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17

渔业的现状篇1

关键词:渔业;产业化;出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76-1

咸阳位居八百里秦川腹地,境内土壤肥沃,灌溉历史悠久,面积10196平方公里,人口504万,耕地39.64万公顷。咸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内有渭河、泾河两大河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渔业生产后劲不足,实现渔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咸阳渔业发展的根本选择。

1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咸阳渔业生产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养殖面积达到3.2万亩,其中渔业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8600亩。水产品产量9545吨,年产值6024万元,渔业已成为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1商品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现有养殖水面3.2万亩。在对羊毛湾、羊家河、黑松林等38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维护的基础上,又对三原西郊水库、旬邑马栏水库、彬县马家河水库、长武亭口水库等新库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累计投资2.6亿元,建成高产高效专业的渔业养殖基地18个;形成标准化高、连片集中、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养殖基地2.34万亩;渭河滩商品渔基地8600亩。其中礼泉泔河水库,乾县羊毛湾水库、长武亭口水库以及兴平的渭河滩渔场均已成为咸阳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1.2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

全市先后建成水产站12个,苗种场8个,建成市、县两级水产供销站4处,鱼饲料加工厂1座,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

1.3渔业生产科技含量较高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各养殖单位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近几年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合作,做到科学饲养、集约生产,使渔业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4形成名优品种多元化

咸阳市依据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目前有十六种名特优品种,其中甲鱼、河蟹、罗氏沼虾、罗非鱼等养殖稳步发展。

2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咸阳渔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问题如下:

2.1资源利用率低

全市适宜渔业养殖的水面达27万余亩,目前只开发利用3.2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1.9%。

2.2科技水平不高

渔民缺乏渔业养殖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目前仍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大部分渔民仍缺乏科技养鱼意识。

2.3经营效益低下

多数养殖户仍以家庭承包方式分散经营,养殖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缺乏产品开发意识,市场竞争力薄弱。

2.4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许多养殖场池塘标准退化,排灌、增氧、机械加工等配套设施陈旧。

3渔业产业化的出路

从咸阳渔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综合开发,实施名特优战略。走“贸工农,产供销、经科技”为一体的产业化路子,促进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抓住机遇,多方筹资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部级“关(关中)天(天水)”经济圈的批准实施,为咸阳渔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咸阳河系多、库容量大,山川秀美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外引内联,争取投资。全面落实世行贷款,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商品渔基地建设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争取各级财政支出等,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促进咸阳养渔业产业化发展。

3.2实行连片,扩大规模

建设商品渔基地是渔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工程和水利建设等投资加大,应借此机会,加快商品渔基地建设。对尚存的20多万亩水域进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确立优势较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走出具有咸阳特色的渔业产业化之路。

3.3加强技术培训,提倡科学养殖

渔业主管部门要抓好渔业技术培训、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殖,采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优化品种体系,大力发展生态、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名优品种

近几年,常规养殖品种效益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已到亏本经营的地步,因此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在稳定发展常规养殖品种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无公害渔业、品牌渔业势在必行。在抓好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传统优质品种养殖的同时,积极引进我省近几年开发的优质品种如淡水白鲳、罗非鱼、沼虾、河蟹、欧鳗等。

3.5发展二、三产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各县区积极开发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有知识、会经营的经纪人;引进1-2个技术先进的渔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外联市场内联生产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我市渔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

3.6加强行政管理,优化养殖环境

为适应现代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换观念、转变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渔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渔业生产安全和渔业水环境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以确保渔业资源增殖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为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渔业的现状篇2

关键词:鲇鱼日本渔业日本社会捕鱼方法渔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S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40-01

鲇鱼,中国也叫香鱼。在古代日本的贵族和武家社会中是珍贵的食材,在日本传统的鱼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一种很高级的食品。

鲇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只能在清澈的河水中生存。由于河水污染等问题的原因,日本全国内鲇鱼的生存地在减少。岛根县内的高津川是日本的一级河流,作为鲇鱼的重要的生存地而有名。此次调查以高津川为例对日本的鲇鱼渔业的现状进行调查。

为了保护高津川的鲇鱼,高津川渔业协同组合于昭和11年(1936年)在岛根县益田市成立。渔业协同组合的主要作用是制定鲇鱼的保护对策,渔场环境的保护对策。具体的工作有禁渔,解禁,鲇鱼的放流,捕鱼许可证的发行,以及鲇鱼的贩卖。禁渔有产卵场的禁渔和河流的全面禁渔两类。产卵场的禁渔一般在每年的10月16日至11月30日,全面禁渔一般在10月11日至11月30日。渔业组合一般产卵场的禁渔期,用机械对河道进行耕犁,把渔场改造成浮石状态,以利于产卵。鲇鱼的放流是在1941年开始的,最初放流的鲇鱼是琵琶湖产的鲇鱼。1984年设立了鲇鱼中间育成设施养鱼场,每年可以培育4克重的幼鱼120尾。现在高津川渔业组合,在高津川设立了200至300个地方,每年放流120至150万尾幼鱼。

高津川渔业组合根据会员资格的不同,发行不同的捕鱼资格证。大体上分为用网具和鱼竿两类会员。对于网类的会员有严格的控制,最简单的是投网,会员费是15,000日元。只要交纳会费后,会员可以在开禁期自由使用投网捕鱼。其次是使用比投网较大的围网会员。这类会员要求必须使用投网3年以上,还必须是当地的人,去渔业协会交纳税金后取得许可证。渔业组合通过限制网具的大小的办法,有效的控制了乱捕鱼的现象,又保护了当地渔民的利益。对于使用鱼竿钓鱼的人,规定一天须交纳3000日元的费用,一年要12000日元的费用。

