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19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现状

0前言

急救是当人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医生未来治疗或送医前,给予伤患现场立即的临时紧急救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近年来,高校运动会及日常体育锻炼期间出现的意外事故和相关医疗单位急诊登记统计表明,其中以运动性晕厥、中暑、脱位与骨折、心脏性猝死等最为多见。意外发生后,时间成为抢救的重中之重,如大出血病人,现场不进行紧急止血,数分钟即可失血而亡。又如心脏性猝死病人,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超过10分钟,几乎无成功可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急救状况及其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我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现状,为宁夏大学相关部门开展急救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本次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宁夏大学2012级-2014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及期刊网查阅与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的相关文献,了解了急救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展状况,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在被调查的192人中男性105人,女性87人,文科类专业74人,理科类专业118人,2012级52人,13级66人,14级74人。

2.3数理统计法: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途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其次是课堂及网络,只有53.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学习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收,学生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及常识,应加强学校和家庭主方面教育的力度,尽可能让大学生在学校或从家人处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3.2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当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救电话95,3%、胸外按压位置59.3%、人工呼吸频率50%,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为35.9%,有85.9%的大学生不知晓紧急救助的国际救援标志。因此,宁夏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3.3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掌握客观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对于常见急救技能掌握的客观测评中,脊柱外伤搬运,正确率为56.2%,晕厥48.4%,包扎止血53.1%,烫伤3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大部分的错误的处理方法会加重原本的伤害情况。

3.4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中,有兴趣的占89.1%,一般占10.9%的,没兴趣为0,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

3.5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需要的占89.1%,一般的占10.9%,不需要的为0,原因在于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们认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重要性,但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对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不重视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知识充满了兴趣,并且非常希望得到一些急救知识,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3.6宁夏大学学生对开展急救培训的需求调查。

由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所得,如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参加的为172人,占总人数的91.7%,不参加的为10.4%。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训充满了兴趣及非常渴望参加,从而丰富自己的急救知识。

4.结论

4.1宁夏大学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受,学生从庭教育和书籍中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

4.2宁夏大学学生除急救电话外,对常见的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很不乐观,而急救电话号码的了解程度主要源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方面的宣传及教育得到的。

4.3宁夏大学学生在常见急救技能的掌握的客观测评中,只有少数人能正确掌握急救处理方法,大多数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4.4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非常感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渴望。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2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重型颅脑损伤1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64例,占56.6%;残疾22例,占19.6%;死亡27例,占23.8%。结论:认为抓紧救治的“黄金时间”,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正确处理合并伤,重视并发症的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

theemergencyRemedyComprehensionof113patientswith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mergencyremedymethodsof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method:toretrospectivelyanalysetheclinicaldataof113patientswith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Result:64caserecoveredfully(56.6%);22casesbecomedisability(19.6%);27casesdied(23.8%).Conclusion:thekeypointtosalvagethe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isearlydiagnosisandearlytreatingassociatedinjuryandthinkinghighlyofcomplication.

Keywords: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earlydiagnosis;operation;Complication

随着社会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意外事故伤害不断增多,已成为危害最大的伤害之一。为了解重型颅脑损伤的伤情和诊治特点,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总结我院急诊科自成立120急救站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以来,急诊救治的11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3例中男84例,女29例,男:女=3:1,年龄6~73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18~40岁82例占73%。致伤原因:车祸伤81例占72%,高处坠落伤15例占13%,打击伤9例占8%,其它伤8例占7%。

1.2伤情:本组闭合性损伤79例,开放性损伤34例,其中脑挫伤63例,硬膜下血肿23例,硬膜外血肿16例,脑干损伤12例,颅骨骨折28例,脑内血肿4例。合并其它部位损伤42例,其中骨盆、四肢骨折18例,肝脾破裂21例,肾挫伤12例,膀胱挫伤5例,撕裂伤3例,肺挫伤7例。

1.3临床表现:受伤后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以格斯哥记分伤情评定标准(GCS≤8)。本组有56例患者出现脑疝,9例心跳呼吸停止,28例肺部感染,32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33例血糖升高,19例上消化道出血。

1.4诊治方法:本组113例中,72例由我院120急救车直接接诊救治,24例经外院处理后转入,17例自行送来急诊。就诊时间为受伤后30min至4h。患者来诊后,由急诊外科医师统一协调,依“aBC”预案积极组织抢救,行查体、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必须的术前准备,并迅速监测其血压、脉搏、呼吸和观察瞳孔变化,快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输高渗盐水、代血浆、全血等,用甘露醇或速尿、激素降颅内压。对呼吸不稳定或呕吐频繁者立即予气管插管,并吸氧;对开放伤和骨折者立即包扎伤口并作外固定;腹部穿刺初步考虑有腹腔脏器损伤可能性者,于床边行B超、X线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急诊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有8例急诊室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腹、脑同时手术14例。

