及应用层传输数据时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及转换,并实现安全加密等功能;服务层主要是为服务请求和服务提供二者之间提供接口支持,是整个数据共享中心体系的核心部分,服务层主要有管理和运行两大功能模块,管理部分是数据共享中心中各类用户的管理主体,而运行部分则是支持服务请求和服务提供依托系统的运行的主体;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请求过程,并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客户终端机中,并实现对数据的解密、分析等处理过程。

3.3预期效果

基于Soa技术架构的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属于可定制自适应系统,能够按照需要自动生成新的管理系统,比如临时专题活动、网络投票等,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应用会自动完善,该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并可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自主定制,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目的;红色文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是实时的、多样化的,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短信、电话等方式将需求发送到数字化管理服务中心,系统自动分析后将分析结果分类显示、输出,如果接收的信息有很强的及时性处理要求,系统自动根据优先关系在一定时间内将数据结果通过邮箱、短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用户;该系统是基于服务的Soa架构技术的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服务,系统通过各类平台将不同子系统的相关信息要素整合在一起,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子系统在物理上是可独立的,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将物理资源转换成可伸缩、可共享的资源;具有多种方式的数据分析功能,比如说同类红色信息的访问关联分析,不同类红色信息的访问关联分析,旅游景点的关联分析等;数据采集多媒体化,系统能够通过扫描、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将各类原始资料存储在数据中心,便于保存及查阅等。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3

[关键词]元数据仓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6.139

[中图分类号]G20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不断深化,图书馆在其自身管理中也进行了不断研究。在图书馆日常运作中,有效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是时展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的不断开放化和集成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在存储方面的问题,较好地推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高效运行。

1元数据的概念及作用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表示为数据的数据。但是,由于社会各个地方的观念不同,其具体的意思也千差万别。从元数据的具体结构上看,元数据实质是结构化了的数据,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有关数据内容的分析、了解及对数据范围的掌控。元数据在与具体对象的关系上保持着相对应的关系,元数据在一定意义是指数据的元素集合。

从元数据的结构可以看出,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从而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内在特征。元数据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层次结构特征,加强数据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数据的储存,从而实现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元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数据是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其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准确描述数据信息的作用。其次,元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具体描述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实现对对象的有效定位,从而掌控其位置信息,保证检索功能的有效实施。最后,元数据将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有效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上较好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挖掘功能,保证信息在利用过程中被完整呈现出来。

2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特征

图书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其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及多媒体类型的信息等,比如:音频信息、文字信息及邮件等。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存在不同,因此,其数据库也不同,比如:网络型数据库、层次型数据库及相互关系型的数据库系统等。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其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储存,由于储存过程中按照数据格式类型不同,其格式也不同,比如:waV、mp4、mp3格式等。

3基于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信息采集系统的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元数据仓储的技术指标不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中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3.1目录管理器

目录管理器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整个系统的目录进行有效管理,其在具体功能上主要是将信息由业务管理数据向技术层转化,并根据实际需要,将其抽象后,融入在元数据。在运用中也能在一定状况下实现元数据向业务管理的方向的转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业务员有效识别,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管理。

3.2元数据仓储

元数据仓储实质上是对元数据进行有效储存和管理,而其具体功能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元数据的收集,并形成元数据仓库,同时,还要保证元数据和图书馆数据的一致性。元数据通过其自身标准化的储存功能,实现数据间的交换、共享,而其构成包括信息的标示、信息类型及信息管理和其他相关业务。

3.3相关数据交流平台和著录工具

数据交流平台实现数据间的共享和交流,根据用户输入的元数据,通过系统中的适配器,就能在相应分类数据中找到自身需要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著录系统是在运行中自动完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使结构化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元数据的转化,从而使其更加规范化。在运行中,将自动形成的标示显现给客户,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而完成搜索目的和数据的具体呈现。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4

关键词:协同商务;协同商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22-02

一、协同商务的内涵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一)协同商务的内涵

国内外不同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协同商务定义,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概念。

1999年,Gartner指出:协同商务是通过共享商业周期里所有阶段的信息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和企业获利双重目标的商业战略,通过信息共享,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获得比各自单独创造的价值总和更大的价值。2011年,iBm指出:协同电子商务在B2B中贯穿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市场直至售后的整个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的集成实现B2B电子商务的增值。atm指出协同商务通过ie支持的电子集市实现从研究、设计、生产、销售、会计直至绩效评估全过程的协同作业,同步运行。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协同商务的内涵。有学者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将协同商务理解为供应链管理深化至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例如:杜鹃、张李义;有学者从电子商务的发展视角认为协同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形式,例如:谢文辉;有学者从协同商务的目的和实现途径角度直接给定义,例如:邵兵宾;另有学者从“协同”的本质出发研究协同商务的内涵,例如李先锋。

