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式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21

审计方式方法篇1

一、政府性债务举债方式的种类

常见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等。近几年新的举债融资方式不断涌现,且成多样化和交织复杂的特点,主要有: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公私合营方式融资(包括ppp模式、Bot模式、Bt模式、tot模式等)、信托计划融资、私募基金融资(包括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务融资)、债券融资(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垫资施工、延期付款、集资等。

此外,还有法人账户透支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贸易融资(包括国内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融资、国内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应收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产业基金、保险资金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举债方式。

二、判断举债方式、摸清债务底数的审计方法

新的举债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融资成本高,蕴含着新的风险隐患,或将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新的风险点。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将新的举债方式纳入统计口径,将新的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余额纳入审计范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财务报告入手,关注举债信息会计披露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会对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作出披露。如融资租赁方式,承租人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融资租赁有关的事项,包括每类租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和账面净值,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最低付款额等。关注财务报告披露的事项,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二)从会计账簿入手,关注举债方式涉及科目

如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涉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等科目。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按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履约成本,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又如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往往体现在举债主体“暂存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科目上。笔者在审核某煤田地质局汇总财务报表时,发现2013年6月“短期借款”期末余额达4亿多元。分析其组成,主要为其下属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从事某市外环线工程建设欠款,而该煤田地质局为之提供了担保。追查明细账直至会计凭证,确认了其中的政府性债务,避免了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从事经营性市政建设形成的3.25亿元债务漏填漏报。

(三)从发行公告入手,掌握举债方式发行主体

按照行业惯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网站(http://.cn/)、中国货币网(http://.cn/)等门户网站会披露举债主体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等债券的信息。此外,信托公司网站上也对其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进行推介,其中包含委托人和担保措施等信息。关注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等发行公告,从中找到所审计地域的举债主体。

由于取得信托牌照的信托公司数量较少,审计人员还可直接从信托公司获取信托产品清单,从借款人角度,核查是否存在信托资金投向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情况。

(四)从管理机构入手,掌握举债单位备案情况

其一,根据规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在发售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前,需向负责法人机构监管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从当地银监部门掌握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融资等举债方式的备案情况,侧面印证举债主体填报债务的完整性。

其二,建设部门依法对工程合同进行管理。调取当地建委、建设局等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留存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资料,分析有关施工组织、材料供应、结算方式、质保约定等方面的条款,可以掌握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情况。

其三,财政部门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虽然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在债务类型划分、债务认定口径有所差异,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所反映的各类举债方式,可以作为审计部门确认政府性债务的参考依据。

(五)从外部单位入手,了解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为缓解资金压力,降低项目开发的前期成本,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承包、垫资施工,以至于在发标时看中施工企业的垫资能力而非施工能力。尤其在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领域,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的情形很多。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求助于当地有充足财力的央企,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一旦政府从银行贷款遇阻,就容易借道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等模式举债。

审计人员可有选择地走访当地部分施工企业、大型央企等外部单位,调查上述形式的举债情况。同时可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和建设部门提供近几年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计划表,对照项目的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资料,对于项目计划中拟较多采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而实际贷款规模较少的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垃圾、燃气、集中供热、地下管网改造等重大投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

(六)从实地勘察入手,了解项目建设举债方式

“见人、见账、见物”是债务审计的原则,也是了解项目建设举债方式、从而锁定债务投向的方式。审计人员可结合地方政府会议纪要和常务会议纪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关议案,了解当地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情况,多走、多看、多问,实地走访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道路、桥梁、高校、医院、轨道交通、开发区、工业园区、政府办公大楼、文化场馆设施等项目现场,查看项目台账,查看工程进度,查看施工人员工资发放和拖欠情况,问资金来源,问举债主体,问举借方式,避免一些新的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在统计中遗漏。

如笔者在走访某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工地时,通过项目经理,了解到有1.5亿元工程价款将在2012年项目竣工移交后付款,2016年底结清,而这些情况在工业园区管委会提供的合同上并未反映,从而发现了延期付款1.5亿元的债务。

(七)从财务分析入手,分析项目资金筹集能力

虽然近年来对单位内部职工集资进行了清理,但内部职工集资的情形,对于存在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的高校、医院仍较为普遍。部分高校、医院的领导因唯恐套上违法集资的帽子,不愿向审计部门反映内部集资、委托贷款的事实,加之内部集资利率往往远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从中受益的单位内部职工也对此讳莫如深。

审计方式方法篇2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最显著的一个诉求就是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最起码要求。在接受委托之前,注册会计师会对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确认,若是认为其风险多大,便不会答应聘请要求;若是确认之后,风险能?虺惺埽?注册会计师便会签订审计聘约,占领风险“高地”,降低诉讼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有两个特点:一个就在于其强调审计的全过程风险性,另一个就是评估固有风险。明确了固有的风险,科学评估,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财务报表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以便注册会计师分配审计资源,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审计效率。

