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动力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18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1

1环境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及弊病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在美国确立。经历了确立后20多年的发展,目前环境工程学科在世界范围内正处在强劲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环境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特点:(1)环境工程已发展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重叠和交叉;(2)环境工程在研究上朝着更微观的方向发展,而在工程上体现对节能高效工艺技术的需求;(3)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理论更新了专业知识和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使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日渐消失,表现在:

(1)对当今与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动向,特别是一些正在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新观点。

(2)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欠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快速变换的环境问题、日新月异的工程技术及先进的污染监测治理手段,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新课题,无论是专业知识、基本素质,还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达不到社会对环境类高端人才的要求。

2硕士生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发展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尤其在实验与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陈旧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己不再适应当前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如何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实践和创新型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青岛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从教学体系、实验环节和课外实践3方面进行了部分改革。

2.1教学体系的改革

我国传统高校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特点在于培养其自己获取知识并将之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使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时重点启发学生在环境工程学术领域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增加实验与实践性选修课的比例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硕士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尤其是实验与实践选修课所占比例太小,选择范围限制太大。环境工程硕士生相较于本科生来说科研范围更专业化,研究性、实验与实践性更强,而且环境工程专业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因此要求选修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对于研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硕士生来说,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修课的安排显物专业的课程,水质自动化监测控制方向的学生需要研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环境污染物迁移建模方向的学生需要研修数学专业的课程。

传统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同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没有明显差异性,极大地限制了环境工程硕士生今后的科研发展,制约了其个性与能力培养。如果选修课少的原因是缺少师资,建议采取跨校选课和跨校授课的方式解决,同时在本专业选修课中増设CaD制图、工程制图、计算机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工具类课程,増加自主实验与实践性题目,以提高硕士生在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中的整体素质。

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与实验着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以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与实验就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15。

与本科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同,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将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分析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参阅文献,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设计解决方案,到实验室实验或到企业实践。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在环境工程学术领域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实验与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

取各校之长,办有自身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各高校在保证环境工程硕士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的同时,应结合各高校的特长加强相应的课程,办出有自身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例如: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可在农业环境方面有所侧重;地质院校的环境专业可发挥其地质优势,多涉及地质或自然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内容;海洋院校的环境工程应促进其海洋环境生态的保护研究;化学化工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更多设计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转化,以及各种污染物质的反应机理研究;而环境工程专业历史较长的综合院校也宜进一步拓宽基础教学,加强培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环境工程硕士的环境人文精神环境工程硕士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我们在环境工程专业中融入环境社会和环境人文科学的内容。作为环境工程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人才,更应该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加强对于环境工程学科内涵的理解,增强忧国忧民,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作为21世纪环保型人才所肩负的历史重担,从而更加热忱和富有激情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在我校的环境工程硕士课程中开设有“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并且经常以实时出现的环境问题为题目让学生开展广泛的研讨会,并通过论文的形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或整治策略,从而让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

2.2实验环节的改革

环境工程硕士的传统实验教学缺乏综合性和创造性,基本实验技能多是从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中学得的,或是通过参与导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题获得。在本科的实验教学中因为学时有限,实验条件不足,实验安排仅能做最基本的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师也仅仅是满足教学计划要求,缺乏主动性及与学生的互动性,所以造成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跟随导师和高年级生的实验课题学习实验技能,往往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实验方法和技能,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差。因此改革现行的环境工程硕士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环境工程硕士生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还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的能力,因此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16。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可以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针对选定的专业问题,运用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综合,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可以完全自主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増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由于实验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下一步投入科学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密切联系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将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不仅可以提高硕士生的实践能力,还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实际工程中所涉及的实验,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探索和研究性质,由于以工程为背景,使实验更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加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局部,而且能了解全局,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针对盐度对污泥降解污染物和沉降性能影响的问题,设立污泥生物相监测和污泥特性分析实验,掌握污泥降解污染物和沉降性能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分析监测技能后,进一步通过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对不同盐度条件下的污泥特性进行分析,考察污泥盐度对活性污泥降解性能和沉降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提出活性污泥降解污染物的最佳盐度范围和极限值,为实际工程提出相应的工程指标。

在将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的过程中,不仅应强调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重视,还应该强调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价值和应用潜力。因为环境工程学科是工程性较强的专业,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将科学研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将科研结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2.3课外实践的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环境工程硕士生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大多没有建立与环境工程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象。通过环境工程硕士课外实践环节的改革,总结出如下经验。

开展大型科技活动和工程设计竞赛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和工程设计竞赛,激发环境工程硕士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増强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不断充实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环境工程类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对环境工程前沿技术的兴趣,并锻炼其实践能力。

