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抗灾小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36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1

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防震减灾“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依据,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一是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进步,年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地震工作人员编制;2009年,制定下发了《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了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全区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是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狠抓“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络不断完善,观测员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已建成7处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地震监测、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完成了区地震监测台,并纳入国家地震观测台网。

三是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全市率先实现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对9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了抗震设防,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安全。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排查,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王村镇苏李村新村被确定为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大街街道和平社区被评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四是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各级各部门和人员集中场所均制定(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组建了200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成区人民广场和政务中心广场2处应急避难场所,遇灾可安置15万人。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进一步深化。以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基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间断、多形式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累计建成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5所,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二、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意识不强。部分部门、单位和群众对地震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我区是平原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还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二是防震减灾设施落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通信、交通等方面设施相对落后,防震减灾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功能和物资储备。三是城区住房风险较高。国内外城市直下型地震经验表明,在地震中沿活断层一线的建筑物破坏最重,甚至许多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设施也未能幸免。我区城区很大部分民居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低,有的房屋就建在断裂带两侧,一旦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四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不到位。农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绝大部分的建筑特别是偏僻农村的建筑未经正规设计与施工,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五是人才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区尚无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群众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区防震减灾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防震减灾宣传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前,建成科学的地震宏观异常综合观测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区地震信息节点,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和救助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专群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抵御和应对6级左右即略高于本区地震基本烈度类型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专防结合,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宏观异常观测系统及信息,努力提高地震宏观观测水平,切实搞好区级信息节点建设,综合利用省市区地震台网监测数据,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水平。

2、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按要求全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改造或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3、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搞好防震减灾责任单位协调配合;抓好地震应急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实战能力。

4、搞好物资储备,灾后恢复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切实抓好日常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灾民在震后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灾区社会秩序3日内基本恢复。

5、抓好普法教育,公众应对震害知识水平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参加“法律五进”活动进行防震减灾教育,把中小学作为普法重点,力争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广泛开展覆盖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全民熟练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到自救互救。

四、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的地震检测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对地震监测数据的一体化汇集、显示、存储、管理、分析,并能通过视频实现与省、市地震部门同步进行震情会商,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报震害预测结果,提出决策建议。做好与公安、交通运输、安监、水务、人防等指挥技术系统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监测、预防、应急常识,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我区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逐步补充地震培训教育设备和教材,完善工作制度,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

制定全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实现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搞好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全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地震宏观观测点或群测骨干点,尽快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和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使群测群防工作走向正规并健康发展。

(四)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建立由公安、医疗、住建、交通运输、消防、供电、通讯、地震等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紧急抢险救灾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训练和演练,保证应急装备和必要的应急经费,建设统一指挥、专业性强、功能健全、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队伍。做好紧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区发改、财政、民政、贸易、粮食等部门做好地震应急所需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保证灾民三天以上所需食品和物资储备。制定相应储备方案、保障制度、震后物资调拨方案和分发办法,有关部门要对救灾粮食、食品和物资存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更换。

(五)抓好工程抗震设防

按照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审批,积极协调发改、住建、规划、国土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2015年前全区达到全面抗御6级地震或本地基本烈度的设防标准,新建工程100%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对重点项目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责成不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建筑单位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对水、电、煤气、热力、通讯、交通、医疗、粮食等生命线工程系统和次生灾害源生产、储存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或震害预测,制定地震应急措施与抢险恢复方案、防范次生灾害源造成社会危害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对策。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成果,建立综合抗震设防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工业经济项目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

(六)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各类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农村建筑工匠,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建设基本抗震设防知识和技术。选取有条件的镇、村进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

(七)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

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现状,集中整治校舍危房,使其尽快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新建、扩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中小学建设标准,确保校舍安全。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时监控校舍安全状况,保障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联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审批(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以及应急保障措施。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和培训制度,组织单位、行业、社区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以“三网一员”为基础,形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情速报网络,建立畅通的灾情速报渠道,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相应装备。做好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以居民社区为核心的灾害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示范点,以点带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狠抓城区、镇政府驻地、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创建全省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典型经验和先进模式。

(九)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相关人员,确定相应职能,安排适当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区地震局按照上级要求增加编制,达到监测、防御、应急有专业科室或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构成50%以上,各镇、街道及部门有专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在职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群测群防测报员的地震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防震减灾队伍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震减灾需求。

加大对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稳定可靠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和预算体制,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抗震设防和城区抗震设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利用“法律五进”等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等阵地不断强化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充分落实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培训,推动执法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行政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复议、行政监督检查等制度,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2

关键词: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

1.1社区组织应急反应能力

快速反应以灾情收集与上报、组织自救与互救、组织灾民疏散、协助开展救援、次生灾害处置、维持社会秩序、灾民生活安置、社区居民心理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社区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地震灾害发生后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减灾、救灾的关键所在。社区组织的组织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是在地震发生后的前期过程中,保证有效抗震救灾的重点所在。而7小时、12小时、1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是科学界以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状态的生存状况为基础所研究出的实施紧急救援的“黄金时段”。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总结出,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内是地震救援的最佳时间。在这72小时中,救灾的成功与否直接受社区这一灾害的直接承受提的应急能力的影响。

