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35

旅游经济调研篇1

市委、市政府旅游工作汤原现场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业的具体措施。为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我区将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政府主导,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经济调研篇2

一、争先创优,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超级秘书网: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经济调研篇3

关键词上海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5-0064-06

当今,旅游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1]。近年来,上海都市化跨入新的转型阶段,都市旅游成为上海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的新增长点。据统计,1998-2004年期间,上海入境与外地来沪旅游的人次累计达到4.5亿人次,年均流量突破6400万人次,日均21万人次。2005年,上海接待旅游总人次突破9000万人次,其中外省市旅游者突破680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突破570万人次[2]。面对大规模的旅游人口流,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具有高密度、大流量人群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其生态环境可谓背负着巨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做到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就成为上海市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运用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对上海市2000-2006年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与评判,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生态或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协调发展度概念释义

1.1.1协调发展概念

“协调”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反之则称为“负发展”或“逆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维持现状不变的则称为“零发展”。由于发展是系统或系统要素本身的一种演化过程,所以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是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是毁灭作为其发展条件(或代价)的。可见,“协调发展”只能是“协调”与“发展”概念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的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即在协调发展的运动过程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3]。[KG)]

1.1.2协调发展度概念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C为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具体可以利用专家系统确定。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按照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由简到详的不同的2个层次,共5大类15种基本类型(见表2),从而据此进行上海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判。[wtBZ]2[ZK(]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实证分析[ZK)]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公开的权威统计数据。其中,上海市生态环境数据来源于2000-2007年《上海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上海水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上海市旅游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1997-2002年《上海旅游年鉴》以及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与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2.3评价步骤与方法

首先根据公式(1)计算出上海市的f(x)和g(y),然后分别按公式(3)、(5)和(4)计算出协调度C与协调发展度D。本文式(1)中ai,bj的确定采用熵值赋权法[9]。熵值赋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2.4评价标准确定

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相对尺度。可用未来某个时期的规划目标值作为评价标准,也可用某一典型城市或理想城市甚至若干城市择优选出的指标值作为评价标准[5]。本文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2005)”的相应值[10],并参照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应值[11~14];旅游经济发展评价标准采用《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上海市2010年旅游业发展目标值[15](见表3)。2.5计算结果与结果分析

按前述评价步骤与方法,计算出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相关指标(见表4)。

从表4及图1中可看出,2000-2006年上海市旅游综合评价函数值有小幅波动,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非典”的发生,使得当年旅游综合评价函数值略有下降,但之后即呈现出平稳的增长态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值则一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二者的比较来看,上海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适度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即f(x)

从表4和图2中可以看出,2000-2006年7年间,上海“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增长幅度较为平缓,其中在2001和2003年的协调度还略有下降。从协调度数值大小来看,其数值大都处于0.6~0.8之间,表明了7年来上海“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开始进入中度协调阶段,其整体协调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及表2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可将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列于表5。

上海市2000-2006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见表5、图3)的计算结果表明,7年间上海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其中2000-2005年属于中度协调发展(0.6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2000年以来,经过上海市政府及市民的共同努力,其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已逐渐步入良性耦合的新阶段,且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适度超前(即g(y)>f(x)),充分说明了上海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非常[Cm)]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也反映出上海市政府提[Cm)]表52000-2006年上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

tab.5thetypeofcoordinativedevelopmentbetweentourism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

Shanghaifrom2000to2006

年份Df(x)与g(y)的对比关系协调阶段20000.6529f(x)

出的城市建设“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正在变为鲜活的现实,个中的经验尤其值得其他城市学习。而且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2)另一方面,虽然上海市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展质量仍值得我们关注。上海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从2000年至今,其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从总体上仍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这与它的大都市地位有些不相称。如果和世界其他著名城市相比,可能还有更大差距。

(3)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一直适度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即f(x)

(4)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能衡量出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为检验和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不足之处是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仅是对过去状况的一种评判,对未来的预测则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evinmeethan.York:managingthetouristCity[J].Cities,1997,(6):333~342.

[2]汪宇明,赵中华.基于上海案例的大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18~122.[wangYuming,ZhaoZhonghua.StudyonthemetropolistourismCapacity&BearingBasedonCaseofShanghai[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7,17(5):118~122.]

[3]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wangHui,JiangBin.aQuantitativeStudy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CostalCity's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ouristeconomy[J].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1997,20(5):333~342.]

[4]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1.[LiuYaobin,LiRendong,SongXuefeng.analysisofCouplingoFUrbanization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China[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5,20(1):105~111.]

[5]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LiaoChongbin.QuantitativeJudgmentandClassificationSystemfor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ndeconomy:aCaseStudyoftheCityGroupinthepearlRiverDelta[J].tropicalGeography,1999,19(2):171~177.]

