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20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新课程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学生生物学习角度出发,还有很多值得再认识的方面。

一、探究的内容要精选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有些知识很简单,如细菌的形态,只要观察就能知道;有些知识内容,如细胞器的结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无法设计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些内容,如病毒的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初中学校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只能观察图片获取知识。另外在义务教育有限的时间内,堂堂课探究、事事都要探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初中生物老师必须精心选择生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作为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探究的过程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如果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要按这个模式进行,在有限的生物课堂时间内各环节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无法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即在生物学习的前阶段,每次探究活动选择一到二个探究环节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环节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样学生既体验了探究的全过程,又在有限的时间学会了某个探究环节,在学生学会了探究各个环节后,后阶段再组织学生完成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学生掌握程度一定相当牢固。

如: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主要通过在不同环境中蚯蚓运动速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至于其他环节则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这是第一次初中生物探究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提问与假设,其他环节只要有体验即可。而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则提问、假设、实验过程都是通过他人完成的实验资料提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由学生完成,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学会了各个探究环节的基础上,在探究霉菌的生长条件中,则全部探究环节都由学生完成,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已掌握了探究的各个单独环节,并且实验要求也简单,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全部的环节。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能力与知识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有的老师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失败的,所以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应该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有的老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学不学得到科学知识并不重要。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从科学探究的内涵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模仿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又是科学学习的内容。

从科学探究过程来看,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没有“得出结论”这个环节,是不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教学目标就包括了知识能力、过程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其中,知识既是“载体”又是“目标”。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知识,同时,掌握那些对于他们终身发展必要的,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知识,就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由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有限的实践阶段学到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生物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新课程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片面强调教学过程,片面地强调学习方法的获得,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应该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提高探究能力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生物知识。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2

[关键词]转换

角色

探究

真理

《新课标》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对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大的难度。从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开展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研究,通过学习和实践,收到了初步的成效。经过反思,谈谈我们对一些问题的体会。什么是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如何在变革中发挥作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开展,进行科学探究应注意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意是指科学工作者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念,领悟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仅仅教学生掌握知识很显然已经不够,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它体现在:教学只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服务: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统考成绩;只注重议论学生的过去等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基础教育带来的弊端日渐显露。而现在的《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变革中的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致于教师的话成为真理,即使是错误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实施者,还给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不能越俎代疱。探究教学应紧紧围绕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来展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各异,认知水平有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不仅不应当加以限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倍加尊重。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才有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探究学习,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如果教师因种种原因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为走捷径,帮学生安排好探究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所经历的就不是真正的探究,其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

四、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综观按《新课标》编制的各种版本新教材,不难发现,规律结论不再直接给出,而是要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教材既有“小探究”,又有“大探究”,而且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这七个环节?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提出问题

教师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颖别致或联系实际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若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有一定差距,学生还不能提出与内容贴切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但应尽可能地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身边熟视无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这一环节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对于体现学生日常概念或理解的各种假设,无论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要轻易作出否定或肯定性的结论,对学生进行压服。但猜想和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做出猜测与假设。只要猜测符合逻辑,都应予以肯定。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决不可代替完成,或照课本“照方抓药”,这样就会失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设计、计划能力的好机会。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在讨论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完成这一环节。当然各个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切忌一棍子打死,即使有小组的方案是错误的,可以先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品尝失败,然后再去探求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掌握本领。

4、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由于学生的日常概念能成功解释他们的经历,并与其他有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相当顽固,很难发生转变。事实上,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使学生的错误观念发生转变,还是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都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支撑。这要求探究教学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压服,而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分小组依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团结协作,共同分享失败的酸涩与成功的喜悦。决不能只是少数人包办,多数人观望。

5、分析与论证

这一环节首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猜测与假设的求证上,既证实,也证伪。否则就会失去科学的本意。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只要结论合情合理就予以鼓励。当然学生在分析已得数据和现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析,或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得到与该证据无关的结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他人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分析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方法的训练。

