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06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1

关键词:表演;角色;理解;塑造

一、引言

表演是就是对所需要塑造形象在舞台上的有效表现,这种表现就是需要对人物角色进行有效理解和塑造,因为只有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塑造,演员才能进一步掌握所需要表现人物角色的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可能是造型方面的,让人一眼就看到记忆犹新,也可能是语言方面的,让人听了记忆深刻,又可能是肢体方面的,让人看了完全记住这一人物形象。换句话说,表演艺术就是需要对角色进行充分的理解,进而有效塑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角色,这样才能使得观众记忆犹新[1]。

二、角色理解和塑造的重要性

(一)角色理解和塑造是构建人物特征的有效途径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得到很多的人的认可,我们可以回顾国内一些经典的电视剧人物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就是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六小龄童在进行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过程中,下了大量的功夫,进一步抓住了猴子的最为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加之在造型上的特塑,一个成功的孙悟空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角色理解和塑造是最为基本的表演要求

一位表演大师说过,塑造人物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到位,这是表演的基本要求。塑造人物需要抓住其特征,再进行有效扩大,这样才能实现人物形象的有效放大,提升观众对其表演基本诉求。没有将人物形象塑造出特征的演员是对观众的一种懈怠,没有将表演艺术进一步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是我们表演的基本要求之一。

三、实现有效角色理解和塑造的具体措施

在《女士们的游戏》这一话剧中,有一对姐妹,妹妹在快要结婚的时候,自己的未婚夫跟自己的好朋友跑了,妹妹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就和姐姐一起将自己的好友杀死,但是未婚夫并没有回到自己身边,于是妹妹的性格进一步发生扭曲,她与姐姐开始了进一步阴谋,这一人物的塑造就需要对其心理发展变化进行有效梳理,妹妹的未婚夫没有跑掉之前,杀死自己的好朋友之后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人物的性格都是发生的较大的变化,这一人物性格的把握就需要进一步突出不断的变化。具体来说,如何实现表演过程中,人物角色的有效理解和塑造,笔者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一)对剧本中的人物做足功课

成功的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需要进一步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地了解,通读剧本,理解人物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变化,同时需要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对这一人物的有效理解,在观察生活中与剧本人物角色比较类似的人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把握,在人物性格把握过程中,一些细节将直接决定他们对人物的有效理解和塑造。因此需要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过程中的细节个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

(二)剧本人物理解到位

人物的理解和塑造需要全方面的开展,一个基本很强表演能力的演员需要从造型、言语、动作、甚至眼色表现出的一些内心矛盾和变化,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拓展人物形象的特征化。例如一个抗日期间的土匪形象塑造就是需要从上述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理解,首先在造型上男性土匪可以通过纹身或者是更为凶悍的发型呈现一个土匪形象,在言语上需要表现出一个没有什么文化、战斗经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动作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有效认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等动作细节将进一步勾勒出一个典型的土匪形象。因此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和塑造[2]。

(三)人物重点特征突出表现

现代的观众对电视剧、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不断提升,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不需要将一个人物塑造的浑身上下都是特征,这种过多的人物特征就等于没有特征,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剧本中任务的重点特征,从一个点直接击中观众的关注度。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切合实际生活,同时在表现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随着现代观众品味提升,演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人物的有效理解和塑造,实现更为突出的人物性格,实现角色与时代同步、与故事发展平齐,这样的人物角色塑造就需要演员充分认识剧本,具备生活经验,将其人物特征有效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2

在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剧种一即兴喜剧,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表演艺术的重要性问题。即兴喜剧与其它戏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没有剧本作为表演的蓝本的,演员不需要背什么台词,只要在上台前看看幕表就可以了。他们无需按图索骥,只根据实际需要到舞台上之后边表演边编台词,作即兴的演出。所以表演者的临场表现力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表演效果和演出的成败。机智灵活的即兴表达能力,坦然自如的随机应变能力,精彩优美的言行表演,全面良好的演艺素质,使这些演员们即使在舞台上忘记了台词或者是出了什么差错,也会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加以纠正,戏剧本身依然流畅无损,多么完美的舞台表演形态。遗憾的是即兴喜剧在兴旺发达了三百年之后却销声匿迹了,原因当然并不难解。一个优秀的即兴喜剧演员需要迈过的门檻太髙了,只有无私的家族式的传承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根底和艺术天分。他们健康灵活,才学满腹,出口成章,随机应变,既符合章法,又协调一致,但这千姿百态的才艺却完全是因演员的素质所决定的。而一旦某种艺术只是以个人的智慧为中心,那么这种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有了时限。就戏剧艺术来说,它综合了舞蹈动作、声乐音响、技巧杂技、言语行为等多种因素,汇合着戏剧作者、导演、演员、剧务等各方面的辛劳,它是要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与观众们达成心灵上的沟通。因此象即兴喜剧这种艺术只可以适合一时之需,必不会长久。然而不管怎样,不管戏剧综合了多少种因素,有多少人员参与,表演艺术才是核心已无庸质疑。于是在戏剧艺术体系中,对表演艺术的理论表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那么表演艺术就是舞台行动的艺术。演员用动作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表现角色性格,这种从模仿而来的原生态表演,同样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创造者。既要神情并茂,又要神形兼备。尽管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戏剧理论中也提出了要求演员们化身为所要表现的角色,最大程度地使观众和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产生移情作用。但这种理念显然是相当薄弱的,还不可能称之为一种完整的表演理论。古罗马时代因其整体文化的特征就是模仿古希腊,所以表演艺术自然也不可能突破古希腊戏剧演员们的套路,而且相对于古希腊来说,其戏剧表演更加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似乎哑剧演员的表演弥补了某些不足,但那些杂耍技能式的表演,巳经失去了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和艺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进行诠释时,因为限定了表演理念中的创造,遂将表演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有意无意地取消了。后来,狄德罗、黑格尔等人曾力图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一种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出现,真正成熟的、体系化的戏剧表演理论才最终建立起来。

