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十篇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十篇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37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1

关键词:大别山;区域合作;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30603

1引言

省际边界区域由于远离各省行政、经济中心,受到经济辐射程度较弱,开发程度低而得以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旅游发展潜力雄厚的旅游资源密集带。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边界区域被“冷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极大局限。大别山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一方面其山地资源、水体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和茶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经济落后,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笔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安徽一省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能够保证对策的全面性,增强可行性。

2发展对策

2.1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大别山处于三省交界地带,三省对于大别山都有自己的开发方案,有各自的定位。正因为如此,广大游客对于大别山的印象也是比较混乱的;而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旅游景区往往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将大别山以旅游业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三省对大别山旅游资源实行共享,对大别山旅游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是使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统一宣传,提高宣传效果、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1]。

2.2加强区域旅游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突出重点,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结合当地文化打造主题休闲旅游。大别山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将具备当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结合,形成不同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如:以源远流长的古六安茶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旅游,以亲身体验采茶、学习茶道等方式让游客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得到身心的放松。

(2)全面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组合。大别山所覆盖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可以利用大别山的这一优点,大别山的不同地带走不同的路线,从而让大别山的各个景区成为一个整体,又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应引导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当地特色山货、农产品为原料的山地绿色食品和工艺品,实现特色农林资源的增质增值。

2.3培养旅游人才,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1)重视教育培训及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提出对新型旅游业人才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和专业性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业人才传输通道。

(2)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业是在人们生活质量与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发展的产业,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旅游业从业人员不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者在历史、地理、政治法规、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3)建设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围绕“服务意识”、“文化意识”、“个性化”、“以人为本”四方面,联系企业自身特色建设企业文化,并将之体现在企业开发的旅游项目中,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游客在旅游项目中能够从细节中感受到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根据不同企业文化识别企业,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验者和受益者。

2.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大别山作为我国未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旅游业是重点发展产业,在旅游业加大资金投入能够带动旅游产业链上的交通、餐饮、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的发展,还关联到农业、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等辅助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大别山开发程度低,潜力大,需要得到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

(2)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大别山周边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腹地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主要景区往往只与所属行政经济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些断头路,造成大别山内部交通不畅[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有利于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加强区内道路、供水、电力和通讯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而且其总体布局要服从自然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徽建设大局,这些设施宜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2.5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推进旅游市场建设

(1)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别山的营销应该利用各方面的渠道和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全球化和网络化给旅游业带来了机会,也发出了挑战。灵活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宣传渠道,打开年轻一代游客的市场,是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

(2)实行省内旅游“一卡通”策略。旅游业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不是通过景区门票收入来发挥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游客在景区当地的其他连带消费,例如购买纪念品、食宿等等,所以在景区门票上我们可以采取一卡通策略,即只要游客购买了我们的大别山一卡通,大别山境内的所有景区一定时期内都可以随意游玩,一卡通的价格要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发展。

3保障措施

3.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平衡三方利益诉求

在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安徽、湖北、河南三方行政主体之间应建立“大别山旅游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在联系会议制度下,双方能够本着协商的原则,在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共同商定[3]。一方面,对于三方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平衡三方的利益诉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地为争夺同一旅游资源而采用恶性竞争手段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大别山的旅游资源,三方政府的统一规划遵从了旅游资源系统完整性的原则,使得大别山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工作能够从资源整体性出发,避免出现“无人规划”和“扎堆开发”的失衡现象。

3.2设立协调小组,监督开发全程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确立边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但并不能解决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面临的所有问题,如旅游景点营销形象的确立,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修缮工作等,这种由三省自主协商仍存在分歧的问题需要其他方协调、监管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此,应建立具有监管功能的“大别山开发协调小组”,主要由国家旅游局领导、三省领导及相关专家组成。协调小组应具有独立的监督职能,全程监管大别山的开发过程,负责协调股份合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旅游资源开发

(1)国家政府牵头,实行统筹规划。将大别山纳入旅游开发的上位规划中,并突出其重点地位,是这一边界地区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平衡开发的保障。国家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包括充当边界“共有资源”开发的牵头者,引导制定大别山旅游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规范,保障边界地区开发过程始终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重点,对资源相对贫乏,旅游设施建设困难的地区予以扶助[4]。

(2)在省级旅游开发层面,各省政府也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针对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确保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3.4积极引入资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别山作为中部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尚未形成较好的旅游投资氛围,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旅游发展速度。要确保安徽省大别山旅游业的稳健发展,就要采取相应措施引入资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力保障。

(1)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求及发展规划,做好财政预算。同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产业及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投资。

(2)进一步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加强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积极向确定的重点项目进行倾斜,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5]。

3.5加强宣传力度,消除群众排斥心理

(1)大力宣传三省共同开发的优势。在政府网站正式三省共同开发大别山的决定及专家对此决定的看法和分析,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决策,同时鼓励群众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建议。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媒体、当地社区等渠道让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景区开发的真实动态,宣传景区开发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

(2)对当地居民实施“景区促销”。在边界地区旅游景区建设期间,向当地居民提供“景区优惠”,如当地居民可凭身份证领取五折优惠券,或定期免费开放的凭证。一方面可以在景区建设期间起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弱居民对边界旅游共同开发的排斥心理[6]。

3.6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随意破坏环境、毁坏古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充分利用不能再生的有限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划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优先次序。要保护好旅游资源,特别是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共同提升。

4结语

对大别山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既属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一种交叉性研究,也属于经济落后的生态脆弱区承接产业转移、壮大支柱产业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分别从政府支持和市场拓展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对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芳,夏庆利,邓高燕.大别山区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2(15).

[2]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大别山区域竞合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经济管理,2008,25(4):6~11.