校外参观定期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环保设计公司、环境监测局等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先了解企业的污染物处理等情况和处理工艺,以及面临的难题,然后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探讨。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动手做相关的模拟实验和工程设计,为工厂和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措施,再将解决办法和思路带回到企业。务必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工程专业必须面对实际的环境和工程问题,决不能理论偏离实际。

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建立实践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硕士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通过与本校合作的企业和工厂内设立相关的污染物治理实验室和工程设计室,将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生送去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兴趣,还可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了解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促使其在实践创新基地实习中更主动地去掌握专业领域里的各项基本技能,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强化对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加深了对工厂和企业产生污染物质的方式和污染程度的认识,为明确研究方向、适应环境规划与治理工作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2

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前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建筑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公司、设计单位、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给排水工程师,专门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工程项目经理,进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施工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监督工作;环境工程师,到环保局和环保公司进行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

报考须知:需要掌握好化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报道;色弱、色盲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

1.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

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性测定和预测预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主要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制定监测条例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总体检测计划,对建立监测机构、确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和监测技术质量保证、数据处理手段、综合评价方法、监测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的浓度、形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和研究;对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进行环境监测,分析环境恢复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提供监测数据。

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是对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噪声、放射性改造工程等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工程等进行工艺设计、改进,设备研制、改装、调试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对污染物排放控制、固体废物的处理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改进、试验,确定工艺条件;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备进行设计、改造、安装、调试;研究规划区域性环境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污染源排放,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性治理技术。

生物系统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生物生产及相关的环境和工程设施为研究对象,为生物的生产、加工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的一门工程技术类学科。它并不研究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是生物学知识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而是通过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发展规律,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生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提高生物的生产效率,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本专业除为农业服务外,还将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制品的加工和建立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本专业的设立能促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进一步交叉,为生物类学科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设施。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课程:工程生物学、生物系统控制工程、生物系统传输过程、生物物料学、生物系统模拟、生物生产机器人、测试技术与生物传感器、微机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精细农业与3S技术、控制理论、生物环境工程、系统分析与系统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物环境检测技术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系统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系统工程的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生物系统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职业前景:生物系统工程师可以在以下众多领域寻找到就业机会,如生物加工工程、生态系统工程、食品工程、园艺工程、农业工程、动物系统工程、水产工程、人类工程、医学工程、微生物系统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水资源和环境工程等等。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系统的了解进一步深入,操纵和控制生物系统的能力进―步加强,生物系统工程师的就业前景也将更加美好。

报考须知:生物、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

职业点评:生物系统工程师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独特的工程师。除了将数理化作为基础以外,他们还应对生物学的潜在应用有全方位的了解,是既具备高等工程学科的良好基础,又具备生物学的良好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先进的工程原理与设计应用于生物系统中,解决与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工程问题,改善生物生产手段和生物生长环境,控制生物生长过程和生物物料的加工过程,设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专业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沟通的桥梁,有能力承担跨学科、跨专业的重大交叉项目或工程,成为组织和协调生物学家与专业工程师共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培养后,生物系统工程师不仅具有生物学家所需要的描述和联想的能力,而且具备工程师所需要的计算和构思的能力,并了解工程手段对植物、动物、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生物系统工程师在专业上所具备的这种适应能力,将会使用人单位感受到他们的实力,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独一无二的有利地位,其就业领域也将非常广阔。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野生动物的繁殖、驯养、检疫、疾病防治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大形势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正逐渐热起来。

实力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黑龙江、贵州、江西、浙江、吉林。

主要课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生物技术、动物学、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野生动物生理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林学、生物学、畜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技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具有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利用、疾病防治、检疫,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及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熟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学科、保护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职业前景:到野生动物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野生动物拯救中心、饲养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检疫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工作。

报考须知:学习本专业,要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喜欢研究动物生活习性、观察动物生长环境等;色弱、色盲、嗅觉迟钝或丧失者慎报。

职业点评: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

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是从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监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地狩猎、经营、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调查、评估野生动物资源量,制定养护、增殖及狩猎经营的技术措施;监测和分析野生动物资源种群动态和繁殖、栖息、迁移生态规律;研究野生动物资源的驯化、养护、增殖技术和管理;勘查野生动物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和经营方案;设计、试验、研制猎枪、猎具,改进狩猎经营技术;研究野生动物肉、毛皮产品测定、分析、储藏技术,设计改进毛皮加工工艺。

园林学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尤其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园林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改善生态。

园林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视角,用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创造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理想人居空间。

