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13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了明确和细化,使审计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审计监督职责更加明了,这对于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强化审计监督指导和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各地审计机关正在普遍宣传、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5月1日就将正式实施,如何正确贯彻实施,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件大事,本人通过学习审计法实施条例及以往的审计工作情况,针对几个具体问题谈点自已的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问题

目前各地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方案、制发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审计依据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以审计法第三章16条至30条规定的相关内容为审计依据,二是除以审计法第16条至30条规定外,将各级政府批转审计机关年度项目审计计划文件作为补充依据。

上述两种操作方式,谁对谁错有待明确,笔者倾向第二种做法,依据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新审计法第五章审计程序第38条规定“审计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实施条例第五章审计程序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通过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审计机关执法依据除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按照本级政府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遇有特殊情况的须经本级政府批准才可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依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就存在不完整性。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依据有两种表现:一是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规章中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

上述两种做法和表现形式都存在与新修订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相衔接和完善的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目前,相关部门起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都明确有执法主体单位,直接借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条款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就存在执法体资格不合法的问题。

三、审计救济途径及受理单位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不能根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的,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学习审计法实施条例心得体会第2页

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本级政府安排的和上级审计机关授权或委托的审计项目,审计决定中告之的被审计单位救济途径的受理机关有待进一步明确。

如何正确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更好地运用实施条例,推动审计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当前和今后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一件大事。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

应依据审计法相关条款规定和各级政府批转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完整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条规定和《人民政府批转局关于年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意见的通知》(政发号)……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审计定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公两种情况:一是若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无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二是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有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理、处罚种类及幅度,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规定进行处理、处罚;需移送或由相关主管机关处理的制发移送处理和审计建议书。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2

一、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把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审计监督是专门的经济监督,因而在履行职责、安排工作时必须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善于把审计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找准搞好审计与加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坚持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来明确审计工作的定位,把促进发展、服务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机关20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一。审计机关所处的地位及其法定职责,决定了审计工作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中,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必须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审计机关不能只是单纯的查账和发现问题,而是要针对所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分析,提出意见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规范经济秩序、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实践表明,审计工作只有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才能有所作为。离开了中心,游离于大局,审计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灵魂,就得不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就可能失去主动权,甚至可能失去话语权。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机关必须切实贯彻的工作方针。这一工作方针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体现。如果说审计机关在指导思想上就没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非常明确的思维,整个审计机关的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在考虑审计机关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个最基本的前提。二是工作安排上要体现。也就是说,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谋划项目时,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去年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是审计处置上要体现。不论是对某一个项目的审计,还是对某一个事项的调查,最后怎么处理都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能一味地站在审计机关的角度死扣条条框框。当审计机关发现和处理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发生矛盾时,审计机关应该有这种胆识,毫无保留的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否则,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可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就可能被束之高阁。凡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都应该积极支持,而且要把这种支持落实在具体的审计项目、审计调查事项上,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队伍建设上要体现。审计监督能否得到加强,服务水平能否得到提高,首要的是审计监督的能力问题。安徽省审计厅提出的“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五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中心”意识的培养,“大局”观念的引导,宏观形势的教育。要从队伍建设上培养“中心”意识、“大局”观念,就必须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宏观经济形势教育,着力提高审计能力,使我们审计机关的人员不至于成为只会死抠数字的“算账先生”。

二、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增强监督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审计服务是建立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之上,是通过审计监督来实现的。任何一个审计事项,首先必须是监督,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如何服务,为谁服务,服务的效果如何。没有审计监督,审计服务无从谈起。撇开审计监督谈服务,其服务已非审计意义上的服务。因此,要提高审计服务的水平,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审计监督能力,在日常审计监督能够审深查透,让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无处逃逸,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其次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以审计服务为目的,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审计服务为标杆,不断调整监督思路,改进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够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才能够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够树立审计权威,提高审计地位,为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从而促进审计监督工作的良性发展。

提高审计监督能力,一是要切实提高把握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审计干部要学会在微观的审计中,把“审、帮、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中分析归纳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作为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作出审计机关应有的贡献。二是要切实提高运用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技术方法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快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审计干部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方法进行审计,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三是要切实提高综合分析的水平和能力。审计干部要改变过去那种就审计学审计的学习方法,要广泛学习哲学、逻辑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国家宏观形势和政策分析等相关边缘学科,以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增强研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严密性,自觉地联系政治经济的大局开展工作、分析问题、研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3

[论文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对统一国家审计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审计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也是刘家义审计长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要求审计人员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恪守审计职业操守,坚守审计职业道德。

