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十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十篇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13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1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1-0012-03

abstract:plateaumountainousareahasthecharacteristicsoftheplateauandthemountain,andits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residentialenvironmentismorecomplexanddifficult.thestudytakesthetypicalplateaumountainarea――"Haidong"and"Haixi",whicharetheeastandwestsidesoferhaiLakeinDaliforexample,andanalysethedifferencesofhumansettlementsbetweenHaidongandHaixiregion.Basedontheanalysisoflandscapepatternindex,threeaspects――landscapetypearearatio,averageareaanddensityoflandscapetype,andlandscapetypecharacteristichadbeenstudied,andthensummarizethereasonsforthedifference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thehumansettlementsenvironmentprotection.

Keywords:landscapepatternindex;plateaumountain;residentialenvironment;differences

0引言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暴露出生态、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又因地形起伏、气候多变、生态敏感、文化差异、工程技术复杂等综合因素具有很强的特殊性[1]。高原山地兼具高海拔与山地的特征,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其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更大的困难。即使在邻近区域,也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生态条件的不同,给人居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以云南大理洱海东西两侧的“海东”“海西”为例,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基础上,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进行研究,为具有针对性、科学的人居环境保护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地理空间数据库下载的2013年LanDSat8卫星遥感图像和2008年大理市行政区划图。由于在数据库下载的卫星遥感图像范围大于研究区域,并且涵盖多

个波段,因此需要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裁剪与波段融合。先运用enVi软件进行图像裁剪波段合

成,再借助arcgis软件生成裁剪范围――大理市行政范围,最后运用enVi软件将合成后的

文件按照裁剪范围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的遥感图像。

2.高原山地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态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但两者叠加的放大效应使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并主要表现出高原呈波涛状、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随地形地貌呈阶梯(大幅)递降、众多断陷盆地星罗棋布、山川湖泊纵横等特点[2](图1)。

云南地处典型高原山地区域,素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表明所处区域气候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因此,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策略、模式及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3.海东海西人居环境现状差异

“海东”、“海西”在行政区划上同属大理州范围。本文中所指“海东”、“海西”,实为云南大理地区高原湖泊――洱海的东侧、西侧,当地习惯称之为“海东”、“海西”(图2)。

大理地处低纬高原,最低海拔730米,最高海拔4295.3米,海拔高差3565.3米。辖区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4%;湖盆零星分散,占总面积的6.6%。其辖区内最大的高原湖泊――洱海,湖面海拔1975米,人口较为稠密的下关镇、大理古城平均海拔为2030米左右。

“海西”代表着大理市辖区内洱海以西、苍山以东的坝子。其保护范围东起洱海西岸界桩,西至苍山东坡;南起阳南溪南岸30米,北至罗时江入海口迤西一线;平均海拔2200米。“海西”人居环境选址属于传统的“背山面水”风水理念,这种选址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3]。“海西”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历来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是农耕文化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康体休闲为主的旅游度假区。

与“海西”一水相隔、洱海东侧区域的“海东”,与“海西”同属典型高原山地地貌,但相对而言,坝区面积更小,地形更为复杂。地质多为石灰岩和变质岩,基础不稳,土层薄。辖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但多为村庄聚落,人居密度较低。

在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及长期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作用下,“海西”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强度较高、人口密度大、可利用土地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迫切。为减轻“海西”在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压力,科学地保护大理――全国仅有的有山、有水、有历史、有遗存、有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在大理市“两保护、两开发”总体发展布局和战略目标下,现阶段城市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放在海东。目前海东地区正处于高强度开发建设阶段,以期达到有效解决集约利用土地问题和人地之间的矛盾的目的。

4.海东海西景观格局指数差异

“海东”、“海西”虽然只有一水相隔,但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质情况、基础设施配套、聚居密度、农田面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4],本文选取景观类型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景观形状特征(景观类型斑块平均分维度)几个相关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研究。

4.1景观类型面积比例

(1)“海东”、“海西”片区的景观类型中,植被景观均占最大比例,占到研究区域的50%以上。因为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域,过往开发建设中为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对山地环境的破坏,通常其人居环境建设密度较高,集约利用土地,周围环绕植被以保护山地地貌;同时随海拔上升,可建设用地将逐渐减少并以植被景观用地为主。

(2)池塘景观均为两个地块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景观类型。一方面因为毗邻该区域最大的高原湖泊洱海,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基本依靠洱海开展;同时因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特别是海东山地垂直梯度特征更为明显,山体表面蓄水能力差,池塘比例偏低。

(3)“海西”与“海东”景观类型比例关系存在差异性。海西片区为:植被景观>农业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裸土景观>池塘;海东片区为:植被景观>裸土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海东的裸土景观面积比例约为海西地区的4.5倍,海西地区农业景观面积的比例约为海东的7倍。研究表明,除了植被景观以外,海东以裸土景观为主、海西以农业景观为主,基本农田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海西(图3)。

