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21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特性;困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93-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高校身处其中,亦是如此。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问题、师生心理问题、办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校园周边治理问题、内部管理改革问题、教职工待遇问题等,均影响着高校的稳定。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交锋之地,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风向标”、“晴雨表”,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深刻认识及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构建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公共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公共性、延伸性、潜在性等特点,还有自己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

1.主体的活跃性。高校突发事件不同于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有知识、有理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比较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他们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同情心,爱打抱不平,富有激情,情绪波动大,热衷于表达意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常常会积极参与,迅速行动,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特别是当涉及自身利益受损,或某一事件处置不当时,他们会骤然集聚起来,将单一突发事件迅速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2.诱因的多样性。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一件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它的突然爆发,必然有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高校的突发事件亦是如此,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是涉及国家、民主尊严等这样的大事情,也可能是学生个体利益受到伤害,而聚集起来表达诉求上升为群体突发事件,如饮食问题、收费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等。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3.扩散的迅捷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类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学生与外界联系广泛,热衷于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沟通方式,可以极其便捷地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一旦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涟漪效应”,得以迅速蔓延与扩散。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越容易受到影响;在人群集聚的地方,人们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参与者便可能越多。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参与其中,一旦产生共鸣,则容易出现跨校、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学生联动,引起社会反响,进而波及社会。

4.处置的复杂性。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涉及高校内外公众多个层次,本身处置工作的头绪就比较复杂,加之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复杂性。同时,高校参与应急处置单位的数量、管辖范围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应急指挥的复杂程度,在实际的应急处置行动中,参与的单位很多,一旦协同出现问题,既不能高效地完成总体任务,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各自承担的局部任务。此外,高校的突发事件也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旋涡,呈现过激状态。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历观近二十年来的所有大的不稳定事件,都有高校的参与或与高校有较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高校能否平稳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高校非常重视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然而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校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1.领导高度重视与师生意识淡薄的反差。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高校在理念上一般把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目前,高校在认识上已经树立起“校园应急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力求建立起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协同处置的互动网络。然而,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高校师生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是淡薄的:一方面,因为安全宣传教育不够到位,高校师生都不同程度缺少必要的躲避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因为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高校师生员工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有调查显示,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面对地震、火灾、疫情等其他灾害上,自救逃生的知识却十分苍白。

2.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目前,在高校内设机构中,并没有专门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临时组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决策主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做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对临时管理机构的协同处置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尽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与方法,但通过由各部门临时组建的管理体系来应急处置,仅仅是依靠临时受命来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共同的行动,既难于统筹又缺乏效率。或许,只有依赖相对稳定的应对机制和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参与应急处置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然而,高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尤其是高校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来,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高校要想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避免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高校内部制度体系的协同是首当其冲的。

3.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应对的无奈。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得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知识,同时也让一些有害的信息迅速渗透并传播,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内容,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极大的冲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如QQ、微博、微信、飞信等,具备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突破传统媒体的制约,传播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筑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放大,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成为风险放大的助推器。在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的交替作用下,一些负面信息很难被及时地发现、封堵与清除,容易转变为网络热点问题,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网络上转发炒作、串联,会导致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对机制

针对上述特点与困境,高校要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首先是要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其次要重点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建立相契合的应对机制。

1.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保障高校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注重突出以下三点:一是突出系统性,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学校顶层到基层,层层制定应急预案,又要按种类的要求制定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要形成体系,各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越是层级低的预案,操作要求就要越明确、越具体、越量化。二是突出重点性,要统筹推进、逐级负责。针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难在基层的情况,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根据分层、分级、分部门负责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三是突出实效性,要便于操作,科学管用。衡量一个应急预案的质量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实用,是否管用,切忌纸上谈兵。要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反映规律、可操作、出实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2.事前阶段――预警预防与安全教育机制。防患未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在事前阶段,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预警预防机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建立内部信息、舆情监控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密切注视和分析当前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预兆、导火线和引燃点,并定期进行研判分析,及时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不断提高统筹协调、组织应对的本领,牢牢掌握维护学校稳定主动权,以一种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的机制使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出事地点妥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二是安全教育机制。形成融危机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法律法纪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等为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做到人人知法守法,事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辅之以各种模拟演练,使学生知晓防范应对的流程,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3.事中阶段――快速反应与协调化解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按照“冷静观察、疏堵结合、理性对待、从容处理”的原则进行,建立事中阶段的应对机制,迅速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化解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反应越快,处置越早,越能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将危害降至最低。快速反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既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报告,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也依赖于统一的训练与管理,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二是协调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临时处置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一般由高校主管领导担任,协调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具体行动。在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积极组织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配合关系,团结协作。要明确现场指挥的工作程序、指挥的职责和权利,充分调动各参与部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尽快化解危机,决不能因相互推诿扯皮而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提出后续解决方案,千方百计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事后阶段――善后恢复与心理干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后,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善后恢复机制。善后恢复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要组建负责善后恢复工作的专门机构,制定工作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立即着手恢复重建。这种重建包括有形情境和无形情境:有形情境的重建包括事发现场的清理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的重新恢复、损毁建筑物的重建或维修、受损资产及设备的复原或重置、水电气恢复正常供应等;无形情境的重建包括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校形象、师生的个人形象与社会知名度、信任度等的重建。同时,也要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追究相关责任,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经验教训等详细记录,为有效预防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二是心理干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的后期,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疏导,稳定情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突发事件相关伤亡或遭受损害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安抚,使他们摆脱突发事件阴影,重建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扭转被动局面。对于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因事件影响范围大。对周遭同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反应往往会比较强烈,情绪波动大,要安排辅导员进行思想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通过座谈、走访宿舍等方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事中、事后阶段,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适时向校内外通报事件情况,做好舆论的引导与掌控工作。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事件的规律,健全和完善高校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维护好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虞庆国.社会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稳定工作[n].学习时报,2012-07-09.

[2]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8.

[3]蒋冀骋.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1):54.

[4]“高校稳定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58―76.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2

在两国旅游往来人数的持续迅猛增长同时,近年来两国旅游往来也遭遇了许多突发事件。如中国公民赴泰旅游遭到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受到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政局动荡等制约,造成中国游客滞留、暂停或被迫取消行程等;也有在中国旅游的泰国游客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泰国政治局势动荡使旅游受阻,游客时常面对赴泰旅游安全警示,因而产生了“泰国旅游安全吗?”的疑惑。在两国游客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探索中泰两国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中泰两国联防联控,共同应对旅游突发事件,提升处置水平,而且有助于中泰两国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让两国游客能够更加安全、自由往来。

一相关研究综述

境内外发生的各种复杂的旅游突发事件,使旅游安全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迫切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国外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比较早,且成熟。1979年4月,美国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Fema),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美国形成了联邦、州、县、市、社区5个层次的应急管理与响应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的机制,贯穿于减灾(Reduction)、预警(Readiness)、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的公共事件[1]202-206。日本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机制,日本的灾害救援体系由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所组成,负责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救灾抢险、灾区治安维护等灾害救援任务。通过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训练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2]46-49。其他国家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也较完善,但针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tourismemergencymechanism)理论研究还较少,相关的研究以案例和实证分析为主。如Stafford等学者探索了饭店业应对恐怖主义的危机管理和恢复策略[3]27-40。King等研究了小岛旅游地的危机管理和危机恢复战略[4]37-45。Ritchie对危机发生时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探索[5]669-683。tsai等则基于旅游业危机评价信息,以台湾岛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管理机制[6]470-481。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起步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且未与其他国家应急合作处置旅游突发事件。但在当前中泰旅游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下,研究中国游客赴泰旅游与泰国游客在中国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类型和一般特征,搭建中泰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提高驾驭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中泰游客安全、自由往来,保障中泰旅游业安全、稳定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中泰旅游突发事件特征与应急处置现状

(一)中泰旅游突发事件的特征

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而发生的游客伤亡事件。旅游突发事件类型繁多,涉及面较广,贯穿于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泰国游客在中国旅游与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如表1所示,剖析两国旅游突发事件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通过对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的中泰两国游客相互往来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仅2008年底至2012年初,泰国游客在中国旅游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较少,而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因政治局势动荡、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导致9人死亡、57人受伤,同时还因政局影响,致使游客多次行程受阻或被迫取消等。深入分析有以下特征:

1.泰国游客中国旅游突发事件特征

在泰国游客中国旅游方面,产生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有:(1)自然灾害因素对泰国游客赴中国旅游影响较少,但不容忽视。共搜集到1起自然灾害影响案例,受暴雨、洪灾、泥石流、滑坡、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是制约泰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主要因素。(2)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面广。SaRS、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影响泰国来华旅客的重要因素,此类事件蔓延迅速、扩散范围大、且易演化升级,往往是备受旅游业界关注的问题。(3)社会文化差异是需要重视的内容。因中泰社会体制、文化存在差异,社会转型加速、诚信缺失,各种传统好客文化逐渐消逝,游客出外旅游遇到困难往往无助,产生较大影响,不容忽视。(4)交通事故频发,伤亡严重。搜集的6起案例中,有2起是受天气、道路、车辆以及驾驶人员经验技术等多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导致游客伤亡惨重。总体上看,泰国游客在中国旅游发生的安全事故较少,中国是比较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备受境内外游客青睐。

2.中国游客泰国旅游突发事件特征

泰国是中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数迅速增长,中国游客赴泰旅游发生的突发事件接二连三,造成大量的人身、财产损失。从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主要特征有:(1)政局不稳定,影响游客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泰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平,骚乱不断,政府时常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外交部、驻外使馆、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经常发出警示,提醒在泰中国游客和拟赴泰的游客注意安全,视情推迟行期。(2)自然灾害突发,影响面大。泰国地处东南亚地区,受强台风、热带风暴、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泰国所受的自然灾害也是制约泰国旅游业发展和游客安全的重要因素。(3)交通事故频发,损失惨重。交通事故是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突发事件的典型事件,造成游客伤亡最大,产生的交通问题主要是道路交通和度假地的交通事故。(4)恐怖袭击是影响游客安全难以预测的因素。泰国社会治安不稳定,恐怖袭击和绑架勒索事件也时常发生,也是影响中国游客赴泰的因素之一。(5)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发生,不容小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重要制约因素,由于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易携带传染、造成的损失也较大。(5)游客自身等原因也需受到重视。因游客出游经历、防范意识、自救能力、文化差异等因素也会导致旅游突发事故。中国游客赴泰旅游对政局动荡、恐怖事件、疾病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上述因素极为敏感,同时上述因素也是造成中国游客伤亡的基本因素,由此网络上时常出现游客在赴泰旅游前的疑惑:“泰国旅游安全吗?”