表演艺术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同编剧、导演、音乐、美工密切合作,按照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性格,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戏剧形象、体现戏剧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艺术表现过程。一句话,表演艺术也就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创造。吕明先生在《表演基础》中指出:“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它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戏剧、影视艺术所有表现手段,编、导、演、摄、美、灯JR、道、效、化等部分的综合。主观方面是演员本人的全身心的综合,其中有肢体、面部、声音、语言等外部的综合,还有外部要素和心理要素的综合。由于表演艺术为观众而存在,主体创造者和客体接受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相互传递。而动作是架起演员和观众的桥梁,通过动作给观众以感染、震撼和启迪”。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是为观众而创造的,维系观演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表演艺术本身,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接受者的理解和认可,主体创造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甚至就连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一部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而言,导演是面对演员“说”戏,演员是面对观众“做”戏,观众是面对表演艺术“评”戏。导演应该是演员的良师益友,演员应该是观众的形象代言,观众应该是戏剧艺术的虔诚信徒。也就是说,导演、演员、观众构成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言作用,就要在理解角色、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遵循创作角色的艺术规律,遵循舞台时空的假定性与可能性的客观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去行动,以鲜明的行动(形体动作、语言行动、思维活动)准确体现剧作精湛的思想内容,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动态、外在和内心视象。而要想做到舞台表演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开合自如、能放能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关键则取决于演员本人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表演功力。尤其是,演员对观众的情感好恶、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心理诉求、文化取向等都要有良好的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待演员、评判表演艺术本身,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显示着自己的智慧,而且更有导演的心血和所有剧团工作人员的艰辛。台前幕后的关系中成就的是演员。

演员的表演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演员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在戏剧舞台上尽可能完美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并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离不开演员对形象的塑造,没有形象的戏剧不是戏剧,而有形象的戏剧也并非必然就是理想的戏剧。因为戏剧形象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戏剧形象的艺术效果反映的应该是“创造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体验和表演水准,而演员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着这部戏剧的成败。演员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舞台行动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想形(形体)、声(台词)、情(情感)、神(神态表情)、貌(形态)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形象思维的能力等,要以人物形象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其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地区等环境条件为依据,还要探入体验人物形象的阶级、职业、年龄、身份、阅历、教养等各种因素条件下的特定性格,融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创作经验,融合自己对剧情、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舞台表现形式,将体验到的各种感觉和认知综合起来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观众体会到戏剧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本质特征。

戏剧演出是以服务于观众为目的的,演员的当众表演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观演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的关系,同样决定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成败。因此,演员的表演既要有良好的声音、语言、形体等可塑的外部条件作为基础,更要有充如的自信,良好的创作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感觉等内在素质作为保障。既能与角色情同意合,收放自如,还能非常严肃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形象的规定情景中,用全部热情、全神贯注地去创造,选择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表演情态,运用抑扬有致、节奏分明、能够准确传情达意的、富有情感的生活语言,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服务。总之,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完成对戏剧形象的塑造和对戏剧情景的演绎是演员必备的表演基本功。演员的表演要真实,有美感,又必须一切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承转合自然,情理张弛适度,做到了这些,观众就会自觉自愿为演员的表演叫喊、欢笑和哭泣,就会对人物形象的命运表示牵挂和关心,就会让角色形象永驻心间,就会在移情睹物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一种愉悦。也就是说,演员对戏剧角色各种状态的真实理解和把握会激发观众的心绪与情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过来也会激发演员的情绪,并融人到愉快的创作中去。事实表明,观、演者之间的互动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这一切也表明能够打动观众之心的戏剧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原创立意、舞美设计、音响效果和导演恰到好处的指导,更需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艺术功力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成功表演。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是由导、表演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演员完全可以通过表演技巧,通过语言、声音、形体动作让观众不仅相信这种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并为戏剧艺术本身而感动,这就是戏剧的假定性特征。这种戏剧的假定性要求舞台表演一定要达到艺术的真实,而舞台的真实是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出来的,它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因此舞台的真实一定要适度。如果“真”失去了可信程度,人物的言行与戏剧的规定情景不能吻合,人物的情感与性格互为矛盾,那么戏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可能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戏剧艺术的魅力也会自然消失。因此,只有处理好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关系,演员才会在准确、鲜明、生动的舞台表演中获得特殊的表现力。这是西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追求和考察演员的基本标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戏剧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直接体验理论,指出“艺术的秘密就在于使虚构变成美丽的真实”,于是,他要求演员彻底融人角色,直接变成剧中人。他说,“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需要艺术的虚构,而剧作者的作品首先就是这种东西,演员及其创作技术任务,就是在于把剧本的虚构变成艺术的舞台真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象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值得更多地来讨论它,探讨一下它在创作中的作用”?。这显然是对戏剧的假定性和可能性特征的进一步强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西方戏剧领域中第一个探讨表演艺术理论、创作方法和演员技术等问题的戏剧艺术大师。他创立的表演理论体系就是要帮助演员体验角色的精神生活,在舞台上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形象。他要求演员必须学会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巧’真实揭示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出演员应该成为既能做到善于观察、感受和理解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又能做到在真实可信的行动中揭示出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人。而且演员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应努力遵循人的天性和生活的自然属性,建立起正确的和自然的自我感觉,如此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和自然”来。表演艺术是感觉(视觉、听觉)艺术,是为观众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要创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与人的情感,—定不能违背人的天性,不能违背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人物形象塑造的优劣成败,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度,直接影响着戏剧艺术创作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而观众的情趣好恶,也直接决定着戏剧演员表演的成败。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为“打破舞台是个真实世界”的幻觉,创立了“叙事剧”,期望用叙事的方法表演戏剧内容。他强调演员必须使自己的表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然的表演,必须能够做到对所创造的角色形象给予主观认识和合理解释。他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角色,既能与角色产生共鸣,又能与角色间离开来,“演员对待他的角色和表演场面要有思想和感情的立场”,要从所谓的自然表演转向真正的艺术表演。而且,演员要用自己的表演时刻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只是在看戏剧表演,引导观众对戏剧中的内容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布莱希特的理论是反对演员表演时融入角色,反对观众看戏时融入剧情,尤其是反对观演者之间因为舞台的表演而发生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性认同。可见布莱希特对演员的表演提出的是一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截然相反的新标准。也正是这种不同才有了表演艺术上“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并驾齐驱。