(二)协同商务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协同商务通过协同商务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是协同商务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通过提供完整灵活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且与其他组件协同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管理和个性化应用。通过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协同商务,将人力资源策略与企业的经营策略结合起来,实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双赢效果。

1.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化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将企业现有软件中所有与员工相关的数据封存在统一的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上,全面整合所有信息,实现信息间无阻碍链接。考虑到由于员工调离引起的信息移交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设计工作委派流程保证数据在移交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通过人力资源的集成化管理,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空间局限,企业可通过远程处理功能管理异地人力资源信息,再通过与其他组件配合,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协同,整合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要求。企业通过权限定义功能设置无限的权限组合以形成特定的组织和人员角色定义,并将此角色分配给相应的组织和员工,组织和员工通过友好的界面和自己的信息门户从繁杂的日常工作解脱出来,专注于与自身最相关的业务和信息。此外,通过与企业信息门户结合,提供给用户个性化的内容和应用,实现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员工的个性化管理。

通过各类操作权限设置和组织机构设置的紧密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实现“能级对应”原则:人尽其才,各尽所能。通过在考勤管理、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个性化设计,激发员工潜力,在提高员工满意率的同时支持企业的高绩效成长。

3.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化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是一个基于流程的动态管理系统,请假、升职、招聘、出差、借款、工作报告、个人计划安排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事务都可以在系统中定义。相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它不再维护静态或孤立的数据,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通过规范化和电子化流程、自动提醒、自动数据链接、自动数据更新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序、高效和协同管理,使各业务部门能够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提供及时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协同商务系统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协同商务系统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解决方案过于复杂,对各部门、各环节人员素质要求高。协同商务系统复杂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对系统维护人员和各环节使用人员的要求较高。对实施协同商务的企业来说,如此复杂的解决方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的最高层领导都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管理人员的能力限制了其对协同商务的认识,很难以明晰的方式将协同商务系统顺利导入企业管理运行过程中。

2.成本高、风险大。实施协同商务,需要提升人员素质,而培训维护使用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据调查,2008年全国的百货企业中有三成多的企业认为,由于协同商务系统牵涉到的部门多、人员多、流程多,使用成本太高。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仅靠技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考虑人员的主观特性,客观上加大了使用协同商务系统的风险。

3.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协同商务系统的正确认识。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协同商务系统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仅把它看作是各项业务的简单加总,忽视了系统可以将企业所有的员工、供应商、合伙人、分销商和客户融入到系统提供的电子商务流程中来的特征。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看到了表面的节约,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片面认为协同商务系统没有价格优势,希望通过简单的oa软件实现人员的系统化管理。

4.协同理念同传统经管理念冲突。协同商务系统代表一种新的产权关系在虚拟组织中的确定以及协作的文化,与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产生冲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甚至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缺失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绩效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忽略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加社会总利益的重要性。如何让管理者认识到共享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是传播协同理念、推广协同商务系统、连接“信息孤岛”的关键。

5.固定版式的软件使企业陷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系统开发商受成本和技术水平限制,生搬硬套整个行业的固定版式,无法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软件。企业为了适应软件需求,只能放弃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向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转变,甚至使企业陷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二)协同商务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战略规划的缺失。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管理需求、制定有步骤、有目的的战略规划。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在信息化伊始没有制定信息化的方针和策略,也没有充分研究所选择的开展信息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可行性以及因选择新技术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和经济效益,导致协同商务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时存在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业务支持不足、与企业人才战略,甚至与企业整体战略背道而驰等问题,最终导致协同商务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失败。

2.管理变革的缺失。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本身就是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思想、规则融入到软件之中的信息化方法,它可以实现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流程与组织的全方位融入,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就无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真正运用。很多企业管理者混同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片面认为“管理软件不是管理,而是软件”,在设计和实施人力资源模块的过程中没有同步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没有体现协同商务的优越性,还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3.软件选型的缺失。目前国内的协同商务软件依赖于西方管理思维和方法设计,无法与国内文化和管理技能完全融合。国内企业在购买软件的过程中忽略了软件对管理的适应性分析,使用软件后不仅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甚至生搬硬套固有程序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而且,由于缺乏对新旧技术切换时人、财、物、时间方面的投入量以及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分析,增加了协同商务系统实施的负担和风险。

三、完善协同商务系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协同商务系统

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时,充分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现状和需求,选择适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融入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思想,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保证协同商务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有据可依。