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现状

跨国企业的独立审计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传统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不但包括审计风险、控制风险,还包括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基于这个模型的独立审计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而评估检查风险又依赖于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在实践中,关于固定风险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要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却并不简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风险评估,主要的精力需要集中在控制风险评估上。若是将控制风险控制得较低,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减少许多,但这种做法显然存在隐患。之所以会出现隐患是因为存在内部操纵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员工、管理层操纵,之前所做的工作将失效,势必对后续的审计工作产生消极影响,提高审计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企业使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报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经营风险,还包括监管环境、经营及发展战略等。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若是出现了重大舞弊,且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对其进行控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在进行审计的时候,若是局限于内部控制,不能拓展审计视角,遭到蒙蔽、欺骗是在所难免的。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传统风险导向风险审计存在审计隐患,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很难对高风险审计领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出现了审计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对后续的审计程序、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相较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如下几点转变。

31审计重心转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以往的审计有了诸多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要属审计重心的转变,在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之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优化、调整了自身的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测试是整个审计的重心,风险评估效力偏弱;而调整之后,风险评估重新作为整个审计的重心。这个转变并非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植根于风险导向理念的改变。在新的风险导向理念下,审计更注重对风险源的评估,将一切审计归于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假象的迷惑,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审计结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主动审计”。

32风险评估重心转变

在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的重心,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审计”则确立了以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的综合分析评估方法。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若是出现了舞弊的情况,其中绝大部分要归咎于管理层,因为制度的完善使员工舞弊的可能性无限降低,而管理层的舞弊“敞口”要大得多。企业出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企业管理舞弊关系紧密。之所以对风险评估的重心进行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消除、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积极应对、发现、整治企业的管理舞弊现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作为一个大系统,十分注重于管理当局、治理当局的沟通,对企业的管理舞弊出示了“警示牌”。

33风险评估结构转变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比较零散,而调整之后的现代导向审计更为结构化。结构化的改变让审计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使审计能够更好地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体系中,源于审计对象的关键风险被分割,形成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别对两个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虽然看似更为明确,但是审计的整体性却大为下降。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审计的整体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其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在这种新的评估分析结构中,更多的风险因素被引入,对宏观、整体地评估、分析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

4对完善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启示

41调整跨国企业审计理念

相较于民间审计,跨国企业审计的职责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审计的范围虽然也是经济领域,但是审计的内容却涉及跨国企业和民众利益,跨国企业审计机构需要做的就是对涉及这些内容的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国企业审计涉及四个重点,其中不但包括财政资金审计监督、金融资产审计监督,还包括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社保资金审计监督。这四个方面对跨国企业经济领域影响重大,财政资金与经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金融资产关系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水平;社保关系则影响到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和社会稳定;国有资产对跨国企业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上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重点,一旦与腐败相连,势必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对重点内容加大审计力度。

审计监督的重点在于资金的审查,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审计资金的分配、支出情况,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合规性等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操作,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只有如此,才能规避暗箱操作,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跨国企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改革深水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固有的经济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跨国企业出现了很多比较特殊的经济现象,一些部分、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钻了改革的“空子”,给跨国企业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外,部分权力制约失效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权力未得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钱权交易的情况。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跨国企业出现的腐败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顽固的,若不开展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审计,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2前移跨国企业审计重心

目前,跨国企业审计机构主要使用两种审计模式,一种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另一种是账户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模式侧重的是对错差风险的审计,对其他风险的关注较少,审计的局部性比较强,在财务报表整体审计及把握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只能由局部到整体。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会混乱,不能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人事,实施有力、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审计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式,从风险源分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结合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给审计人员把握、控制审计风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审计模式下,??计人员的审计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因为准确抓住了风险源,审计人员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判断更为清晰、准确,只要在接下来的审计程序中完成好取证、调查工作,就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工作。总的来说,跨国企业审计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只有树立整体、系统观点,确立以风险为导的审计模式,实施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跨国企业审计的发展。

43完善跨国企业审计程序机制

在新准则中,审计程序被重新确定,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三个方面,以下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风险评估程序。这个程序主要是对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包含其中。之所以确定这个程序,目的有两点:一点是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另一点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等级。其二,控制测试程序。完成了风险评估程序后需要需要开展控制测试,所谓的控制测试就是对内部控制(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一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三是实质性测试程序。完成了如上两个程序,就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环程序,改程序是为了对前面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检查,并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传统的审计建立在审计测试的基础上,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传统审计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模式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该模式建立、应用之后,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贯彻、执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跨国企业审计技术方法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民间审计的程序。上文已经提到,管理舞弊也是跨国企业审计的高风险区,在实际的审计程序确立过程中,跨国企业审计机构还是应该将管理舞弊风险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完成评估评价流程的基础上,要根据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风险、管理舞弊风险的层次和等级;依据确定的层次和等级,制订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制订除了依据层次、等级认定,还需要考虑到管理层诚信度、内控效度,致力于实现审计资源配置利用最大化。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舞弊风险属于固有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直接评估很难有所发现,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账外,辅以必要的间接评估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审计方式方法篇3

关键词:全额资金管理绩效评价非现场审计方法

自2009年实施全额资金管理改革以来,农行各分支行目前已基本实现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对农行某分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资金运营效益进行测算,探讨与现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资产负债结构,帮助经营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二是吸收内部资金转移计价(Ftp)理念,编制非现场审计方法,对经营行资产、负债、财务收支及市场交易等各项业务进行绩效评价,为下一步开展绩效评价非现场分析打下基础。

