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23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1

关键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作为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学习的难度较大,抽象难以理解,甚至片面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联系不大。现根据本人多年从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体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教材虽然在编写时调查了当时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但编审和出版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发行时已滞后,不能与学习时的市场情况相适应,同时教材的编写考虑的是普适性,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适用于大部分高职学生,不能针对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教材的趣味性、容易接受性不强,文字表述较多,插图远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要求,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案例,这些缺陷给施工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学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讲授为主,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因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及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

(三)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施工类类课程教师大多数是从工科类院校建筑类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职教工作的,他们绝大多数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专业课教师毕业于高等院校,而多数高等院校同样偏重理论教学,致使他们的专业实践缺失。另外,目前高职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从施工一线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通过从企业引进外聘教师的方式,虽然从形式上程度上丰富了师资队伍的构成,但是这些兼职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不如人意。

(四)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课时都设置的比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为:1:1,,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流于形式。另外,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院校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施工现场实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复杂的施工工艺。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手段,可以起到一定展示作用,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较差。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各工序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带有显著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操作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为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把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原有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教学障碍。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专业课教师应从建筑类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入手,结合所在地区的不同特征与教育水平,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选出最适用的施工技术教材。不断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把这些补充到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能与行业同步发展。

建立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体系。针对公开发行教材内容的普适性,难以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教科研活动和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校本教材。编写时可吸收施工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方案的制定,并将建筑行业规范、标准、强制性措施等内容融入教材内容,还可与国家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联系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

(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学校应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减少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建筑企业、施工工地实习锻炼,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能手。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是简单的让教师下企业实习,而是让他们融入企业,真正的成为企业需要的施工技术人才。其次,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广泛采集施工技术信息,并给予充足的保障措施,例如,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足够的设备、联系施工工地等。学校应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过去单方面课堂效果的定性评价为多方面综合评价,定期举办校园职业技能大赛,评选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教师具体的教学成果,作为对教师绩效的考核,拉大收入差距,鞭策后进,赶超先进,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设备中,而很少提高技能型项目实训条件的建设。到施工企业进行实训,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这种形式成本高,不便于教学的组织。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很难执行。所以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才是根本。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训场地,因根据学院学生人数、教学课时量、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设置场地容量和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

另外,可以考虑建设样板楼,通过实体展示现场施工工艺,让学生在校内即能感受到施工现场的气氛。通过现场教学,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主观能动性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仿真软件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都将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需要大量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办学的根本使命,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凸显的矛盾,作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景兰.高职建筑类专业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探析.林区教学.2011年第9期

[2].吴俊臣.多手段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年第1期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2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建筑设备课程包含建筑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和电气工程三个专业的知识,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一位任课教师完成,而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任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力较强,其他方面会相对较薄弱。所以,任课教师很难将三个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难掌握三个专业技术信息的发展,很难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内容传授给学生。

现今,高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居多,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就从事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历相对匮乏。而建筑设备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就要求任课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鉴于建筑设备课程的特点,使得任课教师应具有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大量学习水、暖、电方面的书籍、文献、规范等资料,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需要经常参加与建筑设备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增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另外,任课教师还应深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学习工程实践经验,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设备课程需要掌握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应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安装方法,以及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能进行专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配合。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本课程内容全面完整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该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重点讲解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的关系,建筑设备对建筑结构的要求,增加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暖通空调管道等设备与结构主体交叉的内容。熟练识读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施工图,掌握建筑设备安装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建筑设备工程是发展中的科学,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制造,从设备设计到施工安装,都在不断的发展完善,新设备、新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建筑设备的发展和更新。比如,在室内给水管材这一节教学中,需简单介绍常用的镀锌钢管和铸铁管,应重点讲解塑料管。因为,以前我国室内供水管多采用镀锌钢管,但是由于镀锌钢管对人体有害,现国家已明令禁止镀锌钢管在居民住宅的供水管中使用。在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中,应重点讲解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系统的安装施工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以适应设备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其内容广且抽象,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然难以满足。所以,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建筑设备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且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实物,结合实物教学加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管材和管件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镀锌钢管、铸铁管、铜管和各种塑料管材,以及截止阀、闸阀、蝶阀、止回阀等各种管件。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直观,同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课堂不局限于教室,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甚至工程现场都可以成为教学课堂,使教学现场与教学课堂和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室内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楼、宿舍等处进行观察,进而学生可以直观系统的掌握给排水、消防系统的组成、管道的布置方法以及施工安装方法;在讲授空调系统时,可以在学校办公楼、大型超市、中央商场等装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物内进行现场教学,或者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教学,进而加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筑设备课程内容多,涉及的材料和设备的种类多,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这就要求授课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图片和动画等方式声形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扩展教学信息量,还可以直观反映建筑设备与房屋建筑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在教材中空气调节系统这一节,教材中讲述的大量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和组成等概念,就可以通过暖通空调施工图、各种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动画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施工图的识读方法,而且方便学生掌握空调系统运行的工作原理。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建筑工程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故障树评价理论;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2-01