(二)树立规则意识,普及协同理念

改变企业根据感觉、感情办事的习惯,树立规则意识,通过简明规则的工作流形成规范管理习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应加大宣传协同理念,让企业认识到协同商务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在推广协同商务理念的同时制定一整套保证数据安全的制度,强化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安全保障,保证系统使用后企业信息的安全。

(三)完善软件的自定义模块并提高兼容整合能力

国内的协同商务平台基本都是套装软件,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次开发又会加大企业成本并且打破软件的原有结构,协同商务系统的供应商应提供带有自带参数的自定义模块,保证用户无需代码开发便可以实现简单的功能调整,既节省了企业的项目实施成本,又满足了企业现有的工作需要,也适应了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需求。此外,介于目前企业主要使用excel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协同商务软件时应考虑软件间的兼容和整合,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推广时的成本和阻力。

四、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协同商务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利用已有条件,协助企业设计并实现最佳方案。实践中要进一步深化对协同商务的理解,从观念、组织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准备,开发出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发挥其“协同”功能,实现壹加壹大于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Conn.Stamford. Gartner Group identifies “C- Commerce”supply chain movement: 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 1999-08-16:12-26.

[2] iBm.B2BCollaborativeCommercewithsametime,Quick place and web Sphere Commerce suite. ,2001- 08.

[3] 杜鹃,张李义.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8-120.

[4] 杨红云.探讨协同商务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1):285.

[5] 谢文辉.协同商务——后eRp时代的标签[J].中国电子商务,2002,(2):113-117.

[6] 德斯靳,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6-177.

[7] 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9-56.

[8] 李先锋,白庆华,邓菘.协同商务应用障碍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12-29.

[9] 杨红云.协同商务系统理念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2.

[10] 王振铁,张勤生.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254-256.

[11] 马智亮,秦亮,罗小春.项目网络协同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J].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322-3276.

[12] 罗玲,黄敏美.战略联盟失败原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35.

[13] 上海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协同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系列培训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138.

[14] 卢金荣,郭东强.协同商务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6):155-158.

[15] 程恩富.范式革命与常规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分化与综合[n].光明日报,2004- 01- 20.

[16] 程恩富.范式革命与常规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分化与综合[n].光明日报,2004- 01- 20.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5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日益重要,煤矿开采、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机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机电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避免和减少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是煤炭企业机电管理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方向和重点,能够很好的处理机电管理信息的集成处理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建立一个企业机电管理自动化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能使机电大型设备得到集中控制,为煤矿企业的煤矿采掘、供电、排水、提升、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矿企业机电管理在实时数据流、信息流等各个领域的良好集成和共享。

3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自动化系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梧桐庄矿煤矿企业建立的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以千兆环网为基础,以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核心,集成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主运系统、副提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原煤运输系统、水文及雨量监测系统、通防监测系统、主通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3.1借助网络的集成,实现了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控制平台

在梧桐庄矿煤矿企业自动化系统煤矿机电管理中,敷设了3万余米主光缆,安装了9台主交换机,地面4台环网千兆交换机,其中,部署2台千兆核心交换机在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每台交换机配置UpS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井下5台千兆隔爆交换机,为井下每台交换机配置矿用隔爆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这样,就实现了一个从地面到井下的环形网络,能够进行矿井各种监控,并且能够监测信息的共享、集成、融合和信息综合利用,提供生产、安全层面的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决策支持,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2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

在煤矿机电管理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出现断电再通电的电流冲击,为此,该系统为拼接单元设计了电源保护,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为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配电柜中接入了防雷装置,使机电设备在遭受雷击等一些恶劣事件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3.3实现了实时监控

自动化控制中心可以对子系统的工况及环境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软件集成和网络传输共同构成了自动化控制中心系统平台,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该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充分考虑了硬件和软件冗余,当某子系统的通讯或元器件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传输性都不会受到影响。

4总结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6

人事信息系统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方法的一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事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人事信息的采集、储运、加工和处理分析,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或单位的人事聘用状况、人事薪资状况以及人力流动状况等,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人力决策以及管理决策。人事信息系统主要通过软件的形式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对人事情况的分析和管理,其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与呈现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人力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激励等工作上去。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人事信息系统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能够使企业的人才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应用人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人事信息系统推动人事管理转型。