实力院校: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黑龙江。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技术;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掌握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具有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职业前景:主要在城建委、园林局、城乡设计院、环保局、林业局、工程监理部门、花木公司、教学科研部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公园设计、风景区设计、居住区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绿化工程施工及工程监理、珍稀观赏植物的规模化生产、苗木经营及相关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承担以下领域的相关工作: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城市设计;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旅游地规划;等等。

报考须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色弱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是从事以园林艺术、环境生态、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为综合基础的风景区及各类型城镇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开发景观生态、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建筑和工程应用;进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图、鸟瞰图模型及地形、地貌、水体设计和园林绿地设计等城市公园总体设计;进行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对风景园林工程进行施工管理。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化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虾、海藻等为研究对象,探索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的应用、开发及养殖经营管理,开发先进的渔业技术的一门学科。水产养殖学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我国海洋与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广、淡水渔业产值最高的国家,淡水养殖技术有良好基础与丰富经验。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广大。

实力院校:暨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职业前景:从事渔业方面的工作,主要在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等工作;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报考须知:对水产养殖感兴趣,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喜欢养鱼,了解鱼的习性;色盲、色弱、嗅觉不正常的学生不能报考。

职业点评: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员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计划;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4-03

一、概述

从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开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到“十一五”期末,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所在的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亿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十二五”规划中对三废处理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些新增废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以及运行都需要大量对工程、工艺、控制、分析等有实践体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给环境工程专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很多质疑。虽然从长远看,全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潜在需求必然是巨大的,但从就业来看,当前的需求并不旺,趋于饱和,竞争比较激烈[1]。在各大新闻网站中不时可以看到对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的悲观言论。从需求来看,通过对最近几年来的调查分析,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环境本科人才的需求成低速增长趋势1%~5%。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而需求未能同步增长,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做到前瞻性办学,有必要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准备好应变的对策。

二、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状况与存在问题

国内外高校针对目前的就业需求进行分析,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优化[2]。从结果来看,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等做的工作较多,基本能反映出环境工程专业为何就业紧张的原因。一般来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就业的面比较广,有环保管理部门,如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等行政、事业单位;有环保设施运营企业;有环保工程公司;有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单位;有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个涉及环保工作的单位就业,而且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学生跨专业就业也很容易实现。尽管有这些优势,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依然艰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处理,即通常所说的“三废”处理的工艺,而一些大中型企业环保设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类单位对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另外,环保工程的设计也倾向小型化、一体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学生在自控方面知识的欠缺也成为一个阻碍就业的因素。

2.一些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设计院等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工作经验(设计经验和施工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而毕业生实践部分能力欠缺,影响了就业。

3.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术难以跟进社会发展,环境工程教学与就业相脱结[3],如环境监测类课程所用设备多限于单个样品分析,而实际社会应用中自动化在线监测正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这类仪器与实验室所用仪器差异很大,而且即使学生见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认识参观,动手操作机会太少,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的适应阶段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4.从调查来看,从事环保技术咨询和项目管理工作在环境工程就业中的地位逐渐增强[4],这些企业招聘时要求熟悉工程过程,并有项目管理能力,但目前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工程整体性的认识,限制了学生的就业。

5.在环保设备销售方面,对专业深度要求较弱,但对整体设备的运行要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出现同前面一样的问题:环保设备小型化、一体化,必然要包括自控部分,虽然要求的深度不高,但无疑是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短板。

上述问题是专业培养计划的共性问题,除此之外,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环境也需作为因素考虑在内:中国计量学院地处浙江省,生源中60%以上来自本省,学生就业时的首选地也是本省,因此对学生培养计划进行改进时要考虑浙江省的行业现状。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较高,自动监测技术推广面较大;企业单位对污染物的处理范围和程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此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在环境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测控类知识的需求已经很紧迫,而目前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体现还不足。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有针对性的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将此部分内容融合进来,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全方位入手,在现有的培养计划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工程自动化测控知识体系培养模块,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新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学和生物为主,想把测控技术纳入培养计划,首先就要增加相关的基础课程。原培养计划设有《电路与电子技术》,但仅此而已,后续再无课程与之相接,因此在本次调整中增加了《控制工程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时进行。在随后大三进入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专业基础后,在大三第二学期又开设了《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将前面所储备的自控知识与环境工程应用相结合,具体加以阐述:从单元控制开始,详细介绍单元控制过程的参数控制方法,然后从工艺上将单元控制组合,放到工程规模中对整体控制系统介绍。