建筑工程施工在现今社会中十分常见,学习建筑施工技术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更熟练。

一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的教材有大部分内容对实际施工没有指导意义,在实际中已很少被使用,而新技术和材料等又没有及时编到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实践脱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实践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难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由学校再进入学校的过程,缺乏实践的经验,且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实践方面的缺点更加明显,在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技术也在快速的变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及时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适应。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为学生补充一定内容,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扎实。同时,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实际的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单、双排钢管脚手架的问题时,教师引入案例: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栋综合楼的施工任务,该综合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12层。地下为贮藏及设备用房,1、2层分别为3.6米、4.8米,3层以上部分层高为3.6米,结构高度为48米。该公司拟采用双排钢管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让学生探究单、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限度值是多少,规范对双排钢管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间距有哪些要求,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若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多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实践操作,在这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学生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讲解各砌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感受,了解工程的质量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且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2013年上半年的对本门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由以往的理论考试更改成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且技能考试分值占60%,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在本次的试验中发现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也收获很多,让学生体会到施工的实践含义。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能力素质高,在给学生授课时,能启发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而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加深建筑施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建筑施工的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到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操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学现状,所以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和技术手段,了解不同地区、国家在建筑施工上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且通过多媒体中图形动态的转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更直观地讲解,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且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

六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实际的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建筑施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以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建筑施工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有多种施工工艺及方法,如:施工技术包含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与脚手架工程等章节,各部分只介绍本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与相关课程相比,各部分相互独立,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高职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作者对该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几点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1]”

1.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完美的整合,提高学习效果。

2.项目教学法应用

建筑施工技术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实际操作任务,实行“理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检验教师评价”五步教学。例如:在练习砖平拱的砌筑时,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缩小的模型。在对学生作初步说明之后,鼓励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工作任务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制定项目计划。即:准备原材料制备砂浆准备施工机具和检查工具进行砌筑进行检查和清理。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多向交流,表现在小组成员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究,要积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则应发挥“导”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2]”

1.任务驱动法

设计合理的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协作式学习来建构与完善知识结构,完成每个任务。任务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从而加强他们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应用

例如在讲授脚手架施工这一工艺时,在基本理论讲解后,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假设班里若干学生为一施工单位脚手架施工班组,接到一个6层砖混住宅的脚手架搭设任务,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当然,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以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三、工程案例教学法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一些施工设计、施工计算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效果好的方法。如在讲授结构吊装过程中[3],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座上海新地标为例,对于其中的带状桁架的安装作为一个案例进行整个吊装过程的讲授:首先进行桁架预起拱,根据安装的工况,确定起拱的部位,高度等;带状桁架安装时,在其下弦下部的楼层钢梁上设置独立支撑,与原结构柱一起支撑散装状态下的桁架;在拼装成整体后,位于临时支撑的顶端有千斤顶,校正带状桁架;整体校正完毕后按照从中部向两端的顺序对称焊接。对于其中每一步这样做的原因通过提问,诱导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并掌握。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特例,将所考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对于结构吊装的方法、理念就掌握了。同时,举这样的实例进行讲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就上去了。

四、实践性教学法

1.情境式教学[4]

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室,一些常见的工程实物都是有的。例如:在学习脚手架工程和模板工程时,可带领学生进入实训室,通过零距离观察和参与部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的熟悉并掌握脚手架、模板的作用、种类、组成及支撑、搭拆方法。

2.多媒体教学法

《建筑施工技术》很多施工工艺、工法抽象隐晦,单凭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频繁去现场实地观摩相应的工法工艺也不现实。这样,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去制作了一些相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用数码相机拍摄施工现场的实况,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放送给学生看,这相当于把课堂搬到了工地。如在讲沉管灌注桩施工时,施工工艺是这样的:安装桩架、桩架就位、沉管、吊放钢筋笼、浇混凝土、拔管成桩,根据拔管的不同有几种方法即单打法、反插法、复打法。把整个的施工工艺回放给学生看,在娱乐中掌握了工艺流程。