4.2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

研究表明,海东海西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均存在差异性,导致两个片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景观格局特征,海东片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1)除植被景观、裸土景观以外,海东其他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相对较小。海西池塘景观的面积比例小于海东而平均面积却大于海东;海东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为17.38ha,海西为21.13ha,海东的平均斑块面积小于海西(图4),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东片区景观斑块的破碎性。

(2)海东片区的景观斑块密度排序为:裸土景观>植被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景观,其中植被景观、裸土景观和池塘景观密度均高于海西,而农业景观和人工建设区景观的斑块密度低于海西;植被景观和裸土景观的斑块密度较其他景观类型明显偏大,表明有一定的景观优势度(图5)。

(3)海西片区的景观斑块密度排序为:植被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裸土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景观。各景观斑块密度差别不大,斑块分布相对均质。

(4)海东的景观斑块较为分散,海西相对集中。

4.3景观形状特征

研究表明,海东地区的景观斑块平均分维度为1.0523,海西地区的景观斑块平均分维度为1.0445,均比较接近1。表明海东、海西在整体上斑块边界比较简单,变化不复杂。相比较下,海东的整体斑块边界形状更简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东地区景观斑块边界更接近自然生长的边界,受人工干扰程度小。

5.海东海西景观格局差异成因分析

“海东、海西”地区的部分景观格局指数差异,反映出环洱海人居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总结这两个“一水相隔”片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1地理因素

海东、海西分别位于洱海的东、西两侧,自然地理的作用在洱海西侧与苍山之间形成了大面积的坝区。这些坝区在土地利用条件严峻的高原山地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原山地人居环境中人类生产生活的首选之地[5]。所以海东海西人居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典型地反映了高原山地的特殊性。

5.2气候因素

大理地区的常年风向为西南风。风从西南方向吹来,经过苍山的阻挡作用,使风力在苍山东侧减小,使得海西地区受风力的影响和侵蚀能力较小;而海东地区位于洱海东部,风力在洱海表面没有受到阻碍,海东地区的风力较海西地区大,海东地区受风力的影响和侵蚀作用明显,导致海东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5.3开发建设代价因素

海西地区土地平坦,建设成本相对较小,作为人居环境开发建设的首选之地,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使海西地区人工建设区景观斑块面积激增、密度增加。

6.结语

通过研究表明,虽然“一水相隔”,但海东海西的差异性较大。

(1)海东自然生态条件相对较差,景观破碎度高,可建设用地少,地形垂直梯度变化大,喀斯特地貌类型对人居环境开发建设影响大。自古以来人居分布密度相对较低。

(2)海西自然生态条件相对较好,地质情况较好,地形坡度较小,景观类型除有较完整的植被斑块外,其余斑块较为平均,适合开发建设。自古以来人居分布密度相对较高。

(3)目前为缓解海西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的压力,海东成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4)在海东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其景观破碎度高的自然规律;保护好大面积的植被斑块,结合各地块内植被种植,将植被景观作为整个区域的基质[6];尽可能对裸土景观进行改造,减少裸土景观的面积及密度;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各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形状及大小,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景观破碎性。

(5)进一步加强对海西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限制人工建设区斑块面积,扩大植被斑块、农田斑块等的面积、密度及连接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特约报告[J].山地学报,2012,04:385-387.

[2]徐坚、汤晨苏、方芳.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08):113-118.

[3]徐坚、梁彦杰、周盛君.滇西北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分析[J].华中建筑,2010,03:137-139.

[4]路超、齐伟、李乐、孙瑶、秦天天、王娜娜.二维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在山区县域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2,05:1351-1358.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2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地区差异;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58-02

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特别是1998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行货币化分配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年均增幅高达24.4%。但是,房地产业在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房地产投资地区差异显著。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投资的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张琳、陈美亚(2002)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得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的结论;沈悦、刘洪玉(2004)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当前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GDp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GDp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有着显著的单向作用,当前GDp的走势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孔煜等(2005)在研究了1995年至2002年我国东中西部房地产投资、住宅投资和GDp之间的区域差异关系后,认为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处于增长趋势,且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谭术魁等(2006)提出房地产投资差异曲线图法和房地产投资差异系数法,对我国从2001年到2003年的房地产投资差异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实际测度和分析等。

可以看出,当前针对房地产投资差异的研究还比较少,其主要着眼点也集中在房地产投资与GDp关系方面的差异,而对房地产投资在地区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将泰尔指数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的分析,重点考察1991―2007年东中西部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及其分解。

一、房地产投资地区差异的衡量方法及数据

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既包括了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包括经济区域内部的差异。为了准确反映这两种差异以及它们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引入泰尔指数。

设yi是第i个单位的房地产投资,是yi的平均值,则泰尔指数的衡量方法如下:

i(o)=log

如果将所有单位按一定的方法分成G组,那么,泰尔指数可以按如下方法分解:

i(o)=pi(o)g+pglog

式中,Vg表示第g组房地产投资在房地产总投资中的比重,pg则表示第g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式的第一项表示每一组内各单位之间的房地产投资差异。这里,它可以用来衡量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内的省际差异。第二项则表示各组之间即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房地产投资差异。

