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0:18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智力;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2.043

[中图分类号]F272.92;B8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2-0074-0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文化差异,文化误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人们面对异质文化时所经历的普遍现象。但是,不同的个体对待另一种文化的适应程度上表现有很大区别。文化智力的提出以情商(emotionalQuotient)和社会智商(Socialintelligence)为基础,认为对于“智力”是什么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智力的定义是带有文化色彩的。传统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往往侧重于关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不同,而这种思路是需要对异质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从差异中寻找求同存异的理论基础。文化智力则侧重于看文化的共同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在哪里,才能明白文化的不同点在哪里,从而便于跨文化管理。

1概述

在同质文化下交流交往表现良好的人,在新文化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样的适应能力。这种用来说明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好,更快地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能力,被称之为文化智力(CQ)。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就智力概念和本质的两次专题讨论,认为智力研究呈现出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向,那就是强调智力的文化属性。文化智力提出了考察异质文化环境下人的智力的一种方法,陈晓萍认为文化智商/智力(Culturalintelligence)是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由ang,VanDyne,Koh,earley等学者提出和修订的概念,即文化智力描述的是个体在跨文化情景中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与环境要求不符的行为举止,从而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往建立联系的能力。也有学者强调文化智力是智力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智力理论中的社会智力,情绪智力和文化智力的关系,探讨文化智力的构成模式和维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各个层面作为研究的基础。

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从改善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认为文化智力主要由3部分构成:(1)对于文化以及思考和解决文化问题的行事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认知;(2)适应新文化的动机;(3)应用,即将自己适应新文化的愿望、与新文化相符合的行为。简言之就是认知或思想(mental),动机(motivational)和行动或行为(behavioral)。ang等人则把文化智力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每个层面包含2个因素,共4个部分:元认知CQ,认知CQ,动机CQ和行为CQ。文化智力既关乎头脑,也关乎身体和内心,文化智力的元认知聚焦于认知的较高层次的过程,而认知则体现为对不同文化的习俗、规范的了解,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基本框架的了解。动机层面是指能量在对跨文化情境的认知和发生作用中的指向和投入的多少,即跨文化情境中的内在的动力。行为层面是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具有较高的文化行为智力的人能够运用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能力,得体的表现。文化智力基本构成可以表述如下:认知层面,指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来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观,外部观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等。具体表现为能够从不同形式的文化中发现贯穿各自体系的文化主线等。动力层面,指融入到其他人或文化中去的愿望和能力,包括个人自信和承诺、能否积极协调个人价值观与拟融入的文化价值观的一致性等,表现为有热情和勇气,能够积极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考验。行动层面,指采取和自己的认知动力相一致的有效行为能力,如社会模仿力,举止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它是通过个人行为的细节向他人传递出自己的认知和精神动力。按照不同的人员在进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国外学者根据CQ的3个构成因素综合分析后,归纳出高文化智力的特点:能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能与他人积极高效合作,能很好地融入不同文化中去。通晓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很好的领悟力。自信积极,有持续的热情。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当地人接受的沟通技巧和作为外来者的独特视角。Graen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从管理人员发展成全球管理人的模型,也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高文化智力的特征:即文化综合者,能进行第三文化创造,融合两种或多种文化,创造出被不同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第三文化”,推动所有文化发展,有效解决跨文化问题。从以上这些层面,也能找到文化智力培养的一些重要线索和思路。

2提升个体文化智力水平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智力的高低则是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基础条件,文化智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基于这个角度,笔者综合研究了国内外的文化智力提升培养方面的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来提升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1)基于对自身文化智力了解基础上的自我认知。ang等人通过对个体文化智力的研究发现,个体文化智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进行测定。并开发了文化智力测定的CQ量表,根据该量表的20个因子和对应的分值进行个体文化智力水平测评。CQ量表主要由文化认知和动机构成,通过对各个因子问题回答,可以得出个体文化智商的强项和弱点,从而确定自身文化智力培养的出发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而言,琳达·比默和艾里斯·瓦尔纳将其确定为自我了解和认知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智力培养的基础是建立在自我文化的了解,自身态度的了解和个人风格的把握的基础上的。个体是文化的个体,必须时刻警惕“文化成员身份”。在自身态度和观念上要认清那些你所持有的并影响世界在你眼中样子的态度、偏见和观点。在个人风格上要主动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认知是指对异质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认知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环境影像文化,了解并适应异质文化环境。此外,对不同风俗习惯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做出必要的让步。其次,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共同符号的能力,所有的文化都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由这些符号引出的含义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经验和观念。在培养个体文化智力时,尝试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把握语言运用的各种“文化约束”,了解亚符号,非语言符号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文化智力的方法。此外,还应注意对多种符号系统保持敏感,跨文化的敏感性是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对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表现出积极情绪或促进恰当有效的行为能力。