[6]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wangHui,LinJianguo,JiangBin.analysisontheCoordinationDevelopmentDegreeoftourismandenvironmentinDalian[J].marineenvironmentalScience,2006,25(1):84~87.]

[7]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ZhangYan.Coordination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StudyontourismecologicalCapacityandeconomyinGuilin[D].Guilin:GuangxinormalUniversity,2007.]

[8]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YangShihong.Cityecologicalenvironment[m].Beijing:Sciencepress,2001.]

[9]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1998,(4):16~18.[BaiXuemei,ZhaoSongshan.methodstoSettletheweightsBasedontheRelativityofindex[J].JiangsuStatistics,1998,(4):16~18.]

[10]张洪军,刘正恩,曹福存.生态规划――尺度、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ZhangHongjun,LiuZhengen,CaoFucun.ecologyplanning:Dimensions,SpaceLayou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Beijing:Chemistryindustrialpress,2007.]

[11]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0~86.[SongDongmei,XiaoDuning,ShenYuancun.assessmentfortheLevelofecologicalCityininshoreRegionsinChina[J].progressinGeography,2004,23(4):80~86.]

[12]刘则渊,姜照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4):61~63.[LiuZeyuan,JiangZhaohua.theinquiryintoConstructionStandardandevaluationindexSystemformodernecologyCity[J].ScienceandSciencetechniquemanagement,2001,(4):61~63.]

[13]梅卓华,方东,宋永忠,等.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3):81~82.[meiZhuohua,FangDong,SongYongzhong,etc.,evaluationindexSystemforUrbanecoenvironmentalQualityofnanjing[J].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5,28(3):81~82.]

旅游经济调研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动力学;协调发展;吐鲁番市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3-058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3.049

StudyontheSystemDynamics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ourism-economy-ecologyinturpanarea

YanGJin-juan1,ZHUYi-ting2

(1.CollegeofDistanceeducation,XinjiangRadioandtVUniversity,Urumqi830049,China;

2.Collegeoftourism,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deaofsystemdynamics,themutualfeedbackandinteractiondegreeoftourism,economyandecologyinturpancityfrom2001to2030weresimulated,andthesystemdynamicmodelwasbuilt.thenumberoftouristsandtourismincome,GDpandGDpgrowth,andthe“threewastes”weresetuptorespectivelystimulateandanalyzethetourism,economicandecologicalsubsystems,inordertoprovidebasisforreasonablyallocatingtouristresourcesandfacilities,andscientificallyplanningthetourisminturpancity,andthenthecountermeasuresforpromoting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ourism-economy-ecologyinturpancitywereputforward.

Keywords:tourism-economy-ecology;systemdynamics;coordinateddevelopment;turpancity

旅游i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收入在地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引起了各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因而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样,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于2010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性战略产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发展以及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使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人类旅游活动的增多虽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而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旅游与经济,三者渐渐形成一个相互间的反馈系统。国外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较早,一般是集中在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单方面研究。国内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有所涉及,李阳等[2]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低碳视角下北京的经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刘定惠等[3]以安徽省为例,利用耦合模型对其经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安徽省处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其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杨智勇等[4]对内蒙古的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及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钟霞等[5]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以广东省的21个城市为例,对其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针对各个市的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吐鲁番市是新疆旅游的热点地区,其旅游业在新疆同等旅游目的地中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同时,吐鲁番作为干旱区传统的旅游城市,具有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过早开始的旅游活动导致了其旅游、经济、生态较为不和谐的关系现状。作为一个自然环境极端、旅游资源特殊的民族地区,吐鲁番市的旅游资源基础和旅游发展环境具有强烈的独特性。而当前对于旅游地旅游、经济、生态三者关系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针对西部干旱区这一典型区域的研究比较少见,在三者相关指标基础上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预测的研究更是鲜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系统动力学作为分析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三者关系的方法,建立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揭示三个子系统模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出预测,从而提出促进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1研究区概况

吐鲁番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四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旅游景区16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3处;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吐鲁番市是新疆开展旅游最早且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吐鲁番市共有星级宾馆31家,总床位数5108个,星级农家乐27家,总床位数483个;2014年全年吐鲁番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3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61.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4.3亿元。随着近几年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吐鲁番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强,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6]。作为干旱区传统的旅游城市,吐鲁番的旅游业已成为其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旅游与经济发展造成了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旅游、经济、生态三者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吐鲁番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研究方法