在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面,本文沿用常用的“七五”计划关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并根据国发《2000》33号文件,划分如下: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是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鉴于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本文采取了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并且不包括自治区的办法,选取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1-2007年的房地产投资和人口方面的统计数据(见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

首先来看全国房地产投资的差异程度。由图1可知,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泰尔指数最高为0.287(1996年),差异比较显著;无论是总体泰尔指数、组间还是组内泰尔指数均呈现出“m”型走势,在1992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两个高峰后开始下降,到现在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这说明我国房地产投资差异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这样一个过程,而且近十年来差异一直在缩小。

接下来看房地产投资的总体差异如何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内部进行分解。由表1可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房地产投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由最高的65.6%(1993年)下降到50%(2007年),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房地产投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由最低的33.9%(1993年)上升到50%(2007年),二者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最后分别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的差异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总体上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房地产投资的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差异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但是1999年以后西部地区的差异已经大于中部地区的差异了;从差异的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总体差异基本同步,只是在变动幅度上有所不同。西部地区的差异变动1999年以前滞后于总体差异,近年来表现出跟总体差异相反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比较显著,变动趋势呈m型分布,近十年来差异不断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重要程度在不断下降;与总体差异的变动趋势相反,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差异在逐渐扩大。

三、房地产投资地区差异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显著,再加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倾斜,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因此房地产投资规模遥遥领先,造成了较大地区差异。而随着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的跟进,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投资的增加,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此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省际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政策的不同,地区内部房地产投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

房地产投资的地区差异对于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为此,政府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规范不同地区房地产的投资情况:针对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房地产资金的配置;根据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基础薄弱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国内外资金,逐步把房地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消费、投资的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调节房地产投资的供给和需求,确保房地产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二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土地,1995,(4):37-39.

[2]陈浮,刘伟,王良健,彭补拙.中国房地产业非均衡性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8,(2):74-78.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3

【关键词】古诗翻译文化意象差异

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古诗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它们形式工整、韵律对称、意境深远。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但中西文化在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也有很大不同,而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题材比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有难度。本文以古诗《无题》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及对待这种差异采取的翻译技巧。

一、古诗翻译的标准

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忠实与通顺。但诗歌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与其它文学形式有较大差异,需格外注重意境和韵味的传达,因此对诗歌翻译有着更高的要求。诗歌译者要具备译者与诗人的双重品质(李连波,2008)。许渊冲提倡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江枫力求“形神皆似”,其他翻译家也以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不同标准。其实,古诗英译没有特定的标准,译者需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本身,更侧重传达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思维模式、文化意象、地域习俗等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

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西诗人的感性不同,可以引起中国诗人诗兴的食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吕叔湘,1980)”。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古诗翻译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们在诗句中的物象联想不一,如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西风”,中国人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它的寒冷和万物凋零的景象,《西厢记》有诗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杨立刚,2004)。而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联想,相反,西方文化中喜欢吟咏西风,歌颂生命,如雪莱的《西风颂》中“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还有“西风啊,是你以车架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东床上”等整句都表达了这种意象,下面笔者通过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无题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不能挽回,固有首句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下面是这首诗的英文翻译:

notitle

①Sohardwefinallymet,yetseparated,

springdidnotlast,flowersfaded,

thatiswhyiamsodejected.

②Silkwormsproducesilktilltheydie,

flametwinklestillthecandlerunsout,

iwillloveyouforever.

③inmorningsintothemirroriamworryingaging,

solonelyifeelatnightswhenreading,

eventhelightfromthemoonischilling.

④Farawayfromwhereyoulive,

icannotreachyou,mydear,

Hence,isendyouletterssealedwithmykiss.

可以看出,原诗①句中的“东风”在译文中没有体现,西方人对“东风”也不会产生东方人的联想;多出的一句“thatiswhyiamso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但是确有此含义,这种翻译是一种意译的做法,值得借鉴。②句中“春蚕”及“蜡炬”的翻译虽然严格按照字面翻译了出来,但是西方人看了却不一定明白,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对“蚕”和“蜡”并没有东方人的这种联想,于是译者添加了“iwillloveyouforever”,这是译者对诗歌意义解读而做的努力。③句应该说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但意境却大不如原诗。④句原诗中涉及两个神话故事,“蓬山”即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诗中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诗中借指传递消息的人。这些中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这两个概念,因此他们不能产生同样的文化意象,加上思维方式差异,他们在头脑中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因此④的译文也只是译出了其字面含义,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概念意义,至于文化信息就不能传递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探讨了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其实,中西两种文化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交方式、、地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把古诗原文的风貌完整呈现也许是很难的事情,但只要对这些文化因素妥当处理,让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理解古诗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高嘉正.吃透原诗―古诗英译的首要之举[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2]肖娴.古诗文化内涵翻译的句式差异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3]杨立刚.试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4]吕叔湘.中诗英译对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