(2)基于文化适应能力目的的积极思维方式培养。ward及其同事认为跨文化适应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心理适应是以感情反应为基础。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触和交流。面对异质文化,个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上述过敏现象。因此,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合理使用积极思维显得更为重要。积极思维不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个体感觉自信,对性格、精神、健康状况和创造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待异质文化,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克服文化冲击,增强文化融合的主要动力。养成良好的积极思维的习惯,是培养文化智商的重要条件之一。

(3)基于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培养个体的文化智商,文化移情的作用非常重要。布鲁梅(Broome)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你的一致性。另外,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汀·图梅认为:“通过移情,我们是要想象着把自己置身于与别人不同的文化世界并去感受他或她的感受。”通过对有关移情这一主题的文献回顾,布鲁梅总结到:“移情对于人际与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成功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卡洛维-托马斯、库勃和布雷克认为:“移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移情是一种由多种变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活动,包含了一种认识成分(思考)、一种感情成分(感情上的认同)以及一种交流成分(活动)。在文化智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移情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移情能力的培养:克服顽固的自我中心,这是移情能力的最主要的障碍;消除以偏概全,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在培养移情能力时还应注意个体自身的防御行为,自身的优越感和武断等不良的倾向。此外,对部分人来说,动机缺乏是文化智力培养时,移情能力培养很难克服的问题。为了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个体必须跨越人际界限,并努力去了解那些并非我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人的感受。必须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里,因此必须怀有了解每一个人的动机,无论在距离或文化上看起来有多远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达林·比默,艾里斯·瓦尔纳.跨文化沟通[m].孙劲悦,译.第4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pCearley,Sang.Culturalintelligence:individualinteractionsacrossCultures[m].paloalto,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3.

[3]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LarryaSamova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4).

[6]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2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归化;异化

一.引言

翻译交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

的交际活动,而民族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翻译在本质

上与文化密不可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就不会有翻译;反之,没有翻译,跨文化交际就无法正常开展和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诞生的。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产生了翻译工作。

三.翻译的定义

张今先生曾对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黄忠廉在《翻译本质论》(2000:4)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总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它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

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四.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的原因,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说到底,翻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

重对方的文化,也要符合语言本身的习惯表达方式。由于两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采用相应的策略来正确处理文化因素。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是近年来翻译者在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时常用的方法。归化策略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用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表达方式即/入乡俗;异化策略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情调,洋汁洋味。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速和增多,不同的文化日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本着保持源语文化的目的,更多的翻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开始考虑以异化为主,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或“文化传真”。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或两者并用,都不能脱离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下把握好“度”。译者要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的文本,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把“异化”与“归化”策略有效地结合起来,力求获得与原文等同的语用效果。

五.结语

世界文化的交流应是双向的交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山,翻译与文化[J].翻译通讯,1999,(5).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4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5

[关键词]跨文化;跨越超越策略;文化智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039-03

[作者简介]韩征顺,武汉科技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英美文学。(湖北武汉430073)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总是善于挑战极限,做人们以前不可能做的事情。跨文化管理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贸易区域化加速的趋势下,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各种企业也在不断变换着他们的经营战略、管理模式及营销策略,等等。他们面对的文化不再是单一文化模式,而是来自多种不同的跨文化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合作经营。这样,企业内的各种文化模式难免时常发生碰撞,其激烈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加拿大著名教授凯林的研究表明:合资企业的失败率很高。在所有合资企业中,失败的比例占到30%-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母国文化、母公司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差异。另有调查数据表明,大约82%的跨国公司失败是因跨文化管理失败而致。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3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由此可见,跨文化管理不仅是我们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更是我国信誉好、实力强的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和跨国经营迅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它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活动的产物。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联盟,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使得国际商务交往范围更大,文化模式由一元转向多元。这样,文化差异与文化管理就成为热门话题与难点话题。这就要求跨国企业在异域文化中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用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解决文化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多元的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

跨国文化企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决定其多元化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仰体系,而这恰恰又反过来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需要和期望值。这一点不仅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使新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很快形成。退一步讲,即使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后,企业员工也会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身特有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换言之,在建立自己新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跨文化企业并不是消除原有的民族文化差异,而是在尊重和保留他们的前提之下,建立超越个体员工文化模式的全新共享文化。这样,他们难免相互影响和制约,相互渗透和干扰,从而对共享文化的条款理解和解释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和失误。

2.矛盾的行为方式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也会保留和存在着特征迥异的民族文化模式,他们的行为规范可能是互补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这样,同样的要求与规定,不同的文化成员,执行方式可以不同,产生结果就相应不同。譬如说,沉默这一个文化现象,在有的民族文化中含义是理解与支持;另一种则表示漠不关心,而还有一种可能表示反对。如此,冲突就在所难免。

3.复杂的经营环境

相比较而言,单一文化模式企业环境比较单纯,企业员工之间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不仅企业文化容易形成,而且在管理决策和执行政策时容易达成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经营观念、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就是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异与困难仍然存在。这样,无形中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经营环境复杂化。所以,跨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经营成本大增,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劳动力价格与原材料价格低廉的优势。可是又说回来,文化差异本身也为新观点、新方法之产生提供了可能,从而使企业更具有活力、创新性和竞争性。

