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十篇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十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52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1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是专业设计人才,是极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想象力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创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力的人有着敏锐深邃的洞察力,能在混杂的表面事物中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联想与想象思维方法的训练,先由教师分析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名学生主持。第一阶段,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试行方案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第二阶段,解决问题设想:类比的设想类比的选择类比的研究;第三阶段,得出结论。根据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再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大量的有关想象的训练。另外,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计算机平面作品。当一个人在欣赏他所喜爱的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氛和环境,从中产生特定的联想。

(2)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散思维的培养应围绕四种技能进行。①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②灵活性: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③独创性: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④精致性:是指对学生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即以目标为核心,对原有的知识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重组。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在专业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①抽象与概括的训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②归纳与演绎的训练。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演绎法又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③比较与类比、分析与综合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促进了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其他素质,如情感、兴趣、意志等,亦得到相应的提高。

(4)逆向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但却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逆向思维法有以下三大类型:①反转型逆向思维法。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②转换型逆向思维法。这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③缺点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化弊为利。偶尔择用这一手法,也许更能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2从学生平时自身修养形成谈

(1)先是欣赏和模仿高手的作品,高手的作品大家都认可,肯定有她的优秀的地方,在欣赏和模仿的同时,吸取养分,虽然暂时赶不上高手的水平,起码也比一般水平要好。

(2)现在高速发展是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慕课、网络教程等资源进行学习。不懂得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Google和Baidu进行查阅学习。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2

摘要: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介绍了我院的具体做法,最后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项目实例进行了说明,期望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独立学院;工程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是浙江省一所独立学院,其中计算机专业又是学院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其学生特点是理论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计算机工程应用型”,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之外,我们特别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前期专业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是综合一系列专业课程内容,并将新的实际工程应用知识与个人知识基础加以整合,进而有效解决模拟或真实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课程。因此,前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关键。专业课程设置既包括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又包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其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针对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机与接口、web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学习阶段。我们采用专业方向平台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就业趋向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们共设置了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平台。

(1)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测试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应用和测试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工程技术、

.net架构与实践、软件评测技术、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中间件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2)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各类网络系统的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软件开发。平台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设计工程技术、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网络安全及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评测技术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3)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应用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具有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电路CaD、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与接口、信号与系统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每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都有大量的课内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毕业设计课程放在每个专业方向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包含平台各方面综合知识的模拟实际工程应用的项目设计与开发。

2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

为保证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在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我们按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要求,首先在大学4年级第一学期的每个方向平台上增加了一门计算机新技术专题课程,除讲述方向平台上所涉及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外,还以讨论形式学习如项目管理、经费预算、如何撰写技术报告、项目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术知识,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外的软技能。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扮演课程培训者、课程引导者和项目的用户等三个角色。作为课程培训者,教师负责讲授毕业设计项目中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实际动手技能;作为课程引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和获得毕业设计项目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安排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而作为项目用户,教师将站在用户角度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毕业设计设计项目实施分为几个阶段,前4周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实现方法、完成时间及成果提交形式、项目经费预算和团队组织方式及项目成员分工;同时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份项目进度报告,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学生递交毕业设计报告和相关的文档,并对项目进行演示通过教师的验收。

毕业设计项目应具有综合性,适合学生多人参加,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使实施环境与实际企业社会环境相似,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觉定位自己在项目组的角色和职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多样化能力。另外我们允许多个学生组成多个项目组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毕业设计项目,营造不同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3毕业设计课程管理

我们的毕业设计课程是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平台而设计的,学生一般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就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同时我们以讲座形式将毕业设计项目内容、采用的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开发工具及项目的难点等向学生进行介绍。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等形式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并根据企业需要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项目,项目成员的组成和人数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己确定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另外,学生自己开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还要求项目设计与开发内容必须涵盖平台方向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软件工程、软件设计与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内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内容;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等内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专门有10%的分数用于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要自行设计项目。

