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调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56

慢性病调理篇1

感冒发烧拉肚子一包见效,三高患者、各种炎症一干二净,一包见效,炎干净是目前市场上一款能代替抗生素的食疗食品,选取有机野生植物浓缩精华萃取物。上市单品销售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订单已突破20亿!直到目前为止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越来越多的人民认识到,真正能让自己康复的绝对不是药物,因为药物的成分不是细胞修复所需要的成分。而营养型食品一旦给足时间,给足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这些人体构成所需要的材料。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的过程,因为人身上的细胞在经过六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细胞组织都会被更新98%,产生新组织,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皮肤细胞28天更新一次,肝脏细胞在180天更新一次,红血球细胞120天更新一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身体98%的细胞都会被重新更新一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营养充足,受损的器官通过细胞的不断“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软性置换,产生出新的组织与器官,很多疾病都有机会彻底康复!

炎干净是有治疗效果的食品,已经治好了几万例的糖尿病、皮肤病、高血压、癌症、子宫肌瘤、男性不育等等,间接好处是可以减肥。科研人员与澳洲、台湾量子物理学专家,博士后导师、教授一起合作,在提取物的物理方法上做了很多研究,效果好到极点,选取有机野生植物浓缩精华萃取物,最佳细胞再生营养配方的高维C复合剂。无人工添加任何化学成分,纯天然植物,无依赖性无副作用,口感好、水果味、酸甜适中,老少皆宜。

炎干净健康三步曲:排毒-修复-更新、专家总结、最优品质的细胞再生原材料+最佳配方的细胞再生=长出最好的新细胞=好的新器官=疾病不治而愈!有了炎干净从此不再忍受吊瓶针向肉里扎针的痛苦了!

炎干净原料:给细胞提供最好的营养,让细胞快速分裂生成新细胞,生成最好的免疫细胞,清除死细胞,从而达到肌体自我修复的目的。通过量子能量学,超临界提取,高度浓缩提取等技术,解决了浓缩提取和保持活性,食疗产品见效慢的难题。

这些技术可以让100斤的水果蔬菜有效成份提取浓缩到几十克的粉状,吃一包炎干净就相当于吃了一箩筐的水果蔬菜。

而蔬菜水果有些成份是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被吸收,如癌症病人就不宜直接吃姜蒜,还有果蔬的质量问题。

炎干净的所有原材料都是纯天然有机的,其中有很多都是进口的经过了严格的检测,源头就有保症。

炎干净是纯天然细胞疗法,克服了以往保健品不能达到快速修复细胞的弱点,炎干净是“全效型”代餐食品,不仅含有高维C,多种维生素,强抗氧化剂,10多种氨基酸,多种酵素。微量元素,多种植物纤维,天然植物果胶,多植物酶,多种有机酸,多种聚糖成份,类黄铜、大蒜提取物蛋白质,不饱合脂肪酸等,给细胞提供最多最全的养份,在杀菌消炎的同时,促进快速新陈代谢,去除死细胞,令疾病不治而愈,不象有些疾病只是开锅斩凉水,而后又反复,炎干净是远离医院的秘密武器,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炎干净的神奇功效

1、延缓衰老,恢复生理机能,增长寿命(抗衰老延长寿命)

2、具有防癌抗癌抑制肿瘤扩散的作用(抑制癌细胞扩散辅助治疗)

3、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血抗高血压、高血脂。

4、预防高血压、冠心病、防止血管阻塞(保护心脑血管)

5、抗氧化去除自由基,增强免疫系统(增强免疾力)

6、具有抗发炎,解毒排毒的作用(抗发炎、排毒)

7、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平衡胰岛素分泌(降血糖)

8、新型的植物性雌激素,舒缓更年期障碍(调节内分泌预防更年期症状)

9、男性天然威尔刚,预防及改善摄护腺问题(男性前列腺)

10、抗过敏气喘、适宜神经睡眠抗忧郁(抗过敏气喘)

主要适合人群: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皮肤问题排毒、长斑美容,痤疮、糖尿病、胆囊炎、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腰酸背疼、前列腺肥大、营养不良等等。

慢性病调理篇2

1、冠心病

冠心病人练习自我情绪调节,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不仅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预防心肌梗塞、猝死等意外。冠心病人心理调适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遇事心平气和,防止急躁,避免生气,增加耐性。②宽以待人,赢得友谊。③凡事能想得开,放得下。过于精明、爱求全责备会导致精神压力,有损心脏。对名利和疾病,要坦然、淡化。④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的能力。冠心病人大笑时会加重心肌的需氧量和需血量,易诱发心肌梗塞,应克制。