一、全额资金管理模式概述

即以效益成本为主线,建立资金营运中心的组织模式;实施资金全额集中、统一调配的管理模式;完善划分类别、分别定价的内部资金转移计价(Ftp)机制,以此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基础,提高资金配置的决策层次、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同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信号作用,传导总、分行经营战略,引导各行经营行为,优化经营结构,提高全行市场应变能力和资金营运综合效益。其具体管理模式为:

(一)资金来源全额集中。即各分支行所有资金来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应付账款、委托及业务、利润及所有者权益等全部集中到一级分行管理,并对应生成内部计价上存,即按Ftp中的卖出资金价格获得上级行利息收入。

(二)资金运用统一配置。即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在综合考虑全行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基础上,对辖属分支行各项贷款、存放同业、应收利息、委托及资产业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占款等统一配置资金,并对应生成内部计价借款,即各辖属分支行按Ftp中的买入资金价格向上级行支付利息。

(三)转移产品体系分类计价。实施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总行对所有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按照业务种类与性质进行分类设计,并对每类产品按期限设置相应的内部转移价格,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各类产品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科目建立对照关系,涵盖资产负债表所有会计科目。

(四)内部转移计价纳入利润核算。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利润核算由原来的资产负债两条线核算转变为按资产负债和内部计价综合核算,即贷款利息收入、贷款转移成本、存款利息支出、存款转移收入。全行净利息收支将取决于资产负债类产品利率与其对应的内部转移价格净利差之和。

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对某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以农行某分行为例,在其实施全额资金管理并推行Ftp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后,其经营绩效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由于该行活期存款占比上升、定期存款占比下降,使得该行存款资金整体付息率下降,与此同时资金的Ftp卖出价格上升,由此提高了该行存款净利差水平,存款绩效显著提升。调查发现:2010年末,该分行存款总量1809.51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占比58.96%,较年初上升2.62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41.04%,较年初下降2.62个百分点;按现行存款利率水平(活期0.36%、一年定期2.5%)和Ftp买入价格(活期2.3%、一年定期2.85%)测算,活期存款利差1.94%比一年期存款利差0.35%高出1.59个百分点,即分行活期存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增加Ftp利差收入2877万元(1809.51*1%*1.59%),增加2.62个百分点即可增加Ftp利差收入7538万元。

(二)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由于该分行构建了多层次资产组合,大力发展票据转贴现、买入返售等净利差水平较高的金融市场业务,从而提高了资产业务的经营效益。调查发现:按照总行人民币资金Ftp价格表,2010年该分行办理票据转贴现业务所需资金的Ftp买入均价为2.85%,而票据转贴现收益率在3.03%左右,两者净利差为0.18%,全行2010年累计办理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达2070亿元,实现净利差收入3.77亿元。该分行票据中心在仅5人、产生的直接费用为44万元的情况下,创造了人均净利润2200万元、人均经济增加值297万元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该分行中长期贷款占比短期内难以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较严重,这种状况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将直接降低该分行经营绩效。调研发现:截止2010年末,该分行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总量58.96%,较年初上升2.62个百分点;而分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81.65%,较年初上升5.28个百分点,短期资金来源(其Ftp计价收入2.3%)支撑了长期资金运用(其Ftp计价支出高达3.15%-3.75%),这种现行资产负债结构与目前Ftp价格导向不相适应的状况直接导致了资金来源系统内收入增幅低于资金运用系统内支出增幅,逐月系统内净收支呈下降趋势。

(四)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年末激增、年初陡降”的资金惯性发展格局不仅会对该分行这类借差行形成多缴存准备金和月初存款资金迅速流失的双重压力,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经营亏损。调查发现:该分行增量存贷差资金在11月末仅为38亿元,年末激增至180.8亿元,2011年年初大部分则被划出。存款增长的大幅波动,形成缴存总行资金的短期占用,按存款流失100亿元测算,将造成缴存准备金24.5亿元的短期占用。在该分行目前借差行局面下,须向总行申请系统内借款以保证全行资金短期流动性,按总行现行三个月系统内借款利率2.25%和缴存准备金上存利率1.62%轧差测算,该笔短期资金占用将形成1543万元(24.5亿元*0.63%)的亏损。

(五)2011年9月21日总行与一级分行之间正式实施人民币全额资金管理后会造成分行经营利润急剧缩水。调查发现:截止2010年末,该分行各项资金占用达747亿元,其中人行存款、现金库存及应收暂付款项等非生息资产余额达到8.5亿元,按其对应的现行Ftp资金占用价格测算,如果总行对一级分行实施全额资金管理,2010年该分行将减少利润6.7亿元,如果不考虑资产负债结构变动,预计对2011年的利润影响将达到9.6亿元。

三、Ftp价格导向下理想的资产负债结构

通过上述测算分析发现:在现行资金营运管理模式下,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应是一种与Ftp价格导向相匹配的资产负债产品集合,即这些产品的利率与Ftp价格对比的结果能实现较好的经营效益。具体来说:

一是增加短期资产负债产品占比。对活期存款占比较高且增长稳定、信贷结构调整较快且中短期贷款增长较多的分支行,由于上级行对其存款资金买入价格的提升和贷款资金卖出价格的降低,使得其资产负债业务效益大幅度提高;

二是鼓励资产业务多元化发展。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各项资产业务的Ftp资金占用价格均不相同,经营行只需通过资产市场收益率与其Ftp资金占用价格对比就能找到提高本行价值创造能力的业务品种,在实施有效经营的基础上达到优化经营结构、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的目标;

