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21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1

1.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文化特性

中国佛教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其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倡导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古代传统中儒、道两家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尤其在“三教合流”之后,更是与儒、道两家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柱,佛教文化精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流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比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佛教所倡导的和谐教义与劝人向善,对国家和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也对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同时,佛教文化有助于人们群众提升道德水平,而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深入挖掘出佛教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中的相融合的积极内容,鼓励人们群众能够主动、自觉地去追求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与我党和政府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所提倡的“文化大发展”的精神不谋而合。

2.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环境特性

佛教寺院、园林的选址、风景建筑、空间意境等造园技艺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符合了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使得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打上佛教的烙印。传统的哲学、美学从形而下的视觉感知的层面越出,达到了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真正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寺院跟宗教比较,蕴含了更多的形而上的寓意。可以说,寺院绝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还是以风水思想为基础的生命、自然等意识形态的象征。佛教文化旅游者既是憧憬着这一精神特性,在涉足、接触、观赏、体验佛教文化旅游地及其环境氛围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精神需求得以满足,在通过对佛教寺院景观的参观体验过程中得到启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超脱自我,以超度的人生价值观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并且领悟出人世间道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信众和旅游者来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促进了佛教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3.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经济特性

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的经济收入正成为景区经营者以及当地政府不可小视的重要经济收入。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各个拥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都逐渐认识到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的进行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同时,要使得该景区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增加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旅游吸引力:一方面是要建立饮食组合、住宿组合、交通组合、游览组合、购物组合、娱乐组合以及其他组合在内的旅游组合;另一方面是要掌控好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服务、形象以及旅游地居民态度等贯穿始终佛教文化旅游过程的质量因素。建立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将使得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信众和旅游者,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政府和居民重视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对其的投资建设,从而使得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进入到投入—产出—投入的循环发展的良性轨道。

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政府作用特性

特色文化产业包括佛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我国旅游市场在结构和运行上普遍是不完善的、缺乏有效的竞争,市场本身无法消除环境污染等负面的外部性因素、不易对重大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市场价格也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动态效果。因此,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要依靠政府去推动和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调控手段,促使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的机制趋于完善。同时,政府要担负起进行引导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市场、保护生态,消除环境污染、改善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其在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2

一、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民俗文化自身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饮文化、民族服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劳作方式、文艺形式、风俗人情、民族工艺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就了其基础性的垄断性地位,形成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之美能给游客纯真的审美感受;传统的民族节庆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动能够使游客参与互动,满足娱乐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参与体验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依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宣传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扩大地区影响力。同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凸显民俗文化资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对弘扬民俗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民俗传人、文艺团体、文化研发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濒临毁灭、失传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观得到及时修缮翻建,让无形的民俗文化重放异彩。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点研究,深入挖掘,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艺术表演、专题展览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凸显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

(二)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重视民俗文化旅游互动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满足求知、求新、猎奇、休闲、审美、娱乐等多重需求,让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闻、脑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静态的参观游览,更要融入愉悦的互动体验,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加强博物馆、展示厅、陈列室、民俗风情园建设,让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时,更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娱乐性与互动性,让游客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三)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谨防民俗文化异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须加强保护,谨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异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濒临消失、异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宣传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增强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来影响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让民俗文化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大对外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良影响。

(四)加强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融合,创造机会宣传民俗文化

作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场地,为民俗文化的宣传、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条件。在民俗文化发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过民俗旅游专线或主题游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有机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建设有机整合,在国内外大型旅游景区、重要旅游城市开辟民俗文化旅游专区,将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艺术,餐饮文化、服装展示、特色娱乐项目、民俗工艺品加工等进行综合开发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五)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3

一、体验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体验旅游已经成为国外旅游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在1970年,未来学家埃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中《未来的冲击》中就提到,体验业将成为继服务业之后经济发展的支柱。旅游者在体验旅游的过程中追求自由、高尚的精神体验、获得畅快和痴迷的体验机会。这种以休闲体验为主的高层次的社会心理功能已经被旅游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应用。1996年,戴维逊在《旅游真是产业吗?》一文中提出:“旅游产品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经历优势是特殊的。”

相对国外对体验旅游的研究而言,国内的体验旅游研究的较晚、程度较浅,研究机构基础上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学术水平。1999年谢彦君在《论旅游的现代化和原始化》中指出,“促使旅游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旅游者的心态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差异,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魏小安在《情境规划与体验设计》中探讨旅游规划的新出路,提出旅游体验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游客深度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舒畅而独特的体验,旅游企业的中心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消遣娱乐、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传统的观光旅游、消费旅游根本满足不了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而这种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体验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契机。

二、河北省走文化特色旅游之路是历史必然

河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河北省的旅游实力并不乐观,旅游核心竞争力排在全国第13名,相对较落后。自然资源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的影响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本课题认为河北省应大力度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体验旅游,打好历史文化这张牌,利用京津冀的地域优势,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塑造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亮点,突出地方文化优势。让观光旅游和消费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体验旅游。

体验旅游产品可以是乡村旅游、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体验、曲艺舞蹈表演、民风习俗等等。体验旅游的重点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拉大文化差异、塑造品牌形象。同时加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情感设定,创造体验旅游情境让旅游者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表现为愉悦难忘的经历。增强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旅游产品融入旅游者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文化体验旅游要有针对性

为避免研究范围过大,缺乏针对性,本课题先从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为河北省体验旅游的深入研究做一些铺垫。文化体验旅游的产品开发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研究、制定方案。避免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内容雷同、文化特质不突出、产品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难点问题。