2结果

本组治愈64例,占56.6%;残疾22例,占19.6%;死亡27例,占23.8%。

3讨论

3.1重视救治时间:重型颅脑损伤的病理损害严重,倘若救治不及时则常导致死亡,在救治中紧急情况下不应行耗时性辅助检查,常常靠病史、体检、穿刺等简便快捷的方法,即可迅速做出伤情判断,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研究表明:伤后10min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1h是救治的最佳时机,即所谓“黄金1h”[1]。本组72例由我院急诊科120急救站直接接诊,均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其中治愈51例,治愈率70.8%。

3.2重视院前急救和早期诊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主要进行解救、气道处理、出血控制和骨折固定。心跳呼吸停止者,予以心肺复苏;呼吸不畅者,应予以气道清理、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开放性损伤并活动性出血者,必须迅速包扎控制止血;出现颅高压和脑疝表现时,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或速尿降低颅压;合并脊柱、四肢骨折者做相应固定。院前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使伤员尽快得到救治和专科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为院内救治打好基础[2]。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由于患者受伤后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休克等,难于提供病史,应尽快进行头颅Ct扫描,并根据患者的GCS评分,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Ct扫描结果确定颅脑损伤的病理类型及病情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若需手术治疗应迅速转入手术室,以免耽误手术的最佳时机,研究表明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密切,早期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手术过晚者预后差[3]。对脑疝严重的患者,可在急诊抢救室内行颅内血肿或脑室穿刺引流,颅内压降低后再开颅清除血肿。本组病例中有8例于急诊室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为治疗争取了时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3正确处理合并伤:本组病例中有42例占37%存在合并伤,其中以肝、脾破裂等腹腔脏器损伤为最常见,其次为骨折、肺挫伤,因此,在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时,应密切注意和警惕合并伤的可能性,对伴休克的患者要注意是否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破裂出血,对血氧一直低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肺挫伤,重型颅脑损伤伴合并伤的救治应本着多专科联合救治,以便对伤情进行全面迅速判断,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致命伤所在,决定救治方案,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原则。对出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又有腹腔内大出血时,应同时进行手术,防止顾此失彼[4],本组有腹、脑同时手术14例。抢救成功12例,成功率86%。

3.4积极防治并发症:并发症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本组因并发症死亡10例,占总死亡的37%。重型颅脑损伤有着相对常见的并发症[5],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并发症的出现与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卧床、全身应激反应状态、颅内高压对下丘脑和脑垂体功能的影响,及治疗过程中脱水剂、激素使用等因素有关,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常规护胃治疗和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洛赛克抑制胃酸分泌尤为重要,对于已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予以禁食、及时输血、补液,防止休克,加强心电监护。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时及时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有血糖升高,血糖水平和预后呈负相关。大量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途径,产生大量乳酸和氢离子,致细胞内酸中毒,并促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适量应用胰岛素具有脑保护作用[6]。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早期气管切开,加强护理,促进肺部引流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加强物理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抓紧“黄金时间”救治,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正确处理合并伤,重视并发症的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可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

参考文献:

[1]williamC,ShoemakeraB,peitzanBR,etal.Resuscitationfromseverehemorrhage[J].CritCaremed,1996,24(2):S12.

[2]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

[3]whitfieldpC,KirkpatickpJ,Czosnykam,etal.managmentof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bydecompressiveeraniectomy[J].neurosurgery,2001,49(1):225.

[4]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急诊医学,2000,9(6):364.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3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急救;治疗

心脏外伤是临床上极严重的创伤,抢救不及时可造成病人死亡[1]。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十余年,亲身经历了7例心脏外伤的急诊抢救,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4岁,平均年龄21岁。刀刺伤6例,火铳独弹伤1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

1.2典型病例

1.2.1例1,男,18岁,左前胸刀刺伤15分钟,病人神志模糊,烦躁,皮肤湿冷,血压80/60mmhg,胸骨左缘第4肋间见-25cm大小的创口。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补液,扩容,吸氧,立即电话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做好紧急手术准备,火速派外科医生和护士一道将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病人成功获救。

1.2.2例2,男,28岁,左前胸刀刺伤半小时,病人浅昏迷,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出,气管右移,左肺呼吸音弱,心音遥远,颈静脉充盈,胸骨左缘旁开2cm处第4肋间见-2.0cm左右创口。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吸氧,外科医生以止血钳夹持一根一次性塑料导尿管从创口缓缓探入心包腔减压,立即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急诊开胸手术准备,直送病人至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术后访视了解到,打开病人胸腔后,见胸腔积血约800ml,心包积血约500ml,心脏慢而不规则蠕动,切开心包后,心脏旋即快速搏动。