2、高血压

现代医学专家认为,心理疗法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轻度血压升高的高血压病人无需服用降压药物,单独的心理治疗就能起到降压目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改正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起规律性的工作、生活、休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

近来心理治疗方法又有了很大的进展,从过去的单纯以语言疏导为基础的纯心理治疗方式发展为言语疏导与现代仪器相配合的新型心理治疗方式。但最大的优点还在于病人自身在仪器指导下调节情绪和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取得降压的成效。

高血压病人应避免精神刺激。精神刺激会引起大脑紊乱,使控制血管舒缩的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病情加重。突然的情绪极度激动,对患者已疲惫的心脏、脆硬的血管,可构成极大的威胁,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症,成为猝死的重要原因。重症高血压病人大笑时体内儿茶酚胺增加,可使血压陡然升高而诱发脑出血等疾患,应注意喜不过度,避免大笑。

3、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后发生抑郁症过去多被人们所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发生心肌梗塞,抑郁症也会相伴而来。美国纽约市蒙特西茶医学院对发病后8~10天的283名心肌梗塞病人的调查显示,27%的患者有轻度抑郁症,18%的患者有重度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失眠,对周围环境丧失兴趣等。

心肌梗塞后抑郁症发生与梗塞面积的大小无关,但可影响患者今后的能力。通过进一步追踪观察发现,心肌梗塞发生后3个月,无抑郁症者63%可恢复工作能力,而有重度抑郁症者仅38%恢复了工作能力。

由于抑郁症多发生于心肌梗塞后的早期,因此,当疾病不期而至时,面对残酷的现实,应从容以待,泰然处之,切不可惊惶失措,自我消沉。应客观开朗,精神放松,切勿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救治,度过难关,早日康复。心肌梗塞病人大笑时胸腔内压增大,可引起心脏骤停或破裂,一定要注意克制情绪亢奋。

4、中风

中风后,一个人由健康变得瘫痪,当他脱离危险醒来之后,常有下列不良心理及情绪反应:

焦虑抑郁心理对突然发病缺乏思想准备,不能正确对待,往往产生悲观失望及焦虑的情绪。中风时脑供氧锐减,使部分脑细胞受到损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风后抑郁症多于中风后7~10天发生。以左脑中风者多见。

寂寞孤独心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希望家人和朋友探视。但是有的家庭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及感情需要,探视不多,沟通不够。

恐惧心理病人对自己所患的病不甚了解,怕受疾病折磨,时时担心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中风后出现这些不良心理应进行积极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风后应避免各种精神刺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旦受到精神刺激,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易导致再次发病。脑血栓、脑溢血病人也不可以纵情大笑,否则易加重病情。

对中风病人的行为(除危险性与破坏外)要给予理解与迁就。家属应理解因瘫痪的突然性、严重性及潜在的持久性给瘫痪病人带来的心理负荷。要多给病人安慰鼓励,决不能强行制止病人感情的自然发展。可先任其发泄与表现,然后适时适度地劝说和安慰。

中风病人在稳定期会受到肉体、精神交错的痛苦,如行走、大小便、饮食、洗澡困难等。家人要从帮助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表示关怀与体贴,并给病人心理上以启迪,解除或减轻其精神上的痛苦。

尽可能动员病人的主要亲友来做些安抚工作。应选择病人最依赖且对病人最具影响的人来做陪伴。陪护要同医务人员步调一致,提及病情与预后要提法一致,说话要慎重,不具有暗示性。

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病人,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爱好,让病人聆听音乐,观赏电影、电视,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让病人有一种精神寄托,可减轻痛苦。

5、糖尿病

糖尿病人易出现消极心理、淡化心理、躁怒心理和厌倦心理。老年糖尿病人由于情绪不稳定,经过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时,容易出现急躁及忧郁心理,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等,必然导致精神负担加重,使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老年糖尿病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认为这种病不耽误吃喝,治不治无所谓。有的病人治疗刚有好转就不再坚持服药或控制饮食。这类病人的心理行为虽说没有精神负担,但对病情认识不足,缺乏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躁怒、忧郁所致的精神紧张及心理压力,会引起应急激素分泌的增加,对糖尿病的发展有影响。

糖尿病人一旦受到刺激往往导致血糖增高和尿糖增高,引起病情逐渐加重。饮食、运动和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老年糖尿病人少于正常人饮食,当出现饥不敢食,饥饿难耐时,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还有长期服药带来的麻烦,也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使病情恶化。对此,都应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引导和化解。