1.2社区居民应急反应能力

突发性、较大的破坏性、成灾的广泛性等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人们面对灾害的行为和反应在灾害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减灾。作为灾害受体和抗灾主体的社区居民的应急文化建设和平时所接受的放在教育及宣传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对灾害的反应能力。而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应急避险知识、对灾害的心理承受恩能力是体现社区居民的地震应急反应能力的主要方面。

1.3社区工程抗震能力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防御地震灾害的两种主要措施。所谓工程措施指的是包括社区房屋建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交通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抗御地震次生灾害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能力在内的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所谓抗震设防指的是在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时以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施工规范等为依据和要求的一项工程型预防措施。

1.4社区应急准备能力

社区居民的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单位形式,增加了居民的分散性、闭塞性,减弱了居民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行动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居民的减灾意识。而突发性是地震的一个显著特点,再加上较大的临震预报难度和较小的预报准确性,因而,必须加强以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家庭防震对策的制定、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开展、建设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地震应急、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储备地震应急物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地震应急准备,从而保证防灾、减灾目的的实现。

2.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以系统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为手段来构建社区地震应急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可以以最高层次(a)、第二层次(B)和第三层次(C)为标准来划分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我们将社区地震应急能力的大小定义为最高层次;将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中包含社区组织应急反应能力、社区居民应急反应能力、社区工程抗震能力、社区应急准备能力和社区应急救援能力5个同级指标的一级评价指标定义为第二层次;将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中的二级评价指标定义为第三层次,一般情况下,有23个同级评价指标包含在这一层次中,如下表所示:

表: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地震应急能力(a)

社区组织应急反应能力(B1)社区居民应急反应能力(B2)社区工程抗震能力(B3)社区应急准备能力(B4)社区应急救援能力(B5)

灾情收集与上报(C1)制定地震应急预案(C1)

组织自救与互救(C2)房屋建筑抗震能力(C1)制定家庭防震对策(C2)

组织灾民疏散(C3)居民防震减灾意识(C1)生命线工程抗震能力(C2)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C3)

协助开展救援(C4)居民应急避险知识(C2)抗御地震次生灾害能力(C3)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C4)自救互救能力

次生灾害处置(C5)居民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C3)抗御地震地质灾害的能力(C4)地震应急培训和演练(C5)

参考文献:

[1]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eB/oL].http://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597005&leafid=14802[2007-11-01].

[2]孙绍骋.中国的灾害管理体制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J].城市问题,1997,(3):47-50.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3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完成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达到1.5级以上地震监测能力;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助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二、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

(一)加强监测台网建设。科学规划和布局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快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年,在区或县境内建立1个地震自动监测台站,在市政中心所在地建立1个地下深井观测台;2015年前,新建监测台站6个、前兆台站6个、烈度速报台站40个。保障瓦屋山水库专业台站健康运行。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落实乡镇(街道)、重点村(社区)分管安全工作的基层干部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年底,各区县配齐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队伍,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奖励制度,将震情跟踪经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补助经费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

三、强化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市、区县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要将防震减灾部门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确保各类建设工程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二)推进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区县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川人发〔〕69号),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市、区县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税费优惠政策等方式,每年至少建成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严格按照《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选址技术导则》(川办发〔〕36号)相关规定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选址、避让工作。自年起,我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2015年前,市防震减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境内的裂带、裂带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评估地震危险性。完成市中心城区和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和危险性评价工作,其余各区县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组织开展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提升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对灾害的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提高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抗震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重大工作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提高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能力,新建的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及抗震加固改造。

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按照“一队多用”原则,年底前,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一支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组建一支由防震减灾、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卫生、电力、通信等各行业专家组成的20人左右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各区县建立一支不少于5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和重点企业要于年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报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备案。年,由民政部门牵头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含1个市级仓库和、分库)。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馆等场所,年在市中心城区完善8个避难场所的设施建设,2015年前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避难场所50个。

六、深化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宣传网络。各区县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创建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地震安全示范乡(镇)。今后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健全地震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地震信息。建立地震谣言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大防震减灾投入。从年起,市、区县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群测群防、宣传教育、震情跟踪、应急准备、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二)健全防震减灾制度。年,各级各部门要依照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把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制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管理规定和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制度。

(三)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各区县要贯彻落实省编委《关于建立健全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编委〔〕28号)精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烈度7度以上地区,单独设置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项业务经费,保证防震减灾部门办公、监测等正常运行,规范地震监测设备布局和地震应急装备储备,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开展。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4

近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得到了各级人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长孙国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部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和地震基础研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地方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贵阳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最低监测精度达到1.0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速报。力争使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将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设防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为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5