三是降低财务支出及非生息资产占用。按照农总行Ftp计价相关规定,各分支行财务支出、固定资产占款、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应收及预付等资产占款均要按Ftp资金买入价格向上级行支付利息,不合理的非生息资产占用会直接降低资产整体效益;

四是杜绝资产负债业务大起大落的发展状况。如“年(季)末激增、年(季)初陡降”之业务惯性发展格局虽在时点上赢得了规模,但在现行资金营运管理模式下会给效益带来不必要的亏损。

四、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绩效评价非现场审计方法研究及实施

(一)研究目的

由于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推出不到两年,大部分经营行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还无法随之进行相应调整,Ftp价格杠杆导向作用不明显以致严重影响经营行经营效益。因此,研究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绩效评价的非现场审计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出经营行现有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中影响经营绩效的薄弱点,帮助经营行不断优化经营结构,提高资金营运综合效益。

(二)研究思路

对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而言,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即Ftp)是其核心理念,经营行的各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财务收支及市场交易业务均可通过Ftp价格对比测算其价值增值或减值。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将内部资金转移计价(Ftp)理念融入非现场审计方法,针对不同业务设计其相应的Ftp计价分析模块,在对其效益进行非现场测算并考虑每项业务权重的基础上实现对经营行资产负债业务的整体绩效评价。

由于时间仓促,本次研究主要对贷款利差Ftp计价分析、存款利差Ftp计价分析、非生息资产Ftp付息占用以及年(季)末存款现象Ftp计价分析四个模块进行了设计,随着今后业务的不断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扩展此类非现场审计模块的研究。

(三)方法模块设计

1、贷款利差Ftp计价分析模块

设计目的:根据贷款收息率水平评价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同时根据贷款利差水平评价现有贷款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设计思路:运用现有“CwoC05贷款收息率分析”模块,按贷款种类分别计算各项贷款收息率(含短期、中期、长期、逾期、非应计)、各项贷款占比;将各项贷款收息率分别与各项贷款Ftp计价付息率相匹配,计算各项贷款利差;根据各项贷款收息率、各项贷款Ftp计价付息率和各项贷款占比分别计算贷款综合收息率、贷款综合Ftp付息率;确定该营业机构的贷款综合利差。

2、存款利差Ftp计价分析模块

设计目的:根据存款付息率水平对异常存款付息率进行风险评价;同时根据存款利差水平评价现有存款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设计思路:运用现有“CwoC06存款付息率分析”模块,按存款种类分别计算各项存款付息率(含活期、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5年以上)、各项存款占比;将各项存款付息率分别与各项存款Ftp计价收息率相匹配,计算各项存款利差;根据各项存款付息率、各项存款Ftp计价收息率和占比分别计算存款综合付息率、存款综合Ftp收息率;确定该营业机构的存款综合利差。

3、非生息资产Ftp付息占用分析模块

设计目的:分析非生息资产资金占用对分行绩效的影响,以此评价经营机构非生息资产资金使用效率。

设计思路:分别提取合理非生息资产(如上级行核定或批准入账的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不合理非生息资产(如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清理资产、待清理信托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等)总账日明细表;按照科目余额和与之对应的Ftp资金占用付息价格计算成本支出;分别汇总合理非生息资产、不合理非生息资产的付息成本;计算不合理非生息资产付息成本所占比例,以此评价非生息资产资金使用效率。

4、年(季)末存款现象Ftp计价分析模块

设计目的:对年末存款真实性及由此带来的绩效影响进行审计分析。

设计思路:分别计算年底各项存款余额、年底存款增量、次年一月底各项存款余额;根据年底存款增量按存款准备金缴存比例、系统内上存利率计算缴存总行存款准备金、上存利息收入;将年底各项存款余额与次年一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进行比较,计算流失存款金额,以此核实年末存款真实性;按照总行现行系统内借款利率计算流失存款的借款成本支出,并与上存利息收入相比较考核年末存款现象对绩效的影响。

(四)方法运行结果分析及运用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对于存款等负债类产品而言是一种目标收益,对于贷款等资产类产品而言则是一种风险成本。因此,根据上述方法模块之运行结果:

1、当存款等负债类产品的市场付息率逼近其目标收益,存款业务之净利差缩小,则经营行应着力于调整负债结构,尽量将长期存款转化为短期存款和基金保险;对长期存款要根据项目贷款增量视情况吸收,不能吸收无效益甚至亏损的长期存款;在业务考核上增加短期存款考核指标以降低高付息率。

2、当贷款等资产类产品的风险成本逼近其市场收益率,贷款业务之净利差下降,则经营行应着力于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如审慎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因其利差小、期限长并占用大量管理资源;在增量贷款要尽量鼓励客户多借短期贷款、到期再实行收回再贷;对存量贷款中长期贷款应按期收回。

同时,由于总行Ftp价格对逾期贷款和非应计贷款按五年期贷款价格分别上浮30%和50%,因此在贷款运行过程中应严防贷款形成不良,避免大幅度减少贷款整体利差收入。

3、当不合理非生息资产付息成本占比高居不下导致Ftp付息数额增大,则经营行应加快对闲置固定资产和待清理资产的处理、尽早收回业务垫款、加快现金整点或调度、严格库存现金限额、并对存在大量在途现金的问题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给予严格处罚。

