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14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现状发展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旅游行为是时空性、综合性的延伸,是用景观意态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定性,而旅游文化则是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又分为两种,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传统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而现代旅游文化则是在传统旅游文化之上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文化营销等因素。

一、我国内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而以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做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无到有的发展,现已经和世界两大产业石油业、汽车制造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而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渐渐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效益也逐渐的扩大化,文化旅游业也得到了持续的、飞速的发展。2012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为29.57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12.0%。其中,城市居民旅游人数为19.33亿人次,农村居民旅游人数为10.24亿人次。一日游游客为16.54亿人次,经由旅行团出游人数为9246万人次,散客人数为28.64亿人次。2012年全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为227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数据来源,中国旅游报)国内游客人均消费767.9元,比上年增长4.9%。虽然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2012年的发展很迅速,但在飞速发展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二、国内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与不合理。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旅游的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可供旅游观光的景点大约有万余。然而至目前为止,开发用于旅游业运营的景点仅仅只有1800多处。由此看来,我国的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完全挖掘,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已经开发的资源又存在有开发不合理的地方,部分旅游景点过分追求商业化,反而淡薄了景点的民族气息。过分的人工化和商业化损伤了景点本身的特色,让特色景点与城市商业街差别不大,使得游客不能真正体验到旅游的意义。

(二)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最基本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进行优质的旅游活动。基础设施包括很多,传统意义上包括交通业、餐饮业、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是交通问题,某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相关的交通设施落后,虽然其有着秀美的山水和良好的历史文化,但却因为交通的落后带给了游客的不便,使得大部分游客最终放弃。然后,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落后和缺失,也同样限制这游客出行的选择。

(三)前期开发资金不足,民营企业相对较少。

文化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底蕴,文化观光活动服务为核心,同时涉及到多个层面的产业集群,所以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目前为止,我国旅游业开发的前期投入主要靠政府出资,民营旅游企业相对较少。其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使得我国旅游业目前依旧处于资源开发较少的境地,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四)国内缺乏文化旅游运营、管理和开发的相关人才。

我国文化旅游业的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上明显落后与发达国家,精通以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涵盖了开发、管理、运营等领域,这三个领域是缺一不可的。但以目前来看,国内的文化旅游业相关的人才缺乏,而且在职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五)文化旅游业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中国旅游法律体系的主导,是完善和健全我国旅游业的规范。但现阶段,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存在着某些问题,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由于旅游业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了旅游业陷入了部分乱象之中,如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实的广告、合同欺诈等行为日益严重。某些地方旅游业甚至存在欺压游客,侵犯游客的自,强买强卖,扰乱正常的旅游秩序。部分游客的素质低下,随地吐痰,乱丢乱画等现象,也对旅游景点存在着不小的破坏性。这些现象,最终必将导致文化旅游业未来发展走下坡路,影响其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对我国文化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建议

(一)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化开发。

我国的文化旅游业不但要大力发展,而且因为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同,所以还应该具有文化针对性的进行开发。要进行深挖掘、重点开发、科学的规范,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文化旅游业得到健康的、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与此之外,任何一个文化旅游的形态,都会随着其整合能力的增强,使得其特色更加的明显,文化个性越发的突出。有了明显的特色和文化个性,才能有自己的美学价值,才能吸引游客,让文化旅游特色产生轰动性的效应。只有达到了轰动效应,才可能将其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应当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文化旅游特色概念,用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得旅游景点更加的提升其价值。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革新。

在景点开发之时,应当充分考虑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要落实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合理建设。针对商业化,应该进行合理整合,要配合景区的文化底蕴,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商业化和文化旅游主题进行完美融合。加大力度解决用地困难现象,要懂得利用荒山、垃圾场、废区进行建设,坚持做到废物利用。政府和金融界应当加大引导作用,政府重点投入宣传和基础建设、交通等设施,对于文化旅游重点城市,应当进行落地免签、购物退税等扶持政策。加强景区的硬件设施,向文化、娱乐、购物、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要使之形成一条紧密关联、互相配套的完整产业、经济链条。

(三)增强开发资金的投入,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国家应当针对文化旅游业进行大力的资金投入,促进其发展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险种,支持我国民营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要民间企业能够看见市场前景,进而吸引民间投资。