以承德市体验旅游为案例进行探索式的初步研究,探寻规律、寻其利弊。希望为河北省的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贡献一点力量。根据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统计资料显示。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41项,这41项中包括民俗、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曲艺这九个方面。在这九个方面中民间美术和民间舞蹈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易于感染情趣的艺术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民间舞蹈“怪”、“二贵摔跤”。在承德工作期间,根据研究需要,拜访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专家、学者,请教相关问题,探究将地方特色转化成体验旅游产品的新思路。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文化遗产历史再现非常好能够使历史文化在最真实的情景下体现,不扭曲历史、不迎合经济,让文化自身魅力吸引旅游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让外行群众加入体验旅游会不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和内涵。这种想法也是存在的,但是在文化前行的道路上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4

关键词:文化特色资源旅游经济传统活动发展

“文化风来满城春”为主题的《文网议事厅》栏目播出后,许多网友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嘉宾就我县文化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探讨。尤其对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发表诸多看法。这源于文成县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与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特别是近年来山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生活需求持续增长,各项群众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借人文资源深厚的优势走民俗旅游发展的路子是一项符合文成实际而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已成为共识。笔者认为,文化资源为文成旅游业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文成县利用文化特色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一.目前突出存在的文化特色资源

1.“刘基文化”节

“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刘基是浙江省文成县最富底蕴的人文资源。文成县连续举办五届刘伯温文化节,尤其是第五届刘伯温文化节以“传承非遗经典、弘扬伯温文化”为主题,重点突出“太公祭”、“伯温家宴”、“伯温读书节”、“刘伯温传说”故事演绎、“伯温诗歌奖”等活动,着眼于创新、创优,力求把刘伯温的“精髓”挖掘出来。

2.“畲乡三月三”活动

畲族自明嘉靖年间开始迁入文成。畲族文化是文成地方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畲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同时糅合了移民文化、区域文化、生态文化,形成了既丰富又独特的畲乡民族文化,相继开展了“走进畲寨、体验民俗”畲族风情游挖潜活动、“宗教与民俗文化之旅”、“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系列活动。

3.民俗文化“太公祭”

太公祭是存续在我县南田镇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对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贤祭祀礼仪习俗,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约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例行春秋二祭。每年太公祭,旅欧的刘氏族裔和台湾等地刘氏族人均会派人参加祭祀,不但增进民族情感,架起了世界文化桥梁,还提高了文化品位。

4.“侨乡文化”

目前文成县有10.2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为扩大“侨乡”文化的影响力,文成县以根亲文化为主线,以多种形式开发侨乡文化资源,开展了“侨乡画展”等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开展寻根文化产业,创作出根亲文化的作品,如创作歌曲《百年侨情》、《家在文成》等。

5.“万种枫情节”

文成有句俗语叫“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文成全县保存完好的红枫古道有60多条,共有近八百棵百年树龄以上的大枫树。2008年,首届文成县万种枫情节活动开幕,并开展“登古道,赏红枫,访农家,品土菜”活动,为红枫古道进一步营造声势。多年来,“万种枫情节”成为每年重点推出的冬季旅游产品。

二.利用文化特色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培植龙头,打造刘基文化节

从2003年开始,文成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刘基文化旅游节,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带动了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13年7月,第五届中国(文成)刘伯温文化节在先贤故里南田镇盛大启幕。“太公祭”巡游及秋祭大典、伯温家宴、刘伯温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座谈会、“刘伯温诗歌奖”颁奖典礼、《伯温讲坛》专场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各方来宾赞不绝口。

在打造刘基文化节中,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全面综合打造刘伯温文化独特品牌。如建立一个刘伯温文化主题公园;建立伯温学堂,把刘伯温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要分层分类讲求内涵和实效,全面落实文化艺术活动。如通过绘画、雕像甚至是微章、器物用品上都用明朝人物故事的画像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简便携带,既能增加历史知识,又能对英雄人物产生崇敬之情,可作为饰物或装饰品;将山水旅游与刘伯温更好的结合起来,让来文成的人“白天看景,夜晚看戏(刘伯温故事)”,如《郁离子》动漫的播放等形式加强对刘伯温文化的宣传。三要因地制宜,凸显地方优势,合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对我县传统元素的加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养生休闲,年青人的旅游探险,青少年的网游动漫等项目。

南田镇是刘基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k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文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2.创新“畲乡三月三”活动,发展侨乡文化。

文成县要充分利用畲族文化这座的“文化宝库”,将畲族的传统节日演绎成为了文成民俗旅游的重头戏,挖掘、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浓郁特色的畲民族文化,使畲族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其一,建立畲族“历史文化长廊”。为满足游客对畲族历史渊源、发展、自然环境感兴趣的需要,可用文艺活动、图片、文字、电脑、多媒体、电视录像等形式向游人介绍畲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习俗等。如开辟畲族文化橱窗、畲族风采画廊、畲族文物展示馆等。可以展示畲族历史资料和地方名人资料;展现畲族农具、猎具、妇女头饰(云头、凤头、扎头)、彩带、木屐、草鞋、宗谱、祖杖、祖图、位牌、功德书、民歌手抄本、新娘轿等民俗观赏项目。其二,突出表现畲民生活的可视性。文成县畲族的“婚嫁仪式”、“学师仪式”、“对歌”等项目极富特色。如可以开设“畲族婚嫁”表演活动,让畲寨风情村的村民们身着畲族服饰,同时准备若干畲族服装,备游客使用。在“牛踏路”―“哭嫁”―“拦路”―“对歌”―“闹洞房”中进行“婚嫁”表演,并让游客参与其中;开发畲族体育项目,如“斗牛”、跳竹、竹林、竞技、稳凳、操扛等;举办赛歌会,采取对歌、盘歌、唠歌等方式进行比赛;展现畲族舞蹈,如《灵刀舞》、《柴爿舞》、《迎亲舞》、《竹杠舞》等。在开发、利用这种民俗文化中,提高民俗旅游点的文化品位,将“无形”资源“有形”化,以活跃地方旅游经济,推动文化发展。