4工程应用项目实例

2007年我院为计算机网络及安全课程实验准备自己设计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配置的网络实验室,考虑到该网络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难度不大,且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环境、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设计等综合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决定将此任务交给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形式来完成。项目的内容包括:1)计算机硬件环境设计及实现,要求有20台工作站和1台通过RaiD5实现磁盘镜像和备份服务的服务器,并通过KVm(Keyboard、Video、mouse)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灵活配置和访问;2)网络环境设计与实现,通过多台3层交换机和2层交换机实现网络通信,而且网络环境能够方便实现如VLan划分、通过Sniff分析多个子网和VLan中的网络流量的生成树端口的配置和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同时要求能根据不同网络及安全实验内容的要求方便实现不同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3)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环境的灵活变化和配置的关键技术是磁盘影映像技术,要求通过基于Linux平台的管理软件来实现,实现方式是后端为Shell脚本,前端为一动态的web管理,通过这些程序控制实验室所有客户端主机的软件映像建立部署和网络配置。

我们根据报名参加的12位同学的网络工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其他软技能能力将他们分成了3个项目组。为营造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环境,规定每个项目组在项目每阶段可通过不同方法完成相同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每个项目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阶段任务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实现思路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并就其向由教师组成的项目指导小组和全体参与项目开发的同学进行陈述,由项目组全体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并评出最好的方案和实现方法,这极大地激励了项目组间的相互竞争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该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已基本完成,由于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有限,项目完成的功能非常有限,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能投入正常使用。但由于项目的真

实需求激发了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除在实际应用工程能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通过他们努力已获得了实际的成果,因此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主动和有目的性。

5结束语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参加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且已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跟踪联系,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表现及反馈意见对我们的方法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3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的普遍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窃取的主要目标。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主要特性。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5]曲英杰,宋延强,马兴录.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引入集成电路涉及有关内容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2):63-65.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4

伴随着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逐渐的凸显出来,尤其是最近几年,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使得平面广告设计更加的专业和完美,并且,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节约了制作成本,还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平面广告设计当中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平面广告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掌握会提技巧的同时,对计算机的winDowS操作系统要非常的熟练,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广泛的应用各种计算机软件,例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等,这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使得平面广告的设计效果更加完美。

2平面广告设计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要求

人们对于平面广告设计需求量的加大与提高,使得计算机的软硬件也相应的提高与完善,首先,计算机的输出与输入设备的性能是必须符合标准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平面广告设计中所扫描的图像准确、清晰,其次,对于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及主机也应该满足平面广告设计的运作需求,尤其是CpU处理器能够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应该加强保护并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体现在系统的工作性能上,计算机软件包含系统软件及专业设计软件,系统软件的代表是操作系统用来支撑专业设计应用软件,而专业应用软件是用来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对图形图像的处理、文字的编排、特殊效果的施加和应用。

3探究平面广告设计与计算机的循环促进性

3.1平面广告设计促使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于平面广告设计需求量的加大,计算机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发展起来,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在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输出和输入设备的改进,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对于平面广告设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像的清晰程度取决于扫描仪的性能优良,一些广告设计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扫描仪,这有这样才能够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也需要改进与完善,人们的审美标准各不相同,在设计平面广告的时候需要计算机有足够大的内存,这样才能满足广告设计的需求。另外,对于平面广告设计对于计算机主机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计算机的工作速度不断加快,主机不断的升级以满足平面设计市场的需求,同时,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提高能够使得设计出的平面广告效果更好,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能够使得人们眼前一亮,确保了计算机设备完美的完成设计要求。

3.2平面广告设计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平面广告设计需求量的加大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对于专业性的软件开发具有互相兼容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前,我国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平面广告主要包括点阵图和矢量图,这需要结合多项计算机技术共同完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平面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结合多种专业性的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计要求,显然,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软件开发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同时在计算机软件结合使用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与平面广告设计的兼容性,保证了设计文件的安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有些平面广告设计只需要单一的软件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此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计算机所制作图像的清晰度、精确度、色度、纯度等都要达到规定的设计要求,尤其是在图形的绘制效果上,能够很好的促进单一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式、功能效果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在对于图像的处理上尽可能多的使用特效,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的欣赏热情,从而达到平面广告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印刷的文字也需要不同的字体、颜色、大小、排版等,这些都能够促使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3.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平面广告设计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的更新丰富了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能够为很过专业的广告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例如,绘图的工具、色彩的变换、文字的编排等方面,其次,计算机软件的合理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平面广告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形式,当然,使用计算机技术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同时,对于绘图能力也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平面广告设计,就要求设计的画面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得画面更加的形象、真实,对平面广告设计的促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处理好计算机技术与平面广告设计之间的关系