四、加大我国文化旅游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1世纪,人才最重要,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所以,针对我国目前旅游业人才的稀缺状态,应该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增加针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强科学的建设,加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制度,引进文化旅游的优秀人才、经验管理人员、文化经济人才,并且要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园林艺术设计专家,优秀企业家。并建立完善的旅游业从业资格证制度,严格控制从业人员的水平,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让旅游业从业人才的培养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五、健全文化旅游业的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旅游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完善其相关的规定并且严格执行,让各个方面的旅游管理人员都有法可循,并且严格执行。同时,应当加强行业监督体制,抵制不良的行业现象。针对欺客宰客等严重破坏旅游秩序,扰乱市场良好秩序的恶劣行为,应当严肃处理。要借鉴国外旅游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准则,向发达国家学习,并结合国内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底蕴的管理规范,促使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广西导游[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3]徐国强,吴华.开发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业经济.茶业通报,2004,10.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的环境恶化,同时因为国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类型的旅游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千岛湖的农家乐旅游已经兴起并迅速发展。如何正确对待农家乐旅游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以千岛湖农家乐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发展趋势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千岛湖农家乐旅游现状发展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在城市化格调下造成的环境恶劣的背景下,现如今的国人都在为寻找一个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的旅游方式而狂热不已。谈到自然风景,自然会想到山和水。而关于山水,千岛湖就不得不提。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的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在新安江建德马铜官峡筑坝兴建水电站而形成的人工湖,面积达567.40平方公里,2500平方米以上岛屿共1078个,因此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湖。千岛湖景色优美,是国内外休闲避暑胜地。而千岛湖人也纯良朴素,热情好客。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农家乐旅游就孕育而生。

1.千岛湖农家乐旅游概述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从2005年诞生发展到如今,仅仅历经,就呈现出繁荣之势。也就在这几年时间,千岛湖农家乐从最初的旅游项目单一化发展到现在的多样化;从最初的寥寥数家发展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总体说来,千岛湖农家乐有农家园林型、果观赏型、景区旅社型农家美食型四种类型。

2.千岛湖农家乐旅游现状

千岛湖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广受游客亲睐。淳安县地处山区,而千岛湖农家乐旅游大多地处淳安贫困乡村。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对淳安县各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对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千岛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虽然如此,但是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一暴露。

2.1卫生问题突出

由于现在的农家乐大多由农村村民个人承包,因此食材来源途径多样,更有农家乐主会直接宰杀自家喂养的禽畜当做食材。食材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同时,农家乐地处乡村,卫生状况堪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的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

2.2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千岛湖的农家乐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少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安全防范措施。有的农家乐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也没有,游客被狗咬伤、猫抓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每逢节假日等游客流量大的时候,餐饮类型的农家乐都会雇人站在马路边拦截行驶的游客车辆,以此来招揽生意。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安全隐患。

2.3服务缺乏人性化

勤劳简朴、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远离市场竞争的乡村,村民大多心地善良、淳朴憨厚。但是由于并未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许多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家庭住户的管理人员(一般是户主)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足,

在餐饮类型的农家乐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问题:一菜二价。也就是同一个菜,面向本地人和游客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就拿千岛湖有机鱼头来说,面对本地人价格一般为70元每千克,而面对游客,就变成了130元每千克,其间差价让人瞠目。

3.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可借鉴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各个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优化千岛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机制,实现高效益工作,并逐步解决问题。

3.1卫生安全化

农家乐要吸引客人,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最好是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好的也可以将自家庭院开辟出来,但庭院用作餐厅需要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风沙。同时,有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农家乐这一特殊事物的监管和指导。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防护机制

针对各个农家乐所承包单位不同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个单位的指导、帮扶以及监督,整体提升农家乐的硬件水平。

在安全方面,各个农家乐要做好所有必须的防护措施,保障人生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当务之急是杜绝节假日马路拦截车辆这一现象的出现,引导农家乐采取其他合适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客源的招揽。

3.3服务人性化,价格透明化

农家乐以它特有的优势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而服务的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这一旅游产业的衰退。因此农家乐管理者要做到规范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有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家乐管理者进行相关服务知识的学习。

同时,针对一菜二价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农家乐的菜单要相对稳定化,同一时期的招牌菜和特色菜量一致化,价格透明化。

3.4精心规划,整体发展

千岛湖农家乐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3.4.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千岛湖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同时农家乐可以把千岛湖湖区旅游与农家乐的吃、住相结合,开辟吃、住、游玩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3.4.2政府推动。由政府主导进行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3.4.3公司推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农家乐旅游建设。

3.4.4精心规划,强化监管。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千岛湖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同时监管好每一个农家乐等的细枝末节,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农家乐旅游集体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服务素质和水平,提升服务品牌和形象。

综上,在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旅游的品质要求也日益严格。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要求,是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有关部门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所暴露的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提升旅游品质,为维护千岛湖旅游产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3