6、评估

评估是探究活动的不能缺少的环节。此时问题的结论已经得出,因此往往被学生忽视。评估是从严密的角度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重新审视的反思过程。评估是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找出差异的原因,通过评估,使学生注意到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这样可以完善探究活动,使其更深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养成良好的评估习惯,在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7、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的,要求同学之间要进行合作与交流。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将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环境,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在实际操作中,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证据及结论,向全班报告,由听众进行质疑,被质疑小组答辩,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对探究的过程、制定的计划、操作的步骤、收集的证据、分析和论证的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取得共识。此环节教师主要负责好组织工作,适时予以点拨。

五、实施探究活动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给予帮助,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开展科学探究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探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要求由低到高;探究的程序从不完整探究到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由强到逐渐减弱。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起步时要领着走,扶一把,然后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因此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条件;同时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和教学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4、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身的体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物理知识,获取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学生是否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成为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革评价制度,不以统一或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采用能反映学生真实表现与个性的评价方法;第二,消除权威对学生自信心的不良影响,改变唯上、唯书、唯师的传统文化氛围,创建重争鸣的校园文化;第三,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消除独断、专制的不良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表现,乐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里养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习惯。

5、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能是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而不能“越位”。

教师在活动中只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信心支持,帮组其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而不能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代替学生完成某些环节,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机会,也就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6、教师自身应加紧“充电”。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3

   [关键词]  转换   角色    探究   真理

   《新课标》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对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大的难度。从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开展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研究,通过学习和实践,收到了初步的成效。经过反思,谈谈我们对一些问题的体会。什么是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如何在变革中发挥作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开展,进行科学探究应注意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意是指科学工作者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念,领悟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仅仅教学生掌握知识很显然已经不够,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它体现在:教学只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服务: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统考成绩;只注重议论学生的过去等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基础教育带来的弊端日渐显露。而现在的《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变革中的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致于教师的话成为真理,即使是错误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实施者,还给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不能越俎代疱。探究教学应紧紧围绕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来展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各异,认知水平有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不仅不应当加以限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倍加尊重。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才有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探究学习,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如果教师因种种原因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为走捷径,帮学生安排好探究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所经历的就不是真正的探究,其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

   四、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综观按《新课标》编制的各种版本新教材,不难发现,规律结论不再直接给出,而是要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教材既有“小探究”,又有“大探究”,而且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这七个环节?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提出问题

   教师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颖别致或联系实际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若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有一定差距,学生还不能提出与内容贴切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但应尽可能地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身边熟视无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这一环节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对于体现学生日常概念或理解的各种假设,无论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要轻易作出否定或肯定性的结论,对学生进行压服。但猜想和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做出猜测与假设。只要猜测符合逻辑,都应予以肯定。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决不可代替完成,或照课本“照方抓药”,这样就会失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设计、计划能力的好机会。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在讨论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完成这一环节。当然各个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切忌一棍子打死,即使有小组的方案是错误的,可以先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品尝失败,然后再去探求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掌握本领。

   4、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由于学生的日常概念能成功解释他们的经历,并与其他有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相当顽固,很难发生转变。事实上,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使学生的错误观念发生转变,还是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都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支撑。这要求探究教学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压服,而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分小组依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团结协作,共同分享失败的酸涩与成功的喜悦。决不能只是少数人包办,多数人观望。

   5、分析与论证

   这一环节首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猜测与假设的求证上,既证实,也证伪。否则就会失去科学的本意。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只要结论合情合理就予以鼓励。当然学生在分析已得数据和现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析,或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得到与该证据无关的结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他人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分析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方法的训练。

   6、评估

   评估是探究活动的不能缺少的环节。此时问题的结论已经得出,因此往往被学生忽视。评估是从严密的角度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重新审视的反思过程。评估是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找出差异的原因,通过评估,使学生注意到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这样可以完善探究活动,使其更深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养成良好的评估习惯,在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7、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的,要求同学之间要进行合作与交流。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将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环境,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在实际操作中,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证据及结论,向全班报告,由听众进行质疑,被质疑小组答辩,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对探究的过程、制定的计划、操作的步骤、收集的证据、分析和论证的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取得共识。此环节教师主要负责好组织工作,适时予以点拨。

   五、实施探究活动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给予帮助,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开展科学探究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探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要求由低到高;探究的程序从不完整探究到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由强到逐渐减弱。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起步时要领着走,扶一把,然后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因此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条件;同时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和教学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4、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身的体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物理知识,获取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学生是否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成为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革评价制度,不以统一或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采用能反映学生真实表现与个性的评价方法;第二,消除权威对学生自信心的不良影响,改变唯上、唯书、唯师的传统文化氛围,创建重争鸣的校园文化;第三,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消除独断、专制的不良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表现,乐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里养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习惯。