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建设及和谐侨乡的构建,看到了“侨乡文化”潜在的文化市场。如建设“欧州城”或打造“欧州风情一条街”,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传承民俗文化,发挥经济效益。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风民俗的区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正是民俗的魅力之所在。我县在文学艺术、民间传说、宗教习俗和文化活动上的蕴藏量都极为丰富。如可以结合民间传说在“擎天峡”和“七星寨”等风景点进行形象雕塑,让土、俗、特和自然环境相互配合,能使我县旅游经济快速获得效益。又如开发在文成西坑、南田一带流传已有数百年的“背高灯”活动,让这种属文成独有的民俗表演增加旅游娱乐性;“打王”,是畲族劳动人民历代相传的“驱鬼镇妖”的民间祭祀活动,在“人声呐喊”、“龙角”、“灵刀”等法器及“打击乐器”的“威势”下,观看“师公”的“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不仅有一番别样的风味,还能营造民俗文化气息,提高民俗风景区文化档次和观瞻品位。

祭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人文理念。“太公祭”更要突出专业性为主题,从程式、音乐、编排等方面对祭祀活动进行整体整合提升,努力营造庄严、大气、肃穆的氛围。祭礼结束表演除了舞龙、花灯等民间表演,让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赶来的上千名刘基后裔组成的巡游祭祀的队伍,手持印有太公祭特色的标识的竹篾扇。不仅开发“扇文化”产品,还可让多彩的群众民俗文化与周边景区相结合,形成整体统一规划

4.营造“万种枫情节”,开发旅游产品。

发展文化产品必须唱好“地方戏”,打好“特色牌”。文成县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和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对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积极面向市场,盘活文化资源,按照“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通过在外省、市、地举办文化展览活动、文化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扩大文成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文成文化的知名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柱。

就文成县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特性,笔者认为应积极培育民俗特色文化,利用时尚设计和休闲经济等新兴文化产业,除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畲乡文化、侨乡文化文化、刘基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还要推出一批由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形成有文成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指头粽”、“糍粑”、“山哈”酒、乌米饭、“竹筒笋”等畲族特色小吃小吃;三是开发绿色大米,杨梅、茶叶,等农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如冰洋牌竹制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以“万种枫情节”为旅游契机,除了做好“农家乐”菜肴大赛、还可通过绘画、微章、器物用品等用枫叶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或做成饰物或装饰品。在策划活动中,注意到如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不囿于文化圈子的象牙塔内,而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有规划、分步骤的推出相关系列活动,使文化品牌广为群众熟悉和喜爱。二是增强品牌活动的兼容性、吸附力,不断寻找与其他活动的结合点,生发出新的活动内容。三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工作侧重点的转移,对活动方式和内容进行及时的、合理的调整。紧跟时代潮流,将枫情节与旅游推介形成了有机融合,为文成的冬季旅游出力。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5

旅游工艺品是人们在外出旅游、浏览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的同时,购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具有工艺性、纪念意义的纪念品。形形色色的旅游工艺品承载着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民俗特色,已成为旅游经历的纪念见证象征;同时,在弘扬、传播文化艺术,促进工艺美术创作设计水平的提高,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在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近年来,伴随着新余市的发展,仙女湖风景区的开发,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的深入推广,新余的知名度在不断扩大,旅游业也不断升温,新余地方特色产品也得到了一些重视。例如新余的夏绣代表企业――江西渝州绣坊,秉承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独创了夏绣工艺,将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巧妙地与夏布融为一体,把夏布刺绣艺术做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绣种,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空白。而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如果能开发时结合新余的夏绣特色,不仅能给景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起到宣传所在城市的广告作用,有利于提升新余市及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但长期以来,由于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滞后,尤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缺乏特色,制约了新余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赢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已是当前发展旅游工艺品行业的紧迫任务,也是重要的思想和原则。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必定会有因地制宜的方法,我们力求探讨如何将新余夏绣艺术特色融入到旅游工艺品开发之路中。

二、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总的来讲,新余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基础很薄弱,没有形成产业经济。基本上是外引及小作坊生产的一些初级产品,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总体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举例来说,从仙女湖――抱石公园――湿地公园,三处新余的主要旅游景点上可见旅游工艺品大致清一色,常见的有小饰佩、有机夹、彩珠、发夹等等;再一类就是纪念章、纪念铜牌之类的物品。无法吸引旅客的工艺品,不能达到赏心悦目,更谈不上带回去馈赠亲友。大部分游客都流露出“没有什么可买”的无奈,关键是缺少深受游客喜爱的“小、土、巧、异、古”的特色旅游工艺。

纵观目前新余旅游工艺品市场,虽然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开发的自发性。目前新余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基本上是以自发性开发为基础的个体、联户、乡镇企业的随意开发,生产方式沿袭作坊式生产,旅游工艺品开发现状水平低下与产业开发体制未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其二,缺乏特色产品的重点选项。历经多年的市场开发,品种类别也有了一些发展,但是特色开发的重点尚未确定,尤其是以新余特色文化、特色景点为依托的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没有形成享有名气的品牌效应。其三,缺乏精品,目前新余的旅游工艺品普遍都是粗制滥造的小作坊商品,缺乏精致、造型美观的工艺精品。

当前这些产品项目的雷同,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导致了目前一些旅游工艺品生命周期的萎缩,甚至投资无法收回。