三、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策略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和目的是消解文化冲突,化解文化矛盾,进而使不同形态文化能够在同一企业中互相包容和理解、接纳与融合,又可以使企业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来自不同文化的所有员工均可接受的、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以便强化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若要加强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实现它的跨越与超越,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着手:

1.增进和有效开展文化交流与沟通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亚非文化、欧美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因此,任何企图消除文化差异的思想和行为均属天真无知之体现,况且不可能。所以,首先必须接受诸类文化差异。他们互相接受须以互相理解为基础,而相互理解又只能通过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跨文化企业内部必须通过种种方式与方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交流、沟通与切磋,促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一致和默契。

2.忽略文化差异,缓和文化差异

前者是指将跨国企业的全体员工看作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而将看点集中在事关企业生存的主要方面:如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技术改造等。勿庸置疑,这样对员工的满意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产生负面作用。后者是指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建立各类员工所能接受的大致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上面这两个方法只是诸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的权宜之计,而跨文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互相融合的企业文化。

3.适应文化差异,利用文化差异

“适应”是指在设计企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策略、确立激励政策时要考虑到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认识、尊重并有效利用员工的不同态度及行为,此举可以提高员工满意程度,实现卓有成效的现代化管理。而“利用”是指利用不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各种文化同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结合,并能为管理者所用。例如,国际名牌企业海尔采用了日本管理(团队竞争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

4.妥善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跨越策略的关系

跨国公司应当注意采取策略和智谋来解决不同国家公司文化差异问题,这样的策略有三种:(1)推行母国文化战略。这指的是在所有外国子公司推行与本国相同或近似的政策及管理策略。(2)本土文化策略。也就是说,采用子公司所在国的管理策略。当下,最流行的说法是国际思维、本土战术(thinkglobally,actlo-cally)。(3)执行全球化策略。在公司里形成并推行其在世界各地通行的政策,并进而通过企业文化来强化这种共同管理策略。即使这样,也须因地制宜,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敏),居安思危、出奇制胜。

5.适当进行跨文化培训工作

目前,在跨国经营企业中,大多数只停留在对员工进行纯技术培训,而忽略了对员工特别是管理员工跨文化方面的培训。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有效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手段。首先进行语言培训,以利于沟通。其次进行文化熏陶。而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最佳做法。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文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认识文化共性、人性共性、性别共性基础上,提高每个员工的文化智商(Culturalintelligence)。根据环境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准则建立共同经营观和公司文化,从而使每个员工都能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公司经营理念和宗旨自觉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子母公司结合也会更紧密,企业的跨国文化适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才能随之提高。

6.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智商

文化智商(culturalintelligence,orCQ),是指一种能够从容应对国家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能力。首先由Christopherearley和elainemosakowski提出,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10月刊上。文化智商是一种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文化智商有三个来源:(1)大脑/认知的: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外国文化的信仰、习俗及禁忌,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2)身体/物质的:能够与外国友人、同事融洽相处,显示出你理解他们的文化。同时,你的行为风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你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世界。(3)、心灵/情感的:调整适应一个新文化,意味着要克服许多障碍与挫折。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信仰它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文化智商与情感智商(emotionalintelligence)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文化智商显然要进一步,它帮助我们把不同文化导致的人类行为从大众的普遍行为习惯和个人的特殊行为习惯中区别开来。文化智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愈加商业化环境里,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驾驭不同文化的能力,要能够从容应对他们外国同事截然不同的习惯、手势、假定,等等。现在,外国文化随处可见,它不仅仅只出现在国家层面上,还出现在企业、职业中,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和外国人一起工作,不仅需要敏感性(sensitivity),还需要适应性(adaptivity)。那些在单一文化环境中的社交成功人士,却不一定具有这些能力和特征。他们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取得巨大成功。但往往正是他们最难以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化,完全浸淫在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中,所以,当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最容易显得格格不入。有时侯,与母体文化有一定脱离的人能够更容易采纳接受并不熟悉的宿主文化,如习俗、甚至于身体语言。他们以非常自然的方式来观察外国文化。因此很容易下意识地努力去适应它。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有效地培养员工的文化智商呢?根据earley和mosakowski的观点,任何人只要比较敏觉、积极主动、有所准备,都能够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文化智商数。他们并且提出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智商的六个建议,以资参考和采纳:(1)检验你的CQ之强项与弱项,由此找到一个出发点。(2)针对弱项选择对应的训练方法。(3)应用这些训练方法。(4)在自己的组织内部寻找异质文化环境。(5)积极进入这种文化环境。由强项出发,开始训练自己。(6)360度回顾评估。如有必要,加入新的训练内容。

综上所述,跨文化管理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任何企业、公司、连锁店之类的经济实体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生存和拓展业务,跨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尤其对于跨文化管理者更是如此。全新的管理理念、务实灵活的经营策略、富有弹性活力的跨文化团队,是跨国公司和集团纵横驰骋全球的的三大法宝,而这些准则根基是团队员工的多样性、创新性、异质性和所向无敌的全球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董泽之.企业跨文化管理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2]彭迪云,等.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管理[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3]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沈薇薇,张可.浅谈跨文化管理的几种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5]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5,(5).