   5、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能是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而不能“越位”。

   教师在活动中只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信心支持,帮组其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而不能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代替学生完成某些环节,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机会,也就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6、教师自身应加紧“充电”。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4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兴趣;潜移默化

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心学生学到什么,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更忽略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立意为能力的发展。课标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即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社会中的事实、现象等为内容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材以科学探究为编写主线,科学探究活动灵活地贯穿始终。苏科版物理课本中活动安排有138次,其中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占了130次,包括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今年暑假有所领悟,知足常乐,知不足者成长。本人报名参加《自然的恩典》西安欧亚学院青少年心灵成长夏令营,热心为学员服务成为了营中一位优秀义工,梦想着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物理教师。夏令营里有着强有力的讲师团队,一位陕西省著名的教育心理专家伽南老师讲:“一件事情重复21次进入潜意识,重复100次成为习惯。"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经过130次的课内活动,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物理教学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主要的是:

首先,要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现行教材在130多个实验中,都千方百计的从学生兴趣入手。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在这个环节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用“试一试”给学生勇气完成“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譬如一张纸就有多种发声方法:单手晃动,手指弹纸,双手搓揉,双手猝拉,撕纸片等。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下一个环节是问题的提出: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日常生活的声现象集中展示,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物理问题,从‘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明确了探究方向。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音叉在振动吗?走下去就是结论。此次活动内容简单,活动环节简单,从活动中能否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是最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在课堂活动中由老师适时说出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声音的产生,是多么好的鼓励性话语,更能激发兴趣和勇气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物理知识深入理解。例如:活动3.5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观察与思考:图3-35是一张令人惊讶的照片,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蜡烛,它竟然能在‘水中燃烧’!激起了观察兴趣,‘浇不灭的烛焰’成为观察的目标。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说你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这是怎么回事?也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方向,平面镜所成的像就是学生确定的观察目标,实验环节的重点观察:物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观察并比较物的像与物的大小,把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卡片上能否出现物的像恰是所学物理知识重点。又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预先的细心观察形成学生的感性认知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最后,更要重视物理实验探究。8-9年级的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初步实践,并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8-9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相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更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要重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这类活动主要由老师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进行。认真观察老师的开示性实验,并鼓励学生课内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进行以下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一要素或若干要素在130次课内活动中,一丝丝一点点嵌入学生的学习习惯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有一定依据的对问题可能的解释,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使探究过程有了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虽然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但也是薄弱环节,应择机引导练习。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每次探究活动,学生能学习、了解某一探究要素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选择好的方法、确定的实验器材、规范的操作、有了科学事实,推理得到科学结论,评价证据发现新问题。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5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2)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解释(分析论证);(6)评估(反思);(7)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一、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4.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6

高中英语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进程中要以此为授课的中心。高中选用的新教材使得授课围绕“语篇”展开,在进行相关篇章的阅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的自主探究。

一、探究英语学情,感悟研究性学习特征

在高中英语教学环节实施研究性学习,它所承担的不单纯是一重教学重要环节的角色,同时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的传授的时候,能够探究学生学情。在进行英语授课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场景策划出相应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协作、师生互动中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症结,进而使得探究内容不断的拓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1.问题性

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需要课堂主体在接受教师授课的时候,识记大量词汇、词语发音等,进而能够达到听力、表达能力、诵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提升。诚然,进行这一研究性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必然会遭遇很多学习上的“拦路虎”,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在进行的这个探究过程中,其探究的中心都与课堂主体的生活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便于学生依据自身的感受去有效的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综合性

英语学科在进行授课的环节,我们可以感知到自身就包容着词汇、词语发音等的多种知识内涵,整个英语学科在内容上也是囊括着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对于相应学科都会有一个映射。因此,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不但是一种对语言的探究过程,更是一种对多种综合性知识进行汇总、掌握的过程。