平面广告设计人员在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前应该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做到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只有依靠设计人员的丰富思维与创新创造才能够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它丰富着人民的生活,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当中。

5结语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5

【关键词】技能大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16-02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基本覆盖了职业学校的所有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研究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中职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得到了各中职学校的重视,它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展示本校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影响力。由于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相对接,因此技能大赛吸引了各企业的参与,为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赛促改,推动课程内容改革。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促进了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变革。目前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动画制作、数字影音后期制作、电子商务技术、工业产品(CaD)设计、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职业学校自行组织的大赛项目则更加丰富,除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还增加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项目,如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技能等。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内容改革逐渐与技能大赛项目相对接,课程改革不仅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而且也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所以专业课程教学的观念必须随之而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职业技能项目内容的变化,从而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以赛促教,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技能大赛项目一般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大赛试题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为重点,形成以工作任务引领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步推行“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法。目前技能大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制订与技能培养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推行理论知识、课堂实训和技能强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更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以赛促变,推动实训条件改变。技能大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必须满足大赛的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实训条件的改善。在全国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各中职学校更加重视各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国家在各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如计算机应用专业随着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立而新建设的标准实训室有虚拟网络营销、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数字艺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室。同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核心是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大赛项目内容充分反映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大赛标准,实现职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改善了实训条件,同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校充分利用相关企业资源和企业“订单式”就业政策,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是大赛的最大受益者。为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首先要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各项技能培训班,组建专业大赛团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全校性技能培训中,优秀学生也会在训练中带动其他学生训练,实现了全员参训,全员提升的效果。同时,大赛的奖励机制等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在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技能高手。

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要求。根据笔者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及技能要求的调查,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文字处理、图像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构建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方面要求有: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技能;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技能;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及维护技能;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专业平面设计技能;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等。

(二)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构建。通过调研各届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情况及比赛内容,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的需求,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将课堂教学、岗位认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按“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递进,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整合、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结构、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职业鉴定资源等,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对应的典型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大赛项目,依托行业和企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校本教材,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思想品质过硬、专业知识过硬、岗位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如图1所示。

(三)制订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方案。以技能大赛为平台,调整和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书和技能培训校本教材,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结合专业技能大赛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推行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效。通过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操作能力。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实施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区技能比赛,获奖人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几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和比赛,学生的技能水平也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不断提高,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总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进一步促进技能实训条件的改善,促进教师队伍的提升,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适应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培养技能型人才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10-07-16

[2]张娜,袁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实训新平台――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体系为个案[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3]牛鹏涛.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意义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因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校计算机教育者要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已有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普及。大部分入校新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与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但是基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学校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地区发展等因素,存在少部分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有摸过。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统一的课程设置,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学习内容简单,不屑听课,而基础差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跟不上课程的进度。

2.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技术,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出版时间总是显得滞后。难以避免在教材上出现大量的目前已经淘汰或很少使用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不到实用的计算机技能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课程学时逐渐减少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呈现了缩水的趋势,比如说湖南科技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设置从原来的理论课(54学时)+上机课(54学时)模式更改为理论课(44学时)+上机课(44学时)模式。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内容却在逐年增加。同时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在逐年升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都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上的问题,甚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不同

对于高校的新生来说,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技能需求则不同。比如说对于会计专业需要学习VB程序设计、eXCeL财务会计报表等课程,而旅游管理专业和美术类专业则需要学习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课程。体育专业可能更关注动画制作类课程。统计专业则需要学习一些数据分析的软件。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学生学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改革措施

1.“1+X”教学模式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实现的学习计算机技能目标应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另一部分是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因专业施教,通过调查研究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即“1+X”教学模式。其中的1模块表示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而X模块表示不同专业所应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在设定好X模块之后,各个专业应根据专业要求选择合适的X。例如对于会计类专业可以开设eXCeL模块。对于美术类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Corel-draw模块等。