其次,在赴泰旅游突发事件案例中还可发现,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突发事件的时空特征明显:在时间方面,冬季赴泰旅游人次增加,突发事故也相应的增多;空间方面,中国游客赴泰国旅游的热点旅游地主要有:曼谷、芭堤雅中部地区、普吉、苏梅南部海岛,以及清迈泰北山地等,这些旅游胜地是中国游客的首选,也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地。

此外,其他引发旅游突发事故的因素也应引起我国赴泰旅游的重视,如色情泛滥、吸毒和艾滋病的肆虐。泰国政府理应高度重视,不能因此产生收入而纵容、任其发展。中国旅游主管部门也需加强警示,中国赴泰游客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采取保护措施。

(二)中泰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现状

中泰两国旅游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期,各自遇到了诸多风险和安全事故,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置了各种危机与挑战,积累了许多宝贵和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7-11],中泰两国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状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中泰两国在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预警信息、防控救援、善后恢复四方面的基本状况,由于中泰两国社会体制机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突发事件的类型,以及旅游安全保障等存在异同,中泰两国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旅游突发事件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也各有其独特做法和值得相互借鉴的经验。正因存有异同,且具有互补互促优势,故加强两国在应对旅游突发事件方面的合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中泰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的基础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急监管部门、应急处置机制、应急保障体系等是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障。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应考虑双方在社会文化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急监管部门、应急处置机制、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基础内容,表3就中泰两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的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

1.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从国家至地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都加强了对旅游者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营造安全氛围,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与应急技能,提升旅游者在旅游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知识和防范技能。泰国政府首先在众多保障措施中,加强了重点区域、特别是机场的安全保卫措施,保障了交通枢纽的安全;其次,泰国旅游局官方设立的旅游服务专线电话,通往世界各国各地区,同时泰国旅游景区秩序井然,对游客有求必应,礼貌耐心,为游客提供便利、保障安全,显示了泰国旅游服务的日臻完善[8]18-23。

2.法律法规体系

SaRS危机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编制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近年来,《旅游者安全保障办法》《旅游法》也即将出台,中国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旅游安全与应急法律法规体系。泰国政府不断加强旅游立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并适时地进行修改,形成了包括《旅游法》《全国环境质量提高与保护法》《旅馆法》《旅游与旅游导游法》《旅游和导游执业法》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推动和规范泰国旅游业的发展[8]。

3.应急监管部门

中国旅游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在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领导下,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体制。旅游业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一般应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牵头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善后处理组等,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对于节假日的旅游安全与应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假日办,有近20个部门参加,是保证假日旅游安全的协调小组。泰国主管旅游业的最高机关是国家旅游委员会,泰国旅游局是旅游委员会领导下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泰国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协助解决境外游客在泰国遇到的突发问题,并承诺将不断改善接待环境和服务质量,促使中国公民赴泰旅游市场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9]382-383。

4.应急处置机制

中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在逐步探索健全。按照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结合旅游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泰国政府善于利用信息和传媒掌控和化解危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信息,说明情况,制止流言、以正视听、降低恐慌心理[10]56-59。

5.应急保障体系

(1)保险保障。在旅游保险方面,从1990年至今,中国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旅行社旅客责任险、旅游人身伤害险、旅游意外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救助保险等多险种的保险产品体系。泰国《旅游和导游执业法》专门规定了旅游保证金制度。旅游保证金的设立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防止由于旅游从业者对游客未提供应有的服务,或者是旅游经营者没有执行旅游业的规定而伤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9]382-383。泰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关赔偿方案,以保护游客权益。

(2)技术保障。近年来,中国将现代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交通事故监测系统、GpS动态跟踪监测技术、旅游动态信息系统等高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旅游安全风险预警,极大地提高了旅游风险预测的准确度和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有效避免了各种危机造成的损失。泰国相关部门在曼谷和北京等地共建立了10个热线服务中心,以方便游客在紧急情况下咨询联系,并保证即使发生了旅游突发事件也完全有能力妥善应对。泰国投资建立了海啸预警中心,该预警中心还将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共享[8]。

(3)资源整合。中国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所在地的公安、消防、卫生、军队等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提高旅游突发事件的部门间协同处置能力。同时还深化区域旅游安全协作,共同抵御旅游突发事件。泰国国家旅游委员会是由内务部、交通部、外交部、国家环境委员会、国家经济和发展委员会、立法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和泰国航空公司总裁、泰国旅游局局长以及行业工会领袖等组成,整合了上述部门资源,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11]29-34。

四中泰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

从上文分析可知,中泰两国应对旅游突发事件具有相互合作的基础,存在着优势互补的潜力。为此,中泰两国应本着“循序渐进、合作共赢”的原则,当前,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加强合作,构建应急合作机制。

(一)政府层面应急合作机制

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预防、预警、响应、控制和恢复五部分,互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动力系统[12]125-129。中泰两国在国家层面针对旅游突发事件进行合作,应以此为基础构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使五个应急机制协调有效运行,在应对中泰两国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中泰两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及处置流程如图1所示。

1.应急预防机制

中泰两国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风险,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两国在预防机制方面的合作通过建立中泰旅游合作备忘录、重大突发事件紧急与日常安全信息联络机制、组建应急指挥机构、制定双方应急预案和法制监督机制、确立官方信息沟通渠道和紧急磋商机制,建立应急信息处理中心,为双方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奠定基础。

2.应急预警机制

通过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预防和预报,综合双方影响旅游安全的监测信息,并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一旦突发事件有前兆,应预测其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程度提出警示,并及时将此信息通过外交部、驻外机构、使馆、国家旅游局等官方渠道速报预警信息,双方旅游主管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紧急发出旅游安全警示,提醒旅游企业和游客注意出游安全。

3.应急响应机制

旅游突发事件蔓延演化,中泰两国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应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对应急信息监测数据认知,利用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处理平台和发挥智库支持作用,两国紧急磋商、分析事件的性质、类型、级别及影响,判断将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果断进行应急决策、启动响应机制,将信息上传下达,防止事态扩展、蔓延和升级。

4.应急控制机制

若旅游突发事件在不断演化、蔓延或扩散之时,需立即启动应急控制机制。两国游客在所在地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控制都需要两国共同协助、联合处置。通过外交部、驻外机构、国家旅游局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实施紧急救援,确保游客安全和局势稳定。在应急控制机制中,除了根据突发事件的局势进行控制外,还需对媒体进行合理控制,准确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处置救援情况以及事件消除。

5.应急恢复机制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过后,主要是善后协调、损失评估、事件调查和市场重振,恢复形象。要尽快恢复和进行评估总结,使两国旅游业正常运转。对于损失惨重的一方,应给予积极援助和提供扶持帮助,涉及游客损失惨重应加强磋商和沟通,并达成赔偿协议,消除疑虑,尽快恢复双方共同市场,维护两国旅游安全形象。

(二)企业层面应急合作机制

当前两国游客通过旅行社组团往来的较多,两国旅行社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也有较稳定的业务往来,同时面对突发事件也进行了妥善处置,但依然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泰两国旅游突发事件企业层面的应急合作机制及处置流程如图2所示。

1.预警响应机制

企业层面主要双方旅行社根据接收外交部、驻外使馆、国家旅游局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并跟踪判断势态趋势对旅游行程和游客安全做出调整和预警。双方旅行社预警响应机制具体包括:依据官方的预警信息,通过旅行社出境动态信息系统了解出境游客的所处的位置和行程安排,双方相互配合做好信息监测和最新信息的接收,并视形势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后,根据官方的突发事件预警等级,进行风险识别,从而有计划地调整行程或取消行程或临时撤返回国。

2.救援处置机制

双方的组团和地接旅行社作为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和第一责任人,各自借助所在国(目的地)的力量实施全面的应急救援和处置。中泰两国旅行社救援处置机制的内容和程序主要包括:将事发现场信息报告所在国的驻外使馆,寻求帮助,同时在使馆的帮助下视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程度将信息上报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以及当地相关部门,迅速实施救援。事故所在地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旅行社实施救援和应急处置,同时双方国家旅游局等机构所派救援人员应密切配合,实施全面救助。旅行社协调配合,并跟踪事故进展,视情况报告团队游客家属。

3.善后恢复机制

中泰两国旅行社之间的善后和恢复机制具体牵涉到以下五方面:一是突发事故后的调查,双方应实事求是地查清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二是双方旅行社应客观地对事件进行评估,准确评价事故损失和等级,以为事故赔偿提供依据;三是双方旅行社做好善后工作,依据各国的旅游保险等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安抚家属;四是双方旅行社需要根据官方的解除信息和处置现状,及时重振旅游市场,做好事故后的危机营销,重新树立安全形象;五是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整个应急处置过程,分析双方遇到的问题、障碍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合作机制,不断使两国企业层面的应急合作更加有效、紧密。

六结语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山川秀美、世界奇观众多,吸引泰国游客纷至沓来;泰国南部的海滩、北部的山林、中部的历史古迹,也深深地招徕着中国游客,中泰两国具有共同的旅游市场,深化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势在必行。循序渐进地构建中泰两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保障中泰两国游客安全,尊重两国游客安全、自由往来的权利,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也是开展其他领域广泛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尚亮,沈惠璋,李锋,等.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

[2]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StaffordGYuL,armooaK.Crisismanagementandrecovery:Howwashington,DChotelsrespondedtoterrorism.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2002,43(5).