手术非常成功,病人获救。

1.2.3例3,女,4岁,左前胸火铳独弹伤2小时,带两路静脉输液和氧气从外院转入,患者神志恍惚,躁动,血压50/0mmhg,两肺呼吸音对称,胸骨左缘第5肋间见-0.8cm左右圆形创口,皮肤边缘灼焦,创口有少许鲜血有节奏喷出,右后腰际见一类似前胸的圆形创口,直送手术室开胸手术,由于患儿年龄过小,创伤严重,加之休克时间过长,术后48小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体会

2.1心脏外伤是最凶险的外科急症之一。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的诊断和手术治疗[2]。急诊科是病人的必经之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站。急诊外科医生快速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科护士准确熟练的抢救配合;用最短的时间将病人直接送达手术室;将患者的伤情第一时间传达到心胸外科和手术室;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手术;急诊科、心胸外科、手术室三科密切配合,将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2.2心脏外伤的死亡率极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致心跳骤停。大凡能抵达医院者多半创口较小,受伤时间较短,失血对生命的威胁有时不及心包填塞,快速的补液、输血、吸氧、尽早解除心脏压塞是救治此类病人的关键。

2.3转运途中要确保病人安全,最好有医生和护士一同护送,携带必要的急救用品,心包有引流管时要防脱落,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

2.4和平年代,枪伤少见,但尖刀伤仍时有发生,因此急诊外科医生和急诊科护士应做到训练有素,急救药品应处于100%完好率,特别是开胸包,也许多年不用,但必须每周消毒保养、以备病人来不及送往手术室时紧急开胸之用。

参考文献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4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

多发伤是指由一种致伤因素所造成的多部位、多脏器的严重损伤。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变化快,各部位损伤互相影响,病死率高。有报道,受伤2、3、4、5个部位的病死率分别为49%、60%、68%和71%[1]。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拯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而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作者参与抢救严重多发伤126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男93例,女3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平均68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73例,坠落伤26例,刀砍伤23例,机器绞压伤3例,其他伤1例。损伤部位:颅脑损伤78例,颈部22例,颌面16例,胸部65例,腹部81例,四肢102例,脊柱11例,骨盆19例,外周血管13例。患者受伤后来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时间为10min~3h,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2例,处于濒死状态13例,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

2急救措施

2.1迅速判定、评估患者伤情多发伤常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其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专科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接诊时要简单询问病史,根据患者的瞳孔、意识、呼吸、血压、脉搏、、出血等情况,初步、准确地判定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致命的损伤部位和需要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

2.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休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威胁最大,本组患者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休克状态。加快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3]。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选用肘静脉或颈静脉,采用18~22号静脉套管针,保证大量输血、输液通畅。在前30min内输平衡液1500ml,然后输入胶体,其晶体与胶体之比为3∶1,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胶体渗透压,以提高并稳定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调节液体滴速。在建立静脉通道时要注重部位的选择,应避开伤肢。本组36例患者就诊时血压均

2.3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多发伤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发生窒息原因有咽喉部被血、黏痰或呕吐物等阻塞,昏迷患者的舌后坠,下颌骨骨折等。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取出口腔、鼻腔的异物,如活动性假牙、血块等,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痰液、呕吐物等,对舌后坠患者用舌钳适当拉出。给予面罩吸氧,氧气量4~6L/min本组29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吸/呼比值为1.5∶1。3例因伤势过重死亡,26例送iCU继续救治,治愈出院。

2.4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多发伤患者出血非常常见,特别是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正确处理、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要给予夹板固定和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只有有效地止血才能纠正休克。

2.5严密观察与监测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根据中心静脉压,把握和控制补液量及滴数。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确保有效给氧。留置导尿管,观察尿液颜色,准确记录尿量,了解泌尿系统受损情况。注重保持胃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通畅、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速度及外形,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严密观察病情,对于严重腹部挤压伤患者,注重有无膈肌破裂、腹腔脏器损伤;对于四肢爆炸伤患者,注重有无超高压所致的腹腔内脏破裂;对于坠落伤患者,了解落地姿势及肢体着地点,注重有无脊柱损伤或颅底骨折,股骨近端骨折是否合并同侧髋关节脱位,在搬运及监测过程中均应有重点的监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注重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对于外周血管损伤加压包扎患者,注重观察伤口渗血、肢端血运及患肢活动情况。

2.6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作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作严格的床头交接班。

2.7预见性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各项处置时间严重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工作涉及的科室范围广,为使患者的抢救工作不受任何阻力,赢得抢救的最好时机,护士有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在救治患者的同时通知有关科室,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使急诊科真正地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尽量缩短急诊B超、X片、Ct等检查的时间。

3结果

全组126例严重多发伤的患者中,抢救脱险116例,抢救成功率为92.1%,死亡10例,死亡率7.1%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8例,院前死亡2例,2例送手术室途中死亡。