2.基于案例的分层教学

刚入学的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可以将学生分为如下几个层次:a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大于85分的学生。B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在60~85分之间的学生。C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对于a层的学生,他们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可以给予免修该课程。对于B层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但不能满足本课程的要求。对于B层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很差。对BC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班,B层次的学生进入提高班,而C层次的学生进入普通班。分班后,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由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分层次教学案例库”。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案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及满足某些对计算机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入学时就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学生,在课堂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项目的开发。引导将学生的兴趣朝更有利的方面发展,这样技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自编教材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技术,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出版时间总是显得滞后。难以避免在教材上出现大量的目前已经淘汰或很少使用的知识。同时所选择的教材难以满足各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专业的要求,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套适合于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同时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以保证内容的新颖。同时在教材中相应知识点的位置添加微信扫描学习,如此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基于学生与课程的特点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江河,司春景,席亚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81-382.

[2]张昌林,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computererano.82007,64-65.

[3]张菁,刘德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2):114-116.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精神;青年大学生;素质教育;计算机本科专业;教书育人

0引言

目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这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如何在大学教育阶段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素养,使之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专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的事情,也是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必须切实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将计算机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这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也是一种新潮流。在这方面有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做出了表率,例如陈国良等从计算机文化中的人物事迹出发,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弘扬计算科学和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素质教育的思想[1];周晓兰等从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提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思想[2];陆晓龙提出通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思想,包括培养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献身科学的意识、创新思维意识、动手动脑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1基本思路和方法

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计算机领域的大师及其贡献、计算机应用大事记等方面,计算机教育内容少,对综合素质的教育覆盖面小且不够深入,导致效果不尽理想。

1.1基本思路

算机科学技术本科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等)均包含了一种或多种先进的、科学的、有趣的计算机技术与思想,可归结为计算机科学精神,如计算机系统结构中有关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操作系统的多进程、多任务的并行高效精神,编译原理中的绿色计算、优化节能精神,软件开发中的一丝不苟和逐步求精的软件工程精神。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挖掘并归纳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体现出的计算机科学精神,并设计好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应用情境,即把这些科学精神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素质相对应,形成大学生成长规划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在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计算机科学精神,做到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素质的深度培养,最终达到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学习的“双提高”。

1.2基本方法

应采用自底向上、多门专业课程多位教师合力培养的方法,逐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积累和升华,方法流程见图1。

2培养途径

(1)归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每门课程体现的计算机科学精神,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如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等。在备课时应将这些科学精神设计在问题情境中,在教师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传输计算机科学精神。

(2)制订大学生成长规划表。将已归纳的计算机科学精神分门别类地与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素质相对应,形成以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成长规划表,见表1。表1仅给出了几门专业课的1~2种计算机科学精神与学生素质教育对应关系,教师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关联关系。

(3)创建以“专业育才、精神育人”为目标的教书育人平台。每门课程均可按照图1自底向上地设计计算机专业教书育人模式,创建“课堂专业教学”“校内课外活动”“校外社会服务”的教书育人平台,培养或训练学生的各种素质,最终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各种素质的深度提升。

“课堂专业教学”平台以教师的三尺讲台为平台,合力育人,实现“双赢”。多位教师将每门专业课的计算机科学精神融合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及育人之中,形成合力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向学生倡导计算机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校内课外活动”平台以学校的开放实验室、开放文体活动场所等为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参加校内的科技活动或勤工俭学,如实验室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安装、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与制作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定期参加校内体育比赛、扑克比赛等,从这两个方面训练学生计算机科学精神的运用,展现大学生的素质。

“校外社会服务”平台依托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实训基地[5],让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机科学精神的博大内涵,更高水平地展示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

通过以上课堂、校内外平台的教育和实践训练,学生的素质得到训练和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双赢”的教学效果。

(4)实施跟踪与反馈机制。不断跟踪毕业生工作表现情况,如学生工作单位领导的评价、工作业绩等,检验计算机科学精神育人的成果,同时总结并针对不足反馈修正培养方法,形成一种有效的闭环结构。

4教学效果

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2014级、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多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以计算机科学精神育人的策略。从学生的表现可知,经过这样的教书育人过程之后,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并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验及习惯。比如,在每年一次的学校春季运动会中,取得比赛好成绩的大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但具有合作、尊重、热爱、谦虚、共享的高尚情操,而且具有高效、认真的工作方法,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好评。另外,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总之,这种教书育人的效果能够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在校大学生一般为18至20多岁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并提高其综合素质非常必要,而计算机科学技术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均包含了一种或几种计算机科学精神,可形成计算机科学精神集。通过在计算机本科专业大学生中倡导和培育这些精神,可极大地培养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良,张龙,董荣胜,等.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计算文化、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J].中国大学教学,2015(6):9-12.

