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52

防震减灾工程篇1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工程;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一、汶川建筑震害调查总结情况

(一)汶川建筑震害调查最基本的三个总结

1.预制板=棺材板

在这次地震当中,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大量的预制楼板随处可见,而这些使用预制楼板的混合结构房屋在地震中是最为脆弱的,许多人正是被它们夺去了生命。(注:重视整体性,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同时强调现浇结构)

2.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

在结构整体性和传力明确的基础上,构造柱和圈梁提高

了结构的延性,对防止倒塌有重要作用,楼梯间的构造设计应加强。(像对待钢结构一样对待混合结构的整体性、构造及连接)

3.“先天缺陷”不是借口

有人说,学校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一是房间大;二是窗户大;三是走廊设计问题。(注:一是部分选用砖混结构不合理,墙肢抗力不够,因外廊悬臂等,未做好关键部位的构造设计;二是部分框架结构的节点发生破坏不应该;(汶川地震后08局部修订)主要修订内容7.1.7条则增加“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相关规定,以加强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楼、屋盖的整体性)。

(二)汶川建筑震害相对较重的情况及经验总结

1.场地选址出问题:由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作用,引起建筑的倒塌或埋掉建筑物;

2.架结构的整体倒塌:主要是这类框架结构跨度普遍较大,层高较高,结构侧向刚度较小,维护墙和隔墙不合理布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侧向位移过大,造成部分框架柱失稳破坏,由于冗余度较少,容易形成连续倒塌机制,从而导致结构整体倾覆倒塌;

3.设计等方面的失策:一些框架因梁、柱截面过小和超量配筋发生剪、压破坏而倒塌。无梁楼盖结构,因楼板在柱周围发生弯曲挤压继而冲切破坏后倒塌。具有拐角形平面的建筑,破坏率显著增高。带大底盘的高层建筑,塔楼下部与裙房相接的楼层发生严重破坏,反映出竖向刚度突变的不良后果。建筑的不规则布置与薄弱部位问题(如:底层角柱),是对关键部位的构造即计算的忽略造成;

4.突出屋面小房间的震害严重破坏;

5.部分底层框架震害比较普遍且较严重;

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及对策强制性条文7.1.8条明确规定:底框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严格规定了底层与底部第二层、第三层的侧向刚度比值。

(三)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08局部修订)主要修订内容的理解

1.调整了分类的定义和内涵。

新增强制性条文1.0.3条: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2.扩大防灾救灾应急系统建筑的设防范围。

3.扩大了教育建筑中提高设防标准的范围,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保护。

4.扩大了划入人员密集建筑的范围,提高了体育场馆、博物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能力。

5.进一步明确本标准所列建筑名称是示例,未列入本标准的建筑可按使用功能和规模相近的示例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四)部分重要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内容

1.抗震概念设计的思路:

在工程设计一开始,把握好能量输入、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主要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度。由于对地震作用及结构性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某种意义上,概念设计比计算设计更重要。

2.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3.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指位于开阔平坦地的坚硬场地上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4.防震缝的合理设置。

5.结构选型涉及的内容较多,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6.结构材料的选择

单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好的结构形式,应具备下列性能:

①延性系数高;②“强度/重力”比值大;③匀质性好;④正交各向同性;⑤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

7.建筑结构类型,依其抗震性能优劣而排列的顺序是:

①钢结构;②型钢混凝土结构;③混凝土―钢混合结构;④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⑦配筋砌体结构;⑧砌体结构等。

8.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性作用。

9.《抗震规范》关于抗震结构体系,有下列要求: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③应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④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在设计房屋之前,一般应首先了解场地和地基及其卓越周期,调整结构刚度,避开共振周期。

10.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

对于软弱地基宜选用桩基、筏片基础或箱形基础。

岩层高低起伏不均匀或有液化土层时最好采用桩基等。

11.平面布置力求对称(质量、刚度、强度)

对称结构在地面平动作用下,水平地震力按构件刚度分

配,因而各构件受力比较均匀。而非对称结构,由于刚心偏在一边,质心与刚心不重合,远离刚心的刚度较小构件,由于侧移量很大,所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也显著增大,甚至导致整个结构因一侧构件失效而倒塌。

12.注意上刚下柔的结构的处理

于商业的需要,结构底部几层往往需要设置大空间,上部各层为全墙体系或框架――抗震墙体系,而底层或底部两三层则为框架体系,整个结构属“框托墙”体系。这便是工程上称之为“框支剪力墙”或“底部框架”的结构。这种体系很不利于抗震,应保证下部结构的抗侧刚度不能小于上部抗侧刚度的一定比例。

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如果将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就会使该柱变成短柱,地震时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应予避免或采取相关措施。

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用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体筒体之类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一般情况,不宜采用轴压比很大的框架柱兼作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不会发生结构倒塌。

13.如因条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即梁为第一道,柱为第二道)。“强柱弱梁”延性框架由于梁只承受一层或局部重力荷载,柱承受其上多层的总重力荷载;钢筋端部锚固使梁具有悬索作用,只要钢筋端部锚固未失效,悬索作用能维持楼面不立即坍塌。

14.结构构件抗震要求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RC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强剪弱弯)、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破坏先于构件破坏(强锚固);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非预应力钢筋;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体失稳。

非结构部件: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板等)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在地震作用下,这些部件参与工作,可能改变整个结构或某些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传力路线,产生出乎预料的抗震效果,或者造成未曾估计到的局部震害,因此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15.对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的房屋,砌体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l)使结构抗恻移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短,增大作用于整个建筑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加幅度可达30%~50%。