[4]KingB,Bernot.tourismandcivildisturbances.anevaluationofrecoverystrategiesinFiji1987–2000[J].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2002,9(1).

[5]BrentwRitchie.Chaos,CrisesandDisasters:aStrategicapproachtoCrisismanagementinthetourismindustry.tourismmanagement,2004,25(6).

.tourismmanagement,2010,3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简本)[Z].2006.

[8]李瑞霞.泰国对旅游危机的控制及其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6,(12).

[9]陈国林.浅谈泰国旅游管理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9).

[10]马腾飞,李见明.泰国旅游危机中政府对信息和传媒的掌控能力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6,(11).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3

1.1编制目的

维护良好社会环境,保持正常金融秩序,促进全县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因下列事项引起严重后果,确需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援助的突发事件。

(1)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危及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突发事件;

(2)各金融机构出现被冲击、被盗、被抢、被袭击,运钞车辆遭抢劫、劫持等突发事件;

(3)金融机构计算机系统因硬件设施受损或普遍遭受病毒侵袭,发生系统性故障;

(4)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失踪、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携巨款潜逃,发生特大金融诈骗案件;

(5)金融债券到期未能及时兑付、金融机构被公告撤销(关闭)或其他因素引发存款挤提、保证金挤提、集体退保、其他债务挤兑、集体上访等规模较大的;

(6)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困难、偿付能力恶化或者出现巨额亏损;

(7)出现对金融业、金融机构进行负面失实报道,造成严重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事件;

(8)暴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危机;

(9)发生其他影响金融稳定运行的事件。

1.4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依法处置,稳妥缜密;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成立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由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总指挥,县政府办联系金融工作的副主任、人行县支行行长担任副总指挥,人行县支行、县财政局、县公安局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研究部署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导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修订《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和需要,在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商应对策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决定是否终止本预案。

2.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人行支行,办公室主任由人行支行行长兼任。应急值班电话:

主要职责:负责接收、管理、上报有关资料和信息,核实了解金融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建议,及时报告指挥部。在指挥部决定启动本预案后,通知并协调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督促检查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工作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工作;负责金融突发事件信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3各成员单位职责

人行县支行: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相关职责,当全县银行系统或金融机构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和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指导本系统和相关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根据金融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县财政局: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动用财政资金时,经县政府批准后予以及时划拨;积极申请有关优惠税费政策,防止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不稳定因素。

县公安局:加强对金融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有关规定,落实防范措施;派出警力参与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对有关嫌疑人员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防止出现和发生治安事件,保证金融单位正常业务经营和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

2.4各金融机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预案报县应急委员会和上级监管部门备案;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发生的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时,各金融机构按照指挥部要求共同开展处置工作。

2.5信息联络员

各成员单位要确定1-2名联络员,负责相关事宜联络和沟通、指令传达等工作,联络员变更要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3事件分级

金融突发事件按照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分为4个等级。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随时间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处理。

3.1i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级事件:

(1)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金融(含证券、期货)突发事件;

(2)金融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国际上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县内宏观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3.2Ⅱ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国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不能单独应对,需要进行跨市区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3iii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ii级事件:

(1)对本县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县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进行跨县区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4Ⅳ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V级事件:

(1)对全县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区域性(县范围内)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级主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市级监管部门进行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4预测、预警

4.1体系建立

人行支行应建立本系统定性、定量数据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加强本系统及金融机构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及时收集、汇总发生在本县范围内和县外对本县辖区形成重大影响的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风险提示信息,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2信息报告

各成员单位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金融突发事件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警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部门通报的信息,提出综合性预警报告。

5应急晌应

5.1应急信息

5.1.1信息报告原则

金融突发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及时准确的要求报送。

5.1.2信息报告程序

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在2小时内立即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县政府、人行县支行和公安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应急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各接警单位、部门应按工作权限、职责,及时向本系统、本行业的上一级单位报告。

5.1.3信息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级、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涉及金额、涉及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等情况;事件发展态势和拟采取的应急对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内容。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关金融主管部门要及时统计、调查、分析事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处置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内容,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5.2事件处置原则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要反应迅速、专业对口、各方参与、相互配合,做到依法、快速、高效、稳妥和节约成本。同时工作人员要遵循保密原则,不得随意向外泄漏相关情况。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应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采取金融机构、上级主管单位和人民银行3级递进的层次处置

5.3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并与县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措施,必要时报市政府成立全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处置。

5.4i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维护全县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处置措施,并将结果报告上级单位。

5.5iii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ii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县级主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由事件发生单位与所涉及相关部门共同处置,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处置。需要县级主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由指挥部决定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

5.6iV级响应

县级主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iV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指挥部。县主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并与突发事件发生单位共同处置。需要县级监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启动当地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5.7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启动

本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要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立即启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处置工作,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5.8相关应急预案终止

指挥部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事件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预案的实施。同时,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系统应急预案,并向指挥部报告。

5.9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指挥部协调法院、检察院、工商、税务、企业主管部门,依法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类损害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金融机构各类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金融机构出现支付风险时,县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应筹集资金进行救助。

5.10相关信息的对外

根据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需要,实行新闻制度,由指挥部或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或对外信息。指挥部要协调各媒体,统一宣传口径,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的有关情况,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6后期处置

6.1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权限、职责对金融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相关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的账目进行保管、清理,对关闭的金融机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2损失评估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6.3分析总结

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负责事件处置工作的成员单位应在处置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采取的措施、处置结果和防范措施。

6.4改进措施

各成员单位应及时总结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经验,汲取教训,并针对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找出差距,堵塞漏洞,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外部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案修订的建议。

7附则

7.1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上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4

1.1指导思想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1.2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行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建设。

1.3工作原则

1.3.1以人为本,加强预防。把保障公众的人身安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发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生命、满足公众基本需求的紧急行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同时,把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控制事态发展和减少灾害损失,作为应急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准备、早控制。

1.3.2快速反应,减少损失。突发事件的“测、报、防、抗、救、援”等各环节都要坚持效率第一原则,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和研判信息,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处置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造成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处置突发事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对公共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限制,不得超出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所必需的限度。同时,要加强对应急处置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

1.3.3分级负责,协同应对。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限,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的联动工作机制。

1.3.4群专结合,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援助、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充分依靠群众,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通过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通过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通过整合现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

1.3.5依法处置,权责明确。加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依法保障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本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使权力,赋予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责人统一指挥、视情临机决断的权力。实行行政问责制,对于应急处置有关单位和人员的不作为以及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1.4适用范围

1.4.1本预案适用于*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1.4.2因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预案体系

2.1应急预案体系

2.1.1办事处总体应急预案。办事处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办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办事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办事处负责制定,报区人民政府备案。

2.1.2办事处专项应急预案。办事处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办事处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订的涉及数个部门的应急预案,由办事处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专项预案将不断补充完善。

2.1.3办事处部门应急预案。办事处部门应急预案是办事处有关部门根据区总体应急预案、区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预案,由办事处有关部门制定,报区政府备案。

2.1.4各村居及其基层组织的应急预案。各村居及其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在办事处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制定,报办事处备案。

2.1.5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由有关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报办事处备案。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名单由办事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另行确定并实施动态管理。

2.1.6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订,报办事处审定。各类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应适时调整和完善。

2.2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类型

2.2.1定义。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2.2分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我办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严重干旱缺水等水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雷电、浓雾、冰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是指各类重大生产、交通安全事故,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火灾事故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是指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的其他类型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3组织体系

3.1领导机构

街道办事处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按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事件的分工由分管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各村居和相关部门组成。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研究确定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划、计划和重大决策;

(二)制定和修改《*道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三)在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领导、组织和协调应急工作,决定启动和组织实施本预案;

(四)根据需要调动区救灾抢险队伍,参与应急工作;

(五)当突发公共事件超出我办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区政府或市政府支援。

3.2办事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区应急指挥平台。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办事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二)收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的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处置建议;

(三)定期组织修订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审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预案、村居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督促检查预案演习工作;

(四)负责建立健全和维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单位、各村居信息共享,保障网络畅通;

(六)指导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3.3专项指挥部

办事处分别设立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简称专项指挥部,作为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机构,负责相应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应确定相关领域应急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参加部门和单位。办事处主任任总指挥,分管副主任、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各相关部门、村居为成员单位。

3.4工作机构

(一)应急管理部门

根据部门职责和工作需要,每类突发公共事件确定一个应急主管部门、若干应急协管部门。应急主管部门是对某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承担主要任务的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贯彻落实区政府的决定事项;做好对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监测、预测和预防工作,及时向区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建立相关专业应急队伍,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指导和督促村居和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应急协管部门是按照部门职责和工作需要协助应急主管部门对某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防、处置的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符合区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要求的部门预案,协助和配合应急主管部门做好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做好应急主管部门要求完成的其他工作。

(二)应急保障部门

根据部门职责和工作需要,每项应急保障职能确定一个部门牵头,若干部门协助。应急保障牵头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牵头制定所负责领域与区总体应急预案配套的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建立应急保障所需的相关资源的动态数据库,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物资、技术、装备准备;建立与履行应急保障职责相应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相关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的演练;协调有关应急保障协助部门,指导相应职能部门的工作。

应急保障协助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符合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要求的部门预案;服从应急保障牵头部门的任务分配,按照应急保障牵头部门提出的要求,利用各方面资源履行应急保障职责;为应急保障牵头部门提供突发公共事件和资源的有关信息。