6、支气管哮喘

有人对哮喘病患者的人格特征加以研究,认为有失望情绪和不太爱表露自己的人,有依赖性格或情绪不够稳定的人,较易患气喘病。心理因素和紧张情绪引起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反应,一般都要同某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结合起来,才能发生致病作用。而这种心因性的致病作用,往往由于病人对疾病的害怕和烦扰,造成恶性循环,乃至长期难愈。

动物试验与心身医学的研究发现,环境变化引起的情绪波动影响呼吸功能,是通过不同水平上的神经生理活动发生作用的。大脑皮质、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等都会作用于生理器官,引起免疫能力的下降,造成与呼吸功能有关的各种生化物质的失调。

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病情持久,易反复发作,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心烦易躁、精神紧张或忧虑等。还可出现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各种激素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心理机能失调的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气喘病的药物如麻黄素等,往往在调理呼吸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引起行为变化的作用。为此,不少医药人员认为,在治疗过程中辅以心理疗法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要注意帮助病人调理情绪,尽力避免盛怒和失望等恶性情绪的反应。

让患者多了解些哮喘病的知识,掌握哮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缓解期应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参加业余爱好活动、休闲娱乐等,使身心放松。

哮喘病患者一般经过反复发作后,发作前都有预感。在出现胸闷气憋时,应立刻放松静坐,使情绪平稳,避免发作。

慢性病调理篇3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5(c)-0142-03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医学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大,从而导致人口中老年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然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慢性疾病则是严重危害中老人身体健康主要疾病。在大量数据调查中发现,中老年人患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主要为了了解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研究采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蛇口4个社区1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和生活方式,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构建相应的护理模式,为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蛇口4个社区(高新南、沿山、海月及海昌社区)共1174例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在深圳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包括深圳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但办有暂住证的人口,流动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深圳并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该组研究中,中老年人的年龄为45~82岁,平均63.5岁。其中45~55岁,511例(43.53%);55~65岁,427例(36.37%);65~75岁,216例(18.40%);>75岁,20例(1.7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55例(64.31%);中学,372例(31.69%);大学及以上,47例(4.00%)。

1.2方法

1.2.1基本资料收集被调查者所在社区医院的慢性病管理相关资料数据。基本资料包括:基本人口资料及社区慢性病管理资料,确定慢性病患病类型[2]。

1.2.2调查方法采用抽样调查、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等有效结合的调查方式。选取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在合理安排下先后进入到社会采集已经入户的人员进行相关调查。为了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还应该要求被调查的人员认真填写调查表。在填写调查表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引导,当用户对调查表有疑问时,调查人员则耐心对其解决,确保为用户解释的内容与调查内容保持一致;当中老年人看不清楚调查问卷的内容时,调查人员便应该为用户阅读出来,等用户完全理解了调查的内容时,可以由调查人员代为填写。其中专家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日常生活方式;(2)身体疾病(让被调查的用户在调查之前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状况)。社会联系与支持:①人们群众与亲人、邻居之间的联系关系;②缺乏性生活时所产生的生活现象;③所调查的中老年的日常生活现象。

1.3相关定义及判断标准

对本文调查表中所说的吸烟主要是指吸烟>1支/d,并且连续吸烟时间长达一年以上[3];对饮酒的定义则判定为>1次/周。除了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包括在吸烟与在饮酒两个定义,其中在吸烟主要是指在被调查之前30h之内有吸烟情况;在饮酒是指被调查之前30h之内有饮酒的现象。慢性病率是指患有慢性病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患慢性病症与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中这里所说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吃大蒜、食盐口味过重、独居、不喜欢看电视等。然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喜欢吸烟的人很容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喜欢喝酒的中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不喜欢吃大蒜的中老年人常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食盐口味过重的人们常会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时间独居的人们常常患有心脏病;爱看电视的中老年人常常会患有心脏病、偏头痛等病症,同时所调查出来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3讨论

3.1慢性病患病情况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前几年相比较低。患有慢性病的人数高达400例,患病率达到了34%。在400例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病的患者达到268例(67.00%),同时患有三种及以上的患者达到104(26.00%)。其中中老年人患有的慢性病症主要包括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其中高血压、心脏病及偏头痛分列前3位。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多重病症并发的可能性较多,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2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影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一大部分中老年人可能因为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病然后再采取了有效的戒烟行为,从医学的角度论证了吸烟和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吸烟选项来说,47.10%的高血压、45.37%的心脏病及54.63%的偏头痛患者都存在吸烟习惯。其余慢性病的吸氧比例则较低。同时还发现爱吸烟的人比不喜欢吸烟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性要高出几倍。从而通过实际表明,吸烟会大幅度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几率,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为。就不吃蒜习惯来看,高血压(54.08%)的患病比较高。同时也证明了食用大蒜具有降脂的作用,因此,经常食用大蒜的人们经常会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病症。在日常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味道较重的人们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高盐饮食是导致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了独居中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的几率较高,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