为了扎实做好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防震减灾工作安排意见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清形势,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年11月召开的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和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分别对2009年度我省、全国地震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2009年中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地震的可能,特别是庆阳市位于南北地震带的边缘,与宁夏西海固、六盘山毗邻,距离我县比较近,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清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扎实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制意识,依法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行为。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要结合新修订通过的《防震减灾法》实施日(5月1日)、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国际减灾日(12月14日)等特殊纪念日,采取制作专题片、上街咨询宣传、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针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谈薄、避险自救能力不高等现状,组织开展多种形势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人们防震意识。

二、明确任务,全力做好震害防御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按照市、县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异常落实不过夜和重大异常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地震宏、微观异常现象的监测收集和上报工作,对出现的各类异常现象要及时调查核实,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二要认真做好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庆阳市地震局关于转发<甘肃省发展和改委委员会、甘肃省地震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进行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的通知>的通知》、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庆阳市灾后重建工程质量管理地震设防工程监督监测验收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全面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发改、城建、规划、地震等部门在工程项目审核中,要严把工程设计关、抗震设防关和地震安评关,发挥职能,依法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趋利避害,确保重大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要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的普查,掌握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推进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实施。要结合农民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等,加大对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各乡镇要确定一批安全农居示范点,带动和鼓励广大农民朋友建设安全、舒适、美观、抗震的民居。

四要不断提升地震应急工作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明确各自在地震应急事件处置中的责任,建立集中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在第一时间为政府当好决策参谋;要针对汶川地震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本乡镇、本部门、人员集中场所、大中型企业等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建立稳定、长效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要建立机动灵活、安全可靠、多路互补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提升全县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保障能力。县教育局要安排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开展应急避难演练活动,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计划之中,5月初,县地震局要联合县教育局在反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展应急避难演练活动。要加快推进全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实用功能,乡镇要设立中型避难场所1-2处,明确标志,规范管理,协调配合。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6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计划范文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防震减灾教育为主线,以深化广电网络系统安全宣传工作为重点,集中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防抗灾害氛围,保障和促进公司的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全系统参与“安全教育周”活动受教育率达到100%;

2、全系统员工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全系统员工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公司机关和各营业部组织上好一节安全教育课。

2、公司举行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本系统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关系到广电网络健康发展和本系统员工的幸福安宁。为此,全体干部员工要充分认识加强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营业部经理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活动要有总体安排,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安全教育”活动搞得既有声势又有实效。所有活动的过程要做好记载,摄好影,以备查。

3、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各部门、各营业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指导,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县局教育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二、本学期的具体工作部署四个方面:

1.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努力做到不辱使命。我国201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打破了平静,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但是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强化责任意识和紧迫感。我们是一个人口密集的集体,我们的工作关系的每一个家庭,所以我们的工作务必要做到位:

一是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第一时间里报告发生地震的三要素,起好保护作用。

二是要注意异常现象,加强震情跟踪和监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三是要保证信息畅通,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节假日期间,更要加强)。

四是要有地震应急准备,明确职责,恪尽职守,务必做到有备无患、临震不乱。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2.不断深化震防工作,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实践证明,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主要源于建筑物的倒塌、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从我校的情况出发,抗震能力比较薄弱的环节普遍表现在:住房条件落后,人口又相对集中,以及教室都是高层建筑物,针对现实情况,我们要常抓不懈的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甘肃省建设工程抗震条例》,依法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监督和管理,对重要和重大生命线工程,积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经常性开展检查落实工作。三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农村抗震减灾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四是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我们要齐心协力,务必切实有力的做好这几项工作,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

3.夯实基础,提高综合能力。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市县人大、政协和省地震局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十五”项目的投入建设,我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工宿舍,厕所,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按了防震预警设备,通过这些硬件投入建设,我校防震系统的科技含量,科技创新有了一个大的新的提高、新的突破,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由于财政困难,过去投入微乎其微,基础薄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特别是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与地震形势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所以,我们要在抓住了“十五”项目建设机遇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好“十一五”机遇,力争把地震灾害减到最低。

4.加强自身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我们今天所从事的防震减灾事业是国家的特殊性公益事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应对和处置地震突发事件的职能部门。我们的工作作风、应急反映、工作效率、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问题。因此,我们系统上下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干部职工队伍作风建设。结合“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三力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用好作风,带好队伍,创好业绩。

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各项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构建和谐单位。廉政建设在我们地震系统有着深刻的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单位越是清苦,越不能

放松,越要树立正气,哪里讲正气,哪里就有朝气,就有活力,哪里就有团结和谐。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讲正气、讲民主,依法行政,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整个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始终,特别是在国有资产处理、项目工程、设备采购等重大问题上要按照严格规定的程序办理,当个明白人、办理明白事,这既是我们工作的责任和态度,同时也是对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考验。

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它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丽江缺一不可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说,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守岗位,不辱使命,忠实的履行职责。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大力开展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仍然贯彻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同时强调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我校防震减灾各职能部门,要在“5.12”前后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新《防震减灾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常抓防震减灾工作不放松。

二、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做好防震减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处置和管理是防震减灾工作最核心的大事,要切实抓好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一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强化减灾意识。二要明确应急工作程序、部门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保证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进行。三要在上年度物资清查的基础上,抓好地震应急基础装备建设,补充防震减灾战略的储备。