[6]王帅,鲁浩,陈小毅.试论跨文化管理[J].江苏商论,2004,(6).

[7]姚建蜂.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4,(9).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教育;多元化思维

当今世界由2000 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构成了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每有一个民族的存在就相应地有这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因此社会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作为交际的核心,文化也越来越变得日益重要。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性,而差异性会给交际双方带来一定的障碍甚至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于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形成做了讨论,这更多地强调了单向维度的思维方式。本文则着重讨论多元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与多元文化教育

(一)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这种跨越不仅仅指民族文化,它还可能是阶层文化、区域文化、城乡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跨越。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家间交际都涉及到这一领域。

(二) 多元文化教育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为解决移民、少数民族和贫困阶层的文化教育,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策略开始实施。美国学者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各种各样文化背景者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之尊重而实施的教育。[1]他们认为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所有的学生具备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2]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高尼克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文化多样性,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生活的机会,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利分配的均等。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使所有学生(主流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尊重、理解、认同不同的文化,从而建立一种文化平等的观念,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价值,不同文化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二、跨文化交际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在这种交际中由于民族文化中心部落主义等偏见,以及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交流方式上的差异,人们在交际中会产生误解以致交际失败。L.Hams 认为:世界范围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3]因此,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承载了传承、选择、创新文化的作用的教育必然承担了建立跨文化交际观念、传授跨文化交际的策略技巧的重任。

多元文化教育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则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思想认为同外国人接触机会不多,因此不需要学习跨文化教育的知识。事实上跨文化交际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更重要的是还存在于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之间。这种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是最突出的。mchale.prosser 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4]所以价值观好像冰山下的那八分之七,大家看到的文化差异就是冰山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是非的判断,对行为的选择。即使来自同一民族同一区域的人之间的交际也会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分歧。而多元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为重点,认同文化的多样性、变通性和选择性,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文化观念来处理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范围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少数民族,还包括主流文化民族。要让学生明白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时展的需求。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着重训练文化移情的能力。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它是指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顺利沟通,交际者进行暂时的认知转换,尽力摆脱自身原有文化定势的影响,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思维。即分别从语言形式、内容上和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两种角度来判断对方话语意义。文化移情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但要求有勇气去冒“好意遭冷遇的危险”,而且还可能使个人信息系统超载,交际过程中要不时地将自我至于谈话中心或远离中心的位置,交际者不仅为自己处理信息而且要为两人或更多人处理信息,个人能量的增长是必要的。[5]因此需要从观念和策略两个角度入手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首先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减少心理上的陌生感,承认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正是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象征着人类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同化统一,一旦某种文化或文明丧失,将没有再重新修复的可能。所以跨文化交际从某种程度讲是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创新,是对不同文化保护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化的冲突与和谐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和谐的共性人类也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基础。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在不断的冲突与和谐中产生的。

其次,在策略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译码转换技巧。即根据交际对方的身份、地位、经历、知识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期获得对方的认同。因为交际时需要在对方给出信息时及时恰当地给出回应。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个性,根据对方个性做出的回应往往是更切合实际的。交际中可以以对方的眼神、动作、语调等非语言行为来判断对方的认同感,从而对语码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译码转换可以是转换成同一种语言、方言或同一社区语言,转换话题,它的目的是加强交际双方在感情上的认同感,促进交际顺利进行。这一策略需要交际者随时保持对环境、对对方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并及时、正确做出反应。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交际者树立正确、良好的异文化观念,运用译码转换策略可以培养移情的能力。但是由于影响交际的因素多种多样,交际者必须具备一种在实践中随机应变,不断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取得满意的效果。(作者单位: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2]Husen.t.postlethwaite.t 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卷)[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

[3]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雇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7

[关键词]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多,作为各种跨国性商务活动纽带和桥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对于商务活动的成功进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有文化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交往,遵循语言对语境的适应性原则,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

外语商务活动的跨文化交际显然是指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的交际活动,是现代国际商务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外语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处世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入乡随俗”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了解对方的一些禁忌并加以注意,才能在进行成功的交际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

1.要注意中西方人思想的差异。西方人重个性,中国人重集体;西方快节奏,中国人慢节奏,西方人讲竞争,中国人讲合作;西方人重隐私,中国人轻隐私;西方人讲功利,中国人讲情义;西方人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因此,我们在与外国人进行商务交际时,就必须了解到这些差异,尊重对方的习惯,可以促使我们的商务活动顺利进行。

2.要注意言语行为之间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要准确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和文化色彩,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中国人称呼别人时,特别重视社会地位,讲究上下尊卑的礼貌习惯。所以在中国商业交往中,会经常听到如“黄局长”、“林经理”、“张厂长”之类。但是,在讲求平等、独立的美国人看来,managerLiu,CeoZhang这样的称谓语是根本不存在的,商业界的人士一般都用“mR+姓名”的方式称呼。因此,把中国式的称谓用到英语中,或按字面翻译成英语都是不可取的。

