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发展路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5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1

关键词: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电力行业;集群化发展;成长路径;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1-04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针对电力行业系统进行多维度技术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它包涵除电力设备制造之外,与电力系统有关的所有服务活动,如电力系统检修、电力系统调试、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建设、电力系统监理、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业系统防雷、电力系统科研、智能辅助产品、电力系统管理咨询等细分服务领域。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在2002年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后逐步兴起的,并将随着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当前,该行业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普遍存在“小”、“散”、“乱”的发展瓶颈,阻碍行业的进一步成长。集群化发展则是突破上述瓶颈,迅速壮大产业的成长路径。集群化是指同一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的集聚。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保持中小企业独立性的基础上,将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整个企业集群,实现中小企业灵活性与集群网络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兼具有规模经济与市场灵活性,产生极大的竞争能力。

1可能性: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需求快速扩大

1.1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

电力技术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力系统设计、建设、监理与试验,与电力行业的增幅紧密相关;二是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调试、检修,与电力行业的存量紧密相关。电力行业的增幅可以用国家每年的电热固定投资衡量,而电力行业的存量则可以用每年的发电量衡量,两者均受到当年经济整体环境高度影响。

增长趋势上,经济增速、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高度一致。波动形态上,经济增速与发电量基本平行,而电热固定投资波幅更大。两者结合,随着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运行,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且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表1国内生产总值、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增长的相互关系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电热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

名义值/

亿元增幅/%名义值/

亿元增幅/%实际值/亿

千瓦小时增幅/%

2003135823――3304.82――19105.8――

200415987817.714854.4146.8922033.115.32

200518493715.676503.233.9625002.613.48

200621631416.977274.2711.8628657.314.62

200726581022.887906.528.6932815.514.51

200831404518.159023.6614.1334668.85.65

20093409038.5511139.123.4437146.57.15

201040151317.7811356.41.9542071.613.26

201147310417.8311603.52.1847130.212.02

20125194709.801294811.59493784.7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市场化改革而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路径。我国通过逐步扩大市场在电力系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不断放开竞争环节培育市场主体。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建立了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但直至今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仍停留在第二阶段主辅分离的第三小步,也就是主多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阶段,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将重启,主辅分离进一步向主多分离深入,也就是彻底实现主业与多经公司的分离。

表2电力体制改革主要路径

改革目标:

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

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第一阶段改革:厂网分开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设立五大发电企业,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由国务院分别授权经营。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电网资产,组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第二阶段改革:主辅分离

对电力系统所拥有的辅业务单位和“三产”、

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

第一小步:电网企业经营主业以外的业务要报国家

有关部门批准,并分开核算。

第二小步:电力系统内部的医疗和教育单位实行

属地化管理,从电力系统剥离。

第三小步: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多种经营企业

与电网企业脱钩,放开市场。

第三阶段改革:输配分开

将输电和配电环节从资产、财务和人事上分拆,输电环节由电网管理,售电环节将地方供电局改组为多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辅之以购电大户与电厂签订直供合同,把配电网的建设运行下放到地方。核心点在于成本核算和利益分割。电网企业不再垄断下游配电市场,只负责电力运输,下游市场有大量配电公司市场竞争。

第四阶段改革:竞价上网

在区域设置一个或数个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由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间实行市场开放。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上网电价由国家制定的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输、配电价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销售电价以上述电价为基础形成,建立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

资料来源: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主多分离将为电力技术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是服务由传统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转变为向外部专业公司委托完成。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由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而是实现专业化。二是服务由内部关联交易模式,转变为标准市场模式。电力技术服务不再由于电力公司人、财、物关联企业垄断,而是打破市场垄断。三是服务由区域性市场,转变为全国性市场。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只有当地企业承担,而是面向全国企业招标,打破区域壁垒。四是服务由点状模式,转变为链状模式。电力技术服务的内容,不再是由不同企业承担,而是由一家企业总包,由该企业承担多项业务,人、财、物实现企业内的链式流转。原有的多经企业凭借关联交易占有大量的电力技术服务市场,成本高而利润厚。随着主多分离的真正完成,多经企业将不再占据竞争优势,这一部分市场将被释放。

2必要性:突破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供给瓶颈

2.1发挥规模效应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小”的瓶颈

当前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规模普遍较小,这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技术服务供应商成长时间较短,积累有限。二是电力技术服务企业属轻资产技术密集型,扩张存在两大制约:物质资本的制约。由于该行业通常先垫资再收款,现金流对于企业扩大规模极为重要,但是,一方面,供应商多为轻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抵押品,另一方面,资金周转期限长,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过高,难以承担;人力资本的制约。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对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极高,但是这种人力资本的培养周期很长,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通常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其培养的时间与费用不是小型企业所能承担的。缺乏资金与人才致使企业无法快速扩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资金与人才的来源,陷入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的集群化发展则可以通过发挥规模效应突破上述瓶颈:一是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对于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分解占用大量资金的固定资产投入。不仅电力设计、试验、维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车辆可以统一购买、调配,共同使用;会议室、打印室、车库、库房等企业必备设施也可以共建、共用,以节约资金。另一方面,单个企业规模产值小、破产风险高、还款能力弱,很难从银行获取借款。而对于产业集群整体,不仅规模产值大、风险得到分解,资金收还期限不同使企业的整体还款能力亦强,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二是可以有效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各企业招投标所规定的建设周期不同、忙闲时间有异,一些技术专家能够错开时间解决不同企业的项目难题,从而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同时,企业间也能够进一步专业化分工。试验能力强的企业以试验服务为主,建设能力强的企业则以工程建设为主,共同为服务单位提供一揽子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集群化发展,对电力技术类、金融服务类、行政管理类人力资本的需求密度增加,更容易建立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平台,并同有关院校建立智力合作机制。

2.2塑造集群品牌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散”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涵盖面广,囊括全国各地的发电、输配电与用电企业。因此,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技术服务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以所在市、所在省或邻近省作为业务范围。这种“散”的特征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因为它极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后者又将抑制市场发展。科斯最早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将决定市场范围大小,从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的分散,导致寻找交易对象、比较交易价格、监督交易协定的成本高昂,这必然降低市场交易的容量。当前交易协定更多依靠熟人推荐达成。

建立电力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塑造集群品牌实现交易的集中化,降低交易费用,从而突破“散”的瓶颈:

一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营销成本。面对全国市场,作为轻资产企业的单个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难以实现品牌宣传的全覆盖。但在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所承担的宣传成本是很小的。二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延长品牌效应的持续性。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需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作为中小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会存在违约的情况,甚至“死亡率”也是相当高的。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比单个企业长得多,集群品牌要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持久得多。且集群内部的相对竞争也有利于集群品牌的保持。因此,集群品牌对产业内的企业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三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实现社会网络复合化。每一家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均存在因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业务关系而长期磨合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各企业的供应商、营销渠道、目标客户所构成社会网络的相互联通,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关系网络,实现信息资本与社会资本在集群内的共同分享。