4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时间性、有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科学运用急救程序,有着重要的作用。①要有时间观念,为赢得创伤患者急救“黄金1h”,护士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②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③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护士不能单纯被动执行医嘱,而应有预见性地提醒医生,预见病情发展变化;④科学地运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抢救中合理分工制度,即一人负责呼吸道治理,确保呼吸道通畅;一人负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血、输液及各种药物使用的顺畅;一人负责病情记录和急救药物、器械的供给;可避免抢救混乱的局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分清轻重缓急,灵活、有的放矢地执行急救程序,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力群,蔡汝宾.严重多发伤在加强医疗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73-584.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5

【关键词】肝破裂,创伤性;急救护理流程,链式;循证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8-01

创伤性肝破裂是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比较常见的危急症,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胆汁性腹膜炎而危及患者生命。快捷、精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对赢得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价创伤性肝破裂循证链式急救护理流程(以下简称循证链式流程)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寻求创伤性肝破裂的最佳急救护理流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我院急诊救治的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纳入标准:①经腹腔穿刺和腹部超声检查确诊为肝脏破裂;②受伤时间≤2h;③合并失血性休克。共纳入92例,其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17岁~61岁,平均38.23±4.62岁。所有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肝脏外伤分级[1]、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实施循证链式流程该流程采用循证方法根据最新科学实证依据结合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而制定,由以下链环组成:①生命评估与病情动态监护流程:包括患者安置、危重病情快速评估、启动生命绿色通路、应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护病情,病情动态监测及各种仪器运行的观察与记录,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②生命支持流程:立即通畅呼吸道与吸氧、建立2~3条静脉通路,必要时行中心静脉插管,尽快开始控制性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建立输液记录单,调整输血输液量及速度,正确记录补液速度、用量及出入液量;③药疗及导管护理流程:根据医嘱用药并做好药物输入及记录,置入胃管及胃肠减压,置入导尿管,做好导管护理,保证引流通畅;④术前准备流程:包括标本采集、协助诊断性操作、术区备皮、通知手术室准备急诊手术。该流程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小组(4名护士组成)实施,每人负责一个链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又互相密切配合。

1.2.2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即安置及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呼吸道及静脉通路对症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术前准备及其它处理。

1.3评价指标①基本生命支持抢救完成时间:即完成通畅呼吸道与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所需要的时间;②液体复苏达标时间:收缩压≥90mmHg,中心静脉压≥5cmH2o,脉搏有力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设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除死亡率外,其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分析本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实施循证链式流程,较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更能快捷有效地缩短对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抢救完成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和术前准备完成时间,提高其急救护理工作效率。究其原因,作者认为:①循证链式流程是一个按顺序环环相扣、紧凑急救护理流程,且由技术熟练的急救护理小组来操作,更便于快捷展开和实施[2];②循证链式流程的设计融最新科学实证、急救护理知识及经验为一体,在急救理念和方法学更为先进;③循证链式流程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医嘱的状况,更具有主动性、快捷性,可加快抢救节奏,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甚至“白金时间”[3];④循证链式流程规范了创伤性肝脾破裂的急救护理工作程序,可避免无价值操作、重复操作、遗漏和不必要的等待,更具备程序性和时效性。由于创伤性肝破裂循证链式流程设计科学,更能体现现代急救护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学,所以实施循证链式流程可提高对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耿小平,赵义军.肝外伤的分级标准及处理原则[J].肝胆外科杂志,2009(6):409―410.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6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生率高,是平时、战时都十分常见的,伤情重,变化快,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的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重要脏器伤的专科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医院创伤急救事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多发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互相掩盖,因而,早期急救护理中易发生漏诊、误诊或加重继发性损害。为此,我科自2002年以来在抢救、分析387例基础上,总结临床工作,扬长避短,制定和实施了对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7例,均系2002~2008年12月,伤后未经医务人员处理直接送入我科的病例。患者分类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临床资料收集自我科危重患者抢救记录,其中闭合性损伤320例,开放性损伤67例;受伤部位2处伤125例,3处伤179例,4处伤83例。

2急救护理

按a、B、C、D、e5步骤初步评估伤情与按V、i、G、C、F实施急救护理。

2.1评估患者伤情患者入急救室后由护理组长负责,按照a(airway呼吸道)、B(Breathe呼吸动度、频率)、C(Circulation脉率、血压、末梢循环)、D(Directe神经系统)、e(extremity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5个顺序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处理重点,通知有关专科,在我科预先设计好的急救护理计划单上做出明确标志,详细列出具体护理措施。在医师到达后进行第2次评估伤情,做出最后诊断。