3.开放性

在社会性的学科中英语也是其中的之一,关涉到的包含着社会、自然、历史、天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对课堂主体在进行学科学习的时候可以依据着脑子中所存储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质疑。所以,英语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性的学习包含着众多知识,属于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

4.过程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时候,师生之间侧重的是获取知识的“量”变。而英语课堂之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将相关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加侧重对学生思想框架的构建以及情感认知水平的提升;不但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成效,亦应当注重整个探究环节和课堂主体的情感认知。

二、探究研究性学习,汇总设施策略

遵循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协作以及师生互动中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有效策略的指引下,提升课堂主体综合性的语言的运作水平,重视提升学生运用英语感知信息、探究信息以及对问题有效解决的能力,尤其注重提升学生运用英语,实施思索的能力。

1.通过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学科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感知学习的方略,将课前预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承载着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运用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探究,促进学和叫教之间出现一种有效的互动,走出传统授课模式的桎梏,是教师的教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渴望,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手、脑以及口的互动,致力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英语阅读方案。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授课需要,布置给学生一些具有思维启发意义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预习。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前预习之中感受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推进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2.推进主体课堂互动,激活英语授课氛围

关注英语课堂之中的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对授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达到构架融洽、活跃以及平等的授课目的,用学生自主参与英语课堂的形式代替常规模式下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这样就需要英语教师巧设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其兴趣。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时期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英语教师在设置问题环节应当立足于文本实际,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进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探究的欲望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在自觉性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受到探究的成果,生发在一种自豪感。

将SeFCBook1BUnit15thenecklace作为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环节:whydidtheauthoruseanecklaceasacluetothetext?继而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再因势利导设置这样的问题:istheheroine’sfateonlyconnectedwiththenecklace?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Howdidtheheroineborrowanecklace?Howdidshelosethenecklace?Howdidshelookforthenecklace?Howdidshepayforthenecklace?Howdidshefindthenecklacefate?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过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生发出积极参与的兴趣,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

3.营造课堂氛围,呼唤学生参与

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相应的语言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课堂主体在实际中对于语言的运用训练。英语知识的传授中,教师需要将相应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进而感受到自主参与的乐趣,营造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气氛,在这样“开放性”的授课氛围中,给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参与,需要实施小组之间的讨论,将高中英语文本中相关语篇的知识,在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传输给学生,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技巧水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效用,将问题设置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思索意识,自始至终将学生作为课堂授课的载体,营造出协作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在互动、协作以及探究的环节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一种创新性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修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和实验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2008,(18).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7

5e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5e教学模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生物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70095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在“初步探究”(exploration)、“概念引入”(termintroduction)和“概念应用”(Conceptapplication)构成的atkin-Karplus学习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进一步提出了由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5个环节组成的5e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调查、实验、解决问题等探究活动,主动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或错误概念的转化,进而对新获得的概念进行扩充和应用。21世纪初,我国引进5e教学模式并开始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阐述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5e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e“吸引”: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中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与教学任务合理联系。学生针对提供的活动、问题、现象等进行思考,引发认知困惑。

2e“探究”:其为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吸引”环节引发学生的认知困惑后,再利用此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注重活动的启发性。学生观察现象,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3e“解释”:探究完成后,教师需创设好分析、解释问题的情境,给予学生机会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并鼓励学生尝试阐述自己对新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初步解释。然后教师可直接介绍概念、过程、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深入地理解新的概念。

4e“迁移”:教师安排新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新获得的概念进行扩充和应用,用新学习的概念解决新的学习任务。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刚刚所学习的专业术语,加深和拓展对新概念的理解。

5e“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多鼓励、多肯定学生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个反思,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机会。这一环节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实录

具体如表1所示(另页显示)。

三、教学反思

5e教学模式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和重要概念学习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都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就本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言,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而获取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完全适应5e教学模式,但不是机械地把教学内容分为5个环节,而是针对三个学习要点,运用三次5e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重要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把5e教学模式过度地模式化,它可以在一节课、一个单元单次或多次重复出现。从课堂的氛围、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47(3).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引导探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02-01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的指导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处于何种角色呢?新课程依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理清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论,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评估。

教师又是怎样的角色呢?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导师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二、“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流程

1、要十分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验证。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是因为,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3、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更有力的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面的探究活动给予科学的归纳和系统的总结,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案例

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那些?