4、当存款资金综合Ftp买入价与贷款资金Ftp综合卖出价之间差距加大,系统内净收入呈下降趋势,则经营行应着力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根据项目贷款增量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的营销,以改善短期资金来源支撑长期资金运用的状况。

参考文献:

审计方式方法篇4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将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推行并逐渐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接受的,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必要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起点则为会计报表项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容易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足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管理和行业知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各种分析方法要求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训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注协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订后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不仅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会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及审计责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然而,目前要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补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就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

(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而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不够充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仅限于老客户,对新客户还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实质性测试。

(三)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

(四)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在我国还不能够普遍推行。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

〔2〕常勋,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通讯,2004,(7)。

审计方式方法篇5

[论文摘要]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手工审计的特点及计算机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含义,然后对两者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比较分析。

随着“金审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并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两者的巨大区别,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将引发一场审计革命。为了促进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必须澄清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概念以及其区别。

一、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传统的会计、统计和计划等管理数据的处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审计也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随着审计事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复杂,传统手工审计的取证模式也逐渐从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反映经济业务的纸质账目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再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因素,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目系统一个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纸质账目系统两个,审计的核心方法也从详查法发展为测试法;而测试法的大量运用,使审计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使审计逐步脱离审计就是查账的概念。

在纸质环境下,审计实务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相应的审计模式,既可以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或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计算机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比较

(一)相同之处

从根本上说,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其职能都表现为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必须以《审计法》或《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作为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标准。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不同之处

1.审计环境不同。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3.审计线索不同。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4.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在会计电算

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与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测试,这是手工审计所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账套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从而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审计可以非常快速和非常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5.审计技术方法不同。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6.审计流程不同。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通知书,审前调查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划分标志应该是审计实施方案。

7.审计风险不同。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而实施计算机审计,必须先利用审计软件等工具采集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然后进行转换、清理和验证,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中间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数据采集方式,未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能由于对审计数据的错误分析,不能识别源数据,未采集到被审计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还可能由于系统设计中对数据备份方案设计不全面,数据格式转换的不恰当,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或前后不一致或由于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而导致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发生转换错误或重复录入数据失误,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发生失真、毁损以及审计方法利用不当,形成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因此,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中,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除了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还增加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控制不当或缺乏控制该风险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会大大提高。

审计方式方法篇6

关键词: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 新审计准则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及背景

审计模式(auditingapproach),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即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审计模式也发生着变化。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模式、制度导向模式、风险导向模式三个阶段。这种演进使得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外沿不断增强。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 审计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是账项基础审计(aee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账项基础审计现在我国还被广泛使用,该模式是以凭单核对为重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从会计科目入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模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式,着重于资产负债表审计。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查找产生错弊的原因,不能揭示会计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在经济业务规模不断扩张,业务不断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即审计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制度导向审计(System-basedauditapproach)。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审计人员也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对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全面的了解,强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该方法的重点是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扩大审计的检查范围。这种方法着眼于整体制度的分析,可从总体上对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相比账项基础审计有所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意力都集中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上,使审计人员过多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略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再加之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诉讼的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降低审计风险,获取有效工作结果的审计方法出现。审计模式第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auditapproach)。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已经不是一般的会计核算差错。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管理层制订的,受利益的驱使,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这种内部控制只能控制一般员工,而对于管理高层的蓄意行为无能为力。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且审计风险巨大,于是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应主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证据的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使审计风险结论和整个审计过程联系更为紧密,使审计人员能够重视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重要环节,使审计过程成为―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思路是会计师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该模型解决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虽然使效率和效果有了实质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认定层次和整体层次。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运用传统审计模型可以解决。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风险主要是指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际情况的风险。

(二)审计模式变革的原因及背景 首先,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业务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互关联性的增强,使得被审计单位规模和经营不断庞杂。在加速融合和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有效的,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必经之路。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期,投机与短期行为是很普遍的。我国相应的经营规范和法律法规也不很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舞弊和虚假财务行为的发生。又由于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审计行为只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发表意见,所以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舞弊行为。这种审计期望的差距,客观上也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其次,风险规避――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加快了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90年代,管理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并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社会公众的观点来看,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正是由于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滞后等方面的原因要求新的审计方法的创新。再次,思想演进一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提供了基础。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企业的风险对策。财务报表的风险其实就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活动风险的衍生物。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要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所包含的风险。明确外部战略风险对于财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判断。战略管理思想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最后,成本效益一审计要想发展求生存,就必须增收节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会计师事务所按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所需要的审计程序。虽然扩大了审计的程序和范围,但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对于异常情况予以更多关注,也降低了成本。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种类与特点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种类 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战略风险导向模式及改良的风险导向模式。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制度导向审计,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加入了风险测试,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的测试,但其固有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体现客观性。不能改变制度导向模式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图1)。战略风险导向模式依据系统论和战略观的观点,从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入手,自上而下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从战略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方面来评价审计风险。但在实务中这种模式给了管理层更多的操作空间。改良后的风险导