2.2保证呼吸道通畅V(Ventilation)严重多发伤患者常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及时清理口咽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泥土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108例,有呼吸衰竭者(56例)均由护士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3维持有效循环i(infusion)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82%。使用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3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本组有84例血压在8kpa以下者,在第1个30min内输入平衡盐水3000ml,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其中72例休克得以复苏,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了时间。

2.4观察伤情变化G(Guardiaship):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以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特别是对合并头部伤后躁动不安患者,可能提示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的先兆。本组有19例患者首次扫描为脑挫裂伤,在观察6~8h后出现躁动时,经Ct扫描证实为颅内血肿,及时入专科手术行治疗。5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在观察期间发生气胸、血胸,其中2例在夜间发生张力性气胸患者,均是由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即向患侧胸部行穿刺排气,使呼吸困难症状及时得到了改善,然后由胸外医师行闭式引流而挽救了生命。

2.5控制活动性出血C(Controlbieeding):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本组对四肢开放伤及皮肤撕裂伤等76例有明显外出血的患者,迅速控制伤口出血,最有效的急救止血法是指压法,压住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包扎伤口,简易夹板固定,并将伤部抬高对减轻出血效果显著。仅有4例加用气压止血带。

2.6密切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F(Follow):对有手术指征患者做好配血、皮试、血气分析、备皮、留置胃管、尿管等术前准备,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监护或一般观察。

3小结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7

【关键词】多处创伤;急救;;护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交通、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多发创伤的发生率迅速增高,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病。所谓的多发性创伤就是指人体在受到意外机械力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的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创伤,其主要特点是病情复杂,伤势严重,病情变化迅速,失血量大,常伴有失血性休克、生理功能紊乱、多因呼吸衰竭、感染和多脏器衰竭死亡,病死率高,如果处理不当或抢救不及时就可能可危急患者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及时、准确、快速、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是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挽救患者的生命和保证后继治疗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现将急救与护理的体会总结介绍如下,就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查阅了资料,选取了某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40例,其中男87例,女53例;年龄6~72岁,其中

1.2临床急救与护理措施

1.2.1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正确的伤情评估是为了及时抢救生命,尽可能减轻创伤程度并使伤员得到最佳处理。急诊护士在面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时,要迅速评估伤情做出判断。采用创伤记分(traumascore,tS)评定法,通过观察伤员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循环系统(收缩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水平)对创伤的反应,从生理角度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睁眼:自动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刺痛睁眼2分,不睁眼1分。语言反应:回答切题5分,回答不切题4分,答非所问3分,只能发音2分,不能言语1分。运动反应:能按吩咐动作6分,刺痛能定位5分,刺痛能躲避4分,刺痛肢体屈曲3分,刺痛肢体伸展2分,不能活动1分。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创伤者可因咽喉气管内血块、呕吐物、泥土以及舌后坠等阻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如清除口咽腔黏痰、血块、异物;有舌后坠者,牵引舌体并固定于口外;咽喉水肿压迫气管者,做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2.3及时控制出血多发伤患者出血是非常常见的,可用指压法,用手指直接压迫伤口或血管,此法最简便迅速;也可用加压包扎法,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加压包扎,适用于四肢软组织伤口出血或中小血管出血;必要时使用填塞法,用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外加大块敷料加压包扎。常用于腋窝、肩部、腹股沟等部位较大出血止血;止血带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无效。使用时应注明开始时间,每隔1h放松1次,2~3min/次。松解止血带时不可突然松开,应同时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造成休克。

1.2.4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扩充血容量本研究中创伤合并不同程度休克109例,占78%。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休克治疗的关键。主要措施是尽快建立两条输液通道,并保证输液途径通畅。在紧急情况下可做静脉切开加压输液,按照“充分扩容,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晶、胶之比为3∶1,同时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准确记录24h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

1.2.5严密观察伤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定时监测。并进行血气分析、血生化、脑脊液监测及重要脏器功能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休克患者如经积极抗休克处理后,病情不见好转,血压持续下降,应高度警惕活动性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迅速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2.6积极做好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实施清创术,做好手术物品准备工作,按手术要求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配血、药敏试验等。有活动性出血者,应在抗休克同时积极做好手术止血准备。一切护理操作都要迅速而准确。

1.2.7快送伤员在急诊科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在伤情较稳定的情况下应快速转送到专科做进一步治疗。转送途中应确保安全,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护送,途中不间断抢救,根据伤情选择适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抢救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1.2.8实施心理护理此类患者面对突发严重伤害,极易产生恐惧情绪。因此,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争取患者信任,鼓励患者配合医护措施,多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