当前为什么提出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审计机关的青年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一、为什么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机关、一个群体,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建立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新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二是有助于提高审计的统一性。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提出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多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审计机关全体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二、审计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也在考验一个人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概述,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审计干部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中,重点表现在: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取得好成效。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开拓创新,经受住社会种种诱惑,树立清廉的文明形象、保持永久的活力。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基础

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才会是有希望的国家,没有责任感,就容易产生敷衍了事的思想。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审计机关具有客观、公正、独立、超脱特点,在审计中,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责任感或责任心不强,难免就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审计的力度将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容易被金钱诱惑,无法自觉遵守廉政纪律,很难站在公正立场做出评价,也就无法履行审计职责,更谈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给审计事业。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都承担起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核心价值。

(三)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审计是监督检查部门,我们在审计工作当中,经常要遇到对与错,原则与非原则,罪与非罪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努力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客观公正不仅表现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还表现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上,审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计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四)科学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审计的核心价值。创新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针对审计目标、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新的审计工作目标;才能在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探索出环保审计、计算机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如何构建审计干部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建设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广大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审计理论文化修养,认真履行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一)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要把审计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审计实践中去,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更新理念。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唤起审计人员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加强学习,在提升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审计人员打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很好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作支撑。因此,学习就成了打造价值观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学习是固本之举,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能担当得起责任,做到能审、会审、善审,在信息化的今天,审计干部不仅要掌握财税、金融、法律、投资、土地和社会事业制度等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努力践行审计人员的价值观,拥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审计技能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的处理审计事务中的各种问题、迎接各种挑战。

(三)求真务实,在推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打造审计人员价值观,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在审计事业的道路上,要激发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待困难和问题不避让、不推诿,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争创审计佳绩。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审计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想问题、干事情、抓落实,把每一审计工作、每一审计事项做好抓实。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4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机构和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方式方法得到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决定、建议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务。

三、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薄,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账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等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相关内容要求会计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提高审计质量。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账面收支检查与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会计核算管理环节,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公共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规定的执行情况,七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审计精神;依法忠贞;廉洁奉献

审计队伍能力素质是审计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审计精神的生动诠释。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是提高审计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精神作为审计事业的动力支撑,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审计工作特别需要精神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为新一轮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

一、科学把握审计精神的实质内涵

审计精神是以观念、意识、心理等形式存在于审计人员头脑中的,体现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想信念、精神境界、道德规范、工作作风、社会习惯等。审计精神体现的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对法律的崇尚,对审计事业的不懈追求,对社会的默默奉献。结合审计工作的定位、职业特点和社会公众的期望认同,我们认为审计精神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忠贞。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和职责所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每个审计人员要依照《宪法》、《审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对法律法规的忠贞不渝,对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忠贞不渝,对党委的信任忠贞不渝,对人民群众的关注期待忠贞不渝。这是审计精神的精髓所在,是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基本要素。

2.求实公正。求实就是要求真务实,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把领导关注、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履行好审计职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生产力、战斗力标准处理审计查出的问题,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做到原则和灵活的和谐统一。公正,就是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要真实反映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报喜,也报忧。同时处理要得当,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创新奋进。创新是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审计工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才能不断使审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勤恳奋进是工作态度,是进取意识。审计工作是透过一组组数据探求真相,枯燥乏味在所难免。但随着知识更新加快,审计监督内容、目标、重点等变化,如何用丝丝入扣的审计证据实施精细审计,如何做到百密中觅其一疏,必须要有勤奋踏实的作风和创新奋进精神。

4、廉洁奉献。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廉洁就是要清正廉明、廉洁自律。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把廉洁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自觉执行“十不准”审计纪律,大力推进审计执法制度化、透明化、阳光化。选择审计就是选择奉献,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审计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放得下名利。面对恐吓,要有无所畏惧的刚正;面对宴请,要坚持原则地婉拒;面对亲情,要舍得小家顾大家,这就是审计精神的实质表现。

二、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审计精神

研究和认识审计精神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弘扬和实践好审计精神,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每个审计人员奋发进取的战斗号角,成为推动审计事业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1.要兼容并蓄、八方包容,进一步培育审计人员文明审计的理念。要认真贯彻温总理“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指示,按照李金华审计长曾提出的“文明审计”和“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的要求,突出文明和谐。要把审计精神中的人性化执法扩展为实际审计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不仅要善于从自身传统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还要善于在兼容并蓄中吐故纳新。跳出审计看审计,着眼全局干审计,瞄准长远想审计。要树立资源有限、服务无限的理念,积极开展监督服务活动,在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中帮助其改进和加强经济管理,促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同时根据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围绕宣传审计法律法规,结合审计案例,为被审计单位领导、财会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做好服务经济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自觉性,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工作上的协调,以开阔胸怀力争在精神和行动上真正融入文明审计。