(2)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剪力分布状况。由于砌体填充墙参与抗震,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水平地震剪力,反而使框架所承担的楼层地震剪力减小。

(3)由于砌体填充墙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限制了框架的变形,从而减小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值。

(4)相对于框架而言,砌体填充墙具有很大的初期刚度,建筑物遭受地震前几个较大加速度脉冲时,填充墙承担了大部分地震力,并用它自身的变形及墙面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消耗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

二、通过多种有序、规范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的防震减灾

(一)对既有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普查与加固工作

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属各单位管理的建筑物,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工程,没有达到要求或存在疑问的,统计并列计划,由政府拨专项资金,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关资质单位,分阶段予以排查,确定处理方法和相应资金解决方式;对各房地产公司等私有管理的建筑物,由其管理单位组织实施。

(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防震减灾工程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监测系统,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15分钟内速报地震参数;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破坏性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县市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城区力争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地震监测网络,建立水源区地震预警系统。增加观测手段,改善现有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将保护范围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国土利用规划。

(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积极支持专群结合、多学科多途径探索地震预报。强化震情跟踪,深化豫陕渝毗邻地区地震预测预警的联防、联动和联合会商,建立与全省互通互联的地震网络会商系统,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鼓励地震预测预警项目研究,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网络体系,每个乡镇明确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和一名地震宏观观测员。各县市区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的岗位津贴标准,安排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地震部门定期开展“三网一员”队伍培训和群测群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抗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三、切实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地震部门应当科学确定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面掌握在建和已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用情况。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地震部门参与工程建设报建图纸审查和竣工验收。项目审批部门和设计图纸审查部门把经地震部门确定的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管理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

(七)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区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单列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防震措施,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在移民安置工程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要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建设成为全市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标准示范区。

(八)着力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建立健全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居民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鼓励建设单位适当提高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对按照高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一度进行设防的建设工程,按照应征额10%的比例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行政部门和地震部门验收后,授予相应的称号。

(九)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严格落实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供暖、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对危险线段、控制性工程的抗震设防,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高一度标准设防,使之具备紧急情况下抢通、保通、除险和容灾备份的能力。落实水库、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间完成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十)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地震安全性评价申报和登记制度,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十一)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治理。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

四、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二)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落实市、县抗震救灾指挥办事机构工作经费。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应急基础数据库,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修订和完善各级政府、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时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十三)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经费保障和队伍训练机制,适应我市地震救援任务和周边地区地震应急支援的需求。强化市、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抗震救灾中的联动支援作用,提高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武警、消防部队和公安干警在抗震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十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城区每年规划建设2处以上应急避难场所,场所面积逐步达到与城市人口相适应。各县市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五)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建设,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救灾物资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五、健全和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十六)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地震安全形势,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分别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建设、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十七)强化地震机构队伍建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地震机构建设,积极引进地震专业人才,巩固充实市、县地震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确保人员配置与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相适应。

(十八)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十九)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及时出台相关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抓紧制定具体落实制度和措施,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各级地震部门要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二十)健全防震减灾责任主体,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落实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

防震减灾工程篇3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2年度政务目标任务的通知》(雅府发【2012】22号)文件精神,防震减灾工作被列为2012年度政务目标单项考核内容之一。我局制定并向县(区)政府下达了《2012年度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雅震发〔2012〕31号),提出了2012年度县(区)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上半年政务目标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防震减灾局上半年承担的政务目标项目实施进度

(一)切实抓好市政府1号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促进防震减灾事业新跨越

1.抓好市政府1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为抓好1号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一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二是在职工自学、机关学习基础上,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认真学习、解读了1号文件,开展了讨论、交流发言,并就如何贯彻从五个工作层面,提出了28条具体要求。三是抓任务分解,在市政府召开的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将1号文件任务分解到了各成员单位,副市长毛凯同志就贯彻落实提出“四要求”。四是深入基层搞宣讲,由局领导带队,到县区开展1号文件和国务院、省上会议、文件精神的宣讲,结合实际抓好1号文件的贯彻。五是利用媒介加大宣传,在日报、电视台、“防震减灾网”等开辟专栏,解读1号文件,扩大知晓率,力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文件要求上来。

2.迅速下达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切实抓好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为抓1号文件的贯彻,形成全市工作合力,有力提升全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根据雅府发〔2012〕22号《关于下达2012年度政务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我局庚即制定并向县(区)政府下达了《2012年度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雅震发〔2012〕31号),从组织领导、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和救灾恢复五个方面、19项内容,提出了2012年度县(区)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

3.修订完善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切实做好项目工作。

在全面调研和充分征求省、市、县(区)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上报稿)》报市政府审议,并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十二五”规划围绕到2015年全市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总体目标,并与全市规划纲要进行衔接,拟定了9项、1.3亿元的主要项目。

项目建设推进迅速。4月28日,“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填图”通过评审、验收;“防震减灾素质教育”项目完成总结,拟报请验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项目纳入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指挥平台已正式实施。投资80万元的“地震台网中心”搬迁升级项目市发改委已正式立项,并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一并实施。

4.防震减灾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素质进一步提高。

市局在去年新增3人后,今年又增3人,并公开竞争上岗了1名科长。目前全局达到18人。县上公开招考了4人,从乡镇领导岗位新调任领导5人。加强了队伍的教育、培训,市局机关上半年已选派4人参加各种培训班,并举办了一次全系统业务培训会,40余人参加培训。