三、新余夏绣艺术工艺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余,夏布种植、加工业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新余的夏布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夏布业在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夏布加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夏布生产的工厂化、规模化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夏绣是当代江西工艺美术中的一匹黑马。近几年,在江西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称为“中国夏布第一绣”。尤其是09年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滋生出一大批颇有造诣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一批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

夏布的艺术美尤其体现在材质的古朴、形式美、肌理美和内在寓意美等方面。在夏布上刺绣,能体现传统、单纯、返璞归真的文化韵味,能够比丝绸刺绣更能体现中国画的风味和审美情趣。在夏布上仿制的山水画惟妙惟肖,加上其近似宣纸的色泽和天然质地,使得夏布刺绣的风格与众不同,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价而不乏细腻,原汁原味再现了原作神韵,成为刺绣史上的首创、华夏艺术园中的又一奇葩,继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之后夏绣被称为我国第五大“新”绣种。

但夏布真正诱人的市场前景主要在其深加工的产品上,而在这方面,夏绣工艺品与艺术品开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研究,究其原因便是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找到定位将其进行合理应用,不免可惜。长期以来,尽管新余旅游业的发展在不断升温,但由于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滞后,尤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缺乏特色,制约了新余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以新余地方文化出发,深入提炼挖掘可以作为工艺品创作的题材。而从材料上来看,夏布是“天然纤维之王”――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具有粗犷、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绿色环保的优越性,与独特材质风格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这些特点使得在工艺品加工上会大有作为。因此,如能将民间传统工艺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相结合,不仅能为民间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展现地方特色。

四、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夏绣艺术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策略

作为依附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该紧紧围绕旅游市场,准确定位,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工艺品。不能一味地长期处在仿造、低档、不精美的产品开发水平之上,应该充分地紧紧依托资源基础、升级换代特色创新。根据现有文化环境和技术发展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一)充分利用夏布的特征,在图案及绣法上创新。夏布有与其它面料不可媲美的自然韵味。以夏布面料做绣地,织造夏布的苎麻纤维,在纤维的表面留下了斑驳无规则的肌理,纤维经纬交织,用纯手工平纹织造,织出的夏布上浮现出自然交错的肌理图案。

(二)做特色产品的重点选项。要形成享有名气的品牌效应,应将夏绣艺术旅游工艺品作为重点选项形成系列,加大资金的引进、投入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夏布的发展规模和特有的专利技术,结合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配合,创新夏布的开发形式与手段,进行多层次的产品开发,以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延伸夏布产业链,提高地方的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水平。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6

关键词: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城市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削弱,除了金山农民画等一部分发展较好外,相当数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不加以有效利用,任它们自生自灭,就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旅游开发,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一、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上海,具有厚实而丰富的本土文化,从福泉山的史前文化开始,在东海之滨繁衍生存的上海人就创造出可以和任何地方相媲美的上海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非物质文化也异常多彩。从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到明代嘉定三朱的竹刻工艺,再到露香园的顾绣,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卓越和灿烂。除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特点外,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特色。

(一)海派特色

上海是各地移民与外国侨民入住的主要区域旅游论文,各种外省的与外国的文化形式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碰撞与交融,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如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海派剪纸艺术和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等。

(二)工商文明特色

一些名录项目发轫于上海近代工商文明,它们的发展轨迹与都市文明的发展轨迹同步,显示了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筚路蓝缕的发展脉络。例如码头号子、老字号商业习俗、各种行业行规、制作技艺等等,都是上海发达的城市工商文化与手工业文化的产物,他们鲜明地反映了自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工商业在经营方式、制作技艺、行业规则等方面的特点。[1]这些上海非农耕文明的工商老字号和散落在上海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技艺与手工绝活,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日常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记忆毕业论文范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同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样,上海城市中的强势文化已由过去的民俗文化走向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即使这样,上海城市的文化生态也依然保持着平衡状态,文化空间多样化、多极化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它们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处于一种同生共容、相得益彰的状态。原因如下:

(一)压抑生活的放松

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生活氛围,为生活在喧闹噪杂的现代都市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和谐与宁静。市场的灵魂是逐利,在这种原驱力的推动下,上海都市紧张的工作节奏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的心态,他们需要利用某些文化形式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与缓解。

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缓慢舒展的节奏,热烈喧闹的气氛,诙谐有趣的场景,和谐放松的格调,、正好可以弥补现代都市人缺乏心灵沟通、缺少放松机会的不足,满足他们希望调整紧张心态、缓解压抑情绪的渴求。

(二)多样性审美的需要

上海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特点,使上海都市人往往会产生不满足于身边的一些较为固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他们希望到更多的、离现实生活较远的一些文化形式中去探索奥秘,寻求趣味,而在这些方面,传统非物质文化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传统非物质文化虽然大都是由古代社会中的一些平民百姓所创造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历史价值与美感作用也会逐渐产生出来。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它们往往已经不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行为方式,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审美对象。它们能够在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创造一种独特的美感,激起一种好奇的情绪,促使人们从中体验到与现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情感与乐趣。

(三)城市文脉的载体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那是一座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旅游论文,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那些以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传承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方式和城市精神,是城市文脉的生命载体。

世界上的文化大都市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但都有自己的文脉,自己的文化之根。所谓“国际化”,一方面是指有容乃大,能吸收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是指能够让自己的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所接受,所喜爱。人类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是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2]

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的记录簿。历史和传统造就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在漫长的文明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流传下来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还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积淀了十分丰富、颇具生命力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人民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文脉的“活化石”,以致我们在回答什么是“上海人”、“海派文化”时,竟不能离开体现上海特色的习俗、传说、歌谣、节庆、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透过这些文化符号,上海城市文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四)城市风情的体现