平成3年(1992年)高津川渔业组合设立了,活鱼水槽和保管直卖设施。渔民可以直接把捕来的鱼直接卖给渔业组合。渔业组合再集中贩卖鲇鱼和加工制造鲇鱼制品进行贩卖。

渔业组合对于捕鱼文化的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享保3年(1530年)就有使用鸬鹚捕鱼的记载。从这时期开始,专业的鱼师已经开始出现了。只可惜随着鲇鱼数量的减少,使用鸬鹚的方法在10年前已经消失了。现在保留的捕鱼方法只有竿钓和渔网两种了。最有意思的是在高津川使用鱼竿钓鱼是不使用鱼饵的。所有的钓鱼方法都是利用鲇鱼的群居的特性来钓鱼的。最出名和最受欢迎的钓鱼方法叫友钓。具体来说,一般鱼线要拴5至6个鱼钩,其中一个鱼钩上要钩一条活的鲇鱼。把鱼放入河中,鲇鱼会自动寻找自己的同类,或者其它的鲇鱼会主动来找挂在鱼钩上的鲇鱼。鲇鱼在戏水的时候,会勾住其它的鲇鱼。在笔者调查期间,访问的在河边钓鱼者有山口县,广岛县,甚至东京,大阪的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他们都是使用友的方法来钓鲇鱼。从2011年开始的暑假期间,高津川渔业组合都会组织友钓方法的培训班,让周边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这种钓鱼方法。另外的钓鱼方法是要求对高津川比较熟悉的当地人的钓鱼方法了。首先垂钓者一定要熟悉鲇鱼一般会群聚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鱼窝和鱼群的所在地要非常的熟悉。钓鱼者在看到鱼群的桥上或者岸边把挂有8至9个鱼钩的鱼线投入河中,左右上下晃动,就有机会勾住鲇鱼。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发法是非常困难的。

使用渔网捕鱼的大都是当地的渔民。以前靠河的渔民很多,但随着鲇鱼数量的减少,渔民的数量也在减少。在笔者调查的岛根县津和野地区30年以前还有100人以上的渔民,现在只剩先30人左右了,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渔民使用的网主要是投网,截网和围网三种。投网一般在白天进行,渔民站在河的中间,把网撒向河中来捕鱼的方法。这种捕鱼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还有一种就是截网,就是在河的一边用竹子固定网的一边,渔民拉着渔网到河的另一面固定好,鲇鱼在河流中游动过程中进入网中。在高津川最有名的捕鱼方法是使用围网来捕鱼,也是当地渔民最擅长使用的方法。通过对当地渔民宫岛先生的采访,大体了解了这种捕鱼方法。一般来说,围网长20米左右,宽1.3米左右,大约有4000左右的网眼。捕鱼的最佳季节是在日本的盂兰盆节左右,渔民会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带着火把乘两条船静静的进入河的中央,把围网下入河中。下好网后,渔民会有船桨拍打水面,还有用存在船上的石头投入河中的方式,使鱼群乱窜进入网中。据宫岛先生说,昭和32年开始4他们夫妇两人每年都用这种方法来捕鱼。每天能捕到40公斤的鲇鱼,大部分都卖给了高津川渔业组合了,自己留一部分做鱼干用。现在的鲇鱼数量在减少,每次也就能捕到3至5公斤左右。

通过调查能够让我们深刻了解日本在保护鱼类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当地居民对从古至今的钓鱼方法的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庭良美著《日原民具志》日原町教育委員会平成4年発行.

渔业的现状篇3

关键词渔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244-01

近年来,姜堰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围绕推进渔业“一村一品”、增强渔业经济实力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渔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发展渔业“一村一品”过程中出现不少亮点,但也有不平衡之处。现对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目前姜堰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3.3hm2以上的渔业专业村有33个,村级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0%以上的村35个,渔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从事渔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纯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村级水产场圃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达到84%以上。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区域特色明显

各镇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有淤溪、华港、溱潼等镇商品鱼的生产基地,俞垛、溱潼、沈高、桥头等镇河蟹青虾养殖基地,娄庄镇河沟网养殖基地。

1.2科技作用突出

各镇村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大力推广池塘养殖的降本增效技术、河蟹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河蟹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防治与渔药安全病害综合使用技术等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水产实用技术。

1.3市场辐射拓宽

各镇村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逐步建立起了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马庄、桥头镇的2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年销量达6000多吨。通过水产批发市场和5个水产协会组织的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发展和渔民收入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

2.1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

就姜堰市综合分析,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除水产场圃外,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村,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意识不强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水产品品牌培育,提高水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2.3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水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水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3发展对策

按照“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产增效”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扶持以村镇为单元的区域特色明显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经过3~5年努力,使规划村达到主导产业明确,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劲;规模效益显著,强村富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表率。

3.1抓“块状经济”的示范带动

先以部分渔业重点乡镇的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重点,用示范和服务的方法,抓好“一村一品”工程的启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坚持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专业大户为示范,选准示范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出效益,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2抓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

发展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水产品资源,带动渔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龙头加工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努力提高渔业专业村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3抓科技推广的创新举动

把“科技兴渔”作为搞好渔业工作的关键来抓,联合各渔业协会,建立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围绕渔民关心的渔业技术、管理知识等热点难点问题,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如河蟹、虾类、珍珠等,推广河蟹大规格养殖技术、虾类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鱼虾蚌混养技术、病害测报与防治技术,种草养鱼降本增效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及微生物试剂的应用技术等。此外,继续加大政府对渔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渔业科技发展。

3.4抓能人的扩张牵动

实施渔业“种子”工程,即把一批渔业经济发展带头人作为“种子”,通过组织研修、培训。造就一批“种子”选手、“领军”人物,使基产生扩张效应,把能人效应做大,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养殖户。

3.5抓借助外力的上下联动

利用姜堰市里下河地区渔业资源丰富和人文区域优势、市、镇、村上下联动,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构建招商引资网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借助外力求发展,增强“一村一品”渔业专业村的活力。

渔业的现状篇4

关键词淡水渔业;环境;现状;保护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X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290-03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94%左右,海拔悬殊较大,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水系众多、江河纵横、湖泊棋布的水资源状况;“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类型,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淡水水域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有600余条,江河水面约有10.67万hm2,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云南省共有40余个天然湖泊,湖泊水面面积约10.84万hm2,总蓄水量约300亿m3;池塘坝塘水面3.24万hm2[1]。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不仅孕育了多样、珍稀的渔业种质资源,也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快云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渔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水库、养殖池塘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宜渔水体水质每况愈下,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远不及珍稀鱼类的灭亡速度,云南渔业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又由于云南地处中国和东亚陆地国家主要河流的上游,流域水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亚陆地国家的水域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文对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列举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渔业污染事故,说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渔业水域的污染,使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珍稀鱼类生存状况堪忧;江河等电站大坝涉渔工程的建设、外来鱼种的入侵等因素使土著鱼和特有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渔业环境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1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使云南省渔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2.2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63.8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126.7亿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渔业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由于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着鱼类生存和繁衍;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破坏了鱼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加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部分种类濒临灭绝的边缘[3],因此加强淡水渔业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现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概述如下。