我国事业单位种类繁多,包括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等,而事业单位一直沿用的是党政机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事业单位必须要借助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方法,建立起一套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事信息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相关部门与组织的虚拟设立以及数据化的管理,能够有效优化、改革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多维度的转变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先进的人事信息系统平台,能够有效理清人事管理中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员工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从而使人事资源管理更加的系统化、合理化、规范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对人事信息的简单保存与管理,人事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管理分析的人事信息数据,为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这对事业单位的核心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人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需要前期一定的金额投资以及后期相关的维护保养费用,但是从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些投资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人事信息系统能够对大量的、庞杂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这就大大提升了人力资资源管理效率,有效减轻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降低管理成本的方式。人事信息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它实现了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交互性,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方便了员工反馈相关信息,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的灵活有效。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数据的输入以及相关表格的制作等都是手工完成,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仅效率较低且精确性不高,由于人为操作的疏忽很可能导致人力数据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传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数据统计阶段,人事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相关人事工作的手工操作,提升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精确性,同时员工能够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绩效考核、考勤申请等一系列的操作,使得人力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开放,使得信息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一改传统数据统计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实现了人力资源数据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三、人事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原则。

1.1完整性。

人事信息系统必须涵盖人力资源中的所有业务功能,并且每一个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业务功能设计要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尤其对于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来说,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业务,因此更应当保证人事信息系统的完整性。

1.2自。

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通常有着多级式的标准化管理,以研究机构为例,其可能分为部级研究机构、省级研究机构、市级研究机构等等,因此在应用人事信息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其是否能够实现异地、多级、分层的数据管理功能,这种自要求实现在任何互联网计算机上进行验证登陆,从而进行操作,每一个级别单位或机构的员工都可以实时查看相关的单位信息以及人事信息,例如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薪资状况等。

1.3安全性。

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通常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事业单位中科技、教育行业以及研究机构是国家基础,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涉及到重要的材料和信息,这些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资料,因此在选择人事信息系统的时候要尤其注重其安全性,根据不同的数据等级设计操作权限,同时人事信息系统还要能够建立日志文件,跟踪用户对系统的每一次操作情况,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机制,防止数据丢失。

1.4长远性。

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应用人事信息系统,有些事业单位对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重视,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注重人事信息系统对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等长远发展的意义,有些事业单位因为价格等因素,选取管理能力不强的人事信息系统,这样做短期内可能不会造成人事管理问题,但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功能不强的人事信息系统会阻碍事业单位的进步。

2.人事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2.1网上招聘。

网上招聘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当前有许多网上招聘的网站,例如智联招聘、猎聘网、58招聘等等,而今网上招聘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屡见不鲜,公务员考试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网、人事考试网等招聘口径的建立就是人事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具体展现。2.2网上培训。一些事业单位在人事信息系统网站上了各种培训课程,例如在吉林农业大学网站中的人事系统板块就了相关教师的网上培训课程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与相关需求寻找和参加相应的课程。

2.3网上报批。

事业单位员工可以在人事信息系统中进行休假、职称申报等程序的报批工作,系统会自动更新员工的已休假天数、未休假天数等,一些琐碎的津贴申报等也可以实现网上申请。在科研机构中,一些科研项目的奖项和成果等也可以通过人事信息系统进行报批。

四、结语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7

关键词:体育产业管理研究;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441―03

管理思想在步入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之后,又开始了管理的变革时期,开拓了许多管理思想的新视野。各种管理理论蓬勃发展,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但是建立在不同价值观上的各个学派往往相互矛盾,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而有不同的用途。我们要认清我们的环境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管理的重点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进行理论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就会有所偏重。

世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表明:创新是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知识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再造引发了一场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的模式;组织结构的倒置体现了权利的转移;全球战略成为了企业决胜的关键;而战略弹性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管理最优境界的实现。

中国体育企业管理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中国体育企业的发展,处在全球化浪潮中,处在迅速变换的环境条件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对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到它的环境特点和资源条件,将多学科方法融合,将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帮助我们认清复杂多变的体育企业系统内部要素及其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价值工程理论建立起我们选取最优管理模式的评价标准,即决策的依据;管理集成论为体育企业研究提供管理技术和理念。本文认为针对目前我国体育管理的环境条件,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价值工程和管理集成论对于研究体育企业管理问题是很重要的。

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重要意义

1.1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理论,简称CaS理论自从20世纪30年代现代系统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对于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发展又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工程系统为主的阶段、以热力学系统为主的阶段及以生物和社会系统为主的阶段(表1)。

第三代系统科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的应用使研究手段不断改进,研究更加紧密联系实际,涉及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圣菲研究所(SFi)的学者们针对系统科学面对的新问题、新形势,综合了现代科学各方面的成果和启示,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理论),把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复杂性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性的研究将成为21世纪科技的主要特色。