上海是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上海的风情摇曳在外滩璀璨的灯火中,萦绕在低声昵哝的吴语中,渗透在弄堂亲和的气息中,蕴含在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那些历经风雨留存下来的上海“老字号”为例,承载的是各种传统技艺、工艺和专有品牌、经营理念,凝结的是上海人的商业智慧、生存睿智和诚信理念,展示的是上海商业文化的发达和商业文明的魅力。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就能聆听时空的回音,阅读历史的沧桑,重温跌宕的过去,感受城市的风情,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海旅游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的地域特色,上海百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海旅游业来说,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色旅游资源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毕业论文范文。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旅游论文,对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上海是一座充满东方魅力、富有生气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确立了“都市旅游”

的发展定位之后,更是依据本身独一无二的经济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掘、整合都

市旅游资源,开发和设计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同时充分发挥城市

新景观的作用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争相访问这座越发熠

熠生辉的“国际大都市”。[3]

上海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由于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限制,其自然资源较自然风景区来说,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相对要小要少,但是,“呈多方位向外开放”的大上海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景观;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动态的复合体都市:“既是繁华的商贸都市,又是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市”。[4]

表1上海都市旅游资源类型

 

类型

代表

都市风光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

都市文化

孙中山故居、鲁迅故居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7

关键词: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8

关键词:旅游文化;存在问题;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92-02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旅游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的开发层次及主题定位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文化是旅游地最为重要的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伊春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如何以现代旅游文化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丰富内涵,并将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使伊春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在更高层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旅游文化建设基础理论

(一)旅游文化的含义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住、游、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体和旅游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地域性、融合性、变异性、传承性是旅游文化的显著特征。

(二)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旅游文化建设规划、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自身特色。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在乎个性,关注差异和特色。发展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差异性的地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加强自身特色建设,要不断彰显地域特色和发掘资源文化禀赋,使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成为重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地发展,才能保持旅游文化长久的吸引力。

(三)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也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

第一,旅游文化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旅游地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旅游地要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旅游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第二,旅游文化建设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旅游业是现代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旅游开发意义重大。而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对经济有深远、巨大的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文化,必然造就旅游业的繁荣,促进旅游门票收入的大幅攀升,并推动地区交通、餐饮、商业、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进而有效推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繁荣。

第三,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旅游文化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旅游业发展中,只一味地为了开发而开发,缺乏旅游文化的指导,就有可能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庸俗化倾向,导致资源品位格调的下降,使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消失。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二、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春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但是一直以来,伊春旅游发展偏重在森林、公园等自然人文风光上,对于丰富的文化积淀利用少。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伊春是一座浩瀚的生态博物馆,藏在这里的生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且伊春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伊春旅游界近年来围绕旅游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旅游文化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发展落后。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产品缺乏优势,在全国的知名度还较低。旅游的主流仍然是“白天看树,晚上睡觉”。游客夜生活单调,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落后。

(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根据国内外经验,具有品牌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进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伊春在宣传旅游品牌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在主流媒体上投放伊春旅游宣传广告,并邀请主流媒体前来拍摄旅游专题片,在一些机场设置伊春旅游宣传广告,在一些杂志上以图片、新闻等形式推介伊春旅游。但是伊春旅游宣传仍没有做到让大家铭记于心,真的把游客吸引来。因而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成为困扰伊春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伊春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还未形成强势旅游精品

伊春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旅游的发展很快,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迅速。但缺乏精致的旅游名品精品,旅游项目单调,旅游设施不健全,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景区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内涵、生态建设、历史特色等等,打造地区特色的精品名品。

三、促进伊春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构筑旅游文化发展蓝图,完善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组织专家学者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伊春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改造。以整体建设规划为前提,可以借鉴其他省市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经验,不断增加旅游要素的文化含量。为旅游文化发展设定经济发展、产业建设、产业投资、文化发展、社会就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打造精品。让人们在休闲度假中切身感受到伊春旅游的文化性、地域性、特色性、知识性和健康性。

(二)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围绕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地域文化中最本质的内容,对地域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从而使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伊春历史悠久、资源富集、生态优良、山川秀美。鄂伦春族是伊春世居民族,现在境内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等21个少数民族,多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境内的小孤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横山古墓群、金祖遗址、抗联遗址等,都是人们触摸历史、体验民风的理想胜地。是全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旅游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彰显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对各种旅游产品,都要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形式和细节的文化性,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住、行、吃、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请名家指导、策划反映小兴安岭地域特色的高水平旅游文艺演出,打造伊春文化演艺品牌;不断发掘伊春市餐饮文化,推出具有伊春特色的四季养生菜谱;精心设计、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纪念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三)延伸旅游领域,丰富旅游文化载体

开拓创新,探索模式,培育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要按照“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春秋”的思路,把夏季旅游向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游延伸;把冬季旅游向冰雪狩猎体验游突破;把春秋旅游向观光游、休闲体育游拓展。同时,大力开发冬泳、冰壶、赛车等专项旅游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要通过文化造势,大手笔策划,举办各种会议、会展、体育、节事活动,扩大影响面。

发展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文化项目。增设反映不同文化内容的文化场馆,多设画廊、茶室、咖啡屋、音乐厅、戏剧院、大型广场、步行街等优雅的文化交际场所,使这些文化亮点成为夜生活及休闲消遣的主文化结构,从而丰富眼下单一色的歌厅、饭店。信息文化报告厅、篝火晚会、文化厅、文化节、艺术展览与商业相依共存,文化发展经济,经济弘扬文化。只有良性的运转,才能使旅游文化显出无限的活力来。

(四)开发旅游文化品质,创建旅游品牌

对一些旅游资源,在保证原有文化品质与活力的基础上,用新的人文观念去设计,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品质,确保自身文化的良性发展。并且要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特色突显。要有名牌意识和精品战略,充分挖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对于闪光点全力打造,力争建设一批文化品位高、科技含量大的旅游景观和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始终保持关注、认真、讲究、务实、创新的理念,把伊春的文化品牌做得细、深、精、透。