3.3慢性病社区分层护理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借鉴公共卫生护理概念模式,有效结合所调查出的实际情况,采取双主互动、居家养老、支持小组模式,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区分层护理模式。然后再在这样三级预防的理念下,统一对中老年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以此达到促进社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目的。其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3.1设置良好的生活监督员采取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病进行管理,并为患者建立了专项电子档案[4]。多途径发现并建立专门档案,明确用药量,完善底数资料。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通过调整人们的日常行为,能够有效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特别对于爱吸烟、爱饮酒、不喜欢吃大蒜、不爱看电视的人群进行行为纠正,以培养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

坚持社区责任医生和专科医师的联系,对患者的情况可及时向专科医师汇报,专科医师应定期指导社区医生随访和规范用药。增强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进行巡诊随访,主动监测其血压或血糖(实行分级管理),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填入随访记录表、个人档案以及健康监测日志(健康小册子)。追踪观察并评估免费用药机制下用药后的效果体现。患者亦可根据健康监测日志随时跟责任医生沟通,反馈治疗情况。除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膳食知识外,还应当联合社区开办公共食堂,设立高血压患者就餐窗口,为患者的日常饮食提供指导以及实际的便利。同时将患者日常饮食结构的考察纳入责任医生的管理工作中。

3.3.2综合健康教育层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识,干预中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5]。责任医生上门服务时,应将患者及家属作为宣教对象,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一期一主题,分别说明高血压产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家庭保障方法、血压及服药的自我控制管理、疾病发展与预后等。其中要特别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血压长期控制以及个人习惯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抛弃错误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治疗干预工作的开展。

此外,患者所在社区医院应积极组织高血压患者活动俱乐部及兴趣小组,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知识问答竞赛、慢跑、太极、气功等有氧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患者戒除烟酒,加强病友之间的监督与互助。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识以及依从性。

慢性病调理篇4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患病率高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患病种类多、复杂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多种疾病并存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社区护理模式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社区家庭护理模式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林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慢性病调理篇5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心理负担;基层医院

慢性病属于病程长且通常情况下发展缓慢的疾病。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60岁并且半数为妇女[1]。截至目前,我国至少有2.6亿人患有慢病,导致的死亡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因慢病“过早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这个数字的背后凸显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慢病的发病率,那将会带来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2]。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医疗卫生服务相对落后,导致慢性病的危害更为突出。较长时间的疾病感受与诊疗服务过程,往往会对患者的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可能进一步降低其生活品质[3]。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主要分析单一慢性病病种患者照顾者负担,而较少针对患者本身进行心理负担研究,为此本研究对笔者所在的基层医院地区老年内科慢性病患者心理负担来源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基层卫生服务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8月1日~8月31日在我院内科病区住院治疗慢性病患共844例,其中年龄R60岁的老年人596例,男性309例,女性287例,平均年龄74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调查问卷分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及被照顾者负担量表两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时间、费用类型、自理能力、照顾者与患者关系、给予照顾者的费用及支付方式等;被照顾者负担量表:根据相关文献和常用家庭照顾者负担评估工具[4,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改良,设计符合本地区的慢性病患者负担量表。改良后的被照顾者负担量表共3个维度、8个条目,分别是经济压力、照顾压力及社会压力,采用3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压力越低。调查老年患者596例,收到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为98.49%。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

2结果

2.1患者情况596例老年患者,男性309例(51.85%),平均年龄(73.67±8.95)岁,女性287例(48.15%),平均年龄(73.71±10.24)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03例(84.40%),初中及以上93例(15.60%);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124例(20.81%),以体力劳动为主472例(79.19%);家庭月收入:

2.2心理负担来源评分患者心理负担来源3个维度评分从低到高分别为经济压力、照顾压力、社会压力,两两比较p值均

3讨论

3.1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负担来源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自理能力及对于疾病的自我照护、康复能力逐渐下降,而内科慢性病本身又需要长期的调养、治疗与看护,这就必然给病患本身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压力。本调查发现,基层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主要是经济压力。究其原因,首先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近73%患者家庭月均收入不足5000元,约1/5的患者家庭月均收入不足2000元,医疗费用支出捉襟见肘。其次,广大群众的医疗健康知识欠缺,对体检、“三早”认识不足,忽略了疾病预防,延续了某些错误的风俗习惯,比如烟酒、咸食等的喜好,使得发病率高、就诊时病期偏晚、偏重,医疗费用随之增加;再次,仍有近10%的患者无任何医保保障,在医疗费用日益增长的今天,自费患者苦不堪言,而在有医保的人群中,约67%为新农合,报销比例偏低,未富先老、因病致贫屡见不鲜。