[2]周晓兰,廖志鹏.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97-100.

[3]陆晓龙.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5(6):1-15.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8

【关键词】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中专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专业历来是职业中专的热门专业,但其教学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就业现状并不十分理想。本文通过分析职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现状,分析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的原则和改革实践的思路。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就业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企事业单位、it行业特别需求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组成结构,能进行一些应用型软件的编制;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能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熟悉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维护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懂得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最新技术,能够进行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调试,能进行日常管理软件的专业开发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许多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定位存在问题,没有找到适合市场需求发展的专业定位。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定位没有认清职业中专教育与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

2.专业定位脱离市场需求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也就是说,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市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学校缺乏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的分析,缺乏对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需求的预测,没有针对具体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

3.专业课程开发力度不够,课程更新缓慢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工作没能有效开展,陈旧课程大量存在,未能像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那样不断推出新课程。这大大地制约了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革新,使毕业生普遍感到在学校学的在工作中用不到。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综合分析,多管齐下,从改革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职业中忖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的实践分析

1.履行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实用性。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思想开阔,适应能力强,具有时代意识以及计算机领域应用和开发的实用人才。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平面设计工作,还能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和教学研究等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填补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短缺。在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要处理好“宽口径、厚基础”与“窄专业、求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2)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理论够用、技术过硬、零适应期”的教学理念。理论课程体系上强调面的宽广,但不要求理论的深度和精度。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若干专业方向,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予以加强、巩固、深化,务必达到一定的深度、精度。培养能迅速切入企业岗位要求、适应性强,即所谓“零适应期”的针对性计算机专业人才。

(3)实践性。职业中专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职业中专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等组成。实践教学的形式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要多加开展。

(4)灵活性。职业中专计算机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科学系统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定位问题,事实上就是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问题。那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如VB语言等;要不要讲授计算机最低层次的技术原理,如接口技术、数据结构等。如果开设这些课程,应该占专业课程的多大比例,如果不开这些课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又应开设什么课程,这些问题在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的争议。

虽然计算机软件开发必须以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最低层的原理技术为基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职业中专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塑造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课程开设应服从于这一目标。在职业中专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普遍较为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在职业中专开设计算机语言或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除了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即课程设置和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大多数职业学生面对计算机简单的故障,却常常束手无策,因而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教育,培养其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使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的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训练、office系列,组网技术,图形图像,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3)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工具类软件(压缩工具、查毒杀毒工具)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勾。

(4)模块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如CaD建筑设计、photoshop图象处理、CorelDRaw平面设计、3DmaX三维图象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不强求学生门门优秀,只要能精一门,强一门,将来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3.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机教学可分为四大模块:常用软件应用模块、计算机维护模块、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软件开发模块(此模块是否开设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其中,常用软件应用模块和计算机维护模块可形成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可形成电脑图形图像处理专业。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脑网页设计、电脑机房管理、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企业电脑管理、计算机营销等相关工作的中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就业面十分广泛;电脑图形图像处理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装潢、网络公司、新闻媒体、出版印刷、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网站和产品广告设计以及在电脑刻字、喷绘、招牌设计、广告灯箱设计部门从事电脑美术设计的专业人才,该类人才紧缺,就业面广。

4.加强职业认证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能面向市场,证明自己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相关的计算机考试,取得相应证书。从职业中专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又突出实用性,为社会所认可的计算机考试。笔者认为,首选的应当是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这一考试重在考核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侧重专门软件的应用,培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相关软件能力的劳动者。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当以该考试为标准,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角度突出针对性,使得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学习,为毕业时参加该考试做好准备,同时,确保考试的通过率,为学生的就业铺平道路。

总之,职业中专教育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职业中专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中专学校及学生是否重视和有效地进行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定位,是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服务社会、适应时代、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乃琦.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5,(12).