(二)加强地震监测跟踪,及时提供地震信息

1.震情监视与日常工作并重。观测上报20余测项,8万余条数据。编写周情况汇报34期、月会商7期、震情反映7期,完成了《市2012下半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和《市2012上半年度地震短临跟踪工作总结》。

2.强化地震监测分析和震情跟踪工作。及邻区去年10月至今,发生3级以上地震12次(境内5次),境内最大地震为2012年1月20日3.9级,邻区最大地震为2012年4月13日大邑3.8级。

3.积极落实宏观异常现象。今年,全市防震减灾系统已收到和处理宏观异常现象4起,其中市局现场核实1起。形成宏观异常现象专题报告报送上级业务部门,为省局研究和判别地震趋势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三)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1.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素质工程。一是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六进”,举办了《世界百年重大地震暨防震减灾图片展》,制作“追赶跨越走向辉煌”形象专题片和“从悲壮走向豪迈”公益宣传片,在“5·12”大型群众活动现场和闹市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利用、防震减灾网和、两个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及新闻媒体开展日常宣传;二是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月活动,联合县防震减灾局到严道镇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杨柳河等六个社区开展了三月法制宣传活动;三是配合市、县区委宣传部完成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筹备、布展工作;四是命名了3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2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五是以“关注地震安全,强化防震减灾”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市“5·12”特大地震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共出动宣传人员1406名、宣传车74辆,悬挂宣传标语、横幅近500条,设置宣传展板、挂图7330张,开办各类讲座4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0万多份,接待咨询4000多人次,近30万人不同程度接受宣传教育。

2.扎实推进震害防御管理。一是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法提出高度重视“城市地震安全”的建议意见;二是确认姚桥拆迁安置房二期工程、新区汽修厂南侧拆迁安置小区两个项目应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向业主单位提出安评要求;在市区范围内开展重大建设工程行政执法检查,对拓海第一江岸、正黄金域国际、恒信上海城等三个未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超限高工程提出整改要求。

(四)加强地震应急工作,切实做好各项准备

根据国家和省上要求,编制了《2012年地震应急准备方案》,完成了《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市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预案》初稿编制工作,指导住建、农业等市级部门修订完成部门预案;根据《地震灾情速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完善灾情上报渠道,健全灾情速报网络;结合实际提出了《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在防震减灾网上开设防震减灾公益热线“12322”专题,推广使用“12322”;协助民政部门开展市中心城区16个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工作;指导全市346个部门和单位共8万多人参加了不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

二、各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情况

(一)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监测预报

加强监测站台日常管护,运行率高达99.5%。积极争取省上项目资金,组织实施完成了九襄、清溪强震台迁建和宜东、乌斯河强震台等维修工作,完成了等强震台技术升级改造。

2.应急救援

制定并组织实施了《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完成了22个乡镇及部门《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组建了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5000余人参加应急处突演练。

3.灾害预防

积极开展“5·12”三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结合开展了以“感恩奋进跨越”和“关注地震安全,强化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系列宣传纪念活动,有380人次参加宣传,出动宣传车2辆,县挂横幅180余条,设置宣传专栏6块,播放宣传影视片50小时,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3场次,部门开展应急演练69次,参演人数达15000人,受教育面达%以上。全县共投入宣传教育经费20000多元。

(二)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1)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将《防震减灾法》的贯彻落实作为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和防震减灾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把深入基层、贴近老百姓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今年上半年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加强科普示范社区、学校的申报工作。成功申报严道一中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2.监测预报

加强对我县的2个数字化地震台的管理,聘请了专人看护;对石龙强震台房屋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清理、维护。加强震情值班,做到24小时震情值班,认真搜集、记录,编发了《防震减灾》信息7期。

3.灾害预防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围绕“关注地震安全,强化防震减灾”主题,以“5·12”防震减灾日和5月9日-15日防震减灾宣传周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及应急避险演练为主的教育宣传纪念活动,悬挂横幅标语12幅,制作宣传专栏16块,制作防震减灾知识、法规宣传挂图72张,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宣传。

二是突出重点,加强震害防御工作。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对全县学校、医院、企业厂房、民居等建设工程提出了抗震设防要求。今年上半年对烈太乡政府办公楼等10家单位及个人所属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批复。

4.应急救援

全县31所中小学校分别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避险演练,有8500多名师生参加了演练活动。

(三)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监测预报

(1)抓好地震监测工作,快速应对地震。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三项前兆观测手段,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监测股每天对图纸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每月对川02、20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和市防震减灾局。

(2)加强仪器设备维护、确保地震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做好汛期安全工作,对川02井、挖角强震台、地震台等监测台点的各种仪器运行情况和周边环境安全进行了检查,进一步地做好监测台点的防汛、防雷等安全工作,保证监测仪器正常运行。

(3)改善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水平。改进助理员和宏观员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助理员和村宏观员的作用,促进群测群防工作。并于上半年进行了两次专业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

(4)密切监视震情,加强预报会商。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利用地震网络信息资料、结合历史资料和宏观现象,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会商,坚持月会商、节假日加密会商、震后紧急会商等制度及时向县政府汇报震情形势,为县政府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从2012年1月至今,共进行月会商6次,编发震情信息67期,震情反映2期。