向模式抛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说”,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不做任何预先判断,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才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结论,将对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同时建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考虑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不可分性,将两者合成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起点定位在围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计划审计程序,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与先导。在关注内部控制的同时,还综合考虑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二)风险导向模式的特点 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评价,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有两道防线为防止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和漏报。第一道防线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第二道防线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是由于第一道风险没有把好关,而使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新准则明确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人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处的环境,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业审计程序,最终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而检查风险是由于第二道防线没把好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检查出错误的风险(图2)。其次,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还重视各种环境因素。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并利用风险模型量化风险,最终确定―个可接受的检查水平。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定下,注重对分析性复核中波动大的项目的详细审计(图3)。最后,风险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全部阶段。关注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分析性复核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对象不仅包括财务数据还包括非财务数据。

(三)现代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是审计切入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切入点一般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会计报表项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不重要或内部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更针对于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且注册会计师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二是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目前分析性复核程序正在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也要分析。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三是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四是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单位采用相同的审计程序。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审计结论无法保证正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客户及相应的风险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五是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注册会计师在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基础上,评估客户的经营与审计风险,同时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六是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最后对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仅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到现在要求转向管理和相关行业知识。如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涉及的内容多,审计的难度加大,会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即成本的增加和后续教育的支出要求收费的相应增长,但被审计单位不一定会承受相应的费用的转嫁,这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审计主体没有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低价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审计价格难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其次,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的不同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所以,注册会计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西方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与运用。使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所以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审计方法的科技含量。再次,审计风险评估出错会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率。评估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在审计计划阶段,评估出错会接受高风险客户的委托,增加审计风险;在审计实施阶段,评估出错会执行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错过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在报告阶段出现评估错误,有可能会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这需要执业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审计人员,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我国的鉴证事业起步较晚,一些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损失不足以产生威慑力,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估计不足。

三、审计模式的变革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为提高审计质量,了一系列新准则。其中

iSa200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作为一种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从整个审计行业来看,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仍处于遵循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我国审计准则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目前已做到了体现风险导向审计方向及与国际接轨的平衡点,建立了我国新准则体系。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制定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工作计划表》中单独列示了一组与风险评估及风险的应对有关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一审计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一注册会计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这些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原来就存在并且继续有效,而《计划审计工作》则是原来虽然存在,但是进行了修改,其余准则都是新制定的。这些审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修改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尤其是新制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准则,更是说明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我国新建立的准则体系中强调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而不再采用固有风险的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这样新准则在如何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都作为相关的规定,加强了可操作性,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审计的成本。体现了国际趋同的理念,为指导以后我国的审计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审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审计方式方法篇7

长期以来,就地审计一直是会昌局所采用的唯一方式,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在积极探索其他的审计方式,以发挥审计更大作用。会昌局自20xx年起实行以送达审计为主的方式,现已有6年,观其效果,笔者认为成效是明显的。笔者现就县一级审计机关采用以送达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的优点及应注意的事项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送达审计为主审计方式的优点

就地审计的审计方式下,县级审计人员每年都有好几个月下乡在外审计,不仅很辛苦,而且对审计人员管理松散,审计工作时间、质量以及廉洁自律都游离于监督之外,对整个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权威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以送达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可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优点是明显的。表现在:

一是可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当前,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任务重、人员少、时间紧的矛盾。就地审计方式下,不仅来去途中要耗费时间,有效工作时间受到影响,而且在就地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联系紧密,审计时外部干扰大,审计环境受到影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不能查深查透,不利于审计效率质量的提高。

送达审计方式下,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过多的接触机会,确保了审计取证资料的客观、真实和全面,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对内公开和对外保密,审计环境得到优化,提升了审计质量;而且,通过审计机关的管理和各科室成员的相互制约,审计人员的纪律性也增强了,有效工作时间得到保证。此外,审计人员可充分自主地调配时间,在项目任务时间紧的情况下,安排星期天或晚上加班。而且送达审计有利于加强科室、人员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探讨,有利于吸收其它专长的人员参加审计项目,有利于及时查询有关法规、审计档案资料和相关资料,整合人力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有效提升审计效益。

二是能减轻被审单位负担,促进廉政建设。以往实行的就地审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审计人员外出用车、用餐等问题,加重了被审计单位负担。送达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外出费用减少,也不必由被审单位接待,减轻了被审单位的负担。同时,送达审计从客观上切断了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往来,成为从源头和机制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措施。

三是有利于推行计算机审计,实现资源共享。在就地审计方式下,由于部分县级审计部门的计算机是台式的,无法随身携带,利用计算机审计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而送达审计使推行计算机审计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县级审计机关除工程预决算采用了审计软件外,其他审计尚未使用审计软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表格技术,使票据审核、汇总等工作逐步实现人工操作向电脑操作的转变;可以上网查找法律法规和获取兄弟审计单位的先进经验;可以利用建立局域网,实现局内审计资源共享;可以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提高审计效率。

二、送达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责任,加强送达审计资料管理。为确保资料的安全和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组长作为直接责任人,在资料管理中应把握以下环节:一是与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交接手续要齐全,做到当面清点,分类登记、双方签字,在使用完了归还时也要认真清点并履行交接手续;二是按审计分工或资料类别指定专人保管;三是存放和查阅资料注意防盗、防火、防水,加强单位安全管理;四是实行由审计组长负责的资料日清点制度;五是查阅资料过程中,对暂时不需要的应及时放入柜内,减少资料的堆积,以利管理;六是要增强保密意识,完善保密措施。办公期间,审计小组工作场所原则上不得随便进入,审计人员需外出时,要注意上好门锁,以确保资料的保密安全。七是要建立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资料丢损等情况审计组应及时上报,并视情况按制度作出必要的处理。