CaS理论的思想要点:CaS理论由霍兰(J.Holland)于1994年的一个报告中正式提出。该报告后来以《Hiddenorder》(中文译本名为《隐秩序》)出版。其基本观点为:适应产生复杂性。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主动性、灵活性、可操作性。CaS理论则把构成系统的元素自身的主动性,当作系统发展变化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从而为认识和控制一大类复杂系统提供了思路。在本研究中将充分体现这一点,如在管理系统中对员工这个重要资源的探讨。由于CaS理论承认层次的相对性,对于层次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所以它在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它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去研究和观察复杂系统,给研究者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管理是人们遇到的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所以,系统科学的任何进展,都对于管理和管理科学带来直接的影响;反之,管理领域的进步,也往往给人们对于系统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带来启示,这两者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

1.2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体育企业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不管是娱乐健身业,还是竞赛表演业,都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竞争、共生、选择和适应(通过市场),不断进化和发展。同时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会自动形成新的相关产业,包括为产业服务的金融、运输、电信、保险、销售、维修等服务业,通过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共同形成既竞争又分工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体育企业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变动频繁、快速演化的环境中,体育企业发展需迅速适应环境才能持续发展,去适应顾客多样的需求变化,适应在观念、体制、人才、法律规范、发展战略、基础设施、研发创新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变化,而适应便产生复杂性,体育企业管理最主要的特点将是研究复杂性,调控复杂系统。不论健身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还是体育经纪公司,都要把管理系统放在这样一个复杂环境中去考虑。显然,研究体育企业发展必须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了解有关的规律将有助于对体育企业进行管理和调控。中国的体育企业系统必须具有适应和学习的能力,在管理模式构建上体现机制设计和委托的特点,在管理中强调系统要素的主动性,具有自身利益和目标,能够积累经验和学习的特性。因此,用CaS理论研究中国体育企业管理才能有较全面、客观的角度,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信息。

2 价值工程及其重要意义

2.1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V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美国。Ve目的是提高价值;核心是功能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关键是方案创新;基础在于开发集体智能。价值工程创始人麦尔斯称:“价值工程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的所有部门――设计、制造、采购、销售和管理部门,在以更低成本满足顾客需要方面,得出他们具体问题的更佳答案,当其用于重要决策时,一般可以发现15――20%或更多的不必要成本,而不会丝毫降低顾客方面的价值。”

在GB8223-87中,对价值工程(valueensineefing)做出如下定义:“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价值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来识别并处理在产品、程序或者服务工作中那些不起作用,却增加费用和增加工作的因素。它运用各种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识别这些对用户需求并无贡献的费用,来改进产品、程序和工作。为了追求价值的创造与提高,并有效地协助企业领导及管理者协调、综合,处理好质量、成本、市场占有率、信息、创新五个方面的关系。这一发展态势,有助于构建新的以价值为导向的体制,有益于企业真正实现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2.2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体育企业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向大众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产

品和服务。运作模式,必须强调从重产量转向重价值的创造,俱乐部管理的重心要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管理。价值工程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体育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1)许多体育组织部门主义严重,造成了结果从局部看是合理的,但从整体角度看,没有达到最优状态,而价值工程正是通过功能分析来满足系统整体最优的。2)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使得产业组织难以及时了解和把握,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可以帮助企业抓住这些新的资源。3)顾客需求的多变性,价值工程在充分理解需求的基础上,消除不必要的供给,补充不足的需求,使整个系统良性运转,其运营更富有效率。比如在奥运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就应充分体现价值工程的理念,在设计前期充分理解后期运营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问题。

价值工程的导向是在定义比较价值的基础上,强调提高价值。也就是说,价值工程的价值导向是努力提高功能对成本的比较价值。体育企业的价值工程就是寻求最佳的途径提升价值,显然,功能提高、成本降低是每个管理者所期盼的,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主攻目标,对中国体育企业显得格外重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组织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实施价值链管理可以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体育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科学合理地对体育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有助于企业建立一套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增值。

3 管理集成论及其重要意义

3.1管理集成论管理集成就是管理者或组织,从集成这一新的视角来看待、分析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将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纳入管理的范围,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并将各种资源要素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整合,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工具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及有机结合,使其产生非线形的功能倍增或涌现整体功效。就企业而言,企业管理集成则是指用集成的思想、理论指导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实践,即包括从市场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及企业重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有机集成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功效,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管理集成思想这一崭新的管理理念既包括企业的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及相应的各种管理方法,也包括体现这些思想,并对其进行支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技术方法。管理集成尤其强调知识的创造,因此,知识、智力在管理集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这些要素的集成决定管理集成成败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技术。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专家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toC的出发点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持续地获取利润,凡是限制企业有效产出的增长和获取利润的因素都是制约因素(瓶颈)。这里用“有效产出”叫法的原意是指产量中售出部分的盈利,定义为销售收入减原材料成本。约束是多方面的,但市场、物料和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约束。对一个体育企业来讲,如果服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那么市场就是制约因素,应当致力于开拓市场;如果市场已经打开,而生产能力跟不上,那么能力是制约因素;如果是供应商的能力跟不上,制约能力就是物料。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的产出是受瓶颈工序限制的,即使上下游的工序的设备能力有余,也不可能提高企业的总产出。如果我们能够早些理解约束理论,我们就不会盲目上项目、进设备、建场馆了。只能让瓶颈工序满负荷,如果所有设备都追求满负荷,就必然造成大量库存积压,浪费资源和资金。