三、做好宣教工作,普及防震避震知识

要结合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五〃五”规划和县局有关要求,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和“

5.12”汶川地震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震法规知识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宣传、防震避震知识宣传。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等宣传阵地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宣教方案,提高中小学生的防震避震知识;要充分发挥本校地震科普室固定宣传基地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地震科普宣传;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五进”活动,把地震宣教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加强建筑物抗震设防管理

历次地震灾害的实例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物的倒塌和场地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因此,后勤处要加强协作,严格抗震设防管理。学校一方面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组织检查教师的住房,学生的教室,厕所,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五、强化地震避险场所建设

地震避险场所的建设是地震救援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等内容纳入总体规划,拓展校园,操场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六、继续在全校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逃生意识的全面缺乏,尤其是学生,成为受地震伤害最大的群体之一,因此加强学生抗震避险意识,开展应急逃生演练是学校的长期任务。

20--年度我校要根据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组织广大师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与常规性的逃生演习,以增强师生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做好媒体宣传。

一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建立一批防震减灾工作教育点,常年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每位少先队员办手抄报一份。

二是搞好常规的宣传工作,印制地震知识、宣传图片;要利用黑板报、墙报、网站与其他宣传载体常年不定期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是请专业人士开展报告会等各类科普活动。

四是红领巾广播站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介绍防震减灾知识。

五是校领导小组要利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要抓好安全工作,抓好危旧住房的改造工作,对老师的住房,学生、教师厕所等破旧建筑等要加快改建进度。

总之,要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在全校师生中长期树立灾害意识,人人掌握基本的逃生与自救方法,一旦灾害发生,要使人的生命损伤降低到最小限度。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计划范文参考四

20--年我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地震局、市防震减灾办公室的业务指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努力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的能力。较好的完成本年度的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总结。

一、政府重视,组织落实

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于今年年初,批准挂牌--区地震局,并列支了经费,定期召开乡、办有关领导会议,调整了--区防震、抗震指挥部组成人员,并抽出一名专职副局长负责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向区委、区政府请示汇报工作,按时参加市地震局组织的例会和其它会议及活动。结合“内紧外松”的原则,区政府专题召开指挥部会议,强调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坚持“预、防、救”三大体系一起抓,树立震情观念,切实抓好震情短临跟踪和地震应急工作。组织学习地震法律、法规常识和防震、抗震的应急预案,强调在此项宣传工作中,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向人民负责,掌握好“内紧外松”的原则,积极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使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知识,掌握地震避险技能,提高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同时在宣传中避免产生负面影响,让人民群众理解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正常工作。

二、落实短临跟踪工作

制定了--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区长为主任的防震抗震指挥部,以应对地震突发性事件,按照管科字〔2003〕14号文件的方案,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工作联络员队伍的作用,专人负责地震宏观测报点,有专门人员观测,实行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各宏观测报点进行实地考察。建立起--区各乡(镇)、办事处成员单位联络测报网络,健全了各项联络体系,确保地震信息保送渠道畅通无阻。为了对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一个总体把握,市地震局转发了一系列国家地震局有关各地区实际情况和防震减灾工作的调查汇总表,我局接到任务后,认真对待,马上派专人查找资料并到区计统局、卫生局、文教局、民政局、农经委等相关单位查询,比较详细、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我区的相关数据上报到市地震局。

三、预防为主宣传为先

--区科技局利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到目前共进行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宣传----,展出各类展板500块,挂图60----幅,共发放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宣传材料500----份。

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实例介绍宣传地震灾害的教训和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具体做法

(一)召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局委等有关单位,负责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和防震减灾联络员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防震减灾精神,传达了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宣传精神,要求各单位要加强领导,责任到人,统一安排,精心部署,扎扎实实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活动。

(二)采取“三进入”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利用板报、标语、条幅等多种方式,在社区科技文化广场、街头、企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区共悬挂宣传条幅200条,标语500条,发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材料3000份。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御地震的能力,达到了宣传的目的。特别是区教文体局,回后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各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宣传口号,增强师生的防御地震的能力,进行“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给家长宣传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家长的防震减灾意识。局属各学校均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部分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参与人数达两千余人。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我区防震减灾办公室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市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按时参加市里召开的会议,及时传达、部署市里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平时我们能认真组织学习防震减灾法,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学习地震业务知识。每当有文件和报刊到来时,都认真组织学习讨论,领会文件,吃透精神,努力工作。

20--年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区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实地演练问题等。

五、20--年的工作打算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7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1、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业务知识等不断有新的提高。为此,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重点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地震监测管理规定》、《云南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省、市地震部门的业务知识培训,县委举办的政治理论学习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工作上的创新。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根据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局结合实际,在县委指导组的指导下,扎实抓好每一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进展顺利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了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在工作中,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过程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先后建立健全了领导机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信息公开制度、保密工作制度等,并认真贯彻落实了各项工作。严格遵守震情报告制度、上下班制度,节假日,坚持领导带班。同时,注重从点滴抓起,抓习惯养成,抓示范,从接一个电话、报一份材料等细微之处着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3、加大协调,为改扩建地震办公用房作前期准备工作。在省、市地震局的关心和重视下,我县的地震办公用房省、市批准为改扩建工程。县局领导积极与有关部门领导联系与协调,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现已完成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4、积极争取部门参照公务员管理。20__年人事部门批准我局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一直以来都未理顺关系,为了理顺关系,我局领导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请求给予解决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