陋室铭有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真佛山就是这样一座有山有水、有“神仙”、有“龙”的历史文化名山。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成为享誉遐迩的风景丛林和旅游胜地,尤其是德化寺这座处于名山的百年古刹,具有鲜明的“三教合一”宗教特色,宗教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成为川东北最具影响的冥思古刹。蒋佛爷祠堂,张扬着传统的家族家祠文化。玉佛寺,为川东一带唯一的“二僧”庙,全国罕见。真佛山的寺庙及牌坊等建筑古朴大气,建筑上的雕刻、绘画极其传神,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绘画和书法研究价值,对联立意深刻多样,充分体现了真佛山“三教合一”特色。近期开发且多有争议的景区问道苑、访儒阁、爱情石等建筑虽雄伟高大、精美绝伦,但被暂且搁置,批评者多因其缺乏历史根据,没有历史渊源,强行附会“三教合一”的宗教与信仰认为其不伦不类,败坏真佛山整体形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真佛山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显示了真佛山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研究、继承、开发、发展、应用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有效的科学探索与合理的旅游开发之路上,对真佛山的文化遗产展开历史调研显得意义十分重大。真佛山旅游开发实践表明,只有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科学性、继承性等文本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风景和历史文化的需求者,价值越高,吸引力越人,从而带动福善地区旅游业的发达,推动福善经济更上新台阶,这也是遗产的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效应。

一、佛、道、儒三教共存的历史演义

据《达县志》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始建关帝庙(即现“文武殿”所处位置)。道光六年(1826年),景市岩峰沟人蒋成寿在此落发修行,顺应唐宋以降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大趋势,开“忠孝善”法门,创“青云派”,开始弘扬佛法和收徒传道。道光九年(1829年),绥定知府(今达州市)孙益廷题“真佛山”三字匾额悬挂于山门,随后僧众和信徒将关帝庙改名为“德化寺”。以儒道教的“忠孝”为主线,把佛教的向善、儒家伦理文化对世俗血缘亲情的主张、道教的崇尚自然等文化精髓思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孝、善、忠、仁、义、礼、信”等三教合一的理论根据及信念源泉,把佛教《达摩血脉论》的宗旨“三界混起,同归一心”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形成独特的三教合一的自传体系和完备的组织体系,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特殊宗教思维范式,其弘扬的孝、善法门,在宗教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其经典文献有《六十真言》、《西衲经》、《佛说慈悲经》,全部用浅显韵语写成,融孝善思想于佛理之中,主要以佛教信仰和神话渲染的方式,记述“青云派”佛教创教经过,宣扬孝善思想,劝人自净其心,从善弃恶,严守教戒;强调只有忏悔免罪、洁身净口、孝顺父母才能能获得儒释道三教神灵的指引,增寿延福,获得正道,具有宗教的出世性与伦理的入世性等双重特征。

现如今景区核心区主要包括德化寺、玉佛寺、访儒阁、问道苑、蒋佛爷祠堂、燕虎则烈士墓、佛缘广场等,总数多达40余个。德化寺所供神灵儒释道杂糅,处于“佛中有道、佛中有儒”的状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寺庙,正如《佛说慈悲经》中最后一句“儒释道德众像多,普同供养都落坐”,体现了三教同奉的特点,揭示了真佛山在神灵供奉上以儒家宗法信仰和孝善观念为核心,糅合佛道两教神灵形象,并将世俗人物神化的民俗信仰格局。问道苑、访儒阁集中展示道家和儒家文化精髓,与德化寺一道组成“三教文化体验区”。蒋佛爷祠堂是德化寺开山祖师德化和尚蒋佛爷的家祠,全方位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家祠文化。玉佛寺是真佛山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距核心景区约4公里,是德化寺开山祖师德化和尚出生之地和墓藏之地,寺内两座墓塔国内罕见,高者20层,高42米多,是蒋佛爷的肉身塔。低者18层,高31米多,是其大徒弟的陵墓,两塔建筑雕刻精湛绝伦。真佛山三殿建筑,是川东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寺庙,建筑艺术、建筑风格,以及寺内的雕塑艺术,都是川东地区绝无仅有的,是一座艺术宝库。在全川的寺庙中,也是建筑艺术最特别的寺庙之一。

二、真佛山的旅游现状分析

据在2012-2013年度五一和国庆旅游旺季期间对真佛山的游人人数变化情况调研显示,去真佛山旅游的本市人多,外市人少;生游客多,回头游客少;散游客多,组团游客少;烧香的游客多,观光的游客少;游览时间的季节性强,缺乏可供长年游览的项目。大多游者感觉除烧香之外,可供游览、休闲、洗浴、嬉戏、娱乐的地方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游览的配套设施了。政府对真佛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停留于观光旅游、寻踪揽胜的层面,对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层次较低,缺乏专业的开发眼光,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此种局面造成了真佛山旅游开发三方面的困境:

第一,旅游开发中存在封建迷信项目占多数。德化寺各个殿中及门前全都供奉香炉蜡台,有的大殿甚至在正殿及左右偏殿都供奉有神灵,供游人参拜神佛,香案正前方无一例外都设有功德箱,在香烟缭绕之中,静静地立着,颇有一副冷眼看众生的神佛之相。正殿旁还设有抽签算卦的用具以及能说会道的占卜僧人,助虔诚者询问解疑自身的前世今生。虽说这是寺庙的特色,但建设太多就有点过犹不及,泛滥成灾了,让游人感觉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影响游人兴致,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游率低。德化寺门前修建的“孝善梯”长大60余米,两侧石栏上雕刻了前世今生因果关系的宗教说教,一些因果关系的宗教说教封建迷信性强,消极愚昧,尤其对个别身体、生理或者心理存在缺陷的游人有歧视、不尊和嘲讽之嫌疑,令游人观赏时心情不爽,产生懊恼之情绪。究其原因,真佛山旅游开发中宣扬的“三教合一”文化或者“孝善文化”未能客观准确反映真佛山的本质属性,只是停留在烧香拜佛层面,从结果上宣扬真佛山的宗教义理,未能对真佛山的宗教旅游开发给予本质性的明确肯定。

第二,旅游开发之中存在旅游配套设施不全,缺乏旅游文化情景体验休闲项目。真佛山庙会期间积极吸引川东北附近区县及周边省市各阶层的人士积极参与,往往数万人云集真佛山烧香还愿、祈神拜佛、观看热闹、旅游观光。庙会后,人走茶凉,门前罗雀。平时游览真佛山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完全可以搞定,其项目仅有还板凳愿、喝“圣水”、摸“福”字、拴树腰等地方宗教民俗活动可以常年不衰的举办,像唱戏、杂耍等民俗活动时间性强,仅仅是庙会时才有的,平时几乎看不到,甚至在十一国庆节的时候也没有。真佛山旅游开发者应关注现代游客对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宗教仪式、宗教杂技、庙会文化、川东民俗等反映川东居民经济、娱乐生活、重要风俗的传统元素,创设具有川东文化内涵、特色及品位的互动式、旅游文化情景体验项目来吸引游客,这种项目的开发对旅游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延续庙会的影响,提高旅游的文化品味,增加旅游的情趣。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川东民俗和民风,体验川东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增进对四川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真佛山缺乏白天可以集购物、游览、美食、娱乐为一体的休闲体验项目。夜间可供游人们洗浴、娱乐、美食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这段时间是人们休闲频率最高的闲暇时段,真佛山本身存在开发晚间休闲娱乐的良好条件,如日月湖的夜景如若开发出来,将十分靓丽,这种景象资源在其他城市十分稀缺的。

第三,景区设置太过呆板,牵强附会得多。依托真佛山的影响,将“三教合一”进行机械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强行附会“三教合一”的建筑与信仰布局,花费巨额资金打造了的体现道家文化的问道苑和体现儒家文化的访儒阁景区。进景区一看,仅仅是修建了几处房子,挂了一副门牌和几副门联,里面弄了几处神灵塑像,问道苑门外地板砖被铺成“”阴阳八卦图案;山门外景观标识“三教合一”的徽标等设计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内涵,有生搬硬套之感,也没有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互动项目及相关的旅游辅助设施;寺庙内香炉包新雕刻的二十四忠孝图及图文解说的等有糅合道教太极图、寿字、及佛教成“”字样的装饰纹设计,虽在风格设计方面有所突破,但给人的感觉是“新瓶装旧酒”,太过牵强附会。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愚昧不化,有碍观瞻,浅陋庸俗,反映出真佛山景区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僵化、呆板、庸俗和浅陋的不足,难以充分扩大宣传的空间,对游客的吸引力微乎其微,这也是游客回游率低的主要因素。

第四,景区的游览路线太过单一。景区游览只有两条路线,一种是坐游览车,另一种是爬山,两种线路之间没有交叉,一旦选择了,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不能换乘。坐游览车上山,速度快,省时省力,10多分钟就能到达山顶,但沿途不能停息,优美的风景瞬间流过,没有时间慢慢品赏,更没有办法拍照。自己走路游览,登山的路程相当的长且陡峭,速度慢,费时费力,不安全。到达山顶往往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够上山,这种方式只适合身体好、体力好的年轻人游览,但沿途可以慢慢的欣赏风景,拍出自己喜欢的照片。尤其结伴或者组团旅游,更是可以边走边玩边欣赏边交流,边拍照片,相互评点风景照的独特之处,点评游玩项目与其他地方类似项目的不同之处,具有怎样独到的趣味性及娱乐性。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4

关键词:土家文化;恩施;巴文化;旅游业

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www.133229.com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祭祀文化兴盛。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那便是土家族没有文字的语言,这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系和人们交流的载体,但是在当前汉文化以及汉语的冲击下,土家族的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当前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

关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丰富了恩施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前在整个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家族文化也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土家族文化目前对恩施旅游业旅游资源的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等方面,这些都是恩施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极个别土家族仍然有本民族语言残存;文物古迹方面,有战国至汉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埋葬青铜器,主要为虎钮绰于、编钟、铜钲、巴式剑、巴式矛等,尤以虎钮绰于为代表。

境内长江、清江、酉水、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分布着大量的崖葬遗迹。著名的有建南河流域的七孔子崖葬、卯洞河流域的仙人洞崖葬。境内有柳州城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多处土家民族文化遗址。