3.注重中西文化对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不同,生方式不同,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在一种文化中被认可的做法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禁忌。例如,不同的文化对广告中的女性有不同看法,西方文化中,往往把广告中的女性塑造成性感、大胆、善交际;而东方崇尚的是羞涩、柔弱和温文尔雅的妇女形象。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适得其反。“菲亚特127―――帕里欧”型赛车,在广告宣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中车身尾部的流线型很好,在法国观众面前的广告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它是位女士,一定会有人在它屁股上捏一下。”假如广告在中国市场播放,可能立即会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东方文化认为这个广告是对女性的侮辱,会要求更正,很可能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由此看出,国际商务活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可能造成商务交往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外语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1.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礼貌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国度中,礼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交际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时要达到畅通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是什么呢,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礼貌的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礼貌策略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礼貌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前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依赖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如果没有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涉外的商务活动的开展将举步维艰。显然,奉行礼貌原则是跨文化交际人员明智的选择,也是外语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幽默语用策略。幽默是指生动、活泼、优雅、风趣、诙谐、含蓄且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语言有助于把幽默感渗入具体的谈话当中,有利于消除初次交往的陌生感,拉近交往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使枯燥的谈话变的生动有趣,从而营造一个笑口常开,轻松自如的交往气氛,为成功的交际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赞美策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受着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着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正如前人所说:“人是渴望赞美的动物。”“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赞美的方法多种多样,或者真挚热情,或者含蓄委婉,或者自然流露,或者顺应语势,或者具体确切,或者发自肺腑。应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年龄和层次,运用不同的赞美方法。但原则只有一个: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适当的赞美可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融洽交往气氛,有利于达到预期的交往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外语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内涵、注意事项、交往策略,即尊重双方的差异,采取礼貌、幽默、赞美的交往策略。外语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在交往过程中,如果能够尊重双方的差异,灵活使用上述交际策略,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考生调查和分析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一直在研究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代语言学家将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三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相关研究中,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占大多数,而关于民办高校自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则凤毛麟角。目前,进入民办高校学习的自考生人数众多,也是社会就业的庞大群体。对于民办高校的自考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综合性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当前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自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如何呢?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英语教学的改进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以上考虑,研究者在江西蓝天学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是江西蓝天学院2008级大一新生的四个班级,文、理、工科兼有,都是自考助学班学生。问卷调查由任课教师在课堂进行,以便学生有疑问随时可以向老师求助,同时确保答卷内容真实,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23份,有效试卷210份,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比较客观可信。本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三、结果与分析

1、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析

通过学生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我们发现民办高校自考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距离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相差甚远。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英语总体水平较低,尤其表现在听与说两方面。听力水平“几乎一点都不懂”的占15.2%,28.1%的学生“不敢开口说”,属于哑巴英语,52.3%的学生“词不达意”,学生对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缺乏自信心。同时,学生写作水平不高,“能写简单的报告和应用文”的人数只占23.1%,大多数学生经过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却“写的语句错误较多”,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根据话题来策划完成语言运用任务,语言能力极其有限。

上述情况的出现有许多原因。首先,民办高校自考助学班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考未上录取线的落榜生和部分中职、中专毕业生以及少数社会青年,学生成分多样,个体素质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底子薄,并且有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其次,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教师在阅读理解、词汇语法结构上花的时间相对过多,而在听力、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花费时间较少。第三,英语测试均不重视听说能力,分值所占比重不大,考试仅限笔试形式,有些地区高考根本不考查听力或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分析

该部分围绕跨文化交际知识、西方社会文化习俗、交际策略、会话原则、非语言交际、影响交际能力的因素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等7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从学生自我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习俗、交际知识了解程度不高。20.56%的学生对会话原则“基本无知”,22.43%的学生对非语言交际的了解几乎空白,学生使用的交际策略由高到低依次为回避、求助、替代、非语言、母语、重组。调查还发现,有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听说过交际策略,大部分学生对交际策略概念不甚了解,使用频率低,但也会自发地使用某些策略,如替代策略、非语言策略等,仍有29.7%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交际策略去弥补词汇的不足,无法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对于影响其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因素,有66%的学生选择“语言能力差”,另外有近25.5%的学生认为“不懂交际知识”,相应地,有近75%的人都认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就是“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策略”、“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和“营造交际氛围”,从侧面间接反映了对英语教学的不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有内在关系。多数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词汇语法翻译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读写教学上,缺乏实际运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英语课堂缺少文化的渗透,输入的内容忽视文化内涵,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效率不高,语言水平低下,直接影响英语的表达和理解。