2.灾害预防

(1)开展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两周年纪念活动。制定学习宣传方案,在全县掀起了宣传高潮。各乡(镇)和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认真、扎实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学习、宣传活动。

(2)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5·12”、“6·18”为契机,确定宣传主题,制作并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光盘500余张,进机关进行“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1次,进学校进社区宣传11次,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取得了实效。

(3)加强监管,严格审批。上半年共审批工程文件3件,参加工程验收项目20个,督查检点工程12处,全县房屋抗震设防巡回检查1次,检查各乡政府防震减灾工作1次,参加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援建项目竣工验收协调会各1次。

(4)抓好农村民居建设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深入到建设工地、乡村、企业、农户,送技术上门,送服务上门,着力提升建设工程、农村住房抗震能力。上半年共指导10次。

3.应急救援

(1)规范了信息报送制度。规范完善地震信息接收处理系统,积极推进以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和村宏观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三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震信息报送制度,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熟悉和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了“5·12”期间开展的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500余人参加了演练,观摩群众近1000人。县民政局和防震减灾局协作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各种标识标牌设置和安装。

4.救灾恢复

完成了防震减灾宣传设备购置和地震紧急救援队组建、完善和设备购置,并顺利通过验收。完成县级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并通过验收。建设并完善了防震减灾信息网站。

(四)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由县长任组长、6个主要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40个相关部门和20个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1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名府发〔2012〕11号)、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名府发〔2012〕19号)等文件,明确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相关成员部门的职责;三是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四是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组建了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五是将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四个具体项目纳入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六是充实了县防震减灾局人员,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为搞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基础。

2.监测预报

严格按照《数字强震动台网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强震动台的观测环境保护和日常查台工作管理,确保了强震动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较好的完成了强震动台的委托管理任务,并协助省地震局做好数字化强震动台的维修改造等工作。

3.灾害预防

制定了开展“5.12”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宣传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发放防震减灾科普挂图、折页、画册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26000余份到各部门、学校、20个乡镇、村、社区等单位;开展了街头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防震减灾科普挂图16幅、横幅3条。蒙顶山镇初级中学、建山乡初级中学被命名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省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规定》,城乡各类建设立项单位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均事先征求防震减灾部门的意见并作出调整等相关工作。

4.应急救援

全县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落实了600名具体的地震应急人员,并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助力量。5月11日组织开展了一次综合性的地震应急避险、地质灾害抢险、卫疗救护、消防灭火等应急演练活动。公安、消防、国土、交通、城住、卫生、红十字会等8支救援队160余人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180余名参加了应急演练。

(五)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1)贯彻落实雅府发〔2012〕1号文件。组织了对雅府发〔2012〕1号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针对文件中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目标分解,并认真组织实施。

(2)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县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并制定了保证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

(3)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防震减灾工作已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4)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计划在今年内引进1名防震减灾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已向上级部门申报面向全国招考。

(5)鼓励、引导社会开展防震减灾活动。我县重点乡镇已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7人,岗位津贴每人按15元/月标准补助,由县财政统一拨付。

2.监测预报

(1)支持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县辖内现有5个地震观测台(点),三个强震台为省地震局“十五”强震动观测项目;(LS05)GpS基准站属龙门山科考网;Co2观测点为人工观测项目,观测质量较好,数据年变清晰。

(2)保障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定期对县辖内5个地震观测台(点)进行日常维护,保证各观测点的通信、交通、电力等正常,保证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加及时向上级部门提供数据,对Co2观测点的数据报送工作做了改进,由原来的一月一报改为一周一报。

(3)积极支持震情跟踪分析和研究。重视地震异常落实,对助理员提供的宏观异常积极跟进,进行现场调研和落实,汇总各种情况后分析研究。

3.灾害预防

(1)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开展了以“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为主题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共发放《防震减灾科普读本》、《地震灾区生活指南》、《你必须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等资料15000多本(份),接受群众咨询千余人次。与县广播局密切联系,通过媒体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活动,广播电台前后共播出《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等专题片7次。县电视台从4月底开始在《新闻》中广泛宣传“5.12”特大地震三周年活动。与各学校密切配合,制定活动方案25个,印发工作简报26期,组织演练26次,参加学生18046人,参与率100%。芦阳小学被评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芦阳镇先锋社区被评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

(2)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制定“县防震减灾局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流程”,制定了相关的格式文本和示范文本,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和“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两个审批项目申请入驻政务服务中心,方便了相关企业的办理。

4.应急救援

(1)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县政府和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并协助各学校编制了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2)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立足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了县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共组织开展了52次防震减灾应急避险、紧急疏散、自救互救等类型的应急演练。

5.救灾恢复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体系建设。定期对红军广场和中心广场两个避难场所进行检查,补充完善了两个避难场所的相关设备。

(六)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1)贯彻落实雅府发〔2012〕1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雅府发〔2012〕1号文件,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落实“三网三员”相关制度和经费。

(2)大力推进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扩大了队伍,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职责,全县各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为震后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科学决策机构。

2.监测预报

充分发挥24位测震仪的高精度监测能力,加强和规范了地震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切实做好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加强和规范了地震台站管理。特别是进入汛期以来,及时对易受洪涝灾害和泥石流影响的台站(点)做了细致的排查工作,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排除隐患,确保各类地震监测设备正常运转、安全渡汛。

