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16

庭院经济建设篇1

农十三师黄田农场近年来在庭院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科学引导和现代化手段,产品开发规模小、处于自发的小农经济模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融入市场经济等问题。不少基层干部和职工群众在发展庭院经济中表现得急功近利、不求实效,缺乏长远、综合、科学的发展观念与规划布局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走弯路和回头路较多。对此,农场进一步加大了组织领导的力度,通过科学组织、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努力促进农场庭院经济不断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庭院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立体开发、长短结合、良性循环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环境和空间,选准主导产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科学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庭院经济开发规划。规划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庭院经济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庭院经济规划的总体思路应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黄田农场的庭院经济发展应以蔬菜种植和特种养殖业为主。二是庭院经济发展与生产基地之间的结合。一个连开发一个至两个产品,发展到几个专业连队,就可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三是发展庭院经济与建设流通市场之间的结合。产品离不开市场,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产品市场,上连城市,下连职工,成为农场庭院经济与外界大市场联系的桥梁。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农场庭院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引领,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预期目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逐步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在每个连队专门成立信息点,并以各类农副产品专业连队为信息终端,及时接收传报农副产品信息,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了解市场。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壮大职工运销队伍,搞好农副产品贩运,实现以流通促开发。

三、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标准推广体系,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环节,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走科技兴院之路。在采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农业科技新成果,引进优良品种,利用现代化设施,进一步推广精准作业、节水灌溉、生物饲料饲养、先进的加工工艺等技术,提高科技在庭院开发中的贡献率,促进庭院经济向纵深发展。切实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和扶持连队成立科普协会,创办科技学校,组办科学试验小组,及时为职工提供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服务。

庭院经济建设篇2

关键词:庭院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系统性特征;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5.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57-02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80%以上的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庭院,待开发的庭院土地面积有400多万公顷[1],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土地资源,势必成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庭院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将从更深层次上影响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它不仅要求农产品的质量要符合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而且要求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基地也要实现“绿色化”。因此,原先普遍存在于农村庭院中的“小作坊”式的农业生产加工,将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而被更加合理的庭院生态农业所替代。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庭院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建立农业生态复合系统,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大功能的协调统一[2]。发展庭院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村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关系:(1)“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关系。应做到三者兼顾,即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中心、寓社会效益于生态和经济效益之中。(2)“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的关系。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重点,加工业能使庭院农产品增值,服务业既要重视农产品流通,也要重视农业技术传播等。(3)“政府、企业、农户”的关系。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开发农村庭院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引导;企业应紧密配合农户,增强其对庭院产品的消化能力,发挥对农户生产的带动效应;农户应在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下,科学自主地进行庭院开发,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事半功倍。从实践层面上看,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庭院生态农业的开发要与市场相衔接。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都要由市场需求去决定。二是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相连。庭院经济发展需要应用现代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需要有一定生产技能的人员去操作,需要运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去管理,才能发挥庭院生态农业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三是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相连。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促进庭院生态农业走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产业化。四是要把庭院生态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改厕、改圈舍”结合起来。如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将人和畜禽的粪便通过液氧发酵技术进行处理,生成的沼气用于解决农村户用能源问题,剩余的沼渣、沼液用于施肥,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又防止了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二、庭院生态农业的系统性特征

近十余年来庭院生态农业在全国蓬勃兴起,推广面积呈扩大趋势。以系统工程学的视角看庭院生态农业,应从其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各方面进行把握。

(一)整体性

系统工程学中的整体性,即指一个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3]。以庭院生态农业的典型形式――“四位一体”为例,该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智能转化技术,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建在一起,所以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上述每个要素都是组成该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构成的模式的整体效应又大于各部分分别发生作用时的效果,体现了该模式的整体性。

(二)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指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它是系统的主导,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发展庭院生态农业,是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进而起到促进农村发展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其发展的策略制定还是推广机制上,都要与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的目的相对应,由目的决定组成和结构。

(三)相关性

庭院生态农业中的土地、太阳能、沼气、植物、禽畜、温室及厕所等要素之间相关,这种相关性从价值流、物质流、能量流等方面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是一种集种植、养殖、加工、商贸为一体的高效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4]。

(四)层次性

庭院生态农业的层次性体现在:庭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但其同时被包含在中国生态农业这一系统内,中国生态农业又是世界生态农业系统的子系统。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hm2,中国约4000hm2,占世界生态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微乎其微[5]。从我国内部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农村庭院占地在400万hm2,庭院占地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庭院空隙地有200万hm2,若能有效地发展庭院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我国生态农业用地的比重,也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五)环境适应性