现代戏剧实验探索在表演艺术上,抛弃了传统戏剧表演中的那些分析、解剖、思考、体验的方法,转为强调演员的创作感受、形体感观上的技巧、鲜明的韵律和节奏感、表演的基本功力和表演技能的全方位素质。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演员的全部才能才会发挥得更好。其实,西方戏剧创始至今,在漫长的发展中,它一直是适应着时代的需要和观众的欣赏习惯,通过正确的表演观念和趣味横生的表演艺术将人间的万般变化,人世的众生相,以及每一瞬间的真实存在和发展进步反射到了戏剧的舞台上,就像一面“镜子”观照着生活,关注着人生。传统戏剧也好,现代派戏剧也罢,都不可能彻底推翻戏剧艺术的规律,否定以在规定情境中的行动表现生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理念。就表演艺术而言,现代派戏剧只不过是比传统戏剧更强调演员们要掌握娴熟的基本功和技巧,更要求演员们注意角色外部的动作和依赖动作去表达。尽管现代人的思想演变进化很快,戏剧观念较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手段也更新了许多,但是靠导演来组织一系列舞台动作的规则没有变,靠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去体现剧本思想、体现导演意图的基本特征没有变,靠观众来欣赏品评戏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没有变。一句话,今天的戏剧艺术无论怎样创新改变,总不可能离开动作和语言,总不可能离开导演、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更不可能离开表演者的表现能力和观赏者的鉴赏水准,未来的戏剧也定当如此。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3

【关键词】音乐表演共性个性

由于音乐家们所创作出的乐曲往往是通过演奏家演奏乐器、歌唱家演唱音乐、指挥家指挥乐队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所以音乐表演艺术常常被认为是音乐艺术的二次创作。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者和欣赏者之前的桥梁,音乐创作决定一个作品的成色,而音乐表演则决定了音乐作品在欣赏者心目中的水平。本文将从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和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分析

1.1、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和人的性格相联系在一起的,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正如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表演者在通过舞蹈、歌唱和指挥的过程等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音乐表演者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音乐表演者对于原始音乐作品的构成结合以及音律变化上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受的不同,另一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家本身所具有的表演方式的不同,在这两种方面共同作用下使音乐表演艺术的个性得以发挥。

1.2、个性的作用

1.2.1、心领神会,增强风采

音乐作品会因为演奏者缺乏个性而失去风采,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很多的音乐演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演奏仅仅是对他人的模仿,或只是通过简单的表象来演奏音乐,并没有真正做到心领神会。他们有的只是对他人刻意的复制和模仿,自己并没有对作品本身去领悟理解,这种简单模仿和学习在表演的初级阶段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毕竟音乐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对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艺术领悟和创作要求,所以音乐表演艺术者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和创作,使艺术具有生命形态,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风采。

1.2.2、与他人产生区别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音乐表演艺术个性中有不同的艺术表现,个性即为较他人的不同,在音乐艺术中个性的特点展现尤为突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必然引起人们强烈的精神感触和思想反思,这就对人的个性探寻铺开了道路,作品在通过演奏者的思想反思和精神感触,将曲中的情节命运与故事发展通过有形的声音和动作展现在我们面前。

1.2.3、走向成熟的标志

个性是音乐表演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一部部作品通过音乐表演者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和音符转变为人们现在所听到的声音舞蹈,这就加入了音乐表演者的二次创作。音乐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加入自己长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自己对于演奏技巧掌握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各种因素融合来加工和包装音乐,使原作中的元素信号更为强烈,思想情感的表达更为舒畅,这也是优秀的作品能够被称颂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历代的人们通过对于这些优秀作品不同的理接,对其加以诠释和表达使其能够影响和触动各个时期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

二、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共性探讨

2.1、尊重观众的审美意愿

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人文背景,这与时展和人们欣赏水平以及喜好的发展变化有关。从70代的摇滚到80年代的流行歌曲再到90年代的网络歌曲这短短半个世纪之内,中国大陆音乐喜好就经历了三个巨大的变化,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观众心目中的善恶、好坏、是非观念是不会变化,不能因为年代的改变将曾经的恶变为善,正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得不到解救,这是令观众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在音乐表演艺术家适当的对作品进行创作改进的同时也要考虑广大观众的心理和审美意见。

2.2、尊重自己的艺术创作性

音乐表演艺术家在尊重作品本身意图和尊重广大观众审美意见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加入自己对于作品的艺术创作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给观众的主旨展现给观众,还要结合当时环境的人文、地理差异,有建设性、创造性的对艺术作品进行表演。如欧洲的很多优秀作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在很多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观众中得不到理解和领悟,这就需要音乐表演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对其进行加工和本土化,从而更好的让本地观众消化和欣赏。

2.3、尊重自己的一度创作

音乐表演艺术家在进行其表演诠释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作品创作中的原创性和创作意图,不能偏离一度创作的本意和主体。音乐艺术表演者要努力站在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上对其艺术作品加以诠释和延伸,不能仅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对原来的作品乱加改造或曲解演奏。所以在这方面演奏家要努力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在对于作品产生的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环境及其当时的人文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详尽和全面的理解与探究。即不仅要从外部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也要从作品更深层次上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全面完善的了解作者本身和作品的意图。

三、结束语

音乐表演艺术被称为二度创作,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才使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现为神采各异的美。对于同一作品,听这一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代替不了听另一些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这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不可被代替的东西是什么,这应该就是一种表演艺术个性,只有那代表着音乐表演者的艺术独创性的“表演个性”,才是可贵的、不可被代替的。但是,这一点也不意味着共性就不重要。作品的创作者是人性鲜明的个性,且越是优秀作品其创作者的个性也越突出和独特。而音乐表演艺术家也拥有自己的个性和心理,从而使音乐艺术的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要求了音乐表演艺术家要统筹兼演顾好个性与同性,共同为音乐艺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莹.浅谈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参花(下),2014,11:102.