2.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争先创优的意识。维护财经法规,审计是忠诚卫士;各项重大决策,审计是参谋助手;项目调查审核,审计是金睛火眼。这既是领导、群众、社会对审计的认可,更是一种期待。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善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坚决克服怕担责任、怕担风险的思想束缚,摒弃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增强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增强知难而上、奋勇争先的锐气。特别是当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高,形势发展变化也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自身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时,更要锐意进取,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审计精神的支撑,一切只是空谈。决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套套不放,更不能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势,改进传统做法,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最佳审计成果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让被审计单位信任,让自己欣慰。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6

在实际工作中,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着诸多问题,其独立性往往不能达到理论的效果。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缺失,影响内审的独立性目前国家审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社会审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而调整内部审计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且仅限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范围内,而对民营企业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规定。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内部审计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正常发挥。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影响内审的独立性纵观国内较多民营企业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原因,没有专门设置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经理办公室、纪检办或者财务部等部门隶属之下,从而影响内审的独立性。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内审的独立性资料显示,国内较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一线转来,仅掌握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同时掌握了财务、审计、管理、法律法规、工程、金融等类复合知识的人员较少,从而影响内审的独立性。

二、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可行性思路

(一)加强审计法法系的改革,创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是思维的创造、理论的创造”。结合中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基本国情,从增强民营经济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客观实际出发,国家应尽快创新性地出台权威性、适用性较强的而提供持续的体制保障、机制保障,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二)科学设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民营企业要加强审计独立性的组织指导,根据各民营企业客观实际,有选择地采用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结合工作实践,能较好体现审计独立性的有以股东为中心、以董事会为核心、以总经理为核心、以监事会为核心的审计机构组织模式。

(三)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养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核心资源来抓,战略性地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培养成“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硬骨头六连”。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7

无论是在怎样的社会发展条件下,青年人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探索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审计系统人员构成特别是业务人员队伍中,青年审计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此,青年审计人树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三十年老一辈审计人开拓了一片土地,以后的三十年,青年审计人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并收获,80后已经参与到这个社会的劳动构成中,以其独有特性影响并参与决定着审计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80后青年的特点

80后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用时代的分段表示一个人群并不科学,但是也正是这一代人的与众不同才让他们连分类都要特立独行。不得不承认,每一代人因时代背景不同都会有其特性,而80后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使幸福同时又困惑着的。

(一)脱离了政治困扰的成长背景

作为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虽然说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没有感受过政治压力,但正是他们脱离了政治困局,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生长环境中,即使物质生活简单,却也使改革与奋斗的思想悄然地根深蒂固。

(二)个人性格的养成重在一个“新”字

可以讲,80后迅速接受着相当多的新事物,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与此同时,在责任和担当面前,也充当着主角。能够表达是一种幸福,但是表达后无法改变现状使他们也有着困惑,究竟怎样才能按照理想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成为实在运转的理想国?80后对这样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设想。新媒体在这个时候被利用得淋漓尽致,这里成为了他们交流和表达自己的平台。曾经因为特殊的成长背景,诸如“愚昧”、“自私”、“叛逆”等词语被加诸在这代人身上。他们的愚昧与自私叛逆源于对社会的困惑,却没有正确表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80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汶川地震中积极鲜血主动守护同胞的血性热情,科技、文化等领域青年领袖的崛起,他们精确传递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维护和思想上的日趋成熟。

(三)在精神追求中逐步自我认识

他们曾经在富足的生活中表达着忧郁情怀,但随着青春接近尾声,他们开始在精神追求中实现了自我认识的升华。80后也被认为是极其不稳定的一个群体。有的是力量但无处发泄,普遍有学历但从来都是学用不符,不断失业同时不愿委屈自己。然后__的愚人节没有欺骗他们,现下多数已经奔跑着走向三十岁的人,不容许冷眼看世界,而是要参与社会,积极面对现实,主动承担责任。对于社会问题,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现在更愿意表达出来而不是自我欣赏。

二、审计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对这一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阐释。刘家义指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