供需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哲理。供需链管理理念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前进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已经在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供需链管理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好比供需链的强度,链的强度是由所有链环中最薄弱一环(瓶颈)的强度决定的,即使其余环节强度再大,对提高整个链的强度来讲也没有作用。这正是约束理论的核心思想。作为供需链竞争,约束理论的应用范围就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瓶颈计划和现场作业管理了,它的应用已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供需链。因此,为了提高供需链的竞争力,就必须按照约束理论的概念,全力找出最薄弱的环节,予以强化。一个链环的强度增加了,必然会出现“次一个”强度最低的环节,再予以强化。如此不断逐个强化,增强整个供需链的竞争力。这种思维方法,又正是准时制的精髓之一――“进取不懈”;也是国内许多企业提出的“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管理思想。

精益制造(LpLeanproduction)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基本原理是将自主分散的企业集成为协同运作的整体,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依据竞争优势和信誉,选择合作伙伴,组成虚拟企业;把知识、技术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财富,发挥人的创造性;为共同目标协同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力;以客户满意度作为产品/服务的业绩评价标准和报酬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tQm)即tQm的要点是:以内外部顾客满意为核心;强调全员参与;培养与发挥团队精神;将百分之百质量保证贯彻每个环节;主张事前主动;坚持持续改进。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通行的、以供需链管理思想为基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eRp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问世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mRp)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问世的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mRpⅡ)两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mRpⅡ的下一代。研究供需链管理的目的:实时获取需求,快速组织供应、系统优化(多快好省)、树立相应的文化理念(全球竞争、合作竞争),今后的竞争是供需链对供需链的竞争,eRp是实现供需链竞争的有力工具。

3.2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随着21世纪的到来。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企业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仅用一种或几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已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系统的复杂问题,而必须综合、集成各种学派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并将其整体地应用于企业中,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稳定地发展。正因如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倡导管理集成。管理集成是指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思想为指导,将集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管理的实践中;在管理的行为和组织上,以集成的机制为核心,在管理方法上以集成的方法和手段为基础。

使管理者不被狭隘的理论和经验传统所束缚,能从广泛的方法中进行选择,并能在具体的管理项目中从多学科的角度把相关的方法和知识加以整合和应用。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8

关键词:eRp系统;发电企业;信息化

作者简介:杨畅(1980-),男,辽宁鞍山人,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工程师。(北京?100080)

中图分类号:F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110-02

eRp实际上是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的缩写,其中文意义是企业资源计划。该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对企业日常中各种业务的经营管理起到支持的作用,是一个信息管理的系统,企业在各个关键环节的管理都需要用到它;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高度统一的平台,来规范数据的管理和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其实现标准化,从而实现企业各项日常业务中物料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实时性和全面性;是企业的一个具有管理层次意义的信息系统,它和企业生产层次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是不同的,也不是企业中日常的各种办公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立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网络,它利用内部网络来有机连接企业内部每一项业务单位。将企业资源计划应用在电力企业中,对于实现其现代化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了完成拟定的生产计划以及各项经济目标,同时还要确保发电厂中各种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和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相符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的各个生产要素满足要求,将企业的物资、资金以及信息等完美结合起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中仍运用miS来进行管理,该系统只能实现数据的简单收集、储存等作用,但是却无法带来更多更优越的功能。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数据管理的功能不完善,采用传统数据管理系统,缺乏和电力市场相关联的技术支撑系统接口,只完成了数据的接收一级报价,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以及决策支持,导致了在申报具体电量电价时只能按照经验来进行,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其次,传统系统的应用一般只适应于局部,而不能实现企业整个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规划和整合、应用等,使得各个管理系统分立,无法实现管理的统一。再者,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信息编码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先进的接口技术,从而不能实现企业各项业务的整体集成,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最后,没有科学的管理流程。电力企业在管理设备时,经常局限在记录设备台账、检查维修等上面,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流程来实现对设备的监督和考核。