3.2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负担相关因素分析

3.2.1经济压力本调查提示,经济压力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负担的首要来源,家庭月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经济压力负担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为一方面患者收入低,长期的医疗维持可能不得不依赖于亲属的支持,另一方面伴随着年老、生理机能衰退,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要雇佣他人协助生活起居可能性增大,经济压力明显升高。

3.2.2照顾压力本调查显示,不同患病时间、不同费用类型、不同自理能力、不同关系的照顾者的患者照顾压力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患者的照顾压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多项研究表明,患者的自理能力是照顾负担最重要的因素[6],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需要照顾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农村照顾者往往需要顾及工作、农活及家庭琐事,长时间照顾患者进一步加重其照顾压力。患病时间越长,医疗费用支出也越多,被照顾时间也可能更长;自费患者由于经济压力进而带来照顾压力;而雇佣护工护理,费用约120~200元/人*d,费用高昂,导致患者从经济上、思想上均容易背负沉重负担,不得不尽量依赖家庭成员照顾,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往往随之产生,进一步影响生理及心理健康。

3.2.3社会压力本调查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文化程度对其社会压力无明显影响,而职业、自理能力、日需照顾时间对其社会压力有影响,表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日需照顾时间长的患者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大。从事脑力劳动患者相对工作体面,有一定层次的社会交往需求,由于长期疾病缠身、体力消耗,自理能力越差,越越需要长时间的他人照顾,也就越无法从容参加社交活动,社会压力明显加重。

4小结

当前基层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主要来源为经济压力,原因归于收入偏低、医疗费用较高、保险覆盖不足、护工费用高等几个方面。影响患者心理负担的因素有职业、患病时间、费用类型、自理能力等。老年患者的照顾者多为近亲属,一方面相对可靠可信,一方面相对降低了雇佣费用的支出。提示应充分重视广大基层及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负担,通过慢性病管理加强国家经费补偿、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普及活动、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改善与恢复,减少各压力源的影响,以达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效提高其健康水平目的。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官网http://who.int/topics/chronic_diseases/zh/

[2]中国慢病管理网官网http://.cn/article/index/id/4212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

[4]赵月霞.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偶照顾压力的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638-1641.

慢性病调理篇6

1.1资料来源

北京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房山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共466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352份,社区内小型事业单位体检结果114份,对以上档案进行分析。

1.2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以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慢性乙肝、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就医费用,了解这些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认识及与三级医院之间合作转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1.3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慢性乙肝及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看病负担及对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意愿和认识。结合慢性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中的发病情况,就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结果

2.1脂肪肝患病率

结果显示,3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3.7%36.9%,且93.5%的患者血脂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21例,45.1%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这些脂肪肝患者中,91.9%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9.7%合并糖尿病,62.2%合并血脂异常。在小型事业单位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5%,这些患者中,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1.2%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2.2问卷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970份,其中慢性肝病患者800份,社区医师170份。慢性肝病患者有效回答问卷480份,其中慢性乙肝患者318份(男︰女=210︰108),脂肪性肝病162份(男︰女=97︰65)。

2.3治疗及花费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月均花费为994.2元。其中,85%以上的患者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花费为279.3元。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为165.4元,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681.2元。

2.4患者接受社区管理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57.2%的患者愿意接受社区管理,16.4%不同意接受社区管理,26.4%的患者没有明确回答。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这三种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0.9%、14.2%和4.9%。在这些患者中,有大约85.6%的患者希望通过社区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至三级医院,98.2%的患者希望由三级医院安排患者回到指定社区医院就诊,并与社区医院医生共同管理患者,尽可能于社区完成治疗,必要时再回三级医院看病。

2.5社区医师参与管理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正式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

3讨论

3.1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5%左右,且90%以上合并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患者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根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管理工作的结果[9],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分别为994.2元和279.3元。以此计算,慢性乙肝患者的年平均费用约11940.4元。而据之前的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477元,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323元,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757元,肝细胞癌患者为38267元,其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其年人均收入的3~4倍[10]。显然,这些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药品消费明显低于之前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病程进展,防治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这样,不仅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减少今后的医疗费用。以此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期慢病管理,监督指导其用药与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脂肪性肝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1],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戒酒、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未获得治愈,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实验室指标依旧如前。而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不能控制饮酒,则所有治疗均无效。可见,如果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戒酒督导,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还可减免药费负担。所以,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重在管理,而非用药。这需要社区医师的长期管理和宣教。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从而减慢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持和改善患者的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区管理可以督促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大大减少现有的不必要的花费。