[3]骆泽顺.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以闽粤边界地王寿山为例[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4]宋秋.论边界共生旅游开发中的合作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1):96~98.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2

1信阳文化旅游营销形象创意Swot分析

1.1Strength(优势)

信阳区位优势明显。信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鄂头豫尾”、“豫鄂锁钥”、“三省通衢”、“豫南明珠”之称。全市有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京广高铁即将贯通;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分别形成“双十字”交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游客来往便利。信阳文化旅游资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信阳是一座山水名城。大别山与淮河造就了神奇的信阳山水,有山必绿,有水必秀,有石必奇,山水秀丽,风光旖旎。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已被党中央、国务院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三十条精品线路之中;信阳是一座香飘四海的茶城,茶园广布,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乡风情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信阳是一座交通要城,“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信阳是一座美食之城,饮食独具特色,誉满中原;信阳是一座歌舞之城,豫风楚韵,乡土浓郁。

1.2weakness(弱势)

一是全市大部分地区为部级贫困县,文化旅游基础较弱。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景区(点)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特色化水平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尚处在较低层次,本土文化品牌与大市场、大旅游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共鸣。二是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敏锐性不强,在迎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向,把握时机,有所动作方面做的不够、攻势不强。对于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以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文素材的挖掘、提炼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大,范围有限,形式单一,尚未实现与大众化接轨,创作理念不尽成熟,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旅游营销措施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每个时期的工作尚未形成梯次推进、衔接紧密的格局。信阳虽然叫响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但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精品。

1.3opportunity(机会)

信阳市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比较优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这些为信阳文化旅游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信阳市应立足现有资源,以“红”为核,以“红”带“绿”,以“绿”托“红”,与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创造文化发展的崭新模式。

1.4treat(挑战)

一是周边景区带来的挑战。信阳旅游景区的唯一性和知名度不如少林寺,在全国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中如何避免同质化,突出个性,将比较优势、特色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值得思考。二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于重要文化沉淀区域,是保护还是开发,特别是对现有红色文化遗存、古城古堡遗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尚未实现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的推进。总体上,信阳市文化旅游营销的优势多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优势和机遇所形成的合力远远大于劣势和威胁的制约。

2信阳文化旅游形象营销的创意体系

旅游形象是旅游营销的灵魂,是区别地区间文化旅游特点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核心。

2.1理念识别系统(miS)

理念识别系统是体现内在本质特征的文化价值体系,是旅游形象系统的核心内容。在当今和未来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地在公众和游客面前的理念形象往往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理念形象策划的任务就是建立、扩大和提高旅游的声誉、信誉和知名度,建立和不断提高旅游地的无形资产。它一般是通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口号形式表现出来的。信阳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定位:豫风楚韵,北国江南;国内市场支撑形象定位:红色新县,魅力信阳;国际市场引导形象定位:领略万国建筑,寻祖鸡公山。

2.2旅游视觉识别系统(ViS)

视觉识别系统是miS的视觉传递形式,它是静态的旅游形象展示,旨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记忆。

2.2.1旅游标识

旅游标识由名称、图案、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和独特寓意组成。信阳旅游尚缺少统一的、独特的旅游标识。可在旅游单位的信封、公函、文件、方便袋等各种办公用品,旅游场所旅游从业人员的徽章、服饰等,旅游景区的门票、宣传材料等,交通工具、招牌、各种旗帜等运用旅游标识。应注意形成一致的效果,这样可令人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2.2.2标志性工程

旅游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有与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相配套的标志性工程,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泰国的大王宫、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信阳山水方面标志性工程有鸡公山风景区的万国建筑群;红色旅游方面,信阳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479处,部级文物保护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l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河南省内独树一帜。其中新县的鄂豫皖红色首府旧址保护工程及将军墓、将军石等建筑是亮点和特色。文化寻根标志性工程有“开漳圣王”陈元光故居,邓颖超祖居等;古代文化遗址方面主要有灵山寺、净居寺、妙高寺、义阳三关、司马光故居、小南海观音寺、三义观和铁旗杆、唐代崇福寺塔、明代息影塔等。

2.2.3标志性人物

标志性人物是增加旅游形象亲和力的重要媒介。它能使游客产生亲切感,拉近游客与本地区的距离。可选出信阳旅游“形象大使”,但要避免陷入“靓男美女”模式的选美误区。应以亲和力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点的人物作为标志性人物的选择标准,如采茶姑娘;传奇将军许世友;司马光等。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与旅游者产生互动效应,使人产生共鸣。

2.2.4标志性吉祥物

标志性吉祥物是增加旅游形象与自然和人类融合性的重要媒介。可选择一种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动物形象进行卡通设计,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旅游招贴画、旅游纪念品等,如固始笨鸡、华英鸭等。

2.2.5标志性饮食

信阳人注重“吃”,也很会“吃”,其饮食文化具有江南特色。信阳菜中的南湾炖鱼、固始腊块、商城板鸭在河南享誉已久。

2.3旅游行为识别系统(BiS)

行为识别系统是体现miS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系统,它是动态的旅游形象展示,旨在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和旅游动机。

2.3.1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活动

一是主题宣传。主题是旅游形象宣传的核心,也是旅游形象推广的卖点。要聘请富有想象力、技术精湛的摄像、导演、旅游专家共同制作l~3分钟的主题宣传片,以“美感”和“动感”满足观者的感官和心理享受,并作为主打旅游广告,在权威媒体的黄金时间进行播放。如信阳公益歌曲———《信阳最美丽》及观光片就极具特色。不仅歌声甜美,歌词优美,而且画面精美,富有创意。二是专题宣传。专题是主题的深入与拓展。要制作系列的旅游专题节目,在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大众传媒上进行定期、定时播放。专题节目要短小精悍,一次一事或一次一物,注重连续性宣传,强化公众的心理定位。三是网络宣传。要重视信阳旅游网站的建设,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士和旅游专家共同建设,使之成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平台。四是系列宣传。配套的宣传品必不可少,VCD、宣传册、地图、明信片、邮票等旅游宣传品的制作思路要从广泛、全面、具体向主题、精品和抽象的方向转变;减少理性的文字叙述,增加感性的图片艺术,唤起双方的互动效应。此外,流动宣传方式,如大篷车、形象大使、文艺演出、展览等也是对重点客源地和潜在地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方式。