2.3建立信用平台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乱”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将影响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行业专业性强,较易通过偷工减料、欺诈误导获得高额利润。一些技术服务供应商以极低价格获取工程,不顾安全隐患节约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压缩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成长空间。二是作为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产业,行业存在凭借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一些供电局的员工或员工的“联系人”,在体制以外获取工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供电企业对电力客户招标承揽工程单位时的“三指定”现象,即指定工程设计单位、指定施工队伍、指定设备材料。这侵害了客户选择工程承揽单位的自,形成市场垄断,并最终影响到电力技术服务供应的数量与效率。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化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更通过行业内的频繁交易,在经济空间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建立信用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难题。客户将通过信用平台对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追踪评价。这些评价将被载入该服务商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删除,并对社会完全公开。这样,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最终被剔除出产业集群。由于失信结果将被长期记录且惩罚严厉,单个企业在竞争博弈中将选择诚信,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集群信用等级的自我提升。

3政府支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产业的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土地管理、资金融通、税收补贴、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举措,吸引企业的入驻,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同时,政府也需建立长效机制支持集群成长。

3.1建立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集群化发展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更加集中,成本低而覆盖范围广。政府应当建立集群企业共同的招投标平台、质量检测站、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3.2健全资金要素市场

应当以政府搭台、项目遴选为核心,积极帮助集群内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间的长效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方式,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并最终转板至创业板上市。

3.3支持集群品牌的创立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为企业赢得信誉和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当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塑造集群品牌口碑。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奖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企业。通过公共宣传,促进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和推广。通过举办交易会、展览会,提升集群品牌知名度。

3.4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

集群发展绝不仅是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的简单靠近,而是要深化各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政府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挖掘行业技术创新潜能、信息共享潜能和整体协调潜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龙头企业作为品牌价值的最终承担者、全面解决方案或系统服务的提供商,应居于支持政策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经营促进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将依托龙头企业的成长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2

关键词:输电线路设计;路径选择;线路运行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28-02

1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为建立小康、和谐社会、为了达成国家电力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大力加强输电线路的铺设任务。输电线路设计工作是输电线路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合理性设计输电线路的路径,满足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原则、要求以及考虑线路铺设实施的具体步骤,是摆在我们设计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

2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设计原则

2.1原则一:政策和经济性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交通情况、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等,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具体乡镇政策针对性的综合考虑;同时输电线路的全盘设计应建立在交通便利且经济适用的理念上,以方便机械设备的施工和保证资费的合理;同时还需尽可能满足少线路、短程路径,对输电线路的转角、倾斜度等加以适当控制,以满足施工、运行、维护等的要求。

2.2原则二:地质地貌的原则

地质地貌要求全面了解,有必要时,需采集相关所架设地详尽的地质资料,同时进行土壤、温湿度、水质的考察,避免土质因素对混凝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影响;注意避免自然地质和人为矿区地质塌陷的隐患。

2.3原则三:自然环境的原则

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森林、绿化区、农田等,减少为铺设线路而造成的森林砍伐以及对沿路的建筑物的拆迁,以免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2.4原则四:安全运行原则

输电线路路径,要充分考虑安全性的运行要求,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措施可根据细节,按照安全的标准来实施。如:输电线路与建筑的交叉方式、输电线路穿越农村市镇密集区方式、热源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污染对输电线路的影响等等。

3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选线步骤

3.1选线步骤一:按图索引步骤

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所有可能设计中的线路沿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考察;其预先可在地图上选择多种路线方案,且使用的地图需详细可靠;从起点标注到终点落定,其间的中转点塔位是关键。这个关键点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一是考虑中转点塔位位置对沿途相关设施的影响;如:各种水利设施、军事设施、重要管道等;二是根据当地远景建设规划,兼顾国家政策考虑将来城市农村建设需要以及自身电力发展需要;三是对水文地质的物质条件的满足性,适合电力线路塔位的架设。在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的前提下,可设计多条线路方案以备选择;将线路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广泛地征集意见,对收集的意见进行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处理,最终得出一个完整性、经济性的最后结果。

3.2选线步骤二:现场选线步骤

线路的大体方向在按图索引中已经确认,还需要具体现场定线、定位的实际落实;由于科学的进步,现行的定线定位工作大多数已经采用GpS测量方式,老式的经纬仪及全站仪很少使用,这对线路的定线定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准确精确度,有的较为先进的单位更是结合卫星地图来快速做好定线定位工作。在现场选线过程中,对位置较为特殊的塔位要进行评估判断,要保证塔位位置的合理性、成立性,对一些需要的较大转角、跨越点、大跨越进行物理上的技术计算,以保证其安全运行;对于超高压输电线路,应考虑设置牵引机等设备的场地要求。

4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技术要求

4.1技术要求一:基本要求

输电线路与建筑物或是设施、管道交叉或接近,此线路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性规程的要求,切勿只为满足输电线路忽略相关事物的影响;输电线路应该避免特殊的小环境地带,如沼泽地、水草地及盐碱地等,对于部分容易冲刷土壤,应及时建立转角走向,保证施工正常运行;对于处于地震带或常年地震的地区,可采用直交、斜交方式直线通过;污染对于输电线路也有较大制约,需要注意污染源和污染物由于风向造成的影响。

4.2技术要求二:转角点的要求

输电线路的转角点的选择,尽量和耐张段长度综合考虑,最佳是处于平缓地理位置;对于山坡地带,选择点最好处于地势较低位置,不能利用直线杆塔或原拟用耐张杆塔位置;前后两杆塔位置需要合理性调整,过塔塔位两档档距大、过小都是要通盘考虑的因素。

4.3技术要求三:跨河点的要求

跨河点低端的选择尤为重要,河道狭窄、河床平直、河岸稳定、不受洪水淹、塔位土质要求都是优先考虑的条件;对于装卸码头、泊船、支流入口处、河道弯曲、旧河道、排洪道处尽量避免定线定位;江心岛、河漫滩及河床架设杆塔时,要实事求是调出所有地质资料进行可行性的综合判断,以考证架设的可能性。

4.4技术要求四:山区路径的要求

输电线路对陡坡、悬崖、滑坡、崩塌、不稳定岩堆、泥石流、卡斯特溶洞等不良地质地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进行架设选择;输电线路山脊交叉时,应从山鞍经过,经过山麓,实时避开山洪排水沟;沿山区干河沟的架线,考虑洪水冲刷的可能性;山区路径复杂多变,这里架设强调工程之后的交通、施工和维护的便捷性。

4.5技术要求五:矿区路径的要求

输电线路进入矿区地带,要注意少选择开矿主区,当无境界线可利用时,应垂直走向架设,缩短线段的长度。

4.6技术要求六:覆冰地区的要求

避免在覆冰严重地段通过,考虑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免除出现严重结冰现象,避免在结冰季节的下风向经过;避免出现大档距,保证塔位安全。