2结果

140例患者中有78例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后转病房治疗,51例经抢救在急诊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7例在急诊科急救处置后转院,4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基层医院因条件和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差距较大,本研究着重总结了临床实践中14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会,旨在为基层医院探索行之有效的创伤急救方法提供参考。治疗创伤的目的是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而首要的则是抢救生命。要求做到快抢、快救、快送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关键,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完整、准确、真实的抢救记录可以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重视心理支持可提高急救护理效果。急救护理能为挽救多发性创伤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从而能够成功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护理及配合对多发性创伤成功急救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谭宝玲.多发性创伤急救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75-3076.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8

【摘要】目的通过远洋船员急症电话处理分析疾病分布情况,指导船舶药品、设备配备及高级船员对急症的应急处理培训。方法对215例远洋船员急症救治电话处理分析疾病发生分布情况及处理效果。结果远洋船员疾病内科系统发生率48.37%,其中消化道系统疾病有34例,占内科疾病32.69%;外科系统疾病发生率39.54%,其中泌尿系统疾病32例,占外科疾病37.65%;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74例,发生率34.41%。结论国际航行船舶推荐药品配置需要进行更新;提高高级船员医疗技术培训水平及急症处理能力。

【关键词】远洋船员,急症电话,疾病分析

远洋运输船舶常年航行在国际航线上,船舶开航后,船员突发急症通常由具有救护资质的高级船员初步判断病情后[1],通过无线电与岸上医生取得联系,汇报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及操作。通过近四年我科接到船舶急症求治电话215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船舶药品配备及船员急症处理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到远洋求治电话215例,医生与求治者直接通话,详细询问病情,通过船上人员简单的体格检查和问诊得知病人大概情况,指导进行基本救治(包括用药)和病情观察。

1.2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各科疾病分布:远洋船员急症电话各科例数见表1。内科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32例,占总比15.81%,外科疾病中泌尿系统疾病32例,占总比14.88%。

2.7对215例急症电话分析发现内科系统以消化道系统疾病为多见,其中急性胃肠炎占比例较大。外科系统以泌尿系统疾病为多见,其中以泌尿系结石与外伤发生比例大。船员急症救治电话大多数为常见病,经电话指导处理后大多数病情好转或得到控制,继续于航行中治疗。即避免了盲目拖延病情,危及船员生命又防止了盲目呼叫直升机或者急救船甚至改变航线等,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

3讨论

远洋船舶环境相对封闭,医疗设备、技术、药物等条件受限,距离陆岸遥远,又时常面对巨浪颠簸,在船上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难度较大。

结果分析表明,内科疾病中以消化道系统疾病为多见,说明消化道疾病仍是船员的常见多发病,船上要配备必要的消炎、制酸、止血药,还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合理安排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和酗酒,防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感冒、发热多发,嘱多喝水,房间内保持通风,症状重者口服感冒药和抗病毒药物,多休息,进食清淡饮食。咳嗽剧烈可口服止咳药,加服抗生素。船上人员做好保护性隔离,可用白醋熏蒸房间。

在14例循环系统疾病中,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占57.14%,在远洋航行中,血压控制不当,加上各种诱因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等严重疾病。对有基础疾病的船员,应加强保健工作。岸上休养时配合医生治疗,控制血压;上船工作后要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发现头晕、头痛等不舒服时及时通知同事,采取紧急措施。船务公司应印发相关小册子,达到提醒和警示作用。

泌尿系结石在外科疾病中占比较大。船员在体检发现有泌尿系结石后,应咨询医生意见,及时在岸上做排石治疗,为出海作准备。出海航行时应注意饮食合理,多喝水,特别是炎热天气,出汗较多时,以达到冲洗的作用。船上应配备必要的解痉、止痛药和抗生素,最好能配备止痛效果较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五官科疾病22例,占10.23%,除了眼部疾患较难处理,其他通过医生指导都能得到控制。大多数五官科疾病都不是突发病,在船员上船前就已存在而没有及时诊治,如牙龈肿痛、流脓等,上船后炎症发作,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船员上船前应及时治疗各种慢性炎症,以免因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发生严重后果。

意外事件造成伤害约占17.21%,提示船舶作业要注意安全,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防范严重工伤事故的发生[3]。高级船员培训要加强作业外伤救治的培训,止血、包扎、固定知识要牢固,要训练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例电话咨询消毒隔离措施,多为发现肝炎病人后船舱的消毒措施。群发事件中1例3名船员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另1例为流行性感冒,6名船员发病,经对症处理后,病情好转,后续工作着重于消毒隔离措施。防疫部门应对高级船员进行培训,对常见消化道隔离、呼吸道隔离知识进行普及,发现传染性疾病,及时采取简单、必要的隔离措施,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保护船员安全。

一些慢性病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提示船员上船前体验的重要性,负责船员体检单位应加强工作责任心,工作细致,确保体检质量,为船员生命安全负责。