2.3.2旅游形象的节庆推广活动

一般来说,节庆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旅游者的参与面广,收效显著。第一,要抓住时机,超前宣传。旅游产品的季节性较强,人们对旅游信息的接受有一个从产生需求到接受的过程。因此,旅游宣传在时间上要超前。除了注重旅游产品本身具备的季节性时机以外,还要选择有意义的节假日、纪念日,甚至可以创造节日气氛进行宣传。如近些年鸡公山旅游区推出的系列节庆游就非常有成效。第二,要完善精品节庆活动,挖掘新的节庆活动。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要进一步增强其文化品位和地区特色,将其建设成为信阳的精品节庆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信阳文化中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开发灵山庙会、观音山庙会、净居寺庙会等活动。

2.3.3宣传推广地点的选择

旅游地的核心地段是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的最佳地点。因此,应对构成旅游地核心地段物质景观和社会文化景观的所有要素认真研究、悉心设计、科学管理。旅游地的核心地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印象区。指旅游者到达(进入)旅游吸引物或交通中枢、服务基地时,最先接触到的地区。如明港机场、信阳火车站、旅游景区火车站或汽车站、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物等。

(2)最后印象区。游客离开旅游地或某个吸引物时其最后接触的地点,在很多情况下与第一印象区相重合,如火车站、汽车站。一般来说,第一印象区好的形象意义比最后印象区大,最后印象区坏的形象意义比第一印象区大。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3

本文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对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建议,希望长春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长春市

一、文化旅游的定义

文化一词,不同领域往往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西方学者康德指出文化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

二、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民族性。文化旅游带有民族性特征,它表现为对不同的民族风情、人文情况的了解,这是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显著特性。

(二)艺术性。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旅游者参观、鉴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从中获得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乐趣,陶冶艺术情操。

(三)知识密集性。旅游者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旅游区域的人文、历史、建筑、民俗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游客本身的文化修养。

(四)互动性。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机会,为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提供了交流、对比的机会,从而提高文化旅游者的内涵。

(五)可持续性。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可以相对较小的破坏现有的旅游资源,既能够保证现有资源的传播,又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因此,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宝贵资源。

三、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2012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972.55万人次,增长17.4%。全年旅游总收入1178.06亿元,增长26.8%。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旅行社602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8家。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3家。

长春市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且种类繁多。长春市目前有遗迹遗址类旅游景观158个;旅游商品类景观46个;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观3302个;人文活动类景观336个。

另外,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市的市区,周边地区,如农安等地,虽也有辽塔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数量较少,这便于文化旅游产业发挥其集群性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产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目前,长春市已重点开发了长春市皇宫复原工程、雕塑公园、长影世纪城等文化旅游景点,且初见规模;电影节等节庆会展异军突起,吸引大量游客;文化旅游要素配套初具规模。

四、吉林省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市场营销问题

目前,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出许多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市场营销问题。

(一)文化旅游开发观念相对滞后

与很多旅游发达城市相比,长春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长春市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长春市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形成,最大限度保证消费者满意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深入相关旅游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中。

(二)长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

产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一切有形和无形产品。虽然,长春市已经开发了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产品开发远远不够,深层次的产品开发还没有展开。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层面,对于期望产品、潜在产品等产品层面的挖掘还比较匮乏。目前,长春市开发的旅游产品多停留在人参、木耳等东北特产上,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还非常少,更没有形成相关产业;虽然对皇宫博物院进行了投资修复,但还不能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部”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具有长春市特色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旅游景区。没能深入开发朝鲜族文化及长春古代先民的萨满文化旅游资源。长春市皇宫博物院等旅游景区,虽然有满族风情展等专题展览,但展览规模很小,影响力有限。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长春市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特别是现有的几个文化旅游品牌,没有形成长春独有的品牌特色。

(四)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推广乏力

文化旅游促销手段落后,很难对长春市文化旅游形象进行清晰定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联动营销机制,旅游营销活动基本限于针对单体景区,常规促销缺乏系统性的整体促销。

五、长春市文化旅游的开发的营销建议

(一)树立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走市场化的运作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无论政府主导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化旅游企业都要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差异,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将长春市的旅游展会、冰雪节、多民族风情等不同的文化旅游形式,呈现在不同的旅游者面前。

(二)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购买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占旅游消费支出的30-50%,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度挖掘具有长春市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合理、有效的开发,使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进一步丰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是长春市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如满族剪纸、朝鲜族的民族服装、蒙古奶酪、朝鲜族打糕、满族大黄米、东北三宝等。另外,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更大的支持,将部等景点,进行统一开发。

(三)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进行“文化定位”,将电影文化、汽车文化、满族文化等具有长春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响,突出特色,推出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广大游客的可识别度。

(四)加大文化旅游促销力度

一方面加大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中间商的促销力度。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散客、自驾游等游客,实施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除此之外,注重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通过展会、公关活动等形式,提高文化旅游的促销的整体水平。

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对现代旅游业的独特贡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而合理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注重解决开发过程中要应对的市场营销问题,对长春市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项目号[2014]656号

参考文献:

[1]高智勇,章晓松.吉林省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2]张春梅,冯乃秋.城市文化旅游营销策略[J].企业活力,2009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文化;人化;旅游;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一、引言

旅游既是一个效益不菲的产业,又是现代生活一个重要内容,发展旅游业对于振兴经济,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丰富人们生活内容,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人们幸福指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学理论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明旅游的文化属性,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指出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差别,提出从优化旅游文化入手,提升旅游品位的途径,对于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旅游精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旅游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标志。通常所说的“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有文化,其它任何生物(包括灵长类高等动物)都没有文化。

因此,在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中,有一种最易于被人接受的说法便是,所谓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就是按着人的意志,认识和改造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行为和结果。

人化外在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和人化社会界。人化自然界的结果,产生了城市、乡村、工厂、矿山和旅游区以及种类繁多的人工造物等,产生了物质文化、创造了物质文明;人化社会界,产生了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以及法律、法规、道德等,产生了制度文化、创造了制度文明;而人化内在主观世界,改变了人的自然属性、知识素养和道德观念等,则产生了精神文化、创造了精神文明。

由此可见,文化之于人类,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凡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不仅工作和学习涉及到文化,而且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也都是文化范畴,集吃喝玩乐学于一体的旅游,自然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说到旅游,从景区开发层面来讲,是人化自然山水,在原生态自然界,注入人文因素,将其改造成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区,这是一种物质文化;从游人观景层面来说,游山玩水、访古问幽、体察民风、陶冶性情等活动,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可见,发展旅游业既包括景区开发的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寓教于乐的非物质文化建设。