3、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部分的结果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的结果相一致。有近30.8%的学生不知道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者,对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常识不了解;问候语使用“whereareyougoing?”高达27.1%,学生还出现冒犯他人隐私权的错误,如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婚姻状况等,说明学生不了解初次交谈时“七不问”的西方社交规约;如应邀到英语国家的朋友家吃饭,23.7%的学生选择“提早一点到,帮助干活”,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言语行为价值取向带有母语文化的特征,还在遵循着自己熟悉的母语文化的语言行为模式,存在交际需要与交际能力之间的不对等,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借助自己的文化背景来臆断,结果造成文化障碍或错误。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异文化带有偏见,近6成的学生认为“汉语比英语容易学习”、“汉语是最具表现力的语言”;32.4%的学生认为“黑人总以暴力犯罪之类问题有关”,对黑人有恐惧感,这些反映学生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去看待异文化,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特征,这样势必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四、建议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文化教学

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充分说明,英语教学亟待改革。胡文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不了解英语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必须包括文化教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包容和欣赏态度,承认文化差异,尽量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消除误解与偏见,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冲破这种无形心理障碍达到有效交流和沟通。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但不必拘泥于一定的程式,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学习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用中学,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达到全面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对此,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如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题讲座法、文学作品研读法等,都值得借鉴尝试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文化接触、文化磨合或文化交织,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语言能力,增强教学针对性

Hymes认为,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语言能力就谈不上语用能力,策略能力也成为“空中楼阁”无从实施,也就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外语学习者“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所以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遍偏低的状况,更应该加强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及其相关学习策略的教学,突出语篇的体裁及语域分析,语篇展开的策略、言语行为策略、非语言交际策略等语用功能的教学,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单元话题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常用表达式等,把语言现象和相关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既习得语言又习得文化。教师在传授语言、分析篇章结构的同时,注意输入特定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所有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教改前有必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再作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以便根据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五、结论

尽管本次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了解民办高校自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调查结果突出反映了民办高校自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现状令人堪忧,教学亟待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9

内容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已成为当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然而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中,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在中国企业自身文化尚不成熟、跨国文化整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更需要掌握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方法和跨文化管理的一般战略,并根据自身情况和东道国社会环境采取相应对策。因此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尽快适应当地文化,是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尤其对后危机时期正在走出国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冲突跨文化管理文化整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一批知名的中国企业如海尔、tCL、联想、中石油、上汽等也开始顺应国际潮流,纷纷走出国门,以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从事跨国经营。虽然“1+1>2”的期望值如此诱人,但从大量并购交易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跨国兼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商业价值。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对2000-2008年间并购失败的案例研究发现,所有失败的并购有50%跟人有关,包括沟通不良和文化差异。无独有偶,有研究机构对100家并购失败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有85%的首席执行官承认,整合后的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的不兼容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文化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巨大障碍,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本文以具有代表性个案对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我国其他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借鉴。

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实例剖析

作为“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的第一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以来的罢工风潮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后,来自双龙工会的反对罢工浪潮始终没有停息,在并购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汽先后经历了三次双龙工会罢工,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上汽饱受双龙罢工事件的困扰。双龙工会几次罢工是否与收购案有直接的关联,与文化冲突是否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跨文化视角分析,可以将上汽双龙工会频频罢工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诚信缺失且不兑现承诺

自上汽收购双龙到2005年底,上汽没有兑现上汽收购之时合同中对双龙作出的投资双龙的承诺,这是双龙举行第一次罢工的直接原因。在跨文化管理中对他人诚信,得到他人的信任是跨国经营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成功整合的基石。上汽既然已作出承诺,也已签署合同,就应该遵守合同,这是诚信的象征。上汽如果不完全兑现承诺,劳方当然有理由通过罢工来维权。对此,上汽不仅理亏而且也失去了双龙对它的信任,这就成为上汽收购双龙后首次致命的败笔。

(二)措辞含糊

为平息2005年年底的双龙罢工,上汽于2006年初公布了上汽双龙中长期战略规划,称到2010年累计投资约25亿美元用于新车及新技术研发、增设工厂、扩充营销网络等,斥巨资给双龙未来描绘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为上汽买来了“人心”。上汽此举虽然暂时平息了罢工,但也反映出双龙开始怀疑上汽在韩国投资的诚意。早在收购之前韩国双龙工会就担心上汽入主会将双龙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而影响双龙工人的就业。对此上汽的领导层未作出明确的表态,双龙的罢工正源于此方面的担心。

(三)忽视中韩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管理理念。虽然中韩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集体主义倾向的东方文化,但是韩国民族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双龙的企业文化当中就是其独特的工会文化和强烈的民族情绪。韩国的强势工会世界闻名,不仅是劳方利益的代表而是质变为一个管理者权力拥有者和政治机构,这与我国的工会不同。上汽领导层在收购之时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文化差异,没有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面对突然崛起的中国东家,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双龙工人担心中国在汽车制造上的成本优势造成韩国汽车业的崩溃,罢工威胁自然成为他们表达情绪的一个手段。

(四)错过文化整合的最佳机会

olie和Bastin&Ven指出,大多数合并公司在合并初期就出现合并综合症,由此可见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完成后的首要任务。虽然在2005年2月并购之初,上汽开始启动“百日整合”计划,但事实上这种整合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实效。上汽的文化整合仅限于邀请双龙工会代表参观访问,分发《漫画韩国》的小册子等初级形式,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国管理能力,也没有致力于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分析,进行有效沟通,消除文化障碍从而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五)收购前期的谈判存在漏洞