[2]王思凡.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北方音乐,2015,21:54.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4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5

   【关键词】表演声乐演唱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表演要求演唱者要讲究作品内涵的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讲究内在素质的转换等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可以促进声情并茂。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写得好,还要演唱者表演得好,情感表达得到位。只有当歌唱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表演又进一步促进了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选用一些简单有代表性的中外歌剧片段来观摩练习、表演。边练声边表演,从而在表演的带动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也融入情感了。可以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声乐表演是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演唱者大都显得紧张,假如台下气氛不如意,则更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就难以获得艺术实践中良好的自我感觉,声乐表演的艺术创造将无从谈起。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实际上要处于既要“有我”,又要“无我”的状态。“有我”,是表演时从自我出发去捕捉角色的形象感;“无我”,是演唱者进入规定情景时把自己化为角色,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通过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的论述,阐明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促进声情并茂、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良好的音乐修养、扎实的演唱技法,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而不断探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1.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6

探析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文章来源3edu教育网

【摘要】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最能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形式。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演唱中的表演。本文阐述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特性,介绍了声乐演唱中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和作用。

【关键词】表演声乐演唱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表演要求演唱者要讲究作品内涵的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讲究内在素质的转换等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7

关键词:合唱艺术;人才培养;情感表达

0引言

现代合唱表演者在合唱艺术表达技巧上都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由于合唱艺术唱法的合唱表演本身就需要具有许多技巧性的东西,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演奏者都能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艺术的特点和魅力以及艺术形式自身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由于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可以将个人感情融入合唱表演中,可以将合唱表演曲目的感情通过自身的解读合唱表演出来,所以,不一样的合唱表演中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不同的合唱表演中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力。在合唱表演中超越了技巧的重要性,也在合唱表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合唱表演处理上,更好的表现力的呈现就需要演者要利用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风格的理解加上专业的演奏技巧来合唱表演出每一首作品,这样演奏出来的作品才有“灵性”,才能打动听众提升合唱表演者的综合素质对于整体合唱表演技巧的创新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1合唱艺术的发展

1.1把握曲中人物的情感

歌曲呈现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是重要的环节。由于音乐在表现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歌曲中人物感情的呈现来推动歌曲进程的发展的,当人物的感情激昂高亢的时候,歌曲整体呈现的也是相激昂的艺术特点,这种随着人物的情感发展而推进的剧情作品,都在渲染歌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都离不开合唱表演技巧的发挥。当音乐、语言以及合唱表演者运用技巧将之相互融合,在一起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艺术歌曲作通过听觉刺激起推进作用。由于歌曲作品的剧情推进,是需要角色、情节、音乐的配合推进的。歌曲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情节的变换,通过不同的听觉刺激,能够引领观众跟随剧情发展。合唱艺术,通过听觉刺激共同影响观众的感受。随着推进和发展,观众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都在音乐的配合中,不断被引导。艺术歌曲中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节奏快慢的变化、音响效果的大小变化都随着艺术歌曲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作品中于其他艺术元素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好的呈现效果,表现出了作品的全部精髓,展现了作品深层的含义,帮助观众理解和感受作品,引起各方的共鸣。

1.2情感的准确演绎

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合唱表演艺术对于歌曲、合唱表演者等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将音乐的说话表达能和感情融合,变现艺术作品深层的魅力,传递合唱表演和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毫无疑问,这也正是音乐巨大的优势所在,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对情感美的追求丰富了音乐表达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它的持续生命力。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对于情感美的追求将会是其不断发展和强化的重要支撑和力量,艺术合唱表演不过分写实,重神韵,重意趣,崇尚情感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在今后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继续重视音乐艺术表达对于情感美的不懈追求。

2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

2.1把握生理性

合唱表演技巧发而为声,能够起到推进剧情发展、渲染气氛、引导和导向作用,融合了艺术形式、语言、音调等多种变现手段,内涵丰富,更能平仄有序地来表现主题和剧情。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声乐听觉生理性,完善合唱技巧,对合唱表演的积极提升作用。合唱艺术技巧都是需要通过起伏的气息以及音调还有气息来实现歌曲合唱表演的,合唱艺术对合唱表演者自身的素质要求很严格,合唱指挥人才在学习合唱指挥演的过程中,为了配合合唱表演需求,学习声乐听觉生理性,达到完美的合唱指挥效果会在自我音乐素质的提升方面无形地做到有效的提升。

2.2重视心理性

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将音乐和语言结合起来,运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语言、感情的艺术形式。合唱艺术是语言化的音乐形式,也是音乐化的语言形式。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用音乐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的语言、情感。内心听觉是区别于生理听觉的心理听觉。是指挥者和合唱表演者在正确把握词、曲的意境的基础上对歌曲声音进行二度创作,完成音乐合唱表演的指挥活动,体现歌曲的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特性。

2.3重视合唱指挥中的姿势应用的建议

合唱艺术是一种包容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它是表现力强。魅力十足的艺术形式,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超越的。它能和感情融合,变现艺术作品深层的魅力,传递合唱表演者的思想和感情,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合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巨大的优势所在,对重视合唱指挥中的姿势追求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合唱艺术的持续生命力。合唱艺术在学习中的姿势中的运用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对于合唱艺术的音色以及技巧表达的追求将会是合唱艺术不断发展和强化的重要支撑和力量。重视合唱指挥中的姿势的技巧都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由合唱指挥中的姿势具有许多技巧性的东西,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演奏者都能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艺术的特点和魅力以及艺术形式自身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不一样的合唱指挥的姿势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不同的演奏中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1)结合作品风格演奏姿势。作品风格与演奏姿势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同合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就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作用。虽然作品在同一时代具有类似的风格,但是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造成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魅力点,因此在演奏中需要重视演奏姿势的发挥,展现作品的自身风格。