2.1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简称SD)指的是一种运用结构、功能、历史相结合的系统仿真方法,通过建立DYnamo模型并借助于计算机仿真、定量地研究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系统的系统分析技术。通过对各种复杂的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进行建模分析,处理极其复杂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及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验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7]。该学科依靠系统理论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层次,依靠自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对系统进行调节,依靠信息论中信息传递原理来描述系统,并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系统动态行为进行模拟,适合分析和研究动态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也同样适合分析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作用下的环境承载力系统[8]。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以系统思考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用于研究复杂的定量方法,适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数据不足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借助各主要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及有限的数据及一定的结构进行推算分析。系统动力学注重策略的长期效果,因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的生命周期、经济和社会中的危机问题等都呈现周期性规律并需要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观察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描述方程常常是属于高阶、非线性、动态的,应用一般数学方法很难求解,但借助于计算机及仿真技术能获得主要信息,其专用的软件有SteLLa、ithink、Vensim、powersim和anylogic等。本研究选择SteLLa软件构建所需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

2.2过程及描述

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掌握研究区旅游、经济、生态之间的反馈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对模型设置进行模拟和运行得出对未来的预测结果,为研究区旅游资源、设施的合理分配以及旅游业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模拟的时间需要界限,选取基准年,确定模拟步长。时间界限选取时需要注意选取一段历史年,以此对模拟运行的结果进行验证。由于研究区相关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数据本身的缺失,在此选择对其简单的子系统(吐鲁番市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GDp、“三废”量以及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模拟,其仿真的时间是2001-2030年,其时间序列是30年。

3建模与预测

3.1旅游子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对于旅游子系统的模拟,选定吐鲁番市的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作为两个模拟模型。本着简单、方便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吐鲁番市旅游人数的模拟中,选定旅游人数及其增加量作为输出变量;在吐鲁番市的旅游收入模型中,选定总旅游收入及其增加量作为输出变量。如图1所示,在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模型中,输出了吐鲁番市2001-2030年的游客总人数以及旅游总收入的变化趋势。

由图1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吐鲁番市的游客总人数在当前积极推动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下持续缓慢地增长,并且增加的人数幅度有加大的趋势。这是因樽灾吻旅游局对新疆的旅游业高度重视,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游客来疆旅游的结果。同时,随着来疆旅游人数的增加,其增加幅度也在不断增长。在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吐鲁番市,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势必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果当地各项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旅游的需求,就会导致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图2旅游收入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吐鲁番市旅游收入虽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受到2008年奥运会以及2009年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而放慢了增长速度。同时旅游收入的增加幅度在2008、2009年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下降的趋势,使得吐鲁番市旅游收入减少。但2013年之后除去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外,吐鲁番市推出各种对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如杏花节、桃花节、葡萄节以及一日游等各种活动,这对吐鲁番市的旅游产业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稳步上升。

3.2经济子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对于经济子系统的模拟,选定吐鲁番市的区域GDp及其增加量作为输出变量,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在模型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输出吐鲁番市的GDp模拟图及趋势图,输出变量有GDp以及GDp增加量,其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在吐鲁番市目前的经济政策之下,其总体的GDp水平缓慢增长,但是2011年之前,吐鲁番市GDp增加量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如2003年“非典”、2008年奥运会以及2009年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通过吐鲁番的实地调查发现,吐鲁番市是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其工业产值不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高于农业增长速度。

GDp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通常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高的话,其区域GDp也会相应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就会高,同时它们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以及带动作用就会增大。由图3可以看出,吐鲁番市的GDp及其增加量在目前的经济政策下会继续增长,很大一部分与技术进步以及互联网普及有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产出率,以促进经济子系统实现了正反馈增长。

3.3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对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模拟,选定吐鲁番市的区域“三废”情况(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及其增加量、减少量作为输出变量。其中,在“三废”减少量,也就是处理量缺少工业废气处理量的数据,因此模型处理量只涉及工业废水的处理量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在此,对吐鲁番市的“三废”情况进行了模拟,其流程图以及模拟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吐鲁番市的“三废”情况及其增加量、减少量(处理量)总体上处于增长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吐鲁番市的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不断得到发展,其“三废”的产生量也相应增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三废”产生量的增长幅度逐渐放缓,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吐鲁番市的“三废”情况有改善的趋势,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

3.4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仿真与分析

对于吐鲁番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由于系统庞大、繁琐,涉及的变量巨多,以及在实际调研中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数据缺失等,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仿真、预测及分析。因此,选择上述4个模型,分别代表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这三个子系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耦合分析(图5)。

由图5可以看出,吐鲁番市的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三废”量以及区域总GDp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旅游总人数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而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最缓慢。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新疆也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疆旅游。来疆旅游大部分的游客,会跟随旅行社到吐鲁番进行一日游或深入游,这大大带动了吐鲁番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游客人数的增加,加剧了对资源的挤占,形成了游客与当地居民抢占资源的矛盾。为了缓解矛盾,政府推出各种政策,如重建景区(新葡萄沟等)、修建宾馆及其他各种基础设施等,这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游客人数的增加,餐饮行业大热,消费品畅销,各大相关企业加大生产量,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的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从长远方面来说,过多的游客会对吐鲁番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此相关的其他行业,诸如餐饮、交通、住宿、特产品以及其他相关产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就促进了吐鲁番市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如排污减排技术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旅游业提供了基础设施,如景区里的厕所、餐饮处、交通大巴等,进而促进了景区的更好发展。