基于电力企业目前管理现状,提出了运用企业资源计划这一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统筹性和集成性,其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了各个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武器。因此,本文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尝试将其在电力企业中展开实施。

二、电力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的必要性和优势

第一,电力企业不同于金融等行业,其信息应用的基础并不深,因此在首次采用企业资源计划时,不会有技术上的太多障碍,可以在企业中直接用较为开放的体系结构进行企业资源系统的设计。第二,电力企业中实施eRp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将经营垄断,其内部体制的建设以及管理是很薄弱的,在世界贸易市场开通之后,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企业,由于国外投资商的投资,引进了各种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了其管理模式的转化,尤其是eRp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竞争力。第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有利于电力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业务管理平台。eRp系统能够将企业中各个具有关联的部门联系在一起,确保各个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分清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厉害关系。另外,电力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与eRp具有紧密关系,该系统通过优化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促使其生产和经营精简化,明显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现在以我国某电力企业为例,来探讨eRp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实施。

三、电力企业中eRp系统的实施流程

在电力企业中实施eRp系统时,应该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具体如下: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9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策略

引言

任何完整的生态系统都应该包含森林。由于经济的粗放发展,林业被严重破坏,形成的负面效益非常明显。所以为了应对产生的负面问题,就要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力度,确保资源被合理的使用,避免浪费现象发生。只有积极保护林业资源,才可以确保生态平衡。具体来讲,作为林业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当前的林业状态,强化资源管控力度,在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之时,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开展,把林业产业和别的产业有机融合到一起,确保系统的有序发展。

1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现状

虽说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的总储量较大,不过因为人口众多,所以每个人所占有的资源数量相对来看比较少,而且林区的布局不均,多集中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偏远地区。从地域上来看,南方区域较之于西北区域的林业资源要丰富的多。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可以为开发工作奠定基础,合理的开发资源又能够确保生态系统平衡,确保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上述可知,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保护工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不过目前我们国家的林业保护工作和开发工作的状况不是很好。具体来看有四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林业机构未设置合理的管控体系,未精确划分工作者的权责,这就导致了保护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的意义。第二,当前的管理体系不是很完善。管理体系的欠缺使得资源保护工作的质量不高。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林业机构并没有完善管控体系,当资源破坏问题出现之后无法在第一时间查到责任人,进而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的维护。第三,没有高度关注管理工作。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林业资源被大量的消耗,而其再生的速率明显的跟不上它的消耗率,所以资源匮乏现象非常突出。不过相关机构并没有意识到该问题,没有积极的开展资源保护工作,浪费现象非常常见。第四,当前的林业开发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到位,欠缺力度。众所周知,林业资源不单单能够带给我们生态价值,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强大的经济性能,比如林下种植等,都可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不过目前在开发资源的时候力度不够,这就导致严重的浪费问题。

2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作为一种意义重大的资源,林业资源的存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当前阶段,由于国家的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更要积极开展资源保护活动。合理的运用保护和开发策略,保证资源的存在价值能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2.1强化宣传林业保护与开发意识

广大群众的生活离不开森林,当前时期我国的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到位,有许多的弊端存在。所以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宣传,确保广大群众能够意识到资源保护的意义所在,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降低资源破坏问题的发生几率。而且,还要积极开展林业产业方面的知识宣讲工作,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2.2加强森林保护

2.2.1加强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的执法力度

我们在判定资源保护活动开展的是不是到位的时候,多会联系到相关的监督机构,分析其执法的力度如何。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是否得到落实,与森林利监管部门的管理执法的力度有很大关系,作为执法C构一定要做好执法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相关的管控工作能够被人们所重视,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种林业资源破坏和浪费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的整治,一旦发现不按照规定开展林业活动的人员一定要严厉惩处,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破坏活动不会再次发生。

2.2.2不断完善资源管理系统

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森林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具体开展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像是自然保护区创建工作,必须要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其建设工作符合规定,要统一规范,制定一套标准、可行的管理方案,合理分配每个机构和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确保保护工作可以很好的落到实处,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3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我们开展资源保护以及开发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配置资源,确保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资源带来的好处,解决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切实发挥出其经济性特征。在强化资源利用率的时候,一定要高度关注林业产业,做好林业经济开发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资源附加值,才能够确保环境不受影响,才能够真正的提升经济水平。目前不论是国家机构亦或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关注林业经济,在具体的开展林业生产活动的时候,认真研究相关产业,合理使用林区资源,确保资源能够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对于促进林业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同时还能够调节生态系统,进而起到带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众所周知,森林的意义较为独特,其资源能够再生,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区域开始关注林业经济,不过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还要关注它的生态价值。

3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知,对于林业来讲,只有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够确保其有序发展,才能够体现出林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虽说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大,不过因为人口众多,导致了人均的占有量较小。林业发展工作中面对的阻碍较多,在具体的保护资源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展的也不是很到位。所以,作为林业工作者,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管控体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做好资源开发工作,确保资源能够被合理的使用,最终起到带动林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志明,刘利平,杨烨茹,等.谈林业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培育[J].农业与技术,2016(18).