2.调整现有课程内容。与自动监测相关的内容主要通过对现有课程内容的调整来实现。《环境监测》在以往的教学中重心一般放在几类污染的污染物实验室测试方法上,自动监测内容在其中比重不到10%,在此次调整中,增大自动监测部分的比重,将之提高到30%,全面介绍水质连续监测系统、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仪器和方法,并对监测之外的监控中心及通信也要有一定的涉及。另外一门紧密相关的课程就是《仪器分析》,本课程主要讲授一些分析测试用的精密分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在原理讲授方面侧重的是测试的物理、化学原理。在目前环境污染物品种增多、含量微量的大背景下,精密分析仪器的应用普及程度发展迅速,仪器运行的组成结构中信号传输、处理、表达基本不涉及,但实际上这部分在精密仪器正常工作中地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本次调整中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增加与信号处理部分的内容。除了这两门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外,其他涉及到技术的专业课程也按照这个思路增强了测控技术方面的比重,如《环境机械与设备》、《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建筑给排水》等。

3.实践环节的配合。首先增设了《工程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由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侧重于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集成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模式,以及工程项目设计、实施的基本过程和工业现场技术或组成单元有初步的认知;进行组合传动机构、传感检测单元或电机电器的控制实践和传动系统、工业pC测控系统、或pLC控制器、嵌入式检测仪器、测控电路的应用实践;并结合工程项目进行主题实践,可对自动化类的工业生产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监控或监测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开发平台可以是pLC、工控机或嵌入式系统,也可对电子测控类基于现场应用方案的信号检测、采集、记录、显示的电子线路设计,基于各种编成语言的仪器仪表应用软件设计,或RS232、RS485、Can总线、现场总线等测控网络的应用方案设计。其次在《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开设学期开设《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测控知识和环境工程原理,加深对《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应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常见环境工程处理工艺进行自动化控制部分的设计,加深对反应进程控制的理解,同时熟悉环境工程中常见的传感器及自控技术。再次,在实验室建设中打造了一套“废水处理自动化控制实验装置”,模拟实际工艺(包含废水处理装置、自控部分、在线监测仪器),在实验室内创造一个方便的、最接近实际的实践机会,通过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时间,使每个学生以最节约的时间对实际工程有最直观、最完整的感受。

在调查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基础上,中国计量学院针对性的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做了调整,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增加了环境工程测控技术部分。通过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分层次的从部分课程内容的改进、新课程的设置和相关实践能力的强化三个方面入手,系统的给学生提供了环境工程测控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一条道路。针对目前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和严重化,环保治理要求逐渐提高的状况,社会必然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调整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为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凡,赵继红.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与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7,(23):70.

[2]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61-62,64.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4

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国内的发展形势看,环境工程专业无疑是一个朝阳专业和热门学科,理应容易就业,但现状正好相反,尤其是女生。原因除社会和企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度低之外,还包括本学科方向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缺陷。总之,目前国内几乎90%的高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具备以末端治污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清洁生产的理念掌握太少,除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开设了部分清洁生产的课程外,其他高校少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反之,对传统理念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会注重末端治污,以牺牲企业大量的投入来获取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和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2,3]。

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背景下,关于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与再利用的研究及清洁生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型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资源产出率提高15%。国家现在大力支持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响应国家大方针,针对工业企业需要,那么国家各工科院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也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4,5]。2003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2009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制定了法律框架。各行业要严格执行上述法律,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环境工程专业,又熟知清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上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来看,我国培养具备清洁生产知识的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必将带动行业的可持续性环保战略计划。因此,在大专院校中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技术纳入其中,培养具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核心。

我校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顺应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发展动向,环境工程专业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末端污染治理上,而要从长远的观点来理解环境工程,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教育环境工程的学生。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念,环境工程与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调整、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从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设计、试验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系统分析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不同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校本身特色以轻工行业的源头治污清洁生产为方向,进行新的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有关课程,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工艺、新型水处理技术、膜技术应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等课程,并且增加了相应课程的设计,大三大四每学期都有清洁生产特色方向课程开设,本专业积极加强建设,清洁生产课程现已列入我校精品课程进行全面建设,并配有精品课程网站,当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清洁生产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系列专业课程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汇集工作,一改传统的课程理论教学,以四个互动—“课堂互动、企业互动、社会互动和实习基地互动”为主导(见表2),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丰富学生实验与实践环节,开展工艺讨论,参观学习,动手实践及理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有效服务相关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5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温家宝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6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工科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宝贵的训练场[2-3]。环境工程实验更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的环境工程实验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将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与在线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在该教学模式下,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了师生互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实验是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修读完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基础实验之后修读的一门综合性必修实验课程。与前面的单科专门实验不同,环境工程实验需要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解决水、气、固、噪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其在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复杂环境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工程学科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分析来看,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项目老旧固化问题严重,面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场地等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项目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学生不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学科视野受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二是实验课能力的培养比较单一,大多只注重实验技能和操作,而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现代实验和科学研究,除了实验操作能力之外,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图表的绘制、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必需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这些能力很难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三是授课方式大多还停留在野填鸭式冶教育阶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去思考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四是师生互动交流较少,下课后教师只能通过纸质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及时,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2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依托学校超星公司与学校共建的泛雅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授课、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课件下载、课程考核等基本教学活动,并尝试建立仿真实验项目,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线课程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拥有比传统课堂课程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建设上,一是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包括课程基本介绍、主讲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教学课件、章节思考题、网上测试题等基本学习资料内容,各教学资源的模块和相关功能见表1。学生通过分配账户登录课程网站后,即可获得与实验相关的所有教学资源。与传统实验课纸质资源相比,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可随时了解相关课程内容。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强、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的同学可以顾复习,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上述基本教学资源外,还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资源链接,包括论文链接、网站链接及本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6]。这些教学资源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受实验条件限制的实验项目,接触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紧跟时展,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