(2)根据节奏的需要变换演奏姿势。节奏对于整个音乐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表现作品整体基调和风格的重要的手段,是传递清晰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在进行节奏控制和呈现的过程中,触演奏姿势能够根据节奏表达需求辅助以较强的节奏效果和声音效果。手摇动不能滥用,过犹不及,过多或者错误的使用手腕摇动其最终结果也是不利于作品的整体表达的。在作品表现过程中不必要地使用手腕摇动就会破坏许多作品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复调音乐的连贯使用,保持声部的连贯。

3利用合唱指挥人才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

3.1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就要重视合唱表演者的记忆力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力是合唱表演的重要的要求。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合唱表演技巧,合唱表演者需要记住大量的台本,以及走位动作,还需要具体每个细节中的肢体表达动作和言语表情。只有对歌词和曲调进行反复的研读和记忆后,将声音的领悟深入到理解过程,用心记忆和感受,才可能全神贯注的融入合唱表演过程以及指挥过程,避免出现忘记不同声部呈现的现象,合唱表演声音技巧才能得到保证。这样才能在合唱表演实践中逐步积累起丰富的合唱表演经验。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于音乐合唱表演以及合唱指挥人才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备的素质,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教育与培养。

3.2缩小听觉主客观差异

缩小听觉主客观差异主要依靠合唱指挥人才、合唱表演者精神状态对感情的表现的提升。合唱表演技巧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的合唱表演技术,在合唱表演过程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在整个的过程中,都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因此,在整体的合唱表演过程中,合唱指挥人才、合唱表演者都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合唱表演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上,以保证自己的出场和行动都能在合唱表演的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和配合作用了。由于合唱表演过程中,随时都有重新调试的需要,在反复的排练和合唱表演过程中,合唱表演者要学会在无穷的等待和反复地技术性排练中节省和积蓄精力,以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投入合唱表演。这样在反复的合唱表演学习过程中,也很能磨练合唱表演者的意志和精神,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和锐意进发的蓬勃状态。

3.3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和文化修养

合唱表演艺术是综合的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合唱表演者在行为和肢体上的协调和支配能力,不仅仅是在表情和言语上的可控能力,更是深深依赖于合唱表演者的整体的文化素养的。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就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内部的无限的潜力和力量,合唱指挥人才是能在合唱表演过程中激发合唱表演者无限张力和活力的积极内在力量。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合唱指挥人才在理解剧本的原始创作意图和合唱表演主题上就能有更深刻的见解和更有效的体会,将自己的文化积淀与原始创作要求进行有效的融合,还能激发合唱表演的活力和动力,在合唱表演过程中激荡新的火花。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也能促进合唱表演的进行。

4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合唱艺术唱法都具有自身的积极性和优越性,在音乐学习的道理上都需要更加重视。对合唱艺术唱法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对研究音乐合唱表演历史演进、文化内涵、基本形态、功能价值、时代特质、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探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利.对综合性大学音乐系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卢笛,张敏.论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3]张微微.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剖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7).

[4]许姗.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才智,2009(20).

[5]魏丹娇,李坤霞.对大学生进行合唱教育的重要价值[J].才智,2010(17).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8

二胡演奏中主体表现与合理的意蕴同步显现,是作品“形”、“神”合一后的物化形态,也是演奏者再创作的结果展示。音乐艺术本身是一个构思严谨的艺术门类,通过二胡来传达作品意图,在乐谱、乐器、表演者、观众这四维主体的“合和”状态下得以完成重构。这就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时构思缜密、运用精简,即用基础技法表达出最佳效果。表演者在重构之前需有一个缜密的构思前提,在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之上,运用民族特色、原始音乐素材、人工音阶、移植、丰富调性元素等手段创新音乐语汇。如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分别借用了云南苗族的飞歌主题和湖南民歌元素重构似曾相识的音乐材料,既体现了丰富的民族特征,又突破了民族五声调式的“瓶颈”。可见,二胡演奏中对原作再现时,因主体思维的介入赋予作品以鲜活的艺术生命。二胡演奏的原型表现和主体思维的关系相互依存,原型表现是作品原作的整体呈现,而主体思维则是指演奏者对作品情绪处理的艺术性再创作,和听众对二胡演奏作品的互动。演奏主体分析乐曲内容和表现方法时,可参照作曲家创作时的年代、社会环境,解读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这种理解会涉及乐曲的风格、旋律结构等粗线条的把握,初步确立艺术作品的感情基调后,就要对作品涉及的技法渊源深入分析。这种分析深入到曲子的动机、材料、乐汇等细部结构,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理解过程是二胡演奏中创新性创作的前提,而对其艺术发生的内在规律把握是使二胡演奏完美呈现的根本。

二、二胡演奏中技巧与感官运动作用

二胡表演是作品中“两个世界”的具体呈现,对乐谱文本的掌控是音乐“形”备之前提,也是作品的所指世界,而对作品自身的历史、社会、文化等背景的重塑正是作品的能指世界显现。从感官运动来看,演奏者首先从作品标题到旋律走向,再从织体结构到情绪节奏的生动再现。如刘天华所创作的二胡曲《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烛影摇红》等,完全按照其文本记录演奏的音响效果与原曲意韵相去甚远。

1.二胡演奏对象化的主体运动二胡演奏中演奏者、听众、乐器和作品,都是演奏效果的四维一体的运动发生者,在细化转化过程时,应先将四者在不割裂的情况下对象化解读。演奏者和二胡作为发声主体,要用肌体运动引导接受主体———观众的音乐认识,这依赖于三维主体的知觉共同来实现。二胡演奏进行时表演者实施了二次创作,对原曲重新解读后传达的信息,又是以感觉为基础,通过进入感觉的不同层次来塑造全新的音乐形象。主体运动之于二胡演奏是表演效果的灵魂,它与演奏者先天生理、个体性格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对乐器特性准确把握的后天训练也不容忽视。这是演奏者理解并进行再创作的心路历程,审美意识随着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的层层深入,直达乐曲意韵深处。另外,情感因素也时时左右着二胡演奏者的主观能动,演奏者日常生活的经验在此起到关键作用。从个人生理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到情感理解的深入和对社会文化、风俗传统触及扩大化,已为演奏者积淀了惯性的究几千年来本民族留下的原生态唱法?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有多少院校真正开设过“民族唱法”课程“?原生态唱法”为什么不能列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呢?人们通常将世界闻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称为HighC之王,可我们的原生态唱法一开口就是HighF、HighG,你能说他们的演唱不科学吗?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科学性。从整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化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逐渐消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规范化、没有个性。那么歌唱文化走到这种境地时怎么办呢?首先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间学习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径。音乐审美尺度(感觉层次),这也是演奏者与听觉受众品鉴作品时的内在规范。