二、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1、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是做好地震前兆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今年主要对现有的观测仪器sw40-1型自动水位仪、气压、降雨、气温等本文来源:文秘站进行日常监测,观测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市规范要求进行观测,确保365天观测资料连续、及时、准确、可靠。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填报、记录、标注、分析等工作,并保证每天按时上传26组观测数据到市地震局。二是做好信息节点工作,按省局规范要求进行维护管理,确保数据传输工作正常运转。三是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6个地震宏观点的观察力度,确保地震宏观信息及时上报。四是快速、及时做好地震速报工作,一旦发生地震,我局根据地震大小、远近及时向有关单位领导报告。五积极做好震情会商跟踪工作。坚持月、年度震情会商制度和震情值班制度,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20__年,我局共形成月震情意见12期,每月一期,一般在每月初进行分析会商,主要对我县及邻区的地震趋势进行判定。认真完成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报告从地震预报回顾、地震预报检验到20__年度地震预报结论、地震预报依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形成《云南省20__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报市地震局,并参加市局震情会商会。

2、加强地震应急系统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的规范和管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根据《××县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我局通过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二是加强应急装备的准备工作。及时维护应急车辆、传真机、打印机、相机及其他现有应急装备,为地震应急提供基本的设备保障。三是不断的收集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医院、民居、交通、重点危险隐患点、地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搜集整理,建立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发生地震时及时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基本资料。

3、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省、市、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不断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以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20__年对宏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安瑞新城小区(三期)、金联房地产有限公司医药公司楼房、粮食储备库等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管理。

4、切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我县自20__年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以来,地震局积极主动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此项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工作,参与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工程验收、上报资料等有关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省、市下达我县的950户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任务。20__年省下达我县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800户,其中拆除重建200户(含农村贫困残疾人重建户25户),改造加固600户,补助资金320万元,该项工作今年分别在我县的丹凤镇、竹基乡、彩云镇、高良乡四乡镇实施。我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5、积极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学校舍危房整体改造工作。为了积极主动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局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局领导多次与县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部分学校进行新建学校的调查、选址等工作。二是抽调单位4人参与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利用半月的时间,进行校舍安全的摸底、排查、鉴定等工作。三是按照××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指挥部的要求和安排,由局领导担任4组组长,对我县的雄壁、彩云、五龙三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危房整体改造1期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6、加大防震减灾法规和地震常识宣传力度,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为使社会公众科学的认识地震,了解地震,提高对地震谣言和谣传的鉴别能力,增强防震、避震知识及自救、互救和逃生的能力。我局在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和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展出地震灾害图片展板50块次,发放“地震常识、震时10条须知、共建安全家园、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等内容的宣传单共10000多份,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200份、《抗震减灾》大众手册100本,解答群众咨询300余人次。防灾减灾活动周期间,××县在新闻媒体上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县城悬挂了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在通玄公园放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5场次。各乡(镇)、各部门也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我局还借各种培训、会议及其它形式,向全县中小学生、各局机关和各乡镇、各村委会书记、主任发放各类防震减灾宣传资料4000多份,《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宣传册18930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60本、宣传挂图88份。指导县职业中学等学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三、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文件安排部署,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五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20__年3月至8月,我局紧紧围绕防震减灾工作,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各阶段学习实践任务。认真查找出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2、认真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为进一步转变职能,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运行,保障人民群众民利,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众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信息查询便捷化、多样化。我局根据政府的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订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成立了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开通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开通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一年来,我局通过《××县地震局信息公开网站》各类信息136条,其中:政策法规类信息5条,业务类信息129条,机构设置类及其它类信息2条。输入96128政务信息咨询25条。使网站成为信息、网上互动、网上监督等多种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3、认真开展“互联共创”活动。按照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党委的安排,地震局、档案局、史志办为“互联共创”单位,地震局为牵头单位。为了开展好互联共创活动,我局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档案局党总支、史志办党支部,认真开展互联共创活动。一年来,三局共开展党员活动2次,开展民情恳谈,深挂村寨3次,参与人次20余人。

4、认真完成党建、党风廉政、、档案、保密、收发、安全、普法、统计等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的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二是工>:请记住我站域名/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行地震灾害保险,救灾物资准备等工作还有待提高。

20__年工作重点

20__年,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和“震情第一”的意识,按照“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严格执行各种观测规范,不断提高观测质量和水平,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可靠。不断完善震情短临跟踪方案,完善地震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分析会商,提高地震预测科学性和准确性。积极研究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认真组织对我县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工作。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推进地震宏观观测报告、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和乡镇(街道)防震减灾联络员“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对地震宏观联络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地震宏观联络员培训班。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8