2.2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课程通知,布置教学任务。例如开展某项实验时,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提前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原理,进行相关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献调研能力。实验图表的绘制采用电子方式,与现行的科技需求接轨,也锻炼了学生利用科技软件进行图表绘制的能力,为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课程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实时答疑,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随时向教师求教,教师及时给予答疑解惑,能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线课程平台也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某个问题或讨论话题,整个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开展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自由发挥,思想的碰撞不仅会产生有意义的火花,也能让学生具有参与感。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将实验过程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上平台,随时复习回顾,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获得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

在成绩考核方面,利用在线课程可改变过去较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利用在线课程的实时记录和在线计时功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用时等进行过程学习打分,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此外,可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在线测试,布置和批阅作业,可从答题时间和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实现了绿色无纸考试,也使考核更趋于公平合理。通过在线课程能加强过程性评价,实现了多元化课程成绩评价方式。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7

【关键词】后进战士心理过程思想转化

所谓后进战士,是指部队中在思想、工作上相对落后的少数战士。人数不多,但却影响部队工作的正常进行,做好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是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后进战士心理形成的过程和成因作一初步探究和分析,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

1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

人离不开社会,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无论是群体,还是社会,它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1.1后进战士心理变化变化过程

后进战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个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运作的互动过程。从偶然过失到持续犯错,最后演变成后进者,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初次偶然犯错——社会处罚——进一步犯错——强烈处罚和拒绝——再进一步违纪,开始对处罚及行为者表现出敌意和怨恨的态度——危机达到容忍边缘,社会正式责难其违纪行为——违纪者以更严重的行为来回答责难与处罚——社会把此人看作后进者。可见,所谓后进战士是其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互动失败的产物。

1.2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特点

(1)互动性

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互动主体来说,社会互动都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社会互动的结果多少都会对互动双方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双方的反应导致了下一轮新的互动步骤的发生。对战士来说,他对社会环境施加给他压力的反应,要看社会环境压力的程度如何,他对社会环境所施加压力的反应,则以社会环境所施加压力为基础的。而社会环境的反应,则又是以战士对此的反映为前提。正是这种互动性,才导致了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进行。

(2)互逆性

后进战士心理过程的互逆性,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这种人与社会的互动贯彻“等价交换”交换原则。即双方在人格与人的价值上等同,一旦这种等同的平衡被打破,必然会产生偏斜,开始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发展的方向由互动双方—人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强弱来决定。社会环境反应程度强,则加剧人的反应;社会环境反应弱,则向着逆方向发展。

(3)动态性

这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存在的,是时时刻刻地发生着的。只要战士不脱离部队这个环境,那么他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就不会停止。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互动过程表现出来的这种动态性,是与人的思想变化的多变性相符合的。

做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应从他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把握后进战士个人行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后进战士的心理变化的规律,作好思想转化工作。

2对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

应从战士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群体压力)具体环境因素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探究这些因素对战士心理变化的影响。

2.1心理变化过程中的群体压力

(1)群体压力

在群体中,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这一过程的动力源泉。

(2)群体压力与个人愿望

在后进战士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群体压力是一步一步升级的,它使得坚持自己意见的少数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的愿望中作出抉择,或者是抗拒群体的压力,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疏离群体,或者是屈从于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无论如何,这都使他强烈地感受了群体压力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后进战士往往是那些性格倔强,个性很强的战士。

2.2群体压力及其负面影响

对战士来说,他的活动脱离不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必然会对他产生压力。影响和作用于战士心理的群体,主要有:部队内社会环境压力和部队外社会环境压力。