[2]刘一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高铁栓.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

1需求论证

目前郴州市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维护与安装员、软件编程人员、多媒体设计开发人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员等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数量短缺。郴州区域产业体系建设客观上要求计算机行业同步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郴州20大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8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在办公、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控制、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按照郴州市“十三五”经济发展规模测算,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7000人左右。郴州市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还远不能适应郴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本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能有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

2.1建设目标

2.1.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有效推行“专业+工作室”“校企双主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作任务行动导向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在专业课教学中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行以贡献为导向的专业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开发完成计算机应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1.2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考核评价、评聘、奖励、分配制度,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高、宽、长”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队伍。

2.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将计算机(校内)实训基地按“专业+工作室”方式建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和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2建设思路

按照“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教材对接技能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形成特色;加快教学条件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办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省级特色专业,培养职业道德高、职业技能强、学习能力好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社会“顶用、实用、急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

3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3.1.1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推行“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推行“校企双主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2课程体系改革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

3.1.3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创新教学环境。将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转换;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二是改革教学方式:实行“教、学、做合一”,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角色扮演、微课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教学手段: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1.4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以贡献为导向建立专业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建立学生评价模式,核心专业课程推行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平均“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0%。办好职业技能鉴定所,为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好、更广的“软、硬件”基础。

3.2师资队伍建设

3.2.1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教师到企业实践,参加国、省、市培训为主要手段,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验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改革教师考核评价、评聘制度;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激励成长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

3.2.2专业带头人培养

在校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基础上,培养市级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指导作用、把关作用和示范作用。

3.2.3“双师型”教师培养

专业教师每两年安排两个月时间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实践一次,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鼓励专业课教师报考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非教师系列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3.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3.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部、省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补充、增配,使计算机实训室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条件保持较高水准,将实训室建成为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产学结合的重点实训室。

3.3.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按互助互利的原则,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以组建职教集团、设备资金合作、场地合作、技术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联合开发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方式,实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3.3“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的30%以上,订单企业录用“订单培养”毕业生的比例在80%以上。

4结语

通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一方面推进中职教育“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俭.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篇10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础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领域: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涉及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工作平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涉及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涉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开发:涉及较大型信息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网络应用软件的架构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围绕知识结构的四个领域,将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系统的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基本概念的“博学”“审问”,即需要牢固掌握大学生必备的计算机通识性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概述、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介绍、信息系统安全基础。

第二阶段要求技术与方法的“慎思”“明辨”,即需要深刻理解具有共性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技术与方法,主要有程序的控制结构、基本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

第三阶段要求应用技能的“笃行”,即要求熟练使用一些可视化编程环境以及掌握程序的测试与调试等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

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和要求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采用“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可划分三部分:理论课学时、课内实验学时、课外实验学时。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四年课内外上机学时(不含毕业设计(论文)上机)不低于400学时,人文、管理、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低于200学时。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采用以下不同方案:

(1)电子/控制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偏向于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讯等,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2)科学计算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3)信息管理类专业

对一般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理解,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4)辅助设计类专业

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5)基本应用类专业

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信息检索与分析方法。具体方案如表5所示。

3题库建设

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教师在设计题库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合理制定课程考试标准,科学把握考试的合格标准,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课程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常规手段,所以每到考试前出试卷时,教师总是为出一套好题费尽心思,既要几乎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每个层次的题目都有,还要难易程度比例适中。为了使考题真正能检验教师的授课水准与学生的掌握程度,更为了严密考试程序及提高组卷的效率,学院及时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题库管理系统。此题库设计实现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并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和动态发展等特性。在课程考核标准的把握、命题质量的控制、参数估计和试卷生成模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入库的题目在内容考核点、重要性、认知层次、难度层次和题型等方面的分布要有合理的结构,以保证生成多套平行试卷。该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快速算法具有高效的组卷能力,并具备对所组成的试卷自动进行分析的功能,同时为教员提供了试卷批改后的试卷分析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国兴.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