3.灾害预防

一是组织了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协助开展法制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今年上半年累计组织科普讲座2场,组织科普宣传活动2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悬挂挂图20张,设置展板12块,发表报刊宣传2篇,在电视台播放专题片2次。二是组织应急演练活动1次,参演单位41个,出动车辆20余辆,出动救援队伍8支,参演人数90余人。三是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时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情况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改正。

4.应急救援

各乡(镇)和县级重要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已进一步修订完善。积极推进地震专业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和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强化了县公安、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医疗救护、通讯保障、工程抢险、志愿者等救援队伍建设。各救援队配备了应急救援设施和装备,扩大了队伍,加强了培训和演练,逐步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

(七)县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雅府发〔2012〕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天府发〔2012〕9号),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经批准同意实施,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项目已经列入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储备项目。重新调整充实了全县15个乡镇防震减灾工作分管领导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完成“三网三员”队伍选配和组建,开展了1次“三员”培训,落实了30元/人.月的“三员”补助。

2.监测预报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震情短临跟踪,截止目前,共分析处理地震达800余个,收到宏观观测报告余份;组织参加了全市年中震情会商会,认真开展地震宏观前兆异常收集核实工作。加快地震监测台网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级地震综合信息平台的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协调相关单位,完成防震减灾素质教育服务站建设场地前期准备工作,正全面落实国家地震背景场建设项目前期规划准备,切实推进地震台网建设。全面落实地震监测台网管护措施,结合雷爆和汛期不良天气,大力开展地震监测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保障地震监测台网正常运行。

3.灾害预防

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六进”“三下乡”“5·12”防震减灾周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5月初完成了16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板的制作和地震科普基地安装布展,并对社会开放,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学校、社区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项目可行性论证审查的必备内容,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审批程序。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组织教育、防震减灾等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复查。落实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监管,结合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按照省人大《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对集镇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执行抗震设防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正筹备建立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2个。

4.应急救援

全面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初步建立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正编制政府和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工作流程,积极提高预案和流程的实用性、操作性。积极构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完成县防震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当前正更新和完善各项基础数据,积极构建震害快速评估、应急指挥、信息报送一体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在新学期开学典礼和“5·12”纪念活动期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乡镇、部门开展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共30余次,参演单位30余个,参加演练人数达10000余人。

5.救灾恢复

结合灾后重建和旧城改造工程,按照县城乡建设规划,县应急广场全面建设完成投入使用,配备必要的设施,正分级分类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县15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和五个社区的地震灾情速报网,制定了地震灾情速报实施细则,落实了地震灾情速报任务和上报途径,在县级防震减灾综合信息平台中建成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形成了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机制。正着手组建地震现场工作队。全面落实地震应急救助行政引导措施,积极建立政府投入、保险赔付、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救助补偿机制;成立了县地震应急检查组,开展了地震应急准备督促检查。

(八)区上半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实施进度

1.组织领导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雅府发〔2012〕1号)文件精神,于今年5月份印发了区实施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编制了区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三是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坚持监督检查。四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按照队伍建设要求,充实了防震减灾队伍,调入2名工作人员。五是建立健全“三网三员”群测群防阵地、队伍和制度,今年四月进行了“区防震减灾助理员”培训会,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标准落实了“三员”补助,发挥“三员”作用。

2.监测预报

一是切实保障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组织相关单位为强震台运行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条件,并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在市局的领导和指导下,配合市局积极支持震情跟踪分析和研究。

3.灾害预防

一是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配合市局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开展好“5·12”防灾减灾周和“7·28”等集中宣传。二是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了项目可行性论证审查的必备内容,对我区重点项目九龙水库和区文体新广大楼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监测环境意见的工作。三是大力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建制镇、集镇和乡村公共设施全面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新建集中安置点建筑全部按七度设防进行监管。

4.应急救援

一是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完成区政府为龙头、有关部门和单位预案为补充的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了区政府和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工作流程,提高预案和流程的实用性、操作性。二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托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推进基层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地震现场工作队。搞好各类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设施、装备配备。三是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今年“5.12”前后在学校和部分部门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少数部门和乡镇对我市震情形势认识不清,对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防震减灾局的工作职责含混不清。

(二)各县(区)政府对市政府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存在人员不落实、经费不到位、措施不完备,工作力度不够的情况。

(三)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和广大农村抗震设防亟待加强。

(四)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特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不够,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储备相对较少。

(五)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水平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

(六)队伍建设急待加强。“5.12”以后,全市防震减灾机构、编制、人员得到充实和加强,但是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富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较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抓好落实。一是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各部门、乡镇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行动上抓好落实;二是要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六进”、“三下乡”、“宣传周”、橱窗等载体和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认真落实好市政府一号文件和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印发符合县情的实施意见,要将防震减灾目标任务认真分解下达,纳入对相关部门和乡镇的目标考核;要将规划真正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做好项目的储备、资金的筹措、财政的保障,只有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项目到位,才能为做好地震应急准备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防震减灾工程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着眼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实践,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州政府负责防震减灾的主管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呢?我认为在当前地震预报尚未过关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地震部门立足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的有效举措。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我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均位于地震裂度Ⅶ度以上的高裂度区,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和破坏。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加之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临预报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全面提高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的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就不能搞单打一,而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争取以下部门的关心支持。一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区地震活动的基本形势,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地震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等,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二要争取法制、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开展普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人们的地震法律法规意识;三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资金,保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四要争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五要争取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依托他们招募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联合他们适时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进一步拓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六要争取电信、移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开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新领域。总之,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营造一个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防震减灾宣传量大面宽,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一)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比较容易系统的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掌握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并具有辐射家庭和全社会的功能。为此,要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1、要在中小学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基地),聘请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学校(基地)主任,制定基地工作章程,区地震部门定期不定期为学校(基地)提供防震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光盘等,依托“基地”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2、要协调教育部门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围绕课堂和课堂学习,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通过他们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二次科普宣传”的能力;3、依托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招募共青团员(红领巾)义务宣传员,安排他们在重要时段(5.12、7.28、12.4等)配合地震部门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推向深入。