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跨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尽量缩小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翻译时很难找到准确的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所以,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但是,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做到对等翻译,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造成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

1因为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在中国,龙是我们的图腾,是我们的吉祥物。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greatdragon。此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所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格外注意。香港、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如果将其翻译成fourasian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而翻译成成fourasiantigers,这就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从《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中对tiger的释义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法是比较贴切的:anicknameforanyoneofthemoresuccessfulsmallereconomiesofeastasia,esp.thoseofhongkong,singapore,taiwan,andsouth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asian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也符合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准确领会了东西方在某个说法上的具体表达方式后,才能达到彼此认同,平等交流的目的。

2因为对色彩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东西方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对色彩在表达的含义上是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比如:蓝色(blue)在西方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monday)。blue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但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反而人们喜欢使用蓝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再比如,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喜欢过年贴红喜字。生意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股票升值用“飘红”。但在西方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所以从色彩上看,东西方国家对色彩的理解以及其蕴藏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左的,如果不顾及东西方在色彩表达含义上的不同,以本国对色彩认同的观点去翻译和交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忌讳。

3因为数字表达含义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对等

东西方国家之间在使用数字表达含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按照本国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很有可能使沟通困难甚至出现误会和尴尬,以下是东西方国家在使用数字表达上的一些差异:

“7”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当于中国人的“8”。“7”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7”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7”是个普通的数字。

“8”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数字,与“发”谐音,公司庆典,开业等都喜欢挑选带“8”的日子,但在西方国家,eight只是一个普通数字。而“4”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论结婚、开业、甚至小到购买手机号码都尽量避开使用,但four在西方国家也是很普通的数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9”因为与“久”同音,所以“9”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历代帝王都崇拜“9”,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但在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

在西方,“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13”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13”则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此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受到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原文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中不存在,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直译,而应翻译成“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再比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西方人联想到胜利,因为nike这个单词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有双翅,手拿橄榄枝,是给人们带来胜利的礼物,是正义、美丽和吉祥的化身。nike作为体育商标,暗示这个品牌质量上乘,经久耐用,超人制胜的意思。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尽可能缩小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上的误解,按照4es标准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对等交流、彼此认同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5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文化意识;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66-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50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与产品一样,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其覆盖面广,涉及环境、习惯、习俗、历史、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曾提到:“对于真正出色的翻译,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才能有意义”(转引自贺莉莉,2010)。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是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的。语言翻译中如果忽视了跨文化因素,很容易令人产生误会。一般来说,导致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环境方面的文化差异

俗话说:“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说明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语言这面镜子可以将此影响映射出来。比如,中国的农民多用牛耕地,牛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牛喝水时总是大口大口地喝并且喝得很多,所以中国人用“牛饮”形容人们大口喝水。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傍水而生。生活中,英国人发现鱼总是在水里不停地喝水,因此他们形容人大口喝水是“drinklikeafish”。

英国伦敦因其特定的气候条件,常年多雾,被称为“雾都”。狄更斯的小说“olivertwist”在中国被译为《雾都孤儿》。译者没照字面意思译为《奥利弗·特威斯特》,除考虑小说内容外,还考虑了故事发生地点——伦敦的地理条件。

在中国,春天经常刮东风,因此汉语里的“东风”有其他喻义,比如:“改革的东风”、“政治上的东风”、“东风拂面”等。但在英国,报告春天信息的是西风而不是东风。在翻译界,过去曾有汉语诗歌当中的“东风”是应该翻译为“eastwind”还是“westwind”之争。

2.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故事或事件、民间传说、习俗、谚语、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军事术语、人名地名和动植物名称等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含义深远,表现出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因此一般是不能仅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和翻译的。”(王琰,2008)比如,对中国人来讲,“东施效颦”这一成语典故绝对不陌生;但对于西方人,他们并不十分了解汉语文化,如果仅仅直译为“tungShihimitatesHsiShih”,则不能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西方读者并不知晓。建议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此成语的内涵,译为:“tungShihimitatesHsiShih(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朱山军,2007)。

再看这样一句英语:“thefarmerhadJanuarychicks”。如果不熟悉其中的典故,很可能把它误译成“那个农民有一月孵出的小鸡”。实际上,“January”是乔叟所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一文的主人公,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may在他60多岁时与其结婚,后生有一子,因此有“tohaveJanuarychicks”一说,也就是汉语里的“老来得子”(王浩,2006)。

再如,汉语中有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八种关系,“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五种关系区分严格;但在英语中却很笼统,没有区别地一律称为“cousin”或“uncle”。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人们特别重视父系亲属特征,父子是核心关系;而在英美国家的家庭关系里,夫妇则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其他亲属关系并不作细分。难怪国外译员在翻译《红楼梦》时为翻译里面的汉语称谓而苦恼不已。