如果把旅游看成为一种消费品,那么,其品位与一般消费品并无二致。一般说来,消费品的品位取决于两种价值,即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和精神性的审美价值,通俗地说,既耐用又美观,既好用又好看。比如,人们买一件棉衣,既要求防寒耐穿(这是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又要求新颖美观(这是精神性的审美价值);然而,两种价值并非是等量齐观,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越来越追求审美价值。

作为消费品的旅游自然也是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中精神需求的满足,越来越追求旅游中审美价值的提升,或者说,只有充分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的旅游,才是高品位的旅游。

那么,什么样的旅游才能达到这样的品位呢?回答是:充分“人化”的旅游,或者说,具有文化元素的旅游。

从旅游场所来讲,原生态自然区没有经过人为的改造,没有“人化”的痕迹,因此,没有文化可言;而已开发的旅游区,经过人工改造,留下了“人化”的成果――旅游区人工建筑、道路、设施等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人文、神话传说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旅游效果来讲,旅游与野外考察是不同的,比如,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巫峡的神女峰,只是一块人形的石头;而以旅游家的眼光看神女峰,却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神话故事。这就是科学考察与人文旅游的差别,这种差别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别。

原生态自然区的探险,只是对天然地形地貌的踏查,没有历史人文的介入,所获得的教益是极为有限的;而旅游景区之游,不仅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游人赏心悦目,而且也使游人经受历史人文的洗礼,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三、旅游文化的优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文化密切相关,或者说,旅游产品的品味取决于,文化的含量和文化品质。

文化的含量是指人化程度的大小,而文化质量则是指人化效果的好坏。文化含量与文化质量,有时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二律背反的。

在原始洪荒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微乎其微,大自然依然保持着原生状态,因而物质文明极其低下;到了现代,工业生产高度发达,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劣化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说明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发展文化过程中,存在着正确地处理“人化”行为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即改造自然的深度与适度的问题:改造的不够,文明不发达;改造的过分,自然被劣化。

所以,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既要增加“人化”的深度,增大文化的含量,又要调和“人自”关系,确保“人化”的适度。这个过程便是文化的优化。

以此类推,旅游文化的优化就是,既要在旅游产品中增加文化的含量,凸显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又要处理好旅游产品中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如果从文化的量与质两个方面,来对我国旅游现状进行文化考察的话,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存在着文化含量不高的弱点,又存在着文化品质不良的瑕疵。

首先,用文化含量的标准,来为我国一些旅游景区打分。那么,不客气地说,我国许多开放的旅游景区,文化考试成绩是不及格的,甚至还存在着“文盲”旅游区。人们风尘仆仆花钱旅游,却在旅游区内嗅不到人间气息,那里几乎没有“人化”的痕迹,游客看到的只是草莽的原生态环境,体验不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意蕴。如果说南北极没有“文化”,似乎还说得过去,因为那里不是收费的旅游区;但是,旅游不是极地探险,凡是挂牌的旅游区,就不能没有文化意识和文化成果;然而,一“文”不鸣徒具虚名的旅游区确实存在。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大有人文景观颠覆自然风景的趋势,破坏了真山真水的旖旎景色,把旅游区变成了人如潮涌、喧声鼎沸、叫卖声不绝的闹市。过去曾有过“北京看城头,南京看石头,杭州看丫头”的俏皮嗑,如今应改成“入园不观景,头脑要清醒,留心防小偷,买卖皆陷阱”的警示语。游人以如此心态进景区,怎能收到应有的旅游效益?旅游区过度商业化的歪风当止!

其次,用文化品质的标准,来为我国一些旅游景区打分。那么,不无遗憾地说,我国个别的旅游景区,文化品位之低下是令人瞠目的。

目前,国内各地为发展旅游业,都千方百计地增加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含量,同时也积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除了有意识地营造品质高雅的主题文化公园外,还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意功能,在一般天然景物中注入人文元素:一段古迹、一个民俗,都能成诗入画;花草树木、奇峰异石,皆可融入神话传说,使自然景观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个天人合一、格调高雅的旅游产品……

神州大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优化旅游文化提供不竭的创作素材和源泉,太平盛世是我国产出传世旅游精品的时代。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一批新时代的“神女峰”、“望儿山”、“鸡冠洞”和“蝴蝶泉”……

后代子孙也一定会像我们赞赏先祖遗留的旅游景区那样,欣赏我们这些“先人”为他们开发的景点……

四、关于文化旅游

以上说的是旅游文化,至于说到文化旅游,那完全是另一个概念。

关于文化旅游,目前还处于炒作概念阶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有两个含义:从经营者立场来说,它是一种以旅游为招牌的文化展销,即以文化内容打造旅游品牌、招徕游客,目的在于强化旅游的商业性;游客立场来说,它是以旅游为契机的,一种文化寻根性的劳务消费,在旅游过程中,认识异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文化载体,接受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的教育,开阔知识视野、拓展人生经历。

如果从游客的角度来界定旅游文化的概念的话,它就是通过旅游体察和感知人类文化内容的行为总称,它泛指以鉴赏异域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文化旅游大致包括生态文化游、历史文化游、艺术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等四个方面。

生态文化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群的理性认识和人文关怀的总称,因此,生态文化游既包括从科学理性出发认识自然,又包括从人文情感出发亲近自然。比如,千岛湖畔有座奇美的石林,从科学角度考察,它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即钟乳石(碳酸盐)的溶洞;从人文视野欣赏,千岛湖石林景区,最具魅力的景点是张良洞,洞内有一石桌,名棋盘石,据说当年张良隐居此时,与其师黄石公下棋的地方。

历史文化游是以观赏先民遗留在旅游景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古代建筑和金石书画,非物质文化是指古代典籍、历史故事等,如南京的明孝陵和中山陵,北京的颐和园的建筑群和画廊等。