近些年来,恩施州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尤其是在湖北省作出开发“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战略部署之后,加之沪蓉西高速与宜万铁路的通车,恩施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土家文化在对恩施旅游业发挥作用的现状上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周边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对于恩施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文化的开发层次偏低,内涵品味有待提高。一些有土家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原生态层面,参观游览是旅游的主体,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很大;二是土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和必要的广度,文物古迹停留在展示层面,内容也较为单调,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不足。四是其他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土家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掣肘。

三、土家族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以土家文化为依托,建立旅游文化中心。土家族主要居住于湘鄂川黔交界处的山区,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从地缘上来看,建立土家旅游文化圈具有显著优势,比如恩施州可以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区开展合作,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协调,既要保证各个地区的特色,又可以共享民族风情的优势,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游客在一条旅游线上充分领略土家文化。

(二)要加强土家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所以加强对土家文化的研究,深刻了解土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对于促进恩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是向外界展示恩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人物等等,这既为研究提供了诸多资料,也在很大程度开辟了新的旅游资源。在研究方面,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充分依托当地的湖北民族学院,当然也要积极走出去,利用省内乃至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加强交流合作,加强土家文化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对于一些传统的土家文化,必须要加强保护,避免在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被迫改变或消失,可以成立土家文化保护村镇,对有土家文化特色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工具、器物、生活用品以及历代名人所做的涉及本地风情的书、画、诗词歌赋等等加以保持。

(三)要积极加强土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宣传。恩施地区属于山地和丘陵地形,本应试绿树葱茏、百鸟啁啾之所在。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过度农垦,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渐渐体现,荒山开始出现,这就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对土家文化旅游景区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科学设计,既要保持其自然和历史的特性,也要结合现代,充分游客的旅游需求。恩施州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使得丰富旅游资源难以开发,虽然是“世外桃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也需要今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比如当前有很多策略可以继续进行,在武汉的公交车上打广告,承办一些大型活动,在各电视台制作宣传片进行宣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宣传时必须高举土家文化特色牌,突出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土家文化及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也十分必要。

(四)充分发挥人民对土家文化的认同。发展旅游业单靠政府或者有关单位的宣传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前提是人民群众对当地旅游文化的认同与支持,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现在使用的频率颇高。自觉首先是认识,“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这种“文化自觉”的形成有赖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恩施的很多传统习俗(如土家女儿会)在当地作为一种再创造,能够运用的社会动员力量是有限的,还需调动当地人的认同和参与,进而起到广泛而自觉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段超,土家族文化的土壤及其发展轨迹简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6).

[2]陈心林,关于构建土家学的管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3]张进,湖北民族地区景点内游客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4]龚庆媛、赵大友,土家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

[5]王希辉,近十年国内土家族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8).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5

关键词:土家文化;恩施;巴文化;旅游业

       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祭祀文化兴盛。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那便是土家族没有文字的语言,这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系和人们交流的载体,但是在当前汉文化以及汉语的冲击下,土家族的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当前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6

[摘要]本文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指出

>>中国影视动画创新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旅顺影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虚拟现实动画在影视新闻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我国影视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邮轮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重庆奖励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浅谈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陕西户外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童装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油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铝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股市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对策。最后对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指出影视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向着旅游客体多元化、旅游主体个性化、旅游内容更新化和规划建设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影视旅游;影视城;主题公园[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6―0077―05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8

关键词:旅游交通系统、核心层、边缘层、西宁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旅游交通的发展状况对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现代旅游业的规模发展离不开旅游交通的发展,西宁是一个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随着下一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的实施,西宁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西宁市旅游交通的发展将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开放,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整个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系统是旅游与交通的融洽组合,包含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以及线路上的设施服务、文化氛围和景观风貌。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包括核心层和边缘层两个方面,核心层分为交通线路、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边缘层分为服务安排、景观风貌与文化氛围。

1.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现状

1.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现状

1.1.1交通线路现状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在时间上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的服务开始,到圆满完成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的服务为止,涵盖了旅游业的六大要素。目前,西宁市四区三县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有区域协作旅游线路和区内旅游线路,区域协作旅游线路包括丝绸之路――梦幻天海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与川青生态科考旅游线,区内旅游线路包括环青海湖旅游线、塔尔寺――互助旅游线与门源――祁连旅游线。

1.1.2交通工具现状

西宁市现有交通工具基本满足出行需求。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狭小的湟水河穿城而过,这种地形地貌决定了它很难发展地铁、轮船等交通,因此,西宁市目前已经具备的用以联系外省市的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飞机、火车和汽车;用以联系市区到各个景点的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旅游专线公交、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巴士和城市公共的公交这三种形式。

1.1.3交通设施现状

旅游交通设施是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旅行交通安全的顺畅,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设施,西宁市区在交通繁忙处多处建有地下通道和天桥,交通要道设有隔离带、车站、高架道路、通信信号等设施,基本满足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需求。