2.客体建构对主体运动知觉的影响乐谱文本与演奏音响,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但从音乐情感表现来看,它们又是多维一体的整体呈现。二胡演奏突出的是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而非作曲家的情感体验。作曲家创作的是其波动的体验感受形成静态的乐谱文本,这个过程是作曲家本人意图的表现,但当演奏者看到静态文本时调动其内在的感官知觉,直到演奏实践的实施,作曲家的意图归位到受众被感知,二胡演奏的二次创作得以完成。所以二度创作,既是演奏者创新性的二次创作,也是作曲家对象化的二次解读,更是为音乐作品赋予新生命的深层理解。演奏者在将作品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时,演奏体验转化为演奏者的审美经验。至此,视觉运动成功地转化为听觉感官活动,并将二胡作品对象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完成了对作曲家表达意图的解读,并建立起情感共鸣,这是二胡演奏的初步阶段。然而,二胡演奏是一个二次创作的实践活动,在作品由音符转化为音响时,其意境已经发生改变,经由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带动观众、乐器和环境等主体的运动,共同参与到作品的二次创作中。

三、二胡演奏的原型表现与再创作艺术

在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中,是通过艺术直觉对文本的本质把握。当演奏者从文本走向表演时,对二胡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已经完成。这其间是通过审美知觉直接达到审美对象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心理的活动,离开了理解就不能创造性再现乐曲丰富的音乐内涵。理解的范围包括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技法、技巧、题材等项目的理解。通过演奏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获得审美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个人潜在的艺术直觉。

1.对文本的艺术想象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除了对音符、节奏、曲式结构、技法和织体特征“形”的把握,作品“神”的塑造则是演奏者个性体现。二胡演奏的创作思维基础应当建立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之上,对意境、神韵地呈现应当是重构音乐形象,这也是创作的关键点。在二胡作品中多数作品都是命题作文,作为全曲的集中概括,它提供了音乐作品最核心的信息———音乐的基本情绪。这个标题也是作品旋律运动的依据,这种运动的长短、距离等都应该带有生命感的张力,辅助于上行、下行、平行、镜像等序列固定整体。合理安排句逗、段落、分部、情绪转折点等曲式结构,调动受众感官知觉。当这种静态与音响达成共识具体呈现时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性才被完全释放。按照格式塔音乐心理来看,音乐因“心物同一”“、异质同形”而具有意义,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属性。我们在音乐的旋律线、节奏、节拍、和声、织体、强弱、速度等音乐符号中,看到情感对生理的改变、心理运动对行为的支配。如音乐的强度和响度刺激着受众体内的荷尔蒙,情绪随音乐的柔和而微醺,因音乐的强劲而刚强。人与音乐在音乐的流畅性和阻塞性、安静和骚动中达到“同一”、“同形”。当连续下行形成的心理落差、多变音程激起人们起伏的情绪被演奏者操控的时候,这不是音乐文本或者演奏者本身的能力,这是你自身在这种音响中的常态,在此你是音乐,音乐即是你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二胡演奏中的主体行动通过对二胡演奏艺术的想象和理解,从对象化的主体运动转为主体存在,演奏家和听众与音乐在同一世界中交融呈现。这正是听音乐作品与看音乐作品文本,存在差异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不同的个体在演奏、欣赏同一作品体验到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对作品的逻辑关系达成共识;而音乐想象力是二胡演奏者表达音乐层次的基础。前者是对音乐文本的准确再现,后者是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能力。音乐理解是对音乐作品产生艺术想象力的前提,音乐想象力将对音乐作品艺术性理解能够物理外化成为可能,二者同时发生异名而同质。

2.情感表达与形象镜像感演奏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二胡演奏主体调动起肌肉活动与主体思维活动,创作出饱含深意的表演效果,引导受众经验中相应的信息在其脑海中呈现相关画面。从肌理作用到对象化信息,经由大脑中枢活动的选择后再反馈于肌理反应的循环过程。二胡演奏者通过主体思维与艺术想象直觉性做出反应,以演奏过程中需要的时空感、力量、情感做出相应的主体运动。当动听的音乐与受众产生信息对接时,现实的听被心理的听替代。这种二度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演员自身特点的显著印记,将听众带至与之相关的场景中,恰与中国禅宗思想中的禅定有着异曲共工之处。

3.音乐艺术直觉功能艺术直觉有着敏锐的音乐艺术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抽象能力、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的能力。音乐艺术直觉对作品的音高、时值、强弱、音色制造的有着敏锐地辨识能力,并同时调协二胡演奏时运动的触感。有助于演奏主体快速地创造出创新意境的表演效果。随着演奏者学识的积累,使得演奏者的音乐艺术直觉能力不断提高。艺术直觉由艺术主体思维的能力决定,它是艺术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当二胡演奏主体进入到艺术直觉层面,那么表演者和受众就可以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卡萨尔斯曾说:“直觉是一种本能,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本能,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的心理因素。”获得艺术直觉离不开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加上高水平的艺术实践方可达到音乐演奏艺术的高水准。

四、总结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9

关键词:舞蹈表演;能力;情感渗透;文化;思想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舞蹈表演是舞蹈艺术创作中的成果展现。在舞蹈演员的综合素养中,良好的舞蹈表演能力能够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强舞蹈艺术的感知和感受。每一支舞蹈的创作过程都离不开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从根本上说,舞蹈是一种行为艺术表现,它集合了肢体艺术、情感艺术和思想艺术,能够向人们直观的传达情感,实现交流,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演员的舞蹈表演能力,能够促使舞蹈演员将审美意象由肢体表现出来,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审美形象,实现了观众与演员的相互依托。