3.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传统习性、风尚或礼节,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异同经常不能忠实地传译原文。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呀?”“你干什么去呀?”而这些问候对西方人而言纯属私事,别人不应该随便询问。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应视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如:“Hello!”;“Howareyou?”;“Goodmorning!”等(戴云,2003)。

在中国广东,人们视“4”为厄运数字,因为“4”与“死”的发音相似。“13”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传统的中国文化喜欢数字“8”,因其与“发”谐音;同时亲睐数字“6”,并把它和“六六大顺”联系在一起。但在英美国家,“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在欧美国家,数字“7”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我国,“7”就是个平常的数字。

对颜色词的不同理解也反映出不同习俗文化之间的差异。如红色在汉语里是吉祥的象征,从春节拿的“红包”、婚礼上新娘穿的“红装”,到庆功会上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喜庆、昌盛、幸福。而红色在西方常常令人联想到“鲜血”、“死亡”,并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等,如redflag(禁止)、redalert(紧急警报)、catchsomebodyred-handed(当场捉住某人)。汉语中白色往往与不吉利的事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white”则正好相反,表示纯洁无暇、幸福吉样,如whiteday(吉日)、awhitelie(不伤大雅的谎言)、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等。汉语以黄色比喻色情,英语用“blue”而非“yellow”,如bluefilms()、bluegag(下流笑话)、blueruin(大丑闻)。

4.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人民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产生的全身心的皈依,且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宗教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例如,英国的Hawkes教授竟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把佛教的无量佛祖换成上帝,这会让西方人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张培欣,2009)。又如,中国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又能重新投胎,有生死轮回,便将英语中的“anafterlife”译为佛教的轮回观念“来生”、“来世”;但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死了而灵魂还在,或四处飘荡、或下地狱或升天堂,并没有生死轮回的理解。因此,“anafterlife”应该翻译为“死后的灵魂生活”。宗教文化反映在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还有汉语的“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及英语的“Godbethanked!”;“Godspeedyou.”等。

此外,文化差异还受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是翻译中必须面对和应该谨慎处理的问题。在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应该透过语言表层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马文霞,2002)。翻译时,是采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是采用直译方法还是意译方法,都应该做到最大限度地使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样。此外,还应该充分考量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环境、、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采取直译加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意译、转换文化形象等方法,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既忠实和通顺,又能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内涵。

参考文献

戴云.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贺莉莉.浅谈商业广告语翻译[J].林区教学,2010(4).

马文霞.文化差异与翻译[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王浩.论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王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的对等翻译探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6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到底存在收敛趋势还是发散趋势?西部地区在努力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的过程中,其能源使用效率(用能源消费强度①表示)是在提高还是在降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制定更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供求差异,使各地区有效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至关重要。国内外对区域人均GDp增长收敛的研究较多,Jianetal(1996)、Bunyaratavejetal(2002)、DelaFuente(2003)分别研究了人均收入增长水平与就业、劳动生产率、技术扩散和汇率波动之间的收敛关系。martin(1996)对以往研究人均GDp收敛的方法做了系统分类,并通过比较oeCD、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实证分析人均GDp之间的收敛程度。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U”型收敛,即全国及东西部差异在1990年以前减小,1990年以后开始增大,Jianetal(1996)、世界银行(1997)、卢艳等(2004)、黎德福等(2006)的研究基本上都验证了这一结论。二是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即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异扩大的同时,各区域内部存在收敛趋势,Jianetal(1996)、世界银行(1997)和彭国华(2005)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验证了这一现象。三是条件收敛,林毅夫等(2003)、彭国华(2005)、许召元(2006)、刘黄金(2006)、龙文(2007)分别从不同角度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四是收敛,张庆君(2006)认为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既存在新增长理论也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所产生的收敛速度;欧向军(2006)认为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总之,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方法、样本区间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关于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国内外对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不乏国外学者直接针对中国的研究。

markandyaetal(2004)在分析欧盟东扩后不同成员国能源禀赋差异对欧盟经济的影响时,得出了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的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收敛的结论。Garbaccioetal(1999)分析了1978—1995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原因。他们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变更以及结构变更两个方面,认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Fisheretal(2004)在大量工业企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计量方法,得出了1997—1999年间促使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因素为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能源R&D支出、企业产权改革以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马晓君(2004)则分析了GDp和能源、就业及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能源消费的增长与GDp的增长没有直接或内在的因果关系。张宗成等(2004)从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①的异常变化入手,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能源X低效率②起到了很大的改进作用;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节能效益。施发启(2005)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1997—1999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负的成因和2002—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成因。他将前者归因于1997年我国出现买方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等使国内能源需求疲软、耗能高且污染大的企业关停并转和产业结构改善以及能源利用率提高,将后者归因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但是,国内外研究文献中缺乏对中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变化趋势与这些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markandyaetal(2004)关于欧盟东扩后不同成员国能源禀赋差异对欧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本文将参考martin(1996)和markandyaetal(2004)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适当改进,收集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1995—2002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我们的研究逻辑是:首先假设西部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变化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最后得出我们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理论模型