面对“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简明扼要的十二字要如何结合实际来理解才是关键。

(一)抓住时展的脉搏,着眼于实际工作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之成为公共财政的“卫士”,担负着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责任。审计正处于变革和科学发展阶段,要创新和转变审计方式方法、向绩效审计发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其作用等,时代赋予审计的职责越来越重大,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可以对审计人员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审计人员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上增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忠诚心,鼓舞审计人员为国家、集体与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又能够有助于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廉政清明为审计人员事业发展的保障

审计人员不能廉洁从审,就会在物欲横流中丧失自我,在名缰利锁中不能自拔,独立性将无从谈起,对审计负责、忠于审计、依法审计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能廉洁自律的人,必然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审计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也便失去了必要的动力。十二字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清廉二字,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着廉洁从政,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对审计人员来说,树立核心价值观,清廉是必须要拥有的条件,审计在于守卫经济,是清廉的“清道夫”,如果自身不能端正态度,不可能谈到审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审计队伍中,廉政清明是审计人员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职业道德。

(三)将责任与奉献贯彻到底

审计核心价值观中,将责任为第一要务有其深刻的道理。对于审计来讲,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对审计人员来说,责任就是一副“担子”,只有感觉到“担子”的沉重,才会知道责任的重大,才能增强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职能和职权的责任心。反之,就要承担没有尽到责任的“责任”。明确责任后才能理解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一时享乐,不在乎个人荣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点滴中积累,工作中付出,也就贯彻了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三、80后审计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基础上,80后青年审计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既要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又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潮,对于在思想上趋向成熟的人来说,无不有着自己的理解。80后审计人是有着80后的性格特征与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融合体,他们理性、思辨,同时不断接受新事物,在认清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他们寻求精神发展而不愿意与同流合污甚至深恶痛绝,当然,不得不指出这是普遍现象而不排除有特殊情况。

(一)彰显性格特征同时符合主流社会思潮

80后审计人在审计队伍中已经具备大概轮廓,笔者也相信,因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认识程度,会对以后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前面已经说过,80后有着无限的力量,他们认同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使得他们不断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随着审计队伍年轻化和计算机辅助审计、oa办公系统的大规模运用,80后审计人似乎迎来了一个真正能够表达自己对事业无限热爱与忠诚的平台。他们已经养成了接受新事物的良好习惯,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将创新与实践融入到工作中,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十二字核心价值观。

(二)80后青年审计人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

责任,不仅仅在于“守卫者”与“责任感”,同时要担负起创新工作,运用新的手段,通过新的平台,利用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智力最大化效果,往深层次挖问题,向全面发展;忠诚,忠于党、国家、人民、审计事业,同时还要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改变社会现状、把握时代脉搏的追求,让社会变得更好,用一代人的合力来为社会进步贡献点滴力量;清廉,不仅是指审计人员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而是有更高的要求,从自身出发,以职业道德为标杆,发挥80后特有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拧成一股绳,感染身边的人,感染社会,达到形成廉政清明风气的状态;依法,原指审计人员应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开展审计工作,履行监督职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于此同时,要推进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健全,也需要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与反馈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是指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80后青年审计人在独立上面有更深的体会,不仅要客观评价坚持原则,更重要的是综合性的发展,既能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又能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打开视野,更好服务于审计事业;奉献,一方面理解为在岗位上为事业不计报酬地给予,同时,还要帮助和扶持被审单位和个人,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后备支援。

四、80后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怎样树立

(一)开拓思维,结合实际

无论是80后青年审计人还是所有审计系统的人员,都应在实际的基础上树立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信仰,是对更好事物的追求,只有这种信仰和追求建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时才有实现的可能。结合实际的本质内涵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畏难不嫌小。

开拓思维创造性地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树立在自己和周围人的心里,以自身感,!染他人,以谨慎态度面对审计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二)不断学习,综合发展

价值观是种信仰同时也是书面上的词语,在实际工作当中,80后审计青年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全面掌握业务知识,才能在实现价值观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要坚持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提高业务能力,能够掌握问题,为他人的改正提供依据。

学习不仅仅只有学习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在理论上不断加强自己,只有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才会让业务工作有理有据,才能在业务工作中明白方式方法。随着技术进步,现今的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断糅杂,审计人员只有综合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意见。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8

由于农村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中的任何一种,农村审计有其独立的审计对象,因此可以将农村审计称为第四种审计模式。

(一)农村经济审计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投入的用于“三农”资金的审计;二是对农村领导干部贪污、公款私用等违法行为的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审计;四是对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利益的审计;五是对农村经济人员失职和经济工作失误的审计;六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违反经济方针、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审计。