1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能力的价值

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演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既包含对演员舞蹈技能的要求,也包括对演员情感交流的融入。它是舞蹈艺术传统思想美感的重要表现。通过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表演者能够将自己的形体和情感以“无声”的形式讲述给观众,从而加深舞蹈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优秀的舞蹈艺术中,表演者的表演能够决定了它是否能将人类情感形象化、具体化。舞蹈演员需要具备对舞蹈的掌控力和承载力,能够让观众去用心感悟舞蹈,展现艺术魅力。同时,强化舞蹈表演形式也能够使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更具魅力。当前形势下,极具感染类的舞蹈表演能够打动观众的内心,进一步传播艺术思想,深化人们的人文思想。

2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舞蹈表演中,演员自身表演能力的塑造离不开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例如,在舞蹈表演与动作上,舞蹈演员特别是一些青年演员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对收尾等细节的处过于忽视,只能掌握大致的舞姿,导致舞蹈的延伸感不够,在舞蹈的演绎中缺乏流畅的感觉。其次,在情感表演力的塑造上,受传统艺术价值观念的影响,舞蹈比赛中对舞蹈技法较为侧重,表演者的姿态和情感融入确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表演能力中具有一些思想性、态度性的抽象情感难以把握,需要舞蹈爱好者进行深度的发展和培养。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在舞蹈作品中注入思想感情,那么即使舞蹈的技艺在高超,也不能培养全方位的舞蹈表现力。这其中所提到思想内涵是对舞蹈者专业水平的衡量因素,也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和情感沉淀。例如,在蒙古族舞蹈《天堂》中,一些舞蹈演员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即使是他们身着蒙古族特色服饰,也无法在舞蹈表演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无法表现出蒙古族舞蹈的豪迈和洒脱。这一问题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舞蹈中缺乏思想的深度。

3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能力作用

3.1增强舞蹈的姿态美感

在舞蹈表演中,一段舞蹈的表演和演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演出者需要具备直立感和姿态感,这些基本的姿态能够帮助舞者实现优美的身姿,例如,一些舞蹈演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含胸驼背、导致舞蹈的直立感不强,在先天的姿态和后天的骨骼体性上,缺乏一定的姿态美感。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导致舞者在联系舞蹈的过程中出现肋骨暴露、动作僵硬的问题。

为此,舞蹈教育工作者要加深舞者对动作细节的处理,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注重沉肩的运用。逐步提升舞者身姿的挺拔感,使舞蹈演员能够将愉悦、快乐、羞涩、舒适等各种情绪表达出来,使舞蹈演员的舞姿更加优美。要在预留的腋下空间上下足功夫,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舞蹈表演环境。并且在舞蹈气息的处理上,更好的处理气息的吐纳,以便用流畅的气息打动观众,进一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3.2提高对舞台的掌控能力

在舞蹈训练的初期,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促使他们坚守开、绷、直、立这四种因素,通过肌肉的“旋转拉伸”,形成舞蹈姿态的直立感。从根本上说,舞台的掌控能力需要表演者对舞蹈技巧的掌握和深化。因此,舞蹈演员要在从事舞蹈表演的过程中,经过“收紧、放松”的过程,使舞蹈能够实现心理与形体、呼吸与气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增强对舞蹈的掌控管理,达到内与外、形与神的相互容易。

同时,舞蹈演员还要在舞台实践上进行深化,了解舞蹈之中包含的思想深度。在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不同的物种中进行综合训练,使舞蹈表演者的舞台感染力逐步增强。例如,舞蹈演员要在接触每一段舞蹈的时候丰富对舞蹈的感受,加深熟练程度,从而进行科学的调节,提高演员肢体的协调性和思想的理解性。

3.3深化舞蹈演员的内在感受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身体是舞蹈的载体。因此,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情感的投射是舞蹈表演的内在核心。演员对舞蹈风格的诠释需要熟悉舞蹈的内在感受,正确领悟舞蹈编辑中的意图。当舞蹈演员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舞蹈作品的风格就会呈现的更加鲜明。舞蹈演员需要不断加深艺术的锤炼和积累,形成良好的情感和表达,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舞蹈表演中,不断汲取艺术营养,使演员具备必需的艺术修养。

例如,除了要让舞者感受舞蹈作品的情感。还要在舞蹈中培养必需的文化底蕴,让舞蹈者能够深入了解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门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增加舞蹈演员对不同舞蹈门类的融合,让演员能够在艺术资源中汲取养分。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真正做到用心灵在跳舞,实现舞蹈表演价值的最大化。

4结语

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能力的培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实践深化的过程。为此,广大艺术工作者要立足于现代舞蹈表演的审美形式中,促使舞蹈的编排过程、肢体语言、艺术结构能够更加丰富。通过表现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融合,使舞蹈艺术更具备美学价值。消除舞蹈中的机械化、呆板化发展,促使舞蹈艺术中能够凝聚演员的思想情感,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

[2]任婷婷.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魅力中国,2014(09).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钢琴曲;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可行性分析

当前茶艺与饮茶一样,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当前各种茶艺表演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内涵有效认知的重要途径。而茶艺表演的成熟发展,客观上也表明了我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而在茶艺表演开展过程中,其背景音乐的选择对整个艺术表演观赏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钢琴曲作为现代西方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能否承担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要求,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探索。