(一)人均GDp收敛模型

martin(1996)把研究人均GDp收敛的文献归为两大类:β收敛和σ收敛。β收敛是指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其模型为:log(yi,t+t/yi,t)/t=α-βlog(yi,t)+εi,t其中log(yi,t+t/yi,t)/t是指从t到t+t这段时期经济体i的人均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log(yi,t)是经济体i在时间t的人均实际GDp的log值。如果β>0则表示存在绝对的β收敛,即经济增长与初始人均GDp成反比,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地区从而可以最终赶上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考察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逐年的变化情况,并且和考察两个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逐年的变化一致起来,我们对上述传统的β收敛模型加以适当改进。我们取t=1为常数,这样通过考察每一年30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该年的人均GDp差异的变化情况,再在1995—2002年这一时间序列上得出样本期间内逐年人均GDp差异的变化趋势。为了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改用自然对数并取β前面的符号为正号。于是得到我们本文的β收敛模型为:ln(yi,t/yi,t-1)=α+βln(yi,t-1)+φi,t(1)如果β<0,则存在β收敛,说明人均GDp的增长与上一期人均GDp负相关,这意味着不发达的西部在增长趋势上快于发达的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的人均GDp水平将趋同于东部地区。

(二)能源消费强度收敛模型

在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在努力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时,其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还是建立在节约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是西部地区在实践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果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的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增长越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越缩小,能源使用效率就越低,即能源消费强度越大。反之,如果是建立在节约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那么,经济增长越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越缩小,能源使用效率就越高,即能源消费强度越小。因此,我们假设西部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据此建立下列能源消费强度收敛模型,并在下一部分对这一假设的显著性进行实证检验。我们首先定义以下几个变量:yit代表西部省份i在时期t的人均GDp,εit代表西部省份i在时期t的能源消费强度;yft代表所有东部省份在时期t的平均人均GDp水平,εft代表所有东部省份在时期t的平均能源消费强度。于是有:ε*it=ayftyitηεft(2)其中ε*it是西部第i个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a是常数,η是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对于人均GDp差异变化的弹性系数,表示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对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造成η个百分点的影响,本文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弹性系数。考虑到在面板数据分析中也有时间序列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一个一期的滞后变量,以期能够使预测更加准确,其方程如下:εit=εi,t-1ε*itεi,t-1μ(3)这样ε*it就是包含了时滞影响的能源消费强度变量,而εit是不包含时滞影响的能源消费强度变量,μ为时滞调整因子。

对方程(2)和(3)取自然对数并整理,最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ln(εit/εi,t-1)=B+C(lnεft/εi,t-1)+DlnΔyt+υit(4)其中Δyt=yft-yit①,υit为残差项,B=μlna,C=μ,D=μη,a=exp(B/μ)=exp(B/C),于是:η=Dμ=DBln(a)(5)至此,我们就可以用方程(1)来度量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收敛状况,用(4)验证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的关系并估计出系数B、C、D,通过方程(5)求出η值来度量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状况。如果对方程(1)的实证检验中存在β收敛,即β<0,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在总体趋势上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然后我们对方程(4)加以回归检验并估计出系数B、C、D,求出ln(a),用方程(5)求出η值,如果:(1)η>0则说明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会导致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降低η%,即我国西部地区在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的过程中其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在不断缩小,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低能耗基础上的。(2)η<0则说明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会导致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增加η%,即我国西部地区在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的过程中其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的。

三、样本与数据

我们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收集了我国30个省份1995—2002年每年的GDp总量、人口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以下处理:首先,以1995年为基期,通过分别测算各省份1995—2002年的人均GDp平均值及所有省份人均GDp平均值的统计特征值,发现在中位数以上的前15个省份大部分都是东部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河北、新疆、吉林、海南和湖北,而中位数以下的省份都集中在西部;上海的人均GDp最高,贵州最小。其结果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发达省份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不发达省份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本文把中国分成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以中位数而不是均值作为划分中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标准,扩大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范围,而其他研究文献一般把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人均GDp收敛分析,这是本文区别于其他研究文献的不同的研究视角。其次,我们用各省份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除以各省份的GDp总量,计算出各省份1995—2002年每年的能源消费强度,共得到229个有效数据①。比较各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样本期间平均值及所有省份在样本期间内的统计特征值,我们可以发现:在1995—2002年样本期间内,各个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的平均值在所有省份的样本平均值以上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是山西、贵州、宁夏、青海、甘肃、新疆②、内蒙等几个西部省份。这说明人均GDp越低的省份,其能源消费强度越高,换句话说,东部发达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高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后,在以上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采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对上面所推导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四、实证检验分析