5结语

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是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且关系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概而论;它要求我们要具有专业化的技术实力,务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只有以事实求是为依据,加强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工作,这样才可以将输电线路的、经济适用性、安全性彻底地体现出来,为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智超.输电线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电力技术,2010,(2).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3

关键词:立体配对片、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测量为建立三维可视化设计平台提供了可能,其工作原理为以正射影像和立体配对片为基础,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立体配对片的生成原理是将Dem转化为视差值,引进正射影像,从而产生立体效果。这样生成的三维立体模型不仅具有正射的特点,还具有立体显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区域拼接,建立整个区域的立体模型。

二、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三维系统

适普公司在基于以上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作为三维立体设计和测量的新方法和新平台3Dmp,它突破了单个立体模型的限制,以正射影像和立体配对片为基础,拼接整个区域的模型形成连续立体影像,所得影像的投影方式由中心投影转变为平行投影,使得物方和像方的投影变化得以消除,实现了真正的“所见即所得”,这对于大型工程的选址和方案优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设计单位而言,在选取和优化架空送电线路时,特别是山区线路,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选择和优化。因为航摄得到的是中心投影的影像,山区地形起伏大,存在较大的投影差,所得影像变形大,利用原始影像制作的镶嵌图上选取的路径与真实的路径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选取的路径从镶嵌图上看已经避开房屋和植被,实际并非如此,结果常常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砍伐和房屋的拆迁,路径优化的目的无法全部实现,所以在架空送电线路的选线和优化中3Dmp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考虑到电力设计单位在设计架空送电线路时的特殊作业方式和专业要求,对测量专业的测图方式和出图成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般而言,选线时,线路设计人员先在地形图上粗选线,获得航摄资料后在制作的镶嵌图上进一步优化,然而由于以上所提到的原因,在镶嵌图上画出的路径并非真实路径,而且,在外控做完后,设计人员希望能尽快得到线路平断面资料和沿线交叉跨越成果、房屋面积统计量等资料,传统航测作业是无法及时提供的。为此在其原有的三维设计量测平台3Dmp的基础上,根据架空送电线路测量规范,结合电力线路设计的实际作业流程,开发了一套电力线路设计软件(pld)和电力线路测量软件(plm)。实现了线路测量的主要功能,诸如路径的选取、优化、自动采集断面和手工量测平断面、房屋面积、交叉跨越等的统计。

三、系统主要功能

1、3Dmp主要功能

建立量测区,使用正射影像和Dem生成测区的三维立体模型。

2、pld主要功能

打开测区的三维立体模型,选取和优化路径,并将转角保存在文本文件中;自动采集中心断面和边线断面数据。

3、plm主要功能

与SLCaD(架空送电线路平断面测量系统)联机测图;或者在本系统内直接测量平断面图,目前实现的功能有中心断面和边线断面的采集,房屋、交叉跨越电力线、通信线以及危险点的量测、平面数据的量测,并可对量测结果进行编辑修改、房屋面积和交叉跨越的统计。另外plm的一大特点是在测量断面,摇动X手轮时,测标将自动沿该耐张段的直线方向移动,这样就避免了Y方向的移动,提高了测图效率。

四、作业流程

整个工程具体作业过程详见下图图1。

作业流程图1

五、工程应用

为了分析3Dmp、pld、plm的作业精度和效率,我们选取了三峡―广东500kV送电线路中第25航带与传统的作业模式进行比较。本次航飞摄影比例尺为1:10000,摄影焦距为152mm。

在形成该测区的三维立体模型前进行以下工作:

(1)按25um的分辨率扫描影像;(2)在该航线内布设8个控制点,(3)使用GpS进行静态控制测量;(4)采用patB算法进行加密计算,控制点中误差如表1:

表1控制点中误差

然后创建测区内各个像对的模型,生成该线影像并进行影像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编辑,因为该线路位于山区,植被覆盖较高,又加上有村镇和河塘,这些因素导致了匹配的效果差,因此直接影响到生成Dem的精度;生成率Dem和正射影像;使用3Dmp生成整个区域的正射影像和立体配对片。

打开pld软件,将定线时设计的转角坐标保存为路径文件,然后打开整个区域的正射影像和立体配对片,这时路径将显示在立体影像中,可将路径进行调整(包括增减转角和移动转角位置)直至最佳为止,保存该路径并自动采集断面,测量交叉跨越和房屋等平面地物,并生成房屋面积、交叉跨越等统计值。其中,自动采集断面的时间与采集间隔大小有关,在该区域按3m间隔采集5km断面不超过10秒钟,该方法可尽快为设计部门提供资料以确定方案的可行性。自动采集精度方面,由于采集点的高程直接从Dem获取,所以整个测区的加密精度和影像匹配结果的好坏就成了采集断面精度的关键。以下是采集高程结果与外业测量的塔位高程比较见表2。

注:H1表示定位桩高程;H2表示pld软件自动采集相应累距的高程;

H=H1-H2;o表示河堤;表示山;:陡坎

表2共比较50个塔位,其中小于015m的有30个,占60%,015~110m的有14个,占28%,110m以上的有6个,占12%。这6个110m以上的点为山区、陡坎和河堤,这些地方的匹配编辑复杂,且山区多为植被覆盖,精度难以达到最佳。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作业模式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使用3Dmp生成整个区域的正射影像和立体配对片,然后在立体影像中使用pld选择路径并进行优化比传统的方式更直观、方便,自动采集断面的精度也完全满足线路设计要求,而且使用自动采集断面功能和手工采集平面数据能及时提供线路平断面资料和沿线交叉跨越成果、房屋面积统计值等资料,线路设计人员可以尽快确定路径,提高工作效率。

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电力勘测设计专业性较强,在数据采集、数据格式、以及图纸格式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应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汤坚.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二三维交互优化选线技术的研究与系统设计[J].电力勘测设计.2011,(02)

[2]李淄博习鹏.浅析电力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软件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4

【关键词】路径测绘一体化;电缆故障

前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实现高低压线路的电缆化。电缆线路能否安全运行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传统的电缆故障检测方法有着诸多缺点与不足,所以对电缆的故障测试以及精确定位、查找其发生故障的位置,也成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发展的重要步骤。

1.传统电缆故障检测和定位方法

目前,我国的电力电缆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外护套破损导致进水严重、直流耐压试验导致交联电缆的损害、电缆实际路径和图纸并不相符、故障抢修时间较长、竣工资料不够完整、电缆头有缺陷、缺乏老化评定技术、当地环境潮湿导致故障预定位困难等。

电缆故障的测试一般要经过几个步骤:性质诊断、故障测距、精测定点。性质诊断主要是初步判断故障出现的性质,大概确定适当的测试方法来对电缆故障进行判断;粗测距离是在出现故障的电缆线上添加测试信号,初步确定故障的距离,为后期的精测定点做好准备;精测定点就是在之前粗测的基础上,精确的渠道故障点出现的位置,并及时进行修理。