本预案未规定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均应制定部门应急预案,服从办事处应急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的指挥,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开展相应工作。

3.4.1专项工作组

为有效地处置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下设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是负责处置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机构和基本救援队伍。各专项指挥部可以指挥和调度专项工作组处置重大和特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综合协调组。由办事处分管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副主任负责,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村居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综合信息,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事件动态,传达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精神,协调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专家和专业救援队伍以及相关单位开展工作等。

(二)信息报道组。由办事处分管主任负责,党工委办公室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发地村居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实时记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组织起草有关公告、通报、简报等文字材料,按规定向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向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毗邻地区及时通报有关信息,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承担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

(三)新闻宣传组。由党工委宣传科负责,相关专业应急机构或事发地村居,应急管理办公室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单位起草新闻稿、开展新闻报道、分阶段新闻以及统筹协调事发地或相关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基本信息等工作。

(四)物资保障组。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负责,事发村居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根据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以及专项指挥部要求,组织生产、配送、调拨、监管、征用各类应急物资。

(五)环境处理组。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负责,主要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及时控制污染的扩散,消除危害,并对潜在危害继续监控。

(六)调查评估组。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负责,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及监察、民政、事发地村居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根据具体突发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事发时及时跟进调查事件诱因、处置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并提出奖惩、评估损失和援助等方面的意见。

(七)善后处理组。办事处分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负责,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村居等相关单位参与。主要职责是安置受灾人员生活、处理死难人员尸体、接受和管理社会各界捐赠、协调灾后重建等。各应急组负责人可根据实际处置工作需要,增减相关参与单位。

3.5各村居组织机构

各村居是负责处置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各村居应急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应依照本预案建立。

4运行机制

4.1预测

4.1.1组织建立全办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各村居应和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落实监测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应急管理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都要指定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信息、协调业务、传达指令等工作。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决定权由区专门领导小组根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上报的情况实施。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4.2基本应急程序

收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时,应首先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相应机构(街道办事处、村居和各职能部门),由各相应机构按工作职责和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当突发公共事件为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向各专项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各专项指挥部收到信息后,应立即组织力量对事件情况予以了解查实,并实施相应措施,如决定启动专项预案则按相关处置预案实施。

专项指挥部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向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提出启动办事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议。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按预案协调各专项工作组作相应处置后,如事态仍未得到控制,需向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建议。

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开会议研究对策,根据预案部署各专项工作组的工作,视情况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成立指挥部处置事件,设立指挥长,并向区有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必要时可请求市有关部门支援。

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指挥部设在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分析与综合组及有关应急机构此时应派出人员到指挥部参与工作。指挥部实行24小时工作制。具体处置程序如下:

①基层单位(或市民)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

一旦发生危害社会财富、人身安全及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发生地的公民、执勤民警、与事件相关的基层单位和所在社区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

②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相关部门、村居

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迅速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并立即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及发生地村居领导赶赴现场,同时报告区分管领导。

③部门、村居专项救援救护队伍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部门以及事件发生地的村居和相关单位,接到有关信息报告及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指示后,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及相关预案,组织、调度相关救援救护队伍,迅速展开应急救援行动或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④各救援队伍部门、村居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

各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向相关机构、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领导报告人员和装备情况,并接受指令。由应急主管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有关情况。各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各负其责,按照本辖区、本部门的应急救援预案指挥救援救护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同时将有关处置情况和事件发展态势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以便应急指挥中心调配资源,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⑤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

若属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要及时提出建议,报请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启动办事处应急指挥部。相关主管部门、村居要积极做好受灾人员的现场救援救护、伤员安置及善后工作。

4.3现场指挥与协调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由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所在的村居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成应急指挥部,并提供指挥部运作的相关保障(信息、通信、治安、后勤等)。

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由应急指挥中心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村居、应急主管部门、有关应急救援机构的领导组成。需要时,应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指挥长一般由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或区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担任;抢险工作现场指挥由应急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发生地村居领导担任副指挥,各协管部门现场负责人均为指挥部成员。如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尚未到位,由发生地村居主要领导担任现场指挥。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任现场总指挥。

在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后,现场指挥、副指挥要立即赶赴现场,召开现场分析会,研究抢险救援救护方案,采取相应措施,部署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各专业队伍全面开展现场保卫、抢险救灾、医疗救护、事件调查、抚恤善后等工作;确定上报信息的人员、内容和方式;如果事态严重,现场指挥应采取果断措施,向指挥中心领导汇报,请求社会资源和力量增援,必要时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提出启动更高层面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中心领导负责现场收集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统一事件新闻公报。当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由区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研究对策,并向上一级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情况,请求资源、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援。

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相关预案和领导指示,组织指挥参与现场救援的各单位行动,迅速控制和切断突发公共事件危险源,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实施属地管理,组织治安、交通保障,做好人员疏散、安置工作;三是接受并传达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指示,负责向上级汇报抢救工作情况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四是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做好调查和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4.4扩大应急

发生或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一般处置措施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需要实施扩大应急行动,办事处可适时按照有关程序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区、市人民政府报告。实施扩大应急时,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增加应急处置力量,加大技术、装备、物资、资金等保障力度,加强指挥协调,努力控制事态发展。

4.5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判断和宣布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及应急处置情况,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处置机构和部门得出初步判断,并向办事处应急指挥中心或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指挥中心或领导小组确认后宣布应急结束。

4.6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在办事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及时收集、清理和处理污染物,对事件情况、人员补偿、征用物资补偿、重建能力、可利用资源等做出评估。制定补偿标准和事后恢复计划,并迅速实施。

4.7社会救助

接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或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办事处应会同相关部门迅速引导群众转移,安置到指定场所,及时组织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调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办事处应组织力量,对损失情况进行评估,并逐户核实等级,登记造册,并组织实施救助工作。

4.8调查和总结

4.8.1调查评估组在善后处置阶段应对事发原因、性质、影响、损失、处置能力和经过、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报区政府。

4.8.2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部门应对本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并书面报区应急管理办公室。

4.8.3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办事处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监察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9情况通报

应急结束后,由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区宣传部门负责牵头处置的应急主管部门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信息和情况通报。充分重视并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突发公共事件情况通报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4.10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村居负责,需要办事处援助的,由事发地村居提出请求,办事处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恢复重建计划,提出建议和意见,按有关规定报批实施。

5保障措施

5.1技术储备和保障。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统筹全办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储备资源。通过整合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编制全办各类应急资源分布图谱、搭建全办应急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动态掌握应急保障信息。

5.2应急队伍保障。应急队伍组建。公安、城管等应急任务繁重的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应组建相应的专业或预备应急队伍,强化应急配合功能,增强应急能力。充分发挥人武部、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作用,积极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队伍等社会力量,建立各类社会化、群众性应急队伍。

社区和志愿者应急队伍。健全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队伍,以在第一时间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失。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技术装备、培训、应急预案演练、救援行动人身保险等方面,由办事处政府和相关单位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

应急队伍调动。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本系统按照预案调动自己的应急队伍进行处置。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办事处专项指挥部统—协调调动应急抢险救援队伍。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按照专业队伍为主体、群众性队伍为辅助的原则,由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统—协调调动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应急队伍演练。各类应急处置队伍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和生产,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并依据专项应急预案进行短期脱产训练。在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定期组织跨部门、跨行业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演练,检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现场处置能力,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5.3治安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派出所和各村居负责治安保障,立即在救灾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维护公共秩序等工作。

办事处、各村居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自救互救,群防群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趁机“打、砸、抢”的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突发公共事件地区的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现场有起火、存有易燃易爆危险品、漏电、漏水、漏气等情况发生,现场处置人员要紧急通知有关主管部门实施灭火、排爆,断电、断水、断气等措施,清除现场危险品,避免次生危害的出现。

5.4经费保障。办事处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预备费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优先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在一般支出预算中增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准备资金,并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需求,逐步提高资金提取比例。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门预算内部结构,削减部门支出预算,集中财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二是经区政府批准启动专项准备资金,必要时动用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

按照“急事急办”原则,建立应急经费快速拨付机制简化工作环节,凡区政府批准的拨款事宜,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手续,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鼓励本地区的公民、法人单位和其他组织购买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事高度危险活动的企业应当购买财产保险,并为其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援助。

办事处负责应急专项准备资金和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重大资金动用由办事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6、监督管理

6.1预案演练。各村居、办事处各科室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2宣传和培训。办事处、各村居要通过散发宣传品、宣传栏、音像手段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是知识传播和科研的高地,稳定与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命运。近年来,社会转型及高校变革日新月异,各类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在高校有所凸显,这种危机状态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了所涉高校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当前,在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重制度,轻机制建设,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研究和各部门的统一协调运作,无法科学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因此,如何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发生的,对学校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包括五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突发性、危害性、社会敏感性、事态紧迫性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和人群较为特殊,与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起因具有一定的内向性。经调查,高校突发事件除一些社会政治类外,大多数突发事件背景较社会公共事件单一,大部分是内部一些问题引发的,爆发范围也多局限于高校内部,如处理及时得当均可控制事态发展。

(二)社会敏感性较强。高校是高素质人口密集区,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文化品牌,备受公众、媒体乃至政府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舆论,成为热点或焦点,放大或辐射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部分主体不成熟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长期,他们具有敢为性和从众性,思想和心理上未完全定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冲动性,有他们参与的突发事件极有可能导致危机的恶化。

(四)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普遍扩招,后勤社会化逐步深入,工作头绪复杂,人财物的管理层次混乱,师生员工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综合治安管理、对外联络交往相互交织,高校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使突发事件涉及问题的范围扩大。