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者之间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是一种物质能量之间相互作用转化的物质圈。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资源、人流量等各方面的相互反应来对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作用;而经济则通过提供技术支撑、资金等作用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则通过资源现状、空气质量等向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出警告信号,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经济以及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4.1旅游对策

1)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从长远角度看待吐鲁番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尽量将游客限制在承载力范围之内,而不应只顾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这样才能够促进吐鲁番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倡生态旅游,走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当地政府和景区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态旅游,宣传生态旅游,保护景区的环境;游客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自觉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遵守环保基本礼节,争取做一个生态游客。

4.2经济对策

1)保持经济的适度发展。吐鲁番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制约了吐鲁番市旅游、经济等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根据其实际的情况,保持适中状态。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总体上协调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是重要的途径之一[9]。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吐鲁番市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很单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其趋势得到了有效改善,到2000年左右,吐鲁番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三、二、一”型的结构模式[9]。但是,由于第一、第二产业消耗水资源过多,因此很有必要l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3科学技术对策

1)加强科学技术的建设,并完善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10,11]。进一步的加深科学技术人才的管理培训机制,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加强政策与资金扶持,建设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保证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科技管理的体制,健全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科技管理体制,充分保护研发的成果,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以便能将科研成果顺利地投入生产,造福社会;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2)鼓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当地的企业与疆外的高水平的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专业协会的合作,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以解决吐鲁番市的科技难题,更好地为当地旅游、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4.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旅游,宣传生态旅游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并做好奖励措施,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倡导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在农业以及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要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经济发展的瘸腿。具体的措施诸如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因为吐鲁番市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水对其经济以及其他的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着重普及水资源的重要性,让所有居民以及游客提升节水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傅桦,张键,张锋.新疆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战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7-72.

[2]李阳,魏峰群.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99-201.

[3]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4]杨智勇,吕君.内蒙古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3):73-78,57.

[5]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5):568-574.

[6]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140-145.

[7]王妙妙,章锦河,张秀玲.系统动力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1):105-110.

[8]陈永霞,薛惠锋,王媛媛,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环境承载力仿真与调控[J].计算机仿真,2010,27(2):294-298.

[9]依再提・乌斯满.基于卢曼社会理论的吐鲁番绿洲社会-生态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旅游经济调研篇5

一、发展现状

__镇农家乐发展主要以双峰片为主,分布在__、__、里__和__四村。自20__年至今,这四村有6户人家,20人经营“农家乐”,经营场所已达500多平方米。农家乐经营初具规模。为了使“农家乐”健康发展,20__年6月到10月,镇成校与农技服务中心对各经营户进行了经营方式、烹调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并在10月下旬组织他们到四明山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经营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目前,__镇农家乐的主要客源是来自__、__、__等周边地区的客人,年游客量达到2万人次左右,经营利润5万余元。因这些游客大都是自带干粮为主,很少在“农家乐”场所就餐,故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这些游客大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双峰游玩,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农村气息,体验农家生活。

二、发展农家乐优势

(一)自然风光“原汁原味”

双峰风景明丽,林木繁茂,翠竹漫山,山中混交林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空气纯净。境内有清水溪与混水溪,两条溪流相邻,泾渭分明,穿境而过。螺丝潭潭水清澈见底,清幽秀美。

(二)农家资源丰厚多样

“农家乐”以丰盛可口的农家菜吸引众多的游客。农家菜主要有笋干菜、马铃薯、山芋、家鸡、野味等。游客多来自城市,喜欢品尝这些“土生土长”的菜式。各经营户也注重在烹调方式上“出奇制胜”,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潜在市场十分可观

随着现代人对重返自然的渴求进!一步增强,随着交通的进一步便利,随着自驾游的进一步盛行,喜欢到山村体验农家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__离__、、__等城市的距离也较近,只要经营得当,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存在问题

(一)经营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管理。营业执照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制约了农家乐的良性发展。经营者注重农家风味的特色,但人居环境和服务质量并没有跟上。经营者的组织及管理能力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作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在农家小院环境美化、服务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二)布局不够合理,缺乏准确规划。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农家乐总体规划还可以,但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分散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和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开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就着眼于在原有基础上经营,装修不够有特色,卫生设施也不够完善。

(三)资金准备不足,缺乏保障支持。农家乐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求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建设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农家乐经营场所都是由经营户自身居屋改建而来,本身投入有限,对高要求的建设资金显得有心无力。