1.2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1.2.1服务安排现状

在服务安排方面,西宁市交通局、西宁市旅游局、西宁市公安交通管理等多个旅游交通相关政府部门的官网设置较合理,设置了信息公开、政策法规、专题专栏以及投诉渠道等多个网络板块,方便游客查询各种交通方面的信息,及时反映在西宁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百度、360、谷歌等各类搜索引擎提供了详细精确的地图,极大地方便了外来游客来西宁旅游。

1.2.2景观风貌现状

独特的景观风貌一直是来青游客的首选原因,因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使得西宁不仅具有源远流长河湟文化而且形成别具一格的高原特色山水城市,市内多处景区是展示独特高原风貌的极佳事例,有以恢复西宁古八景之一“石峡清风”风貌主题而建设的石峡清风景区,还有高原文化与历史文化高度浓缩的青海省博物馆等等。

1.2.3文化氛围现状

市区文化氛围较浓厚,文化氛围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西宁市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很多道路的隔离墙上都会张贴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图文,很让人启发。另一方面,在市内居民聚集处,设有流动图书车,方便本地居民阅读,营造了市内读书氛围。

2.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2.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2.1.1交通线路不通畅

显而易见,西宁市旅游线路设计存在线路设计考虑不全面,线路设计不合理,线路类型不符合市场需求,线路设计更新缓慢和线路设计研究人员较少等问题,旅游线路设计是结合现有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采用科学的方法,使旅游者以最合理的游线获得最丰富的旅游经历,所以我们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2.1.2交通工具“硬件”落后,“软件”服务不规范

西宁交通工具的“硬件”相对落后,“软件”服务不规范。一方面西宁交通工具的种类少,人们选择旅行方式很受限制,长途汽车普及率不高,来西宁旅游的人多集中在火车这一交通工具上。除此之外,火车的类别少,仅有特快和快速列车,无法提供给游客更为舒适的旅途。机场航班未开通国际航班,这限制了来西宁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另一方面,软件服务不规范,司乘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1.3交通设施不完善

西宁市在实际交通中,存在严重堵车、人与车同行、车与人抢道、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和红绿灯时间不一致等现象,反映了西宁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机动车增长过快导致的道容量不足;路网不合理,交通管理水平低下;公共交通不完善,出行受阻;城市公众交通意识有待提高等系列问题。

2.2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边缘层的服务安排问题也比较突出,存在服务安排不到位、景观风貌无特色和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各大政务网站更新不及时,不但不能为外来游客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而且游客反馈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满意的答复与解决。即使是景观风貌也存在特色不明显,高原文化淡薄的现象,为此应加强地方特色专题文化建设,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发展多元文化,体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作为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将其特有的多民族与多宗教文化没有很好的展现,西宁市民族特色不明显,没有使游客踏足此地,就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以及宗教特色的感受。

3.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设

3.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置

3.1.1优化交通线路

科学的原则是旅游线路设计中遵循的规范,制定出合理的旅游线路,我们需要遵循旅游市场需求导向原则、遵循旅游者心理活动原则、主题突出原则、最大效益原则与组合多样化原则。只有以市场为需求导向的旅游线路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的目光,与此同时适量考虑游客的心理,是游客光临景区的要素;不同主题自然资源的合理组合是吸引游客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要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1.2加强交通工具“软硬件”服务

有关交通工具种类少的问题,应该加强和周边省市的合作,开发建设新的线路和引进新的交通工具;针对淡旺季运载量的不同,加强交通管制的同时,还应合理规划线路及安排运载车辆的数目;针对车体硬件老旧和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强车的更新换代和保养。

3.1.3合理配置交通设施

针对交通设施发现的问题,拟提出以下解决策略:通过宣讲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市民公共交通意识;检修城市基础设施,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培训现有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人员录入门槛,增强交通管理人员素质;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路网,完善城市交通路网设置。

3.2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置

为优化服务安排,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交通官网的管理,及时更新消息,科学合理地设计各大板块,让游客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使高原特有的景观风貌得以好的宣传与开发,需加强地方特色专题文化建设,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发展多元文化,体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为旅游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7(2).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旅游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陈薇,蒲素,杜伟.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综述及比较[J].消费导刊,2009(7).

[4]金旭.苏州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6).

[5]黄琳,金海龙,包瑞.新疆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

[6]吴刚.旅游交通研究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翁莉.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体验配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

[8]于行行.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8).