艺术文化游是人们以观赏文化主题的景区和景点的旅游,比如,参观长春的石雕公园、哈尔滨的冰灯公园、上海和济南等地的大观园、以及大型古装影视拍摄场地等。

民俗文化游是人们以观赏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目的的旅游,比如,观赏内蒙那达慕运动会、傣族的泼水节、遍布各地的龙舟赛,壮族的“三月三”和白族的“三月街”等。

目前,热衷于文化旅游、潜心于文化寻根、追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新风尚,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

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弘扬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五、结语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县域经济发展;红安

一、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并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重要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等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就来到西柏坡考察革命文化,重温革命精神。而后,全国掀起了“弘扬红色文化,重温革命精神”的高潮。红色旅游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和娱乐观赏等价值和功能于一体。红色旅游兼有丰富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红安县是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的大别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本文以红安县为例,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以期能促进其发展。

二、红安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红安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的龙头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区内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众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www.133229.Com2004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将改造红安烈士陵园、建设红安干部教育学院、发掘红安精神作为目前基地建设的三大重点。

(一)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1、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保护良好。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有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重大事件纪念地、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旧地址、伟人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并且均具有较高的品位,其中许多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湖北居于前列,部分红色旅游产品在国内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和特色旅游景点。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保存完好,能比较真实地再现当年的革命历史风貌,如红安七里坪长胜街旧址群现如今已成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红色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有利于开发。红安红色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体现在: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天下之中”的地缘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武汉市(目前正在修建红安通往武汉市的一级公路,预计通车后与武汉市的车程仅为45分钟),易与周边省市合作形成联动发展的红色旅游态势。红色旅游资源主题线索明显,有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易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聚合效益,形成综合旅游产品。

3、红色旅游目的地逐渐形成。红安作为黄冈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美誉的红安在湖北省内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以及13部委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处获此殊荣的红色旅游区,其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二)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劣势

1、各红色旅游景区未能形成红色旅游产品链。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点多面广,在红色旅游景区(点)之间、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产品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如在红安县内,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等20余处红色旅游景区(点),以及天台山、九焰山等多处绿色旅游景区(点),在市内旅游线路安排、城市休闲设施建设上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连线成片、合理分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整体开发思路。此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大别山生态旅游区拥有部级森林公园,也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生态旅游区,然而该区域内的红色旅游景区(点)与核心绿色景区的连接道路状况均较差。在旅游线路组织上没有统筹考虑,还未形成整体或区段产品联合的态势。

2、景区道路、环境、文物保护和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差。由于红安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不配套,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依托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部分红色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现状较差,路面破损严重,年久失修,无排水、防洪设施,步游道及台阶部分毁损。部分文物产权尚属居民私有,特别是旧址群类景区,非文物建筑夹杂在文物建筑中。一些旧址建筑物外立面效果参差不齐、风格各异,大大影响和破坏了文物的整体环境,还有部分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较差,没有配套的城市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重影响景区(点)旅游形象,环境等均需要进行大力整治。缺乏现代旅游人性化服务设施;缺乏相应配套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系列旅游产品。景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景区内供水、供电等线路老化,没有建设游客中心、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大部分景区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景区内绿化面积不足,绿化树种单一,景观单调。

3、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红安县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陈列展示设备及方式单一落后。多数景区(点)缺少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表现手段单调,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多数现有陵园只建有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旅游产品基本上是用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展示方式和手段陈旧,解说系统、宣传、展示内容单调,展示设备落后,照明、消防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4、旅游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相应的职业培训。一些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手法不够人性化,难以满足游客的各种特殊需求。目前,在景区内缺少从事旅游纪念品出售的从业人员。部分景区(点)的讲解员普通话不过关,甚至用方言讲解,让游客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兴趣;有些对革命历史意义的解释、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感染游客,深入人心。

(三)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大力支持,领导十分重视,政策措施到位。新时代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国家准备用50亿资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交通部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村村通公路工程项目倾斜,这将有效解决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的道路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改善可进入性条件。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现已完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着手编制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这些都将为红安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良好的机遇。

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湖北中心集散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周边省市人口众多,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红安独特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吸引物及文化内涵等均对周边省市目标客源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湖北省拥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出城交通便捷、城市周边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上升,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而且,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季节性不明显,市场比较稳定。

3、本地居民参与发展红色旅游。老区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脱贫致富,所以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愿望强烈,对发展红色旅游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旅游开发地区障碍少。红色旅游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推动,将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老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成立了地方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确保红色旅游工作顺利开展,出台一系列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红色旅游事业发展。

(四)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点)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自全国刮起“红色旅游”之风后,井冈山、延安、韶山、瑞金、西柏坡五处成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红色旅游胜地。这五个目的地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历史事件或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遵义、百色、太行山、狼牙山等地红色旅游的开展,使得我国红色旅游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这必然导致红色旅游各景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湖北省内与红安类似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市县也有很多,如武汉市、洪湖等地都有很多有名的红色旅游项目。红安发展红色旅游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著名的红色景区展开竞争,所以外部环境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这些老牌景区的竞争。虽然《纲要》中提出要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仅有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涉及红安,但仍将会面临其他临近省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激烈挑战。

2、红色旅游者旅游“偏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从当前红色旅游的主要客源目标市场可以看出,红色旅游有其特定的市场群体,其主要的客源市场来自于各党政机关职工、各单位员工和各学校师生员工,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而组织的旅游团队。所以,红色旅游的客源有其独特性。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渐消退的时候,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继续保持这一“偏好”将会成为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即在制度及消费方式转变后,能否使旅游者认识到本地红色旅游的价值,并且自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能否取得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的挑战。国家关于旅游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湖北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等等,都会给红安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发展红色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有重点地投入资金开发项目,能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红色旅游区提供发展动力和建设保障,这对红安红色旅游区的建设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永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7(1).

2、刘东舜.红色旅游的“冷”思考[j].瞭望新闻周刊,2005(21).

3、贾浩华.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6.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6

关键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田野调查;性别分析;民族旅游

abstracttheresearchinthefieldsofsocial-cultur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beganinthe1960’s.inthepastseveraldecades,alotofcasestudieshavebeencumulated.Genderanalysisinthesocial-cultur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hasbeenappliedsincethe1980’sinwesterncountries.throughinterviewsandcasestudies,thepapertriestopenetrateintotheroleadjustingofwomenintheChengyangscenicspotofGuangxi.theresearchrevealedthatinthebackgroundoftourismdevelopment,womenweremoreactivethanmenandbenefitedalotfromtourism.mentooktheroleofleadersintourismmanaging,whichwastheextensionoftraditionalgenderdivision.