(四)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在吸引客源上,经营户往往是被动地进行宣传,如在经营场所前竖立招牌,向游客分发传单(名片)等。宣传方式不够新颖,不够吸引人,不够规范化,宣传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利用媒体、网络做大宣传,参加旅游节进行促销等要求还不明显,没有利用品牌产业带动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强化对农家乐发展的服务。党委、政府要把农家乐生态游当作该镇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城建、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对这一产业进行把关、帮扶,发展好这一农村经济新亮点。

(二)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同时提高农民的经营组织技能,利用农家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

(三)加大投入,建设农家乐发展的设施。一是要改善农家乐服务场所的环境,改变卫生状况,如清洁消毒设备要配齐,排污排水通道要通畅,服务人员要有必要的健康保障,要定期进行检查。二是要提高安全保障,要对老化的电路进行检修和改造,建设好必要的消防设施,拓宽道路,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旅游经济调研篇6

关键词:旅游;影响

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领域。旅游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乡村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理清旅游者与居民之间冲突的状况,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进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注重相关学科理论的运用和解释。许多学者纷纷通过模型假设和推理,建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的相关理论。

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三个层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影响居民对旅游感知的因素主要有:游客规模、居民个人因素(包括居住年限、居民性别、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与旅游地的距离等)、景区开发强度、旅游规划和管理水平(包括景区经营管理和政府管理)等。

我国学者对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旅游发展影响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章锦河以西递为例,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史春云(2007)等则从个体视角对九寨沟居民影响感知进行了分析,指出年龄、家庭等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区域状况

海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乡村旅游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发展。笔者选取海南典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分别是海口市演丰镇、琼海市博鳌小镇、澄迈的福山风情小镇。演丰镇是海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2005年紧紧围绕创建文明生态镇的目标,按照“区片联创”的新模式开展了数村一体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有“区片联创”文明生态村组成的海口乡村主题公园。博鳌镇位于琼海市的东部,万泉河与南海交汇处。现有6个村民委员会,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89人,为半渔半农集镇。博鳌镇地处万泉河入海口,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研究方法

预先选取乡村旅游景区及周围地区,以随机的方法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对于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居民进行问卷的讲解和记录,协助其完成。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为328份,有效率为82%。调查问卷共涉及被调查居民的个人特征、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居民态度五大类34项,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居民的个人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被调查对象包括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

依据调查可知:①性别上,女性人数多于男性,比例为56%,由于旅游收入并非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人数还占有一定比例,在家的女性较多。②年龄结构上,以29~50岁的中青年为主,共占被调查者的50%以上,一般来讲,该年龄段的人成熟,看问题有一定深度;③文化程度上,居民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次是小学和高中,说明居民整体仍然受教育水平偏低;④在年收入中,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为1.6万至2.5万这个区间,说明居民收入水平整体还较低。⑤本人是否从事旅游活动中,仅有30%的居民是参与旅游活动的,说明居民与旅游业密切程度较低,还需要在居民中加强教育,让居民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培养参与意识。

(二)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依据调查可知:正面影响中,居民对吸引投资较其他正面影响感知度弱,只有38.3%的居民持赞同态度,说明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③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较正面影响感知弱,尤其对旅游发展“导致少部分人受益”感知度最弱,只有28%的居民持赞成态度,说明乡村旅游发展之初,居民的收入差异较小,乡村旅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依据调查发现: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强烈,对旅游的负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很弱,正面负面影响相差极大。①在对正面影响的调查中,居民感知度较高,赞成率均在86%以上,尤其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两项赞成率超过95%;②在对负面影响的调查中,居民感知度很弱,赞成率低于5%。本项感知调查说明旅游发展之初,居民切身感受到乡村旅游的正面影响,而负面影响较弱,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

依据调查发现:和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相似,居民对旅游环境的正面影响感知强烈,而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

(五)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依据调查发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度,与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相比,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

五.小结

(一)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

通过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可以发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要明显强于负面影响。根据Doxey(1975)的旅游发展阶论,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的正向感知明显强于负面感知,说明海南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居民对经济影响关注强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60%居民的年收入处于2.5万元以下,说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较低生活水平使村民更加关注经济问题,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关注较为淡漠。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和环境的意识将逐渐增强。

(三)居民对乡村旅游持的赞成的态度

调查中,87%的居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正确的,希望乡村旅游有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赵玉宗、李东和、黄明丽.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5,(4):85-91.

[2]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

[3]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6):84-89.

[4]卢松,陆林,王莉等.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28(2):230—233.

