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46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1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认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德树人首次被确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德树人也是其根本任务。/_德先/_师,树人先正己。高校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只有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易产生波动。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认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进行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特征的概括,而非改革内容的描述;是指改革方式的综合性、系统性,而非改革内容的面面俱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状况愈发突出,如何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决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特征,即实行综合改革。对于改革而言,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落脚点,既是改革的推动者又是改革的承担者。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全面深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综合性、系统性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等,通过高校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现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2

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认真、规范地开展中学高级教师的评聘工作,现对年中学高级教师评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评聘工作的文件

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具体的评聘工作中,应按照《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的通知》(人[]127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意见〉的通知》(人[]128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教委人[]77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学高级教师评聘工作的若干补充意见》(教委人[]73号)的文件规定执行。

二、评聘工作的要求

1、区教育局制定《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年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各校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委员会和市人事局的文件,领会《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和工作内容。

2、各校的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要根据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有关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文件精神做好对本校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人员的申报材料的审核及对申报对象师德修养、工作业绩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岗位情况以及应聘人员情况,提出本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拟聘人员名单。学校纪律监督小组监督、检查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性,发现有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违反评聘程序的,有权要求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有关原则、程序执行。

三、评聘工作的程序

(一)申报程序

1、符合基本任职条件的教师向本人所在学校的聘任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人提交申报材料:身份证、岗位聘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务培训结业证书、外语考试合格成绩、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以上证书均为复印件)以及反映本人教育教学情况、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关材料,附上论文鉴定意见。

3、申报材料应在学校聘任委员会指定场所公开展示至少5个工作日。

4、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根据申报者的申报材料,结合平时的考核情况,对所有申报人的师德修养与工作业绩、教育教学能力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无记名评分形式提出评价意见,然后对申报人的材料按评价分值排序,并写出书面审核意见,由聘任委员会主任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由学校将所有申报材料交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二)评审程序

1、区人事局、教育局成立市中学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组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七门学科评议组,上报市人事局、市教育委员会审批,其余十四门学科由市教育评估院组建。

2、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初核学校提供的申报材料。

3、市高评委学科评议组专家审阅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同行专家论文鉴定意见和随堂听课鉴定意见。

4、市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对申报人进行专业答辩或面试(笔试);

5、市高评委学科评议组专家对申报人的师德修养与工作业绩、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

6、市高评委执行委员会在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形式作出审定意见。

7、市高评委执行委员会将审定通过名单送市人事局上网公示,上网公示结束,将评审结果通知学校。

8、市人事局向公示无异议人员统一颁发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任职资格的计算日期为年12月31日。

(三)聘任程序

1、区教育局根据《关于市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规定》设置各单位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数。

2、学校职务聘任委员会按照教师职务结构比例设置教师岗位数,本着全面衡量,择优聘任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评审结果,提出拟聘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名单。

3、学校将拟聘人选报送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审核。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3

关键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双师型”教员

一、“双师型”教员的深刻内涵

“双师型”师资要求最早是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提出来的,由于“双师型”师资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军队任职教育是军事职业教育,也属职业教育的范畴,所以,在军队的任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也应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员的要求。

关于高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员,“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的解释是:“双师型”教员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员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专任教员:一是有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员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员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以上“双师型”教员资格的规定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中被广泛援引,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院校的标准又多种多样。而作为军事任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员,该如何界定呢?