(五)信息传播速度快。高校人群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相互间接触频繁,普遍关注现代传媒的宣传报道,他们获取信息较为及时和广泛,导致校园的突发事件传播较快,处理不当,影响扩散,会引发更加棘手的连锁反应;甚至有些校园突发事件就是因网络等现代媒体宣传炒作引发的,网上虚拟突发事件逐渐导致现实中的突发事件。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则应是依据法规,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分级管理、平战结合,应把准确分析校园动态形势,预防突发事件放在第一位,根据校情、社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预防先行,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预警机制。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各类安全教育,但收效不佳,主要是重说教,轻演练,师生员工不知如何具体有效地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遇变则惊,束手无策。

(二)建立校园处置突发事件机制。校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制定和完善各类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并适时演练。一旦有事件发生则要及时处置,并统一指挥,分工协助,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三)保持校内各类民主渠道的畅通,依法科学治校。校方应及时有效处置校园各类问题,开通校园热线等各类反映渠道,发扬民主作风,满足师生员工的合理诉求,解释与沟通到位,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四)加强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联系,很多校园突发事件要联合社会职能部门解决,甚至要依靠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力量处理。

(五)重视事件的宣传报道。学校应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园突发事件事态的控制和不良影响的消除均有赖于外界舆论的反应,有关事件的真实报道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

学校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注重体制建设,依法建立指挥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标本兼治,追根溯源,有条不紊地彻底处置,获得师生员工和社会满意的效果,这样才能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局面,确保学校在良性轨道上运转。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

[2]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著.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6

1.1编制目的

提高全县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创新跨越科学发展。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植物疫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中毒,动物疫情,饮用水安全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省政府印发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分级标准》),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指导全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适用于全县范围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政府负责处置的一般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全县范围内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依照本预案进行先期处置。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动员和依靠公众力量,发挥乡镇、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公开透明,正确引导。及时、准确、客观、统一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6应急预案体系

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县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全县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县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由县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3)县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县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事件制定的应急预案,由县有关部门制定印发,报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4)突发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办)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报县政府备案。

(5)社区(村)和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主办单位为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制定的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按照有关规定,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构成种类要及时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分管安全生产、民政、卫生、公安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1)对全县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协调。(2)指导编制、修订、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决定和部署全县应急工作重大事项。副县长按照工作分工和在县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专门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2办事机构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是县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服务监督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县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县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县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精神;指导全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平台建设;组织编制、修订《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3工作机构

县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自然灾害类由县民政局牵头;事故灾难类由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依据其职责牵头;公共卫生事件类由县卫生局牵头;社会安全事件类由县公安局牵头)。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县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助各乡镇(街道办)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2.4地方机构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要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突发事件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

3运行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办)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要加强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

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

3.1预测与预警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县应急办会同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及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1)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区域范围,从高到低可划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予以表示。

(2)预警信息的。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县政府报告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县政府将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3)预警通告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预警期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预警通告后,预警内容需变更或解除的,应当及时变更通告或解除通告。

(4)预警信息的渠道。建立防灾警报体系,充分利用人民防空警报、气象等各类灾害预警体系灾情警报。建立应急机构、灾情预测预报单位与县人防、气象等部门的联系,明确灾情警报的权限和程序。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宣传车、电子显示屏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通告,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通告方式。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需求,升级改造手机短信平台,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并提供优先权限。

(5)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启动相关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的准备。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报告责任主体:突发事件发生所在地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或上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县政府、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是受理报告和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

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立即核实,并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县政府及时上报市政府,上报到市政府的时间距事件发生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但必须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报告内容: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县应急办要及时汇总上报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和情况,同时将县领导的批示或指示传达给有关乡镇(街道办)和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突发事件涉及港澳台、外籍人员,或者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地区或国家通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3.2.2先期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发生或确认即将发生突发事件,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现场,视情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动员当地有关专业应急力量和人民群众进行先期处置,及时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防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办理;当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条办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省、市政府协调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县政府按规定程序逐级向市、省政府提出请求。

对于发生的一般突发事件,根据县政府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者应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请求或县有关部门的建议,县应急办提出处置建议向县长、分管副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报告,经县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后启动相关应急响应,必要时提请县应急领导小组审议决定。

3.2.4指挥与协调

需要县政府处置的突发事件,由县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办)、县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主要包括:

(1)需要由县政府组织处置的突发事件,由县应急领导小组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和协调,调集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开展应急处置。

(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省、市驻庆单位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和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稳定工作。

(5)及时、准确向县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县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县政府工作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县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由该类突发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3.2.5应急联动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可成立若干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1)技术专家组:由相关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参与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研究工作,鉴定和解答有关专业技术问题。

(2)抢险救援组:由相关主管部门和县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组织专业抢险和现场救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

(3)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由县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畜牧等部门组成,负责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药品监管、心理援助和人畜共患疫情控制工作。

(4)治安警戒组:由县公安部门负责,实施现场警戒,保护事件现场,加强交通管制,确保应急运输畅通,维护治安秩序。

(5)人员疏散和安置组:由县商务、住建、交通运输、人防、民政、公安、气象等部门组成,负责有关人员紧急疏散和安置工作,必要时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并保证被疏散人员的基本生活。

(6)社会动员组:由县应急办负责和牵头,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参与,负责动员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参与应急处置及家属的思想安抚工作。

(7)物资、经费和生活保障组:由县发改、经信、商务、交通运输、财政、民政、物价、粮食等部门组成,负责调集应急物资,必要时征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适时动用粮食等储备物资,保证应急需要、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由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工作人员必需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8)应急通信、气象组:由县经信、人防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做好事发地的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必要时设立移动气象台,为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9)综合信息、新闻组:由县委宣传部、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负责综合文字、信息整理及报送工作。由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制定新闻报道方案,设立新闻发言人,适时向社会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同时组织新闻媒体向公众宣传自救防护等知识。

(10)涉外工作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台办、商务、公安等部门组成,负责接待港澳台及境外新闻媒体,处理涉及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的有关事宜。

(11)特种应急组:由县环保、卫生、科技、金融、公安等部门组成,负责处置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核与辐射、环境事故、金融风险和等突发事件。

(12)综合组:由县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综合协调以上各组的工作,作为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的办公室。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省、市驻庆有关单位,武警中队,企事业单位等应服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配。

3.2.6区域合作

县政府指导、鼓励各乡镇(街道办)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与联动,各乡镇(街道办)要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3.2.7应急结束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或事发地政府在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并确认危害因素消除后,向批准启动应急响应的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结束现场应急状态的报告。接到报告的政府或有关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和建议,作出终止执行相关应急响应的决定,宣布应急状态解除。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1)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2)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突发事件损害调查核定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各类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保险监管机构应当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保险责任内损失的理赔工作。

(3)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所需救灾资金和物资由事发地政府安排,县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及时给予补助,必要时申请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3.3.2社会救助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援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及慈善团体要积极开展捐赠、心理援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分配、调拨、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3.3.3调查与评估

(1)县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成调查组,及时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属于责任事件的,应当对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对应急事件的受害者、救助者心理损伤进行评估与调查,提出善后处理措施。

(2)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加强和改进同类事件应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在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15天内,以书面形式报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

3.3.4恢复重建

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分别由省、市政府统筹安排。省、市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规划,提出恢复重建的建议和意见,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由县政府组织实施;需要省政府支持的,由市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向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提出请求。一般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由县政府负责。

3.4信息

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当遵循依法、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适时初步核实情况、事态进展、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安全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突发事件信息,由县政府办公室或县有关部门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4应急保障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是: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由武警中队、预备役等力量组成的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由相关部门组建的配备专业装备器材并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等群众自治组织组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由各行业、各领域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人才组成的专家应急救援队伍;由各级政府及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职业学校以及其他组织建立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加强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2财力保障

各乡镇(街道办)、县财政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简化财政资金的审批和划拨程序,保证应急处置所需资金。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县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县发改、经信、商务、住建、城管执法、交通运输、民政、水务、公安、消防、电业等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定期组织提供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并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等方式,保障处置与救援所需物资的生产供给。专业应急部门负责储备处置突发事件专业应急物资。

建立县乡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重要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更新、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鼓励和引导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县政府依法实施应急征用,被征用的财产使用后,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财产被征用或者被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当时当地的市场平均价格给予补偿。

4.4基本生活保障

县卫生、民政、水务、电业等单位要会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县级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救援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

县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请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医疗卫生物资和设备。必要时,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运输、公路等部门应当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救灾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处置突发事件期间配备有县政府制发的应急标志的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和交通工具可以优先通行,免交路桥通行费。事后应当及时收回应急标志。交通设施受损时,有关部门或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事发地应急指挥机构要按照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的规定,征用必要的交通工具,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有关部门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县公安、武警中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制定不同类别、级别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维护治安、交通秩序的行动方案,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事发地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治安维护工作。

4.8人员防护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城市、农村人口密度,利用人防工程、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要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地转移或疏散。

县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县经信、人防、文广新等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10公共设施保障

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确保应急状态下事发地居民和重要用户用电、用油、用气、用煤、用水的基本要求。

4.11科技支撑

县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将应急科学研究工作纳入全县科技发展计划,逐步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技水平。

4.12法制保障

县司法部门负责应急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及时为受灾地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4.13气象水文信息服务

县气象部门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和预报,及时提供气象分析资料,为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县水务部门要及时提供河道、水库水情的实报和预报,为应急处置提供水文资料和信息服务。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县应急办协助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指导应急演练。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专项、部门应急预案演练前的计划安排和演练后的总结报告,要报县应急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综合性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应报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应急预案应当每两年至少举行一次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按照有关规定适时修订完善。

5.2宣教培训

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应急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考核标准,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

5.3考核奖惩

县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对各专项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乡镇(街道办)和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县政府将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或者责任人给予处罚或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政府制定,由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6.2实施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7附件