(二)要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牧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针对农牧村地域辽阔、居住分散,许多房屋达不到抗震要求,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地震知识贫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等实际,以“三下乡”为契机,广泛开展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争使广大农牧村群众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要依托街道社区大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街道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具有人口比较集中、密度大的特点。为此,要逐步在所有街道社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招募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正确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自觉性。

(四)要依托统战、宗教部门做好防震减灾进宗教活动工作。要针对我区信教群众多,各类宗教场所、活动多的实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寺院活动。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接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要在依法行政中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地震行政执法是地震部门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执法检查的对象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区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许多业主由于“成本”因素考虑,不到地震部门办理抗震设防手续和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导致许多新建工程抗震缺位,成为地震危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依法行政中认真做好对每一个业主防震减灾政策的宣传,力争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宣传,使业主认识理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六)要注重做好重点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要充分利用每年“5.1”《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发动全区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红领巾)在广场、社区、街头、集市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舆论氛围。

防震减灾工程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防震减灾工程篇6

*年是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也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现将*年防震减灾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责任机制,强化震情第一观念,加强震灾防御基础,提高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为建设“幸福*、平安*、和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震情监测措施,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地震震情监测和网络建设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一是加强地震震情监测。充分发挥地震部门专门监测、各乡镇宏观观测、社会公众群测群防的作用,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组织前兆异常落实判定、震情上报、震情灾情速报,对破坏性地震提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提高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震情信息网络建设。继续加大现有观测设施的优化改造,积极争取上级地震观测和技术改造项目,努力推进现代化地震观测台网建设,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科学的监测预报系统。

三是加强“三网一员”建设。严格执行《*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群众性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在各乡镇、各部门及街道居委会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立县、乡、村“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工作网络,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震害防御,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一是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管理。增强工程抗震能力,防患于未然,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要务。要依法行政,按照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明确防震减灾执法责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县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界定原则》、《*县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目录》、《*县抗震设防管理审批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从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监督管理、过错追究等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工作体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县地震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要加强配合,从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三个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符合设防标准。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检查,按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示值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确保建设工程抗震性能。

二是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县地震局要协同建设与环境保护局,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与抗震能力调查,加强村镇规划,强化农村建房管理,加快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建立农村防震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村农居建设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逐步提高全县民居建设抗震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确保基本实现城镇建筑物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乡村民居抗御5.5级左右地震的目标。

三是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工作,列入日程,制定计划,常抓不懈。要结合各类纪念日,通过发放地震知识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等方式,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地震、科技、科协等部门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等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全县地震救援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地震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委会、居委会联络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组织体系。

二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震情、国家防震减灾政策要求,及时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充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完善抢险救灾、通讯保障、工程抢修、公安消防、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后勤供应、地震情报、宣传教育、震害评估十个抢险救灾专业组的工作措施。加强对各单位应急预案完善及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街道、乡镇、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县公安、建设、地震、民政等部门和消防、武警部队联合组成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乡镇、街道办事处组成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和志愿者等基层地震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组建志愿者队伍。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管理,开展培训和演练,形成应对地震灾害自我保护、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

四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情灾情信息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震情灾情信息报告公告、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同时,调查掌握全县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建筑物主要类型和特点等情况,收集厂矿企业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基本情况,建立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加强基层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根据《“*”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规定,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地震活断层,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城要严格功能分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空地等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建设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震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财政、民政部门要保障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所需资金、设备和救灾物资储备。

六是加强地震灾害灾情信息速报。建立全县地震信息速报网。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居(村)委会要设立地震灾情速报员,制定灾情速报制度,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及时报告地震灾情相关信息。按照国家地震信息规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手段,科学、慎重、准确地宣传地震信息。

(四)加强队伍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地震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专业工作队伍。

三、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强化县、乡、村三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企业、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全县各种行政资源,建立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防震减灾联动机制,明确防震减灾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职责,实现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区等组织及志愿者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防震减灾的整体合力。

防震减灾工程篇7

我市属2006--2020年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震形势严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汲取汶川特大地震惨痛教训,切实提高我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工作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科学创新“3+1”工作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城乡工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城市防范风险能力、公众心理承受和自救互救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乡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减灾,提高减灾实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控能力。在现有监测手段的基础上,购置新的监测仪器,增强监测预报能力;2010年实现与运城市地震电磁波前兆监测网络中心并网;进一步改善监测站监测环境和保护力度,保障各种地震监测仪器运转正常、资料连续;完善我市震情短临跟踪方案,强化震情跟踪监视,及时进行异常考察落实,开展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提高震情分析处理能力;抓好重大活动、重点时段的震情保障工作,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优质服务。