我们用二元面板数据模型对上面的理论模型(1)和(4)进行实证估计,其对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为(6)与(7):ln(yi,t/yi,t-1)=α+βln(yi,t-1)+∑δiHi+∑γktk+φi,t(6)其中,Hi=1,如果是第i个省份0,其他i=1,2,……,30tk=1,如果是k年0,其他k=1995,1997,……,2002ln(εi,t/εi,t-1)=B+Cln(εf,t/εi,t-1)+DlnΔyt+∑θiwi+∑ktk+υi,t(7)其中,wi=1,如果是第i个省份0,其他i=16,17,……,30tk=1,如果是k年0,其他k=1995,1997,……,2002为了便于检验,把方程(6)、(7)分别改写为:Y1=α+βX1+∑δiHi+∑γktk+φi,t(8)Y2=B+CX2+DX3+∑θiwi+∑ktk+υi,t(9)其中:Y1=ln(yi,t/yi,t-1),X1=ln(yi,t-1)Y2=ln(εi,t/εi,t-1),X2=ln(εf,t/εi,t-1),X3=lnΔyt我们对方程(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2:我们可以看到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程(8),其拟合优度达到了85•23%,通过1%显著水平的F检验;X1的系数β值为-0•3466,t检验完全显著。这表明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趋势存在β收敛,即西部地区的增长虽然整体落后于东部地区,但增长趋势略快于东部。我们的结论同其他文献的研究结论不完全相符,可能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仅仅比较东部与西部两大地区而不是东中西三大地区,文中的东部发达地区范围较大,由人均GDp中位数以上的省份构成,包括了新疆、湖北、河北和东三省,其他文献认为的东部发达地区的范围只包括了本文均值以上的前9或10个省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结论与其他文献的不符;二是我们使用的β收敛模型取t=1为常数进行逐年回归,与传统β收敛模型中对整个样本期间t内的年人均GDp回归有所区别。三是我们使用人均GDp,有些研究文献用的是劳均GDp,而中国各省份的人口总量与劳动人口总量差别较大。

我们对方程(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3。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程(9),其拟合优度达到了73•20%,通过1%显著水平的F检验①;并且X2的系数(即C^=0•7452)和X3的系数(即D^=0•3630)都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本文的核心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和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通过检验。我们对方程(8)、(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Hausman检验来判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哪种模型更有效,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同时我们又采用F值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的适用性,可以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在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因此,我们只给出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不再给出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下面,我们就利用方程(9)回归出来的系数B^、C^和D^,通过方程(5)求出本文的关键变量,即西部与东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对西部与东部的人均GDp差异变化的弹性系数η=D^B^•ln(a)。

弹性系数η表示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对两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造成η个百分点的影响。η=1表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速度和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相当;η大于1表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η小于1则表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速度慢于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η小于0大于-1则表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发散速度小于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η小于-1则表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发散速度快于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从整体上来看,η值为0•4870%,这表明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变化趋势是收敛的,即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的差异每降低1%,会导致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缩小0•4870%。利用η值计算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西部15个省份各自的η值。过程如下:我们已经通过对方程(9)的回归估算出B^、C^和D^值,并且还得到了西部各省份的固定效应虚变量系数^θi,于是可以求出lna=B^/C^和各省份对应的B^i值即B^i=B^+^θi。这样,就可以通过方程(5)测算出西部各省份与东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对人均GDp差异变化的弹性系数ηi=D^B^i•ln(a),其结果见表4。从表4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1995—2002年这八年间我国西部地区不同省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各省份的η值,反应了各省份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或发散状况:η值为正,表示该省份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缩小1个百分点,将导致该省份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缩小η个百分点,说明该省份在人均GDp增长、缩小与东部差异的同时,也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这些省份包括:陕西、云南、河南、安徽、四川、湖南、广西、江西。η值为负,表示该省份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缩小1个百分点,将导致该省份与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增加η个百分点,说明该省份在人均GDp增长、缩小与东部差异的同时,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下降,这些省份包括:山西、宁夏、青海、贵州、内蒙古、甘肃。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7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所以,要想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部门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在汉译英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难译性,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度标志着等值等效的翻译度。

一、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flag红糖brownsugar,红茶blacktea等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with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yellowdog可鄙的人,ayellow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由于“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中国人对

转贴于

“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中国人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而英国人则说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而汉民族则在亚洲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水),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比喻,其喻体均取自海洋,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比喻,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汉译则取意为进退维谷。

五、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thoseweredayswhenthesunneversetonthebritishflagnorroseonmanyaneastendhome.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六、结束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8

关键词:七大区;降水化学特性;酸性;空间差异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71-05

theSpatialDifferencesof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recipitationinSeven

RegionsofChina

Xiena,XUeLi-yang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precipitationdataof33provincesandcitiesinChinain1990s,thebasicchemicalcharacteristicandspatialdifferencesofprecipitationinsevenregions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obviousdifferencesinthecontentsofmainionsamongthesevenregionsthoughthecompositionofionswasnearthesame.theacidityofprecipitationoccurreddifferentlyinthesesevenregions.indetail,theacidityincreasedfromnortheasttosouthChina.Sulphurpollutionwasterriblein1990sinChinawiththeconcentrationsofSo42-andCa2+innortheastandnorthwestChina2timeshigherthaninotherareasandthenH4+concentrationinthenorthwashigherthanthatinthesouth.Consequently,differentpreventingandremedyingpollutionmeasuresshouldbetakenindifferentregions.