(五)加大宣传力度,突出伊春文化特色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拓展省内外旅游市场。首先,要加大对宣传的投入,建议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其次,要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创新促销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通过编制风景名胜区简介、导游图以及商品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伊春旅游文化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从而提升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多利用公共设施,进行平面广告宣传,并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策划文化演艺品牌,坚持以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突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9

(一)明确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凤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将“文化旅游”明确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路。同时,按照“五个提升”(即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型旅游提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由培育市场向规范管理提升,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提升,由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的要求,着力将凤凰古城打造成湘西旅游龙头、湖南旅游精品景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实现“省内精品、国内名品、国际新品”的目标。

(二)把握“五个开发”,打造特色旅游文化

当前凤凰文化旅游产品很多,但受旅游产品同一化现象影响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性,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凤凰古城人气最旺的东正街,出售的很多文化旅游产品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置身其中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到了云南大理、丽江或其它的一些旅游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对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为此,要正确把握好“五个开发”:一是要把握好努力推动凤凰古城内与凤凰古城外文化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二是把握好现已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共同开发;三是把握好重点和辅助文化旅游景点的互动开发;四是把握好外来和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互补开发;五是把握好文化旅游产品的保护和开发等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抓好“五个开发”,大力促进凤凰文化旅游向市场化、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深层次化发展,为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比较优势。

(三)抓住“三种文化”,打造“三类集群”,拓展凤凰文化旅游内涵

凤凰旅游说到底是文化旅游。凤凰文化不是局限于地理位置区域性的地方文化,而是由一个开放的区域文化集成的文化集合体。具体来说凤凰文化的内容可以归为三种:一是以南方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二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历史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化必须借助有效载体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要提高文化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唱响“天下凤凰”文化旅游品牌,必须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凤凰文化内涵。一是培育军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凤凰名人文化产业集群。三是培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以傩文化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围绕赶边边场、椎牛、喝拦门酒等民间习俗,开发独具凤凰民间习俗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苗族服饰为主,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银饰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开发苗族鼓舞、苗族银饰煅造技巧、刘大炮蓝印花布、湘西阳戏、聂氏纸扎、凤凰茶灯等已经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一)把握文脉原则

在这里我们把“文脉”理解为旅游开发的地理背景,它既包括一个旅游开发地(区)的“文化脉络”,同时也应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在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规划的总构思中,首先要把握“文脉”和理解“文脉”,这是一个成功旅游开发的前提。落实到具体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所谓的“把握文脉”的应用就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顺应“文脉”来营造旅游的意境;二是突破“文脉”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顺应与突破相结合以展示开发项目的更多效果。所以把握和利用好了“文脉”,也就相当于抓住了一个旅游地的灵魂,使其不仅有血有肉,更是有了思想,也使旅游者从对旅游地过眼的初级阶段上升到过脑和过心的高级阶段。在这里,笔者把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的了解划分为三个境界,过眼(赏心悦目)、过脑(思想碰撞)和过心(灵魂震撼)。

(二)生态文化原则

也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性开发原则”。文化旅游是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是负有文化保护责任的旅游,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凤凰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首先应该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保护文化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保持文化原生固有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所包涵的特色文化是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文化旅游开发的落脚点也应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名城及其特色文化,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开发规划的过程中,作为三方主体的旅游规划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应把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原始性、多样性放在重中之重,推出充满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达到过心的境界,但同时也要规范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符合生态文化的要求,做一个真正文明的生态旅游者。因此,保护文化生态性的原则应始终贯彻于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包括从最初的目标确定、规划的设计、投资建设到最后的经营管理。由于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和缓慢的一个过程,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文化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测控制,如利用旅游功能分区、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等生态措施。

(三)突出特色与品牌开发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异于别地的特色。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正来自于名城自身的特色。凤凰要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凤凰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凤凰古城、苗疆边墙、黄丝桥古城等为重点的兵战文化、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以南华山、沱江风光、奇梁洞等为重点的自然山水风光。因此,可以利用和组合这些优势资源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真正树立“天下凤凰”的品牌,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社区参与开发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牵连性大的产业,若单单依靠政府、旅游局等管理部门和相关经营部门是不可能保证旅游的顺畅和高效运行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对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凤凰重点开发社区是“勾良、山江、老家寨、香炉山、苗人谷等民族村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使本地方和本民族的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使外界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业,可以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里,我们强调社区参与开发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当地居民成为名城旅游开发的一份子,旅游管理人员中除了一些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外,一般员工的大部分应由当地居民通过相关的培训而担当,这样可以使名城的服务充满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受到游客的追捧和欢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文化旅游,通过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将社区发展、当地居民的利益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系在一起,使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系统构建原则

旅游地区并不是独立的一个旅游景区或旅游点,而是一个由若干个旅游景区、点组成的综合性的旅游开发系统。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文化旅游中坚持系统建构原则,就要求凤凰各旅游景区、点在“天下凤凰”的主题指导下,充分展示凤凰亮点的多面性,做到相得益彰。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区应形成“点、线、面”的结合开发,并在开发中坚持各旅游区、点的统一性与独立性。