(二)查账与实物核对相结合,注重审计调查

1、应尽量做好对一些需就地审查的审计工作。以送达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送达审计就不要到审计现场了。对资产、资金等实物形态以及管理机制、内控制度等软件环境要进行就地审查和了解,核实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记载是否都与实际情况相符,确保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加强对账面资料与实物资产的实地核对,对账面反映的资料数据进行核实可使用的诸如核对法、盘存法、抽样法等审计技术方法,避免造成审计结果的失实和审计评价的失当,产生审计风险;应重视查阅与会计资料的其他资料,如企业的生产技术定额、购销合同、投资协议、收益分配方案,以及企业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等国有资产重组时的各项章程、合同等的订立和执行情况等资料等,都与财会资料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进行重视查阅,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2、注重多种形式的审计调查,挖掘审计线索。这里要强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等关联单位,听取各部门从各自角度所掌握的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介绍、评价,以及对其领导人或单位存在问题线索的介绍,并查阅有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检查和处理报告,以供审计参考,找出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分别找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或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部分职工谈话,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个人重大经济问题线索,以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三是查阅其会议记录,了解决策事项,查阅收发文本,跟踪其出台政策措施,捕捉有用信息,挖掘审计线索。四是深入现场实地察看,通过勘察现场情况印证账面收支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如查项目投资仅仅从账面把握不了全貌,只有将账面审计和现场实地勘察结合起来,才能弄清工程量有多大,是否有虚报或配套,是否以生产性项目名义搞楼堂馆所或福利设施。又如政府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是否落实,必须深入一线资金使用单位现场调查,才能核实清楚。

审计方式方法篇8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

1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站在新角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面临新环境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线索更复杂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涉及的范围更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审计技术更现代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2.6审计流程更长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审计方式方法篇9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措施

一、概述

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经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在逐步增加,导致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并呈现多样化,这无疑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将面临的难题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审计准则体系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的变化,审计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在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已在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尝试运用,并着重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及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审计效率。

对于我国来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会计师事务所对风险导向模式的关注程度要多一些,甚至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将风险导向模式运用到一些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去,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仍处于遵循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而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以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强调对被审单位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对审计的重点予以确定。其特点如下:

1.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思路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首先,要全面了解客户的控制环境,并对控制环境做出真实全面的评价,对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项目予以鉴别,并根据以往经验,对出现在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严加提防,防范及控制风险的产生。其次,建立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建立在整个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次,根据所制定的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予以落实,具体包括审计程序性质的确定、审计时间的制定以及对审计范围的明确等内容。

2.风险评估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控制风险评估转变到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估。与此同时,风险导向审计还具有双重披露模式的特点,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的同时,找出存在于企业中的舞弊行为,一些舞弊现象以及重大错报的发生,将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有助于发现企业中的舞弊现象。

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作进一步了解。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对目标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分析。审计之初就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各项业务核算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各方面的相关证据。然后利用这些证据从各个角度对某项认定进行验证,确定此项认定的正确性、合理性占比,根据这个结果予以确定。最后,形成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循序渐进地对被审单位进行了解,深入调查业务形成的原因、导致的结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风险审计模型能非常合理地体现这个过程。

4.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风险模型的深入分析了解,若在一定的掌控范围内能控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即成正比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这样才能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处理方法是应该加强对审计证据的收集。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与审计证据则成反比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比关系,则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

5.对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助理等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重心向更广阔的方面转移,之前的审计以会计知识、审计知识为重心,现在则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重心。在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应掌握全方面的知识,对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要予以了解,结合财会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以适应综合性分析的需要。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几点措施

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审计工作必然要朝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个方向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起步还比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并逐步采用更完善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系统导向审计模式。

1.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加强资本市场法律监管。我国可以加强对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大力推广,先在会计师事务所试行,使审计人员从多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容易存在的风险,例如重点从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企业战略等方面加强分析与重视。

2.加强对审计规范的完善,并对审计风险模式中不能客观合理反映审计结果的地方作进一步的改进,对风险导向审计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使方法更加完善。对以前所用的方法定期总结,定期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下这些方法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都是经常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固有风险、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估计和评价方法等,给审计人员在日常实务操作过程中建立一个更为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

3.逐步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或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对他的要求是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精通的技术性,并且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会计师的资格认定都在严格把关,需要通过全国性质的考试,方有机会得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与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保证。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妥善地解决,这两点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总的来说,在审计人员的培养方面,要全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强他们对宏观环境的把握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过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风险控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并有效地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对管理层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予以约束,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审计方式方法篇10

关键词:云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

1.云会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1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云会计在会计数据的存储、信息的传递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转变,云会计通过互联网来操作,是在云计算原理下工作的,它拥有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在升级中不会中断服务,存储容量也不受硬盘的影响。数据库的转移是递进式的,因此需要审计人员随之进行改变。除此之外还会改变对会计凭证、记账以及报表的人工处理方式,进而会改变会计数据的生成、处理以及组织等方式、实施云会计会改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的处理。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人员会将纸张的信息处理逐渐的转换到互联网的云平台上,这会让审计工作的方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尤其会导致信息处理步骤更加的复杂,为此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不断的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自己的审计水平。