远洋船舶开航前应根据国际航行船舶推荐药品表分别准备好各种药品[4]。根据结果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结石高发率,提示解痉止痛药和制酸、止血、等常用药品要备齐备足;心血管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片、硝苯地平片在急救处理时非常有效,而且价格便宜,可配置,同时要准备适量的抗生素。烫伤药磺胺嘧啶银乳膏、京万红软膏可适当配置。血压计、体温计等为基础设置,静脉输液设置、清创缝合包、局麻药以及各种型号的夹板、三角巾、敷料等急救设施要完善。健之素牌消毒片是医院常用消毒剂,可用于日常生活环境、食具、物品表面、容器浸泡及手的消毒,而且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建议船舶配备用于日常消毒及传染性疾病发生后的消毒。

高级船员通过救护资质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进行船员急症的紧急处理。但掌握知识有限,而且疾病发生突然,疾病种类繁多,有的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也不能立即判断准确,所以培训应有针对性,以常见病的处理和急救处理为重。要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简单的体格检查,能准确的向通话医生描述病情,便于医生判断;要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技术和浅表的简单的伤口处理能力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能早期处理突况,防止伤害加重,为抢救船员生命创造条件和时间。建议要建立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升急救应急能力,并加强船员出海期间医疗保健工作,保障患病船员得到良好的保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悦华.谈高级船员的医疗培训.交通医学,2000,14(5):448

[2]吴琴.远航船只急症电话处理体会.交通医学,2000,15(3):335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9

关键词:地质;大学;实践;急救;自助;互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03-02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现这一改革目标进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各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地质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地质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充分的实验室教学实习和野外考察实践都是培养地学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地质教学更应注重未来地质类专门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我国校园意外伤害及猝死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在高校普及现场急救的必要性。相对于城市的便捷,地质类师生野外实践时对于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的正确高效的处理更为重要。随着野外实践的不断深化,伴随而来的学生安全隐患也突显出来。在野外应对意外伤害死亡最有效的方法是现场第一目击人如何正确利用院前“黄金四分钟”、“白金十分钟”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初步的救助救护,以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减少伤残,有利于后续医疗措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地质类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分析研究大量关于普通地质类在校大学生基本急救知识技能相关文献资料。参考知网、中国急救网等网站的研究和建议。②调查问卷法。发放调查问卷,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现极端所掌握的急救知识技能进行了解。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问卷600份,有效回收496份,有效回收率95.3%。③访谈法。为更全面的了解地质类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其进行了访谈,并与校园红十字会进行沟通,从多方位的角度了解现阶段地质类高校急救知识技能的开展现状以及问题。④数据统计法。运用SpSS22.0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地质类大学生野外实践中的常见突发危险状况分析。野外实践工作的开始就意味着危险的开始,地质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所处野外环境的危险性。根据野外工作记录显示,野外实践急诊以突发晕厥、闭合性软组织受损、脱位骨折、蛇咬蜂蛰、野生动物袭击、高处坠落、食物中毒等最为多见。也常有受极端天气(洪水、暴雪等)和潜在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引发的急诊。由于其专业有效的急救措施掌握程度不一,受伤学生通常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身体伤害。因而针对地质类大学生开设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是迫在眉睫的,让其充分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不仅可以保障野外实践的顺利进行,更是使其掌握一项毕业后参加工作能终身受益的安全保障。

2.地质类大学生对于常见急救知识技能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地质类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匮乏,对于心肺复苏(CpR)、外伤处理等意外事故的处理能力严重不足。496名大学生听说过心肺复苏的很多,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仅仅只有10%。对于野外实践中骨伤固定,伤员搬运的急救知识技能的知晓率分别是14%、16%,医学证明骨折固定不当,错误搬运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终身残疾,这是极其危险的现状,理应引起地质类高校的高度重视。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肌肉局部挫伤、拉伤和外伤出血、压迫止血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其原因是高校学生常年参加体育活动,无论是足篮排还是各种小球以及田径等的体育运动,或多或少的会发生一些的肌肉局部挫伤、拉伤,通过正规有效的治疗过程,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对于此类损伤的预防以及应急处理能力。

3.地质类大学生野外实践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通过表1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地质类大学生对于紧急现场急救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虽然北京市高校学生部分参加过校园红十字会的培训以及急救知识技能的自学,但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安全有效的处理能力却依然没有提高。更可怕的是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脊柱外伤的搬运手法、四肢骨折的紧急处理、外伤出血包扎方法等急救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与实际水平差距较大,如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如何准确按压,近1/4的学生操作错误。当遇到紧急突况,这1/4的学生极有可能自以为知道如何保护伤者而进行现场救治,结果非但保护不了伤者,还有可能对伤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甚至让伤者丢失性命。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的众多文献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对于第一目击者实施急救的概念淡薄,院前急救概念也尚未普及。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都没有办法做到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那么在艰难的野外自然环境中,一旦意外发生,专业医护人员无法迅速赶到现场救治,而在场的又没有急救知识技能,那么情况就十分危险,甚至性命堪忧。地质类高校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殊性,根据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的现实情况开设急救知识技能的专业课程,不仅培养急救能力,提高学生野外遇到意外伤害和紧急危重疾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救护能力,以降低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的非正常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命存活率,这个不仅重要更加迫在眉睫。