1茶艺表演的发展过程及内涵分析

茶艺表演是从茶艺活动中不断成熟发展起来的,其通过形象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等一系列方式展现各种茶叶的冲泡过程,可以说茶艺表演的丰富观赏性及其完善的表演氛围和环境,都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和情感,因此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整个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整个茶艺表演内容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主要包含三类表演形式:一是民俗茶艺表演形式,通过对民风、民俗和社会化饮茶习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艺术化展现饮茶过程中的技巧。该类茶艺表演的核心在于反映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第二类则是仿古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有效挖掘和加工,结合艺术化改造,通过有效反映历史内容,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其整体表演过程中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三种茶艺表演则是通过对特点文化内容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通过选择茶艺作为展现载体来阐述茶文化内涵的茶艺表演形式。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有着一系列条件要求,比如场地环境、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等。其场地环境在选择和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观赏者的观赏要求,环境整体要干净且无嘈杂,通过在表演环境内融入相关艺术元素,从而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到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具备的内涵。而茶艺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服装更是款式多样,类型丰富,整体服饰只要符合表演要求的服饰整体大方得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即可。而对整个茶艺表演活动来说,其使用的背景音乐有着重要影响和价值,良好的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升华人们对茶艺表演的了解和认知。而其背景音乐在选择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到:选择的音乐从内容到类型与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相一致、相匹配,通过选择恰当合适的音乐内容,从而帮助人们全面认知整体茶艺表演。客观的说,相对于动作和表情表演来说,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背景音乐与整个表演活动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表演效果,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

2钢琴曲的特点内涵认知

钢琴曲指的使用通过使用钢琴进行弹奏的乐曲,当然有的时候,钢琴曲也会与其他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钢琴演奏艺术,出现与欧洲,而经过几百年发展,整个钢琴曲演奏艺术也实现了全面发展。根据研究,通过倾听钢琴曲,能够帮助聆听者有效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习、聆听钢琴曲的过程中,也会让人们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完善,同时适当倾听钢琴曲也能有效释放聆听者的压力,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有效放松。通过对钢琴曲及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深入了解,不难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可以说在整个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富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很多经典的钢琴曲之所以能够传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背景源于具体的事例或者情感认知,也就是说钢琴艺术有一定真实性和生活化元素,正是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元素特点,从而使得该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生命力和价值。通过对钢琴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真实了解西方文化。钢琴演奏不仅是一种音乐,一种艺术,同时更是具有自身独立风格、融入完善情感内涵的艺术,因此在演奏钢琴时,具有场合上的要求,可以说不同场合,其可以演奏的钢琴曲风格也有着不一样的展现,如果使用场合不恰当,那么不仅很难实现其理想效果,同时还会造成相应误会和麻烦。钢琴曲艺术分类极为多样,且整体内容呈现出体系化特点,不同钢琴曲中所诠释和展现的情感理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想要体系化应用钢琴艺术,就必须理清钢琴曲艺术分类,选择合适的钢琴曲目。随着当前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为新常态,如今我们在应用钢琴艺术时,不仅要感知整个钢琴音乐艺术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同时也需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艺术风格。客观上讲,茶曲与钢琴音乐艺术都是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钢琴曲作为茶曲表演的背景音乐。

3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可行性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今优化茶艺表演内容,丰富茶艺表演素材,就成为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时展要求。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背景音乐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加深人们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能升华发展整个茶艺表演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使用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是可行的,主要基于:首先,两种艺术都产生与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而且两种艺术都是在经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系化文化内涵,两种艺术都融入了深厚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特征,正是钢琴曲和茶艺表演背景音乐都需要丰富社会气息和生活化内涵,才使得两种艺术可以予以融合利用。使用钢琴艺术作为茶艺背景音乐过程中,钢琴艺术的丰富类型和多样内容,使我们可以合理完善应用这一艺术形式。比如想要展现茶艺表演的优雅时,可以选择温婉的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其次,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是当前茶艺表演艺术提升自身品质内涵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要求逐渐提升,作为其重要内容和核心的背景音乐也在面临提升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对于传统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来说,钢琴曲不仅内涵丰富,同时其整体演奏效果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当前茶艺表演活动来说,目前正处于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整个表演活动的内涵与关联元素需要丰富发展。而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势必能够满足现代艺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最后,正是因为钢琴曲和茶艺表演都需要充分展现和诠释两种艺术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而钢琴曲从内容到形成背景,恰恰都是对相应情感内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钢琴曲在演奏过程中,其给予听众的直观感受就是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其通过音符和旋律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内涵,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渴望。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这也符合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体系化融入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4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化大众的生活习惯之一。这就使得产茶、制茶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不断提升,而在产茶、制茶等茶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茶艺表演活动的形式及内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人们在饮茶、品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茶艺表演通过以技巧的形式,提升了饮茶过程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已经成为介绍和推广茶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同时其表演形式也更加成熟,不仅备受人们关注,同时随着人们饮茶活动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的市场关注度更高。但是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其亟待创新和发展。结合钢琴曲的特点内涵,可以尝试将钢琴曲融入和应用到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但是将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不能死板硬套,要确保两者艺术形式能够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1+1>2”的演奏效果。因此在使用钢琴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到:一方面,要确保选择使用的钢琴曲风格及类型符合茶艺表演的客观需要。钢琴曲类型多样,且内容丰富,想要实现两者有效结合,就得确保使用的曲目风格与茶艺表演的类型特点相一致。此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在选择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确保茶艺表演风格与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相一致,也就是说应用钢琴曲的基础是风格类型上的一致性和匹配性。最后,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还需要注重茶艺表演者对演奏的钢琴曲有一定了解和认知。茶艺表演者只有熟悉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特点内容、旋律节奏等等,才能确保自身表演与整个曲目相协调,当然熟悉钢琴曲,也是将背景音乐与茶艺表演有效结合的客观要求。

5结语

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在对外表演过程中,也要融入适合国外表演的艺术元素,通过不断融入,从而符合国际传播要求。钢琴曲是一种西方艺术,通过借助钢琴弹奏各种旋律优美的曲目,钢琴曲弹奏有着自身极强的优势,无论是其渲染的感情,还是整个演奏过程中所具备的内涵和影响力,都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通过对两种艺术特点进行全面剖析和认知,不难发现其从内涵到情感表达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上的一致性和风格上的匹配性。

参考文献

[1]杨东娜.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音乐时空.2013(17):236-239.

[2]谭旭红.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14):321-326.

[3]程笑君.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2015(17):126-131.

[4]秦笑笑.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研究[J].福建茶叶,2016(4):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