(2)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外界条件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否一样。

2、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哪些外界因素有关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品:0.01mol/L的FeCl3溶液,1.0mol/L的FeCl3溶液,0.01mol/L的KSCn溶液,1.0mol/L的KSCn的溶液,试管若干,二氧化氮双连球,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各一个,盛有二氧化氮的注射器(密封)。提问:改变哪些外界条件会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同程度的改变?------引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这一研究课题。

(2)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影仪投影出思考题:①浓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②温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③压强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如何?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无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选定的方案实验,先利用试触法研究出电流流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明确线圈的绕向。再分四种情况研究,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实验步骤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现象和结论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6)逐字分析,指导实践

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冰箱保鲜食品、配置FeCl3溶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9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①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②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③注重交流合作;④注重自我评价(反思)。

探究式教学的七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⑤解释(分析论证);⑥评估(反思);⑦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美术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课中让学生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与归纳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路感官系统同时接收信息,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探究内容逐渐深入。通过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使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刨根索底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故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

(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4.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篇10

一、什么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活动结构“自主探究、小结检测、拓展延伸”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关注学习过程和形成性评价,操作性较强的开放性教学程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教学”“创新教育”等经典理论是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没有生成和评价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模式创建的现实背景,其主导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亲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一)“探究学习”环节的建构方式

这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用科学探究的五个核心要素结构流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借助查阅资料、咨询他人和讨论等手段获取信息,聚焦和确定一个学生探究能力范围内并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解决的问题。问题可以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

2.合理猜想、设计方案

为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准备:第一,要为学生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愿望和一些预想,初步形成假设。第二,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确定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假设。第三,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的策略,教师没有权利决定孩子们的探究方向。根据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科学的探究方案能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探究方案从内容上讲分为三个类型:设计合适的观察研究方案;设计较规范的单量变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案。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使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重点是在交流研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制订方案,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

3.实验操作、收集数据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是科学探究的中心要素,能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个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结构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并及时准确记录数据。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确定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结论具有科学性。

4.分析数据

分析信息和数据,推理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是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一步骤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内容与所学概念的关联,基于实证引导学生有效汇总数据、科学分析数据,特别是对异常数据和可疑数据的关注与分析,充分利用数据,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擅长或喜欢的形式告诉别人,同时共享别人的结论和资源的过程。常用的交流方式有:图画、模型、图表式、模声、动作、辩论会、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式、信息会、自主板贴式等。并非只有正确的数据和结论才能在课堂中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给学生发挥潜能的平台和信心,同时教会学生更多的表现方法,把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二)“小结检测”环节的建构方式

课内检测在科学课堂中常常被忽视,课内小结时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把重、难点一遍又一遍重复,学生毫无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小结与检测环节有效合二为一,构建第二个环节――小结检测。以检测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小结和内化,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究活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师生共同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三)“拓展延伸”环节的建构方式

“拓展延伸”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其目的是把课内探究中没有解决或新产生的疑问与新的探究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四维目标方面均有所提升,从而对新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教师应有效实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拓展延伸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给出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活动,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问题;二是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释或者探究相关的问题与现象,引发对新学习内容的探究;三是把学到的探究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学习探究学习当中,在更多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巩固练习探究方法。

三、“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意见

(一)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课标指出:科学教师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因此,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就是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要求,掌握课程教学的方法以及评价的策略。其次就是研读教材,理清知识体系,从横向与纵向理清每一节课知识前延和后续,使每一节课探究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不是孤立的。

(二)努力践行探究学习这一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要素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也不能截然分开。学生要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需要投入到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课堂生成,设计和调整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分解实验,降低难度,学会资源共享

如果把教材中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按照探究学习的环节程序化地来做,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四种实验项目分类要清楚,每一类实验设计与操作,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一节课中同一类的几个实验活动,教师先要整合实验记录表,使其统计数据更具有对比性,再让各小组分头操作收集证据。每一组都要精心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并多试几次以确保数据的科学和真实。在汇报交流环节每组的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要通过汇报分享给其他小组,同时每个小组也要通过倾听和记录共享同伴的成果,完成其他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项目、分解实验操作,降低了探究难度,既培养孩子们严谨的探究态度,同时又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四)全程记录,积累评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