1.1江河渔业环境现状

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4]报道,在94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7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0.4%;而水质符合Ⅳ~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9.6%,其中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0.6%;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25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断面96%;劣Ⅴ类标准水质断面占5.0%。

从2000年至今,由于部分江河渔业水域水质的恶化,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很多事故使大面积的水源被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一些珍稀的土著鱼类资源受到重创。如2002年10月,南盘江柴石滩以上河段发生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逾100t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逾3亿m3水体受到污染[5];2004年6月初,沿河硫酸厂、海源新业公司、滇东冶炼厂的入河污水使楚雄市龙川江发生严重镉污染事件,楚雄水文站等断面的总镉超标36.4倍[5];2009年7月,露天堆放石灰渣经暴雨冲刷入江,使短时内水体酸碱度严重失衡,导致盐津县庙坝乡乌撒溪至莲花洞4km河段内,出现黄腊丁(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南方大口鲢(Silurussoldatovimeridionalis)、中华倒刺(pinibarbus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甲鱼(trionyxsinensis)等4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造成省市试点网箱养鱼损失3t,损失超过100万元[6];2010年1月,永胜纸品加工厂沉淀池的污水直接排入南满河,造成近2km河段污染,造成鲤鱼(Cyp-rinuscarpio)、白甲鱼(onychostoma)、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等土著鱼类死亡0.5t[7];怒江兰坪县的江(属澜沧江水系),由于铅锌矿的大量开采,对弃土和低品位矿石的管理不善,使江流域受到重金属铅和镉的严重污染,据王李鸿等[8]研究表明,江流域重金属铅、镉浓度均已超过国家类水质Ⅴ类水质标准,刘明典等[9]对2009―2011年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区域未发现任何鱼类,重金属污染为该流域鱼类最大的生存威胁。

除了水质污染对淡水渔业环境造成破坏外,江河梯级水电开发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水电资源已逐步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而“三江流域”集中了92%的开发水电资源[10],对“三江流域”干流水资源的开发是云南水电资源的主体。目前澜沧江规划在上游建7级、中下游建8级水电站;金沙江中游规划“一库八级”开发、下游规划4级开发;怒江中下游规划“两库十三级”开发[11]。而梯级开发的模式在增加渔业养殖水面的同时,也给鱼类生存的天然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首先,天然江河的连续性改变。梯状水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文情况如水温、水质、流速、泥沙等,阻碍了鱼类的觅食、生殖回游通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所[12]。其次,对鱼类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带来巨大影响。如金沙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是一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的发育和孵化需在特定流速的水流中才能得以完成,库区的形成必然对鱼卵的漂流孵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也会逐渐减少[13]。怒江特有珍稀濒危鱼类云纹鳗鲡(anguillanebulosa)是一种降河产卵洄游鱼类,电站大坝阻断了其生殖洄游路线,严重影响其产卵和种群的繁衍,使其濒临灭绝[14]。由于水质污染和涉渔工程的建设,云南各大江河水系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种类数量由原来的139种减少至80种,部分鱼类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甚至濒危灭绝。属于珠江水系的南盘江,近年来水质不断恶化,据王伟营等[15]研究表明,已有24种鱼类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调查采到的土著鱼类仅占土著鱼类总数34.6%,大多种类数量较少,分布区域片段化,趋向于支流分布。

1.2湖泊与水库渔业环境现状

云南省湖泊分为滇东湖群、滇南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多为富营养型浅水湖,为云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条件。但随着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残留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水库,改变了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态平衡,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由于近年来,云南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形成了广阔的宜渔水面,“三网”养鱼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过大的放养密度、过剩的饵料滞留,使湖泊水库污染状况逐年加剧。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报道,在监测的134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85.07%,符合Ⅳ~劣Ⅴ类的占14.93%。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重度污染;洱海为Ⅲ类水质;阳宗海为Ⅳ类水质;抚仙湖、泸沽湖为Ⅰ类水质。

湖泊、水库由于换水周期较长,相对于河流而言,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渔业病害、事故的发生。据杨君兴[16]记载,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类共有94种。但近年来由于湖泊水质的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和外来鱼种入侵等诸多因素,湖泊土著鱼种类和资源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些种类甚至已经灭绝,外来鱼类资源量不断上升,打破了原有的高原湖泊鱼类种群结构,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如2008年,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砷浓度均值一度达到0.128mg/L,水质为劣Ⅴ类,对饮用水安全、鱼类生存、水产品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17];2009年10月,雷打滩电站库区发生突发性疑似污染死鱼事件,导致野生鱼、虾和网箱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约518.2t,直接经济损失逾400万元,野生鱼类的损失无法估计[18];2013年5月,墨江县泗南江电站库区网箱养殖鱼类因缺氧死亡1177t,鱼苗死亡360万尾,经济损失达1300余万元[19]。由于渔业水质污染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很多研究人员先后对部分湖泊鱼类区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以便明确湖泊现有鱼类状况,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陈自明等[20]2000年调查发现,滇池土著鱼类已减少至11种,滇池金线(Sinocyclocheilusgraham)、银白鱼(anabariliusalburnops)、云南鲴(Xenocyprisyunnanensis)等7种鱼类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熊飞等[21]2004―2005年调查发现,抚仙湖土著鱼减少11种,特有鱼类减少8种,浪白鱼(anabariliusgraham)、抚仙金线(Sinocyclocheilustingi)、云南倒刺(Spinibarbusdenticulatusyunnanensis)等经济鱼类资源量严重衰竭,外来鱼类增加5种;阳宗海原有土著鱼20种,但全伟等[22]2011年至2012年调查分析,原有20种土著鱼仅捕获5种,5种特有鱼中仅捕获1条阳宗白鱼(anabariliusyangzonensis),外来鱼类增加9种;严晖等[23]2009年至2011年调查发现,由于外来鱼种的引进,洱海土著鱼由18种减少至14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taliensis)、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等4种濒临灭绝,而引进种太湖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资源量逐年增加。湖泊、水库渔业环境的污染和外来鱼种的入侵,不仅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鱼类区系,还使鱼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受到冲击,限制水产数量和产量,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众多的案例和调查研究表明,云南湖泊水库淡水渔业环境的形势已非常紧迫,保护渔业水域环境迫在眉睫。