庭院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要具有环境适应性这一特点。即庭院生态农业系统要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适应环境变化。

三、庭院生态农业的推进机制

综合庭院生态农业的系统性特征,从我国实际出发,今后应该着力构筑以下机制,加快庭院生态农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推进庭院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生产,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庭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庭院农产品的重要属性,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大田作业农产品的重要特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庭院农业生产领域,实施标准化建设和生产。就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行标准化模式图,争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认证,按照规模适度、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立庭院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农产品质量生产基础。就生产过程而言,以村、乡为单位,建立健全庭院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申请要求当地的农业质检机构辅助加强对庭院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测,定期庭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以政府和市场约束两方面的力量提高庭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进创新性庭院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构筑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机制。庭院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经营主义的素质和组织形式。由于庭院生产通常是在农闲时间进行,这一时期农户家中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劳动力都转移到大中城市务工,实际进行庭院生产的劳动力通常是留在家中的“3860”部队(妇女和老人)。因此,对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培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庭院生态农业是以单个农户为经营单位的,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必须以组织化、规模化为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或“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将市场和农户连接为一体,从农资购买、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方面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相协调,避免企业与民争利,实现农企互动、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户增收的组织机制。

(三)推进庭院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构筑机制。品牌是优质农产品质量和特色的标志,是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的媒介,也是庭院生态农业产品面向市场的一面“旗帜”。推进品牌建设,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原产地保护,再将这些优势品牌进行整合,解决可能存在的品牌“多、杂、散、小”的问题,凸显地区品牌优势,逐步形成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四)推进农村庭院资源的有序开发机制,把握生态经济化规律。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庭院内部的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收获生态效益。按照环境经济学的观点,庭院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政府和公众都应该给予这一正外部性一定的回报。这就要求政府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改善的层面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公众方面以资金资助、人才援助、物质支持、舆论宣传等方式支持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庭院生态农业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王兆骞.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

[3]李季圣.庭院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庭院经济建设篇3

关键词: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15文献标识码:a

农村庭院是广大农民栖居的生活之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又把庭院栖居的生活之地变为发家致富的生产经营之地。虽然农村庭院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的农村经济,广大农民是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他们把庭院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生态家园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小产业庭院的经济格局。

然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百万庭院,很明显,庭院经济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国是一个理想的发展方向。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有限,土地资源紧缺,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空置宅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1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

应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在农村地区,在国内市场的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规模经济和开发难度,规划一个可行的区域经济发展庭院资源规划实践庭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选准突破口,因地制宜,以确定适当的地方经济发展项目,详细的分类,以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提出分阶段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展庭院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上,应千方百计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科学论证,以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一个可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和联系的窗口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性,以促进和加强与各地市场信息之间的链接。做服务的全过程,特别是围绕生产、储存、配送等庭院经济链条,并从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提供系列化服务。提高市场预测能力,通过网络提供相应的信息给农民,使他们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引进优良品种,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展民间服务组织,拓宽农民的市场推广力度,培育和分销组织成员发挥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使他们成为连接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

3重点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技能培训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成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科技人员传授农民养殖、疾病预防、管理、种植、选种等新技术。采取措施筹集资金,建立农民技术教育机构。加强与当地职业学校的合作,加强科技教育的培训,提高“绿卡工程”,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或几门科技致富的技术。

4强化政府导向,及时给予优惠

4.1成立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式庭院经济资金。积极引导农民、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逐步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支持庭院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

4.2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庭院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对发展庭院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政府必须立足于基层,到农村第一线,以方便群众、服务周到的原则。相关的政府机构、组织到农村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模型。庭院发展和扶贫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点发展初期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生产项目,首先要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然后建立更高的经济目标。

要教育农民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庭院生产意识。为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上级政府需制定政策,防止农民持有不信任的态度。政府按照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有关规定,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短缺的情况下,根据庭院经济发展规划,统一组织,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政府实施了拍卖举措。

5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一个伞套农业经济,现有的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外部。具体由财政部门牵头,从国家农业保护的部分资金作为一个开始。研究建立示范推广,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参保意愿,决定模式选择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区别对待。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能力,其风险特性不同。

庭院经济建设篇4

摘要:分析了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构建资助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为高职院校实现助困工作中的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3eB015)