军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军校任职教育自身发展和军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员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员。“双师型”教员在专职教员中的比例,是任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结合军校任职教育的实际,可概括如下:“双师型”教员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员:一是具有两年以上的基层部队训练、管理等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既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部队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效益。

二、“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是任职教育院校的当务之急,是院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双师型”教员占教员队伍的比例是衡量任职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实力强弱与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因此,任职教育院校“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非常必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是任职教育特色的要求。教育的品质决定于教员的品质,只有教员成为精理论、善实践的典型,才能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具有综合军事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需求。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体系为主线,重理论,轻实训,重设计,轻操作。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泾渭分明;文化课教员、专业课教员、实践课教员分

工明确。而任职教育改革要求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以突出操作技能培养的双元制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替代以理论知识传输为目的的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法,只有“双师型”教员才能适应任职教育新课程模式和新教学方法。

(三)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是改变教员队伍知能结构的需求。传统学历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的专业课教员在校期间实践操作能力就很薄弱,又从校门到校门,实践能力都不强。不改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没有大批能胜任实训教学的教员,我们就不可能实现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摆脱不了走学历教育的老路。

三、任职教育院校对“双师型”教员素质的要求

(一)任职教育独特的职业性特点决定“双师型”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

任职教育要求学员掌握军事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融职业、学习、研究于一体,属于高级智力劳动实践,需要接受比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与训练;向部队提供独特性的岗位服务,承担比普通职业更大的指挥与管理职责。这就要求任职教育教员要有比较高的再学习能力,既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精通所授学科的系统知识,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这样才能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任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决定“双师型”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任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部队、服务部队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军事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军事人才”,这要求任职教育教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双师型”教员所特有的内在素质。任职教育在使学员掌握军事专业任职基础的同时,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部队基层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任职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双师型”教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

任职教育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促进军人职业道德的形成,经过培训,使学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任职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员应该具有良好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善于发现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学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任职教育特点大胆提出新构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多方向、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员的主要对策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军事技术人才迫切要求一支“双师型”教员队伍,这是任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任职教育院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一)规范“双师型”教员资格认证程序

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作保证,军委总部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员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双师型”教员资格的认定程序为:

1.各部系应大力督促本部系教员结合自己的专业情况,按照以上条件申报“双师型”教员资格认定。

2.凡符合“双师型”教员资格条件的教员,应于评定年度向部系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3.各系部在初评的基础上,向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推荐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4.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每两年组织评定一次,每次评定的有效期为四年。

5.对已超过有效期的“双师型”教员资格,应重新进行申报,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本人在受聘期间的工作情况决定续聘或解聘。

(二)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

现行的职称评审对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与学历教育院校没有区别对待,对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任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根据任职教育“双师型”教员的特殊性,尽快出台任职教育独立的教员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任职教育教员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任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员的素质要求。

(三)提高“双师型”教员的待遇

“双师型”教员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造诣的教员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员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员的奖励政策。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员,学校发给“双师型”教员资格证书;院校一次性给予奖励;院校在制定职称评审、骨干教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员倾斜,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员,使“双师型”教员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四)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任职教育院校在“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培养上,应一切从军队实际出发,积极、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和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走出一条既重视校内专业教员队伍的培养,又重视校外兼职教员队伍使用的新路子,从而形成较为健全的院校师资培养体系,为我军高技术人才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选调部队优秀军官

从部队选调优秀军官到院校任教,在规定时间内施教。把部队新的作战思想、新的训练方法、最新需求信息和管理经验带到军队院校,增进院校教育与部队作战训练、管理教育的交流,这样,既解决了教员长期脱离部队实践的问题,又抓住了任职教育的适时性和层次性,从而增强军队院校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军队院校办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2.聘请校外专家学者

聘请国内外、军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院校的兼职教授。根据需要外聘兼职教授,充分利用驻地各种先进的教育资源,扩大教员队伍的知识范围,开阔任职教育对象的视野,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双师型”教员部队任职锻炼

我军任职教育院校大都由学历教育院校转换而来,对大多数教员而言,主要是缺乏部队任职经验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因此,军校任职教育教员到部队任职,是了解和熟悉部队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教员对各个岗位任职要求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提高任职教育教员素质的必要途径。

1.任职锻炼。相关教员应根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及相应的技术职务和技术等级,到合适的部队担任实际行政领导职务和党内领导职务,按条令规定履行任职期间的职责,参与各项活动。任职期限一般为1-2年,并可按照工作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轮换。