1.3池塘渔业环境现状

池塘养鱼是云南渔业的支柱,其产量占渔业总产值的88%以上,是云南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云南省池塘坝塘约有3.24万hm2。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过快、过高追求经济效益,在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和鱼药施用量的同时,没有做好池塘水源条件改善、定期清淤、池塘养殖环境科学修复等工作,致使池塘水质状况日益下降,鱼病爆发,突发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2年8月,云南武定县西村河被钛矿洗矿点排除的污水污染,致使下游苗种场鱼苗产量急剧下降,繁殖成活率低、畸形率升高;2008年5月,建水县临安镇太子湾鱼塘出现锌超标现象,导致鱼类死亡,经济损失逾25万元;2010年2月,云南省宾川县渔政部门调解处理了一起养猪场排污导致鱼塘死鱼案,造成死鱼4.5t、经济损失4.5万元[24];2011年4月,晋宁县上蒜镇草海鱼塘由于非离子氨浓度超标,造成近60t鱼死亡,经济损失逾67万元[25]。

2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保护对策

2.1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

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渔业经济增长慢,渔业环境恶化快,水产品质量下降快的局面,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遏制。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以发展生态渔业为指导,以云南得天独厚的宜渔淡水资源、气候条件,多样的鱼类品种为基础,加快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在重点扶持鲟鱼、罗非鱼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云南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养殖户渔业养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渔业环境的保护促进渔业发展,才能在提高渔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云南省淡水渔业实现永续健康发展。

2.2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防治是加强渔业环境监测的重要措施,对渔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成因的分析及污染源的确定是制定保护政策的必要基础。成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并以此为核心,纳入各区、地州县环境监测单位,增加渔业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渔业病害渔业污染事故鉴定工作人员,增加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适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水质状况,形成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科学预警,及时、客观地反映处理每一起渔业病害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打破目前云南渔业环境监测资金匮乏、监测面小、监测不力、污染事故成因分析困难的尴尬局面,建立覆盖全省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对渔业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云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3切实贯彻落实渔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坚决把《渔业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地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加快《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配置及沿湖、沿江河建筑,严格排放标准,完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加强监督,明确责任,加大对渔业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二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部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力度,在适宜的河流江段建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甚至拆除部分电站大坝,取消相关涉渔建设项目,还原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完善外来鱼类引进的法规和管理条例,加深引进风险评价制度的研究和外来鱼种的预测预警研究,严格控制非经济性外来鱼类的数量,保持原有鱼类区系的平衡。

2.4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其评价研究

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力度,严格普查逐级审核程序,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明确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针对目前云南部分淡水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做好污染源普查和治理的同时,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和水体功能,选择适宜的污染修复技术,对相应渔业水域环境进行修复,做好修复评价工作,加大对水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的研究。虽然我国水环境修复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渔业水域环境的修复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借鉴,但渔业水域环境的恶化速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周密制定修复计划,修复污染水域,恢复生态环境将是云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参考文献

[1]邱家荣,杜建标.云南渔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22.

[2]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云南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eB/oL].[2012-12-19].http:///zhxxyzj/201212/t20121219_3110606.htm.

[3]田树魁,石永伦.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产,2013(2):29-32.

[4]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6-10].http:///html/2013-06/10/content_715943.htm?div=-1.

[5]丁莞歆.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J].环境保护,2007(14):83-85.

[6]申时勋.盐津白水江野生死鱼绵延4公里[n].春城晚报,2009-07-14.

[7]梁剑鸿.勐腊县渔政部门查处一起渔业污染事件[eB/oL].[2010-02-03].http:///news33/20100203/279264.shtml.

[8]王李鸿,角媛梅,明庆忠,等.云南省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5):595-600.

[9]刘明典,陈大庆,段辛斌,等.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1):156-170.

[10]何玉芹,欧晓.云南省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2):1-7,19.

[11]余波,黄成敏,黄正文,等.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91-197.

[12]李陈.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6-34.

[13]蒋艳,冯顺新,马巍,等.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影响的分析[C]//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西安: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2009.

[14]徐伟毅,缪祥军,邱家荣,等.论怒江鱼类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J].云南农业,2008(3):24-27.

[15]王伟营,杨君兴,陈小勇.云南境内南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11,332(5):19-29.

[16]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m]//汪松,谢彼德,解焱.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29-138.

[17]云南省环保局.关于阳宗海污染事件及治理情况的通报[eB/oL].[2008-09-19].http:///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362.aspx?contentid=24399.

[18]云南省渔政总队.云南省渔政执法总队关于雷打滩电站库区疑似渔业污染事件的情况报告[eB/oL].[2009-10-30].http:///news5830/20091030/204797.shtml.

[19]黄兴鸿.墨江1177t鱼缺氧死亡[n].春城晚报,2013-05-26.

[20]陈自明,杨君兴,苏瑞凤,等.滇池土著鱼类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1,9(4):407-413.

[21]熊飞,李文朝,潘继征,等.云南抚仙湖鱼类资源现状与变化[J].湖泊科学,2006,18(3):305-311.

[22]全伟,彭军,安莉,等.阳宗海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云南水产,2013(2):40-43.

[23]严晖,周正文,赵芬,等.洱海土著鱼类调查研究[C]//2012第四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汇总.北京: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2012.