旅游经济调研篇7

1.1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环境逐渐好转,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还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而且对于加快我国经济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不久,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国民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际威望与日俱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有识之士和国际友人迫切希望参观中国的新面貌,同时海外的华人华侨和香港、澳门的同胞也渴望回国、回大陆探望亲人。顺应时展和潮流趋势,新中国于1954年建立第一家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其经营范围是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务,主要为访华外宾提供食、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服务。进入六十年代,中法建交,中国建立起了与西方沟通的桥梁。1964年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这为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做好了铺垫。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旅游的发展,划拨3.6亿元建造旅游饭店、添置旅游交通车辆等设施。1981年改革旅游体制,实现了旅游行业的“四个转变”。1986年成立了第一个旅游全行业协会—中国旅游协会。它为会员、行业、政府和和社会服务,其主要工作是协调、监督、自律、咨询等旅游相关工作。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和组织国际性、地区性旅游活动的机会增加,旅游业重要慢慢凸显出来,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时至今日,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有关学者对位序规模理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后来的长期发展中,不断有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该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位序规模理论是城市地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在相关的研究中位序规模理论也是经常被引用的理论方法。在旅游地理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的学者主要是侧重在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这两个基本方向,对入境及国内旅游规模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时间角度的研究主要是侧重研究旅游规模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角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规模的空间不均衡特性进行分析。目前使用位序—规模理论进行区域旅游的规模变化研究文献不多,我国主要有靳诚,戈冬梅、周彩屏这几位学者采用该理论分别对长三角、江西、浙江的旅游规模差异进行了研究,这为本文进行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旅游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旅游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与之不相称的旅游学科的体系建设和基础理论尚处在构建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同时针对旅游规模差异及分布的研究还是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与旅游规模差异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富有创造力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探索出一条研究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定量化分析的新道路,以期对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照

1.2.2研究意义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旅游业迎来了黄金发展阶段。但是旅游业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导致其内部矛盾加剧,同时又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不同地区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导致旅游业整体效益持续降低,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规模差异相差甚远。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旅游规模差异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同时为了探究其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对旅游规模分布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文力求对甘肃省旅游规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重点研究甘肃旅游规模差异化发展的特点,学者对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的有关研究着作较少,定量研究同样缺乏,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憾,对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及分布协调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甘肃省做为西北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规模的可协调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甘肃省现在面对的是在保证旅游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一些手段使旅游规模相对落后的地区能在结合自身实际及政府政策倾斜的情况下实现跨越式的增长,才能保证整个甘肃省旅游规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及规模分布的研究,找到旅游规模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各地州旅游规模发展的潜力空间,希望能对甘肃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规模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2旅游规模差异的理论基础

2.1相关理论概述

2.1.1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众多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系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开始发展,随着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体制的成熟和完善,传统工业区的核心地位在加强,核心—边缘地理结构的逐渐形成和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均衡的空间布局结构。从理论视角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的是区域发展的长期轨迹,二是在宏观的研究背景下,区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区域均衡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取决于长期的发展轨迹的优劣,决定这种优劣性好坏的是历年区域均衡发展的内部均衡度。

甘肃省的旅游规模差异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并注意旅游规模差异发展的态势,并将差异化发展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争取实现甘肃省旅游规模的协调发展。

2.1.2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总体特征是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主要观察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要实现稳定的协调的增长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众多的经济增长定义中,最常见的定义有两种,一种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持续增长;另一种为经济增长是人均实际产出的长期过程中的持续性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增长规律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的不断增加,即用货币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加,通常是采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衡量。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中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选取有很大区别,经济地理学中主要选取自然环境、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学中则更关注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政治制度和

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2.2相关研究指标概述

2.2.1标准差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样本中的数据偏离该样本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样本的离散程度。

本文主要用标准差反映甘肃省14地州的旅游收入绝对差异,衡量各个地州偏离整个甘肃省平均旅游收入的程度,以便跟清晰的看到甘肃省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

2.2.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主要用来测量收入分配差异的程度。它的值是0和1之间,越接近0往往表明了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反之,则表明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的趋向。根据国际标准,通常基尼系数大于0.4这个警戒线,社会很容易出现动荡。当基尼系数超过0.6,它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收入差距。由于基尼系数显了示贫富居民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更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预测,预警和预防两极分化的出现。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用基尼系数代表旅游收入在甘肃省14地州的相对差异程度。当基尼系数等于1时,说明甘肃省的旅游收入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当基尼系数等于0时,说明旅游收入在14地州之间的平均分配。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绝对情况,在实际的研究中很难出现。所以基尼系数的值处于零到一之间,越接近零,代表旅游收入越趋近于平均分配,反之则代表旅游收入的不平均分配。