7.1专项应急预案构成

7.2部门应急预案目录

7.3分级响应级别

针对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将响应级别划分为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四个级别:

(1)i级响应。逐级报告省政府应急办,省政府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在1小时内,核实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等级和可控情况等,确认属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立即提出启动相关预案的应急响应建议,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后实施。利用全省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2)Ⅱ级响应。逐级报告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由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作出应急指令,启动省专项预案的应急响应,利用省政府多个有关部门及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7

【关键词】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对策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重大灾难,同时也给国家各行业和整体经济的增长造成巨大冲击。并由于其突发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多变与多元性和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各级政府加强危机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本文拟通过对南京某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建立完善、高效的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指导方案》和《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标准》从体系建设、应急队伍、装备储备、培训演练、宣教科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评估8个方面,收集区卫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两家医疗机构2012年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评估打分。

2结果

2.1总评分结果经现场查阅,资料审查,逐项评分,总分1000分的评估内容,累计评估分903分。

2.2扣分项目细析综观8项系统评估项目,整体评估结果良好,其中有4项系统评估项目涉及扣分,为更好的查找卫生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现列出扣分项目明细。详见表2。

3讨论

3.1现状分析

3.1.1政府重视,卫生应急体系基本完善。区政府重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十二五”规划内容中。2012年有以卫生防疫经费的名义划拨的包含卫生应急常规工作经费73万元,并备有应急储备金。“一案三制”建设已初步完成,各调查对象均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均成立有卫生应急办公室,有专(兼)工作人员,能够满足卫生应急日常工作需要。卫生应急相关法制宣传和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基本能正常运行。

3.1.2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系统较为灵敏。区卫生局有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操作流程、工作规范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及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完整率、网络直报率、评估率均达100%。传染病预警监测网络畅通,处置率和处置及时率达100%。区疾控中心开展突发事件及大型活动公共卫生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供政府决策使用。

3.1.3队伍建设强化,物资储备充足,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区卫生局有卫生应急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制度,应急专家库人数达278人,专家咨询委员会人数达58人,人员类型涵盖急性传染病、中毒处置、核和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心理救援等领域。有卫生应急装备管理制度,储备品种和数量基本符合医疗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等事件处置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要求。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该支队伍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成功处置2007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和数十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尚未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政府发展规划中,基本还是以卫生唱独角戏,不利于卫生应急工作政府主导、联防联控机制落到实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尚未建成,统一指挥、信息快速收集等尚存有一定难度。同时虽然从区卫生局到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和两家医院,均已成立卫生应急科,但并不是独立设编,人员没有额外增加,兼职情况普遍存在。

3.2.2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未建立,现场处置能力薄弱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受硬件条件和人员限制,应急检测能力不能满足早期识别和初步鉴定的需要。虽然应急专家库已建成,但整体来看,一线骨干力量匮乏,专业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设备条件差,突发事件发现、识别能力和早期处置能力十分薄弱。

3.2.3基层卫生应急科研能力缺乏受人员数量、学历构成及实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区级层面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承担或开展卫生应急科研能力,不能有效的拓展思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不能很好的得到利用。

3.2.4风险评估内容局限,且停留于纸上谈兵受重处置轻预防和行业局限等因素的影响,非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尚缺乏实施方案。已开展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也存在留于形式和未与健康风险提示、宣传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3.2.5善后评估恢复重建与善后评估是突发事件处置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重治疗轻预防和重处置轻善后等观念的影响,善后评估工作开展得较少或几乎没有开展,相关补助与奖惩制度未建立。

3.3对策与建议

3.3.1健全高效的决策指挥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绝大多数突如其来、情况紧急,影响及危害广泛且深刻,应急处理工作极为艰巨复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要防止出现政令不畅、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要强化政府职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1],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论是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还是今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突发事件实践证明,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核心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多个部门密切配合与沟通协调。另外除卫生部门外,政府更要成立应急办,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组织与协调工作,且要有正式机构和编制,不能挂名兼职。只有这样,日常的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和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此外,卫生部文件指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快速反应、果断处置[2]。因此应加大、加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3.3.2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疾控机构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的有效驾驭能力[3]。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培训的频度,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能力;其次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应急专家库和应急处置人员结构,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3.3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公共产品。防范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势必影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有可能贻误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机,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完善政府财政支持机制,对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至关重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往往需要事前投入,区财政要将该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支持机制,并有一定的预备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必要时予以追加,以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

3.3.4加快重要卫生装备更新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设备也得到了同步发展,设备的功能更加齐全、性能日趋先进,诊断和检测的精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为了快捷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要加快对公共卫生有关重要卫生装备更新换代,实现公共卫生相关实验室的应用、监测、检验、消毒、救治等装备的系列化、轻便化、现代化,以更好地适应平战时需要。

3.3.5开展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创选条件开展卫生应急相关科学研究,邀请上级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网络等,全面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

3.3.6健全善后处理机制突发事件会导致组织或社会出现一种高度的紧张、失衡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例如今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因此,在突发事件结束后,必须建立善后处理机制,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已经处理的突发事件,在总结中获取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升能力。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评估机制、安抚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等。评估机制重点对事件处置过程各个环节和效果进行评估,查找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环节还有缺陷?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技术方案,为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服务。安抚机制主要对事件中受累群众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抚。激励与问责机制,对那些不顾个人安危,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其行政与法律责任,并形成制度。

参考文献

[1]甄尚敏,孟友,侯延文,等.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的研究.中国公共管理,2003,19(2):96-97.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8

__建设局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提高处置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突发险情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城市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构架,在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时,有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有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的应急处置防范体系。实现全区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应急处置领导一元化、指挥职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1.2编制依据依据《__应急管理工作推进方案》、《__应急工作方法》和《__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区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城市道路桥梁设施是指区管养范围内的道路和桥梁,突发险情事件是指:①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道路出现大面积空洞、发生大面积沉降,危及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②自然灾害使桥梁梁体出现明显裂缝、位移,跨中部位出现横向贯通裂缝;墩台倾斜、移位倾斜、防撞墙大面积受损失去作用;拱桥拱部出现明显裂缝,拱部出现横向贯通裂缝,拱部下沉或拱脚有明显位移;③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城市道路桥梁不能安全运行等。1.4工作原则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为主”。区建设局负责全区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并负责和协同应对全区性的重大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市政所和相关街道负责本区域内的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快速反应,运作高效。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重大事件信息反馈及时、应急指挥反应快速、应急处置运作高效,使事态和局势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道路桥梁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定期评估道路桥梁实际技术状况,编制预防性应急预备技术方案。依靠科技,减少危害。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1.5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区行政区域内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应对工作。2、组织机构与职责2.1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及工作机构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要求,设立__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城市道路桥梁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建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分管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的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科室、系统基层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兼任,全面负责全区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协调管理工作。其工作流程图如下:区建设局局长区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区建设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科生产科市政所2.2专家组区建设局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道路桥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3、预测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3.1信息监测与预测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范围,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本辖区可能造成的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制度,明确信息报送渠道、时限和程序,并按有关规定做好相关工作。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对可能引发的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在2小时内上报区政府。4、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1信息报告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发生后,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立即报告区政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生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内容。4.2先期处置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发生后,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并将处置情况随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视情况严重程度,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队伍,协助做好事发地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密切跟踪事件发展态势,及时传达市领导批示和要求,并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4.3应急响应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处置相应事件。并通知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根据现场情况,实行交通管制措施,以便开展现场抢险工作,做出应急响应。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提出处置建议迅即向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报告,并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批准后实施。4.4应急结束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工作完成后,应急处置队伍应撤离现场,突发道路桥梁事件状态的解除,由领导小组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转入城市道路桥梁正常维护管理工作。发生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城市道路桥梁主管部门,事故责任单位要适时组织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调查材料报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区人民政府备案。5、恢复与重建5.1调查及评估在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时,领导小组会同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防止发生类似事件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形成书面报告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区政府。5.2恢复重建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损情况,要积极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尽快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6、应急保障6.1队伍及装备保障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组建一支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抢险处置队伍,明确抢险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对抢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和补充。应选择素质较高、技能优秀的人员进入应急处置队伍。应急处置队伍应根据不同的处置内容,配备足额、优良、适用的各种应急处置装备,并对应急处置装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6.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长:__x副组长:__x成员:__x、__x、__x6.3物资保障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储备相应的各种应急处置物资,确保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时所需的物资供应。7、监督管理本预案经区政府审查同意,一经具有行政强制效力。领导小组处于启动状态时,全区所有从事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工作的部门、作业队伍,均须无条件服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度,参与有关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对拒不服从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对参加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8、预案管理本预案经区政府审查同意并实施后,由区建设局负责具体解释与组织实施。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由区建设局修订完善。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9

1.1目的

为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使应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协调有关镇(乡、街道)、县直有关单位妥善处置各类涉外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境外我县公司和机构、外国驻我县机构和人员、外国其他在我县人员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制定本预案。

1.2依据

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双边、多边条约和公约。《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外交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上饶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突发的境外涉我和境内涉外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涉及我国、领土完整及对外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按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涉及我军事人员的涉外突发事件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规定办理。

境内外涉外重大突发事件的界定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外交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1境外涉我重大突发事件

(1)重大国际、地区及驻在国形势变化突发事件,涉及我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我国政府确定或调整对外政策,采取应对措施。

(2)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如境外发生战争、军事冲突、暴乱、流血、恐怖袭击、劫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严重威胁我县驻外机构和人员、留学生及境外其他我县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1.3.2境内涉外重大突发事件

(1)境内针对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人员的重大政治性社会性事件,如大规模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严重的蓄意破坏袭击、群体性冲闯馆舍等事件。

(2)境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外国驻华外交机构人员及其他外国在我县机构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1.4基本原则