目前,比较常用的电缆故障测试方法是离线测距方法,是在出现故障的地点停电后,通过相关的设备离线测量故障出现的距离的离线测距方法。这种方法也存在其弊端,比如测距时间较长,另外高压测试设备也会对检修人员造成人身不安全的隐患。离线测距主要分为阻抗法和行波法。阻抗法是通过测量并计算发生故障点到测量端的阻抗,再根据电力电缆的线路参数,再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到故障距离。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电桥法,此方法简单、精度高,但是一般只适用于高阻故障和闪络性故障,并且需要提前知道电缆线路的具体参数,否则会有误差较大的现象出现。行波法是通过确定行波传播速度后,在测量行波的传播时间来确定故障发生的地点。比较常用的有低压脉冲反射法和脉冲电压法,低压脉冲反射法在测量时候不需要知道详细的电缆参数,但缺点是不能用于测量高阻故障和闪络性故障。

现如今,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在线测距,通过和GiS技术进行结合能快速准确的测量故障发生点。GiS技术能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比如说查询、管理和统计分析等。GiS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在于它可以区别于其他的信息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的存储进行管理分析,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GiS可以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业事业单位中发挥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在GiS电力系统中输入各个电缆的信息,然后把测试结果和GiS数据库连接到一起,就可以找到故障发生点和实际位置相对应的准确定位,可以方便维修。当然这就需要较完善的电缆以及地理信息资料,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在线监测的并行应用。其中有一种基于高速光电传感技术的电缆故障测距方法,就是利用电缆发生故障的同时,会在故障发生点向电缆两端同时传播浪涌电流,通过到达电缆两端的时间差,根据公式和浪涌电流在电力电缆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电缆故障的发生点,准确定位故障。

2.电缆故障定位系统构建故障类型数据库:

2.1电缆故障数据搜集

分析电缆出现的故障实例,并收集不同类型电缆故障报告,我们发现电缆出现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下列几种:根据故障的绝缘电阻分为400欧姆以内低阻故障,反之称为高阻故障。低阻与高阻故障在单芯和三芯电缆中又分为短路和开路故障。外护套故障: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外护套对地绝缘电阻小于500兆欧姆或5kV直流耐压试验不能通过的缺陷或故障。

2.2通过真实现场的数据采集和试验室内不同绝缘电阻下的模拟故障波形采集,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故障类型报告,我们发现在干燥的环境下以及在运行中击穿的电缆故障很容易能够得到故障波形和故障点的距离,但是问题是水,交联聚乙烯XLpe)。这类材料,无功损耗低和有惊人的绝缘性能。这类材料的安装费用低,而使电缆本身的敷设更容易。但是如干年后,特别是首先送电的聚乙烯电缆开始坏得比更换和修复还要快。作为聚合过程的残余物而产生的水,或者外护层绝缘的机械损伤而进的水。长时间之后会形成水树枝,在整个绝缘的各处有一个或许多充满水分的只有几个微米宽的狭窄通道。只要不发生极端情况,这种通道可以长时间不发生问题。只要负荷变化,发热等等一旦这个“通道”变干,水树枝通道会变为电树枝。这些电树枝发展得比水树枝快得多,局部放电(pD)在几个星期内,电缆就会击穿,其时间取决于负荷和电场强度。进水造成电缆的绝缘整体老化以及电缆接头的制作工艺不严谨等情况所最终造成的电缆故障,在整个故障测试中难度非常最大。这类故障波形采集时,所发射出来高压脉冲,很容易被水气所吸收并在各个电缆接头中衰减,我们采用专门的稳弧模块将电缆故障点由于被击穿产生的燃弧时间适当延长,保证故障波形能够顺利的被采集到。

3.结合GpS、路径探测、测绘一体化

全球定位系统最早应用在通信行业中,近年来发展状态非常迅猛,其应用也延伸到各行各业,电力也不例外。

3.1对于地下电缆普查,传统的方法往往采用路径测试和测绘进行外业工作。然后结合内业工作最终成图。这种操作模式同样存在着许多弊端,多次工作标识点被破坏导致重复作业,设备缺陷导致测绘不准确。

3.2针对以上的弊端我们采用彩屏智能数字管线探测仪进行管线定位,同时通过自主定制的通讯模块与GpS结合进行实时经纬度数据采集,达到内外业数字一体化探测,数据自动存储在外部GpS手持机中,免除人工记录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之后可以将数据交于后台进行修正录入到GiS系统或者直接通过免费谷歌地图来呈现。

3.3系统硬软件平台主要功能。①路径探测测绘一体化。流程:首先确保有一台可靠、精确、易操作、抗干扰性强的电缆路径仪,能够实时测寻电缆位置和具体走向的。其次是在查找电缆路径的同时,通过通讯模块将路径仪与GpS高精度手持机(手机或者RtK等)同步连接,采集到经纬度、高程数据,避免再次进行路径坐标GpS定位的采集工作。能够直接绘制出电缆路径,达成高精度的绘制目标,最终可建立起电缆数据路径库。②GiS信息库实时更新。由于地理信息在实时变化,人类的活动也可能对电缆造成影响,我们设计出的电缆信息采集设备要与GiS信息库实时联通,经常进行路径的修正,保证自动绘制出的电缆路径与实际状况完全一致。

4.结语

总而言之,电缆的安全运行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综合电缆故障定位仪器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了电路路径探测、GpS一体化、自动生成绘制电缆敷设路径,能够对多种电路故障进行精准定位,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保证电力的安全、持续的供电,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长江.智能电缆故障定位系统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7).

[2]陈俊.10kV电缆故障查找及定位技术研究[J].机电信息,2013(2).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案例研究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科学的态势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要符合我国国情,应转变发展观念,进行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走自己的路。

一、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必然性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6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天源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推动了主导产品的顺利跨越或发展,而且,循环经济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不计算节约的堆放费(罚金)外,仅以电石渣为原料一项,就比传统水泥厂的生产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艺上的创新带来了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国内同类厂家耗能低8%以上。再与传统水泥厂相比,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粉碎尘埃污染、噪声等问题得到解决,成本也将降低一半以上。在环保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打产品的废弃物电石渣的资源转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要堆置废弃物而占用大量场地、土地的问题,关键还解决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问题,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护作用。天源集团公司首家建成中国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环保工程,成功地创新了中国氯碱行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电石、化工、建材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上面列举的两个案例已说明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实施定位应先易后难,由于微观循环、中观循环路径节点相对较少,路径相对容易闭合,政府易于监管和推动,企业间、产业间的经济利益与投入相对对称,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所以,应该先在微观和中观层面进行循环,逐步深入,直到实现整个社会循环,建立科学发展体系。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7

关键词:物联网;多路径识别;通行费拆分;二义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1-0056-04

0 引言

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高速公路的智能化、信息化是现代化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势。在整合高速公路目前已有的硬件设备,充分利用已有的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引人物联网的新技术,做到“车车互通,车站互通,站站互通”的“智慧高速交通”,切实解决高速公路的多路径识别和通行费拆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

1 目前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面临的问题

1.1二义性路径问题

影响通行费拆分的主要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路网结构,形成了多重嵌套的二义性路径环路。