3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分析.........15

3.1基础数据来源和处理...................15

4甘肃省旅游规模分布体系的构建.................22

4.1规模分布体系的引入..........22

4.2甘肃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及位序规模特征分析.........22

5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发展的成因及应对措施..........28

5.1旅游资源丰度.......................28

5甘肃省旅游规模差异发展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5.1旅游资源丰度

旅游资源的分布受到历史文化传承,地理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省地形狭长,各市州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传承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各市州的旅游资源丰度存在很大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资金的分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强对甘肃省不同地州之间旅游资源丰度的研究,对于甘肃省根据各地区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因时因地的制定当地实际的旅游业发展措施,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缩小市州之间的旅游规模差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实体,它很难像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一样制定出一系列的定量化指标来评估各地区的资源状况。但是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受旅游时间和旅游体验的原则的影响,入境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时,多是选择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同样的,对于国内旅游者来说,同样也会选择星级较高、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作为其旅游目的地。因而本文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地州之间的比较时只选择了省级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级风景名胜区等四项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地州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和总丰度,对各地州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做一个大致描绘。所选四种主要旅游资源有些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合性,即一种旅游资源拥有多重身份,在计算时有可能会重复计算,出项这种重合想象,反映出了旅游资源品位高和便宜性的特点。旅游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旅游的资源总丰度与经济发展快慢之间的关系。

6结论及展望

6.1结论

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及测度指标对甘肃省入境及国内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运用城市地理学的首位度及位序规模理论对甘肃省入境及国内旅游规模分布的规律进行研究,选取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州市的入境及国内旅游收入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甘肃省入境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呈“m”型发展;基尼系数指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基尼系数已逼近于0.9,各市州的旅游规模发展极不平衡;入境旅游规模的赫芬达尔系数趋近于0,竞争态势极其激烈;首位度有上升的趋势,酒泉市的首位优势渐渐显现出来。

(2)甘肃省国内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逐年加大并增长很快,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国内旅游的首位优势呈现出增长的优势,各城市的竞争激烈度在增加,国内旅游将渐渐变为均衡发展。

旅游经济调研篇8

[关键词]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虽然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第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二,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两大类。其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又有不同的现实模式,第三,不同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影响。

2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从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料来看,旅游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并不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点,国际旅游研究者主要是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来总结当地旅游发展的经验与问题。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这种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个案化,虽然,一般发展规律包含在其中,但缺乏对总体的概括和类比。也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如城市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模式、海滨度假旅游模式、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模式等等。”

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从总体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研究者更加重视对其他经验的借鉴。(据田里《旅游经济学》322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15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研究者往往从国家政策和整体发展计划的角度来分析,有时,甚至将旅游发展模式等同于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讨论。这种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特征,不足是忽略了旅游非常规发展中的差异和问题.尤其忽略了旅游消费模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3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3.1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驱动型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长期受控于政府,或者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多。

其二,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因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因而,存在着希望实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追赶情结”。

其三,由于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国内旅游没有起步,旅游收益的主导消费群体为国际旅游者.

其四,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并不主要回馈于旅游业发展自身,而是更多地用于国家急需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五,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由于给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使当地人产生一种“旅游盲目祟拜”心理情结。

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金收入,同时,在借助国外资金和服务来提升本国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时,能够引进国外旅游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加速本国向世界的开放过程,因而,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容易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尽快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和发展的突破口。

其缺点是,这种发展模式往往忽视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快速增长目标和利益的驱动下,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的破坏,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结果,进而损害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3.2旅游发展的市场调节驱动型模式――发达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它们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都比较健全,它们对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有深刻的理解。

其二,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并不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主要的目标在于满足本国居民(及国外旅游者)的休闲与享受的消费需求。

其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由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演变而发生进化的。

其四,这种旅游发展模式虽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利益上的好处,但是,当地居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平静生活和原有生存环境被大量外来游客所打扰,因而,当地居民会与外来游客产生抵触,并引发对发展旅游认识的矛盾心理。

4两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比较

4.1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不同

这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待旅游发展的宏观目标不同的具体体现。

(1)从经济发展中国家来看,它体现了一种追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波及效应。

(2)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它体现了民众对后现代化享受生活方式的追求。

4.2经济发展观不同

这两类旅游发展模式由于对待旅游发展的目标不同,因而,它们之间的发展观念也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理论上讲,实际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1)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是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将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置于首位的发展观念。

(2)双重动力型发展现。双重动力地发展观是指从社会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考虑其经济功能。

(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念.