作者简介:冯利,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26-02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公平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从政策层面上,密集出台了相关的资助措施,进一步扩大了资助范围、提高了资助标准,建立健全了国家资助的政策体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注重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充分把握和挖掘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推进资助育人机制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全新的资助政策,加大了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奖、助、贷、补、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做过多方面研究。江苏农林职院李光然认为,在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以资助为基础来开展育人工作,能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说服力和教育意义;西北大学邵婧则认为现行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存在资助工作育人效果弱化的问题;南华大学刘期彪、谭德明则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在辽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也有一些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专项研究。如辽宁建筑职院李红的《构建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综合援助体系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杨宏的《构建辽宁省高校扶困助学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等,这些研究资料较为丰富和全面,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既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享有平等教育权的体现,也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的体现,更具有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意义。[1]因此,构建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有助于从事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明确资助育人的内涵,在资助工作的核心理念方面达成共识;有助于多角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学习肯于钻研,行为积极进取,身心健康发展,技能不断提升,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丰富拓展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建立的资助政策体系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济上的资助,经济状况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摆脱了求学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困境,也为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然而,一些学校仅仅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物质扶持方面的功能,对于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和思想方面的问题,缺少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未能实现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此,在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中,组织与资助工作相关的人员进行研讨,明确资助育人的内涵,建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即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将心理援助、学业帮助、能力扶助、就业援助融入其中,将育人贯穿于助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助困工作中的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确保认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2]实际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五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地区,何谓贫困缺乏统一的标准,仅根据外在表现,如衣、食、用等方面的情况很难界定;另一方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中,各高职院校普遍依靠生源地民政部门或教育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书来加以认证,但是,学生家庭收入情况、贫困举证等真实信息搜集的难度大,且真实性难以界定,因此,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使得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有据可依,切实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也是国家、学校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3]为此,学院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学年初的家庭情况调查、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观察、辅导员家访、电话询问村委会(居委会)、班级认定评议、逐级公示等步骤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确保资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性。

(三)拓宽资助渠道,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三层相辅的资助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资助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完善的国家奖助学金评比制度、助学贷款申办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公平公正发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宽资助渠道,从而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三层次相辅的资助途径。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学院资助学生共计1798人次,涉及金额287.52万元。其中,上级拨款资助资金共235.87万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82%。然而,实际资助工作中,由于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建筑类的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的较多,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城市的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单纯地依靠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方面的需求,为此,学院积极拓宽资助渠道:(1)按要求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品学兼优学生;(2)学院与多家公司单位建立了固定的资助模式,如沈阳汉拿混凝土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均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助学金,为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四)开展资助育人系列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当前形势下国家在教育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落实教育公平政策的具体体现。因而,学院在构建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时,遵循“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的工作理念,以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了资助育人系列工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如通过“心理援助工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业帮助工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能力扶助工程”强化对学生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就业援助工程”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做好职业和学业规划,实现顺利就业;通过“跟踪回馈工程”对学生进行助学贷款政策教育、诚信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诚实做人,感恩社会,并且及时了解受助学生履职情况及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果。

总之,建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机制,拓宽资助的渠道,开展系列资助育人工程是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从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

其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议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及其拓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93-1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eB/oL].[2007-5-23].http://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15.htm.

庭院经济建设篇5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市“巾帼绿色庭院”创建动员会。首先,我谨代表区政府对这次会议在的召开,对参加会议的各区县妇联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市、区妇联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区环保袋设计大赛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我区妇联主席同志对前期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我区各级妇联组织围绕环境美化、生态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新颖、彰显特色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面,市妇联余主席还将对全市的绿色庭院创建工作作进一步的动员部署。借此机会,我就绿色庭院创建先谈三点认识,三个希望。

三点认识:今年,提出了创建全国生态区的奋斗目标,通过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感受到:绿色庭院创建作为生态建设的细胞工程,对于加快生态区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绿色庭院创建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前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就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家庭成员生产理念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和睦,才能促进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的加快发展。

2、绿色庭院创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各地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我们发现:村、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绿化程度低、卫生状况差,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很不适应。庭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成绿色庭院,才能建成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家园。

3、绿色庭院创建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绿色庭院创建,可以培养群众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让家家环境整洁,人人健康快乐。

因此,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力争把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做成生态经济的富民工程、生态环境的亮点工程、生态文化的示范工程。

三个希望:

1、希望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引导广大妇女同志积极投入绿色庭院创建活动,美化、绿化、净化生活环境,打造“妇”字号的品牌工程,掀起我区创建工作的热潮。一是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的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二是要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探索新时期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和有效载体,紧扣生态区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创新举措,努力从身边做起,开展栽种、卫生保洁等各项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抓好绿化长精神,抓好净化促成效。三是要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把绿色庭院与美德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有机整合,打造现代文明的“家”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