所谓二义性路径,就是从同一个地点出发,可以通过路径1与路径2或路径3到达同一个目的地,但对于通过的车辆,预先不能确定其选择通过的是路径1与路径2还是路径3,这样的路径1、路径2、路径3定义为二义性路径。二义性路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当车辆通过二义性路径时,由于事先无法知道车辆行驶确切路径,就很难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客观、准确地评估车辆的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数额,进而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通行费拆分问题。

1.2车辆通行费的拆分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路网结构的复杂性,有的里面具有环形结构,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这种环形结构将会越来越多,而一个路网里面一般有多个所有公司在管理,如何确定车辆行驶路径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省、市均在努力推进高速公路联网、实行一站式收费工作。由于高速公路各路段投资业主的不同,将面临各路公司之间通行费的拆分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更加有效,合理的处理策略,针对性地全面解决这个难题。

2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是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自组织网络,其特点包括:传感器节点密集布设、协作式、自组织、无线通信等。物联网在高速公路应用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该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所要解决的是信息的感知与采集,主要包括RFiD及其读写技术、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射频标签技术等。本文中需要的RFiD读写技术实质上就是在高速路上构建基于RFiD技术的通信网络,以实现对车载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识别。识别车载RFiD射频标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包括:车载RFiD射频电子标签、在高速路入口、出口、高速路主干道标识点上安装的RFiD射频读写器等。

网络层主要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物联网形成的承载网络。承载网络主要是现行的通信网络,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完成物联网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通信与数据传输。

应用层主要由各种应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汇集、转换、分析与共享,以及为用户提供物联网的应用接口,为各种用户设备及终端提供应用服务。并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公路多路径识别和费用拆分方面的具体应用。

3 物联网在路径识别应用中的实施方案

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多路径识别和通行费拆分方案,本着实用、高效、节约的原则,设计实现相应系统。初期系统设计与现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配套使用,不用大规模地改造现有的收费系统和设备,只需要将现有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使用的通行卡换成复合有有源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通行卡,现有通行卡读写器换成RFiD射频读写设备,在高速公路存在二义性的路段设置标识点,并安放RFiD射频读写设备,就可以以比较低的前期投入和营运、管理成本,解决现存的高速公路收费及拆分问题。

3.1方案基本原理

多路径识别的基本思路是识别出路网中每一辆车的实际行驶路径,避免路网中出现行驶路径的歧义,从而解决路网中多路径问题。而在联网收费的路网中,并不是每一路段的信息均需要确定才能识别路径。有些出入口问的路径具有多条,这时车辆行驶的路段信息则可以通过标识方法来获取,而车辆的行驶路径则可以根据出口信息、入口信息、标识信息来识别。

通过标识方法识别车辆行驶路径的基本原理是通过RFiD射频技术采集车辆行驶路径信息,确认车辆行驶路径。在封闭式的联网收费系统环境下车辆通过路网时已经具备了出口信息和入口信息两项信息,因此,识别车辆行驶路径,则只需要确定车辆行驶的路段标识站信息即可。

3.2方案概述

通过有源RFiD射频复合通行卡取代现有车辆通行卡。该卡内复合了RFiD有源电子标签;通过使用RFiD射频读写器,取代目前车辆通行卡读写器;研制开发路侧识别系统,在路网存在二义性的路段安装。车辆在自由行驶的情况下,RFiD射频读写器准确对有源RFiD电子标签进行识别,并将必要的路段标识站信息写入有源RFiD复合通行卡中。

司机在高速公路入口时领取有源RFiD复合通行卡,当车辆高速通过二义性路段标识点时,路侧识别系统可将路段标识站信息写入卡中,在出口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出卡内的入口和路段标识信息,确定行驶路径。这样就可以结合目前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平台,实现多义性路径识别,完成收费和拆分结算。

车辆从高速路的人口进入高速公路,在路上行驶时经过若干路段标识点,然后在某一个收费站的出口驶出高速公路,这个过程中各点的任务如下:

(1)高速公路收费站人口

司机在高速路入口车道处,领取一张复合有“有源RFiD电子标签”的通行卡。利用RFiD读写器向电子标签中写入人口信息,并由司机携带上路。

(2)路段标识站

当车辆行驶至具有二义性路段标识点的路径时,安装于标识点车道的RFiD读写器会实时向RFiD电子标签中写入本路段标识站的信息。

(3)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

车辆行驶至高速路的出口车道时,司机把复合有“RFiD电子标签”通行卡交回给收费员,用RFiD读写器读取出RFiD电子标签存储的高速路入口、二义性路段标识点信息,然后由车道系统组合到本次交易流水中去,传送至结算中心后台进行分账。

(4)数据中心

提供后台的信息管理与通行费计算、收取和拆分等服务。

具有多路径识别系统的基本示意图如图3所示。

3.3方案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封装

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封装形态:要求识别速度快、识别准确度高、封装成本低、封装中尽量避免由于外部封装材料而引起无法识别的现象。同时便于携带以及与现有通行卡的有机合成将是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2)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高速识别

要实现高速公路路径识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高速识别问题。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正常速度为100~120km/h,标识站中RFiD读写器可以覆盖的有效距离大约为100m,所以车辆通过RFiD读写器射频范围的时间只有约几十毫秒。这么短的时间要能够正确地向车载RFiD射频电子标签写入标识站的数据信息,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考虑以上因素,本方案首先要研究采用RFiD电子标签采用超高频有源设计,它具有识别距离远(200~500m)、写入速度快(20000b/s)等特征,可以大大提高识别的距离与写入数据的速度。

(3)软件与数据库系统

前台功能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前台功能软件与后台数据库是整个系统功能的核心,可以分为2大部分:路径拆分与结算;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计算与分析。

(4)路段标识站建设方案

路段标识站是实现路径识别和通行费用精确拆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段标识站需建设在有二义性路径的主干道上,能够明确标识车辆是否经过了该路段。RFiD读写器可架设在横跨高速公路的龙门架上,通过对车载RFiD射频电子标签的识别,并把路段标识点的信息写入RFiD射频电子标签中,实现对车辆行驶路径的确认,负责识别车辆、保存数据以及与数据中心通信并及时上传车辆的通行信息。

(5)路段标识站的选择

路段标识站的工程点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择得当,可以大大节约资金,提高效率。

①安装RFiD读写器应尽量利用现有安装情报板的龙门架,以节省投资;

②对于路段上无龙门架的增加龙门架,新增龙门架的地点尽量靠近收费站或者服务区,便于保证电源与传输;

③新增龙门架的地点处到前方200m处,保持路段平直,以便提高RFiD射频电子标签识别精度。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8

(①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昆明650500;②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沾益供电局,曲靖655000)

(①Faculty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②YunnanpowerGridCo.,Ltd.ZhanyipowerSupplyBureau,Qujing655000,China)