1.4.1以人为本、力保安全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处置涉外突发事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维护境外我县人民和我县驻外机构及在我县的外国机构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损失。

1.4.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县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具体组成见后)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区别不同情况,指挥、协调有关镇(乡、街道)及县直有关单位按照其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1.4.3分工协作、条块结合

境外涉我和境内涉及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人员的重大突发事件,由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有关镇(乡、街道)及其他相关部门分工协助或主办。境内其他重大涉外突发事件,遵循“属地管辖”原则,由事发地牵头主办,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县直有关单位协助。

1.4.4畅通联络、共享信息

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及时向市外办、县人民政府报送信息,与县直有关单位、有关镇(乡、街道)保持通讯联络畅通,信息共享。

1.4.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处置并重,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培训演练,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对涉外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及物资准备。

1.4.6依法办事、保守秘密

对重大突发事件应依法决策和处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参照事发国或地区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保障境外我县公民和机构、县内外机构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应急过程中,须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外事纪律,保守国家机密、商业秘密。

2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2.1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2.1.1成立

境外涉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县政府根据需要决定成立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1.2组成

县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办公室、公安局主要负责人为副总指挥,县文广局、报社、国保大队、教育局、外经贸委、科技局、民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旅游局、民族宗教局为成员单位。根据突发涉外实际情况,必要时还包括其他相关部门。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科级领导任应急指挥部成员,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联络员。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县外事侨务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1.3职责

(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

(2)拟订境外我县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审议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的应急预案。

(3)协调处理各类境外涉及我县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的重大突发事件。

(4)拟定对境外涉及我县公民和机构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并组织、监督实施。

(5)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各种境外安全形势及事态发展走向,适时通报有关部门,提出预警意见,并决定是否向社会发出预警。

(6)承办重大涉外突发事件的其他有关事项,重大问题向市政府请示、报告。

2.2任务和职责

2.2.1任务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是应急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县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应急工作日常事务、应急指挥部交办事宜、应急机制和应急指挥部机制启动等相关工作。

2.2.2职责

应急状态下职责:

(1)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建议启动或终止本预案应急机制。

(2)组织、安排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议、或建议召开应急指挥部会议。

(3)根据应急指挥部的授权,协调有关镇(乡、街道)、县直有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具体工作。

(4)根据应急指挥部的授权,监督、检查县直有关单位应急处置情况。

(5)研究处置应急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常态下职责:

(1)与市外事侨务办有关业务科室保持密切联系,跟踪国际、地区安全形势,收集、分析、研究有关安全信息,提出预警或启动应急机制建议。

(2)加强调查研究,学习有关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应急机制。

(3)监督、检查应急预案落实情况。

(4)建立并加强与各镇(乡、街道)、县直各单位,必要时与市外办相关应急机构的联系。

3预警机制

3.1预防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包括预防、预警机制。

3.2预警信息收集

应急办建立与市外办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并与县公安局、县国保大队、相关镇(乡、街道)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平时应加强调查研究,收集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上报。

3.3预警信息的评估和

应急办获得境内境外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后,视情会同县直有关单位进行研判,并根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由县应急委员会预警信息。

3.4预警信息等级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外交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红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突发事件威胁逼近,或局部地区发生冲突、战乱,或情报证实即将发生武装或恐怖袭击。

行动:有关机构做好应急准备,警告有关人员减少外出或不去危险地区。经批准,旅行警告,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橙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有发生突发事件的现实可能性,或局部地区发生冲突、动荡。

行动:有关部门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的方式、规模、影响,完善应对方案,必要时旅行建议或提示。

黄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信息显示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行动:提醒有关机构和人员高度重视,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同时考虑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方式、规模及初步应对措施。

蓝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信息显示可能发生突发事件。

行动:提醒有关机构和人员思想重视,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注意安全。

3.5形势动态研究

县应急办平时应加强对重大国际、地区及形势的动向研究,及时提出前瞻性建议。

4分级响应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外交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发地点、性质、规模和影响,将涉外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三级响应。涉及我县的突发涉外事件的分级响应按国家专项预案的规定执行。

4.1Ⅰ级响应

4.1.1Ⅰ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死亡人数30人以上或伤亡人数100人以上;

(2)造成我境外国家利益、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重大损失,造成境内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及其他外国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重大损失,并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

(3)需要迅速撤离我驻外机构、人员和撤侨;

(4)国际、地区及驻在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涉及我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我国政府确定或调整对外政策、采取应对措施;

(5)国务院指示外交部参加国家预案i级响应或启动外交部预案i级响应的其他涉外突发事件。

4.1.2响应

国务院成立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进行处置,外交部启动Ⅰ级响应机制予以响应。如系国际、地区及驻在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涉及我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政治性涉外突发事件,外交部报党中央、国务院,并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定。

4.2Ⅱ级响应

4.2.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涉外突事件:

(1)造成死亡人数10人-29人;

(2)死伤人数50人-99人;

(3)造成或可能造成我境外国家利益、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较大损失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境内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其他外国在华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较大损失,并具备较大政治和社会影响;

(4)需要尽快撤离我驻外部分机构、人员和部分撤侨;

(5)国际、地区及驻在国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涉及我国家安全和利益,关系我国政府确定或调整对政策、采取应对措施;

4.2.2响应

如系国际、地区及驻在国形势发生较大的变化,涉及我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政治性突发事件,外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定处置。

4.3Ⅲ响应

4.3.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死亡人数10人以下;

(2)死伤人数50人以下;

(3)造成或可能造成我境外国家利益、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一定损失,造成或可能造成境内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及其他外国在华机构和人员安全及财产一定损失,并具有一定政治和社会影响的。

5处置程序

5.1Ⅰ级响应启动

5.1.1启动

突发涉外事件发生后,有必要启动本预案时,由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县直有关单位或事发地报请县政府批准,或由县政府决定启动本预案。

5.1.2处置程序

(1)应急机制启动后,应急办迅速通知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要求各成员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处置工作,直接相关单位需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各有关单位和人员与应急办保持联络畅通。

(2)应急机制启动后,应急办随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迅速报告应急指挥部,并通报各相关单位。

(3)应急处置过程中,根据应急指挥部的授权,应急办督促检查各项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落实到位。

(4)涉外突发事件处置完毕,由应急办向应急指挥部提出终止应急响应建议,经县应急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报县应急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

(5)涉外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应由县外事侨务办公室会同相关单位进行调查评估,向县应急委员会作出报告,并通报有关成员单位。

5.1.3处置措施

(1)境外涉我突发事件的有关外置措施

a、通过外交部及时与驻外外交机构、驻港、澳公署等有关单位保持联系;掌握重大形势变化信息、事态走向、事件规模,提出分析、判断和建议。

B、通过外交部联络驻外机构迅速了解并报回伤亡人员数量、姓名、籍贯、状况、家属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协助或参与安置安抚、医疗急救、转移保护等工作,跟踪、续报有关信息。

C、根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原则,有关单位协助受害人家属赴事发国、地区处理善后事宜。

D、通过外交部及时与事发国、地区当局交涉,寻求国际、地区合作和援助。

e、根据“属人管辖”原则,有关单位立即安排并负责人员回国后的接收、安置、抚恤等后续工作。

(2)境内涉外突发事件的有关处置措施

a、事发地迅速组织力量控制局面,制止事态发展。

B、事发地牵头做好现场先期处置工作,包括迅速了解事件规模并上报伤亡人员数量、姓名、国籍、状况、财产损失等基本基本情况,安置安抚、医疗急救、转移保护有关人员等工作。

C、县外事侨务办公室迅速通过市外侨办向外国驻华外交机构通报情况,及时安排官员赴事发现场探视。

D、按外交部指示安排接待死亡、受伤外国人的家属来华探视、处理后事。

5.1.4后期处置

(1)应急响应终止后,有关镇(乡、街道)、县直有关单位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相应人员安置、损失评估、赔偿、奖惩等后续事宜。

(2)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办应及时写出总结报告,上报市外办、县委、县政府,并通过对处置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及时修改和完善本预案。

(3)应急办可根据需要请示县政府批准,成立专门调查组,对突发事件的原因、有关人员责任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5.2信息报送和处理

信息收集、报送和处理应做到及时、迅速、准确、全面

5.2.1信息收集

县直各有关单位、事发地政府接到突发涉外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后,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了解、收集、续报有关信息。事发地在国外的,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及时与市外办联系,获取事发地有关信息和事态的发展。

5.2.2信息报送

(1)接到境内涉外突发事件信息后,始发地人民政府应即时或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县政府报告,同时抄报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有关部门。

(2)境外涉及突发事件信息,由我县驻外机构或县内有关单位即时通报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和其他主管部门;由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及其他主管部门按职责即时或最迟不超过2小时报告县政府,并抄报有关单位和有关镇(乡、街道)。

(3)启动应急响应后,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均应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汇总。

5.2.3信息处理

本预案应急响应启动后,所有信息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汇总、处理,并向镇(乡、街道)及相关部门通报。信息的公布,由相关部门和事发地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报应急指挥部批准。

5.3信息

5.3.1信息的管理

涉外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业务主管单位会同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县报社共同处理。

5.3.2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制定信息方案,确定新闻的形式和地点,受理中外记者现场采访,负责向驻外机构通报情况,协调国内、市内媒体报道,负责网上监测和控制。

5.3.3信息的原则和重点

涉外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把握适度、内外有别、遵守纪律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对境外歪曲性报道或造谣攻击,及时组织有针对性驳斥和澄清,正确引导国际舆论。

5.3.4信息的审批

(1)对涉外突发事件的一般性新闻报道,新闻媒体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2)涉及重大、复杂、热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应报相关业务主管单位、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县报社或其他相关单位核实,报县政府审批。