2、希望环保、农林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绿色庭院创建,提供技术、信息、项目服务,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是要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人员,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使庭院绿化整体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绿荫浓厚、特色突出、景致优美的建设标准。二是要开展绿色健康、花卉种植、树木栽种等培训讲座,借助农林、环保、科技等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绿色庭院创建妇女队伍建设。三是为绿色庭院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苗木帮助和业务指导,推动绿色庭院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庭院经济建设篇6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认定管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与反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现状的分析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资助新资助政策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完善和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财务管理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高职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实践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资助”机制的构建研究论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5]高霞.流程再造在信息化建设项目eCmiS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曾建荣(1962-)女,广西柳江人,大学专科学历,南宁市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业务主管,馆员,主要研究方向:综合教育管理研究。

庭院经济建设篇7

>>洞庭湖远眺洞庭湖观鸟寻茶洞庭湖美丽的洞庭湖洞庭湖围网困境“洞庭湖就是个病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知西洞庭湖湿地洞庭湖补水关键看“量”洞庭湖湿地研究进展建立洞庭湖生态补偿机制洞庭湖遭遇“有蚌无珠”难题一个人的洞庭湖洞庭湖湿地稻区化肥环境影响评估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洞庭湖的人与魂20亿只老鼠大闹洞庭湖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基于遥感数据的洞庭湖温度反演研究洞庭湖大桥桥面风场特性实测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洞庭湖“江湖”求解洞庭湖“江湖”求解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傅天明林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图为2013年12月4日,一群反嘴鹬在湖南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展翅起飞

“围湖造田,竭泽而渔,天灾人祸之中,洞庭湖从中国第一大湖退为第二,一度美人迟暮,日益憔悴,在不当的开发中,落下一身病痛。倾国倾城貌不再,多灾多难身依然。”一位学者面对着洞庭湖,连连叹息。

季节性缺水频发,持续的旱灾使得湖区水域面积缩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水”的减少,给整个湖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异常,湖区蒸发量上升等诸多气候问题蜂拥而至。《t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洞庭湖的过程中发现,在湖水蒸干季节,原本需要乘船上岛的地方,均可徒步抵达。

有着多年洞庭湖水域研究经验的地质研究员童潜明说:“在缺水与防洪相对立的矛盾中,缺水是主要矛盾。”

对于洞庭湖这个世界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而言,让水“听话”,并非易事。自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备受关注、命运多舛的洞庭湖将如何破题?

生态经济区的诞生

69岁的柳思维对6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2010年4月19日,他刚主持完一个研讨会,在与参会专家聚餐时,收到洞庭湖研究会一名负责人的手机信息,“4月14日,国务院已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了响应国务院的批复,研究会拟于近期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请您做个发言准备。”

柳思维丢下碗筷、迅速起身,大声向在场专家们宣告,“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了。”

柳思维,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区人有着不少头衔――经济学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博导,等等,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首个提出“洞庭湖经济带”概念,一直忙于呼吁奔走的专家,柳思维对此事翘首已久。他说,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洞庭湖的关注,源自柳思维的青少年时代。

在柳思维的印象中,老家北面是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湖水,夜色降临,可听到湖边传来一阵阵浪涛拍打声,“我真切地领略到了‘洞庭天下水’的浩浩荡荡与横无际涯”。

但随后的数十年间,洞庭湖却“翻开”了它的另一面:多灾多难。其时,柳思维的父亲在镇上工作,每每回家,均要遭受洪涝的考验。遇到春、夏季涨水,其父要搭乘帆船回家,起风浪时,令人胆战心惊。

1954年夏,洞庭湖遭遇历史罕见大水,柳思维所在的新民村所有田土被洪水淹没,全村所有房子无一幸免。

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促使柳思维萌生推动洞庭湖治理和发展的梦想。如何变“灾”为“宝”?