Keywordssocial-cultur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fieldswork;genderanalysis;ethnictourism

一、性别分析在国内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是旅游人类学的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洲和北美兴起,研究背景基于当时人们过分重视旅游的经济效应,盲目发展旅游,而忽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首先将人类学和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使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西方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是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的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1]。20世纪70、80年代,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成为旅游人类学的主流,其中70年代以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主。进入80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们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发生的影响,并把旅游开发和社区建设联系起来,考察使二者更好地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之后至今,随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国外学者将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应用到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跨学科、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特点[2]。

性别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中并未引起重视。1994年,威挽(Vivian)等编的《旅游与妇女》是关于旅游与妇女最早的研究专集之一,它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性别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强调在旅游发展中形成的性别关系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3]。爱雷兰(ireland)通过对英国西南部旅游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认为,随着地方传统经济的衰落,妇女在兴起的旅游开发中比男性表现得更为活跃[4]。此后,西方学者们从男女之间的现实权利,行动及资源所有权角度,分析性别在旅游中劳动分工的强化作用等等。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家庭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分析妇女在其中的角色、问题和需求等。妇女与旅游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已为前人的研究所揭示,但是国内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真正运用到实地调查的个案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选择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风景区,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考察民族旅游在该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中,少数民族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旅游业对当地妇女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对比了男女两性在旅游业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本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定性方法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对研究区域的村民,重点是对当地妇女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方式,辅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75岁之间。

二、旅游开发与女性的角色调整

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与湘黔两省交界。程阳景区集民族风情、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为一体,是三江县最主要的景区,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就坐落在该景区的马鞍寨。这里曾经十分偏远闭塞,如今包括旅游业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使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程阳风景区在旅游业开发之前,妇女原来只局限于抚养孩子、操持家务或者协助丈夫忙碌于田间地头的种地、收割等农业劳动。当地发展旅游业后,她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当地的旅游经营业中,她们以出售旅游工艺品、旅游接待、民俗表演等方式加入到旅游行业中。

三、性别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男女两性

1.旅游开发对妇女的影响

据2005年统计,寨子里平均每户人的年收入为5000-6000元,收入的来源包括种地、养殖、外出打工、旅游经营等。程阳桥风景区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观。首先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通过旅游商品销售、经营旅馆或民居接待点或者参加民俗表演给自己的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妇女参与旅游业之后,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之后,家庭地位较以前有了提高,也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对于曾经封闭在偏僻村寨的妇女来说,旅游业给她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实惠,而且带来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改变,同时扩大了妇女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加其视野和见识。

2.两性的差别

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差异也是本文关心的内容,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旅游业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方式以及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分工等。

首先,在旅游开发下,女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旅游经商意识,也表现得更为活跃。马鞍寨最初的个体旅游经营是形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妇女在程阳桥上摆摊卖侗族手工艺品,而当时村寨里除了国营性质的程阳桥招待所有男性参与经营外,极少有个体的男性旅游经营者。从当地参与旅游业的绝对人数来说,即使到了现在,女性仍然比男性多,妇女在表现出比男性更强的参与意识,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旅游业中。

其次,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参与方式表现出性别差异的特征。程阳风景区开发旅游业已有二十多年,目前男性的职业构成仍然以农业劳动和外出打工为主,上文重点提到的当地妇女参与旅游业的三种方式,其中售卖工艺品为女性独有,因为当地传统的观点认为,刺绣、针织这样的事情是属于妇女的,男性一般不参与这些活动。

再者,男女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分工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但是又有了新的变化。在程阳景区,夫妻共同经营家庭旅馆,一般还是遵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以位于程阳桥桥头的“游子之家”家庭旅馆为例,丈夫是柳州某中专的教师,空闲时回到马鞍寨经营自家的旅馆,他平时负责到县城或者柳州、桂林等地采购食品原料和各种物品,回到家里清算每天的帐务,负责掌管经济收支情况;妻子负责在家中接待客人,给客人做饭、整理房间等。有的家庭旅馆除了妻子在家外,各种烦琐的家务事有女儿共同参与。除了家庭旅馆经营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之外,程阳风景区的另一种旅游经营形式――民俗表演,其分工也有明显的性别区分。马鞍寨民俗表演队的负责人是两位中年男性,除了负责日常的接待客人或组织表演活动外,也负责表演队的经济核算,表演队平常有一定的开销,如制作芦笙、琵琶、鼓等乐器,乐器每年都要更新一部分。在忙碌于表演队剩余的时间里,他们还经营自己的家庭旅馆,接待游客。在马鞍寨的家庭旅馆中,客人光顾最多的是这两位负责人的家,这自然与他作为表演队队长有较广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在三江程阳景区,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会给当地带来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科技,也会带来各种时尚的风气;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发展会大量地引进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当地居民都十分乐意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能融洽相处,很少发生和游客冲突的情况。由于妇女参与了旅游工艺品销售、旅游服务接待或者民俗表演等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家庭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变,从而影响家庭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就目前对程阳风景区的研究来看,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生活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社区,参与到旅游业的运作发展中,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并未对家庭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的和谐关系也并未受到很大冲击。男性居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当地的旅游业中虽然对旅游业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低于女性,但是他们出于家庭实际利益的考虑,对于家里的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领域参与旅游业经营给予了很大程度的支持。本文通过对程阳风景区的调查研究表明,旅游业使妇女们走出狭窄的天地,扩大了以往的活动范围,在旅游业经营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同时在价值观、语言、意义体系等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社区旅游中,男女两性在分工不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延伸到旅游业的性别分工中,男子仍然扮演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nunezt.tourism,tradition,andacculturation:weekendismoinamexicanVillage[J].SouthweaternJournalofanthropology,1963,(21):347―352

[2]宗晓莲,朱.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4).