渔业的现状篇5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策略

引言

淡水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渔业发展因为受到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渔业发展缓慢。正因为如此,渔业养殖才应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对策。

1淡水渔业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淡水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当前渔业停留在传统养殖模式之下,技术简单落后,一些养殖技术运用不当,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无法满足生态化渔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渔业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消费者对渔业产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市场占有率无法得到提升。因为养殖技术的落后,养殖品种无法繁衍,养殖品种老化单一成了当下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淡水产品主要还是以鲫鱼、鲤鱼等为主,而且还停留在粗养状态,没有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在固定的淡水区域中产量无法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1.2难以分散的渔业养殖风险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渔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容易遭受各种天灾人害的影响,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鱼病,很多鱼病无法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一旦发病,就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淡水区域,从而涉及多品种的鱼类,发病时间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时候将是对整个产鱼季节的影响。也正因渔业有这样的养殖高风险,很多渔民对养殖心存担忧,所以不敢大面积、大规模养殖,造成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无法促进渔业养殖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随着水土污染情况的不断增加,渔业养殖的风险也将变得越来越高。

1.3加工水平、运输手段落后制约渔业发展一方面,水产养殖加工上规模企业不多,水产加工技术水平有限,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很少。导致水产品研发力度不够,附加值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售卖鲜活鱼类,最多也就是冷冻加工、初加工等低端的水产品加工。一些涉及高科技的功能食品研发、药物的研发以及水生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渔业科技产业少之又少,从而无法将渔业产品进行高效利用。另外一方面,水产的储藏、运输设施和装备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水产运输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体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只是靠简单的增氧设备来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但是这种运输方式只能使水产品保持二十小时左右的成活时间,造成了很多水产品在运输途中死亡,导致水产品活体运输成了制约渔业做大做强向外发展的可能。

2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是完善养殖种类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养殖产品种类的完善,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影响渔民加快对水产品种类的改良,促进优良品种的养殖,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良种繁育的方式,可以在原有固定的水域资源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良种覆盖率实现对传统品种的取代,实现渔业养殖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采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和谐,淘汰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养殖模式,保证渔业养殖生态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渔民养殖风险,为创收创汇打下基础。

2.2完善水产养殖防疫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逐步稳定投资渠道,建设鱼病防治中心等防治中心。这些防治中心要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不定期走访各大渔业养殖基地,对各品种渔业水产品以及水域质量抽样调查了解,并开展各种流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渔业病害发生的规律情况,采取有效的病害治理措施,提高养殖水域治理和养殖病害防治效果,最终保证水产质量。

2.3支持养殖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科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养殖加工和运输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渔业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对渔业的科学利用,实现渔业产品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或者政府补贴引导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政府通过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技术优良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发展,将渔业水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增加渔业养殖的市场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渔民能够主动参与养殖,促进渔业的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寻求各种办法突破传统渔业的养殖问题,通过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措施实现渔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智伟.湖泊渔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渔业的现状篇6

改革开放三十年渔民生活变与不变

小组成员在走访南疆村,进行“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变化”的课题调研后,小组成员反映,改革开放是使相当一部分人翻贫为富,腰包鼓了起来,渔民的年收入最低也是两三万,而最高收入又达到十几万的情况,但渔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大程度上的差异。而鱼价的由低变高是渔民们得益的主要原因。

渔民们的拮据状况现今还主要有捕捞鱼虾种类的降低,大商贩的缺乏,小商贩的刁难等等,而这些是困扰当地渔民们的历史性问题,调查小组决定将就此类问题予以记录,最后同意向相关政府部门献言献策。

新时期的新问题——海水水污染

在总结过程中,部分队员提出,随着政府部门的优秀决策的推行,当地海港设施健全起来了,广阔的避风港、坚固的海堤、完善的海鲜养殖基地设施都已投入使用。但日益繁荣的渔村也难免受到东厂的“亲近”,对于渔业养殖户来说,娇气的海产品使渔民们对工厂尤为敏感。作为他们谋生的唯一希望,冲突在所难免。

当地避风港内的水由于无法流通,已经变绿变臭,污染解决已迫在眉睫;而当地渔民的维权意识的不足和工厂的跋扈讲问题活生生地摆在了政府面前。就这些问题,团队成员表示,将起草自己的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提高渔民生活状况”的建议书,提交给青岛市政府。

走访海大专家,深入了解问题

此次总结过程中,小组成员对于确立分别采集相关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对海洋污染和渔民生活状况看法的计划的看法予以肯定,并决定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将继续使用该方法。

对于学术理论资料,小组成员总结道,目前浒苔污染的原因经专家讨论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但青岛近海的水质状况良好;由于浒苔一般爆发于休渔期,故对渔民的正常的捕捞基本没有影响;近年来由于沿海房地产的开发,部分郊区渔民由于是拆迁补偿获得了大笔收入……

对于从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水质状况调查所等部门获取的资料,主要涉及海水污染对于海洋生物的影响,渔民的过度养殖对于海水的污染状况,近海工业对于渔民养殖业的影响以及今年来青岛海水水质状况等问题。并重点研究了海水污染和渔民捕捞养殖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专业认识。

经验总结及日后活动预案

“从7月1日记者发现到现在,虽然尚处休渔期,但南姜村码头每天依然有大量渔船下海捕捞。针对这一突发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将过度捕捞这一问题进行深究。”一同学发表了看法。

就捕捞这一问题,最终队员们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顶着压力将项目做到最好。成员小组着实在活动过程中交流并丰富了观点,并收获到了历练下的成长。

调研活动小组在集体讨论后肯定了小组划分类别的有效性,将成员进行职务分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员浪费与效率低下的情况。

渔业的现状篇7

关键词: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共同养护

1中日韩三国开发利用东海渔业资源的现状分析

无论是中国、韩国还是日本,都在很早之前就将东海区作为了其传统的作业渔场,其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方式主要是拖网、围网、刺网以及钓等。从总体上来看,与东海区比邻的中日韩三国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利用时间都较长,并获取了大量鱼类资源,渔获量十分惊人。与其他两国相比,我国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利用更多,其总体捕捞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在管理和养护方面,我国理当承担主要责任,要加大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并提高其管理水平。

2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必要性分析

在国际社会中,解决海域自然资源的常用方法是共同开发与合作管理,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岛屿上尚没有明确的岛屿,在开发利用其资源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而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共同管理共同开发,对于存在管辖权争端的海域,可以先搁置或者是先确定,而对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共同利用,这两种处理方式在国际上都有典型的范例,比如对斯瓦尔巴群岛上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沿海各国都在扩大自己的海洋管辖权,并加大了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力度,全球性的渔业资源都在面临衰退。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国际社会对渔业资源加大了管理力度,很多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并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签订区域性协议,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共同养护,对渔业资源进行区域性合作管理。建立区域性的渔业资源合作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国际渔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渔业管理机制都比较多了,比如民间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政府间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机制、双边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机制以及单边渔业资源^域合作管理机制等。