4.地质类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合理途径认识。据调查,学生通常是自发性通过网络、手机、书刊等方式学习急救知识技能,这样的自学必然导致知识技能的系统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同时又缺乏合理正确的操作实践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人为最合理的学习途径是面授讲座,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并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考核。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结果的显示,地质类大学生在进行艰难的野外实践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急救知识技能储备,对于应对突发状况所具备的急救措施掌握程度低下,虽然学生普遍对急救知识技能兴趣浓厚,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也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考核,客观评价与自我评价矛盾突出,极易发生由于操作不当对伤者造成的二次伤害。针对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结合其专业特殊性,应该尽快开展野外急救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编写针对性教材,开设急救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实践地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野外实践时遇见突发事件能有较为专业的综合急救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等.地质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09-111.

[2]陈骏,等.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33-139.

[3]文美兰,等.“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8,(3):86-89.

[4]殷欣,等.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22).

GeologyUniversitiesoffertheCoursesinFirstaidKnowledgeandSkillsofthenecessityandimplementation

wanGYing,YanGwen-ge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83,China)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篇10

关键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支持;受伤机制;临床分析

【正文】急诊科是一个接诊危急重症的一个科室,对创伤的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急诊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在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急诊急救的1673例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患者共1673例,均为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急救的创伤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交通事故伤1158例,坠落伤309例,其他伤206例;损伤部位:颅脑586例,四肢及骨盆435例,胸部322例,腹部200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30例。

1.2护理措施

1.2.1准确的判断病情??损伤性休克常常继发于创伤复合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应该对患者的伤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主要检查患者的整体情况如:骨折、脱位、烧伤、体位、意识、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方面。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这样医护人员就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把握损伤的程度,掌握急救的重点,确保对创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2.2确保呼吸道通畅??在赶往救护现场前,救护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仔细检查是否带全急救用品。急救人员应该有良好的供氧意识,这是维护患者生命的关键;其次,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任何开放气道的方法以及对各种吸痰器、球囊面罩呼吸器、氧气、气管插管等器械的操作方法。当遇到颅脑损伤或创伤性休克的伤者时,我们必须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对于呼吸道的分泌物、异物应该迅速的清理,清除窒息的危险,同时给予氧气;对于舌后坠的伤者,在需要时可以结合纱布清理,然后放置口咽通气管;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1.2.3处理伤口??患者在受到严重的创伤时常常会有开放性的伤口,需要严格观察出血的状况,针对常出现的症状进行如下分类:①对于活动性出血必须立刻采取措施紧急处理;②创伤面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无菌纱布覆盖或者填塞伤口,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③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的患者,应该采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端相应动脉或者采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对患者的骨折肢体进行固定;④单纯性头皮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止血;⑤开放性颅脑损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帖敷;⑥开放性气胸应该在患者呼气末迅速封闭伤口;⑦张力性气胸应该立即进行胸腔穿刺减压;⑧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禁忌将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感染。

1.2.4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有效循环。?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如果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对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必要的时候还要输血,补充血容量来达到缓解患者休克状态的目的,这样为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2.5监测动态病情??在急救后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尿量等,如果发现有异常,应该立即处理;维持上涨而处于平稳的姿势,避免过多的移动;另外对于患者出现的可疑部位还可以进行点式检查,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如:血常规、B超、腹部X线拍片、Ct检查等。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尽早的诊断,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2.6心理护理??由于创伤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伤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安的情绪,这种时候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和配合。

2结果

1673例患者中,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其中有效抢救时间为25~60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的和针对性的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讨论

1673例患者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创伤患者占大多数,其中严重创伤的特点有:①伤势严重,常伴有休克和严重的低氧血症;②伤者的生理功能严重混乱,抵抗力逐渐减弱,常常出现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衰竭器官数量越大,患者的死亡率越高;③由于患者创伤涉及的范围广,许多部位的早期症状难以发现,容易被忽略,耽误最佳抢救时间;④治疗难度大,创伤的部位太多,在采取治疗时会相互矛盾。救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及时的采取有效的体格检查。

对于创伤性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时间性、有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科学的急救程序在急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要有时间观念,赢得创伤患者的急救“白金10分钟”,医护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急救意识,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②医护人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抢救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③护士应该及时的报告患者的病情发展,有预见性的提醒医生,预见病情的变化;④科学的运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保证,在抢救护理过程中,应该分清轻重缓急,灵活的执行急救程序,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