(1)部队内社会压力

部队内压力(群体内压力)。来自社会内环境,是直接的压力。构成群体内压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干部的评价、同乡的看法、战友的看法、部队日常生活工作、部队规章制度、部队风气(氛围)、生活环境等。

(2)部队外社会环境压力

部队外环境压力,来自部队外部环境,是间接的压力。构成外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期望、家庭期望、父母希望、亲属同学的影响等。

2.3标签理论与初次违纪、持久违纪

(1)标签理论

常言说,“兵都是好兵,关键就看怎样带。”事实上,后进战士往往是部队造成的,是部队给他定的位置,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贝克特认为的:什么人被贴上标签?一是异常标签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上把它贴在什么人身上却不很明确。许多人被贴标,但与标签却不吻合,相反更近似的反而未被贴上。二是被贴上标签往往是巧合。三是通过私人交往非正式地被贴上了标签与经过正式地被贴上标签是同样一种政治秩序。

(2)初次违纪与持久违纪

人并非生来就是后进的,后进战士之所以成为后进,决非一日之功,他的心理变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后进战士来说,初次违纪一般是偶然发生的,而持续违纪则是初次违纪行为反映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说过:“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往往会对本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偶然发生的违纪行为可以被别人看作是后进者,也可以不被别人看作是后进者。但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宣传是后进者,其他人就会对他加以讥笑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违纪者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心理,而且还会随着他周围环境看法的加剧而加剧,甚至还会产生更大的积怨,走向极端。一旦形成心理定式,他的思想工作就难做了。

2.4情境因素与个人违纪行为、违纪现象

(1)情境因素

环境是被人定义的“情境”过程。个体在群体中所完成的社会行动,是由其生活状态等条件与个体特点所决定的,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作用。个人违纪行为的直接原因,应到违纪行为主体的个性特点及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中去寻找。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8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通过既定实验和实习来完成。目前开设的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验证性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大学期间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很难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高精仪器和研究性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环境专业人才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个体对创新的认识,由创新引发的情绪反应,以及为创新活动所做的准备。周家伦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王莹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的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能主动参与其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变得缺乏个性、自信和主动性,创新意识淡薄。

2、知识基础薄弱

环境工程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对学生和老师的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国内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多雷同,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专业课设置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力学、化工原理等。由于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不多,学生很难接触到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尽管网络发达,但是很多同学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很少有人主动去查专业文献。再加上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缺少和外界的学术交流,更没有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和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没学会主动探索和提升自己,因而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3、创新成果贫乏

由于学校扩招,相应的教学设施不足,以往两人一组的实验被增加到三、四人一组,学生如果做错实验,很难有机会重做。这必然减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由此可见,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令人担忧。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是解决环境专业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二、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综合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与学科和科研相结合,融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实际作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强大的学科支撑是研究型大学的载体和发展平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反之,依托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推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专业人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推理的结合,锻炼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研究活动中通过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实验构架、思想讨论等各个方面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1、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重基础、强实践的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重点发展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专业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须条件。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各项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要与其他老师和科研成员相互配合协作,锻炼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理论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及实践基础和能力,将理论与实验、实践更好地交叉融合,解决好“课程理论”与“项目实践”的互动关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体现于多种不同的途径模式:课程实验。一定的课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一般而言,课程实验的设置紧密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内容,通过实验,老师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推理和思考技能的结合,有效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学教育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小组讨论,在课程教学中授以小组讨论可以直接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教师间互相合作、教师和学生间互相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获得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基础,开放实验往往是根据专业建设的基础,往往更多地与专业学科的实验条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行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开放自主选题与实验。通过开放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研究课题。参加研究课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一般是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同时也包括一定范围内的企业课题项目。这些科研和课题项目往往是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直接结合和应用。学生如果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参与到老师的这些研究和课题项目中,势必在项目的研究中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这既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的直接交叉与相互融合,直接形成优势互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这些课题项目具有直接的企业需求与市场导向,学生参与到这种研究课题中,就相当于将专业的研究带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将以强烈的应用性推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会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学校和专业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正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环境保护的需求,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琼玉.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5).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9

关键词河北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生态工程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41-05