3.2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

3.2.1大部分患者希望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治疗,并在病情需要时再转至三级医院就诊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半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及80%的脂肪肝患者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的管理。可见,大多数患者有接受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意愿。同时,85.6%~98.2%的患者希望建立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密切联系和转诊制度,并在随访治疗过程中由医生判断并协助转诊。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管理,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12]。这样看来,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主观上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及病情监测,这种要求与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因此,无论从患者本身还是从医改大环境看,实行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都具有主观上的可行性。

3.2.2社区医院具有完成慢性肝病管理的基本条件从医院设备上看,各级社区医院正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完成血液生化、常规、甲胎蛋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上检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因此,从硬件条件来看,可以在社区完成慢性肝病的管理且不需要购买额外的仪器设备。从人员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医生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都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时间,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于社区进行随访,定期与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社区医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因此需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相应卫生服务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中,在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对部分医师的相关培训,使社区医生对于以上两种慢性肝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完成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了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协助这些医生管理患者,并完善现有的转诊制度。同时,我们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的以上两种慢性肝病监测和转诊的规范,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的工作。综上所述,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希望获得社区医师的管理指导;从社区医院的角度看,社区医院基本具备了完成常见慢性肝病管理的物质条件,社区医生在愿意参与这些患者管理的同时还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得社区医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初步具备了完成慢性肝病管理能力。可见,对这两种常见慢性肝病进行社区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3慢性肝病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3.3.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医疗单位与各层次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网络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患者健康信息共享提供了系统资料[13]。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为了解人群健康、发病趋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素质提供了依据。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是以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基础,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管理。目前,各个社区开始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但各个地方起步时间和完成水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一般的体检资料也不够全面。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应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特别是脂肪性肝病,可以借鉴“四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由于许多脂肪肝患者合并“四大慢病”,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筛查,掌握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

3.3.2社区医生对于常见慢性肝病的认识尚有不足,应完善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医生还不了解常见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是决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对超声医师也要进行培训。

3.3.3关于患者的隐私问题应给与充分重视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时,可能会发生妨碍患者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前者。由于国人对于乙型肝炎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歧视患者的情况应特别注意。我们考虑,部分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正是出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心。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应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再对患者进行主动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严格保密。这同样是影响管理结果和成本效益的关键,需要对社区医生严格要求。

3.3.4完善社区基本药物的配置目前,所有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均未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使用,影响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医。实际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同样是医疗改革的重点,应使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不仅可以解决“看病难”,还可以缓解“看病贵”。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多于脂肪性肝病患者,部分原因就在于社区目前没有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

慢性病调理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慢性胃病;发病现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5-0137-02

胃病是许多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统称,慢性胃病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们具有相似的症状,如恶心、反酸、嗳气等[1-2]。为探讨慢性胃病在基层医院的发病现状,笔者所在医院选择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200例慢性胃病患者进行调查,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慢性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胃镜检查与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确诊。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17~77岁,平均(43.0±17.6)岁,50岁78例;病程0.5~32.0年,平均(17.0±6.3)年;车间工人153例,机关干部47例。

1.2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发病类型、患者性别、年龄、饮食习惯、个人嗜好、家族遗传情况、精神心理情况、用药情况等。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年龄偏大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而年轻患者的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明显高于年龄偏大的患者;(2)男性患者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饮食不规律、吸烟、嗜酒、精神压力大、有家族遗传及职业压力大的患者的慢性胃病发病率明显更高,详见表1、表2和表3。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老年患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消化道溃疡的青年男性发病率更高,可能与青年男性吸烟、饮酒较多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病的主要原因[3],但通常也认为H+反弥散进入黏膜与胃黏膜缺血是主要发病因素。饮食不规律、职业工作压力大会使人生活不规律,应激性生理代偿无法满足胃黏膜循环的运行,导致黏膜相对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不足,黏膜屏障被破坏,pH值下降,进一步损伤黏膜与血管,导致糜烂出血。而吸烟、饮酒等也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破坏黏液黏膜屏障。此外,精神心理存在问题与慢性胃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防治方面,医护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致病因素;(2)年长者应进行胃镜与相关检查,防治漏诊;(3)精神异常患者可给予自主神经调节剂与抗忧虑药物,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该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恒升.胃病的自我检测[J].农家参谋,2011,17(5):47.