柳思维坦言,尽管洞庭湖多年遭受洪涝灾害,但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他看来,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重要的农业产区。2016年4月28日,商水位下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

多年来,他跋涉于洞庭湖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等地考察调研,撰写了“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996年,带着这个报告,他参加了湖南省政协第七届第四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洞庭湖经济带。

柳思维和湖南一批学者商定,首先从民间和学术研究上来推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后获湖南省领导认可。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支点”洞庭

实际上,洞庭湖的发展曾多次引起国家高层的关注。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不少岳阳政界人士清晰记得,15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考察湖南时,面对洞庭湖日渐萎缩的“天下水”,写下了这句话。

本刊记者从岳阳市政府获悉,据历史资料统计,1825年洞庭湖湖泊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而今洞庭湖面积减少到了2600多平方公里,且生态恶化、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环保部门统计,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到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达到了1.5亿吨。

建设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而洞庭湖区域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腰部,承东启西、通江达海,且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的纽带。

柳思维介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提出“4350计划”,即把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时的状态,流域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

“现在,龙头上海高昂,龙尾重庆也舞起来了,如果腰部的洞庭湖区域不硬,便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湖南经济学学会理事长刘茂松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

这一江一湖的“江湖关系”,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意义非凡。从地理上来看,如果说长江是一根杠杆,那洞庭湖则是一个支点,江湖搭配,便可撬起整个长江经济带。

联手呵护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视为湘、鄂协作的成果。它包括了湖南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和湖北的荆州等地区。

规划获批,也让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归为清晰。长江经济带中,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龙腰,成渝城市群为龙尾。这给湖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圆梦机会。

“它既是长江的胃,又是肾。”柳思维认为,洞庭湖对调蓄长江洪水及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更具重要作用。

“胃肾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柳思维说,他期望未来这种状态能有较大改观。

2016年3月2日,湖南在益阳市启动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表示,“要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十三五期间,湖南还将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大重点工程,并与湖北省联手呵护洞庭湖。

2016年4月12日至13日,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岳阳督战增长极建设,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敢闯敢试的精神、抓铁有痕的韧劲,推动岳阳新增长极建设,并举全省之力建设城陵矶港。

外界剖析,此举意在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打通“江湖关系”,融入到长江经济带这一部级宏观发展战略中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问题。柳思维认为,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干旱,水脏易引水灾。此前,湖南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地就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吃”的局面。

桥头堡的自我整治

岳阳市委书记盛荣华表示,岳阳要争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进一步树牢生态底线理念。

为解决水脏的问题,湖南于2010年建立了130座污水处理厂,总计日处理能力518万吨。此前该省污水处理率为18%,全国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8月污水处理率已达59.2%,排全国第8位。

“去产能、调结构,力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岳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程均介绍,自2012年起,岳阳市共淘汰了48家企业的88条落后生产线,关停了100余家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不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另外,推动了“岳阳市氮肥厂”等6家中大型企业搬迁转产。

程均说,时下该市正推动国际合作,经核准在境外投资的企业达26家,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美、欧、亚等三大洲。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强化项目前置审批,严格许可制度和安全准入制度,筑牢环评准入关,防止新增过剩产能。

湖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岳阳是湖南的龙头,要充分借助“龙头”的作用,将长沙、常德、益阳、株洲、湘潭,以及整个湘中、湘北融入长江经济带。

外界注意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以来,湘鄂两省的多地区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后,成效明显。

中部的“生态”经济腹地

解决了“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难题,方可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省长杜家毫表示,要以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在青山永驻、绿水长流中作出新贡献。这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数十年以来,洞庭湖是中国商品粮、油、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洞庭湖区农业理所当然地成为洞庭湖乃至湖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时代的变化发展,正在改写既有的游戏规则。

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茂松先生看来,洞庭湖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腹地,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物流、人流,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

相比于城市群中几近饱和的消费市场,腹地有着巨大潜力,必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刘茂松认为,这仅是经济腹地在市场和消费上的一方面作用。对于洞庭湖这一传统农业区而言,腹地优势在水域经济、土地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和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食品经济优势――简言之即为低碳经济优势。

这种优势恰好符合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直接构成了洞庭湖区绿色生态农业消费品经济的优势。

本刊记者了解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尝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低碳、集约农业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优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而今,粮食、肉类、水产、果、茶、竹、药等优势商品已在岳阳、益阳、常德等区成为支柱产业。这些来自湖区的特色也正尝试着打出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洞庭湖“候鸟天堂”一度沦为“蟹池藕塘”,图为2014年采桑湖的养蟹区域里,养蟹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湖中围网里收蟹

区域合作短板的破解

然而,这种看似有些理想化的构想,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并不简单。

本刊记者获悉,在区域合作之时,尤其是在交通和旅游方面需要相对紧密的区域协同方面,存在着一些协调难题。以湖南多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虽然景点众多,但分布较为零散,无形中分散了客源。这一直是此前旅游业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观光线路设计出发,串联起相邻的几个区域,再将合作从观光旅游上延伸出来,在建设交通过程中,势必要做好道路设计、水域治理。交通的便利能直接促进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合作。