摘要:探究了企业技术集成的流程,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特点以及技术集成创新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路径,并从动态路径中核心技术提取的过程出发,提出了突破型、标准型和跃迁型三种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以一项有色金属冶炼设备设计企业项目作为案例,验证了新模式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具有可行性。

abstract:modernsmallandmedium-sizedS&tenterprises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andtherefore,thestudyonproductinnovationmethodisofgreatsignificance.integratedtechnologyinnovationisoneofthemosteffectivemethods,whichcanhelpenterprisestodevelopcompetitiveproductsinresources-limitedmarket.inthispaper,wediscussedtheprocessoftechnologyintegrationinS&tenterprises,designedaflowchartoftechnologyintegration,constructedthedynamicpathofintegratingtechnologyinnovationby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smallandmid-sizedenterpriseproductsandsomerelatedtheoriesoftechnologyintegrationinnovation,andbasedontheextractionprocessofcoretechnologyindynamicpath,threetechnologyintegrationinnovationmodelsareproposed:thebreakthroughtype,standardtypeandtransitionaltype.

http://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集成;核心技术;创新模式

Keywords:technologicalsmallandmediumenterprise;technologyintegration;coretechnology;innovationpattern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49-04

作者简介:曹丽银(1991-),女,云南宣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集成及信息化;侯开虎(通讯作者)(1963-),男,云南宣威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集成及信息化工程。

0引言

1912年Schumpeter[1]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而后,e.mansfield[2]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与此相对应,该定义也指限定在产品创新上,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iansiti教授1998在其代表作“technologyintegration”中首先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即“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3]。而后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对集成创新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近几年对“集成创新”的成因、模式、要素、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但对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的研究还很少。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从事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主要业务的中小经济实体[4]。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的不足,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缺乏,以及专利等科技资料短缺,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缺乏活力,利用技术集成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能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核心技术的提取和培训打开新的思路。

1技术集成流程分析

技术集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贯穿于整个产品开发和制造流程的复杂系统工程。企业实施技术集成,需要遵循技术集成的流程,一步一步由浅到深。产品化[5]就是把某种技术或服务通过标准规范的流程形成一种可大规模复制生产的产品,这种产品具有的特性是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产品化的核心要点是将某种技术或者服务与独立的个体分开,形成一种不依赖于独立个体存在的能力,体现出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的特点。根据产品化的特点,本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技术集成的流程。

技术集成创新是以企业平台为基础,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技术评估、技术选择、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五个部分组成的技术集成流程。技术集成过程是一项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因此,技术集成创新应该从市场需求分析出发形成产品概念,以开放的技术评估来整合和选择各种技术,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方便对企业技术集成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执行的质量和潜在绩效,以及企业技术集成活动实施的效果和企业商业绩效的贡献进行评价,又从技术集成绩效评价的角度,又将技术集成过程分为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两个部分。

2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路径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结构中,可以看得出智力价值与物化劳动价值并存,但是这种物化劳动价值来源于或依靠于智力价值。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有:产品的多样性与衍生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高风险与高收益,高投入与高成长并存等基本特点[6]。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是以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为目标,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技术评估来选择技术集成产品开发所需的技术。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下,iansiti提出了“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产品开发”的三阶段模型,此模型增加了技术集成阶段,技术的研究、集成和产品的开发这三个阶段在时间流上是相互交叉的。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式。罗森伯格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线性模式实在是太简单化的模式。因此,他和克莱因等人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式,通过五条路径,论述了技术创新各阶段之间科学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的关系,揭示了技术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并且不断从自身和环境获得反馈信息以实现向更高的创新水平进化[7]。

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特点,结合对技术集成创新的模式研究,发现技术创业企业能否成功的产品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开放式的创新与集成。在开放式创新的范式下,企业的产品化进程和新技术的开发过程是可相互渗透的。在技术集成过程中,企业产品逐步形成了从单一技术产品向多技术集成的产品发展创新的路径;企业技术逐步形成从单元技术向集成和成套技术集成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型技术。根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过程的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技术集成过程呈现出“集成—开发—再集成—再开发”的发展路径,而应用技术集成的方法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出产品的过程呈现出“集成—开发—集成”的动态循环路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平台,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多种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进而开发出一个产品系列,这实现了技术集成产品化创新的一次循环。产品形成之后企业再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形成新技术,此时的技术平台实现了一次跃迁,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下一次技术集成将在升级后的新平台上,继续“技术—产品—技术”的循环,而其过程形成“集成—开发—集成”的动态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此循环往复,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集成产品开发。由于技术资源选择整合的多样性,从而出现了多条产品创新路径,使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呈现出了动态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模型如图2所示。

在动态模型中,企业将现有技术集成形成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然后在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代新技术1和一代新技术2,然后再将一代新技术1和一代新技术2以及其他的新技术分别集成到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上,形成二代产品1和二代产品2,如此往复不断的开发出新的技术并形成新的产品。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是可以是通过不同的技术集成而成的两种产品,一代产品2也可以是在一代产品1的基础上加入外部新技术集成的产品。

3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

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核心技术、补充性技术、技术能力和基础性知识、外部可用技术知识,其中核心技术指的是企业最为突出的技术,它支撑了企业的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加工[8]。核心技术具有技术领先性、难模拟性、不可速成性、生命周期性、市场垄断性、高风险性、高效益性、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和不可交易性的特征。例如intel的光平板印刷技术,可口可乐的饮料配置技术等。补充性技术是对核心技术的补充,它为核心技术的产品化提供了可能,例如iphone手机所用的ios系统是apple公司的核心技术,而ios系统中的appstore就是补充技术。补充技术是核心技术联系最密切的技术能力,往往对补充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就会产生新的核心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能力的水平[9]。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将技术集成产品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技术,这些新技术也将会演变成下一代产品的核心技术,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动态路径中核心技术提取的过程[10]我们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意义的技术集成创新模式。

3.1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

在技术经济时代直接通过科学技术突破来获取竞争中的商业机会是很困难的,但是对现有的新的科学技术集成来获取核心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3所示。

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为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将现有技术和其它外部领域技术通过技术选择、集成形成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技术,结合补充技术进行产品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产品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企业为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来获得市场地位时作出的研发活动,二是单个技术在通过使用集成创新后而获得的意外效果。它带给企业的是第一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也产生了第一类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在补充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企业在实现突破型技术集成创新之前必须具备完善的补充技术,而在企业集成创新建立核心技术后,补充技术也会随着核心技术的确立发生一定的改变。

3.2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

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在企业现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现有核心技术同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外部技术通过技术选择、集成从而提炼出具有功能倍增性的核心技术,结合补充技术进行产品化形成系列产品的创新活动。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4所示。

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对已有的突破性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的延续,在已形成的创新轨道的基础上对原有核心技术提升,通过产品化增加产品附加功能的创新活动。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是企业已有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中心位置受到威胁,企业为了维持或是扩大产品和技术的异质性和突出性而作出相应的创新活动。

3.3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长期束缚于现存创新路经的核心技术变得僵硬,使原有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争地位处于劣势状态,企业不得不通过选择外部技术的进行产品创新,从而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得以形成。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5所示。