(六)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

即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旅游区的开发要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上,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对原生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应该通过生态旅游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区文化的原生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需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吉信镇、勾良等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实现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即是要确定其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的开发方向,重点是首先要清楚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准确而鲜明的定位,从而指导名城旅游资源走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凤凰处在“大湘西”旅游圈的中部,北有山水旅游资源天下一绝的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南有以侗文化和和平文化为特色的怀化旅游区。凤凰应利用“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叠加效应,规避旅游形象的屏蔽作用,把凤凰旅游准确定位为“文化旅游”,重点是要把握好三大文化:一是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二是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应充分发挥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山水、民俗、名人等资源优势,在与省内和周边各大旅游景区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同时,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找到其军事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点。成功的旅游定位能充当指明灯,带领旅游地走上一条光明的旅游大道。凤凰文化旅游的定位明确后,其后续的产品设计、组合、包装、宣传等开发工作都以体现和突出这个定位为重点,因此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应该确定一个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又科学合理的定位。

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目标就是能够形成一个区别于其他旅游地,被广大旅游者接受并赞赏的旅游形象,能够使名城众多的文化形成一种合力和凝聚力。成功的文化形象塑造应该要找到名城所有文化的结合点,既完整地包括各类文化,又能凸显特色,成为名城的标识。

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在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考虑四大基础因素: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市场特色和时代特色。文化特色要能够深刻体现凤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秘的楚巫文化特色和璀璨的名人文化,突出凤凰文化对湘西、湖南乃至全国的贡献;地方特色要能够集中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市场特色则要彰显凤凰的旅游亲和力,适应多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并集中打造自己的细分目标客源市场;时代特色旨在突出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及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和贡献。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整体文化形象塑造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找出最有知名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和最易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旅游形象定位。

文化旅游的特色篇10

关键词:洛阳市;文化旅游;旅游体验

随着旅游的大众化,旅游者对旅游需求不再局限于观赏,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是文化旅游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到外出旅游直至返回家中的整个旅游过程,是一种伴随着体验需求、体验、完成体验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洛阳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资源丰富,在体验经济时代,如何促进洛阳市文化旅游的和谐快速发展,笔者就此展开探讨,以资参考.

1体验相关理论及其对文化旅游开发影响

1.1体验相关理论的概念内涵

体验经济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1]提出,预言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新的发展浪潮.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2](JamesH.Gilmore)肯定了托夫勒的思想,正式提出体验经济概念,即“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为最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自此,体验经济逐渐被大众所认识、接受.旅游体验最早对旅游体验做出解释的是学者Ryan,将旅游体验概括为“针对个体的,涉及娱乐或学习的多功能休闲活动”[3].在我国,最早由谢彦君[4]于1999年提出旅游体验,并在2005年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时空框架,旅游者在这个世界中的主要作为是一种身心体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愉悦[5].之后,邹统钎[6]、许建[7]对旅游体验做出了不同的阐述.总体来说,旅游体验是一种重在旅游者参与并在旅游者内心产生一定感受、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一种本真化过程,其目的是获得一种体验.文化旅游对文化旅游可以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文化视角来说,旅游活动离不开文化范畴.这是文化旅游逐渐流行的原因之一.但是,对文化旅游概念的解释仍有分歧,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了阐述.笔者在此引用了谢春山[8]对文化旅游的阐述: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满足文化需要的动机,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载体与文化事项的文化解读、认知和领悟而获得精神与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形式”.

1.2体验对文化旅游开发的作用

自体验被旅游界学者广泛关注以来,其概念内涵和理论体系不断地研究与完善,对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旅游地的文化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和谐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从旅游者角度来讲,体验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参观游览,希望可直接参与体验并获得旅游的真实感受.尤其是极具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者只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后才能感受文化旅游的最佳效果.体验理论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是以营造浓厚的体验氛围为目标、以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为途径,打造独特的、难以忘怀的文化旅游活动.因此,体验理论背景下的文化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旅游者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并感知文化底蕴的魅力,从而获得高含金量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质量.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旅游目的地角度来讲,体验理论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可、传承和发展.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文化的交流传播功能,在旅游体验者之间的传播快速有效.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与开发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在体验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是为了传承,旅游开发则是为了文化发展.因此,通过一系列体验旅游文化的参与性活动,将旅游者更深层地带入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使旅游者被其独特性所感染,产生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目的.促进旅游业和谐发展从旅游业角度来讲,体验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旅游业和谐发展需要化解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相对矛盾和冲突.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自然资源如历史遗迹,也包括无形的人文资源如文化资源.体验背景下的文化旅游开发是以旅游者体验感受为主,将目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等呈现给旅游体验者,不仅符合当下人们对旅游的特殊需求,而且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的发掘,唤醒人们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正因为此,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是保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2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

洛阳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历史遗迹、代表性事物等有形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包括文化风情、文化艺术等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

2.1有形的文化旅游资源

代表性事物洛阳的标志性事物首当石窟,既有闻名全国的龙门石窟,也有独具特色的水泉石窟、铺沟石窟、西沃石窟、万佛山石窟.其次,洛阳有许多特色博物馆,如洛阳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可以追寻洛阳的发展历史.此外,洛阳有数量较多的碑褐石刻、宗教祭祀、古建筑、古墓葬等.无论是闻名全国的龙门石窟,还是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以及其它代表性事物,都是洛阳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同铸就了洛阳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为洛阳市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遗迹洛阳市历史遗迹极为丰富,不但有史家湾遗址、王湾文化遗址、北窑旧石器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丝路起点等人类活动遗址,而且有二里头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东都城、汉魏故城韩都宜阳故城等古城遗址.此外,洛阳有丰富的近代史遗迹,如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洛阳博物馆主展楼、吴佩孚司令部旧址等.