(二)农村经济审计的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监督意识不高,缺乏相关的会计和审计知识,不可能对村委各项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需要国家在农村审计的法规、体系的建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上进行规范。但目前我国农村审计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规章不完善。国家虽颁发了《审计法》,但主要审计对象是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而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长期以来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一直没有到位,它既不属于国家审计,又不属于社会审计。二是审计人员不专业。各县、乡虽成立了农村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但大部分都是兼职,且非审计专业,少数在岗人员也未经审计专业培训。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会计专业知识等掌握得还不熟练。三是审计程序不规范。农村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四是审计执行不得力。经管部门在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中,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做出正确的审计决定,但由于经管执法主体较弱,在执行决定中,显得阻力较大,困难重重。五是农村审计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开展审计执法或业务培训时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六是农村审计机构不健全。就大部分地区来看,市一级没有农村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农村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仅限于业务指导,无法开展对经济强村的审计工作。

二、农村经济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为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审计立法工作,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规范化管理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的立法工作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农村审计更是如此。因此,加快对农村审计的立法,将农村审计纳入我国审计组织体系,明确其性质和地位,是农村审计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监督作用。因此,一要规范农村审计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二要加强农村审计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管理;三要搞好农村审计结果公开,要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四要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要规范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二)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范围及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以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审计。财务收支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财务活动,也是促进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加强对村级经营性收入、资源性资产发包收入、固定资产承包收入的审计,审查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支出是否合理,有无是否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承包是否经过民主程序,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租赁等方式,有无暗箱操作的问题;村级基建工程是否公开招标,有无“人情”承包和“以权”承包等;要加强对村级办公经费、村干部工资及补贴、招待费、报刊费等开支情况的审计,重点审查这些收支活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政策和制度规定。二是加大对国家无偿拨付的专项资金的审计。随着今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对这部分资金要重点审计,保证专款专用。三是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农民负担审计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重点加强对农民税负负担合理性的审计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审计。四是加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促进村干部依法履行职责。五是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征占用补偿费专项审计。在管理的农村集体资金中,集体土地补偿费在许多地方占很大的比重。六是加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加强对集体资产处置情况的审计,加大农村土地征用、新型合作医疗、政府发放到户的各项补贴和物资等事项的审计力度。对农民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审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也要实行审计监督。

(三)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审计机构队伍,有效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 农村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农村审计事业的成败。农经管理部门要配备配齐专职农村审计人员,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严格审计资格证管理,实行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要切实保障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审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届满审计或任期内离任审计和当地政府部署进行的审计,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农村审计人员外勤补贴参照国家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关标准执行。

三、农村经济审计模式的思考

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主要是农业部门主管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模式。全国各省市已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行政型。由于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行政主导色彩,随意性较大,缺乏专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因此在总结现有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和问题后,结合我国的现状,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即一种综合独立型和行政型双重特点的模式:直接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承担乡镇各村的财务审计监督和配合经济责任的追究工作。这样既能克服农村经济审计站审计独立性缺失对审计监督力度的影响,又能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具体设计如下:

(一)领导体制设计 农村经济审计中心直接接受县级审计机关和县级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县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为主,而不再由农业部门进行主管;这种领导体制将使得审计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有效提升,审计力度得到有力加强,有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财政收支计划。

(二)组织机构设计 县级及以上政府授权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中心,作为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统一受理乡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但是最终领导权由国家审计机关掌握;农村经济审计中心在各个行政村下设审计处,审计处至少有两名专业人员组成,审计处主要负责行政村平时财务收支、资金运动的审计,并定期向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报告;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根据审计处平时的报告和相关资料,在年末对各行政村进行综合审计。具体的组织机构设计如图2所示:

(三)人员编制安排 一是农村经济审计中心的人员由国家审计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对于考核合格者由审计机关颁发审计证,采取持证上岗;并由审计机关定期的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其工资及福利由县级审计机关统一支付。农村经济审计中心人员只对审计机关负责,有效保证了监督的独立性。此外,农村经济审计中心负责人由审计机关任免,并对其报告相关工作。二是审计处人员可以由农村经济审计中心指派,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与“大学生当村官”项目结合,向每一个行政村委派一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指派人员组成审计处负责日常审计,并就相关问题向村委提出建议,兼任审计和顾问双重角色;审计处人员的工资、薪金直接由县级审计机关按规定统一支付;审计处人员直接对农村经济审计中心负责并向其报告。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9