3.电子教材的储备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技术的内容杂、多,且实践性强。单独在课堂中不可能完全消化所有内容,课外学习那些施工工法、工艺,没有实物又很难,所以有必要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将施工电子教材上网,特别是将反应施工过程的录像、动画、照片及相关文字编入电子教材,使学生能随时调用,自由掌握学习时间,以弥补课内学时不足。而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就理解,增强学习的主观性。如在地下连续墙施工电子教材中,将泥浆制备、钢筋笼接头衔接、通过详尽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将重点工序一一陈列,学生可自主学习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效果来看,灵活机动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等模式确实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提高很大。但不能一味的依赖这些方法。同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并且应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及实训实习的建设与改革,推动建筑施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冰.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9

[2]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牛恒茂,赵培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6

【关键词】工程;安全;教学

一、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安全技术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建筑工程教育以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为主干课程,突出建筑基础、设计理论、建造技术,而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知识方面的内容较忽略。高等院校在建筑安全教育工作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院校,没有把建筑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课程,或者不够系统化。有的院校仅将建筑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城市与建筑防灾这门课程,且学时少。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得培养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在对建筑安全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先天不足;在专业知识形成过程中,缺少安全意识的培养,知识结构缺陷明显。已开设安全技术课程的院校,又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且教材不系统、不规范,跟不上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以致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或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胜任工作。在目前版本不多的建筑安全类教材中,多数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内容过多较杂,结合实践不够,学生兴趣不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改革

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在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现象改变为以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手段、主动学习为主。探索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化,采用常规方法、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教学方法等综合手段授课,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调研和课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技术教学,具体的做法如下:

1.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安全意识。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安全教学课时,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方面,在安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安全设计内容,使学生了解建筑防火、防雷、防洪、抗震、安全疏散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建筑安全系统设计的原理、相关规范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了解工程师对建筑安全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在专业课程中,也穿插相关安全知识的讲授,以进一步深化建筑安全和建筑规范方面的知识,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

2.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建筑安全技术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既要讲授理论,又要联系实际。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案例教学,加强交流与互动,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觉得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可邀请工程企业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给学生讲课和指导,或开展专题讲座。专家们结合实例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印象深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分组案例分析、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阐述观点,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实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丰富了第二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对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实践能力。

3.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且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感性上对灾难危害性的认识,也是增强潜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给出的案例中,可增加相关的设计资料及施工过程,如各种图纸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安全灾难,更理性地认识安全技术。在平时学生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中也容易联想到曾经看到的反面案例。(2)结合实例强调重要性。建筑学安全类知识实践性较强,一些在课堂上反复讲解才能使学生明白的问题,到了施工现场,学生目睹实物理解就简单多了。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可通过现场参观教学,让同学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激发起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平时注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学生对事故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工程安全技术的重要性。(3)模拟虚拟事故现场教学。建筑工程安全内容多,学生在学习时分不清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所学内容不能尽快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工程安全情景展示法、安全事故模拟、演习、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主动思考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源、影响因素及预防救治措施,学生们兴趣高,教学效果良好。(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及现场录像结合起来,可以对感官提供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5)考核方式改革。工程安全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针对课程特点,采取卷面考试和分组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7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ithemploymentastheguidance,withthecombinationofworkandstudyasthefoundationactivelyimplementstheinnovationandreformofthe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Combiningwiththeconstructionindustrypostrequirements,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technologySpecialtyteach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usesthethecurriculumdesignconceptofintegrationoftheoryandpracticetoconstructasetof"integratevocationalqualificationcertificatewithclass"coursesystemincludingbasicengineeringknowledge,generalknowledgeandthepostoperationknowledge,andmainlydiscussesthecurriculumstructure,curriculumcontentandcurriculumevaluationstandard,inordertoimprovethecurrentimbalanceintheoryandpractice,andlayingasolidfoundationforprofessionalknowledgeimprovestudents'employmentskillsandsolvethedisconnectionproblembetweenthecurriculumsystemandtherequirementofsociety.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构建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architecturalengineeringtechnologyspecialty;integratevocationalqualificationcertificatewithclass;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98-03

0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对工程员的岗位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是理论知识过关,但是缺乏岗位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体系中虽然有实践教学内容,但都是局限在对工程案例的讲解,极少涉及真正的岗位操作内容,从整体来看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脱节。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行业的岗位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运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起一套囊括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通用知识以及岗位操作知识的“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并对该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重点探讨,以改善当前理实不平衡的专业现状,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力,解决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建筑工程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主要开设于土建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该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职业标准、行业需求,同时要兼顾教育实际,对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了基础知识和通用知识,而且囊括了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在课程设计方面,该课程体系的构建秉承了以下几项原则:

1.1以职业要求为依据

本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在建筑施工单位就职。而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都是通过在企业担任技术员、施工员、材料员或者是测量员等职位,然后在工作一定年限积累相应经验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晋升为更加高层的管理职位或者是项目经理等职位。而这些岗位的职业要求即是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如果能够设计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则能够大大缩短员工晋升的时间,更加复合“岗课证”合一体系建设的标准。

1.2符合行业供需要求

当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可以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对居住环境建设的要求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就目前形式来看,建筑行业的人才缺口主要是工程师、设计师以及项目经理等人才的缺乏。而这部分人才主要来源就是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通过晋升进行补充。所以说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注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把握行业动向,做好“岗课证”合一体系建设,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培养专业性,稀有性人才。

1.3以教育实际为根本

“岗课证”合一体系建设过程中,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对于那些理论上能够实现的课程,还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只要条件允许,那就要及时进行课程的安排与实施;如果开设条件尚未成熟,如果可以创造条件,那就尽快完善;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结合实际情况,想办法进行补充。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后,还要对实际成效进行检验,以便于依据学生自身的差别进行及时调整,对整个体系建设不断进行完善,以便于培养出更多的高能力,高素质,高实用型人才。

2“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2.1找准课程标准定位

第一,课程定位。在该内容中,要将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保证专业知识、技能间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满足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方面要求,保证课程在体系当中所处位置能够同职业人员具体任务执行中核心能力实现对应。以此较好的达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第二,教学内容。内容选择方面,需要紧紧围绕职业功能开展,即在充分联系施工人员岗位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构建以及选取。在实际内容选择当中,需要做好职业教育同学科教育间冲突问题的处理,进一步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意义。第三,教学组织。在该专业中,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进入到工程建设相关岗位任职。对此,在具体教学组织方面,则可以根据典型工作流程做好任务驱动方式的引入,即根据市场为导向实现教学互动的指引。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做好技术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且能够在实现操作技能、理论知识间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2.2基于课程定位构建“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其主要课程内容有:第一,主要通用知识。该方面知识主要包括有施工工艺方法、建筑材料、施工图绘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第二,主要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有建筑设备、建筑构造、施工测量以及建筑力学等方面知识。第三,主要岗位知识。该方面知识主要包括有砌体结构工程、土石方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等。在施工知识当中包括有工程建设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以及质量验收等知识,详见图1。

2.3课程方案设计

在实现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时,要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强化,以此保证课程体系能够满足素质、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需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如承揽建筑工程任务对应的课程为工程项目管理、图纸会审对应的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对应的课程为主体工程施工等。在课程方案具体设计当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设计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方案,包括有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实践课程以及职业延展课这几大类型。

2.4基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丰富课程内容

该课程体系兼顾了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有基本能力知识和通用能力知识,而且囊括了岗位核心能力。在职业标准当中,将我国施工员岗位分为技术管理、质量安全环境管理、进度成本控制、进度资料管理以及施工组织策划这几大类,并根据岗位职业的不同将其分为多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此,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就需要能够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兼顾的基础上做好知识体系建设。

2.4.1通用能力知识

在知识当中,其包括有:第一,专业技能。首先包括有法律知识,保证能够做好工程建设当中法律法规的理解与应用。做好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能够较好实现计算机绘图、信息资料以及文字数据的收集处理。具备材料管理能力,能够做好工程材料的验收以及保管。具有施工图识读能力,如水电设备施工图以及工程施工图等。第二,专业知识。其主要包括有材料性能的熟悉,包括有材料验收与检测的知识。施工图识图、绘制知识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的把握等。

2.4.2基本能力知识

第一,专业技能。能够在力学知识掌握基础上做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够通过施工规范标准以及结构设计做好工程施工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且能够做好施工中结构问题的科学处理。具有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能够通过这部分仪器设备的科学应用做好工程的垂直度控制、变形观测以及施工放样。第二,专业知识。即保证能够做好建筑力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同测量仪器应用方式的掌握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等。

2.4.3岗位核心能力

第一,专业技能。保证能够对项目分部工程做好科学的施工技术指导,能够在做好施工区段正确划分的基础上正确确定施工顺序,能够参与到施工方案编制当中。同时,能够编制安全施工方案,能够参与到绿色施工管理以及竣工决算当中。第二,专业知识。能够做好分部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应用情况的掌握,做好进度计划编制以及质检验收相关知识的掌握。

2.5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构建起“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了基础知识和通用知识,而且囊括了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因此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平衡格局,解决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为了确保该课程体系能够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验收其实施效果,同时为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岗课证”合一课程考核实行百分制,分值设计详见表1。对于考核总分低于60分的学生,补考也未能达到“合格”的,在学期末汇总学分时扣减相应学分,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该课程。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建筑工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上文中,我们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证”合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做好目标把握,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斌.基于职业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128-130.