公告

(第四号)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业经20xx年4月29日大连市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xx年5月25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xx年7月28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规划、城乡建设、国土房屋、交通、民政、教育、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根据授权,做好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第五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并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

第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防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干扰、阻碍、破坏防震减灾活动的行为。

鼓励、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的监测预测工作,推进海岛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提高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能力。

第十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范围和要求。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第十一条新闻媒体报道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信息,应当以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地震预报意见为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不得制造、传播地震谣言。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地震谣言,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迅速予以澄清。

第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加大对群测群防所需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学校、社区和企业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联络员,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联络。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助理员、联络员的指导和培训。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地震小区划、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制定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震害预测预防措施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第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十五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监理。

第十七条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地震、城乡建设、国土房屋、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已建成的学校、养老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医院、大型商业设施、大型文体场馆、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发现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责令建设工程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抗震设计方案,引导和扶持农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

第十九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室内外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全社会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第二十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和管理。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十二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排查和消除地震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每年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

第二十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区(市)县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大型文体场馆、大型商业设施、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站、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依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制定、适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地震预报意见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并按照地震应急预案,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根据震情发展,向社会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二)责成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以及次生灾害源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立即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三)督促检查安全防范、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四)责令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及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五)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

(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七)其他地震应急措施。

第二十五条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响应。

第二十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或者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救援器材和防护装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依法参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储备、调拨、配送、征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地震应急物资供应。

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与管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破坏地震监测设施、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未依法履行职责以及制造、传播地震谣言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9

一、防震救灾工作原则

(一)要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执行以防为主,抗、防、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方针。

(二)实施预案的组织原则:剧场服从自治区政府和银川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

(三)地震应急工作原则: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当遭受破坏性地震时,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应随机应变、灵活指挥、决策有序,并在自治区政府和银川市政府的防震减灾指挥部领导下,按制定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高效有序的配开展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并要互通情况,相互协作。

(四)地震应急工作的纪律原则:

1、地震发生后各级防震救灾人员都必须以最快速度赶赴并进入岗位;所有重要、关键、要害岗位人员、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属剧场防震减灾指挥部的人员必须按时到岗。

2、在岗人员必须沉着、冷静、谨慎操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离岗或脱逃。

3、布置地震应急工作程序: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后,由最先赶到副组长以上领导立即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命令,各部门立即按“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随着人员的陆续到岗按正常程序开展工作。

4、应急、救灾期间,领导小组人员和重要、关键要害岗位守岗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必须离岗者,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

5、应急、救灾期间,领导小组人员饮食由抢险与保障小组负责。

6、在地震应急期间,党、团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防震抢险和救灾工作;

7、在地震应急期间,职工和家属都应自觉参加防震抢险和救灾工作。

8、剧场副科以上中层干部、党团员,在抗震救灾期间不得离开岗位。

9、任何组织与个人都必须服从指挥和调遣,以提高防震救灾的整体效果。确保剧场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协调一致。

二、应急机构

(一)机构组成:

1.机构名称: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接到临震预报或遭遇突发地震后,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立即进入地震应急抢险救灾状态。

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下设:防震减灾办公室;抢险、后勤保障工作小组;宣传组织小组;会场区应急小组。

2、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徐小平(13895119666)

副组长:于占维(13895073968)、马丽(13895073978)

成员:哈村(1390901496)、王福中(13909517976)

石亚平(13895076393)、罗淑贤(13895199991)

晁嘉(13895302690)、任淑静(13995006033)

王罡(13895073997)、郭斌(13895073931)

(二)机构职责

1、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职责:

(l)根据临震预报或遭遇突发性地震,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管局指令,宣布剧场进入应急期及有关指令。

(2)根据临震预报或遭遇突发性地震后的破坏程度,果断决定剧场是否停业避震、震后复业等指令。

(3)根据剧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研究部署并组织指挥剧场防震应急、抗震抢险、救灾及震后重建等工作。

(4)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管局报告有关防震救灾和震情、灾情等事宜。

(5)随时掌握震倩、灾情及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决策,指令各工作小组、管理干部等组织实施。