一、河北省工业污染及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有坝上草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内环京津,外环渤海,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有良好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在历史上,燕赵大地曾是森林繁茂、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的富庶地,夏商时期森林覆盖率约为60%。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的增多、历代的战乱与大规模的采伐,以及近代工业的兴起。到建国初期,河北省已经变成全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仅为2.8%,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河北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社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建国60年来,河北省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逐步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目前河北省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带、华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主要包括制药、纺织、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石油、汽车、建材、食品等行业。河北省是比较早地将生态纳入发展规划的省市之一。自1996年我国政府在“九五”规划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与贯彻落实,并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冀、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战略,确定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近十年来,河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数量、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全省总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城市(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等)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就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清洁生产与环境综合治理而言,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北省在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贯彻、落实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宣传活动,还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并对企业法人领导等进行环保知识方面的培训等。这些宣传活动,对工业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环保工作,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与推动作用;二是将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治理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议事日程。河北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多次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小组,制定了《河北省“碧水、蓝天、绿地”计划》、《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河北省行动计划》、《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三是加大了对工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工业污染预防与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河北省针对工业布局的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等,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集中整治水泥、造纸、制革、板材、丝网电镀五大类25个工业密集区环境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完成煤炭、电力、冶金、制药、石化、轻工、建材等七个重点行业及石家庄、唐山、邯郸市300多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四是根据工业调整、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力度,加快了工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建成了冀衡集团、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石家庄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五是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河北省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河北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河北省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灰尘自然沉降量环境质量标准》等地方法规、政策与标准等,出台了《河北省实施办法》、《河北省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河北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修订了《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在积极制定、完善地方环保法规、政策的同时,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杠杆(如征收排污费等)控制企业的污染行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河北省在加强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地区、部分流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速度快、结构不合理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仍比较严重,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就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方面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

1.环境污染仍很严重

全省环境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11个设区城市中8个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倍~3倍,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整体空气污染由煤烟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趋势发展。全省七大水系134个监测断面中,劣五类断面比例占47%,丧失使用功能。14座大中型水库总体呈富营养化趋势。地下水监测的161眼井中,36.3%的水质较差,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唐山和沧州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趋势,城市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全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仍然较低,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构成了安全隐患。

2.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有效控制

全省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水土流失面积6.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2.7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30%和14.4%,森林覆盖率为23.25%,人均林地面积0.8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地下水累计超采996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的5.8倍,沿海地区出现海水入侵和咸水下移的趋势。

3.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我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产业发展以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工业结构不合理,尤其钢铁、石化、制药等支柱产业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不足50%,大部分县城还没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还没有得到有效处置。

5.环境监管能力薄弱

我省已经进入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环境事件高发时期,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环保部门任务越来越重。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尚待健全,污染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应对处置突发重大、特大环境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

河北省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恶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是认识问题。尽管河北省不少工业企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问题比较严重;二是体制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尽管河北省的工业污染得到了控制,但环境改善并不太明显,这与环保体制有关。比如,收取排污费或对违规污染罚款较低,而企业环境治理的成本又高于收取的排污费;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并发症”。它既涉及认识、理念问题,又涉及具体的生产模式与技术工艺等问题;既涉及我省经济、资源与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又涉及到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2]。

二、影响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因素分析

影响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因素很多,本课题试从人口、经济、自然、科技、政治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人口环境分析

影响企业生态工程的人口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河北省目前人口总量已超过7,000万,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贯彻执行,河北省的人均收入迅速持续提高,平均寿命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平均家庭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因素的变化,对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资源、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企业的产品结构、污染状况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2.经济环境分析

改革开发近30年来,尽管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较快,但第一、二、三产的结构却不合理。尤其钢铁、石化、制药等工业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影响工业企业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3.自然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都离不开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等。目前,河北省的资源短缺较严重,人口过剩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可持续发展,还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

4.政治环境分析

所谓政治环境主要是指法律、政府机构的政策法国,以及各种政治团体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近几年来,河北省区域发展的政策与地方法规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但并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实施生态工程。

5.科技与文化环境分析

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工业企业或集团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河北省已经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对工业企业引进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生态竞争力重视不够。重视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燕赵文化是河北区域内的主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勇武任侠、慷慨悲歌、变革进取、开拓创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燕赵文化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燕赵文化崇尚节俭,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短缺严重,以生态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人生观、经营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对现代工业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3]。

6.工业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不仅与自身的效益、规模、产品、技术、生产、设备、管理、资金有关,还与领导者战略眼光有关。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4]一是工业企业的效益与规模,尤其是效益与资本规模决定了企业生态工程投入的资金数量;二是工业企业的行业背景、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与管理决定了生态工程的类型;三是工业企业主要领导对生态工程的认识及其战略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模式及生态工程的导向;四是工业企业对生态工程的组织与管理,也影响到生态工程的进度与实施效果。另外,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如何实施生态工程还受到国内外竞争者、协作者、消费者的影响。比如国外生物制药技术、环保型汽车、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就对河北省的制药、钢铁、化工、汽车等企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7.顾客及消费者因素分析