东海区集聚了强大的捕捞能力,长时间的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丧失了原生性的再生能力,进而导致东海区渔业资源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严重的衰退趋势。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一致认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人们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的体积倾向于小型化发展,鱼类的早熟现象也十分明显,经济鱼类的比例下降,渔获量降低,鱼类的营养降低,鱼类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这些现象都表明,东海区的渔业资源正在逐步走向衰退。

在此种现状下,必须要强化对东海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降低其开发速度,加大共同利用东海渔业资源国家之间的联系力度,并让其都承担起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责任。东海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海域,其海区内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很多鱼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其渔业资源量主要是由初级生产力决定的,外界海域不能对其进行适当补充。东海区海域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大对其渔业资源的养护力度,周边国家和地区必须要加大合作力度,为鱼类洄游流动做好保障。此外,根据《公约》的63条、74进而123条等的规定,对于两个及其以上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种群,在对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做好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3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可行性分析

自1972年至今,中日两国为了协调好两国在东海区的渔业生产曾多次签订过《中日民间渔业协定》,以此来协调两国间的渔业纠纷。在1975年时两国就已经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养护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并根据《公约》的相关要求来解决两国以后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为了更好的的让中日两国享有在东海区渔业资源方面的权利和履行相关的义务,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在此协定中,明确了规定了两国在暂定措施水域的作业方式以及船数、船型和功率,并设定了指导监督单位,对两国在东海区水域内的渔获进行统计。中日两国之间所签订的各种协定,为两国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提供了可能。

长期以来,中韩两国的渔民都一直在东海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并且会在彼此之间给予对方必要的救助和其他方面的照顾,双方基本上形成了友好的渔业生产关系。在两国建交之前,两国在东海区的渔业纠纷主要是由双方民间组织来协商解决的,建交之后,两国便签订了《中韩渔业协定》,对东海区两国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达成了协议。中韩两国在暂定措施水域两侧也设立了过渡水域,并规定在此区域内,应当设立联合委员会来解决其在渔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过渡水域中,双方应当主动减少渔获船只数量,并对两国在此水域中的渔获量进行监督检查。

日韩两国为了解决在东海区面临的渔业问题,更好的利用各自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资源,也签订了《日韩渔业协定》,并承诺共同遵守《公约》中的相关内容。为了强化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中日韩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加大了措施的执行力度。三国不仅在彼此之间签订了渔业协定,调整了各自国家内的渔业发展方针,健全了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对渔船数量和功率都进行了指标控制,实施了系列零增长制度,对部分经济鱼类实行了专项保护。鉴于中日韩三国以往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方面达成的共识,在经济发展新时期,让这三个国家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区域合作机制并对此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共同养护是可行的,是具备执行基础的。再加上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对于东海区渔业资源的衰退都比较忧心,都在呼吁区域合作,发挥各国的共同力量来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养护和管理。

4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策略分析

(1)合理控制捕捞量

在区域合作管理方针方面,从近期来看需要合理控制捕捞量,而捕捞量的确定需要中日韩三国共同协商,作业海域与船数等其他指标也需要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修改。在之前三国渔业资源协定框架下,中日、中韩以及日韩在彼此之间的暂定措施水域中的具体管理措施需要双方共同协商,并借助两国间的渔业委员会进行或者是两国间的会谈进行。而渔船数量的确定,则需要综合考虑各国的渔业现状和东海区的渔业资源情况,避免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而对各国之间的渔业生产带来大的冲击。当中日韩三国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让其来共同参与合作,结合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合理确定管理方式、捕捞方式以及捕捞力量。

(2)实施间接渔业管理措施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日韩三国就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方面做了许多规定,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形成了系列间接管理方案。其次,中日韩三国在国家内部也出台了许多有关渔业资源保护的办法,制定了捕捞许可制度,规定了最低可捕标准并限制了网目尺寸。这些间接措施的出台,能够进一步落实区域合作管理要求,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共同养护。

(3)设立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和渔业科研合作机构

在东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和共同养护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和渔业科研合作机构,让其来具体负责制定中日韩三国的渔业政策和渔业科研合作机制。现如今,中日韩三国都在每年试行taC制度方面达成了共识,设置专门的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来对各国的鱼种和渔获量进行具体配额,并制定其他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合作管理水平。为了完全发挥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还需要在此委员会内设立常设机构,让其负责日常工作为中日韩三国提供具体的渔业咨询服务并对三国的渔获量进行信息统计。渔业科研合作机构能够为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定期监测、调查东海区的渔业资源具体状况,并配合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将各种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减少各种分歧问题的发生。

(4)完善法规,改革渔业管理体制

渔业的现状篇8

一、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区发展及海域功能区划调整,我区积极引导传统渔业企业探索开展休闲渔业项目,逐步形成了以渔业生产体验、海洋垂钓观光、渔家餐饮、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政策支持上,连续两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休闲渔业发展的意见》,2016年2月,我区3处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功获批。截止目前,我区拥有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处,2a级以上滨海旅游景点处,小型垂钓场所 余处。我区休闲渔业形态可划分为四类: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主要是以海洋或水库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如 项目、 等。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游客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市区周边以海、渔为依托的  渔家乐、  休闲渔业基地等。三是游览观光形态。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走进海洋、海滩等自然环境,“住海边、坐游艇、观海景、食海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如  海上休闲度假游轮“  号”等。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  海洋文化馆、  展示馆等。2015年,全区涉渔旅游收入达  亿元,占渔业行业总产值的  %,休闲渔业已经成为我区发展现代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区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管理问题。休闲渔业虽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但也具有其弱质性,需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目前,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还未真正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 

(二)规模效益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休闲渔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休闲渔业产业层次较低,特色和优势还不够突出。大部分休闲渔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海洋游钓和渔家乐,起点较低,功能单一,品牌力不强。