基金资助:青海大学财经学院201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类别“自我锤炼”,团队名称“t.o.p.”,项目名称:《西宁市旅游交通管理系统的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

刘亚茸:1991.2,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负责人。

黄晓春:1992.9,男,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主要成员。

何蕊:1994.3,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主要成员。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9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阳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风情文化。长阳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哭丧、哭嫁等;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赶年节、过月半等,这些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独特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别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显示出了个性文化的优势。长阳家庭文化丰富多彩而且是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带有休闲性。游客在长阳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唱山歌、跳撒叶儿荷、听古老的传说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缓解压力,增长见闻。同时,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乡村艺术文化。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聚集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遗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现存的撒叶儿荷、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撒叶儿荷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除此之外有几项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些洋溢着生命的“活文化”外,长阳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称的孙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脚楼。几千年来,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凸显了长阳建筑特色。这种特殊的建筑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

   长阳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长青;江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正所谓“江作清罗带,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县域以水域风光为主体,有名山、洞穴、岛屿、象形山石、生物景观等,形成了水清如镜、碧波涟漪,气候温润、林木葱翠,高山耸立、峰回峦接,飞瀑垂练、彩虹横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态,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长阳旅游资源有别于以往的以农村田园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告别了吃农家饭住农家窝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以独特文化为主题以特色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二、长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长阳在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探索新的途经与模式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走上了将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旅游资源两者结合的模式,确定了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长阳旅游发展的状况。笔者于2007年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阳旅游现状做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为96%。

   (一)长阳旅游发展现状

   1、长阳旅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湖北省长阳县旅游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大手笔重措施。已经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并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江画廊秀绝天下的旖旎风光,浓郁迷人的巴土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客人。通过图1来分析近年来长阳旅游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长阳旅游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此好的发展趋势将会托大长阳乡村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为长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在以后的几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将稳步上升。

   2、长阳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次抽样调查中,首先考虑当地居民对长阳旅游开发的看法。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长阳旅游开发得当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0%。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并没有认真落实。经实地调查得知,现在只被考古学家利用。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打工为生,没有把旅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地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扬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环境、提高交通条件等。

   (二)长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阳旅游的开发状况仍然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大量开发利用。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9.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长阳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中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核,重有形文化、轻无形文化。通常忽视了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因此,长阳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一定要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高立意、高起点才能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深挖内涵,忠于乡土

   长阳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创新,其切入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用“特色”这个招牌树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趋同现代化,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宝藏,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生态民俗,双重建设

   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排既有生态的又有文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结构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多功能性,促进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长阳土家族节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终,几乎月月有节日,过赶年、六月六、女儿会等,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特色,节日文化旅游应该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提高游客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愚人岛、巴国古都、中华巴士圣山、柏元岛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江画廊风景区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条以土家特色游轮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线。游客坐游轮沿清江顺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风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这种把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互结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净化;同时,为使“清江画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文化,突出乡村特色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大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以来,长阳共收集、整理、编印出版了14部200多万字的长阳民族文化资料,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孙家想故事集》、《长阳南曲》、《长阳对联大观》、《长阳地方名传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长阳巴土文化从书》。早些年的着作有杨发兴的《长阳发言志》,1996年出版了杨发兴、陈金祥的《彭秋潭诗注》,1999年出版了《长阳诗词民歌集萃》等。依据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阳民族风俗文化,以及长阳土家族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在长阳分布凸显当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馆。在博物馆划分出一个区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馆,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尝当地美食;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聚会、休闲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四)特色宣传,特色品牌

   通过对外宣传,举办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提升长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为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节及旅游会展;适时举办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举行以张建横渡对清江画廊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调动周边的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品牌。更深层次上,可以发扬本土文化,创建有品牌的长阳非物质文化乡村民俗游。

   四、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态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实力的乡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最具有淳朴乡土味、浓郁民族味的传统文化,而长阳恰好符合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它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有着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将会对国外的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尉国富.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5(2).

文化旅游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9-02

现代旅游的诞生就是离开居住地去体验异地风俗习惯的过程,异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就是满足人民休闲、审美、愉悦目的的最好途径。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从追求山水风光的迤逦到体验民俗风情的转变体现出人们的旅游观念在逐步的提高,从最初的感知大自然的山水,历史的遗迹到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文化游反映出人们对于高层次文化旅游的渴求。民俗文化旅游符合人们高层次的旅游需求,这种地域性文化对游客来说充满了神秘感,最能激发游客游玩的热情。广西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近几年来,凭借其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其旅游业格局中的重要板块,它的健康发展关乎到广西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的合理途径。

一、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一)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状况

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2010年,广西总人口4602.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711.05万人,占37.18%,其中壮族1444.85万人,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的84.4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境内的瑶族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占全国瑶族人口62%;同时广西也是毛南族、仡佬族全国最大的聚居区,是京族的唯一居住省份;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占了广西面积的60%。长期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如瑶族的歌舞,侗族的大歌,壮族的山歌等。广西旅游业依托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旅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10.03%,2012年达到占全区GDp的12.74%,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广西正逐渐步入旅游强省的行列。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发展方式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无论就其“形”,还是“神”,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民俗旅游开发就是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筛选和加工,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风俗、了解文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首要重视游客的精神文化享受。在过去以往的民俗旅游开发中,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总结为六中模式: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