(6)审查、制定剧场震后恢复方案,报政府办公厅和管局批准后实施,组织震情、灾情调查及处理,审定、签发剧场震情、灾情报告。

2、防震减灾办公室职责:组长:王福中、罗淑贤副组长:姚萍、王伟萍

(l)负责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各基层工作组与剧场的联络、协调工作。

(2)负责与政府办公厅和管局等主管部门的联络。

(3)接到临震预报后,加强震情跟踪,震后掌握震情趋势,为剧场抗震救灾的指挥与决策提供依据。

(4)震后及时组织调查、总结、统计灾情向有关部门汇报。

(5)震后及时收集、录制震害、灾害详尽资料。

(6)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

3、抢险与后勤保障小组:组长:王罡、郭斌副组长:王婷、孟宪功、郝志明

(l)临震前,根据自治区政府和银川市政府指挥部决策,按照预案做好抢险救灾的一切准备工作。震后,根据震情、灾情和轻重缓急,尽快投入抢险救灾。

(2)根据剧场受损情况,统一部署剧场的抢修、抢险救灾工作和设备设施的恢复。

(3)制定剧场的修复方案,协助领导小组对受捐建筑物的加固。制定防余震措施。

(4)根据领导小组决策,做好抢险物资的合理储备,保证震后物资供应。

(5)协助领导小组解决好受灾职工的吃、喝、穿、住等紧急问题。

(6)保持外部生活物资的供应渠道,协助领导小组生活物资的供应。

(7)负责上级部门下发物资的储存、保管、及分发工作。

(8)确保领导小组在震前及震后的通讯畅通,强震后有线通讯破坏严重时,应与上级部门联系,取得无线通讯设备,立即开通无线、移动通讯设备,保证剧场领导小组与基层小组负责人通讯的畅通。

(9)协助领导小组对受伤观众、职工的抢救工作。

(l0)震后加强对剧场进行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

(11)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确保抗震救灾用车正常使用。

(12)负责剧场设备、库房等处贵重物资的护卫。

(13)震前、震后加强防火、防盗、防病和治安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剧场正常的秩序。

4、宣传小组:组长:石亚平副组长:余鑫

(l)利用一切工具在震前及震后宣传党和国家的防震减灾政策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避震、疏散等经验与方法,提高职工、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与信心,增强自救能力。

5、会场区应急小组:组长:任淑静、晁嘉副组长:陈侃、谢慧慧

(l)接到临震预报或遭遇突发性地震时在剧场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通知工作人员进入地震应急状态,负责稳定观众情绪,组织会场内观众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剧场北停车场及光明广场)。

(2)随时与抗震救灾办领导小组联系,将抗震救灾的情况上报,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三、临震应急准备

(一)当接到临震预报后,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进入震前应急准备状态,按预案展开工作,各应急工作组按各自“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工作,做好对口衔接。

(二)剧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根据临震预报、震情趋势和管局的指示,准备必要的避震场所并组织观众和剧场职工避震。

(三)对不能离岗的部门采取临时措施,确保在岗人员的安全。

(四)迅速组织抢险救灾队伍,以便配合专业抢险抢修队伍实施快速救援。

四、应急行动

(一)领导小组立即按此预案展开工作,并立即将震情。灾情报告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协助上级部门做好剧场抗震救灾工作。

(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减灾应急工作组立即按本预案组织实施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三)会议制度:破坏性地震后,由防震减灾办公室召集各应急工作小组成员立即赶赴领导小组所在地(办公室)开会,研究。部署、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四)灾情报告制度:

防震抗灾小常识篇10

关键词:避震场所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地震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中,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大型公园配备颇为有限。城市中的开场空间越来越少。学校作为拥有大量开放空间的场所,并且在城市中分布相对均匀,具备成为地震时避难场所的最基本的条件,应该成为市民避难的安身之地。因此,中小学校园是不可忽视的震灾避难场所。

1.研究我国中小学作为避震场所的意义

5.12地震发生时,成都市区的学校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不在地震严重影响的范围内,虽距离震中很近,并且有强烈震感,但建筑几乎没有倒塌,这使得师生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出教室,到操场空地进行避难,从而减少了损失。由此来看,中小学校在震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城镇总计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21.8亿m2,按我国现有城镇人口5.94亿计算,人均校园面积可达3.67m2,其中城镇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7亿m2,按所有城镇人口计算,人均可达2.5m2,城镇可利用作为避难开敞校园面积13.5亿m2,按所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人均2.7m2。

2.中小学校在地震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2.1日本中小学在地震灾害中发挥出的有效作用作为灾前教育基地与演习场地:日本中小学教师有定期防灾教育培训。消防

队、大学专家教授等由文部科学省统筹,与各学校建立联系,帮助提高防灾意识。

防灾教育教科书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是作为课外教材由文部科学省制定并免费

发放,不是必修课,也不用考试,但会把相关知识渗透到其它科学课程中。学校

的教职员工都具有较高科普知识,学校在平常时期可以作为防灾教育宣传中心,

教学内容包括学校防震知识和市民防灾避难常识。与此同时,日本的学校每3

个月进行一次防灾疏散演练。

作为灾时的应急疏散场地与灾后收容场所:日本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中小学在诸多的地震灾害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应急疏散和灾民收容的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地区发生7.2级地震,地震发生时,神户市内的各类中小学,幼儿园等共计345所,其中受灾总数为195所,建筑物倒毁的没有,发生天花板塌下,墙壁开裂等教室总数507间,约占教室总数的6%。坚固的校园建筑为师生争取了相当长的疏散时间,有效的保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震灾后,神户、大阪两大城市的水、电、煤气、电话全部中断,以神户和大阪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均告停业,大中小学宣布停课。约20万无家可归的难民挤在学校、体育场所和灾民中心。由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物有94%的保留,学校还拥有有广阔的操场、绿地等开敞空间,并且中小学校分布广泛,学校室内外场地收容的难民数量就占到了总收容难民数量的80%。