紧密的合作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区域间的互利意识,也是推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

从洞庭湖经济圈来看,它包括岳阳、益阳、常德3个地级市的24个县(市、区)及15个国营农场,占湖南省总面积五分之一以上,GDp更是连年上升。

有专家指出,现在有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经验,洞庭湖经济圈以生态经济为重心的发展可以效仿长株潭城市群,并摸索自身的发展模式。

问题在于,美好前景和构想在实践中未必一帆风顺。

面临的问题还有区域产业同构。因为区域间隔较近,自然、人文、劳动、技术等资源及发展情况也较为类似,这本应有利于合作继续,但由于各区间有较长时期的相对独立经营,域内利用大同小异资源生产出品种、品质差不多的产品,直接在内部形成了恶性竞争。对资源的重复利用,让区域合作,化学反应不足而聚合效果受限。

湖南大学教授李松龄认为,“资源同构情况下,洞庭湖区域坚持理论组资源、发展生产的道理,就必然会导致工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如果从岳阳、常德和益阳来看,均有其优势,但对其内部而言,差异并不大。合作对三地而言反而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境地。

本刊记者了解到,益阳依托农业资源,将粮、棉、楠竹、芦苇、淡水鱼等生产加工作为农业重点。而岳阳和常德也遵循了颇为相似的发展思路――这就造成了整体方向上的重合,农产品同构又导致了工业品同构。

加之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体制政策难以统筹一体。城市群与经济腹地间亦尚未建立一种有效沟通机制。

条块局面未打破,区域壁垒一时难以克服,自然制约了洞庭湖区域发展。

对此,有专家建议,成立环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构,让更高级别的领导担任负责人,便于协调各地区的关系,打破行政壁垒。

庭院经济建设篇8

“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有效载体,广大农村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妇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站在促进妇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庭院建设工作,并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在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杨主席亲自把关,制定了庭院创建达标9条标准和三种类别并将庭院经济、遵纪守法等内容列入庭院创建目标。二是争取市委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文明生态庭院实施方案的谋划制定、现场会的召开和具体创建活动中,我们积极向我市主管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市委副书记闫兰申同志汇报,积极献言献策,争取领导的支持。闫书记就方案的制定拿了意见,同时在下乡指导文明生态村工作中多次提到开展文明生态庭院活动的重要性,有效地促进了活动开展。同时,通过我们的积极运作,此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总体规划中。在10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会议时,各乡镇办妇联主席也列为参会人员,会上对文明生态村和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各乡镇办妇联主席参加市委组织的会议这在妇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将文明生态庭院创建作为市委四大班子下乡督导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与市直各部门搞好协调,推行手拉手包乡包户制,通过捐资捐物协助各试点村的文明生态庭院创建达标。目前,市直部门捐助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工作合计56000元。

二、组织到位,行动迅速。

方案制定后,我们马上向基层下发通知,进行了安排部署。

第一,在全市范围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一是开好三个会,即各乡镇办妇联主席参加的例会,各村妇代会主任会议和妇女小组长、妇女骨干三个层次的会议,层层传达文明生态庭院创建内容和创建意义,为活动开展打下了组织基础。二是利用村喇叭、板报、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三是利用各乡文艺队,把创建内容排练成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节目进行宣传,将全市农村妇女的精神劲头统一到创建活动中来,为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方案制定后,我们立即行动,选树了清风店镇、明月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等镇的4个试点村,并多次下乡进行督导,同时与试点村所在乡镇、村的主要领导搞好沟通,在他们的支持下共同做好了试点村文明庭院建设工作。同时,发挥各村妇代会主任、妇女小组长和女能人的作用,让她们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

第三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为了推动全市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于10月份在清风店镇召开了由25个乡镇办妇联主席、28个文明生态村试点村妇代会主任参加的市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推进现场会,并参观了清风店镇清东街的文明生态庭院建设。保定市妇联主席姚主席到我市指导工作时,参观了清东街的文明生态庭院建设,并对该村的创建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现场会后,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突击周”活动,在全市家庭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活动,我们还利用一周时间带电视台下乡对突击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确保了活动成效。突击周活动的开展,将我市农村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推向了新高潮。

三、措施到位,确保成效。

庭院经济建设篇9

 