[2]余家慧.高原林业资源的开发及发展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2015(24).

[3]杨良锋.新时期林业资源保护的可行性措施分析[J].福建农业,2015(07).

[4]杨喜军.科学管理林业资源的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

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篇10

关键词:meS;信息标准化;根源数据采集标准;业务模型标准;属性规范值;术语词典;应用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212-02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融合先进管理理念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扩大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的过程。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也是信息化的呈现方式,建设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如何保证它们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下面就结合某集团公司统建的炼油与化工生产运行系统(meS)谈谈相关标准的制定的意义。

1meS简介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简称meS)是指把企业生产计划通过生产执行系统同车间作业现场控制系统联系起来,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某集团公司炼油与化工生产运行系统作为流程行业的meS,是某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服务于炼油化工业务的专业应用系统,它利用实时信息监控从生产排产、生产执行到生产统计的整个生产过程,协助业务人员以综合生产效益最大化方式管理和优化工厂的生产全过程。

2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

信息标准规范是构成企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标准规范6个要素的基础要素。而信息的载体-数据是信息系统唯一接收和处理的对象,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因此,只有系统数据准确规范才能使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由此,信息标准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meS标准设计及意义

在某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标准规划中明确了“信息系统”是信息标准化的主要对象,meS作为某集团公司信息化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克服系统内各业务划分不清晰、业务流程不统一,业务数据规范、不统一,接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一套meS标准,来实现系统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某集团公司信息标准体系分为信息标准的大类、大类下的信息标准子类以及具体的标准项三个层次,数据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基础设施层标准、信息安全标准、运维服务标准、管理层标准五个类别。而meS制定的标准主要是和业务及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应用层标准”和“数据层标准”,即:根源数据采集标准、业务模型标准、属性规范值、术语词典和应用规范。

1)根源数据采集标准

根源数据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最基本的数据,并且是企业认可的,可作为其他业务派生数据基础的源头数据。根源数据采集标准主要描述根源数据的范围,数据内容,以及数据要求等信息。其意义就在于:基于企业业务活动的根源数据采集标准,可以确保数据资源管理的完善性,减少在进行数据集成时各个信息系统项目之间关于数据的沟通协调的工作,并为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提供依据和规范。

2)业务模型标准

业务模型标准为了辅助根源数据采集标准,确定所要采集根源数据的业务活动、操作者、时间、地点、操作对象、原因、结果等信息,以便通过规范业务活动确保根源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其意义就在于:配合根源数据采集标准,以便能够定岗、定时、定点、合理地进行根源数据采集工作,提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质量。

3)属性规范

属性规范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对象的各种不同的属性及分类的名、型、值等进行标准化,主要包括实体属性的名称、数据类型、分类、代码类型及代码结构等。其意义就在于:统一业务板块内数据的属性规范值,从而减少数据应用过程中数据转换的工作量,有效促进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提高数据标准化水平。

4)术语词典

信息技术项目术语词典是对各信息技术项目所使用的信息技术项目术语及专用名词进行定义,形成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解释。其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在信息技术项目内部各方人员及用户之间形成统一语言,保证严谨性和一致性,提高沟通效率;同时有利于外部相关方加强对信息技术项目的认识,避免歧义性理解和多义性理解,促进项目间合作。

5)应用规范

信息系统应用规范是对用户如何使用信息系统进行准确的业务操作而制定的规范,主要包括用户的分类定义,职责与权限定义,操作流程步骤、操作规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其意义就在于:指导各类业务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操作,保证各个信息系统的持续、正常、稳定运行。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五个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根源数据采集标准和属性规范值是支持炼化业务整体信息集成的基础,应用规范则是最终的体现,关系如图1所示:

4结束语

信息标准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硬性基础和软性保障,使得企业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样要统一推进信息标准化工作。企业信息标准工作推进得更加先进、完整,企业信息化建设就会越做越好,企业发展的支撑效果就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华.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应用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Q/SY1610.1-2013,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规范第1部分:术语[p]

[3]Q/SY1610.2-2013,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规范第2部分:属性规范值[p]

[4]Q/SY1607-2013,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规范第3部分:应用管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