[3]Kinnaird,Vivian,andDerekHall,1994,conclusion:thewayforward,intourism:aGenderanalysis.VivianKinnairdandDerekHall,cds.pp210-216.Chichester:wiley

[4]ireland,michael,1993,GenderandClassRelationsintourismemply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666-684

[5]吴晓萍,何彪.略论性别分析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4).

:本文为200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批准号05FmZ003)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7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域,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1、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初步确立。20xx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接待国内游客38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65亿元,占全市gdp的5.33%。旅游业在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全市国民经济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形象鲜明确立。用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衡量,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旅游产业加速升温。作为打响旅游升温战的今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38.55万人次,同比增长75.5%,其中接待一日游客人和过夜旅游者分别为24.73万人次和13.8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5%和67.3%,人均花费分别为333.82元/人和414.33元/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32.1%。××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3、××旅游核心地位凸显。在“十一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定位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实施××旅游升温战,是把××建成“赣西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之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80平方公里,属武功山东北端的山麓部分,是以“奇峰险壑、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20xx中国光彩事业××行暨××森林温泉旅游节,温泉搭台、光彩联姻、经贸唱戏,签约项目28个,合同资金25.8亿元。今年2月,我市响亮地提出:以××为龙头的旅游升温战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温泉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决定》,明确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和组织领导,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实施“13566”计划,××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二、促进旅游升温的几点思考

今年,我市对××旅游提出了五年的明确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认为,要重点围绕旅游的“三大特性”解决好“三看问题”,即围绕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可留住性,解决好能看、好看和耐看的问题。可进入、可观赏和可留住是好的景区(点)应该具备的三大特征,也是游客到景区实现旅游行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规划和精心打造,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可看性和可留性,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接待力。

首先要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实现配套设施建设的飞跃,解决“能看”的问题。交通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问题,一个地方再好,如果交通不便、游客进不去就不行。近年来,随着沪瑞高速的通车,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武吉高速、宜安公路的动工,××机场的筹建,都将有力地促进景区点开发。但还远远查字典不能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好的景区点仍存在中路途远、路况差等情况。游客赶路的时间比观景的时间长得多。这些道路崎岖,让游客无法完全舒适地享受旅途的快乐。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也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道路改造,目前,进入××潭下景区的温潭公路拓宽改造虽已完成,并已开通××—温汤—××公交线路,但沿途个别非风景区管辖乡镇的公路两旁的村镇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这一视觉反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印象。因此,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解决“能看”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骨干路网、乡村公路建设、交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景区公路建设,增加公路通达深度,提高公路等级;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城镇的电水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不文明旅游;归因;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海外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出境旅游的扩张,游客出游时的不文明行为成为被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400万人,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的部分中国公民已经不再局限于每年1次的出境旅游,而是增长为2次,甚至更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到国外旅游,部分中国公民也将不文明行为植入外国人的意识深处。美国《纽约时报》曾刊登过全球游客评价,日本游客获得“全球最佳游客”的称号,中国人则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游客”。中国游客不仅没有给国外留下良好形象,在国内旅游也会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诸如坐在文物身上照相、随意践踏花草、攀爬树木等等。几乎每年的旅游旺季,游客都会有各种不文明行为存在。要促进中国游客文明旅游,就要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对策。

一、中国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归因

人在意识深处都存在着行为趋同性,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会效仿别人的行为,认为这趋同就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游客在旅游中所存在的趋同性,主要是由于没有外界控制所引起的。如果游客在旅游中没有正确的规范可参考,就会对其他游客的行为进行模仿以获得认同。比如,游客在景区中拍照,有的游客靠近文物做出不雅的动作而没有景区管理人员的制止,其他的游客就会认为这样做不算失范,于是争相效仿。

二、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应采取的对策

(一)开展旅游文化教育以杜绝不文明旅游行为

旅游本身就是一面镜子,能够将公民的文化素质反映出来,特别是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文化形象。要杜绝中国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教育活动,教师、家长、单位领导等等由于自身对他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都要率先垂范。随着文明旅游环境氛围的形成,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就会增强,明确做到文明旅游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出现不文明旅游行为,就会影响到旅游景点的和谐度。

(二)旅游景区要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引导监督

在旅游景区存在游客不文明旅游现象,与景区的管理不无关系,特别是带领游客游玩的导游,有责任对游客的行为正确引导。导游在介绍景观的时候,要将中国传统礼仪渗入其中,对游客实施文明教育。导游有必要将不该出现的行为提示给游客。针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要及时制止,同时也是杜绝其他游客出现类似行为的一种方式。旅游景区要在醒目的位置进行文明宣传提示,提醒游客文明旅游。可见,要制止中国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就要针对各种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完善游园规范,对不文明行为以委婉的宣传用语加以明确,让游客明白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以提高游客的自我行为约束力。随着游客文明程度的提升,就会对其他游客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针对旅游不文明行为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

在旅游景区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为道德层面的约束,并不会诉诸法律,因此,对于约束力较强的旅游者而言,会对旅游景区的规定以遵守,自觉地维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是,对部分“任性”的旅游者而言,认为些微的越矩并不为过,更多的是心存侥幸心理而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之所以中国旅游者存在不文明现象,是由于对旅游者行为的约束力并没有诉诸到法律层面。为了强化文明旅游,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以强制性约束力,就要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法律措施,或者针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采取必要的处罚。虽然对于多数旅游者而言,将旅游文明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略显严厉,但是,要净化旅游环境,维护景区秩序,就要运用法律法规促进旅游者自律,同时结合旅游文明教育活动,让旅游者明白,旅游的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引导旅游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旅游是文化的窗口,能够将地域文化呈现出来。旅游也是反映国民素质的一面镜子,能充分体现游客的文明素质。面对中国游客的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需要认真面对,详细分析内中原因,特别是客观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主观性的行为效仿,都采用恰当的宣传教育方式引导游客,以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5(2):25-26.