一、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是城乡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必然联系的结果。其一,城乡建设,即从事的城市、乡村的各类建设活动的总称。城乡建设一般涉及城乡规划、村镇建设、工程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业、城镇绿化水平、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所有城乡建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城乡建设活动来实现,而城乡建设活动的进行,皆须依法在不对周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破坏的前提下开展。其二,城乡建设活动可能引发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种类型,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实际上最主要的是人的活动,当然包括城乡建设活动。如:各类城乡建设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这样可能会形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或土地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其三,城乡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城乡建设活动规范,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都要遵守本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因此,城乡建设的目的是协调城乡空间格局、改善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一致,并行不悖。因此,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是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现实必要性。

 

二、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可行性

 

(一)理论可行性

 

从法律部门来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七个法律部门。城乡建设类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城乡建设相关行为活动,调整方法综合了民事、刑事与行政、甚至程序法等各部门法的特征,所涉案件的性质既有民事、行政,又有刑事;与环境资源保护法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具有大部分的重叠性、调整方法的一致性及案件性质的相似性。因此,城乡建设类法律规范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部门的范畴,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由于城乡建设的整个过程都与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城乡建设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也将与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联系。单纯由民事庭、刑事庭或行政庭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城乡建设、环境资源方面的知识、技术、人员等,否则不能全面解决城乡建设纠纷中的问题;由于城乡建设活动建立在对环境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上,必然涉猎环境保护庭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而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对于环境保护法庭的工作人员来说,既熟悉相关法律规范程序和内容,所涉环境与资源方面的问题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审理程序一致,无需另行补充更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方面的智力支持和经济支出。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合理可行。

 

(三)制度兼容性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研究一般关注的是案件的性质。环境保护法庭的受案范围一般涉及环境资源类民事和行政案件,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法庭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也纳入受案范围。其中,环境资源类的民事案件包括: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物权保护纠纷;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合同纠纷;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侵权责任纠纷;环境侵权责任纠纷;环境公益诉讼纠纷。环境资源类的行政案件包括:涉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类的行政案件;涉及土地征收、确权、规划等土地类的行政案件;涉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环境资源类的刑事案件包括:涉及破坏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人文古迹保护的刑事案件;涉及环境污染重大责任事故的刑事案件;环境执法、资源监管执法人员失职渎职的刑事案件。

 

而城乡建设类案件都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涉及城乡建设包含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城乡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在城乡建设纠纷中,既会出现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关的民事纠纷,也会出现涉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行政案件,甚至会有污染或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刑事案件。因此,城乡建设类案件具有与环境资源案件同样的性质、处理程序与难度,放在同一个法庭管辖在制度上是兼容的。

 

(四)实践可操作性

 

1、国外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中包括了城乡建设类案件

 

在国外环境保护法庭建设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土地和环境法院在历史上比较早且具有典型性。该州在1979年《土地和环境法院法案》和《环境规划与评估法案》两个法案,并据此于1980年设立土地和环境法院。该法院由法官和技术专家构成;其中法官主要负责法律方面的问题,专家在地方管理或城镇计划、环境科学、环境保护或环境评估、土地评估、建筑、工程、测量或建筑物构建、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具备特殊的知识或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主要负责对政府的行政决定进行价值性审查。法院的受案范围包括:涉及环境规划的、涉及地方政府及其它各种不同性质的上诉、涉及强制征用土地的评估及补偿、涉及环境规划和保护、民事执行、对行政决定的诉讼审查、对有关法律、强制令的实施;对轻微环境刑事案件的简易管辖;地方法院己经定罪的刑事上诉案件;包括原告、检察长或其它对公诉负责的人员提起的对地方法官的定罪、颁布的命令及作出的判决的案件。

 

从法院组成人员的设置上不难看出,法院的专家主要来自土地和环境方面,必须具有《土地和环境法院法案》第12条列出的资格之一,如城规、工程、建筑或类似方面,即城乡建设活动领域的技术精英是法院技术专家的主要成员;从法院受案范围的内容上也可以看出,城乡建设活动中出现的影响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都属于土地和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

 

另外,美国也有专门的环境法院。美国的环境法院受理的案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官告民”,又称为民事行动(Civilaction),主要为环境执行机构提起的行政执行案件和其他案件。第二类“民告官”,主要是针对州自然保护局根据《统一环境执法》的行政命令而提起的司法审查诉讼。第三类是对环境行政行为和决定进行“上诉”的诉讼(appeals)。这里所提出的上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认为地上诉,它是指当事人对于行政决定不服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在法院的审级上仍然是一审。1995年,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对大部分市政土地利用决定、自然保护局秘书、委员等做出的行政执法以外的行政决定和行动。2004年,佛蒙特州的《许可改革法案》将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扩大到针对自然资源局所发放的许可而提起的诉讼案件。城乡建设必然涉及市政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许可,因此,美国的环境法院实际受理城乡建设类案件。