(三)从业素质问题。部分经营者把休闲渔业简单地认为就是让游客吃好喝好,划船钓鱼,缺少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方面的内容。从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看,休闲渔业除了这些内容外,还应该融入历史、文学、美术等诸多内容。同时,从传统渔业转移而来渔民,文化教育的程度偏低,知识涵养先天不足,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三、加快我区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休闲渔业发展作为我区加快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明确职责分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重点项目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考核;鼓励从业企业加入  休闲渔业协会,强化行业内部沟通合作与监督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广,为休闲渔业发展搭建平台,支持举办渔文化展示、垂钓比赛、水族器材(包括钓具、钓饵等)展销等各类活动,推广渔业休闲文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促进休闲渔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渔业发展状况和旅游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和市场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不断完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以现有养殖区域为基础,结合现代渔村建设、人工鱼礁建设和滨海旅游开发,借助我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大力发展垂钓、观赏、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基地,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健全发展机制。要坚持发展市场自主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建议支持设立多渠道融资、为股东负责的股份制企业(俱乐部),强化休闲渔业开发与经营;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渔户”的休闲渔业产业推广模式,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渔业的现状篇9

关键词:渔船油耗仪节能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捕捞生产成本的增加,使渔业捕捞行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柴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成本的60%以上,渔船燃油消耗成本是影响海洋渔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渔业燃油补贴政策。但事实上,燃油补贴对渔船燃油消耗问题只能治标,未能治本,提高燃油的利用率是降低渔业捕捞成本的关键。柴油机以最经济的负荷运行是提高燃油利用率的主要方法之一,渔业捕捞企业可运用油耗仪实时监控油耗、精测油耗,掌握燃油去向,减少不合理用油,合理操纵渔船。

国内大部分渔船都是通过量油尺、油柜上的等压透明管、加油前后差量估算等方法来获取油耗数据。随着科学性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油耗测量方法的弊端越发显著,主要表现为测量工作量大、测量数据不准确、测量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方面。传统测量方法只能测出主机的油耗总量,而耗油情况需到在油舱处才能看到,在驾驶台是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的,船员去油舱观测油耗总量的观测周期又比较长,且根据船的大小和捕捞作业时间长短的不同,观测周期也会产生变化。渔船捕捞作业油耗量大,柴油浪费情况严重,加油的油量记录量与实际使用中的耗油量数据相差较大[1],这是因为渔船航行和拖曳作业的工况没有处于最优和最适状态,能源损耗过大,导致柴油浪费严重。针对常常需要调整状态以适应当前工况和海况的渔船,在满足正常作业的前提下,应通过及时调整生产操作方式,改变航速等方式,以减少柴油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渔船上装配油耗仪,一方面可实时监控各时段的油耗数据;另一方面还可自动生成各种油耗相关数据,为控制成本提供依据。因此,为提高燃油经济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改进我国渔船油耗统计的方法,研发和应用渔船油耗仪刻不容缓,这对海洋捕捞的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渔船油耗仪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渔船油耗仪基本工作原理是由流量计产生流量信号,再由转换单元将其转换为显示单元可识别的信号,然后进行测定、显示、传输、计算和显示油耗量等[2]。

(一)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交通运输行业占我国能源消耗的比重较大,目前船舶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进展较缓慢,渔船节能减排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在这条道路上在不断探索前进。

苑毅等[3]介绍了一种船舶柴油机最低油耗航速控制系统,此系统可在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和航运周期的前提下,通过实时监测的方式控制主机,使渔船保持最低油耗的航速,从而大大降低船舶航行时的主机燃油消耗。孙军等[4]曾提到了YHY-3型柴油机油耗仪,该油耗仪已于1999年10月交付有关造船厂。李仲荣[5]对浙江省舟山市渔业机械研究所设计制造的油耗仪的构造以及功能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陈锴等[1]研究解决了怠速工况时常规容积式流量传感器无法检测与显示的柴油机检测技术盲点问题,他设计了一种基于容积式油耗仪的可运用在渔船上的船舶柴油机油耗仪表。

在我国40多万艘渔船上,渔船油耗仪应用很少,基本上为空白。

(二)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国外油耗检测设备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带动了渔船油耗检测设备的发展。

antonelloSala等[6]利用一种新的油耗监测系统,研究了渔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节能性能,通过调节航速可节省高达15%的燃料。日本小野测器公司[7]也有类似的燃油消耗测量产品,其Fp系列为容积式流量计,有体积小巧、测量范围广和精度高等优点。FX系列为重量式流量计,有不需温度补偿、不易混入气泡、不受压差计零点漂移的影响、测量速度快和精度高等优点。此外,日本学者酒井久治[8]的研究表明,将渔船原有设置的主机和发电机内冷水泵添加功率晶体管型变换器,自动控制装置和传感器作为附属设置装置,可以减小主机发电机的电耗量,从而减少渔船的耗油量。

由此可见,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比较重视节能与环保,在此方面投入较大,研究比较深入,柴油机的油耗检测技术比较先进,另外还大力开发研制智能油耗检测装置,这使得测量仪器设备操作更大众化、测试项目更多、显示方式更直观化等,且成本逐渐趋向合理[9]。

在日本,相关研究机构对类似智能型渔船油耗仪的渔船油耗检测仪器已经有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已相对成熟,部分渔船上已有渔船油耗仪安装试验使用(图1)。

(三)渔船油耗仪的优化构想

根据现有普通船用油耗仪情况和渔船油耗仪的设计原理,笔者对渔船油耗仪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图2)。该设计根据液体流量的测算方式,利用流量测定装备,分别测定经过主机和辅机的前后油量,编程自动计算两者的差,通过信号传输到驾驶室监控平面,然后转化为油耗数据并储存。油耗测量仪器构件安装在渔船主机和辅机进出油管前后,可准确地测量流过发动机的燃油消耗量,经系统对数据的综合处理后,得到船舶实时的油耗量数据,并自动显示在显示仪上。在显示仪动态显示前,油耗仪通过对油耗测试数据的判断,根据作业方式、航行状态和海况等因子,实施对油耗与上述因子的优化处理,以提供最佳作业方式、航行速度等的显示,油耗仪也可对测定信号进行甄别,对异常油耗工况提出警告信号。