2.2中小学校在地震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根据时间不同(震灾发生前、震灾发生时和震灾发生后),而发挥不同的功能。

(1)震灾发生前学校作为防灾宣传教育基地与演习场地

中小学校在地震发生前,校园具备其原有的基本功能,包括教学、学生活

动、教职工及学生生活等。除了这些学校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备有作为学校师生及周边市民的防灾教育基地,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为万一发生的紧急灾害情况做准备。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行防灾避难演习,锻炼市民、师生的防灾避难技能,增强市民与师生的防灾意识。

(2)中小学校在震灾发生时的作用

从城市防灾避难方面来看,由于校园内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设施资源,比如学校医院、广播设备、发电设备等都是防灾避难所需的紧急设备,因此,校园具有一定的自我救援能力。具体来说,中小学在震灾发生时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市民提供应急疏散场地及中长期避难场所;作为震灾发生时的指挥中心;在震灾信息传达受阻情况下,进行讯息的收集与传达;为消防、救援、救护、医疗工作的提供支持;成为救援物资的集散地;成为应急救灾人员的驻扎地等。

(3)震灾发生后充当临时或中长期收容所

学校作为社会性公共场所,根据我国的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小学建筑在规划设计时高于普通民房一个抗震等级。在一定震级范围内的地震灾害后,中小学建筑依旧能够使用,承担基本的居住功能,为震灾中房屋收到严重损害以致不能居住的难民,提供临时或者短期以致于更长时间的居住条件。对灾后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灾后二次灾害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中小学校震灾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实例分析

3.1调研范围及对象

调研范围为宝丰县城区的居住密集区:北至241省道,南至焦柳铁路,西至329省道,东至231省道,东西长3.8公里,南北长4.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

调研对象为调研范围内的10所中小学共1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00亩。其中包括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4所。通过现场调研、测量、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学校的占地面积、空地面积、建筑密度、空地率、学校入口道路等级和学校内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比例等方面入手,对上述的10所中小学12个校区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表2)。

表2宝丰县城区内中小学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备注:抗震烈度≤5度的建筑包括临时建筑或构筑物。

4.1宝丰县城区中小学校震灾中能否发挥应急避难功能分析

宝丰县城区中小学占地面积791亩,约合52.76公顷,空地面积约4公顷,建筑密度均低于30%,按照空地75%的可利用率来计算,城区中小学校有效可利用空地面积3公顷。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定:避震疏散场所每位避震人员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应符合:(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人均有效避难而积不小于0.2m2;(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来计算中小学可以容纳紧急避难人员30000人,固定避难人员15000人,具备应急疏散和室外避难场所的条件与优势。

城区中小学校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大部分不大于6度设防(7度设防建筑比例除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外其余10个校区均低于2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宝丰县区域内建筑设防6度设防的标准来评判,城区内的中小学建筑大部分没有达到高于当地设防等级一级的标准。与普通民用建筑设防等级等同,不具备作为中长期室内避难收容场所的优势。

除第一高级中学本部入口为支路外,其余11个校区的通达性良好,入口道路级别均在次干道等级以上。

4.2对比日本分析我国中小学在震灾中的发挥功能的不足1、中小学校缺少统一的抗震避难场所规划,学校大面积的开敞空间利用率

低,大多数学校没有被纳入紧急避难场所规划,纳入紧急避难场所的学校大部分

也没有相应的改善与建设,学校没有针对震灾进行规划建设。

2、我国中小学校园作为灾前的防灾教育基地与演习场所的功能不明显,学校针对震灾的课程教育和培训很少,极少数学校进行防灾演练,师生与市民的防灾避险技能欠缺。

3、中小学建筑普遍抗震能力较差,中小学建筑缺乏统一的抗防标准,尽管目前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灾害高危险区可提高校舍抗震能力,但中小学校在规划和建设均普遍未统筹考虑应急避难疏散的要求。

4、市民与广大师生防灾意识淡薄,对“学校是第一应急避难所”没有概念,震灾发生时大多数忙乱躲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二次灾害。

4.3我国中小学建设方向

从城市防灾的角度考虑,校园在震灾中可提供避难、安置以及生活供给等功能,在平时必须建立防灾体系以及灾害时的应急措施机制,将防灾避难功能纳入校园的设计中,做到平灾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的作用。学校应该培养广大师生“有灾难去学校”的防灾疏散观念,加强学校是最好的紧急避难场所的意识,定期进行市民与师生联合防灾演练,提高市民与师生的防灾基本技能,提高防灾意识。因此,校园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的前提下,平常适度地为周边市民服务,不仅提高与社会的相融性,而且有利于市民熟悉学校环境。校园还应针对震灾配备救灾避难所需设施设备,对已有建筑进行加固,新建建筑提高设防等级,应对震灾改善学校的市政设施,增加震灾发生时应急设备的生活储备,为充分发挥避震场所的作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洋.校园针对地震灾害的防灾避难功能适宜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2]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0.10(25):40-45.

[3]汤朝晖.日本中小学校防灾抗震设计启示[J].建筑学报,2009.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