顾客就是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企业服务的对象。企业的顾客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组织,顾客都对企业的经营观及行为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需求的增加,绿色消费成为趋势与潮流。因此,顾客绿色需求拉动企业绿色营销、促进企业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因此,顾客对企业生态工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持续的和深远的。

8.社会公众因素分析

公众一般是指对一个组织完成目标的能力有着实际或潜在利害关系和影响力的团体或个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可能有助于增强一个强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也可能妨碍这种能力。国内外有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都是因公众的强烈不满及强烈诉求,而关停并转的。如:针对一项总投资108亿元的台资对二甲苯(pX)化工项目所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厦门市民在2008年5月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市政府随即于5月30日宣布暂缓该项目建设。6月,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将对厦门市全区域进行规划环境评估。这说明公众对自身的居住的城市环境及企业的污染越来越敏感,其话语权不仅影响企业行为,也影响政府行为。

三、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政策与措施

从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一项高投入,社会效益大,而企业直接收益不高的一项复杂工程。因此,企业实施生态工程既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需要[5]。在企业生态工程中,政府及其政策与法规具有重要的引导、推动与保障作用。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生态工程是河北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河北省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因此,河北省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引导工业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实施生态工程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并高度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长期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及具体的产业、投资、资源与环境政策,在河北省工业企业内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的共识,进一步明确政府与企业各自所应承担的生态与社会责任;二是按照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的理论、方法规划、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6]。这要求在河北省内选择大的工业企业,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经营观念、生产方式、技术、工艺流程、市场营销等,使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落到实处,从而成为河北省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力量;三是把生态工程与河北省大型工业企业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把生态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资本优化与重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等结合起来;四是根据试点企业的实际,将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按照需要分成若干子工程,如企业生产系统的清洁生产工程、绿色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工程、名牌战略与形象设计工程、企业“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程等。

2.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河北省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

针对河北省大型工业企业,在实施生态工程应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一是抓住高科技产业化的这个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并按照生态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设计高科技企业(包括工业企业),发展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的先导作用;二是根据河北省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高新技术,使高新技术与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相结合;三是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为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提供新能源与新材料的支持;四是重视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化,促进工业与环保“链条”的衔接;五是充分利用高科技调整、改造传统制药业、冶金业、纺织业等主要产业,尤其要在河北省制药、纺织、化工、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中实施生态工程;六是依靠高科技和生态双重要求建设科技生态工业园区。

3.以防治工业污染为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工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与其结构息息相关。因此,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必须与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起来[7]。目前,河北省传统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传统工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技术更新缓慢,设备老化等。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还有可能加重环境污染。因此,河北省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新型工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通过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优化能源结构、原材料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技术;二是传统工业的改造与调整。对于传统钢铁、石化、煤炭、医药等企业,必须进行系统再造,在改造中要坚持“市场”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依靠生态技术开发与生态工程提高传统工业企业的优势。河北省还应围绕“大京津生态圈”,联合北京、天津等,规划、设计自己的生态工业园区,并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依法推进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三是河北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发展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转变,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禁止落后生产装置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控制结构性环境问题的发展;四是河北省应深化工业污染综合整治。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推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4.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主导方向[8]。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9]这要求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2008年8月29日通过,9月1日实施),积极落实《河北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曹妃甸工业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和石家庄制药工业园区等一批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园区,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对新型工业区的构建与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及生态系统原理、原则为依据,进行科学规划,构筑新型生态工业园区。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冶金、电力、化工、建材、酿造、造纸、制药、印染、食品等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深入开展,逐步建立大型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制度,建立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切实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并以煤炭、电力、冶金、制药、石化、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推广无废、少废工艺,推广节水技术等。

(3)创建节约型社会模式。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逐步调整扭曲的价格体系、失真的环境评估体系和错位的行政资源配置体系,实施有利于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重点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省地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4)积极宣传低碳经济的理念与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废气排放,尤其要加强对工业污染物和城市垃圾的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Z].2007-01-29.

[2]苗泽华,杨树岗.我国的工业化与工业企业生态工程[J].生态经济,2009(5):120-124.

[3]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循环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苗泽华,高志华.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工业企业生态工程理论研究[J].生态经济,2009(7):109-113.

[5]王娣.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J].生态经济,2009(7):85-88.

[6]谭根林.循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王秀娟,等.工业与生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林存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生态经济,2008(11):100-105.

[9]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problemsofindustrialenterprisesimplementingecologicalengineering

inHebeiprovinceandCountermeasures

miaoZehua,SongChangsheng,LiuJing

(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Shijiazhuang050031,China)

环境与动力工程篇10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评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