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指企业不再沿着原来的集成创新轨道而是另辟蹊径到新的轨道上开展的产品创新活动。此路径中,企业是将现有的核心技术与其他的异质性较大的外部技术进行集成形成新的核心技术,通过产品化形成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核心技术对原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拓展或技术提升,而是一种技术跨越,这种跨越在产品创新中表现为产品的核心技术轨道出现了拐点,核心技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出现了新的核心技术和全新产品。在此路径中,企业对外部技术的研究不再仅仅是注重深度,而更多的注重广度。

3.4创新路径选择案例分析

本文以一家有色金属冶炼设备设计企业的矿冶高端工艺技术为背景,评估选择不同技术集成创新路径的产出绩效,最终为不同项目选择最佳优的创新集成路径。选取了该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铜电解阳极整形机组为案例,在对市场动向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该项目现有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评价法选择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及技术异质性作为权重因子。采用aHp法对选用的内部及外部技术进行过程绩效评估,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6。

从排序结果显示,绩效较高的技术为铜阳极板整形技术(d4),铣耳矫耳技术(d3)次之,但d4及d3的技术可靠性低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d2),经济性总体较高,因此选择铜阳极板铣耳、矫耳技术和铜阳极板整形技术进行集成,最终得到铣耳矫耳一体化技术。另外,由于d3、d4技术异质性较低,综合以上结论,该企业在研发该项目时,可选择标准型的技术集成创新路径,通过核心技术提升,获得一种全新的核心技术[11]。案例分析说明,该技术型创业企业技术集成产品化创新路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利用该绩效评价体系获得最优的技术集成创新路径。

4结论

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集成流程,过程绩效评估对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方法进行检验,以保证技术集成创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后,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技术集成创新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符合企业状态的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路径模型,为提出技术集成创新的路径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核心技术提取过程的要素,提出了突破型、标准型和跃迁型三种技术集成创新路径。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补充技术,选择合适的技术集成创新路径,从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

http://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3]iansiti,m.technologyintegration—makingCriticalChoicesinadynamicworldHBSpressBostonmassachusetts,1998.

[4]刘赪.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J].北方经济,2007(5):35.

[5]孙文.更重要的是产品化[J].电子科技,2001,2:1-4.

[6]陈志.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7]张培富,李艳红.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0(12):1-4.

[8]麦克·赫鲁比,宋小岐[译].企业称雄之法宝—技术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许庆瑞,王方瑞.基于能力的企业经营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整合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9

关键词:输电线路设计

电力工业是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地电网建设迅猛发展,从过去的“几年建一条线路”到现在的“一年建几条线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大大增强,但输电线路建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空间却越来越小,输电线路设计作为电网、电力工业的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输电线路要重视硬件设计

硬件是现代自动电力系统的重要结构组成,由于硬件系统涉及到很多实用的设备,硬件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电力系统作用的发挥。设计过程要把握好以下环节的硬件设计。

(1)导线。按照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电力系统设计,决定导线截面和分裂根数,论证导线型式、规格、分裂方式、分裂间距等,并说明导线的主要机械和电气特性。通过污秽区时,应说明是否采用防腐导线。此外,应提出导线的防振措施,确定是否需要换位,说明两端和中间变电所(发电厂)的相序排列情况,按换位或换相情况绘出换位或换相布置图,按设计规程和有关规定确定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的距离。

(2)传感结构。在输电线路中安装传感器,这样能够加快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感器能够及时收集感触各方面信息,做好不同的数据信息传输工作。在设计传感器位置时要结合线路的运行状况进行,将传感器安装到具体的位置后再实施调控模拟,保证线路传感能及时收集到各类数据信号,这对于工作人员的线路控制能提供真实信息。

(3)电源结构。自动化电力系统必须要充足的电源才能实现运行,对电源部分严格维护是很有必要的。电力系统负责人应根据线路的实际需要,安排设计人员实施电源装置的检查,保证各项装置连接的有效性,防止电源接触不良等。经过这些工作之后开展设计,才能保证电源装置的合理分配,确保后期用电力系统各装置的顺利运行。

(4)采集结构。电力系统中的采集器是极为关键的装置,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数据信息收集状况。设计这一装置时需要做好多方面的电力系统试验,对各装置结构的状态进行仔细检查,如采集器指示灯状态等。对于采集器的通讯口的通讯线接头和各传感器的接地接头等也要加强设计,使电力发生故障之后能及时处理好各类问题。

二、搞好路径选择和杆塔设计

(1)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在工程选线阶段,设计人员要根据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线路沿线地上、地下、在建、拟建的工程设施进行充分搜资和调研,进行多路径方案比选,尽可能选择长度短、转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结合交通条件及地质地形情况考虑。若条件允许,一般最好将路径选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综合考虑清赔费用和民事工作,尽可能避开树木、房屋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现在的施工及运输一般都由较大型的机械来承担,若交通不便,势必影响施工进度。地质方面一般应观察记录沿线地质地貌现象,对土、石、水等作必要的物理与化学分析,如土壤种类、湿度、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程度等。除按上述常规经验选择外,还应特别注意避开采空区,以免地面塌陷而危及线路安全。在勘测工作中做到兼顾杆位的经济合理性和关键杆位设立的可能性,为组立杆塔和紧线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

(2)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是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线路防雷的主要措施,其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输电线路杆塔耐雷水平的高低和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需要对杆塔接地装置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监督,同时要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对存在缺陷或不合格的接地装置及时进行改造处理,直至满足相关要求。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改造推荐采用增加垂直接地体、加长接地带、改变接地形式、换土或采用接地新技术(如接地模块、阴极保护阳极接地)等措施进行,原则上不使用化学降阻剂。对混凝土杆存在导通接触不良的情况,推荐采用混凝土杆外引接地,即利用一定截面的扁钢从架空地线悬挂点引至接地体进行接地。

三、注意防雷,多方开展设计

防雷技术的引进要借助于各类防雷装置,这就需要把握好不同装置之间的搭配运行。

(1)屏蔽保护。现代化电力模式的运行需要借助于计算机装置性能的发挥,在设计维护方案时需要做好不同方面的检测处理。对于一些外来的干扰信息可以重点屏蔽处理,以此来达到对电力系统设备的保护作用。如:对信号线、电源线结合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屏蔽,且保证线路的有效链接。

(2)设备保护。防雷技术发挥作用要依赖于各个设备的运用,尤其是先进的计算机装置结构。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一般周期在半个月左右。对于一些常见的装置问题要及时处理,若有需要则更换装置,如避雷器、计算机设备等,通过这些更换能增强防雷效果。

(3)接地保护。接地保护是防雷技术的常见方式,通过接地可以把电力系统上的强电流、电压引入地下以达到防雷效果。维护自动化电力系统时需要借助于不同的施工技术,将相应的防雷器安装在适当的位置,各传感器设备与防雷地网之间要保证良好的搭配,对防雷结构实施必要的划分处理。