旅游经济调研篇9

现代社会旅游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最为核心问题就是旅游与现代性的矛盾,而解决单一模式下旅游产业的高度常规化,推进旅游地区的社区参与,关怀社区,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区转向;旅游;单一

旅游和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现代社会的所在份额越来越多,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突出显示。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观念日趋改善,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旅游业在就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文化和环境,同时,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当旅行和旅游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得到强调。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社区参与的项目,对旅游业的高度是为了解决单一模式,程序化,非人格化的发展模式和旅游质量的期望之间,旅游业和人民的重要途径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对于如何促进旅游区社区参与,社区关怀,以人为本,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西方旅游社会学文献,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例如,波尔斯汀就把作为“伪事件”的大众旅游看做现代化缺乏深度的体现。换言之,“现代化所固有的普遍商品化的原则的所向披靡,导致了文化生活的肤浅化和浮夸化以及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虚假化。”例如在法国社会学家艾米尔·迪尔凯姆以反常态、神圣和集中表现来解释旅游影响和旅游行为,突出旅游业的发展的消极作用。而国内的旅游社会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发表的文献资料多采用国外的理论模式,研究活动以实地调研为主,旅游社会学至今旅游社会学包含的区域越来越多,但在市场的引导下,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方式为主,脸谱化、舞台化痕迹强烈,充满功利性色彩。换而言之,国内的旅游社会学并未真正走向成熟。

就社区参与转向的意义而言,首先是针对在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单一模式的束缚下,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如地方政府一味的强调政绩工程,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决策失误和违法违规操作频频发生,使得旅游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为迎合低级趣味产生“吸睛”效应,过度发展“三俗”文化,本土文化遭受侵蚀,风土人情遭受冲击犯罪事件增加,出现“新殖民化”现象;或者由于接待地经济贫乏,地方群众素质较低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贫富差距日趋明显,社会分层加剧,隐藏一定社会隐患,等等。

其次,不若经济学、地理学等将旅游看成一个单一的区域,社会学的关怀下的社区参与使我们能从一个更为整体的和一般、普遍的社会关系和互动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其研究对象更加注重游客的需求动机、游客和接待地当地人的关系,旅游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整个社会生态影响。旅游业在它的最初阶段,就有着庞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如果能将它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考虑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来进行管理,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就称之为社区方法。社区方法具体表述为社区原住民群体志愿地、民主地介入当地旅游业发展决策,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及主动地进行社会实践。不可否认,至社区发展概念提出已越来越受关注,“社区服务是旅游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它基于旅游业再生循环的原则,将当地原住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做旅游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考察案例,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和实证性。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论证旅游内容、层次和类型以及重要作用,而缺少社区参与旅游的实证研究。此外,现有的社区参与研究某种程度上旅游目的地社会群体对自己的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事物的自在理论上是被排除了的,而本次研究则从全面参与出发,通过加强社区参与程度来回应这个问题。

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关注旅游业在单一模式的束缚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制约下出现的问题,如社会分层问题,集体行为造成群发性事件增加问题,以及从冲突论角度分析探讨旅游区域产业的高度常规化的单一特点与过高的旅游质量期望值之间的对立和接待地群众对游客敌意的产生和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如文化的麦当劳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二、依照发展旅游业的社区参与思路,采取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对旅游地区围绕民主、权利和责任而开展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的方式和作用进行了解,探讨如何从一般居民、从事旅游的居民、当地的社会组织以其共同利益为出发,合理的介入旅游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话等方式深入观察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会以完善机制为主线通过社区对咨询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的评价和态度来推进研究进程。三、自制一张旅游态度尺度表,实地调查。根据旅游区域的当地情况和可行性从张家界选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拥堵、服务、社区态度6个因子,自制一张旅游态度尺度表,对现有的旅游环境进行评估,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进一步收集实地资料,为下一步做好调研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旅游业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大潮下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将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单一经济模式的框架下,我们习惯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从而让旅游业处于不合理、浪费式的开发条件下。社区参与转向是打破旅游发展单一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能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旅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六期

[2]旅游社会学概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第1版(2011年6月1日)

[3]佚名.旅游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批判[J].东方网,2007年8月

[4]王春雷,周霄.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J].规划广角,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

旅游经济调研篇10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长;索洛余值增长模型;技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069-04

随着社会文明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经济功能逐渐被世界认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视为支柱或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因此,中国的旅游产业仍需不断优化和提高,研究和分析中国旅游产业增长及其主要增长要素对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古典经济学认为要素投入引起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全要素分析法,据此确立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围绕“索洛剩余”内生化,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分别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分工演化的角度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旅游经济研究者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构建了不同的旅游生产函数,从而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的不同结论。代表观点有:李仲广、宋慧林(2008)利用丹尼森的结构主义要素分析法,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投入来获得,劳动投入贡献率达到39.87%。唐晓云(2007)基于索洛模型证明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而全要素生产率很低。左冰、保继刚(2008)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周云波、武鹏、刘玉海(2010)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下,平均数为0.512,纯技术效率水平为0.603,规模效率水平为0.865。总之,现有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旅游经济规模不变,希克斯中性技术严格假设下所得,这显然与中国旅游发展现实不符。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用GLS广义最小二乘法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测算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和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再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二、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