[2]吴华君,刘俊琴.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44-46.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施工技术考核改革过程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6-02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系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根据建筑施工真实的施工工艺流程,基于工作过程,主要讲授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脚手架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该课程具有理论知识跨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知识内容系统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各工程的施工工艺[1]。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之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适当考虑出勤和实习报告。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试卷考核内容全部是课程理论知识,学生平时的实习实训成绩仅仅是依靠实习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不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2-3]。

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开展

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和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笔者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考核形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首先课程组制订《课程考试改革指南》,把学习态度(出勤成绩+作业成绩)纳入考核,增加作业和课程实习在学科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降低理论知识考试的比重,课程成绩构成=学习态度(20%)+实习成绩(40%)+期末考试(40%)。该阶段课程实习主要以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实习报告,不能反映学生实习过程的表现,结果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提高,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不牢,职业素质不高。

针对第一次课程改革无法反映实习过程核的弊端,课程组进行了第二次课程考核改革,该次考核改革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首先课程组编制《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根据施工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创设6个学习情境,即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抹灰工程施工,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考核,然后进行累加,得到课程总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学习态度(20分)+学习情境1(10分)+学习情境2(10分)+学习情境3(20分)+学习情境4(30分)+学习情境5(10分)。学习态度成绩(20分)包括学生出勤成绩和学生作业成绩。学生出满勤得10分,学生每旷一节课扣1分,直至10分扣完为止;课后作业为10分,该课程课后作业总次数为10次,每次作业按1分计算。每个学习情境设置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分值分配见表1。

为了更好地突出过程化考核,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的得分,均制定了评分细则。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实训为例,成绩评分细则见表2、表3。

4结语

此次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导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同时课程考核抛弃了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采取过程化考核,把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技能与素养有机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突出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太,肖启艳.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5-36.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职;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7-01

一、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材内容陈旧,无新的技术、工艺,与行业的发展脱节。

多数教材还在沿用多年以前的教材,没有新的工艺知识,包括现行国家的规范、标准有些内容也没有更改,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得学生毕业后,新旧知识的转换、适应需较长一段时间。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讲解,使得所学的知识更实用。

(二)更新合适的教材。建筑施工技术是学生的建筑专业领域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基本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原有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另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基础内容雷同,需要进行调整。所以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建筑施工教材,现在有一种新的《建筑施工技术》的教材,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筑施工技术原有的一些问题,所以,各个学校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习惯,选用新的合适的教材。

(三)对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于从事中职教育的我们而言,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样施工要点都是广大的工作在建筑第一线的人们日积月累所攒积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建筑构造等学科的知识紧密相关,要教好这门课程,是必须要下功夫的。而如果能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中职教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心中最崇高的理想。

二、提升该课程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紧密结合建筑技术的发展。由于专业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原有教材许多技术内容为多年以前的工艺、技术,有些是早已被淘汰的内容,而面对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大量涌现,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目前行业施工的工程,多数为高层、小高层及钢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越来越少,那么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转移,把桩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泵混凝土、大型模板、滑升模板、钢结构,外墙及屋面节能保温、新型的防水材料技术,电梯、消防等,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予以补充。

(二)安排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项目。实训内容可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砌筑、模板、混凝土、抹灰、吊顶等,另设难度大重点的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设计及制作模型,框架结构柱、梁、板钢筋的下料加工制作。

(三)谋划实用的工程实习。建筑施工技术的校外实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学生完全靠记忆来掌握施工工艺,忽略了现场实习的能动性。理论教学针对抽象的内容、复杂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课堂讲解是不能详细表述的,通过校外的实习,把所学施工技术的每章节内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容都通过实践与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施工现场学到更多的是国家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标准,学习的是工程图纸、图集,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个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实践使两者紧密地结合,更快的使学生适应工程实际,这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学习效果显著。

(四)利用对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校园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创新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继续教育要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的培训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讨、外出考察、学术交流、专业深造、合作研究、学历教育以及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研究开发继续教育数据库管理软件,逐步改变手工操作方式,全面实现信息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继续教育管理水平。积极推行继续教育多媒体教学,探索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咨询,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有关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扩大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途径,推进继续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施工技术的实践性,靠传统的理论讲解很难讲解透彻,许多内容是无法表述清楚的,授课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工程实例,从实践出发,把现有的工程案例剖析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合理安排考核。由于把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分解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就要求考核要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宜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口试相结合来综合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三、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篇10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