2.2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风情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注定存留较多的文化风情.如玄奘故里、李贺故里、鬼谷子故里、邵雍故居等众多名人故里,分别彰显出不同时期的历史风情.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特色街区体现了洛阳独特的人文风情.极具地方色彩的文化风情,诸如牡丹花会、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老君山旅游节、西泰山杜鹃花节等旅游节,洛阳关林朝圣大典、玄奘信俗、牛心山信俗、老君山庙会等特色鲜明.这都是洛阳市宝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艺术洛阳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文娱活动方面.具体包括河洛大鼓、三弦铰子书、南庄木偶戏、洛阳小调曲、洛阳海神乐、《武皇十万宫廷乐》《河洛风》《君山追梦》《酒祖杜康》等.它们是洛阳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洛阳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彰显.

3基于体验的洛阳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对于洛阳市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笔者在借鉴文献[9]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与相关体验理论,提出基于体验视角的洛阳市文化旅游开发“一二三”模式.

3.1一个宗旨

以保护为宗旨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文化旅游,尤其是历史、宗教等文化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旅游者每到一个目的地,希望有机会参与到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文化的体验.说明文化旅游开发中要以保护为宗旨.当然,“保护”并非一味的“保存”,“保存”是原封不动的保留,而“保护”则是有保留地进行改良,使之朝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同理,对洛阳市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要保护有形的历史遗迹、代表性事物,而且要保护无形的人文风情和文化艺术.因此,洛阳市在开发旅游体验活动,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同时,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

3.2两个功能

两个功能即文化旅游的“旅游体验功能”和“文化体验功能”是文化旅游体验开发的突出体现.首先,文化旅游的“旅游体验”的目的在于缓解旅游者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旅游者最渴求的是全身心放松.因此,洛阳文化旅游应利用独特的文化风情和文化艺术,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建立和谐的环境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集旅游体验设备、旅游体验服务和旅游体验活动于一体的感受人生乐趣的平台,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受.其次,文化旅游的“文化体验”的目的在于满足旅游者对洛阳市文化层面的向往与认知.这要求洛阳市应加强文化体验活动深度和广度.如在洛阳文化旅游景区结合景区特点,增加旅游者直接参与的历史文化体验活动.

3.3三条主线

文化旅游的3条主线可分为自然、文化、活动.自然和文化是景区的标志,是旅游者主要的体验对象,活动则是旅游者主要的体验方式.自然主线以洛阳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主线,结合历史遗迹、特色文化,营造出具有洛阳特色的自然旅游目的地.文化主线以洛阳有形的历史遗迹、特色文化等为主线,结合自然风光、自然资源,打造洛阳市特有的人文旅游目的地.活动主线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是以洛阳市的代表性活动或者特色节事活动为主,结合自然主线、文化主线打造旅游文化特色体验目的地,强化旅游者可直接参与的旅游文体活动.当然,本文所述自然主线和文化主线,主要是为活动主线的实现、为旅游者进行体验活动起到环境铺垫的作用.

4洛阳市文化旅游体验开发

强化洛阳市文化旅游体验开发,不能仅从某一层面入手,应从文化旅游开发的不同层面,如文化主题、环境氛围、旅游服务等多层面协同开发,以彰显洛阳市文化旅游的体验特色.

4.1彰显文化旅游的体验特色

文化旅游体验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次感知.地方特色是文化旅游体验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强化地方特色活动的可参与度.因此,彰显洛阳文化旅游体验特色要从彰显洛阳市地方特色入手.首先,渲染景区地方特色氛围.旅游者体验的不仅仅是具体实物或具体活动,无形的环境氛围也是旅游者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具体可从多个方面渲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小院,景区居民保持原生性等.其次,突出景区建筑的地方特色,这是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的直接事物;地方特色建筑涉及到如居民住宅、旅游设施,甚至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最后,强化地方旅游文化活动的特色魅力,既能展现地方魅力,又能激发旅游者的参与欲望,是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

4.2构建独特的体验主题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从旅游出发到旅游结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所接触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会给旅游者带来不同品质的旅游体验.因此,要想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带来高质量体验,需要对各种不同旅游产品进行有机地组合,构建旅游体验主题.洛阳文化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中除突出洛阳市的地方特色外,还应提炼旅游体验主题.依据前文对洛阳市资源禀赋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主题:1)历史遗迹体验主题.洛阳市作为著名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是体验历史遗迹的必选之地.开发体验产品即以体验历史遗迹为主线.2)石窟体验主题.洛阳市有全国闻名的龙门石窟,每年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数量众多,因此增强石窟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者的可体验活动.如首先构建龙门石窟文化的讲解系统,让旅游者深入认知其文化内涵,同时强化旅游者参与赋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情景表演的文化体验;其次增加旅游者可动手参与的泥人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乐趣与体验韵味.

4.3营造体验氛围

旅游者完整的体验过程不仅是对旅游活动及产品的体验,对环境氛围体验也是完整体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过程中,的环境能够激发旅游者参加体验活动的欲望与激情,并产生某种特殊情怀,进而增强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层了解,提高体验质量.因此,文化旅游开发应当全面覆盖体验环境,结合特色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活动,调动游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验旅游全过程.因此,基于洛阳市丰富的节庆活动,如牡丹花会、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结合其具有较强展示功能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提升展示活动的可参与性与互动性,从而强化和扩大旅游体验的环境氛围.

4.4提高体验服务质量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目的地所提供的服务联系密切,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因此,洛阳市应全方位保障文化旅游体验各层面的服务质量.首先,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与整体素质,其精神状态、言谈举止是洛阳市的形象窗口,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整个旅游活动和体验效果.其次,增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延伸服务.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陌生感使之很难融入到新的大家庭,而一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可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亲切感,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新的大家庭中,进而更好地体验洛阳市当地的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pineLLB.JoSepHanDGiLmoRe,JameSH.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8.

[3]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12-15.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5]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旅游理论研究,2005,16(6):5-9.

[6]邹统钎.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7-10.

[7]许建.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75-77.

[8]谢春山,王贺婵.理论与实践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6):75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