一、回顾历史,二十五年来全省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十五年来,审计机关经历了光辉的历史进程。1982年的新宪法规定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83年到1984年我省省、市、县(区)三级审计机关陆续组建。二十五年中,审计事业走过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边组建、边工作”阶段,主要是组建机构,建章立制,积极试点,推动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二是“抓重点、打基础”阶段,主要是以维护财经纪律为重点,抓住影响改革开放的要害问题开展审计监督,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基础建设,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三是“积极发展、逐步提高”阶段,主要是不断改进审计方法,积极开展行业审计,审计队伍不断壮大,审计领域逐步拓宽;四是“加强改进、发展提高”阶段,主要是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加强审计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五是“突出重点、不断深化”阶段,主要是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财经领域中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动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全省审计机关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必将推动审计工作进入一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二十五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审计机关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坚持“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截止2008年10月底,全省共审计项目和单位17万余个(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084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940.3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金额39.4亿元,应上缴财政72亿元。同时,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经济领域违法违纪违规问题502件,涉案人员614人。审计工作在严肃财经纪律、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省委、省人大、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称赞。

二十五年来,审计监督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坚持“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实行向人大和政府“两个报告”制度,规范了预算收支管理、财政分配秩序和转移支付,促进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二是着力加强对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促进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大对宏观调控部门、有资金分配权、有预算外收入和罚没收入的单位进行审计,促进了国家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等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收支两条线”等政策的落实。四是着力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资项目审计,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顺利实施。五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项审计,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促进惠民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全面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了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在各行各业加强内控、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五年来,审计执法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人、法、技”建设,努力提高审计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是推进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陕西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监督条例》、《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陕西省内部审计规定》等法律文件分别以省人大地方法规或省政府规章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试行)》和《审计结果公告办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各地和有关部门执行。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与施行,强化了审计职能,加大了审计执法的力度。二是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实际,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审计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全面推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认真开展审计执法质量检查,加强和完善审计会议审定和三级复核制度,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建立计划立项、审理稽核等分权制约机制,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事实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加强审计成果利用。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分析研究,注重挖掘深层次原因,把审计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审计报告发送范围,出具针对性强、有情况、有分析、有价值的宏观综合报告,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四是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切实加大对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将计算机审计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指标,推进计算机审计,初步实现了审计手段由算盘向计算机、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的转变。

二十五年来,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机关在“人、法、技”建设中把人放在首位,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二是强化审计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采用举办各类实务培训班,开展业务交流、以会代训、参审代训、以老带新、举办专家学者辅导讲座、鼓励考取审计专业职称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审计干部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审计职称的人员比例逐年提高。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四化”要求和《条例》规定,不断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和选拔任用制度,把“德、能、勤、绩、廉”民主测评与日常考核、选拔考察相结合,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审计专业职称、

计算机审计技能、审计组长业绩相挂钩,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管理机制,促进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审,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反腐倡廉规定,形成了在审计组设立廉政监督员、实行审前公示、审后廉政回执和同城报送审计、审计权分解分设等一系列具有审计特点的廉政制度,树立和维护了审计机关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四是强化了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机关和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依法、程序、质量、文明”为重点的机关作风建设、审计文化建设,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大力弘扬正气,提倡奉献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据统计,省、市、县审计机关被中组部、人事部、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51个(次),先进个人52人(次),获得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个(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101人(次)。省审计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连续数年评为优秀厅局。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审计厅党组,向为我省审计事业的建设、创新、发展倾注大量心血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向为我省审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孟宪、张和林、李淑琴等审计厅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全体审计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向长期关心支持审计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回顾二十五年来我省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全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积累了不少值得总结的丰富经验,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这对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奋进,再接再厉,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在这个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对审计的认识和思路不断深化和升华:一是审计理念从查错纠弊、注重微观审计,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解决宏观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转化:二是审计领域从企业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向以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3+1”审计模式转化;三是审计内容从真实性、合法性,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转化;四是审计手段从传统审计的手工作业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化;五是审计重点从揭露问题为主,向揭示问题、查处大案要案、公告审计结果和促进审计整改并重转化;六是审计理论研究从组建初期单纯的理论探讨,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务研究,提升研究成果方面转化。各级审计机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阔审计思路,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法,全面提升了审计监督的宏观性、建设性和效益性。