广西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的结构和特点随着不同民族的分布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壮族的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堪称广西民族风情的四绝。各城市依据民族风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绝”为突破点,以创新机制发展民俗旅游。广西民俗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城市民族风情类发展方式

印象・刘三姐仅2011年游客接待量就达到150万人次,阳朔县实现旅游收入达到38.6亿元。作为我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主题公园的模式下,用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场景来展现民族风情。它突破了传统主题公园模式的生硬的表现手法,而是以山水实景、本土渔民和本土演员来强化观众的认同感。印象・刘三姐现在已经成为桂林山水之外的另一个知名品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使得这种城市民族风情的经营方式成为广西发展城市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工作。三江县的“天下侗寨,坐夜三江”、巴马县的“梦・巴马”也力图以这种经营方式表现自己民族的魅力文化。这些演出也得到外界的一致认可。

2.乡村民俗旅游类发展方式

2003年12月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族聚居地兴建中国首座瑶族生态博物馆,之后先后建成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等9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更加侧重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把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置于开发前面。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发展意见,2013年,经过自治区验收,13个镇村被授予了“特色名镇名村”称号,特色名镇名村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城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民俗节庆活动类发展方式

节庆活动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劳作中形成的有着特定的主题、代代相传的社会习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广西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农历三月初三武鸣壮乡歌圩、金秋时分漓江渔火节、梧州的龙母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节庆活动的开发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二、广西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民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民俗旅游迅速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牵涉面广,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对着多方面类似的困难,诸如环境的制约、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等。同时,民俗旅游因其民俗文化的属性,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挖掘不足

现代旅游进入了追求文化体验的时代,民俗风情旅游则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层次,对于民俗文化的挖掘成为民俗旅游的灵魂所在。体验桂林文化不是坐着船从桂林到阳朔,也不是在景点前拍个照。文化是一种精神现在,需要很强的代入感才能让游客感知到。现在广西旅游景区开发大都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重视商业设施,对于文化产品建设投资开发明显不足。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也由于机械化的批量生产渐渐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文化价值。原生态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来自于舞台的,更不只是唱两支歌、吃一顿饭。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要善于营造民俗特色文化氛围,把握开发的细微之处。当前民俗文化旅游有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的趋向。

(二)保护力度不足,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日趋严重

旅游业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旅游收入作为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然而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消失。壮族服饰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最能体现出异域风情,在广西的许多壮寨中,日常服饰却已大都被现代服装所代替。一些饮食习惯、信仰等也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隐藏式的,不可逆转性的。环境的破坏、污染可以慢慢治理,文化的污染是永久性的。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广西民俗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以至于流失严重。一方面是婚娶宴席等民俗被庸俗化和商业化利用,另一方面却是民族语言加速流失,民族服饰、舞蹈、音乐、文物、手工艺、风俗等文化艺术面临失传,以及民族文化保护理念欠缺,造成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案例,民族建筑和文物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等等。

三、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居民对于民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的价值观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就是因为观念的错误,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才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庸俗化。想要从基础方面去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从观念上让当地居民对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落后地区的居民对于古老的建筑、遗迹的价值大都没有清楚的认识,不了解其价值的重要性,而是好奇居然还有人花钱看这些破旧的物品。谢彦君通过游客心理状态与目的地景观状态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居住与现代城市的居民追求原始状态的景观,而处于原始状态的乡村却倾向于现代城市。这种差异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内涵有了清楚的认识,才会发现它的美,它的价值,才能有意识的去保护自己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具体的来说,当地政府就应该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损害长期的利益,让民众对于政策有准确的认识,让当地居民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有清楚地了解。

(二)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的专业性

民俗文化反应了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其真实性是游客想要看到的,但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资源,它的开发和保护就需要专业化的人参与其中。体现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性需要对它的历史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在开发中才能营造异域风情的氛围。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措施能够延续文化的传承性,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商业化的产品,就需要正规的管理制度去运营。“民俗村”之类有正规企业经营,其管理制度已达到现代企业的标准。对于一些古镇,村落,只是当地政府组织村民经营管理,没有专业化的人员参与日常管理中,这些资源涉及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又不能完全以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对于这些制度的健全需要深思。

(三)民俗文化的创新性

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积淀是经年累月的,经过时间的堆积才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内涵。所以民俗文化的创新新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集中于模式的创新及技术的创新,挖掘文化的内涵,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持文化的真实性和神秘性。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是根据国内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总结而来的,是在旅游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在,游客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需求,如何在俗中带雅,增加民俗文化的附加价值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是通过欣赏简单的民俗活动就能体验到的,让游客体验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开发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成功的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在较大景区开发中,遥感技术可以完成大量的测绘工作。智慧旅游也在许多景区中成功施行。保持技术的持续更新也是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03).

[2]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民俗研究,2003(01).