5.4Ⅱ级、Ⅲ级响应的处置措施,参照Ⅰ级响应中的相关处置措施。

6应急保障

6.1通信保障

6.1.1县有关通信主管部门应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状态下的通信保障工作。

6.1.2县直有关单位须与有关镇(乡、街道)、县内驻外机构保持各自通信联络畅通。县外事侨务办公室须与市外办,并通过市外办与我驻外外交机构保持通信畅通。

6.2文电运转保障

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职责确保各种文电高效、迅速、准确地印制、传递、批抄、分发。

6.3资金保障

经应急指挥部讨论通过,根据处置重大突发涉外事件的需要报县政府,向县财政或上级财政申请专项经费,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地各项经费支出。县财政局根据处置涉外突发事件的需要和财政部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规定,为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

6.4物资保障

有关镇(乡、街道)和县直有关单位,特别是发改委、民政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在救助装备、物资、交通工具、医药、安置场所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储备,确保及时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6.5人力保障

应急指挥部可根据处置突发涉外事件处置的需要,协调各有关单位为应急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调配。

6.6宣传、教育和培训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平时须加强各项应急预案的内部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普及紧急求援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应变意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和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应急培训与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6.7奖励和处分

6.7.1遇突发事件时,参与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反应迅速、行为有序、处置得当。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篇10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领导指挥机构

2.2现场指挥机构

2.3应急处置力量

2.4职责分工

3行动响应

3.1监测与信息处理

3.2分级响应

3.3先期处置

3.4方案启动

3.5指挥与协调

3.6现场处置

3.7互联网信息查控

3.8行动结束

4后期处置

4.1调查评估

4.2责任与奖惩

5行动保障

5.1交通保障

5.2经费保障

5.3物资能源保障

5.4通信保障

5.5组织纪律保障

6培训与演练

6.1培训

6.2演练

7附则

7.1方案制定

7.2解释部门

7.3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事态失控和恶化,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浙江省突发性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方案。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市境内发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安维护行动,或者涉及跨县(区)级行政区域或需要跨县(区)级行政区域调动警力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治安维护行动。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预防人员伤亡和危害发生;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为抢救人员、输送物资等处置行动开辟顺畅通道,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减轻事件危害。

(2)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且准确的信息,迅速调动人员和装备开展治安维护行动,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社会负面影响。

(3)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要求,在事发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公安机关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妥善组织治安维护行动。市公安局对事发地公安机关的治安维护行动给予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

(4)分类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类型、严重程度、波及范围等因素,组织相应的警种和装备执行治安维护应急行动,确保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联动处置。在相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与其他参与事件处置行动的单位、部门和抢险救援队伍有机衔接、沟通协调、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确保治安维护行动顺利实施。

2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市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保障组织指挥体系由领导指挥机构、现场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置力量组成。

2.1领导指挥机构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应急处置中社会治安维护行动需要,市公安局建立市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行动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和相应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组织指挥事发地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维护行动。

2.1.1市指挥部组成。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类型、严重程度和治安维护行动需要,市指挥部指挥由市公安局分管领导担任,市公安局有关业务处室(支队)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市指挥部根据治安维护保障行动需要,下设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组、现场指导组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有关处室(支队)负责人任组长。市指挥部指挥地点设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

2.1.2市指挥部职责。

(1)统一指挥、协调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安维护行动,负责作出决策,下达命令和进行监督。

(2)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根据现场事态的严重程度,指挥协调有关警种和装备赶赴事发地支援治安维护行动。

(3)必要时派出工作组,赴事发地指导督促。

(4)及时向市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行动进展情况。

(5)研究解决治安维护行动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2.2现场指挥机构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在事发地公安机关成立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行动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指挥部),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治安维护保障行动。

2.2.1现场指挥部组成。

现场指挥部负责人由事发地县(区)公安机关领导担任,必要时由市公安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事发地县(区)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维护保障行动需要确定。

2.2.2现场指挥部职责。

(1)迅速组织开展治安维护行动先期处置行动。

(2)根据现场有关应急指挥机构和市公安局的要求,统一指挥现场所有警力实施治安维护行动,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3)保持与市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及时报告行动进展等情况。

(4)提出请求人员、物资、设备支援的建议,落实市指挥部各项指示。

(5)负责对现场治安维护行动的调查评估工作。

2.3应急处置力量

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保障行动的处置力量按照梯队配置方式组建,确保治安维护应急保障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1第一梯队。

由事发地县(区)110处警力量组成,根据指挥中心指令,先期抵达事发现场,立即开展现场封控、保护和抢险救援行动,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发出支援请求。

2.3.2第二梯队。

由事发地县(区)相关警种力量组成,根据事件类型及处置需要,由现场指挥部调动相关警种力量赶赴现场,视情成立现场处置组、调查取证组、交通管制组、抓捕行动组、消防灭火组、法制宣传组、处置保障组、临时机动组等,分别由事发地县(区)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上述工作组直接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分头承担相应的治安维护职责。

2.3.3第三梯队。

由后续增援力量组成,需要跨县(区)增援的,由市指挥部统一调配全市特警、消防、武警等系统机动力量,以及攻击、谈判、排爆、情报、侦技、反恐等专家力量。

2.4职责分工

(1)指挥中心:负责接受报警,传达各级领导的指令,协调有关工作并进行检查督促;通知有关处室按方案做好处置准备及实施处置工作;布置设卡堵截。

(2)办公室:收集掌握处置工作情况和有关信息,迅速上报或反馈。

(3)国内安全保卫部门:负责掌握、收集有关情报信息,查找重点人员和可疑分子,获取相关证据。

(4)治安、特警部门:负责执行处置攻坚、突击任务和跨区域警力增援;设置警戒封锁范围,维护现场秩序,疏散群众;以公安机关名义拟定和通告;收集掌握现场动态信息,向指挥部请求增援。

(5)刑侦部门:负责打击现行刑事犯罪活动。

(6)行动技术部门:负责有关取证工作。

(7)交警部门:负责现场及周边道路的交通疏导、交通管制,确保调用警力开进道路的畅通安全。

(8)消防部门:负责扑救火灾和参与现场救援,必要时配合实施现场驱散。

(9)通信部门:负责整个行动指挥及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确保通信畅通,协调通信资源。

(10)网监部门:负责互联网信息的控制,及时封堵、删除和查处有害信息。

(11)出入境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现场境外人员管理。

(12)法制部门:负责为指挥部提供法律建议,开具法律文书,审核案件及有关规范性文件和对外法制宣传。

(13)宣传部门:负责事件处置过程中录音、录像和宣传报道,统一对外宣传口径。

(14)后勤部门:负责处置警力的装备及生活保障。

(15)边防部门:负责对沿海边防辖区和出入境口岸的警戒、保卫,查控有关人员,维护海上治安,参与现场救援。

(16)警卫部门:负责赶赴现场的警卫对象安全。

(17)机场公安:负责机场区域有关人员和设施的监护警戒工作,配合做好应急人员、物资的航空运输。

(18)武警部队:负责现场警戒和封锁;担负重要目标守护,保护重要领导人安全;根据命令,参与跨区域增援和突击任务。

(19)其他警种和部门:组织警力备勤,随时听从调动。

3行动响应

3.1监测与信息处理

各级公安机关要整合信息监测资源,依托公安网络和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初始信息进行收集和预测,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并通报有关部门。

3.2分级响应

(1)应对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保障行动方案,本方案视情启动。

(2)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或者涉及跨市级行政区域或需要跨市级行政区域调动警力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治安维护行动,本方案和有关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必须启动。

3.3先期处置

对于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最初发现的公安机关要及时、主动、有效地采取疏散、抢救人员,设立现场警戒等紧急处置措施,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危害发生。

3.4方案启动

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时,依据相应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本方案随之启动,市指挥部成员及有关工作组人员在30分钟内就位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开始履行相关职责。

3.5指挥与协调

市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发展态势,及时指导现场指挥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当现场警力、装备不足以控制事态发展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调动后续增援力量参与治安维护。

有关县(区)公安机关要在市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配合、组织和实施跨区域警力、装备的调用。跨区域调动的警力统一接受现场指挥部的指挥。

3.6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统一指挥现场公安警力、武警力量和后续增援力量参与现场封锁、交通秩序疏导、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目标守卫和抢救伤员等行动。

3.7互联网信息查控

全市公安机关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监控,及时封堵和删除互联网上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不正确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3.8行动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行动结束后,经相应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市指挥部下达治安维护行动结束命令,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执行。

4后期处置

4.1调查评估

市指挥部牵头组织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公安机关治安维护行动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向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市政府报告评估结论。

4.2责任与奖惩

对在治安维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造成应急处置行动失误和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进行惩处。

5行动保障

5.1交通保障

交通、民航、海事、渔政等部门,要采取优先通行、抢修受损交通设施等措施,确保跨区域增援的公安警力和装备能够及时、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5.2经费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行动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核、安排和落实。具体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组织实施。

5.3物资能源保障

市经贸委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行动所需物资能源的应急供应和保障。具体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实施。

5.4通信保障

当公安机关临时通信手段不足以满足需要时,由市政府负责协调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做好通信保障。

5.5组织纪律保障

(1)参与处置的各警种、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整体作战优势。

(2)参与处置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决不允许擅离职守或自行其是。

(3)参与处置人员要严格依法办事,文明执勤,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防止由于处置不当激化矛盾。

(4)参与处置的人员必须根据事件类型,携带相应的个人防护、调查取证、非杀伤性、杀伤性等装备器材,确保处置行动顺利进行和人员安全。

6培训与演练

6.1培训

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行动的研究,负责对本系统治安维护行动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6.2演练

各级公安机关应根据本级政府要求,协调相关单位,适时组织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行动演习。通过演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断修订和完善治安维护行动方案,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7附则

7.1方案制定

本方案由市公安局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区)依据本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参照本方案,制定本县(区)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行动方案。

7.2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