(二)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督,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组建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审计机关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始终围绕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安排部署审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监督服务。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领导每年都出席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政府每年召开听取审计结果报告的专项会议并做出重要指示;及时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充分信任审计机关,交办审计任务,支持依法审计,督促审计整改,保证了审计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必须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多年来,我们按照“有法可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依法独立履职尽责,发挥职能作用。在审计工作总体安排上突出对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宏观调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西部强省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在审计对象上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注重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认真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重要事项,突出对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线索的查处和移送。在审计处理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处理各类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四)必须坚持执审为民的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根本目标。各级审计机关始终把民生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来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强化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多次组织对涉及“三农”、土地、粮食、教育、卫生、电力、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城镇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行业审计。二十五年来全省共开展涉及民生的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110多项(次),查处各类违规行为金额170多亿元。通过审计,促进了党和国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了民生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五)必须坚持增强宏观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从组建至今,我们坚持从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微观审计人手,从宏观政策着眼。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在大量审计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抓住那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归纳提炼,从管理及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了一批批有份量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二十五年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上报各类信息、报告25000多篇,被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批示采用8667篇。省审计厅上报省委、省政府110多篇综合报告,其中40多篇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各地执行,许多报告、要情信息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这些综合审计报告或信息的采用,对于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五年来我省审计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在巩固中发展,在奋斗中前进,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全省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取得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审计工作发展中的差距与不足,我省的审计工作现状,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工作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审计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力度不大;二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审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效益审计、环境资源审计等一些新领域审计工作仍未有效开展,计算机审计仍然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四是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差、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审计成果的宏观性、建设性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已构成严重制约我省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障碍,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解决,进一步认清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计机关肩负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今后奋斗目标。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总理为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作了重要批示:“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性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支持、关心和肯定,对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寄予了很大期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关系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大事。省厅党组提出,要把“实践科学审计、强化监督服务、促进富民强省”作为我省审计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审计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高效运行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深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转变审计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审计工作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第一要务。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认真制定和贯彻执行《陕西省审计厅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把握规律,改进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督。要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体制、机制,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最高目标。审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民本审计”的理念,坚持执审为民,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最高目标。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民生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审计力度,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专项建设资金审计力度,突出对涉农、社保、教育、医疗、住房、扶贫、救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切实搞好“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推动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确保各类民生资金的安排使用和效能效益,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要大力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财政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目标,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主要投向改善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实践的领域已超出传统的经济监督范畴。审计监督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全覆盖,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要重点关注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坚持“3+1”审计模式的同时,对重大投资项目、科教文卫事业投入效益、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等,加大审计力度。要促进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渭河流域治理和陕南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环境生态建设,开展审计监督,推动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着力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力争尽快在所有项目中同时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审计职能的发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又好又快发展。

(四)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开展审计监督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履行审计职能中“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局部(地方、部门)利益与整体(国家、上级)利益”、“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当前审计任务与审计机关长远建设”等重大关系,在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指导下,统筹兼顾,促进科学发展。既要保持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又要紧贴党委、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紧扣现阶段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突出审计重点。既要注重对经济活动总量大、管理使用资金量大、行政权力大的单位的审计,又要兼顾多年未审过的单位,减少审计“盲区”。既要坚持原则,严格依法查处重大经济违法犯罪问题,坚决打击腐败,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把处罚与整改、对人与对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实事求是地处理。准确把握审计处理、审计公告、审计报告的分寸、时机与社会效果。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既要从具体审计项目人手作好处理、整改、规范,又要从全局着眼加强宏观综合分析,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五)实践科学审计,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要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落实在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当中,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审计事业自身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站在发展的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

新,加快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认真总结二十五年来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正确把握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规律、特点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符合建设西部强省要求的审计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审计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效益性、建设性,更加注重加强审计执法能力建设,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审计工作中的难题,用改革创新的举措构建审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我省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中要坚持以审计干部为本。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心审计干部的成长,把审计干部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审计实践锻炼,改善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业务水平。要深化审计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完善人事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要加强审计机关管理和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内部活力,努力创建个人心情舒畅、管理文明有序、工作廉洁高效的和谐机关。要加强对基层审计工作的业务领导,关心和切实帮助基层审计机关解决实际困难。

审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加强以机关党建为重点的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要认真抓好以文明审计和廉政从审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依法、求真、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文明审计、从严治审,建立健全具有审计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建设,切实改进作风。要大力推进以职业能力和法制化为重点的业务建设,从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更新审计思维、理念,创新技能、手段,提高审计职业能力;创新审计管理模式,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审计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审计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建立审计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提升依法审计水平和审计成果利用水平。要加快实施以“金审”工程为重点的机关设施建设,加快“金审工程二期”建设进程,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探索和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着力提高我省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采取得力措施改善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条件,经过三五年努力,基本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项建设要相辅相成,整体推进,使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执法能力,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审计质量重要性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对于审计质量的概念,目前在我国理论界的解释基本上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工作质量,即指审计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结果的质量,即指审计结果达到既定目的的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的总和,即既包括审计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也包括审计结果达到既定审计目的的程度。