[2]薛群慧,邓永进.论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道路[J].思想战线,2012(6):114-117.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9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引言

现代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精神享受。红色旅游更是备受关注,革命老区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大别山是湖北地区革命的精神领域,承载着革命文化,现已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别山红色旅游为湖北省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而在红色旅游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新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及自己的调查总结出的几点问题。

(一)历史文化内涵未深化

大别山是我国的革命圣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红色旅游对其的开发并未深化,内容和形式太过单调,匮乏,严重缺乏文化感染力。大别山和现在的大多红色旅游一样,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图片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很乏味,如果在红色旅游中不加以生动化、直观化,那么就更加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缺少对其的深化,由此一来就更难吸引人了。

(二)旅游资源缺乏相结合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是历史文化,缺乏吸引力。过于突出强调政治文化,没有适时地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进去。大别山所在的红安实际上有许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富饶的农产品,天台山的秀美景色等都非常引人入胜。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匮乏,缺乏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的管理规划。红色旅游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像其他旅游景区游客长期稳定,由于没有很好地与其他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所以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导致没有达到想要的旅游效果。

(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本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正是如此,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强调其教育意义,致使旅游的意义丧失,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其实,人们对于大别山的历史事迹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红安曾经出过来那个人国家主席,新县出过多位将军,这些一直都鲜为人知。虽然有许多的电影电视是讲述红安历史事迹的,但是人们并未透彻认识了解过,当然人们也就不会过度关注大别山这个红色旅游景区了,这主要还是由于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四)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大别山地区一直经济发展较慢,虽然红色旅游为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开发旅游也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别山的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无法贯彻落实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经济水平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也会阻碍人才的吸收,这都给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带来了负面影响。经济的落后也会致使人们思想的落后,当地的许多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了人们无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得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发展带来新挑战,面对新问题就要制定新策略。因此本文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一)充分发掘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政府和红色旅游开发机构应该在保证历史文化原状的基础上,对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收集相关的革命历史事迹,可以尝试着对历史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引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中去。与此同时,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中加入声音,现在的多媒体已经相当发达,利用这些技术,使图片和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并且,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对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讲述一些他们的历史事迹和生活事件,不用太过严肃,这样既能够让人们了解故人,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历史文化。

(二)整合大别山红色资源及周围资源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然自然资源也相当繁盛。红色旅游可以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此多元化大别山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在进行资源整合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在保留红色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将多种资源有效结合,综合开发,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保持长期稳定,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加大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现在的多媒体发达,已被广泛使用。大别山红色旅游缺乏宣传,可以尝试拍一些景区的风景视频和历史文化视频,建立一个独立的大别山红色旅游网站,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当然也可以在大别山拍摄一些电影电视,既宣传了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又促进了大别山的经济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属于政治项目,政府也应当为此出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和网站的建设,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

(四)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必然离不开经济支持。目前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虽然已小有成效,却无法支撑更进一步的资源开发。为此,政府和旅游部门可以尝试着吸引一些投资,适当收取一些税费,以此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之后,发掘更多的资源,开发更多的项目,吸引游客,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有所进步发展,那么再次适度开发资源将有效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结语

红色旅游实际上大多数是属于政府机关的政治项目,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旨在让人们了解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并带动大别山的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应当加强创新,适时改善,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参考文献:

[1]刘汉成,夏亚华.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王胤颖,王春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3(21).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篇10

【摘要】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分支,它更准确的表达了一个旅游文化学概念。旅游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涵意。旅游景观作为游客观赏的主要对象,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游客把握观赏对象的关键。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构建一个依循文脉的景观文化系统就很重要了。都江堰景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景观,在开发过程中构建景观文化系统对于游客深入理解该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水利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水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到离堆公园的园林建设,都江堰景区处处渗透着水利文化的影子,水利文化就是都江堰景区的灵魂。例如,鱼嘴分水堤的创建,它不同于传统堤坝,为拦水的横“一”,是一个分水的竖“1”。就是这个“一”字写法的简单变化,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中却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与磨练,这个变化昭示了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人类终于站起来了,掌握了主动权,变水患为水利。这种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大禹,并将其发扬光大。竹笼和杩槎在水利工程的建造中的运用,也是都江堰水利文化典型的代表。竹笼以柔克刚、聚少成多,在都江堰治水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二,园林文化。是人们在利用空间进行审美时,构筑建筑物、栽种花木、掇山理池等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包括建筑小品、假山、人工池、动物以及安排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思想。作为风景名胜地的具有景区,园林文化在离堆公园、二王庙、玉垒山公园均有体现,而离堆公园尤为突出。其中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一处假山的堆叠,还是一丛花木的摆放,都非常讲究。其中众多的川派树桩盆景的离堆的亮点。比较遗憾是后来修建的堰功道一改中国传统园林的幽深、曲折为平直、对称的西洋园林风格。二王庙和玉垒山的园林建造也十分出色。作为道教建筑群的二王庙因地制宜,布局严谨,建筑杰出,为川西道教宫观的代表。而玉垒山各处建筑的建造也非常注重与环境的配合。

其三,祭祀文化。是人们为表达对于不可征服神秘力量的敬畏而形成的仪式、节日、禁忌,并因此修建的寺庙、神坛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江堰景区的伏龙观、二王庙、城隍庙均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内容。除此之外,二王庙的庙会、都江堰放水节等节日和活动都蕴含大量祭祀文化。

其四,其他文化。此外,都江堰景区还有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

3.2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主要包含水利文化、祭祀文化、园林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但由于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涉及面较窄,与景区核心文化价值关系相对疏远,因此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集中于水利、祭祀、园林三方面。其地位分述如下:

3.2.1水利文化为核心

由于水利文化涉及都江堰景区的大部分地区,而且是都江堰景区的核心魅力所在,所谓“拜水都江堰”,这里的水其实准确来讲就是“水利”!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甚多,水文化发达区域也应以长江中游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而水利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则都江堰当仁不让。因此水利文化在景观文化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3.2.2园林文化为依托

红花也要绿叶配,再有文化底蕴的名胜如果没有美景点缀,也是不够完美的。都江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奇花异卉、亭台楼阁、山溪盆景点缀其间,使其更加耐看,增加了景区的魅力。游人在或走或停之间,美景满眼、步移景异、美妙异常。离堆公园、二王庙、金刚堤、玉垒山公园均有园林做背景。因此园林文化为都江堰景区文化系统的依托。

3.2.3祭祀文化为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