(二)完善“三网一员”网络,提高地震群测群防能力。完善和巩固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提高“三网一员”在短临预报、灾情速报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方面的能力;规范现有的宏观观测点管理,市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宏观观测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岗位津贴;市地震局定期对群测群防人员进行培训,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强化城市地震安全工作,提高城市防范风险的能力。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协同开展城市各类工程,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构)筑物抗震能力普查和抗震性能鉴定工作。2010年完成我市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改造和除险加固,消除致灾隐患;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地震部门要依法参与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工作。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前置,在源头上把住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应有经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方面的内容。应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应附有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否则,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地震部门要列入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工程;2010年底,组织完成一个达到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农村建筑工匠施工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法制建设,逐步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切实保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经费投入。

(五)开展重大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确保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地震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在燃气、化工、冶金等行业中选择一批大企业率先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活动,组织开展供电、燃气、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建设的试点,提高城市防御地震次生灾害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制,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要不断提高地震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做好城市大震巨灾的应对准备。2010年完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并与运城市联网。要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地震、建设、规划等部门要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城市绿地和休闲广场建设,设置地震灾害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地,并配置必要的救生设施,2011年完成本市避难场所建设。

(七)狠抓地震应急预案,提高震后救灾保障能力。完善预案编制、修订、审批、备案和检查制度;建立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补贴、管理、发放机制,做好10万灾民3天以上应急所需基本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常态化、有效化、法制化;适时组织地震系统、重点单位、学校和市级应急模拟实战演练,检查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实现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启动预案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行动不超过1小时的目标要求。

(八)加强地震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震灾抢险、抢救、抢修能力。整合全市救援队伍资源,充分发挥武装部、预备役和武警、消防以及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信、卫生防疫等专业队伍作为地震抢险重要力量的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原则,2010年组建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一定的技术装备,开展救灾业务训练;巩固和发展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健全救援技术培训和物资器材、经费保障机制,适时组织志愿者救援实战演练,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九)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机制和震情灾情绿色通道,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基础建设。2010年底前全市15%的学校要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利用党校等阵地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2.4”普法宣传日等时机开展集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防震减灾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使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及自觉遵守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意识得到提高。

三、保障措施

我市作为部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特别是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面推进和谐*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要加强领导、重点监视、周密设防。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作用,制定本市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研究和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地震工作机构、地震工作队伍和地震基础设施建设,为逐步实现预的准、防得住、救得急、恢复得快的目标提供组织、队伍和条件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防震减灾行政责任制,强化地震行政执法,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推进各项工作。

(三)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市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根据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战略任务,规划好防震减灾工作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按辖区人口人均一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防震减灾工程篇8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地震安全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应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使防震减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内容

按照“夯实防御基础、提高应急能力、增强减灾实效、服务经济社会”的工作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行政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编制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纳入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体系。

(二)地震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地震信息网络及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市、区地震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具备地震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得到依法保护;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完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三)强化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全部达到地震小区划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率100﹪;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已经建成的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具有永久保护价值的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和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逐步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五)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项目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新建社区应建成符合指标体系要求的地震安全社区,推进社区公共设施、统建住宅、三层以上居民住宅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开展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工作,使社区地震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确保在遭遇6级地震或相当于所在区域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城区建筑基本不倒塌,新建建筑物没有严重倒塌。

(六)建设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因地制宜地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建立分级管理、培训和演练制度;具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地震灾情快速上报能力;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地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制定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七)按照《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每年至少建设1处应急避难场所。

(八)建立分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适时对领导干部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培训。

三、工作步骤

防震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5月。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召开动员大会,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按照目标任务和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期达标。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对照创建标准,由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报请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宣传动员。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区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防震减灾工程篇9

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为了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赋予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职能,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政府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参谋。就我县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地震安全工程、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我县综合防御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有关工作程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今年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中,我们申请保留了基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项目,并提出了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与建设部门并连审批的意见,得到了县项目清理办公室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建设、规划、土地、计划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协作,为完善工作程序打下了基础。

——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和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的调查。按照省地震局、建设厅《通知》要求,我局在统计、建设、房产等部门的配合协助下,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根据省地震局转发中国地震局《通知》要求,完成了《全国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百题调查》。

——按照省政府148号令规定,我们对*东方大道颍河大桥、S102改线工程颍河大桥和刘庄煤矿后勤基地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了监管。目前东方大道颍河大桥已完成了地震安评,另外两个项目已鉴定了安评合同。

二、以震情为中心,努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为适应当前严峻地震形势的需要,我局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8号《通知》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助理员、宏观网观测员和地震前兆观测员工作会议,传达省政府办公厅[*]5号、8号文件和省、市业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同时对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再次进行业务培训。

——对全县的防震减灾宏观网点,地震前兆监测点制定目标责任,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并严格考察其落实情况。对准确、及时连续上报监测资料的,我局按时、足额发放观测员误工补助费,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扣发补助费。

——加强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办公室各股室配齐了电脑,开通了宽带网,培训了专门的操作人员,建立了*防震减灾信息网站。

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指导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和农村民居建设抗震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

——结合“三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管仲文化节、普法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通过挂图展板、宣传资料、接受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应急知识,房屋抗震知识。

——继续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定期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定期在县城各中学的宣传橱窗内更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内容。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四、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各项中心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局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认真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参加了*流域抗度抢险和防讯救灾工作。

——按照县直工委的部署,我局认真抓了机关党建工作,并取得了实绩受到县直工委表彰。

——计生、综治、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震减灾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县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财富的积累、人口的增长,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防震减灾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就当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我们认为应解决以下问题:

(一)、县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应明确为县地震局、政府直属机构、落实参公单位。