(4)线路保护。线路是电网正常运行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线网自身承受的载荷大小。对线路实施保护最终是为了避免雷电波从信号线、电源线传输到自动电力系统室内,由此会给电力系统设备带来巨大的损坏。设计人员应该合理选择线路结构,布置好有效的线路安排。

(5)装置保护。对于防雷结构设计中运用到的各种装置,设计人员要加强保护处理,如避雷器、避雷装置等,采取综合性的装置保护方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输电线路保护需要。正常使用情况下,还需要定期实施装置结构保护,对防雷体系进行及时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发展路径篇10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配电网运行;管理;应用

自动化态势下的配电网采纳了通信类技术、网络架构下的新流程。依循了自动化路径予以搜集数值、整合现有的配网信息。依托自动化管控,实时查验了配网显现出来的故障,在本源上确认了电网是可靠的。应当明晰的是:自动化架构内的配网运行融汇了复杂的、多样的细节,例如自动化馈线、调控变电站、调控各时段的配网需求。侧重日常情形下的调控及监管,创设更高水准的自动化。

一、解析技术内涵

(一)自动化的新技术

配电网必备的电力自动化依循了计算机特有的处理规程,含有信息处理、新时段的通讯类途径、电力网络关涉的新技术。依循智能路径下的配网处理,整合了细分出来的多重分支。从这一视角看,电力自动化拥有着更优的综合特性。与之相应,查验及推测潜藏的配网故障,也不可脱离新态势下的自动化。从运行控制看,电力自动化涵盖了调度、运行流程的查验、自动化架构下的变电站调控。详细来看,电力自动化辨识了各时段表征出来的网内状态,实时予以监测。借助于远程途径来调控配网,发觉了细微情形的某一配件故障。实时检测辨析了运行路径之中的潜在隐患,告知关联的人员以便检修。可以调配业务,自动去搜集并整合一切的信息。针对搜集获取的现有数据,设定了互通及分享信息的顺畅路径。这样做,就供应了统一调配的更多便捷。综合架构内的自动变电站依循了综合的构建,随时调配了线路及设备,查验了各时段的入库信息,并且增设接续的调控。随时测得了线路隐患,增设应急态势的线路处理,保持了变电运行根本的安全。

(二)必要的技术价值

城区拓展了建造规模,人口也快速累加。在这种状态下,现有配网很难去供应足量的可用电能,亟待着手去变更。城区配网常常突发断电及短路,干扰了日常送电应有的稳定。经由自动化的变更,新式配电网添加了站端、主站的体系、中间的通讯层、自动调配的层次。搜集获取了方位信息,智能改进得到更优的配电网。实时监控提升了智能水准,更加可靠且更加稳定。由此可得,配网改造不可脱离电力自动化,自动化增设了实时的常态监管,缩减了日常的断电概率。

二、运行管理必备的规程

(一)构建配网要可靠

妥善调控运行情形下的配电网,先要确认它是可靠的。输配电流程内,要着力去缩减网络之中的突发故障,确保可靠送电。要紧密衔接输配电细化的多步骤,从本源着手来设定调配的规划。拟定了明晰的科学规划,规避了潜在威胁。配网要增设顺畅的通信路径,多终端都被整合在预设的链路之内,配件将更为可靠。网络增设了必备的开关、FtU的配件、网内其他设备。此外,电源也应可靠。

(二)构建配网要安全

供电增添了日常的便捷,助推了经济进展。但与此同时,若没能审慎管控配网,也将添加凸显的威胁。管理运行采纳了新态势的电力自动化,依循实时的网内监测。遇有某配件故障,要开启应急态势的及时处理。要告知管理者,确认在最短时段即可消解故障。构建起来的配网应被维持安全,增添根本的保障。

(三)考虑区域实情

从现状来看,配电运行并没能完全去接纳自动化,调控水准仍偏低。部分城乡之内,虽选购了成套的自动管控装置,却没能依循细化的配网层次。资源被消耗掉,自动调配的水准也并不优良。盲目予以引进,缺失了起初的调研。这样的情形下,自动化体系增设的新特性凸显了脱节倾向,很难适应实情。由此可知,引进自动化不可缺失前序的调研,符合这一区段的实情,在更大范畴内增添管理成效。

三、运行之中的管理运用

(一)馈线的自动化

馈线技术特有的自动化涵盖了变电站,也衔接了用户。常规状态下,馈线自动化含有如下:故障态势下的隔离及转移、恢复常态的送电;常态的测定数值、测定信息及后续的优化。自动馈线特有的技术辨析了事故点,依循检测得出的数值来查验故障。快速予以判别,缩减了波及的范畴,提快了保护动作。

(二)调度的自动化

调度依循的自动流程协助搜集了信息、归整现有的信息。辨析了布设的电源、高峰时段的耗电状态、网内的总体荷载。解析了电网是否顺畅,适当去调配布设的电能。设定了调控的侧重点,获取最大的调度成效。常规供应之中,调度调整了损耗的总体电能,在各时段有序予以管理。解析了能耗数值,缩减最多的配网损耗

(三)搜集的自动化

搜集信息也依循了自动化,调控了运行态势的区域配网。实时查验配电网,远程管控这样的配网。面对实时运行,随时测得了网内某一点凸显的故障。精准汇报了测定的故障,妥善及时予以修复。配网维修也要依循测定的精准信息,不可予以忽视。自动查验并搜集信息,便利了互通信息、分享各时段的配网状态。搭设了顺畅交流必备的新路径,便利统一的管控。

(四)调控断电的自动化

针对停电管理,也增添了自动化。遇有突发故障时,依循自动流程即可搜集信息、辨析根本的故障成因。停电时段内的调控采纳了自动化,确认了区段内的断电范畴、断电的时段等。还可接听客户电话,自动询问了处理可得的结论。回复内容含有:区域断电的成因、维修现有的进展、预计可恢复送电时间。断电的调控记下了故障时点、故障归属的类别、突发故障的地段。

(五)模拟的自动化

运行管理涵盖着馈线、变电站及配电网,它融汇了调控的细节,设定需求管理。然而不应忽视:自动管理也含有更多的疑难。消除这样的弊病,可借助于仿真模拟。经由仿真的训练,操作者接纳了全面架构内的运行调控、自动流程的配网管控。仿真训练延展了操控范畴,增设了安全保障。自动仿真依循了设定的新规程,操作水准也被提升。增设了安全屏障,配网也更为稳定。

结语

从现状看,城乡区段布设的配电网都延展了总规模,历经了运行流程内的改造。要接纳自动化,强化各流程特有的管控水准。自动化构建起来的新配电网缩减了耗费的建造金额,快速去辨识故障,恢复常态的城区送电。由此可见,电力自动化侧重缩减了断电覆盖着的干扰范畴,它更能吻合平日以内的送电需要,供应更为优质的电力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健.电力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9):279-280.

[2]谢成文.解析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4(12):84-85.

[3]陈欢.试析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02):79.

[4]白朝晖.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