慢性病调理篇8

【关键词】慢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社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7-02

慢性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气管炎等等,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诱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费用开支[2]。本次研究对我社区内存在的慢性病管理工作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公共卫生的管理考核要求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辖区各社区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就诊的130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8例,女性55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8.6岁。所有病例均通过医院确诊,其中高血压患者676例,糖尿病患者211例,脑卒中患者158例,冠心病患者139例,高血脂患者69例,慢性气管炎47例。实施健康教育前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管理方法。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全面和医学知识熟悉的社区责任医师(包括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同时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年龄。收入情况、医疗开支等,为健康管理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疾病类型,给予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专题宣传栏、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不定期更新健康教育栏内容等方式改善慢性疾病中的存在的危险意识,针对患者提出的慢性病相关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并加强宣传疾病保健知识,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3]。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饮食爱好制定数字化、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使患者逐渐形成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固定的饮食结构,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积极性,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放松训练,让患者了解综合治疗和长期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性,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4]。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气管炎、高血脂等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负责进行发放、回收,并指导患者填写调查内容。本次研究共发生1300份问卷,实际回收1300份,回收率100.00%。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通过调查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危险包括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各项危险行为与实施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危险行为改善情况对比(n/%)

3讨论

社区医疗机构应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级别的监测和干预。尤其重点要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筛选重点人群实现专册管理。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社区医师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真正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平均期望生命及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针对慢性病患者需在长期内要得到相应帮助,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和心理支持。若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给予提供相应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给予实施健康教育,且实施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谢巍.2012年无锡市崇安区慢性病监测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98-99.

[2]陈红东.浅谈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341-342.

[3]梁春琦,石光.我国慢性病挑战与防控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4-537.

慢性病调理篇9

【摘要】目的评估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对住院老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状态、疼痛是住院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及行走能力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与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增加以及多方面的躯体功能受损有关。防治慢性疾病、延缓躯体功能受损和积极纠正躯体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高龄;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疾病

1982年的国际老年学会会议指出,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同样重要和老年医学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是患病率及死亡率的预测因子〔1,2〕。日常生活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增加医疗费用。因此评估老人健康情况时,除死亡和患病指标外,生活能否自理应成为主要的健康状况指标。包括基本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既往多针对慢性疾病或躯体器官功能

某一方面的下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3~9〕。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老年人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有效的防治及康复方案,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老年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龄老人较非高龄老人在生理、慢性疾病谱、心理及社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考察了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华西医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310人,年龄60~98〔平均(79.46±6.35)〕岁。其中高龄老人152人,占总数49.0%,平均年龄(84.24±4.07)岁;非高龄158人,平均年龄(75.86±4.49)岁。

1.2调查方法采用非随机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由研究者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或照顾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法和观察法完成调查。当老人无法完成调查的某些方面时,在其照顾者的帮助下完成。

1.3调查内容采用SaintLouis大学的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估调查表,其中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出生日期、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②常见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上慢性疾患的确定以老人自述或其家人回答为准,而且必须是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③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aDL包括穿衣、洗澡、如厕、移动、控制大小便、进食;iaDL包括做家务、洗衣服、做饭菜、服药、购物、使用公共车辆、打电话和管理钱财。能独立完成aDL6项者为aDL正常,完成任何一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根本无法完成的为aDL受损。同上,能独立完成iaDL8项者为iaDL正常,其余为受损,并将它们视为二分类变量(受损=0,正常1);④躯体功能状态评估,包括中文版的SLUmS量表、GDS量表、SneLLen视力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老人认知功能、抑郁、视力及疼痛状况;通过询问老人日常生活中10个场景评估其听力能力;询问老人在8种环境下是否嗜睡评估其睡眠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病人按要求完成某些动作并记录完成时间,评估其跌倒的可能的性。

1.4纳入标准能独立或在其家属、照料者的帮助下完整的完成所有调查内容的住院老年人。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性精神发育迟缓者;②有严重的心肺肾肝功能障碍、重度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者、重度感染性疾病患者;③无法完成评估调查的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5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调查开始时对5名患者进行0、3d时重复测量(Kappa值为0.80~0.87)。调查中采用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最后所有数据均由2名人员独立地录入并进行核对。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非高龄老人,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老人前6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状况高龄老人中慢性疾病患病率为91%,前6位依次是: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较非高龄老人显著升高,见表2。对前6位慢性疾患赋值,每患一种疾病得1分,数值越大,患有常见慢性疾的种数越多。aDL、iaDL受损时慢性疾病患病个数增加,且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随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认知功能、行走能力、听力、视力、睡眠评分有下降趋势,抑郁可能性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表1两组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状况表2两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