上汽在谈判中是否涉及或谈妥技术转让、在中国建厂等问题,并是否就这些问题与双龙达成共识?这些问题是否已成为合同条款,或合同是否有明文阐述?这些都是合作成功的关键问题。如果收购后一方提出这些问题或作为罢工理由,这充分证明并购谈判中达成的条款存在漏洞或者不够详细,导致双龙有机可乘,成为日后双方产生矛盾的源头和上汽双龙的管理障碍。

企业跨文化管理措施

为了消除文化冲突,真正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充分发挥跨文化管理的潜在优势,实现文化融合的理想结果,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主要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合理选派驻外管理者

提高企业驻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管理意识,合理选派驻外管理者。文化作为软环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聘用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员管理驻外经营机构。目前,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这种具有国际化思维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所以选聘有胆识和魄力的外国企业家管理新的企业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如联想任命原iBm的副总裁沃德为新公司的Ceo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识别文化差异且发展文化认同

前面已论述了国际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与困惑源于企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因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则可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不同规范的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文化认同需要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可体现在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理解两方面。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象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跨国经营中的管理人员更要注重上述跨文化管理技巧与技能的培养。

(三)实施多元文化相容策略

多元文化相容策略包括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和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当然前提是允许多元文化并存。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子公司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是指,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刻意模糊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减少其子公司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保留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四)进行跨文化管理培训以提高驻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目前,一些跨国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表明,外方员工在派遣到中国之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较少,导致在中国“水土不服”,最终打道回府。另外,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于跨文化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比较陌生。这就有必要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跨文化管理人员。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过程,即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无疑是友好而且有效率的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减少驻外经理人员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等等。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胜任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人才资源还相当有限。人才是跨国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瓶颈主要是外语沟通能力差,对国外的文化(尤其是拉美、非洲等国家)了解偏少。这需要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企业要多与国内国外高校展开培训交流计划,培养大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

(五)实施本土化策略

跨国企业本土化就是跨国企业为适应东道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社会规则,包括潜规则,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实质和难点是企业经营哲学和文化的本土化。本土化策略要遵守“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管理。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易于树立在东道国良好的品牌形象,消除当地消费者对外来产品的抵触心理,与当地社会文化更好的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和反感情绪,是一种必需的生存战略和经营策略。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立足于投资国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当地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当地的生活消费习惯进行研发经营,以保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六)建立跨文化企业的管理沟通机制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尊重的含义是对相互间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是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确保跨国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并最终形成文化整合和创新。

(七)建立共同经营观且建设“合金”企业文化

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动,如同一群人随着音乐起舞而不会相互碰撞。这样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国际企业的文化变迁能力。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要在投资对象国建设“合金”企业文化,要加强跨文化参与。跨文化参与是实现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方式。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参与系指通过文化的交汇,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并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选择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根据不同的投资地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一般说来,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可以选择的模式如下:

本我模式―以我为主,唯我独尊。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财大气粗,自恃技高一筹,照搬照套母公司既成模式,实行总部集权制,由“钦差大臣”对域外分公司进行控制,并以总部既成考评体系来衡量分公司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的职效表现和薪酬。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高度集权,按“既定方针”办,可以雷厉风行付诸实施。缺点是把本我文化生搬硬套于东道国,难以化解外派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冲突,往往很难真正实现富有成效的全球化跨文化经营。

客国模式―本土化管理。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海外总部的权力有限,分公司基本上是自主经营的独立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是本地人,公司有一套适合本土化和国情的管理体系。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这种模式往往过于迁就东道国的传统文化和落后现状,削弱母公司或出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入乡随俗”把自己也庸俗化了,效率也降低了。一些东道国股本占优势的合资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

区域模式―确立基本准则,分区而治。实行这种模式的往往是一些大型的区域性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全球不同区域设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性集团,集团总部确立一些管理的基本准则,所属分公司分区而治。同一区域集团内各东道国分公司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基本实现区域本土化。

全球模式―全球化、标准化管理。这种模式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大趋势和理想境界,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多是一些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性的全球化公司。其管理理念具有很强的全球视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种模式中被最大限度的融合,分公司职位完全根据全球化、标准化经营需要来设计,人员招聘主要以多元化的适应能力大小为基本判断标准,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和整合管理真正实现全球化。全球模式的特征是组织机构体系复杂,信息交流量大,具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系统和高超的沟通技术网络。

综上所述,无论选择何种模式,企业都必须认真做好跨文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将跨文化冲突转化为跨文化竞争优势的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如何克服自身国家文化的相对弱势,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凯,张莉丽.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现代商业,2007(16)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0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禁忌是文化的衍生物,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不同的禁忌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引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了解目标文化中的禁忌和禁忌语,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规避,以免引起文化冲突。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成因;使用策略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63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39—02

收稿日期:2014—08—10

作者简介:彭萍萍(1980—),女,甘肃庆阳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禁忌语及其特点