(二)、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管理职能。

(三)、认真落实皖政办[*]5号文件精神,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防震减灾工作要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

六、*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要点

(一)、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条例》、省政府148号令和颍政秘[*]82号《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通知》,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使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程序化、制度化。

(二)、认真贯彻落实皖政办[*]52号、皖政办[*]5号、颍政办[*]31号《关于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加强新农居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启动农村民居建设地震安全工程。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趋势分析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全县地震观测点和宏观网的管理,确保观测数据和有关异常信息准确、及时、连续上报。

(四)、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发挥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的优势,把宣传工作推向农村、社区、学校。

防震减灾工程篇10

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为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政发〔2010〕153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断裂众多,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小江断裂在此交汇,建水—石屏—楚雄断裂、曲江断裂和弥勒—师宗断裂等次一级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历史上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成灾重,省地震多发区之一。有史料记载以来,全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次,6.06.9级地震7次,5.05.9级地震35次,加上周边破坏性地震的影响,给我人民生命财富和国民经济造成了较大损失。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已建和在建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普及城乡,随着乡村化和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乡村居住人口迅速增加,同等破坏力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跟以前相比将成倍增加,因此,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防震减灾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单薄、还有南部5县未建监测台网、防震减灾投入不够、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应急指挥和紧急救援能力偏低、应对破坏性地震的措施和经验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防震减灾是公共平安的重要组成局部。关系人民生命财富平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各级各部门要从保证科学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布置上来,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细化措施,使全抗震减灾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升。

二、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省政府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的决策和部署要求,工作思路上坚持监测、预防、救援并举,工作机制上坚持政府、部队、社会密切协作,工作措施上坚持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切实保证和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时增强全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为加快推进红河新发展发明更加平安的防震减灾环境。

二)工作目标。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的综合观测系统,内地县市能够监测到本县市发生的1.5级以上地震,内地县能够监测到本县市发生的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缺乏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全建立比较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抗震救灾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顿。2020年,建成覆盖全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全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较为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援保证体系。

三、加快推进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基础上。优化台站布局,加大台站密度。力争3年内解决我内地5县无监测台站的问题,逐步实施内地县市监测台站仪器更新和观测环境改造,争取使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站覆盖全所有县市。依法维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防止因城乡各类工程建设和其它人为因素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继续加强地震观测环境改造和整治工作。加强地震监测仪器的运维管理,不时提高地震观测质量。

四)提升地震预测研究和震情跟踪工作水平。县市地震部门要强化地震预测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空虚完善滇南破坏性地震预报技术指标体系以指导全地震预测工作。健全完善震情跟踪工作制度和震情会商机制,扎实做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异常落实和分析研判工作,及时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地震部门从事地震预测所需要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各有关部门要无偿提供。

五)加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依照分类指导原则。落实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建立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补助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演讲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全各级发改、地震、住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工程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依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需严格依法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并依照评价结果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七)提升城乡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能力。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城乡建设工程。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撤除、改造和加固措施,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继续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平安工程、中小学校舍平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2015年,全要完成12万户农村民居的加固改造和撤除重建任务;完成存在重大平安隐患的121.54万平方米校舍的撤除重建及存在一般隐患的145.47万平方米校舍的加固改造任务;完成1件中型水库、11件小(一)型水库、290件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配合省级有关部门抓好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推广工作,2020年底以前,全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人员密集场所,救灾物资贮藏库等重要工程建筑物,党政机关等重要目标单位,通信、电力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全面推广减隔震技术。

八)提高抗震救灾保通能力。全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在全面掌握本系统大型机械设备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不时增加保通和特种抢险设备的储藏,进一步完善运力征集和调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应急保通队伍,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确保应急抢险队伍和救援设备在最短时间到达灾区开展抢险救援。电力、通信、无线电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保通工作预案,做好电力救援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全面完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有线通信、无线电短波相互配合补充的通信保证手段,创新保通技术,确保震后电力和通信畅通。

九)加强救灾物资贮藏体系建设。全民政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完善救灾物资贮藏网络,并根据救灾实际需要,增加救灾物资储藏的种类和数量,2015年,全完成新建5个县级救灾物资贮藏库,有条件的遥远乡镇和多灾乡镇建设一批救灾物资贮藏点。要健全完善救灾物资储藏、调运联动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妥善安顿。

十)健全完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全各县市、各部门要依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证有力的要求。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2012年以前,要全面完成新一轮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十一)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各县市、乡镇、各级住建部门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增设必需的应急供水、供电、环卫、物资器材贮藏等设施设备,确保应急避难功能的发挥。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队和县市应急救援队为中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地震应急救援职责,空虚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救援演练,不时提高各应急救援队伍的地震抢险救援能力。

十三)夯实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全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平安教育纲要。切实提高大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防震减灾意识;各级党校和行政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水平。县市宣传和地震部门要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及国家防灾减灾日、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载体,继续深入耐久地开展宣传活动。地震局要切实办好红河地震网站建设并及时和级各主流媒体进行沟通,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普及率,协助人民群众掌握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直机关要率先垂范,每年在512前进行至少1次应急演练,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后要进行1次应急演练。各县市要定期组织群众性的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市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四、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保证措施

十四)加强领导。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委、政府将继续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各县市也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查找本县市、本部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单薄环节,逐步解决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十五)制定规划。将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同步落实,并结合外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当地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制度、机制和措施,不时提高本县市、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效果,提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