2.3不同年龄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p

2.4高龄老人中aDL、iaDL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高龄老人中,以aDL、iaDL为应变量,视为二分类变量,取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睡眠状况、跌倒、疼痛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疼痛、听力进入Logistic方程;抑郁情绪、跌倒进入iaDL回归方程,见表5、表6。表4两组老人视力评分结果表5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6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i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次横断面调查显示,住院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比例高于顾大南等报道的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比例〔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住院病人,平均年龄在79岁,慢性疾病患病率、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中存在差异,且有研究显示研究人群的地区、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对aDL、iaDL都有一定的影响〔11〕。Boyd等〔12〕的研究中,住院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住院期、照料资源需求程度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同时,研究结果示,在考虑到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的差异下,老年综合征如认知、听力、排尿障碍等仍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13〕。因此,生活自理是老年综合评估的基石,也是生存质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之一。最大程度地发现并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高危因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高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91%,高血压患病率仍居首位,而高血压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病、冠心病在两组中患病率均在前5位。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aDL、iaDL受损时常有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也就是随所患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生存质量、自理能力的下降,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的高龄老人,更易出现认知功能、听力、视力受损,跌倒及患抑郁的可能性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在高龄老人中明显升高,跃居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的第二位。杨晶等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各方面〔14〕,尤其是aDL。但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某一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低与疾病引起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密切性并无对应关系。可能是在老年人中慢性疾病病程、严重程度等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更具有相关性〔15〕。另外,随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躯体功能可能下降,同时年龄的增长也导致器官功能的退化,躯体功能同样出现下降。Katia在校正老人慢性疾病及性别等情况后,躯体功能状态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因而,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躯体功能共同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人特殊的症状如跌倒、认知处于传统临床医学模式之外,因而这些在住院老人的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年人护理中极有可能被忽略。本文进一步从多个方面评估了老人躯体功能状态,结果显示,高龄老人在认知功能、听力、视力、睡眠情况、抑郁状况、行走方面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既往研究证实,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下降,导致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睡眠紊乱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率高且与老人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老人的抑郁情绪降低其生存质量、生活能力,与慢性疾病协同减低老人生存质量的多个方面〔5~9〕。同时,德国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疼痛是老年人初级保健工作的核心问题,它增加卫生资源的消耗及降低生存质量。考虑到上述因素,本文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疼痛、行走是导致高龄老人aDL或iaDL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一些研究提示老年人中视力、睡眠同样与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未证实该点,可能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科病人,其生活经济水平较高、接收其他人照顾及机会增加,且睡眠、视力常受到医疗的干预的影响可能减弱了其在本研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eymooriF,Dadkhaha,Shirazikhahm,etal.Socialwelfareandhealth(mental,social,physical)statusofagedpeopleiniran〔J〕.middleeastJageageing,2006;3:39-45.

2millán-CalentiJC,tubíoJ,pita-FernándezS,etal.prevalenceoffunctionaldisability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iaDL)andassociatedfactors,aspredictorsofmorbidityandmortality〔J〕.archGerontolGeriatr,2010;50(3):306-10.

3宁豪丁,张青献.老年人群慢性病现状及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178-9.

4黄文湧,宋沈超,杨敬源,等.老年人慢性病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81-3.

5KennethmL,DavidJL,iainaL,etal.CognitivehealthamongolderadultsintheUnitedStatesandinengland〔J〕.BmCGeriatrics,2009;9(23):1-11.

6KennethC,pughH.Healthstatusattributesofolderafrican-americanadultswithhearingloss〔J〕.Jnationmedassoc,2004;96(6):772-9.

7Cathya,JenniferL,adamp,etal.moredaytimesleepingpredictslessfunctionalrecoveryamongolderpeopleundergoinginpatientpost-acuterehabilitation〔J〕.SLeep,2008;31(9):1291-300.

8ishizakit,YoshidaH,Suzukit,etal.effectsofcognitivefunctiononfunctionaldeclineamongcommunity-dwellingnon-disabledolderJapanese〔J〕.archivesGerontolGeriatrics,2006;42(1):47-58.

9Gallegos-CarrilloaK,García-peaa,mudgalJ,etal.Roleofdepressivesymptomsandcomorbidchronicdiseaseon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mong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J〕.JpsychoRes,2001;66(2):127-35.

10顾大男,曾毅.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4(1):9-13.

11尹德挺.国内外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32-5.

12BoydCm,XueQL,GuralnikJm,etal.Hospitalizationanddevelopmentofdependence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inacohortofdisabledolderwomen:thewomen′sHealthandagingStudyi〔J〕.JGerontolaBiolScimedSci,2005;60(7):888-93.

13CigolleCt,LangaKm,KabetomU,etal.Geriatricconditionsanddisability:thehealthandretirementstudy〔J〕.anninternmed,2007;147(3):156-64.

慢性病调理篇10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78.45%被调查居民认为应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居民能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影响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3]张庆华,黄菲菲,朱爱群.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