自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的日渐完善,我国的审计事业(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日趋受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审计工作。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和审计市场乃至公司内部治理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我国社会审计发展的过程来看,不论是社会审计独立性环境、社会审计的外部监管和自律监管,还是社会审计组织建设及社会审计人员的素质,都在逐年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探讨。

1.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1.1审计质量的提高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必然要求

审计质量决定着审计职能发挥的程度。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基本作用就是查错纠弊,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公正、服务的职能,这些职能的发挥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如果审计的质量高,能够起到在宏观上进行间接控制的作用,那么审计也就发挥了它的职能,没有质量保证的审计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如果审计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不仅影响审计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一种失职,也是对党、政府和人民的不负责任。

1.2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社会公众的愿望,也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

审计部门的形象,取决于政府和公众对其工作的认可程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我国的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完善,不仅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较高评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些都是跟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审计作用的不断加强分不开的。

1.3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公告制度推行的必然要求

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在增加公民知情权的同时,强化了公众对审计执法行为的监督,有助于审计机关改进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结果公开披露会促使审计机关更加重视审计质量,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确保审计公告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1.4提高审计质量是提升审计单位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审计质量是巩固和提高审计工作权威性的基础。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被审单位进行强制性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被审单位必须服从和执行。但是如果不讲求审计质量,对问题定性不准,处理不当,被审单位有权提出申诉,要求不执行审计结论。反之,如果高质量的审计,使被审单位心服口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审计工作权威性的巩固和提高,必须以审计质量作为保证。

2.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来源相当程度上还要依赖审计缴款和罚没收入,因而在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缴款、轻质量的倾向。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越来越多,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包括部分审计机关的领导“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造成实施的审计项目多,打造的审计精品少,影响了审计质量。

2.2学习贯彻审计准则不深入

有些审计人员认为执行审计准则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对规范自身的审计行为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还有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准则学习不深入,理解片面,落实还不到位,审计人员在多年审计工作中沿袭的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做法和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

2.3审计人员素质不过硬

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与依法审计及新形势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审计过程中虽然下了功夫,费时又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碰到问题后回避疑点,轻易绕过,使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2.4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迄今为止,我国部分区市审计机关及县级基层审计部门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制机构和人员,也就无法完成审计准则关于对审计事项实行三级复核的规定,影响了审计业务质量。不少审计机关虽然建立了审计复核制度及审计质量检查、审计业务会议、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但实际执行不力,没有真正发挥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作用。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有些审计机关设置了总审计师一职,但由于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对审计质量也难以发挥审核和最后把关的作用。

2.5审计资源不配套

现阶段各级审计机关除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审计任务和自身的计划任务外,还有大量当地党政交办的审计工作及中心工作,审计任务重、对象多、时间紧、要求高,而审计资源如人力、物力、时间非常有限,不配套,尤其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事审计业务的人比例小,审计经费紧张,造成应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没有到位。同时一些审计机关不重视立项时的调查研究,年度自定审计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找准审计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致使审计项目的宏观性不够,重点不突出,难以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发挥服务地方政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提升审计质量的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

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是指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中由相互联系的主体、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借鉴西方国家绩效审计中分步骤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对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公告等关键的“质量环节”建立质量审核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等,重点考察评估每一个环节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使审计质量控制有标准可依。

同时,审计机关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审计质量控制就容易流于形式。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建立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和审计业务的质量,并设立审计质量检查机构,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估和责任追究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各部门领导以及内部、外部的审计专家等人员组成,切实发挥审计质量检查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3.2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

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要履行好审计职责。一是要坚持原则,敢于审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态度,依法处理违法违规问题。二是要实事求是,善于审计。将“依法审计”和“客观公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从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开展审计监督,依法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又要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3.3加强制度建设,抓好检查落实工作。

一是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二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三是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如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的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

3.4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包括审计执法责任界限的划分、审计责任追究的方式方法及追究执法责任的层次性等内容,同时要注意区分审计执法行为与审计人员个人行为、审计执法过错与审计执法误差的不同性质,确保责任划分明晰,责任追究落实到位。

3.5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一是要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审计调查,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二是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三是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四是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3.6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

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体制是全面负责和实施审计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一般是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基础上所构建。新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质量控制主体,也基本确立了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初步考虑,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任务是,明确各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制定审计质量管理规划,推动审计法制化建设,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评估、评比和激励机制等。

结语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只有保证审计质量,才能使审计得到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审计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晓玲.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内因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