Keywords:sevenregions;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recipitation;acidity;spatialdifference

关于区域降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很多进展[1-4]。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国内不同省(市)进行了区域降水化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其结果普遍表明各地区降水因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研究成果为降水化学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降水的空间差异及其所采取的防治降水污染措施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他们多集中于研究单一省(市)的局地降水化学特性,而综合对比研究某范围内不同地区(省、市)空间差异及成因方面的内容较少,如孙玉鹏等[5]仅研究了我国沿海和西北地区降水化学特性的差异,黄美元等[6]对中国和日本降水化学特性的差异作了对比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横跨多个气候区与土壤区;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消费)结构和人群生活习性不同,对区域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差异较为明显。为此,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境内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等七大区的降水化学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全国范围内降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世纪90年代我国七大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地区)所含部分省及城市的降水监测数据,对降水中8种主要离子So42-、Ca2+、K+、mg2+、na+、nH4+、no3-、Cl-的浓度总结结果见表1。

2我国降水化学特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9

论文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thelily(画蛇添足),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cuttheGordian’sknot(快刀斩乱麻)等等。

2.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bewith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3.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及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isa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come,easy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tobeonthinice与“如履薄冰”,adropintheocean与“沧海一粟”,tobeoutatelbows与“捉襟见肘”,atsixesand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转贴于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trojanhorse译成“特洛伊木马”,armedtothe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acathasnine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towerofivory为“象牙塔”,“八股文”译作eight-legged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dragon,而应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catonhot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weaselgoestopayhisrespectstothehen———notwiththebestofintentions;盲人瞎马———ablindmanonablindhorse———rushingheadlongtodisaster.此外,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imitates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篇10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完善,同时还需要结合着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民俗习惯以及文化形成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地域、民族以及社会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在发展交流的过程中,基于社会背景不同、历史发展趋势不同以及双方的思想认识不同,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在整个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想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核心在于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最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等三个方面,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中,形成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特色是别的民族所不具备的,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下来。具体分析如下:

(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其所处的地域、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并结合该区域内各方面,形成具备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对同一现象及事物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态度或看法。例如: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说起“东风”,人们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的景象,而说到“西风”,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冬天刺骨的寒风,在晏殊《蝶恋花》中有这样一句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中便能看出西风给人们的映像。而在英语中却与汉语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英语中,当我们读到SamuelButler的“bitingeastwinds”时,将其翻译过来则是“刺骨东风”的意思;而关于西风,则有Johnmasefield的“iti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为例,将其用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为:这种风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当西风吹来时,会出现万鸟争鸣的景象。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中西方的地域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的地域环境中,我国的西部地区多处于高山地区,且东临大海,当东风吹来时,自然会给人一种舒心、温暖的感觉,而西风多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寒风,给人一种冰冷刺骨的感觉。在英国人的理解中,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国家的东风多来自于欧洲大陆的北部,与其他风向相比,有着一定的寒冷性;而西风则来自于大西洋,温暖宜人。由此可见,在英语翻译中,地域文化对英语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翻译人员若不能准确、客观的了解该地的地域文化,将会在翻译活动中造成一定的困惑或误解,直接影响英语的翻译质量。

(2)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与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关,在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同时,还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同时,风俗习惯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在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以反映该地的风俗习惯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而在英语文化翻译中,若一味的从字面含义上进行理解,不仅达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文化传播的意义,而这些都需要翻译人员着重注意。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着天使、纯洁和幸福,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是丧色,人们往往用白色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国的婚礼上,新娘要穿红色喜服,因为在中国人眼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健康、幸福和喜庆,但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再如:“Blueblood”这个习惯用语,若从字面上翻译为“蓝色血液”,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些颜色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色彩背景,在英语中,通常将“Blueblood”翻译为“贵族”,该词来源于西班牙,一些古老的西班牙人坚持自身的民族原则,不和摩尔人、犹太人等非西班牙人通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皮肤相比,他们的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蓝色”,并由此而得名。

(3)文化差异。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包括外来的,也包括本土的。在其具体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基于该民族的、意识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在差异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之间有着不同的。在我国的中,主要以儒教、道教以及佛教为主,且这三大教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英美国家,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且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英语有句谚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对应中文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这句话翻译成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这样既能借用英语中的谚语来表达汉语成语,又保留了汉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因此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原语与目标语这两种宗教文化的不同精神实质,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点。

2.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在文化形成与流传的过程中,翻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中,基于双方不同的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文化造成影响,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地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都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不成程度的影响,在影响双方文化传播的同时,还会影响着英语的翻译质量及误导人们的理解。

2.词汇歧义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核心支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词汇对英语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结构中的语法不同、语义不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词汇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3.民族文化背景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在英语与汉语形成的过程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其发展的同时,又积累与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英语翻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工作中,能够准确掌握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在保障翻译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