传统的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要记住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新型审计要求人们掌握新技术,也就是说要让之前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进行转变,这样才可以使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为此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审计计算机技能,掌握相应的工作要求,按照审计的标准进行工作,还要对数据的核对、统计的新方法进行掌握,要提高自己对审计数据的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在工作的时候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严格按照会计审计准则中的要求展开工作,不能够因为掌握先进的审计工作方式,就忽视了对规则的重视。

1.2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一,实施云会计改变内部控制系统中传统会计工作方式。如:云会计下审计核算会受到病毒的影响会出现核算不平衡的状态,并会使得操作无法进行,从而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另外在魍车姆绞较禄嵝枰制定相应的表格,并且对一些账目进行核对等,这些在云会计的发展下都是一些没必要存在的措施。第二,云会计的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网络云平台上开展的,由此就改变了传统方式下的手动工作需求。例如:取消了对各个凭证中数据的检查。在云会计的实施下,更多的是应用云平台对内部控制进行操作,在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如果要查询一些审计的报表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去找,为此就会造成工作时间效率较低,如果采用云平台去进行查询,不仅精准而且还会使工作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1.3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传统方式下的会计审计的处理大部分靠人力,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用手工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需要掌握审计的流程、方式和方法,将会计的审查根据实际情况对凭证和报表进行查询,或者是根据报表来逆向查询相关的凭证。会计审计工作用传统的方式展开工作并不会涉及到软件的应用,只是让工作人员用笔去记录审计中所需要的数据,并且再进行核对,也需要对单位的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但是在云会计要求下的审计工作已经实现了云平台的应用。为此需要审计人员掌握相应的云平台审计方式和技术,了解计算机审计的各项功能,而且可以根据相应的变化来调整工作的方式。从业者掌握住云会计下的审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满足云会计下审计工作的要求。

1.4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法律制度影响

1.4.1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由于云会计是新的发展事物,虽然我国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的规定》条例,但是这些条例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云会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这之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计算机使用规范》等制度。从这些制度中能够看出我国对会计电算化制定了很多条例,提出了对会计审计软件开发的要求等,可是以上的这些规则和法规并不是专门针对云会计工作进行的,有些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的,为此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云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要求。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的法规建设比较滞后,不能够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

1.4.2缺少相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基本上包括审计行为规范制度、报告制作要求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等,但从准则中可以看出的确是缺少对电算化基础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尤其是线索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体现在准则中,在有关审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改变的基础下原先的针对审计工作方面所制定的标准和规则已经不能够使用,原来的准则失去了相应的作用,对云会计的要求下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操作的准则、质量的检测等都会发生改变,在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政府出台一定的新的标准和准则去规范人们工作的方式,促进审计工作自身发展,以及对市场进行规范,这样以来才能对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作用。

2.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对策

2.1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云会计环境下需要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所以就要求各大高校以及企业自身去培养复合型的审计工作人员,了解新型审计工作方式。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掌握计算机处理审计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审计流程和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对软件应用适应的能力,了解审计准则。在目前,云会计环境下审计主要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所以,对于审计人员来言,掌握一门计算机技术非常的重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可以在云会计实施下更加熟练的操作,同时也有利于对软件的维护和应用,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审计工作,加快自己审计工作的开展。让审计工作人员熟练的掌握审计计算机及物联网、互联网等相关知识,让他们懂得怎样去通过云平台进行审计工作,对云平台下的审计操作方式进行了解,进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审计效率。实现高科技的审计方式,这样原本较慢获得的资料可以更快速的提炼出来。同时在现有情况下,为了较大的解决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不够的问题下,通过合理的分配审计的工作人员来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出现差错,可以将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分配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进而提高工作的客观性。

2.2完善我国对云会计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相关法规

2.2.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化的一些法律法规的建设比较的滞后,其中针对云会计环境下更是缺失。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化下审计的操作方面实用性不强,为此没有让审计发挥出相应的独立性,进而会导致审计工作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涉,导致审计的秩序扰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制约束力和维护作用的法律环境,加强对审计工作有损害的一些行为的惩罚。法律上要保证有效证据的方法就是对事件发生的记录,但是法律上能够接受有关云会计平台这种电子信息作为证据,是比较难的。如果要想将无纸化的信息作为审计检查的证据,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也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及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电子信息的有效与否,进而保证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可以有具体的法律可以依据,

另外,还需要对云会计的技术进行不断的规范,完善技术的应用,将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制定c网络信息相关的一些格式和标准。明确云会计审计在云平台处理下的操作程序,另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规范和约束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行为,避免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有违背审计工作原则的事情发生,如有发生,需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处罚。让审计的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样才可以保证云会计下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2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

云会计与传统审计不同之处就是审计对象、方法以及线索的不同。所以我国之前所制定的一些审计工作标准已经不适用于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从根本上而言,需要根据云会计的新型工作方式和新型标准制定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开展制定新法律法规时,首先需要根据我国审计的基本情况出台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制定的准则中需要重视计算机系统的评价,更需要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规范: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云平台的工作资格,利用云平台进行审计信息的收集,对云平台的审计软件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才可以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需要将会计业务的审计标准制定在审计的准则中,进而可以为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树立起行业的标杆。并且加强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约束,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和再培训,强调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力度。立求从规章制度方面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