 

2、我国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实践涵盖了城乡建设类案件

 

我国设立环保法庭的先驱贵阳市对环保法庭的受案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民事诉讼案件方面,包括贵阳市辖区内所有涉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的排污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如:“‘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城林带范围内,涉及环境保护而产生的民事案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因对水体、大气、环境、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因砍伐林木、采掘矿产资源、开垦、养殖、建设等行为破坏环境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因船舶、港口作业污染所产生的损害赔偿案件;因紧急避险所引起的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因相邻关系而引起的涉及到环境污染且影响公共利益的案件;其他涉及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在行政诉讼案件方面,主要包括贵阳市辖区内,涉及水土、山林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涉及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其他涉及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主要指:行政不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案件。

 

云南省在2009年5月13号召开了云南省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建设及环保案件审理座谈会并形成《全省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建设及环境保护案件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中规定环保法庭受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民事案件;环保法庭在行政案件上受理:涉及水土、山林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涉及水资源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产生的行政案件;其它涉及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行政案件;环保法庭受理民事、行政环保公益诉讼案件。云南省的规定相比较贵州对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规定进了一步,不但明确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还将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扩展到了行政案件。

 

从上述两省对于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明确,可以看出,城乡建设类案件涉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方面、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民事、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被列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

 

三、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最优性

 

国家现有司法资源总体量大,但具体分配到地区及特定领域,司法资源较为紧缺。通过调整司法资源,实现司法体系整体功能最优,即达到以最少量的司法资源解决最迫切、最多的法律纠纷的理想状态是当前实现司法资源价值的目标和重要举措。

 

现行司法体制中,最高院专门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全国至少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134个环境保护法庭、合议庭或巡回法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5年全国法院审判执行情况》:行政案件中“新收涉及规划、拆迁、房屋登记等城建类行政案件35726件,上升59.45%;涉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案件上升态势明显”;民事案件中“新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件1368件,上升20.74%;房屋拆迁合同纠纷案件24871件,上升33.29%”。与此不同的是,环保法庭从成立至今,受案数量很少。以最早成立环保法庭的贵州为例,2013年贵州全省各级法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刑事、行政案件1547件,环境案件仅占同期全省案件总数的0.4%。这些数据显明:环境法庭作为司法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所以,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是充分利用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功能的最优选择。

 

综之,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对于实现生态文明是有现实必要性的,在理论、经济、制度及实践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而对于司法资源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则是最优选择。因此,建议将城乡建设类案件明确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

庭院经济建设篇10

一、积极主动汇报,争取县委、人大、政府和上级法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两庭”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面临的困难也很多,特别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如果得不到市委、人大、政府和上级法院的重视和支持,靠基层人民法院单枪匹马是很难进行的。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法院领导主动向市委、人大、政府和上级法院汇报“两庭”建设的现状和困难,使“两庭”建设在领导心目中有位置,工作上有安排。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两庭”建设的必要性,争取市委、人大、政府和上级法院的重视和支持。三是要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积极投身到审判工作中去,服务于经济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市委、人大、政府和上级法院的重视和支持。

二、统一认识,分工负责,各尽其职,充分调动党组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法院党组一班人要高度重视“两庭”建设,并纳入议事日程,经常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分析建设形式,找出存在的问题。

其次是办公室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负责,加强管理,按照已确定的建设内容、投资和工期,严把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关口。

再次,院领导要加强检查监督,配合计委、财政、审计、建设等部门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克服困难,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资金。

“两庭”建设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这关系到“两庭”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法院一定要得到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涉及土地,规划等方面能得到政府的倾斜和优惠政策。二是在政府财政紧张,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法院要克服困难,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开源节流,把诉讼费用向“两庭”建设倾斜。三是认真规范在“两庭”建设过程中的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财务资料,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减少浪费。并及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资金到位和资金使用等报表。

四、严格履行程序,完善“两庭”建设项目资料。

依照国家和省计委批复的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年限、投资内容,建立可研、初设、规划、预算等资料,认真做好项目建设期间有关合同、协议、招投标、工程监理等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做到专人负责,专柜保存,确保“两庭”建设资料的规范和完善。

五、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从严掌握建设标准。

在“两庭”建设中法院要始终坚持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庄严、经济、实用原则,反对奢侈豪华。力求体现审判机关的严肃和法院审判工作的特点。

六、严格施工管理,确保“两庭”建设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