2.代职锻炼。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应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到相关部队代职。在代职期间,按照条令规定履行职务的职责,并按照代职期间院校和部队所赋予的其他任务的要求,做好自己在代职期间的工作。代职期限一般以一年为限,并可根据教学任务的调整,适当延长或缩减。

3.兼职锻炼。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可根据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需要,兼任部队相应的领导职务。在兼职期间,应由院校根据兼职教员的教学安排,与部队协商兼职工作时间、兼职工作任务,以及兼职期间的管理办法,兼职教员应严格按其执行落实。兼职期限2-3年。

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不论哪个专业,我们的任职教育院校都要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培养出更多受部队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都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员队伍。为此,我们应不断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来探索任职教育的特点和把握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和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形成较为健全的任职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为我军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铁岩,吴兴伟,刘铁雷.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2,(4).

[2]孙俊台.现代任职教育呼唤“双师型”教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管理效果

1、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殷。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2.1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2.1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1.2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1.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1.4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2.2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5

1、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殷。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2.1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2.1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1.2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1.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1.4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2.2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金铁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杜1994.6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6

论文摘要:本文就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了讨论,对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般。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⑦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二、加强管理全面落实体育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一)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④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③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⑦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③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二)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④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金铁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7

第一条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第二章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章资格和任用

第十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第十一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二条本法实施前已经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未具备本法规定学历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办法。

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五条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第十六条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四章培养和培训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第二十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协助。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培训教师。

第五章考核

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二十三条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第六章待遇

第二十五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第二十九条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针。

第三十条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教的退休金比例。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三十二条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

第七章奖励

第三十三条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

第三十四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向依法成立的奖励教师的基金组织捐助资金,对教师进行奖励。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

(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

(三)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第四十一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军队所属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有关规定。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8

一、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对促进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保证少年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我校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职责和执政理念,将此项工作纳入我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特成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吕杰

副组长:陈彦平李淑明邹立民

成员:丁刚张雪芬张占周建熙

2、通过调整和改造,我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差距仍然存在,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切实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着力解决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谐、普惠、优质、均衡和人民满意教育,为把我校建设成全市教育强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

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办学标准建设和发展学校,引导各年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我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4、主要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初步达到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质量优质化,为构建和谐、普惠、优质、均衡和人民满意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5、实施学校布局规划工程。根据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和国家规定的办学规模确定学校布局,制定我校规划。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根据国家和《吉林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要求,努力使我校达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园校舍建设、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结合省乡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建设和装备项目,每年按照标准装备一所中小学校,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学校功能室建设和装备任务。根据我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年度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到2011年,逐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把我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7、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按照有关规定,适时科学合理地核定教师编制,保质保量地为我校配齐教师,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每年空出的教师编制都要及时补充,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8、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9、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我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我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我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我校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情况记入教师档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以及各类推先选优中予以优先考虑。

10、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建设一支守法规、懂业务、会管理的专家型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校长竞聘上岗、任期制和轮岗制,校长在一所学校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

11、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提质工程。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坚持德育为首,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和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贯彻《吉林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基础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学科、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开展“露一手”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12、加快推进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改革措施。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将公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改革措施。

13、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按划定的学区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以考试、竞赛、表演等各种形式选拔招生。校内不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14、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各自职能和责任分工,制定配套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薄弱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5、落实以校为主、部门配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承担起建设任务和管理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要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重点保证,确保2011年通过督导验收。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9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五是不断加强保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幼教专业建设水平。继续实验免费幼教男师范生的试点工作,努力实现5~7年全省每所公办幼儿园至少一名男教师的目标。加强幼儿保教人员的专业培训,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当前要着重抓好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省政府已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列入2012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要培训6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加固改造、重建新建农村校舍776万平方米,推进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启动实施农村校车安全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周密组织,精心实施,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办好一批实事项目,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按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实施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省教育厅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

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再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永恒主题和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根本追求。各地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突出重点,综合施措,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篇10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高潮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