二、渔船油耗仪在国内的应用前景分析

(一)先进的油耗测量设备是渔业捕捞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需要

渔业是能源和资源依赖度高、与生态环境密切关联的产业,渔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渔业节能增效的重要手段,是拓展渔业功能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我国渔船装备方面远落后于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海洋权益日益凸显的新时代,强化自身硬件设备,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油耗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我国海洋渔业要走向大海、大洋,就必须走渔业装备技术创新发展道路,造船与渔业生产企业须携手合作,开发配备了先进、适用装置的船型,以加快渔业装备的装配或者更新。由此可见,渔船油耗测量设备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三)渔船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研究的首选测量仪器,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拖网作业克服渔具阻力的油耗中,各部分渔具部件的能耗所占比例是不尽相同的,结论获取是通过几种部件水阻力计算值占整顶拖网阻力的比例来换算的,然后经过技术改革来降低某些构件的阻力达到节能降耗,显然这些结论是理论上的,需通过实践来验证,但由于现有油耗仪技术不能胜任,实践性的验证结论很难获得。优化设计的油耗仪将能解决这方面的实践验证需要,从而推动节能降耗技术研发的评估工作,为渔具改革、作业方式优化、航行技术选择直接提供科学数据。

三、小结

渔船油耗仪的研发应用是我国渔业自身装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节能减排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必需,它更能为渔船节能降耗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虽然渔船油耗仪研发应用有其不容置疑的必要性和需求性,但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在每艘渔船上安装应用渔船油耗仪,难度仍较大。首先当前的油耗仪成本仍较高,从生产成本考虑,许多渔民并不想安装;其次也有另一些节油设备在渔船上试用,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使许多渔民对油耗仪还持怀疑态度。因此,若要在渔船上安装使用渔船油耗仪,使渔船油耗仪市场化、产业化,还需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如加大科学研究,设计出一款智能型、经济型、简单操作的渔船油耗仪,渔业管理等部门加大油耗仪在渔民中的宣传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渔船油耗仪将在我国广泛应用,为渔业节能减排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锴,王炳辉,苗永超,等.基于容积法的船舶柴油机油耗仪表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3(4):44-47+52.

[2]陶秀.船舶燃油消耗状况实时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苑毅.船舶最低单位距离油耗航速及控制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15.

[4]孙军,朱明刚,宋恩哲,等.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智能油耗仪[J].应用科技,2004.06:4-6.

[5]李仲荣.船用油耗仪介绍[J].渔业现代化,1985(1):35-36.

[6]Sala,a.,FrancescoD.C.,GabrieleB.,etal."energyperformanceevaluationoffishingvesselsbyfuelmassflowmeasuringsystem."oceanengineering(2011):804-809.

[7]小野测器综合样本.1993.

渔业的现状篇10

摘要:我国海洋渔业转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筹划,整体布局,明确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实现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转型;转型目标;转型方向

海洋渔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使传统的海洋渔业摆脱对于渔业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性,从而谋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转型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海洋渔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渔民增收和建设渔区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降低捕捞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的迫切需要。

1.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将传统海洋渔业转变为现代海洋渔业。

(1)以科技为先导

以科技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先导,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的产业层次,优化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

(2)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

发展蓝色农业是改变海洋渔业增长方式的关键。蓝色农业主要包括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制药等。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依托的蓝色农业,将有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改造传统的掠夺性开发方式,拓展海洋渔业空间,探索可持续利用方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的多样化和集约化增长。

(3)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强调公平性(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协同性(社会系统与海洋渔业自然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各海洋渔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高效性(以尽可能低的海洋渔业资源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永续性(实现人类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2.我国海洋渔业的转型方向

(1)渔民观念市场化

渔民的思想观念由困守渔场向闯荡市场转变。提高渔民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建立渔民的市场观念,做好渔业的市场营销,加强城乡之间产品流通和贮藏的“链接”,完善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建立海洋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以技术、供销、信息、物资、资金、营销服务为纽带,组建各种渔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2)增长方式集约化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海洋渔业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依靠增加捕捞量和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来实现的。随着海洋渔业双边协定的生效、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捕捞量已趋于可捕量的极限,在此形势下,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刻不容缓。

(3)产业结构升级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加大二、三产业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渔民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机会缺乏。在渔业资源衰退和捕捞业压缩的情况下,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已经爱到了极大的限制,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生产工具和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工业、流通业、休闲渔业等海洋渔业第二、三产业,充分利用渔区劳动力,使渔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4)生产方式农牧化

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由掠夺型向农牧化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以掠夺型为主,重捕轻养,导致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在这种形势下,捕捞渔民应弃捕从养,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并注重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促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农牧化”。

(5)开发方式持续化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方式由“耗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我国长期以来“涸泽而渔”的捕捞方式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更新更慢,难以恢复,甚至出现了“无鱼可捕”的现象,严重破坏了近海渔业的生态系统。因此,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改变耗竭性资源开发方式,大幅度降低海洋捕捞量,是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6)经营领域扩展化

海洋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由以内海近海为主向远海深海扩展。目前,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在传统作业渔场大幅度减少和渔业资源日趋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其发展已经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间,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由之路。海洋渔业生产的经营领域以外部深、远海域为主要扩展区域,由内海向外部深海和远海延伸,发展深海、远海渔业将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选择。

(7)经济结构多元化

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由以渔为主向多元并举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风险和压力的承受能力弱,要鼓励渔民进入渔业以外的产业谋求发展,拓宽渔区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提高渔区人均收入水平。

(8)养殖产品名优化

海水养殖产品由普通品种向名特优新品种转变。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改良,以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对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进行开发,并对具有经济价值高和生物学性状优良的国外品种进行引进,使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走品牌、名牌的特色养殖业之路,使海水养殖业结构日趋合理。

(9)科技含量高级化

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低向高转变。海洋鱼产品的加工是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的延续。我国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大多是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品技术含量低,因而附加值不高。有的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存在明显缺欠,需要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提高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

(10)渔村建设生态化

渔村建设由“生存型”向“生态型”转变。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完善”要求,进一步推进渔村的产业化经营,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使渔村形成较强的经济实体,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优化渔村经济结构,构建渔业整体块状经济,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型的渔业,提高渔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渔村建设。(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9.

[2]吉樱、喻江山、陈晨.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3]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