(一)语言,文化,禁忌语

正如Hall所言,文化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通过其使用的语言反映出来。禁忌是文化的衍生物。禁忌(taboo)一词源于南太平洋汤加岛人的土语,指“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极端注意的人或事(包括语言)”。若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遭到惩罚甚至有杀身之祸。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更加显现出来,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国际交流中显得异常重要。禁忌语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英语的谚语“wheninRome,doastheRomans”(入乡随俗,入门问禁)。如果交际者不了解另一种文化中存在的禁忌,就可能会犯错误,而这种错误往往会导致产生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充分了解目标文化中的禁忌和禁忌语,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规避,以免引起文化冲突。

(二)禁忌语的民族性与普遍性

禁忌是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禁忌,禁忌语的存在和作用又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在一种文化中受欢迎的用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语。因此,禁忌语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一些语言禁忌又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即语言禁忌具有普遍性。

二、禁忌语的成因分析

(一)早期的禁忌语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对于生老病死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现象不能理解,认为这些现象是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所致。他们往往将语言与人类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祸由口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一些语言禁忌便由此产生。例如,英语和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对于病、死的语言禁忌就是对于这种原始心理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语言禁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

(二)现代英语中的禁忌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恐惧逐渐减少。但禁忌语并没有随之消亡,相反,禁忌语还是存在于语言当中,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依然在使用策略规避一些禁忌语,原因就是为了“维护面子”。

1978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论。Brown和Levinson将礼貌定义为说话人为了保全自己和受话人的面子而尽力减少其言语威胁性的言语行为。[2]从礼貌的角度看,禁忌语是威胁或者伤害说话人和受话人面子的“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而规避使用禁忌语是为了维护与保全说话人和受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

三、禁忌语的分类

(一)宗教与政治禁忌语

西方英语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因此,涉及圣灵及圣事的词汇均是禁忌语。如Jehovah(耶和华)、Jesus、Chris、hell、devil等都是重要的禁忌语。在汉语中,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信仰基督教,因此这些词并不是禁忌语。

除此之外,涉及到种族歧视的政治词汇也是重要的禁忌语。比如,在英语国家,对黑人不能用negro和nigger(黑奴、黑鬼)这样的称谓,而应称呼其为afro-american、african-american或者theblack;同样,黑人对白种人也不能使用honky(带有侮辱性)这样的词,而应称呼其为whitepeople。

(二)侮辱性和咒骂词汇

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language),是人们避而不谈的,如psycho(神经病)、sonofbitch(狗娘养的)。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beast(畜生)、pig(猪)、stallion(种马)等,这些都是禁忌语。动物词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英语中,一些动物词是褒义词,而另外一些却是贬义词。例如,山羊是不正经男子的象征,孔雀被咒骂成祸鸟,大象是蠢笨的动物,因此,goat、peacock、elephant一般都含有侮辱性,禁止用来形容人。而在汉语中,山羊、孔雀、大象等词并没有负面的文化内涵。

(三)隐私词汇

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英语国家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样,社会也用法律保护个人的财产权、隐私权。隐私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个人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生育、职业、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都属于隐私。涉及隐私类的问题被认为是干涉他人生活的粗鲁行为,是禁忌,如what?syourage?/what?syourreligion?

而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熟人之间询问年龄、体重、收入、职业、婚姻、子女状况等并不是冒犯性行为,特别是当年长的人向年轻的人提出这种问题时还被认为是关心。

(四)称呼、数字类禁忌语

在称呼方面,东西方也有很大差异。英语国家崇尚人人平等,在称呼中人们喜欢被直呼名字,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都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遵从等级顺序,因此,对别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一般禁止直接用名字称呼某人(要好的朋友之间私下可以直呼名字),在正式场合,称呼时一般要加上头衔,如“王老师”、“张经理”等。

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喜欢双数,认为逢双大吉。而西方人却认为偶数不吉利,奇数大吉(但13例外)。在英语中,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楼层、房间号、座位号都不设13;水手拒绝在每月的13日出海;重要活动都要避开13日进行。

四、禁忌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和禁忌语是引发文化冲突的首要原因,因此,在禁忌语的使用上要审慎,讲究策略。要

“入门问禁”,了解目标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原因,在交流中尽量避免提到禁忌的事,如果迫不得已,必须提到有禁忌的词,可以使用以下策略来避免打破禁忌。第一,使用委婉语。规避禁忌语使用的最常见也是最高明的策略就是用委婉语替代,这样,既传达了意思,又避免了尴尬。第二,避免提及。对于禁忌语如果没有对应的委婉语和替代词,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要避免提及,以免引起文化冲突。第三,使用反语替代。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特殊禁忌,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替代,可以考虑使用反语,以避免打破禁忌,引起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e.t.Hall.BeyondCulture[m].Doubleday&Co,1981.

[2]p.Brown&S.C.Levinson.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e[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3]易文静.对“面子理论”的再思考——对己礼貌与对他礼貌[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胡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禁忌语之异同[J].黄山学院学报,2009(2).

[6]李杰.语言禁忌问题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